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第 1a 页 WYG0068-012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尚书七篇解义卷二
大学士李光地撰
禹贡
贡者赋贡之总名
禹敷土随山刋本奠高山大川
古虽有州域然洪水茫茫疆界不别道路不通禹
欲治之先分定其州域以为水之脉络实因于山
卷二 第 1b 页 WYG0068-0120b.png
故随山以视之然后察源知流而有所用智伐木
以通之然后居高临下而有所施功又定其山之
高者川之大者以为之纲纪使高者无壅则下者
自行所谓涤源者也大者有归则小者自杀所谓
注海者也此禹治水之要也
冀州
冀州在北为都畿故首事焉其馀则自东而南而
中以终于西既顺地势实符天道此所以平而且
卷二 第 2a 页 WYG0068-0121a.png
成也
既载壶口治梁及岐
三者皆冀州山河所径也按下导山河北之山以
壶口为首故始事焉梁岐先儒以为吕梁狐岐者
是
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底绩至于衡漳
四者皆地名汾涞淇漳诸水之所经也先事于河
而次及诸水至漳水合流以下则冀州之域尽焉
卷二 第 2b 页 WYG0068-0121b.png
厥土惟白壤
土无块者曰壤中有脉坟起者曰坟腻者曰埴湿
者曰涂泥卤者曰斥按此经九州北方之地多壤
东方多坟南方多涂泥盖土性使然其中因高下
又不同言其槩尔
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
赋先田者所赋不止于田也畿内如山薮园林之
𩔖皆有征但薄耳其所以无贡者亦以此也诸赋
卷二 第 3a 页 WYG0068-0121c.png
错字之义旧说详之
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冀州地尽山海舜分其东北以为幽并此恒卫大
陆以至岛夷皆其地也恒卫二水名大陆泽名岛
者附海之处皆在古常山郡以东尽于辽界既与
冀分复以其地边远贡赋微薄不在九州科则之
内故叙于田赋之后而纪其入贡之道则由夹右
碣石以入于河也碣石既不可考夹右之义亦当
卷二 第 3b 页 WYG0068-0121d.png
阙战国策以碣石在常山郡○或曰夹古陜字此
句实总冀州言之如诸州之例盖除中间近都者
易致远者必自河达此经上言壶口下至岛夷故
极西则由陜右极东则由碣石以入于河如雍州
西河渭汭之例也
济河惟兖州
此后诸州皆表其南北东西山川以为封域
九河既道
卷二 第 4a 页 WYG0068-0122a.png
黄河水大东北土疏夏秋之间横流衍溢故禹于
其趋海之处播为九道以杀其势而远其害然其
迁改淤浅甚易盖不可知久矣乃欲一一寻其故
迹所谓劳而罔功者也
雷夏既泽灉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
兖地宜蚕而水患最甚故河既疏分泽又受水小
水又俱循道然后桑土可蚕民得平土而居也
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
卷二 第 4b 页 WYG0068-0122b.png
孟子言洪水未平草木畅茂故禹益烈而焚之刋
除以通道今此兖徐扬三州以草木畅茂验水平
者盖孟子所言上游耳此三州者泛滥独甚灭木
栖苴非他地比故观植物之得其性而水土之平
可知也
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
贞字之说蔡传得之周书所谓惟正之供明以薄
为其道也
卷二 第 5a 页 WYG0068-0122c.png
厥贡漆丝厥篚织文
丝织成者则入于篚以贡盖既施玄黄则护风雨
之剥蚀也
浮于济漯达于河
济水自河溢出故可以达河达河则达帝都矣自
此以下诸州皆同其不言达河者以其所达之水
又可以达河也
海岱惟青州
卷二 第 5b 页 WYG0068-0122d.png
山之表州者岱华衡荆而已
嵎夷既略潍淄其道
岱宗之麓绵亘数千里与西山相揖故大水从西
来者至此皆不得通非北趋即南下古今河道是
其验也是以东方诸州青之水患独减惟略嵎夷
道潍淄而已古注谓施功少曰略
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
青徐壤相属以斥地多故田降徐一等无水患人
卷二 第 6a 页 WYG0068-0123a.png
稠功勤故赋升徐一等
厥贡盐絺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
凡布帛之𩔖织成者入篚未成曰贡自兖州𤼵凡
可见也然此之絺豫之絺纻似为织成者而不入
篚布帛精粗之别也惟错先儒有两义疑与赋法
之错字同言间以海物杂而贡之明不责其不供
也豫明言磬错此则不同
莱夷作牧厥篚檿丝
卷二 第 6b 页 WYG0068-0123b.png
舜分青地以为营州自莱跨海而亦为之州牧其
为附庸之州与冀之幽并同故舜典肇十二州咨
十二牧禹贡则惟附见而不列疑舜禹互相变革
者非也然此言作牧冀不言者王畿无外略其牧
号且或以王官兼之如周家内诸侯之例也檿丝
莱产其牧贡之馀则统于青也凡贡篚系于夷之
下者皆其夷所贡夷者边裔之称为版章所及非
如雍州之昆崙析支渠搜时通中国者也此言作
卷二 第 7a 页 WYG0068-0123c.png
牧别于下淮夷岛夷统于徐扬不作牧者
浮于汶达于济
下导水济会于汶而济自河出
海岱及淮惟徐州
明在青扬之间
淮沂其又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底平
