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二 第 1a 页 WYG0581-003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卷六十二
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
淮水
汉桓帝永兴二年六月彭城泗水增长逆流
寿春每岁雨潦淮水溢常淹城邑
宋明帝泰始季年淮水竭
卷六十二 第 1b 页 WYG0581-0036b.png
梁武帝天监六年三月春水生淮水暴长六七尺
梁武帝天监十三年作浮山堰魏降人王足陈
计求堰淮水以灌寿阳高祖然之发徐扬人率二十户
取五丁以筑之假绚节都督淮上诸军事并护堰作役人
及战士有众二十万于钟离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依岸
以筑土合脊于中流天监十四年堰将合淮水漂疾复
卷六十二 第 2a 页 WYG0581-0036c.png
决溃用铁数千万斤沈于堰所伐树为井干填以巨石
加土其上士卒死者十七八明年四月堰乃成其长九
里下阔百四十丈天监十五年九月淮堰坏死者十馀
万口梁堰淮水以灌寿阳于钟离南起浮山北
抵巉石堰将合淮水漂疾复决溃众患之或谓江淮多
蛟能乘风雨决坏崖岸其性恶铁乃引东西二冶铁器
数千万斤沈于堰所仍伐树为干填以巨石踰年堰成
其长九里军人列居其上其水清洁俯视邑居坟墓公
卷六十二 第 2b 页 WYG0581-0036d.png
然皆在其下或谓绚曰四渎天所以节宣其气不可久
塞既而昏雾不解其秋淮水暴长堰坏奔流于海杀数
万人其声若雷闻三百里水中怪物随流而下或人头
鱼身或龙形马首殊𩔖诡状不可胜名
梁武帝普通元年秋七月淮海并溢
唐德宗贞元八年六月淮水溢平地七尺没泗州城
卷六十二 第 3a 页 WYG0581-0037a.png
唐德宗贞元十三年七月淮水溢亳州
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六月辛未淮水溢
大中十二年淮南大水发自徐州流没数万家
中和三年汴水入于淮水斗坏船数艘
后周显德中淮水涨溢
宋太祖乾德四年泗州淮水溢
宋太祖开宝四年六月蔡州淮及白露舒汝庐颍五水
并涨坏庐舍民田
卷六十二 第 3b 页 WYG0581-0037b.png
宋太祖开宝六年颍川淮渒水溢淹民舍田畴甚众
宋太祖开宝七年四月泗州淮水暴涨入城坏民舍五
百家六月已亥淮水溢入泗州城坏民居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六月泗州淮涨入南城汴水又
涨一丈塞州北门
宋咸平四年淮水溢天圣四年又溢景祐三年作外
卷六十二 第 4a 页 WYG0581-0037c.png
堤以备淮水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五月颍州颍水溢坏堤及民舍
徐州白沟河溢入州城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秋七月淮水溢 九月睢溢浸
田六十里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六月泗州水害民田
宋仁宗景祐元年闰六月甲子泗州淮汴溢
宋仁宗嘉祐二年三月戊戌淮水溢七月淮水
卷六十二 第 4b 页 WYG0581-0037d.png
自夏秋暴涨环浸泗州城
泗州南去淮一里屡遭水患宋开宝七年淮水溢入
泗城历咸平至祥符无岁不溢迨至景祐三年作外
堤以备淮水高三十三尺自是水患少弭欧阳公云
泗州之患莫暴于淮是也
宋仁宗嘉祐六年七月乙酉泗州淮水溢
宋神宗熙宁四年十一月开洪泽湖达于淮
卷六十二 第 5a 页 WYG0581-0038a.png
宋神宗元丰四年五月淮水泛涨
是年命发运副使史公弼修泗州洪泽湖
轼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先是开府诸县多水患吏
