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第 1a 页 WYG0579-057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居济一得卷七
礼部尚书张伯行撰
治河总论
自古称治水者必曰神禹孟子曰禹之行水也行其所
无事也夫禹之治水疏瀹决排何尝无事特以能顺水
之性故有事而一如无事也水之性以海为归故禹之
治水即以海为壑若开六坝是以淮扬为壑也故东去
卷七 第 1b 页 WYG0579-0577b.png

祗宜开海口西来切莫放周桥黄日瑾所以兢兢致辨
于周桥之必不可开者也周桥不开则淮扬可免昏垫
矣昔潘印川先生之治河也一到河工乃乘小艇遍视
情形因而叹曰今日河道之坏病在高堰设闸坝乃尽
塞诸决使之归一以水攻水即以水刷沙海口不浚而
自开矣此所谓不以人治水而以水治水者也故当日
不过使高堰之通者塞之海口之塞者通之而河已告
成功此一大治也迨至今日而河道之坏乃有大异焉
卷七 第 2a 页 WYG0579-0578a.png

者盖治之而使坏非坏而求其治也何也昔之害在高
堰通而不塞而今日且开六坝矣昔日之害在海口塞
而不通而今且筑拦黄坝矣高堰既开六坝海口且筑
拦黄欲河之不坏也有是理乎至河工既坏不归咎于
六坝之开拦黄坝之筑而乃归咎于河之不治也夫河
性善下而使之就高河性喜顺而使之从逆河亦无如
之何也及其泛滥不以为治之之误而以为水之为害
水岂任咎哉我
卷七 第 2b 页 WYG0579-0578b.png

皇上聪明天纵哲谋性成轸念民生亲视河工不惮再
三洞悉河工之坏皆由于六坝之开乃命诸大臣堵塞
六坝且加筑高堰广辟清口大挑运河尽塞诸决折拦
黄坝使水由大通口下海仍堤归仁挑凤凰桥人字河
及虾须沟芒稻河俾水尽归海不二年间而奏平成之
绩漕运无虞民生乐利何莫非我
皇上神谋妙算睿虑周详亲视河工指授方略之所致
哉
卷七 第 3a 页 WYG0579-0578c.png

治河当酌古通今
方圣时序北河纪曰天下大经济人必天下真读书人
以予观河工之坏往往坏于不学无术之人盖古人制
度卓有成见确然可守后人不审古人立法之意而妄
行已私变乱成规及至河工已坏而归咎于河曰河之
难治也苟循古人之成法而恪遵之或有宜于古而不
宜于今者则稍为变通焉而仍不失乎古人之意又何
河之不可治哉然非天下真读书人必不能也予故有
卷七 第 3b 页 WYG0579-0578d.png

感而发焉天下真读书人其平居时即以天下为已任
其所读诸书皆经济大文章由是措之于用又焉有不
合者哉潘印川先生曰时势悬隔修防异宜可因则因
如不可则急返焉勿以仆误后人使后人复误后人也
若泥古人成法而不达时变是又不善读书者也书曰
事不师古无以克永世又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是在
治河者之善会之耳
黄淮水利
卷七 第 4a 页 WYG0579-0579a.png

西北水利在黄河之北者莫大于沁河沁河发源于山
西由河南怀庆府武陟县入黄河若于木栾店仿金口
坝金口闸冈城坝冈城闸之制修成闸坝冬春俱系清
水则闭坝开闸引清水入内河夏秋水发恐有混浊则
闭闸开坝放入黄河总之清水则引入内河浊水则放
入黄河必不使涓滴入内河则由木栾店以下至陈桥
由陈桥至黄陵冈由黄陵冈至张秋若运河水小则使
之入运河济运由临清至天津下海若运河水大则使
卷七 第 4b 页 WYG0579-0579b.png

之由五空桥穿运河入盐河至济南府雒口下海或由
双河集引入牛头河由济宁鱼台至微山湖如水势仍
大则使之由荆山口彭家河猫儿窝过骆马湖入中河
济运而中河之尾仍使之由盐河下海如骆马湖口水
势仍大则使之由西宁桥河由宿迁桃源清河安东沭
阳海州五港口下海则由木栾店以至五港口凡有可
以开通河道挑挖沟洫灌溉民田者皆可做成水田而
河北之水利溥矣西北之水利在黄河之南者莫大于
卷七 第 5a 页 WYG0579-0579c.png

淮河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由开封归德亳州凤泗
至天妃庙上出清口此古之小清口也古黄河在清河
县之后淮水出小清口独行五六里至大河口黄河由
清河县后亦独行至大河口淮合于黄黄合于淮是为
淮黄交会处也是小清口至大河口淮黄交会处尚有
五六里之遥黄水安得逆流而上倒灌清口乎今则黄
河已迁于清河县之前矣黄淮交会于清河口黄水直
冲清口故历年以来总不免于倒灌之患倒灌洪泽湖
卷七 第 5b 页 WYG0579-0579d.png

则淤洪泽河倒灌运河口则淤运河黄水小灌则小害
大灌则大害或归咎于黄之强或归咎于淮之弱总未
有以治之而使之不为害也愚不自揣欲将清河口堵
闭使淮水独入运河由天妃庙后离河稍远之处开引
河一道穿过堤北于堤河适中之处使之直往东行至
鲍家营河口对过开河口放入黄河则黄水既无倒灌
之患而粮船由清江浦至天妃庙后御示闸对过再开
引河一道入新河出口过黄河较之出旧清河口又觉
卷七 第 6a 页 WYG0579-0580a.png

顺便矣且黄水即有倒灌一入引河自往东行而不能
西行矣若虑新河一时不能宽深恐不足以泄淮水则
将旧清口之西御坝之东开引河一道建闸一座淮水
大时则启板放入黄河黄水大时则闭板以拒黄不使
倒灌洪泽湖蓄泄有方似属妥便但此时淮河由开封
至归德久经淤塞必大加开通中间凡有可以开通河
道挑挖沟洫灌溉民田者皆可酌量行之至运河口之
东有可以开河引入高家堰内灌溉民田者则酌开河
卷七 第 6b 页 WYG0579-0580b.png

