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第 1a 页 WYG0195-0339c.png
钦定四库全书
论语集解义疏卷一 魏 何晏 集解
梁 皇侃 义疏
论语学而第一疏(论语是此书总名学而为第一篇别自中间讲说多分为科段矣侃
昔受师业自学而至尧曰凡二十篇首末相次无别科而以学而最先者言降圣以下皆须学成故学记
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明人必须学乃成此书既遍该众典以教一切故以学而为先也而
者因仍也第者审谛也一者数之始也既谛定篇次以学而居首故曰学而第一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注马融曰子者男子通称
卷一 第 1b 页 WYG0195-0339d.png
也谓孔子也王肃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也诵习以时
学无废业所以为悦怿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注
苞氏曰同门曰朋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愠
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愠之也疏(子曰至子乎云子曰者子者
指于孔子也子是有德之称古者称师为子也曰者发语之端也许氏说文云开口吐舌谓之为曰此以下是
孔子开口谈说之语故称子曰为首也然此一书或是弟子之言或有时俗之语虽非悉孔子之语而当时皆
被孔子印可也必被印可乃得预录故称子曰通冠一书也云学而时习之者此以下孔子言也就此一章分为
三段自此至不亦悦乎为第一明学者幼少之时也学从幼起故以幼为先也又从有朋至不亦乐乎为第二
卷一 第 2a 页 WYG0195-0340a.png
明学业稍成能招朋聚友之由也既学已经时故能招友为次也故学记云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
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是也又从人不知讫不亦君子乎为第三明学业已成能为师
为君之法也先能招友故后乃学成为师君也故学记云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又云能博喻
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是也今此段明学者少时法也谓为学者白虎通云学
觉也悟也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使自觉悟而去非取是积成君子之德也时者凡学有三时一是就人身
中为时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一就身中者凡受学之道择时为先长则捍格幼则迷昏故学记云
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是也既必须时故内则云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
女不同席八年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学书计十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十五年成童舞象并是就身中为
卷一 第 2b 页 WYG0195-0340b.png
时也二就年中为时者夫学随时气则受业易入故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是也春夏是阳阳体轻
清诗乐是声声亦轻清轻清时学轻清之业则为易入也秋冬是阴阴体重浊书礼是事事亦重浊重浊时学
重浊之业亦易入也三就日中为时者前身中年中二时而所学并日日修习不暂废也故学记云藏焉修焉
息焉游焉是也今云学而时习之者而犹因仍也时是日中之时也习是修故之称也言人不学则己既学必
因仍而修习日夜无替也之之于所学之业也云不亦悦乎者亦犹重也悦者怀抱欣畅之谓也言知学已为
可欣又能修习不废是日知其所亡月无忌其所能弥重为可悦故云不亦悦乎如问之然也云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者此第二段明取友交也同处师门曰朋同执一志为友朋犹党也共为党类在师门也友者有
也共执一志绸缪寒暑契阔饥饱相知有无也自犹从也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君子出其言善
卷一 第 3a 页 WYG0195-0340c.png
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今由我师德高故有朋从远方而来与我同门共相讲说故
可为乐也所以云远方者明师德洽被虽远必集也招朋已自可为欣远至弥复可乐故云亦也然朋疏而友
亲朋至既乐友至故忌言但来必先同门故举朋耳悦之与乐俱是欢欣在心常等而貌迹有殊悦则心多貌
少乐则心猊俱多所以然者向得讲习在我自得于怀抱故心多曰悦今朋友讲说义味相交德音往复形彰
在外故心猊俱多曰乐也故江熙云君子以朋友讲习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远人且至况其近者乎道
同齐味欢然适愿所以乐也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者此第三段明学已成者也人谓凡人也愠怒也
君子有德之称也此有二释一言古之学者为己己学得先王之道含章内映而他人不见知而我不怒此是
君子之德也有德己为所可贵又不怒人之不知故曰亦也又一通云君子易事不求备于一人故为教诲之
卷一 第 3b 页 WYG0195-0340d.png
道若人有钝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愠怒之也为君子者亦然也 注马融曰至怿也 云子者男子
通称也者凡有德者皆得称子故曰通称也云谓孔子也者子乃是男子通称今所称子曰不关通他即指谓
孔子也云王肃曰云云者背文而读曰诵也然王此意即是日中不怠之时也举日中不怠则前二事可知也
注苞氏曰同门曰朋也 郑玄注司徒云同师为朋同志为友然何集注皆呼人名唯苞独云氏者苞名咸
何家讳咸故不言也 注愠怒至之也 就注乃得两通而于后释为便也故李充云愠怒也君子忠恕诲又
不倦何怒之有乎明夫学者始于时习中于讲肆终于教授者也凡注无姓名者皆是何平叔语也)
有子曰注孔安国曰弟子有若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
犯上者鲜矣注鲜少也上谓凡在已上者也言孝悌之
卷一 第 4a 页 WYG0195-0341a.png
人必有恭顺好欲犯其上者少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
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注本基也基立而后可
大成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苞氏曰先能事父
兄然后仁道可成也疏(有子曰至本与 云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者其其孝悌者也
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曰悌也云而好犯上者鲜矣者好谓心欲也犯谓谏争也上谓君亲也鲜少也言孝悌
