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疏义-宋-金履祥大学疏义

大学疏义 第 1a 页 WYG0202-000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八

  大学疏义       四书类

  提要

  (臣)等谨案大学疏义一卷元金履祥撰履祥
字吉父兰溪人少师事同郡王柏后又从何
基游故儒者谓其能得朱子之遗绪称为仁
山先生仁山者履祥所居地也其事迹具元
史儒林传初朱子既定大学章句复作或问
大学疏义 第 1b 页 WYG0202-0001b.png
以推明其义而改易次序补缀传文皆出先
儒旧说之外学者犹不能无疑履祥因随其
章第作疏义以畅其文又申为指义一篇以
统其会柳贯尝为之序今指义已佚惟此书
独存而贯序亦不冠于卷首朱彝尊经义考
谓二书皆未见一斋书目有之此本为金氏
裔孙所梓出于彝尊作经义考之后盖即一
斋旧本也书中依文诠解缕析条分阐发颇
大学疏义 第 2a 页 WYG0202-0002a.png
为详密盖于章句或问之旨融会贯通故发
挥独能亲切亦可云朱子之功臣矣乾隆四
十二年六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 (臣) 陆 费 墀



大学疏义 第 2b 页 WYG0202-0002b.png



















大学疏义 第 3a 页 WYG0202-0002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大学疏义

  元 金履祥 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或问曰对小子之学言之也古
者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之子弟年八岁则皆入小学
及其十有五年则皆入大学八岁者小子也以其为
小子之学故谓之小学十五则大人也以其为大人
大学疏义 第 3b 页 WYG0202-0002d.png
之学故谓之大学小学者养其良心而谨其学业也
大学者充其知识而措诸事业也所谓大学之道者
谓大人所以为学之理也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
至善以三在字订之则所以为学者在是三者外是
三者非所当学学焉而不足于斯三者亦非所以为
学也序之所谓俗儒记诵辞章之学异端虚无寂灭
之教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
众技之流是其为学皆不知所在者也或问所谓有
大学疏义 第 4a 页 WYG0202-0003a.png
不务明其明德而徒以政教法度为足以新民者又
有爱身独善自谓足以明其明德而不屑于新民者
又有略知二者之当务顾乃安于小成狃于近利而
不求止于至善者皆不足于所在者也是三在者固
俱为大学纲领而又自相为纲领在明明德所以起
下两在在止于至善又所以总上两在明明之也明
之也者拂拭开启之谓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于天而
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虚灵不昧以具
大学疏义 第 4b 页 WYG0202-0003b.png
众理而应万事者心也而心之所以能虚灵不昧具
众理而应万事者明德也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
昧所谓合性与知觉而言之也夫所谓人之所得乎
天者何也谓其全具天地之气以为形而全得天地
之理以为性也夫所谓气者何也即阴阳五行之气
也所谓礼者何也即健顺仁义礼智信之理也理即气
之所生气即理之所秉夫自其始而言则有理而后
有是气盖以太极之妙生阴阳五行之化也自其中
大学疏义 第 5a 页 WYG0202-0003c.png
而言则有是气而理即在焉如阳则健阴则顺木则
仁火则礼金则义水则智土则信也故健顺五常之
在阴阳五行譬犹咸之在盐酸之在醯也然理之流
行无物不有无时不然固无多寡彼此之殊而气之
运行揉杂往来交感万化则不能无正偏通塞之异
故气正则理之在是者正气偏则理之在是者偏气
通则理明气塞则理蔽故其体质淳全义理充畅方
寸之内虚无不包灵无不觉存主融通而未尝昧焉
大学疏义 第 5b 页 WYG0202-0003d.png
是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具众理者体也应万
事者用也众理即万事之理万事即众理之事蔼然
在中随感而𤼵者也就正偏之内而或有美恶之殊
就通塞之中而或有清浊之异此其所以又有智愚
贤不肖之别焉惟上智乃能全其清美而无少不明
耳下此则或清而不美或美而不清或恶或浊各有
等分而通蔽厚薄随之此所谓气禀所拘就其有生
之初言之也人欲所蔽就其有生之后言之也有生
大学疏义 第 6a 页 WYG0202-0004a.png
之初已有美恶清浊之殊而有生之后又有血气
耳目口体无穷之欲故明之在我者拘之于其先而
蔽之于其后拘者束而不得开之谓蔽者盖而不得
见之谓然而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盖其中虚灵
昭彻溶漾盈溢终有不可得而昧者而亦无时不发
见于日用之间故学者当因其一时之感一念之觉
窥见其本明之机初未尝息而加拂拭开启之功格
物致知以扩其端而诚意正心修身以会其实则拘
大学疏义 第 6b 页 WYG0202-0004b.png
者开蔽者彻而自复其本然之初矣新民者推己之
明德以觉人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有以明
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而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
污也夫明德之得于天者我与人本同也而拘于气
禀蔽于物欲者亦人己之通病幸而我之能觉己有
以充其本然灵明之体则视夫彼之未觉顾方且痼
于昏迷污浊之中岂不恻然思所以救之况天理流
行浑同无间在我者非可挟之以自私而在人者初
大学疏义 第 7a 页 WYG0202-0004c.png
非强人以其所未有则夫推我已明之德而觉其旧
染之迷以理觉理是固天心之所存而是理之当然
也至于论其所以新之者则有二道焉曰表倡观感之
也日教化开导之也礼乐法度刑政整齐之也如下
文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此固观感表倡之也然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又逐节
用功随事推拓则是必有开导整齐之事焉此圣贤
之所以新民也在止于至善者言明明德新民皆当
大学疏义 第 7b 页 WYG0202-0004d.png
止于至善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必至于是
以未止之前言之也不迁以既止之后言之也未至
于此不可谓之止既至而迁亦不可谓之止至善则
事理当然之极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
不迁是必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
也者盖天理散在事物则莫不各有本然一定之则
在焉是其极好处也吾之所以明于己者不可有一
之不造其极所以新乎人者不可有一之不用其极
大学疏义 第 8a 页 WYG0202-0005a.png
到得十分极好处便是尽得天理之极而稍有未至
及差处即是苟且私意妄为之人欲矣此三者大学
之纲领也者谓此三言者大学之大纲要领也而纲
之目领之体则下八事是也格致诚意正心修身者
明明德也齐家治国平天下者新民也而物格知至
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者止于至善也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大学疏义 第 8b 页 WYG0202-0005b.png
  在止于至善既总说明德新民之标的故此段数句
即继说止于至善之工夫盖至善所在不能格物穷
理而真知其所止则迷贸胶扰必不能各得其所止
矣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自人言之则
曰所当止之地自理言之则曰至善之所在也知止
则于万物庶事莫不见其各有定理而心之所之皆
有定向矣既有定向则异说不能摇异见不能惑而
其心静而不动矣能不动其心则随其所处而安焉
大学疏义 第 9a 页 WYG0202-0005c.png
能安则事物之来从容审处而能虑矣能虑则随事
而处得其理莫不各得其所当止之地而止之矣夫
既知其所止则必能得其所止其间四节盖推言知
止之功效得止之工夫也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物与事一也自其为事言之则曰物自人所从事言
之则曰事本者木之根也传所谓桑本者是也末者
木之表也骚所谓木末者是也明德新民固为两事
大学疏义 第 9b 页 WYG0202-0005d.png
然必先明其明德而后可推以新民由根以达表也
知止得止固为一事然必先知其所止而后能得其
所止先知而后行也学者诚知本始之在所先而末
终之在所后焉则务本循末而至道近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
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大学疏义 第 10a 页 WYG0202-0006a.png
  明明德于天下者言既自明其明德而推之于天下
皆有以明其明德也前曰在明明德在新民而此曰
明明德于天下者盖有以见其体用之一后曰平天
下而此曰明明德于天下盖有以见其平治之原然
天下之本在国未有其国未治而天下之能平者故
必先治其国国之本在家未有家之未齐而国之可
治者故必先齐其家家之本在身使其身之未修则
私欲牵蔽言行无常未有能齐其家者故必先修其
大学疏义 第 10b 页 WYG0202-0006b.png
身至于身之主则心也所谓心者身之所主也者夫
四体百骸块然而已血气运动蠢然而已而所以灵
异于物者以心为之知觉管摄也不正其心则血气
之躯惟欲之动何所择于异类也哉故欲修其身者
必先正其心而心之发则意也所谓意者心之所发
也者盖有心则必有意心之本体固静正而意之所
向有善恶惟夫意之所发者不实于善而每容邪恶
于其间则心始不能全其本体之正矣故欲正其心
大学疏义 第 11a 页 WYG0202-0006c.png
者必先诚其意或曰心者身之主意者心之发则是
心体而意用心君而意臣宜于欲诚其意者先正其
心也而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何哉盖心无形影
未易捉摸人之所以治其心者亦惟于其发动处着
工夫耳譬之水本静波荡之波平则水静火本明烟
罩之烟透则火明矣心本正意或累之意诚则心正
矣然而意诚则心正是诚意即所以正心也今经传
之文自为两节言之不曰正心在诚意如下文致知
大学疏义 第 11b 页 WYG0202-0006d.png
在格物之例而曰先诚其意亦如上文天下国家之
例何哉盖诚意者举其萌动之时言之也正心者以
其平时全体言之也萌动之际固当致其好恶自慊
之实而平时全体未尝可无存养密察之功特诚意
之功未加则念虑混淆意向未实而存养密察之功
非惟不可加抑亦不能加耳此其所以曰欲正其心
者先诚其意也诚实也实真实之谓也实其心之所
发欲其必自慊而无自欺也者谓此心之发真于为
大学疏义 第 12a 页 WYG0202-0007a.png
善由中达外极尽无馀初非含忍两向姑以徇外牵
强而中实不然也然使其见理有未明则其为善必
不实故必先致其知焉致推极也所谓推极者言推
之而至其极也知犹识也所谓知识者言人心之灵
觉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者盖心之灵
觉莫不有知在乎推极其知使凡所知者无不至于
尽而已大抵推之不极则知之不真知之不真则其
为之也必不实故曰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然致知
大学疏义 第 12b 页 WYG0202-0007b.png
之方则在格物不曰先格物而曰在格物者盖心之
所知者即事物之理而事物之理本具于吾心之知
惟夫不能格事物之理则不能充吾心之知耳故曰
致知在格物格物即所以致知而非二事也物犹事
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所谓穷至事
物之理者盖格物者穷理也所谓极处无不到者盖
极处者至善也所谓事物之理者盖事物者即心身
家国天下之事物也夫大学之规模大矣而致知格
大学疏义 第 13a 页 WYG0202-0007c.png
物也正心诚意也二者为大学之大关键盖诚意正
心身家国天下之本出焉致知格物则心身家国天
下之理具焉然则所谓格物者亦谓心身家国天下
之事物耳自其心而论之则四端之性情理欲之界
限志气之邪正在所当格也自其身而论之则言行
之节交际动作之宜容止威仪之则在所当格也推
之于家则有父子之亲兄弟之序夫妇之别朋友族
姻之交凡其为事皆所当格也推之于国则国之事
大学疏义 第 13b 页 WYG0202-0007d.png
不异于家也而所以为君臣上下之义事长使众之
节仁民恤下之政教化之施刑政之宜制度之数至
于百官有司之事皆所当格也推之于天下则天下
之事不异于国也而所以为纲常经纪之化均平充
拓之道礼乐刑政之达开物成务拨乱反正之规四
海九州风气民俗之殊内夏外夷绥怀化禦之略至
于财用甲兵之节制皆所当格也随遇皆物随物皆
格极其小虽草木鸟兽之微非可遗极其大虽天地
大学疏义 第 14a 页 WYG0202-0008a.png
阴阳之化非可外而其为法或索之心术念虑之间
或审之随事接物日用常行之际或求之经籍诗书
圣贤言行之法或考之古今治乱人物是非之迹即
事即物推而穷之莫不求其所以然之故与其至善
之所在而不可易者此谓格物所谓八者大学之条
目者此八者为纲领中之条件节目也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
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
大学疏义 第 14b 页 WYG0202-0008b.png


