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七十六 第 1a 页 WYG1457-035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明文海卷三百七十六 馀妣黄宗羲编
记五十
考古
汉南北军记
南北军汉制也汉受明命抚方夏乃西顾卜宅作都长
安城阙宫室光明神丽固足以备国制而昭皇威隆上
都而观万国矣重惟天子之都宜有重兵所以壮根本
卷三百七十六 第 1b 页 WYG1457-0351b.png
而严卫翼者庶其在此盖上天之象以羽林为天军黄
帝之圣以兵师为营卫王者规天法圣则爪牙之卫讵
可缺诸高皇帝以神武之资躬提三尺纠集义旅洒扫
宇内天戈所麾蓬孛消释五年马上虱鞮鍪而汗介胄
缚婴斩羽天下既混为一任罢之兵佚诸农亩巴渝北
貉无勤远人卧鼓包戈将与天下元元相安于无事矣
然而强宗豪姓盘互关东而材官骑士散在郡国必虎
符羽檄召而后来帝室皇居苟无武卒锐士以卫翼之
卷三百七十六 第 2a 页 WYG1457-0351c.png
殆非所以防未然而窒不轨此南北军之所为置也南
军所以卫宫城者也主之者卫尉其属有南北宫二卫
士左右而都侯南屯公军苍龙元
北屯朱雀东明朔
平八司马凡卫士二千四百六十九人然卫尉主兵殿
外而主兵殿门内则为光禄勋其属有左右五官中郎
将虎贲羽林郎左右监凡卫士三千四百六十一人北
军所以卫京城主之者中尉其属有中垒越骑步兵长
水射声屯骑胡骑虎贲八屯校尉而骑不常置惟中垒
卷三百七十六 第 2b 页 WYG1457-0351d.png
射声虎贲屯骑在城中馀屯则皆留城外总凡军士三
千五百三十六人而屯骑虎贲所领士数无所考大抵
卫尉主南军以卫宫城实居乎内中尉主北军以卫京
城实居乎外相为表里其势常相均然亦使之自相为
制焉以史考之北军在外而或兼乎南军南军在内而
常重乎北军何也国有大故则北军亦环宫而屯故五
校尝入为宿卫之兵是北军或兼乎南军也吴汉之薨
发北军五校轻车介士以送葬而不易于发南军是南
卷三百七十六 第 3a 页 WYG1457-0352a.png
军常重乎北军也岂其兼乎南军者在外之兵多重乎
北军者在内之兵精故欤然古者内兵不外出以根本
之当壮卫翼之当严也汉初犹存古意南北二军未尝
出虽尝出矣而其出未尝远高帝十一年发中尉卒军
灞上文帝三年发中尉材官军长安故曰虽出而未尝
远也至于武帝始以卫尉击南粤宣帝又以羽林佽飞
诸兵击诸羌厥后自明帝至顺帝南军远出者二北军
远出者六而高帝建军之本意于是废矣窃尝论之天
卷三百七十六 第 3b 页 WYG1457-0352b.png
下形胜惟地与兵汉都长安阻河山之险左殽右蜀太
华泾渭表里襟带金城千里隐然天府之国矣而南北
二军负城环宫路佖而营列棋峙而星布平居无事则
虎视耽耽四征不庭则如火烈烈戎心奸胆战栗骇落
孰敢弗率以干我天威可谓兵形地势两兼得之于以
镇安四方巩固万代永永无斁高帝之贻燕于厥子孙
者神谋圣略何其宏远也是用著其建军之本意以诏
后世若乃官名之更革损益先后不同士卒之调遣增
卷三百七十六 第 4a 页 WYG1457-0352c.png
减始终有异已详于简牍者兹不复书
唐两省记
人君居至尊之位其职无他在乎任相而已若稽古昔
黄帝命六相舜举十六相而相之名始立汤之左右用
伊虺周之左右用周召而相之员始定盖相者所以寅
亮帝载缉熙皇极佐天子而统大政者也人君非相焉
是赖其孰相与共理天下乎唐有天下稽古建官置门
下中书两省以为左右相之所治而门下有侍中中书
卷三百七十六 第 4b 页 WYG1457-0352d.png
有令则所谓左右相也然而初无定名亦无常员或曰
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则无定名也侍中及令其人不
常置而尚书左右仆射亦宰相职则无常员也虽其定
名常员先后不同而其佐天子以统大政者职任惟均
