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十四 第 1a 页 WYG1454-0103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明文海卷九十四 馀姚黄宗羲编
论十一
太极论
太极之辨自朱陆后若不可置喙客复有以为问者
予疏答之然非敢求异也姑存所疑为论尚请正于
君子
孔子曰易有太极太极其仪象卦爻之会乎在造化
卷九十四 第 1b 页 WYG1454-0103d.png
则一气之浑沦者耳由一气之浑沦者分之为阴阳
又分之为五行为万事万物统言之则一气一物也
会归所在正如屋之有极故名太极以此言之太极
不可训理不可谓形而上者盖既名太极矣而两仪
以下乂不过即此以分之特离合之名异耳非有他
也太极既可以言理则两仪以下独可以言器乎盖
太极而两仪而四象而八卦以至于万事万物之汇
莫不有条理焉其自然而不容已当然而不可易所
卷九十四 第 2a 页 WYG1454-0104a.png
谓形而上者合于一而一之所以为一者理也散于万
而万之所以为万者理也是其不能外形器以有见而
亦不可滞形器以有求此则理之于气本无先后彼此
之别者然非谓太极也若认太极为理则仪象之生咸
自于太极故不得已而有理生气之说又谓冲漠无朕
之中而此理已具则其说理似稍悬空矣其不善学者
遂至冥思妄想以求所谓太极于天地万物之先其不
流于老氏之论几希大儒朱子反覆辨解虽其所以训
卷九十四 第 2b 页 WYG1454-0104b.png
理者则是然恐非太极本旨而词说缠绕宜其无以服
陆氏之心也要之周子之于太极亦就阴阳之未分者
言故曰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又曰阴阳一太极太
极本无极也
朱陆
朱陆之论定久矣何自而辨之辨之以吾之心而已维
天之命其在人则为性而具于心古今共之圣愚同之
得此而先尧舜禹有危微精一允执厥中之传得此而
卷九十四 第 3a 页 WYG1454-0104c.png
后孟子有求放心先立乎其大之论未有舍去本心别
求之外而曰圣人之道者轲之死不得其传而人心之
天则在也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恃有
赤子之心故虽出之千百载之前其事千百载之下可
以一言而定陆子门人问陆子学以何进曰得之孟子
则精一执中之旨陆子得之矣乃朱子其学则异于是
大学致知在格物借之为诚意正心之用也犹之惟精
乃惟一之功明善乃诚身之功功在格致道在诚上朱
卷九十四 第 3b 页 WYG1454-0104d.png
子笃信大学平生欲读尽天下之书议尽天下之事引
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事毕矣天下之书可得而
尽读之乎事可得而尽议之乎韩退之原道言诚正不
及格致朱子指为无头学问是以格物致知为大学头
一事矣入门一差是以终身只做得大学先之之功不
尽得大学后之之益无得于心所知反限王阳明谓晦
翁气魄极大合下便要继往开来少年已著了许多书
然则此非其误认之故毫釐之差而为千里之谬者乎
卷九十四 第 4a 页 WYG1454-0105a.png
夫颜子曾有一著述乎圣人以其躬行心得之馀出之
于威仪文辞之末富于中见于外不可强而亦不得而
饰也心斋坐忘不迁不贰颜子之著述大矣舍去本心
日从事于古本册子章章句句之好胜之私心好名之
为累据此发念之初已不可以入尧舜之道矣圣人不
废学以为涵养是以中庸有尊德性而道问学之说贤
人而下不废学以求复初是以孟子有学问之道求其
放心之说子思孟子传自尧舜陆子识之然陆子不免应
卷九十四 第 4b 页 WYG1454-0105b.png
举子业即其语录文集年谱可见馀力学文尚不如是
也自传心之法视之犹俗学也朱子反谓其专务践履
尽废讲学轮对互劄言涵心性乃自其所心知者出之
