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义-隋-智顗卷二

卷二 第 725b 页


四教义卷第二

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撰

大门第二辨所诠者。夫教是能诠理是
所诠。故因理设教籍教显理。即理非教即
教非理离理无教离教无理。故思益经云。菩
提之中无文字。文字之中亦无菩提。离菩提
无文字。离文字无菩提。以离菩提无文字。故
约理而施教。以离文字无菩提。故施教即
能显理。是则教为能诠理为所诠。意在于此。
所言理者。即是所诠谛也。今约谛明理理能起教。教能诠理。教是能诠理是所诠。今明
所诠义略为四意。一约四谛之理以明所诠。
二约三谛之理以明所诠。三约二谛之理以
明所诠。四约一谛之理以明所诠也。一约
四谛明所诠者。即为三意一明所诠四谛之
理。二明能诠之教。三明约经论。一明所诠
四谛之理者。有四种四谛。一生灭四谛。二
无生四谛。三无量四谛。四无作四谛也。问
卷二 第 725c 页 T46-0725.png
曰何处经论出此四种四谛。答曰若散说诸
经论趣缘处处有此文义。但不聚在一处
耳。大涅槃经明慧圣行。欲为五味譬本。是
以次第分别。明此四种四谛。胜鬘亦有四种
四谛之文。所谓有作四谛。有量四谛。无作四
谛。无量四谛。但涅槃胜鬘明无量四谛。诠次
不同义意少异。问曰前明生灭四谛。是三藏
教半字之义。此事可然。次明无量无作云何
分别。答曰若作满字明义。三种四谛同是满
教。不须分别。若五味明义。三种四谛义即
不同。无生四谛。此虽大乘犹通二乘。无量四
谛但是菩萨之所行之道。无作四实谛乃是
佛之境界。此为异也。初约生灭四谛之理。
明所诠者。即是因缘生灭以明谛理。故法华
经云。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分别说诸
法五众之生灭。生灭即是起作。故胜鬘经明
有作四圣谛也。所言四谛。者一苦谛二集
谛三灭谛四道谛也所言苦者。逼切为
义。无常三相逼切色心。故名为苦。审实不虚
名之为谛。所言集者。招聚为义。烦恼业合。
能招聚生死苦果。故名为集。审实不虚名之为谛。所言灭者。灭无为义。无有子果二缚。
故名为灭。审实不虚名之为谛。所言道者。
能通为义。戒定智慧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
审实不虚名之为谛。此是生灭四谛。故涅槃
经云。声闻有苦有苦谛。有集有集谛。有灭
有灭谛。有道有道谛也。问曰道灭圣人行
因得果。可言审实。苦集虚妄何名审实。答曰
卷二 第 726a 页 T46-0726.png
凡夫虚妄因果。实是虚妄非不虚妄。是则
有漏无漏因果。皆悉审实不可混监。故遗教
经云。日可令冷月可令热。而佛说四谛不
可令异释。此生灭四谛义。备如数人成论分
别。今不具明。二明无生四谛者。如思益经
云。知苦无生名苦圣谛。知集无和合相名集
圣谛。以不二相观名道圣谛。法本不生今即
无灭。是名灭圣谛。即苦集灭道四法。名字
事相是同而谛义有异。前以生灭之理为谛。
今明不生不灭真空之理为谛。亦名四真谛
也。故涅槃经云。菩萨解苦无苦。是故无苦
而有真谛。解集无集。是故无集而有真谛。有
灭有真有道有真故名四真谛也。三乘共
观得第一义。證二种涅槃。亦是胜鬘经明有
量四谛也。问曰若是三乘通学涅槃。何故解
灭谛明常乐我净耶。答曰若方等般若所明。
无生真谛三乘共见。而二乘通教菩萨。不见
佛性。不明灭谛是常住也。至大涅槃。为三
乘人同说佛性。故无生四真谛通别通圆。故
明灭谛四德。异于方等大品。意在此也。三
明无量四圣谛者。如大涅槃经说。知诸阴
苦名为苦谛。分别诸阴有无量相悉是诸苦。
是名无量苦谛。无量集灭道。至下自当具出
经文。如是四谛之理。涅槃经云悉非声闻
缘觉所知。故知皆是别教所诠之理也。问
曰此无量四圣谛。是何等四谛无量耶。答曰
今明四教所诠。菩萨学道种智。并得无量四
谛。但此无量四谛的属别教也。问曰若尔涅
