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臣奏议-明-杨士奇卷二百五十三

卷二百五十三 第 1a 页 WYG0440-018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五十三
           明 杨士奇等 撰
  水利
宋徽宗即位初左正言任伯雨论黄河状曰臣窃以黄
河为中国患二千岁矣若使人力可胜有利无害则昔
人固已为之不应留以遗后世也自古竭天下之力以
事河者莫如本朝徇众人偏见欲屈大河之势以从人
卷二百五十三 第 1b 页 WYG0440-0184d.png
者莫甚近世臣不敢远引只如元祐末年小吴决溢议
者乃谲谋异计欲立奇功以徼厚赏不顾地势不念民
力不惜国用力建东流之议当洪流中立马头设锯牙
梢刍材木耗费百倍力遏水势使之东注淩虚驾空非
特水行地上而已增堤益防惴惴恐决澄沙淤泥久益
高仰一旦决溃又复北流此非堤防之不慎亦理势之
必至也昔禹之治水不独行其所无事亦未尝不因其
变以导之故其为逆设之河必曰九河九者究也物穷
卷二百五十三 第 2a 页 WYG0440-0185a.png
则变此禹之治水所以示河流之无常而不可使从人
力之道也盖河流混浊泥沙相半流行既久迤逦淤淀
则久而必决者势不能无变也或东而北或北而东亦
安可以人力制哉为今之策正宜因其所向宽立堤防
约栏水势使之不至于大段漫流若恐北流淤淀塘泊
亦只宜因塘泊之岸增设堤防乃为长策风闻近日又
有议者献东流之计不独比年灾伤居民流散公私匮
竭百无一有事势窘急固不可为抑亦自高注下湍流
卷二百五十三 第 2b 页 WYG0440-0185b.png
奔猛溃决未久势不可改设若兴工公私徒耗甚非利
民之举实自困之道也伏愿陛下特赐睿旨
大观元年中书舍人许光疑上奏曰臣向在姑苏遍询
民吏皆谓欲去水患莫若开江浚浦盖太湖在诸郡间
必导之海然后水有所归自太湖距海有三江有诸浦
能疏涤江浦除水患犹反掌耳今境内积水视去岁损
二尺视前岁损四尺良由初开吴松江继浚八浦之力
也吴人谓开一江有一江之利浚一浦有一浦之利愿
卷二百五十三 第 3a 页 WYG0440-0185c.png
委本路监司与谙晓水势精彊之吏遍诣江浦详究利
害假以岁月先为之备然后兴夫调役可使公无费财
而岁供常足人不告劳而民食不匮是一举而获万世
之利也诏吴择仁相度以闻
二年都水使者吴玠上言曰自元丰间小吴口决北流
入御河下合西山诸水至清州独流砦三叉口入海虽
深得保固形势之策而岁月寖久侵犯塘堤冲坏道路
齧损城砦臣奉诏修治堤防禦捍涨溢然筑八尺之堤
卷二百五十三 第 3b 页 WYG0440-0185d.png
当九河之尾恐不能敌若不遇有损缺逐旋增修即又
至隳坏使兴塘水相通于边防非计也乞降旨修葺从

政和二年七月兵部尚书张阁上言曰臣昨守杭州闻
钱塘江自元丰六年泛溢之后潮汛往来率无宁岁而
比年水势稍改自海门过赭山即回薄岩门白石一带
北岸坏民田及盐亭监地东西三十馀里南北二十馀
里江东距仁和监止及三里北趣赤岸口二十里运
卷二百五十三 第 4a 页 WYG0440-0186a.png
河正出临平下塘西入苏秀若失障禦恐他日数十里
膏腴平陆皆溃于江下塘田庐莫能自保运河中绝有
害漕运诏亟修筑之
四年都水使者孟昌龄献议导河大伾可置永远浮桥
谓河流自大伾之东而来直大伾山西而止数里方回
南东转而过复折北而东则又直大伾山之东亦止不
过十里耳视地形水势东西相直径易曾不十馀里间
且地势低下可以成河倚山可为马头又有中潬正如
卷二百五十三 第 4b 页 WYG0440-0186b.png
河阳若引使穿大伾大山及东北二小山分为两股而
过合于下流因是三山为趾以系浮梁省费数十百倍
可宽河朔诸路之役朝廷喜而从之
十一月都水使者孟揆上言曰大河连经涨淤滩面已
高致河流倾侧东岸今若修闭枣强上埽决口其费不
赀兼冬深难施人力纵使极力修闭东堤上下二百馀
里必须尽行增筑与水争力未能全免决溢之患今漫
水行流多咸卤及积水之地又不犯州军止经数县地
卷二百五十三 第 5a 页 WYG0440-0186c.png
分迤逦缠御河归纳黄河欲自决口上恩州之地水堤
为始增补旧堤接续御河东岸签合大河从之乙亥臣
僚言禹迹湮没于数千载之远陛下神智独运一旦兴
复导河三山长堤盘固横截巨浸依山为梁天造地设
威示南北度越前古岁无解系之费人无病涉之患大
功既成愿申饬有司以日继月视水向著随为堤防益
加增固每遇涨水水官漕臣不辍巡视诏付孟昌龄
六年四月安抚赵霖上平江水利策其相度之说曰平
卷二百五十三 第 5b 页 WYG0440-0186d.png
江逐县地形水势利害各不相侔盖浙西六州之地平
江最为低下六州之水注入太湖太湖之水流入松江
接青龙江东入于海而平地势自南直北至常熟县之
半自东止昆山县地西南之半水与太湖松江水面相
半皆是诸州所聚之水泛滥其中平江之地虽下于诸
州而濒海之地特高于他处谓之冈身冈身之西又与
常州地形相等东西与北三面势若盘盂积水南入注
乎其中所以自古沿海环江开凿港浦者籍此疏导积
卷二百五十三 第 6a 页 WYG0440-0187a.png
