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四 第 1a 页 WYG0581-0181c.png
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卷七十四
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
江水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
岷山江所出在梁州沱江别名
汉地理志云南郡支江县江沱在西此荆州之沱也
蜀郡郫县江沱在西此梁州之沱也盖自江水溢出
卷七十四 第 1b 页 WYG0581-0181d.png
别为支派者皆名为沱故梁荆二州皆有沱也此言
东别为沱接于岷山导江之下则自江水始出而别
流者也意其指梁州之沱也
易氏曰岷山汉志在蜀郡湔氐道西徼外考唐志岷
山近在茂州而江源远出西徼松州交川县古西羌
地江源镇在县西北三十里江南流二百四十里至
冀州冀水县二百步又六十里至茂州汶山县汶山
即岷山禹导江始此又经蜀州之青城县彭州之导
卷七十四 第 2a 页 WYG0581-0182a.png
江县后以二县治永康军又三百七十里至成都县
南七里县有沱江镇以沱水名即东别为沱者也
旧说江出岷山在今茂州汶山县发源不一而亦甚
微水经注曰其源若瓮口可以滥觞四川总志曰岷
山在茂羌之列鹅村一名鸿濛即陇山之南首故称
陇蜀又名沃焦山江水所出水利志曰蜀诸水咸出
卷七十四 第 2b 页 WYG0581-0182b.png
岷江江源在羌地之列鹅村名羊膊岭者分为二派
一西南流为大渡河一正南入溢村至石纽过汶川
历今灌县境又有湔水出焉灌之上流西北十数里
有水出尤溪口又数十里有水出白沙口同会于灌
经灌西南流者为之南江即禹所导岷江正流江源
志曰岷江发源于临洮之朩塔山山顶分东西流由
甘松岭八百里至漳腊其水渐大复经䥥刀湾达松
潘于下水关入红花屯达垒溪至穆肃堡黑水从南
卷七十四 第 3a 页 WYG0581-0182c.png
合之入深沟经茂州南至于威汶转银岭合草坡河
至蚕岩入灌口分道而下由威至玉垒山为玉轮江
至汶为皂江至灌为沫江一云洮河发源岷山北流
入陜为临洮府南入川为大川之祖范成大曰江源
自西戎中来由岷山涧壑出而会于都江世云江出
岷山者自中国所见言之也陆游曰常登嶓冢之山
有泉涓涓出山间是为汉水之源事与经合及西游
岷山欲穷江源而不可得盖自蜀境之西大川广谷
卷七十四 第 3b 页 WYG0581-0182d.png
谽谺起复西南走蛮箐中皆岷山也则江所从来尤
荒远难知履按云南志谓金沙江之源出于吐蕃之
犁石南流渐广至于武定之金沙巡司经丽江鹤庆
又东过四川之会州建昌等卫以达于马湖叙南然
后合于大江趋于荆吴又缅甸宣慰司志谓其地势
广衍有金沙江阔五里水势甚盛缅人恃以为险其
源之远且大也明矣何为言江源者止于岷山耶盖
江出犁石即昆崙之南河出朵甘思即昆崙之西二
卷七十四 第 4a 页 WYG0581-0183a.png
源实前人所未详也
川西自岷峨北流为洮入黄河南流入川为大江此
知岷峨总是一山只横障西南二处为异耳今江水
果随岷峨至嘉眉直下中间如巂州之大渡沫水夹
江之青衣犍为之汉水无不凑集至嘉定为一都聚
合之禹贡岷山导江一语地势惬合
岷山广远江水所出必有定处近世无能穷其源者
隋经籍志有寻江源记一卷今不传未知其说云何
卷七十四 第 4b 页 WYG0581-0183b.png
据汉志言江水出湔氐道西徼外则当以郦注所引
益州记为正自晋以下说江源者皆云出羊膊岭与
益州记同羊膊岭一名铁豹岭按益州记江水𤼵源
自羊膊岭东南下二百馀里至西陵又南下二百四
