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文海-清-黄宗羲卷三百六十

卷三百六十 第 1a 页 WYG1457-018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明文海卷三百六十    馀姚黄宗羲编
  记三十四
   古迹
  寻醉翁亭记(陈循/)
往时尝读醉翁亭记以谓如滁信可游而乐也心窃慕
之而未能得永乐丙申始以备员翰林得扈从还南京
南京于滁最近而滁又为两京往来所由陆地于是窃
卷三百六十 第 1b 页 WYG1457-0183b.png
有几幸一造之意然未敢自必也岁之庚子三月壬辰
始得以职事偕朝士数人者往游焉既至值公稍暇因
问所谓醉翁亭处于滁人与滁之宾客者或告或否然
皆少其芜废求导致之莫有能者余度越宿当还以为
不得遂所志矣为之怅然终日明旦介行有语太仆寺
丞杨闻达以予志者杨欣然喜即率从事载酒殽具鞍
马拉予数人以往自丰山下驰六七里而止弃马登山
未十数步而获少平杨曰此即醉翁亭遗趾也广仅容
卷三百六十 第 2a 页 WYG1457-0183c.png
亭瓦砾犹存四面而观皆高山环无路亭所负山之石
壁刻醉翁亭三篆字其大如斗笔意颇佳傍去丈许又
刻二贤堂三𨽻字大视篆书半之皆无书人氏名草木
蒙翳芟治而后可观意亭既废后人刻之以识其处或
非当时所书也其所谓二贤者未考图记意其一醉翁
其一必继翁者莫知谓谁或曰王元之张文定曾文昭
张天觉皆尝为滁守者岂其一在此耶盖去其时久矣
丰乐醒心在州东南一二百步之近滁人老长尚犹罕
卷三百六十 第 2b 页 WYG1457-0183d.png
有知其处者况于此耶岂予不及久留固有知者而询
之未周耶亦知与否系乎其人之好尚何如也凡记之
所有而存者山泉禽鸟四时朝暮之景滁人之游与凡
人力所不能移者耳亦可感矣于是芟茅席地撷野簌
酌酿泉相与放情其上以庶几如醉翁之游而乐者焉
既而又从数骑西南驰六七里入琅琊山山愈深草木
泉石愈幽路傍有石数十端方而钜乱置草间盖遗物
也石壁时见字刻所云渐入佳境之类极而数峰高绝
卷三百六十 第 3a 页 WYG1457-0184a.png
下有松竹数万杂树交荫仰不见日所谓临壑尤美者
也中有一蹊介然以险不可以骑系马松下而止上有
屋数百柱高卑曲折一因崖麓之势屋壁缭垣之石往
往杂以残碑断刻存仅数字不可属读其地盖山之僧
智仙所居曰琅琊寺者也有僧寿八十馀布袍素履不
出户者二十馀年既无意于世矣而其应客甚恭若有
求于人者问其名不应相值既坐奇花异草交映前后
幽篁野鸟举目皆是喧呼摩戛之声不绝于耳杨乃举
卷三百六十 第 3b 页 WYG1457-0184b.png
酒更酌而乐宾益欢焉酒酣既去而数人者有中书舍
人钱塘王君直太常博士丰城丁君铉行人永丰袁君
贺王丁二君谓余于醉翁郡人后进者于是行不可以
无记余谓袁君于醉翁为同邑尤宜有记袁君辞曰子
词职也可以辞乎遂记之以见吾党之士治公之暇其
所乐者如斯而己矣
  重建岳阳楼记(商辂/)
岳阳楼在岳州府治西南右瞰洞庭左挹君山波光峦
卷三百六十 第 4a 页 WYG1457-0184c.png
影万景在目诚一郡伟观也图志莫详创始然考之唐
李杜诸贤皆有赋岳阳楼诗其来己久至宋庆历间郡
守滕宗谅子京重建范文正公希文作记而后岳阳楼
之名益显于世庆历至是四百馀年中间兴废不知其
几矣成化丁亥进士眉山吴节以郎官有声出守兹郡
