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a 页 WYG0683-085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石经考卷上
鄞县万斯同撰
汉石经
后汉书灵帝本纪
熹平四年春三月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
门外
蔡邕传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b 页 WYG0683-0854d.png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灵帝时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
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
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
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奏求
正定六经文字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
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碑始立观视及摩
写者车乘日千馀辆填塞街陌
儒林传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a 页 WYG0683-0855a.png
自太初后游学增广太学至三万馀生然章句渐
疏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益衰党人既诛其高名善
士多坐流废后遂至忿争更相言告亦有私行金货定
兰台漆书经字以合私文熹平四年灵帝乃诏诸儒正
定五经刻于石碑为古文篆𨽻三体书法以相参校树
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
张驯传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b 页 WYG0683-0855b.png
张驯字子俊定陶人辟公府举高第拜议郎与蔡邕共
奏定六经文字擢侍中终大司农
李巡传
李巡汝阳人灵帝时为宦官与济阴丁肃下邳徐衍南
阳郭耽北海赵祐称为清志皆在里巷不争威权巡以
诸博士试甲乙科争第高下更相告言至有行赂定兰
台漆书经字以合其私文者乃白帝与诸儒共刻五经
文于石于是诏蔡邕等正其文字自后五经一定争者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a 页 WYG0683-0855c.png
用息
洛阳记 陆 机
太学在洛城南开阳门外讲堂长十丈广二丈堂前石
经四部碑凡四十六枚西行尚书周易公羊传十六碑
存十二碑毁南行礼记十五碑悉毁东行论语三碑二
碑毁礼记碑上有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名
按东汉时五经立学官者易则施孟梁丘京四家书
则欧阳大小夏侯三家诗则齐鲁韩三家三礼但用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b 页 WYG0683-0855d.png
仪礼有大小戴二家春秋但用公羊有严颜二家他
若古文尚书毛氏诗左氏春秋小戴氏礼记后世颁
之学宫者皆不立学官此石碑所刻书用伏生今文
春秋用公羊传宜也礼记
不立学官何以得与诸经并刻及考洪氏石经残碑
有仪礼而无礼记乃知洛阳记之误且记不言诗经
而洪氏书及隋经籍志有鲁诗六卷则是此记所遗
而石碑之残毁当不止二十有九矣且五经之外更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4a 页 WYG0683-0856a.png
有论语又用古文篆𨽻三体度非四十六碑所能尽
考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言诸碑表里皆书始得其实
然当陆机时曹魏石经久已立汉碑西此记何以不
及足知陆氏之疏漏而伽蓝记之言不参观也
魏石经
晋书卫恒传
卫恒字巨山安邑人太保瓘子仕至黄门郎尝作四体
书势言魏正始中立三字石经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4b 页 WYG0683-0856b.png
后魏书江式传
江氏字法安代人累官符节令宣武延昌三年上疏请
正定文字言魏初邯郸淳善仓雅许氏字指八体六书
精究闲理以书教诸皇子又建三字石经于汉碑西其
文蔚焕三体复宣
按晋书裴頠传惠帝时頠为侍中时天下暂宁奏修
国学刻石写经是晋亦有石经矣然后人从无言及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5a 页 WYG0683-0856c.png
者岂有其议而未竣厥事耶观汉世石经创始于熹
平四年乙卯告成于光和六年癸亥实历九年之久
则当裴公时昏主尸位海内大乱其事之未成可知
矣
水经注 郦道元
汉灵帝光和六年刻石镂碑载五经立于大学讲堂前
悉在东侧蔡邕以熹平四年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
禄大夫碑议郎张训韩说太史令单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5b 页 WYG0683-0856d.png
飏等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册于碑使
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碑始
立观视及笔写者车乘日千馀两填塞街陌今碑上悉
铭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𨽻三字石经魏初
传古文出邯郸淳石经古文转失淳法树之于堂西石
长八尺广四尺刻石于其下碑石四十八枚广三十丈
魏文帝又刋典论六碑附于其次陆机言太学赞别一
