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第 1a 页 WYG0253-087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两汉刋误补遗卷七
宋 吴仁杰 撰
驺虞一
囿驺虞之珍群刊误曰此言驺虞可致于囿中欧阳公
曰贾谊谓驺者文王之囿名虞司兽也仁杰按韩鲁诗
传曰梁驺者天子之田也驺虞天子掌鸟兽官贾生所
云盖本于此记礼者亦云驺虞乐官备郑康成注周官
卷七 第 1b 页 WYG0253-0872b.png

王奏驺虞云驺虞圣兽疏引山海经云驺虞兽说与毛
诗同今考山海经载林氏国有珍兽尾长于身名曰驺
吾此兽与驺虞之诗音读本异吾当读如允吾之吾而
伏生书大传乃云于林氏怪兽尾倍其身名曰虞郑康
成因曰虞盖驺虞而郭璞于山海经遂云吾宜作虞者
误也
驺虞二
封襌文于传载之云受命所乘刊误曰如长卿所云元
卷七 第 2a 页 WYG0253-0872c.png

狩以前皆当有此瑞史不遍记何也仁杰按长卿言符
瑞大都不过三事序与颂互见其文序云囿驺虞颂则
曰般般之兽乐我君囿序云牺双觡共抵之兽颂则曰
濯濯之灵游彼灵畤序云招翠黄乘龙于沼颂则曰宛
宛黄龙服虔谓麟指武帝获白麟事是在元狩元年孟
康谓乘龙指余吾水中神马事是在二年独驺虞一事
无所考见故刊误疑元狩以前当有此瑞然非史不尽
记是于褚先生补传有之按史记建章宫后阁重栎中
卷七 第 2b 页 WYG0253-0872d.png

有物出焉其状若麋武帝诏东方朔视之朔曰所谓驺
牙者也长卿所指岂谓是乎山海经曰驺吾为珍兽故
长卿有驺虞珍群之语其颂曰昔闻其声今睹其来厥
涂靡从天瑞之證盖以其出于建章宫后莫知其所从
来故也颜注上文亦云驺虞自扰而充苑囿但不悟其
为驺牙且曼倩言远方当来归义后一岁昆邪王果降
按昆邪降在元狩之二年则驺牙之出当是初元也
驺虞三
卷七 第 3a 页 WYG0253-0873a.png

建章之兽长卿从大传谓之驺虞而曼倩从山海经谓
之驺牙仁杰按山海经本先秦古书而大传乃是景帝
世伏生所传虞者吾声之转而吾有牙音然则字当从
山海经而音从曼倩可也索隐谓朔言驺牙以意自立
名此论恐不然郭注引周书英林酋耳酋耳者驺吾之
异称周书言食虎豹而毛公谓食自死之肉不食生物
者盖毛公欲傅会仁如驺虞之说故尔又言有至信之
德则应之山海经无是说也但云乘之日行千里耳长
卷七 第 3b 页 WYG0253-0873b.png

卿与毛公同时前言驺虞下云钦哉符瑞臻兹疑得之
毛公之徒
鹔一
鸿鹔鹄鸨鴐鹅属玉郭璞曰鹔鹔鹴也仁杰按马融解
肃爽云雁也其羽如练高首而脩颈高诱亦曰鹔鹴绿
身其形似雁则知鹔鹴雁丑而绿羽者耳西京赋直以
为雁云鹔鹴鸹鸨鴐鹅鸿鶤上春候来季秋就温南翔
衡阳北栖雁门是也西京杂记司马相如以所服鹔鹴
卷七 第 4a 页 WYG0253-0873c.png

裘市酒盖用水鸟绿羽为饰如鹬冠之比
鹔二
淮南书射钓鹔鹴之谓乐注以为似雁得之矣复云凤
之别名山谷诗鹔鹴作裘初服在任渊注西方神鸟也
仁杰按师旷禽经白凤谓之鹔说文谓鹔鹴为西方神
鸟者以其为凤而白得西方之色故与南方焦明之属
并言之盖希世之瑞不常有者也彼方过昆崙饮砥柱
濯弱水宿丹穴翱翔乎四海之外是安肯与鴐鹅属玉
卷七 第 4b 页 WYG0253-0873d.png

同波以供射钓之乐又乌能得其羽以制裘乎盖水鸟
与白凤其名偶同长卿淮南山谷所云皆不同用白凤
为释
太史公一
司马迁传谈为太史公师古曰师为太史令耳迁尊其
父故谓之公仁杰按迁自序云谈为太史公谓尊其父
可也下文云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则迁自谓矣安有官
为令而自尊曰公者哉盖春秋之世楚邑令皆称为公
卷七 第 5a 页 WYG0253-0874a.png

