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义-隋-智顗卷四

卷四 第 731c 页


四教义卷第四

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撰

大门第四约四教位。分别净无垢称义者。即
为六意。一约三藏教位。明净无垢称义。二约
通教位。明净无垢称义。三约别教位。明净无
垢称义。四约圆教位。明净无垢称义。五约五
味以结成。六明约经论辨位多少。第一约
三藏教位明。释净无垢称义者。寻佛三藏
夫趣缘多种。最寻其正要不出四门入道。
其四门者。一者有门。二者空门。三亦有亦空门。四非有非空门。但四教各明四门。
虽俱得入道随教立义。必须遂便。若是三
卷四 第 732a 页 T46-0732.png
藏教四门。虽俱得入道。而诸经论多用有门。
通教四门虽俱得入道。而诸经论多用空门。
别教四门虽俱得入道。而诸经论多用亦有亦空门。圆教四门虽俱得入道。而诸经论
多用非有非空门也。今明三藏教四门入道。
正用毗昙有门。以判位也。若论逗机化物。
赴缘而说四门。岂可偏用明义。随便事须如
此四门义。至下辨体中当略解释。今就三
藏教有门。明入道阶位。即是毗昙论主之所
申也。约此有门明位。释净无垢称义。即为
三意。一略开三乘。二明三藏教。三乘位不
同。三释净无垢称义。一略开三乘者。佛于生
生不可说非三之理用四悉檀。约苦集灭道。
开三乘教门。赴三种行人之根缘。令同得灭
谛涅槃也。故法华经云。为求声闻者。说应四
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
说应十二因缘法。为求菩萨者。说应六波罗
蜜法。令得三菩提成一切种智。若声闻小
乘教门。苦谛为初。观四谛入道发真无漏。断
正使尽位證罗汉。具足三明及八解脱。既无
慈悲而不能度物现身而入涅槃。故大智论
云。如獐在猎围惊怖跳出都不顾群。今不约
此判净名位也。若缘觉中乘教门。集谛为初。
观十二因缘发真无漏。断三界结尽侵除习
气。具足三明及八解脱。虽有小慈悲不能
度物。亦于一世即入涅槃。故大智论云。如鹿
在猎围惊跳自出。虽顾盻群怖不停待。今亦
不就此判净名位。若菩萨大乘慈悲弘誓。不
舍众生。为物心大。教门以道谛为初。修行六
卷四 第 732b 页 T46-0732.png
度化一切众生。共出三界至成佛果。利益功
圆方入涅槃。故大智论云。如大香象在猎
围。虽遭刀箭拥待群共出。此是大士位怀
物故。须约此判净名位也。问曰。此说不思
议大乘瞻卜之教。何须说小乘除粪器乎。答
曰。今欲明小乘法。远因以明除粪之器者。不
无诸所为。今略出十意。一为用故。如维摩大
士为诸国王长者。说无常不净苦空之法。二
为破故。如破十大弟子五百罗汉。如先有砧
方可用锤。三为摄受故。如室内所明说身有
苦。而不乐求涅槃。又云。亦不可与声闻支
佛。而相违背。四为会通故。如大品经广乘品
会宗品所明。五为开密故。法华经云。决
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涅槃经云。为诸声闻
开发慧眼。故六为末代世听学小乘经论
观行之人。未善通达。若为外人邪见人内邪
见人所破即便退没。七为破末世僻说。小
乘大乘教人。坏乱佛半满正教。所以者何。如
有人言。毗昙见有得道。成实见空入道。道非
有无何得言见有见空得道也。是则两论申
佛小乘有空教门。便成无用。中论何故。言欲
闻声闻入第一义也。是则翳佛四枯之教。八
为破末世坐禅。内證豁虚解慧开发。或同尼
揵破戒行恶。食粪裸形。谓是大乘。或复持
戒坐禅。同彼郁头蓝弗。是且空修梵行也。
九为令今一家义学。善别内外猛浪之说。
明识大圣枯荣教门。十为令一家坐禅学。别
识一切内外邪非。精通大小乘观。取舍得真
正入佛道也。二明三藏教三乘位不同者。即
卷四 第 732c 页 T46-0732.png
为三意。一明声闻乘位。二明缘觉乘位。三
明菩萨乘位。一明三藏教声闻乘位者。但三
藏教具有四门。今正约毗昙有门解释。次
下别略明空门辨位。就有门明位即为二意。
一明七贤位。二明七圣位。一明七贤位者。一
者五停心观。二别想四念处。三总想四
