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十二 第 1a 页 WYG0581-0391c.png
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卷九十二
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
运河水
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
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
入淮通粮道也今广陵邗江是
卷九十二 第 1b 页 WYG0581-0391d.png
吴王夫差既杀申胥不稔于岁乃起师北征阙为深
沟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
黄池
江淮漕运尚矣春秋时吴穿邗沟汉吴王濞开邗沟
通道海陵隋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
扬州沿于江海达于淮泗东坡书传云吴王夫差阙
沟通水而江始有入淮之道禹时则无之愚按吴之
通水有二焉左氏传哀公九年吴城邗沟通江淮此
卷九十二 第 2a 页 WYG0581-0392a.png
自江入淮之道也哀十三年会黄池
此自淮入汴之道也
吴越春秋吴将伐齐自广陵阙江通淮曰渠水汉志
江都县有渠水首受江北至射阳入湖是也又名中
渎水水经注中渎水首受江于江都县县城临江昔
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掘
深沟谓之韩江亦曰邗溟沟自广陵出山阳白马湖
径山阳城西又东谓之山阳浦又东入淮谓之山阳
卷九十二 第 2b 页 WYG0581-0392b.png
口是也山阳本汉射阳县属临淮郡晋义熙中改曰
山阳 吴幼清云江北淮南地高于水虽曰沟通江
淮二水之间掘一横沟两端筑堤壅水在沟中若欲
行舟须自江中拽舟上沟行沟既尽又拽舟下淮江
淮二水实未尝通流也渭按后世堰闸之法可以随
时启闭舟至则开舟过则闭今运河诸闸皆然不闻
有拽舟之事邗沟当亦如此且左氏明言沟通江淮
何以云未尝通流邪 或问吴自哀九年沟通江淮
卷九十二 第 3a 页 WYG0581-0392c.png
之后十年伐齐十一年又伐齐十二年会鲁于橐皋
十三年会晋于黄池国语云夫差既退使告劳于周
曰余沿江溯淮阙沟深水出于商鲁之间其所沿溯
者非即邗江至末口之道乎曰非也射阳以南之水
引江以通湖不可谓之江射阳以北诸路由湖以达
淮不可谓之淮其所称沿江溯淮盖即禹贡扬州之
贡道耳何以知之邗沟之开杜注但云通粮道其水
未必能深广观隋开皇中山阳渎既开而犹不胜战
卷九十二 第 3b 页 WYG0581-0392d.png
舰则吴人所乘馀皇戈船之𩔖不可由此渎明矣故
哀公十年公会吴伐齐左传云徐承帅舟师将自海
入齐齐人败之吴师乃还十三年黄池之役于越入
吴国语云越师沿海溯淮以绝吴路向使伐齐由邗
沟则徐承何独帅舟师泛海其自会而归越师欲绝
其路亦必溯江而不溯淮矣故知吴王沿江溯淮仍
用禹贡扬州之贡道也
管子曰粟行三百里则国无一年之积粟行四百里
卷九十二 第 4a 页 WYG0581-0393a.png
则国无二年之积粟行五百里则众有饥色孙武曰
千里馈粮士有饥色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是言粟
不可推移则籴之者无利粜之处受害
秦欲攻匈奴运粮使天下飞刍挽粟
起于黄腄琅琊负海之
郡转输北河
率三十钟
卷九十二 第 4b 页 WYG0581-0393b.png
而致一石
汉兴漕转山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
汉初致山东之粟不过岁数十万石至孝武而岁至
六百万石几十倍其数矣虽征敛苛烦取之无艺亦
由河渠疏利致之有道也
孝文时贾谊上说曰天子都长安而以淮南东道为
卷九十二 第 5a 页 WYG0581-0393c.png
奉地镪道数千不轻致输郡或乃越诸侯而遂调均
发徵至无状也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
将繇使其远者不在五百里而至公侯地百里中之
而为都输将繇使远者不在五十里而至输者不苦
其繇繇者不伤其费故远方人安及秦不能分人寸
地欲自有之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钱之
费不轻而致也上之所得甚少而人之所苦甚多也
卷九十二 第 5b 页 WYG0581-0393d.png
当是时汉通西南夷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馈
