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遗迹志-明-李濂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0587-053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汴京遗迹志卷三     明 李濂 撰
  官署二
  学士院(即翰/林院)
宋学士院在枢密宣徽院之北表其深严宥密又谓之
北扉在浴堂之南便于应诏至和三年诏学士院从官
两员掌管勾编录国朝以来所撰制诏文字承旨不常
置以学士久次者为之
卷三 第 1b 页 WYG0587-0538b.png
  马端临文献通考 学士掌内庭书诏指挥边事
  晓达机谋天子机事密命在焉不当预外司公事
  盖防纤微间或漏省中语故学士院在金銮殿侧
  号为深严自艺祖以来藉其才用始令判三铨及
  知太常礼院事开宝二年以李昉卢多逊并直学
  士院直院之名始此六年以知制诰张澹权直翰
  林院宋翰林学士无定员凡他官入院未除学士
  谓之直院学士俱阙他官暂行文书谓之权直宋
卷三 第 2a 页 WYG0587-0539a.png
  率以从官兼直院若左右史少监类止称权天圣
  元年诏学士遇只日至晚出宿盖故事以双日锁
  院只日降麻也
  沈括梦溪笔谈 唐翰林院在禁中乃人主燕居
  之所玉堂承明金銮殿皆在其间应供奉之人自
  学士以下工技群官司𨽻籍其间者皆称翰林如
  今之翰林医官翰林待诏之类是也惟翰林茶酒
  司止称翰林司盖相承阙文唐制自宰相而下初
卷三 第 2b 页 WYG0587-0539b.png
  命皆无宣召之礼惟学士宣召盖学士院在禁中
  非内臣宣召无因得入故院门别设复门亦以其
  通禁庭也又学士院北扉者谓其在浴堂之南便
  于应召令学士初拜自东华门入至左承天门下
  马待诏院吏自左承天门双引至阁门此亦用唐
  故事也唐宣召学士自东门入者彼时学士院在
  西掖故自翰林院东门赴召非若今之东华门也
  至如挽铃故事亦缘其在禁中虽学士院吏亦止
卷三 第 3a 页 WYG0587-0539c.png
  于玉堂门外则其严密可知如今学士院在外与
  诸司无异亦设铃索悉皆文具故事而巳
  又曰学士院玉堂太宗曾亲幸至今惟学士上日
  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
  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
  而巳玉堂东承旨閤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
  夜幸玉堂时苏易简为学士巳寝遽起无烛具衣
  冠宫嫔自窗格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
卷三 第 3b 页 WYG0587-0539d.png
  玉堂一盛事
  又曰旧翰林学士地势清切皆不兼它务文馆职
  任自校理以上皆有职钱惟内外制不给杨大年
  久为学士家贫请外表词千馀言其间两联曰虚
  忝甘泉之从臣终作若敖之饿鬼从者之病莫兴
  方朔之饥欲死京师百官上日惟翰林学士敇设
  用乐他虽宰相亦无此礼优伶并开封府点集陈
  和叔除学士时和叔知开封府遂不用女优学士