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
水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
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
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
宋徽宗重和元年夏江淮诸路大水民流移溺者众分
卷六十二 第 5b 页 WYG0581-0038b.png
遣使者振济霍端友知陈州陈地污下疏新河
千里彻于淮水患遂去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春淮水溢中有赤气如凝血
四月淮溢数百里漂民田庐死者尤众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五月淮水溢庐濠楚州无为安丰
高邮盱眙军皆漂庐舍田稼
宋宁宗开禧元年九月丙戌淮水溢淮东郡国楚州盱
卷六十二 第 6a 页 WYG0581-0038c.png
眙军为甚
元仁宗延祐七年四月安丰庐州淮水溢损禾麦一万
顷
元顺帝元统二年六月戊午淮河涨淮安路山阳县满
浦清冈等处民畜房舍多漂溺
元顺帝至元五年七月沂州沂沭二河暴涨决堤害田
稼
元顺帝至正四年冬十月乙酉议修淮河堤堰
卷六十二 第 6b 页 WYG0581-0038d.png
明太祖洪武八年九月壬子上阅舆地书得濠梁古迹
一卷命内臣驰驿以赐东宫且题其外令濂询访随处
言之皇太子至池河驿得上所赐书大喜以示濂濂因
启曰临濠古迹惟涂荆二山最著涂山在昔钟离县西
九十五里荆山亦在县西八十三里二山本相联属而
淮水绕荆山之阴神禹凿之水始流二山间民获免阻
脩之难禹之功也
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九月浚淮安山阳县支家河水
卷六十二 第 7a 页 WYG0581-0039a.png
南入淮北通安东海州
明太宗永乐七年六月乙丑凤阳府寿州言淮水决州
城命以时修筑 丁卯中都留守司言夏雨不止淮河
水溢坝口见发军夫昼夜筑塞命工部亟遣人督视
明太宗永乐八年三月丁卯工部言淮安府淮河南岸
坍圮延及仓廒墙垣宜令有司修筑皇太子从之 五
月戊子工部启修淮安府淮河堤岸以固大河卫城池
卷六十二 第 7b 页 WYG0581-0039b.png
皇太子从之
明宣宗宣德七年八月已丑直隶寿州卫奏近城西有
湖与淮相通比雨潦暴涨坏城二百四十馀丈乞𤼵附
近军民修理从之
明英宗正统元年十二月癸亥直隶寿州卫奏七月间
淮水泛涨坏西北城垣请修治从之
明英宗正统二年八月戊辰掌直隶清河县事知州李
信圭奏本县四月终霖雨坏麦五月终淮水泛溢漂流
卷六十二 第 8a 页 WYG0581-0039c.png
房屋孳畜甚众民不堪命乞赐赈贷其岁凡买办物料
等项军匠厨役浚河人夫俱乞暂免其额办商税课钞
乞暂存本县给用上命有司覈实从之 九月戊申直
隶大河卫奏旧置军器局以军馀造器械供用近因淮
水泛涨决堤漂屋请停造从之
明英宗正统三年四月庚午直隶凤阳府泗州淮安府
清河等县各奏去岁天雨连绵淮水涨漫沙淤地亩不
能布种今年夏税无从办纳上命行在户部遣官覆视
卷六十二 第 8b 页 WYG0581-0039d.png
除之
明英宗天顺四年七月辛卯直隶凤阳府自五月连雨
抵七月淮水溢决坝埂败城垣没军民田庐甚多至是
事闻命巡按御史中都留守司各遣官于被灾军民加
意存恤冲决城坝逐渐筑之
明英宗天顺七年闰七月戊辰修凤阳卫土城及护城
堤以久雨淮水冲决故也
明宪宗成化十三年九月丙寅淮水溢淮安所属诸州
卷六十二 第 9a 页 WYG0581-0040a.png
县坏官民屋舍淹没人畜甚众
明武宗正德十二年七月辛丑总督漕运都御史丛兰
奏淫雨为灾淮水泛涨冲决漕堤淹没人畜禾稼乞免
坐派工部料价部议巳徵者解部未徵者视灾分数奏
