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隋-智顗卷六

卷六 第 70a 页

摩诃止观卷第六(上)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第二体思假入空破法遍者。即为三。一明
思假。二明体观。三明其位。思假者。谓贪瞋
痴慢。此名钝使亦名正三毒。历三界为
十。又约三界凡九地。地地有九品。合八十
一品。皆能润业受三界生。初果犹七反未
尽。如灯灭方盛。虽复有欲非妇不淫。虽
复有瞋垦地不夭。虽复有愚不计性实。
道共戒力任运如是。故称正烦恼也。不同
见惑澜漫无方触境生著。称思惟者从解
得名。初观真浅犹有事障。后重虑真此惑
即除。故名思惟惑也。数人云。欲界为贪上
界名爱。成论人难此语。上界有味禅贪下
界有欲爱。爱贪俱通。何意偏判。若言下界
贪重上界贪轻。贪轻可非贪耶。此亦是一
并。但佛有时对缘别说。假名无定岂可一
例。但令召得烦恼即须破除。何劳诤于贪
爱。譬如除粪唯以却秽为先分别非急。入
道要在方便。名相傍耳。若欲委知毗昙成
论备悉明之。可往彼寻。空假之观今所论
也。

○二明体观者。若生灭门先用析智断
见。后还用析智重虑断思。无生灭门初用
体见入空。后还用体思重虑。更不馀途
也。今体贪欲假入空者。欲惑九品一一品
起。即有三假。如女有六欲。谓色欲形貌欲。
卷六 第 70b 页 T46-0070.png
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分
别云云。此六欲若触行人能染污诸根。内
动血脉贪相外现。初果尚所未断。何况凡
夫。难陀馀习。众中见女先共言谈。欲动残
习。况正使者。法华云。不于女人身取能生
欲想相而为说法。若取此相。尘动意根
起欲心者。即因成假。念起相续不断遂致
行事。即相续假。以有欲心相异无欲心。
即相待假。假虚不实终不计之以为道理。
观此欲心。为从根生为从尘生。为共为
离。若从根生。未对尘时心应自起。若从
尘生尘既是他于我何预。若共生者应起
两心。若无因生无因不可。四句推欲。欲无
来处。既无来处亦无去处。无欲无句无来
无去。毕竟空寂。利根之人如此观时。思假
一品去一分真明显。设未相应用四悉檀。
信法回转善调止观。即得相应。断一品思
显一分真云云。若钝人于因成中观。初品
未去更于相续中观。为前念灭生。为不灭
生。为亦灭亦不灭生。为非灭非不灭生。若
灭生。灭不能生。若不灭生。不灭则不生。若
灭不灭生。性相违故。若离生。此则不可。四句
无欲亦无于四。如此观时即应得入成生
法两空。若不入者四悉巧修。修又不入更
于相待中作观例前可解。初品既尔。后八
品亦然。破贪欲九品既尔。破瞋痴慢九品
亦然例自可解。不复委记。九品真显即是
理不生。九品惑尽即是因不生。欲界果不起
即是果不生。不生故不灭。即是无生法忍云
卷六 第 70c 页 T46-0070.png
云。问。欲界烦恼定九品耶。答。若成论无碍道
伏解脱道断。唯论九品。若阿毗昙有方便道
胜进道两道伏。无碍道断。解脱道證。證无
惑处也。诸经多用。今且依之。若从见假入
观。无漏心疾不出观断不论品秩。修道容
与得有方便。善巧修习信法回转。转入胜
进品。若数数胜进。当知品秩亦多。何啻有
九。九者大分为言耳。次破色界九品者。或
用世智。或用无漏智。如慧解脱人亦无世
禅。但用无漏得成无学。初果无禅者。进
修重虑理用无漏智也。若俱解脱人。或用
无漏智或用世智。今且依世智约得禅者
为便。若初习禅破于事障。发欲界定。破于
性障即发色定。故云事障未来性障根本。
性障若除初禅法起。八触触身五支功德生。
是初禅相。其中有味名贪。轻于不得者名
慢。不知禅中苦集名痴。如此三惑复有
九品。品品三假。色法八触触欲界意根等。即
是因成。分别为观念念不断。即相续。此发
禅心异于不发。即是相待。若不观破随禅
受生。何谓不生。今用四句止观善巧修习。
方便胜进一品惑断。名无碍道。證无惑处
即解脱道。一分惑除即因果等无生。是名从
假入空也。相续相待用四观观假入空。亦
如是。破初品既然馀八品亦如是。破贪既
然破慢痴九品亦如是。若初禅破事障发
中间。于此命终不生二禅。例如欲界性障
不去不生初禅。今初禅破性二禅即发。与