登览之馀怃然有感谓吴山景象不减旧闻而楼之规
模大非昔比询之则后来郡人所构卑陋弗称亟欲改
作还于旧观视篆之初年饥用乏力未暇及久之政务
卷三百六十 第 4b 页 WYG1457-0184d.png
渐举岁时渐稔廪有积粟库有积赀乃谋诸僚佐稍出
羡馀兼助已俸募工饬材撤其旧而新之始事于辛卯
冬十一月讫工于壬辰夏五月杰栋峥嵘层檐翚飞高
宏壮丽有加于前落成之日众皆欣悦以为盛事不可
无述于是太守具事状介太仆寺丞邓君廷瓒来徵予
记嗟乎物不自美因人而美此理也夫以岳阳为楼据
有洞庭之胜既云美矣而范公为记又历叙因情变态
之妙以寓夫先忧后乐之心使人诵而味之非惟不出
卷三百六十 第 5a 页 WYG1457-0185a.png
户庭而湖山景物尽在目中凡素存忧国忧民之念者
自将惕然警省而油然兴起矣然则是楼之建岂为游
观之好哉盖深有慕于公之为人而追寻芳躅思欲企
而及之也予闻太守治岳廉慎有为九载之间士安其
教民安其政而吏亦怡然于禁令之下无敢侈然以肆
者夫为郡而能仁于其民无愧于公之心也建楼而欲
复于旧无愧于公之文也公何人也希之则是予于太
守有取焉于是乎书
卷三百六十 第 5b 页 WYG1457-0185b.png
  重修醉翁亭记(商辂/)
滁州城西南六七里旧有醉翁亭创于琅琊僧智仙而
名于欧阳文忠公宋庆历间由龙图阁直学士改知制
诰守滁以平易为政民安之暇日与宾客宴饮于此自
号醉翁因以名其亭并记之盖寓情于酒耳后滁人慕
公之德思前守有合于公者于亭后建二贤堂祀公及
王元之元之明道中由翰林学士出守文章政事与公
相埒合而祀之人心之公也久之亭堂寖废仅存遗址
卷三百六十 第 6a 页 WYG1457-0185c.png
国朝宣德丙午岁重建于是始翼然如旧规迨今数十
年风雨震凌梁柱摧折几于复圮南京太仆卿旴江郑
君悠少卿天台鲁公崇志寺丞河南吴君篪毗陵李君廷芝
知州安陆周君正慨然以修建为任各捐俸赀以为众
倡一时仕宦及义士闻之多乐为助遂鸠工度材辟地
广基亭因其旧而增修之益以梁拱饬以丹漆堂撤其
旧而改建之高广倍昔轮奂有加焉亭西南隅别构屋
数楹召方外士居守割近亭周围隙地畀之令力耕自
卷三百六十 第 6b 页 WYG1457-0185d.png
给亭下故有酿泉原无亭盖圆亭覆之亭前后山濒溪
杂植松竹柳凡数千百株凿石甃桥筑巨堤水环绕亭
前澄澈可爱经始于成化己丑冬十一月至明年夏五
月毕工郑君暨同志具始末来徵予记惟文忠公治滁
在庆历丙戌至是已四百馀年而所谓醉翁亭者其兴
废屡矣世之君子闻醉翁之名诵醉翁之记恍然如醉
翁在目矧亲历琅琊之间徘徊酿泉之上遐想芳躅宁
不为之惕然有感于中乎此亭堂之修建所为有补于
卷三百六十 第 7a 页 WYG1457-0186a.png
风化非徒游观之乐而己且公以救时行道为心不能
使其身安于朝廷之上而名亭之意特寓情焉耳顾使
人思慕不忘如此何耶盖不能安于朝廷之上者小人
间之也不然韩范富欧皆王佐之才使得尽行其志宋
之治将几于三代矣然公自是历典名郡重升庙堂与
二三执政同心辅治功业焕然有光简策此又以见小
人终不能胜君子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后之思慕
公者独滁之人士哉
卷三百六十 第 7b 页 WYG1457-0186b.png
  祀舜陵记(曾鹤龄/)
舜为万世所宗之圣而其死与葬皆有可疑书言舜南
巡至于南岳则南岳者舜巡狩所止也今其陵乃在九
