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第 1a 页
仪礼疏卷第二十七
唐朝散大夫行太学博士弘文馆学士臣贾公彦 等撰
四享至所有 注四当至致之 释曰自此尽事毕论侯氏行觐礼讫
相随即行三享之事云四当为三古书作三四或皆积画此篇又多四
字字相似由此误也者知四当为三者诸文唯谓三享无四享之事所
以误作四者由古书作三四之字或皆积画者尧典云帝曰咨四岳皋
陶云外薄三海泰誓序云作泰誓三篇是古书三四皆积画也云此篇
又多四字者下有四传摈又云路下四亚之又云束帛四马四门四尺
四字既多积画四又似三由此故误为四字也引大行人者欲證三享
为正文云其礼差又无取于四也者案聘礼小聘曰问不享大聘虽有
享不言数明一享而巳案大行人五等诸侯皆同三享若然三与一及
不享是其礼之差是无取于四之义故从三为正云初享或用马或虎
豹之皮者案下经先陈马聘礼特言皮故知初享以此二者为先言或
者聘礼记云皮马相閒可也又聘礼经夕币时皮则左首展币时更云
马则幕南北面此下经亦用马案郊祀特云虎豹之皮示服猛也是其
卷二十七 第 1b 页
或用马或用虎豹之皮为初享也云其次享三牲鱼腊笾豆之实以下
皆礼器文是以礼器云大飨其王事与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也
笾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内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龟为前列先
知也金次之见情也丹漆丝纩竹箭与众共财也其馀无常货各以其
国之所有则致远物也彼诸侯国王为祫祭而致之与此因觐致之同
以其因觐即助祭因祭即致享物若不当三年祫祭即特致三享也云
皆以璧帛致之者案聘礼束帛加璧享君束锦加琮享夫人小行人亦
云璧以帛琮以锦是五等诸侯享天子与后此云璧帛致之者据享天
子而言若享后即用琮锦但三享在庭分为三段一度致之据三享而
言非谓三度致之为皆也凡享者贡国所有或因朝而贡或岁之常贡
岁之常贡则小行人云春入贡及大宰九贡是也因朝而贡者则大行
人云侯服岁一见其贡祀物之等是也皆有璧帛以致之案小行人云
合六币圭以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锦琥以绣璜以黼此六物者以和
诸侯之好故注云合同也六币所以享也五等诸侯享天子用璧享后
用琮其大各如其瑞皆有庭实以马若皮皮虎豹之皮用圭璋者二王
卷二十七 第 2a 页
之后也二王后尊故享用圭璋而特之礼器曰圭璋特义亦通于此其
于诸侯亦用璧琮耳子男于诸侯则享用琥璜下其瑞也凡二王后诸
侯相享之玉大小各降其瑞一等若如此言郑知五等享玉各如其瑞
者见玉人职云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言九寸据上公琮以享后不
言者文不具公依命数与瑞等则侯伯子男之享玉亦如其瑞可知又
知五等自相享各降其瑞一等者又见玉人职云瑑琮八寸诸侯以享
夫人郑云献于所朝聘君之夫人兼言聘者欲见聘使亦下君之瑞一
寸与君同直言瑑琮享夫人不言瑑璧以享君亦文不具若然侯伯子
男自相享各降其瑞一寸可知圭璋据二王后享天子与后者五等诸
侯既用璧琮二王后尊明用圭以享天子用璋以享后可知又知二王
后自相享亦用璧琮者以五等诸侯降于享天子明二王后退用璧琮
可知子男自相享用琥璜者以其子男瑞用璧享天子可与瑞同自相
享不得与瑞等降用琥璜可知若然子男之臣自相聘亦享用琥璜不
得踰君故也又知五等之臣聘享之玉皆降其君一寸者又见玉人云
瑑圭璋八寸璧琮八寸以覜聘八寸据上公之臣则侯伯子男臣各降
