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隋-智顗卷八

卷八 第 102a 页

摩诃止观卷第八(上)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第二观烦恼境者。上阴界入不悟。则非其
宜而观察不已。击动烦恼贪瞋发作。是时
应舍阴入观于烦恼。前呵五欲知其过
罪。弃盖是舍平常阴入。观于果报于中求
解。今观发作隆盛起重贪瞋。如铁不与火
合但黑。若与火合赫然。又报法寻常无时
不有呵弃为易。若欻起烦恼控制则难。何
者。生来虽瞋谏晓则息。今所发者咆勃可
畏。生来倒想乍起乍灭。今所发者郁然不
去。生来欲色抑制可停。今所发者不简死
马况其匹类。此惑内发强梁炽盛。若见外
境心狂眼闇。譬如流水不觉其急。概之以
木涟漪[泳-永+豹]起。亦如健人不知有力触之怒
壮。烦恼卧伏如有如无。道场忏悔观阴界
入。如触睡师子哮吼震地。若不识者则能
牵人作大重罪。非唯止观不成更增长恶
业。坠黑闇坑无能勉出。为是义故须观
烦恼境也。观此为四。一略明其相。二明因
缘三明治异。四修止观。初明相者。先释
名。烦恼是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又与心作
烦令心得恼。即是见思利钝。此一往分数。
五钝何必是贪瞋。如诸蠕动实不推理。而
举𧑃张鬐怒目自大。底下凡劣何尝执见。
行住坐卧恒起我心。故知五钝非无利也。
卷八 第 102b 页 T46-0102.png
五利岂唯见惑。何尝无恚欲耶。当知利钝
之名通于见思。今约位分之令不相滥。
若未发禅来虽有世智推理辩聪见想
犹弱。所有十使同属于钝。从因定发见见
心猛盛。所有十使从强受名皆属于利。如
两学人一得法意为诤则强。一得语言为
诤则弱。得语如无禅得意如发定。若发
定已而起见惑如下所观。若未发定而起
烦恼。正是今所观也。若利中有钝。见谛但
断于利钝犹应在。毗昙人谓利上之钝名
背上使。见谛断时正利既去背使亦去思惟
亦如是。若开此利钝为八万四千。今但束
为四分。三毒偏发为三分。若等缘三境名
等分。三毒偏起是觉观而非多。三毒等起名
觉观多。若少若多悉名散动俱能障定无
记是报散动则不障定经云。从灭定出入
散心中。散心中还入诸定。散不障定即此
义也。成论人云。散兼无知痴能障定若尔。
散兼瞋欲何不障定耶。今释别有意如上
弃盖中说。但烦恼之相广不可尽。若具分别
妨于观门。法华云。二十年中常令除粪。粪
即烦恼污秽法也。弃之若尽得一日之价。若
住分别多少终不得直。今观烦恼粪求智
慧钱。非欲分别见思相也。若尔。五百罗汉
何以分别。为持佛法作众导首通种种难
须广分别。今正入道力所未暇。亦于观非
急。但总知四分粪秽勤而弃之。若从空入
假时当委悉分别。复次利钝合各束为四
分。同是界内共二乘断名通烦恼也。若界
卷八 第 102c 页 T46-0102.png
外四分二乘不断名别烦恼。若作相关何
得离通有别。通惑为枝别惑为本。得真
智断枝得中智断本。若作不思议者。祇
界内烦恼即是菩提。何得非是别惑。已如
前说。二明烦恼起之因缘。因缘有三如后
说。起相有四。深而不利利而不深。亦深亦
利不深不利第四句即属通途果报惑相。寻
常相系。故言非深非利也。三句起动异常。
即属烦恼发相也。发时深重不可禁止。触
境弥增无能遮制。是为深相。数数发起起
辄深重。故名为利利而不深深而不利。准
此可知。因缘者。一习因种子。二业力击作。
三魔所扇动。习者。无量劫来烦恼重积。种子
成就薰习相续。如驶水流顺之不觉其疾。
概之则知奔猛。行人任烦恼流沿生死海。
都不觉知。若修道品溯诸有流。烦恼嵬起。
唯当勤勉特出晓夜兼功耳。业者。无量劫来
恶行成就如负怨责。那得令汝修道出离。
故恶业卓起。破坏观心。使善法不立。如河
湉静不觉流浪。暴风卒至波如连山。若放
掷帆柁坏在斯须。一心正前后行船得免。
魔者。若作魔行是其民属。故不动乱。若行
道出界去此投彼。十军摄擒故深利之惑
欻然而至。如大海水虽无风流。摩竭吸水
万物奔趣不可力拒。专称佛名乃得脱耳。
若就火为譬者。抖擞如习风扇如业膏投
如魔。魔业如下说。观习动烦恼是今所观
也。三治法不同者。小乘治有五。对转不转兼
具。此五共治四分烦恼。障道起如下业境(云
卷八 第 103a 页 T46-0103.png
云)。对治者。一分烦恼即有三种。合成十二。
对此亦有十二。如对寇设阵。是名对治。
转治者。如不净是贪欲对治而非其宜。应
以净观得脱转修慈心。念以净法安乐岂
加秽辱。是名转治。若瞋人教不净。痴人教
思惟边无边。掉散教用智慧分别。此是病
不转而治转。皆名转治。若药病俱转。亦名
转治。亦是对治不转治者。病虽转治终不
转。宜修此法但以此治。治转不转病故
名不转治。兼治者。病兼药亦兼。如贪欲兼
瞋不净须带慈心。病兼一二药亦兼一二。
是名兼治。具治者具用上法共治一病。是
名小乘先用五治后用谛智。乃得入真。大
乘明治非对非兼等。名第一义治。如阿竭
陀药能治众病。小乘多用三悉檀为治。大
乘多用第一义悉檀为治也。空无生中谁是
烦恼谁是能治。尚无烦恼何物而转。既无
所转亦不兼具。但以无生一方遍治一切
也。此极略须善取意也。四修止观者。还为
十意。初简思议境者。一念欲觉初起甚微。
不即遮止遂渐增长。为欲事故贪引无道。
乃至四重五逆。是名烦恼生地狱界。为欲
因缘不知惭耻鲁扈抵突。无复礼义亡失
人种。是名贪欲生畜生界。又为欲因缘悭
惜守护亦悭他家。是名贪欲生饿鬼界。为
欲因缘而生嫉妒。猜忌防拟常欲胜他。百
方鸩陷令彼退负。是名贪欲生修罗界。又
欲因缘深爱现乐以礼婚娉。每存撙节符
顺仁义。为未来欲乐而持五戒。是名贪欲
卷八 第 103b 页 T46-0103.png
生人界。又欲起时鄙人欲粗希求天欲。勤
修十善防止纯熟。任运不起。是观贪欲生
六天界。又观欲心弃呵清净能发禅定。是
色天无色天界。又观欲是集。集方招苦。厌
此苦集而修出要。是声闻界。若观欲是无
明为无明欲而造诸行轮环无际。若止于
欲无明行等皆止。是为缘觉界。若观欲是
蔽而起慈悲而行于舍怖畏无常。乃至
观欲是痴等。是六度界。若观欲本自不起。
今亦不住将亦不灭。欲即是空空即涅槃。是
为通教界。又观欲心有无量相。集既非一
苦亦无量。知根欲性皆因欲心分别具足。
是为别教界。其馀三分烦恼出生诸法亦复
如是。次第生一切法。是名思议境也。不思
议境者。如无行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如
是。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如是四分虽
即是道复不得随随之将人向恶道。复不
得断断之成增上慢。不断痴爱起诸明
脱。乃名为道。不住调伏不住不调伏。住
不调伏是愚人相。住于调伏是声闻法。所
以者何。凡夫贪染随顺四分。生死重积狠戾
难驯。故名不调。二乘怖畏生死如为怨
逐。速出三界。阿罗汉者名为不调。三界惑
尽无惑可调。如是不调名之为调。焦种不
生根败无用。菩萨不尔。于生死而有勇。
于涅槃而不味。勇于生死无生而生。不
为生法所污。如花在泥如医疗病。不味
涅槃知空不空不为空法所證。如鸟飞
空不住于空。不断烦恼而入涅槃。不断
卷八 第 103c 页 T46-0103.png
五欲而净诸根。即是不住调伏不住不调
伏意。今末代痴人闻庵罗果甘甜可口。即
碎其核尝之甚苦。果种甘味一切皆失。无
智慧故刻核太过亦复如是。闻非调伏非
不调伏。亦不碍调伏亦不碍不调伏。以不
碍故名无碍道。以无碍故灼然淫泆。公行
非法无片羞耻。与诸禽兽无相异也。此是
啖盐太过咸渴成病。经云。贪著无碍法是
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大经云。言我修无
相则非修无相。此人行于非道欲望通达
佛道。还自壅塞同于凡鄙。是住不调非不
住也。复有行人闻不住调伏不住不调
伏。怖畏二边深自竞持。欲修中智断破二
边。是人不能即贪欲是道。断贪欲已方
云是道。此乃住调伏心非不住也。北方备