如孔子荅哀公修道诚身孟子告齐梁仁义孝弟亦推
本之论也朱子荅之书而戏之云这些子恐是葱岭带
得来天下之人只一性命而事物在焉朱子只要人读
书讲说研究于外予不知朱子之所谓矣儒学禅宗其
判不啻千里而要其初只是毫忽儒道寂守其心中涵
卷九十四 第 5a 页 WYG1454-0105c.png
事物有天下国家之用禅宗废弃百应徒为空虚寂灭
之养朱子指陆为禅然则将不讲其心就外为家国天
下之用呻吟其佔毕而曰某章某句如此某章某句如
彼然后为能学欤颜子终日不违如愚夫子以道统寄
之生丁朱子之时言论相及不知其如之何而为禅之
诋矣陆子不免少溺于俗然心知其然平日拳拳以求
放心先立其大为教闻彼也自闻而已见彼也自见而
已犹得之朱子则楚辞阴符参同契韩文皆其年年月
卷九十四 第 5b 页 WYG1454-0105d.png
月训诂之册不知此一训诂何日而已也末年之悔谓
令此心全体都奔在册子上若有得矣而先入之深读
书为主而待其馀未见其真能脱去旧习收功一原也
危疾一日前犹解诚意章深溺于诵说没身不复圣人
六经躬行心得之馀为之养盛之充因著其用朱子则
极意于此读书为先求心反为后茧丝牛毛识者以集
大成归之谓择诸家之训释而纂其长则亦可矣谓道
在是则周元公或可而朱不然矣说者又谓朱子羽翼
卷九十四 第 6a 页 WYG1454-0106a.png
六经嘉惠后学其功不浅夫朱子自少至老无一日不
在经书子史间平生精力尽于训诂而其所训又多圣
人之经贤人之传也夫岂得无功于后圣真以此破碎
道一由此支离又不能不为后人之误功过并之而使
人繁于枝叶昧厥本原其过为大三代而后学之陷溺
如朱者比比然也朱子欲以其学为天下宗天下亦以
此信宗于朱子故予不及其他独指朱子为过陆子谓
此老平生志向不汩于利禄当今诚难其匹夫朱子岂
卷九十四 第 6b 页 WYG1454-0106b.png
不知心之为大而求之心哉误认格致为入门指著述
为功业途辙既乖所得随之韩退之因文以见道而非
明道以为文日月至焉而已矣无乃朱子过欤欲往京
师心识国都之所在行远自迩计日可到懵于定向执
途之人而讯之岐路之中又有岐焉讯之所不及失之
矣大抵天下得意忘言区区于文义讲说之间真趣薄
矣深造自得者当见之颜子默契道体孔子予欲无言
天渊禅学而其致虚之笃一而已矣然则朱子无乃得
卷九十四 第 7a 页 WYG1454-0106c.png
言而自薄于其意无自得之则居之安资之深之益日
从事于故纸堆中外强中乾吕东莱谓铢铢而析之寸
寸而较之无复有诗矣朱子之谓矣朱子平生误在认
格物为入门而不知大学之道诚正乃其寔地以故一
意解书其解书其论人心术见焉谓司马温公只恁行
将去无致知一段朱子日日经史其不满于实心实事
无私无党有馀力而后文学之君寔无足怪矣大凡人
言语文字皆心为之阳明致良知其释经不取朱子之
卷九十四 第 7b 页 WYG1454-0106d.png
说者多说在心性上朱子释经全说在多学而识上阳
明鹘突其说诚有之然犹不失为本原之养也犹第一
义也朱子则落而下之离而去之矣道问学之功为尊
德性而设与孟子学问求放心同义朱子解之曰非存
心无以致知而存心者又不可以不致知
卷九十四 第 8a 页 WYG1454-0107a.png
正诸儒入膏肓之病也使
在周邵闻之喜过而乐与之矣孝弟忠信常不足以应
天下之变而才术辩智常不足以定天下之经亦此意
也朱子遗婺人书乃谓诸君子聚头磕额理会何事乃
致有此等怪论少见朱陆交恶录齐则失矣楚亦未为
得也光风霁月洒落襟怀有如周元公邵康节其人者
宁有此言说举措耶情见乎辞行如其心涵养未融克
伐为累晦庵不能无大不满于后学之意矣后人为朱
卷九十四 第 8b 页 WYG1454-0107b.png
陆之议聂双江以党同伐异挟胜崇私言之然当其时
门弟子则已然矣岂非朱子身自作则一时门下习气
而又因以贻之后乎自宋至今五百馀年是朱非陆所
在群如也正双江党伐挟崇之谓阳明之所称今之尊
信晦翁无异于战国之尊信杨墨也抑何从而辨之乎