其事权固无与比隆者矣惟门下有省昉于晋中书有
省肇于魏齐尝以门下为黄门隋或以中书为内省而
唐自高祖太宗之世门下中书或遵往制至高宗龙朔
元年始改门下为东台中书为西台武后光宅元年改
卷三百七十六 第 5a 页 WYG1457-0353a.png
门下为鸾台中书为凤阁元宗开元元年又改门下为
黄门省中书为紫微省寻皆辄复旧盖门下中书在宣
政殿之东西而尚书在外谓之南省故门下中书总称
北省又别称门下为左省为东省中书为右省为西省
而复通谓之两省焉是故门下为职所以取旨而出纳
乎帝命中书为职所以造命而黼黻乎皇猷至凡国之
事实参而总之故下之通乎上者其制有六曰奏抄曰
日奏弹曰露布曰议曰表曰状门下皆审署申覆施行
卷三百七十六 第 5b 页 WYG1457-0353b.png
焉王言之制有七曰册书曰制书曰慰劳制书曰发敇
曰敕旨曰论事敕书曰敕牒中书皆审署申覆而施
行焉于是天子之布政任官诏旨命令之出首经两省
其或令焉而非其法任焉而非人门下取旨既随时而
驳正中书造命或因事而封缴弥纶润饰使无缺失上
下相而治本立矣兹其所以弼庶务而度百僚叶群工
而釐万邦也欤抑尝论之两省之建固均为天子之相
而事权所秉初不相同其于军国之事虽参总之亦未
卷三百七十六 第 6a 页 WYG1457-0353c.png
尝合而为一也按唐初故事政事堂在东省宰相
议政之所在自中宗永淳二年裴炎以中书令执
政事乃迁之于西省则两省事权至是已合为一
非复祖宗旧时之典章矣岂非其沿袭之弊哉今
按两省秩皆三品门下有侍中二人黄门侍郎二
人给事中四人左散骑常侍二人谏议大夫四人
典仪二人起居郎左补阙左拾遗各二人城门郎
四人符宝郎四人弘文馆校书一人中书有令二
卷三百七十六 第 6b 页 WYG1457-0353d.png
人侍郎二人舍人六人右散骑常侍起居舍人右
补阙右拾遗各二入通事舍人十六人自馀两省
小吏各有差其详则六典之书具焉谨著其略以
为记
铏鼎记
海虞王君文洁喜文博古尝获一鼎其识曰维绍
兴丙寅三月己丑太师秦公桧一德协济配兹乾
坤乃作铏鼎赐家庙以奉时祀子孙其永保是盖
卷三百七十六 第 7a 页 WYG1457-0354a.png
宋高宗之所赐而其相秦桧所从受者也文洁读
之愀然怜岳武穆之冤忠而被祸而鄙其当时之
君臣所为若是弃而勿顾者久之当正德辛未秋
流贼入江南江南骚动文洁乂慨然思得若岳武
穆者之为将而恐又有若桧者阴贼险狼从中谗
阻以害武穆之成功乃发愤即家山作万松楼以
祀武穆而以所得鼎奉焉既又范铜像桧跪于鼎
足间若伏罪者以向武穆云是举也可谓雄伟不
卷三百七十六 第 7b 页 WYG1457-0354b.png
群者矣而文洁固奇士也哉按宋史载秦桧之杀
武穆也在绍兴辛酉之冬至丙寅之春乃作家庙
遂有此赐五六年间和议已成忠贤尽摈固自以
为百世之勋也观鼎铭所称以君而谀臣若此计
一时顽钝无耻之士道盛德于前誇成功于后者
何限也抑孰知百世而下人心好恶之公不容泯
灭虽声色间亦有甚于钟鼎刀锯之所及者而况
其他哉人可不自力于为善也予尝道西湖拜武
卷三百七十六 第 8a 页 WYG1457-0354c.png
穆墓下睹所谓南枝树银瓶井焉又一桧树中剖
而植其前固亦谓之秦桧也疑皆好事者所为又
闻汤阴有武穆祠户外铸铁为桧拜焉凡一方疫
疠者必祷祷者辄持笞箠踣击铁桧或十百千数
皆如所祝辄得福事虽涉怪诞于此益以见人心
之公而忠贤正气流行于宇宙间鼓为风霆照为
日星形为川岳其英灵正气真有不随生死而殊
古今而变者则兹楼也谓非武穆之神之所式凭
卷三百七十六 第 8b 页 WYG1457-0354d.png
以妥而以侑者耶而文洁固奇士也哉文洁名澄
别号竹泉有子曰授攻进士业质美而勤尝问学
于予者予知其庭训义方之贻遗安振宗之具激
劝之微权皆类是余友姚君尚絅最能道之作铏
鼎记
跋铏鼎图
飨帝养亲鼎之为用大矣而以赐宗臣铭功德元宝彝
器传世靡革焉帝王之盛节也宋高宗范铏鼎以赐其
卷三百七十六 第 9a 页 WYG1457-0355a.png
