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第 1a 页 WYG1217-0026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师山集卷四 元 郑玉 撰
记
淳安县学修杏坛记
至治元年十二月淳安县尹李侯修杏坛成教谕王君
克明相属以记玉谓春秋之法圣人示人之意微矣凡
工役之兴巨细毕书所以重民力也独于僖公修泮宫
略而不书所以见其必当修也不费一辞而褒美已著
卷四 第 1b 页 WYG1217-0026d.png
如此则李侯杏坛之举可以不书虽然世衰俗薄教化
日下所当作者人反视为迂阔其不书者人必以为不
足书圣人之大经大法至是有不得不变者矣则书之
亦可也乃为之记曰坛在县学戟门外之西其崇一丈
一尺广称是深加五尺有奇垒石为固前植以杏后覆
以屋此旧制也李侯因其弊而新之视旧无所加损以
工计若干以缗计若干民不知役吏不告劳再越月而
竣事侯名思明字元亮世家睢水人其为是县外柔而
卷四 第 2a 页 WYG1217-0027a.png
内刚视民如子信施于人而人信之宜其为是为不难
也
小金山记
予年十七八时东游京口登多景楼望金山在扬子江
心屹然为中流砥柱念欲一跻其颠酌中𤃩泉以适平
生乐事竟坐他事不果去今盖七八年及得小金山之
名而有触焉者新安江自率山发源东流三百里为淳
安县未至县之十里江心倚南少西兹山在焉东北江
卷四 第 2b 页 WYG1217-0027b.png
面百馀丈西南仅仅一涧环之如带大旱或可揭四时
非舟楫不能渡古树萧然出烟苍水黄间石色崚嶒苔
藓如绣上有佛寺旧极壮丽岁久寖就颓圮僧徒星散
今无有存者唯败屋数椽而兹山之景无改也济岸而
南攀援至山腰为石洞者三穹然如厦屋大可二三十
人坐中半之小十数人馀又有一岩嵚嵌特甚如浮图
氏所塑观音像坐石东望西洲溪分两派居民庐舍栉
比鳞辏黄花翠竹果木桑麻之属蓊郁葱茜无所不有
卷四 第 3a 页 WYG1217-0027c.png
傍一石出滩濑中如龟形溯流而上号龟石滩西去锦
沙村才一二里燕石岩相对峙若楼阁飞檐出临水上
盖一县山川之胜聚焉于此百里间无与之敌者嗟夫
山之为物一拳石之多也其小大固不足论至于景物
之多寡胜槩之优劣亦有不得不论者兹山所少中𤃩
一泉尔至于岩洞之幽锦沙燕石之胜西洲龟石之奇
金山所无有也试约两山之灵相与可否将伯仲之而
忘其大小矣予居西一舍近有山出水中曰岑山者气
卷四 第 3b 页 WYG1217-0027d.png
象大与兹山比尝欲以是名之而未果也今乃为其先
焉予将归而题之曰小焦山云
燕乐堂记
大伦惟五朋友居其一焉故虽父子之亲而无责善之
道君臣之义而有际会之难矧兄弟怡怡家人嗃嗃违
之则悖天性怫之则忤人情其自始至终自少至老长
吾之志成吾之才辅吾之仁者惟朋友是赖人生盖有
不敢告其父母而以语其朋友者亦有父母所不容言
卷四 第 4a 页 WYG1217-0028a.png
而朋友言之者是朋友之伦虽非天属而于人之情则
至近且密也其可一日而忘耶剑溪徐成大距家东五
百步并溪之上为屋三间四楹后翼为轩两楹俾朋友
之来过者馆焉日因吾友人洪君探微徵名并记余取
诗人之意名以燕乐成大不以为非是则告之曰燕乐
朋友之情也而有义存焉朋友以义合者也求朋友之