汉书音义曰陈涉为楚王沛公起应涉故从楚制称公
史记有柘公留公索隐曰柘县留县令也故曹参为戚
令称公公夏侯婴为滕令称滕公是也按茂林书谈繇
太史丞为太史令本传言谈卒三岁而迁为太史公则
是迁父子官为令耳其称公者如柘留戚滕之比非尊
其父而然
太史公二
韦昭曰史记称迁为太史公者外孙杨恽所称志林以
卷七 第 5b 页 WYG0253-0874b.png

为古者主天官皆上公至汉官属仍以旧名尊而称公
仁杰按颜延之言有三公之公田舍公之公家公之公
三公知周召固易见所谓田舍公者以其高年耳吴志
云程普最年长时人皆呼程公是也所谓家公者贾谊
云与公并倨是也韦昭谓杨恽以外孙称迁为公则是
家公之公虞喜以为主天官者皆上公则是三公之公
然迁报任少卿书亦以太史公自称此岂官属与外孙
尊之耶
卷七 第 6a 页 WYG0253-0874c.png

太史公三
文选载报任少卿书云太史公牛马走五臣注太史公
迁之父仁杰谓使谈见为太史而迁与人书如此可也
按迁被刑之后乃有此书是时谈死久矣安得以父故
官为称耶则知所谓太史公者子长自谓也本传载报
书时为中书舍顾称太史者疑正为太史令而中书特
其兼官故但称本所居官耳史记自序太史公曰先人
有言索隐曰先人谓先代贤人意以太史公为谈自称
卷七 第 6b 页 WYG0253-0874d.png

按迁此书言仆之先人又可为先代贤人耶
太史公四
本传载子长书自少卿足下始文选又冠以太史公牛
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凡十二字仁杰曰此犹刘向上书
而汉纪言其自称草莽臣盖得其本文如此五臣注走
犹仆也言已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按牛当作先字之
误也淮南书曰越王句践亲执戈为吴王先马走国语
亦云句践亲为夫差前马周官太仆王出入则前驱注
卷七 第 7a 页 WYG0253-0875a.png

如今导引也子长自谓先马走者言以史官中书令在
导引之列耳故又云幸得奏薄技出入周卫之中百官
表有太子先马盖亦前驱之称或作洗马循误至此
太史公五
如淳曰汉仪注太史公位在丞相上天下计书先上太
史公副上丞相晋灼曰百官表无太史公在丞相上卫
宏所说多不实刊误曰周制外史其位上士在诸侯之
卿上故云太史在丞相上仁杰按张苍传苍为秦御史
卷七 第 7b 页 WYG0253-0875b.png

主柱下方书如淳曰主四方文书也按秦柱下御史本
周制老子尝为守藏史一曰柱下史盖即藏室之柱下
以为官名晋志极东有星曰柱下史以为古左右史象
此然则汉太史令之职在周为藏史在在秦为柱下史
其官称异而职掌则同故汉仪住以天下计书为太史
职掌然以为先上太史而副上丞相者按子长为太史
兼中书令在禁中主四方文书其曰先上太史公者盖
所上文书必先由太史检校然后奏之天子非上太史
卷七 第 8a 页 WYG0253-0875c.png

也观此则丞相所上止副封发自应尔其事本如此而
卫宏不能详言之故晋灼不以为然宋景文公笔记亦
曰迁自言仆之先人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若位在
丞相上安得此言耶按张苍以秦时柱史习天下图书
计籍又善用算律历故以苍领郡国上计夫算律历领
计书皆太史之任也当汉之初未有史官苍岂以此时
兼行太史时耶是时苍以列侯居相府故宏谓太史公
位在丞相上亦自有所本但施于张苍则可尔
卷七 第 8b 页 WYG0253-0875d.png

麟止
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张晏曰武帝获麟迁以为述
事之端犹春秋止获麟师古曰晏说是也仁杰按子长
自序为太史令五年而初太初元年以为职当载明天
子功臣贤大夫之德业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
之祸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盖自太初改元至太始
改元之明年适盈十年是岁更黄金为麟趾趾与止通
迁所谓至于麟止者此也张晏乃谓迁以获麟为述事
卷七 第 9a 页 WYG0253-0876a.png

之端按获白麟在元狩元年子长嗣父职在元封三年
获白麟之岁未为史官也安得以为述事之端师古独
是晏说失之矣又云迁序事尽太初按太初尽四年又
更天汉太始凡六年而后至麟止遗此何耶尽不究子
长自序之文故麟止之说前后失据而论序事所止亦
不得其实
奏疏
武五子传同日立皆赐策仁杰此但载策文耳按三
卷七 第 9b 页 WYG0253-0876b.png