中之水由是以观则开治港浦不可不先也港浦既已
浚则讲经久不堙塞之法今濒海之田惧咸潮之害皆
作堰埧以隔海潮里水不得流外沙日以积此昆山诸
浦堙塞之由也冈身之民每阙雨则恐里水之减不给
灌溉悉为堰埧以止流水临江之民每遇潮至则于浦
身凿开小沟以供己用亦为堰断以留馀潮此常熟诸
浦堙塞之由也法当置闸然后可以限水之内外可以
随潮而启闭浦既已开闸既已置而太湖松江之水与
卷二百五十三 第 6b 页 WYG0440-0187b.png
积水为一派沈没民田者一遇风作则高浪万顷愈泄
愈来纵使诸浦泻之泄之涓涓来之浩浩当斯之时障
之不可疏之不可为之计者莫若顺其性而狭其流乃
为上策所谓上策者大筑圩岸高围民田而已如此则
积水日削众浦日耗矣大抵三说一曰开置港浦二曰
置闸启闭三曰筑圩裹田三者阙一不可又各有先后
缓急之序其开浦篇曰高田引以灌溉低田导以决泄
者浦也古人大小纵横设为港浦若经纬然按图于旧
卷二百五十三 第 7a 页 WYG0440-0187c.png
得九十处或名港浦或名泾浜或谓之塘或谓之漕以
询究古迹得其为利之大者三十六浦区为三等上等
工大而利博在前所先也中等工费可减上等三之二
下等间于上中等之间或自大浦而分投别派工料之
数又少损焉其置闸篇曰濒海临江之地形势高仰古
来港浦尽于地势高处淤淀若一旦顿议开通地里遥
远未易施力以拒咸潮今于三十六浦中寻究得古曾
置闸者才四浦唯庆安福山两闸尚存馀皆废弃故基
卷二百五十三 第 7b 页 WYG0440-0187d.png
尚存古人置闸本图经久但以失之近里未免易湮治
水莫急于开浦开浦莫急于置闸置闸莫利于近外若
置闸而又近外则有五利焉江海之潮日两涨落潮上
灌浦则浦水倒流潮落浦深则浦水湍泻远处积水早
潮退定方得随流几入浦口则晚潮复上亢末流入江
海又与潮俱还积水与潮相为往来何缘减退今开浦
置闸潮上则闭潮退则启外水无自而入里水日得以
出一利也外水不入则泥沙不淤于闸内使港浦常得
卷二百五十三 第 8a 页 WYG0440-0188a.png
通利免为堙塞二利也濒海之地仰浦水以溉高田每
苦咸潮多作堰断若决之使通则害苗稼若筑之使塞
则障积水今置闸启闭水有泄而无入闸内之地尽获
稼穑之利三利也置闸必近外去江海止可三五里使
闸外之浦日有澄沙淤积假令岁事浚治地里不远易
为工力四利也港浦既已深阔积水既已通流则泛海
浮江货船木筏或遇风作得以入口住泊或欲住卖得
以归市出卸官司遂可以闸为限拘收税课以助岁计
卷二百五十三 第 8b 页 WYG0440-0188b.png
五利也复有二说昆山诸浦通彻东海沙浓而潮咸当
先置闸而后开浦一也闸之侧各开月河以堰为限遇
闸闭小舟不阻往来二也筑圩篇曰天下之地膏腴莫
美于水田利倍莫盛于平江缘平江水田以低为胜昔
之赋入多出于低乡今低乡之田为积水漫没十已八
九当时田圩未坏水有限隔风不成浪今田圩殆尽水
通为一遇东南风则太湖松江与昆山积水尽奔常熟
遇西风则常熟之水东赴者亦然正如盛盂中水随风
卷二百五十三 第 9a 页 WYG0440-0188c.png
往来未尝停息尝陟昆山与常熟山之巅四顾水与天
接父老皆曰水底十五年前皆良田也今若不筑圩岸
围裹民田车畎以取水底之地是弃良田以为水也况
平江之地低于诸州唯高大圩岸方能与诸州地形相
应昔人筑圩裹田非谓得以播殖也将恃此以狭水之
所居耳昆山去城七十里通往来者至和塘也常熟去
城一百五里通往来者常熟塘也二塘为风浪冲击塘
岸漫灭往来者动辄守风往来有覆舟之虞是皆积水
卷二百五十三 第 9b 页 WYG0440-0188d.png
之害今若开浦置闸之后先自南乡大筑圩岸围裹低
田使位位相接以禦风涛以狭水源治之上也修作至
和常熟二塘之岸以限绝东西往来之水治之次也凡
积水之田尽令修筑圩岸使水无所容治之终也昨闻
熙宁四年大水众田皆没独长洲尤甚昆山陈新顾晏
陶湛数家之圩高大了无水患稻麦两熟此亦筑岸之
验目今积水之中有力人户间能作小塍岸围裹已田
禾稼无虞盖积水本不深而圩岸皆可筑但民频年重
卷二百五十三 第 10a 页 WYG0440-0189a.png
困无力为之必官司借贷钱榖集植利之众并工戮力
督以必成或十亩或二十亩地之中弃一亩取土为岸
所取之田众户均价偿之其贷借钱谷官为置籍责以
三年六限随税输还此治积水成始成终之策若其当
开之浦则昆山常熟共三十六浦除常熟之许浦及白
茆福山二浦见今深阔水势通快不须开治虽开三十
三浦昆山十有一谓堀浦下张浦七了浦茜泾浦杨林
浦六鹤浦顾径浦川砂浦五岳浦蔡浦浪港浦常熟二
卷二百五十三 第 10b 页 WYG0440-0189b.png
十有二谓黄泗浦奚浦西陈浦东陈浦水门浦崔浦耿
泾浦鱼潭浦邬沟浦瓦浦塘浦高浦金泾浦石撞浦六
河浦北浦甘草浦千步泾司马泾金泾钱泾黄莺漕皆
积久不浚当分为三等开修
徽宗时赵鼎臣缴进河议奏状曰臣伏以先事而言则
言有难信之患后事而谏则事有不及之忧虽然忠臣
虑国不谋其身孝子显亲思述其志言之先后一也顾
当否何如耳伏念先臣某当元祐之末实为河北路转
卷二百五十三 第 11a 页 WYG0440-0189c.png
运副使方是时水官建议回河盖以累年功之成者十
既八九独先臣居中罔敢阿徇请顺水性导使北流进
言于朝至于再四奋孤忠触群党抗单言遏众议谗锋