  此覆说上文之意也上文自外推内以究其本此段
则由本达末以充其用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
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物理之极处无不
到则吾心之知自随所到而无不尽也知既尽则意
可得而实矣盖见理也真则其好善恶恶也实意既
实则心可得而正矣盖好善恶恶也实则心之本体
纯乎善而私欲不能动矣修身以上正心诚意致知
大学疏义 第 15a 页 WYG0202-0008c.png
格物皆所以明明德也齐家以下至治国平天下皆
所以新民也物格知至则于心身家国天下之理皆
知所止矣意诚而下则于心身家国天下自各得其
所止也○右此两节特反覆言之以尽意非谓知未
至则可以未诚其意身未修则可以未齐其家也盖
圣人固逐节而推其本学者当随事以致其功亦非
谓知既至则意不待省而自诚家既齐则国不待理
而自治也盖八者之目既逐节自为体用则学者之
大学疏义 第 15b 页 WYG0202-0008d.png
功当随在而即加推充凡若是言者有以见治之有
本而不在智谋功利有以见学之有用而不可苟且
躐等此所以为儒者之道也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盖壹者齐也是者此也犹言齐如此也正心以上皆
所以修身也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皆所以为吾身
自修之事故独举修身而言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虽其所施有天下国家大小之不同然皆未有不修
大学疏义 第 16a 页 WYG0202-0009a.png
其身而能行者固不以大小贵贱而有减也齐家以
下则举此而措之耳盖其本既立则举而施之于家
于国于天下唯其所施而各得其所止也大抵大学
之条目分为八事合则两节自修身以上正心诚意
致知格物皆为己也自齐家以下治国平天下皆推
所以为己者为人也为己者明明德也为人者新民
也明德者得之于天得之于天者理所同有故自天
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新民者施之于人
大学疏义 第 16b 页 WYG0202-0009b.png
施之于人者势有广狭故齐家治国平天下随其所
施而已矣然而本明之德得于天而明于己者惟其
所施初无限量不以天子之施于天下而有馀不以
庶人之施于一家而不足天子虽施之天下然未有
不先于家而能达者庶人虽修于一家然而变化国
俗风行于天下亦分内事而已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
之有也

