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溪中兴录上¶ 第 807c 页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五十
菩萨戒弟子
僧本昂 冯昌历 僧知融 日录
宰官弟子
王安舜 刘起相 纂辑
长春社弟子
陈迪祥 梁四相 仝较
* 曹溪中兴录上
** 中兴因缘
师曰。曹溪者。乃昔曹叔良为魏武之裔。避地于此。因
以名焉。其道场自梁神僧智药三藏从西天汎海而
来。𢹂菩提树于五羊之法性寺。谶云。百六十年。有肉
曹溪中兴录上¶ 第 808a 页 X73-0808.png
身菩萨。于此出家。度人无量。将入岭。过曹溪水口。掬
水饮之。而甘且香。乃曰。此我西天水也。原上必有圣
地。因溯流而上。至观其山。似象形。曰。此山宛似我西
天宾林山也。乃谓居人曹叔良曰。此山宜建梵刹。百
六十年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说法。叔良即白州牧
某具奏。梁武帝遂命建寺额曰宝林。乃开山之始也。
至唐龙朔间。有新州卢道者。得黄梅衣钵。号为六祖。
回至曹溪。时宝林巳废。有尼僧名无尽者。见六祖。问
涅槃经义。知是异人。乃白其父兄。重修宝林。延祖居
之。未几有害祖者。祖遂避难于怀会。隐猎队中。一十
五年。后至五羊法性寺。露颖而出。遂于菩提树下剃
发。即回曹溪。开法于宝林。时山巳易主为陈氏矣。祖
说法多年。云集者众。以其山如生象。齿鼻完具。先寺
于左颔大牙之内。其鼻在右。业为陈氏祖墓。故其寺
址甚迫隘。祖一日谓居人陈亚仙乞一坐具地。亚仙
许之。祖以坐具一展。尽罩四山之岭。时四天王出现
四隅。亚仙即许之曰。也知和尚法力广大。当尽舍之。
但先祖墓在寺右。他日修建。望乞存留。又曰。此山形
乃生龙白象来脉。他日兴造。只可平天。不可平地。于
是亚仙遂𢹂家隐去。不知所之。故此山自六祖开创
巳来。四天王内。周环数十里。为一兰若。并无民居。其
山形风气完密。即少林巳下。诸祖道场。未有如此之
胜者。向僧皆以为藏修地。至我 国初开阡陌。而环
山之内。皆为田畴。收入版籍。则僧以务农为本业。树
曹溪中兴录上¶ 第 808b 页 X73-0808.png
艺孳畜。不异俗人。然从来未有民居。及弘正间。四方
流棍。渐集于山中。始以佣赁。久则经营借资于僧。而
僧不察。以山门通滃源。入府孔道。而渐成窟穴。罗于
道侧。开张市肆。岂特鸠居鹊巢。将使狼据师窟。僧亦
舍寺而住庄庵。则山门日空。流棍日集。祸害日作。而
僧徒竟为此累。以至几不可保矣。丙申春。予蒙 恩
放岭外。初入山礼祖。见其凋弊不堪之甚。未几而祸
患果作。僧至流离。于是一时当道。汲汲拯救之。初制
府大司马陈公。欲予迬救正之。未既而观察海门周
公。甚留心祖道。方从事于此。顷即入贺去。㡭巡道祝
公。乃极力致予。因是寺僧某等。相率来归。请授具戒。
坚意恳请。予应之。于庚子秋九月入山。即以 祖庭
为心。遂拚舍身命。一一综理。次第建立。如下所列。其
概皆大𡎯极弊。不容一日安者。幸仗 佛祖之灵。当
道护法。神力冥加。八年之中。略有头绪。虽未究竟卒
业。而心膂俱竭。其所建者。皆可为恒规。僧徒苟能自
此谨守勿失。亦可保此道场。世世无虞矣。时师命昌
历等在寺。训诸沙弥。凡所作事。皆目击之。及所发言。
即日录之。久而成帙。题曰。中兴实录。彷通𢗍十品之
例。列为十则。其示众法语。清规。手札。杂著。并次第于
后云。
*** 培祖龙以完风气
师初入山。因见祖庭破坏。乃集诸弟子曰。佛说大地
山河。唯一真心之所融结。虽形家之说。未必尽信。而
曹溪中兴录上¶ 第 808c 页 X73-0808.png
至理存焉。亚仙初舍地。即云此山乃生龙白象来脉。
他日兴造。只可平天。不可平地。此盖言地形之不可
伤也。观此曹溪主山。俨然象形。而四足六牙。鼻口俱
备。其宝林初开时。山势完密。故寺坐颔中。左太牙包
裹。与右牙连合。唇内为龙潭。即如象口。其宝林右壁。
俨然象鼻。而陈亚仙之祖墓。先葬其上。六祖存日。其
宝林墙外。即其墓也。故乞其地而扩之。其口为龙潭。
滀水于内。有龙居之。及祖降其龙。乃凿二牙交关处。
放水填潭。以盖佛殿。然龙既蜕。水既竭。而灵气巳泄。
故佛殿虽备。其潭未填完。而祖师化去。至今殿前犹
为深窟。乃前未竟之功也。故丹墀刚半。师察知其故。
乃填平之。前罗汉楼。乃初凿岭之缺。后人因而为山
门。既久。建楼于上。师欲改补而未及。以象之食赖鼻。
而命即在鼻。其鼻当有数节。而陈墓正当中。故 六
祖入灭。所存肉身。初即建木塔于墓前以安供。墓后
建信具楼。以藏衣钵。至我明成化间。有僧某者。去木