卷三 第 4a 页 WYG0587-0540a.png
  院敇设不用女优自和叔始
  叶少蕴石林燕语 唐翰林院在银台之北乾封
  以后刘祎之元万顷之徒时宣召草制其间因名
  北门学士今学士院在枢密之后腹背相倚不可
  南向故以其西廊西向为院之正门而后门北向
  与集英相直因榜曰北门两省枢密院皆无后门
  惟学士院有之学士朝退入院与禁中宣命往来
  皆行北门而正门行者无几不特取其便事亦以
卷三 第 4b 页 WYG0587-0540b.png
  存故事也
  又曰学士院正厅曰玉堂盖道家之名初李肇翰
  林志末言居翰苑者皆谓凌玉清溯紫霄岂止于
  登瀛洲哉亦曰登玉堂焉自是遂以玉堂为学士
  院之称而不为榜太宗时苏易简为学士上尝语
  曰玉堂之设但虚传其说终未有正名乃以红罗
  飞白书玉堂之署四字赐之易简即扃鐍置堂上
  每学士上事始得一开视最为翰林盛事绍圣间
卷三 第 5a 页 WYG0587-0540c.png
  蔡鲁公为承旨始奏乞摹就杭州刻榜揭之以避
  英庙讳去下二字止曰玉堂云又政和五年御书
  摛文堂榜赐学士院
  又曰祖宗用人多以两省为要而翰林学士尤号
  清切由是登二府者十尝六七杜正献公以清节
  名天下然一生多历外职五为使者遍典诸名藩
  在内惟为三司户部副使御史中丞知开封府遂
  至为枢密副使范文正公自谏官被谪召还以天
卷三 第 5b 页 WYG0587-0540d.png
  章閤待制判国子监迁知开封府复谪晚乃自庆
  州亦入为枢密副使二公皆未尝历两省而文正
  之文学不更文字之职世尤以为歉也
  又曰俗称翰林学士为坡盖唐德宗时尝移学士
  院于金銮坡上故亦称銮坡唐制学士院无常处
  驾在大内则置于明福门在兴庆宫则置于金明
  门不专在翰林院也然明福金明不以为称不常
  居之尔
卷三 第 6a 页 WYG0587-0541a.png
  洪迈容斋随笔 翰苑故事今废弃无馀惟学士
  入朝犹有朱衣院吏双引至朝堂而止及景灵宫
  行香则引至立班处公文至三省不用申状但尺
  纸直书其事右语云咨报尚书省伏候裁旨月日
  押谓之咨报此两事仅存
  又曰治平以前谓翰林学士及知制诰为两制自
  翰林罢补外者得端明殿学士谓之换职熙宁以
  后乃始为龙图绍兴以来愈不及矣修起居注者
卷三 第 6b 页 WYG0587-0541b.png
  序迁知制诰其次及辞不为者乃为待制赵康靖
  冯文简曾鲁公司马公吕正献公是也学士阙则
  次补或为宰相所不乐者犹得侍读学士刘原甫
  是也在职未久而外除者为枢密直学士韩魏公
  是也亦为龙图直学士欧阳公是也后来褒擢者
  仅得待制王时亨是也馀以善去者集英修撰而
  止耳
  李心傅朝野杂记 国朝自建隆至熙宁在翰苑
卷三 第 7a 页 WYG0587-0541c.png
  者一百八人而入端揆者二十一人太祖九人一
  相太宗二十三人四相真宗十五人四相仁宗五
  十二人九相神宗十人三相学士久次者眺文元
  迥十六年王文恭圭十三年王文忠尧臣十二年
  宋文安白章文献得象赵清献抃杨内翰伟皆十
  一年陶尚书谷丁文简度皆十年扈尚书蒙苏参
  政易简贾参政黄中李昌武宗谔孙文懿抃胡文
  公宿皆九年徐常侍铉杨文公亿皆八年欧阳常
卷三 第 7b 页 WYG0587-0541d.png
  侍迥宋宣献绶欧阳公脩皆七年梁给事周翰李
  相州维晏元献殊冯章靖元皆六年熙宁后学士
  率一二年即迁久次者三四年而巳