粮率十馀钟致一石又兴十馀万人筑卫朔
方转漕甚辽远自山东咸被其劳
郑当时为大农言曰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
而罢而漕水道九百馀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
并南山下至河三百馀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
下民田万馀顷又可得以溉田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
中之地得榖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
卷九十二 第 6a 页 WYG0581-0394a.png
悉发卒
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后
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其后河东守番系
言漕从山东西
岁百馀万石更底柱之限败亡甚多而亦
烦费穿渠引汾
溉皮氏汾阴下
引
卷九十二 第 6b 页 WYG0581-0394b.png
河灌汾阴蒲坂下度可得五千顷五千顷故尽河壖弃
地民茭牧其中耳
今槩田之度可得榖二百万石以上
榖从渭上与关中无异而砥柱之东可无复漕天子以
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数岁河移徙渠不利则田者
不能偿种久之河东渠田废予越人令少府以为稍入
其后人有上书欲通袖斜道
卷九十二 第 7a 页 WYG0581-0394c.png
及漕事
下御史大夫张汤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
故道多阪回远今穿褒斜道
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
漕从南阳上沔入褒褒之绝水至斜间
百馀里以车转从斜下下渭如此汉中之谷可致山东
从沔无限
卷九十二 第 7b 页 WYG0581-0394d.png
便于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朩竹箭之饶拟于
巴蜀天子以为然拜汤子卬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
斜道五百馀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
漕番系欲省底柱之漕穿汾河渠以为溉田作
者数万人郑当时为渭漕渠回远凿直渠自长安至华
阴作者数万人朔方亦穿渠作者数万人各历二三期
功未就费亦各巨万十数
汉武帝元光六年春穿漕渠通渭
卷九十二 第 8a 页 WYG0581-0395a.png
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夏四月遣将作谒者王吴修汴渠
致堂胡氏曰世言隋炀帝开汴渠以幸扬州文士考
禹贡言尧都冀州居河下流而入都贡赋重于用民
力故每州必记入河之水独淮与河无相通之道求
之故迹而不得乃疑汴水自禹以来有之不起于隋
世既久远或名鸿沟或名官渡或名汴渠大概皆自
河入淮故淮可引江湖之舟以达于冀也今据后汉
卷九十二 第 8b 页 WYG0581-0395b.png
书则平帝时巳有汴渠曰河汴决坏则谓输受之所
也至是发卒数十万修渠堤则平地起两岸而汴水
行其中也十里立一水门更相洄注则以节制上流
恐河溢为患也是正与今之汴渠制度无异特未有
导洛之事耳史曰渠堤自荥阳而东则上疑其为鸿
沟下疑其为官渡者恐未得其要官渡直黄河也故
袁曹相距沮授曰悠悠黄河吾其济乎汴渠自西而
东鸿沟乃横亘南北故曰未得其要也独所谓自禹
卷九十二 第 9a 页 WYG0581-0395c.png
以来有汴者此则不易之论也
邓训字平叔永平中理虖沱石臼河从都虑至
羊肠仓欲令通漕太原吏人苦役连年无成
转运所经三百八十九隘前后没溺死者不可胜算建
初三年拜训谒者使监领其事训考量隐括知大功难
立具以上言肃宗从之遂罢其役更用驴辇岁省费亿
万计全活徒士数千人迁护乌桓校尉
卷九十二 第 9b 页 WYG0581-0395d.png
汉章帝建初三年夏四月已巳罢常山呼沱石臼河漕
虞诩迁武都太守先是运道艰险舟车不通驴马负载
僦五致一诩乃自将吏士按行川谷由沮至下辩
数十里皆烧石剪水
开漕船道
以人僦直雇借佣
者于是水运通利岁省四千馀万
卷九十二 第 10a 页 WYG0581-0396a.png