塔。易之以砖。其中阴湿。未几祖现梦于郡守。乞一安
居。守命改信具楼为祖殿。其空塔在前。返为胸中垒
块矣。其祖殿后为程苏阁。乃嘉靖丙午间。郡守陈豹
谷所建。师至。则见殿左为方丈。当中开一路。入后山。
斩断象鼻。其殿后低洼。为北风所劫。来脉有伤。故道
场颓败。职此之由也。师因察象鼻之形。则殿后当有
一高阜。时一老僧为师言。初为沙弥时。见殿后一堆
如垒土。比陈公修阁时。令僧削去。某时为沙弥。亦在
曹溪中兴录上¶ 第 809a 页 X73-0809.png
担土列。师知其信然。乃令所选三学教授僧。率肄业
沙弥百馀人。每日各担土十回以培之。三月而成一
山。如固有。于是改中路于曹溪边。为回廊。右绕祖庭。
而行入后山。由是风气始完。其于山门之内。凡有凶
煞者尽除之。而众僧遂安。其祖殿后一涧。为蜚锡桥。
过桥为卓锡泉。即象咽喉。师引其泉入香积厨。泉右
一小岭。如舌状。右一窝钳。即右颔。古为无尽尼所居
之庵。乃重兴宝林之主。故师中兴。必首新之。此最初
入山开创之始也。
*** 新祖庭以尊瞻仰
祖庭初以改信具楼为之。殊为卑陋。入门不见眉目。
礼拜不能重列。且前有拜殿接檐。殊为幽暗。墓前一
塔屹立。塔前又有诸天殿重叠。破碎垒砌。当襟无一
隙地。近殿左有僧房。如拳拄颐。右下角有户长厨屋。
粪秽垢积。两腋僧居。郎当败椽。如荆棘林。然外望屋
宇。参差[山*叉]岈。略无一线通透。此祖道所以壅塞而不
畅有由矣。师深见开辟之难。日夜以思。竟无规画。不
能成局。每每登塔眺望。谛观全寺大势。其左方丈。法
堂。禅堂。前即钟鼓两楼。翼峙成一局。师云。此必宝林
开山初创之制也。而右为佛殿。乃祖师存日。填龙潭
而为之者。后有经阁。前罗汉楼。及宝林山门。通为一
局。后人不善增修。故祖殿居中。僧房杂居。塞其神路。
全无瞻仰气象耳。今欲分条析理。以就规模。非巨灵
之手。何能劈之耶。因是见罗汉楼之西山。如虎头回
曹溪中兴录上¶ 第 809b 页 X73-0809.png
望。师买其山。取土填大殿之潭窟。出地以移祖师殿
左之僧居。仍别买房屋。以易经阁后之僧房。为户长
公廨。以除祖殿西角之秽污。其两廊之僧。各别置安
居。拆其前后诸天拜殿。则目前地平如掌矣。遂极力
经营。一一如画。故得重修 祖殿。高厂可观。前设两
配殿。欲奉南岳青原五宗诸像。其大门房。周围一十
五间。将奉传灯诸祖儿孙。如七十子之从祀于孔子
也。但前路壅塞。乃买空地。移有碍僧房三主。乃大辟
神路。直与宝林门齐。中与罗汉楼并。起华严楼三间。
为祖庭头门。其上为禅堂诸僧书华严经所。如此天
然。成一胜概矣。今之观者。但见一目了然。而不知开
辟之难为力也。
*** 选僧行以养人才
本寺僧徒。向以便安庄居。种艺畜养。与俗无异。寺中
百房。皆扄其户。入门绝无人迹。唯祖殿侍奉香火数
僧及住持方丈数辈而巳。以是山门任流棍纵横。僧
徒出入。皆避影潜踪。可恨也。师初至。首以作养人才
为急。即选合寺僧众。四十巳上者。听其自便。若四十
巳下者。二十巳上者。每房一二人。在寺安居。日日登
殿。逐日四时功课讽诵。祝延圣寿。误者各罚有差。于
是集者得百馀僧。俱为授戒。从此晨昏钟鼓。经声相
续不断。俨然一胜道场。僧徒亦知有本业。而外侮亦
渐知警矣。但诸僧徒。习俗成风。凡幼童出家。祇见师
长务农。不异俗人。竟不知出家为何业。而畜其徒者。
曹溪中兴录上¶ 第 809c 页 X73-0809.png
止利其得力于𤰝亩。而无一言及出世事。其来久矣。
欲望其成人。安可得乎。师至寺之初。即选众中。有通
问学堪为师范者。本昂等三人。乃劝合寺僧众。凡有
行童。二十巳下。八岁巳上者。尽行报名到住持。拘集
在寺。立三学馆。分三教授。教习经典。一年之中。有通
二时功课者。乃延请儒师。孝廉冯生昌历。茂才龙生
璋。梁生四相。教习四书。讲贯义理。其束脩供馈。师自
备之。如是三年有成者。乃为披剃为僧。总入禅堂。以
习出家规矩。令知修行读诵书写经典。各有执业。即
今禅堂诸僧。皆吾师作养之人才也。又谓佛法所贵。
熏闻成种。岭南久无佛法熏习。以乏种子。故信心难
生。先教诸得度沙弥。书写华严大经。一以法缘广大。
为最胜种子。二以借书写摄持之力。资初心观行。以
助入道资粮。初则二三人。巳而人人相望发心。不十
年间。书此经者。巳成十馀部矣。此吾师作人之功。灼
然者也。
*** 驱流棍以洗腥秽
师见曹溪道场破坏。盖因四方流棍。聚集山中。百有
馀年。牢不可破。而俗人坟墓。皆盈山谷。视为已业矣。
始也起于佣赁。久则经营。借资于僧。当山门外起造
屋庐。开张铺户。屠沽赌淫。日滋其害。而愚僧不察。与
之亲狎夤缘。交相为利。故僧之所畜多归之。噬啮日
深。则谋为不法。于是多方诱引。以酒色为坑阱。盲者