  崇文院(即三/馆)
按李文简公焘长编云梁迁都汴正明中始于今右长
庆门东北设屋数十间谓之三馆盖昭文集贤史馆也
初极湫隘才蔽风雨周庐徼道环于其侧太宗即位因
临幸周览顾左右曰若此之陋岂可蓄天下图书延四
卷三 第 8a 页 WYG0587-0542a.png
方贤俊邪即诏有司于左升龙门里旧车辂院地别建
三馆轮奂壮丽甲于内庭二月甲辰朔诏赐名为崇文
院西序启便门以备临幸尽迁旧馆之书以实之院之
东廊为昭文书南廊为集贤书西廊有四库分经史子
集四部为史馆书六库书籍正副本分八万卷册府之
文焕乎一变矣
  马端临文献通考 祖宗藏书之所曰三馆秘閤
  在左升龙门北是为崇文院自建隆至大中祥符
卷三 第 8b 页 WYG0587-0542b.png
  著录总三万六千二百八十卷八年馆閤火移寓
  右掖门外谓之崇文外院借太清楼本补写天圣
  三年成万七千六百卷归于太清九年冬新作崇
  文院馆閤复而外院废时巳增募写书史专事完
  缉景祐初命翰林学士张观知制诰李淑宋郊编
  四库书判馆閤官覆视录校二年上经史八千四
  百二十五卷明年上子集万二千三百六十六卷
  差赐官吏器币就宴辅臣两制馆閤官进管勾内
卷三 第 9a 页 WYG0587-0542c.png
  侍官一等诏购求逸书复以书有缪滥不完始命
  定其存废因仿开元四部录为崇文总目庆历初
  成书凡三万六百六十九卷然或相重亦有可取
  而误弃不录者嘉祐四年右正言充秘閤校理吴
  及言内臣监馆閤久不更书多亡失补写不精请
  选馆职分吏编写重借书法求访所遗事并施用
  令陈襄蔡抗苏颂陈绎编定四馆书不兼它局二
  年一代遂用黄纸写印正本以防蠹败又选京朝
卷三 第 9b 页 WYG0587-0542d.png
  官州县官四人编校二年迁馆职阙即随补岁馀
  诏曰国初承五代之后简编散落三馆聚书仅才
  寓卷其后平定列国先收图籍亦尝分遣使人屡
  下诏令访募异本校定篇目听政之暇无废览观
  然比开元遗逸尚众宜加购赏以广献书中外士
  庶并许上馆閤阙书卷支绢一疋五百卷与文资
  官明年冬奏黄本书六千四百九十六卷补白本
  二千九百五十四卷赐宴如景祐自是编写不绝
卷三 第 10a 页 WYG0587-0543a.png
  收献书二百一十七部千三百六十八卷合崇文
  总目除前志所载删去重复讹谬定注一千四百
  七十四部八千四百九十四卷熙宁四年集贤院
  学士史馆修撰宋敏求言前代崇建册府广收典
  籍所以备人君览观以化成天下今三馆秘閤各
  有四部书外经史子集其书类多讹舛累加校正
  尚无善本盖逐馆几四万卷校雠之时务存速毕
  每帙止用元写本一册校正而巳更无兼本照对
卷三 第 10b 页 WYG0587-0543b.png
  卷数既多难得精密故藏书虽富未及前代欲乞
  先以前汉书艺文志所载者广求真本令在馆供
  职官校正毕然后校后汉时诸书窃缘战国以后
  及于两汉皆是古书文义简奥多有脱误须得他
  本参定乞依昨来十七史例于京师及下诸路藏
  书之家借本誊写送官俟其巳精方及魏晋次及
  宋齐至唐则分为数等取其堪傅者则校正之庶
  几秘府文籍得以全善事虽不行然补写校定访
卷三 第 11a 页 WYG0587-0543c.png
  求阙遗未尝废也七年命三馆秘閤编校所看详
  成都府进士郭友直及其子大亨所献书三千七
  百七十九卷得秘閤所无者五百三卷诏官大亨
  为将作监主簿自是中外以书来上凡增四百四