大学疏义 第 17a 页 WYG0202-0009c.png
  本身也以身对家国天下而言则此为体彼为用所
厚谓家也以家对国与天下而言则此为亲彼为疏
其身不修未有家可齐国可治天下可平者也莫亲
于家而不致厚焉未有能厚于国人天下者也大抵
上文之意以修身以上为本则家齐以下治国平天
下皆为末矣然而一家之内天伦之至爱存焉又不
可同于国人天下之例而一以末视之也苟以末视
之而不过以先后之序而已焉则是流于爱无差等
大学疏义 第 17b 页 WYG0202-0009d.png
施由亲始之说矣此经文所以于本末之后而又发
明所厚之义也故尝谓大学八事合而言之为两节
而就中析之又为四节盖自修身以上固一节也然
格物致知则穷此理诚意正心修身则体此理也齐
家以下固一节也然家则所厚国与天下则所薄也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
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学疏义 第 18a 页 WYG0202-0010a.png
  康诰者周武王封弟康叔于卫而告之之书也旧谓
成王之书失之也克能也克虽训能而有勇猛之意
焉夫人莫不有是德亦莫不知明是德也而终于不
能明者以其无勇猛之功耳文王之圣固得于生知
然其勇猛之功则非常人之所及矣学者持不逮之
资而又为物之所蔽习之所缠不加勇猛之功则优
游岁月同流合污而能明其明德者鲜矣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大学疏义 第 18b 页 WYG0202-0010b.png
  太甲商之君王伊尹作书告之史记其辞而标之曰
太甲顾諟天之明命太甲篇之文也顾谓常目在之
也顾之训视为近之然不若顾字之力故章句因旧
注谓常目在之也常目在之者盖谓此心定察在于
此也諟犹此也或曰审也若曰训此则所以指天理
之在者愈专若曰训审则所以加审察之功者愈密
故諟之为是与其训审二义所以兼存也天之明命
即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之所以为德者盖谓天之赋
大学疏义 第 19a 页 WYG0202-0010c.png
于我而若此灵明不昧所谓明德也自天之予于人
言之则曰明命自人之得于心则曰明德其实一也
常目在之则无时不明者谓存养省察常有以见其
天理之在而日用常行皆有以见其天理之流行莫
不各有自然之则而不可杂以一毫人欲之私者苟
能若此则天理无时不明矣

  帝典曰克明峻德

  峻大也书作俊峻德者盖圣人之所得于天而其聪
大学疏义 第 19b 页 WYG0202-0010d.png
明睿智独异于人者也孔门学者引之以證自明之
明又曰克明峻德是总解明明德也此明德之全体
明己之明德而至于大此尧明明德之极功

  皆自明也

  谓上所引康诰太甲帝典之书皆大学明明德之谓
也不曰明明德而曰自明本自之一辞而明德在其
中矣又有以见德之在我者皆已分之所当明而岂
曰有所为而后明之也哉

大学疏义 第 20a 页 WYG0202-0011a.png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盘沐浴之器也头曰沐身曰浴礼曰沐用盘盥漱亦
以盘则盘沐器也浴之器亦曰盘古有盘盂之戒盂
即杅亦浴器也铭名其器以自警之辞也铭字从名
而注曰名其器名者书也古者谓字书为名如周官
所谓书名者是也从金释文曰刻金曰铭古人之有
训戒勋业者多刻之于金器若钟鼎之类犹后世刻
大学疏义 第 20b 页 WYG0202-0011b.png
之于碑碣也然则刻字书于金故曰铭古时凡器必
有铭故诗传曰作器欲铭盖器为常用之物而铭以
自警之辞欲因其器用而得常观其辞以常警也所
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则成汤沐浴盘之铭也苟
诚也古者书传苟字多是诚之意如论语曰苟志于
仁矣谓诚志于仁也此类非一然谓苟之训诚不若
谓苟之训果其文意则一而训义尤明白矣汤以人
之洗濯其心以去恶犹人之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铭
大学疏义 第 21a 页 WYG0202-0011c.png
其盘者此言其所以于沐浴之盘而铭以自新之词
之意也汤以为人之有是心犹其有是身也心之易
昏犹身之易垢也洗濯其心以去其恶犹沐浴其身
以去垢也故于洗身之器而寓其洗心之辞焉其曰
新者革其旧染之污之谓也古者凡一沐浴亦曰新
如楚辞所谓新沐新浴是也故以其沐浴之新为自
新之新盖同一洗澡刷拭之意也诚能一日有以涤
其旧染之污而自新焉则当因其己新者而日日新
大学疏义 第 21b 页 WYG0202-0011d.png
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间断也者涤者新之也旧染
之污对新言之也所谓旧染之污者言向来此心汨
没沉污于人欲之中而已沦昏之也有能一日自觉
其污而涤去之以自新焉则当乘其已新之机不可
复容旧染之习而日日新之又日以新之使吾心常
新而不复蔽则人欲无隙之可复容矣日日新之辞
其义已足又加之以又日新之辞则尤见其有加不
已之意既常新矣而又新之也大抵人无苟日新之
大学疏义 第 22a 页 WYG0202-0012a.png
机则不复有后日之功无日日新之功则终不离前
日之旧是故未觉之前苟日新为难既觉之后又日
新为难以成汤圣人之资而所以自新之功犹如此
况后之人持昏庸之资汨人欲之私加之污俗之渐
染则其污浊之没溺而沦于恶者可胜言哉终于不
觉者有之矣幸而能觉矣而不能致其新之之力幸
而能新矣而不能续其新之之功则终不足以为人
矣吁此学者所以当朝警夕惕无时而不求其新也

大学疏义 第 22b 页 WYG0202-0012b.png
  康诰曰作新民

  鼓之者振警动荡而使不容遏舞之者发扬蹈厉而
自不容己作者开其进善之机新者革其污染之旧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传之此章释新民耳而引其命维新之诗以常情观
之似不切者无他不过以天命别作一件符瑞休徵
之应耳却不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所谓
大学疏义 第 23a 页 WYG0202-0012c.png
天人合一之理夫民之新与天命之新非二事也盖
自文王新其德于上而天下之民自然被服其化无
不新者则是举天下之民皆新于圣德之下而无一
人自外者此即天命之维新也若以文王之实事言
之则自其克明厥德而推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
御于家邦宫庭之内便若此其雍雍朝廷之间便若
此其济济田野郊关之内便若此其逊行逊畔至于
德化所及天下纯被当时气象自是日开日新日明
大学疏义 第 23b 页 WYG0202-0012d.png
被服其化而归之者骎骎自不容遏即此便是天命
之新虽以千有馀年受封之国一旦使如此豁然都
非别有所谓符瑞谶纬之命也善乎范文正公咏虞
舜之辞有曰成都成邑即天开此之谓也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上文引盘铭以明自新引书诗以明新民故此总结
之以为君子以自新新民之事无一不求止于至善


大学疏义 第 24a 页 WYG0202-0013a.png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
而不如鸟乎