谤焰几不获免尚赖陛下哀怜照察曲赐全护遣使按
视既施行矣不幸后来水官眩惑前议竟兴力役断塞
北流奏功告成中外称庆已而先臣以病赐归退伏田
里虽及困革不忘朝廷常慷慨谓臣曰河本无事妄人
扰之耳今及如是恐不三数年河无安定之理谁当复
卷二百五十三 第 11b 页 WYG0440-0189d.png
为上言之乎臣饮泪泣血退书其语刻之肌骨铭在肺
肝方是时岂暇规后效计将然乎徒以不欺之诚著自
平昔虽时有用舍而志不可无故也伏见去年河已东
决举齐之西汎滥千里有司极力仅能塞之而积淤久
高终不顺快迨及今夏沛然北流决于阚村如建瓴水
陛下哀矜元元悯悼垫溺临遣谏议大夫赈灾恤穷且
俾台郎共视河事仁恩德意远近固浃流氓饿夫抃首
涕泣虽未复故土瞻旧丘而人人悦欣咸自以为更生
卷二百五十三 第 12a 页 WYG0440-0190a.png
也臣窃悲先臣抱孤孑之志而事不获申建忠荩之策
而言未及用遽先朝露赍恨冥漠今日已决之阚村乃
先臣之所愿开者也今日既淤之东流乃先臣之所力
争者也往昔使万有一如先臣之言则河患广博虽不
遽平而水得所归功必有渐决不至于败坏荡徙如今
日之贻朝廷忧也回河之役几年矣薪刍之所费力役
之所用臣不敢为朝廷惜也金粟之所耗爵赏之所颁
臣不敢为朝廷惜也所重为朝廷惜者两河数千里间
卷二百五十三 第 12b 页 WYG0440-0190b.png
有田不得种艺有庐不得归宿死者转体于沟壑生者
寄命于道涂去岁既已若此今年又复如此谓之天灾
臣窃以为非岁之罪也恭惟朝廷清明议论公正方遣
敌使出临河防宜有成谋定策归报于上然微臣区区
犹抱遗说陈父书冒不测之诛而献刍荛之议者非以
希荣于既往而干泽于方今也诚以河溢皋陆垂二十
年已失之机事不及悔将善其后必谨于先而先臣之
言曩实误中奏草具在尚可推考傥蒙朝廷俯赐采览
卷二百五十三 第 13a 页 WYG0440-0190c.png
鉴已然之得失察既往之成败校短量长稽验当否于
以裨赞大策恊成绪功使长河底平得效尘露虽结草
之报未易加此此先臣之遗志而臣之所不敢忘者也
然后退伏鈇锧下见先臣使九泉之魂得以瞑目岂非
臣之素心宿愿者乎臣愚不足以知河事窃独耳剽日
久尝闻诸先臣曰河之可以一言蔽者趋下而已自横
垄六塔商胡小吴宗城内黄百年之间水皆西决则地
势高下岂不可见今之大议不过东流与北流耳使河
卷二百五十三 第 13b 页 WYG0440-0190d.png
诚东而可以行则虽极天下之力而回之犹将请诸朝
而不敢以为费也奈何地有高下之形水有逆顺之势
今年虽塞明年且决来岁傥行后岁必淤借使神禹临
之亦将无如之何矣如或顺而治之则庶几数十年其
无河患乎正今日之明效大验也然议者每挟溏泊以
为言不以近事观之河既东徙而溏泊固已淤矣虽有
司尝欲浚治之盖亦有所重为而未能也且其所侵害
者独沧与乾宁间耳使向之未尝有溏泊则将无以为
卷二百五十三 第 14a 页 WYG0440-0191a.png
禦敌计乎臣有以知其不然也请得以事譬之据灵武
之城则西戎稽颡决古北之口则北敌请命昔尝恃此
以为固矣今虽未能复之而西北二边岂尝一日乏守
备乎此尚人事之所及而犹可以力胜者耳水之为物
非有情也奈何与之竞而不释哉先臣之缘河事进言
者甚多臣不敢以遍举谨取最后乞治北流开阚村河
门及申相度黄河利害所二状缮写投进伏望圣慈特
赐睿览降付有司看详裁择施行冒黩天听无任陨越
卷二百五十三 第 14b 页 WYG0440-0191b.png
昧死待罪之至谨录奏闻
李复乞开黄河中滩劄子曰臣某蒙恩差知郑州于今
月初四日到任首见差发人夫急于星火知大河涨溢
原武等埽危急紧要修叠固护臣久知原武一带堤埽
比诸处不同为郑北尽是积水陂湖相连直接国门又
地势高于京师若有决溢势迅东下臣遂亲至河上体
度水势次第今见大河于原武东二里以来中心有滩
一道长三里馀阔一百馀步其滩已老问人云已十馀
卷二百五十三 第 15a 页 WYG0440-0191c.png
年沙土坚壮河涨为滩所激奔射南岸水势甚紧枝梧
费力臣见多方措置两日稍见次第然今年补贴虽得
稍定来年遇涨还作上轸宸虑下劳百姓臣今乞下都
水监将中滩于中心东西开透令引放河身于河槽中
心通流虽有暴水不偏着岸更无危急兼东西只是长
三里有馀用工不多可绝后患今并画到图子随状进
呈伏候敕旨
王同上奏曰古者之治五行也必有五行之官其去民
卷二百五十三 第 15b 页 WYG0440-0191d.png
用尤近而逆其理则有败害之端莫甚于水故官得其
任则不忧乎水之败害诚其势也是以舜命益作虞以
掌山泽周有川泽之禁而后世修之未尝废也由秦汉
以来使任其事而为之水官则莫若都水之职其主灌
溉陂池保守河渠自太常及三辅皆有其官至武帝之
时尤增重之于是又有左右使者使统其任而居其事
者莫不明于禹贡之学而习于知水之性故刘向以治
书为三辅都水都尉平当以明禹贡领护河堤盖其任
卷二百五十三 第 16a 页 WYG0440-0192a.png
职之人未尝不修其事而又有水工之徒以佐知其利
害是以秦汉之际言水事于书尤著而魏晋已来至于
隋唐其官亦未尝废于魏则有都尉水衡之号晋宋齐
皆曰都水台或为水衡令及梁天监中始改曰太舟卿
而主治舟航河堤隋唐之时又皆为都水使者或改曰