卷二十七 第 2b 页
其君一寸可知案孝经纬援神契云二王后称公大国称侯则二王之
后为公而则前谓公者案典命云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
服礼仪皆以九为节郑注云上公者谓王之三公有德者加命为二伯
二王之后亦为上公若然典命云王之三公八命有功加一命为二伯
则周公召公是也本国犹称侯则鲁侯燕伯是也 奉束至稽首 注
卓读至敬也 释曰云中庭西上者案昏礼云参分庭一在南又聘礼
云庭实皮则摄之注云参分庭一在南又米筥设于中庭郑注云言当
中庭者南北之中也则此云中庭亦是南北之中不参分庭一在南者
以其三享同陈须入庭深设之故也云卓读如卓王孙之卓卓犹的也
者以音字既同而读从之卓王孙是司马相如之妻文君之父也于十
马之内以素的一马以为上故训卓为的也云书其国名后当识其何
产也者谓若晋有郑之小驷复有屈产之类是也云马必十匹者不敢
斥王之乘用成数敬也者此为庭实故用十匹案康王之诰二伯率诸
侯而入皆布乘黄朱而陈四匹者彼据二王之后以国所有享新王享
物陈于庭用圭以马致享马不得上堂亦陈于庭直以圭升堂致命乘
卷二十七 第 3a 页
马若乘皮故以四为礼非所享之物故用四马与此异也 摈者至受
之 注亦言至受之 释曰云亦言王欲亲受之者亦上亲受之也
侯氏至随之 注王不至益臣 释曰云授宰币王既抚玉不受币币
即束帛加璧并玉言币故小行人合六币皮马与玉皆为币此单言宰
即大宰大宰主币故周礼大宰职云大朝觐会同赞玉币玉献玉几玉
爵注云助王受此四者是也云王不受玉抚之而巳轻财也者案聘义
圭璋还之为重礼璧琮不还为轻财是以圭璋亲受璧琮初即不受为
轻财故也云以马出随侯氏出授王人于外也者谓侯氏牵马而出马
随侯氏之后出授王人于外也云王之尊益君侯氏之卑益臣者春夏
受贽于朝虽无迎法王犹在朝至受享又迎之而称宾主至觐礼受享
皆无迎法不下堂而见诸侯巳是王尊为君礼臣卑为臣礼王犹亲受
其玉今至于三享贡国所有行供奉之节故使自执其马王不使人受
之于庭者是王之尊益君侯氏之卑益臣故也聘礼享用皮及宾私觌
马皆使人受之者见他国之君不臣人之臣故与此异也若然聘礼享
君尚有币问卿大夫此诸侯觐天子享天子讫亦当有币问公卿大夫
卷二十七 第 3b 页
是以隐七年左氏传云初戎朝于周发币于公卿而凡伯不宾服注云
戎以朝礼及公卿大夫发陈其币凡伯以诸侯为王卿士不修宾主之
礼敬报于戎是以冬天王使凡伯来聘还戎伐之于楚丘以归是诸侯
朝天子亦有聘及公卿大夫之事也 乃右至听事注右肉至无咎
释曰自此尽降出论侯氏受刑王免之降出之事刑袒于右者右是用
事之便又是阴阴主刑以不能用事故刑袒于右也云凡以礼事者左
袒左袒者无问吉凶礼皆袒左知者士丧礼云主人出南面左袒扱诸
面之右檀弓云延陵季子葬其子于嬴博之閒葬讫左袒故云凡以该
之引易曰折其右肱无咎者案易丰䷶卦九三云折其右肱无咎凡卦
爻二至四三至五两体交互各成一卦先儒谓之互体故郑随其义而
注云三艮爻艮为手互体为巽巽又为进退手而便于进退右肱也犹
大臣用事于君君能诛之故无咎引之者證刑理宜于右之义云告听
事者告王以国所用为罪之事也者加得字解之当云告王以国所用
为者得非罪之事也正是罪之一辞解拟受刑之意又解云告王以己
无罪引下文伯父无事解之不辞之甚也 侯氏至降出 注王辞至
卷二十七 第 4a 页
劳也 释曰云当出隐于屏而袭之也者以屏外不见天子为隐向者
右袒今王辞以无事故宜袭也云天子外屏者据此文出门乃云屏南
即是外屏云天子外屏取礼纬之文故礼纬云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
夫以帘士以帷是也 天子至再拜注赐车至外也 释曰自此尽
亦如之论王使人赐侯氏车服之事云同姓金路异姓象路案周礼巾
车掌五路自玉路至木路玉路以祀尊之不赐诸侯金路云同姓以封