一堕其中。则任其食啖。膏脂尽竭。以故僧之田地山
曹溪中兴录上¶ 第 810a 页 X73-0810.png
场房屋。因是而准折者多矣。顷则附近豪强。亦垂涎
其间。乃通同衙棍。互相架搆。以包奸为词。讦告道府。
借为口实。以张骗局。耸动上司。骇心惊听。遂以为实。
乃具申军门。令下。将庄居尽行折毁。僧不如法者驱
逐。时奉令者无良。信其耳目。以为奇货。乃亲入山蹋
勘。每至一庄居。备估其值。输半乃免。由是寺僧尽入
网罗。业巳失其半。而祸方滋蔓。不遑一息安堵。当师
度岭之二年。为丁酉岁。初谒 制府大司马陈公。因
得概申众僧之情状。乃寝其令。幸得免。即欲以师往
整之。师以方在席稿。未敢奉命。明年戊戌。屯盐道周
公。署南韶事。欲拯之。属师修通志。未几入贺去。己亥。
南韶道祝公莅事。自号曹溪行脚僧。痛惜其弊。力致
师以整顿之。庚子岁。公亦以入贺去。濒行面嘱。且令
寺僧恳请师应命。于是九月入山。见此辈纵横。乃祖
庭心腹之疾也。不瘳则六祖慧命终难救矣。于是乘
改风水。将山门大路东西填塞。移置溪边。直出水口
为通途。如是则向之市店。皆围于山门之内。而往来
者。不便于食宿矣。然终无术以去之也。居三月。岁暮
往谒 制府大司马戴公。备陈为害之状。公曰。此护
法之责也。但出一令。责守土者严督之。此一尉吏之
任耳。岁旦。行该县。坐守驱逐。不留一人。铺店尽拆。不
存片瓦。于是山门百馀年来。所集腥秽。一旦洗之。而
众僧之祸害永绝矣。铺店既拆。市街一空。师即于西
街向之屠肆。修旦过堂。以接待十方之礼祖者。东街
曹溪中兴录上¶ 第 810b 页 X73-0810.png
修公馆。以为滃源官长入郡之停骖处。其山门道路。
初则一线。而左则列肆。直抵当心。因尽拆之。石坊先
在上。今则移置溪边。开辟壅塞。相望如引绳。遂成一
大观矣。为害之源。不能尽述。而根深难拔。一旦尽绝。
概录于此。以示来者为龟鉴云。
*** 复产业以安僧众
师以流棍既驱。向之所骗。田地。山场。房屋。皆执其左
劵。此辈恋恋。终无究竟。思非善后长策。因设斋于
祖殿。尽邀其宾主。各出劵相对。查原有本而子息未
及者。补偿之。息过其半者。巳之。其有本巳得过。而以
息重累者。及口腹虚花者。罢之。于是尽焚其劵。而以
田地。山场。房屋。尽归其故主。自此外患方绝。而贫累
之僧。得以安居无扰矣。时人或虑师任怨者。师曰。不
然。凡人虽不善。必有本心之良。苟开晓分明。人各自
知其非。无有不心服者。于是诸棍渐引去。然亦竟无
他虞。
*** 严斋戒以励清修
先是寺僧多不守斋戒。畜养孳牲。以恣宰杀。故凡上
司府县入山。当里甲供应者。必责寺僧。而差役恃此。
以利其口腹。即上用其一。而下十倍之。故所伤生命。
及所费资财。岁不胜纪。而本寺之累。亦无底止。且来
者以礼祖为心。而腥荤罗列于前。殊非清供。亦非仁
者本心也。积弊巳久。思革为难。初幸观察海门周公。
开禁革之端。准其呈状。及署篆观察余公。乃严禁宰
曹溪中兴录上¶ 第 810c 页 X73-0810.png
杀。案载志书。故凡供应官长。例以蔬斋清供。自师入
山始。但虑两院威严。难以必行。值直指顾公入山。为
二亲祈福。本县急督如故事。公行斋戒令。自此一定
为恒规矣。此事既行。不唯保护生命。雅肃清规。即省
费资财。岁计不赀。而常住亦免苦累。即僧持戒者。日
益增进。丛林清肃。亦此一举矣。复蒙祝亲诣山中。教
谕僧徒。戒养孳牲宰杀。变鱼塘为莲池。自此山门顿
改观矣。
*** 清租课以裨常住
师初入山。于祖殿阅常住岁计记籍。见劵帖数纸。皆
祖师贷约中。载七八分之利息者。师扣之。主僧应云。
此常住供应缺乏。乃借贷以支给者。师为之痛心。及
询常住。旧有香灯庄田。租税何所归耶。即聚众备查
祖师香灯。有黄巢滃源补钵。及本山续置各项庄
田。每岁总计。约租有四百馀金。何所支销而言不足。
众曰。各庄逐年。但听十房管事僧。轮流徵收。即听彼
销缴。及察其故。乃管事与佃户通同作弊。故致拖欠
不完。徒有虚名。而无实惠。所以常住日见其匮乏耳。
师即选众。举公正廉能者十僧管事。令对祖发誓。剌
血书盟。不私一毫。唤集各庄佃户。立定规则。岁期以
限约。赴寺交纳。仍设库司。立管常住监寺四人。执掌
收支。于是总计各庄。每岁徵足若干两。计其所入。将
本寺各项应用。派有定规。著为章程。纤细不遗。除支
尚有剩馀。从此不唯常住丰赡。而 祖师法利。如一
曹溪中兴录上¶ 第 811a 页 X73-0811.png
雨普沾。且不为泥犁种子矣。其清规条例。别列如左。
敕赐曹溪南华禅寺。设立常住。重兴长生库。注记出
纳钱粮清规定格题辞。
夫惟吾 佛世尊住世之时。初伹领众持钵。行乞食
法。本无畜积。何有常住。次因老病比丘。不能行乞。命