疑去南岳千有馀里此其可疑一也史言舜崩于苍梧
之野今苍梧乃在广西去九疑又五六百里此其可疑
二也孟氏言舜卒于鸣条鸣条在东方徼外今不闻有
舜冢此其可疑三也书又言舜三十登庸三十在位五
十载陟方乃死则是在位通八十年未尝一日释去今
卷三百六十 第 8a 页 WYG1457-0186c.png
零陵志载舜厌治天下修道于九疑后遂仙去而蔡邕
九疑山铭言舜尸解升天此其可疑四也疑者虽多解
者率无的论以予观之舜既巡狩至于南岳其或事毕
又幸九疑遂崩而葬其地也苍梧在当时𨽻零陵郡亦
未可知据史与书其述略同而鸣条之说出于孟氏盖
有不可晓者若零陵志及蔡邕之铭灼然不足辨矣自
古圣人有生必有死岂有修道化去之事也九疑在宁
远县南七十里人迹罕至故凡有事于此者礼成即去
卷三百六十 第 8b 页 WYG1457-0186d.png
皆不暇志其事予奉命代祀既毕有来请曰斯乃今之
盛事不可无记遂谨记之曰皇帝始遣臣来祀实宣德
元年二月十一日也其所告则即位改元之事其所赍
则香币祝文其礼则用太牢其祀之日则四月庚辰其
陪祀官则宁远令刘董臣则为翰林院修撰鹤龄夫智
者不惑孔子犹不自居况众人乎予因记祀告之事遂
并列其疑于前且略记之俾后来者少去其惑也
  祀神农陵记(曾鹤龄/)
卷三百六十 第 9a 页 WYG1457-0187a.png
神农氏教民耕稼蜡祭医药交易之事开万世衣食相
生相养之源故凡后世有天下者皆祀之而新即位者
则告焉示不忘本也今年今上即位实遣臣鹤龄赍香
币祀文求其陵行祀告之礼而陵在衡州之酃县酃县
深僻若獠洞然故自衡舍舟陆行越峻坂涉深堑五宿
始至至之后又三宿始将事事皆如仪奠献有虔称上
所以亲遣之意既毕始若释重负然犹不敢忽慢遂跼
步山麓见有石壁高二寻许广半之正面而直立或指
卷三百六十 第 9b 页 WYG1457-0187b.png
以为冢门又上少许有杉二株一荣一枯其大数十围
根节如铁石或以为异人所种莫敢剪伐者杉下有坛
坛下有墠盖旧有之新又更置或能言更置之由而未
详也至问陵之所始讫莫能对退坐公馆取县志阅之
亦落莫不载以问酃庠诸生有进而前者对曰闻诸长
老宋太祖求帝王之应祀者独神农氏之陵不可得一
夕梦神人戴一笠持两火诉不血食觉而咨群臣皆曰
是非炎帝乎火位南方宜往南求焉遂遣使至长沙之
卷三百六十 第 10a 页 WYG1457-0187c.png
境求不获将归遇一老人引而指示之曰是即炎帝冢
也忽不见使者还报即遣祀之遂成故典噫斯亦近于
诬也虽然殷高宗梦得傅说遂举为良弼孔子梦见周
公卒明其道以教万世由是观之则太祖之事亦精神
所感有然也不可以弗信矧炎帝之神在天无所求而
不获今苟因其故典尽其诚以享焉有不获者耶予故
存其说以告后之来祀者宜尽诚焉耳陵之是否虽置
弗辨可也
卷三百六十 第 10b 页 WYG1457-0187d.png
  廉石记(吴宽/)
石之产于吴者奇形怪状不可尽述良工采之好事者
赏之君子则藐之于此有石焉顽然数尺重而不奇蠢
而不怪尽山中皆是物也良工弃之好事者藐之君子
则赏之岂徒赏之乂从而贵之敬之视其物殆与鲁璜
秦璧等非物也人也盖当汉末吴郡陆公绩仕于孙氏
为郁林太守相传泛海归吴舟轻恐覆取巨石为装盖
其廉如此公家娄门之内临顿里之北石留民家至今
卷三百六十 第 11a 页 WYG1457-0188a.png
犹存而埋没土中仅露其背过者犹能指而称之曰此
汉陆公郁林石也然未有表识之者今监察御史胙城
