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第 1a 页
山阳 淮河黄河
草湾河
运河
故沙河
永济河
卷十三 第 1b 页
故城河
泾河
㲼河涧河
射阳湖
管家湖
卷十三 第 2a 页
白水塘
卷十三 第 2b 页
黄浦溪洪泽
蓼涧青洲涧
卷十三 第 3a 页
高良涧
高加堰
马逻港芦浦港建义
港䢴沟
通济沟清江浦
卷十三 第 3b 页
草湾
盐城 大海小海
捍海堤
射阳湖
卷十三 第 4a 页
大踪湖
马鞍湖官河
盐河西塘河东塘河
芦沟河西界河
东界河
旧运河新运河封
子河㲼河
清河 大清河 小清河
卷十三 第 4b 页
三角湖万家湖
富陵湖
桃源 泗河崇河
杜村湖仓基湖大庄
湖黄坝新河
安东 淮河中涟河 东涟河 西涟河
市河
硕项湖
卷十三 第 5a 页
澳河东澳河官河
大叉河 小叉河
古寨河大坊河
支家河成子河
响水沟蔡
家河桥庄河涔口河
十字河五丈河夏口河
朱家庄河港河白头
河一帆河平望河遏蛮
河白阳河砦河七里河团墟河
卷十三 第 5b 页
盐荡河张网海口
河五港口注四
传湖飞湖
孙村浦刘村浦臧家
浦界沟浦逄村浦锹沟
浦大飞浦酆沟浦
沭阳 建陵山韩山
沐河
卷十三 第 6a 页
硕项湖
海州 朐山孔望山
卢石
山东陬山 西陬山
伊卢山羽山
马岭山
苍梧山巨平山
鹰游山
平山西石岛高公岛竹岛
卷十三 第 6b 页
蔷薇河涟
河高墟河官河
一帆河东五丈河西五丈河龙沟河
潘家河永洋河界首河鲁兰河
房山河枯沟河
小伊河莞渎河
板浦河白蚬河芹支河石人河
牛墩河陆里河
大湖桑墟湖
艾塘青龙涧
卷十三 第 7a 页
小浦于公浦白沟浦大
义浦山阴浦当路浦溪云浦社林浦
台浦徐渎浦宿城浦
沃壤浦
赣榆 吴山夹谷山
阿夜山
尧水腰带河
清口河庙湾子沙河
临洪河荻水镇河
卷十三 第 7b 页
邳州葛峄山磬石
山艾山泗河
城子河曲
吕河沂河西泇口
河武河
直河洪河
营河蛤湖
宿迁 㟃峿山
卷十三 第 8a 页
马陵山小河
皂河骆马湖
土丘湖上泊水湖白鹿湖
通济新河
睢宁 睢水
合湖峰山湖
芹沟湖
府旧城新城
联城
卷十三 第 8b 页
庙湾镇城
版闸镇
清江浦镇
西湖嘴市
云梯关仁字坝义字坝
礼字坝智字坝 信字
坝清江坝
满浦坝南锁坝
卷十三 第 9a 页
上关渡下关渡望亭渡桃花渡平河渡
故晋渡侍家沟渡清河渡颜家河渡
清江浦渡
盐城 沙沟海口寨朦胧渡石䃮口渡广惠䃮
大通䃮
冈门镇堰径口堰
侍其汊堰范公堤
卷十三 第 9b 页
卷十三 第 9b 页
永安堤
宿迁 罗家口堤新堤
睢宁 庙湾渡
钦差总督漕运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地方兼理海防户部左侍郎兼都察
院右佥都御史
管仓户部分司
督理淮安钞关板闸南京户部分司
漕运理刑刑部分司督理
卷十三 第 10a 页
清江漕船工部分司抽分厂旧
清江提举司
船政厂
东河淮安府同知管造南京山东二厂
西河扬州府同知管造凤扬直𨽻二厂
缮工所浚海
工部郎中
卷十三 第 10b 页
管理中
河工部郎中南河工部郎中漕储道
淮徐道
淮海道
海运道
海防道
监军道营
田道水利道
卷十三 第 11a 页
卷十三 第 12a 页
淮安府志河防 按淮之源西自桐柏东经凤阳泗州稍北经清河县南
又稍北趋郡后襟安东县入海者其本体也其北自徐邳经清河县北稍
东而南趋于淮则山东泗沂诸水合流南行淮所受支河也本皆清流黄
河则西源昆崙东经天津卫入海汴河则西源河南荥阳东经千乘今青
州乐安县入海固河汴之本体也后山西沁河南冲决断黄河黄河决断
汴河自朱仙镇东溃南经留城超徐邳乱洸沂直下其势奔湃不能复东
过清河县北乃径决县西而南入于淮以趋海故直谓之黄河与淮敌体
非复泗沂之旧清河以东之淮身亦皆黄流而支河反为主矣加以南接
运河穿塞代变土脉水汛斗齧有由何怪乎水患日甚耶以淮之运河言
之胡元故道由扬州直北经郡东入淮虽达海有遮洋之险达徐有清口
之险然两运并行各有利害 国朝海运䆮废专力漕渠平江伯遂改经
卷十三 第 12b 页
郡西提管家湖西湖凿通清河县南之淮河设河口坝建新庄闸接黄河
口为运道出入又自淮安至宝应以南作涵洞数十馀处以时启闭乾不
病饷潦不妨农一时称便然黄河势高南趋益顺而东流之势荐杀郡后
大河北岸淤涨
徙南偏春夏水盛不惟郡西之南入运河者势不可支
其溯大河而东者缘北岸势高障之使南南岸势低旧堤𡊢塌更无拦阻
郡城迤东漫焉南侵故大河之委流益障入海之故道益微郡之东西南
三境岁有水患淤梗无常此之故尔顷年议者因运河坝口北接黄河口
春夏黄流汎溢及其水消涸流势缓淤沙冲射直入运河岁烦桃浚遂筑
塞之稍却而东乃南凿三里沟西接南来之清淮建通济闸为运舟出入
之口以避黄河之淤沙似矣殊不知运河之水必赖黄河以充乃使黄河
之水西入清淮接通运道其势西分则东流益缓自郡北而东入海故道
卷十三 第 13a 页
仅可以舟遂致关套所在萑苇积沙牢不可破而尾间几于不泄且黄河
俯就淮河其势不盈咫尺虽高卑之形有定然自黄河来水多四五月发
凤泗来水多七八月发则消长之时不齐故河长固当溃淮淮长则亦溃
河不可以定形求之顾其交蚀伤而未痛至若泗州河身视三里沟运河
高馀一丈自高趋下其势陡激以区区之漕渠为凤泗之归宿故辄令决
岸坏庐横逆四出而莫之或禦其或溃运河而北则必崩五坝扫河头湖
嘴诸市复与淮为一矣此则泗河独发之害犹可言也倘黄河并发南北
交溃于是桐柏之委沁汴泗沂黄河诸横流汤汤滔天势不能南越维扬
之高而入于江也其不渟洄淹灌于全淮之境乎其水郡西有管家湖西
湖满而易溢郡南东有射阳湖广三百里东接庙湾亦入海别径也然射
陂虽大淤斥已多土人障之截回西流水小溢则不能满其量大溢则不
卷十三 第 13b 页
能容不满量则不接庙湾而入海无径不能容则庙湾亦复涨溢而其下
流又为范公捍海堤所持故水无问大小至淮南而止听其自落势使然
也岂有海高于淮之理哉使海而高于淮也是海之量有限矣乌能纳百
川哉此浚海之说所为迂也盖淮水今日之大较云 或谓山阳水患莫
切于清江口莫急于北河之老岸堤旧口寔平江伯创挑运河至
惠济祠南凿开以接北河其法全仗水平清江口自新庄闸而下
因其卑高递为五闸板闸而下取淮阴驿至平河桥南抵瓜仪堤湖凿渠
置闸设洞水各相平以时蓄泄又虑北河溢涨则南侵漕河于是堤北河
之南岸起清江浦沿钵池山过新城柳浦湾迤东长四十馀里以护漕河
而石甃鸡嘴于草湾对岸之冲以护堤虑南河涨溢则北侵漕河
于是筑漕南之高家堰起武家墩经小涧大涧至阜宁湖迤南长二十
卷十三 第 14a 页
六里二分里之半以护漕河而砖甃涵洞于高卑有辨之界以护堰一防
北河黄流入口不免泥淤一防各闸启闭无时不免浅涸故运河只许粮
船鲜船应时出口都漕遣官发筹或三五日一放运船过尽口即筑塞五
闸匙钥掌之都漕口之出入监之工部其大小官民船只悉由仁义等五
坝车盘以出外河清江瓜仪口子有敢私擅出入者罪至重而嘉靖初年
士大夫过淮尚盘坝云乃今有大不然者议者不察遂塞旧口开新口且
不究平水法度大约水与通济闸齐则皇华亭前已深三四尺矣而南河
北趋之势反却流而南夫南河主也自黄河南溃而北河始大又使南河
却流兼引北河变同趋于海之性而同注于漕渠即两河无事之时东流
势缓海口淤洄加于昔时或南河水发则尽新口汹涌奔湃往往冲闸决
堤漫湖坏坝不扫河头湖嘴诸市而溃入北河则南出高家堰席捲湖荡
卷十三 第 14b 页
破诸涵洞而越包家诸围北河岸堤撼齧颓圯日甚一日时或北河水发
其西则注南河破运道汎滥于高家堰而其东则薄北河撼鸡嘴破堤岸