十里至汶山故郡即今茂州是也然则江源在茂州
之西北去州四百四十馀里亦可谓远矣而范至能
陆务观乃云江源出西戎不可穷极盖以唐人言江
源自松州甘松岭始
卷七十四 第 5a 页 WYG0581-0183c.png
而当时又有谓羊膊
岭在茂州列鹅村者其地太近故为是说非谓江源
更在羊膊之外也近志引江源记云岷江发源于临
洮木塔山山顶分东西流南流八百里经甘松岭又
南经漳腊堡西其水渐大复经䥥刀湾达松潘下水
关临洮今陜西洮州卫也在松潘之东北江源果𤼵
此则又自东北而来与氐道西徼外之岷山相去悬
绝为此说者盖因隋志云岷山在临洮郡临洮县括
卷七十四 第 5b 页 WYG0581-0183d.png
地志云岷山在岷州溢乐县见有一水自木塔山来
入江者遂以为江水发源彼中明与汉志相背无稽
之言不可从也 古今言岷山者凡四处一在今四
川松潘卫卫东南去布政司七百六十里史记作汶
山封禅书云自华以西名山七有渎山蜀之汶山也
汉书地理志云岷山在湔氐道西徼外江水所出蜀
志秦宓曰蜀有汶阜之山江出其腹华阳国志云岷
山一名沃焦山其跗曰羊膊江水所出任豫益州记
卷七十四 第 6a 页 WYG0581-0184a.png
云大江泉源始发羊膊岭下东南下百馀里至白马
岭而历天彭阙水经注云岷山在蜀郡氐道县即渎
山也又谓汶阜山在徼外江水所导隋志汶山在汶
山郡左封县此皆谓在
松潘者也一在今成都府之茂州州本冉駹国汉以
其地置汶山郡治汶江县晋改曰广阳隋又改曰汶
山山海经注云岷山在广阳县水经注云汶水出汶
江道徼外岷山玉轮坂下元和志云汶山县有汶山
卷七十四 第 6b 页 WYG0581-0184b.png
即岷山去青城山百里天色晴明望见成都即陇山
之南首张栻西岳碑云岷山在茂州列鹅村其跗曰
羊膊也舆地广记云岷山在汶山县西北俗谓之铁
豹岭王氏地理通释云太渡河一名羊山江源出铁
豹岭岭即羊膊之异名也此皆谓在茂州者也一在
成都府之灌县县夲汉绵虒郫江原三县地周武帝
分江源置青城县因山为名元和志云青城山在蜀
州青城县西北三十二里杜光庭成都记云岷山连
卷七十四 第 7a 页 WYG0581-0184c.png
峰接岫千里不绝灌县青城山乃其第一峰也县志
云汶山在县北三十里盖即青城矣一在今陜西岷
州卫卫本汉陇西郡地西魏置溢乐县今卫治即其
故城括地志云岷山在岷州溢乐县南连绵至蜀几
二千里皆名岷山元和志云山在溢乐县南一里此
皆谓在岷州卫者也然则岷山最大志家各就其所
在言之陆游曰自蜀郡之西大山广谷谽谺起伏西
南走蛮箐中皆岷山也薛季宣曰今自岷洮松叠以
卷七十四 第 7b 页 WYG0581-0184d.png
南其大山峻岭班班可考者皆岷山之随地立名者
耳此说是也观汉志云山在徼外则固不可以湔氐
一县限之矣大抵岷山北起于溢乐实跨古雍州之
境而南则讫于青城绵地千馀里与太行伯仲或专
指在松潘亦非笃论然大江所出则必直氐道西徼
外者也沱谓梁之郫江荆之夷水也东别为沱者谓
江水东流而别为沱以大势言之江自梁而荆皆东
也传云江东南流沱东行非是正义云以上云浮于
卷七十四 第 8a 页 WYG0581-0185a.png
江沱潜汉其次自南而北江在沱南知江东南流而
沱东行是专以荆州之沱释傅也蔡传云沱江之别
流于梁者则又遗却荆州之沱东至于澧相去不太
阔绝乎唯林氏兼二州言之确不可易
卷七十四 第 8b 页 WYG0581-0185b.png
岷山在蜀郡氐道县大江所出东南过其县北
岷山即渎山也水曰渎水矣益州记曰大江泉源即
今所闻始发羊膊岭下缘崖散漫小大百数殆未滥
觞矣东南下百馀里至白马岭而历天彭阙亦谓之
为天谷也秦昭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见氐道县有天
彭山两山相对其形如阙谓之天彭门亦曰天彭阙