槃经明四谛无量相。何得定知是别教所诠
卷二 第 726b 页 T46-0726.png
无量四谛。答曰若不明佛性而说无量。即
是前二教所诠之无量也。若明佛性说无量
相者。即任运自成后两教所明无量也。若
圆教亦名无量四圣谛者。即是无作四实谛
之异名也。四明无作四谛者。如涅槃经明。
约一实谛而辨四谛。即是无作四实。谛明
四实不作四故名无作。观四即得实故名四
实谛也。涅槃经云。所言苦者为无常相。是
可断相。是为实谛如来之性。非苦非无常非
可断相。是故为实。虚空佛性亦复如是。无作
集灭道谛在下当具引涅槃经此文即无作
四实谛之明说也。若能依经。解此四谛即
一实谛。是为圆教所诠之理。胜鬘经明无作
四谛。无一实结成。涅槃经不云无作。皆用
一实结成四谛。义既相关。今合两经立名。故
言无作四实谛也。问曰胜鬘经。明无量四
圣谛无作四圣谛。涅槃经亦有是说。二处
经文为同为异耶。答曰有无量四圣谛。虽依
藏识非无作。有无量四圣谛。亦依藏识即
是无作。所以者何。若约无明恒沙四谛法事
数论无量。即是别教所诠无量非无作。若约
法性明四谛无量。即是圆教所诠无量。无量
即无作也大涅槃经答迦叶。明无量四谛。
正约事数无量。此别教所诠也。若答文殊明
四谛。即是明无作四实谛也。胜鬘经明二
种四谛。一异未可定判。问曰胜鬘明无量四
谛。何故在无作四谛后。答曰胜鬘经云。依
无作说无量。但依义有三种。一依果说因。
因无量即是无作因也。二明依理说义。无
卷二 第 726c 页 T46-0726.png
作之理不可思量即是无量也。三依体说用。
无量即是无作之数量也。若解此三义。次无
作后说无量四谛。不足致疑也。问曰无生无
作何异。真之与实何异。答曰若覈名论义。
一往难者。恒强取意通释佛意。不无名有所
主。二明能诠之教者。即是四教能诠四种四
谛之理。即为四意。一初三藏教。诠生灭四谛
之理。但生灭四谛之理。即是涅槃经明生生
之义。生生既不可说。云何说三藏教能诠此
理。又涅槃经云有因缘故。亦可得说即是
四悉檀善巧故能诠也。若是世界对治为人。
用此三悉檀说生灭四谛。此约随情辨能诠。
用第一义悉檀。说生灭四谛。即是约随智辨
能诠也。若无随情智之机则不可说。此二
机发。则可以方便赴机善巧说生灭四谛。故
法华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
力故为五比丘说。是名转法轮。便有涅槃音
及以阿罗汉也。二次明通教诠无生四真谛
之理。无生四真谛即是大涅槃经。明不生
生义。不生生既不可说。云何说通教能诠
此理。又涅槃经云。有因缘故亦可得说。即
是用四悉檀因缘说也。若世界为人对治三
悉檀。故说无生四谛。此约随情辨能诠也。若
用第一义悉檀说无生四谛。即是约随智辨
能诠也。若无情智之机则不可说。此机若发
则以方便赴机善巧。而说三乘。向道之人闻
说。即入第一义谛无言说道。断见思烦恼
也。三明别教能诠无量四谛之理。无量四谛
之理即是涅槃经明不生生义。不生生
卷二 第 727a 页 T46-0727.png
既不可说。云何说别教能诠此理。又涅槃经
云。有因缘故亦可得说。即用四悉檀因缘说
也。若用世界为人对治。三悉坛。故善巧方
便而说无量四谛。即是约随情辨能诠也。若
用第一义悉檀说。即是约随智辨能诠。若
无情智二机。发则不可说。若此二机发则
可以方便赴机。而说别教。菩萨闻说即入十住十行十回向登初地也。四次明用圆教。诠
无作四实谛理。无作四实谛理。即是大涅
槃经。明不生不生义。不生不生既不可说。云
何说圆教能诠此理。又涅槃经明。有因缘
故亦可得说。即是用四悉檀因缘说也。若用
世界为人对治三悉檀。说无作四实谛此乃
约随情辨能诠耳。若用第一义悉檀。说无作
四实谛。即是约随智辨能诠也。若无情智之
机。即是不可说。此机若发则可说也。利
根大士闻说。即开佛智见。见佛性理住大
涅槃也。三明对诸经论者。即为二意。一对
经二对论。一对经者。若华严教用别圆两
教诠无量四谛无作四谛之理。小乘三藏渐
教之初。但诠生灭四谛之理。大集方等及此
经。用四教诠四种四谛之理。摩诃般若用三