王世家并载诸臣奏疏其著朔可为后世法程曰三月
戊申朔乙亥御史臣光守尚书令丞非下御史书到言
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汤云云昧死上言臣请立臣
闳臣旦臣胥为诸侯王云云制曰可四月戊寅朔癸卯
御史大夫臣下丞相丞相下中二千石二千石下郡守
诸侯相前言戊申朔则乙亥为二十五日矣前言戊寅
朔则癸卯为二十六日矣中兴以后有司失其传如先
圣庙碑载三月丙子朔二十七日壬寅司徒雄司空戒
卷七 第 10a 页 WYG0253-0876c.png

下鲁国又修西岳庙碑载十二月庚午朔十三日壬午
洪农太守臣毅顿首死罪上尚书乌有知朔为丙子庚
午而不知壬寅壬午为二十七日十三日者哉斯近赘
已今世碑记祭文踵先汉故事可也
王良
王褒传王良执靶张晏曰王良邮无恤字伯乐师古曰
邮无恤邮无正邮良王良总一人也伯乐失之矣仁杰
按孟子所称王良左传所称邮良邮无恤国语所称邮
卷七 第 10b 页 WYG0253-0876d.png

无正颜氏谓总一人是固然矣国语载邮无正其下云
伯乐与尹铎有怨以其赏如伯乐氏则伯乐即邮无正
而颜氏晏失之何哉颜既误以王良伯乐为两人而人
表又并列邮无恤王良伯乐为三人岂未尝考春秋传
耶良为赵简子御得名未尝事秦亦与穆公生不并世
筳
东方朔传以筳撞钟文颖曰槁筳也论衡曰篙不能鸣
钟仁杰按篙当作槁周官矢人注云笴读为槁又槁人
卷七 第 11a 页 WYG0253-0877a.png

注云箭干谓之槁集韵笴槁通颖云槁者谓箭干耳楚
辞索琼茅以筳篿王逸曰筳小破竹也王莽传以竹筳
导其脉师古曰筳竹挺也说文筳繀丝筦也四说不同
大意不离于竹五臣文选注乃云筳小木枝不知何所
根据说苑曰建天下之鸣钟撞之以挺岂以说苑字从
木而为是说耶韩文公诗寸筳撞钜钟音义云筳草茎
也筳从竹而此以从草释之误矣按从草之莛一曰屋
梁庄周书举莛与楹厉与西施郭象曰筳横而楹从司
卷七 第 11b 页 WYG0253-0877b.png

马彪以莛为梁楹为柱按庄生本以莛楹大小之殊厉
西施美恶之异一类言之以莛为梁则失其趣矣朔传
赞曰柱下为工注引老子为柱下史事朔集作柳下仁
杰按非夷齐而是惠者史辞也戒其子以首阳为拙柳
下为工者朔本语也恐当从集本为定
哀鳏
于定国传赞哀鳏哲狱刊误曰古文鳏矜字盖通用此
乃哀矜折狱传又云务在哀鳏寡此亦后人不晓矜字
卷七 第 12a 页 WYG0253-0877c.png

妄增之耳仁杰按书大传引孔子曰听狱者虽得其情
必哀矜之书曰哀矜哲狱又曰古之听民者察贫穷哀
孤独矜寡及赞文皆出于此然哀鳏哲狱刊误读为哀
矜固合于大传孔子之言至所谓务在哀鳏寡以大传
哀孤独矜寡等语推之疑班氏本文如此非后人所增
也盖大传前后文自设两意孟坚因之耳鳏矜古字虽
通而鸿雁之诗曰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郑笺谓矜人为
可怜之人则矜鳏又自各义
卷七 第 12b 页 WYG0253-0877d.png

夷齐
王贡传序昔武王伐纣迁九鼎于雒邑伯夷叔齐薄之
饿于首阳不食其禄师古曰夷齐以武王父死不葬而
用干戈为不孝以臣伐君为不忠仁杰按山谷夷齐庙
记以练武王不用去而饿死为疑又载谢景平之言曰
二子之事凡孔孟所不言无取也其初盖出于庄周空
无事实其后司马迁作列传韩愈作颂事传三人而空
言成实窃谓山谷之论可以一洗群疑而空之然以谏
卷七 第 13a 页 WYG0253-0878a.png

武王不用饿死为疑则犹有说所谏谓武王不用者非
伐商之事所谏乃迁鼎耳左传曰武王迁九鼎于雒邑
义士犹或非之杜征南谓义士伯夷之属是也饿于首
阳谓不食其禄非不食周粟也庄书所言亦见于吕氏
春秋故太史公采以为传山谷所以有空言成实之叹
微孟坚之书岂特二子受诬且将置武王周公于何地
耶颜监号为孟坚忠臣乃引用史记本语实之大非班
氏本指乌在其为忠臣也
卷七 第 13b 页 WYG0253-0878b.png

