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义-隋-智顗卷九

卷九 第 751c 页


四教义卷第九

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撰

第三约别教明位。释净无垢称义者。别教诠
因缘假名。如来藏佛性之理。菩萨禀此教门。
修行得證必有浅深。故须明位。此别教入道
亦有四门。一有门。二空门。三亦有亦空门。
四非有非空门。别教虽有四门。而寻经论
意。多用亦有亦空门明行位也。如涅槃经
云。第一义空名为佛性。又云。智者见空及
卷九 第 752a 页 T46-0752.png
以不空声闻辟支佛但见于空不见不空。不
空者即佛性也。若趣机利物四门入道。各
还根缘岂可偏用。但一往明位义便事须如
此。是以今明别教行位。还约空有门以辨
也。就此即为四意。一经论出别教菩萨位
不同。二总明位。三别解释。四约别教位释
净无垢称义。第一经论出别教菩萨位断伏
对法门不同者。寻别教正明因缘假名。恒沙
佛法佛性。涅槃常住之理。菩萨禀此教。观三
谛理。历劫修种种行。断恒沙无知别惑。欲见
佛性求常住四德涅槃。是则教别理别。断
别。行别位别。因别果别。此唯明一乘。二乘闻
此如聋如哑。但诸经明此别位名数多少断
伏高下。对诸法门多有不同者。即为三。一
者位数不同。二断伏高下不同。三对诸法
门不同。一位数多少有不同者。如华严经
明。三十心十地佛地。有四十一地。璎珞经明
五十二位。仁王经明五十一位。新翻金光明
经。但出十地佛果。胜天王般若大品经等。亦
但明十地佛地。不辨三十心等觉地也。涅槃
经明五行十功德。约义配位。似开三十心十
地佛地。而文不出名。又十地论摄大乘论
地持论十住毗婆沙论大智论。并释菩萨地
位。如此等诸经论。明诸菩萨位。名数多少
不同。断伏高下亦异。对诸法门明位非无殊
别。所以然者。此既明界内界外生法两身菩
萨行位。如来方便。用四悉檀。化界内众生
随机利益。岂得定说。若不广寻经论则不知
同异。偏取定执空增诤论。此同无目诤天
卷九 第 752b 页 T46-0752.png
上日。今明别教大乘次位。须用璎珞仁王两
经。若明断伏高下。须约大品三观。若明观行
对法门意。属涅槃五行。释义对诸法门随
便采诸经论。一家说法正在初心。观门教门
须分明也。诸佛菩萨三乘圣位。此非凡测岂
可妄说而须明位。知大乘意者。若行人修
道破增上慢心。若说法讲经权须消文引物
希向。又欲令听者咸知大乘经论。出别教菩
萨位行不同。宁可偏执是非诤竞也。问曰。
何意明数的取璎珞仁王判位名目。答曰。华
严顿教。多明圆位四十一地。又不出十信之
名。诸大乘方等经文。多明诸法门正不辨
位。前四时般若亦多明菩萨观行法门意。亦
不明正辨位。今谓璎珞经明五十二位。名
义整足。是结成诸大乘方等别圆之位也。仁
王般若明五十一位。恐是结成前四时般若
别圆之位也。法华但开通别之权位。显一
圆位。涅槃大乘亦明别圆两位。而不的出
名目。问曰。断伏高下。何故取大品三观。答
曰。一家义便。问曰。别教观行对法门。何故取
涅槃五行。答曰。末代入道正得其宜。别教明
观行有二种。一者不共二乘说。如华严十地
论地持九种戒定慧。及摄大乘论。二者共二
乘说。如方等大品中论释论。今明涅槃五行
实为末代行用之要义也。第二总明别教菩
萨位者。即为三意。一约璎珞经明位数。二
约大品经三观明断伏。三约涅槃经对法门
辨位。一约璎珞经明位数者。璎珞有七种
明位。七位者。一者十信。二者十住。三者十
卷九 第 752c 页 T46-0752.png
行。四者十回向。五者十地。六者等觉。七者
妙觉地。初十信心即是外凡。别教乾慧地
伏忍之位也。十住即是习种性位。从此已去
尽三十心解行位。悉是别教之内凡性地。柔
顺忍位也。约别教义推如暖法。十行者。即
是性种性。别教义推如顶法也。十回向即
道种性。别教义推如忍法。世第一法也。问
曰。别教何须明暖顶忍也。答曰。十地既对四
果故须明也。通教通真似解。说为暖顶忍世
第一法。今别教别真似解。义立此名以比
决分明也。次十地即是圣种性。此皆入别教
四果圣位。悉断无明别见思惑。六明等觉
位。即是等觉性。若望菩萨名等觉佛地。若
望佛地。名为金刚心菩萨。亦名无垢地菩萨。
七明妙觉地。亦名妙觉性。即是究竟佛菩提
果。大涅槃之果也。二约大品经及三观合
位明断伏高下者。大品经云。佛告舍利弗。菩
萨欲具足道慧。当学般若波罗蜜。此即是