之人必以无违为心以恭从为性若有欲犯其君亲之颜谏争者有此人少也然孝悌者实都不欲必无其人
而云少者欲明君亲有过若任而不谏必陷于不义不欲存孝子之心使都不谏故开其少分令必谏也故熊
埋云孝悌之人志在和悦先意水旨君亲有日月之过不得无犯颜之谏然虽屡纳忠规何尝好之哉今实都
卷一 第 4b 页 WYG0195-0341b.png
无好而复云鲜矣者以好见闻则生陵犯之惭以犯见塞则抑匡弼之心必宜微有所许者实在奖其志分称
论教体也故曰而好犯上者鲜矣云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者熊埋曰孝悌之人当不义而诤之尚
无意犯上必不职为乱阶也侃案熊解意是言既不好犯上必不作乱故云未之有也然观熊之解乃无閒然
如为烦长既不好犯上理宜不乱何烦设巧明今案师说云夫孝者不好心自是恭顺而又有不孝者亦有不
好是愿君亲之败故孝与不孝同有不好而不孝者不好必欲作乱此孝者不好必无乱理故云未之有也云
君子务本者此亦有子语也务犹向也慕也本谓孝悌也孝悌者既不作乱故君子必向慕之也云本立而道
生者解所以向慕本义也若其本成立则诸行之道悉滋生也云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者此更以孝悌解
本以仁释道也言孝是仁之本若以孝为本则仁乃生也仁是五德之初举仁则馀从可知也故孝经云大孝
卷一 第 5a 页 WYG0195-0341c.png
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王弼曰自然亲爱为孝推爱及物为仁也 注本基至成也人以孝为基故诸众德悉为广大也)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有仁注苞氏曰巧言好其言语命
色善其颜色皆欲令人悦少能有仁也疏(子曰巧言令色鲜矣有仁
巧言者便辟其言语也令色者柔善其颜色也鲜少也此人本无善言美色而虚假为之则少有仁者也然
都应无仁而云少者旧云人自有非假而自然者此则不妨有仁但时多巧令故云少也又一通云巧言令色
之人非都无仁政是性不能全故云少也故张凭云仁者人之性也性有厚薄故体足者难耳巧言令色之人
于仁性为少非为都无其分也故曰鲜矣有仁王肃曰巧言无实令色无质)
卷一 第 5b 页 WYG0195-0341d.png
曾子曰注马融曰弟子曾参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言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言凡所
传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传之乎疏(曾子曰至习乎云吾日三省吾身
者省视也曾子言我生平戒慎每一日之中三过自视察我身有过失否也云为人谋而不忠乎者忠中心也
言为他人图谋事当尽我中心也岂可心而不尽忠乎所以三省视察恐失也云与朋友交言而不信乎者朋
友交会本主在于信岂可与人交而不为信乎云传不习乎者凡有所传述皆必先习后乃可传岂可不经先
习而妄传之乎曾子言我一日之中每三过自视况复凡人可不为此三事乎言不可也又一通云曾子言我
一日之中三过内视我身有此三行否也 注马融曰弟子曾参也 姓曾名参字子舆 注言凡至之乎
卷一 第 6a 页 WYG0195-0342a.png
得无犹无得也素犹本也言所传之事无得本不经讲习而传之也故袁氏云常恐传先师之言不能习也以
古人言必称师也)
子曰导千乘之国注马融曰导者谓为之政教也司马
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
井十为通通十为城城出革车一乘然则千乘之赋其
地千城也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奇唯公侯之封乃
能容之虽大国之赋亦不是过焉苞氏曰导治也千乘
之国者百里之国也古者井田方里为井井十为乘百
卷一 第 6b 页 WYG0195-0342b.png
里之国者适千乘也马融依周礼苞氏依王制孟子义
疑故两存焉敬事而信注苞氏曰为国者举事必敬慎
与民必诚信也节用而爱人注苞氏曰节用者不奢侈
也国以民为本故爱养之也使民以时注苞氏曰作使
民必以其时不妨夺农务也疏(子曰至以时 此章明为诸侯治大国法也云
导千乘之国者千乘大国也天子万乘诸侯千乘千乘尚式则万乘可知也导犹治也亦谓为之政教也其法
在下故此张本也云敬事而信者此以下皆导千乘之国法也为人君者事无小大悉须敬故云敬事也曲礼
云母不敬是也又与民必信故云信也云节用而爱人者虽富有一国之财而不可奢侈故云节用也虽贵居
卷一 第 7a 页 WYG0195-0342c.png
民上不可骄慢故云爱人也云使民以时者使民谓治城及道路也以时谓出不过三日而不妨夺民农务也
然人是有识之目爱人则兼朝廷也民是瞑闇之称使之则唯指黔黎也 注马融曰至存焉 此明千乘法
也云司马法六尺为步者司马法者齐景公时司马穰苴为军法也其法中有此千乘之说也凡人一举足为
跬跬三尺也两举足曰步步六尺也云步百为亩者广一步长百步谓为一亩也亩母也既长百步可种苗稼
有母养之功见也云亩百为夫者每一亩则广六尺长百步今云亩百为夫则是方百步也谓为夫者古者赋
田以百亩地给一农夫也夫所养人自随地肥墽及其家人多少耳故王制云制农田百亩百亩之分上农夫
食九人是也云夫三为屋者每夫方百步今云夫三则是方百步者是三也若并而言之则广一里一里长三
百步也而犹长百步也谓为屋者义名之也夫一家有夫妇子三者具则屋道乃成故合三夫目为屋也云屋
卷一 第 7b 页 WYG0195-0342d.png
三为井者向屋广一里长百步今三屋并方之则方一里也名为井者因夫閒有遂水纵横相通成井字也何
者亩广六尺长百步用耜耕之耜广五寸方两耜为耦长沮桀溺耦而耕是也是耦伐广一尺也亩广六尺以一
尺耕伐地为㴼通水流水流亩亩然因名曰亩也而夫田首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之为遂九夫为井井閒广
深四尺谓之为沟取其遂水相通如井字故郑玄曰似井字故谓为井也遂取其水始遂也沟取其渐深有沟
洫也释名云田閒之水曰沟沟搆也纵横相交搆也云井千为通者此十井之地并之则广十里长一里也谓
为通者其地有三十屋相通共出甲士一人徒卒二人也云通十为城者其城地方十里也谓为城者兵赋法
一乘成也其地有三百屋出革车一乘甲士十人徒卒二十人也云城出革车一乘者出一乘是赋一成故谓
城也云千乘之赋其地千乘也者有地方千里者千即是千城也则容千乘也云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奇
卷一 第 8a 页 WYG0195-0343a.png
者方百里者有方千里者百若方三百里三三为九则有方百里者九合成方十里者九百也是方三百里唯
有九百乘也若作千乘犹少百乘百乘是方百里者一也今取方百里者一而六分破之每分得广十六里长
百里引而接之则长六百里其广十六里也今半断各长三百里设法特埤前三百里南西二边是方三百十
六里也然西南角犹缺方十六里者一方十六里者一有方千里者二又方一里者五十六里也是少方一里
者二百五十六里也然则向割方百里者为六分埤方三百里两边犹馀方一里者四百今以方一里者二百
五十六埤西南角犹馀方一里者一百四十四又设法破而埤三百十六里两边则每边不复得半里故云方
三百十六里有奇也云唯公侯之封乃能容之者周制上公方五百里侯方四百里伯方三百里子方二百里
男方百里今千乘用地方三百十六里有奇故伯地不能容所以唯公侯封乃能容也云虽大国之赋亦不是
卷一 第 8b 页 WYG0195-0343b.png
过焉者虽鲁方七百而其地赋税亦不得过出千乘也故明堂位云赐鲁革车千乘也云苞氏曰导治也千乘
之国者百里之国者此夏殷法也夏殷大国百里次国七十里小国五十里故方百里国中令出千乘也云古
者井田方里为井者此亦与周同也云井十为乘者此则与周异也周家十井为通通十为城城出一乘今此
一通使出一乘则一城出十乘也云百里之国者适千乘者方百里者有方十里者百方十里者有方一里者