同住比丘。就所乞食。以其一半持归供给。名曰分卫。
谓分其所食。卫护道业。律部载之详矣。及佛灭后。西
域之法。与 佛在时无异。及教法东流。自汉永平。以
至唐代。累朝帝王。名臣。宰官。长者。各舍资财。建寺赡
僧。以为福田。往往寺主。滥为已有。贪饕坏法。侵渔众
僧。不惧因果者多。至我 六祖大师之孙。马祖弟子。
百丈禅师。始创清规。立为常住。凡在伽蓝之内。所有
施利。及庄田钱谷。俱有典守。故寺有主者。称为住持。
以说法为主。总领大纲。其辅𢏺丛林。助扬法化者。则
设有两序执事。若都监寺。监寺以掌管常住。副二住
持。其岁计钱谷。各有库藏出内。所司谓之库司。就监
寺内。取其公廉出众者司之。恐力所不及。又设副寺
以佐之。其庄田则有庄主。及徵收租税。又有监收。此
就众中。择其公正廉能宽厚仁恕者充之。其经手支
给者。则又有执岁执月料理山门事务。以应官长檀
越。凡有支取所需。必禀明住持。准验票帖。明注库记。
以备稽查。故常住之物。毫发无差。是则丛林如一身。
住持如头首。执事如手足耳目。相须为用。而不可缺
一者。故凡山门事务。一有所作。则上下同心。小大一
曹溪中兴录上¶ 第 811b 页 X73-0811.png
力。如目视耳听。手捉足奔。无不从其令者。所以丛林
兴盛。法化昌隆。外侮不侵。内障不起。此 佛祖度世
之楷模。自古丛林之典刑也。夫何近代以来。祖道衰
替。丛林凋弊。先圣垂训。蔑然无知。如我 六祖曹溪。
为禅宗之源。丛林为天下冠。香火供养。不减在昔。而
常住破坏至极。僧徒愚迷痴蠢。不知其为何物也。余
因弘法罹难。蒙 恩遣岭外。于万历丙申春二月。谒
六祖大师。睹其道骨俨然如生。而山门寥落之甚。殆
不堪看。为之徘徊泣下者久之。且僧徒被害。官司勾
牵。急如星火。日夜追逼。倾家卖产者过半。以致 祖
庭废坠。几如埽地矣。幸荷 制府大司马陈公。稍宽
恤之。次蒙屯盐道周公署南韶。略革应官酒肉之弊。
次蒙南韶祝公。痛惩僧徒之非。戒杀孳牲力救之。乃
命合山众僧。再三请余入山料理。于万历二十七年
已亥冬。公面力嘱余。明年庚子春正月。复命寺僧。真
权。行裕。净泰。慧珊。愿识等。持书走五羊。促余入山。余
以方在行间。未遑应命。四月。公以入贺北上。余送别
灵洲。辱公再三面叮咛之。余于是岁秋九月。方杖策
入山。至则先选僧若干。为授具戒。同集殿堂二时。转
法华经。次选行童可教者若干名。习读经书。分为三
学。择其众中学行稍优者为教师。次观山门风水大
概。有冲伤刑剋者。去之。破坏者。补之。塞灵源门。培象
鼻以厚 祖庭。辟山门路。移石坊以受元气。不三月
内。翕然改观。而山门内。向为流棍潜住。霸占寺基。开
曹溪中兴录上¶ 第 811c 页 X73-0811.png
张铺店。酒肆屠沽。巧设淫赌。勾结土宄。骗害寺僧。横
如豺虎。习久成风。牢不可破。甚为大蛊。窃为隐忧。余
于是年十二月。复走端州。谒 制台大司马戴公。请
令以驱逐之。寻即令下曲江。勒限三日内。尽逐出境。
不许容留一人一店。于是群凶屏迹。将前所占寺基
街市。尽归常住。余乃因而塞其东西穿心。大路左。立
公馆。以为滃源及诸过客停骖之所。额曰三生来。右
立十方旦过寮。以延四来衲子为挂锡之所。额曰。一
宿觉。将通衢改于溪畔。往来行止。各得其宜。无复混
溷。丛林自此洁清。众僧自此安枕矣。余于明年辛丑
春正月朔之三日。奉 制台檄。以为地方之务走青
鹦。且乞 采监李公作中兴檀越。七月。公入山礼
祖。喜施三百金。为重修山门之资。于是余治寺僧。备
查 六祖供奉香灯庄租。每岁所获。从来未有毫𨤲
入常住者。皆为典守侵渔。沿为故习。乃先料理太平
庄租。业巳将万历二十九年分课银。归入常住。立定
春秋冬三期。以听当年支销外。今将黄巢万善补钵。
及续置本寺诸庄。一并归之。俱系先收。以听下年支
销。除将诸庄二十九年分租课先完外。自三十年起。
以为定规。再查本寺。旧有长生库。今复举设。凡一应
常住租税。及施主钱粮。尽入库内收贮。仍照清规事
例。设定执事。以监寺四人。掌管收支。选众中老成公
廉者。充之。本寺十房。旧有都管一人。都寺九人。原应
差役。迎接官长。供应府县。取办椒茶棕榈果笋之物。
曹溪中兴录上¶ 第 812a 页 X73-0812.png
而向之常住租课。尽为此辈乾没。极可痛恨。今择精
练晓事僧十名。充之。其一应所须该用之物。俱照人
头派定。每僧量攒少许。预取入库。以待上司不时之
需。庶省烦扰。其各庄收入在库租课。查照田粮差徭
常法。照数支领完纳。不致拖欠冒破。其上司官长。入
山应接所费。设有定规。亦不致偏累执事。其 佛祖
殿堂香灯之用。各有定例。庶不失焚修供奉报本之
意。其执事诸僧。终岁奔走辛苦。亦有酬劳。务使劳逸
均平。不致嗟怨。仍勘收租全缺。量为盈缩。以彰勤惰。
