卷三 第 1a 页
问字堂集卷三 孙星衍撰
杂文三
日缠考
列星谓之星二十八星谓之宿亦谓之舍其分十二宫谓之次
亦谓之䢈亦谓之缠俱以日月会于其星而名之宿者周官冯
相氏掌二十有八星之位贾公彦释云若指星体而言谓之星
日月会于其星即名宿管子五行篇云经纬星历以视其离月
令宿离不贷毋失经纪宿谓二十八宿离读如月离于毕之离
郑康成解为掌天文者相与宿偶非也舍者天官书谓二十八
舍䢈者其字从会周书周月解云日月俱起于牵牛之初右回
而行月周天进一次而与日合宿日行月一次而周天历舍于
十有二辰终而复始是谓日月权舆周语有辰在斗柄之言缠
卷三 第 1b 页
者吕氏春秋云月缠二十八宿轸与角属高诱注缠舍也汉书
律历志云日月初缠星之纪也孟康注二十八舍列在四方日
月行焉起于星纪而又周之按今俗书作躔也舍二十八而次
十二故律历志言五星过次者殃大过舍者灾小据言宿言次
言舍言缠则纪日至其宿中之名故月令言日缠曰日在某宿
淮南曰星建是古人不言日在某宿第几度假令角宿二星南
北相距亢宿四星又与角相距日至角二星之中则为缠其出
角宿而未至亢宿之间则为天度不得谓之在角度亢度也后
人所纪缠度则异此矣考十二辰之分星子宫得危虚女三宿
丑宫得牛斗二宿寅宫得箕尾二宿卯宫得心房氐三宿辰宫
得亢角二宿巳宫得轸翼二宿午宫得张星柳三宿未宫得鬼
井二宿申宫得参觜二宿酉宫得毕昴胃三宿戌宫得娄奎二
卷三 第 2a 页
宿亥宫得壁室二宿考尔雅以角亢为寿星斗牵牛为星纪营
室东壁为娵訾奎娄为降娄其云析木谓之津韦昭注周语以
津为天汉孙炎云析别水木以箕斗之间是天汉之津也明女
虚危为水在子宫尾箕为木在寅宫是丑宫无女寅宫无斗则
亦无其度明也试仰观天文亦是四正三宿相距为近四维二
宿为远益信分十二宫当从古法至汉天文志始以婺女七度
在星纪奎四度在诹訾胃六度在降娄毕十二度在实沈柳八
度在鹑首张十八度在鹑尾氐四度在寿星尾九度在大火斗
十度在析木日未至其宿或已出其宿而皆以为在其宿之度
于是何承天以尧冬至日在须女近人又谓元以来日在箕盖
缘冬至日在星纪宫或未至斗牛二宿即以为在箕宿之度是
何与所以名宿名缠之实大相违背也古之小学教之数与方
卷三 第 2b 页
名汉时学僮学六角五方书计之事六书制字命名之义无所
不该自宋人忽名物象数而讲求性理空虚之学后世之言历
算始不能通知古书矣
校定神农本草经序
神农本草经三卷所传白字书见大观本草按嘉祐补注序云
所谓神农本经者以朱字名医因神农旧条而有增补者以墨
字间于朱字开宝重定序云旧经三卷世所流传名医别录互
为编纂至梁贞白先生陶景乃以别录参其本经朱墨杂书时
谓明白据此则宋所传黑白字书实陶宏景手书之本自梁以
前神农黄帝岐伯雷公扁鹊各有成书魏吴普见之故其说药
性所主或异后人纂为一书然犹有旁注或朱墨字之别本经
之文以是不乱旧说本草之名仅见汉书平帝纪及楼护传予
卷三 第 3a 页
按蓺文志有神农黄帝食药七卷今本讹为食禁贾公彦周礼
医师疏引其文正作食药宋人不考遂疑本草非七略中书也
太平御览引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
疗疾救夭伤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又云岐伯黄
帝臣也帝使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
焉则食药所以兼称神农黄帝者以此贾公彦引中经簿又有
子仪本草经一卷疑亦此也梁七录有神农本草三卷其卷数
不同者古今分合之异神农之世书契未作说者以此疑经如
皇甫所云则知四卷成于黄帝陶宏景云轩辕巳前文字未传
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至于桐雷乃著在于编简此书当与
素问同类其言良是且蓺文志农兵五行杂占经方神仙诸家
