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水金鉴-清-傅泽洪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六 第 1a 页 WYG0582-042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卷一百五十六
          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
  两河总说(此自明至今两河总说也博采诸书其/中或有事迹相同之处祗取其文理之)
   (条贯亦不嫌其/语言之重复也)
 国初都金陵漕舟于江其饷辽卒则自海运即元人
 故道永乐中改都于燕岁漕东南粟四百万石由大
 江涉高邮宝应诸湖绝淮入黄河经会通河出卫河
卷一百五十六 第 1b 页 WYG0582-0420b.png
 白河溯大通河以达于京师设为诸洪泉坝闸盖南
 北之喉咽天下之大命也淮泗水相迫泗州祖陵在
 焉河决而南则逼祖陵抑而北则妨运道引而东河
 淮交注又虑有清口海口之壅顺之则水直泄而漕
 竭逆而堤之则此塞彼决而漫散为祸盖二百四十
 馀年智臣谋士彼善于此者则有之未有能使横流
 奠安永为百世之画者也请按黄河之原委及诸运
 道海道与当代治河之得失诸家之谋议而参以管
卷一百五十六 第 2a 页 WYG0582-0420c.png
 见俟治河者财择焉考郭璞称黄河之源起昆崙山
 潜行伏地至于阗国乃分流岐出合而东注盐泽复
 由积石入于中国径湟中至宁夏灵州复入虏中曲
 折行二千馀里名曰河套即我故东胜等地沦于虏
 者至山西之老牛湾河始入中国套故沃壤而宁夏
 阻河历秦汉唐凿渠引水灌种河为中国患独此受
 其利自河套不守民苦虏掠不得耕耨而地亦荒芜
 矣河既合秦晋诸川其流始大至河南遂散漫泛溢
卷一百五十六 第 2b 页 WYG0582-0420d.png
 至山东势益峻急冲突考之三代以前河东北入海
 未尝与淮合也自汉徙顿丘隋炀帝引汴而河始入
 淮滥觞于宋熙宁澶渊之决至于今日全河入淮矣
 一自兰阳东南流由杞县睢州宁陵归德符离桥宿
 迁小河口入一自宁陵南入涡经亳州蒙城怀远荆
 山口入一自仪封北折经黄陵冈蔡家口梁靖口出
 徐州小浮桥清河县入此河之三道也按舆地河由
 三门七津而上有鸣沙岭宁夏太行诸山夹之相盘
卷一百五十六 第 3a 页 WYG0582-0421a.png
 束不为患渑池孟津而下岸无山矣即河南有北邙
 山河阴有广武山亦仅障南岸一面北岸无所夹束
 至武陟又合以伊洛沁泛之水故其下益汎滥者必
 然之势也按禹𨗳河自积石至龙门南至华阴东至
 底柱及孟津又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洚水至于
 大陆播为九河同为逆河以入于海而水患始平至
 殷盘庚乃数迁都以避河汜犹未徙也周定王五年
 河徙矣犹未决也汉文帝时决酸枣自武帝筑宣房
卷一百五十六 第 3b 页 WYG0582-0421b.png
 于瓠子馆陶分为屯氏后入千乘德棣之河又播为
 八水有所泄而力分故由东京迄唐鲜有河患宋穿
 六塔开二股识者病焉而借河禦敌抑又谬矣明洪
 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淤安山湖而元会通河故迹
 遂湮时以海运辽饷故独议河无议漕成祖北迁始
 犹海运实燕京巳复会通河海运遂罢时河岁为变
