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录-宋-程大昌卷七

卷七 第 1a 页 WYG0587-034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雍录卷七       宋 程大昌 撰
  郡县
   新丰(昭应/) (临潼/)
丽山在周为丽戎国即蓝田山也晋献公伐戎得丽姬
入秦为丽邑至汉为新丰丰者高帝所生之邑也太上
皇思丰欲东归高帝放写丰邑刱为此县以乐之其枌
榆里社街衢栋宇一如其旧仍徙丰人以实之不论男
卷七 第 1b 页 WYG0587-0345b.png
女老幼既至各知屋室所奠虽鸡犬混放亦识其家焉
为其自故丰而徙此故名新丰也(唐为庆山又为昭/应本朝为临潼)
新丰县在府东五十里凡自长安东出而趋潼关路必
由此故项羽东入其军即驻鸿门也鸿门在县东十九
里而汉新丰城在县东十八里也汉文帝指新丰示慎
夫人而曰此走邯郸路也言东出而向邯郸此其趋东
之始也
   莲勺
卷七 第 2a 页 WYG0587-0346a.png
宣帝纪帝数上下诸陵常困于莲勺卤中如淳曰为人所
困辱也莲勺县有盐池纵广十馀里其乡人名为卤中莲
(音辇/灼)师古曰如说是也卤者咸地也今在栎阳县东
其乡人谓为卤盐池也按此所言则汉莲勺县者唐之
下邽县也元和志曰下邽东二十三里有莲勺故城张
禹本河内人徙家莲勺长安志曰当在下邽不当在蒲
城也
  地名
卷七 第 2b 页 WYG0587-0346b.png
   豳
邠州三水县有古豳城不窋之孙公刘自庆州南入而
邑于此笃公刘之诗曰于豳斯馆又曰豳居允荒是皆
公刘刱邑之文也史记谓公刘子庆节立国于豳此误
也迁纪公刘度渭取财以建其邑即本诗之涉渭而取
厉锻者矣则豳之荒始已属公刘之世何待其子庆节
乃始建立也耶元和志既指邠州为公刘所居又指宁
州为公刘之邑则是本祖史记而不尝参省诗语也邠
卷七 第 3a 页 WYG0587-0346c.png
州北境即宁之南境本同一州固可通言若质以唐制
则邠邑在邠州新平县非庆州也邠在隋为豳州至开
元例改古文以豳邠字同诏古豳字直书为邠即汉扶
风之漆县也
   洽阳(莘/)
诗大明曰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
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又曰缵女维莘
长子维行汉志合阳应邵曰在合水之阳师古曰合音
卷七 第 3b 页 WYG0587-0346d.png
合即大雅在洽之阳也元和志曰同州夏阳县南有莘
城即古莘国文王妃太姒即此国之女也合阳亦同州
属县也县在合水之阳合水则水经之谓瀵水者也别
为一𣲖东流注河不入于渭
   毕陌
孟子曰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岐周既为一地则毕
郢之名设尝两出亦当同在一地矣书曰周公薨成王
葬于毕则单言葬毕不云毕郢也毕之为地或云在渭
卷七 第 4a 页 WYG0587-0347a.png
之北或云在渭之南其主渭北者则汉刘向言文武周
公葬于毕而师古释之曰在长安西北四十里也长安
西北四十里即咸阳矣故元和志曰咸阳县治毕原也
此皆以毕为在渭北者矣至其命为渭南者皇览曰文
武周公冢皆在京兆长安镐聚东杜中又曰秦武王冢
在安陵县西北毕陌中大冢是也人以为周文王冢者
非也周文冢在杜中按杜中即杜县之中也杜县在镐
之东于唐长安县为东南二十里此说而果不谬则毕
卷七 第 4b 页 WYG0587-0347b.png
