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热河志-清-和珅卷五十六

卷五十六 第 1a 页 WYG0495-0877c.png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热河志卷五十六
 建置沿革二
  周 秦
  汉
卷五十六 第 2a 页 WYG0495-0878a.png

卷五十六 第 3a 页 WYG0495-0878c.png

卷五十六 第 4a 页 WYG0495-0879a.png
 周 秦
 汉
  承德府属全境周属山戎东胡后为燕渔阳右北
  平辽西郡边外接东胡地
  史记齐世家(互见丐/奴传)山戎伐燕(服虔曰山戎北狄/盖今鲜卑也何休)
  (曰山戎者戎/中之别名也)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
  至于孤竹而还
  史记匈奴传(互见/汉书)燕北有东胡山戎(汉书音义曰/乌丸或云鲜)
卷五十六 第 4b 页 WYG0495-0879b.png
  (卑索隐曰服虔云东胡乌丸之先/后为鲜卑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其后燕有贤将
  秦开袭破东胡东胡郤千馀里燕筑长城自造阳
  (韦昭曰地名在上谷正/义曰按上谷郡今妫州)至襄平(索隐曰韦昭云/今辽东所理)
  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杜佑通典营州春秋时地属山戎战国时属燕
   按后汉书郡国志令支县有孤竹城令支及孤
   竹令卢龙县迁安县地自此以东北皆山戎境
   齐师至此而山戎遁走故遂自孤竹而还今永
卷五十六 第 5a 页 WYG0495-0879c.png
   平府北边外即承德府属之东南境知为春秋
   时山戎地也东胡与匈奴接壤当在山戎西今
   顺天府北边外即承德府属之西南境知为春
   秋时东胡地也服虔以山戎为汉鲜卑以东胡
   为汉乌桓而于东胡又云后为鲜卑并为东胡
   之支山戎则战国时已无闻盖为东胡强盛所
   并是承德府全境在春秋末又当全为东胡地
   也通典所列之营州即慕容氏之龙城在今朝
卷五十六 第 5b 页 WYG0495-0879d.png
   阳县境其所称战国时属燕者当在燕将袭破
   东胡郤地千里之后盖当春秋时令支孤竹之
   地皆为山戎所据观国语称齐桓公北伐山戎
   刜令支斩孤竹史记匈奴传称北伐山戎离支
   (即令/支)孤竹齐师本为救燕而出而于今支孤竹
   曰伐曰刜曰斩者则其地属山戎而非燕有可
   知自东胡既郤之后令支孤竹之地始入于燕
   乃得筑城界上以自守燕之长城其故趾虽无
卷五十六 第 6a 页 WYG0495-0880a.png
   确据然史称自造阳至襄平造阳之地韦昭及
   师古并谓在上谷为今宣化府地襄平本汉县
   为今奉天府辽阳州地是今居庸以东之边墙
   实与燕之长城形势不远特燕长城东迄辽水
   故今承德府属之迤东南境兼为燕地耳今之
   顺天府永平府及锦州府为古渔阳右北平辽
   西郡地承德府属一州五县当渔阳郡右北平
   郡之北辽西郡之西北惟诸郡皆逼近东胡故
卷五十六 第 6b 页 WYG0495-0880b.png
   燕筑长城以距之也
  秦亦为渔阳右北平辽西郡边外接东胡地秦汉
  之际为匈奴地
  史记匈奴传(互见/汉书)冒顿自立为单于(徐广曰时系/秦二世元年)
  (壬辰/岁立)东袭击东胡东胡初轻冒顿不为备及冒顿
  以兵至击大破灭东胡王遂侵燕代是时汉兵与
  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彊