汎滥于钵池河头湖嘴诸市此则南北独涨之患也时或两河并溢则上
至清河邳宿下至高宝盐城荡然一壑故旧口宜复闸钥宜谨也又谓郡
城之西漕渠之北就老岸之堤筑五坝之口以复车盘之旧浚五坝久塞
之渠通官民舟载之便因浚出之土夷零积之沙以实堤内之洼则生意
庶见繁盛又谓郡城之南漕渠之西有㹵河有管家西南诸湖湖满则入
漕渠渠东岸堤自城南包家围至宝应界可六十里有涵洞有平水闸水
满则过闸入洞洞外有沟接受闸洞馀水会诸圳洫不妨田畴且资灌溉
与泾河并横走而东并入射阳湖泊盐城县南出朦胧口以入海郡城之
东有涧河有马逻建义诸港各顺趋南下涧河则盐城兑粮旧道两县货
卷十三 第 15a 页
贿所通马逻诸港则东偏诸乡落高阜回流所经中间各有田畴各有沟
洫或顺涧河或顺诸港各入射阳湖由庙湾洎盐城县北出捍海堤以入
于海河港闸洞沟洫之迹所宜修复此一说也或谓宿迁而下河流汛溜
盖黄河上流往自归德出沛下徐地形高卑不甚相远虽泛滥可支厥后
黄河徙出萧砀直下徐邳地高势猛冲淌新堤不啻拉朽所冲堤缺滚为
深渊下埽植桩百计难塞幸而堤就虽能束水在堤其实水行地上急如
建瓴则故道宜讲此一说也或谓清河县北有老黄河本洙泗东趋赴淮
入海故道也治河者诚能又开此河赴海必勇云梯关下淤套苇场当自
涤而海口廓矣桃宿以上不忧停淤此一说也或谓邳州下流有锄头湾
河流二十馀里行缓沙留故邳徐涨塞然锄头一湾又系邳城风气所钟
不可改易当于黄河水落之时姑截住上流任其漫散直须从邳州以上
卷十三 第 15b 页
力浚河身之积淤河中必见老底两傍必见老岸则水由地中而缺口自
出河底既深则老岸即堤岸外即田矣直以筑缺之力而浚老底以打堤
之力而清老岸此一说也
卷十三 第 16a 页
天启六年自六月并闰月南旱北霪淮涸黄涨黄高于淮数尺倒侵逆淮三十
馀里而通济闸外出口之处泥淤壅塞几不可舟上下焦虑于是条议纷纭有
云开天妃闸开庞家湾开乌沙河傍旧渠以通黄河者但细覈嘉靖以前水由
里河出清口而入外河形势内高故建新旧清江等闸蓄高宝诸湖清水济运
既而黄流淤垫河身日高水由外河进清口而入里河故淮城高宝常患泛溢
而三闸反为搪水之关是水反注而开亦反用也黄水漫衍凡里河一带渐致
积淤年勤捞浚方能疏利既因黄泗交驶而天妃口闸不便受汪洋之入遂将
口闸改建于南河嘴上避黄流而就清淮盖藉淮以刷黄之沙泥似为永赖时
遇淮强黄弱犹见顺导稍黄强淮弱仍有倒灌之梗抵遏泗水淹侵 皇陵又
开桃源黄家嘴新河一道分黄导淮而入安东潮河下海忧低处逼近易决又
开草湾河口分泄 于颜家河是分杀之法周防具备矣但黄涨每发四五月
卷十三 第 16b 页
间往岁粮船春往冬旋重运北竣于六月初一日将口闸塞闭以避黄灌里河
其外口虽淤此时不用行船待伏秋水退九月开闸回空冬深水消挑浚河道
以备新运此昔日之两便也迩来粮运愆期秋去春回六七月正在盛行之际
闸座不得及时启闭河道乌能及时浚辟口闸开而不阖任其倒入水缓沙停
泥塞浅阻理必至也天启三年通漕加浚未久值今天亢淮耗仍患淤浅运船
艰涩旁皇拮据遂有议弃黄流而就上源武家墩开通一口引清水入永济河
行运者但出口虽便而南河湖口犹是倒塞不能入黄此不通之论必不可行
也若在下源酌通一口则阖郡百万生齿所系往狂澜陡发先有金河黄铺之
决后有湖西南门玉露庵前之溃虽藉涧河宣泄但衣带容受亡几卒难尾闾
宽纵三城鱼鳖莫免此亦必不可行也若天妃闸庞家湾地势里外河隔只十
馀丈若乌沙河傍渠数支达仁义方信等坝里外河隔只百十丈开辟非难但
卷十三 第 17a 页
古时此渠设为天妃闸闭时备空船车盘径路原未尝通水通舟正虑一通则
洪流汎滥不支此皆不可行也还仍河口故道及时疏瀹为长策耳至七月初
一二滂沱连㴻西南风迅淮流骤涌沙壅尽涤运艘飞渡诚河伯之著灵亦爬
捞之底绩也
开草湾河
经略两河
卷十三 第 17b 页
开永济河
卷十三 第 18a 页
修高加堰
分黄导淮
卷十三 第 18b 页
开通济新河
防守 一曰昼防
二曰夜防
三
卷十三 第 19a 页
曰风防
四曰雨防
二守 一曰官守
二曰民守
备预
卷十三 第 19b 页
范家口去府新城北门外长淮大堤之上七里于万历十三年五月十九日夜
半淮水溢冲决口二三丈未几骤开二三里冲灌东联城水旱门注三城平地
七尺东乡一带及盐城诸处田禾尽渰本府同知秦鸣志掩塞一年方定大堤
内成湖长二十里馀民间田庐丘墓俱没每年必加修筑夏秋风浪为菑此口
盖河患之切肤者
泇河月
河
归仁集石
卷十三 第 20a 页
堤
清江浦石堤西
桥石堤包家围石堤
范家口石堤
重浚新正两河
护城石堤
论曰凡漕运经行河道无不
卷十三 第 20b 页
堤焉独纪石堤者何纪其昔曾为害今当慎防者耳幸时加葺补勿致蚁穴坏
之庶永安云
竿灯防守
栽柳护堤
栽茭苇草子护
堤
人居护堤
卷十三 第 21a 页
卷十三 第 22a 页
殷之代江原弗通于淮左传哀公九年吴城䢴沟杜预注云于䢴江筑城穿沟
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山阳末口入淮是江淮始通也隋开皇大业间又凿道
引汴达广陵故白乐天有合流至瓜洲之词而于今亦异矣
卷十三 第 22b 页
总督漕运兼巡抚后题名记 吕兆熊 明兴之创议河运也自唐顺始也其
卒开今运河北即元会通河自济宁达之通州南即宋沙河疏䢴沟通江淮达
之济宁也自尚书宋公礼平江伯陈公瑄始也其遂开府淮阴总玆漕务颛用
支运罢海运也亦自陈公瑄始也其以总宪文臣代之用总漕兼镇抚也则自
王公竑始也其兼提督军务也则自胡公植始也维 宗社之咽喉军民之命
脉实于是焉枢纽故底绩俶落除拜氏名略见 国史然多佚而不属正德四
年邵文庄公宝来莅玆土惧其久而遂湮不可考也始鸠王公竑而下至文庄
公凡二十四人爵里镌之石而自为文以记之并及漕事大都焉自文庄迄今
又百十馀年所迨熊又六十二人中多入为名公卿熊不敏窃尝向往之今一
旦以薄劣代匮得厕名诸君子末岂不幸幸然旧石矣不胜载自王公纪而后
遂阙焉未书所以更砻贞珉续文庄之举使后有考者责实在余其可以不文
但已然余因是而有概于天下之事难于识难于任也转漕之利无踰水浮禹
贡纪州从来尚矣秦汉迄唐历历可镜砥柱三门其覆溺之险凿挽之劳人徒
卷十三 第 23a 页
之费至一舟百日乃能上难何啻百倍今之海运间或用车用驮厥难益钜当
时有斗钱运斗米之苦甸农或挼穗供禁膳然不能为他策者其都关之势然
也宋以四河通运处地夷旷岁入至七百馀万石忧不在食漕渠之效亦较可
睹矣元之都燕固即今日之京师也虽去江南转漕甚辽远然无三门砥柱为
之隔绝夷考其当日运道初则涉江入淮逆黄河至中滦站陆挽至淇入御河
达京师不便也又开济州泗河繇大清入海旋以海口沙壅复从东阿陆挽至
临清入御河不便也又开胶莱河道通海劳费久之讫无成效复始专用海运
矣然风涛不测盗贼出没剽劫覆亡相仍至有非我族类挤衣裳以噬介鳞之
疑而京师常苦食不继何其置今济宁河道至易且利者不顜而日为海与陆
之纷纷也则伯颜张瑄之识所为不逮宋公礼陈公瑄也岂天特留之以成我
明一代礼享豫泰之盛哉恭襄业开此万世之利矣其储设安山南旺马场
昭阳诸湖名为水匮以时潴泄东控泰山诸泉南引邵伯高邮宝应诸湖北
会文卫白洋阳城洸浮滹沱桑乾诸河以廓委输虽廞淤时有供役频繁不无
卷十三 第 23b 页
民实劳止岸乃善崩之患然天下事无全利循已事轨则导流培岸功易易耳
视之䬓䬔霹雳之白勃与人畜蹄踵之道敝劳逸难易省费为何如而议海议
陆议胶莱者且葸葸焉且其说曰防意外开别门亦有深意见为不可废假当
漕河之初开能无挠道谋哉即恭襄当玆世非有 文皇之 庙断毅然为之
主持而黄牛才挥白简狎至非常之原黎民惧焉安保无一二道路蜚语而遂
创百代之未有开万世之永利耶漕河其昭昭有形埒可见者也况万里外之
