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不生故即
空。空即法性。法性非我非无我。即破我无我
倒。是真无我义名法念处也。三乘之人。观五
阴第一义谛修四念处时。四念处中四种精
进名正勤。四种禅定名如意足。信等五种
善生名之为根。善根增长遮诸烦恼。名之为
力。分别道用名为七觉。安稳道中行名八正
道。此性四念处。对(破身边二见四见生。结成四十八番乃至九十六番。明
无生四念处。意甚难解。自非彻思终不可知之)若修共念处事相如前。
但以膀相胀相烂相坏相。背舍胜处皆如梦
幻。毕竟不可得为异也。若修缘念处分别
名义如前。但知名字性离即解脱相无句义。
是菩萨句义。如是通达一切名义。即是缘念
处。三乘人修此三种念处。皆以正勤如意足
根力觉道善巧调适。观五阴一切诸法。不取
不舍能伏一切属爱属见八十八使三界二十
五有一切结集。故言善灭诸戏论也。略说三
乘通观别想四念处住乾慧地。但菩萨虽知
五阴毕竟空寂。而大悲誓愿不舍众生。以无
所得调伏诸根修行六度。即是摩诃衍。故大
品经云。四念处是菩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问曰。通教性念处。理既是通破八倒。何须
别对。答曰。三藏教别想四念处。既别破四倒。
明乾慧地。今乾慧位。既是齐对其别破拙。
但破四倒。今明别破之巧。故还用别以破八
倒也。三明总想四念处乾慧地位者。总想三
种四念处。如前三藏教分别。但以如幻如化
体法即空为异耳。是为无生总想四念处。住
是总想念处中。若修身念处。即观五阴十二
二观淳熟双照二谛。入菩萨地。自然流入萨
婆若海。是则无功用心。修种智佛眼。佛地圆
明成一切种智。佛眼圆照二谛究竟也。故大
智度论云。声闻法中名乾慧地。于菩萨即
是伏忍。声闻法中名性地。于菩萨法中名柔
顺忍。声闻法中名八人地。于菩萨法中名
无生法忍。声闻法中名为见地。于菩萨
法中是无生法忍果。声闻法中名为薄地。
于菩萨法中名为游戏五神通。声闻法中
名离欲地。于菩萨法名为离欲清净阿罗汉
地。于声闻法即是佛地。三藏佛三十四心发
真断三界结尽。与罗汉齐也。大品经云。阿
罗汉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辟支佛地。大品经云。辟支佛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
法忍。即对菩萨八地侵除习气。九地过辟
支佛地入菩萨位。菩萨位者九地十地。是则
十地菩萨当知如佛齐。此习气未尽。过菩萨
地则入佛地。用誓愿扶习气。生阎浮提八相
成道。五相如前料简。大小乘同异。如大智论分别。六成道相者。菩提树下得一念相应
慧。与无生四谛理相应。断一切烦恼习尽。具
足大慈大悲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无
碍智。一切功德智慧。名之为佛。七转法轮
相者。权智开三藏生灭四谛法轮。实智说摩
诃衍无生四谛法轮。通三乘人也。八入涅槃
相者。双树入无馀涅槃。如薪尽火灭。留舍
利为一切天人之福田也。是名通教大乘八
相成道。是则三乘之人。同见真谛之理。同得
二种涅槃。但大乘有八相成道之异。是为通
四地也。若断别惑不共二乘。如此明义。或
当有之。又或言六地断结罗汉齐。或言。七
地名阿罗汉。此难定执。前后两果经论对既
不定。其间二果以意可知。既不可定依。今
用义推作比对位。虽一往少便终不可定
执也。第五约通教明位释净无垢称义者。大士位在补处真谛之理性自皎然。名之为净。界内二障正惑已尽习气微薄。故名无垢。智慧内与真谛相应。外能称三乘根性神通说法。故云称也。是则略辨通教大士受净无垢称之名。所以须示现此菩萨之像者。用此形声。托疾为国王长者。说如梦幻之法。劝求菩提。又破三藏教三乘对守拙度之迷僻也。若寻什师生肇注维摩。同用此意。陈梁诸法师讲此经文。判菩萨位历意高下虽少少不同。今家往望皆并是用通教意释此经耳。
四教义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