   按秦筑长城史记汉书称其因边山险堑溪谷
卷五十六 第 7a 页 WYG0495-0880c.png
   可缮者治之起临洮(今甘肃/岷州)至辽东万馀里考
   长城在战国时已递兴筑秦昭王伐残义渠于是
   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距胡此秦之长城
   魏惠王筑长城塞固阳此魏之长城赵武灵王
   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
   为塞置云中堆门代郡此赵之长城自上谷郡
   至辽东则为燕之长城地势本自相接始皇特
   因而增筑联缀之其方位原未大改也秦长城
卷五十六 第 7b 页 WYG0495-0880d.png
   东尽处括地志以为至大辽水大约自卢龙塞
   (今潘/家口)以东尚迤北以迄于辽水与唐以后之长
   城自平州东境即迤南以至渝关(今山/海关)者微有
   不同长城自秦以后一筑于后魏再筑于东魏
   然皆在上谷郡代郡以西惟北齐五筑长城史
   称自西河总秦戍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三
   千馀里则长城之迤南迄海当改筑于是时逮
   隋四筑长城复城榆关(即渝关是为山海关筑/城之始通典谓临渝关)
卷五十六 第 8a 页 WYG0495-0881a.png
   (在卢龙县东百八十/里故知即今山海关)于是北魏以前之遗址渐
   废观隋书地理志渔阳郡无终县北平郡卢龙
   县下皆有长城太平寰宇记蓟州东北至平州
   石城县界废卢龙戍二百里戍踞开皇长城置
   所云无终县卢龙县及蓟州(唐蓟州即/隋无终县)东北之
   长城即今潘家口迤东之边墙知即为北齐与
   隋之所筑也秦长城既东迄辽水故今平泉州
   之迤南境建昌县之迤东南境正与右北平郡
卷五十六 第 8b 页 WYG0495-0881b.png
   辽西郡接壤而承德府属全境形势则自在渔
   阳右北平辽西三郡边外当秦筑长城时东胡
   正彊而秦自上谷以东之郡县本因燕旧故知
   今承德府及所属州县地多属东胡至二世以
   后冒顿始并有之史记周勃傅破绾(燕王/卢绾)军上
   兰复击破绾军沮阳追至长城定上谷十一县
   (汉书作/十二县)右北平十六县辽西辽东二十九县(汉/书)
   (脱辽西/二字)渔阳二十二县可知汉之郡县又因秦
卷五十六 第 9a 页 WYG0495-0881c.png
   旧其曰至长城而不曰出长城者知汉时诸县
   之并在长城以内矣
  汉初在渔阳右北平辽西郡边外接匈奴左地武
  帝时为塞地后入于乌桓
  史记匈奴传(互见/汉书)至冒顿而匈奴最彊大尽服从
  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国置左方王将居东方直
  上谷以东接秽(亦作/濊)貉朝鲜右方王将居西方直
  上郡以西接月氏氐羌而单于之庭直代云中(时/在)
卷五十六 第 9b 页 WYG0495-0881d.png
  (高帝初年自武帝元封以后单于益徙/而西北其左方兵直云中并见匈奴传)汉令大将
  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分军击匈奴单于与汉大将
  军接战溃汉围西北遁走骠骑将军与左贤王接
  战左贤王将皆遁走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
  庭(元狩/四年)
  后汉书乌桓传乌桓者本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