孟子曰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请以是为朱陆之辨
天下之势最患于成
天下之势最患于成成则未可以骤反治之势成欲变
卷九十四 第 9a 页 WYG1454-0107c.png
而之乱难乱之势成欲变而之治难譬之霖涝之时淡
云薄雾皆足致雨虽日光暂吐旋即弥覆阴之势成故
也亢旱之岁日光酷烈润气全消虽云霭旋兴旋即解
散熯之势成故也夫乱非一日之积也上失其道民散
于下贪吏虐政又从而驱迫之于是不逞之徒乘间而
起堤防一决虽有智者无如之何矣夫吏之被讦也以
虐政毒民然茹其毒者恒不能讦吏而讦吏者皆武断
乡曲素不畏官法者也盗之起也以迫于饥寒然饥寒
卷九十四 第 9b 页 WYG1454-0107d.png
者不能为盗而为盗者皆探丸亡命喜乱好斗者也彼
方含毒挟刃以斗一时之衅而为人上者又以乱政驱
之藉其怨愤无聊之心以鼓其好乱不逞之气飙至火
烈一旦遂欲扑灭之能乎故识其几而豫图潜消之上
也不幸而至于是在上者有人引咎罪已拯罢困之民
诛贪贼之吏使天下之人系心于上而未暌离则盗贼
之势孤而应之者少数年之后根本渐固人心渐安不
逞之徒其忿已泄而其势日杀庶可解散耳然至是国
卷九十四 第 10a 页 WYG1454-0108a.png
家之元气十损八九矣故势之未成中材可以保图势
之既成智者不能措意贾生之论曰借使子婴有庸主
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此不揣事
势之言也夫天下怨秦久矣当此之时虽伊吕何益乎
天下之事极则必变
天下之事极则必变变则反始此造化自然之理也尧
舜已前其变不可胜穷已历夏商至周而靡敝已极天
下日趋于多事周王道之穷也其势必变而为秦举前
卷九十四 第 10b 页 WYG1454-0108b.png
代之文制一切刬除之而独持之以法此反始之会也
然秦不能有而汉承之西汉之治简严近古寔赖秦为
之驱除而贡薛韦匡之流乃犹取周文之糟粕用之于
元成衰弱之时此不达世变者也历汉唐至宋而文敝
已甚天下日趋于矫伪宋颓靡之极也其势必变而为
元取先王之礼制一举荡灭之而独治之以简此复之
会也然元不能久而本朝承之国家之治简严质朴寔
藉元以为之驱除而近时迂腐之流乃犹祖晚宋之弊
卷九十四 第 11a 页 WYG1454-0108c.png
习而妄议我祖宗之所建立不识治理者也
三代至秦浑沌之再
三代至秦浑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
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使始皇有贤子守其法而益
振之积至数十年继宗世族芟夷已尽老师宿儒闻见
悉去民之复起者皆改心易虑以听上之令即有刘项
百辈何能为哉惜乎扶苏仁懦胡亥稚蒙奸宄内发六
国馀孽尚存因天下之怨而以秦为招再传而蹙此始
卷九十四 第 11b 页 WYG1454-0108d.png
皇之不幸也假令扶苏不死继立必取始皇之法纷更
之以求复三代之旧至于国势微弱强宗复起亦必乱
亡后世儒者苟见扶苏之諌焚书坑儒遂以为贤而不
知乱秦者扶苏也高皇帝以神武定天下其治主于威
强前代繁文苛礼乱政弊习刬削殆尽其所芟除夷灭
秦法不严于此矣又浑沌之再辟也懿文仁柔建文误
用齐黄诸人踵衰宋之陋习日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
亦秦之扶苏也建文不早自败亦必亡国幸赖成祖神
卷九十四 第 12a 页 WYG1454-0109a.png
武起而振之历仁宣英宪孝皆以刚明英断总揽乾纲
独运威福兢兢守高皇帝之法不敢失坠故人心大定
而势有常尊至于世庙承正德群奸乱政之后又用威
以振之恢皇纲饬法纪而国家神气为之再扬盖人心
久则难变法之行不可虑始即有不便于人者彼久而
习之长而安焉亦自无不宜矣三代惟商之规模法度
最为整肃成汤伊尹以圣哲勇智创造基业其后贤圣
之君六七作故国势常强纣虽无道而周取之甚难以