机宜百年后之推测彼此互执是非樊然之难知利害且十百此者乎故余因
是役而重有概于天下事之难于识难于任也其在今日又且无暇论于漕之
外矣东之奴西南之奢安廑天下以赴之军饟外迫财内屈则漕不易为也北
二三千里则病旱南二三千里则病水足民足国固自不能左画方右画圆则
漕而抚又不易为也淮阳绾毂南北最天下要地锁钥十里之众岂曰虚拥无
事则引漕有事则应援今天下无事非也马穷则逸三方第难端耳邹滕其微
见者也一旦内讧外侮千乘淮阳其首受之矣则漕而提督军务尤不易为也
卷十三 第 24a 页
此皆余今日事总非识与任不可而余非其人也余滋惧矣何暇言天下事石
既成次其说而书之以自警且以俟后之君子其诸品秩差次代迁后先具详
系下不书
开复邳河记 冯敏功 隆庆庚午秋八月河决于睢宁之白浪浅既而白浪
浅淤复决青羊浅又既而青羊浅淤河益分裂溃决决而南为王家口张摆渡
口马家浅口曲头集口决而北为曹家口其小口在辛安左右者七于是河流
悉繇决口南趋睢宁平地为湖漂没军民田庐无算轻舟从此出小河口其支
分而北者出直河而正河故道自曹家口至邳之直河九十里胥为平陆淤运
艘九百三十粮四十馀万石官民船又数百自曹家口而上至曲头直河而下
至宿迁又九十里河身淤浅不能通舟睢民昏垫运道阻绝于是起大中丞归
安潘公于家俾治之公至慱访群情时议多以为故道不可复有欲因睢宁决
势而利导之者公谓河源盘折数万里水夹泥沙急则沙随水滚稍缓则水漫
沙停比年因水势散漫沙垫底高容受渐少每一泛溢辄便为患今旧河广且
卷十三 第 24b 页
百馀丈深且不测若仍复旧河中开小渠引水冲刷两堤夹束使不散漫则水
势归漕淤浅渐去河身自可复旧若就新冲水势散漫湖波平浅不能复深工
力所及能有几何伏秋水至必壅不下徐邳之间将成鱼鳖此必不可群议乃
定于是度远迩议工役具畚筑计糇粮大发淮扬徐及庐凤山东河南夫并徭
浅各夫分司道官为五工统之公指示方略画地课工以隆庆五年春正月十
有六日肇役浚筑群工齐奋至二月二十日渠成二十三日纵水归渠淤沙渐
刷河流乃通凡旧淤粮艘及官民船皆繇渠出时筑决之工张摆渡曹家二口
已完而曲头马浅王家三大口亦已有绪翌日风两骤作不至兼以黄河桃花
水涨会山东诸泉并至乃季春朔日水复大溢㳽漫渰浸莫辨湖河新旧堤防
溃决殆尽复决闰家口油房口曲头旧口之东王家旧口之西房家口青羊口
白浪浅口与诸小口凡四十三处群情大骇公身自督率示以必成众志复定
昼夜率作工科踵集随用辄济于是诸口渐合而缕水之堤亦渐成四月七日
麦黄水又大至狂风挟水势复冲决闫家口之西及半戈山之左右公督率益
卷十三 第 25a 页
属亲守筑口六月三日诸筑塞之工咸毕先是淤河多淖沙人立辄陷工不得
施公命以木横沙面掘半沥水左右互倒水尽沙乾工乃得施决口悬溜数尺
喷沫成雷负土入水辄便消去公命以大埽截流䋺以巨缆旁植巨桩其冲之
处湍猛溜急摏折埽滚势难卒就乃复相视缓急偃仰合度卒复压以厚土
势若冈陵冲乃克定筑堤捍水浮沙既不能坚而实土又为比年流沙所压必
深掘至寻丈及远取于民间空基与隔河运取山土往来力役竟曰不能数筐
公命囊土程衡唱筹课役士功乃集于是两岸屹然河流受束浚刷淤沙深广
如旧四百万漕粮飞帆直上虽伏秋水三至怀襄徐城而曲头以下凡公经理
之地皆得安流如故所用河漕贮积抚按赃赎徐淮啇税及准淤粮米石者仅
十一万金有奇既成之后公又为之计久远乃并脩徐吕灵壁之堤以束上流
复筑梨林房村之坝以防冲逸建铺舍设官夫以时防守植草柳集工料以预
备禦其善后之图又如此
通济新河记 骆马湖去宿迁县治十里而陈沟则骆马湖一支流也去县治
卷十三 第 25b 页
一里许俱在马陵山之西马陵发脉沂岭蜿蜒八百馀里为县治龙脉本山众
派归之骆湖夏秋遇潦湖面横直亘二十馀里分三支会于黄河一为董家沟
一为骆马湖口一为陈沟然高洼不一不可以舟至冬春则涸而成陆万历四
十二年狼矢沟决黄河全注刘口繇且口归旧河故两口之怒涛险溜大为运
梗一艘挽拽几至二三百人一曰过溜不满数只设舟子弗戒䉡缆中断船随
粮推一舟而撞损尾后者三五相断粮糈生命须臾归之鱼腹天启三年四年
王家集磨庄等险溜尤甚漕院躬驻催督阻压船以千计日费公帑拽纤
之用㕥百计至十月朔运事始竣本府同知宋士中承漕储道朱 条陈指画
于运完日率土人从泇口起迤东寻至宿迁县陈口后从骆马湖上至马颊河
周旋相度往回四次计其道里远近工费多寡立竿为望掘土探泉酌议从
马颊口至陈家沟为全局而从骆马湖为速计度议上开马家洲九十丈疏马
颊河口沙淤三百三十丈以上接泇流下避刘口之险疏三乂河流沙十三里
开滔庄生河一百七十五丈浚深小河二十里开王能庄迤下二十里以通骆马
卷十三 第 26a 页
湖口筑塞张家等沟数十道束水归一因势疏导遂成通漕即以挑河之土筑
堤根阔四丈顶阔一丈高一丈二三尺不䓁以作纤道共计河五十七里筑堤
共八千七百四十七丈计调徭夫三千零五十一名议动钱粮五千七百两为
募夫五千二百名之用卜正月廿七日开土二月二十一日夫集四月二十日
工完更名曰通济新河随催本年粮运六千馀只并南粮俱从新河进而刘口
磨庄之险得以远避全漕无漂失之患省公私帮拽之费以数万计然而湖心
因水占未筑之堤二百八十丈王能庄堤九十丈并堤之浅缺者河之沙淤者
计三千一百六十二丈次年复请钱狼七千两募夫六千人将陈沟平地长一
千九百一十八丈堤河浚筑一律而前此水占堤工一并补筑改淤使深改曲
从直河底沙礓用钁錾入使深水中堤工募船载土垒筑束柳草为埽以淌风
涛搆木石为宇以备巡阅从此长堤堪以拽䉡平澜堪以鼓曳而每年数百万
之粮饷得以去危就安为漕运永赖矣至建闸护堤立堡防守善后之图尚未
议及则谨以俟后之君子 时天启六年春日记
卷十三 第 26b 页
佥事朱用光归仁堤记 古汴河受白鹿等湖水汇
为巨浸一遇伏秋黄水倒灌小河口白洋河田归仁集
迤东横阔四十里澎湃南下合淮水湍激 祖陵林
下不浸者数武 归仁堤实与高堰相表里 堤之
为利也博而大者有三焉 祖陵不受齧射而王气完
固一也高堰得杀水势而保无冲决二也水不旁流而
永无夺河之愚三也
卷十三 第 27a 页
卷十三 第 28a 页
清河志 通济闸在马头镇东南半里嘉靖三
十年漕运都御史连公矿因旧河淤塞开三里
沟以避浑浊通运艘建闸一座 浅铺 吴城浅
清口浅 新庄浅 季家浅 中浅 县前渡在
治东半里小清河口渡在治东五里 大清河口渡
在治东北十里马颈渡在治东南五里 夏家湖渡在
治西北二十五里 浪石渡在治东北三十里 訾家营
渡在治东北三里骆家营渡在治西二十里 吴城浅渡
在治西十五里 淮阴故城按府志云在府西四十里
据此则今马颈巡简司处是也昔韩信钓城下即镇北
一里之土城俗传为甘罗城又以为宝应县有甘罗庙
卷十三 第 28b 页
此则其葬处皆无所据 韩信城据旧志在淮阴
故城西百步许寰宇记云信封后筑城于此 吴城
按一统志在泗州旧徐城北三十里陈将吴明彻于此置
高平郡据此则清河原属泗州今去治西二十里大
河之北厓东西二城相向遥隔一水疑此即是也或又
谓宋绍兴三年罢楚州吴城县为镇此其故城也亦
未知是否 吴王墓在治西十五里唐杨行密封吴王
尝屯兵于清河口此其葬处也
卷十三 第 29a 页
万历三年三月科臣郑岳请疏黄河海口之沙言国家借黄河为运道上自茶
城下至淮安五百馀里乃茶城有倒淤之患徐州有淹城之危邳州有淤塞决
口之虞稽之历年可考也臣去年奉差经过淮安正值水发之候民居飘荡询
之地方父老皆言自嘉靖四十四年五年河水大发淮口出水之际海沙渐淤
今则高与山等此沙既壅自淮而上河流不迅水泥愈淤其邳州之浅房村之
决吕梁二洪之平茶城倒流之弊皆繇此也今不务海口之沙乃于徐沛吕梁
地形高处日筑堤岸以防水势桃源宿迁而下聪其所之则水安得不大而民
之为鱼未有已时也臣闻之侧然尝见宋人李公义王令图曾献浚川耙法以