徐古无河患然西来东来之水皆注焉举淮沂二
者足以见凡矣今大河又趋徐是以水患为天下
卷二 第 7b 页 WYG0068-0123d.png
剧
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
田高赋降三等亦以水患故
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
用分封者居首饰旗章者次之作乐器者又次之
淮夷蠙珠暨鱼厥篚玄纤缟
篚亦淮夷所贡
浮于淮泗达于河
卷二 第 8a 页 WYG0068-0124a.png
河淮合流近耳古则由淮入泗泗有通道以达于
河先儒辨之悉矣
淮海惟扬州
此海字包东海南海盖尽今越地也诗曰至于南
海
彭蠡既猪阳鸟攸居三江既入
彭蠡以此及下导川文义考之当为巢湖非鄱阳
也江流至此有所猪畜故不散漫而文在三江既
卷二 第 8b 页 WYG0068-0124b.png
入之上三江者汉为北江江为中江九江为南江
或以震泽下流由松江入海者当之非是郑氏辨
之当矣然或谓豫章之水为南江似亦未允豫章
之水尽入鄱阳鄱阳湖口便与江连无所谓江者
惟洞庭距江尚远水出成江然后与大江者会故
虽泽而以九江号之盖没其本已此于江沔合处
亦近三江之名由此生也至扬州则合流已远犹
曰三江者存其源也犹洞庭受九水以成泽出而
卷二 第 9a 页 WYG0068-0124c.png
成江犹蒙九号皆存其源之意此不足为疑端也
震泽底定
震泽者自大庾分支北行其高大者曰黄山山下
群水奔汇以为太湖出松江以入于海今湖州人
亦苦水患故必欲令源疏流杀而后底定也此于
彭蠡三江各不相贯北方学者宜其多误矣
筱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
下厥赋下上上错
卷二 第 9b 页 WYG0068-0124d.png
兖徐序草木于土之下此先言之者南方草木尤
盛冬夏常青是以土虽涂泥田虽下下而所赋则
升三等不独人工之修盖亦天地之气温暖种植
为宜也
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筱簜齿革羽毛惟木
筱簜次于金玉尚礼乐之器也木次于齿革羽毛
下用器也
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橘柚锡贡
卷二 第 10a 页 WYG0068-0125a.png
数者皆岛夷所贡橘柚以逾岭者为美于时为岛
夷矣
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由江入海由海入于淮泗
荆及衡阳惟荆州
荆山有二此则南条之荆也以此山之外表其州
故曰荆州
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
卷二 第 10b 页 WYG0068-0125b.png
江汉此时未至海也以前此亦横流至是而合流
滔滔以赴于海故竟其委言之洞庭聚九水而出
为江前此散漫至是亦中正循轨以入于江故曰
孔殷盖所谓三江者于此备矣然九江离言之者
本州之水不与江汉源远者同也
沱潜既道云土梦作又
沱潜江汉之别流云梦沮洳之薮泽也江汉朝宗
故沱潜亦道九江既殷故云梦亦出
卷二 第 11a 页 WYG0068-0125c.png
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
土性田则略与扬州同而赋亦加等皆以其地炎
暖种植之利也至今楚之粟米四方犹仰赖焉
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杶干栝柏砺砥砮丹惟箘簬
楛
荆之羽毛齿革通乎南粤在扬之上金则在扬之
下故其语序若此
三邦底贡厥名包匦菁茅厥篚玄纁玑组
卷二 第 11b 页 WYG0068-0125d.png
荆地有三邦者贡此诸物也名或曰茗也古字通
周礼祭祀丧纪则聚荼盖亦大礼所用故与包茅
并言玑组犹贝锦盖一物也
九江纳锡大龟
九江贡此物也有之则献焉故曰纳重之故曰锡
不与扬豫之锡贡同
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
兼沱潜者道将北首非可以沿流行遇有支流势
卷二 第 12a 页 WYG0068-0126a.png
直北者则取径就之矣江汉与洛不通中间陆道
隔之故曰逾
荆河惟豫州
殷都近洛盖豫州地故曰景员维河维彼荆楚居
国南乡
伊洛瀍涧既入于河
后雍州漆沮泾沣入渭则详之此伊瀍涧亦入洛
而略之者掩于河之尊立文之体也
卷二 第 12b 页 WYG0068-0126b.png
荥波既猪导菏泽被孟猪
荥济自河出者又停蓄而后行周礼其浸波溠则
二水皆泽名也荥又与菏泽会其水必盛閒流入
孟猪也
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
垆疏也疏土曰壤有脉起曰坟坟则几于埴矣埴
则胶而不疏矣上冀州地壤兖青地坟徐则由坟
一变而埴今豫州之土上者固壤而疏下者虽坟
卷二 第 13a 页 WYG0068-0126c.png
而亦疏明与冀雍相近间杂山东诸州而犹不同
盖土中气和故也冀州田下此一等赋高此一等
冀总会杂赋为数又帝畿之内省助勤而人功修
也此州单出田赋遂错出上上与冀州并者周公
曰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
阴阳之所和也夫是以百物阜安然则虽物土性
尤关天道也
厥贡漆枲絺纻厥篚纤纩锡贡磬错
卷二 第 13b 页 WYG0068-0126d.png
