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第 1a 页 WYG0576-053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三吴水利录卷二
明 归有光 撰
苏轼奏疏 单锷书
元祐六年七月二日翰林学士承旨左朝奉郎知制诰
兼侍读苏轼状奏右臣窃闻议者多谓吴中本江海太
湖故地鱼龙之宅而居民与水争尺寸以故常被水患
盖理之当然不可复以人力疏治是殆不然臣到吴中
卷二 第 1b 页 WYG0576-0538b.png
二年虽为多雨亦未至过甚而苏湖常三州皆大水害
稼至十七八今年虽为淫雨过常三州之水遂合为一
太湖松江与海渺然无辨者盖因二年不退之水非今
年积雨所能独致也父老皆言此患所从来未远不过
四五十年耳而近岁特甚盖人事不修之积非特天时
之罪也三吴之水潴为太湖太湖之水溢为松江以入
海海水日两潮潮浊而江清潮水常欲淤塞江路而江
水清驶随辄涤去海口常通故吴中少水患昔苏州以
卷二 第 2a 页 WYG0576-0538c.png
东官私船舫皆以篙行无陆挽者古人非不知为挽路
以松江入海太湖之咽喉不敢鲠塞故也自庆历以来
松江始大筑挽路建长桥植千柱水中宜不甚碍而夏
秋涨水时桥上水常高尺馀况数十里积石壅土筑为
挽路乎自长桥挽路之成公私漕运使之日葺不已而
松江始艰噎不快江水不快软缓而无力则海之泥沙
随潮而上日积不已故海口埋灭而吴中多水患近日
议者但欲发民浚治海口而不知江水艰噎虽暂通快
卷二 第 2b 页 WYG0576-0538d.png
不过岁馀泥沙复积水患如故今欲治其本长桥挽路
固不可去惟有凿挽路于旧桥外别为千桥桥谼各二
丈千桥之积为二千丈水道松江宜加迅驶然后官私
出力以浚海口海口既浚而江水有力则泥沙不复积
水患可以少衰臣之所闻大略如此而未得其详旧闻
常州宜兴县进士单锷有水学故召问之出著吴中水
利书一卷且口陈其曲折则臣言止得十二三耳臣与
知水者考论其书疑可施用谨缮写一本缴连进上伏
卷二 第 3a 页 WYG0576-0539a.png
望圣慈深念两浙之富国用所恃岁漕都下米百五十
万石其它财赋供馈不可悉数而十年九涝公私凋弊
深可悯惜乞下臣言与锷书委本路监司躬亲按行或
差强干知水官吏考实其言图上利害臣不胜区区谨
奏闻伏候敕旨
切观三州之水为患滋久较旧赋之入十常减其五六
以日月指之则水为害于三州逾五十年矣所谓三州
者苏常湖也朝廷屡责监司监司每督州县又间出使
卷二 第 3b 页 WYG0576-0539b.png
者寻按旧迹使讲明利害之原然而西州之官求东州
之利目未尝历见地形之高下耳未尝讲闻湍流之所
从来州县惮其经营百姓厌其出力钧曰水之患天数
也按行者驾轻舟于汪洋之陂视之茫然犹擿埴索途
以为不可治也间有忠于国志于民深求而力究之然
有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末而不知其本详于此而
略于彼故有曰三州之水咸注之震泽震泽之水东入
于松江由松江以至于海自庆历以来吴江筑长堤横
卷二 第 4a 页 WYG0576-0539c.png
截江流由是震泽之水常溢而不泄以至壅灌三州之
田此知其一偏者也或又曰由宜兴而西溧阳县之上
有五堰者古所以节宣歙金陵九阳江之众水由分水
银林二堰直趋太平州芜湖后之商人由宣歙贩卖𥱼