卷九十四 第 12b 页 WYG1454-0109b.png
文武周公之圣世历三纪始得帖然顺服盖天下之归
殷久矣余尝谓本朝立国规模周以下远不及也列圣
相承纲维丕振虽历年二百有馀累经大故而海内人
心晏然不摇斯用威之效也腐儒不达时变动称三代
云云及言革除事以非议我二祖法令者皆宋时奸臣
卖国之馀习老儒臭腐之迂谈必不可用也
酒德论
昔都人之饮客者非婺不甘比年鬻婺者半至人谓中
卷九十四 第 13a 页 WYG1454-0109c.png
山以下若吴醴楚沥其地屡迁将婺以迁德耶何今之
婺非昔之婺也余居婺且久盖尝习之即今之鬻者果
必皆良其良者犹故耳始都人无善酒必以婺为上尊
顷之则酤者良矣其后王公贵人斗其供具监六物而
求其良焉即婺之良曾不以当醴盏况粢醍乎哉余闻
弘治中群臣奉职无阙退朝则相与讲业故文事兴今
上端拱而治百执事无夙夜之劳日饮而醉是故酒德
茂此治徵也楚好战故坚甲在楚韩好兵故利兵在韩
卷九十四 第 13b 页 WYG1454-0109d.png
然则今之所服者必楚之甲韩之兵也婺何有焉
理气论
子曰予欲无言自汉以下抑何其言之多也然训诂而
已虽云无益而亦无害若谈道而多则吾惧道术之为
裂也夫缓使弟墨卒以戕缓君子叹之可不慎哉夫阴
阳气也一阴一阳气之自然所谓理也犹木之有文理
丝之有条理也而文理岂离木哉去丝又安得条理哉
今曰先有理而后有气又曰气成形而理亦赋焉则若
卷九十四 第 14a 页 WYG1454-0110a.png
二物然者此后学之所以疑也或曰无人之区而人生
焉无鱼之水而鱼育焉非其先有理哉曰不然也气之
未滋固无由而见其条理也气之既滋则即此而条理
粲然宁有所待哉故人心道心名异而心一也天理人
欲情异而行同也仁固恻隐也义亦恻隐也非恻隐则
焉有辞让焉有是非分之则四合之则一而已上蔡得
玩物之言而面发赤程子以为恻隐之心心宁有二哉
或曰人之与物所同者气也所异者非理欤曰非也人
卷九十四 第 14b 页 WYG1454-0110b.png
有人之理物有物之理庄子曰惟虫能虫惟虫能天言
尽其天也圣人与我同类而惟圣人能尽其天故曰践
形既谓之人矣气虽有清浊也有厚薄也独如其理之
一何哉故曰论气论性二之则不是程子则可谓深于
理也已
墨佛论
世有消豪杰征迈之气而柅愚不肖驰骛之心者则墨
佛之教是也今夫秦之为长城也至寝处人之骨饮人
卷九十四 第 15a 页 WYG1454-0110c.png
之血而曾不姑息故将曰使子孙万世为王谶纬之说
曰亡秦者胡而不知胡亥生于离里嗟夫尧舜之天下
不传于朱均而后世推圣刘裕以俭风其孙子而后世
之孙子且曰田舍翁得此已为过也然则墨者之兼爱
非乎记不曰慈者所以使众乎父子天性虽不论报施
而为蝎为牛少得锥刀之赢以为固然此田舍翁之说
也故墨者兼爱非曰使至亲如路人也执涂之人而亲
之也四海兄弟岂弟父母亦非邪夫秦之长城安在也
卷九十四 第 15b 页 WYG1454-0110d.png
张禹之哀怜其少子愿补黑衣之数又安在也以为蹠
寔故为君者宁菅蒯其民为长城为积贮为臣者宁朘
削为墨吏拄吏议曰为其子孙不知转盼如截道之猋
试问桃源天台诸人陵谷变迁辽东鹤返子孙尚有涕
泣而迎之者乎孝者尚恻怆一抔之土不肖者至市
其陵寝粥其题辏矣此佛氏之所以空一切山河大
地也岂惟世界空亦世念空我不空之自有空之者
故墨氏之兼释氏之空犹贤于蚁之夤缘与夫蝇之
卷九十四 第 16a 页 WYG1454-0111a.png
膻聚者彼贤智之士闻若说也者必将绝圣弃智而世
界一切俱幻故若语不可使闻于贤智愚不肖之人闻
若说也者曰吾毁其身污其名竞锥刀以贻所不知何
人得我者以为固然而吾殆几于非人其亦夫有悛心
故曰墨佛之说不可为而不可不为也是销贤豪征迈
之气而柅愚不肖驰骛之心者也
性论
性至难言也必原于天溯于命验于人衷于圣会于心
卷九十四 第 16b 页 WYG1454-0111b.png
放之天下准之古今而皆合焉斯得之矣是故性至难
言也得其要一人论之而有馀不得其要千万言演之