 平江伯陈瑄建坝置闸周虑力图至今赖焉正统十
 三年治荥阳县自开封城北经曹濮二州阳榖县以
卷一百五十六 第 4a 页 WYG0582-0421c.png
 入运河至兖州沙湾之东决大洪口诸水从之入海
 景泰四年徐有贞乃更作九堰八闸以制水势复于
 开封金龙口等处开渠二十里引河水自兰阳至徐
 与清河合而河入漕自此始弘治二年复决金龙口
 趋张秋出中牟下尉氏溢兰阳仪封考城归德至宿
 州㳽漫四出不可禁白昂娄性筑堤凿渠南北分而
 主疏五年复决金龙口未几又溃张秋堤夺汶水入
 海东昌临清流几绝而漕舟遂阻群议汹汹谓河不
卷一百五十六 第 4b 页 WYG0582-0421d.png
 可复当复海运而朝议弗是也命平江伯陈锐都御
 史刘大夏治之发丁夫数万于黄陵冈南浚贾鲁河
 一带分杀水势下由梁靖口至丁家道口会黄河出
 徐州流入运河又从黄河南浚孙家渡口别开新河
 一道𨗳水南行由中牟至颍州东入于淮又浚四府
 营淤河由陈留县至归德州分为二派一由宿迁县
 小河口一由亳县濄河会于淮又从黄陵冈至杨家
 口筑坝堰十馀并筑大名府三尖口等处长堤二百
卷一百五十六 第 5a 页 WYG0582-0422a.png
 馀里及修南岸于家店筒瓦箱等处堤一百六十里
 始塞张秋决口更名曰安平镇又于河东置减水石
 坝分五洞以泄水势正德四年溢皮狐营决曹县之
 温家口冯家口等处又北徙至仪封县小宋集而决
 冲黄陵冈埽坝溢入贾鲁河败张家口等处缕水小
 堤循运河大堤东南行而贾鲁河下流淤塞亦出张
 家口合而南注遂决杨家口道曹单二县城下直趋
 丰沛命官塞之十二年溢武城县坏城廓田庐命官
卷一百五十六 第 5b 页 WYG0582-0422b.png
 修浚嘉靖五年上流骤溢东北至沛县庙道口截运
 河至鸡鸣台口入昭阳湖汶泗南下之水从而东而
 河之出飞云桥者漫而北泥沙填淤亘数十里管河
 官力浚之仅通舟楫六年复塞老和尚寺八里屯张
 家庄等处命官发丁夫数万于昭阳湖东北起汪家
 口南抵留城口改凿新河以避黄河冲塞之患寻以
 灾异罢役命官即故道浚之修筑单县林台至沛县
 旧城堤百四十馀里以塞入湖之道又浚赵皮寨孙
卷一百五十六 第 6a 页 WYG0582-0422c.png
 家渡口杀上流之势沛漕复通九年自沛北徙横流
 金乡鱼台出榖亭口命官浚赵皮寨抵宁陵故道及
 筑睢州张见口至归德州长堤百馀里以禦泛涨寻
 以河流改迁罢役十四年筑岔河口缕水堤一道长
 三里又于曹县八里湾抵单县侯家林筑长堤八十
 里十六年凿地丘店野鸡冈等上流支河四十馀里
 十九年浚睢州孙继口至丁家道口淤河五十里二
 十一年又凿野鸡冈上流李景高等口支河三𨗳河
卷一百五十六 第 6b 页 WYG0582-0422d.png
 东注以济二洪二十四年由野鸡冈决而南注泗州
 合淮入海遂溢蒙城五河临淮等县二十五年又决
 曹县溢入武城金乡鱼台单县漂溺甚众命总理河
 道都御史会同南北直𨽻山东河南抚按官议筑曹
 县等处不果三十一年又决房村至曲头集凡决四
 处淤四十馀里命官浚之役夫五万馀三阅月而成
 三十七年淤新集趋段家口析为六支入运河又由
 砀山趋郭贯楼析为五支出小浮桥会徐州洪四十
卷一百五十六 第 7a 页 WYG0582-0423a.png
 四年郭贯楼淤遂决华山出飞云桥截沛以入昭阳
 湖北泛湖陵城孟阳泊至榖亭南溢于徐命官往治
 乃接六年所凿故迹役夫浚之为南阳新河又疏旧
 河自留城至境山又堤马家桥遏河流之出飞云桥
 者使尽归秦沟鱼沛横流始绝惟茶城时有浅阻隆
 庆四年又决邳州注睢宁出小河口自曹家口至直