俱有神农书大抵述作有本其传非妄是以博物志云太古书
卷三 第 3b 页
今见存有神农经春秋传注贾逵以三坟为三皇之书神农预
其一史记言秦始皇不去医药卜筮之书则此经幸与周易并
存颜之推家训乃云本草神农所述而有豫章朱崖赵国常山
奉高真定临淄冯翊等郡县名出诸药物皆由后人所羼非本
文陶宏景亦云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按
薛综注张衡赋引本草经太一禹馀粮一名石脑生山谷是古
本无郡县名太平御览引经上云生山谷或川泽下云生某山
某郡明生山谷本经文也其下郡县名医所益今大观本俱作
黑字或合其文云某山川谷某郡川泽恐传写之误古本不若
此仲景元化后有吴普李当之皆修此经当之书世少行用吴
志华陀传言普从陀学隋经籍志称吴普本草梁有六卷嘉祐
本草云普修神农本草成四百四十一种唐经籍志尚存六卷
卷三 第 4a 页
今广内不复存惟诸书多见引据其说药性寒温五味最为详
悉是普书宋时已佚今其文惟见掌禹锡所引蓺文类聚初学
记事类赋诸书太平御览引据尤多足补大观所缺重是别录
前书因采其文附于本经亦略备矣其普所称有神农说者即
是本经大观或误作黑字亦据增其药物或数浮于三百六十
五种由后人以意分合难以定之其药名有禹馀粮王不留行
徐长卿鬼督邮之属不类太古时文按字书以禹为虫不必夏
禹其馀名号或系后人所增或声音传述改古旧称之致又经
有云宜酒渍者或以酒非神农时物然本草衍义已据素问首
言以妄为常以酒为酱谓酒自黄帝始又按文选注引博物志
亦云杜康作酒王著与杜康绝交书曰康字仲宁或云黄帝时
人则俱不得疑经矣孔子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又云多识于
卷三 第 4b 页
鸟兽草木之名今儒家拘泥耳目未能及远不睹医经本草之
书方家循守俗书不察古本药性异同之说又见明李时珍作
本草纲目其名已愚仅取大观本割裂旧文妄加增驳迷误后
学是书集成庶以辅翼完经启蒙方伎钞胥之任匪有发明略
以所知加之考证本经云上药本上经中药本中经下药本下
经是古以玉石草木等上中下品分卷而序录别为一卷陶序
朱书云本草经卷上注云序药性之源本论病名之形诊卷中
云玉石草木三品卷下云虫兽果菜米合三品此名医所改今
依古为次又帝王世纪及陶序称四卷者掌禹锡云按旧本亦
作四卷韩保升又云神农本草上中下并序录合四卷若此则
三四之异以有序录则抱朴子养生要略太平御览所引神农
经或云问于太乙子或引太乙子云云皆经所无或亦在序录
卷三 第 5a 页
中后人节去之耳至其经文或以痒为痒创为疮淡为痰注为
蛀沙为砂兔为菟之类皆由传写之误据古订正勿嫌惊俗也
乾隆四十八年岁在癸卯七月七日撰于都门官菜园上街寓
舍
毕原毕陌考
毕原在渭水南周文王武王周公之所葬今长安县西南二十
八里是也毕陌在渭水北秦文王武王之所葬即今咸阳之陵
见诸书传甚明其误自宋人始考渭南之毕先见于诗毛传云
毕终南之道名也其名最古史记云所谓周公葬我毕毕在镐
东南杜中赵岐注孟子云毕文王墓近于丰镐也臣瓒注汉书
云毕西于丰三十里裴骃引皇览云文王武王周公冢皆在京
兆长安鄗聚东杜中也终南山丰水鄗聚杜中皆在渭水南即
卷三 第 5b 页
知毕原之所在故括地志云周文王墓武王墓在雍州万年县
西南二十八里毕原上也元和郡县志云毕原在万年县西南
二十八里书序云周公葬于毕是也万年即今咸宁县是汉魏
六朝唐已来俱以文武周公葬在渭水南无异说也毕陌在咸
阳是古毕国左氏传毕文之昭杜预注云毕国在长安西北书
正义引晋书地道记云毕在杜南与毕陌别元和郡县志云咸
阳县毕原即县所理也左传曰毕原酆郇文之昭也以此知毕
国在咸阳郡县志特误名陌为原颜师古注汉书云毕陌在长
安西北四十里也按唐时长安西北四十里地入咸阳师古当