木东入二浙以五堰为艰阻因相为之谋罔绐官中以
废去五堰五堰既废则宣歙金陵九阳江之水或遇五
六月山水㬥涨则皆入于宜兴之荆溪由荆溪而入震
泽盖上三州之水东灌苏常湖也此又知其一偏者耳
卷二 第 4b 页 WYG0576-0539d.png
或又曰宜兴之有百渎古之所以泄荆溪之水东入于
震泽也今已堙塞而所存者四十九条疏此百渎则宜
兴之水自然无患此亦知其一偏者也三者之论未尝
参究得之既不详攻之则易破以锷视其迹自西五堰
东至吴江岸犹之一身也五堰则首也荆溪则咽喉也
百渎则心也震泽则腹也傍通太湖众渎则络脉众窍
也吴江则足也今上废五堰之固而宣歙池九阳江之
水不入芜湖反东注震泽下又有吴江岸之阻而震泽
卷二 第 5a 页 WYG0576-0540a.png
之水积而不泄是犹有人焉桎其手缚其足塞其众窍
以水没其口沃而不已腹满而气绝视者恬然犹不谓
之已死今不治吴江岸不疏诸渎以泄震泽之水是犹
沃水于人不去其手桎不解其足缚不除其窍塞恬然
安视而已诚何心哉然而百渎非不可治五堰非不可
复吴江岸非不可去盖治之有先后且未筑吴江岸已
前五堰其废已久然而三州之田尚十年之间熟有五
六五堰犹未为大患自吴江筑岸已后十年之间熟无
卷二 第 5b 页 WYG0576-0540b.png
一二欲具验之阅三州岁赋所入之数则可见矣且以
宜兴百渎言之古者所以泄西来众水入震泽而终归
于海盖震泽吐纳众水今纳而不吐锷窃视熙宁八年
时虽大旱然连百渎之田皆鱼游鳖处之地低污之甚
也其田去百渎无多远而田之苗是时亦皆旱死何哉
盖百渎及傍穿小港渎历年不遇旱皆为泥沙堙塞与
平地无异矣虽去震泽甚迩民力难以私举时官又无
留意疏导者苗卒归乎槁死自熙宁八年迄今十四载
卷二 第 6a 页 WYG0576-0540c.png
其田即未有可耕之日岁岁诉潦民益憔悴昔嘉祐中
邑尉阮洪深明宜兴水利方是时吴中水洪屡上书监
司乞开通百渎监司允其请遂鸠工于食利之民疏导
四十九条是年大熟此百渎之验岁水旱皆不可不开
也宜兴所利非止百渎而已东则有蠡河横亘荆溪东
北透湛渎东南接罨画溪昔范蠡凿宜兴之西蠡运河
皆以昔贤名呼其蠡河遇大旱则浅淀中旱则通流又
有孟泾泄滆湖之水入震泽其他沟渎淀塞其名不可
卷二 第 6b 页 WYG0576-0540d.png
缕举夫吴江岸界于吴松江震泽之间岸东则江岸西
则震泽江之东则大海也百川莫不趋海自西五堰之
上众川由荆溪入震泽注于江由江归于海地倾东南
其势然也自庆历二年欲便粮运遂筑此堤横截江流
五六十里遂致震泽之水常溢而不泄浸灌三州之田
每至五六月之间湍流峻急之时视之则吴江岸之东
水常低岸西之水不下一二尺此堤岸阻水之迹自可
览也又睹岸东江尾与海相接之处污淀茭芦丛生沙
卷二 第 7a 页 WYG0576-0541a.png
泥涨塞而又江岸之东自筑岸以来沙涨成一村昔为
湍流奔涌之地今为民居民田桑枣场圃吴江县由是
岁增旧赋不少虽然增一邑之赋反损三州之赋不知
几百倍耶夫江尾昔无茭芦壅障流水今何致此盖未
筑岸之前源流东下峻急筑岸之后水势迟缓无以涤
荡泥沙以至增积而茭芦生茭芦生则水道狭水道狭
则流泄不快虽欲震泽之水不积其可得耶今欲泄震
泽之水莫若先开江尾茭芦之地迁沙村之民运其所
卷二 第 7b 页 WYG0576-0541b.png
涨之泥然后以吴江岸凿其土为木桥干所以通粮运
每桥用耐水土木棒二条各长二丈除首尾占阁外可
得二丈馀谼道每一里计三百六十步一里为桥十所