念处。四暖法。五顶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是
为七贤位也。通言贤者。邻圣曰贤。此七位
者。皆是非学非无学等智似解。能伏见惑。
因此似解能发苦忍真明。故云邻圣曰贤。今
解贤者名直善也。一切天魔眷属及诸凡夫。
皆以爱著之心修善。一切外道皆以邪见心
修善。此等虽复修善。虚伪邪曲不名为直。今
佛弟子七种行人。皆明识生灭四谛理。知
爱论见论皆邪曲。伏此爱见邪曲之心。用正
信直心修诸善法。故名直善也。复次一切爱
论所诠。皆有生灭之理。天魔眷属及诸凡
夫。所不能见。是故流转生死犹若轮环。又一
切见论所诠。皆有生灭四谛之理。六师外道
悉不能见。是故流转生死犹若轮环。故涅
槃经云。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
转生死大苦海。今佛法七种行人。从闻生解
解明识此二种生灭四谛。故得信心正直。以
此直心修诸善法。即是直善故通名贤也。问
卷四 第 733a 页 T46-0733.png
曰。云何名为属爱生灭四谛之理。答曰。行
人一期果报。即是属爱之果。具有三苦故名
为苦。苦理审实不虚名之为谛。若于此苦
果。无明不了爱著此果。起诸恶业。能招聚三
途剧苦之报。又爱著此果起诸善业。能招聚
修罗人天生死之报。此二结业。能招六道二
十五有生死苦报。通名为集。集理审实不虚
名之为谛。若能观此报身。修戒定慧四念处
三十七品。通至涅槃名之为道。道理审实名
之为谛。属爱烦恼善不善业。三界二十五有
因灭名子缚灭。舍此报身。永更不受三界二
十五有苦果。名果缚灭。此二种灭名之为灭。
灭之理审实名之为谛。问曰。云何名为属
见生灭四谛之理。答曰。众生一期报身。具有
三苦名之为苦。苦理审实不虚名之为谛。迷
此报身。起身边二见四见六十二见。即是无
明爱取。因此若起恶业。则能招聚三途苦报。
又因此若起善业。则能招聚修罗人天生死
报果。此二种结业。能招聚六道三界二十五
有生死苦果。故通名集。集理审实不虚名之
为谛。若能观此诸见污秽。善不善五阴。修戒
定慧四念处三十七品。则能通至涅槃名之
为道。道理审实不虚名之为谛。若身边二
见灭。则一切八十八使烦恼业灭。得须陀洹
果。超过之人三界思惟十使灭。则九十八
使业烦恼灭。是则三界二十五有因灭名子
缚灭。舍此等业报。毕竟不生三界二十五
有名果缚灭。此二种灭名之为灭。灭理审实
名之为谛。今明此诸见四谛。并长爪所迷末
卷四 第 733b 页 T46-0733.png
代讲说。横释四谛名义审实为委悉。竖而
明之未必深见此意。故以邪为正。以正为邪。
以浅为深。以深为浅。世出世法混滥无分别。
听讲坐禅。若明识此意。即于佛法得正信分
明。归依三宝。道心自然而发。专求离苦涅
槃。终不染著文字语言无益诤论。贪世名利
眷属果报也。此之七贤。三是外凡名乾慧地。
四是内凡则是性地。若外凡已前未必能
归心三宝。岂识爱见四谛修五停心耶。皆名
为邪定聚众生也。若乾慧地名不定聚众生。
若性地名正定聚众生也。一明初贤五停心
观者。一阿那般那观。二不净观。三慈心观。四
因缘观。五界方便观。此五通言停心者。停以
停止为义。亦名五度门观。若人归依三宝受
佛戒法。名佛四众弟子。若闻生灭四谛之教。
因此发声闻心。欲观四谛离生死苦求涅槃
乐。但此以五种烦恼散动不定如风中灯。当
修五种观法。五种观法者。一数息观。二不净
观。三慈心观。四因缘观。五界方便观。问曰。
何不依数人说不净观为先。答曰。今依禅门
辨次第也。以病增先后随人。不须定执前
后次第也。问曰。此五种观法。为对五人为对
一人。答曰。横对五人竖对一人。一人随病
多少对不定也。此五种观法。对治五不善。
即有五意。一对治二转治。三不不转治。四
兼治。五亦对亦转。亦不转亦兼治。一对治
者。若觉观多者。对治数息。二贪欲多者。对
治不净。三瞋恚多者。对治修慈。四愚痴多
者。对治修因缘观。五者著我多者。对治修
卷四 第 733c 页 T46-0733.png
界方便观。若行者觉观等分烦恼偏重攀缘
不住。当修数息。随息观息对治。相应则三
种觉观烦恼止息。心不动散发诸禅定。定法
持定心入出安稳。故名停心也。所以者何。
修安般念定有三种。一名始习行。二名已习
行。三名思惟已度。一数即是始习。行二随