碑在讲堂西下列石龟碑载蔡邕韩说棠溪典等名太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6a 页 WYG0683-0857a.png
学弟子赞复一碑在外门中今二碑并无
按正始乃魏废帝年号废帝乃文帝之孙此言文帝
又刻典论六碑甚谬若言又刻文帝典论六碑则当
矣
洛阳伽蓝记 杨衒之
开阳门御道东有汉国子学堂堂前有三种字石经二
十五碑表里刻之写春秋尚书二部作篆科斗𨽻三种
字汉右中郎将蔡邕遗迹也犹有十八碑馀皆残毁复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6b 页 WYG0683-0857b.png
有石碑四十八枚亦表里𨽻书写周易尚书公羊礼记
四部又赞学碑一并在讲堂魏文帝作典论六碑至太
和十七年犹有四存高祖题为劝学里武定四年大将
军迁石经于邺
按洛阳记汉石经止存十七碑馀二十九碑尽毁此
在晋世已然何以至魏末尚存二十五碑然此乃杨
公所目睹语必不诬愚意二十五当是十五之讹盖
比晋时又损二碑矣其言犹有十八碑馀皆残毁亦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7a 页 WYG0683-0857c.png
不可解上言二十五碑已非安得又有十八碑愚意
馀字当衍谓尚有十八碑悉残毁不全尔下言四十
八碑则是曹魏所刻与水经注所言正合无可疑也
后魏书崔光传
崔光字长仁清和人仕至太保明帝神龟元年疏言石
经之作始自炎刘虽累经戎乱犹未大崩浸闻往者刺
史临州多构图寺官私显隐渐加剥落由是经石弥减
文字增缺今求遣国子博士一人堪任干事者专主周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7b 页 WYG0683-0857d.png
视禁驱田牧制其践秽料阅碑牒所失次第量为补缀
诏曰此乃学者之根源不朽之永格便可一依公表光
乃令国子博士李郁与助教韩神固刘燮等勘校石经
其残缺计料石功并字多少欲修补之后灵太后废遂
寝
后魏帝书考静帝本纪
武定四年八月移洛阳汉魏石经于邺
北齐书文宣帝本纪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8a 页 WYG0683-0858a.png
天保元年八月诏郡国修立黉序广延髦俊敦述儒风
其国子学生亦依例铨补服膺师说研习礼经往者文
襄皇帝所建蔡邕石经五十二枚即宜移置学馆依次
修立
按汉石经原止四十六碑北齐何以有五十二碑盖
并魏石经数之尔然魏碑四十八益以汉碑十有五
当得六十三枚而止于五十二者由河阳岸崩沦没
于水故也载考隋经籍志言齐神武迁经于邺此归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8b 页 WYG0683-0858b.png
之文襄者神武以武定五年正月殂而迁经在四年
八月其命本出于神武是时大举攻玉璧诸务未遑
至文襄始行其事故高洋归之其兄而通鉴亦因之
也
周书宣帝本纪
大象元年二月诏徙邺城石经于洛阳
隋书刘焯传
刘焯字士元信都人仕至太学博士开皇六年运洛阳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9a 页 WYG0683-0858c.png
石经至京师奉敕与刘炫等考定
隋书经籍志
后汉镌刻七经著于石碑皆蔡邕所书魏正始中又立
一字石石经相承以为七经正字后魏之末齐神武执
政自洛阳徙于邺都行至河阳值岸崩遂投于水其得
至邺者不及大半至隋开皇六年又自邺京载入长安
置于秘书内省议欲补缀立于国学寻属隋乱事遂寝
废营造之司因用为柱础贞观初秘书监臣魏徵始收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9b 页 WYG0683-0858d.png
聚之十存其一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并秦帝刻
石附于此篇以备小学一字石经周易一卷一字
石经尚书六卷一字石经鲁诗六卷
一字石经仪礼九卷 一字石经春秋一卷
一字石经公羊传九卷 一字石经论语一卷
一字石经典论一卷 三字石经尚书九卷
三字石经尚书五卷 三字石经春秋三卷
按汉灵帝光和六年癸亥至魏废帝正始元年庚申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0a 页 WYG0683-0859a.png
止五十八年石经应未毁魏人何故复刻岂董卓焚
洛阳宫殿太学亦被焚并石经延及耶不然汉石经
出中郎之手后人必无能及者使其一无所损魏人
必不重立则其残阙可知然五六十年之间何以遂
至残阙则必遭董贼之祸无疑观陆机洛阳记石经
凡四十六碑毁者至二十有九此未经迁邺之前已
知此非迁邺而没于水也考献帝西迁之后至陆机
作记之前洛阳无大兵革其遭董贼之祸可知也独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0b 页 WYG0683-0859b.png
恨陈寿魏志无一语言及而卫恒江式亦语焉不详
后人无由知其故尔乃卫江郦三人明言魏立三字
石经而隋书经籍志及黄伯思董逌诸家则言魏立
一字石经何相背之甚也然一字石经唐时尚存七
经三十四卷则作志者必不妄言不知何以三字之
外复有一字经黄伯思谓是鸿都一字石经夫汉石
立于太学不在鸿都别立石经是有二石经矣汉书
何以不言愚意石经必三体分书当高欢迁邺时其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1a 页 WYG0683-0859c.png
二必沉于水其体幸存者乃魏之所立故作隋志者
遂据此为言尔
重刻石经遗文跋 胡宗愈
石经云者以俗儒穿凿经籍疑误后学而立也汉灵帝
时博士试甲乙科争第高下至有行赂改兰台漆书经
字者诸儒受诏于熹平成刻于熹平光和俾天下咸取
则焉碑高一丈广四尺经注云立石太学其上悉刻蔡
邕名隋志有今字石经七种其论云汉镌七经皆蔡邕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1b 页 WYG0683-0859d.png
书史亦称邕自书册使工镌刻其书画超诣要非蔡中
郎不能到也然遗经今存者体各不同虽中郎兼备众
体而篇章之富未有能办于一人之手传邕与堂溪典
杨赐马日磾张驯韩说单飏等正经诸经意者当时诸
儒同涉笔于其间不可知也然历年多更变故久陵迁
变煨烬剥蚀之馀甚有取为柱础为炮石者唐初魏郑
公时访求之十得其一况于今哉兹来少城得坠刻于
一二故家虽间断不齐然残圭石璧亦可宝也因以镵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2a 页 WYG0683-0860a.png