计除占阁外可开水面三十三丈每三十步一桥也一
千条桥共开水面二千丈计一十一里四十步也随桥
谼开茭芦为港走水仍于下流开白蚬安亭二江使太
湖水由华亭青龙入海则二州水患必大衰减常州运
河之北偏乃江阴县也其地势自河而渐低上自丹阳
卷二 第 8a 页 WYG0576-0541c.png
下至无锡运河之北偏古有泄水八江渎一十四条曰
孟渎曰黄汀堰渎曰东函港曰北戚氏港曰五卸堰港
曰梨溶港曰蒋渎曰欧渎曰魏渎泾曰支子港曰蠡渎
曰牌碑作泾皆以古人名或以姓称之昔皆以泄众水
入运河立㪷门又北泄下江阴之江今名存而实亡今
存者无几二浙之粮船不过五百石运河止可常存五
六尺之水足可以胜五百石之舟以其一十四处立为
石碶㪷门每渎于岸北先筑堤岸则制水入江若无堤
卷二 第 8b 页 WYG0576-0541d.png
防则水泛溢而不制将见灌浸江阴之民田民居矣昔
熙宁中有提举沈披者辄去五卸堰走运河之水北下
江中遂害江阴之民田为百姓所讼即罢提举亦尝被
罪始欲以为利而适足以害之此未达古人之智以至
败事也切见近日钱塘进士余默两进三州水利徒能
备陈功力琐细之事殊不知本末惟有言得常州运河
晋陵至无锡一十四处置㪷门泄水北下江阴大江虽
三尺童子亦知如此可以为利然余默虽能言㪷门一
卷二 第 9a 页 WYG0576-0542a.png
事合锷鄙策柰何无法度以制入江之水行之则又岂
止为一沈披耶又睹主簿张寔进状言吴江岸为阻水
之患泾函不通其言然则然矣虽言吴江岸而不言措
置水之术盖古之所创泾函在运河之下用长梓木为
之中用铜轮刀水冲之则草可刈也置在运河底下暗
走水入江今常州有东西二函地名者乃此也昔治平
中提刑元积中开运河尝开见函管但见函管之中皆
泥沙以谓功力甚大非可易复遂已今先开凿江湖海
卷二 第 9b 页 WYG0576-0542b.png
故道堙塞之处泄得积水他日治函管则可若未能开
故道而先治函管是知末而不知本也切见常州运河
之北偏皆江阴低下之田常患积水难以耕植今河上
为㪷门河下筑堤防以管水入江百姓由是缘此河堤
可以作田围此泄水利田之两端也宜兴县西有夹苧
干渎在金坛宜兴武进三县之界东至滆湖及武进县
界西南至宜兴北至金坛通接长塘湖西接五堰茅山
薛步山水直入宜兴之荆溪其夹苧干渎盖古之人亦
卷二 第 10a 页 WYG0576-0542c.png
所以泄长塘湖东之滆湖之水入大吴渎塘口渎白鱼
湾高梅渎四渎及白鹤溪而北入常州之运河由运河
而入一十四条之港北入大江今一十四条之港皆名
存而实亡累有知利便者献议朝廷欲依古开通北入
运河以注大江自滆湖长塘湖两首各开三分之二为
彼田户皆豪民不知利便唯恐开凿己田阴构吏胥皆
柅而不行元丰之间金坛令曾长官奏请乞开朝廷又
降指挥委江东及两浙两路监司相度及近县官员相
卷二 第 10b 页 WYG0576-0542d.png
视又为彼豪民计搆不行傥开夹苧干渎通流则西来
他州入震泽之水可以叙其势深利于三州之田也锷
熙宁八年岁遇大旱切观震泽水退数里清泉乡湖乾
数里而其地皆有昔日丘墓街井枯木之根在数里之
间信知昔为民田今为太湖也太湖即震泽也以是推
之太湖宽广愈于昔云有三万六千顷自筑吴江岸及
诸港渎堙塞积水不泄又不知其愈广几多顷也锷又
尝见低下之田昔人争售之今人争弃之盖积年之水
卷二 第 11a 页 WYG0576-0543a.png
十无一熟积空头之税或遇频年不收则饥饿丐殍鬻
妻子以偿主租或置其田舍其庐而逋至于酒坊处在