象路云异姓以封革路云以封四卫木路云以封蕃国郑云同姓谓王
子母弟率以功德出封虽为侯伯其画服犹如上公赐鲁侯郑伯服则
衮冕得乘金路以下与上公同则大公与𣏌宋虽异姓服衮冕乘金路
矣异姓谓舅甥之国与王有亲者得乘象路异姓侯伯同姓子男皆乘
象路以下四卫谓要服以内庶姓与王无亲者自侯伯子男皆乘革路
以下蕃国据外为揔名皆乘木路而巳郑直言金路象路者略之也云
服则衮也鷩也毳也据司服而言案司服上陈王之吉服有九下云公
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自毳冕
而下如侯伯之服也 路先至车南 注路谓至十两 释曰云凡君
卷二十七 第 4b 页
乘车曰路者郑注周礼云路大也君之居以大为名是以云路寝路门
之等引春秋者闵二年左氏传云狄人伐卫又云及狄人战于荧泽卫
师败绩遂灭卫夜与国人出狄入卫遂从之又败诸河宋桓公逆诸河
宵济立戴公以庐于曹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
戍曹归公乘马祭服五称牛羊豕鸡狗皆三百与门材归夫人鱼轩重
锦三十两郑引之證重赐无数在车南也 诸公至是右 注言诸至
氏也 释曰云言诸公者王同时分命之而使赐侯氏也者以其言诸
非一之义以诸侯来觐者众各停一馆故命诸公分往赐之云右读如
周公右王之右者案襄公二十一年左氏传晋栾盈出奔楚范宣子杀
羊舌虎囚伯华于是祁奚老矣闻之乘驲而见宣子祁奚曰夫谋而鲜
过惠训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犹将十世宥之以劝能者今壹
不免其身以弃社稷不亦惑乎鲧殛而禹兴伊尹放太甲而相之而卒
无怨色管蔡为戮周公右王若之何其以虎也弃社稷郑引此者證大
史是右是佐公而在公右之义也云是右者始随入于升东面乃居其
右者大史卑明始时随公后升讫公东面大史乃居其右故云是右谓
卷二十七 第 5a 页
于是乃居公右而并东面知并立者以其在公右宣王命故也 升成
拜 注大史至之类 释曰引春秋者僖九年经夏公会宰周公齐侯
宋子卫侯之等于葵丘传云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
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
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
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郑引之者證此大
史述王辞侯氏下拜亦如此故郑云此辞之类也但彼以齐侯年老故
未降巳辞此下拜礼也故降拜乃辞之彼齐侯不升成拜者亦以年老
故也 使者至如之 注既云至遂言 释曰云既云拜送乃言傧使
者以劳有成礼略而遂言者经云侯氏送再拜者事势宜终故连言之
其实傧使者在拜送前必以之傧后略言者以傧有成礼可依故后略
言案上篇以来每有傧礼皆是成篇之法是成礼也 同姓至叔舅
注据此至而言 释曰案周礼冢宰职云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
国注云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者彼经或邦国连言或单言
国则邦国连言据诸侯单言国据王以邦在国上故云大曰邦小曰国
卷二十七 第 5b 页
唯王建国是邦之所居亦曰国彼对文则例散文则通故此大国言国
小国言邦也郑云据此礼云伯父同姓大邦而言者郑欲解称伯父叔
父不要同姓为定之意云据此云伯父者即上文云伯父此文即云同