  灭其国馀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常臣伏匈奴及
  武帝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乌
卷五十六 第 10a 页 WYG0495-0882a.png
  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为汉
  侦察匈奴动静
   按汉初匈奴兼有幕北幕南之地史记所称直
   者其地遥相当之谓匈奴左方直上谷东至濊
   貉朝鲜正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之边外也
   又史记称元朔二年汉弃上谷之斗辟县造阳
   地以予胡(汉书匈奴传赞作弃/造阳之北九百馀里)师古谓斗绝也
   县之斗曲入匈奴界者其中造阳地也造阳在
卷五十六 第 10b 页 WYG0495-0882b.png
   宣化今其地尚悬出边外秦汉时上谷郡之长
   城即今居庸等内三关之边墙(宣化府赤城龙/门以北之边墙)
   (为北魏泰常时及/唐开元时所增筑)而造阳尚在长城以外惟造
   阳左右皆属匈奴地故造阳特斗入其中若以
   今承德府属境为汉时郡县所及则造阳转为
   腹地不得云斗入匈奴矣盖自秦汉之交匈奴
   即据有幕南逮霍去病击破左贤王于是匈奴
   遁而西北而幕南遂为瓯脱地特徙乌桓以错
卷五十六 第 11a 页 WYG0495-0882c.png
   居之其全为乌桓所据则当在西汉之末
   又按汉时缘边诸郡自长城以外尚有塞地乃
   亭障所在也上谷以西诸塞屡见于匈奴传其
   在雁门郡外者称武周塞云中郡外者称益寿
   塞及葛邪塞五原郡外者称光禄塞朔方郡外
   者称鸡鹿塞西河郡外者称制虏塞随地异名
   至上谷以东之塞则汉武帝时所开考汉元帝
   时单于请罢备塞吏卒郎中令侯应议状云北
卷五十六 第 11b 页 WYG0495-0882d.png
   边塞至辽东外有阴山东西千馀里草木荗盛
   多禽兽本单于依阻其中至孝武世出师斥夺
   此地攘之于幕北建塞徼起亭隧筑外城设屯
   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起塞以来百有
   馀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
   谷水门稍稍平之卒徒筑治功费久远不可胜
   计所谓北边塞至辽东外东西千馀里正今承
   德府属全境也其曰筑外城者以其处长城之
卷五十六 第 12a 页 WYG0495-0883a.png
   外而长城之尚在塞南无疑侯应习于边事于
   塞南之地但言亭隧而不言郡县则郡县之尚
   在长城内亦无可疑应又云前已罢外城省亭
   隧今裁足以候望通烽火而已匈奴传亦谓地
   节二年汉罢外城以休百姓是汉之外城至宣
   帝时已渐废今已侯应所述边境言之长城以
   内设有郡县长城以外设有屯戍自长城至于
   阴山凡屯戍所及其中皆谓之塞今承德府属
卷五十六 第 12b 页 WYG0495-0883b.png
   全境及口北三厅凡在兴安大岭以南者皆当
   时塞地也自塞以外则为乌桓为今内扎萨克
   蒙古地乌桓以外则为幕北属之匈奴为今喀
   尔喀地盖孝武时之形势如此自昭宣以后亭
   障既省乌桓渐越居内塞逼近长城至东汉之
   初所谓朝发穹庐暮至城郭者其地即与上谷
   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相接矣
   又按一统志原本以热河为汉白檀县要阳县
