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七 第 1a 页 WYG0383-064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路史卷四十七 宋 罗泌 撰
馀论十
云梦二泽
云梦楚之二泽也江南为梦江北为云以其跨江相比
而谓云梦尔雅十薮楚有云梦后世以为一泽故杜预
以云梦薮为巴丘湖郦元谓自江陵东界为云梦北为
云梦之薮误矣按左氏春秋传昭公三年郑朝楚楚子
卷四十七 第 1b 页 WYG0383-0644d.png
田于江南之梦郧子之女生子文弃之梦中则江南之
梦泽定公之四年吴入楚楚子涉雎济江寝于云中即
江北之云泽也云土梦作乂者云在前为水所没至是
而始得为土梦在前虽土而未可作至是始可作而乂
之盖梦地差高而云下论者不知既以云梦为一泽复
谓古经乃云梦土作乂者非也春秋文耀钩云大别以
东至富春九江衡山皆云梦也而子虚赋云云梦方九
百里南有平原广泽缘以大江而安陆有云梦县是合
卷四十七 第 2a 页 WYG0383-0645a.png
而为一矣沈立云云即今之玉沙监利景陵等县梦即
今之公安石首建宁等县自史汉亦然班生志地而华
容枝江若江夏之安陆皆有云梦学者遂莫知所适从
宋山川记郭璞皆以梦为南郡华容巴丘湖则枝江也
方楚子之涉濉济江以避吴兵而华容在楚之南安陆
在楚之东故或者谓避吴之行当不在此谓云在江北
而以济江者为指汉言之益缪
汴
卷四十七 第 2b 页 WYG0383-0645b.png
汴流旧矣世咸谓隋炀始创以幸维扬前此未有斯大
妄也夫地之下沮水必趋之理势然也使古无汴其地
既高且仰则虽神禹不能使之行于地上况乎炀汴也
者魏大梁也故东魏为梁州后周曰汴即汉之漕渠一
名莨菪其渠廞利自秦氏徙平阴以开灌注后以开空
不填乃任水下扶沟入涡而通泗暨汉平帝时河汴久
坏其后汴渠东浸兖豫百姓怨叹会伏宫以乐浪王景
荐于是诏发卒数十万从景修渠堤自荥阳东平千乘
卷四十七 第 3a 页 WYG0383-0645c.png
海口千馀里十馀里立一水门相洄注渠成河汴分流
稍复旧迹故乐俊言汴渠东浸日月弥广知汴流古久
矣夫卒数十万修渠堤则是起自两岸而汴行其中矣
立水门以节度其上流则与今汴不异也
魏太祖讨董卓也从弟洪至荥阳为卓所败太祖
失马步至汴水深不得渡循水得船共济而晋祖逖之
将卫茦亦破石勒别军于汴水厥后桓温将通之以北
伐而不果义熙中刘毅通之以讨秦始有湍流利漕及
卷四十七 第 3b 页 WYG0383-0645d.png
浚舟师伐吴杜预抵书劝之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溯河
而上振旅还都而浚亦谓将以成古今之绝伦而自汴
河班师则汴之大小必不减于今也夫二帝之时都于
中冀居河下流而八州贡赋必由河达帝所盖尧舜在
位重于用民故九州川渎各有入河之道所以通朝贡
来商旅而便转输也今之禹贡每州之末所纪是矣惟
淮与河独不相及而言浮于淮泗达于河者盖由淮以
入汴溯汴而入河也使其无汴淮泗奚自而达河哉此
卷四十七 第 4a 页 WYG0383-0646a.png
则伯禹之前有汴已见矣我宋都大梁贡输之来必由
四河自江淮荆湖者道汴河自陜西者道河三门白波
沂汴陈许诸州道石塘惠民河而京东者道广济河盖
趋京都必以达河为至此唐虞建都之本意也
青扬二州不言达
河已见于徐兖也
自大业初遣皇甫仪自苑曲引
卷四十七 第 4b 页 WYG0383-0646b.png
榖洛达河自汴渚引河通淮大发河南男女百馀万浚
开千里游幸江都筑堤莳柳号通济渠所谓隋河者特
炀帝因旧而浚广之百姓怨苦因而号之尔
及开元时齐浣牧汴请开汴之下流自洪之隋