道多挑沟洫使高堰之内尽成膏腴之田再将清江浦
檀渡寺东运料小河闸座修理坚固仍将运料小河尽
行疏通以至海口则由此放水可以灌二百馀里之民
田矣再于淮安之西旧柳沟河开通引水灌田再于淮
安之南刘均沟泾河涧河子婴沟尽行开通放水灌田
馀水下海并将凤凰桥人字河芒稻河白塔河尽行开
通引水灌田且于运河两岸各闸坝俱行修理以备蓄
泄则高宝湖水可以放入运河运河之水亦可以灌田
卷七 第 7a 页 WYG0579-0580c.png

且放之入海入江而不至有泛滥之虞矣观沁河淮河
之可以分流灌田则各省凡有清水之处皆可以设法
灌田而水利益溥矣是在后之君子讲求而酌行之耳
引沁入运予任济宁道时曾条陈河院蒙委笔帖式
察寿确查明白又蒙委北河厅邓之琮丈量估计银
十四万两后以予升江南臬司未经具
题淮河自开封至归德一段二十年前每逢新抚台
到任即议挖河后有阻之者因不果行
卷七 第 7b 页 WYG0579-0580d.png

条陈通会河
自古言治河者曰疏曰浚曰筑曰塞然而疏浚筑塞亦
在审乎蓄泄之宜而已宜蓄者蓄之宜泄者泄之而河
犹有不顺其治者未之前闻余尝往来河工见夫黄河
之险苦于水之无所泄也而中河之水大者宜泄小者
宜蓄将欲泄黄河之水以入中河不惟河身狭小势难
容纳又恐河底淤垫阻绝运道反覆思维有脩通会河
之一法为经久无弊之道宜于中河头之北接骆马湖
卷七 第 8a 页 WYG0579-0581a.png

口再开中河一道由锡成桥预备河挑至清河县北中
间多用中河穿断子堤令与现在中河相通其挖河之
土即用加帮北岸遥堤中有黄家嘴支河一道亦宜开通
若遇中河水大从此分泄黄河之崔镇徐升季太三义
等坝俱应开通使与现在中河相连若虑黄水淤垫则
于现在中河之南另开水沟又于其中多开小横沟使
俱与现在中河相通则黄水之入中河者势既分散清
水一刷自不至于淤垫黄河之水既与现在中河相通
卷七 第 8b 页 WYG0579-0581b.png

中河之水又转折与新拟中河相通黄河水大则入中
河中河水大则入黄河黄河中河二水俱大则开刘老
涧黄家嘴支河以入于海又何至有冲决之患哉至于
新拟中河之尾若亦入双金门闸则清河县北恐有危
险宜将遥堤穿开另凿新河新河之北另筑遥堤或即
用挖河之土以筑堤未尝不可要二三里远势乃宽畅
至清河县对直之东其河即往南行穿旧遥堤使与现
在中河之水会合出黄河以济运而遥堤外新拟中河
卷七 第 9a 页 WYG0579-0581c.png

与新建遥堤仍直往东行至鲍家营止而于新运口之
下各建一闸蓄水出口若运口清水太高则开一闸以
泄水使清黄之水相平则粮船易于入口若重运过完
即将黄河边之运口闭闸开中河二闸使一归盐河一
归鲍家营各入于海而王家营大坝之上新运口之下
仍开平水河一道使黄河之水与新旧中河之水俱相
通连至草湾则使黄河与盐河相通至郑家马头时家
马头亦开通使与盐河相连则水势既平自不至溃决
卷七 第 9b 页 WYG0579-0581d.png

仲庄闸之坝亦开使与二中河相通作一平水河王营
大坝之下以盐河为黄河以现今黄河为洪泽湖水之
河以鲍家营为骆马湖水之河若虑洪泽湖水由旧河
入海骆马湖水由鲍家营入海而入盐河之黄河恐有
淤垫之患则将鲍家营河之闸坝堵闭使骆马湖水尽
归盐河辅黄而行以入于海自无泛滥淤垫之虞此平
成永赖诚运道民生万世之利也若虑工程浩大为费
太繁则更有变通之法仲兴集以上不必挑河仲兴集
卷七 第 10a 页 WYG0579-0582a.png

以下酌量开通止开崔镇徐升季太三义四坝及清河
县北遥堤外之河开陶庄闸陶庄闸下开大引河一道
郑家马头时家马头开通亦可告成此一时权宜之计
也
此系二十年前议论今观之似仍有可酌行之处姑
存之
开镇宣桥
镇宣桥宜于黄河涯开引河一道将拦黄堤穿断入镇
卷七 第 10b 页 WYG0579-0582b.png

宣桥河内其下令与中河相通仍宜多开木涵洞或十
数里一个或数十里一个
开石涵洞
自三岔交界至郑家道口计程二十二里有石涵洞一
座自郑家道口至崔镇迤下计程三十里有石涵洞一
座自崔镇迤下至古城对过汤家道口计程三十里有
石涵洞一座自古城对过至宿迁县北车路口计程五
十里有石涵洞一座以上涵洞俱宜开通
卷七 第 11a 页 WYG0579-0582c.png

皂河
皂河亦宜建闸黄水大时使由此引入运河之南不令
直往北行斜向东北顺运河南岸入运河
李经邦闸
李经邦闸各引河亦宜挑通如遇黄水大时由此闸引
入中河既可以济中河之运亦可以分黄水之势
骆马湖口
骆马湖口宜照旧例用竹络坝湖水大时则严加堵筑
卷七 第 11b 页 WYG0579-0582d.png

不使入黄河黄水大时却放水入中河及西宁桥河则
黄河之水自不至于甚大矣旧例用竹络坝原所以备
蓄泄也
闭骆马湖竹络坝
治水之法大者泄之小者蓄之黄河水之至大者也故
祗宜泄不宜蓄今又增以骆马湖之水又焉得而不为
害乎故予谓竹络坝宜闭也或曰黄河沙重借湖水以
刷之不然则黄河恐淤矣予曰宿迁以上之黄河果谁
卷七 第 12a 页 WYG0579-0583a.png