请仍以所在桩草银修理决堤从之
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四月丁未总督漕运右副都御
史龚辉巡按直隶御史史载德各奏泗州逼近淮河地
势低下今黄河水决入淮下流壅塞其势必且上溢为
卷六十二 第 9b 页 WYG0581-0040b.png
陵寝之忧乞亟开直河口以通下流筑二陈庄刘家沟
二口以防冲决仍命钦天监官一员相度祖陵地脉择
日兴工工部议覆报可
嘉靖三十年淮水大溢田地俱沙淤
应槚总漕于淮以淮水唯资黄河易涸而多淤岁糜
挑浚之费而泗水西流宝应南注大江可以入淮于
是因五里沟凿之不费不劳河迄通利未旬月巡抚
两广去
卷六十二 第 10a 页 WYG0581-0040c.png
嘉靖三十一年淮河大溢田地俱沙淤
嘉靖三十四年淮水溢
明穆宗隆庆三年九月丙子时淮水涨溢自清河县至
通济闸及淮安府城西淤者三十馀里决方信二坝出
海平地水深丈馀宝应湖堤往往崩坏
明穆宗隆庆四年六月丙辰河道都御史翁大立报疏
浚淮河及鸿沟境山等处工完上从部议录管工同知
章时鸾等赏赉有差 九月壬申侍郎翁大立言今淮
卷六十二 第 10b 页 WYG0581-0040d.png
河自泰山庙至七里沟淤十馀里而水从朱家沟傍出
至清河县河南镇以合于黄河闻者无不骇异然臣以
为宜开新庄闸以通回船复平江时故道则淮河可以
无虑臣所患独在黄河睢宿之间迁徙未知所定泗州
陵寝甚有可虞臣请浚古睢河繇宿迁历宿州出徐州
小浮桥以泄徐吕二洪之水又规复清河鱼沟分河一
道以下草湾免冲射之患南北运道庶几可保都给事
中龙光亦请下所司勘议或寻复故道或分泄二洪及
卷六十二 第 11a 页 WYG0581-0041a.png
仿先年置铺设夫开沟建闸之法以为久计工部覆行
新任都御史潘季驯如议区画从之
是年高家堰大溃时淮水东趋诸州县汇为巨浸淮
城民不聊生黄河亦决崔镇等处而桃清河塞运道
梗阻者数年
高家堰者郡志云后汉建安中太守陈登所筑阎百
诗曰此堰不见于史籍考三国志登尝为典农校尉
巡土田之宜尽凿溉之利登固精于水利者又尝为
卷六十二 第 11b 页 WYG0581-0041b.png
广陵太守虞溥江表传云治射阳则此堰距治所甚
迩登筑堤以障淮水理势宜然也由是观之汉世河
未合淮尚不听其南奔况今欲藉此清湍以刷沙乎
苟非以堤束水使淮并力东注则自清口以至海口
终不能无壅也
高家堰今府志称高加堰注云高加者为护运道邑
井宜加高而名之盖益加而益高耳按高堰去宝应
高一丈八尺去高邮高二丈二尺高宝堤去兴化泰
卷六十二 第 12a 页 WYG0581-0041c.png
州田高丈许或八九尺其去堰不啻高三丈有奇
自明迄今又不知高几许一有叵测而淮扬
两府之城郭田庐皆在水底吁可畏哉
万历元年五月十八日夜淮水暴发千里汪洋没室
淹田濒河民多溺死
万历二年秋七月二十四日辰刻微雨而风入戌风
大雨如注次日夜益猛拔树撤屋东海大啸淮河并
溢漂荡山清安盐等邑官民庐舍一万二千五百馀
卷六十二 第 12b 页 WYG0581-0041d.png
间溺死男妇郑江等一千六百馀名口崩盐邑城垣
百馀丈馀邑同
是年淮河并溢
是年七月二十四日淮河并溢漂官民庐舍溺死男
妇不计其数
万历三年淮河并涨
是年泗水南下冲决清水潭等处
是年六月霖雨不止风霾大作淮河并涨千里共成
卷六十二 第 13a 页 WYG0581-0042a.png
一湖
是年河从崔镇等口北决淮水从高家堰东决徐邳
以下至淮南北漂没千里 奉祀朱宗唐请行南京
工部委主事郭子章会颍州道勘视水势冲激崖岸
恐侵柏林议估石砌泗陵堤二百二十六丈至五年
工完时御史邵陛亦行泗州将护城堤用石包砌坚
固至今赖之称为邵公堤都御史王宗沭知府邵元
哲亦修高家堰并开菊花潭以泄三城之水东方米
卷六十二 第 13b 页 WYG0581-0042b.png
刍舟楫皆通
明神宗万历五年六月甲戌总督漕运侍郎吴桂芳奏
淮水向经清河会合黄河趋海自去秋河决崔镇清江
一带正河淤垫淮口梗塞于是淮弱河强不能夺草湾
入海之途而全淮南徙灌山阳高宝之间向来湖水不
逾五尺堤仅七尺今堤加至一丈二尺而水更过之此