河至淮阴北合为淮寻以河源势急而塞则汴不起于
隋益可知矣方楚汉之中分割界鸿沟文颖以为自荥
阳下引河水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
卷四十七 第 5a 页 WYG0383-0646c.png
淮泗会于楚即今之官渡水魏武袁绍相持之处故苏
轼疑此为汴谓其后或为鸿沟或为官渡为汴上下百
馀里间虽不可必而皆引河以达淮泗者至道中上问
汴水疏凿之由张洎对曰禹于荥泽下分大河为阴沟
引注东南以通淮泗至大梁浚仪复为下渠一渠东经
阳武中牟台下为官渡水一渠始皇凿川灌郡谓之鸿
沟即出河之沟亦曰菪沟王吴所作浚仪渠东合济至
敖山北兼邲之名炀帝开汴自为通济渠国家惠民金
卷四十七 第 5b 页 WYG0383-0646d.png
水五丈清汴四渠合会所以无遗乏也史谓渠堤自
荥阳而东则上疑其为鸿沟下疑其为官渡有不然者
今汴渠自西而东鸿沟乃横亘南北而官渡直黄河尔
故袁绍相拒沮授叹曰悠悠黄河吾其济乎官渡匪汴
亦明矣郦道元谓禹塞荥泽开渠以通淮泗予固谓伯
禹之前有汴不易之论
敷浅原
敷浅原盖江鄂之间孔氏谓一名博阳山颜师古云博
卷四十七 第 6a 页 WYG0383-0647a.png
当为傅汉志豫章历陵县南有博阳山傅阳川在南古
文以为敷浅原音为敷阳误为博尔水经注云敷浅原
地在豫章历陵县西南水经所载禹贡山水泽地凡六
十山指名曰山水指名曰水而称地者四流沙九江东
陵敷浅原也孔颜以为山者异矣按通典云蒲塘驿汉
历陵县有敷浅原西十里有博阳山以今县南十三里
有阳居山旧经依固以为敷浅原名博阳山然县境惟
有一水流入大江人谓傅阳川乃在此山东北与志不
卷四十七 第 6b 页 WYG0383-0647b.png
合杜佑复析敷浅原傅阳山为二盖以敷浅原之水也
博阳之山不得而实
尔按驿西数十里惟有一望夫山盖望敷尔寻阳志博
阳山在德安县南十三里望夫山在德阳县西北十五
高一百丈谓升此望敷阳也随志云盆城望夫山或曰
望君是也方舆志谓夫行役妻每登高而望箱土积高
而为名然寰宇记巴陵当涂黎城德安皆有望夫之山
卷四十七 第 7a 页 WYG0383-0647c.png
俱以妇人为说缪矣志言邑人或谓县古有敷浅原登
此可以望之故名望敷以今山下近村犹以敷里敷外
为名斯得之矣盖望都之类尔今崇阳之西二百二十
有云溪山峭峻清流界道如带即所谓敷浅原也非博
阳山
三江详證
扬州文有三江而导水之文乃有中江北江释者于是
纷纷孔谓江自彭蠡分三以入震泽而郑复以东迤为
卷四十七 第 7b 页 WYG0383-0647d.png
南江历代不决不知所谓三江非中北之江中北之江
初无三江之名而三江原不入震泽也职方三江扬州
之川郡国志韦昭等以吴郡南松江浙江浦阳江为之
按此皆自会稽入海者自班固冒以南中北之名遂与
泯汉入汇之文相乱故或者疑南松等为是吴中小水
不足名川于以泯汉充之故志林云江于彭蠡分为三
以入海然江自夏口合汉以入彭蠡即合为一自芜湖
出由秣陵京口至崇明入海何尝有三桑钦许慎谓江
卷四十七 第 8a 页 WYG0383-0648a.png
至彭蠡石城而分为二一为中江今大江一为北江浙
江也然浙出于黟至馀姚定海而入海与长江正自隔
绝故汉注又谓岷为大江至九江为中江至徐陵为北
江是一源而三目岂其然耶夫赣源于西章本曰豫水
豫章之名始此而西章明有江南之号则亦可谓三江
特此一江禹所不至禹贡不见学者有不之知夫以震
泽在吴彭蠡在楚略不相及今乃谓江自彭蠡分入震
泽为北江是误以扬州之文解之也三江既入震泽厎
卷四十七 第 8b 页 WYG0383-0648b.png
定者谓三江既入于海而震泽亦以致定此自二事非
谓其入震泽此郑所以谓三江分于彭蠡为三流东入