此两失。又初学中观断于贪欲不能得
益。放心行不调事。初一行之薄得片益。自
此已后常行不息。亦无复益行之不改。
以己先益化他令行。又引经为證。受化之
徒但贪欲乐无纤芥道益。崩腾耽湎遂成
风俗。污辱戒律陵秽三宝。周家倾荡佛法
皆由此来。是住不调及住于调。何关不
住调与不调。是名大碍何关无碍。是增
长非道何关佛道。如是调与不调皆名不
调。何以故。悉是凡情非贤圣行。今言。不住
调伏不住不调伏。不住非调伏非不调伏。
不住亦调伏亦不调伏。亦住调伏亦住不
调伏。亦住非调伏非不调伏。亦住亦调伏亦
不调伏。何以故。烦恼即空故不住不调伏。
卷八 第 104a 页 T46-0104.png
烦恼即假故不住调伏。烦恼即中故不住
亦调伏亦不调伏。双照烦恼故。不住非调
伏非不调伏虽不住调不调等。而实住调
不调等。虽实住调不调等。而实不住调不
调等。何以故。不偏观一句故。一句即诸句。
一切法趣贪欲故。贪欲是诸法所都故。用
此意历一切句。所谓计贪欲是有名住不
调伏。计之为无住于调伏。如是等自在说
(云云)。如是体达名为无碍道。一切无碍人一
道出生死。云何出耶。有时体达贪欲毕竟清
净无累无染。犹如虚空。豁出生死。是名
住调伏得益。或时纵心观此贪欲本末因
缘。几种是病几种是药。如和须蜜多入离
欲际度脱众生。作是观时豁出生死。是名
住不调得益。或时二俱非故得益。或时俱
观得益。如是善巧应住不应住。自他俱益。
于菩萨法无所损减。以四悉檀而自斟酌。
如喜根为诸居士说巧度法。皆得无生忍。
胜意比丘行拙度法无所克获。后游聚落
闻贪欲即道而瞋喜根。云何为他说障道
法。作摈未成喜根为说偈。即便身陷。菩萨
知其不信会堕地狱。是故强说作后世因。
巧观悉檀若自若他若近若远。住调伏不
调等。皆当无失。不住调不调等亦皆无
失。若不得四悉檀意。若住不住自织爱网
起他讥慢。自碍碍他非无碍也。若一念烦
恼心起。具十界百法不相妨碍。虽多不有
虽一不无。多不积一不散。多不异一不
同。多即一一即多。经云。闇中树影闇故不
卷八 第 104b 页 T46-0104.png
见。天眼能见。是为闇中有明。智障甚盲闇。
是为明中有闇。亦如初灯与闇共住。如是
明闇不相妨碍亦不相破。何以故。世间现
见室内然灯。不知向闇去至何处。若灯灭
者闇法复来。来无本源去无足迹。闇既如
此。明亦复然。求闇无闇明无所破。求明
无明闇无所盖。虽无明闇破盖宛然。不
受不著。不念不分别新起者名不受。旧起
者名不著。不内取名不念。不外取名不
分别。妙慧朗然。以是义故。名不思议不相
妨不相除。若世智灯灭闇惑更来。若中道智
光常住不动。如神珠常照闇则不来。观烦
恼闇即大智明。显佛菩提惑则不来也。准
上阴入境可知。如是观时追伤己过广
悯众生。何以故。理非明闇。以迷惑故起苦
集闇。解治法故有道灭明。约闇故悲。约明
故慈。大誓之心与境俱起。为满愿故须立
要行。行之要者莫先止观。四分烦恼体之
即空。名体真止入空观也。观诸烦恼药病
等法。名随缘止入假观。观诸烦恼同真际。
名息二边止入中道观。善巧安心修此三
止三观。成一心三眼三智也。若眼智未开
破障令遍。观四分烦恼念念三假。非自他
共离单复具足见思不生。知病识药无知不
生。非真非缘无明不生。横竖破遍。于即空
中翻构苦集是名知塞。于苦集中达即
是空。是名知通。于诸法药翻构为病。是名
知塞。于诸病法即能知药。是名知通。翻
法性为无明。名之为塞。无明转即变为明。
卷八 第 104c 页 T46-0104.png
名之为通。又观烦恼而修道品。四分心起
即污秽五阴。一阴无量阴。受想行识亦复无
量。诸阴即空。凡夫倒破小枯树成。诸阴即假。
二乘倒破大荣树成。诸阴即中。废枯荣教。二
边寂灭入大涅槃。乃至开三解脱入清凉
池也。若遮障重当修助道。既解惑相持便
应索援外贪欲起以不净助。内贪欲起以
背舍助。内外贪欲起以胜处助。违法瞋起
众生慈助。顺法瞋起法缘慈助。戏论瞋起无
缘慈助。计断常起三世因缘助。计我人起
二世因缘助。计性实起一念因缘助。明利觉
起数息助。沈昏觉起观息助。半沈半明觉起
随息助。助道强故能开辟涅槃门。于未开
顷或得一种解心或得一种禅定。当熟思
量。草木瓦砾勿妄持谓是琉璃珠。若谓即
是者。何烦恼灭。见耶思耶尘沙耶无明耶。诸
位全无。谬谓即是犹如鼠唧。若言空空如
空鸟空。未识次位观行相似全未相应。
滥叨上位所以成怪。若内外障起当好安
忍。忍若不过败坏菩萨。安忍不动萨埵可
成。即获偿赐似道禅慧。得是偿时莫生法
爱。爱妨真道。若无顶堕自在无碍如风行
空。位入铜轮破无明惑成无生忍。得一
大车高广仆从而侍卫之。乘是宝乘直至
道场。是名四分烦恼具足一切佛法。亦名
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亦名烦恼是菩提。亦
名不断烦恼而入涅槃。广说有三十六句。
须先立四句。谓不断烦恼。不入涅槃。断
烦恼。入涅槃。亦断亦不断亦入亦不入。非
卷八 第 105a 页 T46-0105.png
断非不断非入非不入。初句谓凡夫。次谓
无学人。三谓学人。四谓理是。是为根本四
句。句句各开四。初句四者。谓不断不入。断
不入。亦断亦不断不入。非断非不断不
入。初谓起恶凡夫。二谓得禅外道。三谓
得禅起见外道。四谓无记人。次句四者。谓
断入。不断入。亦断亦不断入。非断非不断
入。初谓析法无学。二谓体法无学。三谓析
体两学人。后谓真理性冥。即是入也。第三四
句者。亦断亦不断亦入亦不入。断亦入亦不
入。不断亦入亦不入。非断非不断亦入亦
不入。初谓析体两学人。二谓析法学人三
谓体法学人。四谓通学无学人真理也。第
四四句者。非断非不断非入非不入。断非
入非不入。不断非入非不入。亦断亦不断
非入非不入。初谓凡圣等理。二谓析法圣
理。三谓体法圣理。四谓析体学人理。此说
十六句。就根本四句合二十句入涅槃。又十
六句出涅槃。初根本四句者。谓不断烦恼
不出涅槃。断烦恼出涅槃。亦断亦不断
烦恼。亦出亦不出。非断非不断。非出非不
出。一一句各四句初四句者。不断烦恼不
出涅槃。不断烦恼出涅槃。不断烦恼亦
出亦不出不断烦恼非出非不出。一谓
体法二乘。二谓体法出假菩萨。三谓体法亦
空亦假菩萨。四谓体法真理。第二四句者。
断烦恼出。断烦恼不出。断烦恼亦出亦
不出。断烦恼非出非不出。一谓析法无学
辅佛益众生。二谓析法无学即入灭者。三
卷八 第 105b 页 T46-0105.png
谓析法学人自利利他者。四谓真理。第三
四句者。亦断亦不断亦出亦不出。亦断亦不
断出。亦断亦不断不出。亦断亦不断非出
非不出。初句谓兼用析体入空菩萨。二句
谓兼用析体出假菩萨。三句谓兼用析体
二乘。四句谓体法冥真之理。第四四句者。
非断非不断非出非不出。非断非不断
出。非断非不断不出。非断非不断亦出
亦不出。初句谓体理。二句谓体法出假菩
萨。三句谓体法二乘。四句谓体法入空菩
萨。若各立出入两根本八句者。即成四十
句。若合根本为四句者。即成三十六句。问。
三十六止在三藏与通。亦得作别圆耶。
答。体法意无所不该。若更别说者。约别圆
四门更分别之。根本四句者。不断不入空
门也。断入有门也。亦断亦不断亦入亦不
入。亦空亦有门也。非断非不断非入非不
入。即非空非有门也。于一一门各更四者。
不断不入世界悉檀也。不断入为人悉檀
也。不断亦入亦不入对治悉檀也。不断非
入非不入第一义悉檀也。又更于一门还
作四门。谓不断不入谓空门也。不断入
谓有门也。不断亦入亦不入。谓亦空亦有
门也。不断非入非不入。谓非空非有门
也。此一门既可解。馀三门各各分别例可
解。依四门入涅槃既如此。出涅槃十六
门云何。谓不断不出。不断出。不断亦出亦
不出。不断非出非不出。初谓空门。二谓
有门。三谓亦空亦有门。四谓非空非有门。
卷八 第 105c 页 T46-0105.png
一门四句如此。馀三门可解。三十六四十准
前可知。此则遍该小大析体之意也。若得
此意例一切法亦应如是。问。若如法观
佛。涅槃与般若。是三则一相。涅槃既明三
十六句。般若复云何。答。若涅槃既即是般若
者。何俟更问。今当重说诸法生般若生。诸
法不生般若不生。诸法亦生亦不生。般若