 河淤百馀里命官浚之复故渠尽塞诸决口六年筑
 堤自徐邳至宿迁三百七十里万历元年茶城复淤
卷一百五十六 第 7b 页 WYG0582-0423b.png
 修建境山闸并护房村等处堤岸及筑遥堤四年开
 草湾𨗳河自安东县后至金城五港入海然泛滥如
 故曹丰徐邳之间随塞随决五年秦沟复淤自崔家
 口历北陈雁门集等处至九里山出小浮桥其一支
 自九里沟诣安山历符离出小河口而崔镇大决散
 漫湖泊间桃源以下故渠多浅入海之路大阻淮安
 垫焉议者又开支河浚海口督漕都御史潘季驯巡
 行相视筑堰以捍淮东侵筑堤以制河南溢严五坝
卷一百五十六 第 8a 页 WYG0582-0423c.png
 启闭使河内不得冲闸而蚀漕诸缕堤迫河者毕展
 筑两崖地洼者各增筑原堤短蹙防护未周者连接
 筑以为即有异常泛溢缕堤不支至遥堤而极可恃
 以无恐矣然堤堰虽坚而疏浚无法以致流沙日壅
 清口日淤泗陵水患实基于此十四年河决范口十
 五年决祥符刘兽医口决兰阳铜瓦厢决封丘原武
 长垣之大社集毛家口茶城又报淤矣十六年诸决
 口皆已塞淤者渐疏通十七年复决双沟单家口于
卷一百五十六 第 8b 页 WYG0582-0423d.png
 是专议筑赵皮寨至李景高口遥堤将军庙至塔山
 长堤筑羊山至土山横堤河防幸无事至二十一年
 河复大为患决汶上决鱼台决济宁决钜野决邳州
 宿迁高邮泛涨泗州几成鱼鳖之乡祖陵松柏槁于
 水者过半皇上震怒急遣科臣荒度之至冬水涸时
 河臣力主分黄开桃源县之黄家坝三十里下五港
 口入海漕臣褚鈇按臣牛应元议广疏入海之途尽
 辟清口之沙以𨗳淮正流上开周家桥下通金家湾
卷一百五十六 第 9a 页 WYG0582-0424a.png
 以泄淮积浮固无事过为分黄者而河臣必欲分之
 也乃黄不之所分之路而之黄堌数十万金钱置乌
 有矣漕臣曰黄堌不塞必为祖陵忧为运道梗按臣
 亦云当乘伏落以挑浅塞黄堌节制黄流依然东注
 而河臣弗听也置黄身之高于不究黄堌之决于不
 塞比晋大司空假手代事者挑三山台赵家圈旋即
 告阻数十万金钱又置乌有矣郁郁祖陵蛟龙将骋
 徐邳中流剪焉几断河臣刘东星以忧死皇上又赫
卷一百五十六 第 9b 页 WYG0582-0424b.png
 然震怒斥大司空简河臣李颐往视事条利便以闻
 又以忧劳病殒再简曾如春时议以为治有标有本
 在因其缓急曩祖陵所恃归仁堤以为捍蔽未尝不
 完且坚也今蒙墙冲决黄水漫入五河与淮会合经
 泗州下洪泽至秋水发深为可虞爰议接筑汴堤遏
 绝黄流自归德至永城筑堤二百三十里自宿州界
 首铺至东关筑堤三十馀里障水东行俾由符离桥
 出宿迁白洋河无为陵患又虑徐沛一带河道浅涩
卷一百五十六 第 10a 页 WYG0582-0424c.png
 议自镇口以里至宿迁县磨儿庄仿闸河规制建大
 闸七座中闸二座并挑浚河身广蓄泗汶泉流以济
 重运又有谓开潘家楼口接徐家口矣有谓开小股
 河接孙家湾矣有谓开何家营从赵家圈复贾鲁河
 故道矣有谓开艮河矣又有谓水之力大不宜与争
 姑捐东方之地徐观其势之所归因而𨗳之力寡而
 利永矣而力主开王家口者总河也按王家口下达
 李吉口经唐家口小浮桥入徐邳宿迁其间应挑应
卷一百五十六 第 10b 页 WYG0582-0424d.png
 筑应塞计四百里有奇夫埽料约银一百四十万派
 夫一十二万馀或高筑堤岸以防南逸或坚筑截河
 堤坝令逼向东流或多筑滚水石坝𨗳馀流归白河
 以减新河之涨或于王家口一河之外别求支流以
 杀其势约以两期告成盖将使陵运永无水患而中
 州之民不为鱼也独计蒙墙口其奔逸之河也王家