  十部六千九百三十九卷元丰三年改官制废馆
  职以崇文院为秘书省刋写分贮集贤院史馆昭
  文馆秘閤经籍图书以秘书郎主之编缉校定正
  其脱误则校书郎正字主之岁于仲夏曝书则给
卷三 第 11b 页 WYG0587-0543d.png
  酒食谏官御史及待制以上官毕赴崇宁中诏两
  浙成都府路有民间镂板奇书令漕司取索上秘
  书省大观二年诏大司成分委国子监太学辟雍
  等官校本监书籍候毕令礼部覆校四年秘书监
  何志同言汉书七略凡为书三万三千九百卷隋
  所藏至三十七万卷唐开元间八万九千六百卷
  庆历间尝命儒臣集四库为籍名曰崇文总目凡
  三万六百六十九卷庆历距今未远也按籍而求
卷三 第 12a 页 WYG0587-0544a.png
  之十才六七号为全本者不过二万馀卷而脱简
  断编亡散缺逸者浸多宜及今有所搜采视旧录
  有未备者颁其名数于天下选文学博雅之士求
  访总目之外别有异书并借传写或官给劄即其
  家傅之就加校正上之册府政和七年校书郎孙
  觌言太宗建崇文院为藏书之所景祐中仁宗诏
  儒臣即秘书省所藏编次条目所得书以类分门
  赐名崇文总目神宗以崇文院为秘书省釐正官
卷三 第 12b 页 WYG0587-0544b.png
  名独四库书尚循崇文旧目顷因臣僚建言访求
  遗书今累年所得总目之外凡数百家几万馀卷
  乞依景祐故事诏秘书省官以所访遗书讨论撰
  次增入总目合为一书乞别制美名以更崇文之
  号乃命觌及著作佐郎倪涛校书郎汪藻刘彦通
  撰次名曰秘书总目宣和初提举秘书省官建言
  置补写御前书籍所于秘书省稍访天下之书以
  资校对以侍从官十人为参详官馀官为校勘官
卷三 第 13a 页 WYG0587-0544c.png
  进士以白衣充检阅者数人及年皆命以官四年
  四月诏曰朕惟太宗皇帝底宁区宇作新斯文屡
  下诏书访求亡逸册府四部之藏庶几乎古历岁
  浸久有司玩习多致散缺私室所閟世或不傅可
  令郡县谕旨访求许士民以家藏书在所自陈不
  以卷帙多寡先具篇目申提举秘书省以闻听旨
  递进可备收录当优与支赐或有所秘未见之书
  有足观采即命以官议加崇奖其书录竟给还若
卷三 第 13b 页 WYG0587-0544d.png
  率先奉行访求最多州县亦具名闻庶称朕表章
  阐绎之意又诏曰三馆图书之富历岁滋久简编
  脱落字画讹舛校其卷帙尚多逸遗甚非所以示
  崇儒右文之意乃命建局以补全校正文籍为名
  设官总理募工缮写一置宣和殿一置太清楼一
  置秘閤俾提举秘书省官兼领凡所资用悉出内
  帑毋费有司庶成一代之典三诏同日而下四方
  奇书自是间出五年二月提举秘书省言有诏搜
卷三 第 14a 页 WYG0587-0545a.png
  访士民家藏书籍悉上送官参校有无募工缮写
  藏之御府近与三馆参校荣州助教张颐所进二
  百二十二卷李东一百六十二卷皆系阙遗乞加
  褒赏诏颐赐进士出身东补迪功郎七年提举秘
  书省又言取索到王阐张宿等家藏书以三馆秘
  閤书目比对所无者凡六百五十八部二千四百
  一十七卷及集省官校勘悉善本比前后所进书
  数稍多诏阐补承务郎宿补迪功郎然自熙宁以
卷三 第 14b 页 WYG0587-0545b.png
  来搜访补缉至宣和盛矣至靖康之变散失莫考
  今见于著录往往多非曩时所访求者惜哉
  僧文莹玉壶清话 兴国中太宗建秘閤选三馆
  书以寘焉命参政李至专掌一日李昉宋琪徐铉