纩绵之细者亦防漂湿故入篚
浮于洛达于河
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道
梁州江汉出焉故纪岷嶓沱潜而源流备矣枝流
既多随处疏治故沱潜既道与荆州复
蔡蒙旅平和夷底绩
先儒说蔡蒙二山沫水所径漂疾为患故曰旅平
和夷或谓夷人所居蔡氏谓经言底绩者皆地名
卷二 第 14a 页 WYG0068-0127a.png
严道以西有和川夷道或其地也按下经云九山
刋旅今九州惟梁雍言旅者记曰三王之祭川也
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雍梁山之宗水之
源故特于二川发凡焉
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
黎黑也青黎者涂泥之一变故其田与荆扬俱为
下则赋降田一等间升与田准而又或不及科负
山多阴不如荆扬炎地故也
卷二 第 14b 页 WYG0068-0127b.png
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
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
其西北界须因桓水而来浮于潜以下则与州之
所同也逾入两字错互吴氏说得之盖潜固与沔
通而沔渭不相涉必也由沔入褒由斜入渭而褒
斜之间尚须陆行百馀里曰逾于渭方与荆州逾
洛之例合也不曰达于河而曰乱意者河渭合流
势必湍急舟人斡运用力不同
卷二 第 15a 页 WYG0068-0127c.png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
弱水极西不与州中之水相溷故先之
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攸同
渭汭当与下文同恐非二水也导水渭东会于沣
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此错言之者彼以西东
为序此以大小为义其主于渭均也渭为大泾次
之沣次之漆沮为小故举泾属渭者于中而下及
漆沮上溯沣水则文义备矣
卷二 第 15b 页 WYG0068-0127d.png
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
略冀州之山则自西而东雍州之山则自东而西
终于鸟鼠者渭源所出雍之望也○按上九州之
例大约大水居前陂泽小水次之间及原隰则水
平之效而经理田赋之端也如兖之九河徐之淮
沂扬之三江荆之江汉豫之伊洛瀍涧入河皆天
下大渎故首纪惟冀梁首以山者治河自壶口始
治江自岷嶓始也青雍江河皆不经焉而一极西
卷二 第 16a 页 WYG0068-0128a.png
一极东禹之功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不可不表
其处也故纪嵎夷弱水明迹掩之所尽各从其大
者也天下大势起于西北故雍之山详焉而特曰
旅
原隰底绩至于猪野
此原隰猪野恐非地名泛言高下之土皆平薮泽
亦治
三危既宅三苗丕叙
卷二 第 16b 页 WYG0068-0128b.png
三危黑水所经三危既宅黑水顺流也
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
土之色性皆纯故田上上然赋下五等者人功差
也冀田中中以尧舜所都赋入为天下最盖劳来
之功远矣雍僻西陲杂于戎俗是以五谷之利未
兴厥后后稷之孙实君其土世修农业而以教民
故其诗曰信彼南山惟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
之文武周公不忘旧事周原膴膴名于天下矣秦
卷二 第 17a 页 WYG0068-0128c.png
人承之用耕战富强遂兼诸侯世变风移非禹之
旧矣
厥贡惟球琳琅玕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
其北境者自积石至龙门西河与南境者会于渭
汭也文势略与梁州同
织皮昆崙析支渠搜西戎即叙
言织皮者此三国之西戎亦即叙而时入贡也荒
服之外故附于后苏氏欲以属于球琳琅玕徒见
卷二 第 17b 页 WYG0068-0128d.png
莱夷淮夷岛夷之隶东州而不虑彼近而此远也
荒服犹曰世相朝也况其外者岂与岁执壤奠者
比乎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底桂
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上以九州为经山水为纬此下以山水为经州域
为纬盖后世治水皆就一处施功故管氏以曲防
为戒白圭以邻壑自矜也禹览天下之大势兴天
卷二 第 18a 页 WYG0068-0129a.png
下之大利行所无事而不凿焉其要存乎导之而
已导之之迹非自源徂流不可得见也山止而不
行亦曰导者山之高下相因即水势所自起循其
条理以为纪纲故曰导也岍岐荆雍州山在河南
壶口以下皆冀州山在河北故曰逾于河文义当
然固非山逾亦非人逾也中间言某至某者条理
段落相属近者也入于海者自言山形至此没尽
以为水入禹入者皆非也
卷二 第 18b 页 WYG0068-0129b.png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吴氏曰唐志泗水县有陪尾山泗水出焉孔疏以
为在安州安陆县者非
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
