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第 1a 页 WYG1197-000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吴文正集卷一
元 吴澄 撰
杂著
四经叙录
易伏羲之易昔在皇羲始画八卦因而重之为六十四
当是时易有图而无书也后圣因之作连山作归藏作
周易虽一本诸伏羲之图而其取用盖各不同焉三易
卷一 第 1b 页 WYG1197-0003b.png
既亡其二而周易独存世儒诵习知有周易而已伏羲
之图鲜或传授而沦没于方伎家虽其说具见于夫子
之系辞说卦而读者莫之察也至宋邵子始得而发挥
之于是人乃知有伏羲之易而学易者不断自文王周
公始也今于易之一经首揭此图冠于经端以为伏羲
之易而后以三易断之盖欲使夫学者知易之本原不
至寻流逐末而昧其所自云尔
连山夏之易周礼太卜掌三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
卷一 第 2a 页 WYG1197-0003c.png
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或曰神农作连
山夏因之以其首艮故曰连山今亡归藏商之易子曰
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说者
以坤乾为归藏或曰黄帝作归藏商因之以其首坤故
曰归藏今亡
周易上下经二篇文王周公作彖象系辞上下文言说
卦序卦杂卦传十篇夫子作秦焚书周易以占筮独存
汉志易十二篇盖经二传十也自魏晋诸儒分彖象文
卷一 第 2b 页 WYG1197-0003d.png
言入经而易非古注疏传诵者苟且仍循以逮于今宋
东莱先生吕氏始考之以复其旧而朱子因之第其文
字阙衍谬误未悉正也故今重加修订视旧本颇为精
善虽于大义不能有所损益而于羽翼遗经亦不为无
小补云
书二十八篇汉伏生所口授者所谓今文书也伏生故
为秦博士焚书时生壁藏之其后兵起流亡汉定生求
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八篇以教授于齐鲁之间孝
卷一 第 3a 页 WYG1197-0004a.png
文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欲召生时年九十馀矣
不能行诏太常遣掌故晁错往受之生老言不可晓使
其女传言教错齐人语多与颖川异错所不知凡十二
三略以其意属读而已夫此二十八篇伏生口授而晁
错以意属读者也其间阙误颠倒固多然不害其为古
书也汉魏数百年间诸儒所治不过此尔当时以应二
十八宿盖不知二十八篇之外犹有书也东晋元帝时
有豫章内史梅赜增多伏生书二十五篇称为孔氏壁
卷一 第 3b 页 WYG1197-0004b.png
中古文郑冲授之苏愉愉授梁柳柳之内兄皇甫谧从
柳得之以授臧曹曹授赜赜遂奏上其书今考传记所
引古书在二十五篇之内者郑玄赵岐韦昭王肃杜预
辈并指为逸书则是汉魏晋初诸儒曾未之见也故今
特出伏氏二十八篇如旧以为汉儒所传确然可信而
晋世晚出之书别见于后以俟后之君子择焉
书二十五篇晋梅赜所奏上者所谓古文书也书有今
文古文之异何哉晁错所受伏生书以𨽻写之𨽻者当
卷一 第 4a 页 WYG1197-0004c.png
世通行之字也故曰今文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壁中所藏
皆科斗书科斗者仓颉所制之字也故曰古文然孔壁真古
文书不传后有张霸伪作舜典汨作九共九篇大禹谟益
稷五子之歌胤征汤诰咸有一德典宝伊训肆命原命武成
旅獒囧命二十四篇目为古文书汉艺文志云尚书经二十九
篇古经十六卷二十九篇者即伏生今文书二十八篇及武帝时
增伪泰誓一篇也古经十六卷者即张霸伪古文书二十四篇
也汉儒所治不过伏生书及伪泰誓共二十九篇尔张霸伪
卷一 第 4b 页 WYG1197-0004d.png
古文虽在而辞义芜鄙不足取重于世以售其欺及梅赜二十五
篇之书出则凡传记所引书语注家指为逸书者收拾无遗既
有證验而其言率依于理比张霸伪书辽绝矣析伏氏书二十八
篇为三十三杂以新出之书通为五十八篇并书序一篇凡五
十九有孔安国传及序世遂以为真孔壁所藏也
唐初诸儒从而为之疏义自是以后汉世大小夏侯欧
阳氏所传尚书止有二十九篇者废不复行惟此孔壁
传五十八篇孤行于世伏氏书既与梅颐所增混淆谁
卷一 第 5a 页 WYG1197-0005a.png
复能辨窃尝读之伏氏书虽难尽通然辞义古奥其为上
古之书无疑梅赜所增二十五篇体制如出一手采集补缀
虽无一字无所本而平缓卑弱殊不类先汉以前之文夫千
年古书最晚乃出而字昼略无脱误文势略无龃龉不亦
大可疑乎吴氏曰增多之书皆文从字顺非若伏生之书诘
曲聱牙夫四代之书作者不一乃至二人之手而定为二体其
