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义-隋-智顗卷八

卷八 第 747a 页


四教义卷第八

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撰

第二约通教辨位。以释净无垢称义者。通
教既诠因缘即空之理。三乘同禀契理證道。
必有浅深。故须判位。通教入道亦具四门。四
门者。一实门。二不实门。三亦实亦不实门。四
非实非不实门。此四门入诸法实相。出智度
卷八 第 747b 页 T46-0747.png
论。中论虽不作门名。四句既能通行人入第
一义。今立门名观其义意。谓于理无失。至
下辨体当略释。今判三乘同入第一义。智断
之阶级。此通教具有四门入道。而经论多用
空门。若论逗机化物随缘而说四门。岂可偏
用经论义。便事须如此。是故今约通教明三
乘位。正就空门以辨也。就此即为五意。一略
明半满辨位有同不同。二明约通教开三
乘。三正辨通教三乘次位。四料简。五正约
位释净无垢称义。第一略明半满辨位有
同不同者。若三藏半字教门。明位大同小异。
如毗昙成实释三藏教。辨贤圣位虽复小异。
而大意是同。不足疑也。若摩诃衍满字教门
通论。只是一摩诃衍教。若细寻义理。即有
三教明位高下不同。其不达大乘方便实可
疑也。故大品经云。有菩萨从初发心。即与
萨婆若相应。此恐约通教明入位。亦是法华
经小树增长之譬也。又大品经云。有菩萨从
初发心。即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此
恐约别教以明入位。即是法华经所明大树
增长之譬。又大品经云。有菩萨从初发即
坐道场度众生。当知是菩萨为如佛。此恐约
圆教初入位。亦是法华经明一地所生之
譬也。故大智度论释灯炷品云。有人言。从
乾慧地为初焰。佛地为后焰。有人言。欢喜
地为初焰。佛地为后焰。有人言。初发心为
初焰。佛地为后焰。如此解释不同者。恐此
是诸大乘论师释满字教门。三教明位不同。
各取此意已释初焰后焰。问曰。何意三藏
卷八 第 747c 页 T46-0747.png
教明位多同。摩诃衍教。开为三教。判位不
同耶。答曰。半字教门止明界内。一世断结
使入涅槃。小乘狭劣明事浅近。不可动逾。
若是满字教门广大深远。备明界内外行位
法门权实无方。说诸菩萨行类相貌位次不
同无挂碍也。故涅槃经云。譬如隘道不容二
人并行。解脱不尔。多所容受。即真解脱。真
解脱内权实行位何所不容。故龙树菩萨作
大智度论。种种因缘破迦旃延。引毗婆沙
释三藏义。明菩萨义。正是欲申摩诃衍教。不
可思议行类阶级随缘不同。第二略明约通
教开三乘者。此通教约因缘即空之理。分三
乘也。三人同禀通教。见第一义谛。同断三
界见思得一切智。同求有馀无馀二种涅槃。
此义既同。故约通教义以辨位也。而分为三
乘者。声闻总想体法入空。智慧力弱但断
正使。根性不同。亦有二种解脱。如前三藏
教中分别。缘觉福德利根。能少分别。别想
体法入空。生无佛世不因闻法。时至道熟自
然晓悟。见第一义断三界结尽侵除习气。是
名辟支佛乘。根性不同亦有二种。一者小辟
支迦罗。二大辟支迦罗。已如前说。若菩萨
具修总想别想智慧。体因缘即空。起大悲誓
愿。以修诸行见第一义。断界内烦恼。用誓
愿扶习还生三界。用道种智游戏神通。净佛
国土成就众生。三乘善根淳熟即坐道场。用
一念相应智慧。断烦恼习尽。得一切种智。
名之为佛。转生灭无生灭二种法轮。化三乘
众生入无馀涅槃。是为大乘。故大品经云。
卷八 第 748a 页 T46-0748.png
三乘之人同用以第一义谛无言说道断烦
恼。但是人烦恼习尽不尽为异。又中论云。
诸佛以甘露味教化众生。诸法实相是真甘