圆扒八尺横于中以铁为齿齿列三行两端有轮以舟驾之行浅水中舟驾之
行浅水中舟过则泥去此古人已试之法试访而用之能疏淮口横沙而去其
最下之塞则徐淮自无淹溺之虞能疏吕梁积淤而得具高低之形则茶城自
无倒流之患此固言之可操理之必然者工部覆议咨河道侍郎亲诣海口踏
勘具奏从之
卷十三 第 29b 页
七月御史刘光国议以天妃闸地势高于通济淮水灌溢多于黄河谓宜将通
济闸及福兴新庄二闸增卑倍薄务令高厚坚固仍令清江厂分司专司启闭
每五月以后九月以前二水盛发之候严加封闭官民船听其所自行转盘惟
回空船每至二日启放一次随放随闭不许官民船越规擅进以贻水患从之
四年二月御史陈世宝条陈河道一复老黄河故道先是河自三汊镇历清河
县北出大河口与淮水会流出海运道自淮安天妃庙乱淮而下十里至大河
口从三汊镇出口向桃源大河而去谓之老黄河至嘉靖初年三汊镇口淤而
黄河改趋清河县南与淮会合入海自是运道不由大河口而径诣清河县北
上矣迩者崔镇屡决河势渐趋故道若仍开三汊镇口引河入清河县北或今
出大河口与淮流合或从清河县西另开一河引淮水出河二流会今则运道
无恐而淮泗之水亦不为黄河所涨民难其永纾矣一修宝应湖堤补古堤以
固其外于古堤东再起一堤以通越河而使运舟于此径行一清复上下练湖
一复开孟渎河一增建仪真二闸因江口去闸太远欲于上下江口迤里十数
卷十三 第 30a 页
丈许各建一闸潮始来预起板以纳之潮初退部下板以闭之使出江之船尽
数入闸以免迟滞一开瓜洲河港将屯船坞挑浚深阔使船之先入者屯聚于
内又于监坝之东开一曲港与新闸外港相合使船之后至者续泊于内以免
金山挂江之险部覆允行
五年九月管理河南工部郎中施天麟言淮泗之水原从清口会黄河入海今
不下清口而下山阳从黄浦口入海浦口不能尽泄浸淫渐及于高宝邵伯诸
湖而湖堤尽没则以淮泗本不入湖故也淮泗之入湖者又缘清口向未淤塞
而今淤塞故也清口之淤塞者又缘黄河淤淀日高淮水不得不让河而南徙
也盖淮水并力敌黄胜负或亦相半自高家堰废坏而清口之内傍通济闸又
开朱家等口引淮水内注于是淮泗之力分而黄河得以全力制其敝此清口
所以独淤于今岁也下流既淤则上流不得不决每岁粮艘以四五月尽运堤
以六七月坏水发之时不能为力水落之后方图堵塞甫及春初运事急至仅
完堤工于河身无与河身不挑则来年益高上流之决必及于徐吕而不止于
卷十三 第 30b 页
邳迁下流之涸将尽乎邳迁而不止于清桃须不惜一年粮连不惜百万帑藏
开挑正河宽限责成乃为一劳水逸至高家堰朱家等口宜趁时筑塞使淮泗
并力足以敌黄则淮水之故道可复高宝之大患可减若于兴化盐地城方海
口湮塞之处大加疏浚而湖堤多建减水大闸堤下多开交河以行各闸之水
庶乎不至汗漫总之未有不先黄河而可以治淮亦未有不疏通淮水而可以
固堤者也部覆河内疏浚苦无良法惟先臣刘天和用平底方舟横排河中为
一层四维拴击以长柄铁爬浚之浚深数尺移舟再浚后数丈复为一层如前
法则水中与陆地施工略同宜行河道等卫门会议具奏定夺报可
十二月淮水南徙泛滥淮扬间已而漕运侍郎吴桂芳报称草湾开通淮水淮
水消落至是淤垫如故给争中刘铉言治淮以开通海口为策宜简方略大臣
一员会图河漕诸臣相踏咨度为新运计上令吏部推有才望实心任事者以
闻于是吏部请以总督漕运兵部左侍郎吴桂芳为工部尚书总理河漕得旨
近来当事诸臣意儿不同动多掣肘以致日久无功今以此事专属吴桂芳经
卷十三 第 31a 页
理河道都御史暂行裁英李世达改推别用其选任部司处置钱粮俱许以便
宜奏请若明岁运道有梗夕部查先年海运事宜行
六年八月总河潘季驯言复故河其利有五盖河从潘家口出小浮桥则集新
迤前一带河道俱为平陆曹单丰沛文氏永无昏垫之苦一利也河身深广受
水必多每岁可免泛溢之患曹单丰沛之民得以安居乐业二利也河从南行
去会通河甚远闸梁可保无虞三利也来流既深建瓴之势易涤则徐州以下
河身亦必因而深刷四利也小浮桥之来流既安则秦沟可复冲而茶城永无
淤塞之虞五利也议下所司
十一年二月工部覆漕运尚书凌云翼题称徐州戚
家港溜急运艘难行议开新渠建闸境山废闸曰梁境闸
新河中闸曰内华闸新河口闸曰古洪闸乞移咨吏部于梁境闸专
设闸官一员内华古洪二闸共设闸官一员并铸给条记从之
十六年礼科王士性请开复黄河故道以图永利谓自徐而下河身日高而为
卷十三 第 31b 页
堤以束之水行堤上与徐州城等乘急流益迅委全力于淮而淮不任故昔今
之黄淮合今黄强而淮益缩不复合矣黄强而一启天妃通济诸闸则黄捣运
河如建瓴淮缩则退而浸泗为祖陵计不得不为石堤护之堤增河益高根本
之虑不亦可虞乎哉河至清河向南冲者凡四折而后出海淮安高宝盐兴盖
不啻数百万生灵之命托之一丸泥决则尽成鱼鳖将奈之何而纷纷之议有
欲增堤泗州者有欲开颜家河灌口河永济河南甃高家堰北筑滚水坝者近
议开 月河章湾落崔镇三坝如蚁穴漏卮补救迄无宁岁总不如复河故道
为一劳永逸之图也河故道由桃源三义镇达叶家冲与淮合在清河县北别
有济运一河在县南盖支河耳河强夺支河直趋县南而自弃北流之道久且
断河形固在也自桃源至瓦子滩凡九十里地下不耕无室庐坟墓之碍虽开
河经费视诸说稍倍而河道一复为利无穷矣疏下行河官议
总河潘季驯题黄河之水浊而强汶泗之流清且弱交会之处则茶城是也每
伏秋黄水盛发则倒灌入淮沙停而淤势所必至黄河消落漕水随之沙随水
卷十三 第 32a 页
刷不待浚而自通矣纵有浅阻不过旬日如万历十年中河郎中陈瑛创建古
洪内华二闸每遇黄河暴发即下板以遏浊流之横而闸内无壅阻之苦黄河
消落则启板以纵泉水之出而闸外有洗涤之功去伏稍失开闭之防遂至漂
壅失常廑怀当宁臣于前月望至宿迁阅视同知徐甲谓本月望前黄水偶长
丈馀漫入洪口即令严下闸板至二十一日报黄水稍落于是启板通漕冲刷
成河通行无滞此即二水胜负通塞之故也勘科常居敬复建口闸一座去河
愈近则吐纳愈易足为水利但建闸易守闸难运贡之驰行固急势豪之开放
不时数日之羁程不能待而千百年之利害且决裂矣乞特赐纶音如万历八
年清江浦三闸之法以严启闭庶河渠永有赖矣部覆如请
二十年勘河给事中张贞观奏祖陵为国家根本即运道民生莫与较重然岁
漕四百万赖一线以给京师凤泗淮扬又汤沐襟喉重地则运道民生所关亦
非细也臣展谒祖陵见淮水一望无际虽闻祖陵玄宫高耸乃自神路至三桥
并诸仪卫丹墀无一不被水矣且高堰一堤危如累卵倘溃则里河之民生运
卷十三 第 32b 页
道立尽此又高宝意外隐祸也今欲泄淮当以辟海口积沙为第一义然泄淮
不若杀黄而杀黄于淮流之既合不若杀于未合但杀于既合者与运无妨杀
于未合者与运稍碍别标本究利害必当杀于未合之先至于广入海之途则
自鲍家口王家营至渔沟金城一带地势颇下因而利导之似当并议者
二十三年工科都给事中吴应明奏淮黄二流会于清口而海口一带则淮黄
之尾闾也先因黄河迁徙无常设遥缕二堤束水归漕乃水过沙停河身日高
徐邳以下居民尽在水底今清口以外则黄流阻遏清口以内则淤沙横截强
黄倒灌上流约百里许淮水仅出沙上之浮流而潴蓄于旴泗者遂为祖陵患
矣先年科臣张贞观所议自腰铺开一支河归之草湾河或从清河南岸另开
小河至骆家营马厂等处出会大河建闸启闭一遇运浅即行此河亦策之便
者至治泗水则有议开老子山百折而入之江者即排淮泗注江之故道也宜
于此处建闸淮平则闭秋涨则开使不得为陵泗患又考河形北高南下张福
口居淮河北流与清口对堤张福则水向南而淮病堤清口则水向北而淮不
卷十三 第 33a 页
病故折张福堤而于清口造堤以束之亦两利也报闻
二十四年河道尚书杨一魁奏酌复漕河旧制谓黄堌口一股由虞城夏邑接
砀山萧县宿州至宿迁出白洋河一小股分萧县两河口出徐州小浮桥相去
不满四十里且系先年河经故道所当疏浚与正河会接济运道夫役之用集