亦难言矣朱仲晦曰书凡易读者皆古文岂有数百年壁
中之物不讹损一字者又曰伏生所传皆难读如何伏生偏
卷一 第 5b 页 WYG1197-0005b.png
记其所难而易者全不能记也又曰孔书至东晋方出前
此诸儒皆未见可疑之甚又曰书序伏生时无之其文甚弱
亦不是前汉人文字只似后汉末人又曰小序决非孔门之
旧安国序亦非西汉文章又曰先汉文字重厚今大序格
致极轻又曰尚书孔安国传是魏晋间人作托安国为名耳
又曰孔传并序皆不类西京文字气象与孔丛子同是一
手伪书盖其言多相表里而训诂亦多出小尔雅也夫
以吴氏及朱子所疑者如此顾澄何敢质斯疑而断断然不敢
卷一 第 6a 页 WYG1197-0005c.png
信此二十五篇之为古书则是非之心不可得而昧也
故今以此二十五篇自为卷帙以别于伏氏之书而小序
各冠篇首者复合为一以寘其后孔氏序亦并附焉而
因及其所可疑非澄之私言也闻之先儒云尔
诗风雅颂凡三百十一篇皆古之乐章六篇无辞者笙
诗也旧盖有谱以记其音节而今亡其三百五篇则歌
辞也乐有八物人声为贵故乐有歌歌有辞乡乐之歌
曰风其诗乃国中男女道其情思之辞人心自然之乐
卷一 第 6b 页 WYG1197-0005d.png
也故先王采以入乐而被之弦歌朝廷之乐歌曰雅宗
庙之乐歌曰颂于燕飨焉用之于会朝焉用之于享祀焉
用之因是乐之施于是事故因是事而作为是辞也然则
风因诗而为乐雅颂因乐而为诗诗之先后于乐不同其为歌辞
一也经遭秦火乐亡而诗存汉儒以义说诗既不知诗
之为乐矣而其所说之义亦岂能知诗人命辞之本意
哉由汉以来说三百篇之义者一本诗序诗序不知始
于何人后儒从而增益之郑氏谓序自为一编毛公分
卷一 第 7a 页 WYG1197-0006a.png
以寘诸篇之首夫其初之自为一编也诗自诗序自序
序之非经本旨者学者犹可考见及其分以寘诸篇之
首也则未读经文先读诗序序乃有似诗人所命之题
而诗文反若因序以作于是读者必索诗于序之中而
谁复敢索诗于序之外者哉宋儒颇有觉其非者而莫
能去也至朱子始深斥其失而去之然后足以一洗千
载之谬澄尝因是舍序而读诗则虽不烦训诂而意自
明又尝为之强诗以合序则虽曲生巧说而义愈晦是
卷一 第 7b 页 WYG1197-0006b.png
则序之有害于诗为多而朱子之有功于诗为甚大也
今因朱子所定去各篇之序使不淆乱乎诗之正文学
者因得以诗求诗而不为序说所惑若夫诗篇次第则
文王之二南而间有平王以后之诗成王之雅颂而亦
有康王以后之诗变雅之中而或有类乎正雅之辞者
今既无从考㨿不敢辄为之纷更至若变风虽入乐歌
而未必皆有所用变雅或拟乐辞而未必皆为乐作其
与风雅合编盖因类附载云尔商颂商时诗也七月夏
卷一 第 8a 页 WYG1197-0006c.png
时诗也皆异代之辞故处颂诗风诗之末鲁颂乃其臣
作为乐歌乐歌以颂其君不得谓之风故系之颂周公
居东时诗非拟朝廷乐歌而作不得谓之雅故附之豳
风焉
春秋经十二篇左氏公羊榖梁文有不同昔朱子刻易
书诗春秋四经于临漳郡春秋一经止用左氏经文而
曰公榖二经所以异者类多人名地名而非大义所系
故不能悉具澄窃谓三传得失先儒固言之矣载事则
卷一 第 8b 页 WYG1197-0006d.png
左氏详于公榖释经则公榖精于左氏意者左氏必有
按据之书而公榖多是传闻之辞况人名地名之殊或
由语音字画之舛此类一从左氏是也然有考之于义
的然见左氏为失而公榖为得者则又岂容以偏徇哉
呜呼圣人笔削鲁史致谨于一字之微三家去夫子未
久也文之脱谬已不能是正尚望其能有得于圣人之
微意哉汉儒专门守残护阙不合不公谁复能贯穿异
同而有所去取至唐啖助赵匡陆淳三子始能信经驳
卷一 第 9a 页 WYG1197-0007a.png
传以圣人书法纂而为例得其义者十七八自汉以来
未闻或之先也观赵氏所定三传异同用意密矣惜其
予夺未能悉当间尝再为审订以成其美其间不系乎
大义者赵氏于三家从其多今则如朱子意专以左氏
为主傥义有不然则从其是左氏虽有事迹亦不从也
一断诸义而已呜呼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甚欲因啖赵
陆氏遗说博之以诸家参之以管见使人知圣笔有一
定之法而是经无不通之例不至随文生义以侮圣言
卷一 第 9b 页 WYG1197-0007b.png
顾有此志而未暇就故先为正其史之文如此若圣人
所取之义则俟同志者共讲焉
三礼叙录
仪礼十七篇汉兴高堂生得之以授瑕邱萧奋奋授东
海孟卿卿授后苍苍授戴德戴胜大戴小戴及刘氏别
录所传十七篇次第各不同尊卑吉凶先后伦序惟别
录为优故郑氏用之今行于世礼经残阙之馀独此十
七篇为完书以唐韩文公尚苦难读况其下者自宋王
卷一 第 10a 页 WYG1197-0007c.png
文公行新经义废黜此经学者亦罕传习朱子考定易
书诗春秋四经而谓三礼体大未能绪正晚年欲成其
书于此至惓惓也经传通解乃其编类草槁将俟丧祭
礼毕而笔削焉无禄弗逮遂为万世之阙典澄每伏读
而为之惋惜窃谓乐经既亡经仅存五易之彖传象传