亦生亦不生。诸法非生非不生。般若非生
非不生。根本四句也。初句更开四者。诸法
生般若生。诸法生般若不生。诸法生般若
亦生亦不生。诸法生般若非生非不生。初句
谓俗境发道种智般若二谓俗境发一切
智般若。三句谓俗境双发两般若。四谓俗
境发一切种智般若。第二四句者。诸法不生
般若不生。诸法不生般若生。诸法不生般若
亦生亦不生。诸法不生般若非生非不生。
初句谓真境发一切智般若。二句谓真境
发道种智般若。三句谓真境双发两般若。
四句谓真境发中道智般若。第三四句者。
谓诸法亦生亦不生。般若亦生亦不生。诸
法亦生亦不生。般若生。诸法亦生亦不生。
般若不生。诸法亦生亦不生。般若非生非
不生。初句两境双发二智。二谓两境共发
俗智。三谓两境共发真智。四谓两境共发
中智。第四四句者。诸法非生非不生。般若
非生非不生诸法非生非不生。般若生。诸
法非生非不生。般若不生诸法非生非不
生般若亦生亦不生初谓中境发中智。二
谓中境发俗智。三谓中境发真智。四谓中
卷八 第 106a 页 T46-0106.png
境双发二智。已说十六句竟。次说般若生
诸法生。般若生诸法不生。般若生诸法亦
生亦不生。般若生诸法非生非不生。初谓
道智照俗境。二谓道智照真境。三谓道智
照两境。四谓道智照中境。次明般若不生
诸法不生般若不生诸法生。般若不生诸
法亦生亦不生。般若不生诸法非生非不
生。此明真智照诸境义。准前可知也。次
明般若亦生亦不生开四句。此明道种真智
等照四境(云云)。次明般若非生非不生。中
道智照四境可知(云云)。是为十六。就根本
合成三十六句。问。法身复云何。答。般若既
即是法身何俟更问。若欲分别可以意
知。不烦文也。又法报应化四身为本。于一
一身起四身。谓从法身起报。起应起化。
具起三。馀身亦如是。是为十六身。又从四
身入一身。身身亦如是。复有十六。合前根
本是为三十六身。身身俱是法界。故俱能
起。故俱能入(云云)

○第三观病患境者。夫有
身即是病。四蛇性异。水火相违。鸱枭共栖
蟒鼠同穴。毒器重担诸苦之薮。四国为邻更
互侵毁。力均则暂和乘虚则吞并。四大休否
此喻可知。诸佛问讯法云。少病少恼。佛同
人法。人既有病权不得无。但言少耳。病有
二义。一因中实病。二果上权病。若偃卧毗
耶托疾兴教。因以身疾训示凡俗斥小
呵大。乃共文殊广明因疾三种调伏。广明
果疾四种慰喻。又如来寄灭谈常因病说
力。皆是权巧入病法门引诸病恼。如此权
卷八 第 106b 页 T46-0106.png
病非今所观。今所观者业报生身。四蛇动作
废修圣道。若能观察弥益用心。上智利根
解前安忍。则于病境通达不劳重论。为不
解者今更分别。如躄大树万斧便倒。如
琢巨石亿下乃穿。故重说也夫长病远行是
禅定大障。若身染疾失所修福起无量罪。
经云。破坏浮囊发撤桥梁忘失正念。病故
毁戒如破浮囊。破禅定如撤桥梁。起邪
倒心惜脓血臭身破清净法身名忘失正
念。为是义故。应观病患境复次有人平健
悠悠徙倚懈怠若病急时更转用心能办众
事。又机宜不同悟应在病。即是四悉檀因
缘应须病患境也。观病为五。一明病相。
二病起因缘。三明治法。四损益。五明止观。
一病相者。若善医术巧知四大。上医听声。
中医相色。下医诊脉。今不须精判医法但
略知而已。夫脉法关医道不可言具。略示
五藏病相。若脉洪直肝病相。轻浮是心病相。
尖锐冲刺肺病相。如连珠肾病相。沈重迟缓
脾病相。委细如体治家说。若身体苦重。坚结
疼痛。枯痹痿瘠。是地大病相。若虚肿胀膀是
水大病相。若举身洪热骨节酸楚。嘘吸顿乏。
是火大病相。若心悬忽恍。懊闷忘失。是风大
病相。又面无光泽手足无汗。是肝病相。面
青皅是心病相。面梨黑是肺病相。身无气
力是肾病相。体涩如麦糠是脾病相。若肝
上有白物令眼睛疼赤脉曼成白翳。或眼
睛破或上下生疮。或触风冷泪出。或痒或剌
痛。或睛凹触事多瞋。是肺害于肝而生此
卷八 第 106c 页 T46-0106.png
病。可用呵气治之。若心淡热手脚逆冷。心
闷少力唇口燥裂。脐下结症热食不下。冷
食逆心眩懊喜眠。多忘心尰。头眩口讷背胛
急。四支烦疼心劳体蒸热。状似疟。或作症
结或作水僻眼如布绢中视见近不见
远。是肾害于心可用吹呼治之。若肺胀
胸塞两胁下痛。两肩胛疼似负重。头项急喘
气粗大。唯出不入。遍体生疮。喉痒如虫咽
吐不得喉或生疮牙关强。或发风。鼻中脓
血出眼闇鼻茎疼。鼻中生肉气不通不别
香臭。是心害肺成病。或饮冷水食热食相
触成病。可用嘘气治之。若百脉不流节节
疼痛。体肿耳聋鼻塞腰痛。背强心腹胀满。上
气胸塞四支沈重。面黑瘦胞急痛闷。或淋或
尿道不利脚膝逆冷。是脾害于肾。又其病鬼
如灶君。无头无面一来掩人。可用𡁱气
治之。若体面上风痒㿇㿇通身痒闷。是肝害
于脾。其色笼桶或如小儿击枥。或如旋风团
栾转。可用𡀗气治之。又若多惛惛是肝中
无魂。多忘失前后是心中无神。若多恐怖
癫病。是肺中无魄。若多悲笑。是肾中无志。
若多回惑。是脾中无意。若多怅怏。是阴中无
精。此名六神病相。二明病起因缘有六。一
四大不顺故病。二饮食不节故病。三坐禅不
调故病。四鬼神得便五魔所为。六业起故病。
四大不顺者。行役无时强健担负。棠触寒
热外热助火。火强破水。是增火病。外寒助
水水增害火。是为水病。外风助气气吹火
火动水。是为风病。或三大增害于地。名等
卷八 第 107a 页 T46-0107.png
分病。或身分增害三大。亦是等分。属地病
此四既动众恼竞生。二饮食不节亦能作病。
如姜桂辛物增火。蔗蜜甘冷增水。梨增风
膏腻增地。胡瓜为热病而作因缘。即是啖
不安之食。食者须别其性。若食食已入腹锁
化。粗者为粪尿细者融锁。从腰三孔溜入
四支。清变为血润泽一身。如尘得水。若身
血不充枯癖焦减。浊者变为脂膏。故诸根减
而成垢。新诸根凝而成肉。又身火在下消
生藏。令饮食化溜通变一身。世谚云。欲得
老寿当温足露首。若身火在上。又啖不安
身食。则有病恼。次食五味增损五藏者。酸
味增肝而损脾。苦味增心而损肺。辛味增
肺而损肝。咸味增肾而损心。甜味增脾而
损肾。若知五藏有妨。宜禁其损而啖其
增。以意斟酌。三坐禅不节。或倚壁柱衣服。
或大众未出而卧。其心慢怠魔得其便。使
人身体背瘠骨节疼痛。名为注病最难治
也。次数息不调。多令人痁癖筋脉挛缩。若
发八触用息违触成病。八触者。心与四大
合则有四正体触。复有四依触合成八触。
重如沈下轻如上升。冷如冰室。热如火舍。
涩如挽逆滑如磨脂。软如无骨粗如糠肌。
此八触四上四下。入息顺地大而重。出息
顺风大而轻。又入息顺水大而冷。出息顺
火大而热。又入息顺地大而涩。出息顺风
大而滑。又入息顺水大而软。出息顺火大
而粗。若发重触而数出息。与触相违即便
成病。馀例可知。又但用止无方便成病者。
卷八 第 107b 页 T46-0107.png
若常止心于下多动地病。常止心于上多
动风病。若常止心急撮多动火病。若常止
心宽缓多动水病。次用观不调偏僻成病
者。初托胎时以思心起感召其母。母即思
五色声香味触等。一毫气动为水水为血。血
为肉肉成五根五藏。今坐禅人思观多损五
藏成病。若缘色多动肝。缘声多动肾。缘
香多动肺。缘味多动心。缘触多动脾。复
次眼缘青多动肝。缘赤多动心。缘白多动
肺。缘黑多动肾。缘黄多动脾。耳缘呼唤
多动肝。缘语多动心。缘哭多动肺。缘吟多
动肾。缘歌多动脾。鼻缘臊多动肝。缘焦多
动心。缘腥多动肺。缘臭多动肾。缘香多
动脾。舌缘醋多动肝。缘苦多动心。缘辛多
动肺。缘咸多动肾。缘甜多动脾。身缘坚
多动肝。缘煖多动心。缘轻多动肺。缘冷
多动肾。缘重多动脾。此乃五藏相生。缘之
过分以致于病。若就相剋者。缘白色多剋
肝。缘黑多剋心。缘赤多剋肺。缘黄多剋
肾。缘青多剋脾。馀声等例可知。若五藏病
隐密难知。坐禅及梦占之。若禅及梦多见
青色青人兽师子虎狼。而生怖畏则是肝病。
若禅及梦多见赤色火起。赤人兽赤刀仗。赤
少男女亲附抱持。或父母兄弟等生喜生畏
者。即是心病。下去例随色验之。又观僻动
四大者。若观境不定。或缘此或缘彼心即
成诤。诤故乱风起成风病。如御婴儿行但
任之而已。急牵望速达即为患也。又专专
守一境。起希望心报风热势不尽成热病。
卷八 第 107c 页 T46-0107.png