卷五十六 第 13a 页 WYG0495-0883c.png
   滑盐县地引水经注濡水(今滦/河)径白檀县故城
   大要水(今密云县境/之清水河)径要阳县故城东大榆河
   (即鲍邱水/今潮河)径滑盐县南及三国志魏武北征乌
   桓出卢龙塞经白檀之文为證谓汉时白檀等
   县皆处边外而实未足为据也汉白檀要阳滑
   盐三县属渔阳郡见于汉书地理志而后汉书
   郡国志无之说者遂疑其本在边外而弃入鲜
   卑然光武所并之县甚多应劭谓中兴时人民
卷五十六 第 13b 页 WYG0495-0883d.png
   稀少之故司马彪谓世祖以官多役烦乃命并
   省应劭为汉末人司马彪为晋人其言自必有
   据今考汉白檀县当在今密云县境前汉有白
   檀县及厗奚县而无密云县后汉时省白檀而
   存厗奚至北魏始置密云郡即以厗奚县改置
   白檀县为郡治(魏书地形志密云郡治提搞城/而于白檀县下复注云郡治故)
   (知魏之白檀即在提携城考汉书厗奚县孟康/曰厗音题字或作蹄后汉书作傂奚水经注作)
   (傂溪魏书作提携方舆纪/要谓提携城即厗奚之讹)而于汉白檀之地又
卷五十六 第 14a 页 WYG0495-0884a.png
   置有密云县北齐以后之密云县皆仍北魏之
   县名而实即汉白檀之故界盖汉厗奚在今密
   云县之东北(汉厗奚县即北魏白檀县北齐以/后又为燕乐县治旧唐书地理志)
   (曰燕乐县旧治白檀故城即指魏之白檀也续/通典曰燕乐汉厗奚县地据旧唐书地理志燕)
   (乐县在檀州东北百八十五里太平寰宇记燕/乐在檀州东北八十里故知汉厗奚亦即在今)
   (密云县/东北)而汉白檀即为今密云县地故隋唐之
   檀州(即今密/云县)皆从白檀取义辽史地理志于檀
   州武威军下谓燕渔阳郡地汉为白檀县并引
卷五十六 第 14b 页 WYG0495-0884b.png
   魏书曹公历白檀续汉书白檀在右北平之文
   为證曾公亮武经总要于檀州武威军下引汉
   书将军李广弭节白檀之文为證顾祖禹方舆
   纪要白檀废县在密云县南汉置以县有白檀
   山而名顾炎武昌平山水记密云县南二十里
   有白檀山汉所以名县者是也至若金史兴州
   兴化县下有白檀镇泰和三年升为宜兴县其
   地在今古北口外旧说据之以为此真汉之白
卷五十六 第 15a 页 WYG0495-0884c.png
   檀然古来近边之地其军戍之名与郡县相同
   者颇多如魏之密云戍见于水经注而不可即
   以为密云县唐之柳城军见于唐书而不可即
   以为柳城县金史于白檀镇本无沿革可考安
   可以镇名之偶同而即据为汉县乎又考汉要
   阳县在今密云县东北境前汉之要阳亦后汉
   时废北魏复置要阳县属密云县魏书地理志
   云密云郡要阳县前汉属渔阳郡后汉晋罢后
卷五十六 第 15b 页 WYG0495-0884d.png
   复属盖言复置其县而改属于密云郡以别于
   前汉之属渔阳其实即汉故县也魏书于郡县
   沿革多不甚详而于要阳明指为汉县自无可
   疑又魏书要阳有桃花山而辽史以桃花山属
   之檀州可知要阳故地即在檀州境内要阳以
   要水得名水北曰阳则要阳宜在要水之北方
   舆纪要要水在密县东北亦曰清水源出古北
   口外自大小黄崖口流入境又东入于潮河汉
卷五十六 第 16a 页 WYG0495-0885a.png
   要阳县以此名昌平山水记亦谓要水源出塞
   外至密云县东入潮河俗谓之清水河今清水
   河流经密云县东北境要阳自当在县界清水
   河之旁与边外无涉矣又考汉滑盐县当在今
   平谷县西北境前汉之滑盐亦后汉时废水经
   注大榆河(即鲍/邱水)径安州旧渔阳郡之滑盐县南
   又南径傂奚县故城东是滑盐亦当与傂奚相
   接滑盐城又名斛盐城北魏时置斛盐戍县有