巳上四则。俱在库内支销。独教授行童束修之资。除
儒师乃予自备。其僧师则出于塔下减损 祖师衣
钵。训育沙弥。以增后生惭愧。亦有定则。如此则常住
钱粮。无浪费之条。典守执事。无自盗之罅。众僧无烦
优之科。常住可为长久之计矣。仍将合寺大小僧徒。
尽行受戒。以免玷辱 祖庭之呵。且省酒肉之费。以
为衣食之资。斯则衣食足而礼义兴。即秽邦可转清
净佛土矣。曹溪祖庭中兴。丛林纪纲再振。在此一举。
大关法运。所系非轻。除前坏法弊端。一切置之不论
外。其一切事宜。自今万历三十年更始。永为定式。诸
执事者。宜各勉力。务要奉行。不许日久因循。无赖僧
徒。妄起希图生心坏法。擅改成规。如有此等。则上禀
祖师 灵通 护法伽蓝。神目鉴察。必罪不宥。明
彰报应。即使奸盗坏法之徒。生遭王法。死堕阿鼻。因
果昭然。毫发不爽。今后凡头首司其事者。各宜时时
曹溪中兴录上¶ 第 812b 页 X73-0812.png
痛自省心。不致误招苦报。自取罪咎。立库之初。当年
租课。俱系下年徵收致库。而现年预支无出。余先备
银三百二十五两在库抵垫。陆续支销。以为常住张
本。待后租课节年补还。今将应行条例。开列于后。永
为定规。以便遵守。
计开 一设职事
监寺四名。颛掌库司。收支常住钱谷。置办什物。主张
山门大事。以副住持。凡事务同心议处。内以一人颛
管锁钥。经理收贮一应钱粮什物。庶有责成。内以一
人监收租课。举劾弊窦不使滥觞。为众纪纲。
* 设库司书记一名。专管收支登记帐簿。以备稽查。不致疏漏。
* 户长一名。此乃旧规。专管里甲。差徭粮税。仍照常规。此即古副寺。
* 都管一名。此职即古规都知事。乃知事首领。今即以此职。统充庄主。率领都寺。徵收各庄租课。催办合寺粮差。以副户长。亦名直岁。
* 都寺九品。此即古知事。以佐都管徵收粮差。轮流直月。以应接官长。干办山门大小事务。此十执事。今照本寺十房旧规。轮流各房挨当。岁终一换。故前此巳往。皆无赖者。多不能料理大事。今特选择才力出众者。充之。如遇年终更代之期。住持监寺。仍察贤劳出众者。照旧留用。不堪者。或有他缘。不能应者。即选公廉老成者代之。如有不守清规。抗法循私。或与佃
曹溪中兴录上¶ 第 812c 页 X73-0812.png
一明收支 收有五款
* 祖殿每年施利。及银帽器物。
* 常住各庄。每年租课。
* 官长入山。及施主随喜布施。一一募化修造。及斋僧钱粮。
* 罚过犯僧人。入常住钱谷香油。及应入官房产业田地银两等物。并就库中回买物料价值。及亡僧应入常住之物。及常住置买田地房屋什物契书。各有项下。一一条陈。登记簿籍。以备稽查。每款各置收簿二扇。住持与库司。各执一扇。凡有应收者。当 祖殿。对众收之。
* 凡各庄。每岁租课。各有上下限期。预期。都管督率都寺。同催各佃总责田甲。收银完足。亲到 祖殿。当住持监寺交兑。监收执平持衡。勘兑明白。书记登簿。住持佥封。即于库内。取库收印票一张。合住持收簿。将银数上。钤合缝印。仍各佥花押于执事名目之下。方给田甲。以为准的。执事之人。不许私给。若查出租。无印票者。即系通同。侵欺住持。头首定举送官。如律治罪。
* 凡春秋二季。十方施主。至 祖师前进香。供养银
曹溪中兴录上¶ 第 813a 页 X73-0813.png
* 凡官长布施。及募化修造钱谷斋僧稻粮。并一应但系常住之物。俱照式立簿。一一条款。如法收之。不得隐漏。但有应收之物。而不登簿者。即坐书记监寺通同作弊之罪。
* 凡应用支销银谷物件等项。直月都寺。照式写支票一纸。先到住持处请禀。住持许支。将票抄落支簿。仍将票填次第号数。并所支银数二处。合缝。钤一私记图书。仍于空处写准支二字。直月管事。执票到库支取。司库书记。将票抄落支簿。监寺方敢照数发银。如无图书号票。即系昌支。少则对祖集众量罚。多则送官治罪如律。若不当公用。而住持循私。与执月及典守者。通用妄发一票。支出钱物。不论多寡。查出。即以监收自盗论。
* 设长生库。颛贮储积。监寺掌理钱粮之所。多人不得混入。故又设监寺寮。为会议之所。凡遇直月。管事僧定要专住寮一月。照管常住内外大小事务。支过钱谷物件。月终结算明白。具造月报小册一本。送住持处。对查明白。批不差二字。发送库司。以便年终类结。庶不混错。
曹溪中兴录上¶ 第 813b 页 X73-0813.png
* 凡年终。于十月朔日更代之期。预先住持会众。结算一年收支帐目。是日。监寺。书记。十房都管。各执簿籍。同集 祖殿。请能算数耆旧。一人掌算。一人唱数。对众眼同摸算明白。总付书记。具造文册。内开。今将某年分。本寺常住。共收租课钱谷若干。布施若干。某物若干。今某项及杂项支用过若干。见存若干。或有租税未完若干。一一条列。备造总册。一样四本。其一送祖师殿。收贮函中。其一送中兴常住。其一落库司。以为永远规格。其椒茶棕果之类。一一如之。今将岁支额定项下。开列于后。