本为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诸传共为十翼居上下
经二萹之后者也而后人以八卦爻之中诗书之序本
自为一编居国风雅颂典谟誓诰之后者也而后人以
卷一 第 10b 页 WYG1197-0007d.png
冠各篇之首春秋三经三传初皆别行公谷配经其来
已久最后注左氏者又分传以附经之年何居夫传文
序文与经混淆不惟非所以尊经且于文义多所梗碍
历千数百年而莫之或非也莫之或正也至东莱吕氏
于易始因晁氏本定为经二篇传十篇朱子于诗书各
除篇端小序合而为一以寘经后春秋一经虽未暇详
校而亦剔出左氏经文并以刋之临漳于是易书诗春
秋悉复夫子之旧五经之中其未为诸儒所乱者惟二
卷一 第 11a 页 WYG1197-0008a.png
礼经然三百三千不存盖十之八九矣朱子补其遗阙
则编类之初不得不以仪礼为纲而各疏其下脱槁之
后必将有所科别决不但如今槁本而已若执槁本为
定则经之章也而以后记补记补传分𨽻于其左也与
彖象传之附易经者有以异乎否也经之篇也而以传
篇记篇补篇错处于其间也与左氏传之附春秋经者
有以异乎否也夫以易书诗春秋之四经既幸而正而
仪礼之一经又不幸而乱是岂朱子之所以相遗经者
卷一 第 11b 页 WYG1197-0008b.png
哉徒知尊信草创之书而不能探索未尽之意亦岂朱
子之所望于后学者哉呜呼由朱子而来至于今将百
年然而无有乎尔澄之至愚不肖犹幸得以私淑于其
书实受罔极之恩善继者卒其未卒之志善述者成其
未成之事抑亦职分之所当然也是以忘其僣妄辄因
朱子所分礼章重加伦纪其经后之记依经章次秩叙
其文不敢割裂一仍其旧附于篇终其十七篇次第并
如郑氏本更不间以他篇庶十七篇正经不至杂糅二
卷一 第 12a 页 WYG1197-0008c.png
戴之记中有经篇者离之为逸经礼各有义则经之传
也以戴氏所存兼刘氏所补合之而为传正经居首逸
经次之传终焉皆别为卷而不相紊此外悉以归诸戴
氏之记朱子所辑及黄氏丧礼杨氏祭礼亦参伍以去
其重复名曰朱氏记而与二戴为三凡周公之典其未
坠于地者盖略包举而无遗造化之运不息则天之所
秩未必终古而废坏有议礼制度考文者出所损所益
百世可知也虽然苟非其人礼不虚行存诚主敬致知
卷一 第 12b 页 WYG1197-0008d.png
力行下学而上达多学而一贯以得夫尧舜禹汤文武
周孔之心俾吾朱子之学末流不至为汉儒学者事也
澄也不敢自弃同志其尚敦勖之哉
仪礼逸经八篇澄所纂次汉兴高堂生得仪礼十七篇
后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古文礼经于孔氏壁中凡五十
六篇河间献王得而上之其十七篇与仪礼正同馀三
十九篇藏在秘府谓之逸礼哀帝初刘歆欲以列之学
官而诸博士不肯置对竟不得立孔郑所引逸中霤礼
卷一 第 13a 页 WYG1197-0009a.png
禘于太庙礼王居明堂礼皆其篇也唐初犹存诸儒曾
不以为意遂至于亡惜哉今所纂八篇其二取之小戴
记其三取之大戴记其三取之郑氏注奔丧也中霤也
禘于太庙也王居明堂也固得逸礼三十九篇之四而
投壶之类未有考焉疑古礼逸者甚多不止于三十九
也投壶奔丧篇首与仪礼诸篇之体如一公冠等三篇
虽已不存此例盖作记者删取其要以入记非复正经
全篇矣投壶大小戴不同奔丧与逸礼亦异则知此二
卷一 第 13b 页 WYG1197-0009b.png
篇亦经刋削但未如公冠等篇之甚耳五篇之经文殆
皆不完然实为礼经之正篇则不可以其不完而摈之
于记故特纂为逸经以续十七篇之末至若中霤以下
三篇其经亡矣而篇题仅仅见于注家片言只字之未
泯者犹必收拾而不敢遗亦我爱其礼之意也
仪礼传十篇澄所纂次按仪礼有士冠礼士昏礼戴记
则有冠义昏义仪礼有乡饮酒礼乡射礼大射礼戴记
则有乡饮酒义射义以至燕聘皆然盖周末汉初之人
卷一 第 14a 页 WYG1197-0009c.png
作以释仪礼而戴氏抄以入记者也今以此诸篇正为
仪礼之传故不以入记依仪礼篇次稡为一编文有不
次者颇为更定射义一篇迭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
射杂然无伦釐之为乡射义大射义二篇士相见义公
食大夫义则用清江刘原父所补并因朱子而加考详
焉于是仪礼之经自一至九经各有其传矣惟觐义阙
然大戴朝事一篇实释诸侯朝觐天子及相朝之礼故
以备觐礼之义而共为传十篇云
卷一 第 14b 页 WYG1197-0009d.png
周官六篇其冬官一篇阙汉艺文志序列于礼家后人
名之曰周礼文帝尝召至魏文侯时老乐工因得春官
大司乐之章景帝子河间献王好古学购得周官五篇
武帝求遗书得之藏于秘府礼家诸儒皆莫之见哀帝
时刘歆校理秘书始著于录略以考工记补冬官之阙
歆门人河南杜子春能通其读郑众贾逵受业于杜汉
末马融传之郑玄玄所注今行于世宋张子程子甚尊
信之王文公又为新义朱子尝谓此经周公所作但当
卷一 第 15a 页 WYG1197-0010a.png
时行之恐未能尽后圣虽复损益可也至若肆为排抵
