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舆图说 卷上 第 1a 页 WYG0594-073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坤舆图说卷上
钦天监监正南怀仁撰
坤舆图说者乃论全地相联贯合之大端也如地形地
震山岳海潮海动江河人物风俗各方生产皆同学西
士利玛窦艾儒略高一志熊三拔诸子通晓天地经纬
理者昔经详论其书如空际格致职方外纪表度说等
已行世久矣今撮其简略多加后贤之新论以发明先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1b 页 WYG0594-0731b.png
贤所未发大地之真理夫地与海本是圆形而合为一
球居天球之中诚如鸡子黄在青内有谓地为方者乃
语其定而不移之性非语其形体也天既包地则彼此
相应故天有南北二极地亦有之天分三百六十度地
亦同之天中有赤道自赤道而南二十三度半为南道
赤道而北二十三度半为北道按中国在赤道之北日
行赤道则昼夜平行南道则昼短行北道则昼长故天
球有昼夜平圈列于中昼短昼长二圈列于南北以著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2a 页 WYG0594-0731c.png
日行之界地球亦设三圈对于下焉但天包地外为甚
大其度广地处天中为甚小其度狭此其差异者耳查
得直行北方者每路二百五十里觉北极出高一度南
极入低一度直行南方者每路二百五十里觉北极入
低一度南极出高一度则不特审地形果圆而并徵地
之每一度广二百五十里则地之东西南北各一周有
九万里实数也是南北与东西数相等而不容异也夫
地厚二万八千六百三十六里零百分里之三十六分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2b 页 WYG0594-0731d.png
上下四旁皆生齿所居浑沦一球原无上下盖在天之
内何瞻非天总六合内凡足所伫即为下凡首所向即
为上其专以身之所居分上下者未然也且予自大西
浮海入中国至昼夜平线已见南北二极皆在平地略
无高低道转而南过大浪山已见南极出地三十五度
则大浪山与中国上下相为对待矣而吾彼时只仰天
在上未视之在下也故谓地形圆而周围皆生齿者信
然矣以天势分山海自北而南为五带一在昼长昼短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3a 页 WYG0594-0732a.png
二圈之间其地甚热带近日轮故也二在北极圈之内
三在南极圈之内此二处地居甚冷带远日轮故也四
在北极昼长二圈之间五在南极昼短二圈之间此二
地皆谓之正带不甚冷热日轮不远不近故也又以地
势分舆地为五大州曰欧逻巴曰利未亚曰亚细亚曰
南北亚墨利加曰墨瓦蜡泥加若欧逻巴者南至地中
海北至青地及冰海东至大乃河墨阿的湖大海西至
大西洋若利未亚者南至大浪山北至地中海东至西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3b 页 WYG0594-0732b.png
红海圣老楞佐岛西至阿则亚诺海即此州只以圣土
之下微路与亚细亚相联其馀全为四海所围若亚细
亚者南至苏门荅喇吕宋等岛北至新增白腊及北海
东至日本岛大清海西至大乃河墨阿的湖大海西红
海小西洋若亚墨利加者全为四海所围南北以微地
相联若玛热辣泥加者尽在南方惟见南极出地而北
极恒藏焉其界未审何如故未敢订之惟其北边与爪
哇及玛热辣泥峡为境也其各州之界当以五色别之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4a 页 WYG0594-0732c.png
令其便览各国繁夥难悉原宜作圆球以其入图不便
不得不易圆为平反圈为线耳欲知其形必须相合连
东西二海为一片可也其经纬线本宜每度画之今且
惟每十度为一方以免杂乱依是可分置各国于其所
天下之纬自昼夜平线为中而起上数至北极下数至
南极天下之经自顺天府起为初度至三百六十度复
相接焉试如察得福岛离中线以上二十八度离顺天
府以东二百十五度则安之于所也凡地在中线以上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4b 页 WYG0594-0732d.png
至北极则实为北方凡在中线以下则实为南方焉又
用纬线以著各极出地几何盖地离昼夜平线度数与
极出地度数相等但在南方则著南极出地之数在北
方则著北极出地之数也假如视京师隔中线以北四
十度则知京师北极高四十度也视大浪山隔中线以