监而舟楫河渠二署𨽻之然于水事或领或否矣故天
下不喻于水而失其水之性使以忧中国者起矣国家
比岁之间水之为害亦甚矣自京城之中民被其苦亦
卷二百五十三 第 16b 页 WYG0440-0192b.png
暴而衍溢者历月不知所以泄之今国家惩前日之患
而求于秦汉之故为之都水之任专其有司欲以知水
之性此虑患之本也夫以患而设备求其功效而使之
不为虚位则天下宜有明于水性若秦汉之间所谓水
工者出矣苟得其水工而又以知水者居其任使之专
其职而行于天下就视其水之利害得以备其故而治
之不使数迁其任责之课最而信其黜陟则官得其人
而分定则事益修矣故为今之虑水莫若如此
卷二百五十三 第 17a 页 WYG0440-0192c.png
钦宗时李光乞废东南湖田劄子曰臣契勘东南地濒
江海水易泄而多旱历代以来皆有陂湖畜水以备旱
岁盖湖高于田田又高于江海水少则泄田中水入海
故无水旱之岁荒芜之田也祥符庆历间民始有盗陂
湖为田者三司转运使下书切责州县复田为湖当时
条约甚严谨水之畜泄则有闭纵之法禁民之侵耕则
有赏罚之法近年以来所至尽废为田涝则水增益不
已旱则无灌溉之利而湖之田亦旱矣民既已承佃无
卷二百五十三 第 17b 页 WYG0440-0192d.png
复脱期所收租税悉充御前而漕司暗亏常赋数至百
万而民之失业者不可胜计可谓两失伏望圣慈速赐
指挥尽罢东南废湖为田者复以为湖庶几凋瘵之民
稍复故业不胜幸甚
高宗绍兴间大理寺丞周公环言临安平江湖秀四州
低下之田多为清水浸灌盖缘溪山诸处并居太湖水
分为二派东南一派由松江入于海东北一派由诸浦
注于江其江泄水诸浦中惟白茅浦最大今为沙泥淤
卷二百五十三 第 18a 页 WYG0440-0193a.png
塞每岁暑雨稍多则东北一派水必壅溢遂致浸伤农
田欲望令有司相视于农隙开决白茅浦故道俾水势
分派流畅实为四州无穷之利近年以来浙西常有水
患公私交病崇宁绍兴间疏导故迹尚可寻访乃未有
建明者四十二湾古云九里为一湾一湾低一尺二百
四十里到三江口三百六十里到大海三江口江面阔
九里地势低于震泽三丈潮水来时水高三丈到震泽
底定震泽即太湖也所以谓之平江三江口吴江水与
卷二百五十三 第 18b 页 WYG0440-0193b.png
湖水相会合之地谓之汇也
二十八年两浙转运副使赵子潚知平江府蒋璨上言
曰太湖者数州之巨浸而独泄以松江之一川宜其势
有所不逮是以昔人于常熟之北开二十四浦疏而导
之江又于昆山之东开一十二浦分而纳之海三十六浦
后为潮汐沙积而开江之卒亦废于是民田有淹没之
患天圣间漕臣张纶尝于常熟昆山各开众浦景祐间
郡守范仲淹亦亲至海浦浚开五河政和间提举官赵
卷二百五十三 第 19a 页 WYG0440-0193c.png
霖复尝开浚今诸浦湮塞又非前比计用工三百三十
馀万钱三十三万馀缗米十万馀斛于是诏监察御史
任古复视之既而古至平江言常熟五浦通江诚便若
依所请以五千工月馀可毕诏以激赏库钱平江府上
供米如数给之二十九年子潚又言父老称福山塘与
丁泾地势等若不浚福山塘则水必倒注于丁泾乃命
并浚之
孝宗乾道五年建康守臣张孝祥上言曰秦淮之水流
卷二百五十三 第 19b 页 WYG0440-0193d.png
入府城别为两派正河自镇淮新桥直注大江其为青
溪自天津桥出栅砦门亦入于江缘栅砦门地近为有
力者所得遂筑断青溪水口创为花圃每水流暴至则
泛溢浸荡城内居民尤被其害若访古而求使青溪直
道大江则建康永无水患矣既而汪彻奏于西园依异
时河道开浚使水通栅门入从之先是孝祥奏淮水三
源一自华山由句容一自庐山由溧水一自溧水由赤
山湖至府城东南合而为一萦回绵亘三百馀里溪港
卷二百五十三 第 20a 页 WYG0440-0194a.png
沟浍之水尽归焉流上水门由府城入大江旧上下水
门展阔自兵变后砌叠稍狭虽便于一时防守实遏水
源流通不快兼两岸居民填筑河岸添造屋宇若禁民
不许侵占秦淮既复故道则水不泛溢矣又府东门号
陈二渡有顺圣河正分秦淮之水每遇春夏天雨连绵
上源奔涌则分一派之水自南门外直入于江故秦淮
无泛滥之患今一半淤塞为田水流不通若不惜数亩
之田疏导之以复古迹则其利尤倍
卷二百五十三 第 20b 页 WYG0440-0194b.png
七年臣僚言丹阳练湖幅员四十里纳长山诸水漕渠
资之故古语云湖水寸渠水尺在唐之禁甚严盗决者
罪比杀人本朝寖缓其禁以惠民然修筑严甚春夏多
雨之际潴蓄盈满虽秋无雨漕渠或浅但泄湖水一寸
则为河一尺矣兵变以后多废不治堤岸圯阙不能贮
水彊家因而专利耕以为田遂致淤淀岁月既久其害
滋广望责长吏浚治堙塞立为盗决侵耕之法著于令
庶几练湖渐复其旧民田获灌溉之利漕渠无浅涸之
卷二百五十三 第 21a 页 WYG0440-0194c.png
患诏两浙漕臣沈度专一措置修筑
淳熙九年知常州章冲上奏曰常州东北曰申港利港
黄田港夏港五斗港其西曰灶子港孟渎泰伯渎烈塘
江阴之东曰赵港白沙港石头港陈港蔡港私港令莭
港皆古人开导以为溉田无穷之利者也今所在堙塞
不能灌溉臣尝讲求其说抑欲不劳民不费财而漕渠
旱不乾水不溢用力省而见功速可以为悠久之利者
在州之西南曰白鹤溪自金坛县洮湖而下今浅狭特
卷二百五十三 第 21b 页 WYG0440-0194d.png
