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第 1a 页 WYG0580-008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卷三
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
河水
东至于厎柱
厎柱山名在西虢之界
河自南行至华阴自华阴东行至厎柱则东字连华
卷三 第 1b 页 WYG0580-0080b.png
阴而言
河水又东北玉涧水注之
河水自潼关东北流水侧有黄卷阪傍绝涧涉此阪
以升潼关所谓溯黄卷以济潼关矣历北出东㟓通
谓之函谷关关之直北隔河有层阜巍然独秀孤峙
河阳世谓之风陵戴延之所谓风堆者也
南
则河滨玉涧水南出玉溪北流径皇天原西有汉武
卷三 第 2a 页 WYG0580-0080c.png
帝思子台又北径阌乡城西北流注于河
又东径阌乡城南东与全鸠涧水合
水出南山北径皇天原东述征记曰全节地名
其西名桃原古之桃林晋太康地记
曰桃林在阌乡南谷中其水入河北注于河河北盖
谓河北县也
又东过河北县南
卷三 第 2b 页 WYG0580-0080d.png
县与湖县分河蓼水出襄山蓼谷西南流于河
又东永乐涧水注之
水北出薄山南流径河北县故城西又南入于河封
禅书称华山以西名山七薄山其一焉
河水自河北城南东径芮城
二城之中有段干朩冢魏文侯过其门式其庐所谓
卷三 第 3a 页 WYG0580-0081a.png
德尊万古芳越来今矣
又会槃涧
水出湖县夸父山北径汉武帝思子宫归来望子台
东又北流入于河
又东径湖县故城北
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广员三百仞武王伐纣天
下既定王及岳滨放马华阳散牛桃林即此处也山
海经曰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其中多马
卷三 第 3b 页 WYG0580-0081b.png
湖水出焉北流注于河
又东合柏谷水
水出弘农县两石堤山北流入于河
又东右合门水
门水即洛水之枝流也东北历阳华山山海经所谓
阳华之山门水出焉者也又北径弘农县故城东城
即故函谷关校尉旧治终军弃繻于此又东得七里
涧涧在陜县七里故名又东合谯水二源双导同注
卷三 第 4a 页 WYG0580-0081c.png
于壑而西北流注于河
又东过陜县北又西径陜县故城南
河北对茅城津河南即陜城昔周召分伯以此城为
东西之别戴延之云城南倚山原北临黄河县水百
馀仞临之者咸悚惕焉西北带河水涌起方数十丈
斯水之所以涛波者盖史记所云魏文侯二十六年
卷三 第 4b 页 WYG0580-0081d.png
虢山崩壅河所致耳
又东过大阳县南又东径大阳县故城南
地理志曰北虢也应劭记城南大河之阳也
又东沙涧水注之
北出虞山东南径傅岩孔安国传傅说隐于虞虢之
间即此处岩东北十馀里即巅軨坂春秋左传所谓
卷三 第 5a 页 WYG0580-0082a.png
入自巅軨者也有东西绝涧左右幽空穷深地壑中
则筑以成道指南北之路谓之为軨桥也傅说佣隐
止息于此高宗求梦得之是矣又东南左右合积石
土柱二溪并北发大阳之山南流入于河是山也亦
通谓之为薄山矣
又东过砥柱间
砥柱山名也山在虢城东北大阳城东也
卷三 第 5b 页 WYG0580-0082b.png
河之右则崤水注之
出河南盘崤山历涧水东北流与石崤水合水出石
崤山山有二陵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北陵文王所避
风雨矣又北左右合西水乱流注于河
又东千崤之水注焉
水南导于千崤之山北流注于河河水翼岸夹山巍
峰岐举群山叠秀重岭干霄康成按地说河水东流
贯砥柱触阏流今世所谓砥柱者盖乃阏流也砥柱
卷三 第 6a 页 WYG0580-0082c.png
当在西河未详也余按郑说非是西河当无山以碍
之自砥柱以下五户以上其间一百二十里河水竦
石桀出势连襄陆盖亦禹凿以通河疑此阏流也其
山虽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澴波怒溢合有一十九