水乡沽卖不行以致败阙者比年尤甚皆缘水伤下田
不收故也锷又尝游下乡切见陂啽之间亦多丘墓皆
为鱼鳖之宅且古之葬者不即高山则于平原陆野之
间岂即水穴以危亡魂耶尝得唐埋铭于水穴之中今
犹存焉信夫昔为高原今为污泽今之水不泄如古也
昨熙宁间检正张谔命属吏殿丞刘悫相视苏秀二州
卷二 第 11b 页 WYG0576-0543b.png
海口诸浦渎为沙泥壅塞将欲疏凿以快流水悫相视
回申以谓若开海口诸浦则东风驾海水倒注反灌民
田谔谓悫曰地倾东南百川归海古人开诸海浦所以
通百川也若反灌民田古人何为置诸浦耶百川东流
则有常西流则有时因东风虽致西流风息则其流亦
复归于海其势然也凡江湖诸浦港势亦一同悫虽信
其如此然犹有说盖以昔视诸浦无倒注之患而今乃
有之盖昔无吴江岸之阻诸浦虽暂有泥沙之壅然百
卷二 第 12a 页 WYG0576-0543c.png
川湍流浩急泥沙自然涤荡随流以下今吴江岸阻绝
百川湍流缓慢缓慢则其势难以荡涤沙泥设使今日
开之明日复合又闻秀州青龙镇入海诸浦古有七十
二会盖古之人以为七十二会曲折宛转者盖有深意
以谓水随地势东倾入海虽曲折宛转无害东流也若
遇东风驾起海潮汹涌倒注则于曲折之间有所回激
而泥沙不深入也后人不明古人之意而一皆直之故
或遇东风海潮倒注则泥沙随流直上不复有阻凡临
卷二 第 12b 页 WYG0576-0543d.png
江湖海诸港浦势皆如此所谓今日开之明日复合者
此也今海浦昔日曲折宛转之势不可不复也夫利害
挂于眉睫之间而人有所不知今欲泄三州之水先开
江尾去其泥沙茭芦迁沙上之民次疏吴江岸为千桥
次置常州运河一十四处之㪷门石碶堤防管水入江次
开导临江湖海诸县一切港渎及开通茜泾水既泄矣
方诱民以筑田围郏亶尝欲使民就深水之中叠成围
岸夫水行于地中未能泄积水而先成田围以狭水道
卷二 第 13a 页 WYG0576-0544a.png
当春夏湍流浩急之时则水当涌行于田围之上非止
坏田围且淹浸庐舍矣此不智之甚也欲乞朝廷指挥
下两浙转运司择智力了干官员分布诸县则不越数
月其工可毕所有创桥疏通河港置㪷门利便制度不
在规规而言也今所画三州江湖溪海图一本但可观
其大略港渎之名亦布其一二且欲见其详莫若下苏
常湖诸县各画溪河沟港图一本各言某河某渎通某
县某处俟其悉上合而为一图则纤悉若视于指掌之
卷二 第 13b 页 WYG0576-0544b.png
间也锷又睹秀州青龙镇有安亭江一条自吴江东至
青龙由青龙泄水入海昔因监司相视恐走透商税遂
塞此一江其江通华亭及青龙夫笼截商税利国能有
几耶堰塞湍流其害实大又况措置商税不为难事窃
闻近日华亭青龙人户相率陈状情愿出钱乞开安亭
江见有状在本县官吏未与施行近又访得宜兴西滆
湖有二渎一名白鱼湾一名大吴渎泄滆湖之水入运
河由运河入一十四处㪷门下江其二渎在塘口渎之
卷二 第 14a 页 WYG0576-0544c.png
南又有一渎名高梅渎亦泄滆湖之水入运河由运河
入㪷门在吴渎之南近闻知苏州王觌奏请开海口诸
浦锷切谓海口诸浦不可开今开之不逾日或遇东风
则泥沙又合矣尝观考工记曰善沟者水齧之善防者
水淫之盖谓上水湍流峻急则自然下水泥沙齧去矣
今若俟开江尾及疏吴江岸为桥与海口诸浦同时兴
功则自然上流东下齧去诸浦沙泥矣凡欲疏通必自
下而上先治下则上之水无不流若先治上则水皆趋
卷二 第 14b 页 WYG0576-0544d.png
