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老人梦游集--(侍者)福善日示归宗智监寺¶

示归宗智监寺¶ 第 510c 页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八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法语

** 示归宗智监寺

归宗为古尊宿说法地。达观师倡缘兴复。既而湛公
竭身尽力。竟还故物。今廿馀年。湛公化去。弟子修慈
示归宗智监寺¶ 第 511a 页 X73-0511.png
荷之。予丙辰夏。来礼金轮舍利塔。睹其寺。规模甲匡
山之胜。因思辅弼者。诚难其人。众中见禅人在智。眉
宇秀拔。卓有骨气。因属主者。命为监寺。禅人善密行。
凡众人尽日所务有不及者。视其当务。必通夕不寐。
一一亲为料理。明发则事无不办者。予嘻嘘而叹曰。
有是哉。予尝见丛林年少。率无惭愧。一味养懒。三业
不摄。礼诵不修。甚至白昼安眠。安肯终夜不寐。身任
其劳。以备大众之务乎。昔佛弟子千二百人独称罗
睺为密行第一。故为佛长子。此土前辈诸祖。唯百丈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遂为丛林千古典刑。永明每日
行一百八事行。故阎罗殿上。图像供养。佛说三千大
千世界。无有如芥子许。不是菩萨舍身命为众生处。
故感为天中天。是知从上佛祖。无有不从行门。建立
世閒福田功德也。禅人能以此心。放舍身命。荷负丛
林。即是建立三宝。三宝常住。即是续佛慧命。慧命不
断。即是报佛深恩。知恩报恩。即是慈父之孝子矣。既
秉如是行愿。二六时中。念念谛思。我自无始生死以
来。舍此身骨如须弥山。所饮母乳如四海水。如此舍
身受身。皆造生死苦业。何曾一日以此身命。修出世
行乎。若果有之。则吾今生。定不如此在凡夫地矣。今
幸有此身。发难得之志。一生尽命。不舍本行。则是一
生超过百劫千生矣。如此。乃谓不虚生耳。禅人从此
更发精进。居一切时。但将赵州狗子佛性话头。蕴在
胸中。随就作处。心心参究。毕竟因甚道无。一旦搕著
示归宗智监寺¶ 第 511b 页 X73-0511.png
抹著。一念疑团迸裂。从前生死。顿然了却。是可谓福
慧。二严一生取办。古人云。移花兼蝶至。买石得云饶。
前三十六代祖师。一齐在禅人眉毛上。转大法轮也。

** 示自宗念禅人

佛教弟子。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利他谓
之修福。自利谓之修慧。菩萨发心。勤求无上菩提。菩
萨虽知法性空寂。而不舍有为诸行。知法性空。是谓
自利。不舍诸行。是谓利他。从上佛祖。未有不由二行。
得出生死者。是以释迦世尊。历劫勤修难行苦行。我
等旷大劫来。于生死海。头出头没。舍身受身。不可思
议。皆是虚生浪死。何有一毛真实行门。若有寔行。则
定不似今生。者头面也。回光返照。猛自思惟。岂不痛
哉。禅人今幸仗夙缘。早得脱俗。永离苦海。又得安居
名山。诸祖说法胜道场地。此万劫难遇之缘。正是饥
逢王膳。病遇医王。自当庆幸无量。即尽此形寿。拌舍
一生。作此功德。巳胜百劫千生。空过无益也。禅人当
信老人言。自今之后。发坚固不退之心。持勇猛刚强
之志。尽自已色力。量自已才能。办一片肯心。任缘随
愿。耐心耐烦。忍苦忍劳。即一日成就一种功德。巳胜
一生空过矣。禅人自说身弱神疲。不能任事。古人贵
在心力强愿力大。不在色力健不健也。今虽小恙不
为大苦。若造恶业。堕在三涂。即求今日。以小病小恼
之身心。求作福田之利益。不可得也。佛令众生。思地
狱苦。发菩提心。正是今日策发精进幢也。古德云。宁
示归宗智监寺¶ 第 511c 页 X73-0511.png
有法死。不无法生。纵舍此身命。作此妙行。犹为般若
舟航。可到彼岸。苟不勉力强志。可谓虚负此生。既到
宝山。空手而归。岂不惜哉。若能安心于无事。则心空。
心空则神不竭。神不竭则身不劳。如此是为无作妙
行。遇缘即宗。定不为日用所转。头头成就大解脱门
矣。当谛思之。