海然谓分于三流则愈疏矣且雷夏既泽灉沮会同雷
泽在兖灉沮在雍兖东雍西亦自二事而安国亦以为
二水会同于此泽盖不知地理之所至也然又考之海
内东经会稽之山在大楚南三江之首大江出岷山海
江出蔓山南江出高山高山在成都西皆入于海故郭
景纯以岷江易浦阳今人特不知其处尔学者又何可
卷四十七 第 9a 页 WYG0383-0648c.png
妄引浅證而罔之哉
赣自豫章入彭蠡泯汉自汉阳合入彭蠡则合为一不
为二矣然禹贡犹有中江北江之名者水性不同各自
为道如泾渭之分流流虽合而水不混惟泾渭有色可
见而此则不见故郑渔仲执此以为水入水则合岂有
流至九江犹可辨其为江为汉而林之奇遂谓在禹之
时彭蠡而下有此中江北江而今为一孔蔽于所不见
苏蔽于所可见不知之奇之蔽又有甚者夫泯自夏口
卷四十七 第 9b 页 WYG0383-0648d.png
合汉入彭蠡使其复出分为二江亦不辨其孰为汉孰
为泯矣况说二江去古未久其一遽失而徒不之知耶
不知二江既入彭蠡虽合为一而自汇而下禹贡之文
犹分江汉至于入海为说甚明初未尝合则亦有其说
矣盖江汉既会则自东陵而略彭蠡之侧东流复出芜
湖初不与彭泽之水混故云东汇泽汇泽之水在其东
也今华容青草湖中有大江在县东一百里屈而南与
湘沅二水合春夏涨冬入零陵则大江见则依旧自为
卷四十七 第 10a 页 WYG0383-0649a.png
道也扬州言三江既入而于荆言江汉朝宗于海则同
流而自为道可知矣唐许敬宗谓济入河洑地南出亦
以味别以今扬子江心有南零北零之异则知其入而
不合正不疑也古有五行之官水官得职则能辨其性
味潜而复出合而更分皆可辨之此陆羽所以于扬子
江心候南零之水而张江州亦记严濑扬子南零水之
不同刘伯刍季季卿品天下水各有不同昔师旷易牙
俞儿张华王劭皆能辨于淄渑自有此理苏子瞻谓中
卷四十七 第 10b 页 WYG0383-0649b.png
江北江以味别之亦本乎是然以为江汉入泽而更分
则又非矣入固未尝合也
九江详證
导山之文自岷山至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源而导江
自岷山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陵
今之巴陵与夷陵相对出于东西以夷陵曰西陵则巴
陵为东陵信矣故唐志以今鄂州巴陵为是九江盖在
东陵而上顾不在彭蠡下也按荆州文九江既殷郑氏
卷四十七 第 11a 页 WYG0383-0649c.png
以为殷者多也谓九江从山溪所出其孔甚多以言治
之之难九江各源其下流合于江而非大江孔安国言
江于荆界分为九道应劭遂以为自寻阳分班氏之志
则以为在寻阳县南皆东合于大江而以东陵为在庐
江金兰水经亦云金菌西北以庐江郡有东陵乡也不
知金兰乃在汇之下流非大江之所至许叔重云迤邪
行也今江水过洞庭至于巴陵而后东北邪行入于彭
泽所谓至于东陵东迤北也岂寻阳之区哉且以大水
卷四十七 第 11b 页 WYG0383-0649d.png
受小水谓之过二水相受大小均谓之会河水东过洛
汭北过洚水洚洛之水入河河水过之而已漾过三澨
渭过漆沮亦犹是也自江分为九道则经当云播为九
江不云过矣九江旧说一畎二白蚬三嘉靡四乌土五
𧉻六
七麇八沙堤九廪为之或百里或五十里始于
鄂陵而会于京口桑落洲三百馀里而张须元九江图
乃有三里五洲白𧉻菌州之名五洲即蚬而三里即畎
也寻阳记则以为一乌二白𧉻三乌土四嘉靡五畎六
卷四十七 第 12a 页 WYG0383-0650a.png
源七廪八提九菌源或作浮乌土一作乌白水经书疏
庄子义等往往皆引为正晁百揆以为方俗所名于经
无当桑落洲今在宿松西南百馀里十道四番志云江
自鄂陵分派为九于此合流谓之九江口又云寻阳江