为刷之乎而何以不闻其遂淤也岂不淤宿迁以上之
黄河而独淤宿迁以下之黄河乎其不足信也明矣或
曰中河水小借黄河以济运也予曰宿迁以上之中河
初无借于黄河之水而何以亦足济运也况宿迁以下
之中河又有骆马湖水以助之乎岂宿迁以上之中河
不借黄水以济运而宿迁以下之中河必借黄水以济
运乎又予之所不能解也
又
卷七 第 12b 页 WYG0579-0583b.png

一竹络坝宜闭也黄河之水滔滔而来势不可遏顾可
使骆马湖之水助黄为虐乎故宜闭之使黄河少此一
水即少此一水之害矣或曰黄河之沙全借清水以刷
今使清水不入黄河则宿迁以下二百里之黄河不虑
淤乎予曰借清水以刷黄河理或有之独是宿迁以下
之黄河虑淤而宿迁以上之黄河独不虑淤乎宿迁以
下之黄河借湖水以刷之而不淤宿迁以上之黄河果
谁为刷之而何以卒不闻其淤也且遥遥数千里之黄
卷七 第 13a 页 WYG0579-0583c.png

河数百年以来何以不闻其偶然或淤也此固不待辨
而自明者也或曰往时湖水涸时中河水小仍借黄河
济运今而闭之倘中河水小粮船何以遄行乎予曰现
有李经邦闸在倘虑不足以济运则于此闸之上下再
建一闸使两闸之水并入中河岂犹不足以济运乎或
曰湖水大长时仍由竹络坝口以泄入黄河今为闭之
倘湖水大长中河不虞泛滥乎予曰于锡成澄弘桥之
上下多开减坝使由高山头入盐河下海又于其下中
卷七 第 13b 页 WYG0579-0583d.png

河两岸多开涵洞北岸引水入预备河南岸将土塘河
挖成引水入其中两岸仍多穿沟渠使中河南北尽成
水田又于遥堤之下多建涵洞使预备河之水有馀则
从涵洞泄出遥堤之外使入盐河下海而中河之水自
不至于泛滥矣且将骆马湖边多开引河使水大之时
由西宁桥河下海则湖水亦不至盛大矣
开竹络坝
竹络坝乃黄家嘴之旧支河也其遥堤内为预备河预
卷七 第 14a 页 WYG0579-0584a.png

备河既与中河相通中河又与黄河相通故于此处仍
宜建减水坝一座泄预备河之水即以泄中河之水并
以泄黄河之水
建萧家渡闸
宜于高山头东新建格堤之东中河北岸子堤建涵洞
一座使由格堤土塘河入预备河至萧家渡建闸一座
穿过遥堤使水由萧家渡河入海宿迁县北车路口中
河北岸子堤有石涵洞一座子堤内宜挑河一道引入
卷七 第 14b 页 WYG0579-0584b.png

预备河亦使由萧家渡入海
疏东奠德远镇宣三桥
此三桥皆所以泄黄水出高山头河而入海者也自中
河开而三桥废矣不知三桥固不可废也人以为于中
河有碍故不得不废而不知于中河固自无碍也今宜
仍为疏通以泄黄水使由中河之南直往东行过清河
县后至陶庄闸仍入黄河而于中河南岸子堤多开小
涵洞使与中河相通
卷七 第 15a 页 WYG0579-0584c.png

复西宁锡成澄弘三桥
此三桥皆所以泄湖水使由盐河下海者也今止存西
宁一桥泄水而锡成澄弘二桥俱不泄水矣究其故亦
恐其害中河也而不知中河固自无害也今西宁桥已
泄湖水矣而锡成澄弘二桥又宜泄新中河之水当于
大王庙西开减水闸二座使新中河之水俱由此泄入
锡成澄弘二桥亦由高山头入遥堤外河下海减水闸
底宜比中河底高一丈使中河之水止存一丈馀俱由
卷七 第 15b 页 WYG0579-0584d.png

闸泄出其遥堤外之河道不必动帑挖河筑堤止宜用
岁修钱粮于水小时挖河水大筑堤每年随时修补则
河日宽深而堤日高大六县之地俱成稻田矣其挖沟
渠通水灌田之处听从民便不议筑堤为妙盖一经动
帑筑堤则官堤不敢擅动民间反有不便者矣
开西宁桥
西宁桥河向系捐工人员挑河筑堤今尚未成宜发帑
挑挖成河以泄湖水使由盐河下海
卷七 第 16a 页 WYG0579-0585a.png

开预备河
新建格堤之东亦挖成河子堤亦建小涵洞一座引中
河水由格堤土塘河入预备河顺流而下则子堤之北
遥堤之南俱作水田矣
开中河头
新中河头用二个旧中河头于新中河建闸之南再开
河头一道亦用二个则水进必多若黄水盛大再开李
经邦闸则三个河头连黄水俱泄矣
卷七 第 16b 页 WYG0579-0585b.png

开刘老涧预备河作减坝
刘老涧以上预备河数十丈已经淤平宜于通中河之
处不必筑堤建滚水坝一道坝底宜比河底高八尺使
中河之水常深八尺馀者尽皆泄出而于刘老涧对过
中河北岸子堤宜坚筑蓄水勿令由刘老涧泄出其由
此以上数十丈亦宜多建涵洞使中河之水泄出预备
河由刘老涧而出若将西草坝闭塞再建闸数座则预
备河祗宜疏浚深通无需建坝矣
卷七 第 17a 页 WYG0579-0585c.png

新中河尾
新中河尾遥堤之北宜挑一丈二尺深顺遥堤往东宜
挑二尺深用砖做成减水坝样使中河止存一丈之水
馀者尽要减出由遥堤外往东至鲍家营河入海中河
过遥堤里正对小闸河中河之东宜建小闸一座闸底
宜比河底高六尺用闸板水大则泄水小则蓄正对双
金门闸中河之东亦宜建小闸一座用板启闭如上法
一以泄中河之水一以冲下段盐河使不至淤垫再往
卷七 第 17b 页 WYG0579-0585d.png