计开 有十五款
* 办纳粮差。随田照例。每岁大约银一百两有馀若有新增田土。及遇闰月差徭。有增无减。若遇免税。则有少无多。
* 佛殿香灯。每岁设银十两。
* 祖殿供养香灯。每岁设银五十两。
* 护法伽蓝。月月朔望斋供。每岁共银十二两。闰月无。
* 住持接待上司。往来官长。每岁旧例十一两。新增四两。
* 户长接待官长。每岁旧例十两。新增二两。
* 监寺四人。司库书记一人。每人每岁。斋食银三两六钱。共银一十八两。
* 都管都寺十人。每岁斋食银三两六钱。共银三十
曹溪中兴录上¶ 第 813c 页 X73-0813.png
* 新设山长一人。看守祖山树木。修理栽培。每岁量给食米银。一两五钱。
* 藏主维𨚗六人。逐日领众。各殿念诵。每人给布二疋。折银五钱。共银三两。
* 老郎二人。伴仆一人。看守公馆。打钟鼓报客。以听常住差使供役。每人每岁工食银。一两二钱。共银三两六钱。
* 中兴祖庭。重建无尽庵。每岁设供赡香火银三十两。此乃额外。系 祖师自受施利所置。又非他人布施者比。后之主者。用者。及执掌者。勿得轻视。自取重愆。慎之。慎之。此项银两。自三十四年。修起禅堂。即将此银入堂。作十方常住供众之用。与庵无干。
* 凡遇两院入山。除塔主。住持。户长。三处。迎接上司外。其馀府。县。参。游。守府。赏功。中军。把总。卫所。巡捕。等官。及寻常上司。差使人役。仍照旧规。分派十房。公同接待。不许常住支销。
*
滃源县出入往来。专在直月管事。迎接斋食定例。
正堂。每饭一餐。银一钱 佐贰。每饭一餐。银七分。
儒学。每饭一餐。银五分 相公。每饭一餐。银三分。
以上四则。管事迎接过后。即具支票。到住持处。佥印到库支取。若不系本县。仍照旧规。
*
教授行童经书。教师三人。每岁共银十两。各布二疋。每疋折银二钱五分。此俱在。
曹溪中兴录上¶ 第 814a 页 X73-0814.png
祖师衣钵内取。当年塔主备之。外每人鞋一双。折银
二钱。此在常住库内。支给此项。傥祖殿无出。即在长
生库。照监寺例。节年支给。不必零星。其供应饭食。随
禅堂众数 以上条例。仍照祖师香灯田祖均攃公
用。永为一定规格。后来住持头首执事之人。不许生
心。饕餮常住。循私任情。妄自增减。即每年祖课完足。
除上支销。尚有馀剩者。执事之人。亦不许巧设事端。
别立名色。妄擅支取。除当修补山门。及执事出入盘
费。并系常住公用。必不得巳者。方许动支。伹可省各
人。当以厚实常住为念。切不可起希图小利之心。自
取地狱。古德云。常住之物。住持人。与司其出入者。善
能撙节浮费。则钱谷不可胜用矣。自此岁岁。储积有
馀。经营得法。而日增月盛。丛林未有不兴。法轮未有
不转者。余禀 祖命。整救倾危。扶植颓纲。非为细事。
诸执事者。务必遵之。纤毫毋忽。呜呼。念哉。常住之物。
丝毫为重。盖是施主福田种子。信心膏血。岂可轻心
欺盗。古德云。常住之物。几如鸩毒。才沾一粒。则裂肝
碎首。通身溃烂。故凡司执掌者。能知因果。即此便是
造就天宫净土。不知因果者。便是造就无量地狱。铁
床铜柱。焦热铁丸。万劫苦楚。不止披毛戴角。衔铁负
鞍。酬偿宿债而巳也。况王法森严。 神明司察。可不
畏哉。凡我执事。各宜痛省。思之。念之。
万历三十年岁在壬寅春正月上元日立。
*** 免虚粮以苏赔累
曹溪中兴录上¶ 第 814b 页 X73-0814.png
初本寺翁源一庄。乃乡民谢氏所施。
六祖为供赡香灯者。岁入祖课银一百二十两。万历
六年间游学林涣。乃本府王郡丞之亲友。送寓本寺。
意有所欲于寺僧。未遂。因谮于郡丞。谓此庄厚利。皆
归于僧。丞误听。值署府事。遂将本庄祖银。分六十两。
以抵曲江蛋户虚粮。具申两院司道。立为章程。其存
寺六十两。又因佃户奸顽拖欠。累及寺僧无巳。屡告
上司。甚至费千馀金。竟不能免。后遇 军门刘。下议。
本府申详。将浛洸厂税课。乃 军门兵饟内。扣羡馀
抵补。以免僧累。一向无异。至万历庚子搉税使者出。
即以厂税入内监。比告军门戴。蒙准仍照前行。嗣税
监自行差官徵。收则无羡馀可扣。师知之。亲诣 军
门陈白。蒙行本县。查无碍抵补。不得仍累寺僧。本县
再三挨查无出。因议各山通江小河。出谷小艇设税。
计得二十六两。未足。续查濛𣿞对面山乡。旧有蛊毒
田一所。向未起科。遂将此田设租三十四两取足。具
申准议。自此永杜山门之害。皆 制台护法之力也。
既免此累。而本庄佃民奸顽。又以隔县难制。向以此
田。致累僧区内。追田为费。因与众议。将前庄田变卖。
得价收赎寺内近田为便。具告军门。准批本道。行府
县议。以为便。比众佃从祖巳来。世耕即同已业。不舍
