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义-隋-智顗卷五

卷五 第 735b 页


四教义卷第五

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撰

五明三种念处成三种罗汉者。一若单修
性念处。成慧解脱罗汉。二共念处。成俱解
脱罗汉。三缘念处。成无疑解脱罗汉。所以
卷五 第 735c 页 T46-0735.png
者何。性念处即是缘理之智慧。念处相应发
真无漏。即成慧解脱罗汉也。共念处共善五
阴。成就背舍乃至超越三昧愿智顶禅。如此
助道共正道令发真无漏。即得三明六通具
八解脱。成俱解脱阿罗汉也。若缘念处。即
是缘佛言教所诠一切阴入界。性共二种念
处。能观所观名义。若在禅定观此名义。即发
四无碍辨。名为无碍解脱大阿罗汉也。问
曰。慧俱之名。乃是昙无德部非数家所用
也。答曰。三藏教同俱用无咎。复次杂心偈云。
慧解脱当知不得灭尽定。若得灭尽定。当知
俱解脱。此偈明时不时有慧俱不同也。问曰。
不应别说无碍解脱。九种罗汉无此名目。答
曰。此出智度论。明欲结集法藏集千罗汉。皆
得共解脱无碍解脱也。如辟支佛出无佛世。
虽得缘觉道具三明八解脱六通变化。以不
闻佛说法。故不得四无碍辨。若欲报信施之
恩。但现十八变化。何况罗汉不闻佛说三藏
教。而能自发四辨无碍。解释佛法无碍滞
也。六明念处观法者。念处观法有三种。一
性念处者。大智度论云。性念处是智慧性。
观身智慧是身念处。受心法亦如是。解者不
同。有但取慧数为智慧性。即是性念处。若
南岳师解。观五阴理性名性念处。故杂心偈
云。是身不净相。真实性常空。诸受及心法
亦复如是说。观别想性念处。破四颠倒有
二种。一破爱。二破见。一破爱性念处者。夫
有生之类。无不爱著果报五阴。及外依报也。
一身念处观者。观此内身有五种不净。一生
卷五 第 736a 页 T46-0736.png
处不净。二种子不净。三自相不净。四自性不
净。五究竟不净。一观生处不净者。女人胎内生熟二脏之间十月住也。二种子不净者。
揽他精血合为种子也。三自相不净者。身诸
垢腻九孔流溢也。四自性不净者。观身不净。
如明眼人开仓见谷粟观。三十六物不净充
满也。五究竟不净者。此身若死。膀胀烂坏
虫脓血露甚可厌患。若见五种不净破净颠
倒。名内身念处。观外身内外身亦如是。二
受念处观内有六根外有六尘。根尘合故生
六识。六识生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观
苦受是苦苦相。观乐受是坏苦相。观不苦不
乐受是行苦相。若意根生三受同皆苦。即
破乐颠倒名内受念处。外受内外受亦如是。
三心念处。观此意识是有为属因缘故无常。
先无今有今有后无。刹那念念生灭故无常。
即破常颠倒。名内心念处。外心内外心亦复
如是。四法念处。观内想行二阴因缘和合无
有自性。起唯法起灭唯法灭。无人无我众生
寿命。十六知见皆不可得。破我颠倒名内法
念处。外法内外法亦复如是。此如成实大智
度论明。是为性念处之初门也。二破见性
念处者。即是观身边二见污秽无记五阴。即
阴我离阴我。阴中有我我中有阴。捡我不可
得。破二十种身见名之圣行。次别观边见
五阴。所言性身念处者。即是色性也。色若
粗若细悉是不净。粗色即是人身世界。细色
极于邻虚。细尘若见粗细色常。是见悉依
色。若见粗细色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
卷五 第 736b 页 T46-0736.png
常。是见悉依色常即有见。无常即无见。亦常
亦无常。即亦有亦无见。非常非无常。即是非
有非无见。如是等四见。悉依色即是四边见
色阴。若不知是边见色阴。生解执著戏论。
诤竞从见起诸烦恼结使。亦因结使作起
诸恶业。或因结使起诸善业。结业流转三
界二十五有生死无际也。云何名为不知边
见色阴之相。若是外人盲冥故。自不识边见
污秽之色。各云是事实馀妄语。计为涅槃常