 口其未成之河也河已南而挽之使东其势非东方
 之尽下不可且王家口地视黄河水面高者至丈馀
卷一百五十六 第 11a 页 WYG0582-0425a.png
 少亦不下五六尺所开新河阔不过二十丈深不过
 一丈五尺此与黄河比大絜深其不可同年语也明
 矣新河高而旧河下则水不奔趋新口小而旧口大
 则水不吞入引之而流不来刷之而冲不去凿者不
 胜淤筑者不胜溃开河而实无河也且所勘者止徐
 州九里沟以上而徐邳一带全河门户运道襟喉先
 因黄堌口决分夺全河之水嗣因蒙墙口决尽夺全
 河之水致一望平壤所在胶舟不闻一勘焉议者又
卷一百五十六 第 11b 页 WYG0582-0425b.png
 曰自大浮桥以至邳州河身深阔不减昔日吕梁洪
 水面以上尚高二丈馀其间磨儿庄虽稍有淤滩全
 河俱在略加修浚黄河一到可无阻碍诚大加展阔
 未有不顺流而东者又一说也然总河议才两月王
 家口巳无迎溜之势旋开郭遂庄以达下刘口矣或
 谓贾鲁一河蒙墙黄堌二决口之水俱入其中为下
 必因川泽力半功倍焉而议者又以复贾鲁河不便
 于河南开王家口便于河南不便于山东噫苟有利
卷一百五十六 第 12a 页 WYG0582-0425c.png
 于社稷安问其河南与山东也第恐水势难强南堤
 不能束其溢石坝不能攒其流灌城郭漂人民山东
 之水灾频仍河南之阽危转甚矧其祸又不独在河
 南山东而中于陵运也昔宋熙宁河决恩州司马光
 请于二股西置上约擗水令东流既深即塞北流放
 御河胡卢独下以纾恩冀深嬴以西之患帝曰东流
 北流孰轻孰重光曰两地皆王民无轻重真仁人之
 言哉今奈何为一方择便也矧开河易塞河难塞决
卷一百五十六 第 12b 页 WYG0582-0425d.png
 河易塞千百年之黄河难今王家口在蒙墙决口之
 上十五里其河则黄河也不辨牛马望洋向若即汲
 郭王延世之徒犹且却步而不敢前顾欲捧土而塞
 孟津可乎夫新河既成不塞黄河则水势有所专趋
 新河终为淤淀是弃前功也塞之又难为力也无论
 全塞即稍壅之其上流铜瓦厢芝麻庄黄陵冈诸处
 水决裂四出若黄陵冈一决则水渰漕河夺汶济入
 海之路以去如永乐景泰故事是漕舟不通而咽喉
卷一百五十六 第 13a 页 WYG0582-0426a.png
 尽塞视今日黄河虽南而小股河李吉口涓涓之流
 犹可下通徐州建闸济运其事势不侔矣且夫李吉
 口淤而黄堌口决黄堌口半塞而蒙墙口决下决未
 通而傍决复塞则愈决愈上此往事之明鉴(以下俱/明副书)
 大通河即潞河旧为通惠河其源出昌平州白浮村
 神山泉过榆河会一亩马眼诸泉汇为七里泺东贯
 都城由大通桥而下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长一百
 六十馀里元初所凿赐名通惠每十里为一闸蓄水
卷一百五十六 第 13b 页 WYG0582-0426b.png
 通舟以免漕运陆挽之劳国朝永乐以来诸闸犹多
 存者仍设官夫守视然不以转漕河流渐淤成化正
 德间累疏功不果就嘉靖六年自大通桥起至通州
 石坝四十里地势高下四文中间设庆丰等五闸以
 蓄水每闸各设官吏共编夫一百八十名造剥船三
 百只分置各闸使制布囊盛米雇役递相转输
 白河南去通州二百里其源出胡地经密云县合大
 通榆浑诸河凡三百六十里至直沽会卫河入海源
卷一百五十六 第 14a 页 WYG0582-0426c.png
 远流迅河皆溜沙每夏秋暴涨最易冲决每决辄发
 丁夫修筑屡筑屡决正统三年官相视地势自河西
 务径二十里改凿顺下河遂安流每于浅处设铺舍
 置夫甲专管挑浚舟过则招呼使避浅而行自此而
 南运河浅铺以次而设