之锦官西楼庶几补古之阙文云尔
又
内翰胡公以道德文章华我国家其经济事业似唐李
文饶而风节过之方论上前慷慨激烈动悟渊听在玉
堂锁闼益摅所学裨赞圣德订正国是被宠隆异冠绝
在廷公每以天下自任惟六经精微寓诸日用至于屋
壁所藏残篇新刻收拾无遗常叹石经𨽻画最古旁搜
博访合诸家所藏得蔡中郎石经四千二百七十字有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2b 页 WYG0683-0860b.png
奇以楷书释之又得古文篆𨽻三体石经遗字八百一
十九并镵诸石永贻不朽按范晔史蔡邕自书册使工
镌刻郦道元注水经亦云光和六年立石于太学其上
悉刻蔡邕名则大字石经出于一笔似无可疑若夫三
体石经以儒林传考之则其书已出于东汉时水经注
乃云刻之魏正始中意者魏刻殆以补汉刻之遗亡耳
汉石经遗字 赵明诚金石录
右汉石经遗字者藏洛阳及长安人家盖灵帝熹平四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3a 页 WYG0683-0860c.png
年所立其字则蔡邕小字八分书也其后累经迁徙故
散落不存今所有者才数千字皆土壤埋没之馀磨灭
而仅存者尔按后汉书儒林传叙云为古文篆𨽻三体
者非也盖邕所书乃八分而三体石经乃魏时所建也
又按灵帝纪言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
外邕传乃云奏正定六经文字既已不同而章怀太子
注引洛阳记所载有尚书周易公羊传论语礼记今余
所藏遗字有尚书公羊传论语又有诗仪礼然则当时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3b 页 WYG0683-0860d.png
所立又不止六经矣洛阳记又云礼记碑上有谏议大
夫马日磾议郎蔡邕等名今论语公羊后亦有堂溪典
马日磾等姓名尚在据邕传称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
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乃奏求正定自书于碑于
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今兹石本既已磨灭而岁久转
写日就讹舛以世所传经书本校此遗字其不同者已
数百言又篇第亦时有小异使完本具存则其异同可
胜数耶然则岂不可惜也哉而后世学者于去古数千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4a 页 WYG0683-0861a.png
百岁之后尽绌前代诸儒之论欲以己之私意悉通其
说难矣余既录为三卷又取其文字之不同者且列于
卷末云
按陆机洛阳记石经凡四十六碑毁者二十有九时
未遭氐羌之乱何以致此至魏之四十八碑迄元魏
孝昌之末犹完好如故虽数经迁徙遗迹多存故后
人犹得见之若汉之全碑久已不获见矣赵德甫辈
因已未尝见反诋汉书儒林传为误何其谬也生千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4b 页 WYG0683-0861b.png
载之后欲与前人目睹者争是非将使谁信之哉
记石经与今文不同 黄伯思东观馀论
汉石经与今文不同者殊多今略记之书女毋翕侮成
人保后胥高女永劝忧女有近则
在乃心女比犹念以相从各翕中尔
惠朕曷祗动万民以迁天既付命曰陈其
五行严恭寅畏天命自亮以民祗惧惠
保小人惠于矜寡母兄曰则兄自敬德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5a 页 WYG0683-0861c.png
旦以前人之微言是罔显哉厥世文王
之鲜光通殷就大命论语意与之与
孝于惟孝朝闻道夕死可也是鲁孔丘与曰
是是知津矣耰不辍子路以告子怃
然置其杖而芸其斯以乎
譬诸宫墙贾诸贾之哉又论语每篇各
计其章数其最后云凡二十篇万五千七百一十字又
计诸异闻之语若曰在于萧墙之内盖毛包周于今论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5b 页 WYG0683-0861d.png
语无盖氏毛氏书此石刻在洛阳本在洛宫前御史台
中年久摧散洛人好事者时时得之若骐骥一毛虬龙
片甲今张焘龙图家有十版最多张氏婿家有五六版
王晋玉家有小块洛中所有者止此予皆得其拓本论
语之末题云诏书与博士臣左立郎中臣书上臣下皆
缺当是著书者姓名或云此即蔡邕书书姓名已亡无
以辨之独刻者陈兴姓名甚完何其幸欤又有一版公
羊不知谁氏所得其末云溪典谏议大夫臣马日磾臣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6a 页 WYG0683-0862a.png
赵域议郎臣刘弘郎中臣张文臣苏陵臣傅桢桢下溪
上缺溪上当是堂谓堂溪典也此盖鸿都一字石经然
经各异手书不必皆蔡邕也三字者不见真刻独此一
字者乃当时所刻字画高古精善殊可宝重开元中尝
藏拓本于御府以开元二字小印印之与法书名画同
藏盖唐世以前未录前代石刻独此见收其可宝如此
蔡邕石经 董逌广川书跋
经废于世无所传闻久矣当秦未灭诗书其学已失旧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6b 页 WYG0683-0862b.png
法世传不可复求而得之况其在后世耶汉承秦亡虽
起而尽收于沟渠炱烬间然残缺湮沦无复全学诸
儒妄度圣人随误释谬方将训习章句不得其序其能
得道之全以求圣人之意而不失哉至其不得于言则
疑于经不得于经则疑于学师习各异党学相伐至致
滋荄周由等以就其学有不合者则私定桼书以应
其误独蔡邕镌刻七经著于石碑有所检据隐括其失
而周尽当时号鸿都三字其异文者附见此于已残之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7a 页 WYG0683-0862c.png
经得收其遗逸而仅存其可贵也才三十年兵火继遭
碑亦损缺魏正始中又立一字石经相承以为七经正
字后魏武定四年移洛阳汉魏石经于邺魏末齐神武
自洛阳徙于邺都河阳河岸崩遂没于水其得至邺者
殆不得其半周大象中诏徙邺城石经于洛时为军人
破毁至有窃载还邺者船坏没溺不胜其众也其后得
者尽破为桥基隋开皇六年自邺京载入长安置于秘
书内省议欲补缉立于国学会乱遂废营造之司用为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7b 页 WYG0683-0862d.png