七十馀里若用工浚治则漕渠一带无乾涸之患其南
曰西蠡河自宜兴太湖而下止开浚二十馀里若更令
深远则太湖水来漕渠一百七十馀里可免浚治之扰
至若望亭堰闸置于隋之至德而彻于本朝之嘉祐至
元祐七年复置未几又毁之臣谓设此堰闸有三利焉
阳羡诸渎之水奔趋而下有以节之则当潦岁平江三
邑必无下流淫溢之患一也自常州至望亭一百三十
五里运河一有所节则沿河之田旱岁资以灌溉二也
卷二百五十三 第 22a 页 WYG0440-0195a.png
每岁冬春之交重纲及使命往来多苦浅涸今启闭以
时足通舟楫复免车亩灌注之劳三也诏令相度开浚
十一年冬臣僚言运河之浚自北关至秀州杉青各有
闸堰自可潴水惟沿河上塘有小堰数处积久低陷无
以防遏水势当以时加修治兼沿河下岸泾港极多其
水入长水塘海盐塘华亭塘由六里堰下私港散漫悉
入江湖以私港深而运河浅也若修固运河下岸一带
泾港自无走泄又自秀州杉青至平江府盘门在太湖
卷二百五十三 第 22b 页 WYG0440-0195b.png
之际与湖水相连而平江阊门至常州有枫桥许墅乌
角溪新安溪将军堰亦各通太湖如遇西风湖水由港
而入皆不必浚惟无锡五泻闸损累年常是开堰彻底
放舟更江阴军河港势低水易走泄若从旧修筑不独
潴水可以通舟而无锡晋陵间所有扬湖亦当积水而
四傍田亩皆无旱暵之患独自常州至丹阳县地势高
仰虽有奔牛吕城二闸别无湖港潴水自丹阳至镇江
地形尤高虽有练湖缘湖水日浅不能济远雨晴未几
卷二百五十三 第 23a 页 WYG0440-0195c.png
便觉乾涸运河浅狭莫此为甚所当先浚上以为然
孝宗时蔡戡乞浚开木渠奏曰臣闻江汉之间荆襄之
地自古名卿才大夫建立事功以利当年而施后世者
遗迹可考其间勋烈彰著至今不泯惟羊祜杜预稽之
往牒羊祜减戍逻之卒垦田八百馀顷大获其利祜之
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其季年乃有十年之积杜预
修召信臣渠激用滍淯诸水浸原田万顷馀分疆立石
俾有定分公私同利众庶赖之以是知古人经理其地
卷二百五十三 第 23b 页 WYG0440-0195d.png
不过广屯田修水利二者最为急务不特为固圉之计
所以成辟国之功南北既分襄阳号为重镇朝廷谋帅
选将不以轻畀殆今五六十年之间宜其算无遗策地
无遗利民有馀赀军有馀粮然而旷土未尽辟水利未
尽修粮运不继则军有乏绝之忧雨旸少愆则民有冻
馁之患其故何也非今之人智力不如古也古人有志
功名今人志在利禄古人专为国计今人先为身谋盖
无惑乎事功之不立襄阳之宜城有曰木渠后汉王宠
卷二百五十三 第 24a 页 WYG0440-0196a.png
所凿溉田六千馀顷至曹魏时夷人聚万家据其地而
食之谓之柤中当时号为天下膏腴吴将朱然争取之
不克自是渠废更八百八十馀年本朝治平中县令朱
纮按故地而凿之三月而成溉田如古郑獬记其事甚
详靖康之乱渠始湮塞逮今方五六十年是渠也延袤
三百里故迹宛然所湮塞者木眼山之旁二三里而已
渠中之水犹涓涓不绝惟是山林蔽翳人迹罕至居民
无力开凿官吏无意兴修是渠所以殆废也且废于八
卷二百五十三 第 24b 页 WYG0440-0196b.png
百馀年而朱纮能凿之不三月而成湮于五十馀年岁
月未久浚导必易工费必省傥有人焉出力任之可不
劳而办矣本路帅漕尝请于朝计其工费已有成数虽
蒙行下正以因循苟且惮于兴修岁复一岁无人以任
是责臣愚欲望睿旨检照前奏量给所费一二万缗责
付本路转运司应办如有不足本司可以那融支给仍
委京西安抚荆鄂副都统司差拨军民各千人分番工
作均给其直人必乐从副都统与漕臣往来董役于农
卷二百五十三 第 25a 页 WYG0440-0196c.png
隙日三两月之间自可迄功渠成灌溉之利必不减昔
向来荆榛芦苇之场皆变而为沃衍膏腴之地然后分
兵屯田而尽其利募民请佃而收其租虽暂劳而永逸
小费而大获实攻守之先务也
光宗绍熙五年淮东提举陈损之上言曰高邮楚州之
间陂湖渺漫茭葑弥满宜创立堤堰以为潴泄庶几水
不至于泛溢旱不至于乾涸乞兴筑自扬州江都县至
楚州淮阴县三百六十里又自高邮兴化至盐城县二
卷二百五十三 第 25b 页 WYG0440-0196d.png
百四十里其堤岸傍开一新河以通舟船仍存旧堤以
捍风浪栽柳十馀万株数年后堤岸亦牢其木亦可备
修补之用兼扬州墟镇旧有堤闸乃泰州泄水之处其
闸坏久亦于此创立斗门西引盱眙天长以来众湖之
水起自扬州江都经由高邮及楚州宝应山阳北至淮
阴西达于淮又自高邮入兴化东至盐城而极于海又
泰州海陵南至扬州泰兴而彻于江共为石䃮十三斗
门七乞以绍熙堰为名镵诸坚石淮田多沮洳因损之
卷二百五十三 第 26a 页 WYG0440-0197a.png
筑堤捍之得良田数百万顷奏闻除直秘阁淮东转运
判官
宁宗嘉泰元年常州守臣李珏上言曰州境北边扬子
大江南并太湖东连震泽西据滆湖而漕渠界乎其间
漕渠两傍曰白鹤溪西蠡河南戚氏北戚氏直湖州港
通于二湖曰利浦孟渎烈塘横河五泻诸港通于大江
而中间又各自为支沟断汊曲绕参错不以数计水利
之源多于他郡而常苦易旱之患何哉臣尝询访其故
卷二百五十三 第 26b 页 WYG0440-0197b.png