南又宜于东边多开小木涵洞头用闸板酌量启闭务
使中河之水与黄河平以便行运
仲兴集宜用新挑中河
自宿迁县至清河县黄河与遥堤相去俱远惟有仲兴
集一段黄河与中河相去甚近前河院改于中河之北
另挑中河一道斟酌甚当后河官以新河水浅因废新
河而行旧河独不虑黄河之害乎故粮船宜行新中河
而以旧中河之北堤作新中河之南堤即使黄河偶有
卷七 第 18a 页 WYG0579-0586a.png

疏虞亦不至为中河之害矣
崔镇对过建闸
刘老涧以下崔镇正对遥堤处其遥堤外之河与遥堤
相去甚近此处亦宜建减水闸以泄预备河之水使刘
老涧以下中河黄河之水亦由此泄出
改挑中河中河尾
宜于清河县北遥堤之外改挑中河一道至清河县东
北再穿遥堤使南由清河县东出黄河使粮船出清口
卷七 第 18b 页 WYG0579-0586b.png

往下顺流行一里许至天妃庙后入中河口
中河北水田
中河北水田亦照南式但北边遥堤内用预备河南边
临子堤挖土塘河两边行水则遥堤之内子堤之外尽
成水田矣
中河南水田
中河南子堤南岸挖小河一道多用涵洞以通中河之
水小河南多横挖沟渠以通田间则中河之南俱成水
卷七 第 19a 页 WYG0579-0586c.png

田矣此万世之利也
开峰山天然闸
峰山天然四闸乃靳文襄所建以泄黄河异涨之水者
也愚意既开周桥翟坝等闸以泄洪泽湖之水若虑清
口之水不能敌黄则将峰山天然闸开放使黄水入湖
以助湖水出清口敌黄若曰黄水不盛大则不能出闸
愚以为黄水不盛大则亦不能倒灌清口必待黄水盛
大之时清口虑其倒灌然后开天然闸放水入湖以助
卷七 第 19b 页 WYG0579-0586d.png

清水若可以通睢宁等湖则宜放入以淤各湖盖闻睢
宁五湖原系民田后因往东一带黄水淤垫太高不能
下行故积水成湖今宜仍为淤平使照旧复为民田岂
不美哉若此闸之水不能至彼则宜于天然闸之上或
数十里另开一闸以淤此湖此法可以泄黄水使不得
漫溢可以淤湖坡使成平地可以助湖水敌黄一举而
三善备焉者也
开归仁堤闸
卷七 第 20a 页 WYG0579-0587a.png

归仁堤闸原因湖水盛大开之以泄湖水使入黄河者
也今黄河已高而湖水日深湖水已不能出闸矣故宜
于周桥翟坝等闸开之后即将归仁堤闸开放黄水使
入各湖俟将各湖淤平然后自至洪泽湖洪泽湖坡亦
可渐淤为平地此既可助清水敌黄又可使湖坡淤为
平地岂非一举而两得之哉
分泄黄水
孙家集小闸下开引河一道可以泄中河之水势中河
卷七 第 20b 页 WYG0579-0587b.png

西段自刘老涧以上东段自三义坝以上俱用新挑中
河行运则崔镇徐升季太三义各减水闸俱可开通使
水由中河以南黄河以北俱往东行至双金门闸对过
开河放水以泄黄河有馀之水使由双金门闸入盐河
下海若黄水大时将仲庄闸开通引黄水入双金门闸
下盐河却从双金门闸北小闸相近处开引河一道使
中河之水由此河行至杨家庄开通御示闸过黄河使
粮船由此来往若虑黄河水大倒灌淮河口则将中河
卷七 第 21a 页 WYG0579-0587c.png

之尾往东再挑数里合于盐河使由鲍家营河下海粮
船既由新中河行走则刘老涧孙家小闸及竹络坝俱
可以泄水下海矣中河头以北西宁桥正西宜开引河
一道建闸一座水大之时从此放水由西宁桥下海
中河南分黄支河
天下事必有创建非常之功而后可为久安长治之谟
若徒为因循苟且之计终属补偏救弊之术盖不大创
则不能大成也河之为害缕堤害之也欲河之大治必
卷七 第 21b 页 WYG0579-0587d.png

尽去北岸之缕堤而后可也而中河之南开支河一道
以为分黄之河中河之北将预备河挑成以为泄水之
河分黄之河使其由旧中河顺流而下若旧中河断处
则另开小引河一道以相接连其河仍使与新中河相
通使其水有馀则泄入新中河而泄水之河则使其出
遥堤由盐河下海若新中河之水有馀则令泄入预备
河内使其出遥堤入盐河下海各处缕堤自徐州至安
东北岸俱开减水闸坝
卷七 第 22a 页 WYG0579-0588a.png

中河子堤
清河后新中河挑完将宿迁中河头且不筑坝用中河
之水刷新中河或刷黄河或由盐河下海似属可行中
河南岸仲兴集一段数十里无子堤似宜加筑即以打
堤之土于堤南挖成小河一道做分黄河将来亦有用
处五空桥河亟宜挑成则清江永无水患淮安城南运
河之南似宜挑引河一道水大开放并将涧河深浚则
淮安城可以不险中河离北遥堤甚远离南新筑之堤
卷七 第 22b 页 WYG0579-0588b.png

亦远两岸俱无纤路势必仍于南岸筑纤路小堤一道
即于纤路小堤之南挖成小土塘河一道将来若开崔
镇坝从此泄黄水使由陶庄闸出黄河是亦预备之一
着也
分水灌田
中河北岸有小石闸数座俱可开通挑挖引河以分中
河之水入西宁桥河下海则黄河以北清水皆可以灌
田有馀之水皆可以下海矣是兴水利即所以除水之
卷七 第 23a 页 WYG0579-0588c.png