** 示陆将军(名世显号镇湖)

将军为濠梁世胄。天性英杰。其杀机固所赋也。中年
知向道。入海门周先生室。先生拈古人劝君识取主
人公之语。示之。老人归隐匡山。谒老人金轮峰下。自
知杀业太重。愿求忏悔。老人喜其性直无伪。固古豪
杰忠肝义胆之俦。第古今赋此天性者多。尽错用其
心。故以佛种子。翻作地狱苦具耳。佛性无二。众生与
佛。不隔一毫。达性众生即佛。不达性佛即众生。如清
冷之水。以之献佛则清净。以之洗秽则污浊。故佛之
慈悲。即众生之杀机。古德云。护生须用杀。杀尽始安
居。又云梵语阿罗汉。此云杀贼。经云。与五阴魔。烦恼
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
如来一大欢喜。此释迦老子。劝人杀生之榜样也。以
佛能如此杀生。故号大雄猛。世尊。世人愚痴。赋有雄
猛之佛性。而不自杀其贼。翻以杀人。劫劫生生。酬偿
地狱之苦。而自以为功多。岂不为至愚至痴。倒用其
佛性者哉。语云。一将功成万骨枯。自古罪之大者。莫
大于杀生。其杀人以为功。杀生食肉。恣口腹。以为快
示归宗智监寺¶ 第 512a 页 X73-0512.png
其愚等也。将军能回心向上。自求多福。从今日去。以
杀生之勇自杀其欲。佛言贪欲瞋恚。过于怨贼。能自
断之。是为杀贼。能破烦恼。出生死苦。是为大雄。以此
直求无上佛果。是为大赏。其杀之利有如此者。而自
弃不谋。可谓智乎。虽然。杀人则易。自杀则难。故云出
家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老人葛藤至此。是谓法
施慈悲。将军信此。是真忏悔。

** 示慧成信首座

首座慧成。中年弃妻挈子出家。曾参达观莲池两大
师。乃至南岳湖东掩关。老人将卜居南岳。成破关相
迎。遂侍巾舄。一日作礼。白言。某幸末法。为佛弟子。志
出生死。亲见三大师。现身五浊恶世。卫护法门。行其
难行。忍其难忍。调其难调。每见如来教中教菩萨法。
将谓空言。今亲承三大师之行履典刑。现在便可尽
形寿依归。诚难舍此。别求怙恃矣。乃写三大师之真。
终身佩奉。且生生世世。执此愿轮。即往来人天。周流
六趣。曾无厌倦。乞师为我證明之。老人闻而笑曰。此
固子之深心本愿。虽然似矣。犹未探其本也。请试观
夫本师和尚。毗卢遮那。法身非身。以文殊观音普贤
三大士之行。以成其身。文殊智也。观音悲也。普贤行
也。舍此三者。则法身寂寥。亦无寄矣。故如来法身。若
言其智。则彻法界理事因果。乃至草芥尘毛。无不尽
其源底。尽众生界心念头数。莫不彻其根源。若言其
悲。则尽众生数皆为已身。凡众生之饥寒困苦疾病
示归宗智监寺¶ 第 512b 页 X73-0512.png
痛痒。乃至三涂剧苦。皆菩萨全身一体共受。故能不
舍于一众生。若言其行。则尽虚空彻法界。无一草芥
尘毛。不是菩萨舍身命处。故普贤十愿。一一皆言虚
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行愿
无有穷尽。是故本师毗卢遮那。以此三法。成就一身。
少一法而法身不成。即一众生而非自已。则法身不
遍。乃至尘毛草芥。一有不彻。则未尽无明。以至虚空
尽处。而行愿亦尽。则法身断灭。虽然。于法界性中。观
此三者。如首罗三目。即一即三。非三非一。于寂灭海
中。犹似沤灭沤生耳。若有挺特没量大人。能于毗卢
顶𩕳上行。回视此三行者。大似唤奴作郎矣。以彼区
区介尔之行。较三大士者。又不啻奴儿婢子。岂能尽
佛法身之量哉。苟能从此发坚固心。放舍身命。建立
三宝。凡有纤毫裨法门益众生事。皆法界全体之德
用。如由一尘以遍诸尘。始一毛而融多毛。从今生以
极未来。劫劫生生。下退此心。亦如普贤之虚空界尽。
而行愿无尽。生生世世。食息起居。行住坐卧。未离本
师一毛孔外。三大老者。乃于法性海中。同出同没。不
出如幻三昧。逢场作戏。竿木随身。说幻法以开幻众
是则有之。何足以为师哉。其无以限量心。自隘如来
法身境界。可也。