南三十五度则知大浪山南极高三十五度也凡同纬
之地其极出地数同则四季寒暑同态焉若两处离中
线度数相同但一离于南一离于北其四季并昼夜刻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5a 页 WYG0594-0733a.png
数均同惟时相反此之夏为彼之冬耳其长昼长夜离
中线愈远则其长愈多余为式以记于图边每五度其
昼夜长何如则东西上下隔中线数一则皆可通用焉
用经线以定两处相离几何辰也盖日轮一日作一周
则每辰行三十度两处相离三十度并谓差一辰假如
山西太原府列在于三百五十五经度而则意兰岛列
于三百二十五经度彼此相去三十度则相差一辰故
凡太原为午则意兰为已其馀仿此焉设差六辰则两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5b 页 WYG0594-0733b.png
处昼夜相反焉如所离中线度数又同而差南北则两
地人对足底反行假如河南开封府离中线以北三十
四度而列在于三百五十七经度又南亚墨利加之内
近银河之地如赵路亚斯等离中线以南三十四度而
列于一百七十七经度彼此相去一百八十度即六辰
则彼此相对反足底行矣从此可晓同经线处并同辰
而同时见日月蚀焉夫地图所定各方之经纬度多历
年世愈久而愈准盖其定法以测验为主当其始天下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6a 页 WYG0594-0733c.png
大半诸国地及海岛不可更仆前无纪录之书不知海
外之复有此大地否也近今二百年来大西洋诸国名
士航海通游天下周围无所不到凡各地依历学诸法
测天以定本地经纬度是以万国地名舆图大备如此
其六合之地及山川江河湖海岛屿原无名称凡初历
其地者多以前古圣人之名名之以为别识而定其道
里云
地体之圜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6b 页 WYG0594-0733d.png
世谓天圜而地方此盖言其动静之义方圆之理耳非
言其形也今先论东西次论南北以證合地圜之旨
日月诸星虽每日出入地平一遍第天下国土非同时
出入盖东方先见西方后见渐东渐早渐西渐迟
如第一图午酉子卯为日天甲乙丙丁为地球令日轮
在午而人居甲即日正在其天顶得午时人
居丙即得子时日在其天顶冲也东去甲九
十度居丁得酉时日既过其天顶将没于地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7a 页 WYG0594-0734a.png
则午甲丙子为其地平也西去九十度居乙即得卯时
日向其天顶方出于地亦甲午丙子为其地平也依此
推算今日轮出地平在卯人居丁得午时居乙得子时
矣此何以故地为圜体故日出于卯因甲高与乙障隔
日光不照故丁之日中乙之半夜也若地为方体者如
上甲乙丙丁则日出卯凡甲乙丁地面人宜
俱得卯日入酉宜俱得酉不应东西相去二
百五十里而差一度又七千五百里而差一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7b 页 WYG0594-0734b.png
时也故明有时差者不能不信地圜也又丁乙与甲异
地即异天顶即异日中而又与甲同卯酉即丁之午前
短午后长矣乙之午前长午后短矣独甲得午前后平
耳而今半昼分天下皆同何也则明有半昼分者不能
不信地圜也
自南而北地为圜体亦可推焉如第三图西南东北为
周天甲乙丙为地之圜球丁戊巳为地之方面若人在
圆球之乙即见在南诸星从乙渐向丙即南诸星渐隐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8a 页 WYG0594-0734c.png
矣渐向甲者反是若人在平面之丁即得
俱见南北二极之星其在戊在巳亦如南
北极诸星何由得渐次隐见乎则地之为
圜体固可證矣
地圜
又地周三百六十度每度二百五十里其周围实独有
九万里令地为方四面其一面应得二万二千五百里
人居一面地平之上其二万二千五百里之内并宜见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8b 页 WYG0594-0734d.png
之乃今目力所及大略能见三百里即于最高山上未
有能见四五百里者则地之圜体突起于中能遮两界
故也地水同为一圜球以月食之形可推而明之夫月
食之故由大地在日月之间日不能施照于月故
地射影于月面亦成圆形则地为圜可知或言果大地
如圜球则四旁在下国土洼处之海水不知何故得以
不倾云云曰物重者各有体之重心此重心者在重体