樊君祉巡按吴中闻而美之谓知府史侯简曰先哲遗
物固宜表识且有可以风厉乎人者在顾其石僻在东
城非官吏朝夕属目之所其为埋没等耳吾将有以置
而立之侯以为然于是吴知县邝璠长洲县丞王纶相
与督役夫曳置察院之侧作亭覆之而樊君为名之曰
廉石石始僻而通久湮而显观者閧然足迹不绝皆曰
卷三百六十 第 11b 页 WYG1457-0188b.png
古之才御史必以扬清为事樊君此举虽去之千四百
年之人犹且扬之况其近者乎且御史之职在乎举贤
举贤者可以激劝乎一时石之不朽虽至于千万年可
也其有功于风纪甚大且久惟昔南中有贪泉焉饮之
者见宝货以两手攫而怀之物之能移人心如此今之
廉石正与此戾自兹以往凡过而视之者其廉士固欣
然摩挲爱玩以益励其操若夫贪者将俛首赧颜趋而
过之有不动心而改行者尚得为人类也乎石之立为
卷三百六十 第 12a 页 WYG1457-0188c.png
弘治丙辰四月越月而亭成樊君既题其楣曰汉郁林
太守陆公廉石复别琢石请予为记予美其事故诺而
助成之
  登牛山记(乔宇/)
牛山在临淄之南十里余往而登之泰溯驼稷四顾而
有风烟云日百里而见余因怅然而悲筦然而笑戚然
而忧从者曰公登牛山何悲也何笑也而乂何忧也余
曰昔齐景公与文孔梁丘据晏婴登此顾其国而流涕
卷三百六十 第 12b 页 WYG1457-0188d.png
曰美哉国乎若何去此而死也二子皆从而泣晏子以
为君不仁二子謟谀而独笑余则以景公亦名诸侯也
其在当时朝图暮策轻服薄膳与二三子皇皇然以应
答乎友邦者为此尺寸之地也乃不得常御而终奄然
以逝在人情孰曰不悲余固悲之也为晏子者当告之
曰君悲之诚是也但自轩农以来皆不免于黄土而其
声昭赫至于今盖有万世不死者在顾君修之何如耳
乃徒告之曰使贤者勇者不死则太桓庄灵常守之矣吾
卷三百六十 第 13a 页 WYG1457-0189a.png
君安得此位乎若然则如云贤者亦死又何必贤勇者
亦死又何必勇且歆之以位则子孙者皆幸其先君之
死而及之也晏子齐之贤臣也而其言若此予故笑之
也昔孟轲氏以牛山之濯濯非山之性乃繇斧斤牛羊
而致以喻人之禽兽也非人之性乃繇梏亡而致于今
登兹山也见其濯濯如当时所云而天下之不梏亡其
性者亦鲜矣仁义之心虽予固有存存亡亡云胡能定
余故忧之也从者曰善乎公之登牛山也一览而三益
卷三百六十 第 13b 页 WYG1457-0189b.png
  八阵图记(杨慎/)
诸葛武侯八阵图在蜀者二一在夔州之永安宫一在
新都之弥牟镇在夔者盖侯从先主伐吴防守江路行
营布伍之遗制新都为成都近郊则其恒所讲武之场
也武侯之人品事业前哲论之极详不复剿同其说独
其八阵有重可嘅者叟谓侯推演兵法作为八阵咸得
其要自令行师更不覆败深识兵机者所不能洞了盖
胜之于多算而出之于万全非借一于背城而侥倖于
卷三百六十 第 14a 页 WYG1457-0189c.png
深入也惜乎其方锐意以向中原而溪蛮洞獠左跳右
跋以裂其势外寇方殷内境自惫使夫八阵之妙不得
加于二曹三马之枭敌而乃止试于七纵七擒之孟获
天威神算不骋于中原王者之区宇而仅以服南中巴
僰之偏方事机既已迟精力又已亏勇贾其馀师用其
分以为大举譬之逐盗救火之家挺刃决水犹恐不济
而内有雠贼自相乘机胠箧助燎则虽有倍人之智力
亦自无如之何侯之不幸势正类此天之所坏谁能支
卷三百六十 第 14b 页 WYG1457-0189d.png
之祚去炎汉不待陨星而后知矣嗟乎国之兴亡天也
君子独遗恨于蜀汉之事者非以武侯故耶至其故垒