情于吾名又求朋友之义于吾记可也不然燕乐之极
必生乖离非惟负余命名之意抑亦有悖天伦之懿德
卷四 第 4b 页 WYG1217-0028b.png
乃书而授之剑溪在淳安县西南由县西双桂源入此
凡四十五里
覆船山云心庵记
歙南有山特起介乎徽杭建德之交曰覆船山者为一
方祈祷之处神龙之所宅也山高数千仞其来自黄山
联属断续起伏顿挫奇形怪状千百万变以至于此磅
礴郁积分肢析派而为浙右诸山其南出则为建德之
金紫峰以及云源诸山东西两百照其支阜融结而为
卷四 第 5a 页 WYG1217-0028c.png
淳安县其北复为白石岩龙塘山至杭之于潜临安矗
起而为东西两天目龙飞凤舞始尽发其灵秀盖名山
云山颠有龙池泉出其中裂山而下石门九锁对峙如
峡至山之腰倾为瀑布与石相触澎湃激射如喷噀状
石后有潭莫测其底亦龙之别宫也每天欲雨时云出
其上如戴帽笠居人率以此占阴晴之候无不验者旱
则祷之或得蜥蜴蜿蜒雨即随至僧觉圣白傍近大家
洪氏得钱为倡募众力结庵其下为祈祷藏事之地余
卷四 第 5b 页 WYG1217-0028d.png
以云心名之复请为记夫深山大泽必有龙蛇天降时
雨山川出云是山龙蛇所藏能出云为风雨法应得祀
圣苦行修持戒律颇严衣不敌寒食常怯于饥而勇猛
精进无退转心如是是可嘉已旧有比丘尼居山中事
龙甚谨叩多应因并祀之盖亦尸而祝之之意宜牵联
得书庵之始泰定元年九月某日其成明年某月某日
求余记者洪氏之子斌比丘尼俗姓汪山下民家子也
木斋记
卷四 第 6a 页 WYG1217-0029a.png
庐山之下九江之上有隐君子方君子玉筑室以教其
子积而名曰木斋斋在居西若干步为屋三间四楹间
十有二尺纵横相称虚其中以待宾客辟左右两室设
几卓陈枕榻置琴书壶矢棋局笔砚瓶炉图画与凡茶
酒之具日用之器率其子弟或弦或诵或投壶围棋以
为戏或焚香插花以为乐或留情翰墨或寓意图史渴
则烹茶酌酒倦则休息于床宾客过从方君坐谈子弟
侍立应对酬酢无不适意屋上复阁仿古人尊阁之义
卷四 第 6b 页 WYG1217-0029b.png
列庋先世遗书而轩其四达以待登临眺望开西匆而
拄笏则五老诸峰开先瀑布烟云掩映如在几席之上
俯东槛而寓目则长江万里波涛汹涌以入于海而莫
穷其极阁后为台而露其上为春夏曝书之所屋后为
亭扁以听竹为晨夕游息之地古木脩篁繁阴数亩此
木斋之大槩也予不识方君识积于京师积语如此属
予以记夫陶县令之高风李山人之逸趣千载之下必
有闻而兴起者方君岂其人邪何时担囊负笈买扁舟
卷四 第 7a 页 WYG1217-0029c.png
过彭蠡泛大江抵康庐之麓抠衣升堂拜方君床下与
积登临啸咏徜徉眺望吊古人之陈迹为当日之胜游
以穷木斋之景是则予之愿也积归趋而过庭其以予
言而请积字叔高力行彊学酝藉而文为中朝诸老所
爱
石迹山建桥记
石迹山为祁门最胜处邑人胡君俊夫始建玄武之祠
于山之颠王君儒翁乃于半山之间跨涧作桥仰视飞
卷四 第 7b 页 WYG1217-0029d.png
瀑俯瞰龙湫山川轩豁景物呈露又为石迹最胜处予
尝与王君之子存善游而乐之时未有桥也今桥成而
景益奇矣予故喜为记之桥之建以至顺三年十二月
庚申记之作以明年六月某日予为郡人郑玉书者胡
默篆者钱塘吴睿
肯肯堂记
南里洪君味卿隐居求志政施于家上奉慈亲下抚诸
弟闺门肃穆族党以和吾乡之称家法者归焉年逾四