上二条多河济渭洛淮泗之源流所在北方之山
也故第二条蒙上文不言导此下二条江汉之源
流在焉南方之山也故别以导字起之诗曰滔滔
江汉南国之纪
卷二 第 19a 页 WYG0068-0129c.png
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过九江与逾于河同盖为洞庭所隔西山势断故
越此一支至敷浅原又为鄱阳所隔而势又断敷
浅原朱子以为庐阜是也此外尚有一支自大庾
岭分派今之江南两浙福建以及广之东偏皆是
其地经言震泽底定则此地禹亦至焉然其原未
之穷也故其山皆不书○按上四条惟第一条言
入海馀三者或长或短率无入海之文谓禹迹所
卷二 第 19b 页 WYG0068-0129d.png
未经乎则嵎夷蒙羽盖施功焉扬山虽不见于经
然三江入处山形必尽是皆入海之地导山之所
当详也而皆阙焉何也愚于扬山既知之矣独岱
为岳宗用表青徐之畛迤东即是其入海处经文
不及以是蓄疑曾因 奏对备闻山东诸山之脉
自营州跨海而来遣官按履经十馀年非意之也
惟青徐之山从塞外来扬州之山又自岭表至二
者皆左绕右卫为九州藩蔽故与四条条理段落
卷二 第 20a 页 WYG0068-0130a.png
在土中者不同当日禹迹所陟北不踰垣南不出
徼而又知三州之山其脉络有所自于三州之水
言入海者则无源于上三条言入海又与入海之
山初不相属也圣人于所未见则阙如是以徵信
于万世
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
弱水九州之外水也故先之
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卷二 第 20b 页 WYG0068-0130b.png
黑水虽雍梁州界亦非域中之水故次之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又东至
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洚水至于大陆又北
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此下皆九州之水也导山以北南为序导水以大
小为序河来最远而大故先之汉不大于江以入
于江而总为江故先江也济淮自入海故次江渭
洛入河故次济淮按大陆在冀州河至大陆之北
卷二 第 21a 页 WYG0068-0130c.png
始播为九而兖州言九河既道岂兖州亦有大陆
抑自兖始疏分至冀而始备九也同为逆河先儒
谓既分而复合者亦未知然否恐其文意但曰九
者皆谓之逆河也逆迎也众渎皆受大河水者犹
迎之也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
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
汇回也水至此而纡回停注言汇泽为彭蠡则是
卷二 第 21b 页 WYG0068-0130d.png
汉江之水所注入也旧以鄱阳为彭蠡其来远矣
然鄱阳自受本州诸水出与江会于经文不合且
上列扬州舍曰三江而先彭蠡以南北大小之序
求之亦皆不合也惟以为巢湖者近是巢湖无源
而受汉江之水汇泽之义既通又有所停蓄而后
安流与前三江既入者亦相贯矣北江之说亦于
三江及之盖推其自为一源者虽至合并犹按南
北以存其号无可疑也经言北江中江必有南江
卷二 第 22a 页 WYG0068-0131a.png
足为三江之證于此聚讼而更别求经外之三江
以实扬州之渎无乃所谓弃经而任传乎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沣过九江至于东陵东
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
曰过九江不言会汉者蒙上条也北会于汇则鄱
阳是己说者以汇即为彭蠡然汇犹猪也群泽皆
得名之于时鄱阳未有名直曰汇也云尔彼云汇
灌注之称此云会合同之号岂得同乎巢湖在北
卷二 第 22b 页 WYG0068-0131b.png
则系之汉鄱阳在南则系之江以𩔖相属亦无可
疑者蜀江至此北折故曰北会谓当言南会不当
言北会者尤非也
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
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诸水惟此不言所导之山盖其隐见尤与他殊也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河性转徙而山东之地泰山之麓横亘不可通故
卷二 第 23a 页 WYG0068-0131c.png
直下趋徐遂与淮合去江三百里天下渎水隐有
交流之势亦古今一大变迁也
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
入于河
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
河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刋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
海会同
卷二 第 23b 页 WYG0068-0131d.png
约上治九州导山水者而总言之有川则有泽或
分其势而收其漫或聚其合而一其归如人之两
足一止一行相为用者也故彭蠡三江江汉九江