又在渭南也予于是取此数说者而参求之长安有毕
陌咸阳又有毕原则原之为地亘渭南北有之故古记
于毕皆著文武葬地者因毕名两出而亦两传也此其
误之所起也若以人情言之文都丰武都镐丰镐与杜
相属则皇览谓文王葬于渭南者其理顺也文王既葬
渭南则周公葬毕必附文墓矣刘向传臣瓒引汲郡古
文为据曰毕西于丰三十里则地为渭南甚明安陵有
大冢皇览明指其为秦文王墓(安陵在/咸阳)则渭北之文冢
卷七 第 5a 页 WYG0587-0347c.png
其不为周文而为秦文亦可据矣又唐令狐亘疏曰周
武葬于毕陌无丘陇之处则武王所葬确在毕陌又可
据矣若夫郢之一地尤难究的安陵有程地者伯休父
于此得姓焉或以孟子之毕郢为安陵之毕程故人多
信之然其理不然也河南亦有上程聚盖伯休父族世
之在安陵者随平王迁洛而聚居此地也则程自为程
元不为郢安得谓毕为程耶设使程可名郢郢在渭北
不与渭南镐聚相属自无由兼称毕郢也至于毕原也
卷七 第 5b 页 WYG0587-0347d.png
者语出左氏曰毕原酆郇文之昭也是文王四子分封
四国而为四侯者也毕之与原既非一国则毕原之语
必因其地有原名毕故名之以为毕原而夫原毕两国
未必同在此地也通元和一志皆李吉甫为之而周公
之墓亦遂两出一云在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一云在
咸阳县北十三里则是自相殊异可以见其不的矣予
故知其展转生误皆起于毕名之两出也
   焦穫
卷七 第 6a 页 WYG0587-0348a.png
六月之诗曰猃狁匪茹整居焦穫侵镐及方至于泾阳
孔疏曰泾阳泾水之北也长安志曰焦穫泽在泾阳县
北亦名瓠同读也尔雅十薮周有焦穫郭璞曰今扶风
县瓠口也郑国凿泾水自仲山西邸瓠口是也(泾阳即/池阳也)
池阳南至丰镐仅六七十里而猃狁居焉安整无畏则
其侵入已深而骄肆已甚矣且又旁侵镐方以及泾阳
则虽六月而遂北伐何可缓也此之为镐别是一地非
镐京之镐诗之下文谓吉父来归自镐而曰我行永久
卷七 第 6b 页 WYG0587-0348b.png
此则外次于镐而方得来归之辞也若元在镐京则固
不得谓我行永久矣况夫镐也方也正为京邑亦不容
猃狁侵及乎此也
   谷口
在云阳县西四十里郑朴字子真隐于此杨子曰谷口
郑子真耕于岩石之下而名震于京师即郑白渠出山
之处
   杜邮
卷七 第 7a 页 WYG0587-0348c.png
在咸阳县东二十里即秦之杜邮白起赐死于此
卷七 第 8a 页 WYG0587-0349a.png

卷七 第 9a 页 WYG0587-0349c.png
   霸水杂名一(滋头浐霸霸城霸芷阳霸霸上/霸 西 北 陵)
霸水出商州上洛县西北行至蓝田县境始出谷谷即
丽山之口亦名蓝田山也本名滋水秦穆公改名为霸
以章已之伯功水至万年县东二十里(或云二十五里/或云三十里或)
(云在东南皆是也此/水源长占方面多也)浐水始自左方来(顺水北向/而命其方)是为
合霸之地也水经曰新丰县西五十里为霸城城西十
里为霸水水西二十里为长安城其地里甚明也系地
说事者止云霸水不复及浐盖霸已包浐故也此地最
卷七 第 9b 页 WYG0587-0349d.png
为长安冲要凡自西东两方而入出峣潼两关者路必
由之其系事多故名称尤杂予于是率其最而言之凡
霸城芷阳霸上霸头霸西霸北霸陵县相去皆不踰三
二十里地皆在白鹿原上以其霸水自原而来故皆系
霸为名也别而言之则霸上云者为其正岸霸水也故
既名上霸亦名霸头也(汉书颜/注云)霸城也者秦穆公之所
尝城又名芷阳也郡国志曰秦襄公葬芷阳予求之史
记秦纪则惠文公四十一年固尝即之以葬悼太子矣
卷七 第 10a 页 WYG0587-0350a.png