卷四 第 8a 页 WYG1217-0030a.png
十即为老计辟地一区高下相称袤广十亩谓其子斌
曰吾将于斯凿池治筑亭榭栽花莳竹艺蔬植果以逸
吾老而终天年吾无意于斯世矣汝其勉之未卒事而
味卿即世斌曰此吾父之志斌之责也其可不思所以
继之乎于是因其旧地围以崇墉凿池筑亭栽莳艺植
如味卿语而奉味卿之柩别为一室
置其中以俟吉
卜谓其友郑玉曰斌托交于公最早公之知斌最深曷
为名斯以昭吾父子之志实大惠也玉曰呜呼天地一
卷四 第 8b 页 WYG1217-0030b.png
万物也万物一我也而况父子之亲乎参赞化育垂世
立教皆吾分内事也而况家庭之近乎世有厥父播厥
子不肯穫厥父作室厥子不肯构者彼独何心哉是盖
私于一已而不能以父母之心为心者也若吾子者岂
唯肯构且肯堂矣其以肯肯名之节夫再拜谢曰斌之
事虽未能如公言斌之志敢不为公勉玉曰未也吾言
末矣昔者子之先君子高尚不仕故能寄兴泉石留意
池馆虽其经营布置弗底于成而子能成之以有肯肯
卷四 第 9a 页 WYG1217-0030c.png
之名而玉之先君子尝仕于时学不尽试才不大用沉
没下官卒无所偶斯为罔极之痛玉也樗栎之材于世
无补将贻先君子之辱朝夕是惧岂不大有愧于子之
肯肯者乎然则子之先君子所以潜德弗耀厚积薄发
者政所以为子之地玉之先君子大才小用不尽所蕴
者又岂无待于玉乎虽然古之学者忧道而不忧贫正
谊而不谋利苟其心俯仰无所愧怍达则推以及人穷
则独善于已所谓天地万物皆吾一体以之参赞化育
卷四 第 9b 页 WYG1217-0030d.png
可也以之垂世立教可也岂但不辱其亲乎是则二父
之志而玉与子之所当勉者又何必区区一园圃亭榭
之间也节夫再拜曰公言至矣请书以为记
云涛轩记
吴孟思作云涛轩于无何之乡乌有之所使夷坚子志
之夷坚子曰予尝游天目山宿狮子寺明日微雨乍霁
晓日初升烟雾四塞云气在下有僧进曰山中云海率
三数年不一见子有前缘山灵效顺真若天垂地涌鬼
卷四 第 10a 页 WYG1217-0031a.png
攉神挥子盍起而观之予于是坐玉立亭上凭槛俯视
但见烟云起伏如波如澜上下天光一色万里无有涯
涘或远峰高矗耸出云外又如蓬莱三神山缥缈水中
舟不可近日从东上半在云端则又如出于扶桑沧海
之墟而不知其已在万山之上也须臾烟收云敛天气
清明乃无有一物又尝观潮钱塘见海门初白渺渺一
发油然若云兴于远岫之间已而掀天拍岸涨海翻江
声震乾坤势吞吴越壮观为天下第一此所谓云涛者
卷四 第 10b 页 WYG1217-0031b.png
也子居阛阓之冲正当车马之会室如斗大牖似瓮悬
而所谓云涛者安在也孟思笑曰吾眼空四海胸吞云
梦以天地为籧篨古今为瞬息凡宇宙间烟云变化风
涛出没皆吾轩中物也又岂拘拘一室之间者乎何当
与子挟飞仙乘怒翼超轶乎埃壒之外周旋于太虚之
中仰观六合俯视八荒则天下一云涛耳何子言之陋
也夷坚子于是怃然不知所云新安郑玉闻而壮之遂
次第其语而为之记
卷四 第 11a 页 WYG1217-0031c.png
郑彦昭读书巢记
同姓名潜字彦昭者居长龄里与予家不同谱而以叔
父事予性敏悟志坚笃才干优馀识见明远吾乡子弟
之千里驹也始予未见潜尝有后生无可与语之叹及
得潜而予恨释然矣潜父随宦东西未尝家居母夫人
专意教子潜慷慨有大志多与四方豪杰交宾客过从