文皆相属义皆相贯然止者可陂而流者不可障
也涤源者去其壅阏使水自洗刮而已陂则防水
之害兴水之利故二者于洪范为一润一下于易
为一险一说一物而两体二用也四海又广言之
九州既平治而合一遂通道于九夷八蛮也
卷二 第 24a 页 WYG0068-0132a.png
六府孔脩庶土交正底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
又约上辨土物制田赋者而总言之财赋兼贡赋
之物六府皆在其中也成赋专乎田赋惟以土谷
言也正征也六府修则天下之利兴矣然庶土交
征而必致其慎焉使货之出于地者有馀君之取
于民者有节上下之间不贵异物贱用物此所谓
慎也至于田赋必以上中下之土为则而施权衡
焉或田高而人功未修则劳来而且轻之或赋重
卷二 第 24b 页 WYG0068-0132b.png
而土地弱薄则宽减而加惠之以是成赋虽一时
之宜而万世可师也
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土地平人民安乃定封建之制广文德之教故商
颂歌契而曰禹敷下土则方外大国是疆矣契承
之而兴教自小国大国无不达者此其成效也既
胙之土又命之氏盖自域中以至方外包下五服
皆在其中文德既修故天下敬服我之能以德先
卷二 第 25a 页 WYG0068-0132c.png
之而无有违我所行者德先犹周诰所谓孚先恭
先
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
四百里粟五百里采
杀渐远之劳也
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
采地在近小国次之大国又次之是时冀幽并皆
有牧则甸服有诸侯矣而不言者或以内诸侯别
卷二 第 25b 页 WYG0068-0132d.png
之如前莱夷称作牧而冀州无之也采地应在畿
内或不足则及于近畿者
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以上言若百里者自内数之言第几百里以外也
此下言若百里者自外数之言此数百里以内也
此等皆诸侯不言者蒙侯服也近者出入与天子
图度政事远者禦侮于外干不庭方诗曰天子揆
之又曰万邦之屏
卷二 第 26a 页 WYG0068-0133a.png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侯服者言自此以外始建侯也绥服者言诸侯于
天子朝觐享燕之𩔖巡行省视所及怀抚之道略
与侯服等也此外亦有诸侯但或为要束以齐一
之或以荒忽而宽假之虽与绥异然此固所以绥
之也大抵圣人之制详内略外故九州皆则壤成
赋而畿内独以甸名粟米之征又加详焉举此而
卷二 第 26b 页 WYG0068-0133b.png
馀可知也要荒之君所治者夷蛮所居者流蔡盖
不特以为化外之民而且以为禦魑魅之地似乎
斥而远之矣然圣人自有渐化夷蛮之道三苗犹
丕叙况其他乎至流蔡者性近夷蛮而且不若故
使其君长以夷蛮之治治之虽曰不易其俗于内
地略然所以因其性移其风而需之久者并生之
意同也○以上言锡土姓之事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禹锡玄
卷二 第 27a 页 WYG0068-0133c.png
圭告厥成功
声者德之著教者德之施有声是以应有教是以
化故曰文命敷于四海此则所谓祗台德先不距
朕行者也○案东西言地者自冀州而东西出其
地尚远也朔南不言地盖冀州已处极北独南方
之地长耳故特言其自朔而暨于南冀帝都不言
故南地亦不识也五服之制旧说谓甸服居中东
西南北各二千五百里然冀州固非土中考之此
卷二 第 27b 页 WYG0068-0133d.png
经则迤北无州何自而成此制乎愚意此亦就其
地之有者言之如东西南三面此制可行也北方
则阙诸未可一槩量也或谓如此则不应五千之
数曰五服者王制之中然声教之所及则远矣如
上九州西以黑水为界而又曰弱水既西南以衡
阳为尽而又曰入于南海迹既掩矣教亦及焉则
此讫于四海者是也故曰弼成五服又曰至于五
千曰州十有二师又曰外薄四海其立言固有法
卷二 第 28a 页 WYG0068-0134a.png
矣用此言以参此东西朔南之指则是五千者声
教所及有在九州五服之外者其四方长短偏正
固不足论微论南北即东至海近而西距流沙远
长短偏正固已别矣今以星度里差推之凡极高
差一度而地差二百五十里自塞尽处极高四十
二度至广海戴日极高二十三度恰地五千里东
西宜亦若是圣人之言不虚设也或以后代幅员
动万馀里而病其狭岂知此为九章量法汉儒所
卷二 第 28b 页 WYG0068-0134b.png
谓虚空鸟道者宁若后代合山川纡折计乎不知
此而徒拘文按图索之此新莽所以为天下嗤也
洪范
洪范者大法也意即顾命所谓大训者也河出图
洛出书圣人则之其学皆兴于殷之末世周人世
守与天球赤刀并列焉
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
商曰祀称祀者存箕子之志或曰箕子自作也武
卷二 第 29a 页 WYG0068-0134c.png
王既问箕子既对恐失其意故又使箕子书诸策
焉
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
其彝伦攸叙
骘者陟也自民以言天则曰降降中降祥之𩔖是
也自天以言民则曰陟谓其存乎上帝之心其性
其命皆默与天通故曰阴骘也如此则天之爱民
甚矣必笃生贤圣相助上天以协民之居协居者
卷二 第 29b 页 WYG0068-0134d.png