下漫灭下道而不可施功力其势理然也故今治三州
之水必先自江尾海口诸浦疏凿吴江岸及置常州一
十四处之㪷门筑堤制水入江比与吴江两处分泄积
水最为先务也然锷观合开三州诸沟渎不必全藉官
钱盖三州之民憔悴之久人人乐开故半可以资食利
户之力也今略举其一二若开江尾疏吴江岸为桥迁
吴江岸东一村之民开地复为昔日之江置一十四处
之㪷门并筑一十四条堤制水入江开夹苧干白鹤溪
卷二 第 15a 页 WYG0576-0545a.png
白鱼湾大吴渎塘口渎宜兴东蠡河已上非官钱不可
开也若宜兴之横塘石渎苏州之海口诸浦安亭江江
阴之李子港春申港下港黄田港利港宜兴之塘头渎
及诸县凡有自古泄水诸沟港浜渎尽可资食利户之
力也莫若先下三州及诸县抄录诸道江湖海一切诸
港渎沟浜自古有名者及供上丈尺之力费或系官钱
或系食利私力期之以施工日月同日开凿同日疏放
若或放水有先后则上水奔涌东下冲损在下开未毕
卷二 第 15b 页 WYG0576-0545b.png
沟港以故须同日决放也或者有谓昔人创望亭吕城
奔牛三堰盖为丹阳下至无锡苏州地形东倾古人创
三堰所以虑运河之水东下不制是以创堰以节之以
通漕运自熙宁治平间废去望亭吕城二堰然亦不妨
纲运何耶锷曰昔之太湖及西来众水无吴江岸之阻
又一切通江湖海故道未尝堙塞故运河之水尝虑走
泄入于江湖之间是以置堰以节之今自庆历以来筑
置吴江岸及诸港浦一切堙塞是以三州之水常溢而
卷二 第 16a 页 WYG0576-0545c.png
不泄二堰尤宜先复不复则运河将见涸而粮运不可
行此灼然之利害也又若宜兴创市桥去西津堰盖嘉
祐中邑尉阮洪上言监司就长桥东市邑中创一桥使
运河南通荆溪初开凿市街乃见昔日桥柱尚存泥中
咸谓古为桥于此也又运河之西口有古西津堰今已
废去久矣且古之废桥置堰以防走透运河之水今也
置桥废堰以通荆溪则溪水常倒注入运河之内今之
与古何利害之相反耶锷以谓古无吴江岸众水不积
卷二 第 16b 页 WYG0576-0545d.png
运河高于荆溪是以塞桥置堰以防泄运河之水也今
因吴江岸之阻众水积而常溢倒注运河之内是以创
桥废堰见利而不见害也今若治吴江岸泄众水则运
河之水再防走泄当于北门之外创一堰可也其利害
盖如此也或曰切观诸县高原陆野之乡皆有塘圩或
三百亩或五百亩为一圩盖古之人停滀水以灌溉民
田以今视之其塘之外皆水塘之中未常滀水又未尝
植苗徒牧养牛羊畜放凫雁而已塘之所创有何益耶
卷二 第 17a 页 WYG0576-0546a.png
锷曰塘之为塘是犹堰之为堰也昔日置塘滀水以防
旱岁今自三州之水久溢而不泄则置而为无用之地
若决吴江岸泄三州之水则塘亦不可不开以滀诸水
犹堰之不可不复也此亦灼然之利害矣苟堰与塘为
无益则古人奚为之耶盖古之贤人君子大智经营莫
不除害兴利出于人之未到后人之浅谋管见不达古
人之大智颠倒穿凿徒见其害而莫见其利也若吴江
岸止知欲便粮运而不知遏三州之水反以为害又若
卷二 第 17b 页 WYG0576-0546b.png
废青龙安亭江徒知不漏商旅之税又不知反狭水道
以遏百川今之人所以异古者凡如此也锷切观无锡
县城内运河之南偏有小桥由桥而南下则有小渎渎
南透梁溪渎有小堰名曰单将军堰自桥至梁溪其渎
不越百步堰虽有亦不渡船筏梁溪即接太湖昔所以
为此堰者恐泄运河之水昔熙宁八年是岁大旱运河
皆旱涸不通舟楫是时锷自武林过无锡因见将军堰
既不渡船筏而开是渎者古人岂无意乎因语与邑宰