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汉延平
中岷山崩壅江水三日不流
卷七十四 第 9a 页 WYG0581-0185c.png
江水自天彭阙东径汶关而历氐道县北
汉武帝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以统之县本秦置后
为升迁县也益州记曰自白马岭回行二千馀里至
龙涸又八十里至西陵县又南下六十里至石镜又
六十馀里而至北部始百许步又西百二十馀里至
汶山故郡乃广二百馀步又西南百八十里至湿坂
卷七十四 第 9b 页 WYG0581-0185d.png
江稍大矣故其精则井络缠曜江汉炳灵河图括地
象曰岷山之精上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故书
曰岷山导江泉流深远盛为四渎之首广雅曰江贡
也风俗通曰出珍物可贡献释名曰江共也小水流
入其中所公共也东北百四十里崃山中江所出东
注于大江又东百五十里曰崌山北江所出东注于
大江江水又径汶江道汶出徼外岷山西玉轮坂下
而南行又东径其县而东注于大江故苏代告楚曰
卷七十四 第 10a 页 WYG0581-0186a.png
蜀地之甲浮船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谓
是水也
卷七十四 第 10b 页 WYG0581-0186b.png
又有湔水入焉
水出绵道亦曰绵虒县之玉垒山吕忱云一曰半浣
水也下注江
又东别为沱
卷七十四 第 11a 页 WYG0581-0186c.png
郭景纯所谓玉垒作东别之标者也渡江有笮桥
又历都安县
李冰作大堰于此堰于江作塴塴有左右口谓之湔
塴江入郫江捡江以行舟益州记曰江至都安堰其
右捡其左流遂东郫江之右也因山颓水坐致竹朩
以溉诸郡蜀人旱则藉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故记
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
府也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
卷七十四 第 11b 页 WYG0581-0186d.png
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江水又径临邛县县有火井
盐水昏夜之时光兴上照又径江乡县
江水出焉
又东北径郫县又东径成都县县有二江双流郡下
故扬子云蜀都赋曰两江珥其前者也风俗通曰秦
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两江有
七桥直西门郫江冲里桥西南石牛门曰市桥吴汉
入蜀自广都令轻骑先往焚之桥下谓之石犀渊李
冰昔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石犀渠于南江命之
卷七十四 第 12a 页 WYG0581-0187a.png
曰犀牛里后转犀牛二头在府中一头在市桥一头
沉之于渊也大城南门曰江桥桥南曰万里桥西上
曰夸桥下曰莋桥南岸道东有文学始文翁为蜀守
立讲堂作石室于南城后学堂火后守更增二石室
后州学夺郡学移夸里道西故锦官也言锦工织锦
则濯之江流而锦至鲜明濯以沱江则锦色弱矣遂
命之为锦里也江北则左对繁田文翁又穿湔㳛以
溉灌繁田一千七百顷又东绝绵洛径五城界至广
卷七十四 第 12b 页 WYG0581-0187b.png
都北岸南入于江谓之五城水口斯为北江水又东