教。诠三种四谛之理。法华但用圆教诠无作
四实谛理。大涅槃通用四教诠四种四谛之
理。事如前引涅槃经文。即其义也。二明对
论者。别通经论类经可知。若通申经论。如
中论破一切内外颠倒执诤。竞论外人问曰。
若一切世间皆空无所有者。即应无生无灭。
卷二 第 727b 页 T46-0727.png
以无生无灭故即无四谛四沙门果三宝。若
受空法有如此等过。论主答曰。汝今实不
知空因缘。诸佛常依二谛为众生说法。若
不知二谛则不知真法。以有空不空义故
则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不空义一切法则
不成。一切法成者。有四谛四沙门果三宝也。
今释此语论主破执见既尽。明有四谛四沙
门果三宝者。即是申摩诃衍中三种四谛。三
种四沙门果。三种三宝也。问曰云何得知。答
曰论主说偈故知有也偈云。因缘所生法。我
说即是空。此偈申通教大乘诠无生四谛四
沙门果三宝也。偈云。亦名为假名。即是申
别教大乘。诠无量四圣谛四沙门果三宝也。
偈云。亦是中道义。即是申圆教大乘。诠无
作四实谛四沙门果三宝也。破申之意。大乘
三教亦用一偈。作论之巧妙在于斯。次后
说两品。初品云。问曰已知摩诃衍入第一义。
今欲闻声闻法入第一义。答曰论主具明生
灭十二因缘。破六十二见入第一义。即是为
钝根声闻弟子。说因缘生灭。因缘即是生灭
四谛四沙门果三宝也。中论前申摩诃衍通
别圆三教。三种四谛四沙门果三宝。后两品
申三藏生灭四谛四沙门果三宝者。以后世
人根转钝应须还用此教。是则中论文略而
义富。申佛四教既明。于四谛之理已显。故
言有四谛也乃是如意珠论。非唾水精论
也。若不解此义。单复织假恐虚弃功夫。四
假通佛大小乘经。意终难见也。第二约三谛
卷二 第 727c 页 T46-0727.png
明四教所诠之理者。即为三意。一明三谛所
诠之理。二明能诠四教。三约经论。一明三
谛所诠理者。三谛名义具出璎珞仁王二经。
一者有谛。二者无谛。三者中道第一义谛。所
言有谛者。二十五有世间众生。妄情所见名
之为有。如彼情见审实不虚名之为谛。故言
有谛。亦名俗谛亦名世谛。如涅槃经云。如
世人心所见者名为世谛。二无谛者。三乘出
世之人所见真空。无名无相故名为无。审实
不虚目之为谛。故言无谛。亦名真谛亦名第
一义谛。故涅槃经云。如出世人心所见。故
名为第一义谛。三中道第一义谛者。遮二边
故说名中道。言遮二边者。遮凡夫爱见有
边。遮二乘所见无名无相空边。遮俗谛真
谛之二边。遮世谛第一义谛之二边。遮如此
等之二边。名为不二。不二之理目之为中。此
理虚通无拥名之为道。最上无过故称第一
义。深有所以目之为义。诸佛菩萨之所證见。
审实不虚。谓之为谛。故言中道第一义谛。亦
名一实谛也。亦名虚空佛性法界如如如
来藏也。故涅槃经云。凡夫者著有。二乘
者著无。菩萨之法不有不无。即是三谛之
理不同之义。此理并为四教所诠。故约三谛
之理明所诠也。问曰所言三谛之理为是随
情。理为是随智之理。答曰今约一家明义
所辨谛理。有三种不同。一者随情。二者随情
智。三者随智。此义别当料简。今且用一途。依
涅槃判三谛之理也。是则一是随情之理。二
卷二 第 728a 页 T46-0728.png
是随情智之理。三是随智之理也。又云二是随情智之理。三是随智之理也。又云。二是
随情之理。一是随智之理。情智合说以为三
谛之理也。二明能诠之四教诠三谛之理
者。即为四。意一三藏教。但诠二谛之理。所
以禀教之流。不闻佛性常住涅槃。三乘犹存
灰断之果也。二通教亦但诠二谛之理。所以
禀教之流。亦不闻佛性常住涅槃。三乘犹存
灰断之果也。三别教别诠三谛之理。所以禀
教之流。三十心但成二观智之方便道。登
地方乃见佛性入法流也。四圆教圆诠三谛之理。是故禀教之流。初心即开佛知见。自
然流入萨婆若海也。三明对经论。华严但
诠假名俗谛中道。或云。华严教诠别相三谛
一心三谛。三藏渐教诠真俗二谛。方等大乘
之教诠三谛。一往同华严。摩诃般若亦具诠
三谛。一往同华严。法华但诠一心三谛。涅
槃备诠三谛。一往亦同华严也。诸论随经类
