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1a 页 WYG0541-051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山东通志卷三十五之十二
艺文志十二
共皇立庙议 师 丹
前师丹议制曰圣王制礼取法于天地故尊卑之分
明则人伦之序正人伦之序正则乾坤得其位而阴
阳顺其节人主与万民俱蒙祐福尊卑者所以正天
地之位不可乱也今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以定陶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1b 页 WYG0541-0517b.png
共为号者母从子妻从夫之义也欲立官制吏昭于
太皇非所以明尊卑无二上之义也后定陶共皇谥
议已前定议不得复改祖父为士子为天子祭以天
子其尸服以士服子无爵父之义尊父母也为人后
者为子之故为所后斩衰三年而降其父母期月尊
本祖而重正统也孝成皇帝圣恩深远故为共皇立
后奉承祭祀今共皇长为一国太祖万世不毁恩义
已备陛下既继体先帝特重大宗承宗庙天地社稷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2a 页 WYG0541-0517c.png
之祀义不复奉定陶共皇入其庙今欲立庙于京师
而使臣下祭之是无主也亲尽尚毁不正之祀非所
以尊厚共皇也
明堂议 颜师古
明堂之制爰自古昔求之简牍全文莫睹肇起黄帝
降及有虞弥历夏殷迄于周代各立名号别创规模
众说舛駮互执所见巨儒硕学莫有详通斐然成章
不知裁断究其指要实布政之宫徒以战国纵横典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2b 页 WYG0541-0517d.png
籍废弃暴秦酷烈经礼湮亡今之所存传记杂说用
为准的实亦无昧然周书之叙明堂纪其四面则有
应门雉门据此一涂固是王者之常居耳其青阳总
章玄堂太庙及左个右个与四时之次相用则路寝
之义足为明證文王居明堂篇带以弓韣礼于高禖
九门磔攘以禦疾疫置梁阴道以利农夫令国有酒
以合三族凡一事等皆合月令之文观其所为皆在
路寝者也戴礼昔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3a 页 WYG0541-0518a.png
斧扆南向而立明堂者明诸侯之尊卑也周官又云周
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堂一筵据其制度即
大寝也亦曰黄帝曰合宫有虞氏曰总章殷曰阳馆
周曰明堂斯皆路寝之徵知非别处大戴所说初有
近郊之言复称文王之庙进退无据自为矛盾原夫
负扆受朝常居出入既在皋库之内亦何云于郊野
哉孝经传云在国之阳又无里数汉武有怀创造询
于搢绅言论纷然终无定据乃立于汶水之上而宗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3b 页 WYG0541-0518b.png
祀焉明其不拘远近亦无方面孝成之代表行城南
虽有其文厥功靡立平帝元始四年大议营创孔牢
等乃以为明堂辟雍太学其实一也而有三名金裒
等又称经传无文不能分别同异中兴之后蔡邕作
论复云明堂太庙一物二名郑元则在国之阳三里
之外七里之内景已之地颍客释例亦云明堂太庙
比有八名其体一也苟立同异竟为巧说并出乎胸
怀曾无师祖审夫功成作乐治定制礼草创从宜质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4a 页 WYG0541-0518c.png
文递变旌旗冠冕今古不同律度权衡前后不一随
时之义断可知矣假如周公旧章犹当择其可否宣
尼彝则尚或补漏况郑氏臆说淳于謏闻匪异守株
何殊胶柱愚谓不出墉雉迩接宫闼实允事宜谅无
所惑但当上尊天旨祇奉德音作皇代之明堂永贻
范于来叶区区碎议皆略而不论
鲁议 高 郢
周公居摄七年致政而殁成王康王追思其德命鲁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4b 页 WYG0541-0518d.png
侯代祀之以天子礼乐鲁君得乘大辂建大常外祭
郊社内祭尝禘虞夏商周之服器与官兼而用之以
广鲁于天下郢窃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尊卑贵贱
待礼而别丰者不可杀杀者不可丰成康过赐非礼
也鲁君受赐亦非礼也何则郢闻有位而后有典礼
仲尼不臣门人非君也季札不嗣吴爵非长也周公
不王而以礼乐王者是以非礼诬周公也设诬周公
以非礼谓昊天上帝亦可诬乎奈何使鲁人郊昔孔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5a 页 WYG0541-0519a.png
子愤叹于衰周而欲求礼于鲁及睹其僭乃言曰鲁
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鲁用天子礼乐者本以
郊上帝既非声名文物之不当用可知矣又恐来者
以把宋用王礼为比因言把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
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把宋二王后得守先祖礼乐
鲁何守而用之邪犹惧其未明又言曰天子祭天地
诸侯祭社稷祝嘏莫敢易其常法是谓大嘏此乃申
言名位不同礼亦异数之定分也夫子之言昭昭如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5b 页 WYG0541-0519b.png
揭日月而学者或以为事更圣人未闻可否难措辞
于鲁议者于谦默之道则可矣于发挥之义恐未尽
也诗曰尔之教矣人胥效矣鲁侯用王礼其臣亦用
侯之礼故季氏舞八佾旅泰山设太庙歌雍彻嗟乎
礼之不早辨也如此古者父为天子诸侯子为士祭
礼从子不得从其父晋应武王之穆得用备物享武
王乎若享非礼之褒是周公不得为圣也如其不享
是成康祇以王者礼乐馁周公于鲁矣安在其广乎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6a 页 WYG0541-0519c.png
且周公之绩孰与伊尹佐商成康之明孰与太戊崇
异伊尹不过号为保衡至于沃丁太戊亦不加以王
礼或谓周公叔父也于伊尹而为亲故尊而异之夫
太伯太王之元子三以天下让于王季王季得之以
传祚于文武故孔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及
武王克纣追王太王王季文王而不追王泰伯岂武
王忌泰伯之德而不亲乎盖以等威之情名分之别
为万代之准不为一人私也夫人情无常以礼为常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6b 页 WYG0541-0519d.png
以理从情动则有悖且如王者祖有功而宗有德祖
宗之庙代代不毁大凡继体之君皆欲祖宗其父至
于功德未著不敢妄加庙称者情非不欲限礼而已
矣故礼之行于宗庙父子不得随其私而况成康又
得以天地之公器大典独私于周公乎周公有大勋
于周土田附庸以益之则可秬鬯圭瓒以赐之则可
若天子礼乐成康所恃以为尊也胡可以假人成康
虽欲尊于周公伯禽其忍受之以出僭其君入陷其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7a 页 WYG0541-0520a.png
父乎若周公躬制礼乐坟土未乾而子孙不克负荷
乱王者之度孔子称其衰不亦宜乎