谓使之各得其所也易曰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
民武王又尝曰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皆谓是
也顺天保民之道必有经常条理举而措之是谓
彝伦所叙
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
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
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五行者天道民事之首汨陈五行则其馀无所施
卷二 第 30a 页 WYG0068-0135a.png
矣不畀洪范九畴者自后锡禹洛书而追论之也
锡洛书之意是命禹作洪范九畴故直以洪范九
畴目之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
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
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
六极
洛书之数具天地人之理人者天地之心也成位
卷二 第 30b 页 WYG0068-0135b.png
乎中而天地之理得矣神禹观𧰼而有启于心故
述九𩔖以寓常道三才有上中下之位王者则上
谨于顺天中以修身而下以治世此三者其纲也
五行者天道之大五事者修身之要八政者治世
之法五纪则五行之播于四时者也皇极则五事
之止于至善者也三德则八政之成乎民风者也
稽疑者五气布四时行而复察其吉凶之几庶徵
者五事修皇极立而复参以天人之应福极者八
卷二 第 31a 页 WYG0068-0135c.png
政厚三德成尤必期于太和洋溢而后已焉此九
者其目也修已以敬故曰敬用农者四民之本故
曰农用协者测验之合建者仪表之端乂者欲其
协于中明者欲其决于疑念者省察之谓向者以
为期威者以为畏也王者所以相天阴骘之意而
恊民居其始终条理无过是矣○此条似为禹洪
范九畴之本文以下则皆箕子衍说以明之也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
卷二 第 31b 页 WYG0068-0135d.png
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
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水火者气也故一曰水二曰火木金者质也故三
曰木四曰金土者兼载五行故五曰土润下之𩔖
因其性以取其用也作咸之𩔖于用之中而指其
最切者也诗云民之质矣日用饮食非五行而物
何以生哉
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
卷二 第 32a 页 WYG0068-0136a.png
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
聪作谋睿作圣
貌言𤼵于己故一曰貌二曰言视听通于物故三
曰视四曰听思者合外内之道故五曰思恭从明
聪睿则五者各举其职矣肃乂哲谋圣则五者各
尽其理矣
三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
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卷二 第 32b 页 WYG0068-0136b.png
民生于食资于货故一曰食二曰货知养人则宜
知事神故三曰祀司空以定民居司徒以兴民德
司寇以治民乱故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
宾以礼邦国也师以威邦国也故七曰宾八曰师
四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
岁者日周于天也月者月会于日也日者日出入
于地也星辰者纬星之迟速留逆经星之早晚伏
见也历数者日月星辰之参差齐会千载可坐而
卷二 第 33a 页 WYG0068-0136c.png
致者也
五皇极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惟时厥
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
德惟皇作极
皇极一而已非如他畴之有条目故释其义惟曰
皇建其有极言王者作君作师为天下表也五福
在九畴之终而此豫言之者王者体天阴骘下民
之心必欲跻之五福之域而福不在德之外故建
卷二 第 33b 页 WYG0068-0136d.png
极者所以敛福于已而即所以敷锡庶民者也敷
锡之道使之观感而兴焉使之率教而化焉使庶
民皆于汝取法则观感之深也与汝保守此法则
率教之至也是以在下之民皆无淫朋有位之人
皆无比德者惟皇有以作之极而已
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罹于
咎皇则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时人
斯其惟皇之极
卷二 第 34a 页 WYG0068-0137a.png
此条及下条皆言敷锡之道也有谋为持守民之
上也未合于善而未罹于罪民之次也𤼵其好德
之心由次而向于上者也故其上者汝则当念之
而不忘其次者则当受之而不弃又当平和汝之