  三学士扣閤求书一观至性畏慎曰扃钥诚某所
  掌签函巾幕严秘难启柰诸君非所职窥不便三
  人笑曰请无虑主上文明吾辈苟以观书得罪不
  犹愈他咎乎因强拉秘钥启窥至密遣閤使闻奏
卷三 第 15a 页 WYG0587-0545c.png
  上知之亟走就閤赐饮尽出图籍古画赐昉等纵
  观昉上言请升秘閤于三馆之次从之仍以飞白
  閤额赐之
  沈括梦溪笔谈 内诸司舍屋惟秘閤最宏壮閤
  下穹窿高敞相傅谓之朩天
  集贤院
太平兴国二年始建崇文院昭文馆集贤院皆总为崇
文院绍圣二年敕改集贤院为直秘閤集贤院学士为
卷三 第 15b 页 WYG0587-0545d.png
集贤殿脩撰
  马端临文献通考 宋集贤院大学士一人以宰
  相充学士以给谏卿监以上充直学士不常置修
  撰以朝官充直院校理以京官以上充皆无常员
  凡昭文史馆集贤亦谓之三馆皆以两省五品以
  上官一人判之
  沈括梦溪笔谈 集贤院记开元故事校书官许
  称学士今三馆职事皆称学士用开元故事也
卷三 第 16a 页 WYG0587-0546a.png
  叶少蕴石林燕语 集贤院学士故事初不分高
  下但以为名而品秩自从其官故吴正肃公以前
  执政资政殿大学士刘原甫以从官翰林侍读学
  士皆以疾换授盖不为要职也然在学士之列视
  待制则为优故元厚之以天章閤待制知南京仁
  宗即位亦特换授是岁迁龙图閤直学士知广州
  苏子容罢知制诰知亳州再遇赦遂复此职尝请
  别其品秩不报故其谢表云惟丽正图书之府盛
卷三 第 16b 页 WYG0587-0546b.png
  开元礼乐之司在外馆之地则为闲正学士之名
  则巳重先朝著令或自二府公台而践更近例迁
  官皆由两省丞郎而兼领又云惟其恩数之优当
  有官仪之别亦尝自言于公府岂敢取必于佥谐
  赵与时宾退录 集贤殿脩撰旧多以馆閤久次
  者为之有自常僚超授要任未至从官者亦除脩
  撰时人遂有冷撰热撰之目近世士夫以集英为
  热撰右文秘閤为冷撰非也右文即集贤政和五
卷三 第 17a 页 WYG0587-0546c.png
  年改
  国史院
宋国史院在宣徽北院之东谓之编脩院按东京记云
编脩院俗呼为史院天圣初修真宗史欲重其任降敕
宰相为提举参知政事枢密副使为脩史其同脩史则
以殿閤学士以上为之编脩官以三馆秘閤校理以上
及京官充史毕即停元丰改官制日历𨽻国史院每脩
前朝国史实录则别置国史实录院以首相提举翰林
卷三 第 17b 页 WYG0587-0546d.png
学士以上为脩国史馀侍从官为同脩国史庶官为编
脩官实录院提举官如国史从官为脩撰馀官为检讨
元祐复置国史院𨽻门下省明年又置国史院脩撰兼
知院事绍圣复以国史院归秘书省
  洪迈容斋三笔 本朝国史凡三书太祖太宗真
  宗曰三朝仁宗英宗曰两朝神宗哲宗徽宗钦宗
  曰四朝虽各自纪事至于诸志若天文地理五行
  之类不免烦复元丰中三朝巳就两朝且成神宗
卷三 第 18a 页 WYG0587-0547a.png
  专以付曾巩使合之巩奏言五朝旧史皆累世公
  卿道德文学朝廷宗工所上准裁既以勒成大典
  岂宜辄议损益诏不许始谋纂定会以忧去不克
  成其后神哲各自为一史绍兴初以其是非褒贬
  皆失实废不用淳熙乙巳迈承乏脩史丙午之冬
  成书进御遂请合九朝为一寿皇即以见属尝奏
  云臣所为区区有请者盖以二百年间典章文物
  之盛分见三书仓卒讨究不相贯属及累代臣僚