** 示自觉智禅人

佛言。汝等比丘。每于辰朝当自摩头。此语最为亲切。
老人每每思之。吾佛慈悲。痛彻骨髓。常谓末法比丘。
示归宗智监寺¶ 第 512c 页 X73-0512.png
多所受用。安居四事种种供养。各各自谓所应得者。
更不思我是何人。物从何来。为何而受。所以知恩者
希。而报恩者少。特未一摩其头耳。苟回光一摩其头。
则不觉自惊曰。吾为何薙除须发。不与俗人为伍耶。
苟知形与俗异。则居不敢近俗。身不敢入俗。心不敢
念俗。如此则乐远离行。不待知识之教。而自发勇猛。
入山唯恐不深矣。又安忍混从市俗。纵浪身心。为无
惭人。作无益行耶。自觉禅人。向住人閒。来匡山。礼老
人。愿枯心住山。修出世行。老人因示之以福慧双修
之行。修慧在乎观心。修福在乎万行。观心以念佛为
最。万行以供养为先。是二者。乃为总持。吾人日用一
切。起心动念。皆是妄想。为生死本。故招苦果。今以妄
想之心。转为念佛。则念念成净土因。是为乐果。若念
佛心心不断。妄想消灭。心光发露。智慧现前。则成佛
法身。然众生所以贫穷无福慧者。由生生世世。未尝
一念供养三宝。以求福德。直为生死苦身。念念贪求
五欲之乐。以资苦本。今以贪求一已之心。转而供养
三宝。以有限之身命。随心量力。供养十方。乃至一香
一华。粒米茎菜。则如滴水入沧溟。一尘落大地。纵海
有枯而地有尽。其福无穷。故感佛果华藏庄严。为巳
将来自受用地。舍此则无成佛妙行矣。禅人如生疲
厌。当自摩头。则自发无量勇猛也。

** 示龙华泰禅人

余往乞食长安时。过龙华树下。主人瑞庵师。物色余
示归宗智监寺¶ 第 513a 页 X73-0513.png
甚驩。视犹多世亲因也。余睹王舍城中诸住刹者。率
多浮习。独师孤硬洁介。遇物不假辞色。心知其非尘
中人也。遂相与莫逆。数数往来。诸弟子辈。亦莫不以
余为亲。故无閒然。及师化去。其孙潭公。视余犹视师
余被放岭外。愧生平竟无以报德者。顷余出岭之南
岳。法孙泰禅人。远来相讯。余见之。不觉五内酸痛。昔
之与师音声相貌。居然在目。及余之双径。了达大师
因缘。禅人相侍。既而余归匡山。则携禅人与之同归。
意念尔祖之德。冀成就禅人出世之业。为报地耳。居
期年。以开荒之劳。身心未及放下。顷政为禅人指示。
发觉初心。方有趋向。乃翁以书招之。属以他缘。余刻
意留之。不可得。禅人将别。请益。因示之曰。吾出家儿。
先须急其大者。略其小者。何谓大。生死是也。何谓小。
世缘是也。古德云。除却死生真大事。其馀都是可商
量。以众生沈沦苦海。汩没世缘。积劫以来以至今日。
未尝一念返省。今幸为佛弟子。身著袈裟。且又遇知
识。有入道之缘。而不拌舍世缘。苦心参究已躬下事。
切恐今生错过。纵出头来。未审可能如今日诸缘毕
具否也。禅人今以乃翁之命不敢违。去则固尔。当以
死生之念为急。办道之缘不可失。事毕旋归。老人幸
得活埋空山。但存残喘一日。则与禅人切磋大事。有
一日之功。老人以毕命为期。禅人以死心相侍。但得
禅人当人一念光明焕发。不独禅人以了积劫生死
大事。亦是老人所以报乃祖之地。不负此世际会因
示归宗智监寺¶ 第 513b 页 X73-0513.png
缘也。禅人行矣。其无久滞他乡。重增生死业累耳。