明年又葬宣太后矣而庄襄二王古皆不记葬处故疑
襄王不葬此地也以其悼宣两墓在焉而汉世文帝霸
陵又适在此故世人误取文帝之陵以名秦之霸城也
秦时未名此地为陵也高帝入关之初驻军于此史书
其地止名霸上不名霸陵则可验矣
   霸水杂名二(峣关/戏水) (蒉山/鸿门) (轵道/霸门)
高帝入关之路自南阳(邓/州)入武关(商/州)而叩峣关踰蒉山
则蓝田县正为来路已而自南徂北至霸上立屯故其
卷七 第 10b 页 WYG0587-0350b.png
屯在长安正东也秦王子婴出降轵道者在长安城东
十三里也高帝军至霸上则遂度霸水西向以趋咸阳
子婴自咸阳迎降是从中渭桥度渭至长安东北而遇
汉军故轵道为降汉之地也子婴已降高帝西入咸阳
欲遂止居之因樊哙諌乃始还军霸上而闭关以绝山
东入雍之路项羽在河北闻之遂以黥布辈东上破关
而入屯军于戏则自正东而来也(戏水在新丰县/东二十五里)羽之
既至戏水也欲攻高帝项伯夜驰以告仍又夜驰以去
卷七 第 11a 页 WYG0587-0350c.png
高帝诘朝自往会羽则羽时已踰戏而在鸿门矣鸿门
也者丽山之北十里而新丰之东十九里也地有阪横
亘大道而中凿隧路以为门径故曰鸿门也其迹尚在
不知何世立此关隘也郭缘生从刘裕入长安记其所
闻名述征记缘生或云延生其语转耳实一人也缘生
道听涂说不及详审乃曰高帝自霸门而至鸿门夫霸
门者长安城东面三门从东来第一门也即邵平种瓜
之青门也(黄/图)若自霸门至鸿门则项伯夜往夜来当为
卷七 第 11b 页 WYG0587-0350d.png
百里而遥无是理也此之霸门也者当为霸城县门也
霸城县文帝以后始名霸陵县距新丰五十里新丰东
距鸿门十九里故项伯往返得在一夕之内也水经详
辨郭生传闻之误以此也
   霸水杂名三(白鹿原/南陵) (临厕/)
霸水行乎白鹿原上其地高可以远眺故高帝资其形
势而置军此地至于文帝则生既乐之没亦葬焉皆一
地也文帝尝临厕而有感于北山之石邯郸之路者面
卷七 第 12a 页 WYG0587-0351a.png
北以言也厕之为义韦昭曰夹二水而临其岸也(二水/霸水)
(长水也时浐水/已入霸久矣)慎夫人家邯郸邯郸河北也出关而趋
河北必自新丰故文帝指之以示夫人而曰此秦邯郸
道也北山者渭北之山如九嵏之类皆是也故此所言
皆从霸上北望而言也文帝又尝欲驰车下霸西峻阪
因袁盎致谏而止此之峻阪即白鹿原之西坡也文帝
意乐其地遂即霸上立陵以为霸陵也陵后又置县是
为霸陵县也秦之霸城固亦𨽻汉之霸陵县境而汉陵
卷七 第 12b 页 WYG0587-0351b.png
在县东南十里不与霸上芷阳同为一地也薄后不祔
高陵而葬于文陵东南二十里亦仍霸陵之名故又加
南以别之是为南霸陵也
   霸水杂名四(白鹿原/)
白鹿原者自南山分枝而下行乎蓝田县以及汉城之
东长安志曰原接南山西北入万年界抵浐水其东西
可十五里南北可二十里也长安志曰霸水在万年县
东二十一里自蓝田县来合浐北入渭又曰文帝霸陵
卷七 第 13a 页 WYG0587-0351c.png
薄太后陵皆在白鹿原上予合此数说而求之则白鹿
原者南山之麓坡陁为原自蓝田县东而北入万年县
者也浐水源低故行乎此原西北隅之外霸水所从来
者高故能中原为道而行乎原上也文帝之与薄后二
陵皆在原上周宣时尝有白鹿焉故原以为名也(或曰/平王)
霸上霸城之类皆在此原之上(详见霸水/杂名下)文帝临厕则
在霸长两水之间故曰临厕也此白鹿原川途面势之
详也吕后韨霸上为苍犬所橶即东都门外霸水之上
卷七 第 13b 页 WYG0587-0351d.png
矣黄图曰在长安也霸水有桥至王莽时灾莽文之曰
天以绝灭霸駮之桥黄图谓跨水为桥也长安志曰桥