  丘隅岑蔚之处高大曰丘岑者其尖锐之处蔚者草
木盛多之貌也岑则人所罕至蔚则有以自藏此鸟
之飞集所以必止于此也夫鸟者羽物之微也而身
之所处犹能择其可止之地而止之人万物之灵也
大学疏义 第 24b 页 WYG0202-0013b.png
而身之所履不能择其当止之理而止之则是鸟能
择其所止而人反不能知其所止是人而鸟之不如
也孔子说诗之辞其所以警夫人者切矣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
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穆穆深远之意此形容文王之气象也缉继续也谓
其无时或息熙光明也谓其与日俱新也接续此明
则此心无不敬而自各安所止矣而其所谓止者何
大学疏义 第 25a 页 WYG0202-0013c.png
也若仁敬孝慈信之类是也圣人之止无非至善五
者乃其目之大者盖天下之事一事必有一至善圣
人之事则事事各止于至善所谓一事有一至善者
如仁为君道之至善敬为臣道之至善孝为子道之
至善慈为父道之至善信为与人交之至善也事事
各止于至善者为君则必止于仁为臣则必止于敬
为子则必止于孝为父则必止于慈与人交则必止
于信是也然而五者之止其事理之精蕴固非一语
大学疏义 第 25b 页 WYG0202-0013d.png
之可尽而天下之事至多至众亦非止于五事而已
也故必究其精微之蕴而又推类以通其馀焉精者
天理之不杂者也微者事理之易忽者也必究其精
则有以见其所当然而不可违又有以见其所以然
而不容己必究其微则有以见其至纤至悉之事而
不可不尽又有以见其毫釐曲折之间而不可或差
也推类以通其馀者盖天下之事至众也非止于是
五者而已也即其事之大者以为之例以见凡天下
大学疏义 第 26a 页 WYG0202-0014a.png
之事莫不有至善者在也故必即此五者类而推之
如兄弟如夫妇以至万物庶事亦皆有以见其至善
者焉则于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所止而无馀矣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
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
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
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大学疏义 第 26b 页 WYG0202-0014b.png
  上文既引玄鸟绵蛮之诗以言其当止于至善故此
后引淇澳之诗以明其求止于至善之方与其止于
至善之验也夫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者求其止
于至善之方也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
可諠兮者能止于至善之验也治骨角者既切而复
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言治之有绪而益求
其精也治之有绪者言先切而后磋先琢而后磨工
夫之有次第也益致其精者谓既切而复磋既琢而
大学疏义 第 27a 页 WYG0202-0014c.png
复磨工夫之取其极至也骨角脉理易寻故传以为
道学言其工夫之在于解剥也玉石坚厚难工传以
为自脩言其工夫之贵于克治也学者讲习讨论之
事格物致知之谓也自修者省察克治之功诚意正
心之谓也既切而复磋之则讲习讨论者不可以近
似为是而必求止其至善既琢而复磨之则省察克
治者不可以苟且为是而必止于至善瑟严密之貌
僩武毅之貌赫喧宣著盛大之貌盖知止于至善则
大学疏义 第 27b 页 WYG0202-0014d.png
所守自严密所养自刚毅而所发者自然心广体胖
睟面盎背宣著盛大而不可掩也夫如切如磋则所
以讲习讨论者物格而知至矣如琢如磨则所以省
察克治者意诚而心正矣瑟兮僩兮赫兮喧兮则身
修矣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则达于新民矣盛德以
身之所得言之至善以理之所极言之盛德至善者
谓盛德之至善也切磋琢磨求止于是而已矣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
大学疏义 第 28a 页 WYG0202-0015a.png
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上文引切磋琢磨之诗而以民不能忘终之故此复
引前王不忘之诗以继之盖上文推言明德至善之
本以发新民之端故此形容新民之效以证明德之
用君子谓后贤后王后贤者贤其贤者也后王者亲
其亲者也小人谓后民也前王所以新民者止于至
善能使天下后世无一物不得其所此后民所以乐
其乐而利其利者也贤其贤高山景行仰其道德勋
大学疏义 第 28b 页 WYG0202-0015b.png
名之光亲其亲者祖功宗德尊为百世不祧之庙乐
其乐者聚庐托处之类盖乐先王治安之泽利其利
者耕食凿饮之类盖享先王生殖之恩夫以先王盛
德至善而达于新民者亦莫非止至善此所以当世
尊之后世仰之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群黎百姓永赖
之久而不忘也

  右传之三章释止于至善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
大学疏义 第 29a 页 WYG0202-0015c.png
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听讼固亦新民之一事使无讼则新民之至善也夫
使无实之人而自不敢尽其虚诞之辞以欺其上是
必有以大服乎民之心者非明德之至而能若是乎
有本者固如是也故承之曰此谓知本此章之传所
以释本末之先后也而惟推言新民之功所以然之
故隐然有以见本之在所当先而初未尝费辞者古
人所以善乎发明经意也

大学疏义 第 29b 页 WYG0202-0015d.png
  右传之四章释本末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间尝
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日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
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
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
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
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
大学疏义 第 30a 页 WYG0202-0016a.png
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
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
之至也

  格物致知之传不存而后世儒者莫知所以为说故
或遗之而不复言或言之而有不尽或不得其意而
他为之说遂使大学始教之目不明于天下而人不
知所以为学是以天下之理有未明吾心之体有不
尽而所谓至善之所在者自孟子以后千有馀年罔
大学疏义 第 30b 页 WYG0202-0016b.png
然莫知也此其所以意有不诚心有不正身有不修
家国天下不可得而治其本盖在于此自程夫子始
明其义以开大学之原而朱子又修其辞以补传义
之缺然后圣贤所以为学之方与其教人之法灿然
复明于天下其辞明而尽其说精而密而其为法则
功程有据而细大不遗工夫积习而贯通可至虽使
圣人复生于世其为说无以易此矣间尝因是而推
之所谓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者盖人禀天地正通之
大学疏义 第 31a 页 WYG0202-0016c.png
气则莫不有虚灵知觉之心也所谓天下之物莫不
有理者盖事物盈于天地之间而莫不各有精微至
善之理也所谓理有未穷则知有不尽者盖理在万
物而吾心虚灵之体自无不知知在吾心而气禀物
欲之昏已有所蔽故欲致吾之知以全其本在于穷
物之理以充其知不能穷极乎物以极众理之物则
无以推极吾知而尽心体之全矣所谓大学之始教
者谓大学教人之目以格物致知为始也物有未格
大学疏义 第 31b 页 WYG0202-0016d.png
则知有不致而何以能诚其意以正其心脩其身而
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哉是以大学之教人必以格物
致知为始焉所谓即凡天下之物者即者随其所遇
之谓也凡者大无不包之辞也盖格物者初未尝有
截然一定之目而亦未有精粗巨细之间也惟事物
之在天下者无限而接于吾前者亦无穷故必随其
所遇巨细精粗小大幽显莫不格之以穷其理焉所
谓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者夫格
大学疏义 第 32a 页 WYG0202-0017a.png
物所以致知也今而先之曰因其已知之理何也夫
心之本体虚灵知觉固无所不知但为气禀所拘物
欲所蔽则有以狭之耳然其本然知觉之体则有未
尝息者故其于事物形迹之显有不待格而自知但
其蕴奥精微之极则必待格而后知也故致知者因
吾心之知此理而推之以至于尽之谓格物所以推
尽吾之知耳夫岂懵然无知而能格夫物也所谓用
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者格物者非谓格一物而
大学疏义 第 32b 页 WYG0202-0017b.png
万物通亦非谓万物皆尽格而后通但积习既多则
工夫日熟心知日广而其推类触长贯注融通天下
之物自无遗照矣所谓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
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者表者名实之形而易见
者也里者曲折之蕴而难知者也粗者其事迹也精
者其妙理也全体无不具者也大用无不贯者也全
体即大用之体大用即全体之用也众物之表里精
粗有一未尽则吾心之全体大用为有欠缺故必有
大学疏义 第 33a 页 WYG0202-0017c.png
以穷万物之理而尽其里者精者则吾心之全体无
不周又有以究万理之事而尽其表者粗者则吾心
之大用无不尽表里精粗无不到者物格也全体大
用无不明者知至也故结之曰此谓物格此谓知之
至也其兼言而异于他传者盖致知在格物此格即
为致非二节也凡补传之意既简而精而或问之言
复详而悉非后世学者所能著语者今惟疏其传义
如上而不能有所发明云