卷五十六 第 16b 页 WYG0495-0885b.png
   广长堑郦道元谓魏太和中掘此以防北狄则
   其地之近边可知唐书地理志蓟州东北九十
   里有洪水守捉又东北三十里有盐城守捉唐
   之蓟州兼有今平谷县地(唐无平谷县今平谷/县境皆唐蓟州地)
   其北境之盐城当属滑盐故境方舆纪要滑盐
   废县在平谷县西北汉县属渔阳郡今平谷北
   近边之地多属密云是又兼得密云东境也至
   水经注称滑盐县西北去禦夷镇二百里旧说
卷五十六 第 17a 页 WYG0495-0885c.png
   据之以證滑盐之在边外然考水经注云鲍邱
   水出禦夷镇北塞中则禦夷镇之在其南可知
   又沽水出禦夷镇西北九十里则禦夷镇之在
   其东南可知今潮河(即鲍/邱水)发源丰宁县境白河
   (即沽/水)发源独石口外是今丰宁县之西南境滦
   平县之西境与独石口厅相接处即当时禦夷
   镇地其去边城本属不远水经注所谓滑盐县
   西北去禦夷镇二百里者不应尚在边外矣至
卷五十六 第 17b 页 WYG0495-0885d.png
   五代史四夷附录称契丹以所得汉人自为一
   部治汉城城在炭山东南滦河上有盐铁之利
   乃后魏滑盐县其地可植五谷宋白续通典称
   汉城在檀州西北五百五十里城北有龙门山
   山北有炭山其地在滦河上源西有盐泊之利
   即后魏滑盐县此二说者又以滑盐为在濡源
   之地然水经注但称鲍邱水径滑盐县而不言
   为濡水所经今潮河自丰宁县发源南流入边
卷五十六 第 18a 页 WYG0495-0886a.png
   其水道至今不易实与濡源相距尚远且滑盐
   本前汉之说至后汉已废北魏则本无此县欧
   阳氏宋氏所称后魏滑盐县者其误又不待辨
   矣抑又论之一统志原本所据一误于水经注
   谓白檀为滦河所经要阳又为入滦之要水所
   经故云在边外今考水经注称濡水东出峡入
   安州界东南流径渔阳白檀县故城复引汉书
   地理志濡水出县北蛮中之文为证然汉志白
卷五十六 第 18b 页 WYG0495-0886b.png
   檀县注洫水出北蛮夷师古音洫为呼鵙反(洫/水)
   (即鲍邱水/今潮河)与濡水之音乃官反者音各不同明
   为二水乃以洫水之文入之濡水其误显然又
   水经注要水出塞外三川并导谓之大要水东
   南流径要阳县故城东又东南流径白檀县入
   于濡今之要水亦但入潮河而不入滦河乃知
   白檀要阳实鲍邱水所经而非濡水所经濡水
   要二条本应入鲍邱水而误入濡水者乃郦注
卷五十六 第 19a 页 WYG0495-0886c.png
   之舛未可以为徵据也又一统志原本所据一
   误于三国志以为魏书记言出卢龙塞经白檀
   则白檀自当在边外是又不然考卢龙塞通典
   谓在平州城西北二百里通典谓在卢龙县城
   西北二百里卢龙县即唐平州治以方位道里
   记之正当今永平府西北之潘家口水经注濡
   水径卢龙塞塞道自无终县东出今滦河入边
   之处在潘家口知为古卢龙塞今蓟州及玉田
卷五十六 第 19b 页 WYG0495-0886d.png
   县即古无终地潘家口在其东北所谓塞道自
   无终县东出也古亦为之长堑北齐天保四年
   显祖自将讨契丹至平州从西道趋长堑者即
   卢龙塞水经注濡水条下又载有卢龙故城为
   魏武征蹋顿时所筑然则今永平府西北之口
   固当日师行所由之道矣至于今之密云为汉
   白檀其地在卢龙塞之西似相距尚远不知三
   国志所言经白檀者经过其境不必直至其城
卷五十六 第 20a 页 WYG0495-0887a.png
   田畴熟悉道路而于白檀独称为险者盖自今
   密云一带崇山峻岭其东与卢龙塞相接处皆
   为白檀之险在田畴之计曰从卢龙口越白檀