害也
仲家庄分黄支河
宜用仲庄闸作河头由清河县北双金门闸至清河县
东向陶庄闸仍入黄河清口可免倒灌之患支河在遥
堤之南运河又宜在遥堤之北
建减水闸坝
一黄河两岸宜建减水闸坝也盖黄河之水天下之至
大者也故不可使之合而但当使之分以合则势大分
卷七 第 23b 页 WYG0579-0588d.png

则势小也峰山既建天然闸矣闻此闸一放而睢宁膏
腴之地尽成湖波则以下原淤高而上原之水无所出
也今宜于徐州之下查土性坚实可建闸之处建闸一
二座下开引河引水入睢宁湖以淤湖坡使仍为膏腴
之田不亦可乎上原既淤平则下原峰山闸亦可放矣
若夫归仁堤闸固所以泄湖水使入黄河者也然昔日
湖水高而黄水低固可以泄湖水今日湖水低而黄水
高独不可以泄黄水乎故归仁堤闸亦宜泄黄水以淤
卷七 第 24a 页 WYG0579-0589a.png

湖坡者也再于桃源县上下查土性坚实可建闸者酌
量建闸一二座以泄黄水使淤湖坡则黄水之势可以
渐减矣北岸如李经邦闸亦可以泄黄水入中河再如
崔镇徐升季太三坝皆可开也将中河南岸土塘河再
挖宽深则三坝之水皆可由土塘河顺流而下入旧中
河由清河县后而东出陶庄闸以入黄河矣或曰黄河
之水宜合不宜分合则溜急而沙刷分则流缓而沙停
子欲多开减坝以泄黄水将黄河独不虑淤乎予曰不
卷七 第 24b 页 WYG0579-0589b.png

然凡于诸闸坝所泄者出漕之水也若平漕之水又岂
得而泄之哉则黄河固不患其或淤矣
河道大势
宜先减宿迁至清河一带黄河之水使小则不至倒灌
清口而又于清口以下开分黄大河一入盐河一入鲍
家营河以大通口为大海口以平望河为盐河海口以
五港口为鲍营海口三河并流则清口之水自小矣然
后将高家堰一带多建减水闸下开河道使高家堰一
卷七 第 25a 页 WYG0579-0589c.png

带堤内尽成水田下尾馀水可归运河者仍归运河由
兴文闸子婴沟等闸泄出不能归运河者则令入高宝
湖高堰一带泄水既多则洪泽湖水自然渐小又恐不
能敌黄矣则于徐州以下黄河南岸相其地势多建减
水坝下开引河引入各湖先将各湖淤平然后渐淤洪
泽湖以渐往南淤直使洪泽等湖沧海变作桑田祗留
淮河一道则虽有大水不能为灾地平天成而河工永
享安澜之休矣此一劳永逸之法也亦借兵于敌之法
卷七 第 25b 页 WYG0579-0589d.png

也
减水涵洞
黄河北岸缕堤减水涵洞宜在各险工之上口顺堤挖
引河使水逆行即于近引河之堤多开涵洞引水至缕
堤内通中河与中河之水并行顺流而下但恐双金门
闸必不能容故宜于遥堤之外改挑中河一道即以挑
河之土筑堤若缕堤内地势太洼则引河与涵洞底不
宜与缕堤内地相平或高一尺或高二尺缕堤涵洞内
卷七 第 26a 页 WYG0579-0590a.png

用小埽接至平地庶不至冲成深潭
南岸险工建越堤
水犹贼也剿之皆我劲敌抚之皆我赤子故顺之则治
逆之则乱黄河南岸险工内各宜筑越堤要与险工相
离甚远使可容水有越堤者即宜于险工之上口顺堤
挖引河一道离险工稍远乃对堤挖引河使穿缕堤入
越堤内顺越堤土塘河往下行又于险工之下越堤之
内开引河穿缕堤以出越堤内之水使仍入黄河则险
卷七 第 26b 页 WYG0579-0590b.png

工可以不险矣此顺而治之不与水争用抚之之法者
也南岸险工则北岸开涵洞南岸开越堤内分水河两
泄其水北岸险工宜多设涵洞乃可泄水
大分黄河
宜于废闸塘东或陶庄引河之下开大引河一道引黄
河入盐河又于废闸塘东南开小引河一道引废闸塘
清水至黄河边入分黄大引河辅黄而行则引河不致
淤垫久之而黄河尽归盐河矣且于引河入盐河之处
卷七 第 27a 页 WYG0579-0590c.png

又穿断遥堤使通遥堤外鲍家营河中间又作平水河
数道直至鲍家营河往北止则黄河之水一半归盐河
一半归鲍家营河而黄河水势自减而老坝口车路口
及韩尹二庄安东县便益门新港唐家堡周家渡茭陵
二塘童家营遥湾老堤头各险俱可不险矣至于北遥
堤外各河道不用大兴工作止宜于水小时疏通河道
水大时加筑堤岸使遥堤之北尽成清水小河则海州
赣榆沭阳宿迁桃源清河六县之地尽成水田矣
卷七 第 27b 页 WYG0579-0590d.png

复张福王简黄韶口
此三闸相传以为湖水大则开之使泄入黄河黄水大
则闭之不使其入湖者也愚意此三闸皆所以节宣清
口使其水常平以便行运者也黄水逼近清口则闭之
以蓄水敌黄清水太高则酌量开放使其水常平则运
船之出口既易而黄水亦可免倒灌之患此节宣之法
为最善者也故宜复之但今湖水离堤甚远须酌其宜
不必拘旧制
卷七 第 28a 页 WYG0579-0591a.png

收束清口
洪泽湖水既小则清口不宜太宽宜收束使窄若虑口
小则水急运船难行则宜于清口之上复张福王简黄
韶三口酌量开放清水太大则三闸俱开中大则开二
闸稍大则开一闸水小则全闭务使清口之水常平则
船自易行而又不使黄水倒灌则清口之为清口得矣
运河口
运河口宜在石坎正对处宜建拦水堤一道要数十丈
卷七 第 28b 页 WYG0579-0591b.png