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五户滩
名也
卷三 第 6b 页 WYG0580-0082d.png
河自西华阴遂折而东流以至厎柱亦谓之三门山
山在虢城东北大阳城东也按道元谓厎柱是禹之
所凿其说是也至谓破山以通河此则过论河之至
厎柱盖旧有可通之道禹嫌其狭于是疏而广之故
有三门非是先凿厎柱山以为三门然后导河而过
之也汉鸿嘉中杨焉上言厎柱狭隘可镌广之夫禹
之治水未尝不为万世之虑使厎柱尚有可镌之理
则禹镌之矣禹所不能镌而焉欲镌之何其不思之
卷三 第 7a 页 WYG0580-0083a.png
甚也盖河自龙门至于华阴东折以及厎柱夹于两
山之间其势最为狭隘故古语云龙门之下河流驶
于竹箭惟其为高山所束其势不得盘还则其漂悍
湍激覆溺舟船是乃万世之患也岂人力之所能胜
哉道元谓水流峻急势同三峡破坏舟船自古所患
此说是也顷岁建剑大兴役功凿治众滩其费不赀
某尝询于舟人云滩患不减于昔日以是知天地山
川之险盖有出于势之自然者未易以人力争也厎
卷三 第 7b 页 WYG0580-0083b.png
柱舟船之患虽禹无如之何而况于杨焉辈乎
河不能决于厎柱之上者河由两山中行也出厎柱
则平原广野又并受关东诸山之水水流益多水势
益大地形益卑水势益急虞夏以前皆都在厎柱之
上商初都亳亦在诸山中书所谓适于山降凶德是
也以后就水利反受其害以故殷数迁都至周之衰
井田渐废侯国争水利者筑堤以包沃饶之利避水
患者亦筑堤以邻国为壑堤日多水日束日失其性
卷三 第 8a 页 WYG0580-0083c.png
而致怒决溢之害不小然决而南夺淮而行害郡邑
为少决而北则无复九河故道原野被害远矣
以今舆地言之河自潼关卫北折而东径阌乡县北
又东径灵宝县北其北岸则芮城县
又东径陜州北
其北岸则平陆县又东过厎柱
卷三 第 8b 页 WYG0580-0083d.png
此河水东至厎柱之所经也
卷三 第 9a 页 WYG0580-0084a.png
又东至于孟津
孟津在洛北都道所凑古今以为津
孟地名津是渡处在洛阳城北
林少颖云河自华阴至于厎柱夹两山之间其流皆
湍悍至于孟津然后其势稍缓可以横舟而渡也渭
按大阳县南有茅津秦穆公封殽尸自此济河不待
卷三 第 9b 页 WYG0580-0084b.png
至河阳始可渡林说非是大河津济处甚多唯孟津
以都道所凑四通五达之衢故其名古今特著
河水又东过平阴县北又东至邓清水从西
北来注之
清水出清廉山之西岭东南流径垣县故城北又东
南径阳壶城东即垣县之壶丘亭又东南流注于河
又东与教水合
卷三 第 10a 页 WYG0580-0084c.png
出垣县北教山南径平山其水南流历鼓钟上峡悬
洪五丈飞流注壑夹岸深高壁立直上经崖秀举百
有馀丈峰次青松岩悬赪石于中历落有翠柏生焉
丹青绮分望若图绣矣山海经曰教山教水出焉又
南流注于河是水冬乾夏流实唯乾河也今世人犹
谓之乾涧矣
又与畛水合
水出新安县青要山北流入于河
卷三 第 10b 页 WYG0580-0084d.png
又东合庸庸之水
水出河南垣县宜苏山北流分为二水一水北入河
一水又东北流注于河
又东径平阴县北
地理风俗记曰河南平阴县故晋阴地阴戎之所居
又曰在平城之南故曰平阴三老董公说高祖处魏
文帝改曰河阴
西会濝水
卷三 第 11a 页 WYG0580-0085a.png
水出垣县王屋西山濝溪历轵关南径苗亭西亭东
流注于河
又东过平阴县北湛水从北来注之
又东径河阳县故城南
春秋经书天王狩于河阳
又径临平亭北
卷三 第 11b 页 WYG0580-0085b.png
帝王世纪曰光武葬临平亭南西望平阴者也
又东径洛阳县北
河之南岸有一碑北面题云洛阳北界
又东径平县故城北
俗谓之小平也河北侧岸有二城相对置北中郎府
河水南对首阳山春秋所谓首戴也夷齐之歌所矣
卷三 第 12a 页 WYG0580-0085c.png
上有夷齐之庙河南有钩陈垒世传武王伐纣八百
诸侯所会处河水至斯有盟津之目论衡曰武王伐
纣与八百诸侯咸同此盟故孟津亦曰盟津尚书所
谓东至于孟津者也又曰富平津晋阳秋曰杜预造
桥于富平津所谓造舟为梁也又谓之陶河魏尚书