孙奭谥议 宋 祁
仆射清明庄重体柔而用健炀和吸精储为英华在
布衣韦带有深沈不器之韵绂玦弹冠宾于王门是
时宋兴四十馀岁天子尚文向学开太平之原薪槱
髦士充布台阁而未有卓然以儒名家仆射由经生
博贯前载乃以诗之多识书之知远易之畅而隐春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7b 页 WYG0541-0520b.png
秋之婉而微礼之肃雍乐之易良参勤讲授为荐绅
倡始执据圣道洮汰群疑斗杓所建遂成寒暑珩璜
所触自然宫徵历官上庠居为时宗既而籍内禁阁
践谏省驳曹之任入进其轨出诡其辞批鳞罔惮职
衮无阙在蹇王臣匪躬在说命朝夕纳诲惟仆射举
之爱莫助之属今上浚明厥初物色旧老实膺丹书
之问进对华光之涂用阶告猷式克隮圣桓荣稽古
宽中眇伦惟仆射有之是以似之及宸幄归道安车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8a 页 WYG0541-0520c.png
税驾天语褒饯士论嗟挹俾耆而艾以殁元身大君
废朝行路相吊赙布所须一出长府密章加等昭告
下泉信乎令终之高显大雅之明哲矣谨按谥法体
和居中善问周达曰宣如仆射处躬弥中在丑忘竞
不居物累不为盗憎其让如范其慎如子孺能体和
矣内治家事外施邦教接士无貌言祝神无愧辞协
用通介时其进退能居中矣行成束脩节贯华皓终
以硕望显升师臣其所荐士皆足以经哲秉猷敷贲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8b 页 WYG0541-0520d.png
皇极逊远时誉常若不及以年得谢享考终之福生
平素守鲜如纯葩信善问矣建白百馀篇传经见义
质圣行远藏于册府副在家楹推则董仲舒博洽
则刘向其周达矣节惠知行请谥曰宣谨议
孔子庙堂议 宋 濂
世之言礼者咸取法于孔子然则为庙以祀之其可
不稽于古之礼乎不以古之礼祀孔子是亵祀也亵
祀不敬不敬则无福奈何今之人与古异也古者将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9a 页 WYG0541-0521a.png
祭主人朝服即位于阼阶东西面祝告礼成主人立
于阼阶上西面尸出入主人降立于阼阶东西面此
皆主人之正位也卒□祝盥于洗升自西阶主人盥
升自阼阶祝先入南面主人从尸内西面祝酌奠主
人西面再拜稽首皆为几筵之在西也尸升筵主人
西面立于户内拜妥尸尸酢主人主人西面奠爵拜
皆为尸之在西也汉晋春秋所载章帝元和二年幸
鲁祀孔子帝升庙西面再拜开元礼亦谓先圣东向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9b 页 WYG0541-0521b.png
先师南向三献官皆西向是犹未失古之意也今袭
开元二十七年之制迁神于南面而行礼者北面则
非神道尚右之义矣古者造木主以栖神天子诸侯
之庙皆有主卿大夫士虽无之大夫束帛以依神士
结茅为菆无有像设之事开元礼亦谓设先圣神座
于堂上西楹间设先师神座于先圣神座东北席皆
以莞则尚扫地而祭也今因开元八年之制抟土而
肖像焉则失神而明之之义矣古者灌用鬯臭郁合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10a 页 WYG0541-0521c.png
鬯臭阴达于渊泉既灌然后迎牲致阴气也萧合黍
稷臭阳达于墙屋故既奠然后𤋲萧合膻芗盖求神
于阴阳也今用薰芗代之庸非简乎古者朝觐会同
与凡郊庙祭飨之事皆设庭燎司烜共之火师监之
其数则天子百公五十馀三十以为不若是则不严
且敬也今以秉炬当之庸非渎乎古之有道有德者
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此之谓先师若汉
礼有高堂生乐有制氏诗有毛公书有伏生之类也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10b 页 WYG0541-0521d.png
大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释奠必有合有
国故则否谓国无先圣先师所释奠者当与邻国合
若唐虞有夔伯夷周有周公鲁有孔子则各自奠之
不合也当是时学者各自祭其先师非其师弗学也
非其学弗祭也学校既废天下莫知所师孔子集群
圣之大成颜回曾参孔伋孟轲实传孔子之道尊之
以为先圣先师而通祀于天下固宜其馀当各及其
邦之先贤虽七十二子之祀亦当罢去而于国学设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11a 页 WYG0541-0522a.png
之庶几弗悖礼意今也杂置而妄列甚至荀况之言
性恶扬雄之事王莽王弼之宗庄老贾逵之忽细行
杜预之建短丧马融之党附势家亦厕其中吾不知
其为何说也古者立学专以明人伦子虽齐圣不先
父食久矣故夏禹不先伯鲧殷汤不先司徒契周文
武不先不窋宋祖帝乙郑祖厉王犹上祖也今一切
置而不讲颜回曾参孔伋子也配享堂上颜路曾点
孔鲤父也列祀庑间张载则二程之表叔也乃坐其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11b 页 WYG0541-0522b.png
下颠倒彝伦莫此为甚吾又不知其为何说也古者
士之见师以菜为贽故始入学者必释菜以礼其先
师其学官四时之祭乃皆释奠释奠有乐无尸而释
菜无乐是二者之重轻系乎乐之有无也今则袭用
汉魏律所制大成之乐乃先儒所谓乱世之音者也
其可乎哉古者释奠释菜名义虽存其仪注皆不可
知唐开元礼彷佛仪礼馈食篇节文为详所谓三献
各于献后饮福即尸酬主人主妇及宾之义今惮其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12a 页 WYG0541-0522c.png
烦唯初献者得行之其可乎哉呜呼学校者德之所
自出犹河渎之宗瀛海也犹山岳之祖昆崙也今乃
舛谬若是则其他可知矣礼固非士庶人之所敢议
有人心者其孰能默默以自安乎虽然此固言其略
耳若夫庙制之非宜冕服之无章器用则杂乎雅俗
升降则昧乎左右如此类甚多虽更仆不可尽也或
者则曰子之言信辩矣建安熊氏欲以伏羲为道统
之宗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各以次而列焉皋陶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12b 页 WYG0541-0522d.png
伊尹太公望周公暨稷契夷益傅说箕子皆可与享
于先王天子公卿所宜师式也当以此秩祀天子之
学若孔子实兼祖述宪章之任其为通祀则自天子
下达矣苟如其言则道统益尊三皇不汨于医师太
公不辱于武夫也不识可乎昔周有天下立四代之
学其所谓先圣者虞庠则以舜夏学则以禹殷学则
以汤东胶则以文王复各取当时左右四圣成其德
业者为之先师以配享此固天子立学之法也奚为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13a 页 WYG0541-0523a.png
而不可也
小清河议 陈 圭
本职自奉委以来惕然靡宁昼夜思索以为此举系
一方利病万姓安危必洞识其要害深得其肯綮而
后可以建议顾愚劣何足以办此乃自乐安草桥溯
小清河而上历博兴高苑新城长山邹平至章邱县
淯河而止又沿淯河而下至齐东青城及蒲台县界
周回数百里间陟降原隰备尝险阻周览其形胜穷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13b 页 WYG0541-0523b.png
究其源委所至必集士民而询访之乃颇得其梗槩
始知前此各县画图皆为错误县官不审狃于见闻
出门望洋付之浩叹虽屡经计议而不得其要领所