百今制方一里者十出一乘则方十里者出十乘方百里者故出千乘也云马融依周礼者马氏所说是周礼
制法也云苞氏依王制孟子者孟子及王制之言皆如苞氏所说也云义疑故两存焉者此何平叔自下意也
言马及苞两家之说并疑未知谁是故我今注两录存之也)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
卷一 第 9a 页 WYG0195-0343c.png
馀力则以学文注马融曰文者古之遗文也疏(子曰至学文
云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者弟子犹子弟也言为人子弟者尽其孝悌之道也父母在闺门之内故云入也兄长
比之疏外故云出也前句已决子善父母为孝善兄为悌父亲故云入兄疏故云出也云谨而信者向明事亲
此辨接外也接外之礼唯谨与信也外能如此在亲可知也云汎爱众者汎广也君子尊贤容众故广爱一切
也云而亲仁者君子义之与比故见有仁德者而亲之也若非仁亲则不与之亲但广爱之而已云行有馀力
则以学文者行者所以行事已毕之迹也若行前诸事毕竟而犹有馀力则宜学先王遗文五经六籍是也或
问曰此云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后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是学文或先或后何也荅曰论语之体悉是应机适
会教体多方随须而与不可一例责也 注马融曰文者舌之遗文也 即五经六籍也)
卷一 第 9b 页 WYG0195-0343d.png
子夏曰贤贤易色注孔安国曰子夏弟子卜商也言以
好色之心好贤则善也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
身注孔安国曰尽忠节不爱其身也与朋友交言而有
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疏(子夏曰至学矣 云贤贤易色者凡人之情莫
不好色而不好贤今若有人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于贤则此人便是贤于贤者故云贤贤易色也然云贤于
贤者亦是奖劝之辞也又一通云上贤字犹尊重也下贤字谓贤人也言若欲尊重此贤人则当改易其平常
之色更起庄敬之容也云事父母能极其力者子事父母左右就养无方是能竭力也云事君能致其身者致
极也士见危致命是能致极其身也然事君虽就养有方亦宜竭力于君亲若患难故宜致身但亲主家门非
卷一 第 10a 页 WYG0195-0344a.png
患难之所故云竭力臣主捍难禦侮故云致身也云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者入则事亲出则事君而与朋友交
接义主不欺故云必有信也云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者假令不学而生知如前则吾亦谓之学也此劝人
学故也故王雍云言能行此四者虽云未学而可谓己学也生而知者上学而知者次若未学而能知则过于
学矣盖假言之以劝善行也 注孔安国曰子夏弟子卜商也 姓卜名商字子夏 言以至善也 此注如
前通也)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孔安国曰固蔽也
一曰言人不敢重既无威学不能坚固识其义理也主
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注郑玄曰主亲也惮
卷一 第 10b 页 WYG0195-0344b.png
难也疏(子曰至惮改 云君子不重则不威者重为轻根静为躁本君子之体不可轻薄也君子不重则
无威无威则人不畏之也云学则不固者言君子不重非唯无威而学业亦不能坚固也故孔后注云言人不
敢重既无威学人不能坚固识其义理也云主忠信者言君子既须威重又忠信为心百行之主也云无友不
如己者者又明凡结交取友必令胜己胜己则己有日所益之义不得友不如己友不如己则己有日损故云
无友不如已者或问曰若人皆慕胜己为友则胜匕者岂友我耶或通云择友必以忠信者为主不取忠信不
如己者耳不论馀才也或通云敌则为友不取不敌者也蔡谟云本言同志为友此章所言谓慕其志而思与
之同不谓自然同也夫上同乎胜己所以进也下同乎不如己所以退也闳天四贤上慕文王故四友是四贤
上同心于文王非文王下同四贤也然则求友之道固当见贤思齐同志于胜己所以进德修业成天下之亹
卷一 第 11a 页 WYG0195-0344c.png
亹也今言敌则为友此直自论才同德等而相亲友耳非夫子劝教之本旨也若如所云则直谅多闻之益便
辟善柔之诫奚所施也云过则勿惮改者勿犹莫也惮难也友主切磋若有过失者当更相諌诤莫难改也一
云若结友过误不得善人则改易之莫难之也故李充云若友失其人改之为贵也 注孔安国曰固蔽也
侃案孔训固为蔽蔽犹当也言人既不能敢重纵学亦不能当道理也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蔽也 注郑玄
曰主亲也惮难也 郑心则言当亲于忠信之人也)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注孔安国曰慎终者丧
尽其哀也追远者祭尽其敬也人君能行此二者民化
其德而皆归于厚也疏(曾子曰至厚矣 明人君德也云慎终追远者慎终谓丧尽其
卷一 第 11b 页 WYG0195-0344d.png
哀也丧为人之终人子宜穷其哀戚是慎终也追远谓三年之后为之宗庙祭尽其敬也三年后去亲转远而
祭极敬是追远也一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终宜慎也久远之事录而不忘是追远也故熊埋云欣新忘旧近
情之常累信近负远义士之所弃是以慎终如始则㽎有败事平生不忘则久人敬之也云民德归厚矣者上
之化下如风扉草君上能行慎终追远之事则民下之德日归于厚也一云君能行此二事是厚德之君也君
德既厚则民咸归依之也 注孔安国曰至厚也 此是前通也)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注郑玄曰子禽弟子陈亢也字子禽也子贡
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也亢怪孔子所至之邦必与
卷一 第 12a 页 WYG0195-0345a.png
闻其国政求而得之耶抑人君自愿与为治耶子贡曰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
之求之与也注郑玄曰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之与人
求之异明人君自愿求与为治也疏(子禽问至与也云子禽问云云者
是此也此邦谓每邦非一国也禽问子贡怪孔子每所至之国必早逆闻其国之风政也故问云求之与者与
语不定之辞也问言孔子每所至国必先逆闻其风政为是就其国主求而得之否乎云抑与之与者抑语助
也亢又问言为是孔子不就国主求而国主自呼与孔子为治而闻之否乎云子贡曰云云者子贡荅禽说孔
子所以得逆闻之由也夫子即孔子也礼身经为大夫者则得称为夫子孔子为鲁大夫故弟子呼之为夫子
卷一 第 12b 页 WYG0195-0345b.png
也敦美润泽谓之温行不犯物谓之良和从不逆谓之恭去奢从约谓之俭推人后己谓之让言夫子身有此
五德之美推己以测人故凡所至之邦必逆闻之也故顾欢云此明非求非与直以自得之耳其故何也夫五
德内充则是非自镜也又一通云孔子入人境观其民之五德则知其君所行之政也故梁冀云夫子所至之
国入其境观察风俗以知其政教其民温良则其君政教之温良也其民恭俭让则政教恭俭让也孔子但见
其民则知其君政教之得失也云夫子之云云者此明夫子之求与人之求异也人则行就彼君求之而孔子
至境推五德以测求之故云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诸犹之也与语助也故顾欢云夫子求知乎己而诸人访
