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第 1a 页
维等言臣等元奉
敕校勘五经正义今巳见有成堪雕印版行用者伏以三才分
而书契肇启六籍著而学校斯兴由是体国辨方必 典礼
修文立教实本于胶庠则郁郁乎文于周为盛矣后暨法值挟
书复时经战国或年祀远而篇简烂脱或师徒众而传授差讹
存历朝错综之文虽具陈解说在群儒讲论之旨亦互有异同
唐贞观中国子祭酒孔颖达考前代之文采众家之善随经析
理去短从长用功二十四五年撰成一百八十卷自是至此三
百馀年讲经者止务销文应举者唯编节义苟期合格志望策
名出身者急在于荣食禄者多忘本业一登科级便罢披寻因
循而舛谬渐滋节略而宗源莫究伏惟
应运统天睿文英武大圣至明广孝皇帝陛下
道高贯月
德迈重曈
武畅遐陬
卷首 第 1b 页
举前朝之坠典
正历代之旧章
崇儒雅之风三王却轸
阐诗书之教两汉厚颜臣等谬以寡闻幸尘华贯猥奉穷经之
寄曾无博古之能空极覃精宁周奥义今则逐部各详于训解
写本皆正于字书非遇
昌期难兴大教既释不刋之典愿垂
永代之规傥今雕印以
颁行乞降
丝纶之明命干犯
旒冕臣等无任战污兢惶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陈
请以
闻臣维等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言
端拱元年三月日勘官承奉郎守大理评事臣秦奭等上张
卷首 第 2a 页
勘官徵事郎守大理寺丞柱国臣轩辕节
勘官徵事郎守太子右赞善大夫臣胡令问
勘官承奉郎守太子右赞善大夫柱国臣解贞吉
勘官承奉郎守殿中丞柱国臣胡迪
勘官朝奉郎守国子毛诗博士柱国赐绯鱼袋臣解损
勘官承奉郎守国子礼记博士赐绯鱼袋臣李觉
勘官承奉郎守国子春秋博士赐绯鱼袋臣袁逢吉
都勘官朝请大夫守国子司业赐紫金鱼袋臣孔维
上五经正义表
臣无忌等言臣闻混元初辟三极之道分焉醇德既醨六籍之
文著矣于是龟书浮于温洛爰演九畴龙图出于荣河以彰八
卦故能范围天地埏埴阴阳道济四𬈑知周万物所以七教八
政垂炯戒于百王五始六虚贻徽范于千古咏歌明得失之迹
雅颂表废兴之由寔刑政之纪纲乃人伦之隐括昔云官司契
之后火纪建极之君虽步骤不同质又有异莫不开玆胶序
卷首 第 2b 页
卷首 第 2b 页
卷首 第 2b 页
方之地轴将五岳而永久笔削巳了缮写如前臣等学谢伏
业惭张禹虽罄庸浅惧乖正典谨以上闻伏增战越谨言
永徽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太尉扬州都督上柱国赵国公臣
无忌等上奉
尚书正义序
国子祭酒上护军曲阜县开国子臣孔颖达奉
敕撰
夫书者人君辞诰之典右史记言之策古之王者事总万机发
号出令义非一揆或设教以驭下或展礼以事上或宣威以肃
震曜或敷和而散风雨得之则百度惟贞失之则千里斯谬枢
机之发荣辱之主丝纶之动不可不慎所以辞不苟出君举必
书欲其昭法诫慎言行也其泉源所渐基于出震之君黼藻斯
彰郁乎如云之后勋华揖让而典谟起汤武革命而誓诰兴先
君宣父生于周末有至德而无至位修圣道以显圣人芟烦乱
而剪浮辞举宏纲而撮机要上断唐虞下终秦鲁时经五代书
卷首 第 3a 页
总百篇采翡翠之羽毛拔犀象之牙角罄荆山之石所得者连
城穷汉水之滨所求者照乘巍巍荡荡无得而称郁郁纷纷于
斯为盛斯乃前言往行足以垂法将来者也暨乎七雄巳战五
精未聚儒雅与深阱同埋经典共积薪俱燎汉氏大济区宇广
求遗逸采古文于金石得今书于齐鲁其文则欧阳夏侯二家
之所说蔡邕碑石刻之古文则两汉亦所不行安国注之寔遭
巫蛊遂寝而不用历及魏晋方始稍兴故马郑诸儒莫睹其学
所注经传时或异同晋世皇甫谧独得其书载于帝纪其后传
授乃可详焉但古文经虽然早出晚始得行其辞富而备其义
弘而雅故复而不厌久而愈亮江左学者咸悉祖焉近至隋初
始流河朔其为正义者蔡大宝巢猗费甝顾彪刘焯刘炫等其
诸公旨趣多或因循怗释注文义皆浅略惟刘焯刘炫最为详
雅然焯乃织综经文穴凿孔穴诡其新见异彼前儒非险而更
为险无义而更生义窃以古人言诰惟在达情虽复时或取象
不必辞皆有意若其言必托数经悉对文斯乃鼓怒浪于平济
卷首 第 3b 页
震惊猋于静树使教者烦而多惑学者劳而少功过犹不及
为此也炫嫌焯之烦杂就而删焉虽复微稍省要又好改张前
义义更大略辞又过华虽为文笔之善乃非开奖之路义既无
义文又非文欲使后生若为领袖此乃炫之所失未为得也今奉
明敕考定是非谨罄庸愚竭所闻见览古人之传记质近代之
异同存其是而去其非削其烦而增其简此亦非敢臆说必据
旧闻谨与朝散大夫行太学博士臣王德韶前四门助教臣李
子云等谨共铨叙至十六年又奉
敕与前修疏人及通直郎行四门博士骁骑尉臣朱长才给事
郎守四门博士上骑都尉臣苏德融登仕郎守太学助教云骑
尉臣随德素儒林郎守四门助教云骑尉臣王士雄等对
敕使赵弘智覆更详审为之正义凡二十卷庶对扬于圣范冀
有益于童稚略陈其事叙之云尔
卷首 第 1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