喜俱生猗喜乐四支等。此中有味有贪有
卷六 第 71a 页 T46-0071.png
慢有痴。各有九品。品品有三假。内净法尘
与意根合。是因成。内净之心相续得生。待
不内净而有内净。是为三假。若不观检随
禅受生。今用止观修习成方便胜进。无碍
断惑解脱證真。入事理无生。若未入者。更
观相续相待。亦如是。馀八品亦如是。痴慢
等亦如是。二禅亦有事障性障。事去发中
间性去发三禅。与乐俱发。此乐深妙。圣人
能舍凡夫舍为难。此中有爱慢痴凡有九
品。品品有三假。乐对意根乐心相续。待无
乐有乐。若不观察随禅受生。今用四句观
慧破之。方便胜进无碍断惑。解脱證真成
事理无生。若未去者。更修相续相待。及馀
八品亦如是。痴慢九品亦如是。三禅亦有
事性两障。若破性障舍俱起时亦备爱慢
痴。亦有九品三假。不动法对意根。即因成
等。若不观察随禅受生。今用止观方便胜
进无碍解脱成事理无生。若未去者更观相
续相待亦如是。馀八品及痴慢等亦如是。
若无想天留色灭心故名无想。情谓无想
具足想在。例如断事障性障犹存。终不出
色。此名外道天。前破见心见心久去。当不
生此天。或为因缘事心起此定。即有三假
等。亦用四观破之。相续相待亦如是。若五
那含天更练四禅。用无漏夹熏有漏。色定
转明果报转胜。胜定起时。亦有爱慢痴九品
三假之惑。用四观体达无碍解脱。成事理
无生。若未去。更修相续相待亦如是。馀八
品亦如是。痴慢亦如是。色界四九三十六品
卷六 第 71b 页 T46-0071.png
不生竟。次破无色界九品者。若欲灭有对
等三种之色。是时破事障发未到。破性障
入空处。空处定亦具爱慢痴。还用四观方
便胜进成事理无生。若不去。更修相续相
待亦如是。八品及痴慢等亦如是。先缘空
空多则散。舍空缘识即得识定与心相应。
亦具爱慢痴等惑。亦用四观方便胜进等
成事理无生。馀例可知。先缘识多定心分
散。舍多识缘无所有识。若缘少识。岂得
名无所有耶。则是用少识。岂得名不用
处耶。今缘无所有入定。此法与心相应。亦
具三假等亦用四观。馀例可知。先识处如
痈。无所有处如疮。更有胜定名非有想非
无想。阿毗昙婆沙云。非无想天之无想。非
三空之有想。故言非有想非无想也。人师
云。无想是色天异界不应仍此得名。就同
界释名。前无所有定已除想。今复除无想
想无想两舍。故言非有想非无想。大论云。
一常有漏。三当分别。前三是亦有漏亦无漏。
能发出世智名亦无漏。此定不发无漏。专
是有漏。教门对机或覆或显作如此说。自
有人于此定中发无漏。此复云何。今且依
教云云。此定虽无粗烦恼成就十种细法。
如禅门。应知此定亦具三假。今一向用无
漏智。破方便胜进无碍解脱成事理无生。九
品亦如是。例前可知。若用世智断诸思
惑名尽智。无漏智断名无生智。是名体思
观。破三界九九八十一品思惑尽。名破法
遍也。

○三明破思假入空位者为四。一三
卷六 第 71c 页 T46-0071.png
藏家破思位。二通家破思位。三别名名通家
共位。四别名名通家菩萨位。三藏破思位者。
成论明十六心正是初果位。异部明十六心
是修道位。今且依修道。断一品欲惑次第
至第五品尽。皆名斯陀含向。若超断至第
五品名家家。次断六品尽名斯陀含果。超
断至六品尽名一往来。次断第七品至第
八品名阿那含向。超断至第八品名一种
子。次断第九品尽名阿那含果。毕竟不复
还来欲界。次断初禅初品至非想第八品。
凡七十一品悉名阿罗汉向。六种那含位在
其中。第九无碍道断非想第九惑尽。第九解
脱道證名阿罗汉果。三界思尽得尽智无生
智。名烦恼不生。證八十一分真空。名理不
生。真智慧足名智慧不生。不受生死名果
报不生。若论支佛。更侵少习气不生为异
耳。此约析假断思判位。略如此也。二通家
体思三乘共位者。如大品明乾慧地性地乃
至第六地共声闻。至七地共支佛。至八地
九地共菩萨。菩萨地转入第十。名佛地。所
言共地而有高下者。论云。三人同断正使。
同入有馀无馀涅槃。故言共也。如烧木有
炭有灰等故有高下也。乾慧地正是三贤
位。一五停心。二别相念处。三总相念处。通是
外凡。故言乾慧地。性者即是四善根位。以
总念处力发善有漏五阴。名为煖。增进初
中后心得入顶忍世第一法。通名内凡。故
言性地。此两位共伏见惑。八人者八忍也。
从世第一转入无间三昧。故名八人。见者
卷六 第 72a 页 T46-0072.png