以谬妄纷纭迄无定论诗曰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
不溃于成是也于是按地为图集士民而指示之大
约高苑等县水患由章邱之东有漯河一条流二十
五里至小清河故道柳塘口横过淤河而直趋邹平
以下高苑以上之驾鸭湾则溢而汎滥横流为诸邑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14a 页 WYG0541-0523c.png
之害最甚次则青阳驿后之浒山泊邹平县西之沙
河县东之白条沟皆受章邱邹平一带山壑之水下
注小清河至朱家湾之夏旺口下流淤塞乃决岸而
西亦会于驾鸭湾旧时小民无识为堤于湾之下水
既有源势不敢捍则横冲小清河之北岸而入小清
河故道流二十里至刘家口又横决北岸而出以汎
滥于数邑之地又次则清沙泊之水亦决故河而入
乃决北岸而出为蔡家口又次则孝妇河决岔河口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14b 页 WYG0541-0523d.png
而出诸水辏合汇为巨浸一望无际此高苑等三县
之所以受害也次则乌河之水顺小清故河而下不
能为患但自乐安石辛镇而下两岸太卑河身太窄
恐不能受以上诸水耳盖自龙山驿而东环章邱邹
平东南皆山也诸山譬则屋之脊也山下诸水譬则
屋上瓦陇间之水也小清河譬则檐前瓦口横盛滴
水之简槽也新城长山高苑博兴乐安之地譬则人
家之庭院也今小清河淤塞譬则简槽中有物作梗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15a 页 WYG0541-0524a.png
而瓦水溢出流满于庭院矣若开浚小清河故道是
剔去简槽中之物而瓦口之水循简槽而注于所当
注之地又将漯河𨗳入淯河是简槽所受不到之水
当于屋上高脊去处为夹沟斜出使从外注不为庭
院中之患也夫小清河故道志谓齐刘豫𨗳济南趵
突泉东行经章邱邹平长山新城高苑博兴至乐安
而入海今自乐安溯河而上至章邱之淯河薛渡口
止见得小清河南岸一面横受章邱邹平长山等县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15b 页 WYG0541-0524b.png
群山万壑之水南岸地高北岸地卑此河横亘其中
延袤数百里名虽与大清配然其实大清乃济水故
道天地生成之河小清乃人力所为非生成之河观
诸二河浅深广狭俱不相敌可见矣大清深入地下
四五尺阔将二三十丈小清河岸仅三丈许河底只
在平地上水由地上行两岸为堤以束之今填淤平
满河底将高过平地五六尺矣所以一决即为害也
其所以填淤者何也盖本来河身横当诸水之冲而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16a 页 WYG0541-0524c.png
又褊浅窄狭不能容受群山万壑之水往往冲决汎
滥而为诸邑之患凡水上流既决则下流必淤下流
既淤则上流愈决愈决愈淤愈淤愈决淤决相寻堙
塞日甚而河遂不通矣此河不通则无以受诸山之
水由南岸之高泻北岸之卑建瓴而下决防而出高
苑博兴乐安皆居洼下之地何为乎其不受害也今
必开通此河使受诸水患斯免矣然不必穷源至委
尽开之也盖此河固虽昔人𨗳趵突泉而来中经数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16b 页 WYG0541-0524d.png
河自东南诸山来者皆为石闸于下流横截之使必
由此而之海盖其初为通舟楫计也今非为通舟计
乃为除害计耳苟不为害则已何必尽开而通之故
自章邱淯河而上诸山之水虽经小清故道而径趋
大清者不知其几今皆既入大清不为东方之害则
自此以上小清故道开之无益所以不必开也考之
图志成化癸巳都宪牟公亦尝挑浚此河自乐安直
抵历下一以泄水一以通舟故大学士刘公珝记之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17a 页 WYG0541-0525a.png
曰退出膏腴之田数万顷又曰于是青船入于济是
已后又淤塞而章邱以上诸山之水各随其性之所
之直越小清之故道而趋大清以入海惟章邱白云
湖最阔一遇大雨即溢于小清而入于大清即今之
淯河是已大学士李公贤之记可考也为今之计惟
图除害不图通舟淯河既入大清矣则淯河以西固
不必开惟淯河以东八里许为漯河较诸河为大发
源于邹平之会仙山下北流至小清河故道柳塘口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17b 页 WYG0541-0525b.png
高家庄坏闸横注而下至二十里许则汎滥㳽漫至
驾鸭湾而与诸水合汇为巨浸其害居诸水之半此
河旧亦由柳塘口高家庄入于小清盖昔人为石闸
于下流而遏之使东务可通舟故也今闸既废而河
身且复深陡两岸小清故道俱已淤为平地自岸上
俛视水面且一丈有馀而水深又七八尺若复拘泥
旧迹自高家庄挑起至浒山泊之清河沟止计二十
里小清故道年淤既久民已栽植树木小者拱把大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18a 页 WYG0541-0525c.png
者合抱虽残堤断陇隐现无常而河身已几于不可
复辨也地势高仰如许若欲使漯河之水东由故道
与浒山泊之水会必须二丈深而后水可得行此二
十里居小清之上流既挑二丈许不知其下流又当
深几丈许而后水可行也势必不能矣然则此水竟
付之无可奈何而任其为害耶于是往复相度自高
家庄旧闸口溯河岸而上止八里许曰纪家口乃漯
河水汎西决之旧口也西望淯河之薛渡口仅五里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18b 页 WYG0541-0525d.png
许自此至彼地势趋下经三里许为常家庄即小清
故道犹有存者深尚五六尺阔亦三四丈又二里许
即薛渡口之旧闸为淯河矣此漯河之所以可由纪
家口开至常家庄由故河而入薛渡口与淯河合流
而入于大清其势甚便其功甚省与其开二十里高
仰之地抑漯水而使之必东孰若开五里上高下低
之地𨗳漯水而使之就下以五里而较二十里其远
近何如也舍五里而图二十里其劳逸何如也又沿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19a 页 WYG0541-0526a.png
淯河而下至齐东县淯河之水入大清河处深而且
阔奔驶无滞号为陈海沟自齐东东门视之下临如
井此其足以容水而不为民患中经麻姑堂上下倘
有浅涩处则疏瀹之可也况询之柳塘口之居民佥
谓漯河水汎之时姑未言下流之害但自纪家口之
两岸言之东决则由袁家口而入于潘家湾潴于浒
山泊而河东之民受害西决则由纪家口而㳽满平
地浸于柳塘口决于常家庄而河西之民受害修堤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19b 页 WYG0541-0526b.png
筑口岁无虚日劳费孔多今若由此而开入大清河
则非惟下流高苑等数县之民免害而章邱清平等
数庄之民亦免于垫溺之患矣一举而三得利孰大
焉然自常家庄而下二里系小清故道不占民田其
上三里阔四丈许系民有税田地当何如曰此自有
处夫柳塘口旧闸东西皆有小清故道西至常家庄
五里东至新桥十八里淤为平原沃壤民皆耕种树
植视为已业久矣今不追其花利但使之承受所占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20a 页 WYG0541-0526c.png
民地之税粮其孰不从至于地价又或以官银给之
或以小清之故道沃壤加倍偿之亦孰不愿功省而
利倍在所必为又况地势水势使然亦终不容不然
者也其长五里内三里平地二里旧河河身深阔俱
与漯河相等须用深一丈二尺阔四丈乃可通水此