遗墟独为之爱惜不已乃其忠义之激人不独其法制
阵伍之妙也不然则窦宪尝勒八阵以击匈奴晋马隆
用八阵以复凉州是在侯前已有之而后亦未尝亡也
功既有成而后世犹罕称述况能传其遗迹至今乎慎
尝放舟过夔门吊永安之宫寻阵图之迹维时春初水
势正杀自山上俯视下百馀丈皆聚细石为之凡八行
卷三百六十 第 15a 页 WYG1457-0190a.png
六十四蕝土人言夏水盛时没在深渊水落依然如故
在吾新都者其地象城门四起中列土垒约高三尺耕
者或刬平之经旬馀复突出此乃其精诚之贯天之所
支而不可坏者盖非独人爱惜之而已耳庆阳韩君大
之以进士出宰吾邑始至拜侯之荒祠次观遗垒重有
感焉谓慎曰之罘篆锲燕然铭石艺焉尔人不足称也
爱其艺者人不泯其迹矧侯之地而可忽诸今阵图在
夔者有和叔独孤之记少陵东坡之诗四方灼知而此
卷三百六十 第 15b 页 WYG1457-0190b.png
顾泯焉无所表识使往来不轼樵牧不禁非缺欤祠宇
行当新之阵图所在欲伐石树道左大书曰诸葛武侯
八阵图碑阴之辞君宜为之夫崇贤存古以示向往焉
循良事也推表山川考记往昔者则史氏职也遂书之
使刻焉
  登黄金台记(钟芳/)
正德己巳春予过易州客指示金台偕往视之土阜漫
漶不可辨疑焉据史记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新
卷三百六十 第 16a 页 WYG1457-0190c.png
序通鉴皆言筑宫筑台字后汉孔文举谓昭筑台以延
隗梁任昉谓台在幽州燕王故城中土人呼贤士台亦
谓招贤台始有台名而无黄金字李善引上谷郡图经
曰黄金台在易水东南十八里昭王置千金其上以延
天下士水经注云固安县有黄金台遗址沿久或讹而
此地亦据图经得名耳因谓客曰呜呼自昔建邦启土
君于兹者不知更几姓阅几代兴衰互变磨灭无纪而
燕昭败亡馀孽乃独以好贤名托不朽至今过故址者
卷三百六十 第 16b 页 WYG1457-0190d.png
尚挹流风焉韩子谓事有越百世而相感者其谓是耶
夫燕之仇于齐也旧矣一得乐毅以寄国政遂能结赵
以约四国河北之地掉臂而举之济上不数月下齐七
十馀城湣王走死仅以身免齐器设于宁台大吕陈于
元英故鼎反乎磨室蓟丘之植植于汶篁尊贤而效乃
如此使天未悔祸王不中夭则齐之为齐未可知也而
毅也卒伤谗以逃以堕垂成之功此君臣之际所以为
难而士所以恒苦于不遇也今予与子登台啸歌景仰
卷三百六十 第 17a 页 WYG1457-0191a.png
前哲徒见夫云物之飞流山河之环带而礼贤之盛不
可复寻则感怆激烈之怀又不待读报燕之书而泣矣
夫天下不患无特立之士而无知已之君自古谗疑见
疏功成而毁者岂独毅哉
  仲宣楼记(王世贞/)
自王粲仲宣依刘表于荆州作登楼赋而江陵有仲宣
楼后襄阳有楼亦曰仲宣而友人襄少史周绍稷至是
修楚乘还断以属之襄阳其辞甚辨而其旨以刘表始
卷三百六十 第 17b 页 WYG1457-0191b.png
至宜城用二蒯蔡瑁计讨平诸贼北据汉川以临中土
几十五年而其子琮始降曹氏盖终始不离襄阳而江
陵特其支郡仲宣之依表为幕下参佐以共朝夕不应
去襄阳而登江陵之郡楼也然刘良注兹赋犹以为江
陵而盛弘之荆州记则直以为当阳其所称陶墓昭丘
云江陵西有陶朱公冢其碑云是越之范蠡又当阳东
南七十里有楚昭王墓登楼则见之按张华志称范蠡
葬南郡之华容又云济州平阴东有陶山山有陶朱公
卷三百六十 第 18a 页 WYG1457-0191c.png