 卫河旧名御河源出河南之辉县苏门山东北流会
 淇漳诸水过临漳分为二其一北出经大名至武邑
 以入滹沱其一东流经大名东北出临清至直沽会
卷一百五十六 第 14b 页 WYG0582-0426d.png
 白河入海长二千馀里今为运河此河自德州而下
 渐与海近河狭地卑易于冲决
 会通河自临清迤南至济宁州元初由任城开渠至
 安民山一百五十里复自安民山之西南开渠由寿
 张西北至东昌又西北至临清凡二百五十里引汶
 绝济直归漳卫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县黑阳山
 由旧曹州郓城县两河口漫过安山湖而会通渐淤
 永乐九年因海运艰阻疏凿元人故道乃于东平州
卷一百五十六 第 15a 页 WYG0582-0427a.png
 戴村汶水入海处筑一土坝横亘五里遏汶水使西
 流尽出南旺分流四分往南接济徐吕六分往北以
 达临清自后添设新闸修筑旧岸大为漕运之利
 汶河一出新泰县宫山之下曰小汶河一出泰安州
 仙台岭一出莱芜县原山一出县寨子村俱至州之
 静封镇合流曰大汶河出徂徕山之阳而小汶来会
 经宁阳县北冈城历汶上东平东阿又东北流入海
 元于冈城之左筑坝遏汶入洸南流至济宁合沂泗
卷一百五十六 第 15b 页 WYG0582-0427b.png
 二水以达于淮自永乐间筑戴村坝汶水尽出南旺
 于是洸沂泗自会济而汶不复通洸今沂州亦有汶
 河一出蒙山东涧谷一出沂水县南山谷俱入邳州
 淮河
 洸河乃汶水之支流出宁阳县北三十里冈城西南
 流又循县南流三十里会宁阳诸泉又六十里经济
 宁城东与泗合出天井闸河
 沂河源出曲阜县尼山西南分流为二一西流至金
卷一百五十六 第 16a 页 WYG0582-0427c.png
 口坝上即与泗会一南流亦与泗会出塂里河乂有
 出沂水县艾山者会蒙阴沂水诸泉与沂山之汶合
 流至邳州入淮
 泗河源出泗水县陪尾山四泉并发西流至兖州府
 城东又南流经横河与沂水合元时于兖州东门外
 五里金口作坝建闸遏泗之南趋国朝因而修筑每
 夏秋水长则启闸放使南流会沂水由塂里河出师
 家庄闸冬春水微则闭闸令由黑风口东经兖城入
卷一百五十六 第 16b 页 WYG0582-0427d.png
 济又南流会洸水至济宁出天井闸
 济河出王屋山至河南济源县二源合流其水或伏
 或见东出于陶丘北又东北会于汶今在汶上县北
 一名大清河元人作金口坝旁有河西通济流并入
 会通河
 沁河出山西沁源县绵山东谷由太行山麓至河南
 原武县黑阳山与河汴合流至徐州入运河以济徐
 吕二洪每年水势浅深尺寸管洪官按季奏报前代
卷一百五十六 第 17a 页 WYG0582-0428a.png
 尝引沁以通卫正统以前其支流犹自武陟山原村
 东北由红荆口经卫辉凡六十里与卫通天顺七年
 河趋陈颍入淮乃开沁以达徐复引河以合泗而入
 卫之故道始湮
 新河在昭阳湖之东起南阳至留城一百四十一里
 八十八步嘉靖六年以河决命官开浚垂成而止四
 十四年复决乃因旧迹疏凿又起留城至境山浚复
 旧河五十三里凡役夫九万一千有奇八阅月而成
卷一百五十六 第 17b 页 WYG0582-0428b.png
 隆庆元年山水冲决复淤新河之三河口乃经理沙
 薛上流各开支流筑黄家口豸裹沟等坝引薛河由
 吕孟湖出地浜沟筑宋家坝引沙河由尹家湖出鲇
 鱼口筑黄甫坝引沙河由满家湖入南阳湖次年工
 成又为三河口石坝一座南阳湖石堤三十馀里凡
 建闸九筑坝十三减水闸二十开支河九十六里三
 年又于昭阳湖以东沙薛二水所从入旧河处开鸿