姓大国则曰伯父是以云据此礼云伯父同姓大邦而言若也据文则
不要同姓与大国案下曲礼东西二伯不问同姓异姓皆称伯父州牧
而称叔父郑云牧尊于大国之君而谓之叔父辟二伯亦以此为尊是
此又云同姓大国则曰伯父者唯据此礼而云伯父而言不据他文故
郑此注决为不定之意 飨礼乃归注礼谓至一燕 释曰云礼谓
食燕也者案聘礼及诸文言飨皆单云飨无云礼郑所引掌客五等飨
食燕三者具有今飨下有礼故以礼为食燕也云王或不亲以其礼币
致之郑言此者欲解经变食燕而言之礼见王有故不亲食燕则以礼
币致之故言之礼云略言飨礼互文者直言飨见王无故亲飨之若王
有故亦以侑币之礼致之食燕公之礼见王有故以币之礼致之亦宜
有王无故亲食燕故云互文也引掌客者见五等诸侯飨食燕皆具有
證经之礼是食燕之义也以此文为互则飨食燕皆有酬币侑币是以
卷二十七 第 6a 页
掌客职三飨三食三燕云云即云若弗酌则以币致之郑注云若弗酌
谓君有故不亲飨食燕彼是诸侯自相待法此郑引之證经天子待诸
侯法则天子待诸侯三者皆有币可知案掌客云王巡守从者三公视
上公之礼卿视侯伯之礼大夫视子男之礼则天子使公卿大夫存覜
省至诸侯之国诸侯与之飨食燕皆有币与诸侯同可知也若大国之
孤聘于天子及邻国其飨食燕有侑币酬币亦与子男同故大行人云
凡大国之孤执皮帛以继小国之君出入三积不问一劳又云其他皆
视小国之君郑注云他谓贰车及介牢礼宾主之閒摈者将币祼酢飨
食之数故知飨食燕亦有币也案聘礼云若不亲食使大夫各以其爵
朝服致之以侑币如致饔无傧致飨以酬币亦如之是亲飨食之有币
可知又云燕与俶献无常数又不言致燕以币则无致燕之礼亲燕亦
无酬币鹿鸣序云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
意则饮食据飨食有币若然发首云燕群臣嘉宾者文王于群臣嘉宾
恩厚燕之无数故先言其实无币也若然天子燕已臣及四方卿大夫
诸侯燕己臣及四方卿大夫皆无酬币也 诸侯至其上 注四时至
卷二十七 第 6b 页
侯也 释曰自此尽四传摈论会同王为坛见诸侯之事云四时朝觐
受之于庙者案曲礼下经言之春夏朝宗在朝不在庙而言四时朝觐
皆在庙者朝宗虽在朝受享则在庙故并言之云此谓时会殷同也者
以司仪职云将合诸侯则令为坛三成与此为一事则合者合诸侯也
故知此为坛见诸侯谓时会殷同时也案大宗伯云时见曰会殷见曰
同郑注云时见者言无常期诸侯有不顺服者王将有征讨之事则既
朝觐王为坛于国外合诸侯而命事焉春秋传曰有事而会不协而盟
是也殷犹众也十二岁王如不巡守则六服尽朝朝礼既毕王亦为坛
合诸侯以命政焉所命之政如王巡守殷见四方四方四时分来终岁
则遍若如此注则时会殷同亦有朝觐在庙而独云四时朝觐在庙者
以其周礼大行人诸侯依服数来朝时会无常期假令当方诸侯有不
顺服则顺服者皆来朝王其中则有当朝之岁者复有不当朝之岁者
若当朝之岁者自于庙朝觐若不当朝之岁者当在坛朝若十二年王
不巡守则殷朝亦云既朝乃于坛者六服之内若以当岁者即在庙则
依服数十二岁合有侯服年年朝者在庙朝觐其五服自甸男采卫要
卷二十七 第 7a 页
五服若以十二岁王巡守揔合朝服不得独在庙在坛朝故郑会同皆
言既朝觐乃为坛于国外也朝事仪未在坛朝而先言帅诸侯拜日亦
谓帅巳朝者诸侯而言也云为宫者于国外春会同则于东方云云者
经直言为坛郑知逐四方为之者案司仪云将合诸侯则令为坛三成
郑注云合诸侯谓有事而会也为坛于国外以命事天子春帅诸侯拜
日于东郊则为坛于国东夏礼日于南郊则为坛于国南秋礼山川丘
陵于西郊则为坛于国西冬礼月与四渎于北郊则为坛于国北既拜
礼而还加方明于坛上而祀焉郑引此文下及朝事仪而言故知为坛
皆依方为之但四方之坛并宜在四郊之内以其拜日之等于近郊退
来就坛明坛在近郊之内但去城不知远近或四方皆依成数东方八
里南方七里西方九里北方六里四方此其定分案职方王会同或出