汉献帝建安九年春正月济河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
道
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凿渠自滹沱入𣲖水名平虏
渠又从泃河口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
卷九十二 第 10b 页 WYG0581-0396b.png
三国时辽西乌桓以袁尚兄弟入塞曹操将讨之乃
凿二渠以通运一自滹沱入𣲖水谓之平虏渠一自
泃口入潞河谓之泉州渠以通海运说文𣲖水出雁
门葰人戍夫山东北入海水经泃水出无终西山西
北流至平谷又南流入于潞河又东合泉水渠口曹
操所筑也渠东至乐安亭南与泸水合入海按二水
当时通漕以制辽左所谓平虏渠者在今都城之南
疑即滹沱入运处也唯泉州渠乃在京北而东入辽
卷九十二 第 11a 页 WYG0581-0396c.png
海不知定在何处若因其遗迹通之以馈平卢辽西
亦一便也泉州故城在幽州雍奴
汉献帝建安十八年九月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河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上穿阳渠引洛水为漕百姓得
其利
贾逵为豫州刺史州南与吴接逵外修军旅内治民事
遏鄢汝造新陂又断山溜长溪水造小弋阳陂又通运
卷九十二 第 11b 页 WYG0581-0396d.png
渠二百馀里所谓贾侯渠者也
邓艾迁尚书郎时欲广田蓄榖为灭贼资使艾行陈项
以东至寿春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
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乃著济河
论以喻其指又以为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许都以
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
功费巨亿以为大役陈蔡之间上下田良可省许昌左
卷九十二 第 12a 页 WYG0581-0397a.png
右诸稻田并水东下令淮北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
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除
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十万
馀斛于淮北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敌无不
克矣宣帝善之事皆施行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
南有事大军兴举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
水患艾所建也
魏正始三年三月奏开广漕渠引河入汴溉东南诸陂
卷九十二 第 12b 页 WYG0581-0397b.png
始大佃于淮北 四年秋九月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
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馀顷自是淮北仓庾
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
大皇时使陈勋于句容县凿开水道立十二埭以通
吴会诸郡故船不复由京口
晋武帝泰始十年凿陜南山决河东注洛以通运漕
杜预都督荆州旧水道唯沔汉达江陵千数百里北无
卷九十二 第 13a 页 WYG0581-0397c.png
通路又巴丘湖沅湘之会表里山川实为险固荆蛮之
所恃也预乃开杨口起夏水达巴陵千馀里内泻长江
之险外通零桂之漕南土歌之曰后世无叛由杜翁孰
识智名与勇功
李矩为汝阴太守永嘉初使矩与汝南太守袁孚率众
修洛阳千金堨以利运漕
河南十二县境簿曰河南县城东十五里有千金堨
洛阳记曰千金堨旧堰谷水魏时更修此堰谓之千
卷九十二 第 13b 页 WYG0581-0397d.png
金堨积石为堨而开沟渠五所谓之五龙渠渠上立
堨堨之东首立一石人石人腹上刻勒云太和五年
二月八日庚戌造筑此堨更开沟渠此水衡渠上其
水助其坚也必经年历世是故部立
石人以记之云尔盖魏文帝修王张故绩也堨是都
水使者陈协所造也语林曰陈协数进阮步兵酒后
晋文王欲修九龙堰阮举协文王用之掘地得古承
水铜龙六枚堰遂成水历堨东注谓之千金渠逮于