章邱地方当役该县人夫三千名三日可开一里十
五日而功可成夫漯河之水既入于大清河则柳塘
口旧闸处高家庄以东至浒山泊之淯河沟二十里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20b 页 WYG0541-0526d.png
淤平之故道俱可弃不必开省力多矣自淯河沟而
下小清受浒山泊之水东行二十里至王亭口子而
北决流于驾鸭湾此二十里浅涩当浚深三四尺自
王亭口起至开河口五里许皆淤塞当挑深七八尺
开河口乃受沙河之水自邹平县西南来入小清东
行至阎家桥二郎庙前会白条沟之水流至旧口约
二十里许此浅涩当浚深三四尺又沙河经邹平县
西关而北入于小清地正五里名曰开河据本处民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21a 页 WYG0541-0527a.png
人告称水涨之时东决则由戴家口而漫流西决则
由萧家庄而漫流邹平县浮石等数庄之民皆受其
害而亟欲浚之然其深不过再用三四尺夫自浒山
泊之清河沟起至白条沟之旧口止通计有水而浅
者四十五里无水而淤者五里此邹平地方当役邹
平县夫开之可自免其县之水患也当用四千人计
一月而完自白条沟之旧口起至朱家湾之夏旺口
止计七八里水深不必再开又自夏旺口起至陶塘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21b 页 WYG0541-0527b.png
口止此三十里淤塞殊甚略有河形而已当挑深一
丈阔四丈皆长山县地方此处淤塞不通故往往白
条沟溢而东孝妇河溢而西漫流平地浸淫数社居
民患之若开而通之则非惟水循故道高苑等数县
免害而长山县之水患亦可免矣此当役长山县夫
五千人每日开一里计三十日而完自陶塘口起至
刘家口止计十五里此驾鸭湾水冲小清北岸而入
至刘家口而出自刘家口至蔡家口五里南岸口子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22a 页 WYG0541-0527c.png
受清沙泊水此二十里有水而浅当浚深三四尺相
离齐东青城各五十里宜借二县夫每县二千名四
千人每日浚一里二十日而完自蔡家口至岔河口
十七里皆淤涸当挑浚七八尺宜用高苑县夫三千
名计二十日而完此岔河口乃孝妇河自颜神镇受
诸水流至此入小清遇下流壅塞乃决而北注为害
甚大自岔河口至乌河口止约五十里大约分为三
等西头十里淤甚为上等当挑一丈中间三十里次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22b 页 WYG0541-0527d.png
之为中等当挑七尺东头十里又次之为下等当挑
四尺使与乌河河身相平水不倒流足矣此五十里
当用新城博兴县夫各四千名一日开一里每县不
过二十五里约二十五日而完乌河之下为博兴之
湾头自此以下乌河之水循小清故道而流两不为
害但自乐安县石辛镇而下至海口二百里河身仅
三丈许水深止六七尺其间两岸口子不下三四十
处堤内之水往往与高苑流来堤外之水相平出入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23a 页 WYG0541-0528a.png
无定须俟上流河通下流水落之时有口所当筑堤
所当修淤所当浚者再行估计徐议兴工故留乐安
与附近临淄之夫未用盖有待也议者见得现今水
势滔天黎民受害亟欲于乐安地方或挑支脉沟或
浚花阳沟或另挑一河入海使泄之各该一百五六
十里殊不知上流漯河既入于大清则水势杀一半
矣小清故道又通则浒山泊与沙河白条沟孝妇河
乌河诸水皆由河中行则今平地巨浸之水其源俱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23b 页 WYG0541-0528b.png
绝矣平地之水源头既绝而博兴以下乐安以上俱
有口子水可还河趋海上既无源下又有泄直坐待
其涸耳何必复为此浩大之功以妨开河之役耶盖
民力有限不能两用所谓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
事不成者或以疏通小清工程浩大谋于青城蒲台
之间相近高苑地方挑开一河五六十里通大清以
泄诸水此最径约言似可听昨见大清河身虽低而
两岸高于水面二三丈询诸居民咸谓水涨之时亦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24a 页 WYG0541-0528c.png
能溢岸为害今若开之使通于高苑以泄诸水目前
亦足以快然洼下之处亦终不能尽涸而大清水溢
之时又能倒流入来高苑等县反受其害则大小清
皆为患矣此所以断不可从也夫漯河既改小清既
通水患固可免矣然驾鸭湾与马家泊皆聚水之处
天雨连绵汎涨为害又如之何曰驾鸭湾在上流则
入于马家泊马家泊在河之低岸水不能上入于小
清故旧有支派沟延亘三县至乐安会小清而入海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24b 页 WYG0541-0528d.png
此天地生成之沟使泄诸泊之水也然在高苑博兴
境内者今已没于巨浸之中其在乐安境内者已淤
为民田长百馀里不必复开须待河道水涸之后寻
其近便小清去处名为渰沟者徐议浚之使有以泄
诸泊之水于小清足矣今姑未暇及也载观陶塘口
以下至乌河口南岸为新城地方北岸为高苑博兴
地方水由中行南决则新城受害北决则高苑博兴
受害故小清水溢之时南岸之民偷开北岸往往杀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25a 页 WYG0541-0529a.png
人致讼势之使然无足怪者然南岸地势高故水溢
虽决而进水退则淤而肥利害相当惟北岸地势卑
故水一决而遂聚经年不消所以浸淫数百里贻患
五六年而民不聊生矣愚民无所知识往往只与水
争故高苑之民则于陶塘口为堰以捍驾鸭湾之水
及其既溃则又为堰于马家泊之上亦崩决而不能
禦博兴乐安之民亦然每县界上必有遏水之堰所
谓以邻国为壑者也又新城高苑之间小清决口数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25b 页 WYG0541-0529b.png
十皆为月堤以助之修筑之劳迄无虚岁所谓补塞
罅漏者也然而随修随废前此命官估计惟会计此
耳不知岁费若干缗而两岸之民盗决河防互相争
斗不知杀死若干命至今讼者纷然可为流涕兹诚
开小清水循故道两不为患堰可不必修堤可不必
筑民可不必争讼可不必听矣所谓一劳而永逸者
也
请建社仓议 张惟诚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26a 页 WYG0541-0529c.png
岁有丰凶谷有贵贱而民生之休戚因之储谷备荒
诚牧民者之责矣但事以预立法贵周详使图之不
预则卒值凶年束手而无策若虑之不周则惠难遍
及有名而无实此勤恤者每长叹于噬脐而困穷者
竟未免于枵腹也本职新建常平仓积谷五千一十
一石三月间开仓比时价减三分之一挨乡顺社谕
令均籴仍刻票记多者不过三石少者任便零籴数
日之间市价顿减民稍沾惠矣但田野之民不能皆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26b 页 WYG0541-0529d.png
之城郭遂不得籴须各乡置仓随在贮谷使民不出
田里即有所得庶为完计故职敢以社仓请查行社
仓之法昔朱文公行之浙东已有成效其后行之者
则有利有害大抵小民假货皆起于贫贷时则易还
时则难贷时虽以为恩索时或以为怨此利弊之大
较也又查得宋张忠定公之治益州也以蜀地素狭
游手者众稍遇水旱民必艰食时米㪷值钱三十六