之中地中之心为诸重物各重之本所物之重心悉欲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9a 页 WYG0594-0735a.png
就之凡谓下者必远于天而就地
心凡谓上者必就天而远于地心
而地之圜球悬于空际居中无著
常得安然而四方土物皆愿降就
于地心之本所东降欲就其心而
遇西就者不得不止南降欲就其心而遇北
就者亦不得不止凡物之欲就者皆然故凡
相遇之际皆能相冲相逆而凝结于地之中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9b 页 WYG0594-0735b.png
心即不相及者以欲就故亦附离不脱致令大地悬居
空际也丙为地中心甲乙两分各为之半球甲东
降就其心乙西亦降就其心两半球又各有本体之重
心如丁如戊甲东降必欲令本体之重心丁至丙中心
然后止乙西降必欲其本体之重心戊至丙中心然后
止故两半球相遇于丙中心甲不令乙得东乙不令甲
得西一冲一逆力势均平遂两不进亦两不退而悬居
空际安然永奠矣譬一门焉二人出入在外者冲欲开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10a 页 WYG0594-0735c.png
之在内者逆欲闭之一冲一逆为力均平门必不动甲
乙半球其理同也至四方八面一尘一土莫不皆然地
道隤然而下凝职是故耳
地球南北两极必对天上南北两极不离天之中
心
夫地中心为诸天之中心从月食之理而明之新法历
书有本论其地球南北两极正对天上南北两极而永
远不离者从本极之高度明见之盖天下万国从古各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10b 页 WYG0594-0735d.png
有所测本地南北极之高下度于今之所测者不异其
不离天极之所以然在万物变化之功盖天下各地万
物生长变化之功皆原太阳及诸星循四时之序照临
而成也在各国之地平上下高卑若干因而刚柔燥湿
随之而万物各得其宜耳今使地之两极不必其为向
天上之两极而离之或于上下或于左右则是天下万
国必随之而纷扰动摇将原在乎赤道之北者忽易而
为赤道之南赤道之南者忽易而为赤道之北近者变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11a 页 WYG0594-0736a.png
远远者变近夏之热忽变乎冬之寒则四序颠倒生长
变化之功因之大乱而万物灭绝矣审乎此则地之南
北两极恒向乎天之两极亘万古而不移也夫何惑焉
即使地有偶然之变因动而离于极则地亦必即自具
转动之能以复归于本极与元所向天上南北之两极
焉夫地球自具转动之力与吸铁石之力无二吸铁石
之力无他即向南北两极之力也盖吸铁石原为地内
纯土之类故其本性之气与大地本性之气无异所谓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11b 页 WYG0594-0736b.png
纯土者即四元行之一行并无他行以杂之也夫地上
之浅土杂土为日月诸星所照临以为五谷百果草木
万汇化育之功纯土则在地之至深如山之中央如石
铁等矿是也审此则夫地球之全体相为葆合盖有脉
络以联贯于其间焉尝考天下万国名山及地内五金
矿大石深矿其南北陡邪面上明视每层之脉络未有
不从下至上而向南北之两极者也等从远西至中
夏历九万里而遥纵心流览凡于濒海陡袤之高山察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12a 页 WYG0594-0736c.png
其南北面之脉络夫槩皆向南北两极其中则另有脉
络与本地所交地平线之斜角正合本地北极在地平
上之斜角五金石矿等地内深洞之脉络亦然凡此脉
络内多有吸铁石之气又尝考天下万国堪舆诸书图
五大洲凡名山大川皆互相绵亘至几千万里之遥自
南而北逶迤绣错其列于地者显而可见也其内之脉
络蝉联通贯即何殊乎人身之脉络骨节纵横通贯而
成其为全体也哉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12b 页 WYG0594-0736d.png
地震
或问地震曷故曰古之论者甚繁或谓地含生气自为
震动或谓地体犹舟浮海中遇风波即动或谓地体亦
有剥朽乃剥朽者裂分全体而坠于内空之地当坠落
时无不摇动全体而致声响者又有谓地内有蛟龙或
鳌鱼转奋而致震也凡此无稽之言不足深辩惟取理
之至正者而姑论其数端及其性情之自然者如左其
一地震者因内所含热气所致也盖地外有太阳恒照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13a 页 WYG0594-0737a.png