訾毁之言则愚陋无知之人耳冬官虽阙今仍存其目
而考工记别为一卷附之经后云
小戴记三十六篇澄所序次汉兴得先儒所记礼书二
百馀篇大戴氏删合为八十五小戴氏又损益为四十
三曲礼檀弓杂记分上下马氏增以月令明堂位乐记
郑氏从而为之注总四十九篇精粗杂记靡所不有秦
火之馀区区掇拾所谓存十一于千百虽不能以皆醇
卷一 第 15b 页 WYG1197-0010b.png
然先王之遗制圣贤之格言往往赖之而存第其诸篇
出于先儒著作之全书者无几多是记者旁搜博采剿
取残编断简会稡成篇无复诠次读者每病其杂乱而
无章唐魏郑公为是作类礼二十篇不知其书果何如
也而不可得见朱子尝与东莱先生吕氏商订三礼篇
次欲取戴记中有关于仪礼者附之经其不系于仪礼
者仍别为记吕氏既不及答而朱子亦不及为幸其大
纲见于文集犹可考也晚年编校仪礼经传则其条例
卷一 第 16a 页 WYG1197-0010c.png
与前所商订又不同矣其间所附戴记数篇或削本篇
之文而补以他篇之文今则不敢故止就其本篇之中
科分栉剔以类相从俾其上下章文义联属章之大指
标识于左庶读者开卷瞭然若其篇第则大学中庸程
子朱子既表章之以与论语孟子并而为四书固不容
复厕之礼篇而投壶奔丧实为礼之正经亦不可以杂
之于记其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六篇正
释仪礼别辑为传以附经后矣此外犹三十六篇曰通
卷一 第 16b 页 WYG1197-0010d.png
礼者九曲礼少仪玉藻通记大小仪文而深衣附焉月
令王制专记国家制度而文王世子明堂位附焉曰丧
礼者十有一丧大记杂记丧服小记服问檀弓曾子问
六篇记丧而大传间传问丧三年问丧服四制五篇则
丧之义也曰祭礼者四祭法一篇记祭而郊特牲祭义
祭统三萹则祭之义也曰通论者十有二礼运礼器经
解一类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閒居一类坊记表记缁
衣一类儒行自为一类学记乐记其文雅驯非诸篇比
卷一 第 17a 页 WYG1197-0011a.png
则以为是书之终呜呼由汉以来此书千有馀岁矣而
其颠倒纠纷至朱子始欲为之是正而未及竟岂无望
于后之人与用敢窃取其意修而成之篇章文句秩然
有伦先后始终颇为精审将来学礼之君子于此考信
或者其有取乎非但为戴氏之忠臣而已也
大戴记三十四篇澄所序次按隋志大戴记八十五篇
今其书阙前三十八篇始三十九终八十一当为四十
三篇中间第四十三第四十四第四十五第六十一四
卷一 第 17b 页 WYG1197-0011b.png
篇复阙第七十三有二总四十篇㨿云八十五篇则末
又阙其四或云止八十一皆不可考窃意大戴类稡此
记多为小戴所取后人合其馀篇仍为大戴记已入小
戴记者不复录而阙其篇是以其书冗泛不及小戴书
甚盖彼其膏华而此其查滓耳然尚或间存精语不可
弃遗其与小戴重者投壶哀公问也投壶公冠诸侯迁
庙诸侯衅庙四篇既入仪礼逸经朝事一篇又入仪礼
传哀公问小戴已取之则于彼宜存于此宜去此外犹
卷一 第 18a 页 WYG1197-0011c.png
三十四篇夏小正犹月令也明堂犹明堂位也本命以
下杂录事辞多与家语荀子贾传等书相出入非专为
记礼设礼运以下诸篇之比也小戴文多缀补而此皆
成篇故其篇中章句罕所更定惟其文字错误参互考
校未能尽正尚俟好古博学之君子云
孝经叙录
孝经汉艺文志孝经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孝经一篇
十八章长孙氏江翁后苍翼奉张禹传之各自名家经
卷一 第 18b 页 WYG1197-0011d.png
文皆同惟孔氏壁中古文为异隋经籍志孝经河间人
颜芝所藏汉初芝子贞出之又有古文孝经与古文尚
书同出孔安国为传刘向以颜本比古文除其繁惑而
安国之本亡于梁至隋秘书监王邵访得孔传河间刘
炫因序其得丧讲于人间渐闻朝廷儒者皆云炫自作
之非孔旧本邢炳正义曰古文孝经旷代亡逸隋开皇
十四年秘书学生王逸于京市陈人处得本送与著作
郎王邵以示河间刘炫仍令校定炫遂以庶人章分为
卷一 第 19a 页 WYG1197-0012a.png
二曾子敢问章分为三又多闺门一章凡二十二章因
著古文孝经稽疑一篇唐开元七年国子博士司马贞
议曰今文孝经是汉河间王所得颜芝本至刘向以此
校古文定一十八章其古文二十二章出孔壁未之行
遂亡其本近儒辄穿凿更改伪作闺门一章文句凡鄙
又分庶人章从故自天子以下别为一章以应二十二
之数朱子曰旧见衡山胡侍郎论语说疑孝经引诗非
经本文初甚骇焉徐而察之始悟胡公之言为信而孝
卷一 第 19b 页 WYG1197-0012b.png
经之可疑者不但此也因以书质之沙随程可久丈程
荅书曰顷见玉山汪端明亦以为此书多出后人傅会
于是乃知前辈读书精审其论固已及此又窃自幸有
所因述而得免于凿空妄言之罪也又曰孝经独篇首
六七章为本经其后乃传文皆齐鲁间儒篡取左氏诸
书之语为之传者又颇失其次第澄曰夫子遗言惟大