席无虚日母夫人出钗珥鬻所爱物供之无厌倦意以
故潜得安心于学至于有成尝于所居之西筑楼一间
卷四 第 11b 页 WYG1217-0031d.png
广不盈丈高二十尺请予名之予曰子之作是楼也将
以为读书之所而状若巢然予名以读书巢何如潜拜
曰叔父之言盖有在矣夫鸟息于巢故举而有飞翔之
乐人居于学故出而有行道之功叔父之望潜者深矣
岂但以其类巢而名之乎予笑曰噫子启予矣予何言
焉子其书之以为读书巢记
静虚斋记
乾明观故有静虚斋兵火后屋燬斋亦不存元统二年
卷四 第 12a 页 WYG1217-0032a.png
道士吴君定夫筑山房以为修炼之所乃书旧颜揭之
属予以记或者曰此老子归根之论也子盍为演其义
而记之予谓定夫名家子世读圣人之书今虽寄迹老
子法中其心必有乐乎吾儒存养省察之功脩已治人
之学故造吾而请尔吾又为老子之说以告之岂定夫
之心乎故举所闻于父师者而告之曰此周子学圣法
也明通公溥之谓乎圣人之所以异于人者以其无欲
也无欲则静虚而动直矣静虚故明而通动直故公而
卷四 第 12b 页 WYG1217-0032b.png
溥此圣人之所以合天德而学者之所当学也虽然或
者疑之定夫之名斋静则虚矣其如动何夫静者体也
动者用也岂有有其体而无其用者乎在学者推而行
之耳若夫能静而不能动有其体而无其用者非吾圣
人之所谓道又何必告以圣人之学乎定夫莞尔而笑
凝然而定若不闻者予盖知其深有契于是说而难于
言也故书以为记
重脩忠烈陵庙记
卷四 第 13a 页 WYG1217-0032c.png
后至元之二年冬府判燕山马侯佐治新安官府脩明
僚采协和政有所未孚事有所不便侯辄白府罢行之
士脩其教农安其业差徭不扰租赋以时六邑晏然官
以无事乃延见父老询民水旱疾疫所以致祷祀者众
谓忠烈王自唐至今以功劳血食祷应如响侯识不忘
明年春霪雨害麦民且忧饥年侯白僚长率厥官属诣
祠下斋戒以请翌日天体霁然麦遂倍收王有陵庙在
郡北七里云郎山中侯往谒谢则左倾右颓风雨弗庇
卷四 第 13b 页 WYG1217-0032d.png
侯喟然叹曰吾徒以善恶赏罚之权而教于阳王以雨
旸祸福之秉而相于阴实一郡生灵休戚之所关系陵
庙废坏弗葺吾守土者之责也首捐已俸以倡凡厥在
位各以品秩出金有差命歙县主簿韩君世杰董其事
逾月告毕内外一新士民乞灵莫不起敬韩君过予请
文刻之石予惟隋之亡也海宇如汤歙宣睦杭婺饶六
州之民独不识兵当其大乱之时如处太平之世者皆
王之力也宜其血食千载报祀无穷按歙县有古邱墓
卷四 第 14a 页 WYG1217-0033a.png
凡三晋新安太守程元谭墓在予所居贞白里中今唯
双石人可识然沉沦土中殆尽矣陈仪同程灵洗墓在
郡西南曰黄墩相传即墓为坛因坛为庙今亦不知其
墓之所在独王以丰功钜烈生有济时及物之恩死能
相其雨旸水旱之宜故自唐至今六七百年前庙后陵
巍巍不废功德茂矣汉以秦隐王有诛秦之功置守冢
者三十家禁其樵采吴越钱氏当五代之乱保有两浙
后世亦为立寺观以守其坟墓此皆古今令典所恃以
卷四 第 14b 页 WYG1217-0033b.png
为劝戒者马侯以聪明才干历仕中朝故其出佐外郡
知重民事能及于是是可书也赞是役者前推官庐陵
欧阳侯齐贤知事东平王士钧马侯名桢字干臣其祖
璘尝为参政江淮省父泽广平路总管盖世家云四年
二月庚午记
耕读堂记