颜色其自言好德者汝则教之以锡其福则人皆
于皇而取法无有不日迁于善者矣
无虐煢独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
昌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
卷二 第 34b 页 WYG0068-0137b.png
其辜于其无好德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
煢独凡民侧微者也高明有位尊显者也煢独者
固不可虐而弃之高明者则尤当畏而尊之此二
句承上凡庶民而起下凡正人之意也有猷有为
有守固善也若有能有为未必其有守使之自耻
其所行焉则汝国其昌矣然养耻之道在重其禄
人富则自力于善而有爱国之心苟不能使与汝
家相好则是人必至入于罪辜于其无好德之心
卷二 第 35a 页 WYG0068-0137c.png
之时汝虽锡之福而教之反以汝为降之咎而虐
之矣凡民皆然而自有位者始所谓养贤以及万
民者也夫富也好德也五福之两事也然寿康考
终天之所制皆不可锡惟其本在于好德而好德
之本在富此则养而教之君所可锡者也建皇极
者知此故其治世也养之而八政厚焉教之而三
德修焉
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
卷二 第 35b 页 WYG0068-0137d.png
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
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
上言敷锡庶民之事此乃正言建极之道也王谓
前王也偏颇好恶则泯于心偏党反侧则绝于事
一惟前王之道路是遵以立于荡平正直之域盖
恭从明聪睿各极其至则清明纯粹而私欲不留
其大中至正之善固自如此也如此然后能建极
以敛福而锡之而民莫不会归焉
卷二 第 36a 页 WYG0068-0138a.png
曰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于帝其训凡厥庶民极之敷
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
下王
敷言者敷锡庶民之言也言出乎身加乎民故事
有五而所以通上下之情者言而已矣承上文言
民既会归于有极故其于上之所敷锡者咸曰此
皇极之敷言是常道也是至教也非王之训而于
天其训之也于是相与守其训而服行之以自亲
卷二 第 36b 页 WYG0068-0138b.png
于天子道德之光其心盖曰训我者固至矣而天
子之爱我者如父母其恩不可悖尊则元后其分
不可违也所谓于汝极锡汝保极者如此
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彊弗
友刚克燮友柔克沈潜刚克高明柔克惟辟作福惟辟
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
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人用侧颇僻民用
僭忒
卷二 第 37a 页 WYG0068-0138c.png
三德者因民之习俗气质而施之使咸适于中道
者也平康则以正直之道行之则不识不知顺帝
之则矣以刚克刚以柔克柔所谓一猛一宽政之
善经也以刚克柔以柔克刚所谓矫偏归正教之
善术也此三者皆不离乎威福之柄而行使失于
委任而有显擅其势者惑于听受而有阴窃其权
者则必有害于汝之家有凶于汝之国于斯时也
所施失当而三德不行矣有位之人自侧而颇自
卷二 第 37b 页 WYG0068-0138d.png
颇而僻凡厥庶民自僭而忒其势则然也民洽于
中奚有哉
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
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立时人作卜筮
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
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
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彊子孙其逢吉汝则从龟从筮
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
卷二 第 38a 页 WYG0068-0139a.png
吉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从龟从筮
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违于人用静
吉用作凶
卜书以五行为体其兆则雨霁蒙驿克分焉筮书
以阴阳为卦其动则贞悔见焉忒者事之参差疑
而未决者也推而衍之易所谓大衍是也人者神
所依故以人谋为先神者人所主故以神谋为重
八庶徵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风
卷二 第 38b 页 WYG0068-0139b.png
五者皆切于民物故徵验以此为大
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庑一极备凶一极无
