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第 1a 页 WYG1170-0216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性善堂稿卷九 宋 度正 撰
启
贽见漕使启
伏以为贫而仕固难择地而后居直道而行未免倚人
以为重思见君子实劳我心辄陈世俗不腆之词以当
古人执贽之义正资性庸下见闻阔疏漫求圣智之用
心雅于诗书而有契将循此以自乐愿终身而无他偶
卷九 第 1b 页 WYG1170-0216d.png
缘生理之萧条继以骨肉之零落不能固守其贫贱之
操于此辄萌其禄仕之心黾勉一来惭皇万状论其学
则时谓之伪语其材则时谓之疏心则无干于人行则
寡合于俗进则人将指目退则人将诮讥揆之适时之
材可谓无用之士甫终下考分还故山天实假之使识
大贤之面士而有此庶安不肖之身恭惟某官道配前
修行高当世包太虚以为量得失不动其心粲春风以
为言喜怒不形于色当代典型之老中兴勋业之苗进
卷九 第 2a 页 WYG1170-0217a.png
退雍容议论宏远爱民如保傅之于赤子待士如父师
之于诸生和气袭人欢声被物正首投狂斐已蒙一字
之褒今辱照临永托二天之庇归依则切敷陈莫周
贽见利守唐德舆启
窃以郡之有学犹人之有衣冠学之有师犹衣之有领
袖未有毁其衣冠而可以成礼去其领袖而可以成章
惟其谨择于材能庶或有裨于教化若稽古昔厥有本
源永惟虞夏殷周之兴则笃学校庠序之事上自国子
卷九 第 2b 页 WYG1170-0217b.png
下及编民厥生始及于七年大抵已升于小学君师倡
其道于畿内诸侯行其法于国中及周之衰其事遂废
晚生夫子先王之道复存中遭李斯后学之徒又尽自
是或兴或废初无定规一存一亡显有成效迨我有宋
考法成周自列圣之增修视前古为大备至郡国皆兴
于学而朝廷各命以官要在成材非为观美得人之盛
自古罕闻就学之多于今尤甚欲堪斯任允属真材然
开导作成固学者事主张振起在上之人恭惟某官一
卷九 第 3a 页 WYG1170-0217c.png
代儒宗三朝元老量周天地不求备于匹夫道灿日星
实有光于前哲奋乎百世自成一家昔曾参躬行三省
之勤故圣师口授一贯之妙退与其徒而商论则极其
义而推明忠恕一陈本末兼尽盖一唯所以承先觉之
指而两言所以开后生之机惟正之心以参为法入侍
夫子傥精义妙道之或闻出领诸生则诚意正心而愿
学造拜之始敬吐以闻
上太守启二首
卷九 第 3b 页 WYG1170-0217d.png
护孔孟文章之印深愧迂疏依龚黄师帅之光幸逃诃
谴抚躬自省荷德已多若昔大猷厥有成宪汉文翁之
在蜀所先者教化之原唐常衮之治闽所重者师儒之事
易其俗以俎豆作其人以诗书三代以还独称俊伟百
世之下莫并光辉永怀千载之人傥可一时之遇恭惟
某官践修德盛存养功深黼黻文章若风行于水上渊
源议论如珠走于盘中舒徐乎礼乐之间驰骋乎翰墨
之际吾党小子雅知斯道之宗四方诸侯谁出我公之
卷九 第 4a 页 WYG1170-0218a.png
右英声籍甚深议蔼如庶几齐鲁之一儒不愧汉唐之
二老正久兹托芘行且赋归求也退由也兼固已归于
权度夷之清尹之任或有望于品题
分璧水之教亦既二年借玉山之辉始于今日将进趋
于函丈辄自吐其平生正赋分穷奇受才谫薄人虽谓
其可学心独忧夫无成逮先人之存仅传章句赖慈母
之教不失指归方踰弱冠之年幸脱科举之累遂捐他
习搜求未见之书乃于遗编髣髴不传之旨知名教自
卷九 第 4b 页 WYG1170-0218b.png
有可乐谓事物无足动心朝夕于斯出入由是专心致
志不知世俗之是非徵色发声欲慕古人之践履坐縻
学校虽曰为贫从事诗书将期进德昔焉闻道今幸得
师某官天性高明中心乐易蚤登堂奥独得范模礼乐