亦谓咸阳之毕国秦本纪云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裴
骃引徐广曰皇甫谧曰葬毕今安陵西毕陌又引皇览曰秦武
王冢在扶风安陵县西北毕陌中大冢是也人以为周文王冢
卷三 第 6a 页
非也周文王冢在杜中括地志云秦惠文王陵在雍州咸阳县
西北一十四里秦悼武王陵在雍州咸阳县西十里
俗名武王陵非也此唐以前皆谓咸阳陵为秦文王武王葬处
之证唐咸阳即今县治在渭水北与渭水南之毕原相去甚远
原其致误之由盖有五端一以人地名相同毕原与毕陌周文
王武王与秦文武王易讹也一以祠为墓地形志石安有周文
王祠魏石安即今咸阳后人以历代祠祀之所在适得秦陵因
而封殖其处若陈州府城内之伏羲台误为伏羲陵丹徒九里
镇之季子墓反以为季子庙矣一以求文武周公葬处不得刘
向云文武周公葬于毕皆无邱陇之处秦始皇开长池即汉昆
明池正在丰镐之间文武周公之陵益以沦陷则是秦汉以来
已无墓祭之处后人始误指咸阳之秦陵以当之矣一以文字
卷三 第 6b 页
传写之误长安志引三辅故事曰文王武王周公冢皆葬毕陌
南北考自唐以前无此说不应出于三辅故事或是宋敏求引
毕原字误为毕陌也周公之墓必附祖父括地志既以文王武
王墓在万年县毕原又以周公墓为在雍州咸阳县北十三里
毕原上此必史记正义误引其文元和郡县志亦承其谬也缘
此五误考古者傍偟无据然程大昌雍录犹能辨之文献通考
既云在咸阳又引括地志在万年云云则自相矛盾尚书云三
人议则从二人之言不得以为好古之过矣以秦文王武
王陵为周文王武王陵实始于宋开宝时定祀典太平寰宇记
云咸阳县周文王陵周武王陵皆在县北一十五里宋敏求长
安志因之然寰宇记犹云毕原在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成王
葬周公于毕是也是尚知周公葬在渭南自明以来始无复知
卷三 第 7a 页
文武周公之葬实在渭水南矣季札云魂气无不之圣人陟降
在天不独歆祀于葬处但考古之士宜有是非之心世之善读
书者固勿疑吾言为惊俗可也
昭陵陪葬名位考书醴泉县志后
昭陵陪葬名位载在陵庙记唐会要长安志文献通考石刻昭
陵图及醴泉县志近人读礼通考诸书长安志云案陵庙记图
然所载陪葬诸臣名位差舛恐未得其详更须参校乃善敏求
此言盖其时未暇考史也陪葬名位当以会要长安志为本而
证之史盖二书最先出文献通考及方志读礼通考皆因之会
要所记妃七人王七人公主十八人宰相十二人丞郎三品以
下五十人功臣大将军五十七人校诸书为简核然考宇文士
及陪陵见于新旧史契苾何力公孙武达陪陵见于新旧史及
卷三 第 7b 页
方志而皆不载是其疏也豆卢承基或作仁业或作承业字多
不同旧史云豆卢钦望父仁业宰相世系表作承业京兆金石
录有碑作承基尝见万年宫碑阴题名正作承基则是一人字
作承基者是而会要已有仁业又有承基又前岑文本云并男
景倩后文有岑景倩是其谬也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以蕃王附
葬见于新旧史其萨宝王赞普即刘书吐蕃传所称赞普弃宗
弄赞高宗授为驸马都尉者新罗王女真德即新罗传王善德
妹真德永徽元年大破百济之众者二人但刊石像形于昭陵
元阙之下而以为陪陵又其谬也岑文本云并男景倩房光义
云并男原州别驾晖咸阳县丞曜房光敏云并男阆州刺史诞
是明其附葬今考马觊载子载周子孔元惠志约子志约颖达
子姜晦及皎遐子遐简子简确子唐嘉会俭子魏叔玉徵子豆
卷三 第 8a 页
卢真松承基子承基宽子萧业锐子李政明李客师靖弟尉迟
宝琳敬德子阿史那道真社尔子杨思训恭仁子此皆无奇异
功绩直附其父故不得与陪陵同史例不载而会要列在陪葬
不云并男又其谬也其时有功臣子弟实又陪陵而非附葬者
若萧锐之不因㻦程处亮之不因知节史则载之亦不可不知
也江夏王道宗卒于象州新书云始诸王妃主自垂拱后被害
者皆弃掩之神龙初诏州县普加求访诸王皆陪葬昭献二陵