冢则所谓陶墓者未必确而楚昭王避吴去郢北徙郡
为襄州之乐乡其所谓者亦未必在襄之近境也赋又
云倚曲沮之长洲注引地理志汉水房陵东山沮水所
出今房陵实为襄壤邑而沮水至郢入江故不走江陵
道然郦道元谓沮水南径麦城西又南径楚昭王墓东
对麦城而据此赋语为證则仲宣之所登者一而后人
之所拟者三其在襄阳去赋事辞稍远而于理为近也
夫襄阳之必为仲宣与江陵之必不为仲宣吾固不暇
卷三百六十 第 18b 页 WYG1457-0191d.png
论其辞之𡠾称于后世若士衡兄弟之所让笔亦无足
以容吾赞独怪当仲宣时天下半糜躏于戈戟其可借
而托足者独荆州而幽忧感怆之极自谓其身庄舄而
心钟仪若有羡于求群之兽与举翼之鸟岂以景升之
将阽而荆社之不木欤迨其一说琮而归操甘为其用
事之掾而艳其所从之神武遂忘先太尉司空所以相
汉其于辞盖不以风而以颂矣然则仲宣之所为怀思
故土也非故国与故主也予既以语绍稷而会襄国王
卷三百六十 第 19a 页 WYG1457-0192a.png
有所拓饰于楼使使来请记今天子累叶神圣薄海内
外为一虽穷发不毛之地梯航所可及者若在堂隍之
下而无所虑其私王以亲贤有国兹土世世共奉唯谨
亦宁若景升之不恤其祀而自阽于宗衮哉予故不辞
而书之石以示夫游者仰而国俯而家靡所不衎衎即
欲有撰述以鸣熙代之盛而附于登高能赋之义足矣
固不必以仲宣轻重也
  复清容轩记(王世贞/)
卷三百六十 第 19b 页 WYG1457-0192b.png
吴兴水至多割地几十之五其城西南隅为胜西南隅
枕水而宫者多慈感寺为胜慈感寺之景至多清容轩
为最胜轩故傍寮然其地据寺左而独南向前枕通塘
有莲芡木芙蓉之地属桡吹容与笭箵散布轩之中碧
浪诸山凌睥睨而上其外碧浪诸水穿睥睨而下以故
其景最胜考志所以名则故元学士袁先生桷号清容
者微时客吴兴读书其中因取其号轩之赵文敏公孟
頫为题字而文敏亦时往来流憩若舍馆以故其名称
卷三百六十 第 20a 页 WYG1457-0192c.png
益著轩业以属寺然寺僧不得而有之而以供邦君大
夫乡荐绅豪贤之游目者二百馀年于今矣少时不戒
于火余来吴兴过慈感寺问轩于范太史而得其故意
微欲复之以属守黄君丞蓝君司理孙君则有郡士严
姓者慨然出而应募发其帑而竹木墁瓦至不逾月而
轩复虽其宏壮侈丽不逮前而山水之观争出于睥睨
之上下者如故也始余未为吴兴则读吴兴诸书称文
敏公第环三面而水胜甲一郡及余至而访求其故址
卷三百六十 第 20b 页 WYG1457-0192d.png
所谓水晶宫者盖陆沈于阛阓釐祝之间想像于暮烟
春波而不可得为之忾叹而其旁一轩独以伯长之所
偶游文敏之所偶题二百馀年而不隳一隳而辄复之
若新抑何说也物吾自有之则吾为主吾有尽而代吾
而主者亦有尽物吾不自有之不得已而付之天地天
地无尽而为天地之人者亦无尽故骊山之阳翠微玉
华更而为禅室佛庐而能有永者恒也人见夫王珣周
颙之徒舍其宅而寺之诮以为媚佛及余游虎邱望而
卷三百六十 第 21a 页 WYG1457-0193a.png
知其为千年之宫且因以知有殉也则夫世之君子阴
利其有而阳文之曰庐其居其不一转而泯其主再转
而泯其迹者几希也作复清容轩记
 
 
 
 
 
卷三百六十 第 21b 页 WYG1457-0193b.png
 
 
 
 
 
 
 
 明文海卷三百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