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说残-宋-张九成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中庸说卷第一
       无垢先生范阳张 九成
 中庸说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和即庸也变和为庸以言天下之定理不可
易也此一篇子思所闻于曾子圣道之尤粹
者也学者不可以不思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脩道之谓教
 性道教三者之难名也久矣子思传曾子之
道以其所践履而自得者为天下后世别白
卷一 第 1b 页
 而言之使学者知所适从焉其有功于名教
 也大矣天命之谓性此指性之本体而言也
 率性之谓道此指人之求道而言也脩道之
 谓教此指道之运用而言也天命之谓性第
 赞性之可贵耳未见人收之为己物也率性
 之谓道则人体之为己物而入于仁义礼智
 中矣然而未见其设施运用也脩道之谓教
 则仁行于父子义行于君臣礼行于宾主智
 行于贤者而道之等降隆杀于是而见焉中
 庸之名立于此三者矣天命之谓性喜怒哀
卷一 第 2a 页
乐未发以前者也所以谓之中率性之谓道
此戒慎恐惧于不睹不闻以养喜怒哀乐未
发以前之理此所以求中也至于脩道之谓
教则以天命之性率性之道而见于用发而
皆中节矣所以谓之庸也子思立此三句非
见入深微学臻圣地其能为此言乎盛矣哉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此言道之所以为道也夫率性之谓道则舍
 性而求道皆非所谓道也是则君子之求道
岂可须臾舍性而求哉戒慎不睹恐惧不闻
卷一 第 2b 页
 可也使其不睹不闻处微有私意间之则非
 性之本位而堕于人欲矣人欲岂道也哉故
 曰可离非道也盖当其离处即是非道此率
 性所以谓之道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此指以率性之路不可须臾离之义也惟性
 不可须臾离故于不睹不闻处每致意焉夫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况于稠
 人广众合堂同席之间其有不戒慎恐惧者
卷一 第 3a 页
乎此正合内外之道不可须臾离之本也夫
不睹不闻少致其忽宜若无害矣然而怠忽
之心巳显见于心目之间昭昭乎不可掩也
其精神所发道理所形亦必有非心邪气杂
于其间不足以感人动物而招非意之辱求
莫为之祸焉此君子所以慎其独也诚诸中
形诸外不可掩如此呜呼其可忽哉惟一意
戒慎恐惧以养喜怒哀乐未发以前之理此
善求中之道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卷一 第 3b 页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衍天命之义和衍脩道之义喜怒哀乐之
未发此指言性也故谓之中发而皆中节此
所谓发也故谓之和中指性言故为大本和
指教言故为达道未发以前戒慎恐惧无一
毫私欲巳发之后人伦之序无一毫差失此
天地万物之宗也所以言天地位于此万物
育于此呜呼天地万物皆在吾中和中则中
 和之用亦大矣学者不可不勉
卷一 第 4a 页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天命之谓性此所谓中也率性之谓道此所
 以养中也脩道之谓教此所谓庸也当喜怒
哀乐未发以前君子戒慎恐惧此率性也及
喜怒哀乐巳发之后君子行人伦之序此脩
道也夫方当率性时戒慎恐惧于不睹不闻
 处此学者之事也及其深入性之本原直造
所谓天命者在我然后为君臣父子兄弟夫
 妇之教以幸于天下至于此时圣人之功用
卷一 第 4b 页
 兴矣此所以谓之中庸也然而君子小人名
 虽不同岂无喜怒哀乐乎喜怒哀乐未发时
 君子则恐惧戒慎以率之小人则何所不至
 哉岂知所谓率也喜怒哀乐巳发时君子则
 出为君臣父子兄弟之教小人则入于放辟
 邪侈矣岂知所谓脩也谓小人无中庸之本
 则不可谓小人能行中庸又不可此不可不
 辨也然而喜怒哀乐巳发之后则谓之和和
 何自而来哉自中而巳矣中既为和则不得
 谓之中矣不谓之中而谓之和似于潜养之
卷一 第 5a 页
 功为弗著也故谓之时中以言和自中来也
 时中即和也盖中不可执一也以时而巳矣
 如时可以仕则仕为中时可以止则止为中
 可以速可以久皆以时而为中中不可执一
 也如此且合天下而论之则洛为中自燕而
 望洛则燕自有中也而洛为偏矣自越而望
 洛则越自有中也而洛亦为偏矣故处天下
 时则当以洛为中至于处燕越之地各中其
 所谓中可也岂可以执一哉此所以谓之时
 中也小人乐闻时中之说乃同乎荒俗合乎
卷一 第 5b 页
 污世时尚纵横吾为苏张时尚虚无吾为衍
 晏此窃时中之名而略无忌惮者也此所以
 为小人也然则君子之学其可不慎乎夫率
 性之谓道既谓之率则是已发矣安得谓之
