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第 1a 页 WYG0490-031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七 宋 潜说友 撰
山川六
富阳县
赤松子山
在县东九里高一百五十丈周回四十里一百步赤
松子驾鹤时憩此因得名其形孤圆望之如华盖又
名华盖山一曰赤亭山又曰鸡笼山
卷二十七 第 1b 页 WYG0490-0311b.png
题咏
西岩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岩有洞洞口有池早晚与潮应石
有葛仙翁足指前有炼丹鼎山下有石扣之铿然人
卷二十七 第 2a 页 WYG0490-0311c.png
号石鼓世传有僧坐于岩前一日葛仙翁求其地炼
丹僧遂退西岩丹成上升僧亦仙去今号日升里
题咏
小隐山
在县之北一里三十步为县治主山阳夏公谢绛迁
居于此子景初景温筑书室于山之半今故基双松
尚存历年久山属于官云淳祐元年春宣葬丞相李
卷二十七 第 2b 页 WYG0490-0311d.png
文清公宗勉
题咏
卷二十七 第 3a 页 WYG0490-0312a.png
胡鼻山
在县东五里山峭峻下瞰大江路狭而险行者患之
卷二十七 第 3b 页 WYG0490-0312b.png
焉乾道中令陆楠因邑士谢安颐之请凿路栏石以
护自此往来者以为便云嘉定癸酉令程珌修之嘉
定丙子令曾治凤重修尉陈震为记至宝庆乙酉令
赵汝捍补甃易石栏为石壁置庵业名惠民庵至淳
祐戊申令陈梦炎因祷旱立麻源真君祠于山之巅
又请拨延寿寺旧额改惠民庵为惠山延寿寺
记文
卷二十七 第 4a 页 WYG0490-0312c.png
观山
在县治之东百馀步一峰高耸横截大江孙氏尝于
卷二十七 第 4b 页 WYG0490-0312d.png
山顶建道观因得名又号石头山有亭曰滕览县东
以水口荡滉无际以此山为青龙襟抱环合邑赖以
立第宅属居民病于樵采会真觉僧贸得之邑令曾
治凤出公帑钱六万易而属之官竹木茂蔚自是邑
之形势改观焉山有严君祠于淳祐间县令李迪更
创祠宇下有三亭曰耕春曰逸云曰虚全山下又立
小庵置僧以供洒扫
樟岩山
卷二十七 第 5a 页 WYG0490-0313a.png
在县北五里独高众峰岩有樟故名又名横山世传
赤松子炼丹之所山有石岩龙藏其中西北有穴久
晴则起雾絪缊如陶烟乃雨候也
姥岑山
在县北二十五里山腹有水沼赤萍生其中山下有
庙俗号为姥岑王岁旱祷必雨
白龙山
在县北二十里势若屏风与姥峰相连山侧有小沼
卷二十七 第 5b 页 WYG0490-0313b.png
姥岑白蛇往来其上初樵者入山见蛇吐珠捕而烹
食之举家毙珠后归里人杨氏数年有羽衣至其家
绐取视径持去杨氏踪迹之忽不见
贝山
在县西三十里高三百丈广七十八里西属新城界
山顶有湖有萧史君庙每旱祷必应
胡洑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高三百丈广一百三十二里上有
卷二十七 第 6a 页 WYG0490-0313c.png
石楼石城侯景之乱里人姓陆者率乡邻保固之全
活万计上有石佛父老传云澶渊之役尝见梦于章
圣皇帝后有水旱亦尝遣使祷焉
亭山
在县南十八里高二百丈广一百五十里晋处士孙
文度建亭
阳平山
在县南一十五里高五十丈广二十里面大江有孙
卷二十七 第 6b 页 WYG0490-0313d.png
钟墓在焉
都舆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高九十丈广三十五里其状𩔖马
又名马山
灵岩山
一名湖南山在县南三十里高八十丈有仁惠龙王
庙宝山院
卷二十七 第 7a 页 WYG0490-0314a.png
卷二十七 第 7b 页 WYG0490-0314b.png
鹿山
在县西南五里其状如鹿世传有群龙居之兴水旱
为民害因灵岩大师讲经化服其孽遂息俗谓之降
龙山
屠山
卷二十七 第 8a 页 WYG0490-0314c.png
在县之西南五十馀里世传有姓申屠结庐以居乃
以名其山复以志其里有寺号大雄野史所载禅月
以诗见吴越曰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
王说之馆于罗隐之舍隐恨识之晚复以诗遗王有
宝剑霜寒十四州之句王谓之曰诗则美矣若能改
作四十州当得相见师喟然曰州不可添诗亦不可
改孤云野鹤何天不可飞耶遂杖锡去之至于山下
欣然而止有怪石故庵在寺之东偏
卷二十七 第 8b 页 WYG0490-0314d.png
记文
新城县
北山
在县北三十里
卷二十七 第 9a 页 WYG0490-0315a.png
记文
卷二十七 第 9b 页 WYG0490-0315b.png
乌伊山
在县南五里祥禽乡高三百二十丈周八十五里
百丈山
在县南五里太平乡亦名卓笔峰
题咏
㠙山
亦名崤山在县西二十里新登乡高二百五十丈周
卷二十七 第 10a 页 WYG0490-0315c.png
七十里有洞穴深十丈水泓澄旱祷必应
三贝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昌东乡高三百丈有水池半亩深
三尺岁旱祈之应
天柱山
亦名皇甫真君山在县西十里七贤乡地名裘坞唐
大中间岁旱农父汲水灌田遇一老人云何不往此
山下祷于独角仙人言毕径去农父追及于馀杭县
卷二十七 第 10b 页 WYG0490-0315d.png
界遂口授醮谢名位曰皇甫真君也因名其山岁旱
祷多应
仙坑山
在县西二十里七贤乡晋咸和中有七仙客围棋石
上因名山产茶其味特美云咸平元年有猎徒见白
鹤三冲天而去石上有棋局未收及猎回不知所在
乌□山
在县西十五里折桂乡名苦竹上有龙井祷之应井
卷二十七 第 11a 页 WYG0490-0316a.png
旁有白鹤仙人祠