有八洲一沙二人三九江四葛五象六乌七感八𧉻曲
折为九江洲与江州寻阳中流分界东武林洲洲之下
尾故程大昌谓荆境至寻阳以东即为扬州孔应所以
附会属之别无古据安国言为九派未有其名至张僧
卷四十七 第 12b 页 WYG0383-0650b.png
鉴张须元贾耽名而不同盖出俗传江何尝九分哉逮
蒋之奇乃以九江为今洞庭宜亦有所见矣窃考汉志
东陵之间自有沈渐元辰叙酉澧湘资九水皆合洞庭
东入于江山海经云洞庭之山是在九江中而博物志
君山为洞庭山故张勃吴录云岳之洞庭荆之九江也
若寻阳则为扬境非荆地矣水经注言九江在长沙国
不隽县西北楚地乃今岳之巴陵洞庭在其西北则荆
之九江为洞庭审矣虽然秦汉以寿春置九江郡殊失
卷四十七 第 13a 页 WYG0383-0650c.png
所谓及英布为九江王而王莽更以豫章为九江郡刘
歆以为湖陵九江入彭泽禹贡为辞也太史公云予登
庐山观禹迹九江口安得古之九江而观之盖自秦汉
说者知寻阳为九江尔惠远记庐山在寻阳南南滨宫
亭北对九江而寻阳志九江在州西北二十五里皆率
然之说尔太康地记以为湖汉元水入彭蠡者则又入
赣之九水也益辽隔矣
辨兖济
卷四十七 第 13b 页 WYG0383-0650d.png
予既證三江而兖济截河之说古今未哲夏书兖水东
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又东出陶丘北此伯禹所知也
兖济二郡正以是名济源
县在河东济南济北济阳济阴皆在河南自杜预谓济
繇荥阳东过鲁之西至乐安入海兖出王屋入河始釐
为二而杜佑李吉甫乐史窦苹郑樵辈遽援后志谓济
自莽末旱塞不复截河南度而以水经依取禹贡为疏
故唐高宗问许敬宗禹浮济漯达于河何今济漯断不
卷四十七 第 14a 页 WYG0383-0651a.png
相属对曰兖济自温入河洑地南出为荥泽又洑而出
曹濮之间汶水从南入之故书又言浮汶达济不言合
漯漯自东武阳至千乘入河也
敬宗盖亦本孔与河并驱而截河溢出之意不
知其时无复荥水汨出荥口者
谓济南诸名为出不审是一蔽也佑说河南之
济使禹所命或以性同或一时众流凑泛济适溢从河
南以出而名又奚必洑流之说然禹必不以一时暂溢
卷四十七 第 14b 页 WYG0383-0651b.png
之名移疑后世夫水之所出自以不同固有入而不合
行而复出者昔郭缘之于河上源遇书生问之何知济
与河上源通生曰洛水淬剑正与河水上源不异物之
不同犹铅锡也北济既入于河性与河别不能合混渗
漉入地洑行达荥阳而遂溢为荥尔今之历下等处发
地悉是流水济所过也东阿之井正济所溢故今阿胶
止浊住吐下隔而疏痰以济之性趋下清而下重故治
淤浊逆上之痾以今油水固不同情九夏之辰冷热之
卷四十七 第 15a 页 WYG0383-0651c.png
风亦各为隧岂谓必无水过水哉泾渭分曹南零会地
此理不少郑樵谓山过山则分水过水则合世无山过
山水过水之理谓汉入于江其文止此下有脱文兖入
于河其文亦止于此而溢为荥之上当更有导沇水数
句说经不通不以为脱必以为误此书生之竺疾也林
之奇以为汉入江济入河皆合而流大禹导水自此开
以支引之故犹蒙上之名亦以浅鄙测圣人者庭州霸
水金铁皆漏
卷四十七 第 15b 页 WYG0383-0651d.png
延之江
日夜流脂
弱水溺毛黑溪玄膑悉唐制角
畔怯
腐手
盖亦谓之无哉
息壤
卷四十七 第 16a 页 WYG0383-0652a.png
洪水滔天
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息生之土长而不穷故有息石
汉元帝时临滁地涌六里崇二丈所哀
帝之世无盐危山土起覆章如驰道状盖息壤也江陵
之壤锁镇水旱
昔高从诲镇渚宫出经其处问书记孙