又观境心生时谓灭。灭时谓生。心相违致
痒痛成地病。又不味所观境而强为之。水
大增成水病。四鬼病者。四大五藏非鬼。鬼
非四大五藏。若入四大五藏。是名鬼病。若
言无鬼病者。邪巫一向作鬼治有时得
差。若言无四大病者。医方一向作汤药治
有时得差。有一国王鬼病在空处。屡被针
杀。鬼王自来住在心上。针者拱手。故知亦
有鬼病矣。鬼亦不漫病人。良由人邪念种
种事。或望知吉凶。兜醯罗鬼作种种变。青
黄等色从五根入。则意地邪解能知吉凶。
或知一身一家一村一国吉凶事。此非圣知
也。若不治之久久则杀人。五魔病者与鬼
亦不异。鬼但病身杀身。魔则破观心。破法
身慧命。起邪念想夺人功德。与鬼为异亦
由行者于坐禅中。邪念利养。魔现种种衣
服饮食七珍杂物。即领受欢喜。入心成病。
此病难治下治中当说。六业病者。或专是先
世业。或今世破戒动先世业。业力成病。还
约五根知有所犯。若杀罪之业是肝眼病。
饮酒罪业是心口病。淫罪业是肾耳病妄语
罪业是脾舌病。若盗罪业是肺鼻病。毁五戒
业则有五藏五根病起。业谢乃差。若今生持
戒亦动业成病。故云。若有重罪头痛得
除。应地狱重受人中轻偿。此是业欲谢故
病也。夫业病多种。肿满黄虚。凡诸病患须细
心寻检。知病根源然后用治也。三明治法
宜对不同。若行役食饮而致患者。此须方
药调养即差。若坐禅不调而致患者。此还
卷八 第 108a 页 T46-0108.png
须坐禅。善调息观乃可差耳。则非汤药所
宜。若鬼魔二病此须深观行力。及大神咒
乃得差耳。若业病者。当内用观力外须忏
悔。乃可得差。众治不同宜善得其意。不
可操刀把刃而自毁伤也。今约坐禅略
示六治。一止。二气。三息。四假想。五观心。六
方术。用止治者。温师云。系心在脐中如
豆大。解衣谛了取相。后闭目合口齿举舌
向腭。令气调恂。若心外驰。摄之令还。若念
不见复解衣看之。熟取相貌还如前。此能
治诸病亦能发诸禅。作此观时亦有无量
相貌。或痛如针刺。或急如绳牵。或痒如虫
啖。或冷如水灌。或热如火炙。如是诸触起
时。一心精进无令退堕。若免此触能发诸
禅。若神意寂然即是电光定相。此尚能得禅。
况不能愈疾。所以系心在脐者。息从脐
出。还入至脐。出入以脐为限。能易悟无
常。复次人托胎时识神始与血合。带系在
脐脐能连持。又是诸肠胃源。寻源能见不
净能止贪欲。若四念处观脐能成身念处
门。若作六妙门脐是止门。兼能入道故多
用之。正用治病者。丹田是气海。能锁吞万
病。若止心丹田则气息调和。故能愈疾。即
此意也。又有师言。上气。胸满。两胁痛。背膂
急。肩井痛。心热懊。痛烦不能食。心尰。脐下
冷。上热下冷。阴阳不和。气嗽。右十二病。皆
止丹田。丹田去脐下二寸半。或痛切者。移
心向三里。痛又不除。移向两脚大拇指爪
横文上。以差为度。头痛。眼睛赤疼。唇口热。
卷八 第 108b 页 T46-0108.png
绕鼻胞子。腹卒痛。两耳聋。颈项强。右六病
两脚间须安置境界以心缘之。须臾水腹
胀急痛但一心注境。若心闷当小息。小可
更起倚重作前法。若觉小除弥须用治法。
若因此腰脚急痛。即想两脚下作一丈坑。
移前境界置坑底。以心主之自当差。要
在静室。又常止心于足者。能治一切病。何
故尔。五识在头。心多上缘。心使风风动火。
火融水水润身。是故上分调而下分乱。以
致诸病。或脚足挛癖等。又五藏如莲华靡靡
向下。识多上缘。气强冲府藏翻破成病。心
若缘下吹火下溜。饮食锁化五藏顺也。止
心于足最为良治。今常用屡有深益。以此
治他往往皆验。蒋吴毛等即是其人。又随诸
病处谛心止之。不出三日无有异缘。无
不得差。何故尔。如门开则来风闭扇则
静。心缘外境如开门。止心痛处如闭扇。
理数然也。又心如王病如贼。心安此处贼
则散坏。又未必一向止心病处。如皇帝秘
法云。天地二气交合各有五行。金木水火土
如循环。故金化而水生。水流而木荣。木动而
火明。火炎而土贞。此则相生。火得水而灭
光。水遇土而不行。土值木而肿疮。木遭金
而折伤。此则相剋也。如金剋木肺强而肝
弱。当止心于肺摄取白气肝病则差。馀四
藏可解。又用止治四大者。若急止治水宽
止治火。止顶治地止足治风。二用气治
者。谓吹呼𡁱呵嘘𡀗。皆于唇吻吐纳转侧
牙舌。徐详运心带想作气。若冷用吹如吹
卷八 第 108c 页 T46-0108.png
火法。热用呼。百节疼痛用𡁱亦治风。若烦
胀上气用呵。若痰癊用嘘若劳倦用𡀗。六
气治五藏者。呵治肝。呼吹治心。嘘治肺。
𡁱治肾。𡀗治脾。又六气同治一藏。藏有冷
用吹。有热用呼。有痛用𡁱。有烦满用呵。
有痰用嘘。有乏倦用𡀗。馀四藏亦如是。
又口吹去冷鼻徐内温。安详而入勿令冲
突。于一上坐。七过为之。然后安心。安心
少时更复用气。此是用治意。若平常吐秽
一两即足。口呼去热。鼻内清凉。口𡁱去痛
除风。鼻内安和。口呵去烦。下气散痰者。
想胸痰。上分随口出。下分随息溜。故不须
鼻中补也。嘘去满胀鼻内安锁。𡀗去劳之
鼻内和补。细心出内勿令过分。善能斟酌
增损得宜。非唯自能治病亦能济他。三用
息为治者。夫色心相依而息。譬樵火相藉
而烟瞻烟清浊知樵臊湿。察息强软验身
健病。若身行风横起。则痛痒成病。何暇用
心。须急治之。先须识息有四伴。有声曰
风守之则散。结滞曰气守之则结。出入不
尽曰喘守之则劳。不声不滞出入俱尽曰
息守之则定。当求静处结跏平身正直。
纵任身体散诞四支。布置骨解。当令关
节相应。不倚不曲缓带转侧调适以左手
置右手上。大指才令相诣。纵放颊车。小小
开口四五过长吐气。次渐平头徐徐闭目。
勿令眼脸太急。常使笼笼然后用息也。用
息治八触相违病者。若因重触成地大病。
偏用出息治之。若发轻触成风病。偏用
卷八 第 109a 页 T46-0109.png
入息治之。若发冷触成水病。偏用出息
治之。若发热触成火病。偏用入息治之。
馀亦如是。若得调和正等随意而用。此用
常所数息非作别息也。次别运十二息
者。谓上下焦满增长灭坏冷煖冲持和补。此
十二息带假想心。所以者何。若初念入胎即
有报息。随母气息儿渐长大。风路滑成。儿
息出入不复随母。生在异处各各有息。名
报息。依息者依心而起。如瞋欲时气息隆
盛。此名依息也。前六气就报息带想。今
十二息就依息带想。故不同前也。前明
缘五色为五藏病者。此则依藏为病。故
用今依息治之。上息治沈重地病。下息治
虚悬风病。焦息治胀满。满息治枯瘠。增长
息能生长四大。外道服气。祇应服此生
长之气耳。灭坏息散诸癊膜。冷息治热。
煖息治冷。冲息治症结肿毒。持息治掉动
不安。补息补虚乏。和息通融四大。作诸
息时各随心想皆令成就。细知诸病用诸
息。勿谬用也。四假想治者。前气息中兼带
用想。今专以假想为治。如辩师治瘿法。
如患症人用针法。如阿含中用煖苏治
劳损法。如吞蛇法(云云)。五观心治者。不带
想息直观于心。内外推求。心不可得。病来
偪谁谁受病者。六方术治者。术事不知则
远。知之则近。如治咽法。如治齿法。如
捻大指治肝等(云云)。术事浅近体多贡幻。
非出家人所须。元不须学。学须急弃。若
修四三昧。泡脆之身损增无定。借用治病
卷八 第 109b 页 T46-0109.png
身安道存亦应无嫌。若用邀名射利喧动
时俗者。则是魔幻魔伪。急弃急弃。三十六
兽娆人者。应三遍诵咒曰。

波提陀 毗耶多 那摩那 吉利波
 阿违婆 推摩陀 难陀罗 忧陀摩
 吉利摩 毗利吉

遮陀摩。初得细心。外境触心惊掷。于是气
上腹满。胸烦头痛闷。此是六神遍身游戏。
因惊掷失守。外有恶神入身夺其住处。
故使如此。若治之法。闭口蹙鼻不令气
出。待气遍身然后放气令长远。从头至足
遍身皆作出想。牵之令尽。如是三遍。然
后诵咒。

支波昼 乌苏波昼 浮流波昼 牵气波


三遍竟。然后调息从一至十。命出入息
言。阿那波那。阿昼波昼。病即差也。若赤痢
白痢。卒中恶。面青。眼反。唇黑。不别人者。
以手痛捻丹田。须臾即差。又随身上有痛
处。手杖痛打病处至四五十。此复何意。夫
诸病无非心作。心有忧愁思虑邪气得入。
今以痛偪之则不暇横想。邪气去病除也。
四明损益。损益皆有渐顿。若用息太过。五
藏顿翻者。即虽未翻渐就增剧。以至顿翻
者。若人巧修豁然顿益者。即虽与病相持。
后当渐愈者。如服汤药年月将渐乃得其