十信习从假入空。伏爱论见论欲入十住位。
若得十住即断界内见思也。欲以道慧具足
道种慧。当学般若。此即从空入假入十行
也。欲以道种慧具足一切智。当学般若。此即
修中道正观。入十回向位也。欲以一切智具
足一切种智。当学般若。此即是證中道正
卷九 第 753a 页 T46-0753.png
观。入十地也。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当学
般若。此即是等觉地也。无明烦恼习尽名
之为佛。即是妙觉地也。问曰智度论何故。云
佛说三智一心中得。答曰为显圆教从初
一地即具足一切诸地。若执此义。即乖三慧
品说别相三智之义也。三约涅槃经明五行
合位者。初戒圣行定圣行生灭四谛。慧圣行
即是十信位。次无生四真谛圣行。即是十住
位。次无量四圣谛。即是十行位。次明修一
实谛无作四圣谛。即是十回向位。次若发真
见一实谛。證无作四圣谛。即是圣行满位。
无畏地得二十五三昧。能破二十五有。名欢
喜地。五行具足。而说十功德者。恐此表住
大涅槃十地之功德也。过此明住大涅槃。即
是妙觉地也。第三历别解释者。释七番别位。初明十信心者。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
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回向心八护法心
九戒心十愿心。此十通名信心者。信心者
顺从为义。若闻说别教因缘假名无量四谛。
佛性之理常住三宝。心顺不疑名信心也。今
略释初信心义。即为二意。一者发菩提心。
二者行菩萨道。发心即是目。修行即是足。
目足备故入清凉池。即是别教初贤善直之
义也。一发菩提心者。闻大涅槃方等经典。因
信解心大悲誓愿发也。大涅槃经明有五行。
一圣行二梵行三天行四婴儿行五病行。云
何菩萨修行圣行。若从如来闻是大涅槃
经。闻已生信作是思惟。诸佛世尊有无上道。
有大正法大众正行。复有大乘方等经典。我
卷九 第 753b 页 T46-0753.png
当愿乐割爱修道。即是信心。所以者何。若
闻大涅槃经信心欢喜。即信佛性常住三宝。
即是信非因非果大涅槃果也。若闻五行心
生爱乐。即是信非因之因圣行因也。若信心
开发。即是发菩提心。欲行菩萨道。发菩提
心者。即是慈悲怜悯一切众生。故于无量
四圣谛。慈与众生无量道灭之乐。悲救众
生无量苦集之苦。起无量四弘誓愿。未度无
量苦谛者令度。未解无量集谛者令解。未安
无量道谛者令安。未得无量灭谛者。令得大
涅槃常乐我净。是为别教菩萨因于信解。初
发菩萨心也。问曰前明因大涅槃经四种圣
谛。约此人辨别教菩萨位。今何故但约无
量四圣谛发弘誓。愿不取馀三种四谛发
愿也。答曰若总在别教。此四种四谛皆名
无量。所以者何。菩萨观无量生灭四谛。调
心异于二乘。观无量无生灭四谛。断界内结
异于二乘。观如来藏无量四谛之理。虽非即
是无作。而二乘亦不闻其名。若證无作四谛。
尔时无作亦名无量。所以者何。依一实谛即
有四谛。名为无作。世间出世间因果法相。数
量无边与虚空等。亦名无量。缘无量四谛发
菩提心。即是四种四谛也。问曰若生灭无生
灭二种四谛。皆名无量者。何故胜鬘经。说
名有量四圣谛耶。答曰虽复数无边量。在二
乘心同归灰断。故名有量也。问曰若有无作。
何意不约无作发心。答曰此无作犹是无量。
以无量以无作證果时。名非不思议无作也。
如生灭尽。无非是无生四谛也。二明修菩
卷九 第 753c 页 T46-0753.png
萨行者。即是受持读诵大乘方等。为人解说。
自行圣行亦教人行圣行。自行圣行者。大涅
槃经。明圣行者有三种。一戒圣行。二定圣
行。三慧圣行菩萨思惟佛性之理。幽微难见。
初心不可顿入。必须持戒修定慧。次第三观
调心而入中道。三谛惑障若除方乃得道。见
于佛性住大涅槃。别相三观如前说。一戒
圣行者。菩萨护持五篇之戒如护浮囊。爱见
二种烦恼罗刹来乞。若能与我令汝得入涅
槃者。令得属爱世间乐之涅槃。属见世间乐
之涅槃也。菩萨若不随爱见破戒。即具五支
诸戒。所谓具足菩萨根本业清净戒。前后眷
属馀清净戒。非诸恶觉觉清净戒。护持正念
念清净戒。回向具足无上道戒。又复护持性
重戒息世讥嫌戒等无差别。如是持戒施与
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令得禁戒善清净
戒善戒不缺戒不折戒大乘戒不退戒随顺
戒毕竟戒具足成就诸波罗蜜戒。菩萨善能
护持诸戒。得入于初不动地。菩萨住不动地