 中也曰率之为言以见无须臾离也既未离
 本位恶得谓之发乎诚如是说脩道岂巳离
 性而为之哉曰吾尝言之矣率性之谓道此
 学者之事也至于圣人则自率性直造天命
 之本于是有乾坤造化制为人伦之序以幸
 天下此所谓和也所谓天下之大本达道所
卷一 第 6a 页
谓天地位万物育所以成中庸之名也此不
可以离不离名之也其理微矣不可不致思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戒慎恐惧以养其中人伦之序以宣其和惟
圣人能终始之至于寻常之人一息之暂且
 不能安而况久乎夫天地位于此万物育于
 此中庸之为至德可不言而喻也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
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
卷一 第 6b 页
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以养其中则发而中节
 必为人伦之序以宣其和此中庸之本也然
知者知之太过而愚者又不及知焉既巳知
 之太过与夫不及知其能行乎此道之所以
 不行也贤者行之太过而不肖者又不及行
焉既行之太过与夫不及行此道之所以卒
 不明也夫戒慎不睹恐惧不闻此养中之法
也太过于此则失养中之法不及乎此安知
养中之法君子欲求中庸要当于戒慎不睹
卷一 第 7a 页
恐惧不闻中得味则识中之本矣若夫不能
守此法而用意过当与夫一出一入而欲求
中是犹终日饮食而不知味也味乎味乎当
优游涵泳于不睹不闻时可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
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
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贤者过之不肖者又不
 及审如是道其不行矣夫岂有是理哉自有
 行之者矣行之者其谁耶大舜而巳矣舜所
卷一 第 7b 页
 以为大知者以知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以养
 其中而无过不及也夫戒谨不睹恐惧不闻
 其所以为养中者乃在心术之内也至于形
 之于外则变为好问好察迩言隐恶扬善矣
 尝试溯好问好察迩言隐恶扬善之心而上
 之即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之心也戒慎恐惧
 以养此中则无过不及之端好问而好察迩
 言隐恶而扬善此中则亦无过不及矣执过
 不及之端而用其中于民则民皆知戒慎不
 睹恐惧不闻其形之于外则亦尽人之情也
卷一 第 8a 页
 好问好察迩言隐恶扬善而不敢忽矣舜之
所以为知者以能用戒慎恐惧之心变而为
好问好察迩言隐恶扬善之实也夫好问好
察迩言则尽人之情不敢断以己意隐恶扬
善则恶念消亡善端融泄其戒慎恐惧可知
矣此所以能尽中庸之道也学者欲识中庸
当于舜观之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
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
月守也
卷一 第 8b 页
 人皆用知于诠品是非而不知用知于戒慎恐
 惧人皆用知于机巧术数而不知用知于喜
 怒哀乐未发巳发之间惟不留意于戒慎恐
 惧故曰自驱而入于罟获陷阱嗜欲贪鄙之
 中而不自知惟不留意于喜怒哀乐未发巳
 发之间故虽中庸之理潜见而不能期月守
 也使移诠品是非之心于戒慎恐惧其知孰
 大焉使移机巧术数之心于喜怒哀乐未发
 已发之间其知又孰大焉此篇直指学者用
 知处故举舜所以为大知之事在前而又立
卷一 第 9a 页
 此说于后其左右表里发明中庸之学也切
矣学者当审之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
膺而弗失之矣
 人皆知机巧术数之为知而不知择乎中庸
 守以期月之为知惟颜子则进乎此矣此孔
 子所以称之于守以期月之后也夫喜怒哀
乐巳发未发之间所谓中庸也差之毫釐缪
 以千里其可不精择之哉颜子戒慎恐惧超
 然悟未发已发之机或于喜处或于怒处至
卷一 第 9b 页
于哀处乐处一得天命之性所谓善者则深
 入其中人欲都亡我心皆丧人第见其拳拳
服膺而弗失耳而不知颜子与天理为一无
 一毫私欲横乎其间而不识不知我真无有
矣而况人欲乎此中庸之妙也舜发于好问
 好察迩言隐恶扬善之间而颜子深居乎服
膺拳拳之内盖所以表里之也非深造自得
 谁能识之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
也中庸不可能也
卷一 第 10a 页
 均天下国家辞爵禄蹈白刃感慨或能为之
 此血气也用以求中庸难矣中庸不在血气
 中惟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者能得之故曰可