相奏桧且铭其功德之隆而祈其子孙之永保德云乎
哉倾邪不忠矫杀武穆是已功云乎哉和议是已呜呼
高宗于是乎诬其臣矣桧之子孙卒不能保及今数百
年乃为竹泉所得反以享武穆焉事安可逆料哉武穆
英灵在天地间吾固知其不欲睹此铏鼎也而竹泉是
举特以著高宗之不明白武穆之精忠尸秦桧之罪恶
微而显惩恶劝善春秋之义也或曰武穆当时宜援君
命不受之说俟恢复中原讨君侧之恶而请罪焉可也
卷三百七十六 第 9b 页 WYG1457-0355b.png
审如是桧得以藉手于国法形迹疑似之间何以自白
是鼎将不得为仲山甫器哉而乌能享诸武穆
观欹器记
右欹器在予姻友傅君子讱家铜为之形如小钟圆上
锐下口径一寸八分高三寸八分环口为旋波纹其下
作虬形一角或曰一角当天禄额睛口耳眉髯悉具而
角在鼻上其腰两旁系小铜耳曰栾各寸许平悬之中
虚可受水三四合其背篆所光二字其簴方亦铜为之
卷三百七十六 第 10a 页 WYG1457-0355c.png
四足高可二寸四分脩五寸六分广四寸内嵌空芝草
形四周刻纹为旋波两旁立小铜柱二高五寸蟠以二
龙然非龙也龙生九子以形求之疑当为蒲牢蚣
博
物志曰蚣
似龙而小好险故立于桥柱蒲牢亦似龙
好叫吼今钟上钮是也柱中二小洼即双悬欹器处璟
按家语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曰此为宥坐
之器而韩诗说苑及太平御览皆以为周庙杜预曰周
庙欹器至汉东京犹在御座家语注曰宥与右同言可
卷三百七十六 第 10b 页 WYG1457-0355d.png
置座右也说苑作右座之器或曰宥与侑同劝也淮南
子作宥卮文子曰三皇五帝有劝戒之器名宥卮注欹
器也礼宫伯以乐侑食郑云劝食也诗以妥以侑左传
王享醴命之宥注云助也所以助劝敬之意通作侑右
其义一也璟既与铨部林君为磐就子讱筑岩楼观之
因试以水林君曰其下锐而虬首斜出故虚则欹得水
及腰则正满则上盛宜其覆也故孔子曰明君以为至
诫故常置于座侧予谓此自是物理至实理子路问持
卷三百七十六 第 11a 页 WYG1457-0356a.png
满固佳然不若不满之胜也夫子谓日中则移月盈则
亏而诗以月恒日升祝其君以为至于中且盈而持之
将有不胜持者易曰天下济而光明地下卑而上行言
谦也惟谦故能常恒常升尧畴咨舜禹有天下不与文
王小心昭事皆纯用谦卦汤日跻武敬胜盖持满也子
讱曰古帝王生神圣然于几席盥鉴杖带剑履之属悉
有铭戒至悬欹器自警矧吾党乎交勖哉璟与为磐皆
下拜请书绅焉子讱祖献简公尧俞为宋元祐名臣是
卷三百七十六 第 11b 页 WYG1457-0356b.png
器宣仁所赐迄今且七百年而能守之勿失可谓世孝
其入泉自绍兴中献简孙忠肃公察夫人赵氏携以来
簪笏相继可谓世禄而忠肃家庙尚岿然如鲁灵光所
藏容老玉佩亦与欹器并存祖武孙谋远乃益章可谓
世德予上下千古乔木之家如傅氏者殆不可多见也
□光疑元光恐是汉武帝纪年或拟周庙为之然扣之
纯作木声其色泽特黝古要当为二千年物傅氏子孙
尚世守之哉崇祯丙子八月书
卷三百七十六 第 12a 页 WYG1457-0356c.png
家语夫子论持满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
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此损之又损之之道说苑引之则曰高而能下满而
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辨而
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闇是谓损而不极能行此道
惟至德者及之其指尤备予友林君为磐用说苑欹
器语与金人铭并书座右可谓善学圣人者因各酌
酒器中而曰捧欹器之物珍于禹鼎汤盘酌欹器之
卷三百七十六 第 12b 页 WYG1457-0356d.png