** 示翠林禅人

佛祖教人。唯在真心实行。为出生死之要。心真则凡
所动作言行举措。无一事而不真。行实则凡所云为。
无一行而不实。故真实如好种子。其馀作为立行种
种。皆发生之缘。以是之故。抽芽发干。开花结实。究竟
不虚。故佛说发心修行。如布种子。成就菩提。以为结
果。果者实也。以始终皆真实故。故佛呵二乘为焦芽
败种者。以其心行不真实故也。从上诸祖。教人参须
真参。悟须实悟。是知一切众生。虚生浪死者。以其妄
想颠倒用事。劫劫生生。未曾一念真实。故于生死海
中漂流。难到彼岸。所谓业识茫茫。无本可据耳。况为
佛弟子。身在袈裟之下。岂可流浪一生。念念妄想业
识流转。曾无一念返省。而求真实履践之行。此乃向
袈裟下失却人身。最为可怜悯者。禅人既不远千里。
来参老人。必发一片真实信心。以此空山寂寞之中。
非掠虚之地。何所为而来耶。既发真实信心。不是一
见便了。不求一段真实之行。亦徒然耳。若求真实之
行。即从真实心中发现。果有真真实实为生死之心。
必须将从前有生以来。及出家以来。从头一一细思
检点。何曾有一念一行。是真实事。从前巳是空过。即
从今日巳去。发一片出世之心。将一切世閒情根。妄
想攀缘。一齐放下。将此一把骨头。一齐抛却。将此一
条性命。纳向空山大泽之中。任他日炙风吹。一切安
示归宗智监寺¶ 第 513c 页 X73-0513.png
逸饱煖思虑。尽情撇却。单单直以死生一念。挂在眉
毛上。将一则。古人公案。蕴在胸中。日夜参究。看他一
念世閒心起。便是堕在生死处。定要把断。不容毫发。
如此参究。不悟不休。即此一著。便是为生死真实心。
即以此心。向二六时中。一切动作云为种种行门。至
礼拜三宝。供养十方。调和大众。看待老病一切行门。
无不亲身竭力承事。不生一念厌倦心。不生一念人
我是非得失心。不起一念休歇止足想。如永明大师。
每日行一百八件方便行。尽形不改。即此便是真实
之行。如此操心立行。透出本地光明。则将积劫所染
一切贪瞋痴爱习气种子。一一消融。化为成佛真实
种子矣。如是用心。可谓不虚此生。不负出家。不枉远
犯风波。参访知识。若仍前涉虚。止作尝情。业垢罪垢
种子。但随妄想而行。不唯辜负此生。实取穷劫三途
之苦耳。

** 示顺则易禅人

沙门释子。乃出尘之人。亲近佛法。乃出情之法。实破
我之具。方今学者广学多闻。但增我见。少能餐釆法
味。滋养法身慧命者。岂非颠倒之甚也。易禅人以多
闻无益。志在清修。固巳远矣。然徒以清修为行。而不
刻意究竟生死根株。不深穷佛祖不到之地。此其创
志不远。是以一日之价。为得也。可不负其本有哉。吾
徒所难得者。厌世俗。最难得者。厌生死。禅人今知其
厌。而不知究其所以厌。是犹然以五十步笑百步也。
示归宗智监寺¶ 第 514a 页 X73-0514.png
嗟予老矣。馀日无多。生死大患。横在眉睫。恐厌之不
极。禅人年亦长矣。能以老人之厌自厌。倘不厌老人
相与千岩万壑之閒。绝影忘言。修厌离行。从此长揖
五浊。永离四生。同游广大极乐之乡。岂不为最上因
缘哉。又奚止于裹粮千里之。适视彼榆枋莽苍者。固
未足与道也。