之于闻故曰异也梁冀又云凡人求闻见乃知耳夫子观化以知之与凡人异也 注必与闻其国政乃与逆
也 注郑玄曰至治也 云言夫子云云者亦会两通也明不就人求故云异也云明人君云云者此云人君
卷一 第 13a 页 WYG0195-0345c.png
自与之非谓自呼与之也政是人君所行见于民下不可隐藏故夫子知之是人君所行自与之也)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注孔安国曰父在子不
得自专故观其志而已父没乃观其行也三年无改于
父之道可谓孝矣注孔安国曰孝子在丧哀慕犹若父
在无所改于父之道也疏(子曰至孝矣 云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者此明人子
之行也其其于人子也志谓在心未行也故诗序云在心为志是也言人子父在则已不得专行应有善恶但
志之在心在心而外必有趣向意气故可观志也父若已没则子得专行无惮故父没则观此子所行之行也
云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者谓所观之事也子若在父丧三年之内不改父风政此即是孝也所以是
卷一 第 13b 页 WYG0195-0345d.png
孝者其义有二也一则哀毁之深岂复识政之是非故君薨世子听冢宰三年也二则三年之内哀慕心事亡
如存则所不忍改也或问曰若父政善则不改为可若父政恶恶教伤民宁可不改乎荅曰本不论父政之善
恶自论孝子之心耳若人君风政之恶则冢宰自行政若卿大夫之心恶则其家相邑宰自行事无关于孝子
也 注孔安国曰至行也 云观其志者志若好善闻善事便喜志若好恶闻善则不喜也云观其行者得专
行也 注孔安国曰至道也 此如后通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
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注马融曰
人知礼贵和而每事从和不以礼为节亦不可行也疏
卷一 第 14a 页 WYG0195-0346a.png
(有子曰至行也 云礼之用和为贵者此以下明人君行化必礼乐相须用乐和民心以礼检民迹迹检心和
故风化乃美故云礼之用和为贵和即乐也变乐言和见乐功也乐既言和则礼宜云敬但乐用在内为隐故
言其功也云先王之道斯为美者先王谓圣人为天子者也斯此也言圣天子之化行礼亦以此用和为美也
云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者由用也若小大之事皆用礼而不用和则于事有所不行也云知和云云者上明行
礼须乐此明行乐须礼也人若知礼用和而每事从和不复用礼为节者则于事亦不得行也所以言亦者沈
居士云上纯用礼不行今皆用和亦不可行也 注马融曰至行也 此解知和而和不以礼为节义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注复犹覆也义不必信信
不必义也以其言可反覆故曰近于义也恭近于礼远
卷一 第 14b 页 WYG0195-0346b.png
耻辱也注苞氏曰恭不合礼非礼也以其能远耻辱故
曰近于礼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敬也注孔安国曰因
亲也言所亲不失其亲亦可宗敬也疏(有子曰至敬也 云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者信不欺也义合宜也复犹验也夫信不必合宜合宜不必信若为信近于合宜此信之言乃可复
验也若为信不合宜此虽是不欺而其言不足复验也或问曰不合宜之信云何荅曰昔有尾生与一女子期
于梁下每期每会后一日急暴水涨尾生先至而女子不来而尾生守信不去遂守期溺死此是信不合宜不
足可复验也六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者恭是逊从礼是体别若□从不当于体则为耻辱若逊从近礼则远于
耻辱逊从不合礼者何犹如逊在床下及不应拜而拜之之属也云因不失其亲亦可宗敬也者因犹亲也人
卷一 第 15a 页 WYG0195-0346c.png
能所亲得其亲者则此德可宗敬也亲不失其亲若近而言之则指于九族宜相和睦也若广而言之则是汎
爱众而亲仁乃义之与比是亲不失其亲也然云亦可宗者亦犹重也能亲所亲则是重为可宗也 注复犹
至义也 若如注意则不可得为向者通也言信不必合宜虽不合宜而其交是不欺不欺则犹近于合宜故
其言可覆验也 注苞氏曰至礼也 此注亦不依向通也故言恭不合礼乃是非礼而交得远于耻辱故曰
近礼也即是危行言逊得免远耻辱也 注孔安国曰至敬也 亦会二通然丧服传云继母与因母同是言继
母与亲母同故孔亦谓此因为亲是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注郑玄曰学者之志有
所不暇也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马可谓好学
卷一 第 15b 页 WYG0195-0346d.png
也已矣注孔安国曰敏疾也有道者谓有道德者也正
谓问事是非也疏(子曰至已矣 云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者此劝人学也既所慕在形
骸之内故无暇复在形骸之外所以不求安饱也一箪一瓢是无求饱也曲肱陋巷是无求安也云亩于事者
此以下三句是不饱不安所为之事也敏疾也事所学之行也疾于所学之行也云而慎于言者言所学之言
也所学之言当慎传说之也云就有道而正焉者有道有道德者也若前学之言行心有疑昧则往就有道德
之人决正之也云可谓好学也已矣者合结食无求饱以下之事并是可谓好学者也)
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注孔安
国曰未足多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注郑玄
卷一 第 16a 页 WYG0195-0347a.png
曰乐谓志于道不以贫贱为忧苦也子贡曰诗云如切
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也注孔安国曰能贫而乐
道富而好礼者能自切磋琢磨者也子曰赐也始可与
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也注孔安国曰诸之也子
贡知引时以成孔子义善取类故然之往告之以贫而
乐道来荅以切磋琢磨者也疏(子贡问至来者也 云贫而无谄者屯财曰贫
非分横求曰谄也乏财者好以非分横求也子贡问言若有贫者能不横求何如故云贫而无谄也范宁云不
以正道求人为谄也云富而无骄者积蓄财帛曰富陵上慢下曰骄也富积者既得人所求好生陵慢故云富
卷一 第 16b 页 WYG0195-0347b.png
而无骄也云何如者陈二事既毕故问云何如也云子曰可也者荅子贡也言贫富如此乃是可耳未足为多
也范宁云孔子以为不骄不谄于道虽可未及臧也云未若贫而乐道者孔子更说贫行有胜于无谄者也贫
而无谄乃是为可然而不及于自乐也故孙绰云颜氏之子一箪一瓢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也云富而好
礼者也者又举富行胜于不骄者也富能不骄乃是可嘉而未如恭敬好礼者也然不云富而乐道贫而好礼
者亦各指事也贫者多忧而不乐故以乐为胜又贫无财以行礼故不云礼也富既饶足本自有乐又有财可
行礼故言礼也云子贡曰云云者子贡闻孔子言贫乐富礼并是宜自切磋之义故引诗以證之也尔雅云治
骨曰切治象曰磋治玉曰琢治石曰磨言骨象玉石四物须切磋乃得成器如孔子所说贫乐富礼是自切磋
成器之义其此之谓不乎以咨孔子也云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者子贡既知引诗结成孔子之义故孔
卷一 第 17a 页 WYG0195-0347c.png