畿在诸侯之国故职方氏令诸侯供待之事则无常数云八尺曰寻者
依考工记云殳长寻有四尺从轸差之知寻长八尺云三重者自下差
之为三等而上有堂焉堂上方二丈四尺上等中等下等每面十二尺
者此以下基九十六尺上下三等每等两相各丈二尺共二丈四尺三
卷二十七 第 7b 页
等揔七丈二尺通堂上二丈四合九丈六尺也云方明者上下四方神
明之象也者谓合木为上下四方故名方此则神明之象故名明此乐
解得名方明神之义也云所谓明神也者所谓秋官司盟之职云此面
诏明神既盟则贰之是也云则谓之天之司盟有象者案春秋襄十一
年经书公会晋侯宋公之等伐郑郑人惧行成秋七月同盟于亳范宣
子曰不慎必失诸侯乃盟载书曰凡我同盟毋蕴年毋壅利毋保奸毋
留慝救灾患恤祸乱同好恶奖王室或閒兹命司慎司盟名山名川明
神殛之注云二司天神司盟司慎不敬者盟司察明者是为天之司盟
也云有象者犹宗庙之有主乎者以其宗庙木主亦上下四方为之故
云犹宗庙之有主无正文约同之故云乎以疑之虽同四方为之但宗
庙主止一神而巳此下文以六色为六神用六玉礼之有此别但取四
方同而巳云王巡狩至于方岳之下诸侯会之亦为此宫以见之者案
下文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沈祭地瘗郑注云升沈必就祭者也
则是谓王巡守及诸侯之盟祭也者是王巡守在方岳亦为此宫可知
是以司仪注云王巡守殷国而同则其为宫亦如此与以其与宫同也
卷二十七 第 8a 页
案司仪云王合诸侯令为宫据时会而言其巡守据王就方岳殷国此
王有故不行诸侯同来此二者其坛文约与时会同故云与以疑之是
以郑注大宗伯云殷同王亦为坛于国外亦时会有文者也引司仪者
彼此同是一事但文有详略此文言者取司仪以足之云南乡见诸侯
也者王在堂上立于上等侯伯于中等子男于下等奠玉拜皆升堂授
王乃降也 方明至方圭 注六色至著之 释曰云上宜以苍璧下
宜以黄琮者案大宗伯云苍璧礼天黄琮礼地青圭礼东方赤璋礼南
方白琥礼西方玄璜礼北方据彼文上宜用苍璧下宜用黄琮今于四
方还依宗伯唯上不用璧下不用琮故郑云而不以者则上下之神非
天地之至贵者也案宗伯注此礼天以冬至谓天皇大帝在北极者也
礼地以夏至谓神在昆崙者也郑云非天地之贵其天地之贵即昊天
昆崙是也既非天地之贵即日月之神故下云祭天燔柴祭地瘗郑注
天地谓日月也若然日月用圭璧者典瑞云圭璧以祀日月故用圭璧
也四方用圭璋之等案大宗伯注云礼东方以立春谓苍精之帝而大
昊勾芒食焉馀三方皆据天帝人帝人神则此亦非彼神也以其下文
卷二十七 第 8b 页
有日月四渎山川丘陵之神迎拜以为明神故知非天帝人帝之等是
以司盟云凡邦国有疑会同则掌其盟约之载及其礼仪北面诏盟神
郑注云有疑不协也明神神之明察者谓日月山川也觐礼加方明于
坛上所以依之也是郑解方明之神明日月山川之等非天帝也若然
四方礼神还用圭璋琥璜非天神还用礼玉者尊此明神而与天神同
故用之也云刻其木而著之者虽无正文以意言之以其非置于坐以
礼神于上下犹南北为顺刻木于四方亦顺不刻木安于中则不可故
知义然也 上介至而立 注置于至作上 释曰云上介皆奉其君
之旂置于宫尚左者此虽不言前期郑云豫为其君见王之位也则亦
前期一日可也公侯就旂据临朝之时也此旂郑虽不解郑注夏官中
夏辨号名此表朝位之旂与铭旌及在军徽帜同皆以尺易刃小而为
之也云中阶之前巳下皆朝事仪明堂位文以朝事仪论会同之事明
堂位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不在宗庙皆与此同故郑依之也言上者皆
以近王为上云尚左者建旂公东上侯先伯伯先子子先男而位皆上
东方者以其侯伯别阶相对子男虽隔门亦相对皆以东为上故云侯
卷二十七 第 9a 页
先伯子先男也云诸侯入壝门或左或右各就其旂而立者案下注云