   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明言自卢龙越过
   白檀之险也若从旧说以汉白檀为今滦平县
   地是魏武既出卢龙塞之后乃反折而西行几
   于南辕北辙此固势之必无且田畴所谓路近
   而便者义又安在耶故以魏武师行之道言之
卷五十六 第 20b 页 WYG0495-0887b.png
   当日军次无终本欲从东道傍海至柳城既因
   道泞回军上徐无山山在今遵化州西乃自无
   终北行之路继出卢龙塞堑山堙谷五百馀里
   皆指塞外之路而言其曰经白檀者乃总计自
   无终回军后所历之地未可泥上文有出卢龙
   塞之语而即以白檀为在塞外也盖自既出卢
   龙塞之后即涉鲜卑庭今承德府属之南境皆
   后汉末鲜卑地矣(以上论汉时白檀要阳滑盐/三县皆在边内旧说以为热)
卷五十六 第 21a 页 WYG0495-0887c.png
   (河喀喇河屯四旗三厅地即今承/德府本境及渿平丰宁两县之误)
   又按一统志原本于土默特部(属朝/阳县)之柳城故
   城下引汉书地理志之柳城县于喀喇沁部(属/平)
   (泉/州)之大宁故城下引辽志谓本汉新安平县地
   于龙山故城下引辽志谓本汉交黎县地又方
   舆纪要于废大宁卫(大宁故城在今/平泉州东北境)下附列平
   冈白狼石城广城诸城故说者每谓汉时诸县
   并在今边外蒙古之境而皆不免于失实汉柳
卷五十六 第 21b 页 WYG0495-0887d.png
   城新安平交黎三县属辽西郡平冈白狼石城
   广城四县属右北平郡并见汉书地理志考自
   古柳城之名说最不一有汉之柳城即辽西郡
   之第四属县是也有慕容燕以后之柳城即慕
   容氏所都之龙城是也有唐以后之柳城新唐
   书地理志平州有柳城军永泰元年置明一统
   志柳城在永平府西二十里永平府旧志柳城
   在昌黎县西南六十里静安社即故军者是也
卷五十六 第 22a 页 WYG0495-0888a.png
   (辽史地理志营州邻海军广宁县汉柳城县并/称前慕容皝徙都于此元魏立营州考辽之邻)
   (海军广宁县即今永平府之昌黎县并非慕容/氏所都亦非元魏之营州细推其故盖因元魏)
   (之营州本在今之三座塔辽于此改置兴中府/而移置营州于今永平府境作史者不察遂以)
   (旧营州之沿革入之移置营州之下此广宁/县为汉柳城之说乃系辽史误引不可为据)
   之柳城在今锦州府西境唐以后之柳城在今
   永平府境惟慕容燕以后之柳城在今朝阳县
   指唐以后之柳城为汉县者固属沿讹即指慕
   容燕以后之柳城为汉县者亦未可为据考前
卷五十六 第 22b 页 WYG0495-0888b.png
   汉柳城县至后汉时废汉末为乌桓蹋䪺所据
   魏武既破蹋顿之后为平州地晋永嘉以后入
   于慕容氏十六国春秋及晋书载记皆称慕容
   皝以柳城之北龙山之西福地也使筑龙城(在/今)
   (朝阳/县)是龙城乃别筑于柳城之北固二城也唐
   章怀太子注后汉书柳城曰柳城县属辽西郡
   故城在今营州南(唐营州即/今朝阳县)盖自慕容氏既都
   龙城之后北魏之营州昌黎郡隋之营州辽西
卷五十六 第 23a 页 WYG0495-0888c.png
   郡唐之营州柳城郡辽金之兴中府元之兴中
   州皆因龙城之旧而实非汉柳城之故治北魏
   书营州昌黎郡龙城县下既注并柳城广兴县
   下复注有大柳城纷纷割属已莫能指其故址
   要之汉柳城在龙城以南与徒河(今锦县及/宁远州地)
   虑(今广宁县/及义州地)二县接壤自无可疑后汉赵苞迁
   辽西太守遣使迎母及妻子垂当到郡道经柳
   城值鲜卑入塞寇抄后汉之辽西郡治阳乐县
卷五十六 第 23b 页 WYG0495-0888d.png