满籯
韦贤传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籯如淳曰籯竹器师古
曰籯笭也仁杰按方言赢儋也齐楚陈宋之间曰赢满
赢之义非他直谓其满儋耳史文传写讹加偏傍诸家
遂以竹器名之淮南书苏秦赢盖项羽赞赢粮并同此
义而儋字复多异说蒯通传守儋石之禄应劭曰齐人
名小瓮为儋货殖传浆千儋孟康曰儋罂也师古曰儋
人儋之也要之人所负儋皆可谓之儋不必有罂瓮之
卷七 第 14a 页 WYG0253-0878c.png

拘
终王
韦玄成传刘歆曰大禘则终王师古曰每一王终新王
即位乃来助祭仁杰按礼不王不禘王非谓天子盖所
谓终王者郑康成孔颖达以禘为郊祭谓非天子则不
郊殊不思下文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诸侯及其太祖
则是禘非郊祭而为天子诸侯之所通矣韦玄成等议
亦引祭义所云乃谓始受命而王祭天以其祖配此郑
卷七 第 14b 页 WYG0253-0878d.png

孔之失所从起也国语荒服终王韦昭曰终谓世终也
朝嗣王及即位而来见与颜注小异夷考二说昭为近
之按国语祭公谏王谓今自大毕伯任之终犬戎氏以
其职来王则是彼以即位而来见耳非为新王而来颜
说止及一事而韦说乃两事也仁杰有禘祫璞议三十
篇辨證甚详
封事二误
翼奉传元帝初即位奉上封事曰乃正月暴风张晏谓
卷七 第 15a 页 WYG0253-0879a.png

岁在甲戌明年七月地震奉复奏封事曰今年太阴建
于甲戌孟康谓太岁在子仁杰按奉先上封事论暴风
实初元元年岁在癸酉次年封事论地震实初元二年
岁在甲戌张晏既以前一事为初元二年孟康又以后
一事为初元四年叠此二误颜注不一参考何耶
太阴
风以太阴下抵建前扬雄传招摇与太阴兮张晏曰太
阴岁后二辰也仁杰按奉初元二年奏封事云今年太
卷七 第 15b 页 WYG0253-0879b.png

太建于甲戌按是年甲戌岁也四年上疏云如因丙子
孟夏顺太阴以东行按是年丙子岁也以奉言推之太
阴即太岁其说出淮南书孟康乃云太阴在甲戌则太
岁在子张晏亦曰丙子太阴在甲戌是误以为太岁之
外别有太阴且并二年所上疏为四年事也汉纪又误
以四年所上疏并列于二年
子卯
王者忌子卯刊误曰言夏商亡日是也此戒后世使自
卷七 第 16a 页 WYG0253-0879c.png

警尔仁杰按周天和二年诏曰甲子乙卯礼云不乐苌
弘表昆吾之稔杜蒉有扬觯之文宣依是曰停乐庶贻
后昆殷鉴斯在此诏得之至魏以甲子出师唐以甲子
即位有司以忌日为言皆不听达则达矣惜未知先王
之意也古者屋亡国之社谓之戒社刻亡国之爵谓之
罚爵而又以亡国之日为忌日者欲后之人见其社举
其爵当其日则必为之惕然知惧而不敢肆斯所以养
人主之心术者欤且天大雷电阴阳相薄之气耳虽夜
卷七 第 16b 页 WYG0253-0879d.png

必为之正冠而坐日月相遇则食亦数之常耳必为之
变服所以养其畏天之心也献贤能之书毋拜可也必
再拜而受岁终受谏毋斋戒焉亦可也必为之斋戒所
以养其尊贤纳諌之心也凡此皆近于不切事情而先
王之所甚谨者世有言天变不必应以文而苛礼可略
者皆不达于此乎
东西乡
王尊传丞相匡衡与大鸿胪赏等会坐殿门下衡南乡
卷七 第 17a 页 WYG0253-0880a.png

赏等西乡衡更为赏布东乡席使下坐上乱朝庭爵秩
之位仁杰按觐礼诸侯朝于天子同姓西面北上异姓
东面北上盖异姓为后也汉以东乡为上西乡为下则
尚右故尔匈奴传其坐长左而北向师古曰左者以左
为尊或谓以左为尊先王之礼也中国尚右而夷狄尚
左所谓礼失求诸野者是不然礼南乡北乡以西方为
上郑康成曰凡坐随于阴阳若坐在阳则上左在阴则
上右盖尊者南乡则其下以西面者为上东面者次之
卷七 第 17b 页 WYG0253-0880b.png

是上左也尊者北乡则其下亦以西面者为上东面者
次之是上右也今匈奴之俗一以北乡为礼而其坐长
左此正与中国背驰是乌知礼意哉
两汉刊误补遗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