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何处经论出此四种四谛。答曰若散说诸
经论趣缘处处有此文义。但不聚在一处
耳。大涅槃经明慧圣行。欲为五味譬本。是
以次第分别。明此四种四谛。胜鬘亦有四种
四谛之文。所谓有作四谛。有量四谛。无作四
谛。无量四谛。但涅槃胜鬘明无量四谛。诠次
不同义意少异。问曰前明生灭四谛。是三藏
教半字之义。此事可然。次明无量无作云何
分别。答曰若作满字明义。三种四谛同是满
教。不须分别。若五味明义。三种四谛义即
不同。无生四谛。此虽大乘犹通二乘。无量四
谛但是菩萨之所行之道。无作四实谛乃是
佛之境界。此为异也。初约生灭四谛之理。
明所诠者。即是因缘生灭以明谛理。故法华
经云。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分别说诸
法五众之生灭。生灭即是起作。故胜鬘经明
有作四圣谛也。所言四谛。者一苦谛二集
谛三灭谛四道谛也所言苦者。逼切为
义。无常三相逼切色心。故名为苦。审实不虚
名之为谛。所言集者。招聚为义。烦恼业合。
能招聚生死苦果。故名为集。审实不虚名之为谛。所言灭者。灭无为义。无有子果二缚。
故名为灭。审实不虚名之为谛。所言道者。
能通为义。戒定智慧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
审实不虚名之为谛。此是生灭四谛。故涅槃
经云。声闻有苦有苦谛。有集有集谛。有灭
有灭谛。有道有道谛也。问曰道灭圣人行
因得果。可言审实。苦集虚妄何名审实。答曰
既不可说。云何说别教能诠此理。又涅槃经
云。有因缘故亦可得说。即用四悉檀因缘说
也。若用世界为人对治。三悉坛。故善巧方
便而说无量四谛。即是约随情辨能诠也。若
用第一义悉檀说。即是约随智辨能诠。若
无情智二机。发则不可说。若此二机发则
可以方便赴机。而说别教。菩萨闻说即入十住十行十回向登初地也。四次明用圆教。诠
无作四实谛理。无作四实谛理。即是大涅
槃经。明不生不生义。不生不生既不可说。云
何说圆教能诠此理。又涅槃经明。有因缘
故亦可得说。即是用四悉檀因缘说也。若用
世界为人对治三悉檀。说无作四实谛此乃
约随情辨能诠耳。若用第一义悉檀。说无作
四实谛。即是约随智辨能诠也。若无情智之
机。即是不可说。此机若发则可说也。利
根大士闻说。即开佛智见。见佛性理住大
涅槃也。三明对诸经论者。即为二意。一对
经二对论。一对经者。若华严教用别圆两
教诠无量四谛无作四谛之理。小乘三藏渐
教之初。但诠生灭四谛之理。大集方等及此
经。用四教诠四种四谛之理。摩诃般若用三
教。诠三种四谛之理。法华但用圆教诠无作
四实谛理。大涅槃通用四教诠四种四谛之
理。事如前引涅槃经文。即其义也。二明对
论者。别通经论类经可知。若通申经论。如
中论破一切内外颠倒执诤。竞论外人问曰。
若一切世间皆空无所有者。即应无生无灭。
是随情智之理。三是随智之理也。又云二是随情智之理。三是随智之理也。又云。二是
随情之理。一是随智之理。情智合说以为三
谛之理也。二明能诠之四教诠三谛之理
者。即为四。意一三藏教。但诠二谛之理。所
以禀教之流。不闻佛性常住涅槃。三乘犹存
灰断之果也。二通教亦但诠二谛之理。所以
禀教之流。亦不闻佛性常住涅槃。三乘犹存
灰断之果也。三别教别诠三谛之理。所以禀
教之流。三十心但成二观智之方便道。登
地方乃见佛性入法流也。四圆教圆诠三谛之理。是故禀教之流。初心即开佛知见。自
然流入萨婆若海也。三明对经论。华严但
诠假名俗谛中道。或云。华严教诠别相三谛
一心三谛。三藏渐教诠真俗二谛。方等大乘
之教诠三谛。一往同华严。摩诃般若亦具诠
三谛。一往同华严。法华但诠一心三谛。涅
槃备诠三谛。一往亦同华严也。诸论随经类
之可知。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
空。此即诠真谛。亦名为假名。即诠俗谛也。
亦是中道义。即诠中道第一义也。此偈即
是申摩诃衍诠三谛之理。若下两品明声闻。
经入第一义。此即是别申三藏教。诠二谛之
理。第三约二谛明所诠之理者。亦为三意。
一正明所诠之理。二明能诠之教。三约经论。
一明所诠之理者。即是二谛之理也。二谛有
二种。一者理外二谛。二者理内二谛。若真
谛非佛性。即是理外之二谛。真谛即是佛
性即是理内之二谛也。一理外二谛有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