益。内治亦然。若心利病轻心利病重。心钝
病轻心钝病重。致有渐顿不同也。夫世间
医药费财用工。又苦涩难服多诸禁忌。将
卷八 第 109c 页 T46-0109.png
养惜命者死计将饵。今无一文之费。不废
半日之功。无苦口之忧恣意饮啖。而人皆
不肯行之。庸者不别货。韵高和寡。吾甚
伤之。能具十法必有良验。一信。二用。乃至
第十识遮障。信是道元。佛法初门。如治癞
人信血是乳。敬骆驼骨是真舍利。决信此
法能治此病。不生狐疑。信而不用于己
无益。如执利剑不用拟贼。翻为彼害。
不用亦尔。何意须勤。初中后夜朝暮专精。
以得汗为度。钻火中息火难可得。不勤
亦尔。何谓为恒。恒用治法念念在缘而不
动乱。何谓别病。别病因起如上所说。若
不识病浪行治法不相主对。于事无益。
何谓方便。善巧用治吐纳得所。运想成就
不失其宜。如琴弦缓急辗转轸柱。轻重手
指声韵方调。何谓为久。若用未益。不计
日月习不休废。何谓知取舍。益则勤用
损则改治。何谓知将护。善识禁忌行来饮
食不使触之。何谓识遮障。用益勿𠹕说
未益勿疑谤。向人说者未差不差。差已更
发。更治不差。设差倍功。若能十法具足。用
上诸治益定无疑。我当为汝保任此事。终
不虚也。
摩诃止观卷第八(上)
卷八 第 110a 页 T46-0110.png

摩诃止观卷第八(下)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若善修四三昧调和得所。以道力故必无
众病。设小违返冥刀扶持。自当销愈。假令众
障峰起。当推死殉命残生馀息。誓毕道场
舍心决定。何罪不灭何业不转。陈针开善
(云云)。岂有四大五藏而不调差。如帝释堂小
鬼敬避。道场神大无妄侵挠。又城主刚守者
强。城主恇守者忙。心是身主。同名同生天是
神能守护人。心固则强身神尚尔。况道场神
耶。如大论释精进鬼黏五处(云云)。但一心
修三昧众病销矣。五修止观例前为十
(云云)。先简思议者。病因缘故生十法界。如
为病故退失本心。弃废禅定诽谤三宝。
不惟先罪招祸。而言修善无福起大邪
见。又惜身养命鱼肉辛酒非时无度。或病
差身壮五欲恣情。善心都尽恶业炽盛。起上
中下罪。是为因病造三恶法界。若人自念
此病困苦。皆由往日不善折致。深生惭愧
不敢为非。虽婴困笃而善心无改。起上
中下善。是为因病造三善法界。若遭疾病
因怖畏生死。知此病身酬于前业。若构生
死将来流转复何穷极。苦集危脆世世相随
为之受恼。当求寂灭无相涅槃。是为因病
起声闻法界。又观此病病我色心。因于此
病而致老死。死由于生生由昔有。有从取
卷八 第 110b 页 T46-0110.png
生。取从爱生。爱从受生。受从触生。触从六
入生。六入从名色生。色即四大五根名即
四心。观此根大复从何生。青色从木生。黄
色从地生。赤色从火生。白色从风生。黑色
从水生。又观木从水生。水从风生。风从地
阳气生。地从火生。火从木生。木还从水生。
如是追逐周而复始。无自生者。观外五行
既尔。内五藏色亦复如是。肝从青气生。心
从赤气生。肺从白气生。肾从黑气生。脾
从黄气生。此之肝藏为自体生。为从他生。
即知肝藏从肾生。肾从肺生。肺从脾生。脾
从心生。心从肝生。肝不自生。还从肾生。
如是内求四大五藏。既其无体何故不坏。
四心持之。识心持地想心持风。受心持火
行心持水。是故不坏。此之四心为自生为
不自生。即知行心从受生。受心从想生。想
心从识生。识从过去行生。过去行从无明
生。无明从妄想生。妄想还从妄想生。经云。
妄想生妄想轮回十二缘。如狂渴人见焰
为水。南向逐之。逐之不得大唤言水。空中
响应谓己大南。水应在北回头北走。如是
四方皆逐不得。遂大懊恼。谓水入地爮地
吼唤。身体疲极转更至闇。亦复不得。南走喻
舌逐味。北走喻耳逐声。西走喻鼻逐香。东
走喻眼逐色。爮地喻身逐触。到闇喻意
逐无明。如是六根遍走诸尘无一可得。亦
不得因缘和合之相。但自疲苦。既觉知已不
复更走。以不走故身心定住。心定住故豁尔
悟解。发得因缘正智。知此色心等从本已来
卷八 第 110c 页 T46-0110.png
体性寂静。非生非灭。妄想颠倒谓有生灭。
若不随妄想则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毕故
不造新。如不然火是则无烟。既不得
无明老死病为病谁。是名观病起缘觉法
界。又观此病。皆由爱惜身命财物致受众
恼。亦是持戒不完多病短命。亦是心志劣弱
不能安忍。身神不护。亦是精进力薄。无善
补禳。亦是无禅定力。为病所动。亦是心少
智慧。不达无常苦空无我。致婴此疾。今以
己疾悯于彼疾。即起慈悲发于愿行。舍
无遗吝顺理安耐。勤加正意觉悟无常。是
为因病起六度菩萨界。又观此病。知从
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如是妄想无有
真实。我及涅槃是二皆空。是名因病起通
教菩萨界。又观此病虽毕竟空。空无所受
而受诸受。未具佛法不应灭受取證。是
为因病起别教菩萨界。如是等法因于病
患次第出生。是名思议境非今所观也。不
思议境者。一念病心非真非有。即是法性
法界。一切法趣病是趣不过。唯法界之都
无九界差别。如如意珠不空不有不前不
后。病亦如是。绝言离相寂灭清净。故名
不可思议。达病实际何喜何忧。作是观
时豁尔消差。金光明云。直闻是言病即除
愈。即初观意耳。复有深重难除差者。至
长者所为合众药。病乃得差。即后九观意
也。一切众生皆具此理而不能识。随见
思流没分段海。深生悲悯。欲与非有即空
道灭之乐。是为有疾菩萨能以空观调伏
卷八 第 111a 页 T46-0111.png
其心。心调伏故实疾除愈。以慈悲故权疾则
生。生分段土。视分段人犹如一子。子既有
病父母亦病。因以身疾而慰喻之。子病若
愈父母亦愈。是名体析慰喻有疾菩萨也。
又观此病虽即空寂。是诸众生不纯因空
而得度脱。当识空病种种法门。声闻二乘
以不识故。随无明无知流没变易海。不能
分别诸病差品。是故佛法不得现前。众生
净土皆不成就。为是义故即起慈悲拔无
知苦。与道种智分别之乐。是名有疾菩萨能
以假观调伏其心。心调伏故实疾除愈。以
慈悲故权病则生。生方便土。观方便人犹
如一子。其子病故父母亦病。因以身疾慰
喻其子。子无知愈父母亦愈。是名别教慰喻
有疾菩萨。又观此病虽即法界。而诸众生
不即中道。此理未显随无明流没变易海。
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即是实报因果病也。
为是义故而起慈悲拔无明苦。与究竟乐。
是为有疾菩萨用中道观调伏其心。心调
伏故实疾除愈。以慈悲故权病则生。生实
报土。视变易人犹如一子。子既有病父母
亦病。因以身疾慰喻其子。子无明愈父母
亦愈。是名圆教慰喻有疾菩萨也。如是三
疾一心中生。如是调伏一观调伏。如是慈悲
圆普慈悲。如是示现普门示现。如是慰喻一
音演说。为易解故如前分别。实而论之即
不思议慈悲。唯彼净名具如此法。三实圆除
三权普现。彼上人者难为酬对。国王长者实
疾全在。不堪顾命。二乘虽除取相辞不
卷八 第 111b 页 T46-0111.png
堪行。菩萨乃却客尘往往致屈。唯彼文殊
道力相邻。扣机承旨故其能也。问云。居士。
此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居士
答云。今我病者从大悲起。以众生病是故
我病。众生病愈是故我愈。夫众生实疾从痴
爱生。痴爱才生大悲亦起。痴爱才灭大悲亦
灭。众生有愈有不愈。菩萨有疾有不疾。
若无疾者知其子愈。若有疾者化道未休。
故方丈问疾茅城背痛。皆此义也誓愿既等
虚空。有疾亦弥法界。是名不思议慈悲也。
慈悲力大。菩萨适发此心疾即除愈。不俟
更修下法。法喜天台(云云)。若发心不真欺众
生要三宝。有所规求病亦不差。若能真诚
有大势力。安心者。若人道场病时如上所
说。体解发心端身正念。唯止唯观。善巧悉
檀调适得所。一上坐即觉清凉。或顿损或渐
损。是名大药。更不纷扰修馀治法也。破法
遍者。行人病时观病。为因色病为因心