内有火气恒燃则所生热气渐多而注射于空隙中是
气愈积愈重不能含纳势必奋怒欲出乃猝不得路则
或进或退旋转郁勃溃围破裂而出故致震动且有声
响也正如火药充实于炮铳内火一燃而冲突奋裂乃
必破诸阻碍而发大响也或疑气似不能动地须知气
之力坚猛莫禦试观夫风初亦莫非微气所发积而至
于走石拔树颓屋覆舟夫气之困郁于地其奋发必力
奋而震摇乎地体理之自然者也何足异哉欲證其所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13b 页 WYG0594-0737b.png
由然则有二端可以明之一震之时率在春秋之月盖
因此二时气最易生也一震之所必在土理疏燥及多
空窟之地以其易容多气故山崩之处内多洞穴者其
震犹更密也若地有空窍向天而可以嘘散所蕴之气
者则终不致震耳又海中之岛亦多震者因外围之海
水与内所含之硝磺多致生热气热气既炽必发震也
所以本土之人每多掘井欲其气透而易散以免地震
故也大凡地震之或先或后必久属亢旱或并多风肆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14a 页 WYG0594-0737c.png
暴而致总之气之为烈耳其气为烈之故则有三焉其
一凡地内之有空洞气既充盈而又生新气以增益之
势难并容不胜其郁勃而奋力求出故致震撼也其二
凡地被寒气侵阏必自收缩乃致其内所含热气自为
流遁而遂乱相冲击其地也其三地内所藏热气一被
外之冷气侵阏则必退而敛约敛约愈极其力愈长而
质愈稀清愈稀清亦愈欲舒放而得广所斯乃摇动触
震地体也夫震之久暂首系气势凡气之厚且多者缓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14b 页 WYG0594-0737d.png
消薄与寡者速散次系地势凡地之疏软者易开密且
硬者难出因其久为冲奋或连或断而复续竟致久动
矣其实一动非能久也凡致地震之烈气积在地内不
过数十百丈之深则遇低洼之处如江海山谷等易出
而散因而震动不越一郡县或一山谷之地而止若猛
烈之气藏于地内至数十百里之深则既难发泄必致
四面冲奋寻其所出之路因而震数省之地致数千里
之远也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15a 页 WYG0594-0738a.png
山岳
先圣论地初受造时甚圆无深浅高卑之殊惟水遍围
其面而已但造物者将居民物于地面则开取渊坎令
水归之致露乾土即以所取之土致成山岳陵阜之类
试观海涯无不倚山陵之足江河多峡于阜岭之中大
约高山多近深谷可以验其原生之意也然造成后又
有变迁盖诸国典籍所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古所未
有者或新发而始见是乃地震所致或风力或水势所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15b 页 WYG0594-0738b.png
成也若究其山生之为者不但饰地之观竖地之骨直
于人物有多益焉盖或以毓五金或以捍四海或以涌
溪泽或以茂林丛或以蔽风雪或以障荫翳或以界封
疆或以禦寇盗或以辟飞走之囿或以广藏修之居无
算妙用则造物之原旨以全夫寰宇之美而备生民之
须耳今摘天下各国有名高山里数开列于左
阨勒齐亚国阨莫山高十三里一百九十二丈
西齐理亚国昼夜喷火之山名阨得纳高十三里一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16a 页 WYG0594-0738c.png
百五十六丈
西洋德纳里法岛必个山高二十一里二百一十四
丈
阨勒齐亚国亚多山高二十四里一百零四丈
意大里亚国呀尔伯山高二十七里一百六十八丈
诺尔物西亚国山高三十里零二十丈
亚墨尼加洲伯纳黑山高五十五里一百二十丈
莫斯哥未亚国里弗依山高八十三里零七十二丈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16b 页 WYG0594-0738d.png
亚细亚洲高架所山高一百三十一里二百零四丈
海水之动
海水自然之动止有其一即下动也凡外动为强则非
自然可知矣其强动甚多其一外风所发风既不一动
亦不一其二自东而西凡从欧逻巴航海西向而行则
顺而速东向而行则逆而迟此动非特大海又于地中
海可见其所以然从太阳自西而东行以生焉其
三自北而南凡航海者从北向南必顺而速从南而北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17a 页 WYG0594-0739a.png
必逆而迟夏月行北海者常见冰块之广大如城如海