子美之云始可与言诗也言始可者明知之始于此也云告诸往而知来者也者解所以可言诗义也诸之也
言我往告之以贫乐富礼而子贡来荅知引切磋之诗以起予也江熙云古者赋诗见志子贡意见故曰可与
言诗矣夫所贵悟言者既得其言又得其旨也告往事而知将来谓闻夷齐之贤可以知不为卫君不欲指言
其语故举其类耳范宁云子贡欲躬行二者故请问也切磋琢磨所以成器训诱学徒义同乎兹子贡富而犹
吝仲尼欲戒以礼中子贡知心厉己故引诗以为喻也 注郑玄曰至苦也 颜愿是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也患已不知人也注王肃曰但
患已之无能知也疏(子曰至人也 世人多言已有才而不为人所知故孔子解抑之也
言不患人不知已但患已不知人耳故李充云凡人之情多轻易于知人而怨人不知已故抑引之教兴乎此
卷一 第 17b 页 WYG0195-0347d.png
矣)
论语为政第二疏(为政者明人君为风俗政之法也谓之为政者后卷云政者正也子
率而正孰敢不正又郑注周礼司马云政正也政所以正不正也所以次前者学记云君子如欲化民成
俗其必由学乎是明先学后乃可为政化民故以为政次于学而也)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注郑玄
曰德者无为譬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也疏(子曰至共
之 云为政以德者此明人君为政教之法也德者得也言人君为政当得万物之性故云以德也故郭象云
万物皆得性谓之德夫为政者奚事哉得万物之性故云德而已也云譬如云云者此为为政以德之君为譬
卷一 第 18a 页 WYG0195-0348a.png
也北辰者北极紫微星也所犹地也众星谓五星及二十八宿以下之星也北辰镇居一地而不移动故众星
共宗之以为主也譬人君若无为而御民以德则民共尊奉之而不违背犹如众星之共尊北辰也故郭象云
得其性则归之失其性则违之)
子曰诗三百注孔安国曰篇之大数也一言以蔽之注
苞氏曰蔽犹当也曰思无邪注苞氏曰归于正也疏(子曰
至无邪 此章举诗證为政以德之事也云诗三百者诗即今之毛诗也三百者诗篇大数也诗有三百五篇
此举其全数也云一言以蔽之者一言谓思无邪也蔽当也诗虽三百篇之多六义之广而唯用思无邪之一
言以当三百篇之理也犹如为政其事乃多而终归于以德不动也云曰思无邪者此即诗中之一言也言为
卷一 第 18b 页 WYG0195-0348b.png
政之道唯思于无邪无邪则归于正也卫瓘云不曰思正而曰思无邪明正无所思邪邪去则合于正也)
子曰导之以政注孔安国曰政谓法教也齐之以刑注
马融曰齐整之以刑罚也民免而无耻注孔安国曰苟
免罪也导之以德注苞氏曰德谓道德也齐之以礼有
耻且格注格正也疏(子曰至且格 此章證为政以德所以胜也云导之以政者将言其
胜故先举其劣者也导谓诱引也政谓法制也谓诱引民用法制也故郭象云政者立常制以正民者也云齐
之以刑者齐谓齐整之也刑谓刑罚也故郭象云刑者兴法辟以割制物者也云民免而无耻者免犹脱也耻
耻辱也为政若以法制导民以刑罚齐民则民畏威苟且百方巧避求于免脱罪辟而不复知避耻故无耻也
卷一 第 19a 页 WYG0195-0348c.png
故郭象云制有常则可矫法辟兴则可避可避则违情而苟免可矫则去性而从制从制外正而心内未服人
怀苟免则无耻于物其于化不亦薄乎故曰民免而无耻也云导之以德者此即举胜者也谓诱引民以道德
之事也郭象云德者得其性者也云齐之以礼者以礼齐整之也郭象云礼者体其情也云有耻且格者既导
德齐礼故民服从而知愧耻皆归于正也郭象云情有所耻而性有所本得其性则本至体其情则知耻知耻
则无刑而自齐本至则无制而自正是以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沈居士云夫立政以制物物则矫以
从之用刑以齐物物则巧以避之矫则迹从而心不化巧避则苟克而情不耻由失其自然之性也若导之以
德使物各得其性则皆用心不矫其真各体其情则皆知耻而自正也 注孔安国曰政谓法教也 法教即
是法制也 注苞氏曰德谓道德也 亦得合郭象解也)
卷一 第 19b 页 WYG0195-0348d.png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注有所成立也四
十而不惑注孔安国曰不疑惑也五十而知天命注孔
安国曰知天命之终始也六十而耳顺注郑玄曰耳顺
闻其言而知其微旨也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注马
融曰矩法也从心所欲无非法者疏(子曰至踰矩 此章明孔子隐圣同
凡学有时节自少迄老皆所以劝物也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者志者在心之谓也孔子言我年十五而学在
心也十五是成童之岁识虑坚明故始此年而志学也云三十而立者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古人三年明一
经从十五至三十是又十五年故通五经之业所以成立也云四十而不惑者惑疑惑也业成后已十年故无
卷一 第 20a 页 WYG0195-0349a.png
所惑也故孙绰云四十强而仕业通十年经明行修德茂成于身训洽邦家以之莅政可以无疑惑也六五十
而知天命者天命谓穷通之分也谓天为命者言人禀天气而生得此穷通皆由天所命也天本无言而云有
所命者假之言也人年未五十则犹有横企无厓及至五十始衰则自审已分之可否也故王弼云天命废兴
有期知道终不行也孙绰云大易之数五十天地万物之理究矣以知命之年通致命之道穷学尽数可以得
之不必皆生而知之也此勉学之至言也熊埋云既了人事之成败遂推天命之期运不以可否系其理治不
以穷通易其志也云六十而耳顺者顺谓不逆也人年六十识智广博凡厥万事不得悉须观见但闻其言即
解微旨是所闻不逆于耳故曰耳顺也故王弼云耳顺言心识任闻前也孙绰云耳顺者废听之理也朗然自
玄悟不复役而后得所谓不识不知从帝之则也李充云耳顺者听先王之法言则知先王之德行从帝之则
卷一 第 20b 页 WYG0195-0349b.png
莫逆于心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者从犹放也踰越也矩法也年至七十习与
性成犹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故虽复放纵心意而不踰越于法度也所以不说八十者孔子唯寿七十三也说
此语之时当在七十后也李充曰圣人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所以接世軓物者曷尝不诱之以形器乎黜独化
之迹同盈虚之质勉夫童蒙而志乎学学十五载功可与立自志学迄于从心善始令终贵不踰法示之易行
而约之以礼为教之例其在兹矣 注孔安国曰知天命之终始也 终始即是分限所在也)
孟懿子问孝注孔安国曰鲁大夫仲孙何忌也懿谥也
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
违注郑玄曰孟孙不晓无违之意将问于樊迟故告之
卷一 第 21a 页 WYG0195-0349c.png
也樊迟弟子樊须也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疏(孟懿子问至以礼 云孟懿子问孝者孟懿子鲁大夫也
问孝问于孔子为孝之法也云子曰无违者孔子荅也言行孝者每事须从无所违逆也云樊迟御者樊迟孔
子弟子樊须也字子迟御御车也谓樊迟时为孔子御车也云子告云云者孟孙即懿子也孔子前荅懿子之
问云无违恐懿子不解而他日樊迟为孔子御车孔子欲使樊迟为孟孙解无违之旨故语樊迟云孟孙问孝
于我我对曰无违也云樊迟曰何谓也者樊迟亦不晓无违之旨故反问之何谓也云子曰云云者向樊迟释
无违旨也孟孙三家偕滥违礼故孔子以每事须礼为荅也此三事为人子之大礼故特举之也故卫瓘云三
家僭侈皆不以礼也故以礼荅之也或问曰孔子何不即告孟孙乃还告樊迟耶荅曰欲厉于孟孙言其人不
卷一 第 21b 页 WYG0195-0349d.png