山东河南徐邳徭夫二万银止两月更于镇口闸以里诸湖之水通故与小浮
桥二水会则黄堌口不必塞而运道益无阻滞之患部覆如议行
卷十三 第 33b 页
卷十三 第 33b 页
王氏炎曰周定王五年河徙已非禹之故道汉元光三年河徙东
郡更渤海继决于瓠子又决于魏之陶馆遂分为屯氏河大河在
西屯河在东二河相并而行元帝永光中又决于清河灵鸣犊口
则河水分流入于博州屯河始壅塞不通后二年又决于平原则
东入齐入青以达于海而下流与漯为一王莽时河遂行漯川大
河不行于大伾之北而遂行于相魏之南则山泽在河之濒者支
川与河之相贯者悉皆易位而与禹贡不合矣
方氏回曰建绍后黄河决入钜野溢于泗以入于淮者谓之南清
河由汶合济至沧州以入海者谓之北清河是时淮仅受河之半
金之亡也河自开封北卫州决而入涡河以入淮一淮水独受大
黄河之全以输之海济水之绝于王莽者今其源出河北温州犹
卷十三 第 34a 页
卷十三 第 35a 页
挼黄河者运河之贼也用之一里则有一里之害避之一里则有有一里之利
以二百六十里之泇河避三百三十里之黄河挽运通而资泉湖之利计之善
者也隆庆时翁大立倡议开之差勘而䆮嗣后朱衡万恭会勘未决至万历三
年都给事侯于赵巡漕刘光国勘议费奢亦不果递年汶泗泛溢堤溃运阻总
河舒应龙题准挑韩庄中心沟通彭河水道以入黄而泇口始开其后二十五
年河决黄堌二洪告涸粮运浅阻总河刘东星寻韩庄故道凿良城侯迁庄及
挑黄泥湾至宿迁董家沟以试行运而泇脉始通至三十年河决沛县大堤横
冲运道总河李化龙以黄失故道运不可恃将寻舒刘旧绩而都水司主事梅
守相为陈泇河利运状谓其善有六大约谓泇不己复议保堤保堤不己仍议
分黄不但祛民灾亦以保运道也其议起自夏镇讫于直口费仅二十万计而
泇之运始行总河曹时聘复建坝修堤置驿设巡增河官立公署而泇为坦途
总河刘忠复虑其易淤议以每岁三月开泇以行运九月闭之以修浚开吕坝
令回空由黄于是泇黄并用云至四十年复议新开骆马湖第以终泇河一段
卷十三 第 35b 页
未竟之功耳
卷十三 第 36a 页
汶河一出莱芜县原山之阴一出莱芜县界寨子村一出泰山之阴
仙台岭俱名汶水至静封镇合流经泰安州宁阳县分为二支一支
自东平州戴村镇西南流至汶上县会白马河鹅河凡八十里出分
水河口南经流嘉祥钜野凡一百里至济宁州城南天井闸东与泗
沂二水合流而南一支自宁阳县冈城坝西南流别名洸河经滋阳
济宁之境合泗沂二水凡一百馀里至济宁州城南天井闸东合分
水河口流来汶水又南流经邹县鱼台沛县凡四百一十里至徐州
合沁水东南入于淮
泗河出泗水县陪尾山其源有四一出山西麓石窦内名趵突泉一
出山东麓石窦内名淘米泉一出山东五步一出山东南四十步二
泉无名与淘米泉合流向南绕山西一里合趵突泉西流一百七十
卷十三 第 36b 页
馀里至滋阳城东五里与沂水合同入金口闸又西南流三十里至
济宁州城东与汶水合南达于徐
沂河一出泰山郡沂水县经沂州郯城三百馀里至邳州径入于淮
一出曲阜县尼山西流三十五里至滋阳县城东五里与泗水合同
达于徐
汴河出河南郑州荥阳县西二十里三皇山上有二广武城相去百
馀步汴水自两城间小涧中流出东经开封府城内又东合蔡水流
过萧县至徐州城东与泗水合
沁河出山西沁源县绵山东南经河内武陟获嘉新乡原武阳武封
丘祥符陈留兰阳杞县仪封睢州考城宁陵归德虞城夏邑永城砀
山萧县凡一千二百馀里至徐州城东与泗水合
卷十三 第 37a 页
黄河出西蕃星宿海绕昆崙越积石凡八千馀里始入兰州又东北
流过达达地凡二千五百馀里始入河东又南流一千八百馀里始
入河中经潼关阌乡灵宝陜沔池新安济源孟津孟巩温汜水武陟
河阴原武荥泽阳武䓁县合沁汴二水同达于徐
按黄河自汴梁以下数千里间河流支派牵连分合虽难悉纪然
其大派不过六条其一自汴梁东北经兰阳仪封曹郓至阳榖入
漕河其一至曹州由双口河分流至鱼台县塌场口入漕河其一
至归德州东南经虹县宿州睢宁至宿迁入漕河其一自汴梁东
南经陈留通许亳县至怀远县入淮河其一自汴梁城西南经荥
泽中牟尉氏陈颍至寿州正阳镇入淮河其一即今出徐州小浮
桥者是也凡此六派或势均并流或并归一二虽涸溢不时趍向
卷十三 第 37b 页
各异而大抵不出此六派之中往时决沙湾决张秋则由阳榖之
派也出溜沟出飞云桥则由鱼台之派也
卷十三 第 38a 页
清河志 我朝徵于夏者谓之税徵于秋者谓之粮即两税之遗意行之天下二百年来未有称
不便者柰何淮北诸地富者习为商贩矛侩未必有田有田者习为诡隐未必有粮粮税乃悉
归于单弱之丁逃绝之户每遇催科贵并该里见户则相率而逃以故蒿莱极目一望率几十里
噫惫甚矣伊欲极之必略仿井田之法相地势污仰每𢾗十里即为一井居民田庐分布其中
外为沟洫以环之俾旱涝有傋盗窃有守乐生兴事安土重迁则荒莱可垦经赋可完矣此
百世之利非大费帑藏不可也 今之徭役即右之力役之征在周礼有小司寇因授地之上下
以均任使之多寡有均人视岁之上下以为公旬之等差此古人虽役民而民不病于役也今制分
为均径里甲均徭有银力二差里甲则惟银差虽俱以锒𢾗为准而力差之中有视原数费至
倍蓰者剂量轻重搜剔冗蠹则又在编审者之留意焉走递夫虽非徭役正额其在兹邑则尤所
当轸恤者必使应付不失而民不甚病为可耳
卷十三 第 38b 页
卷十三 第 38b 页
睢宁县志 知县申其学申文 切照县西北一河名曰庙湾上
通灵璧西水诸湖下通本县芹沟诸湖迤逦之东则由小河口
入黄河焉此水离县治仅二里许淤塞狭隘其势颇高县治居
于东南其势最下且无堤岸蔽障一遇大雨时行河不能容遂
尔泛滥则东南一带不惟城郭渰没而居民庐舍荡然为之一
空矣使小河疏浚惟深则宣泄易而其害犹未久也今则小河
口又淤塞矣自隆庆三年至万历九年本县被沉溺者已十有
三年于兹幸万历十年天乾水涸民略有更生之望不意今岁
六月十三日不知水从何来偶尔大至平地水深丈馀至七月
初六日复遭异常暴风猛雨三昼夜方止将城垣侵园居民冲
没秋禾颗粒无存其灾害又不减于隆庆间也卑职自到任以
来日夕与老父讲求本县水灾根柢遂亲诣处所踏勘得此水
自灵璧县东地名潼郡开一处名曰芦沟口自本县西地名子
卷十三 第 39a 页
仙开一处名曰余家渡口此二口者所当急塞者也自毕家沟
以东至县治淤塞十八里自县治以东至高作淤塞十五里此
二处者所当急浚者也仍不惜工费于东南沿河处所筑一土
堤上至潼郡下至耿车与新筑土堤相接既俾上流有所归矣
又挑浚小河口务使宽且深焉仍建一石闸以防黄河倒流之
患又俾下流有所泄矣庶一劳永逸而本县久安长治之策无
出此矣
按洪武六年置滁州太仆寺提督两淮马政方是时犹养马于
官未为民病也至永乐十四年始令民养马有骒马儿马头之
设遂为民害矣弘治十七年又计岁科驹择其尤者解之太仆
寺俵散以备骑操其馀驹折色类府解北京兵部买马充边是
为备用银其后因所解马不堪用令徵价银佥马头领往北京
买马解俵隆庆三年太仆少卿董公传策监察都史谢公廷杰
卷十三 第 39b 页
等建议裁减种马一半万历六年蒙南京太仆寺乡李公辅监
察御史胡公廷试请尽行变价解部买马充边则边得实用而
民免养马之害其法最为良便矣
卷十三 第 40a 页
卷十三 第 41a 页
淮关志 府城之西为浮桥为柳淮为南锁坝为满浦关之东为板闸西
为清江浦又西为河口舟之块运河出河口及块各坝而出达淮所经者
也 淮河之南岸关之东为方坝为信坝为智坝为礼坝大河卫城之东
为义坝舟之块淮河往来及块各坝而入达运河所经者也 淮河之北
东为支家河西为草湾舟之块海州赣榆沭阳安东各县之达淮所经者
也分布甚广非若各关之扼要会而㩀通津也故星处老人以稽之焉
卷十三 第 41b 页
卷十三 第 41b 页
商税
门摊季税原委
房地契税
杂粮四税
卷十三 第 42a 页
应税货物
腌切梁头税
庙湾镇税