以治身莫穷其际儒雅以饰吏所存者神正幸游庠序
之间与闻俎豆之事以为鳦以为雁明公裁之置诸渊
置诸天小子命也
远迎知府启
卷九 第 5a 页 WYG1170-0218c.png
涪东作镇棠荫未移剑北奉藩纶言已至望羽旄而注
目极草木以归心素履所闻先声甚远某官先儒领袖
后学宗师机杼文章续鼻祖子渊之绪渊源学问得乡
人扬雄之传隐然三代之英奋乎百世之下高词妙墨
已衣被于两川大册雄文行发挥于九诰少淹鸿翼复
剖麟符虽川秦之交上不轻于畀付然邹鲁之学公未
究于设施恐孔席之未温即汉诏之已下正诗书馀业
庠序晚生二年于兹初何所补六艺之外不知其他天
卷九 第 5b 页 WYG1170-0218d.png
或相之公其来止兴仁于大学虽微何蕃之贤问道于
河汾或在董常之后
谢赵运使启
数月罗大幕之下昔叨顾盻之荣一封奏九重之天今
被挽推之宠惧庸虚之不称戴恩谊以若惊窃以济时
当用于真才共理宜资于众力得百君子国中未足为
至多进一小人天下将受其极弊是以贤愚之判贵于
审尤贵于严黜陟之间惟其公亦惟其断自非独抱高
卷九 第 6a 页 WYG1170-0219a.png
明之见安能不惑好恶之私选抡靡失于若人任用乃
裨于斯世如正者山林贱士乡序散材诵糟粕之遗几
唇齿之俱腐开户牖之蔽曾心性之未知伥伥而居碌
碌何取偶被科举之笼络遂陪衣冠以驰驱三叨试用
之恩一乏可称之实虽先生长者力加于扶持然朴学
短才未免于沦弃浩岁月其逾迈抚简编而慨然仁言
或借于齿牙弱质遂生于羽翼此盖伏遇某官存心王
室属意治功奉天子之命以活西人既仰宽于忧顾取
卷九 第 6b 页 WYG1170-0219b.png
远方之才而输北阙将益究于经纶猷为力黜于浮虚
简拔遂加于鲁钝正敢不力行素学远迹清修志在春
秋而行在孝经傥修名之可立生者父母而成者夫子
誓终身而勿忘感荷之私敷陈莫既
谢运使启
古君子当进退之间必本于义礼以为之决择明使者
处黜陟之际必量其才能以为之等差惟人物之不齐
故器业之各异魁奇特达或可以为公辅之资沉静渊
卷九 第 7a 页 WYG1170-0219c.png
深或可以为献纳之任或其才识之颖异可以校中秘
之书或其行业之洁清可以率太学之士或可为十室
之邑或可为诸侯之宾盖人品有天渊之殊而科目有
小大之辨必欲得人以报国其惟体道以尽心苟或非
才未免谬举如正者龌龊下品零落孤生读圣贤之书
未能知其蕴奥究古今之际未能识其变通奋身乡序
居然庸众人之中滥迹泮林邈然诸博士之下默而自
信久不知名既不足以望玉堂之游又不足以冀金闺
卷九 第 7b 页 WYG1170-0219d.png
之选徒慕古人之至乐甘为圣世之弃人夫何华衮之
褒许以儒冠之亚某官心存公恕志在经纶以社稷安
危为己忧以人材进退为己任大纲所在上焉已得于
鹍鹏数罟所加下亦不遗于虾黾致兹琐末亦预甄收
正敢不策勉奋扬激昂蹈厉谨视听言动之非礼于颠
沛造次而必为达而致君誓益坚于素志穷而怀道期
大振于修名
谢制置吴侍郎启
卷九 第 8a 页 WYG1170-0220a.png
伏以连帅荐论偶当殊选朝廷过听特畀误恩人微地
寒靡容控避礼优意渥但切凌兢捧戴以还感藏莫喻
惟兹蜀部虽曰陋乡其在本朝颇多异产或以风节力
谏于熙宁之际或以经行劝讲于元祐之间或辩别邦
朋正色于绍圣而来或扶持国难横身于建炎以后浩
乎人物之富见于史册之书故惟岁贡之科是谓藩条
之大身任州县者盖千百数名登廊庙者仅五六人一
被冕旒之眷知径当公辅之委任惟其进用之甚速是
卷九 第 8b 页 WYG1170-0220b.png
以采择之加严必能得一时之英才始可继累朝之盛
事如正者赋资庸下立志迂疏本期得禄以养亲岂敢
干时而枉道幸因诗书之糟粕获闻师友之渊源道之
可宗千里不以为远义所不顾比屋未尝登门不知奔