大学疏义 第 33b 页 WYG0202-0017d.png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
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条目始于格物致知而诚意则以为自修之首
何也格物者知之始诚意者行之始故格物致知者
道学之首而诚意者自修之首也知及之而行之有
不实则终不能有诸己矣故自修者必以诚意为首
务焉毋者禁止之辞绝之而不敢之谓也自欺者知
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者盖知为善而不
大学疏义 第 34a 页 WYG0202-0018a.png
能实为之知去恶而不能实去之外虽苟且以从善
而内则含糊以容恶是自瞒其本心之所知也故曰
自欺谦快也足也然书所用或以为恨为少而或问
则谓其并行不悖何也谦有二训而实一意盖慊者
恨而必欲快少而必欲足之辞也自慊者力求自尽
必欲至于快足而后己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已所独
知者盖独者非特幽隐无人之地谓之独凡昭明有
人之地而已心一念之发皆独也是则自知而已而
大学疏义 第 34b 页 WYG0202-0018b.png
岂人之所能知哉务决去者恶恶臭也求必得者好
好色也恶恶臭好好色者借人情以为喻也先言恶
恶臭而后好好色者其去恶不决则其为善必不勇
也苟且则恶每自容徇外则善非为己徒苟且以徇
外则是恶常在内而善时在外是自欺之人全不自
慊也审其几者几动之微也善恶之所发虽微而形
著之所基自此天下未有微之不显者故于其几不
可不审也传文之意以为诚其意者盖实用其力而
大学疏义 第 35a 页 WYG0202-0018c.png
绝其自欺也所以绝其自欺者盖恶恶则真如恶恶
臭好善则真如好好色是皆出于其决然而无所缓
与其所自然而不容己者此之谓自尽而已岂他人
所能与亦岂他人所能知者在君子必谨之于其独
焉间尝论之善与恶相反也善固天理之所当为恶
则人情之所易徇此则在其自欺自慊何如耳自欺
自慊相反也自欺者自瞒之谓自慊者自尽之谓此
则在其一念之独知何如耳谨之于独则自慊自慊
大学疏义 第 35b 页 WYG0202-0018d.png
则绝恶乐善君子也不谨之于独则自欺自欺则内
恶外善小人矣此诚意所以为善恶之关而谨独所
以为诚意之要是以诚意一章于谨独两言之学者
可不慎哉

  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
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
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夫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者是其人欲陷溺之极见
大学疏义 第 36a 页 WYG0202-0019a.png
君子而厌然掩其不善者是其天理羞恶之端也于
人欲陷溺之馀而有天理羞恶之发于此可以知其
心之未尝终泯矣迹其掩不善以著善之时此其初
心亦岂懵然不知善之为美而恶之为丑哉但其不
谨于独一向自欺虽外知为善之美而内徇夫人欲
之私所以日深日甚以至于无所不至也夫纵恣其
欲于平日以极为恶之欲乃欲掩覆于一时以诈为
善之形然其形见之实掩覆之态动于气象之真伪
大学疏义 第 36b 页 WYG0202-0019b.png
见于辞色之虚实君子视之一见而决固如肺肝之
呈露有不可毫发掩覆者然则平时之过恶不改而
一时欲掩覆何益哉此无他盖其实有诸中则必然
形见于外此君子所以必谨于平时之独而不敢不
力为善之实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引此以结上文之意也夫人之为不善在于人之所
不见而其形见呈露终不能掩于人之所见则是閒
大学疏义 第 37a 页 WYG0202-0019c.png
居独处之地非幽隐得肆之境乃众人视指之场也
岂不可畏之甚乎传者引此所以警夫人之谨其独者
益切矣此其语意与中庸所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者正相似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润浸渍濯注自然光泽之谓富之润屋引以喻德之
润身也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心无愧
怍者自慊之功也行有不慊于心则心有愧怍而气
大学疏义 第 37b 页 WYG0202-0019d.png
馁矣尚何体胖之有乎此君子所以必实用其力于
内也

  右传之六章释诚意

  诚意一章大要自欺是诚意之反说自慊是诚意之
正义而谨独是诚意之工夫则所以无自欺而常自
慊者也一章之中分为四段合而观之首段之言最
为切密其馀三段皆首段之反證耳何者首段之义
以毋自欺解诚意之本文复以自慊数语说毋自欺
大学疏义 第 38a 页 WYG0202-0020a.png
之意态而以谨独结之己为切密故二三段申明自
欺败漏之可畏此首段之反也第四段终言自慊功
效之著形此首段之證也此皆圣贤吃𦂳为人所以
即首段之意而反覆丁宁之也又以四段分而观之
前两节一正一反而皆以谨独为结语则后两段一
反一正皆所以言谨独之形著耳何者首段正说君
子诚意之工夫固当在于谨独第二段反说小人自
欺之极弊则不可不先于谨独第三段则申言幽独
大学疏义 第 38b 页 WYG0202-0020b.png
之形见可畏第四段则接言谨独之形著可乐而其
间语意相续终始相生前后相应无一语不切者于
诸章工夫最为痛切朱子尝以是为善恶之关矣学
者将学为君子而此关未渡则聪明才智祇为小人
饰情矫行之资行皆大盗而何以为君子也哉然不
先于致其知则必不能诚其意而致知诚意如车两
轮废一不可故朱子于此章之后复申明之谓心体
之明有所未尽则其所发必有不能实用其力而苟
大学疏义 第 39a 页 WYG0202-0020c.png
焉以自欺者盖其知之也糊涂则其行之也必苟且
其见之不真切则其为之也必不痛快然世固有知
之而未尝行之者借曰其知之有未真然亦其意之
不能实故朱氏又曰然或己明而不谨乎此则其所
明又非己有而无以为进德之基盖致知不过知之
而已诚意则是果然行之乃为君子之实地故曰进
德之基基者实地之谓也不诚其意则无以行之而
其所知者亦徒知之而已矣又况知之明而心不实
大学疏义 第 39b 页 WYG0202-0020d.png
则下者耀明智以为誇高者玩道理以为易而其甚
者明知故犯吾末如之何矣故朱子尝曰未过此关
犹有七分小人在以为知之虽明而未能保其不为
小人也是以于此章之下附注之又复扣关而言之
以为其序不可乱其功不可阙序之不可乱者盖欲
诚其意必致其知非谓知未至而意可实也功之不
可阙者盖致知而又诚其意非谓知既至则意不待
诚而自诚也间尝载考大学诸章之传其首辞结语
大学疏义 第 40a 页 WYG0202-0021a.png
皆承上接下言之而其中间亦发明一节生一节之
意是以序言也独诚意一章上不接致知为言曰所
谓诚意在致其知下不接正心为言曰所谓正心在
诚其意而乃单言之至于致知补传诚意正传亦只
各发本章之意是截断而不以序言也然则自正心
以下皆以序言自正心以上独不以序言何也盖心
身家国天下各是一节之事而致知诚意二者同为
心上之事心统知意者也知者心之知意者心之发
大学疏义 第 40b 页 WYG0202-0021b.png
也上而致知诚意乃正心之材料下而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乃正心之推拓故于下诸节以序推此独
不以序推也若自致知而推其序以至诚意自诚意
而推其序以至正心则是一心之中又自截作三节
而心上工夫却自分成三次岂其理耶圣贤于此皆
以序言于经而独不以序言于传盖经言工夫节次
之大纲而传明工夫端绪之一致经传固互相发也
所谓圣贤言语直看横看无非道理是意也闻之先
大学疏义 第 41a 页 WYG0202-0021c.png
师鲁斋王文宪北山何文定言为然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
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
不得其正