别卖。情愿重丈增祖。永守寺业无替。曲江二尹徐公。
署翁源事。拘集众佃丈量。委实田地有馀。遂于正课
之外。量加新增租银。一十四两有零。具申上司。详允。
曹溪中兴录上¶ 第 814c 页 X73-0814.png
乃与众佃。每岁约期。交纳到库。时寺住持众僧。议新
增租课。系师之力。当归中兴常住师。遂并前无尽庵
香灯。一并归于禅堂。以为供赡。永为定规。惟此一事。
实山门无巳之害。前幸 制台刘公。权宜于前。竟蒙
戴公。永绝其累。且为后福。是知佛法。付嘱王臣。非
仗大力外护。何以能保永永哉。此卷案。具在府县。
*** 复祖山以杜侵占
曹溪祖山。宛若象形。前后首尾分明。今山后一带。乃
全体也。其紫笋庄。乃 祖师存日。所游花果园十二
之一。向有僧七主。名小南华。其来久矣。成化元年。韶
州始开阡陌。定井田。本山尽为豪右并吞。时年僧满
沧盛公。具疏赴 阙。奏行抚按。勘定复业。则以占紫
笋庄为首惩也。后因僧多不律。致附近居民。蚕食为
害。竟不能安。各归寺住。遂弃此业。万历二十年间。豪
民江应东。假买僧田。尽占后山一带。图为风水。以至
象脊与祖山中分。且砍伐渐侵内地。师心痛曰。从此
祖山。将尽为民业矣。遂激劝众僧。赴告 军门。蒙准
批 本道。行府亲勘。比蒙署篆肇庆府通判万。 亲
诣山中。踏勘。定立界石。断将前田。令僧收赎。以绝祸
源。师自行募银二百两。将前田赎回。连后山场树木。
一并尽为禅堂永远供赡。不唯保全祖山。且为禅堂
永永之业。然师以此致怨。而不法之僧。交结外侮为
害。然竟以坚固立碑。为金刚幢矣。
*** 开禅堂以固根本
曹溪中兴录上¶ 第 815a 页 X73-0815.png
师一日示众曰。丛林之有禅堂。如 国家之有学校。
乃养育材器之地。自古为国者。以储材为本。而法门
亦然。自达磨西来。衣钵止曹溪。当时 六祖座下。悟
道者。三十馀人。而南岳青原为上首。其宝林禅堂。乃
诸祖出身之地。故天下禅堂传灯所载者。一千七百
馀人。皆出曹溪一脉。如孔门之洙泗。是则本山禅堂。
乃禅宗根本地也。夫何岁月巳久。僧徒失守。而禅堂
几于湮没。其旧基地。杂居僧房有七。而香积厨有二。
则溷厕豕牢。亦各有九。以清净宝地。变为粪壤矣。师
甚哀之。因思丛林百年。须树之以人。今选沙弥。教习
成人。教而不育。则如农知种。而不知耘。终难成实。若
无禅堂。后辈将何赖焉。以此日夜以思。苦心焦虑。遍
察地宜。自以衣钵。减口之资。积金若干两。搜买空地。
各移僧房。贴价另盖。换出禅堂空地。寸寸计之以十
易一。方得均齐方正。竭尽心力。乃起禅堂一区。虽不
全旧制。其规模巳尽此矣。又思若照诸方常套。决不
能久。因立十方堂于山门外。以接待往来。而内堂但
安本寺。作养后学僧徒。专心净业。幸有成规。则在堂
之僧。济济可观。俨然一道场矣。师以禅堂既立。而食
指为难。遂将前本寺供中兴庵租银三十一两。又将
翁源新增租银十四两。告赎紫笋庄田地山场原价。
二百馀两。并买黄山柴山一片。用价若干两。又将自
买旃檀林房一座。换香积厨后僧房二主。一并通归
禅堂。以为中兴常住始终。并修造所费。即此一所。不
曹溪中兴录上¶ 第 815b 页 X73-0815.png
下千金。皆出师一力。自此僧徒衣食足而礼义兴。故
今在堂僧徒。所受用者。皆师当日苦心血汗也。后之
安享者。可不知其本耶。僧徒欲食巳足。又能以法食
充之。则 佛祖慧命。可赖此永固矣。
** 附录未竟因缘
右上胪列。乃遵大师所订坛经通志十品之规。故摭
其事之大纲。亦分十则。以见全体之一毛。其微细行
门。皆出思议之表者。亦未易悉数也。其在八年之内。
拮据之劳。精神疲竭。其巳成者。开辟之功十之七。修
造之功十之三。其大殿一区。未竟之功。乃 六祖未
竟之功也。久欲经营。力所不及。于戊申春三月。岭西
观察文所冯公。入山访师。宿庵中。夜梦 观音大士。
现高大身。相好端严。公见而顶礼。赞叹严好。闻大士
语曰。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公有省。及寤。甚喜。诘朝。入
殿礼佛。谒大士。见大殿后柱腐败。其势欲倾。三大士
像。亦甚危矣。公指谓师曰。何不修此。师曰。久抱此心。
力未能耳。公曰。所须几何。师曰。非三千金不敢举。公
曰。请力任之。师曰。檀越果发大心。在謦欬弹指间耳。
公曰。固非一力所能。姑徐图之。公归。见制府大司马
戴公。告之故。公曰。孺子将入井。仁者必匍匐而往救。
况大厦将倾。佛圣之危乎。此仁心者所不忍。遂语冯
公。请师面议之。师闻而喜。乃具图式往谒戴公。按图
私计曰。若公所云。犹未也。师曰。佛事如空中云。第以
此为缘起耳。戴公即愿力为之。师曰。法门之事。非可