** 示𢆯机参禅人

禅人以持明为专行。从事者三十年。心地未有发明。
乞老人指示。老人因示之曰。佛说修行之路。方便多
门。归源无二。即参禅提话头。与念佛持明。皆无二法。
第不善用心者。不知借以磨炼习气。破除妄想。返以
执著之心。资助无明。故用力多而收功少耳。此事如
用瓦子敲门。只是要门开。不必计手中瓦子何如也。
以吾人无量劫来。积集贪瞋痴爱杂染种子。潜于藏
识之中。深固幽远。无人能破。圣人权设方便。教人提
一则公案为话头。重下疑情。把断妄想关头。丝毫不
放。久久得力。如逼狗跳墙。忽然藏识迸裂。露出本来
面目。谓之悟道。若是单单逼拶妄想不行。何必话头。
即婆子数炭团。专心不二。亦能发悟。况念佛持咒。有
二法哉。禅人持明三十年念见效者。不是咒无灵验。
只是持咒之心。未曾得力。寻常如推空车下坡相似。
心管滚将去。何曾著力来。如此用心。不独今生无验。
即穷劫亦只如此。及至阴境现前。生死到来。依然眼
花撩乱。却怪修行无下落。岂非自误自错耶。禅人从
示归宗智监寺¶ 第 514b 页 X73-0514.png
今不必改转。就将持咒的心作话头。字字心心。著力
挨磨。如推重车上坡相似浑身气力使尽。不敢放松
丝毫。寸寸步步。脚跟不空。如此用力时。只逼得妄想
流注。塞断命根。更不放行到此之时。就在正著力处。
重下疑情。深深觑看。审问只者用力持咒。的毕竟是
个甚么。觑来觑去。疑来疑去。如老鼠入牛角。直到转
身吐气不得处。如此正是得力时节。切不可作休息
想。亦不得以此为难。生退息想。及逼到一念开豁处。
乃是电光三昧。切不可作𢆯妙欢喜想。从此更著精
彩。拌命做去。不到忽然藏识迸裂虚空粉碎时。决不
放手。若能如此持咒。与参禅岂有二法耶。所以道。俱
胝只念三行咒。便得名超一切人。便可證明。即亲见
佛祖。亦不易老人之说也。

** 示智沙弥

方今出家儿。于末法斗诤坚固之时。有能决志为生
死大事。单提向上一著。以了悟为期。此上上根人。诚
不易见。今亦有参究此事。又恶觉恶习浓厚。蒲团未
稳。邪见横生。多落魔道。此其难也。古德云。未能参究
向上。且于教法留心。时光亦不空过。其留心于教。亦
有两般。一则根器稍利。力穷性相宗旨。深彻其源。以
多闻熏习之功。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是则不独目了
心性。抑且为人师。此亦报佛深恩。不负出家之志。至
若根器稍钝。不能广亲教乘即持诵一门。尤为要行。
故天台大师。以读诵受持为五品观行之首。即法华
示归宗智监寺¶ 第 514c 页 X73-0514.png
所说。持经法师。现在父母所生肉身。即得六根清净。
此持经之功。岂劣行哉。沙弥既知厌生死苦。投佛出
家。苟无专心一行。岂不辜负此生。即持经一行。能专
心一志。如古人潜心理观。一旦忘言契会。得佛心宗。
是由文子而得总持。此所谓旋陀罗尼门。由此證入。
历劫生死根株。仗此法门。一时顿断。岂不为无上菩
提之径路乎。若悠悠岁月。唐丧光阴。堕于粥饭常流。
岂不虚消信施。重增业累。又何取于出家为哉。

** 示性觉禅人

出家本为生死大事。今出家儿。不知生死为何物。但
知随波逐流业识茫茫。无本可据。古人参方行脚。访
寻知识。单为究明已躬下事。今人行尽天下。历遍丛
林。唯鼓粥饭习气。竟不知善知识为人处。可惜奔波
一生。到底了无下落。是为可怜悯者。至有一念为生
死心的。不知修行之要。或以礼诵念佛为修行。一生
辛苦。到底于已躬下事。如黑漆桶相似。于生死分上。
了没干涉。禅人发心真实为生死大事。唯有参究向
上一著。为真实工夫。先要办一片长远决定不退之
志。古人二三十年。单提一念。不悟不休。第一不得指
望速成就。释迦老子。三大阿僧祇劫。磨炼身心。岂是
钝根耶。古德参究机缘尽多。唯有念佛的是谁一则
审实话头。最易得力。禅人今日发心参究。但将此一
则公案。时时提撕。先将身心内外一切妄想杂乱念
头。一齐放下。放到没可放处。即深深提起一声阿弥
示归宗智监寺¶ 第 515a 页 X73-0515.png
陀佛。四字历历分明。急著眼看。看得少不得力。又提
一声佛。有力便下疑情。审问者念佛的是谁。审之又
审。毕竟是谁。看得才有昏散现前。即便快著精彩。又
提又看。又审又疑。疑到疑不得处。胸中如银山铁壁。
立在心目之閒。如此便是话头得力时也。若到此得
力处。正好重下疑情。于日用一切时。一切处。念念不
移。乃至久久梦中。一似醒时一般。若用力到此。决不
可退堕。忽然疑团迸裂。自然顿见本来面目。若肯发
此决定之志操不退之心。但只一念直直行将去。切
不可求速效。切不得将心待悟。若工夫绵密。自有打
破时节也。如上所说参究一节。最是易为省力。是要
放得下。提得起。靠得定。疑得切。不拘行住坐卧。动静
閒忙。都是用心的时节。六祖云。若论此事。轮刀上阵。
亦可做得。此之谓也。禅人有志。真为生死。便从此一
路下脚。