露味也。佛说实相分为三种。若得诸法实相
灭诸烦恼。名声闻乘。若生大悲发无上意。名
为大乘。若佛灭度后。时世无佛因远离生智。
名辟支佛乘。问曰。若尔与前三藏教明三乘
何异。答曰。前已处处说见第一义不殊。但
教门有拙度巧度之别。观门则有折体见真
之殊。彼明菩萨从初发心乃至补处。未言断
结使。此明菩萨从初发心即断结使。乃至补
处正使久尽残习微薄。此为大异。复次三藏
教。约生灭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三法分三
乘。今明通教则不如此。三乘同观无生四谛。
见第一义。而分三乘之别者。事如前解。三
乘同体假入空。观十二因缘见第一义。而分
三乘之别者。事如前释。三乘同观六波罗蜜。
见第一义。而分别三乘之别者。如前分别。如
此岂同三藏教之三乘也。问曰。菩萨可修六
度。二乘何得亦同修六度耶。答曰。涅槃经
云。福德庄严有为有漏无漏。是声闻法。何
处有悭贪声闻。破戒瞋恚放逸散乱愚痴罗
汉辟支佛也。但二乘之人。不能遍行其事成
就众生。何曾不同修六度第一义谛无言说
道。而能断结也。问曰。上引中论所明。即
应是大乘声闻缘觉也。答曰。不然。此虽通从
大乘门入。而二乘取涅槃證即身灭度。故中
论简别。得诸法实相灭诸烦恼。名声闻乘。若
生大悲发无上意。名为大乘。若佛不出世。辟
卷八 第 748b 页 T46-0748.png
支佛人因远离生智。此二既无大悲。何得名
为大乘声闻缘觉耶。故法华经云。身子自叹
云。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
济度。然是我咎非世尊咎也。此即自述
得法性实相。非是大乘声闻。若如迦叶领
解。闻法华开权显实云。我等今日真是声
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也。故不得言见诸法
实相。即是大乘声闻辟支佛也。第三正明通
教三乘位者。即为二意。一明三乘共行十
地。二简名别义通。一明三乘共行十地位者。
即为二意。一标名。二解释。一标名者。一乾慧
地。二性地。三八人地。四见地。五薄地。六离
欲地。七已办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萨地。十
佛地。故大品经云。菩萨从初乾慧地至菩萨
地。皆行皆学而不取證。佛地亦学亦證。故言
三乘通位也。二解释者。释乾慧地。三乘初
心通名乾慧地者。乾慧地即是三贤之位
也。一五停心。二别想念处。三总想念处。一
五停心者。就此为三意。一分别拙巧不同。二
正明五停心之位。三简真伪。一分别拙巧
不同者。三藏所明初贤。与通教不同。彼约
信解生灭四谛修五停心。今约无生四谛信
解修五停心。二种信解既拙巧不同故。入停
心之位。目足不同也。二正明五停心位。所言
贤者。本是邻圣之义。亦是直善之名。今言直
善即为二意。一释直义。二释善义。一释直
义者。信解直正异于外人邪僻。又不同拙度
之曲。离此二边名之为直。所以然者。三乘之
人同闻无生四谛。信解分明故得然也。信无
卷八 第 748c 页 T46-0748.png
生苦谛者。信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不生。皆如
幻化如梦响水月镜像。毕竟空无所有。是则
解苦无苦。苦虽无苦。若不知无苦。则为苦所
苦。名曰愚夫。若知无苦此则无苦。而有真谛
信无生。集谛者了一切烦恼业行。皆如梦
幻响化水月镜像。毕竟空无所有。无有和
合相。若不知无所有。则有结业流转。故知
无所有是则解集无集。是故无集而有真谛
信无生。灭谛者。知一切生灭之法皆不可得。