释子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永昌乡灵耀寺因以名山灵耀今
为三学院
果园山
在县西北一里
黄山
在县西二里
卷二十七 第 11b 页 WYG0490-0316b.png
云山
在永昌乡
巧坈山
在七贤乡
戴家山
在昌西乡
郑家山
在广陵乡
卷二十七 第 12a 页 WYG0490-0316c.png
青峦山
在太平乡有碧沼寺
成山
在新登乡有宝乘寺
锦邱山
在县西五十里南新乡
瑞应山
在县西五十三里南新乡
卷二十七 第 12b 页 WYG0490-0316d.png
三九山
在县西五十一里南新乡
鸦栖山
在县西五十里南新乡
牢山
在县西六十三里新安乡
渔洲山
在县西六十五里南新乡中有合龙池或曰合灵池
卷二十七 第 13a 页 WYG0490-0317a.png
岩上有三池深莫能测奇诡万状西又一池耆旧言
其源与天目龙池通每岁旱祷雨者旁午于道庙在
合龙池之前于淳祐九年敕赐额曰灵惠
南山
在县北三十里广灵乡
题咏
卷二十七 第 13b 页 WYG0490-0317b.png
塔山
在县
题咏
龙门山
在县西七十五里新安乡上有龙池
盐官县
卷二十七 第 14a 页 WYG0490-0317c.png
金牛山
在县东八十三里高三百丈周围一十九里太平寰
宇记昔吴楚间金牛自毗陵奔此山而没因名山侧
有洞或云建炎初黄湾居民多避难于此烛之深
不可测好事者游焉则有蛇怪
审山
在县东北六十五里高五十三丈周回七里三百步
汉审食其墓其间故名有僧崇惠庵基土皆五色有
卷二十七 第 14b 页 WYG0490-0317d.png
僧智标塔秦皇磨剑石有灵池水旱不盈涸
黄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一名越城山高五十丈周回六里
二百步其色黄故名
紫微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旧志曰唐紫微舍人刘禹锡作刺
史行县至是山望硖石湖因名今半山有碑镌紫微
山三字
卷二十七 第 15a 页 WYG0490-0318a.png
题咏
卷二十七 第 15b 页 WYG0490-0318b.png
石堆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
尖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
蟹山
在县东南六十二里
盈山
在县东南六十二里
卷二十七 第 16a 页 WYG0490-0318c.png
花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
菩提山
在县东六十里山有灵泉
袁花山
在县东六十里
赞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
卷二十七 第 16b 页 WYG0490-0318d.png
赭山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
岩门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
蜀山
在县西南二十七里隋书地理志云盐官县有蜀山
雷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
卷二十七 第 17a 页 WYG0490-0319a.png
昌化县
唐山
在县后高二十丈
青山
在县前高二十丈
武隆山
在县西北一里高五十丈周回二十里有晋葛洪炼
丹井唐天后以山名应图谶分紫溪县别置武隆县
卷二十七 第 17b 页 WYG0490-0319b.png
晚山
在县西北十里高一百四十丈周围三十里晋许游
所居山下溪滩号许游滩唐人诗葛井许滩今古传
远游尝至于潜县采药遗迹为许游观其事甚明但
今复号滩为洗耳滩又引巢父饮牛为侣号桥为白
牛桥盖因由游二字音同而讹耳
箕山
卷二十七 第 18a 页 WYG0490-0319c.png
在县西北十里神仙所隐
百丈山
在县西二十里高一千五百丈周回二十里一名潜
山吴兴地志云于潜西有潜山尧时洪水此山潜水
中不没者百丈因名焉山上有太公泽旁有王大伯
盐洞或见盐数百袋曝于洞口就之不见始疑以为
神仙山下两石对峙高二三丈号秦王石其二峰并
者号双峰
卷二十七 第 18b 页 WYG0490-0319d.png
柳相山
在县南三十里高一千八百丈周回一百三十里东
接紫溪县南入分水县
千顷山
参寥子有兹山嵯峨冠天半之句上广千顷有龙潭
蒲苇四密潭中鱼有金银色祷雨辄应西有娑罗岩
生娑罗花一株蔚然耸翠初夏开香闻数里海棠瑞
香黄菁遍生山麓
卷二十七 第 19a 页 WYG0490-0320a.png
题咏
卷二十七 第 19b 页 WYG0490-0320b.png
石室山
在县南四十里岩洞如室
铜坑山
在县南五十里东接分水南带淳安西亘绩溪其最高
卷二十七 第 20a 页 WYG0490-0320c.png
峰名铜坑穷绝处有龙池三草木荫蔽龟蛇浮游或
云气笼罩必雨岁旱祷焉
福泉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神龙所居云出其中则大雨
大明山
在县西九十里南接严州昔悟空禅师所隐今山下
立慧照院
巾子山
卷二十七 第 20b 页 WYG0490-0320d.png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大鹄头山
在县西六十里或以为山𩔖鹄头或以为鹄曾栖止
得名势凌霄汉人不可到惟采药人结伴携粮具火
信宿上下其中坦平神仙所栖花果人不敢采有龙
池阔三百亩四傍如葑田岁旱人攀缘祷雨其上
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