即已习行。三观即已度。复次数随观皆名始
习。行得三种欲界未到地定。名已习行。发
诸初禅定名已度。馀不净观等四停心法。亦
当如是分别。心既调停乃可习观。犹如密室
之灯。入道根本无过此五法也。若心不住。或
须转治不转治等及发诸禅功德。具如次第
禅门内方便明也。行人随成一观心得停
住。即入初贤位也。问曰。此处何故。不说念
佛三昧为五种耶。答曰。开因缘观。生界方
便代也。界方便与小乘念诸佛相同。亦破境
界逼迫障也。有人言。若作五度门无念佛名。
若作六度门。即明念佛度。治等分障道也。问
曰。若以数息不净等心得停住。为初贤者。今
世人修数息不净等观。非但心住。乃发种种
禅门境界。是初贤位否。答曰。若以爱见之
心修初禅。乃至非想。尚非初贤。何况数息
不净等心不得停住。乃发浅近诸禅而名贤
也。所以者何。如经所说。多修福德禅定不
修智慧。名之为愚。多修智慧不修福德禅定。
名之为狂。岂可说狂愚人为初贤也。今明贤
者本是直善人耳。问曰。何等名直善人相。答
曰。此应四义简别。一者若人随爱见破戒。此
非直非善故非贤人。如无目无足之人。不能
卷四 第 734a 页 T46-0734.png
到清凉池也。二者持戒禅定而生邪见。此善
而不直亦此不名贤。如有足而无目。亦不
能到清凉池也。三者生信心正见而破戒心
乱。此直不善。亦不名贤。如有目而无足。亦
不能到清凉池。四者若人信解直正得佛教
意。持戒清净修阿那般那不净观等。得心停
住。乃名直善初贤之位。如人目足备。故入
清凉池。问曰。云何名为信解直正。得佛教
意分别之相。答曰。如中论说。佛去世后后
五百岁。像法之中人。根转钝深著诸法。求
十二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决定相。不
知佛意但著文字。今谓不知佛意者。佛知生
生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也。佛说生
因缘生灭教门。赴缘化物者。意欲令众生
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也。若著文字分别诤竞。
则为三界火宅所烧。此不得佛意也。今明欲
知佛意者。若知三藏教门十意分明。必定出
生死苦。得涅槃乐也。十意者。即是十法。名
目具如前三观中辨。今略就此三藏教门解
释。一信解正因缘法者。即是知不可说说
无明因缘。出生一切法。破外人说无因缘生
一切法。破外人说邪因缘生一切法。种种颠
倒妄计邪僻也。二真正发心者。惊觉无常
之火烧诸世间。一心乐求涅槃。不念世间名
闻利养。如獐在猎围欲跳出也。三巧修止观。
出世之行者。如人乘马亦爱策也。四破诸
法遍者。观因缘生灭。破一切爱见戏论诸法
遍也。五善知通塞者。知一切爱见之法。皆
有道灭之理名之为通。悉有苦集名之为塞
卷四 第 734b 页 T46-0734.png
也。六善修三十七品调适者。于诸爱见不动。
而修性念处及八正道也。七善修助道法
者。即是修五信。入十二门禅九想八背舍。
深入共念处缘念处等诸善对治助道观
法也。八善知次位者。善识七贤之位心不
混滥。破增上慢成惭愧有羞僧也。九安忍
成就者。能忍内外强软二贼三障四魔也。十
顺道法爱不生者发外凡内凡种种之顺道
善法。心不爱著也。末代求声闻乘行人。知
此十法信解分明。不著一切文字戏论。为求
实慧修五停心。入初贤位。即是善知佛教意。
二明别想四念处位者。即为七意。一明念
处。是佛法入道要门。二略释四念处名。三
分别三种念处不同。四明为破三种六师。五
明为成三种罗汉。六明念处观法。七正明念
处位。一明念处是佛法入道要门者。如佛在
双树间将般涅槃。阿难请问。佛去世后诸比
丘。依何而住依何修道。佛答阿难。若我在世
及灭度后。诸比丘依波罗提木叉。住念处修
道。当知五停心观成得入初贤。即是依尸罗
清净。名摄根之戒也。是故数人说欲界定。为
十善相应心。若依未到地。发初禅即是定共
戒也。佛法虽有种种法门。而佛遗言。但属
依念处以修道也。若离念处。观虽复布施
持戒忍辱精进。诵经行道头陀坐禅。听读
多闻讲说教化。皆不得入正道。故佛劝令依
念处修道也。二略释四念处名者。四念处亦