凶曰休徵曰肃时雨若曰乂时𤾉若曰哲时燠若曰谋
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徵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
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
时是也时五者犹前所谓时五福也来备而又各
以其叙则下所谓时也一极备则不叙一极无则
不备则下所谓恒也肃乂哲谋圣者貌言视听思
卷二 第 39a 页 WYG0068-0139c.png
之有则是以时者应之狂僭豫急蒙者貌言视听
思之无度是以恒者应之洪范之书以五行为本
故五事庶徵皆以水火木金土之序相次卜之雨
霁蒙驿克亦然馀则有不可悉配者不必强为之
说也
曰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岁月日时无易百谷
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岁时既易百谷
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宁
卷二 第 39b 页 WYG0068-0139d.png
王者既以修身之五事自省矣然修身必见于政
而有君不可无臣故必上下交儆庶绩咸熙然后
天和可召也王者如天故验以岁而总其成卿士
师尹如日月故验以月日而考计其得失如自岁
之大推而至于月日之小雨𤾉燠寒风之时无易
而百谷成则可以验王者之政治明矣卿士师尹
得人而俊民章矣室家蒙泽而平康矣如自日之
小积而至于月岁之大雨旸燠寒风之时尽易而
卷二 第 40a 页 WYG0068-0140a.png
百谷不成则可以验王者政治昏而不明矣卿士
师尹不得人而俊民微矣室家不蒙其泽而不宁
矣盖修身固其本然必至此然后尽省验之道也
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
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庶民惟星承王者卿士师尹而𩔖及之星繁系于
天而日月经纬之犹庶民众附于君而卿士师尹
纲纪之也列宿躔历与气候相应气候之所当若
卷二 第 40b 页 WYG0068-0140b.png
星之所好自风雨之变者而各有攸好则寒燠之
常者可知矣是以日月之行星也或冬或夏是寒
燠不失其节也月之从星也或风或雨是风雨不
愆其期也以日月之从星好验卿士师尹之顺民
欲否则有当燠不燠当寒不寒当风雨不风雨者
星失其所好其验在于民失其所欲矣此又参以
天象验之然亦即雨旸燠寒风而求其端耳非如
后代星家杂候禨祥之说也
卷二 第 41a 页 WYG0068-0140c.png
九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
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
六曰弱
至治之世王泽洋溢天与人应故其养民之优则
感乎悠长丰厚之气人皆寿富而且康宁其教民
之切则感乎纯粹和祥之气人皆所好在德而莫
不以善自终焉此盖王道之成格于皇天是以莫
之致而至者命也而王者则称造命至此然后功
卷二 第 41b 页 WYG0068-0140d.png
与天地并而成位乎其中矣凶者考终之反短折
者寿之反疾忧者康宁之反贫者富之反恶弱者
好德之反也以五福为期向而以六极为畏惧尧
舜所以犹病伊尹曰时予之辜者此也
卷二 第 42a 页 WYG0068-0141a.png
卷二 第 42b 页 WYG0068-0141b.png
案洛书之数中涵三才之象何则天圆地方𧰼之始数
之本也圆以一为根以三为体方以二为根以四为体
凡有三点求其交会之心而周之即圆一者其心之一
点也凡有四点求其直折之角而布之乃方二者其角
之两线也此规矩所从生万形所自出万法所由起一
者数之始而非数也故乘除之算不行焉乘除之算自
三二起故易曰参天两地而倚数凡奇皆天也凡耦皆
地也洛书之数奇居四正天之位也耦居四隅地之位
卷二 第 43a 页 WYG0068-0141c.png
也三自东方而左旋以相乘八从三也故亦
左旋也二自西南而右转以相因
七从二也故亦右转也此二者东西之纬数
也一自北方相乘而不易六从一也故
亦不易也四自东南相乘而以对
九从四也故亦以对也
此二者南北之经数也凡耦乘奇不能得奇故皆得其
合数东旋西回北枢南向日月之行天地之道尽矣惟
卷二 第 43b 页 WYG0068-0141d.png
五者奇耦之交天地之会故三二之合五也一四之合
亦五也一二之积五也三四之积又即五之积也其𧰼
则据心而规运之即圆折角而平置之即方此所以在
洛书则居中而应人位夫子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
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
故大人必以天地为本以日星为纪四时以为柄月以
为量鬼神以为徒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盖惟其全
体天地故能成能于天地之间体信达顺以至乎顺之
卷二 第 44a 页 WYG0068-0142a.png
极也洛书之数惟十无位终则返于一矣天地人之道
之所以不穷者此夫
卷二 第 44b 页 WYG0068-0142b.png
尚书七篇解义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