道宗陪葬或以此时与襄武王琛亦复有功此二人实是陪陵
当次在诸王末而与承郎同列又临淮公李规琅琊公李珍常
山公李倩皆越王真子千金公李俊曹王明子李之芳承祖子
承祖煜子煜蒋王恽子中山王李琚休道子休道亦蒋王恽子
此数人皆应附诸王而与陪葬诸臣并列又其谬也至以琅琊
卷三 第 8b 页
王冲为骈萧守业为萧业之类或由字误不足论巳长安志于
公主中增浔阳汝南常山妃嫔中增窦卿妹石塔宰相中增杜
如晦丞郎中脱姜晦增段伦长孙璿安康伯薛颐银青光禄大
夫李震功臣大将军中无李思摩薛宝王赞普新罗王女真德
而增王愔刘宏基牛进达公孙武达阿史罗什钵苾梁仿阿史
那社尔仇怀古贺拔俨杨思训姜昕文献通考用会要文亦增
贺拔俨杨思训姜昕考李思摩旧史称其封怀化王赠兵部尚
书夏州都督陪葬昭陵立坟以象白道山公孙武达新旧史皆
云陪葬牛进达虽史无陪葬事而有佐命之劳见秦琼传或史
阙文师训恭仁子或附其父则其所记实足补会要之缺矣若
杜如晦陪陵新旧书皆无案旧史云贞观七年十二月狩于少
陵原诏以少牢祭杜如晦杜淹李纲之墓太平寰宇记万年县
卷三 第 9a 页
杜如晦墓在县南三十里大赵村则非陪陵明也阿史那社尔
巳见驸马都尉王愔即蜀王愔巳见诸王辅国大将军刘宏基
即夔国公刘宏基巳见丞郎又见功臣阿史那什钵苾即突厥
利可汗阿史那什钵苾亦在诸蕃君长昭陵刻名之列而误以
为陪葬此其谬也至所纪诸臣官位亦多与史不合然则会要
长安志及文献通考得失可考见矣近人作读礼通考大都据
京兆金石录碑凡唐臣葬醴泉者则皆以为陪葬善乎宫耀亮
之言乙速孤父子墓在叱于村九嵏山后三十里不在文献通
考所指一百二十里墓田之内安得谓之陪葬也又其重出者
前有宁州刺史窦义节后有宁州刺史贾义节前有牛伯亿后
有于伯亿前有原州都督李正朝后有原州都督李政明又不
知张大师为延师之兄而云张俊允子无大师又以俗本文献
卷三 第 9b 页
通考常山公李倩字误为常州公而云常州司马怀节第四子
又仇怀吉作仇怀古琅琊王冲作骈岑文本子景倩作方倩云
㬅字之误李客师作容师如此之类抑亦疏矣县志之长仇怀
古作吉同万年宫碑阴题名公主中多三人妃一人同长安志
其载卢赤松西平王安实补诸书所无然误阎立德为立本牛
进达为申进达孰失善为龚善刘宏基为宏真又误入薛仁贵
之类舛错甚多今悉正之其范文光周锡圭诸君所考大都长
短互见亦择其善若宇文士及倍陵与金石志蕃王刻石之考
证则星衍有力焉前人未之及也
晏子春秋序
晏子八篇见蓺文志后人以篇为卷又合杂上下二篇为一则
为七卷见七略及隋唐志宋时析为十四
卷三 第 10a 页
卷见崇文总目实是刘向校本非伪书也其书与周
秦汉人所述不同者问下景公问晏子转附朝舞管子作桓公
问管子昭公问莫三人而迷韩非作哀公谏上景公游于麦邱
韩诗外传新序俱作桓公问上景公问晏子治国何患患社鼠
韩非说苑俱作桓公问管仲问下柏常骞去周之齐见晏子家
语作问于孔子此如春秋三传传闻异辞若是伪书必采录诸
家何得有异唐宋巳来传注家多引晏子问上云内则蔽善恶
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蓺文类聚作出则卖重寒热入则
矫谒奴利一作出则卖寒热入则比周杂下繁组驰之文选注
作击驿而驰韩非作烦且諌下接一搏𧱚而再搏乳虎后汉书
注作持楯而再搏猛虎问上仲尼居处惰倦意林作居陋巷諌
上天之降殃固于富彊为善不用出政不行太平御览作当彊
卷三 第 10b 页
为善此皆唐宋人传写之误若是伪书必采录
传注何得有异且晏子文与经史不同者数事诗载骖载驷君
子所届笺训为极諌上则作诫以箴驾八非制则当为诫慎之
义諌上景公游于公阜言古而无死及据与我和日暮四面望
睹彗星云夫子一日而三责我杂下又云昔者吾与夫子游于
公邑之上一日而三不听寡人是为一时之事左传则以古而
无死据与我和之言在鲁昭二十年其齐有彗星降在鲁昭二
十六年者盖缘陈氏厚施之事追溯灾祥及之耳此事本不见
春秋经然则彗星见实在昭二十年齐景之二十六年史记十