柱础贞观初魏徵始收聚之十不一存其相承传拓之
本犹在秘府当时考验至详谓不尽为邕如马日磾数
辈相与成之然汉𨽻简古深于法度亦后世不及故兼
存之赵绰曰唐造防秋馆时穿地多得石经故洛中人
士逮今有之考当时所得已是汉世所遗没而得者国
初开地唐御史府得石经十馀石此又唐末沦没之所
出也
石经尚书 董逌广川书跋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8a 页 WYG0683-0863a.png
秘书郎黄符以石经尚书示余为考而识之蔡邕以经
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
奏求正六经文字邕乃自书于碑大屋覆藏立太学门
外号鸿都石经屋覆四面栏障开门于南河南郡设吏
卒视之昔朱越石与兄书曰石经文都其碑高一丈许
广四尺骈罗相接太学在南明门外讲堂长十丈广三
丈堂前石经四部本碑四十六枚元魏时西行尚书周
易公羊传十六碑存十二碑毁南行礼记十五碑悉崩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8b 页 WYG0683-0863b.png
坏东行论语三碑毁礼记但存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
蔡邕名当是时尚有碑十八盖春秋尚书作篆𨽻科斗
复有周易尚书公羊礼记四部杨衒之曰石经尚书公
羊为四部又谓春秋尚书二部书有二经当是古文已
出衒之出北齐谓得四十八碑误也洛阳昔得石经尚
书段残破不属盖盘庚洪范无逸多士多方总二百三
十六字其文与今尚书尽同间有异者才十馀然则知
古文尚书盖已见于此或曰魏亦作石经安知此为汉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9a 页 WYG0683-0863c.png
所书哉余谓魏一字汉为三字此其得相乱耶且曰天
命自度碑作亮惠鲜鳏寡碑作惠于矜寡乃逸既诞作
乃宪既延治民祗惧作以民肆高宗享国五十九年作
百年以书考之知传受讹误不若碑之正也方汉立学
官书惟有欧阳夏侯其书虽不全见今诸家所引与古
文尚书全异不应今所存古文反尽同也疑邕既立二
书则或当以古文自存矣王肃解书悉是孔传便知魏
去汉世未远肃得其文不然不应又尽同也晋内史梅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19b 页 WYG0683-0863d.png
赜分舜典而当时犹疑知古经已废于汉魏不尔肃得
自私使世疑耶余知至晋其书已绝今考杜预释左传
以古文为逸书又知欧阳夏侯所传殆异于古文其知
者于此乎考之
石经论语 董逌广川书跋
石经今废不存或自河南御史台发地得之盖论语第
一篇并第十四篇为一碑亡其半矣其可识者字二百
七十又自第十八篇至第二十篇为一碑破缺残馀得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0a 页 WYG0683-0864a.png
五之一其存字为三百五十七以今文论语校之其异
者若抑与之与为意与之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作
未见好仁恶不仁朝闻道夕死可矣作可也有三年之
丧于其父母无乎字恶居下流而无流字年四十而见
恶焉无焉字凤兮凤兮作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也来
者犹可追也今本皆异执舆为谁而作执车为谁子是
鲁孔丘与曰是然后曰是知津矣比今书多二字耰而
不辍作辍夫子怃然植其杖作置其斯而已矣作其斯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0b 页 WYG0683-0864b.png
以乎子游作子斿而在萧墙之内作而在于萧墙之内
凡碑所存校其异者已十五之一矣使鸿都旧书尽存
则其异可知也夫以邕之所定虽未尽善然汉儒学博
其校定众家得正讹误多矣此犹是千载旧书比今兵
火之馀师学已久废其庸得并论耶
石经尚书残碑 洪适𨽻释
命何及相散言曰人惟旧
救旧有志女毋翕侮人成毋流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1a 页 WYG0683-0864c.png
各共尔事齐乃位度尔口民之承保后胥高
鲜以不浮试以尔迁安定厥国
女不其或迪自怨永劝忧今其有
今罔后女何之劳尔先予不于兹高后不乃知
降罪疾曰能迪吉我先后民女有近则在
我心我先后绥兴降不永于戏今予绝
远女比犹念以相从各翕中建乃家股
既众曰女罔台民勖建大命今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1b 页 WYG0683-0864d.png
我凶德绥绩今尔惠朕桩
动万民以迁肆上乘哉予其勖蕳相尔
念敬我众朕不
民中绝命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孚
厥遗任父母弟不迪乃维四方不愆于四伐五
伐六伐七伐乃
伊鸿水曰陈其五行帝曰建用皇极次
六曰艾用三德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2a 页 WYG0683-0865a.png
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极凡厥庶民无有泾司
人无有明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路无偏毋
党王道荡荡毋党为天下王三德一曰正直
二家而凶于而国人用颇辟乃心
及
卿
及庶民
维天命元朕不敢有罪时维天命王曰告尔
多兹雒予维四方𦉾攸责亦维尔有年
于兹雒尔小子乃兴从尔迁王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2b 页 WYG0683-0865b.png
啬之艰难乃逸乃宪既延不
则侮厥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亮以民祗惧
或怨肆高宗之飨国百年自时厥后功
田功徽柔懿共怀保小人惠于矜酒
毋逸于游田维共毋
兄白今日厥
圣人乃训变乱正
刑至于则兄曰敬德厥愆曰朕之愆
允公曰于戏嗣王监于兹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3a 页 WYG0683-0865c.png