长其河正对口处宜宽广十数丈上口河宜以渐而窄
至口门处又宜以渐而宽其最窄处宜建闸二三座大
约不甚着力宜用砖闸下板处用石水大则起板以泄
水水小则下板以蓄水运口内雁翅不宜骤宽宜以渐
而宽大约每一丈长宽一尺则水流不至太急可无牵
挽之难而于石墙上用草连以护之则船无撞冲之虞
矣
又
卷七 第 29a 页 WYG0579-0591c.png

黄水之所以倒灌运河者亦运河口门正与清口相对
所以一经倒灌即入运口其势甚便也今宜将运河口
改于武家墩堤西石坎之东使口门向南则运河口与
清口相背自不至有倒灌之虞矣若犹虑其倒灌再将
运河口建闸一座若黄水盛大则将天妃闸运河口闸
俱下板堵闭黄水又焉得而入乎再将高家堰各闸俱
经下板堵闭则清水既盛而黄水自退矣
清河口议
卷七 第 29b 页 WYG0579-0591d.png

运河口直冲清口所以黄水一发势必倒灌顺流而下
所以运河尽皆黄水无怪乎运河底淤垫日高也今宜
将现在运河口堵塞并将大墩以西筑大坝一道筑隔
清口却从大坝之南往西开引河一道或里许或二里
许转往北开至堤数丈转往东开出清口会黄下海却
于大墩之东开运河口使淮水由南而北运河口西开
清口会黄使淮水亦由南而北则黄水虽发不至倒灌
运河矣如仍恐倒灌则于引河极西之处建闸一座如
卷七 第 30a 页 WYG0579-0592a.png

遇黄水盛长则下板堵闭如此则既不能倒灌清口以
淤洪泽湖亦不能潜入运河以淤运河矣
又
再开清口由天妃庙下往东北开引河一道从堤外直
往东行或二里或三四里入黄河又于河北杨家庄之
上开河口一道使粮船由此口过黄河仍于天妃庙后
引河头间建闸一座如遇黄水倒灌则下板堵水又于
运河分水往东处筑草坝二三座束水使水不得多入
卷七 第 30b 页 WYG0579-0592b.png

运河盖恐河不能容必致冲决也此与上条不同又一
说也当酌
又
或曰现今清口宽九十馀丈泄水入黄河今开清口不
过数丈耳岂能多泄洪湖之水洪湖之水不能多泄将
不虞其泛滥乎予曰是宜仿张福口王简口黄韶口之
制以备蓄泄则洪湖之水自不至泛滥而运河之水亦
常有馀裕矣或曰若运河水大河不能容则如之何予
卷七 第 31a 页 WYG0579-0592c.png

曰运河之水有馀则开五空桥由檀度寺闸分入运料
小河以下海或曰运料小河已多淤塞恐不能下海予
曰能疏通至海口固好即不能至海使其由大茭陵入
黄河亦可以泄运河之水况淮安之西又有柳沟河亦
可开通灌田且泄运河之水或曰淮安水高于城若遇
泛涨能无虑乎予曰府城运河之南地最洼下若开月
河一道使船由月河而行正河自可无虞也或曰高宝
运河之水若遇泛涨则如之何予曰东岸有刘均沟子
卷七 第 31b 页 WYG0579-0592d.png

婴沟泾河涧河人字河凤凰桥芒稻河皆可泄水也在
预先疏浚之耳或曰高宝湖水若大则如之何予曰固
可由运河东岸以泄入下河亦可视地势之宜泄之使
入江也
大挑运河
国家数百万粮漕皆资一线之运河岂可不使之深通
哉两年以来见运河口每苦浅涩而界首一带如兴文
闸子婴沟等处放水灌田则舟苦难行蓄水行舟则民
卷七 第 32a 页 WYG0579-0593a.png

苦无水此岂善全之谋乎故于运河口及界首至扬州
一带宜大为挑浚务使深通而于全河尤宜大挑务使
水由地中行而不专借堤以束水则水虽有盛大之时
终无泛溢或用河兵分段挑挖每年一次岁以为常则
运河不患其不深总要比现今河底再深二丈则运河
乃成虽有水大淮扬不至受害矣再将运河东减水闸
坝底低下数尺则河既不浅而水有所归自无湮没之
患
卷七 第 32b 页 WYG0579-0593b.png

又
查运河原旧甚属深通自数十年来只加筑堤岸而不
深挑运河以致日淤日浅运河之底或有高于平地者
矣固宜大加深挑使水由地中行庶粮运无阻而民田
亦免淹没之患矣
复高堰各闸坝
一周桥翟坝高良涧古沟之旧制宜复也今查周家桥
高良涧旧河现在闻当日一带俱系水田今宜将此二
卷七 第 33a 页 WYG0579-0593c.png

处仍各建闸复昔日水田之旧而于高堰一带每二十
里建闸一座开引河一道两岸多开沟渠尽成水田而
其有馀之水则令其穿运河由泾河涧河及子婴沟至
马家荡入虾须沟河由射阳湖入海或曰高堰一带多
开闸座以泄洪泽湖之水则清口之水不虞太弱而不
足以敌黄乎予曰清口宜收束使小且有上诸闸黄河
之水以助之借黄以敌黄又何患其不足乎或曰高堰
一带及周家桥高良涧既多开闸座以泄湖水则下河
卷七 第 33b 页 WYG0579-0593d.png

一带不又苦水乎予曰下河之所苦者不独在水也今
年不尝苦旱乎扬州每日祷雨既苦无水而旴泗又苦
于多水予正欲损旴泗之有馀以补扬属之不足也且
所谓闸者固可开可闭操纵在我者也下河用水则开
之下河苦水则闭之又何至为下河之患乎或曰下河
苦水则闭闸诚是也但子言清口收束使小一洪泽湖
之水岂能骤出乎予曰昔清口之上张福口王简口黄
韶口固尝建闸矣今再复此三闸之旧以备宣泄未为
卷七 第 34a 页 WYG0579-0594a.png