 沟废渠达李家口回回墓而东出留城闸计六十馀
卷一百五十六 第 18a 页 WYG0582-0428c.png
 里积水俱有宣泄滕沛利之
 泇河自邳州抵夏镇凡二百三十里中微湖沂河兖
 东汶泗沂费滕峄诸山水钟焉为徐邳橐钥引泉水
 以达吕湖引湖水以入泇河由宿迁出口与淮流接
 可避黄河之险隆庆中朱衡建议下群臣熟计嗣是
 言官屡请舒应龙创开韩庄渠分泄湖流续刘东星
 分委诸臣并力疏辟又开黄泥湾支渠节缩湖流筑
 塞旧漕使水专一而不分建竖坝闸使水潴蓄而不
卷一百五十六 第 18b 页 WYG0582-0428d.png
 泄然河狭微有土山第便轻舟其下版石人力难施
 而说者以开韩庄之山礓不过数十里凿梁城之山
 渠不过十数里费金钱不过数万惮此数十里之艰
 而日与黄河争数千里之利惜此数万之费而岁置
 十百万于洪涛漭瀁之中孰难孰易况设闸必须用
 石则开凿亦非虚糜矣
 海运起于元巴延其议三变终元之世赖之京师即
 元故都北以居庸巫闾为城南以大海为池转运之
卷一百五十六 第 19a 页 WYG0582-0429a.png
 路淮安为中枢河运为左翼海运为右翼永乐中尚
 循元之故道以会通河成遂罢丘浚尝极言海运之
 利而罗洪先访其道里岛屿若风雨云日之占验载
 之舆图中所以屡议屡格者不过动色于风涛耳不
 知海人行海亦犹陆人行陆其习知岛屿以湾泊审
 潮迅飓□之期以为趋避自可无患且元人海运所
 以有失者起太仓嘉定递而北茫洋万里风涛叵测
 无山可避若自淮安而东由登莱泊天津中多岛屿
卷一百五十六 第 19b 页 WYG0582-0429b.png
 可以避风而登州有海市云是石与水气相搏映日
 而成则水浅之证海运必通胶莱舆地图云登莱本
 海运故道稽之往迹平度州东南有南北新河源出
 密县至胶州分为二流北流西河入莱之海仓口以
 其自胶抵莱故名胶莱元时所浚可避迤东海运数
 千里之险今坝闸遗址尚在嘉靖十一年御史方远
 宜巡胶莱访其遗迹为图表之副使王献力主其说
 遂有胶莱之役自南口起麻湾北口至海仓口相距
卷一百五十六 第 20a 页 WYG0582-0429c.png
 三百三十五里两口旧贮潮水不假浚者二百馀里
 浚者一百三十馀里中有分水岭开凿虽难止三十
 里耳河成漕由淮安清江浦历新坝口马家壕麻湾
 口海仓口径抵天津直沽凡一千六百里半从河行
 即海行止由海套不泛大洋历刘家蓬莱岛沙门黑
 水成山诸险功垂成会献去官中罢今故老犹能道
 其详且谓糈不过数万役可借班军不烦他劳费二
 年可告成功与河运递用此塞则彼运彼塞则此运
卷一百五十六 第 20b 页 WYG0582-0429d.png
 仍设重兵屯守胶莱海次卫漕防倭亦一巨镇也难
 者谓隆庆中王宗沭尝行之诽刺藉藉会再运三百
 艘坏而罢然河势湍悍适逢其怒不啻海波之恶闸
 河中两舟难并鱼贯逆溯一夫大呼万橹俱停一舟
 连触数舟并坏较之海运利害亦相当矣抑霍韬有
 云古黄河自孟河至怀庆东北入海今卫河自卫辉
 汲县至临清天津入于海则犹古黄河故道莫若于
 河阴原武之间审视形便𨗳河入卫以达于临清天
卷一百五十六 第 21a 页 WYG0582-0430a.png
 津不惟徐沛之流可杀其半而京师形胜所壮百倍
 冬夏水平则由江入淮沂流至于河阴顺流达卫夏
 秋水迅仍由徐沛以达临清是一举而得两运道也
 黄绾又云漕河发源皆自山东不资于河南旺马场
 樊村安山诸湖但封浚泉源修筑堤岸疏河中积沙
 以深蓄湖水则湖外长沟马房南至钩儿口北至安
 山即宋之梁山泊也地形洼下较诸湖水低改漕经
 焉可免济宁高源浅涩之艰又一说也淮安之东南