足委曲即亦示也所以独告樊迟者旧说云樊迟与孟孙亲狎必问之也一云孟孙问时樊迟在侧孔子知孟
孙不晓后必问樊迟故后迟御时而告迟也 注孔安国曰至谥也 云鲁大夫仲孙何忌者仲孙是其氏也
何忌是其名也然曰孟懿子而不云仲孙者鲁有三卿至八佾自释也云懿谥也者谥者明行之迹也生时有
百行之不同死后至葬随其生时德行之迹而为名称犹如经纬天地曰文拨定祸乱曰武之属也)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注马融曰武伯懿
子之子仲孙彘也武谥也言孝子不妄为非唯有疾病
然后使父母之忧耳疏(孟武伯问至之忧 云孟武伯问孝者孟武伯懿子之子也亦
问孔子行孝之法也云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者荅也其其于人子也言人子欲常敬慎自居不为非法横使
卷一 第 22a 页 WYG0195-0350a.png
父母忧也若己身有疾唯此一条非人所及可测尊者忧耳唯其疾之忧也)
子游问孝注孔安国曰子游弟子也姓言名偃也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
乎注苞氏曰犬以守禦马以代劳能养人者也一曰人
之所养乃能至于犬马不敬则无以别孟子曰养而不
爱豕畜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疏(子游问至别乎云子游问孝者亦
问行孝法也云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者荅也今之谓当孔子时也夫孝为体以敬为先以养为后而当时
皆多不孝纵或一人有唯知进于饮食不知行敬故云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也云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者此举
卷一 第 22b 页 WYG0195-0350b.png
能养无敬非孝之例也犬能为人守禦马能为人负重载人皆是能养而不能行敬者故云至于犬马皆能有
养也云不敬何以别乎者言犬马者亦能养人但不知为敬耳人若但知养而不敬则与犬马何以为殊别乎
注苞氏曰至畜之也 云犬以守禦马以代劳能养人者也者唯不知敬与人为别耳云一曰人之所养乃
能至于犬马者此释与前异也言人所养乃至养于犬马也云不敬则无以别者养犬马则不须敬若养亲而
不敬则与养犬马不殊别也云孟子曰养而不爱豕畜之也者引孟子语證后通也言人畜养豕但以食之而
不爱重之也云爱而不敬兽畜之也者又言人养珍禽奇兽亦爱重之而不恭敬之也)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注苞氏曰色难谓承望父母颜色
乃为难也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注马融曰
卷一 第 23a 页 WYG0195-0350c.png
先生谓父兄也馔饮食也曾是以为孝乎注马融曰孔
子喻子夏曰服劳先食汝谓此为孝乎未足为孝也承
顺父母颜色乃是为孝耳疏(子夏问至孝乎 云子夏问孝者亦问行孝法也云
子曰色难者荅也色谓父母颜色也言为孝之道必须承奉父母颜色此事为难故曰色难也故颜延之云夫
气色和则情志通善养亲之志者必先和其色故曰难也云有事弟子服其劳者此以下是易而非孝子之事
也有事谓役使之事也弟子谓为人子弟者也服谓执持也劳劳苦也言家中有役使之事而弟子自执持不
惮于劳苦也云有酒食先生馔者先生谓父兄也馔犹饮食也言若有酒食则弟子不敢饮食必以供饮食于
父母也云曾是以为孝乎者曾犹尝也言为人子弟先劳后食此乃是人子人弟之常事最易处耳谁尝谓此
卷一 第 23b 页 WYG0195-0350d.png
为孝乎言非孝也故江熙称或曰劳役居前酒食处后是人子之常事未足称孝也然此四人问孝是同而夫
子荅异者或随疾与药或寄人弘教也懿子武伯皆明以其人有失故随其失而荅之子游子夏是寄二子以
俱明教也故王弼云问同而荅异者或攻其短或矫其时失或成其志或说其行又沈峭云夫应教纷纭常系
汲引经营流世每存急疾今世万途难以同对互举一事以训来问来问之训纵横异辙则孝道之广亦以明
矣 注马融曰先生谓父兄也 然礼唯呼师为先生谓资为弟子此言弟子以对先生则似非子弟对父兄
也而注必谓先生为父兄者其有二意焉一则既云问孝孝是事亲之目二则既释先生为父兄欲寄在三事
同师亲情等也)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注孔安国曰回弟子也
卷一 第 24a 页 WYG0195-0351a.png
姓颜名回字子渊鲁人也不违者无所怪问于孔子之
言默而识之如愚者也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
愚也注孔安国曰察其退还与二三子说释道义发明
大体知其不愚也疏(子曰至愚也 云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者此章美颜渊之德也
回者颜渊名也愚者不达之称也自形器以上名之为无圣人所体也自形器以还名之为有贤人所体也今
孔子终日所言即入于形器故颜子闻而即解无所咨问故不起发我道故言终日不违也一往观回终日默
识不问殊似于愚鲁故云如愚故缪孺云将言形器形器颜生所体莫逆于心故若愚也云退而云云者退谓回听
受已竟退还其私房时也省视也其私谓颜私与诸朋友谈论也发发明义理也言回就人众讲说见回不问
卷一 第 24b 页 WYG0195-0351b.png
如似愚人今视回退还私房与诸子覆述前义亦足发明义理之大体故方知回之不愚也熊理云察退与二
三子私论亦足以发明圣奥振起风训也回之似愚而岂愚哉既以美颜又晓众人未违者也 注孔安国曰
至者也 诸弟子不解故时或咨问而颜回默识故不问不问如愚者之不能问也)
子曰视其所以注以用也言视其所行用也观其所由
注由经也言观其所经从也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
廋哉注孔安国曰廋匿也言观人之终始安有所匿其
情也疏(子曰至廋哉 此章明观知于人之法 云视其所以者以用也其其彼人也
若欲知彼人行当先视其即日所行用之事也云观其所由者由者经历也又次观彼人从来所经历处之故
卷一 第 25a 页 WYG0195-0351c.png
事也云察其所安者察谓心怀忖测之也安谓意气归向之也言虽或外迹有所避而不得行用而心中犹趣
向安定见于貌者当审察以知之也然在用言视由言观安言察者各有以也视直视也观广赡也察沈吟用
心忖度之也即日所用易见故云视而从来经历处此即为难故宫观情性所安最为深隐故云察也云人焉
廋哉人焉廋哉者焉安也廋匿也言用上三法以观验彼人之德行则在理必尽故彼人安得藏匿其情耶再
言之者深明人情不可隐也故江熙云言人诚难知以三者取之近可识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注温寻也寻绎故者又
知新者可以为师也疏(子曰至师矣 此章明为师之难也温温燖也故谓所学已得
之事也所学已得者则温燖之不使忘失此是月无忘其所能也新谓即时所学新得者也知新谓日知其所
卷一 第 25b 页 WYG0195-0351d.png
亡也若学能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此乃可为人师也孙绰云滞故则不能明新希新则存故不笃常人情也
唯心平秉一者守故弥温造新必通斯可以为师者也 注温寻也 温是寻绎之义亦是燖煖之义也)
子曰君子不器注苞氏曰器者各周其用至于君子无
所不施也疏(子曰君子不器 此章明君子之人不系守一业也器者给用之物也犹如舟可汛
于海不可登山车可陆行不可济海君子当才业周普不得如器之守一也故熊埋云器以名可系其用贤以
才可济其业业无常分故不守一名用有定施故舟车殊功也)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注孔安国曰疾