不可而又何患乎清口之小也夫开周桥一带闸座以
灌田则不特除水之害而兼以资水之利矣开峰山归
仁堤诸闸以泄黄水又开张福王简等口以泄清水则
不特用清以敌黄而兼用黄以敌黄矣似亦法之可行
者也
高堰内水利
河防一览曰高堰之内有越城周家桥一带地势稍亢
淮水大涨从此溢入白马湖水消仍为陆地盖藉此以
卷七 第 34b 页 WYG0579-0594b.png

杀黄涨即黄河之减水坝也若一概筑堤非惟高堰难
守即凤泗不免加涨矣愚意欲于周家桥一带设立闸
座多穿河渠以溉民田则高堰之堤可保凤泗之水可
消而民间更获灌溉之利是一举而三善备也又何惮
而不为或曰清口不虞倒灌乎曰湖水小则闭闸以敌
黄湖水大则开闸以溉田又何虑乎
复周桥翟坝高良涧古沟旧制
黄河既开减水闸涵洞又开支河则水不至于盛大自
卷七 第 35a 页 WYG0579-0594c.png

无倒灌清口之虑矣而洪泽湖水又岂可使之盛大如
故哉即以今岁论之旴泗苦于水大扬州苦于无水借
旴泗之水以润扬州岂不两全也哉故宜复周桥翟坝
高良涧古沟之旧制使其有馀则泄之不足则蓄之务
使各遂其愿既不至于无水又不至于苦水岂非一举
而两得之道乎
开周家桥闸
余议大挑运河既于腊月十五日闭坝矣然回空粮船
卷七 第 35b 页 WYG0579-0594d.png

将不行乎曰宜开周家桥闸使回空粮船尽出周家桥
闸由草字河入高宝湖至高邮州入运河即一切民船
俱由此行板闸关暂移于周家桥收税则运河既可大
挑粮船亦可通行关税不至有误所谓一举而三善备
焉者也
高家堰堤内水田
高家堰内或相去十里或相去十五里或相去二十里
开引河一道堰上建闸或涵洞使泄洪泽湖之水即以
卷七 第 36a 页 WYG0579-0595a.png

灌堰内之田引河两边尽挖沟渠使通水道以灌民田
引河两岸即以挖河之土筑堤则高宝万顷湖波尽成
稻田矣湖水宜由武家墩入运料小河南行
闭六坝
孙宗彝曰闻潘总河当日风雨寒暑驾小艇往来访询
夜不成寐者半年殚力思维乃有成画是以急筑高堰
一带惟堤淮水使不东注并力出清口敌黄刷黄以入
于海一策而已其策高堰曰泗州巨商私贩北自河南
卷七 第 36b 页 WYG0579-0595b.png

南至瓜仪势必假道清江浦而各闸不免稽留咸以从
高堰周桥一带直达为利多挥金造浮言以阻我愚按
治河别无他法惟有塞高堰通海口一策而塞高堰又
即所以通海口也然而高堰之所以难筑者则以巨商
私贩利其往来之便以为漏税之计也故昔日河道之
坏在开周桥今日在开六坝一闭六坝而河道治矣
救旴泗法
皇上轸念旴泗百姓永受水患乃指示方略令于蒋家
卷七 第 37a 页 WYG0579-0595c.png

坝建闸一座开引河一道以泄湖水法诚善也但洪泽
湖水势甚大非一闸所能宣泄查历来旧制原有周家
桥闸翟家坝并高良涧古沟二闸以泄湖水所以旴泗
不致大受水患今由蒋家坝闸推之再建两三闸以泄
湖水再于高家堰内多开沟渠以灌民田其有馀之水
放入高宝湖内而又于运河西岸多开涵洞使高宝湖
内有馀之水放入运河又于运河东岸多开闸坝使运
河有馀之水放入下河以灌民田而其有馀者仍令随
卷七 第 37b 页 WYG0579-0595d.png

各海口下海则高家堰内以及下河俱可收水之利而
旴𣅿泗州亦可除水之害矣或曰洪泽湖水由高堰而
东则黄河之水不虞倒灌清口乎予曰有收束清口之
法在今清河口现宽九十馀丈若高家堰建一闸则将
清口收束一二十丈再建一闸又将清口收束一二十
丈再建一闸又将清口收束一二十丈将来清口仅馀
数丈使足以通漕运而止清口既小蓄水必盛是足以
敌黄而有馀矣又何患黄水之倒灌乎此功一成既可
卷七 第 38a 页 WYG0579-0596a.png

以除旴泗之水患可以兴下河之水利并可以免黄河
之泛滥诚一举而三善备焉者也
又
旴泗之所以苦水者以黄河之水无所泄也骆马湖之
水归黄河洪泽湖之水尽归黄河而黄河仅恃一大通
口之海口以泄之下源之泄水既少上源之壅水必多
洪泽湖之水不能速下此旴泗之所以被害也今日欲
救旴泗惟有将黄河分为三河从王家营减水坝开引
卷七 第 38b 页 WYG0579-0596b.png

河一道由盐河入平望河海口自陶庄引河下尾开引
河一道由盐河归鲍家营河出五港口下海有此三海
口以泄水下源之泄水既多上源之流水自畅且此二
支河俱在清口之下如此分泄则清口自无倒灌之虞
然后开周桥翟坝高良涧古沟以泄洪泽湖之水洪泽
湖之水所泄既多又虑清口不敢敌黄则于徐州之下
清口之上黄河南岸多开减水坝以泄黄水入湖一以
助湖水使出清口敌黄一以淤平湖地使沧海变为桑
卷七 第 39a 页 WYG0579-0596c.png

田使洪泽湖仍为洪泽湖馀地尽淤平原而淮河仍复
淮河之旧则洪泽湖尽由高宝湖入运河下江亦可从
凤凰桥人字河下海则旴泗之水可消而扬州一属亦
不至苦于无水灌田矣此法一行而扬州得其利旴泗
除其害诚一举而两得者也
添水利道
淮扬百姓常苦水之害而不知资水之利水之大者莫
过于洪泽湖委之于无用则足以为害而用之灌田则
卷七 第 39b 页 WYG0579-0596d.png