乃按诸邑田税如其价岁收米六万㪷至春籍城中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27a 页 WYG0541-0530a.png
细民计口给券俾输元估籴之奏为永制凡十户为
一保一家犯罪一保皆坐不得籴民以此少敢犯法
逮七十馀年虽时有灾馑而邑民无菜色夫社仓法
之有利有弊如彼而平籴法之有利无弊如此职请
今建社仓一如忠定公法但忠定公之法止籍城中
细民而职则欲行之乡镇忠定籴之岁以为常职则
欲常年籴之而荒年贷之候丰年止令偿之亦不收
息惟贷而负者则去其籍永不得籴夫其籴之也输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27b 页 WYG0541-0530b.png
元估不假呼迫既有抚字之仁又无催科之扰夫其
贷之也还仓抵斗负欠去籍既广宽大之恩复严精
覈之法足称无弊庶可常行已经齐集乡民于庭面
与酌议择其镇店之大居民之稠密堪以建置者四
乡共二十处城东则马庄白石彩山并东关四处城
南则新店王全城村站张吾村傅村集五处西则高
里袁家口韩家林拳家村秦家铺桑科集开河镇南
旺并西关九处北则古城集李官庄四汶集三处各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28a 页 WYG0541-0530c.png
处之左右前后凡在十里之内者悉以附焉每处议
建门楼一座前房三间团仓三座后房三间厢房三
间即置为社学选教读一人于内不独令其训诲童
蒙抑且资其看守附记一处工料约费银二十二两
分委修建今已告完又查各项堪动银共一千七百
四十八两合无给发各仓易谷赈贷每处发银八十
七两四钱照依秋成谷价即可籴谷五百八十二石
六斗六升当此赤春民之困穷已极合候允日本职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28b 页 WYG0541-0530d.png
亲诣各乡按籍而给秋熟贮仓以后每年籴粜岁以
为常悉如张忠定公法其间损益便通准从本职前
议秋籴准时价照原估冬则谷贮仓夏则银贮库每
当籴粜完日备将数目附入常平仓循环查考又本
职于万历二年置买大麦种一千五十石八斗七升
当年给散贫民播种至三年还过一千一百五十六
石贮预备仓亦当年放出今岁麦熟又当还仓合无
将此麦种查照人户住种处所各就近便社仓交贮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29a 页 WYG0541-0531a.png
依法敛散不必远赴预备仓以滋劳费似又便益夫
预备仓有谷八千五百七十四石三斗常平仓有榖
五千三百一十四石则环城而近者可无失所若各
社仓有谷一万一千六百五十三石三斗有麦一千
一百五十四石则离城而远者亦可无虞庶乎惠非
偏陂政不失平幸逢有年纵不藉此倘遇凶岁可望
存活其于民生未必无裨于万一也
治矿盗议 王廷相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29b 页 WYG0541-0531b.png
尝观民之为盗有侵渔迫于外饥寒切于身势不得
已而为之者亦有无赖恶少不事生业习于下流得
已而为之者是人也岂其天性有异于人恶生好死
而乐为之哉良以上无美政而因以失其良心下无
法守而渐以成夫偷俗故尔是故古之明王每急于
安抚怀来之实以养其乐生之心不懈于提撕警觉
之令以摄其放旷之气故风俗淳厚而盗警不作使
为治者不务乎安辑保育之勤而惟事乎攻击捕灭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30a 页 WYG0541-0531c.png
之术激而群聚不逞弄兵潢池虽布武宣威以成平
𠞰之功而良民荼毒亦惨矣岂为政之上策也哉迩
者窃矿之凶俱已授首未起之党皆为寒心此正平
定安辑之时不宜深求过计以激其反侧而兴其扰
攘也何以言之戡定乱略之后而犹督捕之急可以
致吏承风悦上以立名可以使捕者因之为奸可以
致民不得其死者多可以致故党疑惧而不自安夫
郡县之吏皆观望于上司之意向而为之也使一贼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30b 页 WYG0541-0531d.png
之尅而功赏之顿加一策之得而颜色之遽及由之
因以市誉因以进秩相效而起奔赴恐后仗剑率众
四搜于山泽萑苇之间无虚日矣嗟乎盗贼横行之
日为之殊可以立功而安定之后实生烦扰尔故曰
可以致吏承风悦上以立名夫捕盗之令虽出于官
府而执兵驱捕则藉于民快此等小人惟利是计使
在上者不此为急则刑罚清明良恶区别彼故不得
缘之为奸一或偏重而惟贼之是得则生死真伪由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31a 页 WYG0541-0532a.png
彼是任指攀无辜搜检财产肆行而无忌矣故曰可
以使捕者因之为奸夫禁盗所以安民也盗得其真
民斯安矣闻风而捕者无为盗之实妄攀而捕者无
可据之赃挟雠而捕者多所诬之罪非以安之实以
祸之矣况鹰鹯狼虎之吏惟欲多所捕获大张声势
以要奇功上司隔远一时不得躬讯祇凭巧文不知
欺蔽真正之贼一而良善之民十犴狴如海玉石俱
焚贫弱之家无所控诉岂不哀哉故曰可以致民不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31b 页 WYG0541-0532b.png
得其死者多夫治盗之要歼其渠魁解宥党与不直
人心易安亦且地方省事此古今不易之大道也今
大寇既平宜稍示休静以安馀党失此弗图更加严
治则郡县捕巡之吏岂能一一斟酌事机根连蔓结
穷极瑕隙激而成变势亦或有海翁之于鸥鸟非必
毕罗弹射之加也一有欲色之意已骇翔而不下矣
况灵于鸥者而尤亲触其必死之机有不骇而变者
乎故曰可以致故党疑惧而不自安嗟乎今山东之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32a 页 WYG0541-0532c.png
所患者其势凶志谬未有大于矿徒者也聚之则千
百成群不敢逼捕散之则一夕解遁莫可踪迹以愚
计言之当以不治之法治之则不期靖而靖矣何以
言之此徒之所欲者矿而已使洞无可入之隙彼何
所利而为之故首当责实于塞洞凡塞洞之法不一
有以泥涂于棘茨之上者有以巨石加灰泥者有以
坚筑土壤者此虽费工可以经久不得易开今之塞
洞者一切苟简为之惟填巨石于洞口继以小石补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32b 页 WYG0541-0532d.png
罅而已故矿徒之来一时可开彼知利可易得故风
行电掣三两日夜其事就矣比及官府知而捕之彼
已得利而散故曰当责实于塞洞夫今矿徒多四方
来者必得近矿之家以为住歇之处斯踪迹隐蔽纠
聚可成不然则易于败露彼乌敢肆然为之故次当
保察于近矿之民使之十家为保保有长十保为总
总有保正使一保之中各相觉察但系面生可疑之
人必要追求所来之自使之不得潜避为奸有司乃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33a 页 WYG0541-0533a.png
委公明廉能之吏不时巡察以提撕警觉保甲之众
如此则矿徒既不得与近矿之民相缘为奸而矿洞
又不得一时可以易开则窃矿之心渐以自阻而捕
治之吏可以不用矣故曰次当保察于近矿之民汉
渤海多盗郡吏不能平宣帝拜龚遂治之遂曰民之
为盗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尔臣请有以安之至郡
罢捕盗吏与民休息诸持锄耰者勿问于是卖剑买
牛卖刀买犊而为良民所谓以不治之法治之则不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33b 页 WYG0541-0533b.png