岛曾有见长三百馀里者从北而南流其所以然者北
极相近之海大寒比年中多云雨多冰雪与赤道相近
之海大热每日海水之气甚多被日薰蒸冲上空际盖
南海之势处卑北海之势处高故水北而南流也
海之潮汐
潮汐各方不同地中海迤北迤西或悉无之或微而难
辨迤南迤东则有而大至于大沧海中则随处皆可见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17b 页 WYG0594-0739b.png
也第大小速迟长短各处又不同近岸见大离岸愈远
潮愈微矣地中海潮水极微又吕宋国莫路加等处不
过长二三尺若其他如大西拂兰第亚国潮水长至一
丈五尺亦有一丈八尺至二丈之处安理亚国隆第诺
府现长至三丈其国之他处长至五六丈阿利亚国近
满直府长至七丈近圣玛诺府间长至九丈此各方海
潮不同之故由海滨地有崇卑直曲之势海底海内之
洞有多寡大小故也况月之照海各方不同则其所成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18a 页 WYG0594-0739c.png
功亦不能同其长退之度或每以三候或长以四候或
其长极速即骑驰犹难猝脱则一候倏淹覆四百馀里
而又一候倏归本所又始起长之时亦不同大槩每日
迟约四刻朔望所长更大尝推其故而有得于古昔之
所论者则以海潮由月轮随宗动天之运也古今多宗
之其正验有多端一曰潮长与退之异势多随月显隐
盈亏之势盖月之带运一昼夜一周天其周可分四分
自东方至午自午至西自西至子复自子至东而潮一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18b 页 WYG0594-0739d.png
昼夜槩发二次卯长午消酉长子消若随处随时略有
不同是不足为论别有其所以然也二曰月与日相会
相对有近远之异势亦使潮之势或殊假如望时月盈
即潮大月渐亏而潮渐小三曰潮之发长每日迟四刻
必由于月每日多用四刻以成一周而返原所盖月之
本动从西而东一日约行十三度从宗动天之带动自
东而西必欲一日零四刻方可以补其所逆行之路而
全一周也四曰冬时之月多强于夏时之月故冬潮槩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19a 页 WYG0594-0740a.png
烈于夏潮五曰凡物属阴者概以月为主则海潮既由
湿气之甚无不听月所主持矣即月所以主持海潮者
非惟光也盖朔会时月之下面无光至与吾对足之地
亦无光海当是时犹然发潮不息则知月尚有他能力
所谓隐德者乃可通远而成功矣是月以所借之光或
所具之德致使潮长也如磁石招铁琥珀招芥然或生
多气于海内使其发潮也如火使鼎水沸溢然
或问潮汐之为理者何也曰一则以免腐朽之患盖水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19b 页 WYG0594-0740b.png
久注必朽一则以清外聚之垢盖地上丕恶之积由江
河而归于海乃潮长复发吐之也一则以辅航漂渡之
事盖潮长则从海易就岸潮退则从岸易入海观此则
海潮之益不浅矣造物主岂无意乎 或问海水之咸
曷故曰多由于乾湿二气之渗证曰凡滋味必从二气
之杂乃乾而甚燥必生咸如灰溺汗等是也则海既含
多气或风从外至或日从内生故其水不能不咸也试
用海水濯物必温和乾燥较诸他水为浊其沾濡如油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20a 页 WYG0594-0740c.png
何也其含土之乾气故也又试观海水或流沙内或被
火蒸必甘何也失土气之大分故也又试取浮薄空器
塞口沉于海中其内所浸入之水必甘因水从微孔入
少带土气故也又从海气聚结之雨必甘何也气上时
其土之浊多坠失故也观此多端海水之咸从土极乾
燋之气而生也明矣虽然太阳之亢炎亦能致咸验之
海面之水咸甚于海底者近受日晕之射而底之水日
光不及故也又试之夏月海水多咸于冬月盖日轨甚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20b 页 WYG0594-0740d.png
近之所使然矣
江河
夫地内多藏积水常见凿矿者多遇池渎及速㳅之涧
又随处掘井者或浅或深无不得水之源又观乾地屡
开窍发水而或成湖淀或淹房屋人物也因知地中非
函大积之水定无是事也 又造物者初收水于深渊
时遗多分于地内又随处开辟匿空隐渠以遍运润泽
之恩正如人体内多备脉络筋骨以运血气之润泽也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21a 页 WYG0594-0741a.png
盖地原本至乾非得水之润自难凝结又不能养育卉