鲍生深筑室于所居之前为委积之所暇则弦歌其中
名以耕读请记于予予未有以记也客有疑鲍生者问
卷四 第 15a 页 WYG1217-0033c.png
于予曰耕田农夫野人之事读书士君子之所以为学
也鲍君欲比而同之不亦难乎予曰噫子之言谬矣夫
古之时一夫受田百亩无不耕之士家有塾党有庠术
有序无不学之人秦废井田开阡陌焚诗书坑学士先
王之道灭矣汉兴虽致隆平之治卒不能以复淳古之
风而士农分矣于是从事于学者则不知稼穑之艰难
从事于农者则不知礼义之所从出后世有能昼耕夜
读以尽人道之常者人至以为异而称之其去古道益
卷四 第 15b 页 WYG1217-0033d.png
远矣鲍生从予游粗知好古人之道故能耕田以养其
亲读书以脩其身使比屋之人皆如鲍生皆尽耕田之
力皆有读书之功则人情自厚风俗自淳虽复三代之
制不难矣子何疑焉鲍生进曰先生斯言非记乎请书
而刻之屋壁
脩复任公祠记
新安郡城之北四十里有寺曰任公寺者梁太守任公
彦升之祠在焉祠废已久独罗尚书汝楫所为碑文具
卷四 第 16a 页 WYG1217-0034a.png
存予因暇日与二三友生过之乃图兴复鲍元康仲安
元康从子深伯原观以仁洪斌节夫各愿出钱供费又
得里人许绍德子华身任其事四明张 可久监税
松源力赞其成县令张侯闻之为之丁宁勉励使无违
吾志于是谋于寺僧曰思睦曰诚真皆乐闻其请始克
奉公法堂之右复其旧贯焉既已事闻于郡郡檄张侯
有事祠下父老来观喜而鼓舞咸谓宜有辞刻石以诏
来世而属笔于予吾郡晋武帝太康元年以新安为名
卷四 第 16b 页 WYG1217-0034b.png
至今至正八年一千六十九年其太守见于郡志者二
百五十一人贤而见祠于其民祀而不废于其后者惟
公一人而已且祭祀 在礼典世次更易迁祧有
时虽富贵之极 制则人之见祀于其子孙者有
时而尽岂若公以善政被及其民没而见祀千载不废
于此虽足以见公恩德之在民者深亦可以见吾新安
之民所以报事其上者无所不至而风俗为厚矣若夫
公德行文学与为政之详具在本传与前碑所录此不
卷四 第 17a 页 WYG1217-0034c.png
再书姑记其祠之兴复使后之人嗣而葺之不敢废坠
云耳张侯名灏字君用济宁人
三乐堂记
余以才疏学陋无所用于世也退而躬耕垄亩将以自
养间有朋游相从讲学乃筑室师山之上以为肄习之
所使英才得以致其道焉因取孟子之语名其堂曰三
乐夫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者由于天仰不愧俯不怍者
在于已乐得英才而教育之者系于人今余也由于天
卷四 第 17b 页 WYG1217-0034d.png
者既不可必得在于已者又不能以自尽终将有望于
人而已则其愧怍有益甚焉而亦何以为乐也虽然学
于是堂者及时尽力加以百千之功视余之悠悠岁月
不能尽其在已者至于老而自悔乃有所望于人也以
为戒也而益勉焉是亦师资之道而固余之所望于后
学也
小毋堨记
里人以草木投溪涧中压以沙土绝流为堰凿渠引水
卷四 第 18a 页 WYG1217-0035a.png
以灌田谓之堨小毋堨者在予居之西二里其源发于
灵山自源至堨才十里朝盈而暮涸者也岁农家待雨
霁备草木及举事其流已竭矣盖未尝沾其灌溉之利
也后至元某年冬从子绍谋易以石梁图为永久徵工
于农怨声四作人或难之绍不为止乃伐巨松列置水