诸侯初入门王官之伯帅之则此云诸侯入壝门或左或右者是二伯
初帅之各依左右若康王之诰云大保帅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帅
陈方诸侯入应门右皆北面此虽无应门亦二伯帅诸侯初入宫门或
左或右亦皆北面立定乃始各就其旂而立王乃降南面见之而揖必
知王有降揖之事者燕礼大射公降揖群臣使定位故知王亦然又知
王土揖庶姓之等者此是司仪职王在坛揖诸侯之事彼与此同郑彼
注云土揖推手小下之也时揖平推手也天揖推手小举之以推手曰
揖引手曰揖故为此解也若然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今王降者
以在坛会同相见与觐异故也以其觐礼庙门设摈此则堂壝门设摈
是以虽继觐礼之下觐礼无降揖法此与诸侯对面相见故有降揖之
事四传摈 注王既至作传 释曰知奠瑞玉及享币公拜于上等
侯伯于中等子男于下等摈者每延之升堂致命王受玉抚玉降拜于
下等者三等拜礼皆司仪职文摈者延之升堂以下约上觐礼之法云
王受玉谓朝时抚玉谓享时是以司仪三等之下云其将币亦如之郑
卷二十七 第 9b 页
云将币享也又云及请事劳皆如觐礼者请事谓上文侯氏奠圭摈者
请侯氏王欲亲受之劳谓侯氏受刑后王劳之故云皆如觐礼云公也
侯也伯也各一位者以其面位同故各自设摈云子男侠门而俱东上
亦一位也者以其虽隔门相去近又同北面东上故共一位设摈故有
四传摈云至庭乃设摈者对上觐礼门外设摈案此上经诸侯各就其
旂而立乃云四传摈则在诸侯之北故知至庭乃设摈云则诸侯初入
门王官之伯帅之耳者约顾命而知之 天子至方明 注此谓至祝
号 释曰自此尽西门外论将见诸侯先礼日月山川之事云此谓会
同以春者也者案下文于南门北门西门之外礼日月四渎会同以夏
秋冬此云拜日于东门之外故知会同以春者也云马八尺以上为龙
者是周礼廋人职文案彼云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
上为马五尺以上为驹云大旂大常也者案周礼司常云日月为常交
龙为旂则旂与常别此既象日月则是大常而云大旂者九旂各有定
称亦有通名故桓二年臧哀伯云三辰旂旗服氏注云九旂之揔名故
大常亦谓之大旂是以诸侯建交龙为旂亦谓之常大行人云五等诸
卷二十七 第 10a 页
侯亦曰建常九斿亦是通称也云王建大常縿首画日月其下及旒交
画升龙降龙知义然者以其先言日月后言龙故知縿首画日月依尔
雅说旌旗云正幅为縿长寻曰辰谓旌旗身也其下属旒乃画日月交
龙案左传云三辰旂旗服注云三辰谓日月星孔君尚书传亦云画日
月星于衣服旌旗郑注司服亦云王者相变至周而以日月星辰画于
旌旗所谓三辰旂旗昭其明也若然大常当有星所以司常及此直云
日月不云星者既言三辰则日月星俱有周礼司常不言星者司常九
旂皆以二字为名故略不言星是以此文亦略不言星案文大常之上
又有交龙则诸侯交龙为旂无日月王之大常非直有日月兼有交龙
司常不言交龙亦是于文略引朝事仪以下至朝诸侯此亦同法故引
之證此拜日于东门之事云天子冕而执镇圭者案玉藻天子玄冕拜
日于东门之外则知此亦玄冕也搢大圭者则周礼玉人职大圭长三
尺杼上终葵首是也云乘大路者则周礼玉路也以周之玉路因殷之
大路饰之以玉故犹以大路为名云樊缨十有二就者案巾车郑注云
樊马大带缨马鞅就成也以五采罽饰之一匝为一成樊与缨各饰为
卷二十七 第 10b 页
十二匝十二就也云贰车十有二乘者案周礼大行人云上公贰车九
乘侯伯七乘子男五乘而天子十二以为节故十二乘贰车者饰皆与
正路同当亦饰之以玉使人乘之少仪云乘贰车则式佐车则否是也
云帅诸侯朝日于东郊者朝日即拜日一也以其朝必有拜云所以教
尊尊也者天子至尊犹往朝日是教天下尊敬其所尊者故云教尊尊