二诸侯年表误在鲁昭二十六年齐景之三十二年非也问下
越石父反裘负薪息于涂侧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将归
吕氏春秋及新序则云齐人累之亦言以负累作仆实非撄罪
卷三 第 11a 页
史记则误云越石父在缧绁中又非也他若引诗武王岂不仕
仕作事引左传蕴利生孽蕴作怨国之诸市作国都之市皆足
补益经义是以服虔郑康成郭璞注书多引之书中与管列墨
荀孟韩非吕览淮南孔丛盐铁论韩诗外传说苑新序列女传
风俗通诸书文辞互异足资参订者甚多晏子文最古质玉海
引崇文总目十四卷或以为后人采婴行事为书故卷帙颇多
于前志盖妄言矣晏子名春秋见于史迁孔丛子顺说及风俗
通春秋者编年纪事之名疑其文出于齐之春秋即墨子明鬼
篇所引婴死其宾客哀之从国史刺取其行事成书虽无年月
尚仍旧名虞卿陆贾等袭其号晏子书成在战国之世凡称子
书多非自著无足怪者儒书莫先于晏子今荀子有杨倞注孟
子有赵岐注唯晏子古无注本刘向分内外篇乱其次第意尚
卷三 第 11b 页
嫌之世俗所传本则皆明人所刋或以外篇为细字附著内篇
各章或删去诋毁仲尼及问枣诸章故书不可考矣惟万历间
沈启南校梓本尚为完善自初学记文选注艺文类聚后汉书
注太平御览诸书所引皆具于篇末章所缺又适据说苑补足
既得诸本是正文字又为音义于后明有依据定为八篇以从
汉志为七卷以从七略虽不能复旧观以为胜俗本远矣善乎
刘向之言其书六篇皆忠諌其君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
经之义是以前代入之儒家柳宗元文人无学谓墨氏之徒为
之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承其误可谓无识晏子尚俭礼所谓
国奢则示之以俭其居晏桓子之丧尽礼亦与墨子短丧之法
异孔丛云察传记晏子之所行未有以异于儒焉儒之道甚大
孔子言儒行有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故公伯寮愬子路而
卷三 第 12a 页
周列圣门晏子尼溪之阻何害为儒且古人书外篇半由依托
又刘向所谓疑后世辨士所为者恶得以此病晏子乾隆五十
三年岁在戊申十日晦日书
墨子后序
墨子与孔异者其学出于夏礼司马迁称其善守禦为节用班
固称其贵俭兼爱上贤明鬼非命上同此其所长而皆不知墨
学之所出淮南王知之其作要略训云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
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
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其识过于迁固古人不虚作诸子之教
或本夏或本殷故韩非著书亦载弃灰之法墨子有节用节用
禹之教也孔子曰禹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吾无閒然又曰礼
与其奢宁俭又曰道千乘之国节用是孔子未尝非之又有明
卷三 第 12b 页
鬼是致孝鬼神之义兼爱是尽力沟洫之义孟子称墨子摩顶
放踵利天下为之而庄子称禹亲自操橐耜而杂天下之川腓
无胈胫无毛沐甚风栉甚雨列子称禹身体偏枯手足胼胝吕
不韦称禹忧其黔首颜色黎墨窍藏不通步不相过皆与书传
所云予弗子惟荒度土功三过其门而不入思天下有溺者犹
巳溺之同其节葬亦禹法也尸子称禹之丧法死于陵者葬于
陵死于泽者葬于泽桐棺三寸制丧三月见后汉书注淮南子
要略称禹之时天下大水死陵者葬陵死泽者葬泽故节财薄
葬闲服生焉又齐俗称三月之服是绝哀而迫切之性也高诱
注云三月之服是夏后氏之礼韩非子显学称墨者之葬也冬