卷三 第 18b 页 WYG0587-0547b.png
  名声相继当如前史以子系父之体类聚归一若
  夫制作之事则巳经先正名臣之手是非褒贬皆
  有据依不容妄加笔削乞以此奏下之史院俾后
  来史官知所以编纂之意无或辄将成书擅行删
  改上曰如有未稳处改削无害迈既奉诏开院亦
  脩成三十馀卷矣而有永思攒宫之役才归即去
  国尤袤以高宗实录为辞请权罢史院于是遂巳
  祥符中王旦亦曾脩撰两朝史今不传
卷三 第 19a 页 WYG0587-0547c.png
  叶少蕴石林燕语 国史院初开史官皆赐银绢
  笔墨纸巳开而续除者不赐
  宣徽院
宋宣徽院在严祗门外尚食局之东掌总领内诸司及
郊祀朝会宴飨供张之仪一应内外进奉悉检视其名
物旧制左右宣徽使同掌院事共院异厅止用南院印
开宝九年以潘美依前山南东道节度使充宣徽北院
使节度领宣徽自此始又以枢密副使楚昭辅权宣徽
卷三 第 19b 页 WYG0587-0547d.png
南院使以右卫大将军判三司王仁瞻权宣徽北院使
至和元年赵抃言近非次除宣徽使节度使颇为烦数
今后文臣须曾历两府德望为人推服武臣曾经边鄙
建立功业者方许除拜兼宣徽使从之
  马端临文献通考 按枢密宣徽院皆始于唐然
  唐之职官志及会要略不言建置本末盖因肃代
  以后特设此官以处宦者初亦无甚司存职业故
  史所不载及其后宦者之势日盛则此二官日尊
卷三 第 20a 页 WYG0587-0548a.png
  自五代以迄于宋皆以大臣为之然枢密既专掌
  兵事繁任重故其官不可一日废而副贰属官亦
  不容不备宣徽位尊而事简故常以枢密院官兼
  之或以待勋旧大臣之罢政者及官制行而事各
  有所𨽻则愈觉赘厖故遂废罢云
  朝集院
朝集院在朱雀门外咸平四年四月癸丑创建以待士
大夫之听除授者
卷三 第 20b 页 WYG0587-0548b.png
  宋朝燕翼诒谋录 真宗以朝官注拟于堂贫者
  留滞逆旅无以为资乃置朝集院于朱雀门外院
  既成诏升朝官以上到阙并馆于院中官给公券
  出入则乘马开封府差兵士随直惟可至庙堂省
  部铨曹官厅而巳虽欲出入市廛不可得也故升
  朝官以上造朝则先匿于亲戚故旧之家俟所干
  置悉备方敢报閤门放见盖閤门即日关报朝集
  院开封有人马即至迎入院中虽不可出入而同
卷三 第 21a 页 WYG0587-0548c.png
  院中士大夫日夕游从情如兄弟或商确文字或
  彼此询问风土或因而结交互相推荐其况味与
  栖栖逆旅者大不侔矣景祐二年十月辛亥诏复
  增置以士大夫之来者日多故也
  太常寺
按宋敏求春明退朝录云太常寺旧在兴国坊今三班
院是也景祐初燕侍郎肃判寺厅事画寒林屏风时称
绝笔其后为判寺好事者窃取之嘉祐八年徙寺于福
卷三 第 21b 页 WYG0587-0548d.png
善坊其地本开封府纳税所英宗在藩邸判宗正寺建
为廨舍既成而巳立为皇子遂为太常所请焉
  马端临文献通考 太常寺国初以来皆禁林之
  长主判而礼院自有判院同判院大中祥符中符
  瑞繁缛别建礼仪院辅臣主判而两制为知院天
  禧末罢知院天圣中省礼仪院而寺与礼院事旧
  不相兼康定元年置判寺同判寺并兼礼仪事近
  有至六七人者元丰正名始专其职焉元祐初除
卷三 第 22a 页 WYG0587-0549a.png
  吕纯礼为太常少卿御史论门荫得官不可任奉
  常于是外补
   按宋治平脩礼书成百卷名曰太常因革礼初
   欧阳脩同判太常寺奏礼院文字散失请差官