乐我净。此不足及言。但末代佛法学问坐
禅之人。亦多迷此边见色。所以者何。如阿
毗昙师言。毗昙是见有得道。折色至邻虚
细尘。不可破尽。见此细尘有理即得道也。今
谓此犹是边见有见污秽之色。若因有见生
解。起诸结业流转生死。事同前说何关道也。
故智度论云。若不得般若方便。入阿毗昙即
堕有中。又诸成实论师皆云。见邻虚细色
有者。此是调心之观。不能得道。若折此邻
虚细尘空。得实法空。以见空故即能得道也。
今云若见邻虚色空。只是空见边见污秽
色阴。若见此生解起诸结业。流轮生死事同
前说。何关道也。故智度论云。不得般若方便。
若入空门即堕无中。昆勒说。见邻虚尘色
亦有亦无入道。过同前说。论既不来此土。无
论可弘。无繁具出。但智度论云。若不得般
若方便。即堕有无中也。但脱诸三论师。或
云。道非有非无。何必毗昙见邻虚细色有
得道也。成论复那忽云。见邻虚细色空得道
也。今问若尔。见非空非有是得道不。若言得
卷五 第 736c 页 T46-0736.png
道。中论何故云。若言非有非无此名愚痴
论。此是非有非无边见污秽之色。何关道也。
答曰。用非有非无。破有无有无既破。岂有
非有非无之可存。正道毕竟清净无说无示
也。问曰。尔。与长爪及老子。明不可说何
殊。今一家明性身念处不尔。若不见非有非
无污秽之色阴。四谛之理名愚痴论。若知此
是污秽之色。名性身念处。即开三念处门
四念处门。开三十七品门。因三十七品。门
见生灭四谛得寂灭涅槃。即是见有得道。是
名于诸见而不动。而修三十七品。若知非有
非无污秽之色。如幻如化毕竟不可得。本自
不生。即是摩诃衍明身念处。具足一切佛法。
如大智度论说也。此经云。于诸见不动。而
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复何须舍非有非
无。以尽净不可说为得道也。故思益经云。
譬如有人欲舍虚空终不离空。欲又远觅虚
空终不得空。若不得见非有非无中半满之
道。亦不知尽净不可说中半满之道。虽复解慧分明。终是世智辨聪。不免结业流转生死。
同前所说。若知身边二见四见六十二见。皆
是污秽色阴。即是观色不净破净颠倒。名身
念处也。二受念处。若观受是常。是见依受。
受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是四见悉
依受。即是四边见受阴。一受各有三受。三
受皆苦破乐颠倒。是名受念处。观三心念处。
若观心是常。是见依识。心无常。亦常亦无
常。非常非无常。是见悉依识。即是四边见识
阴。四种见识阴四种见皆是无常破常颠倒。
卷五 第 737a 页 T46-0737.png
是名心念处。四法念处。若观想行二阴。常
是见依想行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
是见悉依想行。即是四边见。想行二阴。四种
见。想行二阴皆无我。破我颠倒。是名法念
处观。此性四念处观。果报五阴身边二见
单复具足。乃至不可说污秽无记五阴。若破
四颠倒。即破十四难。伏六十二见八十八使。
及因见所起一切善不善。二十五有生死之
业。又此诸见未必悉是外人所起。若佛法中
学问坐禅。发种种知见是非诤论。皆是身边
二见污秽五阴。起如是等诸见戏论。破于慧
眼不见真实。若不觉不知。不能用性念处观。
观此五阴破四颠倒。则起见便作诸。恶业。
或用见心修善。即是外道。此意难见佛法。学
问坐禅定人当好思之。若能觉知用性念处。
如前观察破四颠倒能生暖法。故智度论
云。若有为法中不得正忆念。能生暖法无有
是处。有为法中得正忆念。不生暖法无有是
处。诸长爪梵志聪明博学。谓一切法可转。
一切论可破。无一法可得。自言得诸法实相。
尚迷此念处。是故如来用别想性念处往问。
即破其爱慢得法眼净。当知别想性念处。入
道之要门。若利根人修此性念处。观解分明
即能发真无漏。故佛劝诸比丘。依念处修道。
若末世坐禅讲说学此义。即毗昙见。有得道
其意申也。若其迷此者。设言非有非无毕
竟不可说。皆是愚痴论。事同上说。长爪之
过意在此也。问曰。若性念处如此玄绝经