曹溪中兴录上¶ 第 815c 页 X73-0815.png
以世法拘。又不可期以速成。在台慈一力。恐有所不
便。须众心合成。但仗法力倡导。足矣。于是议制疏十
通。分通省司道府。各助之。不日。军门二司道府。各施
有千金。师亲往西粤。求大材。事事皆一肩荷担。明年
已酉孟夏。材木尽载运至濛𣿞。师还山。集众议。择日
兴工。以有碍之僧房。须先移空地。以堆拆谢之材料。
时一二不轨僧徒。以为不便。因而倡众鼓噪。如作乱
势。师遂巳如是者三日。师默坐庵中。阅金刚经。乃曰。
此正予著相之过也。仍著金刚决疑解。三日而成。众
乃止。倡者自忧。不获巳。乃妄捏师侵寺若干金。拆毁
殿堂若干座。条牒具讼于道府。师闻之曰。诸辱可安
忍。若言染指常住金钱。此干大法。岂可缄默乎。因具
先设常住清规。出纳支籍号帖。及经手僧名。具白本
道。下府。拘集节年经手者查算。一毫无干。以住持愿
祖侵欺抵罪。僧复讼于按台。准批刑厅。师亲往听理。
于是年五月。飘然出山。从此不复入寺矣。以直指无
代者。师奉法不离船。居者二载。船破。廛居者期年。困
辱病患。无所不至。辛亥秋。直指王公按部司理蒋谬
听。将师一往所修禅堂。及所置供赡山场田地。尽断
归佛殿为名。其实归讼者。仍坐师不法罪。递解出境。
而先事有劳者。皆坐以罪。事上。 直指批曰。愿祖盗
卖寺基。犹然刁逞。此祖师之大罪人也。某大有功于
六祖者。其违法之僧不遣。而反坐有功者。并其无尽
庵而夺之。得无以此为平等法门乎。仍批本道刘公。
曹溪中兴录上¶ 第 816a 页 X73-0816.png
覆勘详确。重委陈郡丞到寺。按状历覈。事事皆虚。愿
祖惧自死。以法科抵罪。禅堂香灯。属门人圆修主之。
六祖如线一脉赖以存。而师心迹始大白矣。当道再
四慰留。还山以竟前业。师曰。僧以因缘为进退。今缘
尽矣。力以病谢。竟浩然长往。师乃著中兴曹溪宝林
禅堂香灯记。具述其事。刻之贞石。时万历辛亥秋九
月也。诸弟子恳留。居五羊长春庵。又明年癸丑。师以
病不能安。遂臾杖之南岳。越丙辰夏。东游吴越。吊紫
柏。云栖。二大师。黄梅汪静峰司马。致书浮梁陈大参
赤石公。为檀越。留师休老于匡山。明年丁巳夏。师还
匡山。遂结庐于五乳峰下。自师之去曹溪。其受化诸
弟子辈。如婴儿之失慈母也。日夜以思。求师复归难
得矣。越四年庚申。方伯吴公入山。睹寺之规模。三叹
不巳。众僧因具白师之功德。及山中众等恋慕之心。
吴公大发欢喜。愿与 六祖作护法。遂具书请师还
山。未几。会中兴护法 祝公亦至。一力坚请师转法
轮。由是益知 六祖之灵有感。岭南法化之机有在
也。此师末后一段因缘。因记之以示来者。王安舜曰。
夫建功成事之难也。𡩋独兴朝事业哉。即法门亦然。
曹溪为禅宗洙泗。海内丛林。传灯诸祖。皆出一脉。岂
细事哉。今千年矣。其大坏极弊。一至于此。即 六祖
复出。亦难之也。何幸徼 圣天子之宠灵。师以逆缘至
一力而更新之。不八年而功过半。无论其财法二施。
即坚忍不拔之志。处困苦污辱。而甘心若饴。在古人
曹溪中兴录上¶ 第 816b 页 X73-0816.png
求之。亦未易见也。然师之真慈。御物应化。居常切言。
不为世主之忠臣。即为慈父之孝子。每见在行间执
戟。大将军辕门。雁行卒伍。叩首阶下。出入如坐莲花
而礼金仙。未尝一见其惰容。至于地方多故。当道束
手。生民皇皇不安枕。师默运慈力。排难解纷。潜施密
化。斡旋其间。未尝一求人知。或以耿介触时。即诸弟
子人人危之。师恬然略无芥蒂。无论其妙悟玄机。高
才磊落。即随缘应物。一味平怀。咸聚首而语曰。此非
所谓现应化身。随类而说法者耶。不然。何以窃谓岭
南 六祖。为佛法源头。何幸千载之下。而一再见。岂
昔曾授记也耶。若师之心如虚空。固不可涯量。略记
其行事之概如此。师在行间。十有八年。所著述。有曹
溪通志。楞伽笔记。楞严通议。法华击节。品节通议。金
刚决疑。道德经解。观老庄影响论。唯识百法规矩解。
起信肇论。庄子内篇解。大学决疑。其诗有梦游集。自
罹难始。及开示门人法语偈颂。计数百万言。然皆在
奔走间。凡有所求。信意挥洒。未尝一安坐经思也。又
其染翰。人得片纸为世宝。大略观师于可见者。特绪
馀耳。师之不可见者。又可得而思议耶。或曰。讵所谓
和光同尘。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者耶。余曰。是亦强为
之容耳。欲知吾师。请俟如吾师者。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五十
曹溪中兴录上¶ 第 816c 页 X73-081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