仆射杜畿以帝将幸许试楼船覆于陶河谓此也
以今舆地言之河水自陜州又东径渑池县北其北
卷三 第 12b 页 WYG0580-0085d.png
岸则垣曲县
又东径新安县北又东径洛阳县北
又东径孟津县北
其北岸则济源县孟县
卷三 第 13a 页 WYG0580-0086a.png
此河水又东至孟
津之所经也 自古论河患者皆云孟津而下地平
土疏移徙不常失禹故道然吾观孟津以上亦不能
无患自杜预建浮梁之后更三百馀年不闻为水所
毁至唐贞观十一年河溢坏中潬城始见于史逮宋
而其患弥甚史不绝书嘉祐八年大水冯襄中潬之
城遂废推原其故盖隋唐以来厎柱阏流之害倍于
曩时延及孟津河身亦浅水暴至不能容故也宋世
卷三 第 13b 页 WYG0580-0086b.png
北河淤淀水不通行今南岸滩渚更多非止一中潬
矣
其所以不至远泛滥者徒以夹河之山脉未尽地
高土坚耳然上流之怒不泄则害必钟于下流汉明
帝诏曰左堤彊则右堤伤左右皆彊则下方伤孟津
之堤所谓左右皆彊则下方伤者也至荥阳则左堤
卷三 第 14a 页 WYG0580-0086c.png
彊而右堤伤矣治河者欲使洛汭以东永无溢决其
可置孟津厎柱于度外乎
东过洛汭至于大伾
洛汭洛入河处至于大伾北行
卷三 第 14b 页 WYG0580-0086d.png
大伾汉书音义以为今黎阳县山临河是
洛既北入河河之南洛之北其两间为汭汭之为言
在洛水之内也渭水入河之间亦名渭汭正其义也
自华山东行为嵩山伊洛瀍涧合为一川北流入于
卷三 第 15a 页 WYG0580-0087a.png
河是为山川一都会周人卜洛盖自古以为令居矣
导河南至华阴折而东行至大伾折而北行所谓千
里而一曲也
黎阳山一名黎山晋灼曰黎山在其南河水经其东
其山上碑云县取山之名取水在其阳以为名也刘
桢黎阳山赋曰南荫黄河左覆金城青坛承祀高碑
颂灵隋志黎阳县有大伾山括地志云大伾山今名
黎阳东山又名青坛山山在卫州黎阳县南七里顾
卷三 第 15b 页 WYG0580-0087b.png
炎武肇域记云尔雅山一成曰伾孔安国曰山再成
曰伾今观山形当以安国为是山上有青坛汉光武
平王郎还至黎阳筑坛祭告天地百神刘桢赋所谓
青坛承祀高碑颂灵者也
河水又东过巩县北
河水于此有五社津县北有山临城谓之崟㟶丘其
下有穴谓之巩穴直穴有渚谓之鲔渚吕氏春秋称
武王伐纣至鲔水纣使胶鬲候周师即是
卷三 第 16a 页 WYG0580-0087c.png
洛水从县西北流注之
洛水于巩县而东洛汭北对琅邪渚入于河谓之洛
口自县西来而北流注洛清浊异流皦焉殊别
又东过成皋县北济水从北来注之
河水自洛口又东左径平皋县南又东径怀县南济
水故道之所入与成皋分河水
卷三 第 16b 页 WYG0580-0087d.png
又径黄马坂北
谓之黄马关
又东径旋门坂北
今成皋西大坂升陟此坂东趣成皋曹大家东征赋
曰望河洛之交流看成皋之旋门者也
东径成皋大伾山下
成皋县故城萦带伾阜绝岸峻周高四十许丈城张
卷三 第 17a 页 WYG0580-0088a.png
翕崄崎而不平春秋传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即东
虢也鲁襄公二年晋成公与诸侯会于戚遂城虎牢
秦以为关
南对玉门
昔汉祖与滕公潜出济于是处也门东对临河
又东合汜水
水南出浮戏山世谓之方山北径虎牢城东又北流
卷三 第 17b 页 WYG0580-0088b.png
注于河
又东径板城北
有津谓之板城渚口
又东过荥阳县蒗荡渠出焉
汉平帝世河汴决坏未及得修永平十二年议治汴
渠诏王景与将作谒者王昊共筑堤修堨起自荥阳
东至千乘海口千有馀里阳嘉中又自汴口以东缘
卷三 第 18a 页 WYG0580-0088c.png
河积石为堰通古淮口咸曰金堤建宁中又增修石
门以遏淮口水盛则通注津耗则辍流
卷三 第 18b 页 WYG0580-0088d.png
卷三 第 19a 页 WYG0580-0089a.png
又东北径卷之扈亭北
左传文公七年晋赵盾与诸侯盟于扈竹书纪年晋
出公二十二年河绝于扈即于是也
卷三 第 19b 页 WYG0580-0089b.png
又东径八激堤北
汉永初七年令谒者太山于岑于石门东积石八所