中。不动不退不堕不散。是名菩萨修戒圣
行。二修定圣行者。所谓从初安般随息观息。
入根本持胜通明净禅。见身三十六物。如
明眼之人开仓见谷粟麻豆。又分别三十六
物不见有我。又修八背舍观禅。观身内外不
净。除却皮肉谛观白骨。见骨色相异。所谓
青黄白色鸽色。如是骨相亦复无我。得观禅
欲界之定。菩萨尔时次第观骨。观青骨时。见
此大地东西南北悉皆青相。黄白鸽色亦复
如是。此即是得观禅未到地定成也。又云。作
卷九 第 754a 页 T46-0754.png
是观时。眉间则出青黄赤白鸽等色光。光
中见佛。是为初背舍。乃至成就八背舍。八胜
处十一切处九次第定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
昧。菩萨住背舍胜处诸禅定中。修四无量心
六波罗蜜四摄法神通变化。即是共念处。又
因受持读诵大乘方等。于禅定中思惟名义。
修四无碍辨。即是缘念处。若念处成就。得住堪忍之地。是名菩萨修定圣行。此二念处。
若未与性念处相应。犹属停心初贤位也。三
修慧圣行者。即是四谛。大涅槃经云。所言苦
者逼迫相。集者能生长相。灭者寂灭相。道者
大乘相。又复苦者现相。集者转相。灭者除
相。道者能除相。又苦者三苦相。集者二十
五有。灭者灭二十五有。道者修戒定慧。此
即先观生灭四谛。调伏界内见思烦恼。修
性念处。即是正观生灭苦谛。若观是苦集
是苦灭是苦灭道。如是正观生灭四谛。谤
观无生无量中道佛性之理。而正用生灭四
谛。伏界内属见爱一切烦恼结集。皆是性
念处智慧力也。性念处义具如前说。若菩
萨得是性念处。与前共缘念处合。即于堪
忍地。智慧善根增长。从初信心。乃至愿心。
十心成就。即是铁轮外凡乾慧伏忍也。问曰
别教菩萨。成就几法。所得信心异前通教。答
曰还约十法即知不同。一信正因缘者。即是
知四种四谛因缘不乱。二真正发菩提心
者。知于无量四谛。发慈悲誓愿心也。三勤
修止观者。即知次第善修四种止观也。四破
法遍者即观因缘。生灭空假中道破三谛惑
卷九 第 754b 页 T46-0754.png
遍也。五知通塞者。即是知四种道灭是通。
四种苦集即是塞也。六善修道品者。即是知
次第。修四种三十七道品也。七善修助道法
者。即背舍胜处。能成一切对治。六波罗蜜
助开三脱也。八善识次位者。即知因四种四
谛。入七位不叨监也。九安忍强软贼者。即
是知修四种道谛时。于四种苦集。心能安
也。十顺道法爱不生者。即知次第。修四种道
谛发诸顺道法。不生爱著心也。别教信心菩
萨解此十事分明。异于通教之信心也。此之
十法深解义趣。即得用释十信心。至下明圆
教十信。备出其相也。璎珞经云。一信有十
十信有百。此之百法为一切道法之根本也。
二明十住位者。即是十解习种性。初入内凡
十贤之位也。一发心住。二持地住。三修行
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
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此
十通名住者。会理之心名之为住。故仁王般
若经云。入理般若名为住。此即体假入空
观。成发真无漏。见通教真谛之理。断界内见
思惑九十八使故名发心住也。此有二义。一
发真解。住偏真法性之理。二生中道似解。住
第一义佛性之理。若生偏真之解。即是通教
八人地。见地智断齐生中道似解。是初得别
教善有漏五阴。入别教内凡性地。柔顺忍之
位也。所以者何。是菩萨因前持戒禅定生灭
四谛智慧。调心观无生四谛。断界内见思烦
恼。是声闻经说。五种佛子位齐。五种佛子
位者。一须陀洹佛子。二斯陀含佛子。三阿
卷九 第 754c 页 T46-0754.png
那含佛子。四阿罗汉佛子。五辟支佛佛子。开
一为二。合十品即对十住位。断见思烦恼及
习气。是辟支佛齐。侵断恒沙上品。但菩萨观
无生四谛。如涅槃经说。凡夫有苦无苦谛。声
闻缘觉有苦有苦谛。而无真谛。诸菩萨等
解苦无苦。是故无苦而有真谛。凡夫有集无
集谛。声闻缘觉有集有集谛。诸菩萨等解
集无集。是故无集而有真谛。声闻缘觉有道
非真。菩萨有道有真。声闻缘觉有灭非真。菩
萨有灭有真。无生四真谛具如通教初说。但
大涅槃经。明此灭谛是常乐者。此意与通
教有同有异。同即四谛即真。通教三乘观无
生四谛。见第一义即真谛也。别者菩萨能
知于空即是不空。别知佛性涅槃常乐我净
也。问曰若尔涅槃经何得说二乘有苦有苦
谛而无真实。答曰此明声闻经三藏教门所