走之劳自适讲摩之乐聊欲系志于翰墨久已冥心于
是非乡人之善好之自存月旦君子之道鲜矣未识本
原虽尝自立于风波汹涌之中实不徼福于议论平定
之后深惟浅陋有玷明扬此盖伏遇某官领袖诸儒蹈
卷九 第 9a 页 WYG1170-0220c.png
履六艺大节已著于初筮清名益震于裔夷先天下而
忧四海每深于系望以社稷为悦九重尤切于倚毗堂
堂辈赤舄之贤勉勉下白屋之士然道德之老斯垂意
于儒雅功利之夫必先务于权谋夫何端人下取狂简
正敢不益坚所见思勉未闻穷则立言达以行已升沉
异势夷险一心昔赵韩王补表以悟宸聪欧阳公连章
以进善类诚心既切天意自回今观一再之陈闻斯谓
后先之相望念遭逢之若此顾报称之谓何取其片善
卷九 第 9b 页 WYG1170-0220d.png
录其寸长载蒙华衮之一字高之九天远之万里愿赋
缁衣之二章感激之私敷宣靡既
谢观察使大资启
窃以昼锦暂还幸致抠趋之敬雷封初试遽当顾问之
科骤膺非分之褒不任临深之惧窃尝谓杨墨仁义毫
釐之差则流于异端管晏事功方寸之陋则以其小器
况怀材负义者或不顾古人之糟粕而研精覃思者或
未通当世之经纶此后世人材所以难全而昔者圣贤
卷九 第 10a 页 WYG1170-0221a.png
盖常兴叹如正者禀资甚下立志尤疏徒以世业于诗
书遂得早亲于坟典致知格物未能伦类之贯通明善
诚身岂有文理之密察不敢半涂而废惟忧一篑之亏
盖尝千里寻师幸不迷于涂辙第恨独学无友终未免
于面墙忘众口之所非冥一心而自进所谓碌碌馀子
空空鄙夫漫窃斗升以奉甘旨何意天下之大老察其
胸中之所怀深悯滞留特加论荐此盖伏遇某官身为
宗老志在本朝拳拳尽致主之忠挺挺极济时之用决
卷九 第 10b 页 WYG1170-0221b.png
大事定大策每切中于几微行正道出正言已备形于
施设允矣宗庙之美焕乎简策之光君子遵道而行孔
宣父之门仅得数辈大臣不可则止范蜀公而下不知
几人出处各惟其时进退不失其正在其位则以社稷
为悦居于家则以天下为忧搜罗乡曲之遗材以备朝
廷之乏用致兹庸琐获与品题正敢不循省初心激昂
壮志推陈良之北学益坚平日之见闻伫周公之东归
愿效异时之奔走其为感激未易名言
卷九 第 11a 页 WYG1170-0221c.png
回李鸣凤启
滥蒙漕檄沗校乡书欲搜博洽之材颇抑浮虚之习第
忧拔十而失五敢谓得一以当千信所见以不移尽其
心而后已宁遭讥骂不忍阿私一触危机几落深阱惟
天有监付物无私叹时人之始疑至宗伯而论定恭惟
省元先辈学通古奥行满乡评师友渊源远矣有绪文
章尔雅超然不群是诚杞梓之奇才终作栋梁之巨用
盛名已振更深夙夜之思正学以言伫俟天人之对
卷九 第 11b 页 WYG1170-0221d.png
序
送黄侍郎序
昔之有天下者以天下治天下后之有天下者以一人
治天下以天下治天下宜若散然不一也而天下常至
于大治以一人治天下宜若截乎其不乱也而天下常
至于不治何也盖以天下治天下是之谓公道以一人
治天下是之谓私意公道行而天下驯致于大治私说
行而天下驯致于不治亦其理宜也舜非不足于智力
卷九 第 12a 页 WYG1170-0222a.png
也而有四邻文王亦非不足于智力也而有四友盖天
下大物也非一人一手之所能独运也合天下之智力
以运之而天下日趋于治矣后之论者谓舜之相十六
人而文王之辅自伯夷太公之外又有所谓虢叔闳夭
太颠散宜生等亦不下十有馀人何其盛也天之生才
夫岂独私于舜文王之世而已哉盖用之则见不用则
隐耳本朝之有天下也太祖太宗虚已用人收揽豪俊
与之共治当时在政府者不下五六人至于仁宗之世
卷九 第 12b 页 WYG1170-0222b.png
天下之治可谓极矣而考其所以致之者亦不过善于
用人故当时之治莫盛于庆历而庆历政事之臣至于
八人之多此万世帝王当以为法况于圣子神孙乎皇