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丧三月而此书公孟篇墨子谓
公孟曰子法周而未法夏也子之古非古也又公孟谓子墨子
卷三 第 13a 页
曰子以三年之丧为非子之三月之丧亦非也云云然则三月
之丧夏有是制墨始法之矣孔子则曰吾说夏礼𣏌不足徵吾
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又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周之礼尚文又贵贱有法其事具周官仪礼春秋传则与墨书
节用兼爱节葬之旨甚异孔子生于周故尊周礼而不用夏制
孟子亦周人而宗孔故于墨非之势则然焉若览其文亦辨士
也亲士脩身经上经下及说凡六篇皆翟自著经上下略似尔
雅释诂文而不解其意指又怪汉唐以来通人硕儒博贯诸子
独此数篇莫能引其字句以至于今传写讹错益难句读晋书
鲁胜传云胜注墨辩存其叙曰墨子著书作辩经以立名本惠
施公孙龙祖其学以正刑名显于世孟子非墨子其辩言正词
则与墨同荀卿庄周等皆非毁名家而不能易其论也又曰墨
卷三 第 13b 页
辩有上下经经各有说凡四篇与其书众篇连第故独存今引
说就经各附其章疑者阙之又采诸众杂集为刑名二篇略解
指归以俟君子如所云则胜曾引说就经各附其篇恨其注不
传无可徵也备城门诸篇具古兵家言惜其脱误难读而弇山
先生于此书悉能引据传注类书匡正其失又其古字古言通
以声音训故之原豁然解释是当与高诱注吕氏春秋司马彪
注庄子许君注淮南子张湛注列子并传于世其视杨倞卢辩
空疏浅略则倜然过之时则有仁和卢学士抱经大兴翁洗马
覃溪及星衍三人者不谋同时共为其学皆折衷于先生或此
书当显幸其成帙以惠来学因以荀子孔丛说苑诸书及唐宋
人所引墨子佚文属先生附于书后至开元占经多引墨子占
验灾异之词疑不在此书故不具录太岁在癸卯十二月撰于
卷三 第 14a 页
关中节署
孙子略解序
古兵家言存者惟太公六韬司马穰苴吴起及孙武书今本六
韬与唐宋人传注类书所引已多乖异司马法吴子又无古注
惟孙子有魏武帝杜牧李筌陈皞贾林张预孟氏何氏王晰梅
尧臣十人注本存道藏中后有荥阳郑友贤十家注孙子遗说
或是其所合予以魏武注最古故钞摭专行之孙子生于敬王
之代著兵书以见吴王阖闾史记列传称阖闾曰子之十三篇
吾尽观之矣诸子之文皆由没世之后门人小子撰述成书惟
此是其手定且在列庄孟荀之前真古书也艺文志称吴孙子
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者合图为八十二篇司马贞引七录云
孙子兵法三卷盖十三篇为上卷又有中下二卷然则中下二
卷三 第 14b 页
卷即图也郑君注周礼称孙子八陈有苹车之乘隋书经籍志
载梁有孙子八陈图一卷亡是已吴王唯称十三篇据其文言
之耳杜牧以为武所著书凡数十万言魏武削其繁剩其精切
凡十三篇案魏武叙云撰为略解盖言解其大略疑杜牧误仞
此语为魏武删削为十三篇也今考潜夫论引孙子曰将者智
也仁也敬也信也勇也严也是故智以折敌仁以附众敬以招
贤信以必赏勇以益气敬以一令故折敌则能合变众附则思
力战贤智集则阴谋利赏罚必则士尽力气勇益则兵威自倍
威令一则惟将所使今无是故智以折敌已下文或是潜夫述
其义又无云敬也或是脱文不可以为今本非孙子全书魏武
已下十人注见隋书经籍志有孙子兵法二卷吴将孙武撰魏
武帝注梁有孙子兵法二卷孟氏解诂新唐书有孟氏解孙子
卷三 第 15a 页
二卷李筌注孙子二卷杜牧注孙子二卷陈皞注孙子一卷贾
林注孙子一卷即道藏所合诸本隋志又有孙子兵法一卷魏
武王凌集解梁有孙子兵法二卷吴处士沈友撰沈友见三国
志今注俱不传通典所引有云王子曰当即凌也藏本又引杜
佑注亦出通典盖佑集诸家之说非自注也通典引孙子故曰
深草蓊秽者所以遁逃也深谷阻险者所以止禦车骑也隘塞