隋开皇三年造至唐遂为南北两桥盖隋唐因旧而增
益之耳非创也唐人语曰诗思在霸桥风雪中盖出都
而野此其始也故取以言诗也霸有亭亭有尉李广为
亭尉所呵正在此广时屏居蓝田南山下此亭即其猎
而旋归之路也
   轵道
卷七 第 14a 页 WYG0587-0352a.png
轵道亭名也即秦王子婴降沛公处在汉长安城东十
三里东都门外也长安东面三门此为北来第一门也
自长安而出东都必由此门故西都之地而有门标以
东都也犹汴京东门名曹门而临安馀杭门外有湖州
市也汉书曰有白蛾飞自东都门经轵道入内苑则东
都门名前汉已有之矣东都云者其殆仍周也耶
   少陵原
在长安县南四十里汉宣帝陵在杜陵县许后葬杜陵
卷七 第 14b 页 WYG0587-0352b.png
南园(许后/传)师古曰即今谓小陵者也去杜陵十八里它
书皆作少陵杜甫家焉故自称杜陵老亦曰少陵也
   渭城
汉世凡东出函潼必自霸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为
别也李白词曰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也王维之诗曰渭
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
出阳关无故人盖援霸桥折柳事而致之渭城也渭城
者咸阳县之东境也唐世多事西域故行役之极乎西
卷七 第 15a 页 WYG0587-0352c.png
境者以出阳关为言也既渡渭以及渭城则夫西北向
而趣玉门阳关者皆由此始故维诗随地纪别而曰渭
城阳关其实用霸桥折柳故事也
   虾蟆陵
在万年县南六里韦述西京记云本董仲舒墓李肇国
史补曰武帝幸宜春苑(唐芙/蓉园)每至此下马时谓之下马
陵岁远讹为虾蟆陵也
   平舒
卷七 第 15b 页 WYG0587-0352d.png
平舒道中是山鬼预言祖龙死处地盖在华阴县也其
言遗滈池君者指上林周武故都言之也十道志误认
其语遂著滈池于华阴则失之矣凡地名讹误所起皆
类此也
   上雍
司马迁与任安书曰仆迫季冬从上上雍雍凤翔府天
兴县也在汉为右扶风雍县也其曰上者自下升高之
辞也四面高曰雍又四望不见四方是之谓雍故汉事
卷七 第 16a 页 WYG0587-0353a.png
凡及幸雍悉云上雍也汉初未有南北郊惟雍县有四
畤高帝又立北畤(详见后/五畤)故文帝十五年四月幸雍始
郊见五帝景武宣元皆循之又会秦之离宫多在雍鄠
之间故诸帝亦时时往幸也成帝建始中罢雍五畤始
祀天地于长安南北郊则前乎此者皆以雍畤为郊丘
也则宜人主上雍者数也
  秦汉五畤
   西畤
卷七 第 16b 页 WYG0587-0353b.png
秦襄公始为诸侯居西自以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祠
白帝畤者峙土为高也即坛也
   鄜畤
自襄公以后十四年文公东猎汧渭之间卜居之而吉梦
黄蛇自天而下属地其口止于鄜衍(山坂/为衍)作鄜畤唐鄜
州义取诸此而鄜州之地不在此也
   上畤下畤
文公后二百十五年灵公于吴阳作上畤以祭黄帝作
卷七 第 17a 页 WYG0587-0353c.png
下畤以祭炎帝
   北畤
北畤汉高帝所立帝入关问秦故时上帝祀何帝也对
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帝曰吾闻天有五帝今四
何也已而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
名曰北帝
   右五畤(秦四/) (汉一/)