道出于
详于戏君曰时我
我则致天之
常伯常任辟乱谋面用于厥邑其在有
会心以敬事王维厥度心乃受
兹丕丕其于戏旦以前人之微
言训德是罔显哉厥世王之鲜
光以杨武王
几乃召太保通殷就大命在非几兹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3b 页 WYG0683-0865d.png
即黼衣
右石经尚书残碑盘庚篇百七十二字高宗肜日篇
十五字牧誓篇二十四字洪范篇百八字多士篇四
十四字无逸篇百三字君奭篇十一字多方篇五字
立政篇五十六字顾命篇十七字合五百四十七字
熹平四年议郎蔡邕所书者汉儒传伏生尚书有欧
阳大小夏侯之学孔安国尚书汉人虽有为之训传
者然不立于学官永嘉之乱三家之书并亡故孔氏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4a 页 WYG0683-0866a.png
传独行以其书校石本多十字少二十一字不同者
五十五字借用者八字鸿艾逸犹之类是也通用者
十一字于戏母女之类是也孔氏叙商三宗以年多
少为先后此碑独阙祖甲计其字盖在中宗之上以
传序为次也但云高宗飨国百年异尔范史云蔡邕
以俗儒穿凿经籍疑误后学与堂溪典马日磾等奏
求正定六经文字时博士试甲乙科争第高下至有
行赂改兰台漆书经字者灵帝乃从诸儒之请刋石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4b 页 WYG0683-0866b.png
立之太学天下咸取则焉碑高一丈广四尺陆机洛
阳记云碑凡四十六书易公羊二十八碑其十二毁
论语三碑其二毁礼记十五碑皆北齐徙之邺都至
河阳岸颓半没于水隋复载入长安有易一卷书六
卷鲁诗六卷仪礼九卷春秋一卷公羊九卷论语一
卷未及补治而乱作营缮者至用为柱础唐初魏郑
公收聚之十不存一则石经之散亡久矣本朝一统
时遗经断石藏于好事之家犹昆山片玉已不多见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5a 页 WYG0683-0866c.png
今京华年代殷遥昔之残碑日益鲜矣予既集𨽻释
因以所有镵之会稽蓬莱阁
石经鲁诗残碑
惟是褊心是以为刺葛屦汾一曲言采其藚彼
其之子美之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棘
其实之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毋
已尚慎哉犹来毋死 陟岵三章章六句 十
稼
啬胡取禾三百廛兮
特兮彼君子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5b 页 WYG0683-0866d.png
兮不素食兮欿欿伐轮兮毋食我黍三岁宦
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宧女莫我肯劳将去女
适彼乐郊乐郊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
其句 山有蓲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酒食
胡
日鼓瑟且以喜乐既见君子云胡其忧
杨
右石经鲁诗残篇碑百七十三字魏唐国风数篇之
文也与毛诗异者如猗作兮贯作□枢作蓲数字又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6a 页 WYG0683-0867a.png
有一段二十馀字零落不成文惟有叔于田一章及
女曰鸡八字可读其间有齐韩字盖叙二家异同之
说犹公羊传碑所云颜氏论语碑所云盍毛包周之
比也汉代诗分为四在东京时毛氏诗不立学官隋志有
石经鲁诗六卷此碑既论齐韩于后则知隋志为然
也
石经仪礼残碑
东面主人卒爵坐奠爵拜执人盥洗升媵觚于宾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6b 页 WYG0683-0867b.png
上拜受爵于筵前首公答拜媵爵者立媵爵者
觯待于公坐取大
右石经仪礼残碑四十五字皆大射仪之文也石磨
灭字画比他经不明白灵帝纪云诏诸儒正五经文
字刻石立于太学蔡邕传则云奏求正定六经记传
既已不同陆机洛阳记所载但有书易公羊礼记论
语尔惟隋志云后汉刻七经于石碑皆蔡邕所书其
目有一字经石经仪礼九卷乃汉史陆记之疏略也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7a 页 WYG0683-0867c.png
未央宫有曲台殿天子射宫也西京无太学于此行
礼故后苍著书说礼数万言名曰曲台记今禁中有
选德殿盖便坐观射之地而清閒之燕咨访治道率
在于是殆与曲台暗合古者射为六艺之一仪礼一
经说射者两篇后世非介胄之士则不习与古殊矣
媵觚媵爵云者媵盖送也
石经公羊残碑
翚者何公子翚何以不称公柏于是谓柏曰吾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7b 页 WYG0683-0867d.png
为矣𨼆曰之之辞也然则孰立之石之石
踖美大之之辞也棠者何济之邑也曷为
仲子桓未君则曷为祭仲子为桓立故
诸侯四诸公者何诸者何天子三公称相处
乎内始诸公放于此乎前此矣前其成也
曰吾成败矣吾与郑人未有成吾后为年外
取邑不书此何以书久也弟母兄称兄凡之大
夫也此之邑也天子有诸侯皆从泰山而葬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8a 页 WYG0683-0868a.png
不日卒赴而不告公曷为与微者大夫之未命
者也 十年此公子翚也何外于外大恶书小恶不
书于内大恶讳小国也何以不书葬隐之也何隐尔
试也试葬
系臣子薨何以
不地不忍言
何易之也易之则其讳取周田也讳耴
十有四年何以记异也何异则至无王者则
至有以告者曰有麇而乎隐祖之所遝闻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8b 页 WYG0683-0868b.png
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不亦乐乎君子也制春
秋之义以
有传桓公二年颜氏有所见异辞所闻异何以书
记灾也世年颜氏言君出则已入颜氏无伐而不言
围者非取邑之辞也 十溪典谏议大夫臣马日磾
臣赵域议郎臣臣刘弘郎中臣张文臣苏陵臣傅
祯杂