而不足性果可以易言哉吾尝即古今之论性者而折
衷之商书曰降衷下民若有恒性诗曰民之秉彝好是
懿德刘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此以理言也易之大
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子思子
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此亦以理言也记曰民有
血气心知之性则堕于气质矣在孟子之时有为杞柳
卷九十四 第 17a 页 WYG1454-0111c.png
之说者矣有为湍水之说者矣有为无善无不善之说
者矣曰食色性也又曰生之谓性此又专以形质而言
也孟子之后有荀子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
子后有董子董子曰性者生之质也董子后有扬子扬
子曰人之生也善恶混修其善者为善人修其恶者为
恶人扬氏之后有佛氏佛氏曰作用是性夫荀子之言
是专夫气之偏塞者言之也生之质气也善恶混亦气
也作用者知觉运动之谓也亦以气言也唐时有韩子
卷九十四 第 17b 页 WYG1454-0111d.png
韩子曰性有三品盖酌乎荀扬之间者也宋时有周子
周子曰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又有眉山苏氏苏氏
曰古之君子以可见者言性皆性之似也苏氏之后有
胡氏胡氏曰性者天地鬼神之奥善不足以名之孟子
言性善犹佛所言善哉赞叹之辞也胡氏之后有象山陆
氏陆氏曰人之性恶告子论性强孟子斯又党于告子
者也夫言三品言告子论性强孟子气质之说疑之也
刚柔善恶之中中性存焉虽未离乎气而已别乎气矣
卷九十四 第 18a 页 WYG1454-0112a.png
可见者性之似以吾心之不测言之鬼神之奥以吾心
之至虚言之也嗟夫盈天地间理气合一而已矣太极
者理也阴阳五行者气也人之生得乎太极之理以成
性得乎阴阳五行之气以成形故太极之理落在人心
则为之性本无不同也但人禀于阴阳五行杂揉不齐
则有昏明强弱之异耳故程子谓论性不论气不备论
气不论性不明夫性善也蔽于气则昏矣故性犹宝珠
也落之清水则明落之浊水则暗是水之清浊不齐而
卷九十四 第 18b 页 WYG1454-0112b.png
珠之明暗以之然终非水之所能溷也过则明矣故孔
孟后千百年而得张子程子张子曰有天地之性有气
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
性者焉张子之言又足程子之所未足也虽然程子以
性言性而气质归之气质则亦张子弗性之意矣即是
而观孟子子思以上论性是举其上焉而论之也所谓
生之理是也荀扬诸子是举其下焉者而论之也所谓
气质之渣滓是也胡氏苏氏之说又以虚灵窍妙言之
卷九十四 第 19a 页 WYG1454-0112c.png
则涉于佛矣周子之中所以别乎气而言之矣噫张子
程子既发于前而朱子又分析于后世无二三子则性
善之论终或疑之而气质之说诸子可以自解矣虽然
程子以性气对言张子以天地气质互举则以气质为
性者尚未脱然所以致后世之纷纷者吾犹憾焉愚则
曰具于心者谓之性成于形者谓之质则性固性也气
质固气质也性则至善气质则有昏明强弱之不同焉
以是而言则性不混于气质而气无与于性是故不必
卷九十四 第 19b 页 WYG1454-0112d.png
谓不备不明不必谓君子有弗性之论而使天下晓然
知吾性之本善圣贤可学而至气质虽有昏明可善反
而复之则天下之性一天下之性一则天下之见一天
下之见一则天下之论一矣愚盖以此而足张程未足
之意以證古人性善未疏之旨
好名
今人见孝友忠信高洁超旷慷慨义烈之士弱者不知
自愧而讶人之能强者颇知其愧而忌人之能辄加以
卷九十四 第 20a 页 WYG1454-0113a.png
好名二字蔽其生平于是谈道讲学者动辄曰当铲尽