木金石之类济救人物之用因知天地造成之初地面
即多发泉川江湖以备后用 夫江河溪泉多由于海
水证以四端一曰天下江川日日入海而不溢者必有
他出若无出而不溢极难解矣二曰江河之洪大者非
源于海更无此大源矣盖地内从气所变之水万不足
供大江之常流也三曰从古尝有江湖泉川新出其味
如海之咸其鱼亦如海内之形则江河非由于海而何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21b 页 WYG0594-0741b.png
四曰凡近海之地必多泉川愈远于海者其川亦愈寡
矣 又江河虽多从海而出但泉川亦有从气变生者
盖地中所藏多气既不能出外又被围山之冷攻之因
渐变涣而滴流致成泉溪之永源试观最高之山大都
有永泉甚甘甚冽然海水或相去甚远其地或甚低其
水又浊且咸又何能致甘冽乎又观人屋近于山麓闭
其户牖必多湿而发水何也其内藏之气易变水也矧
山穴之内乎又入山中诸洞等旁多滴水成水渚乃溪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22a 页 WYG0594-0741c.png
涧之永源备矣 或问海卑地崇水何能逆本性上流
于地面乎曰海水所由之匿空隐渠必曲非直乃水因
潮长时强入其内不能复退惟有渐进势不得不上涌
矣况星辰之隐德必招摄海水以滋万物而土为极乾
又招水以自慰其渴因济外物之须则水之上流也观
其私性为逆观众物之公性则不为逆也正如凡遇空
时水土必上火气必下而是上下之动者论各元行之
性为逆论众物之性不逆是也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22b 页 WYG0594-0741d.png
天下名河
亚细亚洲
黄河元朝图史载黄河本东北流历西蕃至兰州
凡四千五百馀里始入中国又东北流过夷境凡
二千五百馀里始转河东又南流至蒲州凡一千
八百馀里通计屈曲九千馀里
欧拂辣得河长六千里其流入海口处阔四十八
里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23a 页 WYG0594-0742a.png
安日得河长四千八百里阔约五里深十丈馀分
七岔入海及水产金沙
阿被河长七千二百里此河开冻时有大冰如山
岳冲击树木排至两岸旁溢一千二百里土人迁
移入山避之
印度河长四千里入海口处阔一百六十里
欧逻巴洲
大乃河长二千四百八十里分三岔入墨阿的湖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23b 页 WYG0594-0742b.png
窝耳加河长一千六百里分七十二流入海
达乃河长四千八百里入大海
多恼河长三千六百里分七岔入海其河有桥长
一十一里高十五丈
利未亚州
泥琭河长八千八百里分七流入海产葛尔各第
罗蛇及海马
黑河地内藏其水道至二百四十里远有馀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24a 页 WYG0594-0742c.png
北亚墨利加
加纳大河海潮入此河至一千六百里流入海口
处阔二百四十里
南亚墨利加
圣玛得勒纳河长三千六百里
巴里亚河深十五丈入海口处阔四百四十馀里
雅玛琐农江长一万馀里阔八十四里深不可测
入海口处阔三百三十六里其水势悍急直射海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24b 页 WYG0594-0742d.png
水至三百二十馀里皆甜水其两岸绵亘有一百
三十馀国语言风俗俱不同
气行
古或以气无色不属五外司疑为无有此说大谬可证
者有六一曰无气则天内空矣地何以悬空而得居于
中万物何以得生日月星辰何以得外光或以隐德养
育万生乎盖物惟联统庶得相济相保空虚是所大忌
避也二曰禽鸟无所赖则不能飞飞者以翼御气如人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25a 页 WYG0594-0743a.png
用手御水而得浮也三曰风寂时人急趋走则前面若
有物触之者然是非气而何四曰人向空中挥鞭定有
声响凡弹射皆然夫声从二物相击而生若空中非有
气必无他物以生声矣五曰一室之中两门相对开闭
此一门则彼一门亦动又人在室中急行其窗之纸及
诸系悬之轻物亦动非由气而何六曰室中寂静无风
见隙影内尘埃滚滚上下所谓野马者何也必气使之
然矣数端不足证有气乎至其变幻莫测则因小大应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25b 页 WYG0594-0743b.png