漕渠东起望亭西上吕城一百八十馀里形势西高东
下加以岁久浅淤自河岸至底其深不满四五尺常年
春雨连绵江湖泛涨之时河流忽盈骤减连岁雨泽愆
阙江湖退缩渠形尤亢间虽得雨水无所受旋即走泄
南入于湖北归大江东径注于吴江晴未旬日又复乾
涸此其易旱一也至若两傍诸港如白鹤溪西蠡河直
湖烈塘五泻堰日为沙土淤涨遇潮高水泛之时尚可
通行舟楫若值小汐久晴则俱不能通应自馀支沟别
卷二百五十三 第 27a 页 WYG0440-0197c.png
港皆以堙塞故虽有江湖之浸不见其利此其易旱二
也况漕渠一带纲运于是经由使客于此往返每遇水
涩纲运便阻一入冬月津送使客作坝车水科役百姓
不堪其扰岂特溉田阙事而已望委转运提举常平官
同本州相视漕渠并彻江湖之处如法浚治尽还昔人
遗迹及于望亭修建上下二闸固护水源从之
嘉定五年建康守臣黄度言府境北据大江是为天险
上自采石下达瓜步千有馀里共置六渡一曰烈山渡
卷二百五十三 第 27b 页 WYG0440-0197d.png
籍于常平司岁有河渡钱额五曰南浦渡龙湾渡东阳
渡大城冈渡冈沙渡籍于府司亦有河渡钱额六渡岁
为钱万馀缗历时最久舟楫废坏官吏篙工初无廪给
民始病济而官漫不省遂致奸豪冒法别置私渡左右
旁午由是官渡济者绝少乃听吏卒苛取以充课徒手
者犹惮来往而车担牛马几不敢行甚者扼之中流以
邀索钱物窃以为南北津渡务在利涉不容简忽而但
求征课臣已为之缮治舟舰选募篙梢使远处巡检兼
卷二百五十三 第 28a 页 WYG0440-0198a.png
监渡官于诸渡月解钱则例量江面阔狭计物货重轻
斟酌裁减率三之一或四之一自人车牛马皆有定数
雕榜约束不得过收邀阻乞觅裒一岁之入除烈山渡
常平钱如额解送其馀诸渡以二分充修船之费而以
其馀给官吏篙梢水手食钱令监渡官逐月照数支散
有馀则解送府司然后尽绝私渡不使奸民踰禁从之
十二年臣僚言盐官去海三十馀里旧无海患县以盐
灶颇盛课利易登去岁海水泛涨湍激横冲沙岸每一
卷二百五十三 第 28b 页 WYG0440-0198b.png
溃裂常数十丈日复一日浸入卤地芦洲港渎荡为一
壑今闻潮势深入逼近居民万一春水骤涨怒涛奔涌
海风佐之则呼吸荡出百里之民宁不俱葬鱼腹乎况
京畿赤县密迩都城内有二十五里塘直通长安闸上
彻临平下接崇德漕运往来客船络绎两岸田亩无非
决坏若海水径入于塘不惟民田有咸水渰没之患而
里河堤岸亦将有溃裂之忧乞下浙西诸司条具筑捺
之策务使捍堤坚壮土脉充实不为怒潮所冲从之
卷二百五十三 第 29a 页 WYG0440-0198c.png
宁宗时卫泾奏曰臣闻饥穰之数在岁有天时在人有
地利天时之水旱固所不免地利之废修亦不容无责
焉窃见承平之时京师漕粟多出东南江浙居其太半
中兴以来浙西遂为畿甸尤所仰给旁及他路盖平畴
沃壤绵亘阡陌多江湖陂塘之利虽小有水旱不能为
灾自豪右兼并之家既众始借垦辟之说并吞包占创
置围田其初止及陂塘陂塘多浅水犹可也已而侵至
江湖今江湖所存亦无几矣夫江湖之水自常情观之
卷二百五十三 第 29b 页 WYG0440-0198d.png
似若无用由农事言之则为甚急江湖深广则潴蓄必
多遇水有所通泄遇旱可资灌溉傥或狭隘则容受必
少水则易溢未免泛滥之忧旱则易涸立见焦枯之患
事理晓然州县之官皆可以举职然豪宗巨族必有所
凭藉其势力足以陵驾公府非得健吏莫敢谁何浸淫
滋广江湖之利日朘月削无复曩时之旧围田增租所
入有几而平岁倍收之田一罹旱涝反为不耕之土常
赋所损可胜计哉农人失业襁负流离其害又岂特在
卷二百五十三 第 30a 页 WYG0440-0199a.png
民而已矧惟国朝成宪应江河山野陂泽湖塘池泺与
众共者不得禁止及请佃承买官司常切觉察如许人
请佃承买并犯人纠劾以闻及潴水之地辄许人请佃
承买人各以违制论立法之意可谓明白前者臣寮累
尝奏请朝廷非不施行凡系积水草荡今后并不许请
佃虽陈乞拨赐亦许守臣执奏此乾道五年九月指挥
也差官检视应停蓄水利河道有湮塞壅遏去处照旧
来界至悉行开掘仍每岁巡察此淳熙三年六月指挥
卷二百五十三 第 30b 页 WYG0440-0199b.png
也令浙西诸郡约束属县如有给据官民户买佃江湖
草荡围筑田亩许人户越诉置之重宪仍委监司纠劾
此淳熙八年七月指挥也凡有陂塘自令下之后尚复
围裹断然开掘犯者论如法给据与不告捕者并坐罪
此淳熙十年四月指挥也是皆匾榜大书人所共睹其
他藏于案牍者当不止此奈何条画虽备奉行不虔或
易名而请佃或已开而复围或谓既成之业难于破坏
或谓垂熟之时不可毁撤是知千百亩之田为可惜而
卷二百五十三 第 31a 页 WYG0440-0199c.png
不知百万亩之田尤可惜不忍于强横之一夫而忍于
贫弱之百姓上泽沮格而不下究下情蔽塞而不上通
此则有司之罪也臣恭惟陛下爱护本根访民疾苦诏
旨屡颁不为虚文如以臣言为然乞赐睿断行下户部
检坐条法及累降指挥申严要束本路监司州县常令
遵守仍委御史台觉察法不徒立务在必行惟陛下留
神裁择幸甚
 贴黄臣所奏围田止为妨民水利抑又有可虑者凡
卷二百五十三 第 31b 页 WYG0440-0199d.png
  围田去处多在荒僻之乡必立庄舍佃户聚居既
  广行包占又欲侵夺侧近民产多蓄无赖恶少及
  刑馀罪人号为佃户实是奸民幸遇丰年粗得无