酒严于宾筵妹诰遂各图其形归而置之以时省观
焉德璟载识
石鼓小记
癸酉二月五日丁卯当祭文庙前一日百官例当
赡拜予约鸿宝过鹏洲宅同行鹏洲出仓庚图戏
示且下榻小酌予谓不如携之满井因以小肩舆
循皇墙而北过西海子春雪初消□漫泓漾尘土
为净海子旧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流入都城而
卷三百七十六 第 13a 页 WYG1457-0357a.png
汇于此从皇城后入西海出玉河桥与通州合顷
之抵国子监成贤街易吉服并马入至庙门下马
监生六人迎入庙阶下四拜因往戟门内观石鼓
左右各五其石高可二尺五寸圆径二尺许形如
鼓而顶微圆四面籀文世传为周宣文猎碣初在
陈仓野中唐郑馀庆迁置凤翔县学孔子庙而亡
其二宋皇祐间向传师求得之十鼓乃足然其一
顶洼类臼矣大观中徙开封置辟雍靖康末金人
卷三百七十六 第 13b 页 WYG1457-0357b.png
辇归燕置大兴府文庙元皇庆初移置今所本朝
因之第榻者甚多久之恐遂并无字似可庋之高
閤也记壬戌春予初释褐至庙遇同年文湛持云
此鼓非周宣王物直后北周宣帝耳予曰后周才
子无如庾信骈偶之文岂有此风雅且籀文甚古
决非三代以下所办适门人方博士广德延西厢
小坐则馆丈纲存司业具三席为午饭纲存以陪
中堂徐公玄沪演礼故令方门人来因酌数巡而
卷三百七十六 第 14a 页 WYG1457-0357c.png
别
观贝叶经记
寓能仁寺日求观其番藏贝叶经又有桦皮经云
国初时胡僧自天竺持来后又有遗僧自西域取
来者其叶似今日乾苇叶青白色质似乾棕榈叶
而更韧绵阔可寸半许长仅踰尺每叶皆横用两
面书字以左上为始字乃顺搆行则横读搆者密
比行则相离豆许每由左读既复由次左始如此
卷三百七十六 第 14b 页 WYG1457-0357d.png
五六行离而五为六层能布尽其叶一面即从左
右反之复布文其背如前法尽则继以他叶每叶
先以物齐两端俟毕其经一卷则尽编次其叶中
开广分长二分许孔贯以可孔编带尺许即以带
反束之其经皆梵字又二体谓楷者甚严整头类多
方平而下脚偏长于右每行始末处皆用顺画二墨如
字长细亦如其字所以起止其文如吾书册边格然今
佛宇钟磬及人家器具服装多为梵字真言其谓之草
卷三百七十六 第 15a 页 WYG1457-0358a.png
书者亦甚流动间类小篆遒劲飞扬甚可爱其始末处
无顺画二墨云其字有四十二母如今韵书字母云其
墨色甚光艳问其笔云以铁为小匾管而濡墨其中然
未见也其桦皮经者书法皆如贝叶制皮约长四五寸
阔少弱积厚四五寸方成一册盖其经之全部云其皮
编钉为册亦如吾书册法以黑革为壳隐隐起花云象
其桦与中国无异但稍绵细耳间有浥处墨光不渝也
又有国朝内经厂誊者用沃金纸为地金泥为墨长不
卷三百七十六 第 15b 页 WYG1457-0358b.png
尺许宽可三寸馀亦两面书梵字笔法远不如贝桦也
每若干张为一夹用雕花板夹之束以五䌽绒带云自
南都作成每带价可当三千钱时钱币当白金一两弱
耳每经盛之戗金朱函寺僧皆中国人为之者号曰喇
嘛胡名胡服服亦如僧衣但色用红黄及用红黄为领
缘又领下直达于裾其末前为一断续之四五寸微阙
其外如爪环下直号为金刚脚者异耳问之胡语梵字
多不解也问始来此者胡僧名皆梵语叠五六言为一
卷三百七十六 第 16a 页 WYG1457-0358c.png
名曰班迪达者其开山祖师也再问之以天竺地理物
宜皆不能知但云其地多竹藤以为篱落居亦多草屋
且少五榖但生青颗如今麰状炒以为面熬牛羊乳而
食之其俗皆僧王亦祝发僧衣精于其道者跣足裸股
衣之襌裾不治他事治事者谓之俗僧又云中国遣僧
往率至泥尔巴玛克国而止去佛生西土尚远云
卷三百七十六 第 16b 页 WYG1457-0358d.png
明文海卷三百七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