卷九十二 第 14a 页 WYG0581-0398a.png
晋世大水暴注沟渎泄坏又广功焉石人东胁下文
云太始七年六月二十三日大水并瀑出常流上三
丈荡坏二堨五龙泄水南注泻下加岁久漱齧每涝
即坏历载消弃大功今故为今堨更
于西开泄名曰代龙渠地形正平诚得为泄至
理千金不与水势激争无缘当坏由其卑下水得输
上漱齧故也今增高千金于旧一丈四尺五龙
自然必历世无患若五龙岁久复坏可转于西更开
卷九十二 第 14b 页 WYG0581-0398b.png
二堨二渠合用二十三万五千六百九十八功以其
年十月二十三日起作功重人少到八年四月二十
日毕代龙渠即九龙渠也后张方入洛破千金堨公
私赖之水积年渠堨颓毁石砌殆尽遗基见存朝廷
太和中修复故堨按千金堨石人西胁下文云若沟
渠久疏深引水者当于河南城北石碛西更开渠北
出使首孤立故沟东下因故易就碛坚便时事业巳
讫然后见之加边方多事人力苦少又渠堨新成未
卷九十二 第 15a 页 WYG0581-0398c.png
患于水是以不敢预修通之若于后当复兴功者宜
就西碛故书之于石以遗后贤矣虽石碛沦败故迹
可冯
兖州既平幼度患水道险涩粮运艰难用督护闻人奭
谋堰吕梁水树栅立七埭为派拥二岸之流以利运漕
隋文帝受禅薛胄三迁兖州刺史先是兖州城东沂泗
二水合而南流汎滥大泽中胄遂积石堰之决令西注
卷九十二 第 15b 页 WYG0581-0398d.png
陂泽尽为良田又通转运利尽淮海百姓赖之号为薛
公丰兖渠
隋文帝开皇三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
备于是诏于蒲陜虢熊伊洛郑怀邵卫汴许汝等水次
十三州置募运米丁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
仓陜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漕关东及
汾晋之粟以给京师又遣仓部侍郎韦瓒向蒲陜以东
募人能于洛阳运米四十石经砥柱之险达于常平者
卷九十二 第 16a 页 WYG0581-0399a.png
免其征戍其后以渭水多沙流有深浅漕者苦之四年
诏曰京邑所居五方辐辏重关四塞水陆艰难大河之
流波澜东注百川海渎万里交通虽三门之下或有危
虑若发自小平陆运至陜还从河水入于渭川兼及上
流控引汾晋舟车来去为益殊广而渭川水力大小无
常流浅沙深即成阻阂计其途路数百而巳动移气序
不能往复操舟之役人亦劳止朕君临区宇兴利除害
公私之弊情甚悯之故东发潼关西引渭水因藉人力
卷九十二 第 16b 页 WYG0581-0399b.png
开通漕渠量事成功易可成就巳令工匠巡历渠道观
地理之宜审终久之义一得开凿万代无毁可使官及
私家方舟巨舫晨昏漕运沿溯不停旬日之功堪省亿
万诚知时当炎暑动致殷勤然不有暂劳安能永逸宣
告人庶知朕意焉于是命宇文恺率水工凿渠引渭水
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馀里名曰广通渠转运通利
关内赖之 其后山东频年霖雨杞宋陈亳曹戴谯颍
等诸州达于沧海皆困水灾所在沈溺十八年天子遣
卷九十二 第 17a 页 WYG0581-0399c.png
使将水工巡行川源相视高下发随近丁以疏导之因
乏者开仓赈给前后用榖五百馀石遭水之处租调皆
免自是频有年矣
隋文帝开皇四年六月壬子开渠自渭达河以通运漕
苏孝慈为太子右卫率兵部尚书明年上于陜州置常
平仓转输京下以渭水多沙流乍深乍浅漕运者苦之
于是决渭水为渠以属河令孝慈督其役渠成上善之
卷九十二 第 17b 页 WYG0581-0399d.png
开皇中徵衍为开漕渠大监部率水工凿渠引渭水经
大兴城北东至潼关漕运四百馀里关中赖之名曰富人
渠
隋文帝开皇七年夏四月庚戌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
运漕
隋炀帝大业元年辛亥发河南诸郡男女百馀万开通
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
卷九十二 第 18a 页 WYG0581-0400a.png
昔禹于荥泽下分大河为阴沟出之淮泗至浚仪西
北复分二渠其后或曰鸿沟或曰浪宕渠或曰浚仪
渠或曰石门渠石门渠东合济水与河渠东注至于
敖山之北而兼汴水又东至荥阳之北而旃然之水
东流入汴荥阳之西有广武二城汴水自二城间小
涧中东流而出济水至此乃绝桓温将通之而不果
者晋太和之中也刘裕浚之始有湍流奔注以漕运
卷九十二 第 18b 页 WYG0581-0400b.png
者义熙之间也皇甫谊发河南丁夫百万开之起荥
阳入淮千有馀里更名之曰通济渠者隋大业之初
也后世因其利焉
隋炀帝大业四年春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