清江浦工部抽税
应
卷十三 第 42b 页
抽船只
淮安钞关
皇税
卷十三 第 43a 页
卷十三 第 44a 页
淮郡新旧联三城说
卷十三 第 44b 页
卷十三 第 44b 页
徐州志 徐州境内之山自西南来连络东趋以极于海其河自西北至
萦洄南注以达于淮二洪龃龉横绝乎其前四山连属合围乎其外襟带
江淮上游雄视枕联河洛万壑为宗昔人所称东方一形胜焉信有不诬
者矣
城北五里曰九里山东西连亘凡九里相传有穴潜通琅琊王屋今不知
处其西一峰形如伏象俗称象山 北十七里曰桓山
东北三里曰彭城山 东北八十里曰铜山
山南有运铁河东北一百二十
里曰爬头山北四十里曰境山○城东四里曰
定国山东南二里为子房山东南
卷十三 第 45a 页
四十里为吕梁山
○城南二里曰云龙山山有云气蜿蜒如龙东岩有石刻大佛故又称
石佛山宋山人张天骥放鹤亭在其
上其阴为黄茅冈山北城南里许为戏马台高数十仞广袤数百步有事
则可用屯戍与城相表里焉
其下为苏堤
由云龙山南十里为太山又四十
里为桃山桃山西南十馀里为徐山
○城西二十五里曰楚王山
卷十三 第 45b 页
五里为大彭山
汴河
由萧县
至大彭集入州境受大彭湖淀扬尸龙沟五河诸沟水至州城西
九里受响水沟水二里受旱陂沟水自城西汇于东北合泗水南
下其流增杀率靡有恒云
泗水由沛县至谢沟入州境流十里至留城
东岸受小河水二十里为皮沟稍南受新沟
水十里为夹沟五里受北溜沟水
三里受境山沟水对
卷十三 第 46a 页
岸受南溜沟水五里受秦沟水又五里受浊河水已上
西岸沟并泄湖坡诸水西水汎涨则满馀时恒涸又十里为秦梁洪末直
渡受乌嘴沟水十七里有三里沟三里至城东
北受汴水合流唐韩愈诗汴泗交流郡城角之句谓此周显王时九鼎没
于泗水彭城下鼎气浮水上后秦始皇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
上使千人求之不获谓之鼎伏三里沟稍南分为新河至城东南复合流
里许为百步洪南里许为新洪
又南九里受九里沟水
二十里东岸有狼豕沟十里至黄钟集有李家沟
三十里为吕梁洪
卷十三 第 46b 页
五里为吕梁渡又五里至房村集有沟三
里受响水沟水三十里至双沟出
州境
按徐河山郁盘风气刚劲考其旧俗人颇鵱悍轻剽盖楚之风焉又
其地薄民贫急疾颛已宋儒陈师道亦谓霸者之习以武为俗苏轼
则云汉高祖刘𥙿朱全忠皆在徐州数百里间其人以此自负雄桀之气
积以成俗胆力绝人喜为剽掠小不适意则有飞扬跋扈之心今去陈苏
数百年且承平道久俗渐丕变民知怵法畏吏不闻有骫治然舟车会通
卷十三 第 47a 页
颇称津要往往竞趋商贩而薄耕桑野有惰农市多游食稍以靡风相扇
寖失其淳庞矣
萧境东西相距百数十里南北仅三之一虽西联州治而实绵亘于州之
东南
汴河由新挑沟入县境历赵家圈渡拖绳沟
东镇渡朱珊渡朱珊二泊遵护河堤越冀门渡径县治之北至
两河口与山西湖之委流合而过凉楼沟以达于州境宋绍
圣中县令张惇疏凿汳水新渠以避水患陈师道为之记元大德间达鲁
花赤马彻里备禦水菑开南伏道口北铁窗孔而城赖以全盖汴合于河
奔涛汹注支流溃决四出邑境厥为民孽所由来渐矣岂一朝夕之
卷十三 第 47b 页
沛县袤百十里故志所称形胜峄山控其左华山揖其右泗水流其北芒
砀亘其南以今考之唯泗水径于城东其他皆在疆域之外无层冈茂麓
以为岩阻乃维控接诸道源泉洪流四合纡回苞络天堑为固其东北有
漷水东有昭阳湖薛
水鸿沟河西南有泡水
西北有泥沟河
南有龙泉其自北而东
曰泗水流经山东鱼台县境至沙河入县境为沙河渡二十里为
胡陵城二十里至庙道口三十里至县
城北为北门渡汇于城东为东门渡迄城南隅受泡水为南门渡十五里
卷十三 第 48a 页
受金沟口水为金沟口渡五里为沽头有上沽头渡下
沽头渡十里至谢沟以达于州境○县东泗水之浒有泗水亭即
汉高祖为亭长处亭北有歌风台东南五里有射箭台二
十里为沛宫汉祖过沛宴故人父老于此
砀山境内无山其邑所名砀山乃距邑治七十里今在河南永城县之境
县南北皆阻大河间
或引决黄流灌濡畎浍然疏淤不常卒缘为病县东六里为盘坌河十八
里为礼河西南五十里为夹河由夏邑县刘富营集入县境八十里至龙
扒沟入韩家道口
为新挑黄河五十里由虞城县皮家口入县境凌家
卷十三 第 48b 页
口西二十里为陈霜口河
北三里为三里河
九里为九里沟西北十五里为白川河
二十里为浊河四十里为段庄河
四十
里为新岔河
东南三十里为龙扒沟东北二十里为羊耳河砀县
地势洼仰低下屡经水患地多淤沙浮土虽屡浚凿成河然一经水涨率
卷十三 第 49a 页
易淤塞故河渠之名变迁不常缘是以为民病日益滋焉
丰境广野平原绵邈四际治北有东华山其旧治城中有厌气台始皇东
游时筑其北五十里有泡水自单县流经旧县北门以入
于泗今淤时或河决则四境为壑而已县治西南二
十五里有枌榆社即汉祖初起祷以徇沛处西三十里有大泽
即汉祖母梦与神遇处有中阳里汉高祖故宅东北三十里有丰西泽有
亭亦曰丰西亭即汉祖为县送徒骊山纵徒止饮所东北五十里有斩蛇
泽汉祖夜遇白蛇当道斩之即此
漕政漕运府在州城东门外泗河东岸总督漕运都御史总兵参将巡
历驻节之所
卷十三 第 49b 页
户部分司在城南门内监督粮储主事莅政之所本司主事一人户部题
奉钦依差委赴内府领微批莅任行事凡岁一代易初专督广运仓粮
储后兼理永福仓事及攒运与有任焉
广运仓在城南三里东临泗水即元武安州故址永乐
十三年建宣德五年增刱仓廒凡一百座正德已前中使司之嘉靖初裁
革惟部使临督如故岁凡额收各府州县夏税麦粮共四万八千一百五
十石本仓永乐中为漕运转般设建至成化中改令各军径兑直达而转
般罢户部议单开载本仓该给徐州徐州左邳州河南归德四卫运军行
饷近年总漕因淮安常盈仓告匮每以江北附近卫所通融拨给兼之各
州县逋负居多计岁所入拟之额数十不及其二三虚耗亦已甚矣
卷十三 第 50a 页
徐州洪工部分司在洪东岸面西提督本洪主事莅政之所本洪宋元皆
名百步直州城东南二里许巨石盘踞巉崿龃龉汴泗经流其上冲激怒
号惊涛奔浪迅疾而下舟行艰险少不戒即破坏覆溺害与洪水等故名
曰洪其形象川字有三道焉中曰中洪西曰外洪东曰月河相传
唐尉迟敬德经略徐州吕梁二洪爇火石烂从而凿之遂成水道宋元祐
中京东转运司上言朝廷委官度地势穿凿修月河石堤置上下闸 本
朝永乐十二年平江伯陈瑄凿洪通漕更于洪口置闸正统七年参将汤
节于洪上流筑堰逼水归月河于南口设闸壅积水势成化中主事郭升
尹珍饶泗嘉靖中主事戴䲀陈穆相继凿去洪内乱石修砌两岸牵路石
坝二十五年主事冯有年修砌东岸石堤十六丈初城东北汴水横流冲
卷十三 第 50b 页
溢运艘牵挽艰甚正德初治河郎中胡礼凿新河自三里沟至洪上乃复
合流入洪始分杀水势为漕便利无何土人𧠺便日渐下石堙阻参将万
表悬购疏抉仍移所司厉禁迄今汴水虽盛犹得亡险焉本司之设专为
粮运先年命官不一永乐十九年侯伯分理洪间河道继差御史王矩户
部郎中杨琏至正统以来始铨选工部都水司主事一员领精微批莅任
督理洪事兼理徐州境山二闸凡三年一代焉
徐州洪闸在洪东月河南口正统中参将汤
节建议设景泰中水涨闸坏嘉靖二十年治水兵部侍郎王以旂议
复 境山镇闸在境山旧有积水闸天顺四年判官潘东建后废嘉靖二
卷十三 第 51a 页
十年侍郎王以旂议设今闸高家滩水闸 浅铺一十五所
吕梁洪工部分司在洪东岸向西提督本洪主事莅政之所本洪在州城
东南五十里上下二洪绵亘七里洪中诸石森列如齿水脉劲疾遇险怒
号白浪腾沸一瞬数里为南北至险焉唐宋疏凿修治遗迹并与徐洪同
本朝成化八年主事张达修砌石堤十六年主事费
瑄修筑堤坝嘉靖二十一年主事徐有让修砌石堤 吕梁上闸下闸在