学论语中庸孟子所述醇而不杂此外传记诸书所载
真伪混淆殆难尽信孝经亦其一也窃详孝经之为书
卷一 第 20a 页 WYG1197-0012c.png
肇自孔曾一时问答之语今文出于汉初谓悉曾氏门
人记录之旧已不可知武帝时鲁共王坏孔子宅于壁
中得古文孝经以为秦时孔鲋所藏昭帝时鲁国三老
始以上献刘向卫宏盖尝手校魏晋已后其书亡失世
所通行惟今文孝经十八章而已隋时有称得古文孝
经者其间与今文增减异同率不过一二字而文势曾
不若今文之从顺以许慎说文所引及桓谭新论所言
考證又皆不合决非汉世孔壁之古文也宋大儒司马
卷一 第 20b 页 WYG1197-0012d.png
公酷尊信之朱子刋误亦㨿古文未能识其何意今观
邢氏疏说则古文之为伪审矣又观朱子所论则虽今
文亦不无可疑者焉疑其所可疑信其所可信去其所
当去存其所当存朱子意也故今特因朱子刋误以今
文古文校其同异定为此本以俟后之君子云
中庸纲领
程子谓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盖尝思
之以首章而论之始言一理者天命之性率性之道是
卷一 第 21a 页 WYG1197-0013a.png
也中散为万事者修道之教以至戒慎恐惧慎独与夫
发而中节致中和是也末复合为一理者天地位万物
育是也以一篇而论之始言一理者首章明道之源流
是也中散为万事者自第二章以下说中庸之德知仁
勇之事历代圣贤之迹及达道五达德三天下国家有
九经鬼神祭祀之事与夫诚明明诚大德小德是也末
复合为一理者末章无言不显以至笃恭而归乎无声
无臭是也今乂分作七节观之第一节首章言性道教
卷一 第 21b 页 WYG1197-0013b.png
是一篇之纲领也继而致中和中是性和是道戒慎恐
惧是教也第二节二章以下总十章论中庸之德在乎
能明能行能择能守明其所谓道所谓教也二章说君
子小人之中庸三章说民鲜能中庸四章说道不行不
明五章说道不行由不真知六章说舜之大知能取诸
人七章说能知不能守由不明八章说回之真知能择
能守九章说能知仁勇之事而不能中庸十章说子路
问强以进其勇十一章言索隐行怪半涂而废唯圣者
卷一 第 22a 页 WYG1197-0013c.png
能中庸第三节十二章以下总八章论道之费隐有体
用小大申明所谓道与教也十二章言道费而隐语大
语小此说费隐由小至大也十三章言道不远人十四
章言素其位而行十五章言道如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以上三章论费之小者也十六章言鬼神为德之盛此
说费隐由大包小也十七章言舜其大孝十八章言无
忧者文王十九章武王周公达孝以上三章论费之大
者也第四节二十章以下总四章论治国家之道在人
卷一 第 22b 页 WYG1197-0013d.png
以行其教也二十章说哀公问政在人又当知天二十
一章说达道五达德三以修身二十二章言天下国家
有九经以治国平天下二十三章说事豫则立诚者天
之道诚之者人之道明知仁之事第五节二十四章以
下总六章论明诚则圣人与天为一也二十四章言诚
则明明则诚二十五章言至诚能尽性致曲能有诚二
十六章言至诚可以前知二十七章言诚自成道自道
故至诚无息二十八章言天地之道为物不贰生物不
卷一 第 23a 页 WYG1197-0014a.png
测二十九章言大哉圣人之道苟不至德至道不凝三
十章言愚而无德贱而无位不敢作礼乐宜于今及王
天下有三重焉第六节三十一章以下总三章论孔子
之德与天地为一也三十一章言仲尼之道同乎尧舜
文武天时水土三十二章说至圣为小德川流三十三
章说至诚为大德敦化第七节三十四章始之以尚锦
恶文之著说学者立心为已为立教之方潜虽伏矣说
慎独之事不愧屋漏说戒惧之事以明修道之教之意
卷一 第 23b 页 WYG1197-0014b.png
无言不显明率性之道之意民劝民畏百辟其刑予怀
明德明修道之教之效笃恭而天下平说致中和之效
终之以无声无臭说天命之性之极此盖申言首章之
旨所谓末复合为一理也今复述首末章之意以尽为
学之要首章先说天命性道教为道统中说戒慎恐惧
为存养慎独为克治后说致中和则功效同乎天地矣
盖明道之源流也末章则先教次克治而后存养继说
其效终则反乎未命之天矣盖入道之次序也此中庸
卷一 第 24a 页 WYG1197-0014c.png
一本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学者所宜尽心玩味也
原理有跋
天地之初混沌鸿濛清浊未判莽莽荡荡但一气尔及
其久也其运转于外者渐渐轻清其凝聚于中者渐渐
重浊轻清者积气成象而为天重浊者积块成形而为
地天之成象者日月星辰也地之成形者水火土石也
天包地外旋绕不停地处天内安静不动天之旋绕其
气急劲故地浮载其中不陷不坠岐伯所谓大气举之
卷一 第 24b 页 WYG1197-0014d.png
是也天形正圆如虚毬地隔其中人物生于地上地形
正方如博骰日月星辰旋绕其外自左而上自上而右