帝临御天下之二十一年盗贼已弭边烽已息刑章不
繁兵革不用天下之势几于小康矣然徐而察之则政
教陵夷风俗委靡国用匮乏民力罢弊凡所以为根本
之计者皆非确乎有不拔之实朝夕凛凛未知攸济合
天下之智力以共济多事盖未有急于此时者也而乃
卷九 第 13a 页 WYG1170-0222c.png
大不然庙堂之上一相之外相与同心者协力者一人
而已数月之间天下已莫不忧之于是豫章黄公来镇
于蜀已越四载清德既高雅望亦著皇帝若曰尔久劳
于外其遂来归辅予而前乎此者天下亦皆谓公必归
归必相盖上之所眷公者固甚切而下之所以望公以
扶持公道者亦不为不至矣夫古之君子所以相其君
成其功名以显于天下者亦不过曰德量也明识也识
之不明则无以别天下是非邪正无以别天下是非邪
卷九 第 13b 页 WYG1170-0222d.png
正则将以贤为不肖以不肖为贤其将何所不至德量
之不足则必喜于自用而忌天下之才是心一萌视天下
之才皆将无足与共事者举天下之才无足与共事则
举天下之事将独运而独决之岂不殆哉正实有忧于
此故因公之行不自知其僣越而冒言之愿公自勉且
以勉同列焉嘉定七年三月二十有七日山阳度正序
送吴侍郎序
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周中叶以后之诗也殷
卷九 第 14a 页 WYG1170-0223a.png
鉴在夏则周鉴在殷今观不远之云者以见周之可鉴
者近在于周而又不在殷诗人舍周而言殷舍殷而言
夏言愈远而意愈近何其忧时之深爱君之切委曲详
尽忠厚恳恻如是之至也天下之事循其已往之迹而
求之善者以为法不善者以为戒监不越乎两端而已
然举数百年之事而语之事非不切也理非不明也然
而听之藐然者耳目之所不接故也若夫事出于朝夕
之近其利害祸福昭然可见其可忽之而不监耶夫事
卷九 第 14b 页 WYG1170-0223b.png
之失莫知所以为监而不能改无伤也知其所以为监
则改之矣若夫知其敝而莫监而天下之患始至矣往
者熙宁大臣之得君也尽弃祖宗之人材尽变祖宗之
法度天下忧之以为其势必至于极敝大坏而后已也
而识者之论则曰朝廷而不觉悟则已一旦朝廷觉悟
去其所谓新法而复吾祖宗之旧退其所谓新进者而
复进其前日老成之人则天下无事矣然一事之失其
始固群起而议之及其积习之久则与之相安与之相
卷九 第 15a 页 WYG1170-0223c.png
安则其回而变之也为甚难熙宁之法当时公卿大夫
议其非者不知其几其后用事者力破天下之公论主
而持之其说之入于人也深事之行乎天下也久及其
末也举天下之士莫不以其学为孔子之学以其政为
周公之政而不敢议是其习之久而其弊必至于是矣
更化以来判别忠邪审核真伪收前日之所弃者而擢
用之盖知所以鉴矣然君臣宵旰三年于此而治不加
进何也或者既其名而未既其实也欤长沙吴公被旨
卷九 第 15b 页 WYG1170-0223d.png
入觐天下之士皆曰公国之元老且久劳于外今其行
天子必用以为相公将何所先乎正曰公幼之所学无
非齐家治国之道而壮之所行又皆正主庇民之实使
其一旦坐庙堂之上必将不动声色而措天下泰山之
安矣夫天下之事毛举而陈之盖不胜其多也然即近
事而求之士气之委靡销铄其事为最大盖士气者国
之脉也士气不振则国之脉病矣而可不忧乎夫所以
养士气者非所以高爵厚禄之谓也信用其言固所以
卷九 第 16a 页 WYG1170-0224a.png
养之也有言见用则士气昌士气昌则何忧乎盗贼何
畏乎强敌何患乎天下不治正既以答或人之问退而
书以序云嘉定三年四月日门生通直郎知成都府华
阳县度正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