   编脩嘉祐张洞奏用姚辟苏洵编纂至是始成
   书云
  太学(即国/子监)
建隆中艺祖于南宫城立太学后为国子监真宗以书
卷三 第 22b 页 WYG0587-0549b.png
库迫隘易其邻钱俶居第中隙地十步以益之设斋凡
二十每斋有炉亭仁宗庆历六年诏以锡庆院益之大
中祥符五年建閤藏太宗御书东有礼贤宅徽宗崇宁
初又建辟雍于城南外圆内方为屋千八百七十二楹
金贞祐时以其地当改筑汴城徙之东南城下废缺为
多至元改为汴梁路太学之规制尽废国朝洪武三年
改为开封府儒学后圯于水永乐五年乃迁府学于丽
景门内西北而宋太学诸碑刻皆移寘其中
卷三 第 23a 页 WYG0587-0549c.png
  马端临文献通考 周显德二年以天福普利禅
  院建国子监宋初增脩国子监学舍修饰先圣十
  哲像画七十二贤及先儒二十一人像于东西廊
  之板壁
  又曰庆历四年判国子监王拱辰等言首善自京
  师汉太学二百四十房千八百馀室生徒三万人
  唐学舍亦千二百间今国子监才二百楹不足以
  容学者请以锡庆院为太学从之明年三司言更
卷三 第 23b 页 WYG0587-0549d.png
  造锡庆院乏财费多而北使锡宴之所不可阙乃
  复以太学为锡庆院
  宋朝燕翼诒谋录 国初凡事草创学校教养未
  甚加意皇祐三年七月壬子诏太学生旧制二百
  人如不足止百人为限其简如此元丰二年十二
  月乙巳神宗始命毕仲衍蔡京范镗张璪详定于
  太学创八十斋三十人为额通计二千四百人内
  上舍生百人内舍生三百人外舍生二千人崇宁
卷三 第 24a 页 WYG0587-0550a.png
  元年徽宗创立辟廱增生徒共三千八百人内上
  舍生二百人内舍生六百人教养于太学外舍生
  三千人教养于辟廱废太学自讼斋太学之不率
  教者移之辟廱以祭酒总治两学辟廱别置司业
  丞各一人博士十人正录各五人分为百斋讲堂
  凡四所其后王黼反蔡京之政奏废之而辟廱之
  士太学无所容矣
  周密癸辛杂识 汴学曰文学武庙即昔时太学
卷三 第 24b 页 WYG0587-0550b.png
  武庙旧址文庙居汴水南面城背河柳堤莲池尚
  有璧水遗意太学与首善门五大字石刻皆蔡京
  奉敕书先圣之右为孟左为颜作一字位置不可
  晓北方学校皆然先圣先师各有片石镌宋初臣
  所为赞独先圣赞太祖御制也讲堂曰明善藏书
  閤曰稽古有古碑数种如宋初翰苑题名开封教
  授题名九经石版堆积如山一行篆字一行真字
  又有大金登科题名女真进士题名其字类汉人
卷三 第 25a 页 WYG0587-0550c.png
  而不可识
  又曰汴京天津桥上有奇石一大片上有自然华
  夷图山青水绿河黄路白粲然如画真异物也近
  闻移置汴京文庙中作拜石矣(今不知/所在)
  开封府治
开封府在宋为京兆旧治在京城内浚仪街西北即唐
旧汴州也五代梁都汴号为东京置开封府后唐复为
汴州晋汉周皆为东京开封府宋因之元改府为路曰
卷三 第 25b 页 WYG0587-0550d.png
汴梁路徙于行省之东以府治为河南道肃政廉访司
国朝洪武初罢司改路仍为开封府
  马端临文献通考 五代都汴为开封尹宋朝牧
  尹不常置太宗真宗皆尝尹京后亲王无继者权
  知府一人以待制以上充掌正畿甸之事中都之
  狱讼皆受而听焉小事则裁决大事则禀奏若承
  旨巳断者刑部御史台无辄纠察典司毂下建隆
  以来为要剧之任崇宁三年蔡京乞罢权知府置
卷三 第 26a 页 WYG0587-0551a.png