论。何意不作是说也。答曰。佛在世时人根
卷五 第 737b 页 T46-0737.png
猛利。去世之后。正像法中犹有得道之人。经
论何须言。取其耳冥诸其掌也。复次西土
经论悉度来耶。

复次上所引经论文。之非佛菩萨意也。
次明共念处观。大智度论若观身为苦因
缘生道。若有漏若无漏。受心法念处亦如是。
解者不同。有师解云。共善五阴诸善心数法。
合明心念处。若南岳师解。即是九相背舍
胜处。诸对治观门助正道。开三解脱故名为
共念处。故经云。当念空法修心观不净。是
名诸如来甘露灌顶药服者。心无忧恼得至
涅槃岸。此即是共念处之明文也。空法者。
毗昙有门。止观生空名为空。修心观不净者。
即是初背舍。不坏内外色相。以是不净心观
外色。是名初背舍。从初背舍习不净观。不净
观有二种。一小不净观。二大不净观。破净
颠倒。内无色相入二背舍。乃至成就八背舍。
八胜处。十一切处。九次第定。狮子奋迅超
越三昧。观欲界入初禅。皆是见不净破净颠
倒。是名共身念处观。受心法念处亦如是。
次明缘念处观者。智度论云。一切色法名之
为身。十八及一入少分名之为身。六种受为
受。六识为心。想行二阴及三无为名法。解
者不同。有师解。通一切所观境界。皆名缘念
处观。有言。十二因缘境界。有言。慈悲所缘
境界。若南岳师解。缘佛说教所诠。一切阴
入界。四谛事理名义。言语音词因果体用。
观达无碍能生四辨。于一切色法心无所碍。
成无碍解脱。是缘念处观二明别想四念
卷五 第 737c 页 T46-0737.png
处位者。有三种根性不同。若慧解脱根性别
想四念处。但修性念处观若俱解脱根性。
修性念处亦修共念处。若无碍解脱根性。俱
修三种念处。成别想念处。若能于别想念处
中。生四种精进名四正勤。修四种定名四如
意定。五种善法生名之为根。善法增长遮诸
烦恼。名之为力。分别道用名七觉分。安稳
道中行名八正道。若入八正道。即能观四谛
成别想四念处也。三明总想四念处位者。
有人言。共念处即是总想念处。今谓不尔。应
作四句分别。一者境别观亦别。二者境别而
观总。三者境总而观别。四者观总境亦总。初
境别观亦别。正是别想性四念处位。次境别
观总境总观别。此二即是总想四念处之方
便。四境总。观总此观若成即是总想四念
处之位。今明境总观总。即是总上所明性念
处所观五阴。作一身念处。观此身污秽不净
及苦无常无我。破净颠倒及三颠倒也。是名
总想性身念处。观总身念处观。或总二阴。
或总三阴。或总四阴。或总五阴。具解释受
心法念处亦如是。总想共念处。总想缘念处。
亦如是类之可解。是名总想四念处位。此位
亦有三种根性。类别想念处可知。若有方便。
即入总想念处位。若无方便即非总想位也。
卷五 第 738a 页 T46-0738.png
如何有方便。若于总想念处之中。具足修
总想。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皆如性四念处
中说。但以总想善法深细为异耳。若安稳
八正道中行。即能观四谛是时得性法念处。
故能生于暖法。故智度论云。八正道中行。
初得善有漏五阴。名为暖法。当知有方便者。
已得三十七品也。问曰。八正见道七觉修道。
今何得念处位中说耶。答曰。毗婆沙论云。
若八正在前七觉在后。决定是无漏。若七觉
在前八正在后。通有漏无漏也。此三贤人位
并名乾慧地。未得善有漏五阴相似理定水。
定水未沾故名为乾。而悉有观行能伏诸见。
故名为慧。住持能生善法。名之为地。故名
乾慧地。亦名外凡人。四明暖法者。是善五
阴是智慧性。生圣智火故名愞法行者。因有
善方便总想四念处。性共缘法念处依六地
定。瞿婆娑说。暖法亦依七地。初发善有漏
五阴等知似解。得十六智火之气分。名之
为暖。亦四正勤也譬如攒火煖气若发即
有烟相。用念处观攒五阴境发智慧煖烟
起正勤煖故名暖法也。又如冬冰。春阳气动
则有消融之相。暖法解发。身边六十二见冰
执渐觉消融也。故涅槃经云。得暖法观人
七十三人。我弟子有外道则无。以佛法有别
想总想四念处观。能破一切诸见颠倒。故得
暖法。十八种六师。虽各称一切智人。戏论破