辨。非关摩诃衍初门通教也。若得灭道。能观
佛性常住即发中道似解。为别教之暖法也。
三明十行位者。即是性种性。内凡十贤。一欢
喜行。二饶益行。三无瞋恨行。四无尽行。五
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著行。八尊重行。
九善法行。十真实行。此十通名行者。行以进
趣为义前既发真悟理。从此加修从空入假。
观无量四谛。无量四谛如大涅槃经说。知诸
阴苦。名为中智。分别诸阴有无量相。悉是
诸苦。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是名无
量苦谛。知诸入者名之为门。名为苦谛。分
别诸入有无量相。悉是诸苦。即是无量苦圣
谛也。知十八界名之为分。亦名为性。即是苦
卷九 第 755a 页 T46-0755.png
谛。分别诸界有无量相。悉是诸苦。是名无量
苦圣谛也。所言无量集圣谛者。知爱因缘
能生五阴名之为集。一人起爱无量无边。况
一切众生所起诸爱。如是等爱无量无边。即
是无量集圣谛也。所言无量灭圣谛者。知灭
烦恼名为灭圣谛。分别烦恼不可称计。灭
亦如是不可称计。即是无量灭圣谛也。所言
无量道圣谛者。能断烦恼名为道谛。分别道
相无量无边。所离烦恼亦无量无边。即是无
量道圣谛也。如是四谛大涅槃经说。悉云非
诸声闻缘觉所知。故知此属别教菩萨之所
学也。菩萨住此无量道谛。学十波罗蜜。一
切诸道断尘沙无知。十品十行成就。从空入
假平等观成也。得道种慧法眼清净。相似中
道之解。转更分明。即是别教顶法之位。菩萨
住此位中。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也。
四明十回向位者。即是道种姓内凡位十
贤也。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
坏回向。三等观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
回向。五无尽藏功德回向。六随顺平等善根
回向。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八如相回
向。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十法界无尽回
向。此十通名回向者。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
己功德普施众生。事理和融顺入法界。故名
回向。正修中道第一义谛观。从无量四谛
学无作四谛也。约实说四实。不作四故名无
作之四。观四得实故名四实。因名无量得果
名无作。證果断苦集有道灭。非圆教之无作
也。今立无作四实谛名义意在此。故涅槃经
卷九 第 755b 页 T46-0755.png
云。一实谛者名为真法。若法非真不名实谛。
实谛名无颠倒。无颠倒者名为实谛。实谛无
有虚妄。若有虚妄不名实谛。实谛名为大乘。
非大乘者不名实谛。实谛是佛所说。非魔所
说。若是魔说非是实谛。实谛者一道清净无
有二也。有常有乐有我有净。是即名为实
谛之义。又涅槃经云。一实谛者。即是如来
虚空佛性无差别也。有苦有谛有实。有集有
谛有实。有灭有谛有实。有道有谛有实。如来
非苦非谛是名为实。虚空佛性亦复如是。又
涅槃经云。所言苦者名无常相。是可断相。
是为实谛。如来之性非苦非无常非可断相
是名为实。虚空佛性亦复如是。所言集者。
令五阴和合而生。亦名为苦亦名无常是可
断相。是为实谛。如来非是集性。非是阴因非
可断相。是为实谛。虚空佛性亦复如是。所
言灭者。名烦恼灭。亦常亦无常。二乘所得
名曰无常。诸佛所得是则名常。亦名證法。是
为实谛。如来之性不名为谛。能灭烦恼。非常
非无常。不名證知。常住无变。是故名实谛。
虚空佛性亦复如是。所言道者。能断烦恼亦
常亦无常。是可修法。是名实谛。如来非道
能断烦恼。非可修法常住不变。是为实谛。虚
空佛性亦复如是。若菩萨学无量无作四谛
观。观知如来藏无量无生死种子。恒沙佛
法。断恒沙下品烦恼。伏无明别见相似中道
之外。更转增明法界愿行事理和融。成别教
一切智。得六根清净。即是别教忍法世第一
法位也。
卷九 第 755c 页 T46-0755.png
四教义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