自右而下自下而复左天之积气为辰凡无星处皆是
犹地之土也积气之中有光耀为星二十八宿及众星
皆是犹地之石也日月五纬乃阴阳五行之精成象而
可见者浮生太虚中与天不相系著各自运行迟速不
等天左旋于地外一昼夜一周匝自地之正午观之则
其周匝之处第二日子时微有争差盖周匝而过之观
卷一 第 25a 页 WYG1197-0015a.png
天者定其阔狭名曰一度每日运行一周匝而过一度
至三百六十五日三时有奇则地之午中所直天度始
与三百六十五日以前子时初起之处合故定天度为
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有奇日亦左行昼行地上
夜行地下昼夜一周匝但比天度则不及一度盖日之
行也与地相直处日月齐同无过不及而天之行也与
地相直处一日过一度二日过二度三日过三度故历
家以日之不及天而退一度者为右行一度盖以截法
卷一 第 25b 页 WYG1197-0015b.png
取其易算尔天倾倚于北如劲风旋绕其端不动曰极
上顶不动处谓之北极高出地上三十六度其星辰常
见不隐以偏依于北方故曰北极下脐不动处谓之南
极低入地下三十六度其星辰常隐不见以其偏近于
南方故曰南极南北二极相去之中天之腰也谓之赤
道日所行之道春秋二分正与天之赤道相直故其出
没与地之卯酉相当是以昼夜均平春分以后行赤道
北夏至则去北极最近故曰日北至而其出没与地之
卷一 第 26a 页 WYG1197-0015c.png
寅戍相当是以景短而晷长昼刻多而夜刻少夏至以
后又移而南至秋分则与赤道相直秋分以后行赤道
南冬至则去南极最近故曰日南至而其出没则与地
之辰申相当是以景长而晷短昼刻少而夜刻多冬至
以后又移而北至春分则又与赤道相直日极于南而
复北则为冬至上年冬至至下年日道极南复北之时
三百六十五日馀三时不满故天度一周之时三百六
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而有馀日道一周之时三百六十
卷一 第 26b 页 WYG1197-0015d.png
五日四分日之一而不足天度有馀日道不足故六十
馀年之后冬至所直天度率差一度是谓岁差月亦左
行犹迟于日一昼夜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盖
日行疾于月而退度不及天一度反若迟然月行迟于
日而退度不及天十三度有奇反若速然日之行三十
日五时有奇而历一辰则为一月之气月之行二十九
日六时有奇而与日会则为一月之朔每月气盈五时
有奇朔虚六时不满积十二气盈凡五日三时不满十
卷一 第 27a 页 WYG1197-0016a.png
二朔虚凡五日七时有奇一岁气盈朔虚共十日十一
时有奇将及三岁则积之三十日而置一闰日之有馀
为气盈月之不足为朔虚气盈朔虚之积是为之闰馀
五星之行亦犹日月其行有迟速其行过于天则为逆
其行与天等则为留其行不及天则为顺日月五星之
与天体相值也由北直南而从分之谓之度由东至西
而横截之谓之道月之行也二十九日半有奇而与日
同度是为朔十四日九时有奇而与日对度是为望合
卷一 第 27b 页 WYG1197-0016b.png
朔之时从虽同度横不同道若横亦同道则月掩日而
日蚀对望之时从虽对度横不对道若横亦对道则日
射月而月蚀其蚀之分数由同道对道所交之多寡月
朔后初生明时昏见于庚下明上暗象震上弦时昏见
于丁下明已多而上犹暗象兑望之时昏见于甲全体
皆明象乾望后初生魄时晨见于辛下暗上明象巽下
弦时晨见于丙下暗已多而上犹明象艮晦之时晨见
于乙全体皆暗象坤地西北高而多山东南下而多水
卷一 第 28a 页 WYG1197-0016c.png
先天方图法地乾始西北坤尽东南故天下之山其本
皆起于西北之昆崙犹乾之始于西北也天下之水其
流皆归于东南之尾闾犹坤之尽于东南也天有四象
地有四象日月天之用星辰天之体水火地之用土石
地之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日阳
中阳月阴中阴星阴中阳辰阳中阴水柔中柔火柔中
刚土刚中柔石刚中刚错而言之则天亦有刚柔地亦
有阴阳日阳也月阴也星刚也辰柔也水阴也火阳也
卷一 第 28b 页 WYG1197-0016d.png
土柔也石刚也日火之精为夏之暑月水之精为冬之
岁寒星体光耀为昼之明辰体昏暗为夜之晦水气下
注而为雨火气外旋而为风土气上蒸而为露石气内
抟而为雷人禀气于天赋形于地耳目口鼻为首犹天
之日月星辰也脉髓骨肉为身犹地之水火土石也心
胆脾肾四脏属天肺肝胃膀胱四脏属地指节十二合
之二十四有天之象焉掌文后高前下山峙川流有地
之法焉物有飞走木草四类细分之十六飞飞者鸿鹄
卷一 第 29a 页 WYG1197-0017a.png
鹰鹯之属性之飞飞之性也飞走者鹅鸡鸭凫之属情
之飞飞之情也飞木者佳鸠燕雀之属形之飞飞之形
也飞草者蜂蝶蜻蜓之属体之飞飞之体也走飞者蛟
龙之属性之走走之性也走走者熊虎鹿马之属情之