小人多言而行之不周也疏(子贡问至从之 云子贡问君子者问施何德行而
卷一 第 26a 页 WYG0195-0352a.png
可谓为君子乎云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者荅云君子先行其言而后必行行以副所言是行从言也若言
而不行则为辞费君子所耻也又一通云君子之言必为物偕故凡有言皆令后人从而法之也故王朗云鄙
意以为立言之谓乎传曰大上有立德其次立言明君子之道言必可则令后世准而从之故曰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注孔安国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也小人比而不周疏(子曰至不周 此章明君子行与小人异也云君子周而不比者周
忠信也比阿党也君子常以忠信为心而无相阿党也云小人比而不周者与君子反也小人唯更相阿党而
并不忠信也然周是博遍之法故谓为忠信比是亲狎之法故谓为阿党耳若互而言周名亦有恶比名亦有
善者故春秋传云是谓比周言其为恶周遍天下也易卦有比比则是辅里仁云君子义之与比比则是亲虽
卷一 第 26b 页 WYG0195-0352b.png
非广称文亦非恶今此文既言周以对比故以为恶耳孙绰云理备故称周无私故不比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注苞氏曰学而不寻思其义理则
罔然无所得也思而不学则殆注不学而思终卒不得
使人精神疲殆也疏(子曰至则殆 此章教学法也云学而不思则罔者夫学问之法既
得其文又宜精思其义若唯学旧文而不思义则临用行之时罔罔然无所知也又一通云罔诬罔也言既不
精思至于行用乖僻是诬罔圣人之道也云思而不学则殆者又若不广学旧文而唯专意而独思则精神疲
殆而于所业无功也)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矣注攻治也善道有统故殊
卷一 第 27a 页 WYG0195-0352c.png
途而同归异端不同归者也疏(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矣 此章禁人杂学
诸子百家之书也攻治也古人谓学为治故书史载人专经学问者皆云治其书治其经也异端谓杂书也言
人若不学六籍正典而杂学于诸子百家此则为害之深故云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矣斯害也已矣者为害之
深也 注善道至者也 云善道有统故殊途而同归者善道即五经正典也有统统本也谓皆以善道为本
也殊途谓诗书礼乐为教之途不同也同归谓虽所明各异而同归于善道也云异端不同归者也者诸子百
家并是虚妄其理不善无益教化故是不同归也)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注孔安国曰由弟子也姓仲名由
字子路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之为不知是知也疏(子曰至知
卷一 第 27b 页 WYG0195-0352d.png
也 此章抑子路兼人也云子曰由者由子路名也子路有兼人之性好以不知为知也孔子将欲教之故先
呼其名也云诲汝知之乎者诲教也孔子呼子路名云由我欲教汝知之文章乎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之为不
知者汝若心有所不知则当云不知不可妄云知之也云是知也者若不知云知此则是无知之人耳若实知
而云知此乃是有知之人也又一通云孔子呼子路名云由我从来教化于汝汝知我教汝以不乎汝若知我
教则云知若不知则云不知能如此者是有知之人也)
子张学干禄注郑玄曰子张弟子也姓颛孙名师字子
张也干求也禄禄位也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
尤注苞氏曰尤过也疑则阙之其馀不疑犹慎言之则
卷一 第 28a 页 WYG0195-0353a.png
少过也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注苞氏曰殆危也
所见危者阙而不行则少悔也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
中矣注郑玄曰言行如此虽不得禄得禄之道也疏(子张
学至中矣 云子张学干禄者干求也禄禄位也弟子子张就孔子学求禄位之术也云子曰多闻阙疑者荅
求禄术也疑疑惑之事也言人居世间必多有所闻所闻之事必有疑者有解者解者则心录之若疑者则废
阙而莫存录故云多闻阙疑云慎言其馀者其馀谓所心解不疑者也已阙废可疑者而所馀不疑者虽存录
在心亦何必中理故又宜口慎言之也云则寡尤者寡少也尤过也既阙可疑又慎言所不疑能如此者则生
平之言少有过失也云多见阙殆者殆危也言人若眼多所见阙废其危殆者不存录之也云慎行其馀者其
卷一 第 28b 页 WYG0195-0353b.png
馀谓自所录非危殆之事也虽已废危殆者而所馀不殆者亦何必并中其理故又宜慎行之也云则寡悔者
悔恨也既阙于危殆者又慎行所不殆能如此者则平生所行少悔恨也云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者其
馀若能言少过失行少悔恨则禄位自至故云禄在其中也故范宁云发言少过履行少悔虽不以要禄乃致
禄之道也仲尼何以不使都无尤悔而言寡尤乎有颜回犹不二过蘧伯玉亦未能寡其过自非圣人何能无
之子张若能寡尤悔便为得禄者也 注郑玄曰至道也 言当无道之世德行如此虽不得禄若忽值有道
之君则必见用故云得禄之道也)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注苞氏曰哀公鲁君之谥也孔
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注苞氏曰错置也举用正
卷一 第 29a 页 WYG0195-0353c.png
直之人废置邪枉之人则民服其上矣举枉错诸直则
民不服疏(哀公问至不服 云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者哀公失德民不服从而公患之故问孔子
求民服之法也云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者荅哀公民服之法也凡称子曰则是弟子所记若称孔子
则当时人非弟子所记后为弟子所撰仍旧不复改易故依先呼孔子也直谓正直之人也错置也枉委曲邪
佞之人也言若举正直之人为官位为废置邪佞之人则民服君德也亦由哀公废直用枉故也故范宁云哀
公舍贤任佞故仲尼发乎此言欲使举贤以服民也云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者此举哀公之政如此故民不
服也江熙云哀公当千载之运而圣贤满国举而用之鲁其王矣而唯好耳目之悦群邪秉政民心厌弃既而
苦之乃有此问也)
卷一 第 29b 页 WYG0195-0353d.png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注孔安国曰鲁卿季
孙肥也康谥也子曰临民之以庄则民敬注苞氏曰庄
严也君临民以严则民敬其上也孝慈则忠注苞氏曰
君能上孝于亲下慈于民则民忠矣举善而教不能则
民劝注苞氏曰举用善人而教不能者则民劝也疏(季康
子问至民劝 云季康子问云云者季康子鲁臣也其既无道僭滥故民不敬不忠不相劝奖所以问孔子求
学使民行敬及忠及劝三事也故云如之何云子曰云云者荅使为三事之术也民从上化如草从风也临谓
以高视下也庄犹严也言君居上临下若自能严整则下民皆为敬其上也云孝慈则忠者人言君若上孝父
卷一 第 30a 页 WYG0195-0354a.png
母下慈民人则民皆尽竭忠心以奉其上也故江熙云言民法上而行也上孝慈则民亦孝慈孝于其亲乃能