从来所未有也议护湖堤以杀水势部言堤虽可护而
不能必水之不涨欲水之不涨必俾淮有所归而后可
卷六十二 第 14a 页 WYG0581-0042c.png
宜令漕运衙门严督司道熟计其便报可 闰八月辛
丑时山阳高宝淮水㳽漫礼科左给事中汤聘尹议导
淮入江于瓜洲入江之口分流增闸以杀其势巳漕运
侍郎吴桂芳称黄水向老黄河故道而去下奔如驶淮
遂乘虚涌入清口故道淮扬水势渐消部覆二议不同
奏请行勘上以河淮既合命寝其议 九月丁卯管理
南河工部郎中施天麟言淮泗之水原从清口会黄河
入海今不下清口而下山阳从黄浦口入海浦口不能
卷六十二 第 14b 页 WYG0581-0042d.png
尽泄浸淫渐及于高宝邵伯诸湖而湖堤尽没则以淮
泗本不入湖而今入湖故也淮泗之入湖者又缘清口
向未淤塞而今淤塞故也清口之淤塞者又缘黄河淤
淀日高淮水不得不让河而南徙也盖淮水并力敌黄
胜负或亦相半自高家堰废坏而清口之内傍通济闸
又开朱家等口引淮水内灌于是淮泗之力分而黄河
得以全力制其敝此清口所以独淤于今岁也下流既
淤则上流不得不决每岁粮艘以四五月尽运堤以六
卷六十二 第 15a 页 WYG0581-0043a.png
七月坏水发之时不能为力水落之后方图堵塞甫及
春初运事忽至仅完堤工于河身无与河身不挑则来
年益高上流之决必及于徐吕而不止于邳迁下流之
涸将尽乎邳迁而不止于清桃须不惜一年粮运不惜
百万帑藏开挑正河宽限责成乃为一劳永逸至高家
堰朱家等口宜乘时筑塞使淮泗并力足以敌黄则淮
水之故道可复高宝之大患可减若于兴化盐城地方
海口湮塞之处大加疏浚而湖堤多建减水大闸堤下
卷六十二 第 15b 页 WYG0581-0043b.png
多开支河以行各闸之水庶乎不致汗漫总之未有不
先黄河而可以治淮亦未有不疏通淮水而可以固堤
者也部覆河内疏浚苦无良法惟先臣刘天和用平底
方舟横排河中为一层四维拴系以长柄铁爬浚之浚
深数尺移舟再浚后数丈复为一层如前法则水中与
陆地施工略同兴工停运宜行河道等衙门会议具奏
定夺报可 十二月已丑先是淮水南徙泛滥淮扬间
巳而漕运侍郎吴桂芳报称草湾开通淮水消落至是
卷六十二 第 16a 页 WYG0581-0043c.png
淤垫如故给事中刘铉言治淮以开通海口为策宜简
方略大臣一员会同河漕诸臣相踏咨度为新运计上
令吏部推有才望实心任事者以闻于是吏部请以总
督漕运兵部左侍郎吴桂芳为工部尚书总理河漕得
旨近来当事诸臣意见不同动多掣肘以至日久无功
今以此事专属吴桂芳经理河道都御史暂行裁革李
世达改推别用其选任部司处置钱粮俱许以便宜奏
请若明岁运道有梗户部查先年海运事宜行
卷六十二 第 16b 页 WYG0581-0043d.png
是年三月至五月恒雨西河水发由高家堰一槩东
漫盐城水灾特甚张宗仁卖儿诗云携儿去卖向儿
哭卖儿买米供晨粥粥熟呼儿儿不来剜心忍食孩
儿肉
卷六十二 第 17a 页 WYG0581-0044a.png
是年漕抚王宗沭筑高家堰
万历六年九月总河侍郎潘季驯题准命郎中张誉
海防道龚大器扬州府同知韩相等筑高堰堤长六
十里内砌大涧口等处石堤三千一百一十丈柳浦
湾堤东三十馀里西四十馀里 先是万历三年淮
决高堰宝应而山阳高宝兴盐等处汇为巨浸运道
梗阻总河侍郎潘季驯行相视筑堰起武家墩经大
小涧至阜宁湖以捍淮东侵筑堤起清江浦沿钵池
卷六十二 第 17b 页 WYG0581-0044b.png
山柳浦湾迤东以制河南溢于是淮毕趋清口会大
河入海海口不浚而通
万历七年五月淮水溢平地高三丈
隆庆辛未河大溢坏漕舟以千数天子念大计不以
沭为不肖授玺书使董漕计拔自藩辖异数也踰年
淮父老诣余而泣曰郡地专受淮故称淮安势自西
南历清河而东与湖南仅隔拳土故高家堰有堤不
治而淮辄入海几受其半淮扬两郡皆困终不治则
卷六十二 第 18a 页 WYG0581-0044c.png
且妨漕余惕焉按之信然乃檄守陈文烛以军饷六
千馀金致乡先生周君胡君筑焉又明年癸酉五月
淮水溢平地高三丈馀而以堤故不溢入湖郡之南
乡与扬皆无恙然势掠郡西合黄河折而经北城下
安东则汹涌几啮西桥夺漕河而出余为之不寝者