感之不伦耳非难明也气惟实有而万不可无一则以
资喘息之功一则以运天光物像及人物声音之迹一
则以存火水等类之性盖气一缺则人物之呼吸遂辍
而内心火及其生机并灭又上天所射之光形物所发
之像诸体所出之声无所凭据无由至于所当至而资
存其所包含内物之体也若言气无色体可见遂谓之
无则彼风声臭味及鬼神人物之魂诸不属人目者悉
当谓之无乎夫外目所不及者有理之内目可及也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26a 页 WYG0594-0743c.png
夫气厚分有上中下三域上域近火近火常热下域近
水土水土常为太阳所射足以发煖故气亦煖中域上
远于天下远于地则寒各域之界由何而分以绝高山
为界上为上域风雨所不至气甚清人物难居下为中
域雨雪所结自此以下为下域矣第其寒煖之分处又
有厚薄不等若南北二极之下因远太阳则上下煖处
薄中寒处厚若赤道之下因近太阳则上下煖处厚中
寒处薄以是知气域之不齐也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26b 页 WYG0594-0743d.png
风
夫风之本质乃地所发乾热之气有多端可證一试春
秋时多风何也是时空际多聚乾热之气二晓晨时多
风何也日出而升必摄多气三雪化时多风何也雪内
多有乾气是气将分别于冷湿故生风四空际忽见火
色知后必有风何也火者乾热之气所致也五风愈大
而物愈燥何也风之元质乾热故也由是可知空际之
气虽动时或生风亦能如风之清凉人物然其实与风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27a 页 WYG0594-0744a.png
不同则风之元质多属乾气而乾气中或亦有湿气参
之故春时之风与海上之风多致物朽可以为验大海
中黄道之下恒有东风故船往西行者必宜顺风则行
而疾如东行则逆风而迟盖太阳从冬至迄夏至轮转
恒行黄道下而其爆煖不绝照于空际正对之气令之
冲上然其故恒随太阳从东而西则东边之风气必后
随之而恒补前气之缺矣大海之水亦然恒随太阳从
东而西盖太阳西行无一息之停以其爆热恒照而吸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27b 页 WYG0594-0744b.png
西海之水气令之上冲而成云雾因而在西之水面比
在东之水面恒卑盖东高西卑则海水从东而西流以
补其缺此自然之理也 夫乾热气腾上至于中域为
冷寒气所扼既不得上而性轻又不得下则必致横飞
也又其飞之速迟强弱由于气之众寡清浊及其上冲
之力与势也盖气之冲上者疾急一值阻扼其退飞亦
必速迅由是可知风飞时其前后左右之气无不动而
随之者是以气动为风者亦必有故也或问旋风何曰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28a 页 WYG0594-0744c.png
若上所论乾热之气入数云内复各爆出适相撞结因
各随所向之地互相推逐以成旋轮譬之川水其急流
时忽值山石阻遏无由可出即回而为旋窝也又譬之
诸风凡从广阔之地归入隘巷而无路可出必回旋矣
是风在平地值物多起在海中值舟多沉 夫风有多
利姑举四端其一拂动近气令就平和以利呼吸人与
诸生缘此以免闭塞之伤盖近气无风则积聚不散有
伤生命故也其二带云成雨以滋内地盖内地气微旋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28b 页 WYG0594-0744d.png
生旋灭力不足成云雨之功惟大海广受日照猛起湿
热之气蓬蓬勃勃升至中域太阳返照光力不及之际
遂乃变热而凉先结成云渐散成雨然使无风带入内
地则湿气所成云雨复归初升原处何由利内地之人
乎其三燥地所馀潮气悦生动物速熟诸果其四助舟
楫之力以通货财以利天下是也
云雨
云乃湿气之密且结者也地水之气被日爆煖冲至空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29a 页 WYG0594-0745a.png
际中域一遇本域之寒即弃所带之热而反元冷之情
因渐凑密终结成云则或薄而稀或厚而密者又由于
气之乾湿清浊相胜之异势也薄稀者轻浮易为风所
拨散难以成雨是为枯瘠无益之云若厚密者多含润
泽故易化雨而益物则雨无他乃施雨之云耳凡初雨
之时必濛濛而细渐而近地则其雨点愈大矣盖雨落
时多细微雨点彼此相沾若下之路远则相沾之更多
而加重大故山顶比山根之雨点微小因云离山顶近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29b 页 WYG0594-0745b.png