期靖而自靖者此也今之议者曰民间有弓矢之便
长鎗之利故民易以为盗欲严法令以禁之非官司
不得造作愚窃以为计之过者矣弓矢矛鋋之利民
赖以卫家禦变也百姓不得具于平时一旦值有寇
盗之警不过束手就执而已是盗贼玩禁而得以恣
行良民窘束而反以受祸令之不善无过于此况民
之为盗由其有不得乐生之心不在于蓄有兵器之
利使其生乐矣虽百千有利彼亦知爱其死而不为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34a 页 WYG0541-0533c.png
使不得其生之乐则凡可以苟延生命无所不为矣
锄耰之夫斩木揭竿亦可以亡秦又何必待于长鎗
利戟而后为之哉汉公孙弘言于武帝曰十贼彍弩
百吏不敢前臣愚以为禁民挟弩矢便帝下其议吾
丘寿王对云且弘所以为禁者为盗贼以之攻夺也
攻夺之贼知死而犹为之者大奸之于重诛固不避
也臣恐邪人挟之而吏不能止良民以自备而抵法
禁是擅贼威而夺民救也帝以难弘弘诎服是弓弩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34b 页 WYG0541-0533d.png
长鎗之禁便于劫贼而不便于良民古今之所同然
如此严令禁之似所不可大抵事势之变悬于机缓
急轻重毫末之差而机随以低昂事因之成败其关
系于政也大矣固不可不熟思审处以求适当其机
也若夫详其术以止盗而捕不宜急宣其惠以恤民
而兵不必禁此正今日事机之会也伏惟采择所宜
行之则地方幸甚谨议
东省防倭议 冯 琦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35a 页 WYG0541-0534a.png
防倭犹防黄河也夫虏患如海虽复滉瀁澒洞与天
无际然潮汐有所届而止河则奔突横溢迁徙无常
可使平陆为河可使河为平陆当其冲决不知所向
亦不知所止今倭患有能知其所向与所止者乎倭
所向非辽左则天津非天津则登莱愚以为犯辽左
则难入也犯天津暂扰而易定犯登莱则易入且难
定中国之祸未有已也辽左皆军卫又岁当虏城有
可守野无可掠今四方有事皆调辽左兵彼所入即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35b 页 WYG0541-0534b.png
我精兵处无论能战守必有馀我能自坚彼将坐困
故曰犯辽左难入天津畿辅重地为国咽喉一有缓
急远迩大震然进可攻掠而退无巢穴以自守各边
之兵远者十日近者五日一呼立集平原广野以骑
蹙步万矢齐发我用其长彼无所据一战而胜立可
芟夷故曰犯天津暂扰而易定倭水战不及南兵者
舟不如也陆战不及边兵者骑不如也若出于无水
兵无边兵之处彼捣其一虚而我违其两长腹里州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36a 页 WYG0541-0534c.png
县城既不坚人无固志郡城自守不足安能救人各
城披靡则郡城亦难孤立北震邦畿西梗运道游兵
杂沓道路不通须我南北兵集彼已自立窟穴我反
劳彼反逸我反为客彼反为主我反致于人彼反致
人故曰犯登莱则易入且难定也请略陈三郡之形
势齐之所以称四塞者何也东面海西南面山也惟
正北一面绾毂其口北自牛山南至穆陵万山绵亘
二百里不绝山势西起泰山南接蒙山钩连至郡城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36b 页 WYG0541-0534d.png
北始尽故青州者海山之间一大都会也登莱负海
险在郡东青州负山险在郡西山东海面二千七百
里处处可登出于登则莱不能救出于莱则登不能
救南而诸城日照北而乐安寿光则直出于青之境
内而反抄登莱之后盖登莱可捍外不可卫内若外
控登莱内护省直扼山海而居其会则惟青州为重
凡用兵必先积饷积饷必先求顿饷之处夫有重饷
无坚城非吾饷也有坚城无重兵非吾城也有重兵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37a 页 WYG0541-0535a.png
无厚饷非吾兵也兼此三者则可以为重镇矣青州
因山势为城可据以守其人轻悍好斗可训以战若
结以恩惠授以纪律则皆可使为兵内凭百雉外阻
群山强者乘城弱者入山以避难不至尽委以资敌
壁可坚野可清亦惟青州为然故莫若建青州为重
镇厚增陴广积饷多屯兵以据登莱之项背互相声
援互相灌输而内于中原添一重保障窃以为于计
便倭入朝鲜且战且前守如处女忽如脱兔此非进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37b 页 WYG0541-0535b.png
掠之兵而据地之兵非浪战之兵而有前后著之兵
也有如彼知我空中国兵赴辽左而潜以水军乘风
渡海处处无备登莱两郡城不可知其他州县望风
瓦解必将望名城以为归青素无蓄积一年耕不足
一年之用若使闲城坐食加以四方避乱之众不出
一月立困矣青州之民勇私斗怯公战平居皆鲜衣
怒马六博蹋鞠游食恶少比肩接踵无事尚且思乱
一旦有事乘机肆掠乘机报仇缓之则不减于倭急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38a 页 WYG0541-0535c.png
之则潜应于倭今倭在大海外而不逞之徒已津津
有喜色故青之城必可守而必难守者人心然也倭
至登莱我失大海之险一矣至青州我失群山之险
二矣过此以往更无险阻我无地不可忧而彼反可
战可守可进可退外倚海为门户西包河山以自固
而以北向一面与中国争衡我即以信臣精卒带甲
十万临之未易岁月定也窃臆计之倭越大海载糗
𥻰器具以来跣足登岸负米而驰多不过赍一月食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38b 页 WYG0541-0535d.png
而因粮于我海边空阔人烟稀少加以逃避鸟惊兽
散彼即抢掠能得几何我诚以重兵居要地阻群山
以扼之清野固垒以老之宜有可胜之理故青州守
则我东面以扼倭青州不守则倭北面以扼我然则
青州者天下大胜大败之机也就我畿辅论则天津
急于登莱就彼盘踞论则登莱便于天津就彼进犯
论则登莱急于青州就我控扼论则青州重于登莱
山东六郡青州城坚固第一地险要第一然则建青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39a 页 WYG0541-0536a.png
州为重镇一定不易之策也谨献其说以俟筹国者
采焉
盐河议 甘一骥
查泺口下流见今上接新治大清河通行滨州沾化
利津入海以收宁海等八盐场之利为山东梁宋之
用并湮塞无容再议其所称盐河故道久湮难寻则
小清河南无支经流青州等府乐安等县海沧等十
一场入海者也国初山东盐河有东北二大支其北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39b 页 WYG0541-0536b.png
一支属泺口蒲台二批验所为大清河泺口上流自
东平坎河口东阿平阴长清齐河而东入泺口下流
经齐东蒲台滨州沾化利津入海以通宁海永阜丰
国永利利国富国丰民王家冈等场运盐出八场过
蒲台泺口二关而达运河此盐河北一支属泺口蒲
台二所而通宁海等八场之盐利者也其东一支属
乐安批验所为小清河出趵突泉流古明湖经华不
注山流龙山经章邱流清塔沙三河经邹平长山新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40a 页 WYG0541-0536c.png
城流孝妇河又东经高苑博兴流乌河其名乌河者
一名乾时左传公会于乾时源出益都矮槐树北又
有系河者在长山县北二十里源出苑城店经新河
界流乌河而入小清河其名孝妇河者源出益都西
颜神镇三里经淄川长山新城北抵高苑博兴乐安
东北达高家港又有泔河者在长山县二里源出米