山林者所以少击众也沛泽杳冥者所以匿其形也今本亦阙
通典太平御览又引行军篇军旁有阻险蒋潢井生葭苇山林
翳荟注云蒋者草木之丛生也今无蒋字及注是皆俗本之脱
误今律武科以武经命题试士作论一篇孙子书预其一闾里
师不见善本或以巳意诡更正文又见文科以礼记命题流俗
至简省经文以便寻诵此书传述尤少儒家或束而不观如遇
卷三 第 15b 页
俗儒鄙夫刋落旧文不可得复大可惧也故犁为二卷以诒知
者又览玉海书录解题仅称魏武杜牧所注则王应麟陈振孙
未见孟氏李筌陈皞贾林诸家之说此本良可宝世之好事复
有意刋行之来者之幸也
天官书考补序
司马氏世掌天官学于唐都迁著天官书诚如司马贞所说多
取石氏星经其书分经星为五官中曰紫宫东曰房心南曰权
衡西曰咸池北曰虚危云此天之五官部位也淮南天文训云
太微者太一之庭也紫宫者太一之居也轩辕者帝妃之舍也
咸池者水鱼之囿也天阿者群神之阙也四官者所以司赏罚
高诱注云四官紫宫轩辕咸池天阿似为天官书所本而推淮
南以紫宫为北太微为南轩辕为中咸池为西天阿疑为东或
卷三 第 16a 页
即天市非昴西之天阿一星也又与迁书以紫宫为中宫者微
异天官书以招摇天锋贱人之牢三台诸星在中宫侵入东官
之位者考吕氏春秋九野中央曰钧天其星角亢氐东方曰苍
天其星房心尾东北曰变天其心箕斗牵牛北方曰元天其星
婺女虚危营室西北曰幽天其星东壁奎娄西方曰颢天其星
胃昴毕西南曰朱天其星觜巂东井南方曰炎天其星舆柳七
星东南曰阳天其星张翼轸是角亢氐之度古以为中央史迁
犹传旧说也巫咸甘石三家则仅分中外官不云五官以在二
十八宿已内之星为中官以外之星为外官位次见开元占经
又与史迁异史迁既取石氏之文以为书其二十八舍但言星
位不记星数馀则称其数者以二十八舍人所尽识故略之至
东壁二星见于黄帝巫咸甘石诸家天官书中又有云营室至
卷三 第 16b 页
东壁并州而北官独缺班固天官志亦无增补疑史迁不如是
之疏传写者脱其文矣其五官中所不载
星名见子黄帝占三家者甚多或如所云因其占验凌杂米盐
故著其荦荦大者或以东壁例之是其缺略均未可定今三家
之书既亡而隋晋二志犹述其星名且如傅说见庄子天皇大
帝见纬书其名在周秦间汉建武三年有星孛于天纪初元二
年客星居卷舌东建始四年岁星居关西四尺所其星见天文
志史迁何以不载大可怪矣复有三家讹传复出之星古所应
无者如天官书云天极星傍三星三公今则有两三公书又云
阴德或曰天一今则天一与阴德为二黄帝云梗河即天锋石
氏云梗河即天矛今则分梗河天锋天矛为三黄帝云七公即
天纪今则分为二天官书大角两旁各有三星鼎足勾之曰摄
卷三 第 17a 页
提今则于两摄提外增周鼎三星石氏云左角为天田右角为
天门今又有天田天门各二星天官书胃为天仓今增天仓六
星书又云昴毕间为天街言无星处今增天街二星书又云危
为盖屋虚为哭泣之事今增盖屋二星哭泣各二星书又云王
良策马策非星名今增策一星书又云人涉水汉志作以人涉
水是人涉水言其占验非星名今增人五星黄帝占云瓠瓜一
名天鸡今有天鸡三星又杵白疑即败白离珠疑即离瑜占验
略同如此之属不可胜举或三家不误由后人分析其文流传
复出使然但隋唐以来相传既久不可更正矣经星分五官各
属五行纬星犯之即以五行生克为占验古人所以知天在此
不尽以人事附会而后世作步天歌分五官为三垣二十八舍
尽改古法郑樵通志取之可谓陋矣由隋唐以来禁谶纬占验
卷三 第 17b 页
之书故通志载开元占经一百二十卷云今存三卷知唐宋人
不见黄帝占及三家星占故张守节司马贞注天官书亦不能
悉史迁根㨿之所在予初入翰林奉
敕校理
文源阁秘书尽见开元占经一百二十卷题云瞿昙悉达撰中
引黄帝诸家之占抱朴子所云唯有巫咸甘公石申海中郤萌
七曜记之详矣其书皆在焉因疏记其足以证发史迁者为天
官书考二卷录三家星名为史迁所缺载足徵隋晋志所本者
为天官书补一卷合为三卷其星依附史迁五官之舍相违不
远分为五部复因三家中外官次序存其旧文略其占验之语