名如意止。即是观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一切
诸法中。各观身受心法真实智慧。真实智慧
卷四 第 734c 页 T46-0734.png
者。破四法四倒四食四识四住四魔之智慧
也。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
处。一身念处者。一切内外色阴名之为身。观
身智慧名之为念。明见不净破净颠倒。名之
为处。是为身念处。二受念处者。一切内外
受阴名之为受。观受智慧名之为念。知受悉
苦破乐颠倒。名之为处。是名受念处。者。
一切内外识阴名之为心。观心智慧名之为
念。见一切心无常破常颠倒。名之为处。是
名心念处。四法念处者。一切内外想行二阴。
及有为法名之为法。智慧名之为念。见法
无我破我颠倒名之为处。是为法念处。是
四念处。有十二种观。所谓内四外四内外四
也。问曰。四念处是慧。云何返从念受名。答
曰。为初学用念持慧。不妄受异缘念为之
增上。从念受名也。三明分别三种念处不
同者。一性念处。二共念处。三缘念处。所言
自性念处者。说诸不颠倒慧也如佛说修身
观身观者是慧。念处者。所作事不妄受缘。故
除自性过。故说念处。南岳师云。亦名慧行。
亦名实观。缘理断结之正要也。所言共念处
者。定与慧相共法。如佛说比丘善法积聚。
谓四念处是为正说。南岳师云。亦名行行。亦
名得解观。是对治事中善法。共正道断结色
及诸数也。又能发诸神通也。所言缘念处
者。一切诸法。如佛所说比丘一切法四念
处。是为正摄受具足故。乃略缘故。南岳师
云。还是性共二种念处。能观之智所观之境。
合辨具一切法义也。若能分别观察。即发
卷四 第 735a 页 T46-0735.png
四无碍辨也。问曰。如杂心说。共念处断烦
恼。非馀自性念处。虽有略境界。彼不具足
不能断结也。答曰。众生根有利钝。钝根结厚
彼不具足不能断结。利根结薄虽彼不具
足助道。性念处慧即能断结。复次如杂心明
四念处。法念处断结。非前三念处。今明如禅
经说。摩诃迦絺那修身念处。观成即得初果。
何必定至法念处也。问曰性念处。但说慧数
羸弱。云何能断结。答曰慧数不独起。岂不能
断结也。问曰。若诸数随起。即是共义也。答
曰。诸数随起有二种。一但是缘理之慧。诸
数任运随起。此说性念处。二修诸数作助道
善法。故说共念处断结。故佛说善法积聚。属
共念处。助正道共断结使故。杂心偏说共念
处断结。然利根人用性念处非不断结也。四
明为破三种六师故。佛说四念处者此念处
教出过三种六师之说。故能破一切外道也。
若三乘行人。修三种念处得成就者。亦能破
一切外人也。何等名为三种六师外道。一者
一切智六师。二者神通六师。三韦陀六师。
一切智六师者。邪心见理发于邪智辨财无
碍也。神通六师者。得世间禅定发五神通。亦
有慈悲忍力。刀割香涂心无憎爱。皆是根本
十二门禅定力用也。韦陀六师者。即是博
学多闻。通四韦陀十八大经。世间吉凶天文
地理医方卜相无所不知。故名韦陀六师也。
若此六师。内有邪一切智慧。外能神通转变。
知世间吉凶通四韦陀。及十八大经无不知
晓。是则各有智慧神通解。十六大国敬之
卷四 第 735b 页 T46-0735.png
如佛。为欲破此三种六师。故说此三种四念
处也。一性念处。即破一切智六师。所以者
何。外人皆依身边二见发一切智。谓得涅槃
常乐我净。此即虫食木偶得成字。虫亦不
知是字非字也。今佛说性念处观。即破此
身边二见。不生四见六十二见颠倒。是故破
一切智六师也。次明共念处。破神通六师者。
外人但于根本四禅。发五神通。禅定既浅
兼无理事观。故神力转变盖不足言。今佛
说共念处。即能发背舍胜处一切处九次第
定师子奋迅超越三昧发诸神通禅定。既深
行力大所发神通无碍自在。变化无方摧诸
外道。事如指掌。是以身子降伏劳度。差目
连化河溺诸外道。皆是共念处观所成神通
也。次明缘念处观。破韦陀外道者。四韦陀
十八大经。皆明世间人天爱论见论浅近之
事。佛说出世三藏。若名若义而彼经书所
不记载。佛说缘念处观。缘佛所说三藏教门。
出世名义法门道理。若相对比并岂外人
之所见闻。故缘念处观破韦陀外道也。
四教义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