右石经公羊残碑三百七十五字自隐公四年至成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9a 页 WYG0683-0868c.png
公元年及哀公十四年之文也所书者皆是公羊氏
传辞而无春秋正经又有颜氏说石文断续不可考
绎盖严颜异同之辨也以今板本校之惟易四字尔
汉注引陆机洛阳记云礼记碑上有马日磾有堂溪
典八人姓名论语碑亦有左立二人姓名陆氏所记
未之详也
石经论语残碑
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本本立道生孝曰道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29b 页 WYG0683-0868d.png
千乘之国敬事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而有信虽
曰未学吾必谓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与意
予之与子赣曰夫子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
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礼节之亦不
行告诸往而知来人之不章
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乎学世孙
问孝于我我对曰毋违樊迟何曰生葬之
以礼祭以别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劳有孝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0a 页 WYG0683-0869a.png
廋哉人焉廋子曰温故而知子器子赣
问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曰何为则民服孔子
对曰之子曰书云孝于惟孝友于兄也周
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
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与
与对曰不能子曰山不如林放也射曰起
予商也始可子曰殷礼吾也知其说
天下也其示诸斯乎如神在于二代郁郁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0b 页 WYG0683-0869b.png
乎太庙子知礼礼也以柏周人以栗曰使
民往 国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管氏
知礼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出曰无道也久
观之哉
凡二十六章
人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子曰富与贵是人
之所欲也颠沛必于是 子未见好仁
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过也各于其党斯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1a 页 WYG0683-0869c.png
知仁矣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子怀刑小人怀
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曰唯子
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
交于子张子曰子夏何对曰子夏曰可者
者距子夏曰虽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
其事君子学子夏曰小人之过曰子夏曰大
德出入可也 子斿子君子之道焉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1b 页 WYG0683-0869d.png
可有有卒者其惟圣人仕而曾子曰吾
闻诸子人未有自致也者必也亲丧乎
子曰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子赣曰纣之
善是其赣曰仲尼焉学子赣曰文武之
道未隧于地在人贤者志其告子赣
赣曰譬诸宫蘠赐之蘠窥见室家
之好夫尼
可毁人之贤者丘陵也踰也
仲尼日月也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2a 页 WYG0683-0870a.png
不可及也犹天之
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毋以万方万方有
在朕躬归心焉所重民食丧宽则得众
敏则有功则说不骄威而不猛乎曰何谓
惠而不费子曰民之尊其瞻视俨 而畏之
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凡二十篇万五千七百一字
贾诸贾之哉包周盖肆乎其肆也周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2b 页 WYG0683-0870b.png
曰言而在于萧蘠之内盍毛包周无于
诏书与博士臣左立郎中臣孙表
工陈兴刻
右石经论语残碑九百七十有一字前四篇后四篇
之文也每篇必计其章终篇又总其字又载盍毛包
周有无不同之说以今所行板本校之亦不至甚异其
文有增损者其字亦有假借者及用古者有字异而
训不远若置其杖贾之哉者汉人作文不避国讳威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3a 页 WYG0683-0870c.png
帝讳志顺帝讳保石经皆临文不易樊毅碑命守斯
邦刘熊碑来臻我邦之类未尝为高帝讳也此碑邦
君为两君之好何必去父母之邦尚书安定厥邦皆
书邦作国疑汉儒所传如此非独远避此讳也水经
云光和六年立石于太学其上悉刻蔡邕名魏正始
中又刻古篆𨽻三字石经盖诸儒受诏在熹平而碑
成则光和年也隋志有一字石经七种三字石经三