名根噫何言之易哉吾未见有好名者也记得有谈某
名公由翰林外补官滞外台近日病甚某名士曰此公
文章人品俱卓独名根尚在未得赐环是故病甚余时
不敢言而心哂之曰呜呼愦愦此何与于名根有谈某
禅师使人讽某名士某名士往拜者余曰禅师果真心
寔行那得尔某名士曰禅师独名根尚在耳余时亦不
敢言而心哂之曰呜呼愦愦此何与于名根有谈某名
卷九十四 第 20b 页 WYG1454-0113b.png
公不得会元某名公不得状元终身不怿者曰名根尚
在余时亦不敢言而心哂之曰呜呼愦愦此何与于名
根又见一大家议葬录乞甲撰墓志乙撰葬表乞丙撰
传则又议乞丁撰传戊撰诔则又议乞已撰诔乞庚撰
挽章则又乞辛壬癸撰挽章余曰何不惮烦如此其家
子孙曰吾恐丁已辛壬癸之愠也余曰彼家葬录无求
于我吾省一事吾省一番曲笔谀辞吾甚安佚何愠之
有曰丁己辛壬癸名根重呜呼此又何与于名根凡此
卷九十四 第 21a 页 WYG1454-0113c.png
数者非名根未铲也乃不及于名者也其名根尚埋藏
九地之下者也夫世以孝友忠信高洁超旷慨慷义烈
之士为好名犹可乃至举一切鄙陋龌龊之情态而目
之曰好名吾不知所好何名名者何物也孔子曰立身
行道扬名于后世屈子曰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
不立贾子曰烈士殉名是故吾未见有好名者也
文士
夫一世皆意不可一世吾不知谁可一世者一世谁可
卷九十四 第 21b 页 WYG1454-0113d.png
者哉盖意不可一世者一世皆然文士为甚颜介曰一
事惬当一句清巧神厉九霄志凌千载自吟自赏不觉
更有傍人斯小才而气浮者也彼得意则客气横溢不
得意则怨天尤人得意而无厌则亦怨天尤人故常意
不可一世其志不在高山流水本非伯牙也而谓一世
无子期其听不能察峨峨泱泱本非子期也而谓一世
无伯牙才如祢正平必不待孔北海以显彼非祢正平
也而谓一世无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夫世无孔文
卷九十四 第 22a 页 WYG1454-0114a.png
举杨德祖何与吾事也甚矣文士之急知已也独不闻
老子曰知我者希则我贵矣张仲蔚博物善属文所处
蓬蒿没人时人莫识唯刘龚知之而已扬子云草太玄
众人不好也独桓谭以为绝伦夫以一世之大而并无
刘龚则仲蔚益尊矣并无桓谭则子云益贵矣彼不求
可知而急求人知惟求知愈急而人愈不知则意不可
一世之无知已古人抱独知之契以俟知已于后世扬
子云之草太玄盖后世有扬子云必好之也师旷之欲
卷九十四 第 22b 页 WYG1454-0114b.png
调钟谓后世有知音者也彼急于求知者恶能待后世
哉且后世无知音者而师旷之聪无穷也后世无复杨
子云而子云之玄不朽也张季鹰曰使我有身后名不
如即时一杯酒林君复诗就藁辄弃之曰吾且不欲以
诗名一时况后世乎是故虽遁世不见知有以自娱而
何以后世为而又何以一世为哉且即欲求天下后世
之名乎陶隐居读书万馀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顾惜
光景老而弥笃文士如此何敢意不可一世且即无一
卷九十四 第 23a 页 WYG1454-0114c.png
书不读无一事不知乎宋杲曰读书少无明少读书多
无明多又曰官小人我小官大人我大则才大者人我
尤大然则有大才读书多而意不可一世者其无明多
而人我大耶鸿烈曰不小学不大迷不小慧不大愚夫
未闻道而博学者犹小学也安得不大迷不能行而多
文者犹小慧也安得不大愚然则有博学多文而意不
可一世者其大迷大愚耶凡意不可一世者固一世之
所不可也而何以不可一世哉是故吾意满可一世而
卷九十四 第 23b 页 WYG1454-0114d.png
亦意不可一世之意不可一世者也然则文士有以文
章盖一世者则何以视一世曰以文章盖一世者必不
以文章为事不以文章为事者必不以文章意不可一
世也南华以世外不可世间灵均以独清不可一世之
皆浊陶元亮以无欲不可一世之多欲子长太白子瞻