洪南北俱正统中参将汤节建议设后坏嘉靖二十年侍郎王以旂议复
浅铺七所
沽头工部分司在沛县治南二十里泗河东岸提督胡陵城诸闸座主事
卷十三 第 51b 页
莅事之所本司自成化中 上从总漕之请差委主事一员提督闸座弘
治戊申罢甲寅复之正德丁卯再罢辛未复之嘉靖癸未又罢乙未又复
之今铨选更代事宜并与二洪同 胡陵
城闸在沛县治北五十里𨽻沛县辖 庙道口闸在沛县治北三十里𨽻
沛县辖沽头上闸在沛县治南二十里 沽头中闸在上闸南七里
沽头下闸在中闸南八里俱𨽻本州辖 谢沟闸在沛县治南四十里𨽻
沛县辖 新兴闸在沛县治南五十八里𨽻沛县辖黄家闸在州治北
六十里𨽻本州辖浅铺三十四所
卷十三 第 52a 页
积水闸四座
蓄水昭阳湖
草厂窑厂
六座
按漕河经流徐沛之境凡二百里有奇
其支流入漕在沛境者三曰泡河
曰薛河曰鸡鸣台东小河
卷十三 第 52b 页
在州境者四曰留城小河
曰境山沟曰溜
沟河曰乌觜沟
至州城北则受汴水合流据二洪险阻而黄河决啮所必归焉
夫会通河上受汶泗洸沂诸水搜取山泽诸泉以为漕纲之助又有安山
南旺昭阳诸湖潴蓄谓之水匮先朝尚书宋礼奉命经画当时漕河初
不藉黄河之水元人所谓漕以汶而不以河者此也至正统以来河势播
迁倏无定所其支派大槩有六其一自汴梁东北经兰阳仪封曹郓至阳
谷县入漕其一至曹州由双河口分流至鱼台县塌埸口入漕其一至仪
封县东经归德府至徐州入漕其一至归德府东南经虹县宿州睢宁至
卷十三 第 53a 页
宿迁县入漕其一自汴梁东南经陈留通许亳县至怀远县入淮其一自
汴梁城西南经荥泽中牟尉氏陈颍至寿州入漕自河入于漕水势浸淫
诸闸沉于深渊二洪泯其险隘泉政日弛湖防尽废至于二洪而下冲决
岁深厓岸宽广一遇旱乾则汶泗诸流涣散靡济必赖黄河之水而后漕
运流通如嘉靖庚子诸闸泉微二洪水涸至廑宵旰遣命重臣是可鉴已
然河流所趋泥沙相半若决入阳榖鱼台礼沛则漕渠淤塞经由睢宿则
二洪反高全入涡淮则陵寝所系尤难轻议全归汴水则徐民昏垫又所
不堪如嘉靖丁未冲决曹县及城武金乡鱼台溢于徐沛萧砀亦可鉴已
要之徐沛而上非泉湖之备不能通徐吕而下非黄河之来不能济惟在
疏浚得宜堤防不失俾源泉沛注勺水不遗以为闸河之助于汴河故道
卷十三 第 53b 页
如野鸡冈孙继口黄陵冈诸处各加浚治使黄河正流南趋凤阳以入淮
海假其支流从汴入泗达于二洪以济运道既非上出丰沛鱼台以淤漕
闸又不全入涡淮以干 陵寝而徐民垫溺用是少廖则诚 国家之庆
生民之福也
万表论曰黄河自野鸡冈而下分为二股其自东南涡河而行者则为河
身其自孙继口出徐州小浮桥者则为支流然皆并合于淮以入海是故
河流入海舍淮无他道也比岁庚子二洪水涸漕舟并阻议者谓为黄河
改流予则曰非也夫河流迁改宜必有漫溢之处计今水道只涡河孙继
口耳今孙继口之出徐州者既淤是当泛溢于东南之涡河何涡河之水
亦微至可截以坝断可识矣盖自清河以至徐沛地势隆拥节高一节如
往年黄河盛溢之时则上漫济宁其鲁桥诸闸皆为渰没而淮水亦几浸
卷十三 第 54a 页
城后水势少降则自鱼台以出谷亭再降则由飞云桥以出沛县而淮水
以次渐小又降而出徐州小浮桥则淮水亦渐平矣近年黄河之水日微
故小浮桥之水淤塞岂特小浮桥之水淤塞宿迁桃源二小河亦塞今准
安河口合流入海之处可以蹇裳而涉也此徐水之通塞实本于黄河之
赢缩非关于河之改流也又曰漕河原不用黄河之水惟用洸汶沂泗诸
泉沟湖之水足以济之渡淮而西皆是清水故名清河正统十三年黄河
决荥阳至阳谷入漕河溃沙湾以达于海景泰四年都御史徐有贞塞治
之乃分流自兰阳东至徐入漕河以疏杀之而黄河始合于漕然黄流尚
微至正德六年水势方盛行浸漫而冲洗之矣先是黄河未冲之时清河
河道皆狭水故易充然亦有浅故沿河俱设浅铺每年转运固无滞也后
黄河水大来而浅铺俱没而不用矣今观二洪之旧堤路宛然正是先年
卷十三 第 54b 页
河道但二洪一向黄水浸漫年久一旦水落石出而清河一带浅涸人心
乍见不能无异其实则故河也盖自淮达济由会通以至卫河一路堤防
只恐黄河之水冲入为漕河之害今徐二洪以下一向反用黄河之水而
忘其故及水不来则用工挑浚以引之日望其来而不可得此即所谓以
病为药也如酒本伤人之物而耽酒者一向沉溺于酒反以酒为生一不
饮酒即欲死矣此非今日漕河之喻乎
嘉靖十五年总理河道右副都御史李如圭题切惟黄河发源具载史传
今不敢烦渎姑自宁夏为始言之自宁夏流至延绥山西两界之间两岸
皆高山石麓黄河流于其中并无冲决之患及过潼关一入河南之境两
岸无山地势平衍土少沙多无所拘制而水纵其性兼之各处小水皆趋
于河而河道渐广矣方其在于洛阳河内之境必东之势未尝拂逆且地
卷十三 第 55a 页
无高下之分水无倾泻之势河道虽大冲决罕闻及入开封地界而必东
之势少折向南其性已拂逆之矣况又接南北直𨽻山东地方地势既有
高下之殊而小水之入于河者愈多淤塞冲决之患自此始矣此黄河之
大槩也今之论黄河者惟言其㳽漫之势又以其迁徙不常而谓之神水
遂以为不可治殊不知黄河之水泥沙相半流之急则泥沙并行流之缓
则泥沙停积而停积则淤之渐矣淤之既久则河高而不能行水性就下
必于其地势之下者而趋焉趋之既久则岸面虽若坚固水行地下岸之
根基已浸灌疏散而不可支矣及遇大雨时至连旬不晴河水泛涨㳽漫
浩荡以不可支之岸基而遇此莫能禦之水势顷刻奔溃一泻千里遂成
河道无足怪也合无听臣督同河南山东并南北直隶管河副使张纶等
备查所𬋩黄河州县河道地理远近动支河道银两打造上中下三等船
卷十三 第 55b 页
只置造大小铁扒铁锄分发各该管河官收领遇有淤塞即便督率人夫
撑驾船只用心扒浚坚硬去处则用铁锄俾泥沙随水而去河道为之通
流则倾泻之患将渐弭矣再照黄河先年由河南兰阳县赵皮寨地方流
经考城东明长垣曹萧等县流入徐州近年自赵皮寨南徙由兰阳仪封
归德宁陵睢州夏邑永城等州县流经凤阳地方入淮其归德兰阳等州
县即今水患颇大亦听臣督行管河道责令各该𬋩河官员调用人夫修
筑堤岸并扒浚河道务使淤塞开除自无冲决之患防护完固可免渰没
之虞其旧黄河即今尚有微水流至徐州吕梁二洪亦合时加扒浚使不
致断流接济运道且分杀黄河水势如此则河患可息而运道亦有益矣
嘉靖十六年总理河道右副都御史于湛题据河南管河副使张纶呈勘
议得黄河为患频年兴作北冲则害及运道南决则近于王陵虽脩浚
卷十三 第 56a 页
之功累加而迁徙之性无常自挑河通流地势渐下全河之水俱由此河
致将北行旧黄河梁靖口淤塞屡浚屡淤功用不成今年大雨连绵比于
往年尤甚河水泛涨冲决数多新口一开旧河随塞百方莫救众力徒施
致将饮马池以下一百八十里淤垫甫平其新冲决口亦有随冲随塞者
见今仪封地方三家庄于庄决口一处归德州地方北岸郑家口决口一
处皆广深不可堵塞一则由考城县以趋归德州城下一则径趋归德州
二水俱径曹村口入北黄河接济二洪惟赖此水又睢州地方南岸地丘
店界碑口二处宁陵县地方杨驿铺一处共三决口俱南入亳州涡河势
尤阔大且经 寿春王陵大端南岸地下今已成河诚恐水性趋下南决
曰久众水皆归且居郑家口上流则郑家口不敢保其不淤淤则趋二洪
者少矣漕运所关诚不可以不虑也为今之计饮马池以下所淤一百八
卷十三 第 56b 页
十里开之则劳费甚多然不过经符离桥通宿迁往来商贾而已于二洪
无益也若于地丘店野鸡冈等口上流开凿一河省工四十馀里通桃源
集旧河故道东北由丁家道口入旧黄河则趋涡河之水可截以入北河
接济两洪其于寿春王陵水势可减漕运无虞矣合候呈允通调人夫来
春正月初旬兴工挑浚等因具呈到臣臣会同巡抚河南右副都御史易
瓒巡按河南监察御史王镐议得漕河沛县迤北虽防黄河冲决徐吕二
洪实赖黄河灌注自赵皮寨支河开挑之后黄河大势尽徙而南一股自
亳州涡河入淮一股自宿州符离桥至小河口入运鱼台沛县决口相继