病。若色是病者。外山林等皆应是病。死人亦
应是病。尸及山林未曾受恼。当知色非病
也。祇由心想计有此病。今观病心不自
不他四句叵得。非内非外毕竟清净。心如
虚空谁是于病。净名云。非地大不离地
大。非身合身相不可得故。非心合心如
幻故。不得病心生。不得病心无生。亦生亦
无生。非生非无生。单复具足皆如上破阴
入中说。识通塞者。观于病法。句句之中识
谛缘度。观病观智句句识谛缘度。了了分
明而无疑惑。解字非字知得知失例如上
卷八 第 111c 页 T46-0111.png
说也。道品调适者。若观病是四大病是不净。
病若离四大病即是净病非四大非离四
大。病即非净非不净。有真非有非真。空假
非空非假。枯荣非枯非荣。如是等义皆与
身念处无二无别。如此病受非苦非乐。病
之想行非我非无我。病心非常非无常。例
如上义。三十七品于枕席间皆得成就。解
苦无苦入清凉池。助道者。若修正观未得
差者。当借前来六种之治。正助合行尚能
入道。何况身疾而不消除。作此观时虽滞
床枕深识次位。我观病患道理宛然。如彼
琉璃在深潭底。我此观智但是名字。因疾
未除果疾是分。若似解之位。因疾少轻道心
转熟。果疾犹重不免众灾。若入无生法忍。
因疾虽尽犹有果疾。我今不应非位起慢。
言我病行均彼上人。安忍者。但勤正助。莫
为内外障缘阻碍休息。答正助稽留。疾成
道废。能安心在疾。不动不退所作办也。
设得病损行观明净。不生贪著莫起爱
染。十法成就疾入法流。是名病患境修大
乘观获无生忍得一大车。例前可知(云云)

○第四观业相境者。行人无量劫来所作善
恶诸业。或已受报或未受报。若平平运心
相则不现。今修止观能动诸业。故善恶相
现。疑者言。大乘平等何相可论。今言不尔。
祇由平等镜净故诸业像现。光明云。将證
十地相皆前现。阿含云。将證初果八十八
头蛇于其前死。大小两乘相文甚多。又法华
云。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罪福祇是善
卷八 第 112a 页 T46-0112.png
恶业耳。净名云。于第一义而不动善能分
别诸法相。故汝难非也。明业相为四。一相
发因缘。二正发相。三料简。四止观。因缘者。
有内有外。内者。止观研心。心渐明净照诸
善恶。或可以止止恶恶方欲灭。以观观善
善方欲生。或可以止止恶恶因静生。以观
观善善因观灭。无量业相出止观中。如镜
被磨万像自现。外者。诸佛慈悲常应一切。
众生无机不能得睹。以止观力能感诸
佛。示善恶禅诸业则现。如持花鬘示于
大众。是名内外因缘。若得此意。细判罪福
皂白无滥。堪为方等师调伏于他。今但研
心止观令业谢行成。一心取道何用曲辨
相耶。二明业相发者。发无前后且逐语
便先明善发。其相有六。一报果相现。二习
因相现。三报前现习后现。四习前现报后现。
五习报俱时现。六前后不定。诸业现时参差
万品。识此六意分别无谬。云何名习因习
果。阿毗昙人云。习因是自分因。习果是依果。
又习名习续。自分种子相生。后念心起习续
于前。前念为因后念为果。此义通三性。论
家但在善恶无记无习续也。报因报果者。
此就异世。前习因习果皆名报因。此因牵
来果故以报目之。名为报因。后受五道身
即是报果也。就今果报身上复起善恶习
续。习因习果总望前世此习续是果。若望
后世此习续是因。数家明报得鸽雀身是报
果。多淫是习果。论家鸽身及多淫俱是报果。
淫由贪起。贪是习果。又今生烦恼起名习
卷八 第 112b 页 T46-0112.png
因。成业即报因。后生起烦恼名习果。苦痛
名报果。若坐禅中但见诸相此名报果相
现。由昔因故亦得言报因。又能起因牵于
后报互受名耳。今但判为报果相也。若于
坐中不见诸相。郁尔起心是发习因能牵
来果故。亦得名习果酬昔因故。互受其
名。今但判为习因也。善相众多且约六度。
檀相发者。若于坐中忽见福田胜境三宝形
像。圣众大德父母师僧。有行之人。受己供
养。或见悲田受供养。或见两田虽不受
供养而皆欢喜。或不见诸田受与不受。但
见所施具罗列布满。或不见施物但见净
地。或表今生施报相。或表昔生施报相。或
见好行檀人。来至其前称赞檀舍。如是等
事皆是报果发相。次都不见诸相。但心郁然
欲行惠施恭敬供养三宝父母师僧。或悲
伤贫苦而欲救济。或于檀施法门通达偏
自明了。如是等心皆是习因发相。或先起此
心却见报相。或先见报相却发此心。或俱
发或不定发。可以意知。戒相发时亦有六
意。若见十师衣钵坛场羯磨欢喜爱念。或
虽不见此相。而见自身衣裳净洁威仪盖
众。又见常持戒人面目光泽。举动安详来
称赞戒。如是等相皆是持戒报果发也。或时
皆不见此相郁然持戒心生。自言戒净篇聚
不足可持。或欲匡正诸破戒者皆令如法。
自解律文精通戒部。是为习因发相。或先
后俱杂可以意知。忍相发者。或见能忍人。
或见身行忍事。或自见其身端正净洁手脚
卷八 第 112c 页 T46-0112.png
严整。世所希有。或见端正忍人来称赞忍。
是忍报果相。或直发忍心。又解忍法门。是
名忍习因发相。前后俱杂可以意知。精进
相者。或见精进人。或见己精进事。见身多
气力盛壮英雄。或见常行精进人昼夜无
废称赞精进。是进报果相。或不见相但发
精进心。初中后夜不自惜身。或通达精进
法门。是名精进习因相。前后俱杂可以意
知。禅相者后境中广说。智慧相者菩萨境中
当广说。六度习报既有六种。一切善法亦如
是。若细寻此法。逾久逾明。不烦多说亦不
得多说。面受口决随意广论。诸方等师相
传云。负三宝物其相现时决应须偿。南岳
师云。若自有物偿者善。若自无物欲废行
法四方驰求。此有二义。众生昔罪何量。负
贷三宝非止一条。如罗汉先直取道未遑
偿业。故名抵责。行者若废道场而行乞
丐。纷动数年岂非魔事。今且未偿。但决志
修行诸佛实法展我成立。成者。待破烦恼
入无生忍。于法身地广供养一切三宝。还
入生死以偿众生。菩萨弥时不名抵责。立
者。待功夫著满名行竖立。果报自至时当
偿三宝。非是抵负不作偿心。小乞申延
期于展立耳此岂非好事。若废行法出于
道场。此决须偿。不得读诵听学营私众务。
决应方便求财偿之。此释与优婆塞戒经
同。经云。若负三宝物人正事修道。欲求须
陀洹乃至阿罗汉者。则不须偿也。不学道
应急偿也。阿罗汉人若用佛物此则无罪。
卷八 第 113a 页 T46-0113.png
次明恶相者。诸恶甚多且约六蔽。于一一
蔽皆有六意。悭蔽相者。若见三宝师僧父
母。或形容憔悴或裸袒。或衣裳蓝缕。或饥
饿惙然。寺宇空荒。或见一切物皆被守护封
缄闭塞。与前为异。前人对物欢喜。今见乞
人对物瞋诟。前物表施具今物表悭具。或
见悭人来至其前。是名悭蔽报果发相。具
有六种。例前可知(云云)。破戒相者。若见三
宝形像师僧尊长及以父母。头首断绝地陷
不胜。或身体破裂鞭打苦恼。或见身首
异处寺舍零落。或见父母诟骂三宝呵责。
或见喜杀屠儿来住其前。又恶禽毒虫缘
其身首。皆是瞋蔽报相也。亦有六意例前(云
云)。若见不净屎尿死尸臭物当道。深水横路
行不得前。或见交昔淫人。又示不净相秽
恶可耻。或见己身身体臭处。或见多淫人
来说放逸事。或见禽兽人等交。此皆是淫
罪报相。亦有六意(云云)。若见一生所盗物
处。所盗物主来瞋诟缚切此物。或见好盗
人来劝说盗事。皆是盗相果报也。六意例前(云云)。若见父母师僧及外人。诤计瞋毒
种种间构诽谤于己或见多口过人来。即
是口四过报果相。六种(云云)。或见醉人吐卧
狼藉。或见己身沈昏等。皆是饮酒报果相。亦
六意。是等皆是破戒蔽报果相也。馀四蔽
例此可知。故不委记(云云)。复次内心苦痛是
杀习。内心沈重是盗习。内心烦躁是淫习。俱
有是等分习。三料简善恶相现为障不同或
非障而障。障而非障。障非障俱障。障非障
卷八 第 113b 页 T46-0113.png
俱不障。非障而障者。若人先发善相当时
欢喜。后起爱慢轻忽于他。恃此證相作贡
高本。渐染名利过患转生。心退法坏舍戒
还俗。无恶不造。岂非初因不障之善。后
致大障之恶耶。障而非障者。如先发恶相
惭愧怖畏。勤忏此恶。断相续心永不起罪。
勤行众善至办大事。岂非初因于障后
致不障耶。俱障俱不障例可知(云云)。若非障
而障者。此是善将灭而相现。此善灭表恶