也云退而朝诸侯者朝日于东郊退就坛使诸侯朝己云由此二者言
之巳祀方明乃以会同之礼见诸侯也者言一者诸侯朝事仪与此觐
礼其朝事仪朝日退乃始朝诸侯此觐礼加方明于坛上公侯伯子男
就其旂而立王乃四传摈见之是巳祀方明乃始见诸侯二者同故云
由此二者言之若然朝事仪直有朝日礼毕退见诸侯此觐礼祀方明
礼毕乃朝诸侯不同者以其邦国有疑则有盟事朝日既毕乃祀方明
于坛祀方明礼毕退去方明于下天子乃升坛与诸侯相见朝礼既毕
乃更加方明于坛与诸侯行盟誓之礼若邦国无疑王帅诸侯朝日而
巳无祀方明之事是以朝事仪直云朝日教尊尊而朝诸侯不言祀方
明之事郑云巳祀方明者据此觐礼上下有盟誓而言此天子乘龙及
卷二十七 第 11a 页
下文礼日之等若有盟誓文当在宫方三百步之上今退文在下者欲
见盟誓非常寻常无盟誓之事直朝日而巳故也云凡会同者不协而
盟者左氏传云有事而会不协而盟引此者解此经反祀方明之意反
祀方明者为不协而盟故也故引司盟證之云既盟则藏之者盟誓既
讫写此盟辞颁之于六官司盟之官覆写一通自藏拟后覆验云言北
面诏明神则明神有象也象者其方明乎郑言此者司盟云诏明神不
言方明此文直言方明不言明神郑欲合为一事故云言北面诏明神
则明神有形象可告以其方明有四方四色是其象无正文以义约为
一事故言乎以疑之云及盟时又加于坛上乃以载辞告焉者对前祀
方明加于坛上祀讫退而乃朝诸侯讫又加于坛上以载辞告之云诅
祝掌其祝号者案春官诅祝职云掌盟诅类造攻说禬禜之祝号注云
八者之辞皆所以告神明也盟诅主要誓大事曰盟小事曰诅又云作
盟诅之载辞以叙邦国之信是也 礼日至门外 注此谓至信也
释曰知此谓会同夏秋冬者以经礼日之等各于其门外上经礼日于
东门之外巳是春会同明知此是夏秋冬也既所礼各于门外为坛亦
卷二十七 第 11b 页
各合于其方是以司仪云将合诸侯则令为坛三成宫旁一门郑注云
天子春率诸侯拜日于东方则为坛于国东夏礼日于南郊则为坛于
国南秋礼山川丘陵于西郊则为坛于国西冬礼月四渎于北郊则为
坛于国北云变拜言礼者容祀也者言拜无祀祀则兼拜上春云拜日
无盟誓不加方明于坛直拜日教尊尊而巳此经三时皆言礼见有盟
誓之事加方明于坛则有祀日与四渎及山川之事故言礼是以或言
拜或言礼云礼月于北郊者月大阴之精以为地神也者郑据经三时
先北后西不以次第以其祭地于北郊祭月四渎亦于北郊与地同但
日者大阳之精故于东郊南郊于阳方而礼之以月是地神四渎与山
陵俱是地神以山陵出见为微阴故配西方四渎为极阴故月同配北
方又以月尊故先言之而又祭于北郊也云盟神必云日月山川焉者
为其著明也者以山川是著见日月是其明故同为盟神也引诗者曰
明诗人以为明證引春秋者定元年二月孟懿子会城成周宋仲几不
受功即云士弥牟曰晋之从政者新子姑受功归吾视诸故府仲几曰
纵子忘之山川鬼神其忘诸乎引之者山川神为盟神义也不言月者
卷二十七 第 12a 页
诸文无以月为盟神之事故不引据此觐礼言月以月明为盟神可知
祭天至地瘗 注升沈至作殪 释曰上论天子在国行会同之礼于
国之四郊拜礼于日月山川之神以为盟主巳备于上今更言祭日月
山川者据天子巡守于四岳各随方西祭之以为盟主故重见此文云
升沈必就祭者也者对上经山川丘陵但于四郊望祭之故不言升沈之
事此经言升沈必是就山川丘陵故言升沈案尔雅云祭山曰庪悬祭
川曰浮沈不言升此山丘陵云升者升即庪悬也此祭川直言沈不言
浮者以牲体或沈或浮不言浮亦文略也云就祭则是谓王巡守及诸
侯之盟祭也者此经主为天子春东郊夏南郊皆礼日即此经祭天燔
柴也秋西郊即此经祭山丘陵升是也冬北郊即此经祭川沈祭地瘗
也以其川即四渎也郑兼言诸侯之盟者以其诸侯自盟亦祭山川为
神主故兼言之此经兼有王官之伯以月为神主不言者无正文故不
言也云其盟愒于著明者亦如上释以日月为明山川为著也云燔柴
升沈瘗祭礼终矣者案周礼禋祀实柴燎是歆神始礼未终而言礼终