至南安为碧玉津故左思云东越玉津也
卷七十四 第 13a 页 WYG0581-0187c.png
又东南过犍为武阳县青衣水沫水从西南来合而注
之
县故大夜郎国汉武帝开道置以为县有
江入焉
出江乡县首受大江东南流至武阳县注于江县下
注上旧有大桥广一里半谓之安汉桥水盛岁坏民
苦治功后太守李严凿大杜山寻江通道此桥遂废
县有赤水下注江此县藉江为大堰开六水门用灌
卷七十四 第 13b 页 WYG0581-0187d.png
郡下北山江水又与文井江会李冰所导也文井水
又东径江都县县滨文井江江上有长堤堤跨四十
里有朱亭又东至武阳县天社山下入江江水自武
阳东至彭亡聚曰外水又东南径南安县西有熊耳
峡连山竞险接岭争高有滩名垒坻亦曰盐溉李冰
所平也县治青衣江会衿带二水矣即蜀王开明故
治也县南有峨眉山有濛水即大渡水也水发濛溪
东南流与涐水合南至南安入大渡水大渡水又东
卷七十四 第 14a 页 WYG0581-0188a.png
入江
又东南过僰道县北若水淹水合从西来注之又东注
水北流注
县本僰人居之地理风俗记曰夷中最仁有人道故
字从人秦纪谓僰僮之富者也汉武帝感相如之言
使县令南通僰道费功无成唐蒙南入斩之乃凿石
卷七十四 第 14b 页 WYG0581-0188b.png
开阁以通南中迄于建宁二千馀里山道广丈馀深
三四丈其錾之迹犹存江中崖峻岨险不可穿凿李
冰乃积薪烧之故其处悬岩犹有赤白玄黄五色焉
又与符里水合
水出宁州南广郡南广县县故犍为之属县也导源
卷七十四 第 15a 页 WYG0581-0188c.png
汾关山北流有大步水注之出南广县北流至符里
水又北径僰道入江谓之南广口
又东过江阳县南洛水从三危山东过广魏洛县南东
南注之
洛水出洛县漳山南径洛县故城南广汉郡治也又
南径新都县蜀有三都谓成都广都此其一焉与绵
水合水西出绵竹县又与湔水合亦谓之郫江也又
卷七十四 第 15b 页 WYG0581-0188d.png
径犍为牛鞞水又东径资中县又径安汉县谓之绵
水也自上诸县咸以溉灌故语曰绵洛为没沃也绵
水至江阳县方山下入江谓之绵水口曰中江江阳
县枕带双流据江洛会也
卷七十四 第 16a 页 WYG0581-0189a.png
径安汉县北
县虽迫山川土地特美蚕鱼盐家有焉江阳郡治也
故犍为岐江都尉建安十八年刘璋立
东径樊石滩又径大附滩
频历二险也
又东过符县北邪东南鳛部水从符关东北注之
卷七十四 第 16b 页 WYG0581-0189b.png
县故巴夷之地汉武帝建初六年以唐蒙为中郎将
从万人出巴符关者也其鳛部之水所未闻矣或是
水之殊目非所究也
又东北至巴郡江州县东强水涪水汉水白水宕渠水
五水合南流注之
强水即羌水也宕渠水即潜水渝水矣巴水出晋昌
郡宣汉县巴岭山西南流历巴中径巴郡故城南西
南入江庾仲邕所谓江州县对二水口右则涪内水
卷七十四 第 17a 页 WYG0581-0189c.png
左则蜀外水即是水也江州县故巴子之都也秦置
巴郡汉初平元年分巴为三郡于江州则永宁郡治
也
卷七十四 第 17b 页 WYG0581-0189d.png
又东至枳县西延江从牂牁郡北流西屈注之
东径阳关巴子梁江之两岸犹有梁处巴之三关斯
为一也江水又东右径黄葛峡又左径明月峡东至
梨乡历鸡鸣峡江之南岸有枳县治华阳记曰枳县
在江州巴郡东四百里治涪陵水会庾仲邕所谓有
别江出武陵者也水乃延江之枝津分水北注径涪
陵入江故亦云涪陵水也江水又东径涪陵故郡北
又东径汉平二百馀里左自涪陵东出百馀里而届
卷七十四 第 18a 页 WYG0581-0190a.png
于积石东为桐柱滩
又径东望峡东历平都
峡对丰民洲旧巴子别都也华阳记曰巴子虽都江
平州又治平都即此处
又径虎须滩