** 示宝藏相禅人礼普陀

观音大士。證圆通本根。以法界身。随缘应现。岂定居
于普陀耶。海喻生死。山喻涅槃。大士以法身普应生
死海中。即众生日用寻常。皆大士威神显现。湛然寂
灭。犹如宝山。故以海中普陀象之。由在众生烦恼海
中。众生有苦。即大士之苦故。一称其名。即得解脱。乃
众生唤醒自心大士。大士现前。则寂灭现前。寂灭则
苦不能到。故山在海中。波涛不能撼动。是故名为大
士常居普陀。非局指海中拳石。为大士栖托也。众生
示归宗智监寺¶ 第 515b 页 X73-0515.png
迷妄不礼自心大士。亲踞寂灭道场。巍巍不动。如海
中山尔。乃跋涉山川。必数千里外。跉跰辛苦。而向外
求之。迷之甚矣。虽然。如是。经云。归元无二。方便多门。
今大地众生。皆信大士于南海。合就其机而引进之。
令其涉海登山。一呼大士。猛省自心。则触目波涛。皆
入圆通之门。必使自信而后巳。同此行者。但有一人
能信老人此言。则不负一翻行脚。不然。则空费草鞋
钱也。

** 示明辉禅少林礼祖

若论此事。佛未出世。祖未西来。照天照地。无欠无馀。
即黄面老子出世。胡乱四十九年。终日摇唇鼓舌。亦
未道著一字。及末后拈花。迦叶破颜微笑。乃曰。吾有
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今付与汝。大似空拳诳小儿。自
是唤作教外别传之道。一似钵盂安柄。一人传虚。十
人传实。达磨西来又说作单传直指。少室九年。赚得
神光痴种。立雪断臂。将谓有甚奇特。究竟到底。直是
个觅心了不可得。从此承虚接响。大家都架空中楼
阁。各立门庭。二派五宗。毕竟不曾为人拈出。直至如
今。大地黑如漆。致使痴狂之辈。向鬼窟里弄精魂。自
谓传少林禅。是某家儿孙。如此诳惑愚人。岂不痛哉。
禅人今日参老僧。老僧此閒无佛法禅道与人。说甚
么乾矢橛。禅人又要走向少林。礼鼻祖。求佛法禅道
舍却自已脚跟下一尺土。更向千山万水之外。向他
家。屋里觅。岂智也哉。禅人试将已躬下理会。看。未出
示归宗智监寺¶ 第 515c 页 X73-0515.png
门一步。与到匡山时。是同是别。即今离匡山一步。到
少林往返归来时。是同是别。若是别。则未出门一步。
早巳错却了也。况千里万里乎。禅人如不信老人。试
到少室。问取单传堂前露柱。看。是个什么。

** 示法界约禅人

禅人生长建昌。自离尘以来。久走方外。曾礼紫柏及
老人于大都。巳三十馀年。复觐老人于匡山。因示之
曰。从上出家儿。皆为生死大事。登山涉水。求善知识
决择。于一言一句之下。剿绝命根。将百千万劫尘劳
恶习。当下顿断。如脱鞲之鹰。自此不复受人拘絷。即
能掉臂生死路头。绝无顾盼。谛观传灯诸祖。为人抽
钉拔楔处。有甚𢆯妙秘密耶。只是学人。一向单为生。
死一著。蕴在胸中。吞不入。吐不出。扼塞不通。如丧老
妣相似。偶因缘时熟。忽遇善知识拄杖头。一拨便转。
更有何疑虑耶。唯的信自心本有而巳。今人行脚。走
遍天涯。入遍丛林。眼中到处热烘烘。便是好道场。见
粥饭精洁。一顿饱齁齁的。便是好知识。从遇明眼知
识。都被热瞒。当面错过。如此行脚参方。不为本分事。
便是流浪生死。一生空过时光。枉费草鞋钱。岂不大
可叹息耶。禅人为生死。出家行脚。参知识。住名山。行
苦行。种种法行。一一经历。且道即今生死事。毕竟如
何。且道。前见紫柏老人。今见老人。与未见时。有何差
别。且道今在匡庐万仞峰头白云深处。与王舍城中
万仗红尘里境界。是同是别。若道是同。且隔三千里
示归宗智监寺¶ 第 516a 页 X73-0516.png
外没交涉。若道是别。衲僧行脚。眼在甚处。若向者里
定当得出。三十年即今日。今日即三十年前。红尘即
白云。白云即红尘。一切生死烦恼业行。及种种差别
境界。无不触目寂灭矣。其或未然。今日再行脚。从头
起重到五台峨嵋。参见文殊普贤。试问何等是平等
一际寂灭法门。待有话会。再来与老僧相见。