忠于君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也云举善而教不能则民劝者又言若民中有善者则举而禄位之若民中未
能善者则教令使能若能如此则民竞为劝慕之行也)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注苞氏曰或人以为居位乃
是为政也子曰书云孝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
亦为政也奚其为为政注苞氏曰孝于惟孝者美孝之
辞也友于兄弟善于兄弟也施行也所行有政道即是
与为政同耳疏(或谓至为政 云或谓云云者或者或有一人不记其姓名也奚何也政谓居
卷一 第 30b 页 WYG0195-0354b.png
官南面也或人见孔子栖达故问孔子曰何不为政处官位乎云子曰云云者此以上并尚书言也引书以荅
或人也然此语亦与尚书微异而义可一也善父母曰孝善兄弟为友于于也惟孝谓惟令尽于孝也施行也
言人子在闺门当极孝于父母而极友于兄弟若行此二事有政即亦是为政也云奚其为为政者此是孔子
正荅于或人也言施行孝友有政家家皆正则邦国自然得正亦又何用为官位乃是为政乎故范宁云夫所
谓政者以孝友为政耳行孝友则是为政复何者为政乎引周书所以明政也或人贵官位而不存孝道故孔
子言于此也 注苞氏曰至同耳 云孝于云云者惟令极行于孝故云美孝之辞也然友于兄弟是善于兄
弟则孝于惟孝是善于父母也父母既云孝于惟孝则兄弟亦宜云友于惟友也所以互见之也云施行云云
者行孝友有政道即与为政同更何所别复为政乎)
卷一 第 31a 页 WYG0195-0354c.png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注孔安国曰言人而无信
其馀终无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注
苞氏曰大车牛车輗者辕端横木以缚枙者也小车驷
马车也軏者辕端上曲拘衡者也疏(子曰至之哉 此章明人不可失信
也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言人若无信虽有他才终为不可故云不知其可也云大车云云者此为无信
设譬也言人以信得立如大小之车由于輗軏以得行也若车无輗軏则车何以得行哉如人而无信则何以
得立哉故江熙称彦升曰车待輗軏而行犹人须信以立也 注孔安国曰至可也 其馀谓他才伎也 注
苞氏曰至者也 云天车牛车者牛能引重故曰大车也云䡚者辕端横木以缚枙者也者端头也古作牛车
卷一 第 31b 页 WYG0195-0354d.png
二辕不异即时车但辕头安枙与今异也即时车枙用曲木驾于牛脰仍缚枙两头者两辕古时则先取一横
木缚著两辕头又别取曲木为枙缚著横木以驾牛脰也即时一马牵中枙犹如此也云小车驷马车也者马
所载轻故曰小车也四马共牵一车即今龙旂车是也云軏者辕端上曲枸衡者也者衡横也四马之车唯中
夹有一辕辕头曲向上此拘驻于横名此曲者为軏也所以头拘此横者辕驾四马故先横一木于辕头而缚
枙著此横此横既为四马所载恐其不坚故特置曲枙軏里使牵之不脱也犹即时龙旂车辕端为龙置横在
龙头上曲处也郑玄曰輗穿辕端著之軏因辕端著之)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注孔安国曰文质礼变也子曰殷
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卷一 第 32a 页 WYG0195-0355a.png
注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所损益谓文质三统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亦可知也注马融曰物类相招势
数相生其变有常故可豫知也疏(子张问至知也 云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者十世谓十代也子张见五帝三王文质变易世代不同故问孔子从今以后方来之事假设十代之法可得
逆知以不乎云子曰殷因云云者孔子举前三代礼法相因及所损益以为后代可知之證也言殷代夏立而
因用夏礼及损益夏礼事事可得而知也云周因云云者又周代殷立亦有因殷礼及有所损益者亦事事可
知也云其或云云者既因变有常故从今以后假令或有继周而王者王王相承至于百世亦可逆知也言或
者尔时周犹在不敢指斥百代故云其或也 注马融曰至统也 云所因谓三纲五常者此是周所因于殷
卷一 第 32b 页 WYG0195-0355b.png
殷所因于夏之事也三纲谓夫妇父子君臣也三事为人生之纲领故云三纲也五常谓仁义礼智信也就五
行而论则木为仁火为礼金为义水为信上为智人禀此五常而生则备有仁义礼智信之性也人有博爱之
德谓之仁有严断之德为义有明辨尊卑敬让之德为礼有言不虚妄之德为信有照了之德为智此五者是
人性之恒不可暂舍故谓五常也虽复时移世易事历今古而三纲五常之道不可变革故世世相因百代仍
袭也云所损益谓文质三统者夫文质再而复正朔三而改质文再而复者若一代之君以质为教者则次代
之君必以文教也以文之后君则复质质之后君则复文循环无穷有兴必有废废兴更迁故有损益也正朔
三而改者三代而一周也夫人君为政所尚不同必各有所统统则有三也案大传云王者始起改正朔易服
色夫正朔有三本亦有三统明王者受命各统一正也朔者苏也革也言万物革更于足故统马又礼三正记
卷一 第 33a 页 WYG0195-0355c.png
云正朔三而改文质再而复尚书大传云夏以孟春为正殷以季冬为正周以仲冬为正又曰夏以十三月为
正色尚黑以平旦为朔殷以十二月为正色尚白以鸡鸣为朔周以十一月为正色尚赤以夜牛为朔也白虎
通云王者受命必改正朔者明易姓示不相袭明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所以变易民心革其耳目以化又云
十三月之时万物始达孚甲而出皆黑人得加功力故夏为人正色尚黑也十二月之时万物始芽而白白者
阴气故段为地正色尚白也十一月之时阳气始养根核故黄泉之下万物皆赤赤者盛阳之气也故周为天
正色尚赤也又云天道左旋改正右行者非改天道但改日月耳日月右行故改正右行日尊于月不言正日
而言正月者积日成月物随月而变据物为正也天质地文周反天统何质文再改正朔三易三微质文正不
相因故正不随质文也三统之义如此然旧问云夏用建寅为正物初出色黑故尚黑今就草木初生皆青而
卷一 第 33b 页 WYG0195-0355d.png
云黑何也旧通云物初出乃青远望则黑人功贵广远故也且一日之中天有青时故取其黑也又旧问云三
正为正是三王为上代已有旧通有二家一云正在三代三代时相统故须变革相示也人一家云自从有书
籍而有三正也伏牺为人统神农为地统黄帝为天统少昊犹天统言是黄帝之子故不改统也颛顼为人统
帝喾为地统帝尧是为喾子亦为地统帝舜为天统夏为人统殷为地统周为天统三正相承若连环也今依
后释所以必从人为始者三才须人乃成是故从人为始也而礼家从夏为始者夏是三王始故举之也又不
用建卯建辰为正者于是万物不齐莫适所统也 注马融曰至知也 云物类相招者谓三纲五常各以类
相招因而不变者也云势数相生者谓文质三统及五行相次各有势数也如太昊木德神农火德黄帝土德
少昊金德颛顼水德周而复始其势运相变生也云其变有常故可豫知者豫逆也有因有变各有其常以此
卷一 第 34a 页 WYG0195-0356a.png
而推故百世可逆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注郑玄曰人神曰鬼非其祖
考而祭之是谄以求福也见义不为无勇也注孔安国
曰义者所宜为也而不能为是无勇也疏(子曰至勇也云非其鬼
而祭之谄也者谄横求也鬼神聪明正直不歆非礼人若非已祖考而祭之是为谄求福也云见义不为无勇
也者义谓所宜为也见所宜为之事而不为是无勇敢也)
卷一 第 34b 页 WYG0195-0356b.png
论语集解义疏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