设使有法过于涅槃。亦如梦幻响化水月镜
像。本自不生今亦无灭。若不知不生不灭。则
生灭终不自灭。若知不生不灭。则生灭自然
而灭。是则有灭而有真谛也。信无生道谛
者。信一切至涅槃道。皆如梦幻响化水月镜
像。无有二相。是则不见通与不通。若见有二
相有通不通。则无明壅塞。若知不二之相。
不见通与不通。则任运虚通入第一义。是则
知道有道而有真谛也。若三乘之人。初入
佛法信解此悟分明。名正直心。但菩萨因此
无生四谛。起慈悲誓愿故名摩诃萨也。问曰。
若知诸法皆无所有。是则不见真与不真。何
须结无生四真之名。答曰。此皆约思益经
涅槃经制义。非凡情自立。得意忘言。无生
四真之名何足疑碍。二释善义者。即是五停
心之善法也。此之五法能发诸禅。禅名弃恶。
亦名功德丛林。止行二善无过于禅。禅因五
法。此之五法内善之本也。行人初心信解虽
直。但以五种不善。随其重者常心驰散。不
得暂停。如风中灯。照物岂了。欲知因缘即
卷八 第 749a 页 T46-0749.png
真。必须一心禅寂。如水澄清珠相自现。是故
觉观多者。教令修数息。因数息故心不动
散。得欲界定住未到地。能发初禅乃至四禅
四无色定。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目足备
故入清凉池。是名直善。直善之人能发无漏。
故说邻圣曰贤也。是以大品经云。阿那般
那即是菩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此约初停
心。明贤人乾慧地之位。不净观对破贪欲明
停心。入初贤乾慧之位亦如是。故大品经云。
不净观即是菩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慈
心界方便因缘明停心。入初贤乾慧之位亦
如是。三简真伪者。问曰。三乘初心。信解无生
四谛有真伪不。答曰。迦罗迦果镇头迦果伪
多真少。末世学三乘之人。虽知无生四谛。
不识正因缘义。即是迦罗迦果。若无道心贪
著名利。即是迦罗迦果。不知善巧修习止观。
即是迦罗迦果。破法不遍。即是迦罗迦果。不
知通塞。即是迦罗果。不知道品调适进极
修习。即是迦罗迦果。不知对治助开三解脱
门。即是迦罗迦果。不知位次生增上慢。即
是迦罗迦果。不能安忍内外强软两贼。即是
迦罗迦果。是则迦罗迦果乃有九分。如女人
不别将还家食眷属皆死。若能了知毕竟无
所有。而精解此之得失。发诸顺道法门而不
爱著。即是镇头迦果。才有一分也。故中论
云。佛去世后人根转钝。闻大乘法中说毕竟
空。不知何因缘故空。即是生见疑。若都毕
竟空。云何分别有罪福报应等。如是则无世
谛第一义谛。取此空相而生贪著。于毕竟空
卷八 第 749b 页 T46-0749.png
中生种种过。龙树菩萨造论意在此也。智度
论云。第三邪见破因缘果报。亦破一切法与
观真空何异。龙树论主八番复次简别真伪
具出(云云)。问曰。五停心善法有真伪不。答曰。
一家次第禅门明发禅觉支。若过若不及有
二十种。坏禅邪觉。即是迦罗迦果。十种成
禅善觉。即是镇头迦果也。问曰。信解无生四
谛。智慧辨才即是波若。何须数息五停心
观耶。答曰。大智论云。空无相无作。虽是智
慧。若无定心即是颠智慧狂智慧。岂可说颠
狂之人。是初贤乾慧地。二明别想四念处
乾慧地位者。三乘之人住静定心。修三种念
处事相。略如前三藏教分别。但此通教所明
性念处。但观五阴即空。法性之智慧。名为性
念处。是以大品经云。即色是空非色灭空。
色性自空空即是色。离空无色离色无空。受
相行识亦复如是。若观此属爱属见。身边二
见四见十四见。及一切诸色皆不净。虚妄不
实本自不生(破色四边见生。有四十八番乃至九十六番。类前体假入空观可知之)