汉世文景而下凡帝纪书幸雍祠五畤者皆此之五畤
卷七 第 17b 页 WYG0587-0353d.png
也别有四畤不在五畤之数
   武畤好畤
武畤好畤在雍县旁之吴阳此二畤者不知何世所造
参求其地即灵公所立上畤下畤正在吴阳也灵公既
立上下两畤则昔之武畤好畤不在五畤之数矣
   畦畤
献公作祠白帝言其畤如畦畛也
   密畤
卷七 第 18a 页 WYG0587-0354a.png
宣公作在渭南祭青帝不在雍也
   泰畤
武纪元鼎五年幸雍祠五畤遂踰陇登崆峒而还十一
月辛已朔旦冬至立泰畤于甘泉天子亲郊见之此之
泰畤即郊祀志所谓一坛三陔而五帝坛各以其方环
居其下者也亦匡衡所谓紫坛八觚五帝坛周环其下
者也按志武帝初立此坛以祠泰一其时未名泰畤也
既祠昼夜皆有神光遂采用太史谈之说就立此坛以
卷七 第 18b 页 WYG0587-0354b.png
为泰畤非更筑也自有此之泰畤以后雍之五畤仍前
间祀不废然而五畤非泰畤之比矣五畤则每畤各祠
一帝泰畤则立三陔以临五帝其大小不侔矣故自宣
元之世有事泰畤尤勤也大驾八十一乘公卿奉引惟
甘泉泰畤用之他虽大祠如雍地五畤特用法驾耳则
又可以因礼物大小而别其祠之大小矣五畤各置一
(百官/表)使专其事每畤皆置饔官宰祝令丞则敬之之
甚矣凡其为此者自成帝以前长安都城内外未有南
卷七 第 19a 页 WYG0587-0354c.png
北郊则此之为畤即古圜丘也及成帝用匡衡说谓五
畤不在帝都义不应古遂尽罢废之而祀天地于南郊
凡五畤泰畤汾阴后土祠自此皆废寻又变议或复或
废互相诋斥然予以为匡衡之说是也曰文武郊于丰鄗
成王郊于雒邑天随王者所居而飨之也孝武居甘泉
故即之以祭今常幸长安郊乃反北之大阴(甘泉在/长安北)
古不应宜徙居长安此其说合古而协理可尚也
卷七 第 20a 页 WYG0587-0355a.png

卷七 第 21a 页 WYG0587-0355c.png
  说(棘门/霸上) (细柳/)
汉文纪六年匈奴入上郡云中以中大夫令免屯飞狐
(在代/郡)苏意屯句注(在雁/门)张武屯北地(原州萧关为/北地要处)周亚
夫次细柳刘礼次霸上徐厉次棘门以备胡盖飞狐句
注北地之三将军禦胡者也故军于三边细柳棘门霸
上三将军备胡者也故环列都城之三面也细柳仓名
也在长安之西渭水之北亚夫军于此仓也黄图十道
志所载皆同水经曰棘门在渭北秦阙门也霸上即霸
卷七 第 21b 页 WYG0587-0355d.png
水之上也以方乡求之近城三将军屯次其于备胡之
路皆有方面可言也棘门在渭水之北其路可以东北
向而趋鄜坊鄜坊又北则古云中地与之隔河相当也
细柳在咸阳之西其路可以西北向而趋泾原泾原西
北即灵夏朔方矣若夫霸上也者东距潼关北望蒲关
又皆代郡太原寇可犯雍之路也其曰次者初行顿舍
之名若寇来稍迫则遂进前不容长屯此地也故予得
以知三将军之为备外而霸上棘门细柳之为备内也
卷七 第 22a 页 WYG0587-0356a.png
元和志尝采诸家说细柳者而折衷其宿矣曰万年县
东北三十里有细柳营相传云亚夫屯军处今按亚夫
屯在咸阳西南二十里又曰细柳原在长安县西北十
三里非亚夫营也又曰细柳仓在咸阳县西南十五里
汉旧仓也周亚夫次细柳即此是也张揖云在昆明池
南恐为疏远也凡志之此语正与十道志合的可据矣
而理又可推也昆明池之有细柳原也名虽与亚夫营
同然而昆明在长安都城之西渭水之南自古以供游
卷七 第 22b 页 WYG0587-0356b.png
燕未过便桥也此时方出师备胡无由次于渭南非要
之地也若夫棘门也者十道志以为在青绮门外则明
误矣青门者长安城之东门从南数来第一门也刘礼
既屯霸上则城之东面已有礼矣不应徐厉又次东面