   (汉徒河西南百里为阳乐城当在今锦州府西/境若魏氏土地记谓海阳城西南有阳乐城者)
   (系后来迁治/非汉故县)将到郡而道经柳城则柳城之尚
   在阳乐以南可知又曹操征蹋䪺于柳城以滨
   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则今山海关之路
   为当日出柳城之正道可知以形势论之今宁
   远州境及锦县之西境皆汉柳城县地至今朝
   阳县属之三座塔一隅特柳城边境之地而未
   可即以是为汉县所在也若隋唐亦皆有柳城
卷五十六 第 24a 页 WYG0495-0889a.png
   县即营州所治本非汉之柳城且是时辽西之
   地仅存一县通典及太平寰宇记载柳城东至
   辽河南至海西至北平郡(唐平州北平郡/即今永平府)盖今
   锦州府全境皆是其兼及今建昌朝阳县境者
   不过十之二三自辽时于今之锦州府地增置
   州县辽史遂专以兴中一府为柳城县故地犹
   未免偏举而不全矣又考前汉新安平县亦后
   汉时废水经注封大水(今源出滦州西境流经/丰润县东南境之官渠)
卷五十六 第 24b 页 WYG0495-0889b.png
   (河/)出新平县西(新平即新安/平之省文)南流径新平县故
   城西辽西之属县也又东南流龙鲜水(今滦州/由境之)
   (陡/河)注之水出县西北马头山东注封大水南会
   新河南流于海是新安平应距海不远也又水
   经注缓灵水(今源出迁安县西境流/经滦州西境之沙河)出新平县
   东北东南流径令支城西(汉令支为今/迁安县地)则新安
   平与令支接壤可知水经注以封大水龙鲜水
   为出新安平县而汉书地理志则入之海阳县
卷五十六 第 25a 页 WYG0495-0889c.png
   下(汉海阳为/今滦州地)谓龙鲜水东入封大水南入海则
   新安平之南境又与海阳接壤可知今滦州之
   西境乃汉新安平县地也后赵石虎建武七年
   遣将军王华帅舟师自海道袭燕安平破之可
   为明證若平泉州境之大宁故城去海绝远何
   可强为牵合乎又考前汉交黎县即后汉昌黎
   县(汉书地理志交黎/县应劭曰今昌黎)顾炎武日知录辨昌黎有
   五有汉之昌黎即前汉辽西郡之第八属县后
卷五十六 第 25b 页 WYG0495-0889d.png
   汉改属于辽东属国都尉三国魏于此置昌黎
   郡者是也有慕容燕之昌黎晋咸康三年慕容
   皝徙昌黎郡又皝破宇文逸豆归徙其部人于
   昌黎至后燕北燕时各于此置昌黎尹者是也
   有北谓之昌黎魏书地形志营州昌黎郡领龙
   城广兴定荒三县者是也有唐之昌黎唐武德
   五年以奚部置崇川贞观三年改名北黎州治
   营州东北之阳师镇八年复为崇州领昌黎县
卷五十六 第 26a 页 WYG0495-0890a.png
   后陷入契丹辽志建州永康县本唐昌黎县地
   者是也有金之昌黎辽置营州邻海军治广宁
   县金大定二十九年改名昌黎县者是也汉之
   昌黎在今山海关东境慕容燕之昌黎与龙城
   相近在今朝阳县之东南境北魏之昌黎即治
   龙城在今朝阳县唐之昌黎虽在边外祗以羁
   縻蕃户并未实有城郭疆域未可与内地州县
   同论金之昌黎即今永平府之属县是五者名
卷五十六 第 26b 页 WYG0495-0890b.png
   同实异论古者每易于相混考汉书地理志于
   交黎县下注云渝水(郦道元于渝水未能明指/后人或以抚宁县境之狮)
   (子河为渝水或以临榆县境之/石河为渝水皆在近海之境)首受塞外南入
   海是昌黎当在渝水下流近海之地前燕慕容
   皝以其弟慕容仁据平郭乘海讨之从昌黎东
   践冰而进可见昌黎之地南抵于海今临榆县
   境及宁远州之南境即汉昌黎县地也至若水
   经注白狼水径昌黎县故城西又东北径龙山