  事岁收稍不能给数十为群江湖商贾村野居民
  即被剽掠甚至杀伤间或败露在官具有案牍可
  考窃恐饥荒之岁遂为渊薮若行禁戢奸民无所
  聚集亦潜消盗贼之一策伏乞睿照
泾又奏曰臣尝考国家承平之时京师漕粟多出东南
卷二百五十三 第 32a 页 WYG0440-0200a.png
而江浙居其太半中兴以来浙西遂为畿甸尤所仰给
岁获丰穰沾及旁路盖平畴沃壤绵亘阡陌有江湖潴
泄之利焉大抵二浙地势高下相𩔖湖高于田田又高
于江海水少则汲湖水以溉田水多则泄田水由江而
入海惟潴泄两得其便故无水旱之忧而皆膏腴之地
自绍兴末年始因军中侵夺濒湖水荡工力易办创置
堤埂号为埧田民田已被其害而犹未至甚者潴水之
地尚多也隆兴乾道之后豪宗大姓相继迭出广包强
卷二百五十三 第 32b 页 WYG0440-0200b.png
占无岁无之陂湖之利日朘月削已亡几何而所在围
田则遍满矣以臣耳目所接三十年间昔之曰江曰湖
曰草荡者今皆田也夫陂湖之水自常情观之似若无
用由农事言之则为甚急陂湖广衍则潴蓄必多遇旱
可以灌溉江流深浚则通泄必快遇水不至泛溢傥潴
水之地或至狭隘则容受必少旱即易涸立见焦枯水
源既壅而江流填淤则疏泄甚艰水即易溢荡为巨浸
事之利害岂不较然易知州县监司所当禁戢然围田
卷二百五十三 第 33a 页 WYG0440-0200c.png
者无非形势之家其语言气力足以陵驾官府而在位
者每重举事而乐因循故上下相蒙恬不之怪而围田
之害深矣议者又曰围田既广则增租亦多其于邦计
不为无补殊不思缘江并湖民间良田何啻数千百顷
皆异时之无水旱者围田一兴修筑塍岸水所由出入
之路顿至隔绝稍觉旱乾则占据上流独擅灌溉之利
民田坐视无从取水逮至水溢则顺流疏决复以民田
为壑设若围田侥倖一稔增租所入有几而常岁倍收
卷二百五十三 第 33b 页 WYG0440-0200d.png
之田小有水旱反为荒土常赋所损可胜计哉所谓增
租既不系省额州县得以移用徒资贪黩之吏耳此其
轻重得失又不待智者而后辨也矧惟祖宗成宪炳若
日星应江河山野陂泽湖塘池泺与众共者不许占据
及请佃承买官司纠劾以闻诸潴水之地谓众共溉田
者辄许人请佃承买并请佃承买人各以违制论立法
之意可谓明白前者臣寮累尝奏请朝廷非不施行臣
姑疏其一二诸路如有承买潴水地者悉与改正此绍
卷二百五十三 第 34a 页 WYG0440-0201a.png
兴二十八年指挥也凡系积水草荡今后并不许请佃
虽陈乞拨赐亦许守臣执奏此乾道五年九月指挥也
诏两浙漕臣及提举常平官并逐州守臣常切觉察如
官民户及寺观围筑田亩填塞水道具名以闻此淳熙
三年六月指挥也诏州县辄敢给据与官民户及寺观
买佃江湖草荡许人户越诉重寘典宪仍委监司纠劾
此又淳熙三年八月指挥也诏浙西诸郡应官民户旧
来围田去处明立标记给榜晓谕不得于标记外再有
卷二百五十三 第 34b 页 WYG0440-0201b.png
围裹此淳熙十一年八月指挥也其他条约未易悉数
夫以陈说之众多立法之详备是宜围田之害悉绝而
潴泄之利尽复曩时之旧可也然历年浸久陂湖之为
田者不止民田之被害者滋甚其已围者牵于姑息固
不复论标记之外增创围裹者有之因民词诉已毁撤
而复修筑者有之易名为天荒而请求给佃者有之寺
观僧道尤无忌惮是岂果不可禁戢哉吏治苟简而法
令不行之过也积习而不知变奸猾蒙利良农失业其
卷二百五十三 第 35a 页 WYG0440-0201c.png
害又岂特在民而已臣伏见乾道间孝宗皇帝一旦宣
谕辅臣曰闻浙西自有围田即有水患屡有人理会多
为权势所梗已而令漕臣王炎相视有张子盖围田九
千馀亩湮塞水势立命开掘仍戒敕不得再犯淳熙中
因姚述尧言传法寺僧请佃明州定海县凤栖沈窖两
湖八百亩可溉田二万六千馀亩即令仍废为湖英断
如此孰不悚惧其奉行不虔者特有司之罪而斯民疾
苦则有所赴愬矣臣仰惟陛下恭俭爱民率绳祖武诏
卷二百五十三 第 35b 页 WYG0440-0201d.png
令之下不为虚文如以臣言为然乞赐睿旨行下户部
检坐条法及累降指挥申严约束断自今以后凡陂湖
草荡并不许官民户及寺观请佃围裹如辄敢干求陈
诉者具名闻奏寘之于罪本路监司州县常切遵守或
有违戾委御史台弹治庶几法不徒立豪强戢敛农民
安于田亩此亦固根本之一说也惟陛下留神幸甚
 贴黄臣照对自绍兴间行经界之后至今五六十年
  生齿日繁岂复有可耕之田荒而不治其目今所
卷二百五十三 第 36a 页 WYG0440-0202a.png
  存江湖陂泽实皆众共水利必不可以为田者如
  蒙睿断施行仍乞行下本路监司约束应今岁被
  水围田向去只许据昨来标记四至埤补塍岸不
  得因而侵占比近水地其有自昨来标记之后续
  行围裹妨害众共水利去处既因水渰没更不得
  再行修筑如违许被害民户越诉仰监司委清强
  官相视具奏取旨施行伏乞睿照
 贴黄臣又照得所在围田虽是形势之家包占然田
卷二百五十三 第 36b 页 WYG0440-0202b.png
  间利害形势之家本无从得知多是乡村豪强富
  室意在假托声燄侵扰良民或略用工本广行侵
  占因以为已利操执书契请属献纳此尤不可不
  治乞委监司州县觉察如因围田民户词诉即与
  根究元献田人姓名重作施行伏乞睿照