离山根远故也又冬月比夏月雨点微小因冬月天冷
时云离地不远夏天大暑日云高离地更远然云远则
雨点从上而下一路彼此相沾之多而加重大云近则
路短而相沾之雨点小雨雹时亦然若当时有大风雹
子而横斜下其体更加重大盖横斜之路比正直之路
更远路远则雹子相沾之多间有如弹丸大者若剖而
细视之则灼见多小雹子沾于一处由此故也
四元行之序并其形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30a 页 WYG0594-0745c.png
四元行不杂不乱盖有次第存乎其间故得其所则安
不得其所则强及其强力已尽自复归于本所焉本所
者何土下而水次之火上而气次之此定序也其故有
三一曰重轻重爱卑轻爱高以分上下重轻又有甚次
之别因上之中有下下之中有上以分元行之四水轻
于土气重于火水在土之上气在火之下然水以重言
气以轻言者较从其众故也盖水对一曰轻对二
曰重气对一曰重对二则曰轻也以是知水必下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30b 页 WYG0594-0745d.png
而不上气必上而不下矣二曰和情盖情相和则近相
背则远假如乾冷成土湿冷成水土水以冷情相和故
相近湿热成气湿冷成水水气以湿情相和故亦相近
乾热成火湿热成气气火以热情相和故亦相近若背
情之行相反则远假如水冷而湿火热而乾二情正背
故以相远问土火以乾情相和而极远者以土火虽有
相和之情重轻大异故权衡于二者之故可以定四行
之序矣三曰见试盖四行之序目前易试也火发为焱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31a 页 WYG0594-0746a.png
常有从下至上尖杀之形西曰火形盖不能安下而奋
力以上必向极高是也气偶入土水之中不得其安而
欲上行在土为地震为山崩在水为沤为泡试强一毬
至水底忽然突出是也水若腾在气域必被强而不得
安迨强力已尽自复归于本所如成雨者以太阳薰蒸
地湿为云云稀属气故轻而浮云密属水故重而坠坠
者复其本所也土入水必下至水底而后安夫四元行
必圆其理有二一则宇宙之全正为一球球以天与火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31b 页 WYG0594-0746b.png
气水土五大体而成天体既圜则四元行之皆为形圜
也断然矣一则四行皆在月天之下相切若有他形则
火形之上或方或尖而不圜必于月天之下未能相切
以致有空阙为物性所不容矣四行之上既圜则其下
亦然苟下有他形则周乎地者亦不圆矣地既无不圆
则其相连之水与气亦无不圆可知矣盖凡物必圆而
后能存如方则易散而毁矣以故非特天地与四元行
皆圆至于人物肢体及草木果实无不皆圜也即如滴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32a 页 WYG0594-0746c.png
水而必成珠此固物合以存不欲散而毁也
人物
天以下周围大地无不有人居焉古者多疑赤道及南
北二极下之地皆无人居盖以其甚暑甚寒故也然航
海者每周全地而验之处处皆有人居足以知旧说之
非是矣欲明其然则见于空际格致论中从东而西凡
离赤道之南北一般远之地则人物大同小异若其离
赤道近远大不同之地则人物亦随之而大不同矣盖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32b 页 WYG0594-0746d.png
天下变化之功大槩从日月五星自东而西周天之运
动而生其四元行之情如冷热乾湿随之而变然日月
五星皆依黄道而行而黄道之平分在于赤道也普天
之下人所公同者即灵性也其五伦规矩之繁简法度
之疏密礼貌之华朴虽有不同终无以出于理外者盖
所同者其性而其所不同者则面貌及声音也盖凡物
传类者如禽兽等容貌多相同独人不然人各一貌皆
可识别不但天下之广如此即一国一方一家皆如此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33a 页 WYG0594-0747a.png
容貌声音无二人全同者此其中有主宰天下者之大
意存焉盖凭面貌以判彼此彝伦所系齐治攸关原非
细故假使人面皆同必至夫妇各不相识父子皆不能
辨人各肆志任情奸宄丛生无所不至虽欲治得乎彼
禽兽大率同类相似者岂非以其无彝伦齐治关系故
哉面貌异矣又复别以声音盖以人目异等又或夜遇
无从识认更有此以證佐之也云尔
坤舆图说 卷上 第 33b 页 WYG0594-0747b.png
坤舆图说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