卷七十四 第 18b 页 WYG0581-0190b.png
滩水广大夏断行旅
又东径临江县南
华阳记曰县在枳东四百里东接朐忍县
又东得黄华水口
江浦也
左径石城南
卷七十四 第 19a 页 WYG0581-0190c.png
庾仲邕曰临江至石城黄华口一百里
又东至平洲
洲上多居民
又东径壤涂而历和滩又东径界坛
是地巴东之西界益州之东境故得是名
又东右得将龟溪口
华阳记曰朐忍县出灵龟自此溪也
又东会南北集渠
卷七十四 第 19b 页 WYG0581-0190d.png
二溪水涪陵县界谓之于阳溪溪水北流注于江谓
之南集渠口亦曰于阳溪口又南一百里入朐忍县
南入于江谓之北集渠口别名班口又曰分水口
又右径池溪口
盖江汜决入也
又东径石龙
水至于博阳二村之间有盘石广四百丈长六里而
复殆于岨塞江川夏没冬出基亘通渚
卷七十四 第 20a 页 WYG0581-0191a.png
又东径羊肠虎臂滩
杨亮为益州至此舟覆惩其波澜蜀人至今犹名之
曰使君滩
又东彭水注之
水出巴渠群獠中东南流径汉丰县东而西注彭溪
谓之清水口彭溪又入径朐忍县西六十里南流至
于江谓之彭溪口
又东右径朐忍县故城南
卷七十四 第 20b 页 WYG0581-0191b.png
常璩曰县在巴东郡西二百九十里县治故城跨其
山坂南临大江江南岸有方山枕侧江濆
又东径瞿巫滩
即下瞿滩也乂谓之博望滩左则汤溪水注之水源
出县六百馀里上庸界南流历其县翼带盐井一百
所巴川资以自给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张伞
故因名之曰伞子盐有不成者形亦必方异于常盐
矣汤溪下与檀溪水合上承巴渠水巴渠南历檀井
卷七十四 第 21a 页 WYG0581-0191c.png
溪之檀井水下入汤水汤水又南入于江名曰汤口
又径东阳滩
常璩曰水道有东阳下瞿数滩山有大小石城灵寿
朩及橘圃也
又径鱼复县之故陵又东为落牛滩径故陵北
江侧有六大坟庾仲邕曰楚都丹阳所葬亦犹枳之
巴陵矣故以故陵为名
卷七十四 第 21b 页 WYG0581-0191d.png
又右径夜清而东历朝阳道口又东左径新市里南
常璩曰巴旧立市于江上今新市里是也
又东右合阳元水口
水口出阳县西南高阳山东东北流径其县南丙水
注之水发县东南柏枝山山下有丙穴穴中有嘉鱼
亦褒汉丙穴之𩔖也其水北流入高阳溪溪水又东
北流注于江谓之阳元水口
卷七十四 第 22a 页 WYG0581-0192a.png
又东径南乡峡东径永安宫南
昭烈终诸葛亮受遗处其间平地可二十许里江山
迥阔入峡所无
又东径诸葛亮图垒南
石碛平旷望兼川陆有亮所造八阵图东跨故里皆
累细石为之自垒西去聚石八行行间相去二丈因
曰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皆图兵势行藏之
权自后深识者所不能了
卷七十四 第 22b 页 WYG0581-0192b.png
又东南径赤岬西
是公孙述所造因山据势周回七里一百四十步东
高二百丈西北高一千丈南连基白帝山甚高大不
生树朩其土悉赤土人云如人袒胛故谓之赤岬山
又东径鱼复县故城南
故鱼国也地理志江关都尉治公孙述名之为白帝
章武二年蜀汉改白帝为永安巴东郡治也白帝城
卷七十四 第 23a 页 WYG0581-0192c.png
周回二百八十步北缘马岭接赤岬山西南临大江
阚之眩目江中有孤石为淫预石冬出水二十馀丈
夏则没亦有裁出矣县有夷溪即狼山清江也经所
谓夷水出焉
卷七十四 第 23b 页 WYG0581-0192d.png
行水金鉴卷七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