隋志载宋元嘉中太史令钱乐之所铸浑天铜仪以朱黑白三
色用殊三家前人之信而好古如是后有同志庶知吾书之不
卷三 第 18a 页
可废其后世星名史迁所不应有者不录焉若西人俗名之星
文不雅驯搢绅难言之不足以诬吾考古之书也
帝尧皋陶稽古论
尧典曰若稽古帝尧三国志引郑康成注云稽古同天言尧同
于天也郑意盖以尧称帝为同天故司马贞郑注中候敕省图
云德合五帝坐星者称帝白虎通引礼记谥法云德象天地称
帝初学记引易纬曰帝者天号也德配天地不私公位曰帝尚
书纬曰帝者天号天有五帝以立名是郑云同天因帝而生义
书正义误引其文云稽同也古天也天为古之说虽见于周书
未必唐时即有此义许叔重说文必徵本义惟云古故也从十
口识前言者也且因尧则天为大始解稽古为同天何以处皋
陶稽古之说周书寤儆解云奉若稽古惟王又武穆解云粤若
卷三 第 18b 页
稽古昭天之道熙帝之载若古即训天则下文不必称天道帝
载鬼谷子捭阖篇云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亦不可称
为同天王逸鲁灵光殿赋云粤若稽古帝汉张载注若顺也稽
考也言能顺天地考行古之道者帝也此张载用礼记谥法德
象天地之义天统地故郑可言同天也然则魏志引贾马及肃
皆以为顺考古道者但不兼帝字生义究与郑说不异也政莫
大乎稽古稽古即法天也古之圣人制作无所本则求之于仰
观俯察传言东方之神太昊乘震执规司春南方之神炎帝乘
离执衡司夏西方之神少昊乘兑执矩司秋北方之神颛顼乘
坎执权司冬中央之神黄帝乘坤艮执绳司下土故月令俱称
为帝孔子荅季康子及淮南之言五帝亦并太昊少昊言之于
易系辞云帝出乎震谓伏羲也尧舜稽五帝以制作故亦名为
卷三 第 19a 页
帝孔子荅宰予五帝德则以代太昊少昊实则太昊以来五帝
法天尧舜稽五帝以同天故名帝也尧典之钦若历象即黄帝
旁离日月星辰帝喾历日月而迎送之闰月正四时亦黄帝建
立五行起消息之政也命羲和以殷中春敬致正中夏殷中秋
正中冬即少暤氏之鸟官司分至启闭者也舜承尧则以假文
祖察玑衡辟四门法黄帝之坐明堂临观天罡文祖四门为明
堂玑衡天罡皆北斗也以辑瑞巡守法合符釜山其制五刑亦
本黄帝李法以十有二牧二十有二人法左右大监及六相之
命舜之美事在于尧时故曰无为而治其稽古即法天故曰熙
帝载曰谅天功也皋陶辅舜制作故亦有稽古之称白虎通圣
人篇云何以言咎繇圣人以目篇曰若稽古咎繇是也皋陶谟
称天工天叙天秩天命天讨天聪明天明威是尧舜之同天称
卷三 第 19b 页
帝皆皋陶辅翼成之故与尧同蒙稽古之号而先儒不以同天
解之者皋陶非帝郑注以皋陶下属为句古不训天圣人立政
莫大于稽古故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孔子祖述尧舜宪章
文武又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至商鞅变法乃云前世不同教
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又曰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礼
者未足多是也礼记中庸篇言生今之世反古之道灾及其身
正言变古之道解者误以反古为复古则孔子祖述宪章皆非
耶观商君书所云反古者未可必非益可证反古之道之即谓
变古矣灾及其身非商君而何吾见友人江叔沄注尚书以尧
稽古为同天以皋陶稽古为顺考古道不必泥于同天之谊前
后岐说故作此文以寄之江君著尚书五十馀年体大思精他
无可议至蔡沈之解稽古直曰在昔既与马郑殊如其言则夏
卷三 第 20a 页
之史臣不宜称皋陶为古其书虽行似此臆说甚多更不足辨
卷三 第 20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