山自城南流孝妇河而入小清河又有乾沟河者在
长山县西南三十里源出长白山流孝妇河而入小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40b 页 WYG0541-0536d.png
清河名淯沙河者淯河一名绣江在章邱东一里源
出会仙山下合百脉泉东西二麻湾泉西北汇为白
云湖而入小清河沙河在邹平县西三百步源出大
峪山西北而入小清河诸水皆由马车渎支脉河澄
海口北入海自小清而南上流则为临淄县之淄河
渑水康浪水澅水为益都县之巨洋水为临淄县之
培水石沟水为沂州之东泇河西泇河沐河汤河为
郯城县之大方湖沂河经徐州邳宿而达黄河自小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41a 页 WYG0541-0537a.png
清而东下流则为寿光县之洱河龙泉水王钦水为
日照县之付㠉河竹子河大儿庄河在莱州府则为
潍县之潍河淮北浪河寒浞河为昌邑县之浮康河
七沟河为胶州之胶莱河洋河为高密县之张鲁河
五龙河白水河为平度州之云河现河苏村河黑水
漱玉泉乳泉为即墨县之上液泉龙泉为掖县之南
阳河掖河白沙河万岁河杲村河上官河在登州府
则为招远县之万盛河五涧河为莱阳县之五龙河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41b 页 WYG0541-0537b.png
陶张河平南河为福山县之清洋河义并河而登莱
等府寿光日照等县各有支河入海此盐河南一支
属乐安批验所而通海沧高家港十一场之盐利者
也成化以后沧海等十一场支河乾涸商旅不行邳
州改行淮盐开归改行河东乐安批验所裁革而盐
河南一支故道遂日就湮没无复可寻矣十一场灶
丁改徵折银每引七分五釐共徵六千馀两舍其所
产徵其所乏而灶丁渐累渐逃愈逃愈累无复更生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42a 页 WYG0541-0537c.png
之望以近乘开归分认地方之会议豁折银复本色
仍照附省灶丁例五分四釐支商岁减徵银一千七
百两而十一场贫灶庶几少苏顾十一场水利湮废
灶盐不售所谓呴湿濡沫乌在其能苏灶也灶河仅
存者北一支大清河耳泺口为大清下流齐东县间
有浅处尚无湮塞蒲台而下通行滨州利津沾化入
海大清上流自坎河口筑而盐舟不达于运河至于
山车运三十里上船而商人始告病矣运河之水涓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42b 页 WYG0541-0537d.png
滴不入盐河加以连年旱乾商人舍舟从陆而大清
又几废矣幸蒙庙堂采议浚五泉建五闸以复大清
之旧以通宁海等八盐场之利不独山东旧额五万
两赖之即梁宋新额一万六千两亦取办于此矣但
往以十九场而应全齐梁宋今以八场而应全齐梁
宋源少流阔恐不可继明问欲举盐河故道而尽复
之诚盛心也且乐安北负海日照南负海登莱东负
海古所谓天府之国齐得十二焉而不得收负海之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43a 页 WYG0541-0538a.png
利岂非有其地无其人乎凡有忧国忧民之心者不
能不拜明问而扼腕也窃念天下之事当与天下之
人共为之百世之利当为百世之规共兴之功不必
自我出我开其端而俾后人底其绩可也效不必旦
夕计今创其画而俾后数十年竟其功亦可也盖民
可与乐成难与虑始骤语之以兴水利必疑焉而不
信今且儆之以除水害骤语之以开河通舟楫必骇
焉而惧扰今且引之以通沟渠庶几其有济乎夫一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43b 页 WYG0541-0538b.png
市之中必有一市之沟不然市遇霪雨必害于一市
矣一村之内必有一村之沟不然村遇霪雨必害一
村矣况大而一邑又大而一郡不通沟洫不泄下流
岂不害于一邑一郡哉宜下令各邑画图贴说某村
之沟以某村为下流各郡画图贴说某邑之沟以某
邑为下流各邑率其境内合一市之力通一市之沟
合一村之力通一村之沟合一邑之力通一邑之沟
一邑下流有壅者郡助之费以通之而一邑之水害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44a 页 WYG0541-0538c.png
弭矣一邑之故道出矣郡之下流有壅者藩司助之
费以通之而一郡之水害弭矣一郡之故道出矣语
云禹以四海为壑又云禹尽力于沟洫善治水者未
有不通下流亦未有不自沟洫始也古今异宜陵谷
变迁凡可通处即为故道志书所载诸水不必泥也
凡可入海处即禹之九河不必追也时诎举赢大众
未易轻动苟有沟渠以泄下流即可与民安堵不必
遽望通海河兴舟楫之利也沟渠既疏水害既除故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44b 页 WYG0541-0538d.png
道既出藩司又绘一阖省水利总图某郡之水由某
邑归于盐河某郡之水由某邑归于黄河某郡之水
由某邑归于海某处下流可蓄应建闸以蓄水某处
上流有泉可浚应𨗳泉以济水仍为图说诏后之来
者近而数年或远而数十年时和岁丰物力充盛必
有能因时立政尽复盐河之旧以通商尽输海沧诸
场之盐以惠灶尽通山海之利以还先齐民物辐辏
之盛者矣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45a 页 WYG0541-0539a.png
再浚小清议 张鹏翮
水性下以海为归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之不闻以
邻国为壑也故夫旱涝雨旸因乎天原隰高下因乎
地疏浚宣泄俾水不致溃溢者在乎人不能相天之
时准地之宜尽疏浚宣泄之人事仍致污民之居潴
民之田横决而不可复制徒诿其责曰此天也地也
非人之所能挽也岂理也哉按志齐青之间有大小
清河二大清河为济渠故道小清河源本泺水出历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45b 页 WYG0541-0539b.png
城与章邱之淯河獭河合自清泺二水俱归大清河
惟□河发源于长白东陵山西麓约行五十里至山
头店而下至鲍家庄即万家口二十里由大高庄碑
湾柳塘口经段家桥止故河约二十八里段家桥至
清河口二十七里土人名为獭河实即小清河也相
传刘豫所开行舟运粮其水自章邱历邹平长山新
城高苑博兴乐安东北入海蜿蜒六百馀里初本一
脉流通也至今日而小清河故道截为数节矣自万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46a 页 WYG0541-0539c.png
家口于顺治四年决河一道向东折而东南又折而
东北行十五里至段家桥其水平地㳽漫而章邱之
地遂遭水患矣自段桥而下新决獭河之水与浒山
泺合夫浒山泺环南山约二十馀里受众山之水今
增獭河之水归之其势不得不汹涌澎湃横溢无涯
而邹平西北之地遂遭水患矣浒山既横溢无涯遂
于泺之尾出环河沟复趋小清河故道行八里至对
门口又东会邹平之沙河合而为一其势益悍不可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46b 页 WYG0541-0539d.png
禦竟穿小清河故道折而之北决河一道亦平地㳽
漫而邹平东北之地遂遭水患矣自是獭河浒山沙
河行三十里合奔白云湖夫湖之容水有数今诸水
合而归湖湖不能受其横决汎滥有更甚于浒山泺
者而长山膏腴之地尽成泽国矣湖之下为陶塘口
诸水直注陶塘复不由小清河故道而尽归清沙泊
夫清沙泊者新城蓄水之处今诸水汇焉至新城而
别无所之是一弹丸之新城竟为众水之归墟矣田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47a 页 WYG0541-0540a.png