不生即是空。空即法性。法性非垢非净。即破
垢净二倒。是真不净义。名身念处。若观属
爱属见一切诸受皆苦。虚妄不实本自不生
(破爱四边见生。有四十八番乃至九十六番。类前可知)不生即空。空即法
性。法性非苦非乐。破苦乐倒。是真苦义。名受
念处。若观属爱属见。一切心皆无常。虚妄
不实本自不生(破心四边见生。有四十八番乃至九十六。类前可知)
生即空。空即法性。法性非常非无常。即破
常无常倒。是真无常义名心念处。若观属爱
属见。一切想行二阴皆无我。虚妄不实本自
卷八 第 749c 页 T46-0749.png
不生(破想行四边见生。有四十八番乃至九十六番。类前可知)不生故即
空。空即法性。法性非我非无我。即破我无我
倒。是真无我义名法念处也。三乘之人。观五
阴第一义谛修四念处时。四念处中四种精
进名正勤。四种禅定名如意足。信等五种
善生名之为根。善根增长遮诸烦恼。名之为
力。分别道用名为七觉。安稳道中行名八正
道。此性四念处。对(破身边二见四见生。结成四十八番乃至九十六番。明
无生四念处。意甚难解。自非彻思终不可知之)若修共念处事相如前。
但以膀相胀相烂相坏相。背舍胜处皆如梦
幻。毕竟不可得为异也。若修缘念处分别
名义如前。但知名字性离即解脱相无句义。
是菩萨句义。如是通达一切名义。即是缘念
处。三乘人修此三种念处。皆以正勤如意足
根力觉道善巧调适。观五阴一切诸法。不取
不舍能伏一切属爱属见八十八使三界二十
五有一切结集。故言善灭诸戏论也。略说三
乘通观别想四念处住乾慧地。但菩萨虽知
五阴毕竟空寂。而大悲誓愿不舍众生。以无
所得调伏诸根修行六度。即是摩诃衍。故大
品经云。四念处是菩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问曰。通教性念处。理既是通破八倒。何须
别对。答曰。三藏教别想四念处。既别破四倒。
明乾慧地。今乾慧位。既是齐对其别破拙。
但破四倒。今明别破之巧。故还用别以破八
倒也。三明总想四念处乾慧地位者。总想三
种四念处。如前三藏教分别。但以如幻如化
体法即空为异耳。是为无生总想四念处。住
是总想念处中。若修身念处。即观五阴十二
卷八 第 750a 页 T46-0750.png
入十八界一切诸法。总破八倒。是名身念处。
受心法念处亦如是。住是总想四念处。修正
勤如意足根力觉道。虽未发暖法相似无漏
法水。而总想观五阴智慧深利。胜别想四念
处。是则名总想四念处乾慧地外凡之位也。
问曰。三乘人通观第一义谛。同破八倒应同
见佛性。何故通教人入二涅槃也。答曰。破
八倒有四种意。一破八倒不结枯荣。是则通
别圆不定。二破八倒结成四枯定成通教。三
破八倒结成四荣定成别教。四破八倒结
成荣枯。即是圆教。今明破八倒。用净名诃
迦旃延破三藏五义。说摩诃衍五义。即结
成四枯。故二百比丘心得解脱。正属通教意
也。二明性地者。若因总想念处成三十七
品。初发善有漏五阴名暖法。暖法义如前
说。增进初中后心入顶法忍法。乃至世第一
法义。名为性地内凡。性地之义。皆如前说。
但以从乾慧地习无生方便异故。所说性地
初中后心解慧善巧亦有殊别。拙巧虽复不
同。而俱伏界内见谛之惑也。三明八人地者。
即是三乘信行法行二人。体见假以发真断
见谛惑。在无间三昧。即八人之位也。四见地
者。即是三乘同见第一义无生四谛之理。同
断见惑八十八使尽。问曰。上明体法入空。
后破属爱属见。今何故见惑前尽。属爱在
后方断。答曰。见新爱旧。体假入空虽复俱
破。见则易尽爱则难除。譬如断藕若手折断
藕断丝连。若用刀断藕丝俱绝。次第證果之
人。见惑虽尽思惑犹在。超越證之人则见
卷八 第 750b 页 T46-0750.png
思俱断也。五薄地者。体爱假即真发六品无