  知既至矣而于正心之章复有所谓忿懥恐惧好乐
忧患之偏何耶盖未诚意以前凡有病痛皆恶也既
诚意以后凡有病痛则过也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四
者心之用人之所不能无者但或不能加密察之意
大学疏义 第 41b 页 WYG0202-0021d.png
则少鞭辟之功失节制之宜而心不得其正耳其原
则无过也然其为病则大害故此章之传复推明之
大率看来诚意是善恶生死之关限自此则是检点
存养之工夫所谓四者心之用者盖以人之一心寂
然不动者其体也所谓喜怒哀乐未发之时也感而
遂通天下之故者其用也所谓发而中节之时也忿
懥恐惧好乐忧患四者喜怒哀乐之发乃心之用而
人之所不能无者夫苟心之用而人之所不能无也
大学疏义 第 42a 页 WYG0202-0022a.png
则何恶于是四者而便以为不得其正哉盖喜怒忧
惧固所以为心之用而欲动情胜则深所以为心之
累何者夫当怒则怒怒而不忤当惧则惧惧而非慑
可好则好好而非欲可忧则忧忧而非伤是为得此
心体用之正而非可以有无言之也今以传文观之
一则曰有所二则曰有所即有所之辞则是心之所
主者在此其失也固矣忿而曰忿懥惧而曰恐惧好
而曰好乐忧而曰忧患即其重叠之辞则见情之所
大学疏义 第 42b 页 WYG0202-0022b.png
胜者至此其滞也深矣夫以心主于此而失之固情
胜至此而滞之深则此心能得其正乎朱子所谓一
有之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者此也夫无所喜怒忧
惧而归于寂灭固非此心之正体有所喜怒忧惧而
失之滞固亦非此心之正用夫惟事至而随应物去
而不留其斯以为正乎非圣贤其孰能若此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大学疏义 第 43a 页 WYG0202-0022c.png
  此承上段而为言也夫心在于忿懥恐惧好乐忧患
之中则便不在腔子里为主所以视而不见听而不
闻食而不知其味盖此心一有不存则照管其身不
及即此推之事之所遗者多矣岂独视听饮食之间
哉所谓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
而身无不修者盖敬则此心主一而无适故直此心
常存而不偏所以四肢百骸莫不顺令动静周旋莫
不中礼而身修矣

大学疏义 第 43b 页 WYG0202-0022d.png
  右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

  正心一章分为两段前段所以明心不得其正之原
后段所以言心不得其正之弊朱子于后章总注又
复发明诚意正心工夫之不可缺夫未诚其意则此
心将复有私邪之流而不自知是身不可得而修矣
此诚意正心相为先后而功不可缺如此也然而注
言正心处不曰正心而曰存是心曰密察此心之存
否何耶心本正也存之则得其正舍之则失其正心
大学疏义 第 44a 页 WYG0202-0023a.png
无有正不正之殊但以存亡为正不正之异耳故欲
正其心者无他焉曰操存之而已矣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
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
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
天下鲜矣

  上章言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之病此章言亲爱贱恶
畏敬哀矜傲惰之辟若无以异者然上章四者之病
大学疏义 第 44b 页 WYG0202-0023b.png
皆曰有所是于心上失之也此章五者之辟皆曰之
其是向事上失之也失于心者由感于外然失于心
则不复能应于外所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
知其味也失于事者本发于心然失于事则不复能
反于心所以好而不知恶恶而不知美也上章主于
正心故以失于心者言之此章主于修身故以接于
事者言之所谓五者在人本有当然之则者此句最
是会合此段之意而鞭辟人情过不及之病夫亲爱
大学疏义 第 45a 页 WYG0202-0023c.png
也贱恶也畏敬也哀矜也傲惰也谓之各有当然之
则是过此则不可不及此则亦不可也过此则者固
流于辟不及此则者亦失其宜故于亲爱畏敬哀矜
而过此则即沮焉而不知其恶是则过之失也然使
其于所当亲爱畏敬哀矜者而不及其则则所以待
亲尊长幼者常失之薄于所当贱恶傲惰者而不及
其则则所以待疏愚不肖者反失之厚又岂得为当
其理哉常人之情尽其事则必至于辟而戒其辟则
大学疏义 第 45b 页 WYG0202-0023d.png
又失之不及故朱子于此段因其辟之一字生当然
之则四字乃是立此五者之权衡准的不可轻看也
而人多谓傲惰为凶德岂以此而本有当然之则哉
是不然傲惰二字不必重看只是常情所忽之意盖
以其人为不足敬而不加敬之谓也此则齐家之内
所必有者如奴仆卑幼是也君子以为傲不可长也故
明其当然之则以裁抑之是则所谓当然之则者于
此尤为有功也

大学疏义 第 46a 页 WYG0202-0024a.png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上段推其身不修之病以起家不齐之原此段即其
家不齐之验以明身不修之证夫辟于爱则虽其子
之恶而不自知蔽于贪则虽其苗已硕而犹不足甚
矣偏之为害而家之所以不齐也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右传之八章释修身齐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
大学疏义 第 46b 页 WYG0202-0024b.png
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
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孝者事亲者也以之事君则忠弟者事兄者也以之
事长则顺慈者抚幼者也以之使众则爱谓之所以
者推而达之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
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
大学疏义 第 47a 页 WYG0202-0024c.png
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仁让积于一家而一国始有兴起之风贪戾在于一
人而一国便有作乱之事此固所谓善必积而后形
恶虽小而可惧者然而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人情之
难此而易彼盖可畏也是以其机之所在君子谨之
一言偾事一人定国此古语也故以此谓二字起之
盖引以为喻也定国谓之一人盖总一身而论偾事
谓之一言则不过片言之间善恶功效之难易尤为
大学疏义 第 47b 页 WYG0202-0024d.png
可惧也已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
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
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
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
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大学疏义 第 48a 页 WYG0202-0025a.png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
法之也

  此章之传大抵推明治国者必先齐其家之理与不
齐其家者之不可以治其国也反覆言之至于齐家
工夫则自孝弟慈三言之外未数数言也齐家工夫
之要则于三引诗见之若所谓父子兄弟夫妇最齐
家之大端也所以能化其国人者也然其首引桃夭
大学疏义 第 48b 页 WYG0202-0025b.png
宜家之诗继引蓼萧宜兄弟之诗何也家道之暌始
于妇人盖天下之未易化者妇人而人情之每易失
者兄弟齐家者而至于使之子之宜家兄弟之相宜
则家无不齐者矣宜乎其仪不忒而足以正是四国
也正是四国一节已开下章平天下之意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右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
大学疏义 第 49a 页 WYG0202-0025c.png
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夫老老长长恤孤之事行于上而兴孝兴弟不倍之
心作于下于此焉可以见人心之同然者矣夫人之
心本无以异于己则己之心当推以处乎人使为人
上者不能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所欲而不与之聚所
恶而或以施之则天下之人将不得𫉬其所处之分
而无以遂其所兴之志矣是以君子于此有絜矩之
道焉所谓絜矩者图度取方之谓也所谓絜矩之道
大学疏义 第 49b 页 WYG0202-0025d.png
者即其在我度其在人必使物我之间上下四旁不
相侵越面面得其所取之方人人得其所有之分槩
而视之累而观之皆截然方正无高低广狭长短不
均之处此之谓絜矩之道也以絜矩之心行絜矩之
政天下之大将无一人之不得其分无一人之不𫉬
其所者所以人人得亲其亲长其长恤其孤而天下
平矣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
大学疏义 第 50a 页 WYG0202-0026a.png
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
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絜矩本以状恕之形而此段又所以状絜矩之形所
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则上下得其
方矣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则前
后得其方矣所谓上下四旁长短广狭彼此如一而
无不方者矣合此一段之意不过夫子所谓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两言耳其所以积上下前后左右而言
大学疏义 第 50b 页 WYG0202-0026b.png
之者以状絜矩之所以为方也所恶而毋以者絜也
上下前后左右者矩也所谓所操者约而所及者广
此平天下之要道也者天下之大又安得人人度而
处之哉其要不过在我不施其所恶耳在我惟不施
其所恶则在人自各得其所欲夫己不施其所恶是
所操者约也人各得其所欲则所及者广矣此平天
下之要道故平天下一章皆即此意而反覆推明之
然絜矩之义通上下前后左右言之则又处处可用
大学疏义 第 51a 页 WYG0202-0026c.png
人人可行之道也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
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
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传者引此以明为人上者民所共仰则其好恶当与
民共之苟不能絜矩而徇一己之偏私焉则逆人心
之所同而为天下之僇矣以人心之公为好恶则为
大学疏义 第 51b 页 WYG0202-0026d.png
民之父母以一己之私为好恶则为天下之大僇矣
絜矩不絜矩之分其效之相去若此可畏哉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
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
有财有财此有用