  牧尹各一员专总府事牧以皇子领尹以文臣充
  宋四朝志 尹以亲王为之号判南衙凡命知府
  必带权字以翰林为之翰林学士及杂学士若待
  制则权发遣而巳
  岳珂愧郯录 按李焘续通鉴长编载元祐七年
  正月辛卯礼部侍郎范祖禹言工部乞迁开封府
  于旧南省夫土朩之工使匠人度之无不言费省
  而易可了及其作之便见费大臣恐枉劳人力虚
卷三 第 26b 页 WYG0587-0551b.png
  费国用珂谓此乃私家通患而官府制度则反是
  味此奏之言则知当时雇直优厚无刋除而后致
  匠者之乐役方且隐欺以求用之不暇其不假滕
  口以蔓引推托也决矣先朝官吏律巳之廉持论
  之厚又于此乎见之故不以其事之微而遂略之
  也
  又曰珂按本朝亲王为南衙故实有四建隆二年
  七月壬申太宗以晋王为开封尹同平章事开宝
卷三 第 27a 页 WYG0587-0551c.png
  九年十月庚申魏悼王廷美以齐王为开封尹雍
  熙二年十月甲辰昭成太子元僖以陈王为开封
  尹兼侍中淳化五年九月壬申真宗以寿王为开
  封尹东宫为南衙故实有二至道元年八月壬辰
  真宗以皇太子判开封府宣和七年十一月戊午
  钦宗以皇太子为开封牧历考二端亲王为尹东
  宫为判为牧自有明据然则周必大所行制词有
  所谓肆考南衙之故实一新大尹之多仪及名称
卷三 第 27b 页 WYG0587-0551d.png
  未正者皆误也
  周密癸辛杂识 开封府有府尹题名起建隆元
  年居润继而晋王荆王而下皆在焉独包孝肃公
  姓名为人所指指痕甚深后衙有蜡梅一株人以
  为奇遂创梅花堂北人言河北惟怀孟州号小江
  南太行障其后地稍暖故有梅且山水清邃似江
  南云
   今开封府犹称古南衙其后堂称梅花堂皆袭
卷三 第 28a 页 WYG0587-0552a.png
   宋之旧也
  祥符县治
祥符县在唐为浚仪县旧在京城内宣化坊晋高祖天
福元年徙于崇仁坊周世宗显德六年复徙城北封丘
门外路东宋太祖乾德六年又徙安远门外旌孝坊街
之西真宗景德五年正月天书见于承天门上有大中
祥符三篇遂改元曰大中祥符改浚仪县为祥符县燬
于金季元至治间徙治云老寺西至正间又为兵燬国
卷三 第 28b 页 WYG0587-0552b.png
朝洪武元年移置按察司东南以元稻田提举司遗址
改建三十二年沦于水遂徙今治于州桥北
  马端临文献通考 建隆元年诏天下诸县除赤
  畿外有望𦂳上中下五等四千户为望三千户以
  上为𦂳二千户以上为上千户以上为中不满千
  户为中下五百户以下为下总治民政劝课农桑
  凡户口赋役钱谷赈济给纳之事皆掌之有孝弟
  行义闻于乡闾者申州激劝以励风俗有戍兵则
卷三 第 29a 页 WYG0587-0552c.png
  兼兵马都监或监押三年始以朝臣为知县其间
  复参用京官或幕职为之至元时以县上中下三
  等每县各有达噜噶齐掌县印以知县为县尹掌
  判署事又有赤县达噜噶齐赤县尹
  宋朝燕翼诒谋录 今县邑门楼皆曰敕书楼淳
  化二年诏曰近降制敕或有釐革刑名申明制度
  多所散失无以讲求论报踰期有伤和气自今州
  县应所受诏敕并藏敕书楼咸著于籍今州县不
卷三 第 29b 页 WYG0587-0552d.png
  闻有敕书楼矣
 
 
 
 
 
 
 汴京遗迹志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