者以其祭礼有三始乐为下神始禋柴为歆神始牲体为荐馔始燔柴
卷二十七 第 12b 页
是乐为下神之后是下神之礼终故云礼终案尔雅祭天曰燔柴祭地
曰瘗埋柴与瘗相对则瘗埋亦是歆神若然则升沈在柴瘗之閒则升
沈亦是歆神之节皆据乐为下神之后而为祭礼终矣或可周礼此三
者为歆神至祭祀之后更有此柴瘗升沈之事若今时祭祀讫始有柴
瘗之事者也引郊特牲者案易纬三王之郊一用夏正春分以后始日
长于建寅之月郊天云迎长日之至者预迎之又云大报天而主日也
者郑彼云大犹遍谓郊天之时祭尊可以及卑日月以下皆祭以日为
主又云大宗伯职日以实柴祀日月星辰者此所引不取月与星辰之
义直取日而巳与此经燔祭文同郑引此诸文者欲證此经祭天燔柴
是祭日非正祭天神以其日亦是天神故以祭天言之是以郑云则燔
柴祭天谓祭日也又云柴为祭日则祭地瘗者祭月也者以其前文天
子在国祀日月燔祭既是日祭地是月可知亦非正地神也云日月而
云天地灵之者以其尊之欲为方明之主故变日月而云天地是神灵
之也云王制曰王巡守至于岱宗柴是王巡守之盟其神主日也者案
彼注以为告至案祀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注为考绩燔燎柴
卷二十七 第 13a 页
此又为祭日柴不同者但巡守至岱宗之下有此三种之柴告至讫别
有考绩皆正祭之神别有祭日以为方明之主尚书与王制并此文唯
有柴之文故注不同互见为义明皆有是以此引王制之柴以为祭日
引春秋者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为践土之盟传云山川
之神引之證诸侯之盟用山川为主此不言宋仲几者所引之言皆是
诸侯之事云月者太阴之精上为天使臣道莫贵焉者郑注周礼九嫔
职引孔子云日者天之明月者地之理阴契制故月上属为天使妇从
夫放月纪此二处俱是纬文郑言此者證王官之伯臣中最尊奉王使
出与诸侯盟其神主月以其无正文故言与以疑之乡来所解诸侯以
山为主王官之伯以月为主案襄十一年左传云秋七月诸侯同盟于
亳云司慎司盟名山名川彼非直有山川兼有二司则此所云日月山
川者兼有此二司可知又王官之伯非直奉王使出会诸侯而盟若受
弓矢之赐得专征伐亦与诸侯为盟 记几俟于东箱 注王即至之
处 释曰云王即席乃设之也者案公食大夫记宰夫筵出自东房则
此天子礼几筵亦在东房其席先敷其几且俟于东箱待王即席乃设
卷二十七 第 13b 页
之谓若聘礼宾即席乃授几若然公食大夫宰夫设筵加席几同时预
设者公亲设湆可以略几故以几与席同时设之若为神几筵亦同时
而设故聘礼几筵设摈者出请命云东箱东夹之前者案上文觐在文
王庙中案郑周礼注宗庙路寝制如明堂明堂有五室四堂无箱夹则
宗庙亦无箱夹之制此有东夹者此周公制礼据东都乃有明堂此文
王庙仍依诸侯之制是以有东夹室若然乐记注云文王庙为明堂制
者彼本无制字直云文王庙为明堂云相翔待事之处者翔谓翱翔无
事故公食宾将食辞于公亲临己食公揖退于箱以俟宾食是相翔待
事之处也 偏驾不入王门 注在旁至馆与 释曰云在旁与已同
曰偏者依周礼巾车掌王五路玉路以祀不赐诸侯金路以宾同姓以
封象路以朝异姓以封革路以即戎以封四卫木路以田以封蕃国此
五路者天子所乘为正四路者诸侯乘之为偏是据诸侯在旁与王同
为偏云不入王门乘墨路以朝是也者据上文而言云偏驾之车舍之
于馆与者偏驾既云不入王门又云乘墨车而至门外诸侯各停于馆
明舍在馆无正文故言与以疑之 奠圭于缫上 释曰此解侯氏入
卷二十七 第 14a 页
门右奠圭释于地时当以缫藉承之力乃释于地此缫谓韦衣木版朱
白苍与朱绿画之者非谓绚组尺为系者彼所以系玉固者也
仪礼疏卷第二十七
卷二十七 第 14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