碍。断欲界六品證第六解脱。欲界烦恼薄也。
六离欲地者。即是三乘之人。体爱假即真断
欲界五下分结尽。离欲界烦恼也。七已办
地者。即是三乘之人。体色无色爱即真。发
真无漏断五下分结七十二品尽也。断三界
事惑究竟故。言已办地也。八辟支佛地者。
缘觉菩萨发真无漏功德力大。故能侵除
习也。九菩萨地者。从空入假道观双流。深观
二谛进断习气。色等无明得成界外法眼道
种智。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觉佛
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断习气
将尽也。十佛地者。大功德力资智慧。一念
相应慧观真谛。习气究竟尽也。故智度论
云。声闻智慧力弱。如小火烧木。虽燃犹有
炭在。缘觉智慧力胜。如大火烧木。木燃炭
尽馀有灰在。诸佛智慧力大如劫烧火。大
灰炭俱尽。亦如兔马象三兽渡河之喻也。
问曰。菩萨佛地名异。二乘何得言通也。答
曰。名虽有异同是无学应供。得二涅槃。共归
灰断。證果是一名义不殊。是则名义究竟俱
同也。二简名别义通者。即为二意。一约前三
乘共十地。菩萨别立三忍名。二明用别教名
名别义通。一明用通教位立别位。名别而义
通者。义通以如前说。今言名别者。别为菩
萨。立伏忍柔顺忍无生忍之名也。所以者何。
乾慧地三乘同伏见惑。而菩萨更加伏忍之
名者。菩萨信因缘即空。而于无生四谛降伏
其心。起四弘誓愿。虽知众生如虚空。而发
卷八 第 750c 页 T46-0750.png
心度一切众生。是菩萨欲度众生如度虚空。
故金刚般若经云。菩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
谓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次明三誓愿降伏其心亦如是。故在乾慧
地修停心时。别名为伏忍异二乘也。别想
总想念处。皆名伏忍亦如是。复次三乘之人。
同发善有漏五阴。生相似解皆能柔伏见惑。
顺第一义谛理。而菩萨独受柔顺忍名者。菩
萨非但伏结顺理。又能为一切众生。伏心遍
行六度。一切事中福德智慧皆令究竟。如三
藏教门。三阿僧祇修六度。乃至不惜身命至
中忍满。今此菩萨亦如是。以空无想无愿。调
伏诸根。欲为众生满足六度。故名顺忍也。
复次三乘之人。同发真无漏。若智若断同
名无生。而菩萨独受无生法忍名者。以其见
第一义谛。虽断结使而不生取證之心。故别
受无生法忍之名。所以者何。若生取證心即
堕二乘地。不得入菩萨第九地。复次三乘同
得神通。而二乘不能用神通。成就众生净佛
国土。故不名得受游戏之名。菩萨能尔。故
名菩萨受游戏神通之名。阿那含虽断五下
分结。而不能舍深禅定来生欲界。和光利物
而不同尘。菩萨能如是。故别说为离欲清净
也。问曰。通教三乘同观二谛。约位云何分别。
答曰。二乘虽观二谛。一向体假入空用真断
结。至无学果。菩萨亦观二谛。始从乾慧终
至见地。多用从假入空观。得一切智慧眼多
用真也。从薄地学游戏神通。多修从空入假
观。得道种智法眼多用俗也。从辟支佛地。学
卷八 第 751a 页 T46-0751.png
二观淳熟双照二谛。入菩萨地。自然流入萨
婆若海。是则无功用心。修种智佛眼。佛地圆
明成一切种智。佛眼圆照二谛究竟也。故大
智度论云。声闻法中名乾慧地。于菩萨即
是伏忍。声闻法中名性地。于菩萨法中名柔
顺忍。声闻法中名八人地。于菩萨法中名
无生法忍。声闻法中名为见地。于菩萨
法中是无生法忍果。声闻法中名为薄地。
于菩萨法中名为游戏五神通。声闻法中
名离欲地。于菩萨法名为离欲清净阿罗汉
地。于声闻法即是佛地。三藏佛三十四心发