舍坟庐尽皆漂没新民其能堪乎夫新城在南岸高
苑在北岸中分小清河以为界新堤堙废而高堤坚
固新居上游独当水患高凭堤以为固率男妇万人
寝食其上以禦新人之决弓矢刀石相向如仇雠如
敌国搆讼格斗于兹数十年矣乙丑夏秋间长新两
邑民数以水灾告云小清河不治故至此爰于康熙
丙寅正月单骑亲往济东道陈俞侯新城令崔懋从
先循小清河新决之处一一相度其形势又溯小清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47b 页 WYG0541-0540b.png
河故道一一穷究其源委而后知小清河之不治致
诸邑受害者非天也地也人实为之尔夫善治病者
治本不善治病者治标若舍本症而徒于标治之病
必愈治而愈不治今日新城等之受病本症也不为
追究其受病之由而苟且补苴是徒治其标也何益
哉然则新城等之受病何在曰在上流不在下流也
在故河不在新河也治本之法又何在曰在制小清
河之上流疏小清河之下流而已矣在复小清河之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48a 页 WYG0541-0540c.png
故道截小清河之新道而已矣夫漯河至万家口东
徙遂淤故道约三十里今当浚之仍使北行议于万
家口新决河不必堵塞宜建石闸一使獭河之水不
入决河即不致平地㳽漫而章邱永无水患矣水既
不入决河自不入浒山泺泺所受止南山之水旱则
无水潦亦止此一泺之水听从还河出小清河故道
而邹平西北之地永无水患矣八里至对门口此地
原增沙河水为更横议建石闸一使水不北行趋白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48b 页 WYG0541-0540d.png
云湖而邹平东北之地永无水患矣对门口之下本
小清河故道约三十里许至郭家口今两旁高岸坚
厚如故而河身多被豪民犁而为田如开河庄王家
庄阎家楼等处间竖草房数间以理谕之逭其罪而
还其地仍浚为深阔之河出郭家口使与长山之旧
口通则无水至白云湖而长山之地永无水患矣旧
口至陶塘口约三十九里清河不治白云湖所受湖
泊诸水直趋陶塘口使清河治而无水至白云湖自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49a 页 WYG0541-0541a.png
无水至陶塘口陶塘之左为小清河故道右则新城
之清沙泊泊南北宽止五六里东西长止八九里今
竟汇众水以为归排山倒海势同稽天巨浸况复诸
水横于南孝妇河之水又横于北一派汪洋历有年
所新民能不为沟中之瘠乎宜其挺而走险必欲抉高
苑之黑水湾军张道口以少缓须臾也其所以必欲抉
之者何以黑水湾军张道口之下旧有支脉沟沟行
十八里有五空桥水可由桥趋博乐入海高人奋力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49b 页 WYG0541-0541b.png
争斗必不使决两监司按之得实曲在新城治以盗
决之罪故旋决而旋塞而新城之水仍㳽漫如故余
亲历其地一望惨目反覆思维新水无所泄救势必
冲决而新城危若骤以新城之水泻高之决口其下
支脉沟水道久堙两旁无堤岸束水势必横溢田亩
高苑冲决而高苑危又况博乐二邑地势较高更洼
新水果如此行博乐恐亦未可保也且上流不遏下
流必壅即今新城之水从高决口出从前之积水方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50a 页 WYG0541-0541c.png
泄在上之积水又来是又徒有害于高苑而究无济
于新城也今议或黑水湾或军张道口建石闸一其
下支脉沟旧道当疏浚深阔达五空桥再下五道口
尹家泊姚家洼直身河刘注洼至大吾坡系高博乐
下流凡浅阻之处通加疏浚令新城所涨之水徐徐
启闸宣泄勿使暴怒冲激前水入海后水复流逐渐
放行新城之地不逾月而皆可涸出既有济于新城
又无害于高苑诚两得之策也待至全河底绩使獭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50b 页 WYG0541-0541d.png
河浒山白云陶塘清沙诸水不灌新城是新城已无
水患而军张一闸可以永闭以防万一之蓄泄高民
可安枕而卧又何必率男妇万人寝食死守世与新
民为难哉此皆制上流之法也其疏下流又若何曰
是不难考小清河至岔河与孝妇河合至此而下土
人统名孝妇河或统名小清河由岔河十里至通济
桥又五里至伊家园伊家园五里至闸上又十五里
至湾头接入乌河有谓此一带河身俱高水反西向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51a 页 WYG0541-0542a.png
至伊家园因云小清河水不能逆流而上开之无益
夫使水必不可行则从前小清河当至湾头而止何
以能由博乐入海皆由湾头汇聚诸水势甚湍激故
尔倒流伊家园以下地久淤淀必多阻塞遂云河身
俱高若使深通俾湾头不致湍激便可顺趋入海又
何有不行之患乎此疏下流之法也至长山孝妇河
范阳河黄土崖等亦岁为新城患余又循孝妇故道
迹其源流原合范阳河米沟河乾沟河由刘家等庄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51b 页 WYG0541-0542b.png
入岔河归小清入海自吕家庄口决不由旧河反由
邹平毛张等庄经新城入麻大泊清沙泊灌新城下
冲博兴等县为害甚大使自吕家庄建石闸一使黄
土崖等水仍归岔河与小清合而诸邑更可永庆安
澜矣总之水合则强分则弱急则怒缓则平通则行
阻则滞今以蜿蜒六百馀里一脉流通之清河竟截
而为数节又益之湖泊以助滔天之势其害宁有穷
乎犹人之一身然发源之漯河咽喉也所经邹长新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52a 页 WYG0541-0542c.png
苑等处如人之腹与肠胃传送受载之府也至博安
入海则尾闾也人身一处血脉不通则人必病水脉
一处不通则水必为灾矣今小清故道既通石闸复
建即使山水迅发皆趋正道入海万不得已而启万
家口闸泄之启对门口闸泄之启黑水军张闸泄之
向蹙地受水而泛之湖泊今扩地受水而纳之故道
谓仍足为害者吾不信也此议一行则蓄泄有地启
闭有时将见七邑之中沟壑之地疏为桑麻鱼鳖之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52b 页 WYG0541-0542d.png
民均可安宅旱可资其灌溉远可通夫舟楫不独使
不为害兼可因以为利又何重举事而乐因循以留
此无穷之患哉考志明成化癸巳都宪牟公曾浚之
自历城至乐安水循故道退出邹平等邑膏腴田数
万顷迄嘉靖癸巳盖六十年小清河复塞淯沙孝妇
等河溃涨当事者复浚之三年而毕诸水悉平咸注
之小清河高苑志亦载青州推官陈君圭小清河议
按其地形似又与今异其言引獭河可归淯河入大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53a 页 WYG0541-0543a.png
清甚切余询之父老谓必不可齐东邑志已备述其
害得无今昔之殊势欤溯成化以至于今历百几十
年矣余悯斯民之昏垫冀一尽疏浚宣泄之人事以
拯之实余之苦心也经营创建明知劳民而不敢避
怨以期垂之永久惟望后之君子或先事而绸缪之
或乘时而补救之使小清河得永循故道而七邑之
民得永免水患无因循倾圯使诸水横决莫制而反
归其咎于天地则幸甚矣故不揣为之议复为之图
山东通志 卷三十五之十二 第 53b 页 WYG0541-0543b.png
说以俟后之君子省览焉
山东通志卷三十五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