生。若障非障者。此是恶将灭而相现。此恶
表善生。若障不障俱不障者。此相表善不
灭恶不生。若障不障俱障者。此表恶不灭
善不生。此约初善为语。谓善不障恶为障
如上分别。若约真谛为言者。上诸善恶悉
皆是障。故净业障经云。一切恶障一切善障。
若约假为语。真谛善恶俱皆是障。若约中
为语。假上善恶俱皆是障。故障不可尽。复
次善恶习因心起。是则易知。善恶报果相
起。是则难知。若善报相扶善习因心起。或
前或后现者。多是性善相。孤然起者。多是
无作善相。恶报果相扶恶习因心起。或前或
后多是性恶。不扶习起。多是违无作恶。复
次善恶报果孤然起者。虽以无作往判理
复难明。多好杂魔。若欲分别。须细意捡挍。
用空明善恶等十法往验。若过不及则是魔
相。异此乃是无作也。又三相往验。所谓久久
住数数来。又坏禅心。此三是魔相也。无此
三是无作。复次诸恶相现时。初现瞋怒。再来
平平。三现欢喜。或人谏晓。或人驱逐。当知皆
卷八 第 113c 页 T46-0113.png
是恶欲灭相也。夫发心真正慧解分明。善识
诸相一一无谬。不为诸障所惑。打心入
理更增其明。行有馀力分别业门。虽通
达自在。兼以化他。若分别业相不能缕碎。
但总知是障无所取著。直打心观理业不
能碍。若本无解心又发意邪僻。见此相已
而生爱著。魔得其便入示吉凶。更相因倚
贸易财食死堕鬼道。此非鬼禅更谓谁耶。
若自正正他。须得其意亲自行證。又师氏
口决。方可彰言。莫辄媒衒。妄作寒热。祸则
大矣。深嘱深嘱。后生慎之。问。道场神护怨
责那得扰动。答。实尔。如世游军虞候。但觇
非防恶。责主切物所不能遮。业来责报准
此可解。复次诸业名教体相具如毗昙成实
论。若作观破业具如中论。彼二家者互有
长短。今意异彼。但明善恶不滥于事即足。
若广分别妨于正道。若直破而已。全不识
道品正助调停。方法未具。今之止观明业
相不足。观法有馀。四修止观者。即为十意。
云何思议业境。若业能招三恶道报有上中
下。若业能招三善道报谓上中下。不动业
招色无色报。如是等业招于色心。还迷色
心起四颠倒。生死不绝良由于此。今观业
无业倒惑不生以至漏尽。是名声闻观业
也。若观业由无明无明故业。业故名色乃
至老死。若知无明不起取有。无明灭故诸
行灭。是缘觉观业。若观业行幻化。幻化即
空空即涅槃。是名通教观业。若观业如大
地能生种种芽。十法界法皆从业起。是名
卷八 第 114a 页 T46-0114.png
别教观业。悉是思议境非今所用也。不思议
境者。如经云深达罪福相者。罪即三恶福
即三善。但解三恶业相。不达人天三善业
相。则非深达。达恶达善乃为深达。若达善
恶业相但是善恶。不名深达。又善恶俱是
恶。离善离恶皆是善。是为深达。又达人天
善恶是生死边。达二乘离善离恶涅槃空
边。但是二边不名深达。又二边皆是恶。亦
不名深达。别教菩萨能达二边之浅渐渐
深达。故名深达。又别教渐深亦非深达。圆
教即于浅业达于深业。方乃得名深达罪
福相。遍照于十方。如是深达实不曲辨于
三界。亦不径侹而入空。即此意也。观一念
起即具十界名十方。十方是依报。十界是
正报。若无依报亦无正报。既有正报即有
性相本末等百法。亦名百方。如是等法即一
念业。故名一业一切业。华严云。佛子。心性
是一云何能生种种诸业。答云。譬如大地
一能生种种芽。地若得雨。毒药众芽一时
沸发。今法性地得行道雨。善恶业芽一念竞
起。业名法界诸法之都。故称不思议境。既
深达业境善恶共都。即起慈悲。罪福之理
非违非顺。违之成罪。顺之成福。如世谛
名色及诸质碍。亦非违非顺。若盗之成罪
则有三途恶业。若舍之成福即有三善道
业。菩萨深达如此非违非顺。于违起悲
于顺起慈。即空真谛无言说道亦非违非
顺。违之则成六道有漏之业。顺之则成三
乘无漏之业。菩萨深达即空非违非顺。于违
卷八 第 114b 页 T46-0114.png
起悲于顺起慈。也中道之谛亦非违非顺
违之则有漏无漏二边之业。顺之则有非
漏非无漏中道之业。法华云。久修业所得。
即此业也。菩萨深达中道实相非违非顺。
于违起悲于顺起慈。若深达者。祇是一念
心非违非顺无三差别。亦是一念慈悲非前
非后。故名真正菩提心也。安心业空则善
顺而恶息。恶息故名止。善顺故名观。安心
业假恶息善顺。安心业中恶息善顺。顺故
名观息故名止。是名观业善巧安心。破法
遍者。若阿毗昙云。业谢入过去。得绳系属
行人。未来受报。成实云。业从现在入未来。
未来受报。今观此业。业若过去。过去已谢故
云何有业。业若未来。未来未有云何有业。
业若现在。现在念念不住。念若已去即属过
去。念若未至即属未来。即起即灭何者现
在。若言去时有业名现在者。去时是业。去
者是业。为当去时去。去者去。现在既无。业
亦叵得。三世推检横竖搜求。善恶诸业俱不
可得。毕竟清净。而言善恶业者但以世间
文字假名分别。不可闻名而谓为实所以
者何。本求理实不求虚名。虚名无性虽强
分别如指虚空。业无作受三谛俱寂。故名
破法遍也。识通塞者。于业非业。亦业亦非
业。非业非非业。句句之中。明识苦集。一一
心内了知道灭。审的成就终不虫字。故言
识通塞也。道品调适者。成论人云。意业单起
未得成业。意得实法想得假名。行则同
缘。是时意业得成。是则有三念处也。就身
卷八 第 114c 页 T46-0114.png
口两业是色。名身念处。毗昙人云。心数心
王同时而起。王即心念处。受数即受念处。想
及馀数皆行阴。即法念处。王数依色而起。即
身念处。若一时异时皆有四念也。今观此
业具十法界五阴。即是具一切四念处。一
切业同类之色。是身念处。此身非净非不
净。同类四阴。是三念处。此三非苦非乐非
我非无我非常非无常。即是非荣非枯双
树涅槃。乃至三解脱。是名道品也。助道对
治者。当念应佛三十二相等。念报佛无量
功德。共破习因恶业。念法门佛破习因。念
三十二相。破报果(云云)。念法门佛助破报
果恶业。念佛力故恶业障转则入涅槃门也。
如是观时不叨上圣。又当安忍内外诸障
令得无碍。若发似道未是真解。勿生法
爱。法爱不起则任运无滞。自然流入清凉
之地。是大乘十观。得无量无漏清净果报。
获得无上报获得自在业。深达罪福究竟
无染故名清净。即是法身。反本还源智照
圆极。故名无上。即是报身。垂形九道普门
示现。故名自在。即是应身。如是三身即是
大乘高广直至道场。馀如上说(云云)

○第五
观魔事境者。行人修四三昧。恶将谢善欲
生。魔恐回出其境。又当化度于他。失我
民属空我宫殿。又虑其得大神力大智慧
力。复当与我兴大战诤。调伏控制触恼于
我。遽其未成坏彼善根。故有魔事也。行者
道弱未动波旬。一切鬼神属六天管。当界
防戍正应动此耳。经云。魔事魔罪不说者。
卷八 第 115a 页 T46-0115.png
是菩萨恶知识。若达邪正怀抱淡然。知魔
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平等一相。不以
魔为戚佛为欣。安之实际。若能如是邪不
干正。恼乱设起魔来甚善也。今明魔为五。
一分别同异。二明发相。三明妨损。四明治
法。五修止观。同异者。阴魔已属阴界入境。
烦恼魔已属烦恼境。死魔病是死因。已属病
患境。今正明天子魔也。然四倒与四魔异
者。四倒祇是烦恼魔烦恼魔故即有阴入魔。
阴入魔故即有死魔。既未出三界即属天
子魔。若界外同异者。破界内四倒分段诸魔
悉过。唯有无常等四倒。此是界外烦恼魔。烦
恼魔故即有无等等色。即界外阴魔。阴魔即
有死。三贤十圣住果报。乃至等觉三魔已
过。唯有一分死魔在。是为界外三魔无第
六天魔。但赤色三昧未究竟名天子魔。若
妙觉理圆无明已尽。故无烦恼。不住果报
故亦无死。赤色三昧满。乃是究竟魔事。若
华严明十魔。亦何得出此意耶。二明魔发
相者。通是管属皆称为魔。细寻枝异不出
三种。一者𢟋惕鬼。二时媚鬼。三魔罗鬼。三种
发相各各不同。𢟋惕发者。若人坐时或缘头
面或缘人身体。堕而复上翻覆不已虽无
苦痛而屑屑难耐。或钻人耳眼鼻或抱持
击擽。似如有物捉不可得。驱已复来。啾㗫
作声闹人耳。此鬼面似琵琶四目两口(云云)
二时媚发者。大集明。十二兽在宝山中修
法缘慈。此是精媚之主。权应者未必为恼。
实者能乱行人。若邪想坐禅多著时媚。或