未尝不可以为利宜添设水利道一员或即以河道兼
摄亦可同知通判则令其兼摄各县添设水利县丞或
主簿一员令其专管于周桥翟坝高良涧古沟高堰武
家墩石磡各建石闸一座下各开引河一道挑浚沟渠
务使可以灌田而止是资水之利即所以去水之害也
运河两岸减水闸坝
运河西岸自淮安至扬州宜多建进水闸坝引湖水入
运河济运若运河水大又宜于东岸多设减水闸坝放
卷七 第 40a 页 WYG0579-0597a.png

运河之水由各支河入海引湖水入河济运则河水自
不患其或小放河水由支河入海则河水又不患其或
大矣此诚万全之策也
复运料小河
运料小河所以泄五空桥入运河之水也中有芦蒲一
段未经挖通似应挖通以泄运河之水但茭陵一段穿
断遥堤故河院废之盖虑黄河之水盛大万一冲决遥
堤堵塞犹堪作内障也今年运河之水甚是危险似宜
卷七 第 40b 页 WYG0579-0597b.png

仍复开通以泄运河有馀之水也
复五空桥河
五空桥河所以分运河之水以保清江也缘前任董河
院开闭不得其法防之不固以致河水流入清江清江
被淹而河院董亦以是去位若因是不开此河是因噎
而废食也今宜仍复开通以分运河之水则运河之水
自小而民居不致淹没矣
复杨家庙河兼伏龙洞
卷七 第 41a 页 WYG0579-0597c.png

伏龙洞此明时孙知县所造使穿运河入射阳湖者也
其法于运河之下建石涵洞涵洞之上加土四尺上为
运河底此法甚善而今已久废矣故宜复之盖此河所
以泄洪泽湖水而黄河南岸运料小河又所以泄运河
之水也今二河并废高家堰已建石工运河两岸惟务
加高而高堰之险运河之险乃在在告急矣此愚意所
以欲复也
流均沟
卷七 第 41b 页 WYG0579-0597d.png

流均沟所以泄运河之水入马家荡者又自马家荡由
虾须沟之庙湾入海此河一开则淮安运河之水由此
而减不至甚大则淮安可以安枕而卧矣
芒稻河
芒稻河亦所以泄运河之水入海者也惟开口未尽通
所以运河之水每至满溢堤岸每至冲决惟将此河大
为开通庶乎运河之水入海既速而堤岸亦可保无虞
或曰海口既多水势大泄运河不致浅阻乎余曰于河
卷七 第 42a 页 WYG0579-0598a.png

头或建闸或建坝水大则泄之以入海水小则蓄之以
济运则粮运既可通行而无浅阻之患堤岸亦可保固
而无冲决之虞矣
王家营开分黄支河
宜于王家营大坝开通使深将引河再挖宽深以引黄
河之水使入盐河由平望河下海又要在缕堤之北盐
河之南再挖引河一道使黄水出大坝往东行至鲍营
之下乃归盐河而于大坝以上一段竟归鲍家营河则
卷七 第 42b 页 WYG0579-0598b.png

与鲍家营河不至混而为一矣
韩家庄闸引河
查韩家庄南有运料小河一道宜于尹家庄西筑隔堤
一道以断运料小河即于尹家庄开引河一道引黄水
入运料小河直至大茭陵将缕堤开通放水仍入黄河
则水势既分而安东县之南门与便益门及二塘俱可
不险而河南之韩家庄尹家庄新港唐家堡周家渡小
茭陵大茭陵各险工俱可废矣
卷七 第 43a 页 WYG0579-0598c.png

尹家庄一带开引河
宜于尹家庄埽工之上开引河一道穿过缕堤使入运
料小河而于大茭陵遥堤外开引河一道穿缕堤使运
料小河之水仍出黄河此工一成而尹家庄韩家庄安
东便益门南门二塘新港唐家堡周家渡小茭陵大茭
陵十处险工俱可以不险矣但运料小河南岸之堤宜
加帮高厚仍宜加筑坚实始足捍禦而以加帮所取之
土仍挖运料小河一道在运料河堤之内以补运料小
卷七 第 43b 页 WYG0579-0598d.png

河以通运料小河上下之水
埽工宜废
一黄河两岸埽工宜废也除近城近镇者仍下埽外其
馀一应埽工尽行停止查河南从前每年下埽岁无宁
晷临河州县民不堪命自佟抚台到任乃以不治治之
坍堤还堤而不下埽三十年来民少休息而河亦无泛
滥之虞今惟仿河南之法于各险工之内先筑越堤而
后废埽工外面坦坡要极平堤要高宽则水之冲刷无
卷七 第 44a 页 WYG0579-0599a.png

力而后将埽工两头缕堤先开水口使水得近越堤或
曰缕堤外地势高缕堤内地势洼既开水口则缕堤内
越堤外不几成潭乎予曰不然上开水口则黄河之水
由上而入下开水口则黄河之水由下而出且水长一
次则地淤一次不数次而缕堤内外可以相平矣又何
虑其成潭乎或曰河南地宽江南地窄固未可以一槩
论也予曰江南之地固未尝窄也亦未尝无可筑越堤
之处也惟相其地势地势宽者越堤宜远地势窄者越
卷七 第 44b 页 WYG0579-0599b.png

堤稍近又何不可之有哉而越堤之筑又宜照例实加
夯硪乃为有益
海啸
或问海啸之后沙塞其口必预疏浚潘印川先生曰海
啸之说未之前闻愚按海啸之说自古有之或潘先生
偶未之见耳愚于辛巳三月三日亲在云梯关之下见
海啸大通口两岸水与堤平而马家港之埽遂复冲去
而上流安东之水曾未大涨以是知其为海啸也然数
卷七 第 45a 页 WYG0579-0599c.png

日之后水复归漕依旧刷沙至壬午岁而河底日深海
口大辟不惟不能淤塞且日刷日深海口日加深通矣
海啸沙塞未可信也
卷七 第 45b 页 WYG0579-0599d.png
居济一得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