  上文言有国者不可以不谨故此曰先慎乎德以指
所谨之实也德即所谓明德谨乎德固守其本然之
大学疏义 第 52a 页 WYG0202-0027a.png
明而力防其私欲之累也惟其有德故能推己及人
而人心归之则自有人矣人心所聚天命归之则自
有土矣土地既广田野既辟则自有财而有用矣此
则推明谨德自然之效而谨德者固非为是而为之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德者其内之大本财者其外之至末若以德为外而
大学疏义 第 52b 页 WYG0202-0027b.png
不知谨之于己以财为内而必欲得之于己则为与
民争利而习其民以争斗之风夺利于民而施其民
以劫夺之教是知上下交征彼此吞噬亿兆之心交
骛于利不惟爪刚者抉齿强者齧举一世为禽兽之
归而上之人集处富贵之大则又争夺之所聚也岂
不危甚矣哉盖财者人之所同欲一人能絜矩则推
己度物人人各得其分而一人亦得以保其分一人
不能絜矩则争民施夺人人皆失其分而一人亦将
大学疏义 第 53a 页 WYG0202-0027c.png
以失其分矣此絜矩所以为平天下之要道也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财者民生之大命人情之同欲为民上者𨗳利而布
之使之各遂其生各得其欲者也故夺利而聚之于
上则民心散于下矣𨗳利而散之于下则民心聚于
上矣民聚则父母民散则独夫耳夫圣贤之意非故
夺其财聚之实利而强之以民聚之虚名也要其效
而论之民聚则财必聚民散则财必散民聚则财聚
大学疏义 第 53b 页 WYG0202-0027d.png
者有人有土而有财之辞也民散则财散者争民施
夺而悖出之谓也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此以言之出入明货之出入其出入之辞虽相反而
感应之理则相似盖言以逆理而出之则人将以逆
理而应之货以逆理而得之则终亦必以逆理而失
之此必然之应也然悖出之言应之甚速人皆知之
悖入之货其应或迟而人未必知之是以非义之得
大学疏义 第 54a 页 WYG0202-0028a.png
逆取之货人知其足以自富而不知其为祸乱之招
也故传者即其悖言显然之应以明悖货必然之应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命之不常者以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也所谓善则
得之者有德而有民有土者也不善则失之者外本
民散悖出者也善者能絜矩者也不善者不能絜矩
者也

大学疏义 第 54b 页 WYG0202-0028b.png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此两节明不外本内末之意然实因上文善不善之
分而承此善字又因上文财货之说而生此宝字夫
人知财货之可宝也为人上者则不当以此为宝而
其所当宝者则善人仁亲也盖以货宝为宝必夺民
以自富以善人仁亲为宝则其所以及人者广矣是
以下文遂推明秦誓好善之意又深恶夫媢嫉之人
大学疏义 第 55a 页 WYG0202-0028c.png
而遂及于贤不善之进退也孟子谓诸侯之宝三土
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其辞事虽与此不
同然此两节文意正是如此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
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
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
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
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大学疏义 第 55b 页 WYG0202-0028d.png
  秦誓者秦穆公悔过之书也断断诚一无他之谓休
休者中心乐易之谓也圣通明也此犹六德智仁圣
义之圣非大而化之之圣也有技则若己有之而已
彦圣而其心好之则欲其真存于己也忌色曰妒忌
才曰媢嫉者恶其不便于己若有病于身而必欲去
之也有技者才出于人故小人极于媢嫉以违之彦
圣者犯而不校故小人不过违之使不通而已才易
于取祸而德可以全身于此亦可见传之引此以明
大学疏义 第 56a 页 WYG0202-0029a.png
学者絜矩与否者之利害也能容者絜矩者也不能
容者不絜矩者也絜矩者无人我之间故能合天下
之善为天下之利不絜矩者便一己之私故欲以一
己之私而坏天下之善其利害之分远矣是以君子
推絜矩之心而知天下之所以利不利故下文必欲
即媢嫉之人而迸诸四夷所以全善人以利天下后
世也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
能爱人能恶人
大学疏义 第 56b 页 WYG0202-0029b.png

  迸诸四夷使彼之恶无所施不与同中国使此之民
无所害仁人至公无私则其所好恶者皆天下之公
好恶此盖夫子之言故传者以此谓二字引之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
而不能远过也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
不能远其所以处君子小人者固俱为不得其当然
大学疏义 第 57a 页 WYG0202-0029c.png
之则而传文曰慢曰过则异其辞何也其实慢重于
过而过轻于慢夫见不善而不能退己退而不能远
则是以优游含洪之量而待小人是为失其宜耳故
止谓之过若贤人君子乃天下国家之所赖而见之
不能举举之不能先则是忽而不以为重不几于轻
天下国家之甚耶故传者特以慢名之其实待小人
犹不失为宽而待君子则已至于忽此传者所以异
其辞而慢之所以重于过也

大学疏义 第 57b 页 WYG0202-0029d.png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是非好恶之心人之常情其有拂人之性何也不仁
之人不能絜矩而惟私欲之徇故人之所同恶者彼
则以其便于己私而好之人之所同好者彼则以其
不利于己而恶之此所以众怒民畔小则身危国削
大则身弑国亡必有所不免者矣自秦誓至此又皆
申言好恶公私之极者盖秦誓以言所好之公与所
恶之私仁人放流之一节以明所恶之公见贤不能
大学疏义 第 58a 页 WYG0202-0030a.png
举一节以言不能充吾心好恶之实而此节遂以好
恶与人相反终之皆絜矩不絜矩之判耳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忠信者尽己而不违于物絜矩之谓也骄泰者肆己
而不有乎人不絜矩之谓也得之则得众得国也失
之即失众失国也所谓章内三言得失而语益加切
者得众失众以人心言之善不善以事为言之至于
忠信骄泰则直指心术言之也天理存亡之几决者
大学疏义 第 58b 页 WYG0202-0030b.png
忠信则天理存骄泰则天理亡也几决于此而其分
远矣且自其得者观之有国家者有幸而得人心者
矣然事为之间未可保也事为善矣而发于其心容
有未尽未实者焉亦安得保其久而不变哉又自其
失者观之有不幸而失人心者焉苟能转移犹可格
也其或事为之不善苟能更张犹可及止也若乃骄
泰则自其心术天理已亡其害于而政亡于而家而
国者吾末如之何矣心术乃善恶乱治本原之地天
大学疏义 第 59a 页 WYG0202-0030c.png
下之本无以加于此推得失之本至此切实推得失
之效自此而不可移矣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
则财恒足矣