卷五十六 第 27a 页 WYG0495-0890c.png
   西又北径黄龙城东此昌黎故城在龙城之西
   南盖即慕容氏所徙之昌黎北齐书天保四年
   北讨契丹从西道趋长堑辛丑至白狼城壬寅
   经昌黎城是时军行自平州出卢龙塞则昌黎
   正在塞外亦即慕容氏所徙之昌黎而皆非汉
   之故县也自水经注于白狼水所径之昌黎城
   下误引汉书地理志交黎之文后人遂以慕容
   氏之昌黎为汉之昌黎其误固有自来矣又考
卷五十六 第 27b 页 WYG0495-0890d.png
   前汉平冈县亦后汉时废北魏冀阳郡亦有平
   冈县而不详沿革且冀阳郡设于武定五年至
   武定八年东魏已亡是平冈之立县不及三年
   盖亦徙置之县非即汉之故县也前汉之平冈
   为右北平郡治(秦右北平郡治无终县今蓟州/及玉田县地后汉右北平郡治)
   (土垠县今丰润县/地皆与前汉异)田畴之告曹操曰右北平郡
   旧治平冈道出卢龙边于柳城则平冈当与卢
   龙塞相近晋庾仲初注扬都赋曰卢龙山在平
卷五十六 第 28a 页 WYG0495-0891a.png
   罡(汉书平冈水经注作平罡魏书地形/志作平冈晋书作平岗又作平堈)城北正
   与田畴之言相合是汉平冈当在今迁安县北
   近边之地也至水经注谓自卢龙东越清陉至
   凡城二百里自凡城东北出趣平罡故城可百
   八十里向黄龙则五百里并讥庾氏之言为失
   实夫仲初为晋时人去汉未远不应漫无考据
   知庾仲初所言者汉之平冈而郦道元所指者
   乃北魏之平刚固未可混而为一矣此外惟白
卷五十六 第 28b 页 WYG0495-0891b.png
   狼石城广成三县与建昌县平泉州境接壤而
   亦未能跨有建昌平泉之地盖汉之长城既东
   抵辽水则自今永平府东北边外以迄于锦州
   府界当建昌朝阳两县之最东南境平泉州之
   最南境尚当为长城以内地水经注白狼水(今/大)
   (凌河详/见水门)出广成县北流西北屈径广成县故城
   南又北径白狼县城东知广成县在白狼县之
   东南又石城川水(在大凌河发源处所会/诸小水中详见水门)出石
卷五十六 第 29a 页 WYG0495-0891c.png
   城山东流径石城县故城南北屈径白鹿山西
   又东北入广成县东注白狼水知石城县在广
   成县之西南白狼水即今大凌河自喀喇沁左
   翼南发源东北流径兴中故城(即古龙/城地)南又东
   南流入锦州府义州境则白狼诸县并当在古
   龙城以南大凌河发源附近之地白狼在慕容
   燕时称为重镇其石城广成亦俱置县而分割
   参错观魏志建德郡治白狼城而广都县(即广/成县)
卷五十六 第 29b 页 WYG0495-0891d.png
   (水经注广成/俗谓之广都)下复注并白狼建德郡领石城县
   而广兴县下又注有石城于是白狼石城广成
   皆非汉县之故址约略言之为今临榆县抚宁
   县迁安县北境与建昌县平泉州相接之地也
   自北魏以后白狼与广成不复置县惟唐平州
   所属有石城县通典及通考皆以为即汉旧县
   唐书地理志又以为临渝县之改名盖用汉之
   旧名未必即汉之旧治总之汉时辽西郡右北
卷五十六 第 30a 页 WYG0495-0892a.png
   平郡北境诸属县与建昌县平泉州境虽属接
   壤而皆不可入本境之沿革因旧说流传率多
   淆混特附辨于此(以上论汉时柳城诸县与承/德府属之建昌朝阳二县平)
   (泉州境或相距尚远或本属接壤而皆未能跨/有州县之境以订旧说在塔子沟八沟二厅蒙)
   (古地/之误)
 
 
 
卷五十六 第 30b 页 WYG0495-0892b.png
 
 
 
 
 
 
 
钦定热河志卷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