不筑自塞山东济宁迤南人得安土耕种河南归睢一带岁苦渰没梁靖
口旧河灌注二洪之水亦掣而南随挑随塞迄无成功远近方以二洪乏
水为忧幸而皇天降鉴河神效灵符离桥支河淤塞中高漫流北溢从夏
卷十三 第 57a 页
邑县山西坡仍入小浮桥灌注二洪以此连年运道得以不阻今山西坡
水道亦复淤垫中高以民事言之渰没处所秋禾虽废夏麦倍收以得偿
失害少利多犹为可缓但河南地势北高南下今大势既已南徙支河又
多淤塞若不导引分杀听其乘势奔崩则 寿春王陵与州县城郭俱有
可虑若小浮桥断流则徐吕二洪全靠闸河之水更遇旱年泉流微细何
以接济兴言及此实可寒心今副使张纶议呈前来要行开挑地丘店至
丁家道口新河四十馀里通连旧河以免二洪浅涸之患以杀归宁渰没
之害以防 寿春王陵冲决之虞且用见在人夫物料别无加派事颇省
便臣等采访人言参酌事理委应准从
卷十三 第 57b 页
吕梁洪志革代役议 吕梁二闸洪夫系徐州萧县杂差审编当
初赋时不远数百里皆按图赴役后久役恋土逃逸日频有司之
追解文移始旁午矣正统间主事李瀛乃为牛运之令计工食之
费人贸一牛使之代人而运当时河流未溢或用牛可也及成化
弘治之年则河溢洪溜牛不可支而主事费瑄则为顾土人替当
之令夫瑄博学审谋有功于洪者民到于今祀之此必大有所见
故迄今行之不衰议者徒知革去替当之弊而不知简易通行之
法何其迂也尝考成周顾役之法代尝行之而宋之熙宁尤以此
为便盖当役者既出顾募之费则其身与官无预而可以自营生
理终岁之间不致奔疲于百里之征矣替役者恃其土著之便受
其顾价而专代一年之役是虽非差役之正而彼此两便公私无
卷十三 第 58a 页
害亦救时之良法也且督治有法受价有约重当有律无敢叛者
今之洪夫大率类此因而行之可也使行之有妨或误我漕规则
数十年岂无明断者为之一更定哉盖天下之事可因可革宜人
情通土俗无害于义者因之可也况两河连年水旱一人恒编二
役当役者虽出顾募之费而洪夫差编之外又有杂差之必当者
虽以身代役而利其费然本身正差亦不能免亦未免顾人代役
也是则户无遗差差无遗丁岂吕梁之替当者独为无役之民而
后为之哉
南京每年进贡舡只过洪者其一则司礼监曰神帛笔料其二则
守备尚膳监曰鲜梅枇杷杨梅鲜笋鲥鱼其三则守备不用冰者
曰橄榄鲜茶木犀榴柿橘其四则尚膳监不用冰者曰天鹅腌菜
卷十三 第 58b 页
笋蜜樱苏糕鹚鸪其五则司苑局曰荸荠芋姜藕果其六则内府
供用库曰香稻苗姜其七则御马监曰苜蓿后加以龙衣板方等
船而例外者亦多夫物数以三十而舟则以百艘此固旧规也今
则滥驾者不减千计矣呜呼岂特洪夫之勚哉两河递送夫役其
困可知矣 天下十总粮船每年过洪者一万二千一百四十三
只其一则南京总曰旗手卫羽林左卫金吾前卫府军左卫沈阳
卫应天卫以及兴武卫共十三卫其二则中都留守总曰凤阳卫
怀远卫留守中卫长淮卫以及颖上所共十二卫其三则南京总
曰留守左卫虎贲右卫锦衣卫鹰扬卫以及虎贲左卫共十九卫
其四则浙江总曰杭州前卫绍兴卫宁波卫处州卫台州卫以及
海宁所共十三卫其五则江北直𨽻总曰淮安卫大河卫徐州卫
卷十三 第 59a 页
以及归德卫共八卫其六则江南直𨽻总曰镇江苏州太仓镇海
等十一卫其七则江北直𨽻总曰扬州通州泰州盐城高邮䓁十
卫其八则江西总曰南昌袁州赣州安福等十二卫其九则湖广
总曰武昌岳州黄州蕲州荆州等十二卫其十则遮洋总曰水军
龙江广洋等十三卫是皆洪夫所以效牵挽之力以供王人之役
者自春徂秋舳舻千里帆樯蔽江
江东民运白糙粳糯每年过洪者曰常州府及武进等四县曰苏
州府及吴江等六县太仓一州曰松江府华亭等二县曰湖州府
乌程等五县曰嘉兴府及嘉兴等七县共粮一十八万八百六十
馀石则以民舟运之不下千馀艘焉呜呼东南民力尽矣
卷十三 第 59b 页
按洪武初年四方贡赋漕于江左三十年始开海运以供辽东军
饷及永乐初年则漕引江南之粟一由江入海出直沽口白河运
至通州一由江渡淮入黄河至阳武县陆运至卫辉府由卫河运
至通州九年浚元会通河以达漕舟于京通十三年乃罢海运悉
从内河一浚真楚诸湖引江舟入淮再浚徐吕二洪引淮舟入济
最后疏汶河达清卫漳御而济舟长抵于直沽矣至于漕运之规
随时更变盖 国初海运犹因元之故也海运不给于是济之以
陆运陆运未便于是继之以兑运兑运未通于是加之以长运所
谓长运者由江入淮由淮入济由济入直沽之舟也千里帆樯三
时不绝于以见 国家统御之广东南财赋之盛永国脉而壮国
威者在此举矣岂前代所能及哉然富盛之馀民财必耗征役之
卷十三 第 60a 页
数民力多穷故食粟之士不节何以纾东南之财逋负之累不拯
何以纾漕卒之苦滥驾之禁不严何以恤两河之夫黄河之溢未
平何以祛淤塞之患所谓图久安长治之术于雍熙丰皞之日庶
运事有赖而河道无滞矣经国者其长计熟虑之哉
卷十三 第 60b 页
陈师道汳水新渠记
汳句于萧其阙如玦水经谓河至荥阳茛荡渠出焉渠至阳武其
下为沙蔡水是也其出为阴沟沟至浚仪其下为涡别为汳汳至
蒙别为获馀波迤于淮阳东历彭萧城于沺注谓鸿沟官度甾获
丹后与渠一也禹塞荥泽而通渠于甫田其后河旃然入焉即索
水也汉书地理志荥阳既汴水又有狼汤而受沛蒙有获水首受
甾获至彭城入泗以余考之河渠书云自禹之后荥阳引河为鸿
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而竹书纪年梁惠成
王入河于甫田又引而东明非禹之书旧也书曰济入于河东出
于陶丘北者入而复出也溢为荥者济之别荥波既猪障而东之
也周官又谓豫之川荥洛幽兖之川河沛则河南无济矣其谓茛
卷十三 第 61a 页
荡受济禹塞荥泽而用河者皆失之汉志莨荡无出甾获无始盖
略之也余谓与经合而荥水诸书皆不载又疑渠汳为二而荥有
一焉杜佑以经作于顺帝之后诡诞无据而注叙渠源或河或泲
或河泲合其说不一次其所经纷错悖戾而志亦阔略不具辨始
末盖皆不可考也自汉河末入于汳灌注兖豫永平中遵导汳自
荥阳别而东北至千乘入于海而河于是故渎在新渠之南注所
谓绝河而受索自此始隋开皇中因汉之旧导河于汳大业初合
河索为通济渠别而东南入于淮而故道竭今始东都受退水为
臭河于畿为白沟于宋为长沙于单为石梁于徐为汳而入于南
清南清故泗也盖自三都而东畿宋亳宿单济之间千里四来而
故道浅狭夏春不胜舟秋水大至亦不能受也萧故附庸之国城
卷十三 第 61b 页
小不足居民又列肆于河外每水至南里之民皆徙避之庐舍没
焉率数岁一逢民以为病绍圣三年县令朝奉郎张惇始自西河
因故作新支为大渠合于东河以道滞而后溺于是富者出财壮
者出力日劝旬劳既月而成邑人相与语曰渠议旧矣更数令不
决而卒成于吾侯孰有惠而不报者乎于是不词而同欲纪于石
以属余余谓张侯其居善守行峻而言道以成其名其仕善义不
畏不侮以登于治其可纪者多矣而诸父兄弟独有见于末者何
也夫善为治者人兽知其善而已至其所善盖莫得而言也渠之
兴作有迹其效在今此邑人之所欲书也遂为之书
卷十三 第 62a 页
卷十三 第 63a 页
金石录汉张子房残碑已断裂摩灭不可次叙独其
额尚完题汉故张侯之碑在今彭城古留城子房庙中
验其字画盖东汉时所立乐史寰宇记陈留县有张
良墓引城冢纪云张良封陈留侯食邑小黄一万户汉
为良筑城因名张良城今陈留有子房庙貌甚盛余按
汉书地里志注留属陈故称陈留宋亦有留彭城留是
也子房传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臣愿封留足矣下邳
与彭城相近而此碑汉人所立乃在彭城然则子房所封非
陈留明矣城冢记诞妄盖不足信也
卷十三 第 63b 页
卷十三 第 63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