青田县主簿陈耆卿上疏曰臣闻水在地中犹人之有
血脉一日壅塞必有受其病者故水利一事忧民者多
疚心焉或曰去岁汎溢之灾绳连郡国败屋杀稼所在
卷二百五十三 第 37a 页 WYG0440-0202c.png
相望其害未见其利也虽然天灾流行国家代有于汎
滥则见其害于旱暵则见其利因汎滥而不为旱暵备
殆因噎废食尔夫稼民之命也水稼之命也春夏之交
丁壮猬集至有争涓滳以殒其躯者东浙田多依山而
本郡盖其一也岩谷峣埆渠塘鲜少故灌溉之事不可
一日废夫水疏之则流堙之则竭其疏之也必有源其
堙之也必有故彼细民之所争者涓滴尔殴死者止一
身尔强宗右族疆畎盈野每每奄潴泽以自丰而不顾
卷二百五十三 第 37b 页 WYG0440-0202d.png
他人之瘠其所杀宁有算哉十雨五风未见其害也猝
有旱魃龟拆立见富人之苗自若而贫者委地矣上之
人乃始皇皇于祷祈逮其无年则又皇皇于赈恤亦已
晚矣故今州县之间多以水利为不急之务夫既以为
不急之务则往日之已塞者愈塞而未塞者亦塞矣近
日之方浚者不浚而未浚者无时可浚矣为计不蚤欲
罪岁得乎臣愚欲乞播告外台遴选官吏遍行根括甚
芜没不治或为大姓所雄据者极力疏导俾还其初至
卷二百五十三 第 38a 页 WYG0440-0203a.png
于陂泽未成而可经营沾丐者亦必广为浚凿以幸焦
槁毋苛扰毋具文脱遇岁旱民有倚赖纵不能转歉为
丰而利泽亦过半矣
金章宗明昌二年二月上谕平章政事守贞曰王汝嘉
田栎专管河防此国家之重事也朕比问其曾于南岸
行视否乃称未也又问水决能行南岸乎又云不可知
且水趋北久矣自去岁便当经画今不称职如是耶可
谕旨令往尽心固护无致失备及讲究所以经久之计
卷二百五十三 第 38b 页 WYG0440-0203b.png
稍涉违慢当并治罪三月行省并行户工部及都水监
官各言河防利害事都水监元拟于南岸王村宜村两
处开导河势缘北来水势去宜村堤稍缓唯王村岸向
上数里卧捲可以开决作一河且无所犯之城市村落
又拟于北岸墙村疏决依旧分作两清河入梁山故道
北清河两岸素有小堤不完后当筑大堤尚书省谓以
黄河之水势若于墙村决注则山东州县膏腴之地及
诸盐场必被沦溺设使修筑坏堤而又吞纳不尽功役
卷二百五十三 第 39a 页 WYG0440-0203c.png
至重虚困山东之民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况长堤已
加固护复于南岸疏决水势已寝决河入梁山泺之议
水所经城邑已劝率作护城堤矣先所修清河旧堤已
遣罢之监丞田栎言定陶以东三埽弃堤不当修止言
决旧压河口以导渐水入堤北张彪白塔两河之间凡
当水冲屯田户须令迁徙臣等所见止当堤前作木岸
以备之其间居人未当迁徙至夏秋水势汎溢权令避
之水落则当各复业此亦户工部之所言也
卷二百五十三 第 39b 页 WYG0440-0203d.png
宣宗贞祐三年四月单州刺史延札天泽言守禦之道
当决大河使北流德博观沧之境今其故堤宛然犹在
工役不劳水就下必无漂没之患而难者若不以犯沧
盐场损国利为说必以浸没河北良田为解臣尝闻河
侧故老言水势散漫则浅不可以马涉深不可以舟济
此守禦之大计也若曰浸民田则河徙之后淤为沃壤
正宜耕垦收倍于常利孰大焉若失此计则河南一路
兵食不足而河北山东之民皆瓦解矣诏命议之四年
卷二百五十三 第 40a 页 WYG0440-0204a.png
三月延州刺史乌苏克锡克言近世河离故道自卫东南
而流由徐邳入海以此河南之地为狭臣窃见新乡县
西河水可决使东北其南有旧堤水不能溢行五十馀
里与清河合则由浚州大名观州清州柳口入海此河
之故道也皆有旧堤补其缺罅足矣如此则山东大名
等路皆在河南而河北诸郡亦得其半退足以为禦备
之计进足以壮恢复之基又言南岸居民既已籍其河
夫修筑河堰营作戍屋又使转输刍粮赋役繁殷倍于
卷二百五十三 第 40b 页 WYG0440-0204b.png
他所夏秋租税犹所未论乞减其稍缓者以宽民力事
下尚书省宰臣谓河流东南旧矣一旦决之恐故道不
容衍溢而出分为数河不复可收水分则浅狭易渡天
寒辄冻禦备愈难此甚不可
元成宗大德元年河决蒲口台檄令河北河南肃政廉
访使尚文按视防河之策文建言长河万里西来其势
湍猛至盟津而下地平土疏移徙不常失禹故道为中
国患不知几千百年矣自古治河处得其当则用力少
卷二百五十三 第 41a 页 WYG0440-0204c.png
而患迟事失其宜则用力多而患速此不易之定论也
今陈留抵睢东西百有馀里南岸旧河口十一已塞者
二自涸者六通川者三岸高于水计六七尺或四五尺
北岸故堤其水比田高三四尺或高下等大槩南高于
北约八九尺堤安得不坏水安得不北也蒲口今决千
有馀步迅疾东行得河旧渎行二百里至归德横堤之
下复合正流或强湮遏上决下溃功不可成揆今之计
河西郡县顺水之性远筑长垣以禦泛滥归德徐邳民
卷二百五十三 第 41b 页 WYG0440-0204d.png
避冲溃听从安便被患之家宜于河南退滩地内给付
顷亩以为永业异时河决他所者亦如之信能行此亦
一时救荒之良策也蒲口不塞便朝廷从之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