** 示崇观禅人

观禅人往来吴楚。不远数千里来参。一见则知其有
志而未能也。老人悯其远来。且无可指示。但因其名。
乃字之曰见微。以众生生死根株。微细流注。妄想昏
迷而不自知。故吾佛大师设观以照之。良以微非观
照无以见生死之力大。观不涉微。无以显照用之功
力。能破幽微。则生死可出。此特教家之极则。若是衲
僧分上。自有格外钳锤。但能一念如铁壁银山。塞断
咽喉无吐气处。直得死而复苏。方有少分相应耳。禅
人方且波流识海。未能剿绝命根。他时后日。苟能吐
却杂毒。放下身心。再来参请有分。

** 示六如坤公

从上诸祖教人参禅。虽有超佛越祖之谈。其实要人
成佛作祖耳。未有欲求作佛祖。而不遵佛祖之言教
者。舍教而言修行。是舍规矩而求方圆也。且佛教阿
难。开口便道应当直心。净名云。直心是道场。马鸣大
师。开示修行切要。须发三种心。谓直心。正念真如。法
故。深心。要集一切诸善行故。大悲心。愿救一切众生
示归宗智监寺¶ 第 516b 页 X73-0516.png
苦故。从上诸祖。未有不发此三种心者。学人祇知瞢
瞢的去参话头。只要妄想贪求𢆯妙。却不知是直心
正念真如。祖师方便法门。若说真如二字。学人早作
道理会取去。谁肯下死工夫做。若只教去看话头。看
到话头。逼拶历劫情根。忽然断处。从来一切妄想情
虑。当下消灭。求一念生心。了不可得。到此便是离念
境界。正所谓正念者无念也。若到无念。则不求与真
如合。自然觌体相应。如此便是佛祖教人直心的样
子也。是知参禅。更无别样巧法。只是要人实实死做
做到恁般田地。岂有甚秘密巧妙哉。此乃第一直心
修行也第二深心。要集一切诸善功德。此诸善功德。
不是外边有为的事。如达磨大师。对武帝云。净智妙
圆。体自空寂。是真实功德。是知达磨所说净智妙圆。
正是马鸣直心正念真如。马鸣所说诸功德。就是将
直心正念去做。以真如遍成一切有为事法。今日要
求證真如。不是在死眉死眼鬼窟里求。要在一切日
用有为万行上求。所以行上求者。不是在事上别讨
出一个𢆯妙真如来。只是就将直心正念。在一切事
上验看。可与直心正念相应不相应。若事事法法。都
与直心正念相应。则目前无一法一事。不是真如境
界矣。所以马祖与百丈诸弟子。日用中。搬柴运水。锄
田插禾。烧火煮饭。事事上觌面勘验。寻常一言一句。
冷言熟语。都是要弟子入證真如之门。若勘到果然
一切处不昧。方许有为人分。若胸中丝毫未透。未到
示归宗智监寺¶ 第 516c 页 X73-0516.png
无念境界。起心动念。即被业转。堕在生死窟中。故未
轻许印正。此传灯千七百则葛藤。皆真实印正语。非
𢆯妙机锋语。如今学人都把作𢆯妙奇特言句。蕴在
胸中。当作已解。日用头头。未曾一毫看破。岂不误哉。
第三大悲心。愿拔一切众生苦。如今学人。见拔众生
苦。是菩萨事。待他日成了菩萨。才度众生。却不知能
度众生。方是菩萨。度众生苦。不是有了神通妙用。才
去度众生。却就是直心正念。集诸功德处。就是度生
事业。且如世尊。教须菩提度尽众生。实无众生可度。
乃至广行六度。更无一法可行。乃至上求菩提佛果。
亦无所得。且度众生。岂不是集诸功德。实无一法可
得。岂不是直心正念真如。如此妙用。乃自已日用神
通。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则何法而非功德事哉。以众
生日用种种事法。皆是烦恼现行。今以真如一念。事
事法法上印破。都转作真如妙用。便是度自心之众
生。如此参学。是名真参实究者。不是现成端坐养懒。
过了三年五载。便誇大口。说我参禅几多时。悟了多
少妙处。如此见识。都阎老子前吃铁棒汉。反不如三
家村田舍郎。他倒免酬信心檀越宿债。老汉看来。佛
祖教人。原是分分明明。只是后人错会。所以误耳。禅
人既归心老人。须信老人言。从今将抱守琉璃瓶子。
一拶粉碎。将从前参的。都移在一片身心上。向成就
众生门头。拌却性命去。一一著实体验过。发广大心。
能引一众生发菩提心。便是拔一众生之苦。自破一
示归宗智监寺¶ 第 517a 页 X73-0517.png
分我执。损一分烦恼。消得一分我见烦恼。便是證一
分真如境界。若从此以去。更发长远心。即三生十劫。
劫劫生生。行到烦恼消尽处。便是度尽众生处。若众
生烦恼一时都尽。更要成甚么佛祖。