三夕幸而势稍杀则又以其泛滥四溢数道出礼信
坝及钵池山民在巨浸中至八月而始涸余以灾请
幸天子仁圣捐米八万石赈之而又允折漕粮是时
卷六十二 第 18b 页 WYG0581-0044d.png
幸淮独涨使稍迟半月与黄河并发则事不可支矣
是年冬余再檄于同知时保以赈之馀米一万石募
夫筑郡西长堤焉高家堰堤北自武家墩起至石家
庄止计三十里而遥为丈五千四百堤面广五丈底
广三之而其高则沿地形高下大都俱不下一丈许
而又于大涧小涧具沟旧漕河六安沟诸处筑龙尾
埽以遏奔冲堤内自涧口以达张家庄浚旧河以泄
湖水使不侵啮工凡五十日而毕郡西长堤自清江
卷六十二 第 19a 页 WYG0581-0045a.png
浦药王庙起东历大花巷由西桥相家湾直抵新城
过金神庙至柳铺湾六十里而近为丈八千七百九
十八堤面广四丈底广三之高可七尺馀蜿蜒如长
虹以障郡城之北工凡三月而毕余按淮安郡三城
在淮与漕河夹中自嘉靖中年以来无岁不被水而
其最甚则已巳癸酉极矣鞠为大泽不见水端民之
栖树巢冢以救旦夕即余疏中所道盖其十之三四
也而今二堤并峙高家堰独抗淮于西南而西长堤
卷六十二 第 19b 页 WYG0581-0045b.png
又障淮于西北盖至是而居者田者皆有宁处可望
生全无苦昏垫矣余不才且旦夕乞去然使来者慎
守而时护视之无至坏以永为障使吾民得粒食育
子抱孙则大幸也顾淮水高于郡势若建瓴而下使
其发时与河并则为虑尤巨且西长堤能障溢水而
其从下啮而崩者不能却河故去城数十里而今乃
在城下是其大势渐侵而南可睹也开草湾以分河
势通涧河以防溢流余心耿耿焉而力巳诎民亦告
卷六十二 第 20a 页 WYG0581-0045c.png
病姑少休之以待文烛楚之沔阳人时保浙之嘉兴
人而是时同相二役者郭同知大纶王通判弘化诸
推官大纶山阳县县丞谈嘉谟也
明神宗万历八年三月乙巳工科给事中尹瑾陈河工
善后七款一高家堰近巳筑塞成堤体制高厚既有桩
板以护其外复设官府以严其防然终不若石堤更为
永恃宜于中间二十里低洼处用石包砌令徐颍海防
卷六十二 第 20b 页 WYG0581-0045d.png
三道均分道里各派所属而董其成 六月戊午先是
凤阳等处雨涝淮溢水薄泗城且至祖陵墀中御史陈
用宾以闻给事中王道成四疏言黄河未涨淮泗之间
霖雨偶集而清河口巳不能容泄万一震惊陵寝诚非
细故宜令河臣设法疏导堵塞之总理河漕潘季驯谓
黄淮合流东注势甚迅驶止因霪雨连绵而泗州冈阜
盘折宣泄不及遂至涨溢若欲更求疏浚则下流巳深
浚无可施欲更事截塞则上流之水势难逆堵该部亦
卷六十二 第 21a 页 WYG0581-0046a.png
以为然覆议令季驯亲诣相度从之 十一月乙酉高
家堰石工将兴乡官常三省等倡言有妨祖陵具揭欲
阻之河臣潘季驯疏陈其舛谬不经具请再行勘议上
命修筑以终前功而革常三省职为民 十二月戊申
以泗州等处连灾诏免万历六年以前改折漕粮一十
三万三千七百九十两有奇从总理漕河兵部尚书凌
云翼请也
淮入海由清口入江由大涧达湖自高堰筑而江路
卷六十二 第 21b 页 WYG0581-0046b.png
塞自黄河决而海道阻所受七十二河水积为泗患
州人常鲁轩先生谢政里居画分黄导淮策忤当路
意坐阻挠夺官窜之编户巳泗岁受水先生复请开
黄河浚清口河以导淮入海开周家桥武家墩以导
淮入湖开芒稻河瓜仪闸以导湖入江侍御史牛公
绘图以闻上震怒治诸行河者罪而后司空杨公给
事张公卒以先生策从事泗得无水
卷六十二 第 22a 页 WYG0581-0046c.png
是年姜璧巡按两淮盐法时黄水入淮淮大溢总河
大臣与抚臣相掣肘而有司行河者率委之倅贰又
有议罢范公旧堤勿修而别开支河者公疏言倅贰
权轻不如专任守令大臣事权不一难责成功宜罢
总河以其事归抚臣便又河口外高内下开支河则
引倒流之潮辟私贩之路不若修范公废堤使内水
卷六十二 第 22b 页 WYG0581-0046d.png
不出外水不入外不损盐灶之地内不伤耕植之田
疏凡数百言皆凿凿可行部覆如公言事竣有白金
之赉
行水金鉴卷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