光宪对以伯禹治水自岷至荆定彼泉原之穴虑万世
下有或泛溢爰以石屋镇之盖本之冥洪录裴相欧献
卷四十七 第 16b 页 WYG0383-0652b.png
之事也
王子融修臧丙之事雷
雨骤集爰屋而记之贻救甾者焉
卷四十七 第 17a 页 WYG0383-0652c.png
苏轼言其屡应然矣
柳子所言龙兴寺地天
地之间自多有此然
以堙水殛禹复用之彼以障汨而此以填后祸也
龙负舟
吕春秋云禹自涂山南省南济江黄龙负舟舟人恐禹
卷四十七 第 17b 页 WYG0383-0652d.png
仰而笑曰受命于天竭力以济生民生寄也死归也奈
何忧耶龙乃弭耳而逝淮南子云禹视龙犹蝘
颜色
不变龙弭耳掉尾而逝文人启表往往多
用而不既其有无虚实按今江陵公安江有地名龙巢
者乃龙负夏后舟处地常有龙即桑钦所谓龙穴水口
者注云江浦右迤北对虎洲龙巢又在洲北其南有部
驾口宋景平二年太祖入奉皇统至此有黑龙跃负帝
舟左右失色帝谓王昙首曰此夏禹所以受天命我何
卷四十七 第 18a 页 WYG0383-0653a.png
德以堪之至都即位盖兴帝之祥也江陵志云龙穴水
口在石首县十道四番志云二龙掉尾而去禹使迹之入
此穴寰宇记亦云巴陵夏口浦郡国志谓浦有龙鱼昔
禹南济两龙夹舟之所以知夏后实有是事
十日
古今通占镜云众日并出天下分裂百官名设政令不
行三日并出诸侯争洪水出晋建兴二年正月辛未三
日出西方而东行后江东改元刘聪李雄作乱四年三
卷四十七 第 18b 页 WYG0383-0653b.png
日复出其年帝蒙尘平阳五年五月庚子三日又见占
曰三四五日见天下兵王者如其数建武元年亦尝三
日并矣见晋阳秋而太兴三年五日并出后前秦后赵
乘时并起贞观之初突厥亦记五日并见乾符六年十一
月朔两日出斗三日乃没夫天有十日居于阳谷在黑
齿之北一日居上枝九日居下枝次以甲乙迭运中土
君有失道则两日并斗三日出争以至十日并出大乱之
道山海经云日浴温原谷上扶桑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
卷四十七 第 19a 页 WYG0383-0653c.png
戴于乌夏桀之乱两日并出商纣之世两日又见其一
将殁一方出故考灵曜云黑帝之亡二日并照虽然兴
亡必并有德则兴无德则丧此不易之道也显德七年
正月癸卯两日固尝见矣是时苗从训从太祖出师见
日上复有一日久相摩荡曰天命也及夕六军推戴由
此观之胤甲之事盖有之矣历代之书志更有多月者
梁太清二年正月两月相承见西方唐志贞观初突厥
言有三月连明考之乃是当时推为突厥颉利之应虽
卷四十七 第 19b 页 WYG0383-0653d.png
云分域然日月正为中国之占顾得云颉利哉
天门
桀迁于垂所谓天门在泽之晋城太行之上天井关也
地志言在高都通典云关南有大井泉三今谓之百岩
可容百家关在井北故又曰百家战国策谓桀之居左
天门之险右天溪之阨是矣吴起曰夏后之居左河济
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伐之
羊肠即五行山昔武王欲筑居五行周公曰五行险固
卷四十七 第 20a 页 WYG0383-0654a.png
德能覆之则内贡回矣使吾暴乱则伐我难矣乃太行
也是盖戏而君子以为能持满故袁子正书云桀有四
岳三涂之险京山中南之固及在鸣条一朝而失其天
下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岂固恃其
险哉
卷四十七 第 20b 页 WYG0383-0654b.png
路史卷四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