种其论云汉镌七经皆蔡书又云魏立一字石经其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3b 页 WYG0683-0870d.png
说自相矛盾新旧唐志有今字石经七种而注论语
云蔡邕作又有三字石经古篆两种盖唐史以𨽻为
今字也观遗经字画之妙非蔡中郎辈不能为以黄
初后来碑刻比之相去不啻霄壤岂魏人笔力可到
当以水经为据三体者乃魏人所刻儒林传云为古
文篆𨽻三体者非也史称邕自书丹使工镌刻今所
存诸经字体各不同虽邕能分善𨽻兼备众体但文
字之多恐非一人可办史云邕与堂溪典杨赐马日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4a 页 WYG0683-0871a.png
磾张驯韩说单飏等正定诸经今公羊论语之后惟
堂溪日磾二人姓名尚存别有赵域刘弘张文苏陵
傅祯左立孙表数人窃意其间必有同时挥毫者予
详玩遗字公羊诗书仪礼又在论语上刘宽碑阴王
𦡱题名则公羊诗书之雁行也黄初孔庙碑则论语
之苗裔也识者当能别之
石经跋 张 演
石经本末丞相洪公论载于𨽻释详矣洪公所未及者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4b 页 WYG0683-0871b.png
今粗见于此唐章怀太子引洛阳记注范晔汉书称石
经凡四十六碑及高澄迁此经于邺通鉴所书为五十
二碑自东汉历魏晋宋数百年间洛阳数被兵此碑当
有毁者其迁于邺乃视洛阳记多六焉疑洛阳记未详
也碑制高一丈广四尺六经文多必非四十六碑所能
尽者宋常山公河南志称石经凡七十三碑常山公博
物洽闻欧阳文忠每以古今疑事咨之河南志所书必
有据依矣后周伐齐毁碑以为炮石方高纬昏乱两阵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5a 页 WYG0683-0871c.png
胜负之顷犹需孽妇一观遂以其国输后周复何有于
石经则此碑之残毁亦宜也贞观考古止得石经数段
其传于今者亦可知其无几矣蔡邕本传称邕自书丹
于碑其言为何体书今世所传皆以体𨽻至儒林传序
则云为古文篆𨽻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注言古文谓孔
氏壁中书以演考之孔壁所藏皆科斗文字孔安国当
武帝之世已称科斗书无能知者其承诏为尚书五十
九篇作传为𨽻古定不复从科斗古文邕独安能具三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5b 页 WYG0683-0871d.png
体书法于安国之后二百年哉汉建武时杜林避地河
西得古文尚书一轴诸儒共传宝之一轴已为世所
琛如此熹平距建武又几载乃谓六经悉能为古文非
事情也或者邕以三体参检其文而书丹于碑则定为
𨽻亦如孔安国之书传耶儒林传序疑字有误者初邕
正定六经与堂溪典数人同受诏今六经字体不一当
是时书丹者亦不独邕也姑识于末以俟博识之君子
张习孔云谷卧馀云孔安国书序云为𨽻古定更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6a 页 WYG0683-0872a.png
以竹简写之古定殊不可晓定字当是字字之讹言
既以其所知者为𨽻其古字则更以竹简写之也附
记于此
按洛阳记言石经四十六碑此专指汉而言也水经
注及洛阳伽蓝记言堂西有四十八碑此专指魏而
言也合之当得九十四碑洛阳记二十九碑已毁则
存于后魏者当得六十五碑及高澄迁邺多没于河
故止存五十二碑此合汉魏而总言之也张氏疑汉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6b 页 WYG0683-0872b.png
碑不当有五十二翻谓洛阳记为误岂不知魏亦有
石经乎后魏静帝本纪武定四年明书徙汉魏石经
于邺张氏亦未之考乎其言周师伐齐毁碑以为炮
石亦非也周师以承光元年正月癸巳围邺齐主即
出奔邺城当日即下周师未尝攻齐人亦未尝拒安
得有毁为炮石之事此皆以意论古而不考当时事
实者也
学古编 吾 衍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7a 页 WYG0683-0872c.png
石经遗字碑会稽蓬莱阁翻本破缺磨灭不异古碑今
亡矣
按洪适𨽻释云余既集𨽻释因以所有石经遗字镵
之会稽蓬莱阁然则遗字碑洪氏所刋也其翻本不
知出何人
石经𨽻字 顾炎武金石文字记
余两见此本一于邹平张氏一于京师孙氏尚书盘庚
篇三十馀字论语为政篇七十馀字尧曰篇三十馀字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7b 页 WYG0683-0872d.png
以视洪氏𨽻释所存不过什之一而已按三体石经汉
魏皆尝立之熹平之立石见于后汉书灵帝纪蔡邕传
张驯传儒林传宦者传正始之立石见于晋书卫恒传
而水经注则曰汉碑五经立于太学讲堂前悉在东侧
碑上悉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𨽻三字石经
魏初传古文出邯郸淳石经古文转失淳法树之于堂
西石四十八枚广三十丈洛阳伽蓝记则曰堂前有三
种字石经二十五碑表里刻之写春秋尚书二部作篆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8a 页 WYG0683-0873a.png
科斗𨽻三种字汉右中郎将蔡邕笔之遗迹也犹有十
八碑馀皆残毁复有石碑四十八枚表里𨽻书写周易
尚书公羊礼记四部又赞学碑一所并在堂前章怀太
子引雒阳记则曰讲堂长十丈广二丈堂前石经四部
本碑凡四十六枚西行尚书周易公羊传十六碑
存十二碑毁南行礼记十五碑悉崩坏东行论语三碑
二碑毁礼记碑上有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名此
皆当时亲见其石而记之者也合而考之其不同有四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8b 页 WYG0683-0873b.png
焉一曰汉五六七经之不同二曰魏石经三体一体之
不同三曰堂西所立石为魏为汉之不同四曰后魏所
存石诸经之不同后汉书本纪儒林宦者传皆云五经
蔡邕张驯传则以为六经隋书经籍志又以为七经此
言汉五六七经之不同也卫恒传言魏初传古文者出
于邯郸淳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科斗之
名更效其形水经注亦云三字石经在堂西而伽蓝记