 均可辞可蹈而不用此以能中庸也有此则
 是血气非中庸也呜呼余观于易乃知中庸
 之难守也且均天下国家辞爵禄壮哉其勇
 也而非所谓大壮易曰雷在天上大壮夫雷
 在天上其壮为如何哉然而君子体此壮以
 在心止于非礼勿履而巳是知均天下国家
 辞爵禄蹈白刃未为壮而守中庸者之为壮
卷一 第 10b 页
 也且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即雷在天上大壮
也即非礼勿履也即中庸也即天理也其可
 以血气为之乎惟血气消尽中庸见矣君子
 不可不察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
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
之祍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
哉矫
卷一 第 11a 页
 子路闻可均可辞可蹈中庸不可能之语以
 谓中庸之强当如何夫子知子路之所谓强
 者不过血气耳中庸之中非血气所得停留
 者也故设为三问以斥血气之强南方之强
 北方之强与夫子路之强皆血气也非中庸
 也然而衽金革死而不厌谓之血气之强可
 也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君子居之是亦足矣
 乃谓之血气之强何哉盖强当从戒慎不睹
 恐惧不闻中来则此强为中庸之强若乃山
 川风气使之如此而中无所得焉岂非血气
卷一 第 11b 页
 云乎子路天资好勇其鼓琴也流入北鄙其
 言志也则曰师旅此北方之强也故曰而强
 者居之然则何以为中庸之强也曰和而不
 流此喜怒哀乐之中节也故其强矫然不挠
 中立而不倚此喜怒哀乐未发时也故其强
 亦矫然不挠惟戒慎不睹恐惧不闻潜养中
 和以至如此之强故其见于用也遇有道之
 世则此中和不变于厄塞之节故其强矫然
 不挠遇无道之世则此中和胁之以死而亦
 不变其节故其强矫然不挠夫不变者乃不
卷一 第 12a 页
流不倚之发也矫之为言刚毅之貌非矫揉
之矫也此一字系重轻学者不可造次夫中
庸一以理为主非从戒慎恐惧中来安得如
此之妙乎其与血气之强相远矣子路闻之
得不悼其平时之无益而潜养之不可巳乎
学者不欲遇天下之变则巳如欲遇天下之
变其于中庸岂可不留意乎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
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巳矣君子依乎中
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惟圣者能之
卷一 第 12b 页
 中庸之为德不可作也亦不可止也戒慎不
 睹恐惧不闻谓之作而非作谓之止而非止
 所以能养中庸也素隐谓终身行乎隐晦中
 庸在隐晦则隐晦而巳矣安可作也傥微有
 作意至行怪以钓名则非中庸也此圣人所
 以不为焉遵道而行谓率性也中庸在率性
 则率性而巳矣安可止焉傥有止意至半涂
 而不进则非中庸也此圣人所以不巳焉欲
 识中庸要处请于弗为弗巳而味之弗为弗
 己即戒慎恐惧也彼其半涂而废君子则依
卷一 第 13a 页
乎中庸依则弗巳之谓彼其素隐而行怪君
子则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不悔则弗为之谓
夫所以能不悔者中庸之力也故曰惟圣者
能之余尝求圣人而不可得今乃知止在喜
怒哀乐未发处耳岂不近乎子思明示天下
人以入路且曰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圣人门
庭荡荡明白如此吾侪何为而不举鞭乎学
者宜慎思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
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
卷一 第 13b 页
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君子之道即中庸也中庸不离喜怒哀乐未
发巳发之间此日用所不免者也岂非费乎
费当为费用之费虽夫妇之愚不肖岂有无
喜怒哀乐者乎此所谓可以与知可以能行
者也然而由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以养喜怒
哀乐使为中为和以位天地育万物虽圣人
犹皇皇汲汲自谓有所不知有所不能焉岂
非隐乎盖自以为知自以为能则止矣止非
中庸也惟若有所不知有所不能则戒慎恐
卷一 第 14a 页
惧其敢一日而巳乎此理微矣力行者能识
之非口舌所能辨也
中庸说卷第一
卷一 第 14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