走走之情也走木者猿猴之属形之走走之形也走草
者蚁蛇之属体之走走之体也木飞者松柏之属性之
木木之性也木走者樟榉之属情之木木之情也木木
者棫朴荆榛之属形之木木之形也木草者楮榖木芙
卷一 第 29b 页 WYG1197-0017b.png
蓉之属体之木木之体也草飞者竹芦之属性之草草
之性也草走者藤葛之属情之草草之情也草木者蒿
艾之属形之草草之形也草草者菘芥之属体之草草
之体也阳本实阴本虚也阳为气阴为精阳成象阴成
形阳主用阴主体则阳反似虚阴反似实是不然天之
积气虽似虚然其气急劲如鼓皮物之大莫能禦故曰
健曰刚曰静专曰动直则实莫实于天地之成形虽似
实然其形疏通如肺气升降出入其中故曰顺曰柔曰
卷一 第 30a 页 WYG1197-0017c.png
静翕曰动辟则虚莫虚于地然则阳实阴虚者正说也
阳虚阴实者偏说也
往年因郝仲明见问一时答之之辞如此听者不能
悉记吾言故命史从旁书之皆先儒之所已言非吾
之自言也有人传录以去题其名曰原理殊非吾意
今庐陵士郭成子又逐节画而为图可谓有志然此
特穷理之一端尔人之为学犹有切近于已者当知
所光后也泰定丁卯六月朔临川吴某识
卷一 第 30b 页 WYG1197-0017d.png
邵子叙录
邵子书今所校定谨第其目如右其一皇极经世书十
二卷为书六十二篇附之以观物外篇二其二渔樵问
荅一卷为书二十二章附之以遗文六其三伊川击壤
集二十卷为诗千四百九十八首附之以集外诗十三
后录一卷曰正音者先生之父天叟所作曰辨惑者先
生之子伯温所述先生之学穷理尽性至命者也孔子
以来一人而已吾友夏幼安盖尝味先生之言而有发
卷一 第 31a 页 WYG1197-0018a.png
焉是书嗜之者鲜传之者谬误最多乃为整齐其篇章
文字幼安命工刻版以与世之学者共观是书者诚能
因其言得其意则象数皆备于我赞化育参天地可也
书云乎哉
太玄叙录
扬子云拟易以作太玄易自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八
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太玄则自一
而三三而九九而二十七二十七而八十一易之数乃
卷一 第 31b 页 WYG1197-0018b.png
天地造化之自然一豪知力无所与于其间也异世而
同符惟邵子皇极经世一书而已至若焦延寿易林魏
伯阳参同契之属虽流而入于伎术尚不能外乎易之
为数子云太玄名为拟易而实则非易矣其起数之法
既非天地之正又强求合于历之日每首九赞二赞当
一昼夜合八十一首之赞凡七百二十九仅足以当三
百六十四日有半外增一踦赞以当半日又立一赢赞
以当四分日之一吁亦劳且拙矣子云此书未能见重
卷一 第 32a 页 WYG1197-0018c.png
于当时后世虽有好者亦未可谓大行也宋大儒司马
公爱之甚尝有集注晚作潜虚以拟之以邵子范围天
地之学卓绝古今之识而亦称其书要之惟朱子所论
可以为万世之折衷本经八十一首分天玄地玄人玄
三篇盖拟易之上下经经后十一篇则拟夫子之十翼
而为太玄之传晋范望始依周易彖传象传附经例升
首辞于经赞之前散测辞于各赞之下首测两篇之总
序无从而附则合为一以寘经端其牵缀割裂无复成
卷一 第 32b 页 WYG1197-0018d.png
文殆有甚于易经者易经有晁氏吕氏定从古本而朱
子因之故今于此书亦俾复旧而第其目如右兼以读
经者病其揲法不明骤观未易通晓复为之别白其辞
以著于后虽非愿为后世之扬子云亦欲使后之学者
知前人之作不可以已意妄有易置按法言序篇监本
共为一篇继十三篇之末今本亦如书之小序各冠篇
首并为考正于子云之书盖不无小补云
东西周辩
卷一 第 33a 页 WYG1197-0019a.png
东西周有二一以前后建都之殊而名一以二公封邑
之殊而名昔武王西都镐京而东定鼎于郏鄏周公相
成王宅洛邑营涧水东瀍水西以朝诸侯谓之王城又
谓之东都实郏鄏于今为河南又营瀍水东以处殷顽
民谓之成周又谓之下都于今为洛阳自武至幽皆都
镐京幽王娶于申生太子宜臼又嬖褒姒生伯服欲立
之黜宜臼申侯以鄫及犬戎入寇弑王诸侯逐犬戎与
申侯共立宜臼是为平王畏戎之逼去镐而迁于东都平
卷一 第 33b 页 WYG1197-0019b.png
以下都王城曰东周幽以上都镐京曰西周此以前后
建都之殊而名也自平东迁传世十二而景王之庶长
子朝与王猛争国猛东居于皇晋师纳之入于王城入
之次月猛终丐及踰半期而子朝又入王辟之东居于
狄泉子朝㨿王城曰西王敬王在狄泉曰东王越四年
子朝奔楚敬王虽得返国然以子朝馀党多在王城乃
徙都成周而王城之都废至考王封其弟揭于王城以
续周公之官职是为周桓公自此以后东有王西有公
卷一 第 34a 页 WYG1197-0019c.png
而东西周之名未立也桓公生威公威公生惠公惠公
之少子班又别封于巩以奉王是为东周惠公父子同
谥以巩与成周皆在王城之东故班之兄则仍袭父爵
居于王城是为西周武公以王城在成周之西故自此
以后西有公东亦有公二公各有所食而周尚为一也