也黄图曰棘门在横门外(横音/光)横门者长安城北门渭
水之南也夫既使之备胡亦不应不度渭水而并城立
屯也故长安志曰棘门在咸阳县东北十八里本秦之
阙门其说是也况班固所记在匈奴传者则尤详矣曰
卷七 第 23a 页 WYG0587-0356c.png
置三将军军长安西细柳渭北棘门霸上此其立文盖
三将军军长安之西者其地实为细柳而其军于渭北
者是为棘门也细柳棘门著地而霸上不地者霸上据
要而名显不必察察言也颜师古于此亦自误读遂以
军长安细柳渭北为句故并其地而迷其方也此一役
也文帝屈已以信亚夫万世高之故予详求其说使有
考也
卷七 第 24a 页 WYG0587-0357a.png

卷七 第 25a 页 WYG0587-0357c.png
   单于朝渭上图说
汉纪曰甘露三年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匈奴呼韩邪
单于稽侯㹪来朝有司道单于先行就邸于长安上自
甘泉宿池阳宫登长平坂诏单于毋谒蛮夷君长王侯
迎者数万人夹道陈上登渭桥咸称万岁单于就邸置
酒建章宫飨赐单于二月罢归居于幕南光禄城郅支
单于由此远遁匈奴传曰呼韩邪单于款五原塞愿朝
三年正月至是朝甘泉宫赐礼毕使使者道单于先行
卷七 第 25b 页 WYG0587-0357d.png
宿长平上自甘泉宿池阳宫上登长平诏单于毋谒其
群臣及诸蛮夷咸迎于渭桥下夹道陈上登渭桥称万

 右以纪传参而求之则宣帝因幸甘泉郊泰畤而呼
 韩邪单于以此年正月入五原塞朝甘泉宫朝已又
 受赐毕有司乃始先道单于望长安南行未达长安
 间宣帝已自甘泉还都宿于池阳宫宿已迤逦望长
 安南行至长平坂此时单于之就邸者尚在道未达
卷七 第 26a 页 WYG0587-0358a.png
 长安故遂于长平坂迎谒见帝虽不受单于拜见(师/古)
 (曰不拜/见也)而他蛮夷君长皆迎呼万岁于渭桥之侧也
 单于自此始往长安就邸就邸已乃受燕飨于建章
 宫而罢还许之居于幕南不入幕也五原塞者在唐
 为丰州也甘泉在长安北单于自丰州入塞由灵盐
 路先达甘泉故其朝遂在甘泉也如淳曰长平坂名
 也在池阳南上原之阪有长平观去长安五十里师
 古曰泾水之南原即今所谓眭城坂也再以南北方
卷七 第 26b 页 WYG0587-0358b.png
 向第而求之则自甘泉而南为池阳池阳南原之阪
 是为长平阪阪上有长平观在渭桥之北故宣帝登
 长平阪而单于迎谒于此及登渭桥而蛮夷君长皆
 称万岁也单于此朝虽在甘露年中而其摧挫震叠
 实属武帝之世凡渭上此礼为万世中国生气故详
 辨而图之
卷七 第 27a 页 WYG0587-0358c.png

卷七 第 28a 页 WYG0587-0359a.png
  说(鄠杜/杜门) (杜伯国/杜陵) (秦杜县/少陵) (东原下下杜/宜春 苑)
   (曲江/秦川) (芙蓉园/乐游苑) (乐游原/乐游庙)
杜县与五代都城谨相并附故古事著迹此地者多也
语谓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以其迫近帝都也今循杜县
地望从西及东以次言之庶其有伦也县境西抵鄠县
东抵蓝田故宣帝微时上下诸陵尤爱鄠杜之间杜即
杜县也鄠即鄠县也境之最西抵镐镐之东为东杜(自/镐)
(观杜则杜/在镐东)即彪池上流也彪池之北即镐也皇览曰文
卷七 第 28b 页 WYG0587-0359b.png
王周公皆葬于毕毕镐东之杜县也镐池之东于唐为
长安县南(杜在县南/十五里)则周杜伯国也秦武公灭杜以杜
国为杜县县之东有原名为东原宣帝以为已陵故东
原之地遂为杜陵县也既有杜陵县则名称与杜县相