卷八 第 115b 页 T46-0115.png
作少男少女老男老女禽兽之像。殊形异貌
种种不同。或娱乐人。或教诏人。今欲分别
时兽者。当察十二时何时数来。随其时来即此兽也若寅是虎乃至丑是牛。又一时
为三。十二时即有三十六兽。寅有三。初是
狸。次是豹。次是虎。卯有三。狐兔貉。辰有三。
龙蛟鱼。此九属东方木也。九物依孟仲季
传作前后。已有三。蝉鲤蛇。午有三。鹿马
獐。未有三。羊雁鹰。此九属南方火也。申有
三。狖猿猴。酉有三。乌鸡雉戌有三狗狼豺。
此九属西方金也。亥有三。豕貐猪。子有三。
猫鼠伏翼。丑有三。牛蟹鳖。此九属北方水
也中央土王四季。若四方行用即是用土也。
即是鱼鹰豺鳖三转即有三十六。更于一
中开三。即有一百八时兽。深得此意依时
唤名。媚当消去。若受著稍久。令人猖狂恍
惚妄说吉凶不避水火(云云)。次明魔罗者。
为破二善增二恶故。喜从五根作强软
来破。大论云。魔名花箭。亦名五箭。各射五
根共坏于意。五根各一刹那。刹那若转即
属意根。意根若坏五根岂存。眼见可爱色
名花箭。是软贼。见可畏色名毒箭。是强贼。
见平平色不强不软贼。馀四根亦如是。合
十八箭。亦名十八受。以是义故。不应受
著。著则成病病则难治。永妨禅定死堕魔
道。复次魔内射不入。当外扇檀越师僧同
学弟子。放十八箭。昔诸比丘得魔内恼。又
得檀越誉毁强软不捷。魔即哭去。行者善
觉师徒檀越。或法主异语徒众即瞋。徒众怨
卷八 第 115c 页 T46-0115.png
言法主则怪。如是因缘广说如大品。又魔善
巧初令乖善起恶。若不随者即纯令堕善。
起塔造寺使散妨定。若不随者令堕二
乘。魔实不解二乘。但行当之使不入大
耳。如童蒙人初被行当舍大乘习小。功
夫已多后悔无益。能行当者实不解大小。
又化人入无方便空。谓无佛无众生。堕偏
空裹。或偏假裹。种种蹊径令不入圆。阿难
笈多学阿鞞跋者。皆为魔所恼。何况初心
宁免自他三十六箭。若知魔佛皆入实际。
则无怖畏。大经云。为声闻人说有调魔。
为大乘者不说调魔。一心入理谁论强软
耶。三明妨乱者。但强软等箭。初射五根有
三过患。一令人病。二失观心。三得邪法。病
有种种相。从眼入者病肝。馀根可知。身遭
病苦心则迷荒。丧禅致死。失观心者。本
所修观善法安隐。从五根见闻已后。心地
昏忽无复次序。邪法者。当约十种正法简
出邪相。有者。色从眼入见山河星辰日月
居宫。亦见幽中种种相貌指点方面。是有
太过。无者。色从眼入。便谓诸法犹如断空。
说灰无法甚可怖畏。是无太过。明者。色入
已豁豁常明如日月照。闇者。昏闇漆黑铿然
不晓。定者。色入已心如木石块然直住。乱
者。色入已狡掷攀缘。愚者。色入已闇短鄙拙
脱裸无耻。智者。色入已聪黠捷疾。悲者。色
入已忧恼泣泪。喜者。色入已歌逸恒欢苦者。
百节疼痛如被火炙。乐者。身体畅醉如五欲
乐。祸者。自恒招祸。亦为他作祸亦知他祸
卷八 第 116a 页 T46-0116.png
祟。福者。恒自招福亦能为他作福恶者。无
恶不造。又令他作恶。善者。自行檀等亦
令他行檀。憎者。不耐见人远他独住。爱
者。恋重缠著。强者。其心刚强出入不得自
在。犹如瓦石难可回变不顺善道。软者。
心志软弱易可败坏。犹若软泥不堪为器。
以是等若过若不及悉名邪相。一根有三
受。一受有二十邪法。三受合六十邪法。历
五根合三百邪法。虽九十五种种种异邪。而
其初入必因五根。细寻三百必与彼相应也。
夫𢟋惕多令禅观丧失。时媚多令人得邪
法。魔罗备此二损也。四明治法。若治𢟋惕
者。须知拘那含佛末法比丘好恼乱众僧。僧
摈驱之即生恶誓。常恼坐禅人。此是源祖
之鬼。报或已谢而同业生者。亦能恼乱。今呵
其宗祖闻即羞去。呵云。我识汝名字。汝是
𢟋惕恶夜叉。拘那含佛时。破戒偷腊吉支
贪食嗅香。我今持戒不畏于汝。如是呵已
即应去。若其不去当密诵戒序及戒。戒神
还守破戒鬼去。治时媚鬼者。须善识十二
时三十六时兽。知时唱名媚即去也。隐士头
陀人多畜方镜挂之座后。媚不能变镜中
色像。览镜识之可以自遣。此则内外两治
也。治魔罗有三。一初觉呵。如守门人遮恶
不进。如佛告比丘。一切他物不受。不受之
术能治一切自他魔事。二若已受入当从头
至足。一一谛观。求魔叵得又求心叵得。
魔从何来欲恼何等。如恶人入舍处处照
检不令得住。三观若不去强心抵捍。以死
卷八 第 116b 页 T46-0116.png
为期不共尔住。善巧回转如是三治不须
多说。五止观者。例为十法。思议境者。若
魔事起随顺魔行。作诸恶业成三途法。若
随魔起善所谓他属而行布施。虽生善道
世世相染。或时附著倚托言语。若舍身命即
受彼报。设欲修道遮障万端。经云。有菩萨
有魔无魔。即此意也。是为三善法界。魔又
化令自入涅槃。众生何预汝事。唐受辛苦
不如取證是名二乘法界。魔又令人纡回
拙度不速入菩提道。如是浅深历别。皆是
思议境也。若即此魔事具十界百法。在一
念中。一切法趣魔。如一梦法具一切事。一
魔一切魔一切魔一魔。非一非一切。亦是一
魔一切魔。一佛一切佛。不出佛界即是魔
界。不二不别。如此观者降魔是道场。上根
利智治魔显理以魔为侍于魔不怖如薪
益火。缘修不能寂照。持世不觉魔谋。谓
言善来。真修寂照。不待观而后鉴。即知是
魔非帝释也。别教不耐非法。故云非我所
宜。圆教安之实际。故言如我应受。不畏
非人于生死有勇。是名不思议境也。魔界
即佛界而众生不知。迷于佛界横起魔界。
于菩提中而生烦恼。是故起悲欲令众生
于魔界即佛界。于烦恼即菩提是故起慈。
慈无量佛悲无量魔。无量慈悲即无缘一大
慈悲也。欲满此愿显此理。应降魔作道
场。八十亿众不能动心名止。达魔界即佛
界名观。但以四悉止观安心。随魔事起
即以四句破之。横竖单复破悉无滞。三藏
卷八 第 116c 页 T46-0116.png
初伏四魔坐道场。破烦恼魔得菩提道。又
得法性身破阴入魔。此两共破死魔。道树
下得不动三昧。变三玉女破八十亿兵。冠
盖剑各堕者是破天子魔。通教初得无生忍。
至六地得菩提道如前。八地道观双流是
不动三昧。破天子魔。两处声闻止破三魔。
笈多恒为所恼。后得神通伏而非破(云云)。别
教十住已破界内四魔。登地分得菩提道
破烦恼魔。分得法身破阴魔。分得赤色三
昧破天子魔。若璎珞云。等觉三魔已尽唯一
分死魔在。三不应前尽一不应独馀。此乃
别教方便说耳。圆教初住俱破八魔。得菩提
道破烦恼魔(云云)。乃至妙觉八魔究竟永尽。
虽初住破非初住破。虽后觉破非后觉破。
而不离初住后觉。是为破法遍也。于上一
一破魔法中。皆识苦集无明蔽度知字非
字。道品者。魔界具一切色。色即是空色即不
净色即是假。此名为净。色即是中非净非
不净。馀四阴亦如是。是名一念处一切念
处。乃至三解脱门。门若未开必由事障。久
远劫来为魔所使。起于魔檀为有报故。
持于魔戒要利养故。行于魔忍为畏他
故。习魔精进求名闻故。得于魔禅昧于
鬼法。乐于魔慧分别见网。如是六法虽名
为善其实是魔。由此邪蔽蔽三脱门。今用
正度对治六蔽。蔽去度成如油多明盛。若
杂烦恼当用前四分观助治。杂业借念二
佛助治。若小乘伏道遍名为闻慧。乃至圆教
五品是闻慧位。此尚未成岂可滥真起增上
卷八 第 117a 页 T46-0117.png
慢。若欲入真。当一心安忍勿更为魔之所
动乱。穷微观照强心呵抵。若入似位得法
赏赐。勿生高心爱心。譬如大勋黜为小
县。或失禄或失命。若起法爱是犯罪。但
发似解如小县失似解如失禄。堕二乘
地如失命。大乘家业宗社灭故。若无法爱
从相似入真实。调魔为侍直至道场。复次
退慧如失勋。退定如失禄。俱退如失命。
复次通用一意为观者。行人根钝先解通
意度曲入别。中论品品别意而俱会无生。
通别互举得意相成也。问。魔动竟好法后起。
为是法尔寒过春来耶。答。未必并然。自有
过难好法亦不发。魔是恶缘所感。善是心
力所致。释论云。释迦往昔在恶世。世无佛。
求法精进了不能得。魔变化作婆罗门诡
言。有佛一偈。汝能皮为纸骨为笔血为墨
当以与汝。菩萨乐法。即自剥皮曝令乾
拟书偈。魔即隐去。佛知其心从下方涌
出。为说深经得无生忍。可以为證(云云)
摩诃止观卷第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