  通章以货财为戒而此以生财为言何也财用国之
常经不可一日无者但瘠民肥己则为争民悖入之
愆而务本节用是乃制国生财之道苟徒禁其为聚
财之政而不示之以生财之道则异时国用不给终
大学疏义 第 59b 页 WYG0202-0030d.png
不免于横取诸民遂使时君世主以财聚民散之戒
为儒者之常谈而以剥民自足之政为有国之实利
则是以理财为讳者乃所以为聚财之张本也故此
节复以生财之道言之夫所谓生财者必有因天分
地之源所谓有道者决非管商功利之术而究其所
以为生财之道者则生者众食者寡为者疾用者舒
而已天地间自有无穷之利有国家者亦本有无穷
之财但勤者得之怠者失之俭者裕之奢者耗之故
大学疏义 第 60a 页 WYG0202-0031a.png
传之四语万世理财之大法也吕氏之说辞简理尽
而朱子本注所谓务本者生众为疾之说也所谓节
用者食寡用舒之说也至于财恒足矣则所以足财
者非外本内末之效而君人者亦何必横取诸民哉
是则生财之道乃厚民之本也呜呼下多游民中多
蠹吏上有偏聚之势而国有无穷之需生之为之者
有限食之用之者无穷利源竭而费之每多民力困
而取之益竭务本节用之不知而外本内末之益力
大学疏义 第 60b 页 WYG0202-0031b.png
曾几何哉而民之不散也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上言生财之道与足财之效故此继言仁者之所以
用财与不仁者之所以生财也夫仁者知生财之道
而财足矣积而能散故常以财发身不仁者不知生
财之道而崇货焉则争民施夺而终以身发财然而
仁者惟知散财以利民耳固非为发身而散之不仁
者惟知发财之利己耳而亦岂知所以亡其身也

大学疏义 第 61a 页 WYG0202-0031c.png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
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
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
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孟献子数言似非春秋卿大夫之言也献子固贤大
夫然以其好贤取友岂亦得于师友相传之绪论欤
畜马乘大夫以下之官也伐冰之家大夫以上之官
大学疏义 第 61b 页 WYG0202-0031d.png
也古者士三赐为大夫始有车马伐冰斩冰也然斩
冰有国者之事若卿大夫则受冰之家非斩冰者也
岂伐者取之之谓卿大夫之家丧祭则取冰于公故
谓之伐冰欤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
之食肉之禄冰皆与焉大夫命妇丧祭用冰其致仕
而老于家者亦无不受焉畜马伐冰爵禄富贵之家
也鸡豚牛羊小民产鬻之利也以畜马伐冰之家而
又察于鸡豚牛羊之畜则利以专而妨民是与民争
大学疏义 第 62a 页 WYG0202-0032a.png
利者也然厚禄之家而畜鸡豚牛羊之畜其害固己
阴夺民之利百乘之家而畜聚敛之臣其害则必横
夺民之利故献子于此又下一转语谓与其有聚敛
之臣宁有盗臣夫二臣者固非有国有家者之宜有
然而君子之心宽仁慈惠宁亡己之财而不忍伤民
之力故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耳此章无非絜
矩之义然以君子之心推之则其所以絜矩者宁在
我者有所损而无使在人者有所损不亦持心过厚
大学疏义 第 62b 页 WYG0202-0032b.png
之至哉至论其以义为利则其取数固亦多矣义之
一字终奚损利之一字终奚益有国家者断宜择而
取之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
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
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国天下之国家天下之家也君之者长之而已固非
其所得私也况可专其利以自私乎夫为国家之长
大学疏义 第 63a 页 WYG0202-0032c.png
而惟财用之务其原必起于小人小人虽在亦岂能
自肆其毒者惟有国家者以其言利为善于体国以
其任怨为善于忠君以其掊克为善于理财是以使
为国家小人之得为于国家所以悖取者无所不至
而国家之菑祸患害亦将无所不至矣盖民穷众怨
兵连盗起百姓畔于下天变怒于上四邻因其怨伐
其暴而谋取其国家者交至国家至此不可复为也
已虽有善者以承其后亦将如之何哉盖财之聚者
大学疏义 第 63b 页 WYG0202-0032d.png
有必聚之怨怨之聚者有必至之祸而祸之已至者
无可回之势甚矣哉小人之祸国家若是其烈也不
谨于其始而何以救于其终哉夫上之人以利为务
则争民施夺必有菑害并至之患此利之害也以义
为务则上仁下义而可以保国家府库之有此义之
利也义之利如此利之害如彼有国者将安处故又
重言以结之曰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右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

大学疏义 第 64a 页 WYG0202-0033a.png
  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者也天下至广也天下之
人至众也孰为经制之方孰为统驭之略传不一言
焉而惟谆谆絜矩之义反覆言之何也天下虽大亿
兆虽众然皆一人之积耳夫乾始坤生体率性而为
人人情固不相远也平天下者惟以一人之心体天
下人之心以天下人之心为一人之心推而广之概
而处之则各得其所而天下平矣此絜矩所以为平
天下之要道也此章反覆推明二十二节要其指意
大学疏义 第 64b 页 WYG0202-0033b.png
不过一纲二目而已一纲即絜矩也二目则财利也
君子小人也目虽有二其用一耳盖所谓絜矩者固
欲以公天下之好恶然天下之所同好者财利也公
其利以利天下者君子也私其利以利天下者小人
也是又民心之所同好同恶也是以十章之传第一
节以起絜矩之道第二节以形絜矩之义第三节明
絜矩之得也第四节明不絜矩之失也第五节则总
得失之说以结之第六节承得众之说以明有财之
大学疏义 第 65a 页 WYG0202-0033c.png
本絜矩之效也第七节因有财之说以明内末之非
不絜矩之戒也第八节并论财民聚散之效第九节
独指货悖出入之应皆絜矩与否之类感也第十节
则总善不善以结之此皆就货利一目反覆之以明
絜矩不絜矩之分也十一节承上文善字以明好善
之宝十二节承上文宝字以明仁亲之宝此善絜矩
者也十三节引秦誓能容之人君子之絜矩者也不
能容之人小人之反絜矩者也十四节绝小人之诀
大学疏义 第 65b 页 WYG0202-0033d.png
絜人心之所恶而仁人得好恶之正也十五节以戒
用君子之缓退小人之不能远知絜人心之所好恶
而未能尽好恶之道者也十六节感君子小人进退
之失以言好恶拂人之菑不能絜矩而反人心之好
恶者也十七节则又总得失之说以终之此皆就君
子小人一目反覆之以明絜矩不絜矩之分也十八
节即财利一目以指国家生财之有道十九节即君
子小人二目以论仁不仁者之于财二十节明仁义
大学疏义 第 66a 页 WYG0202-0034a.png
之说以总之二十一节明君子之不专其利絜矩之
心也二十二节明小人之必专其利絜矩之反者也
两结以义为利之语即上文以善为宝之意也此传
十章之大略也节段虽多其纲则一纲目虽异其归
则同参而伍之经而纬之反覆而玩味之其意切而
所该者大其辞详而所持者约诚平天下之要而大
学之极功也为人君者诚能即一人而絜之合人人
而矩之绝一己之私而公天下之利用君子之利而
大学疏义 第 66b 页 WYG0202-0034b.png
去小人之私使天下之大同得其所好同惬其所恶
亲贤乐利各得其所天下其有不平者乎











  大学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