卷一百五十六 第 21b 页 WYG0582-0430b.png
 有高家堰永乐间通淮河为运道筑堤堰上以防淮
 水东侵又自府北凿河蓄诸湖水南接清口凡六十
 里建闸递为启闭而筑坝以杀水势自清口引淮为
 清江浦至乌沙河汇管家白马二湖堤黄浦八浅及
 宝应县槐角楼南诸湖相接西抵泗州盱眙县界皆
 运道所经湖东有堤长三十馀里其南高邮邵伯等
 湖皆有石堤运船触堤多败溺弘治三年于高邮迤
 东开新河以避其险曰康济河嘉靖五年于汜光湖
卷一百五十六 第 22a 页 WYG0582-0430c.png
 东开新河三十里康济河遂弃万历十二年又于堤
 东开新河三十馀里以避槐角楼一带之险曰弘济
 河盖宝应诸湖堤岸相接其有沟可通注于海者置
 水闸以防其泄又南则为仪真之上下江口及瓜洲
 便河皆由江达淮之运道也
 黄河为运道之最险曰徐州洪乱石峭立几百馀步
 故又名百步洪去徐州东南六十里有吕梁洪上下
 二洪相距七里亦运道要害万历十一年议由昭灵
卷一百五十六 第 22b 页 WYG0582-0430d.png
 祠南黄河出口历羊山内华山梁山接境山开河设
 闸以避戚港之溜
 士奇曰河源起北纪之首曰北河江源起南纪之首
 曰南河江始岷山浸至楚荆波涛汹涌奔流赴海河
 源虽长未若江广而为患最大治无善策何哉夫河
 能为灾亦能为利者也故不知河之利者则不能抑
 河之害禹平水土亦尽力沟洫而稷成之东南无不
 耕之土分畦列畛亩自为浍顷共为渠疏而成川洼
卷一百五十六 第 23a 页 WYG0582-0431a.png
 而成渊漏者坊塞者浚四野沟洫皆治水之处三时
 耕敛皆治水之日家家自力本业皆治水之人试观
 沿江圩田重重连堤即有冲决距至百损故能束横
 流而注之海而利九害一西北多荒土种亦黍麦水
 不为利遂反为害稍旸则倾泻而无所停淫雨则肆
 溢而无所约桑海时变听之河伯而曰神不可以人
 谋则宁夏之沿河套地最号沃壤神何独庇此一方
 乎又谓西北不可以稻则三代之盛都于冀雍曷尝
卷一百五十六 第 23b 页 WYG0582-0431b.png
 仰给东南夫天人互胜损益相生利害旋转者也垦
 田受一分之利即治河减一分之患使方千里之水
 各有所用而不至助河为暴此十全之利也使方千
 里之民各因其利而不烦官府之鸠此执要之理也
 土著之民各识其水性因以顺为功其与不习之吏
 骤而尝试逆施而倒行者又相万也海运之法以为
 海波甚险而闽粤镜澳全以航海致富以为岛夷足
 虞而当元季世犹能什达六七嗟夫非常之原世之
卷一百五十六 第 24a 页 WYG0582-0431c.png
 所惊也即十全之垦田犹病阻格况海运利害参焉
 者乎然海运不可复而胶莱故道宜备缓急垦田不
 可兴而沿河诸邑亦宜广疏通遗派治河派壅而河
 终溃舍河议漕河决而漕并坏故分支𨗳河因河为
 漕此必然之势亦自然之利也计今独泗陵不得不
 严为堤其他无分河南山东第相河必下之势以成
 其必由之道亦如南江庶几一方病而诸郡犹不为
 鱼乎若夫彼此顾忌首尾牵制较利害于毫毛而不
卷一百五十六 第 24b 页 WYG0582-0431d.png
 权重大取旦夕之苟安而不计久远石坻强凿而罔
 功漏卮旋塞而随裂此无异于捧土为戏者也余前
 过徐相水之势必决入城语分巡公急移民出而以
 愚民不可与虑始请公以身先之公以予为迂惮弗
 徙也未踰年而河夜决盈城半为鱼矣公舍居高与
 居高之民得以舟济(以上俱明副书/)
 
 行水金鉴卷一百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