卷二 第 18a 页 WYG0576-0546c.png
焦千之曰令运河不通舟楫切睹将军堰接运河去梁
溪无百步之远古人置此堰渎意欲取梁溪之水以灌
运河千之始则以锷言为狂终则然之遂率民车四十
二管车梁溪之水以灌运河五日河水通流舟楫往来
信夫古人经营利害凡一沟渎皆有微意而今人昧之
也尝见苏州之茜泾昔范仲淹命工开导以泄积水以
入于海当时谏官不知苏州患在积水不泄咸上疏言
仲淹走泄姑苏之水盖不知其利而返以为害今茜泾
卷二 第 18b 页 WYG0576-0546d.png
自仲淹之后未复开凿亦久堙塞锷存心三州水利凡
三十年矣每睹一沟一渎未尝不明古人之微意其间
曲折宛转皆非徒然也锷今日之议未始增广一沟一
渎其言与图符合若非观地之势明水之性则无以见
古人之意今并图以献惟执事者上之朝廷则庶几三
州憔悴之民有望于今日也
贴黄其图画得草略未敢进上乞下有司计会单锷
别画
卷二 第 19a 页 WYG0576-0547a.png
一先开吴江县江尾茭芦地
一先迁吴江沙上居民及开白蚬江通青龙镇又开
青龙镇安亭江通海
一先去吴江土为千桥
一先置常州运河㪷门一十四所用石碶并筑堤管
水入江
一次开夹苧干白鹤溪白鱼湾塘口渎大吴渎令长
塘湖滆湖相连走泄西水入运河下㪷门入江
卷二 第 19b 页 WYG0576-0547b.png
一次开宜兴百渎见今只有四十九条东入太湖
一次开苏州茜泾白茅七鸦福山梅里诸浦及茜泾
一次开江阴下港黄田春申季子灶子诸港
一次开宜兴东西蠡河
一次根究诸临江湖海诸县凡泄水诸港渎并皆疏
凿
伍堰水利昔钱舍人公辅为守金陵常究伍堰之利虽
知伍堰之水利害锷知三州之水利而未究伍堰以西
卷二 第 20a 页 WYG0576-0547c.png
之利害一日钱公辅以世之所为伍堰之利害与锷参
究方知始末利害之议完也公辅以为伍堰者自春秋
时吴王阖闾用伍子胥之谋伐楚始创此河以为漕运
春冬载二百石舟而东则通太湖西则入长江自后相
传未始有废至李氏时亦常通运而制牛于堰上挽拽
船筏于固城湖之侧又常设监官置廨宇以收往来之
税自是河道淀塞堰埭低狭虚务添置者十有一堰往
来筏莫能通行而水势遂不复西及遇春夏大水江湖
卷二 第 20b 页 WYG0576-0547d.png
泛涨则园头王母龙潭三涧合为一道而奔冲东来河
之不治愈可见也今若开深故道而存留银林分水二
堰则诸堰尽可去矣所欲存二堰者盖本处地势自银
林堰以西地形从东迤逦西下自分水堰以东地形从
西迤逦东下而其河自西坝至东坝十六里有馀开淘
之际须随逐处地形之高下以浚之然后江东两浙可
以无大水之患然银林堰南则通建平广德北则通溧
水江宁又当增修高广以俟商旅舟船往还之多可以
卷二 第 21a 页 WYG0576-0548a.png
置官收税如前之利此伍堰所以不可不复也今莫若
治伍堰使上之水不入于荆溪而由分水银林二堰直
归太平之芜湖下至吴江之岸为千桥使太湖之水东
入于海中治百渎之故道与夫苏常湖三州之有故道
旁穿于太湖者虽不可缕举而槩可以迹究也难者曰
虽复伍堰奈何伍堰之侧山水东下乎复堰无益也锷
荅曰由伍堰而东注太湖则有宣歙池广德溧水之水
苟复堰使上之水不入于荆溪自馀山涧之水宁有几
卷二 第 21b 页 WYG0576-0548b.png
耶比之未复十须杀其六七耳难者乃服
三吴水利录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