皆如小山以捍冲波谓之八激堤
又东径卷县北
晋楚之战晋军争济舟中之指可掬楚庄祀河告成
而还即是处
又东北径赤岸固北而东北注之又东北过武德县东
卷三 第 20a 页 WYG0580-0089c.png
沁水从之
东至酸枣县西濮水东出焉
汉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大发卒塞之故班固
曰文堙枣野武作瓠歌谓断此口也今无水
河水又东北通谓之延津
是处有灵昌津昔澹台子羽赍千金之璧渡河阳
卷三 第 20b 页 WYG0580-0089d.png
侯波起两蛟挟舟子羽曰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威劫
操剑斩蛟蛟死波休乃投璧于河三投而辄跃出乃
毁璧而去示无吝意赵建武中造浮桥于津上采石
为中济石无大小下辄流去用功百万经年不就石
虎亲阅作工沉璧于河明日璧流渚上波荡上岸遂
斩匠而还
又东径燕县故城北济水自北来注之
卷三 第 21a 页 WYG0580-0090a.png
河水于是有棘津之名亦谓之济津故南津也春秋
僖公二十一年晋将伐曹曹在县东假道于卫卫人
不许还自南河即此济也
又东淇水入焉又东径遮害亭南
汉书沟洫志曰在淇水口东十八里有金堤自淇口
东地稍下堤稍高至遮害亭四五丈又有宿胥口旧
河水北入也
卷三 第 21b 页 WYG0580-0090b.png
以今舆地言之河水自孟津县北又东径巩县北洛
水入焉其北岸则温县济水入焉
又东径泛水县北又东径荥阳县北
其北岸则武陟县沁水入焉
又东
卷三 第 22a 页 WYG0580-0090c.png
径河阴县北又东径荥泽县北其北岸则获嘉县
又东径原武县
北又东径阳武县北又
东径延津县北又东径胙城县北其北岸则新乡汲
县
又东北至浚县西南古宿胥口大伾山在
其东北其南岸则滑县
此河水东过洛
卷三 第 22b 页 WYG0580-0090d.png
汭至于大伾之所经也 凡二水并行一盛则一微
自然之势也宋元祐初苏辙上疏有云黄河之性急
则通流缓则淤淀既无东西皆急之势安有两河并
行之理此格言也盖上流宜合而不宜分合则流急
而沙去分则流缓而沙停矣周之衰也王政不修水
官失职诸侯各擅其山川以为已利于是有荥阳下
引河为鸿沟者自是以后日渐穿通枝津交络宋郑
陈蔡曹卫之郊无所不达至定王五年河遂南徙无
卷三 第 23a 页 WYG0580-0091a.png
他河水之入鸿沟者多则经流迟贮不能冲刷泥沙
故也宿胥之塞实鸿沟致之不然禹功历千馀岁而
不敝何独至春秋一旦变迁也哉 河自孟津以下
出险就平兼会济沁伊洛渐有奔放之势然南岸巩
至荥泽山脉不断濒河地形高卬河不能决而南故
广武以东无河患禹但猪荥播而其事毕矣自鸿沟
既开不惟害及禹河而豫之东境亦被其灾汉平帝
世河侵汴渠岁月逾甚荥泽塞为平地陶丘不辨壤
卷三 第 23b 页 WYG0580-0091b.png
坟后虽修治而决溢时有边韶荥口石门碑云一有
决溢弥原淹野蚁孔之溃害起不测此鸿沟之遗患
也故黄文叔曰蒗荡出河断非禹迹后世之人妄凿
河为渎或不顺地阞或附属不理孙故其势易决盖
非独蒗荡也其下濮水通河而酸枣决瓠水通河而
瓠子决汴渠亦屡决至王景治汴凿山开涧十里置
门使水更相回注紊乱渠脉而禹迹益坏矣且所谓
通淮泗者以舟楫之利也河已通矣而何更用通蒗
卷三 第 24a 页 WYG0580-0091c.png
荡哉其曰禹塞淫水而凿之者春秋战国之世商𣙜
功利而忽远图并植私徇欲而不顾大经策谋之士
托其名于禹而世不察也河渠书云荥阳下引河东
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其在
春秋战国之际明矣伟哉此论善发禹贡之蕴并可
以證徐州达于河之误昔汉武帝云河乃大禹之所
导也圣人作事为万世功通于神明恐难改更唯英
主能为是言周衰列国之君不明斯义苟欲便转输
卷三 第 24b 页 WYG0580-0091d.png
资灌溉则妄引河流贯注境内狃于一时之小利而
不顾万世之大害穿渠之祸甚于曲防真夏王之罪
人也
行水金鉴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