馀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大业元年发河南道诸州郡兵夫五十馀万开通济
渠自河起荥泽入淮千馀里又发淮南诸州郡丁夫
卷九十二 第 19a 页 WYG0581-0400c.png
十馀万开䢴沟自山阳淮至于扬子入江三百馀里
水面阔四十步造龙舟两岸为大道种榆柳自东郡
至江都二千馀里树荫相交每两驿置一宫为停顿
之所自京师至江都离宫四十馀所 三年六月敕
开永济渠引汾水入河又自汾水东北开渠合渠水
至于涿郡二千馀里通龙舟
卷九十二 第 19b 页 WYG0581-0400d.png
睢阳有王气出占天耿纯臣奏后五百年当有天子
兴炀帝观广陵图翼日与大臣言欲泛巨舟自洛入
河自河达海入淮至广陵时有諌议大夫萧怀静奏
曰臣闻秦始皇时金陵有王气始皇使人凿㡭砥柱
王气遂绝今睢阳有王气又陛下喜在东南欲泛孟
卷九十二 第 20a 页 WYG0581-0401a.png
津又虑危险况大梁西北有故河道乃是秦时王离
畎水灌大梁之处欲乞陛下广集兵夫于大梁起首
开掘西自河阴引孟津水入东至淮放孟津水出此
间地不过千里况于睢阳境过一则路达广陵二则
凿穿王气帝闻奏大喜群臣皆默帝乃出敕朝堂有
諌开河者斩之诏以征北大总管麻叔谋为开河都
护以荡寇将军李渊为副使渊称疾不赴即以左屯
卫将军令狐达代渊为开渠副使都督自大梁起首
卷九十二 第 20b 页 WYG0581-0401b.png
于乐台之北建修渠所署命之为卞渠因名其府署
为卞渠上源传舍也诏发天下丁夫男十五以上五
十以下者皆至如有隐匿者斩帝以河水经于卞乃
赐卞字加水丁夫计三百六十万人乃更五家出一
人或老幼或妇人等供馈饮食又令少年骁卒五万
人各执杖为吏如节级队长之𩔖共五百四十三万
馀人叔谋乃令三分中取一分人自上源而西至河
阴通连古河道迤逦趋愁思台而至北去又令二分
卷九十二 第 21a 页 WYG0581-0401c.png
丁夫自上源驿而东去乃隋大业五年八月上旬建
功畚锸既集东西横布数千里及开汴梁盈灌口点
检丁夫约折二百五十万人其部役兵士旧五万人
折二万三千人功既毕上言于帝决下口注水入汴
梁帝自洛阳迁驾大渠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
使命至急如星火民间有配著造船一只者家产破
用皆尽犹有不足枷项笞背然后鬻货男女以供官
用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至大梁又别加修饰舳
卷九十二 第 21b 页 WYG0581-0401d.png
舻相继连接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联绵不绝锦帆过
处香闻百里
通典汴渠在河南府河阴县南二百五十步今名通
济渠隋炀帝开导西通河洛南达江淮汴州
有通济渠隋炀帝开引黄河水以通江淮漕运兼引
汴水即浪□渠也九域志汴水古通济
渠也在开封县周语谷洛斗注云洛在王城之南榖
在王城之北东入于瀍至灵王时谷水盛出于王城
卷九十二 第 22a 页 WYG0581-0402a.png
之西而南流合于洛水
板渚水经河水又东合泛水又东经板城北注
云有津谓之板城渚口左传吴城䢴沟通江
淮注云于䢴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
口入淮通粮道也今广陵韩江是隋开䢴沟自山阳
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自楚州宝应县北流入淮
卷九十二 第 22b 页 WYG0581-0402b.png
大业六年十二月敕开江南河自京口至馀杭郡八
百馀里水面阔十馀丈又拟通龙舟驿宫草顿并足
欲东巡会稽
隋炀帝开通济渠自东都西苑引谷洛之水达于河
又自板渚引河水达于汴又自大梁东引汴水入泗
达于淮又自山阳至扬子达于江于是江淮河汴之
水相属而为一矣炀帝又开永济渠因沁水南连于
河北通涿郡又穿江南河自京国至杭州八百里盖
卷九十二 第 23a 页 WYG0581-0402c.png
今所用者皆其旧迹也夫会通河自济汶以下江河
淮泗通流为一则通济之遗也滹沱豫章则永济之
遗也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而为后世开万
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秦皇亦然今东起辽
阳北至上郡延袤万里有边城之利皆非长城之墟
耶嗟夫此未易与一二浅见者道也
隋虽无道然开此三渠以通天下漕百世之后赖以
通济
卷九十二 第 23b 页 WYG0581-0402d.png
行水金鉴卷九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