显王二年赵韩分周地为二二周公治之王寄焉而已
矣周之分东西自此始九年东周惠公卒子杰嗣慎靓
以上皆在东周赧王立始迁于西周即王城旧都也史
卷一 第 34b 页 WYG1197-0019d.png
记云王赧时东西周分治今按显王二年已分为二不
待此时矣其后西周武公卒子文君嗣王五十九年秦
灭西周西周公入秦献其邑而归是年赧王崩次年周
民东亡秦迁西周公于𢠸狐聚又六年秦灭东周迁东
周公于阳人聚此以二公封邑之殊而名也前后建都
之殊者以镐京为西周对洛邑为东周而言也二公封
邑之殊者又于洛邑二城之中以王城为西周对成周
为东周而言也大槩周三十六王前十有二王都镐京
卷一 第 35a 页 WYG1197-0020a.png
中十有三王都王城王城对镐京则镐京在西而王城
在东其东西之相望也远季十王都成周赧一王都王
城王城对成周则成周在东而王城在西其东西之相
距也近一王城也昔以东周称后以西周称夫周未东
西之分因武惠二公各居一都而名王则或东或西东
西之名系乎公不系乎王也邵子经世书纪赧王为西
周君与东周惠公并而西周公无闻焉则直以西为王
东为公矣知东之有公而不知西之亦有公也知王之
卷一 第 35b 页 WYG1197-0020b.png
在西而不知赧以前之王固在东也战国策编题首东
周次西周岂无意哉二周分治以来显王慎靓王二代
五十馀年王于东赧一代五十馀年王于西先东后西
顺其序也近有缙云鲍彪注谓西周正统不应后于东
周升之为首卷于西著王世次于东著公世次盖因邵
子而误者既不知有西周公且承宋忠之缪以西周武
公为赧王别谥反以徐广为疏是未尝考于司马贞索
隐之说鲍又云赧徙都西周西周镐京也呜呼镐京去
卷一 第 36a 页 WYG1197-0020c.png
王城成周八百馀里自平王东迁之后不能有而以命
秦仲曰能逐犬戎即有其地镐之为秦已四百年于兹
其地在长安上林昆明之北虎狼所穴而王得往都于
彼哉高诱注曰西周王城今河南东周成周故洛阳辞
旨明甚鲍注出高诱后何乃以西周为镐京也乎鲍又
云郏鄏属河南为东周殊不思此昔时所谓东周也于
斯时则名西周矣斯时之西周与镐京郏鄏对称西东
者不同顾乃一之何与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卷一 第 36b 页 WYG1197-0020d.png
夫鲍氏之于国策其用心甚勤而开卷之端不免谬误
如此读者亦或未之察也与夹谷士常程钜夫偶论及
此二公命笔之遂为之作东西周辩
老庄二子叙录
老氏书字多谬误合数十家校其同异考正如右庄平
君所传章七十二诸家所传章八十一然有不当分而
分者定为六十八章云上篇章三十二字二千三百六
十六下篇章三十六字二千九百二十六总之五千二
卷一 第 37a 页 WYG1197-0021a.png
百九十二字
庄氏书内篇盖所自著外篇或门人纂其言以成书其
初无所谓杂篇也窃疑后人伪作让王渔父盗蹠说剑
剿入寓言篇中离隔寓言之半为列禦寇篇于是分末
后数篇并其伪书名为杂篇以相淆乱云尔今既从苏
氏说黜其伪复以列禦寇合于寓言而为一篇庚桑楚
以下与知北游以上诸篇不见精粗深浅之不侔通谓
之外篇可也夫庄氏书瑰玮参差不以觭见之唯骈拇
卷一 第 37b 页 WYG1197-0021b.png
胠箧马蹄缮性刻意五篇自为一体其果庄氏之书乎
抑亦周秦间文士所为乎是未可知也故特别而异之
以俟夫知言之君子详焉苏氏所黜四篇亦存之以附
其后或曰史记称庄子作渔父盗蹠胠箧以诋訾孔子
之徒当时去战国未远也而已莫辨其书之异同矣且
其书汪洋恣纵乎绳墨之外而乃规规焉局局焉议其
篇章得无陋哉曰得意固可以忘言将欲既其实而谓
不必既其文欺也杨倞注荀卿书定其篇次读者咸以
卷一 第 38a 页 WYG1197-0021c.png
为当予于庄氏之书亦然
葬书叙录
葬书相传以为晋郭璞景纯之作内外八篇凡一千一
百五十八字世俗所行有二十篇皆后人增以缪妄之
说建安蔡元定季通去其十二而存其八亦既得之然
就其所存犹不无颠到混淆之失惟此本为最善篇分
内外盖有微意杂篇二俗本散在正书篇中或术家秘
啬故乱之也此别为篇伦类精矣览者详焉
卷一 第 38b 页 WYG1197-0021d.png
驿舟
壬寅秋官办驿舟遣送上京师舟一日或一易或再易
或三易其易也得一舟设饰完美从者辄有喜色遇一
舟设饰敝恶从者辄有愠色予心笑而谕之曰舟虽甚
美所寓止一二时若三四时久则半日又久则一宿斯
去之矣虽甚恶亦复如是奚以喜愠为也夫喜也者非
以其有益于已而喜愠也者非以其有损于巳而愠也
而一时之情自不能以不然噫人之寓此世亦犹寓此
卷一 第 39a 页 WYG1197-0022a.png
舟耳多者百馀年少者数十年骤革而数迁倏来而忽
往何常之有哉而乃以目前之所值移其胸中之喜愠
者何也九月二十五日午时舟中书时已过新安驿未至
吕梁驿
卷一 第 39b 页 WYG1197-0022b.png
吴文正集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