之可知。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
空。此即诠真谛。亦名为假名。即诠俗谛也。
亦是中道义。即诠中道第一义也。此偈即
是申摩诃衍诠三谛之理。若下两品明声闻。
经入第一义。此即是别申三藏教。诠二谛之
理。第三约二谛明所诠之理者。亦为三意。
一正明所诠之理。二明能诠之教。三约经论。
一明所诠之理者。即是二谛之理也。二谛有
二种。一者理外二谛。二者理内二谛。若真
谛非佛性。即是理外之二谛。真谛即是佛
性即是理内之二谛也。一理外二谛有二种。
卷二 第 728b 页 T46-0728.png
一者不相即之二谛。生灭二谛也。二者相即
之二谛。无生二谛也。故大品经云。即色是
空非色灭空。色灭方空是不即之二谛。即色
是空相即之二谛也。二明理内二谛。亦有二
种。一不即之二谛。二相即之二谛。一不即
之二谛。是无量二谛也。故涅槃经云。分别
世谛。有无量相。第一义谛亦有无量相。非
诸声闻缘觉之所知也。二相即之二谛。无
作之二谛也。无作苦集灭道名为世谛。即一
实谛故名第一义谛。二明能诠之四教者。若
三藏教。诠于理外不即之二谛。若通教诠于
理外相即之二谛。别教诠于理内不即之二
谛。圆教诠于理内相即之二谛也。三对经论
者。华严经诠理内二种二谛。三藏教诠理
外不相即之二谛。方等大乘诠理外四种
二谛。摩诃般若诠理外相即二谛。理内二种
二谛。法华经但诠理内相即之二谛。涅槃
经通诠理内理外四种二谛。诸论通经类之
可解。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此申理外相即之二谛。亦名为假名。亦是中
道义。此申理内相即不相即之二谛。后两
品明声闻入第一义。即是申三藏教理外不
相即之二谛也。第四明一谛之理辨所诠者。
亦为三意。一者正明所诠之理。二明能诠之
教。三约经论。一明所诠之理者。即是一谛
之理也。何等名为一谛。谛名审实。审实之法
即是不二。岂有三谛二谛。皆名审实。今明
真俗说为谛者。但是方便实非谛也。故涅槃
经云。所言二谛者。其实是一。且如来方便
卷二 第 728c 页 T46-0728.png
为化众生。故说为二。譬如日月不转醉人见
转。当知唯有不转之日。不醉之人同见。岂别
有回转之日。若实有转日者。不醉之人亦应
并见也。一谛如真日。二谛如转日。真日审
实可名一谛。转日不实何有二谛。方便说二。
实义不成故非谛也。今此以一实谛为所
诠之理也。二明能诠之教者。若三藏教通教。
正是烦恼恶酒未吐。唯诠转日说有二谛。不
能诠一实谛也。若别教诠一实谛。如离转
日。圆教诠一实谛。转日即不转日也。三对
经论者。若华严教诠一实谛。带理内世谛不
即之方便。若三藏教一向不诠一实谛也。若
方等教。诠一实谛同华严。有偏真会一实谛
之方便。摩诃般若教诠一实谛亦同华严。亦
带偏真会一实谛之方便。故无量义经云。佛
成道已来。四十馀年未显真实。今谓何有不
说实谛。但或时赴缘。开二谛三谛不即一谛
之方便所覆。法华教诠一实谛。无覆不即
之方便。但诠一切即一实谛也。故法华经
说。二万日月灯明佛。皆云诸法实相义已为
汝等说。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诸佛法久
后要当说真实。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若
涅槃经同方等。通释入佛性为异。诸论随经
类之可解。如中论偈云。亦是中道义。此即
是申一实谛之教也。故青目释云。遮二边故
名为中道。即是遮因缘空边假边。非此二边。
则非遮真俗二谛名一实谛也。故涅槃经
云。一实谛者则无二也。又云无二之性即是
实性也。无二之性即是入不二法门。又一
卷二 第 729a 页 T46-0729.png
实谛者。即是不生不生。不生不生不可说故。
是故净名居士默然杜口。文殊称叹意在于
此也。
四教义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