慧眼。不见于真实相。故法华经云。深著虚
妄法。坚受不可舍。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
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如是
卷五 第 738b 页 T46-0738.png
人难度。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说诸尽
苦道。当知外人。如此执见罪障深重。岂得生
暖法也。末法多有学问坐禅之人。不能如是
修习念处。执著诤竞者。亦同外人之过。尚不
能生暖法之善。大乘功德终不发也。略说暖
法位竟。五明顶法位者。亦是善五阴。亦智
慧性在暖法之上名之为顶。證暖法已用正
方便正忆念。勤修增进暖法善根。依六地定
亦依七地。若暖法增长。次生善根名为顶法。
缘四谛十六行得四如意足定。见四谛分明。
如登山顶观胆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法。若
生法爱即顶堕也。六明忍法位者。亦是善五
阴亦智慧性。于四谛堪忍欲乐。名忍法位。于
顶法位用正方便。勤修增进顶法善。依六地
定。若顶法善根增进。即生柔顺忍。亦缘四
谛十六行。尔时信等五种善法。并得成根。以
慧根故于四圣谛。堪忍欲乐故名忍法。忍法
有三品。下忍于十六行依法谛观。比谛观
中忍十番缩观。上忍但观欲界苦下四行。随
观缘一行。若下中二品忍。虽起烦恼恶业
而不受三涂报。由受人天百千生报。若上
品忍成。但有人天七生业在。增上一刹那。即
入世第一法也。问曰。暖顶亦堪忍。何故不名
堪忍。答曰。若通论四善根。亦名四忍但忍法
不退别受忍名。若暖法遇恶因缘退。能造五
逆谤方等经。作一阐提堕无间地狱。若顶法
退遇恶因缘退。虽不断善根犹作五逆等罪
也。今此忍法智慧强惑弱。诸恶所不能动。
以忍力大故。一切恶心非数缘灭。如狮子
卷五 第 738c 页 T46-0738.png
王群兽远避。问曰。若暖顶退者。云何名性
地。答曰。此人虽造恶堕地狱。一入受罪竟
终不重入。有性地善根故能得圣果。是故经
云。宁为调达。不为郁头蓝子调达造于三
逆罪堕于地狱。出生于人中得辟支佛。诸根
猛利过舍利弗。七明世第一法位者。于凡夫
所得最胜善根。名为世间第一法也。亦是善
有漏五阴。亦智慧性。上忍一刹那依六地定。
以生一刹那最胜善根。名为世间第一法。此
一刹那具足五力。苦下四行随缘一行一刹
那不住。故似见道。所以者何。行人有二种。一
爱行。二见行。爱行有二种。我慢行。懈怠
增。见行亦二种。谓我及我所。著我慢者。修无
常行入世第一法。懈怠增者修苦行入。著我
者修无我行入。著我所者修空行入。彼修
总想念处次第生决定心。世间善有九品。下
下下中下上名暖法。中下中中名顶法。中上
上下上中名忍法。上上名世间第一法。若观
五阴无常等善根名暖法。观三宝功德名顶
法。观察圣谛名忍法。观苦圣谛次第圣道。名
世间第一法。暖法若退法舍若命终舍。若度
界地舍。顶法亦如是。忍法无退法舍。馀二
舍同上。世第一法一刹那无舍。复次是四善
根人。皆用性共缘法念处。修道亦是四念
处之异名也。即一得不失。更受胜名之义
也。毗婆沙解释世第一法。遂有数十家异释
不同。七贤名义无量。岂凡夫所知也。问曰。
七贤之位。前浅后深。何故偏释乾慧地。不委
分别性地。答曰。乾慧地最浅。如上分别。已
卷五 第 739a 页 T46-0739.png
自难知非世能测。正是初心所学邪正分派。
一切佛法行人。即自匆用一切学问坐禅之
人所迷没处。须略分别也。若入性地解慧目
生。非凡能所测。多言妄说何可承信。所以
一家讲读说法。必须委释初心。若贤圣深
位但点章而已。其坐禅者。略知佛法大意。即
须觉悟无常忏悔行道。岂可驰逐不急之言。
其欲称说利物。得此正意分明名相。有所
不达更自寻访。略说七贤位竟。
四教义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