中纵横其上布石为底卷石为篷取碎石杂置篷下以
实其中捣石之灰苴其罅漏梁成横接两岸其平如砥
然后立木为柱布板为闸山水暴涨则启闸以泄其怒
卷四 第 18b 页 WYG1217-0035b.png
溪流既平则闭闸以障其溢农免修筑之劳田享灌溉
之利人始歌之至有欲祀之者绍又割田三亩令收其
租入以供春秋祀事及凡堨之岁费积其馀以待脩葺
于是堨之事始备可以传之永久矣堨之音褐吴楚之
方言耳按韵书堨有揭竭遏三音而不音褐皆云堰也
柳子厚袁家渴记虽云音褐而所用乃渴字吾郡旧俗
相传用韵书堨字而音如柳子厚记今姑从俗庶便观
览云
卷四 第 19a 页 WYG1217-0035c.png
邵武路泰宁县重建三皇庙记
泰宁县三皇庙始建于县治之西当时草创应令地卑
屋陋不称尊崇明祀之意至正二年前令王君成吉因
废佛庵迁之县溪之南二里且收庵田之入以供祀事
然规模位置率多因庵之旧不能如式又溪水阻隔往
来跋涉官民咸不以为便八年今令鲍君始至因官民
之所欲又迁之县治之南垆峰之下正殿三间翼以重
檐榱桷四出前为门屋五间揭以开天之门又其前为
卷四 第 19b 页 WYG1217-0035d.png
棂星门者三东西各一庑庑各四楹地位高爽规模宏
壮既免跋涉之劳而尊崇之意亦称矣走书属予记之
予闻诸夫子庖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
物之情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以教天下黄帝垂
衣裳而天下治之三圣人者开天立极创物作则垂之
万世生人之类得以相收相养以至于今皆其力也凡
有生于天地之间戴发含齿而为人者所宜报祀无穷
况于有土有民法三皇之道而为治者乎自隋以前此
卷四 第 20a 页 WYG1217-0036a.png
礼未举固为阙典唐天宝中制始立三皇庙于京师有
司致祭郡县犹未有庙也我国家龙兴朔土治尚简略
淳朴之俗邻于古初乃始致意三皇之祀于是郡县皆
得立庙岁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太守县令各以其服行
事惟谨报本始也鲍君此举可谓知所本矣予与鲍君
同里闬尝相共讲学知其存于中者为有素未知其施
于政者为何如也近予从兄璿归自闽中闻泰宁人诵
其令尹之贤谓虽风纪之司不是过也然后益信鲍君
卷四 第 20b 页 WYG1217-0036b.png
之与予讲于家者为不诬矣故乐为诵其所闻使刻之
丽牲之石鲍君名同仁字国良新安歙人也予其里人
郑玉
富登钓台记
歙南山水最胜浙江出焉由浙源百馀里至县境曰富
登渡一石巍然出江上势欲飞入江中予过妹婿吴虎
臣数往来其处每一登临或坐或钓辄徘徊不能去人
因名郑公钓台石淮阃余公廷心篆𨽻妙天下闻予之
卷四 第 21a 页 WYG1217-0036c.png
有是石也大书郑公钓台四字以为寄至正十有六年
秋八月予以被召辞还留虎臣所始取余公所书刻之
台前而记其所以得名之故镌诸后石里人鲍叶为予
结草堂其侧虎臣字道威叶字君茂是月辛未记
卷四 第 21b 页 WYG1217-0036d.png
师山集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