真断三界结尽。与罗汉齐也。大品经云。阿
罗汉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辟支佛地。大品经云。辟支佛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
法忍。即对菩萨八地侵除习气。九地过辟
支佛地入菩萨位。菩萨位者九地十地。是则
十地菩萨当知如佛齐。此习气未尽。过菩萨
地则入佛地。用誓愿扶习气。生阎浮提八相
成道。五相如前料简。大小乘同异。如大智论分别。六成道相者。菩提树下得一念相应
慧。与无生四谛理相应。断一切烦恼习尽。具
足大慈大悲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无
碍智。一切功德智慧。名之为佛。七转法轮
相者。权智开三藏生灭四谛法轮。实智说摩
诃衍无生四谛法轮。通三乘人也。八入涅槃
相者。双树入无馀涅槃。如薪尽火灭。留舍
利为一切天人之福田也。是名通教大乘八
相成道。是则三乘之人。同见真谛之理。同得
二种涅槃。但大乘有八相成道之异。是为通
卷八 第 751b 页 T46-0751.png
教大乘。别为菩萨立名位也。二明用别教位
名。名别而义通者。即是三乘同观第一义谛
之理。取别教之名。辨菩萨位也。就此即为
二意。一正约名别义通辨位。二料简。一正
约名别义通辨位者。名别者即是十信三十
心十地之名也。铁轮位即是乾慧地伏忍。三
十心即是性地柔顺忍。八人地见地。即是初
欢喜地。得无生忍故。大品经云。须陀洹若
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薄地向果。向
即离垢地果即明地。故大品经云。阿那含
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阿那含向果。
向即炎地果即是难胜地。故大品经云。阿那
含智断是菩萨无生法忍。罗汉地向果。向是
现前地果是远行地。故大品经云。阿罗汉智
断是菩萨无生法忍。辟支佛地。即是第八不
动地。侵除习气也。故大品经云。辟支佛智断
是菩萨无生法忍。菩萨即第九善慧地。第
十法云地。当知如佛。佛地如前说。坐道场
时一念相应慧。断二障习气尽。所谓烦恼障
法障之习气也。化一切有缘众生竟。入无馀
涅槃。如薪尽火灭。八相成道如前说。是则
用别教名辨位。名异而义同。犹属通教之位
也。第四料简者。问曰。从初地至七地对四
果出何经论耶。答曰。经论非不对当。但高下
不同。末代法师对当亦多殊异。所以然者。或
云。见地止对初地。此如今所用。或取三地
并对见地。仁王经明四地并对见地。此则难
可定依。但通教见地。本是无间之道。不出观
證须陀洹。岂得从初地断见乃至三地或云
卷八 第 751c 页 T46-0751.png
四地也。若断别惑不共二乘。如此明义。或
当有之。又或言六地断结罗汉齐。或言。七
地名阿罗汉。此难定执。前后两果经论对既
不定。其间二果以意可知。既不可定依。今
用义推作比对位。虽一往少便终不可定
执也。第五约通教明位释净无垢称义者。大士位在补处真谛之理性自皎然。名之为净。界内二障正惑已尽习气微薄。故名无垢。智慧内与真谛相应。外能称三乘根性神通说法。故云称也。是则略辨通教大士受净无垢称之名。所以须示现此菩萨之像者。用此形声。托疾为国王长者。说如梦幻之法。劝求菩提。又破三藏教三乘对守拙度之迷僻也。若寻什师生肇注维摩。同用此意。陈梁诸法师讲此经文。判菩萨位历意高下虽少少不同。今家往望皆并是用通教意释此经耳。
四教义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