以超上不可一世之龌龊数君子皆出世者也其意所
不可以维世曾何文章盖世之足云
名士
卷九十四 第 24a 页 WYG1454-0115a.png
所谓名士者非姓名流传人人皆知其名之谓也盖有
天下万世皆知其名不名名士夫伯夷叔齐之与齐景
公也一则民到于今称之一则民无得而称焉然天下
万世莫不知有齐景公者岂可谓伯夷叔齐名士而齐
景公亦名士乎司马君寔之贤也儿重诵君寔走卒知
司马岂非天下之重名哉然同时公卿大臣其势力之
盛亦能使儿童走卒皆知其名岂可谓皆天下之重名
乎博学能文章者或几与名士齐名而不名名士庸恶
卷九十四 第 24b 页 WYG1454-0115b.png
诗文偶然流传人间者不可谓不朽之业推此以类天
下万世皆知其名而名名士者甚鲜也彼徒以科第仕
宦为成名以交游遍海内冠盖车马充其门者为名士
何也吾独有感于古之名名士者袁侍中谓韩康伯门
庭萧寂居然有名士风流袁粲每经傅昭户叹曰经其
户寂若无声披其室其人斯在岂非名贤夫名下岂有
閒人而曰门庭萧寂而寂若无声无乃不知名者也则
古之名名士非若今之名名士邪王孝伯言名士不必
卷九十四 第 25a 页 WYG1454-0115c.png
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夫
痛饮酒何关于名而常得无事又无乃不知名者也且
人知饮酒读骚之名名士而不知常得无事之名名士
甚矣其不达于孝伯之旨之轻重也王太尉问眉子汝
叔名士何以不相推重眉子曰何有名士终日妄语夫
名下应接势必终日妄语而何以谓终日妄语非名士
也王济轻其痴叔湛所食方丈不以及湛湛取菜蔬对
食晚与谈易始知之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
卷九十四 第 25b 页 WYG1454-0115d.png
之罪也夫三十年不能使从子知而何以骤名名士也
崔瞻在御史台独食备尽珍羞有御史姓裴者伺瞻食
造之瞻不与交言亦不命匕箸明日裴自携匕箸就食
瞻谓裴曰昔刘毅在京口冒请鹅炙岂谓是耶君定名
士此何以名名士吾以为客自携匕箸就主人食者名
士而主人不命匕箸亦名士也御史自携匕箸就御史
食者名士而痴叔取菜蔬对从子方丈食者亦名士也
其傲然不屑一也由此观之所谓名士者必非姓名流
卷九十四 第 26a 页 WYG1454-0116a.png
传人人皆知其名之谓也然则士有五十无闻没世不
称者亦可谓名士乎曰不可吾尝览故太史陶氏所撰
题名记推夫子闻达之旨以论士曰达者为士闻者非
士闻犹非士况泯焉无闻者哉吾尝太息以为名言今
不特在家在邦之闻乃至于天下万世皆知其名且不
名名士而况于五十无闻没世不称者哉且今人谓五
十无闻没世不称者与草木同腐吾尝笑之夫草之萋
萋木之欣欣令人欣赏悦玩无已彼五十无闻者必不
卷九十四 第 26b 页 WYG1454-0116b.png
如草之萋萋也没世不称者必不如木之欣欣也此草
木之不如而谓与草木同腐则不可彼其中岂有名士
乎然而五十无闻没世不称者或能使人人皆知其名
未有名士而不名者也故一乡一国皆知其名不名名
士而一乡一国之名士必有一乡一国之令名天下皆
知其名不名名士而天下之名士必有天下绝盛之名
万世皆知其名不名名士而万世之名士必有万世无
穷之名盖姓名流传至天下万世皆知其名者仅知其
卷九十四 第 27a 页 WYG1454-0116c.png
姓名而已初非令名与绝盛之名无穷之名也惟名士
必有令名与绝盛之名无穷之名苟非有令名与绝盛
之名无穷之名不名名士而所以名名士又非令名与
绝盛之名无穷之名之谓也何以故名士之名非名誉
之名也名节是也名与实对苟有其实斯曰名士犹曰
名教名理名言云尔炳若日月之谓名教通乎神明之
谓名理至当不易之谓名言超然不凡之谓名士
卷九十四 第 27b 页 WYG1454-0116d.png
明文海卷九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