以为表里𨽻书隋书经籍志则谓之一字石经矣然则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9a 页 WYG0683-0873c.png
所谓效科斗之形而失淳法者安在邪此言魏石经三
体一体之不同也
伽蓝记二十五碑为三
种字四十八碑表里𨽻书水经注谓汉经在堂东侧而
四十八碑为魏经在堂西乃洛阳记不言东侧有碑而
云堂前有四十六枚上有马日磾蔡邕名又不言字之
有三体一体无乃并水经之所谓魏者而指之为汉欤
此言堂西所立石为魏为汉之不同也伽蓝记云周易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39b 页 WYG0683-0873d.png
尚书公羊礼记四部洛阳记则多一论语而赵明诚金
石录言其家所收又有诗仪礼苟非其传拓之本出于
神龟以前则不应以宋人之所收而魏时犹未见也此
言后魏所存石诸经之不同也凡此皆不可得而详矣
若夫魏书江式传谓魏三字石经立于汉碑之西为邯
郸淳书则不考卫恒之言而失之者也
孝静帝纪武定四年八月迁雒阳汉魏石经于邺北齐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40a 页 WYG0683-0874a.png
书文宣帝纪言有五十二枚视伽蓝记所列东二十五
西四十八之数仅失二十一枚耳而隋书经籍志言河
阳岸崩遂没于水得至邺者不盈大半则不考北齐之
纪而失之者也周书宣帝纪大象元年二月辛卯诏徙
邺城石经于洛阳隋书于刘焯传言开皇六年运洛阳
石经至京师而经籍志则云自邺载入长安则自不考
其列传而失之者也此皆其乖误之易见者也又晋书
裴頠传曰转国子祭酒奏修国学刻石写经而水经注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40b 页 WYG0683-0874b.png
诸书无言晋石经者岂頠尝为之而未成耶今此之本
据宋黄长睿东观馀论云本在洛宫前御史台中年久
摧散洛人好事者时时得之今张焘龙图家有十版张
氏婿家有五六版王晋玉家有小块予皆得其拓本邵
伯温闻见后录言近年洛阳张氏发地得石十数而董
逌广川书跋记尚书存二百三十六字论语存三百五
十七字今此石已不知其何所归而拓本之存于世者
固往往而有也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41a 页 WYG0683-0874c.png
又
卫恒四体书势序曰自秦坏古文有八体一曰大篆二
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
殳书八曰𨽻书许慎撰说文用篆书为正秦时李斯号
为小篆诸山及铜人铭皆斯书也汉建初中扶风曹喜
少异于李而亦称善邯郸淳师焉略究其妙汉末又有
蔡邕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然精密闲理不如淳也
其所论者中郎之篆尔不言及𨽻以今推之汉人之所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41b 页 WYG0683-0874d.png
通行者𨽻也石经固有古文篆二体矣未知其出于何人若
夫中郎之作𨽻者盖随俗为之欲人易晓而已若固不若许
叔重之一点一画皆有根柢也故唐李阳冰言蔡中郎以礼
同丰李丞相将束
为宋鲁鱼一惑泾渭同流而张参作五经文字每言上说文
下石经石经之文大抵变而从省者也省者谓之𨽻其稍繁
而杂篆法者谓之八分为八分者已不必能通六书之指矣
故韩退之赠张秘书诗云阿买不识字颇知书八分而况于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42a 页 WYG0683-0875a.png
为𨽻为真以至于行草乎虽然古文之变而为篆又变
而为𨽻也五经之异同变而归于一也此势之不得不
然而中郎因适当其时者也颜氏家训曰世间小学者
不通古今必依小篆是正书记凡尔雅三苍说文岂能
尽得苍颉本指哉亦随代损益各有同异然则唐人试
士必以石经说文字林者盖欲其兼古今之法而晓变
通之意乎
按后汉书儒林传及洛阳伽蓝记并言汉立三字石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42b 页 WYG0683-0875b.png
经晋书卫恒传后魏书江式传及郦道元水经注并
言魏石经亦然是两朝石刻皆用古文篆𨽻三体无
可疑矣乃隋书经籍志黄伯思东观馀论董逌广川
书跋谓汉用三体魏止一体赵明诚金石录洪适𨽻
释则谓魏用三体汉止一体而诋后汉书为误两说
矛盾如此将安适从愚谓儒林传所言必不诬即杨
衒之卫恒江式郦道元皆得之目睹岂有舛谬衒之
之言曰汉石经二十五碑表里刻之作篆科斗𨽻三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43a 页 WYG0683-0875c.png
种字皆蔡邕之笔儒林传不言表里皆刻赖此始知
之其非妄言可知矣恒之言曰魏初传古文出邯郸
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
其形既有科斗则有𨽻篆可知矣当是时汉碑虽多
残毁而魏碑无所损诸儒生长洛阳观览已非一日
安得反讥其误由黄董赵洪诸子止见残缺之馀未
获见其全文故各持一说而不相合夫生数百年后
遥度数百年以前之事终不若目睹之真卫江诸公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43b 页 WYG0683-0875d.png
皆出于目睹惟宋以后文人未见真刻但考索于残
碑拓本曰此汉也此魏也不得其实而以意度之故
有此纷纷之论其在于今石经遗字士大夫家多有
之莫不誇为中郎真迹岂知宋之中世胡宗愈刻之
于成都洪适刻之于会稽得之者何尝不视为异宝
而不知非其真也然则后人之疑汉疑魏岂若前人
目睹之可据哉
后魏石经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44a 页 WYG0683-0876a.png
南齐书魏卤传
魏初平居平城无城郭佛狸始截平城西
为宫城西南去白登山七里于城西三里刻石写五经
及其国记
按佛狸在位岁久无岁不用兵乃能留意经籍刋勒
于石此帝王盛事而后魏书不载独见于南齐书不
可不补入然以佛狸之骁雄嗜杀岂能爱好经术此
必崔浩所为浩自祖父以来世擅书名于北土宜其
万氏石经考 卷上 第 44b 页 WYG0683-0876b.png
有是美举尔
石经考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