混则遂改杜县为下杜以别之或言杜县之东有杜原
而此之下杜在其下方故以杜名此全不审也凡世之
名地而分上下者以水之上游下流而言之也中国之
水万折必东故东地常居西地之下流今杜县正在杜
卷七 第 29a 页 WYG0587-0359c.png
陵之西而反为杜原下流者南山凡水皆碍东地之高
而皆西向丰镐以行故杜陵遂为杜县上流而杜县反
名下杜也杜县之北即汉都城之覆盎门矣故此门一
名杜门(本是杜/县地也)杜门即青门也在汉都城为东面南来
第一门即邵平种瓜之地也宣帝既建杜陵又即县南
四十里葬许后故其地又号少陵原也(详见少/陵下)凡宜春
下苑皆少陵地也其地亦为曲江曲江之北又为乐游
原及乐游苑及汉宣帝乐游庙也庙至唐世基迹尚存
卷七 第 29b 页 WYG0587-0359d.png
与唐之曲江芙蓉园芙蓉池皆相并也宇文恺为隋营
大兴城以京城东南地高不便故于城之东南存一坊
穿芙蓉池以厌胜之杜甫乐游园诗曰公子华筵地势
高秦川对酒平如掌秦川即樊川也坐中得见秦川则
可知其高矣(三秦/记)凡此皆古事之在杜境而推方可图
者也
   通化门(浐坂/) (长乐坡/)
唐都城外郭东面三门在最北者为通化门德宗尝御
卷七 第 30a 页 WYG0587-0360a.png
此门亲迎御书章敬寺额裴度赴蔡州宪宗送度于此
李晟自东渭桥移壁光泰门以薄都城(光泰门在通化/门北小城之东)
(门/)门东七里有长乐坡下临浐水本名浐阪隋文帝恶
其名音与反同故改阪为坡自其北可望汉长乐宫故
名长乐坡也
   辋谷
辋川在蓝田县西南二十里王维别墅在焉本宋之问
别圃也
卷七 第 30b 页 WYG0587-0360b.png
   陈涛斜
肃宗至德元年九月上在彭原房琯请万人收两京分
为三军南军自宜寿入中军自武功入北军自奉天入
琯身为先锋十月次便桥中军北军先遇贼战于陈涛
斜王师败绩癸卯琯以南军战又不利按陈涛斜在咸
阳也李晟自东渭桥移军西上与李怀光会于咸阳陈
涛斜者是也未战陈涛斜时琯已先至便桥据要既败
又为中人所促并与南军而败者人事失之也
卷七 第 31a 页 WYG0587-0360c.png
   韦曲杜曲薛曲
薛绘宅在胜业坊兄弟子侄数十人同居一曲姻党清
华冠冕茂盛人谓之薛曲吕图韦曲在明德门外韦后
家在此盖皇子陂之西也所谓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者
也杜曲在启夏门外向西即少陵原也杜甫诗曰杜曲
花光浓似酒
   坑儒谷
谷在昭应县三百里卫宏曰秦既焚书患苦天下不从
卷七 第 31b 页 WYG0587-0360d.png
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令种瓜于丽山
坑谷中温处瓜实成诏诸博士诸生说人人不同乃命
就视之为伏机诸生方相难不决因发机从上填之以
土皆压终无声唐先名此地闵儒卿天宝中改为旌儒
庙庙在昭应则以卫宏之说为信也按史记始皇纪卢
生及咸阳诸生窃议其失始皇闻之使御史案问而诸
生中七百馀人悉受坑于咸阳其地不在昭庆也昭庆
渭南也咸阳渭北也地望不同岂昭应谷中七百人者
卷七 第 32a 页 WYG0587-0361a.png
自为一戮而咸阳四百六十人者别为一戮耶然当以
秦纪为正如议瓜之说似太诡巧始皇刚暴自是其有
违已非今者直自坑之不待设诡也
   豹林谷
在长安县近子午谷本朝种放隐此
 
 
 
卷七 第 32b 页 WYG0587-0361b.png
 
 
 
 
 
 
 
 雍录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