** 示西印净公专修净土

近世士大夫。多尚口耳。恣谈柄。都尊参禅为向上事。
薄净土而不修。以致吾徒好名之辈。多习古德现成
语句。以资口舌便利。以此相尚。遂到法门日衰。不但
实行全无。且谤大乘经典为文字。不许亲近。世无明
眼知识。卒莫能回其狂澜。大可惧也。大都不深于教
乘。不知吾佛度生。方便多门。归源无二之旨耳。世人
伹知祖师门下。以悟为上。悟心本意。要出生死。念佛
岂不是出生死法耶。参禅者多未必出。而念佛者出
生死无疑。所以然者。参禅要离想。念佛专在想。以众
生久沈妄想。离之实难。若即染想而变净想。是以毒
攻毒。博换之法耳。故参究难悟。念佛易成。若果为生
死心切。以参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惟
此净土法门。世人以权目之。殊不知最是真实法门。
谛观普贤。以法界为身。修十大愿。必指归净土。马鸣
传心祖师。宗百部大乘。作起信论。究竟结归西方。东
土传灯诸祖。虽不明言净土。但悟心既出生死。不归
净土。岂成断灭耶。永明会一大藏。指归一心。亦摄归
净土。禅至中峰。时在季世。而极力赞扬西方。况此法
门。乃本师无问自说。十方诸佛共赞。岂诸佛菩萨。诸
示归宗智监寺¶ 第 517b 页 X73-0517.png
大祖师。反不如今之业垢众生。而妄谈耶。净公中年
弃爱出家。初参紫柏大师。授参禅之指。今于净土一
门。愿修而未决。老人因谓之曰。此事不必问人。只看
自家为生死心何如。若为生死心。如救头然。志要一
生取办。譬若人患必死之病。有人觅还丹可救。一人
授以海上单方。足以起死回生。只在病者。有决定心
信此可服。更不必待觅还丹。只服此单方。顿令通身
汗出。绝后方苏。是时始知其妙。但谛信此法。专心一
志。至临命终时。方自知其郊耳。又何必问取他人。勉
矣行之。决不相赚。

** 示沙弥性铠

沙弥性铠来参。请益老人。字之曰坚忍。惟佛示弟子
曰。著忍辱衣。名坚固铠。以铠为禦患之具。譬夫大将。
临敌。不遭矢石之患。而能全身保命。有必胜之功者。
铠之力也。且吾沙门释子。蹈生死之场。遇五欲诸魔
之大敌。非忍力坚固。不足以胜之。故曰忍色。忍欲。难
忍能忍。方能保全法身慧命。以臻极乐之场。即吾佛
亦曰种种诸难。皆当能忍。况末法险道。多诸患难。苟
无坚忍之力又何以克全出世之业乎。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八
示归宗智监寺¶ 第 517c 页 X73-051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