见真断三界见惑八十八使皆尽。故言见
地。薄者除欲界思惟六品。故名薄地。离欲
者除欲界九品尽。故言离欲地。已办者除
色无色七十二品尽。如火烧木为炭故言
已办地。辟支佛者。福慧深利能侵除习气
如烧木成灰。菩萨者。福慧深利道观双流。
断习气及色心无知。得法眼道种智。游戏神
通净佛国土。学佛力无畏等法。残习将尽
如馀少灰。佛地者。大功德资利智慧得一
念相应慧。习气永尽如劫烧火无炭无灰。
此即三乘共十地断思惑之位也。三别名名
通家共位者。旧云。三地断见。或言四地断
见。或言六地断思尽。或言七地断思尽。今
覈此语。若云三地四地皆断见者。此师不
解通教义。何者。三乘共位同入无间三昧。
不出入观而断见。那忽用三地四地皆断
见耶。若但取第三地断见者。第四地应断
思。若但取第四地断见者。第三地应未断
见。若用两地断见为出入观为不出入
观。若不出入观则无两地。若出入观非断
见位。人师救云。经说如此。此师不解经意。
今言。经借别义显通耳。别见义长论三地
四地。通见义短不出入观。然名可借别义
必依通。若作不入出观释者。若言三地
者据断见初。言四地者据断见后。皆不
出观。例如第十六心或言是见道。或言是
思道。言借别名名通位者。外凡三贤是乾
慧地。而名为十信。内凡四善根是性地。而名
为十住十行十回向。八人见地是须陀洹。而
卷六 第 72b 页 T46-0072.png
名为初欢喜地也。薄地是斯陀含。斯陀含有
向有果。立向为离垢地。立果为明地。离
欲地是阿那含。阿那含有向有果。立向为
炎地。立果为难胜地。已办地是阿罗汉。阿
罗汉有向有果。立向为现前地。立果为远
行地。辟支佛位立为不动地。菩萨地立为善
慧地。或以菩萨地后心为法云地。或以佛
地为法云地。大品云。十地菩萨为如佛。得
作此释也。若借此别名判三人通位者。
则初地断见惑。二地断欲界一两品思。三地
断六品思。四地断七八品思。五地断九品
思。六地断七十一品思。七地断七十二品
思。八地已上侵习断无知等。例前可知云
云。四借别名名通家菩萨位者。乾慧是外
凡。性地是内凡。八人为初地。十五心为二
地。十六心为三地。此三地皆不出观而断
见惑。四忍为初地。四智为二地。四比忍为
三地。四比智为四地。此四地皆不出观而
断见惑。如此释者岂与旧同云云。薄即五
地断六品思。离欲即六地断九品思。已办
即七地断色无色思尽。支佛即八地。乃至佛
地断习无知。例前云云。旧云。六地断思尽
齐罗汉。或用仁王经七地齐罗汉。但六地
名离欲。止离欲界九品。秖可与阿那含齐。
纵令带果行向。犹有非想第九品在。亦不
得与罗汉齐。若七地是已办就果可尔。
向来属果则初禅初品已属七地。尔时得
名已办。今若取释义便者。约十度明义。
以第六般若入空之慧。断惑尽与罗汉齐。
卷六 第 72c 页 T46-0072.png
第七方便般若出假化用。此名目为便。若取
七地齐罗汉。约诸地对果向。七地正与第
四果齐。此皆一往相主对。经论不定。复须
斟酌。不可苟执云云。问。三乘共断其义已
显。用何为据。更独开菩萨地耶。答。大论
判三处焦炷。则有三种菩萨断惑。乾慧是伏
惑。尚得为初炎。今取八人真断为初炎。
有何不可云云。又大品明十地菩萨为如
佛。既明后地邻极。岂得无中地无初地
耶。据此而推。更独开菩萨十地何咎。若无
十地者。经不应言菩萨修治地业从初
地至十地。地地各有如干法门云云。又大
论云。乾慧地于菩萨法是伏忍。性地于菩
萨法是柔顺忍。八人地于菩萨是无生忍。
见地于菩萨是无生忍果。薄地于菩萨名
离欲清净。离欲地于菩萨名游戏神通。已
办地于声闻名佛地。于菩萨是无生法
忍。故大品云。须陀洹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
法忍。乃至支佛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
如此论者。已自别约菩萨。今准此作义复
有何咎。问。欲界亦断九品。何意判果多。答。
如险处多难多须城壁。从界多难多果休
息也。若尔从界散多须多立禅。答。欲界非
定地不得立禅。无漏缘通得立果。问。三
乘入智断既齐。何故二乘名智断菩萨名
法忍。答。忍因智果。故十五心名忍。十六心
名智。又二乘取證宜判智断。菩萨望佛犹
居因。但受忍名。又菩萨一品思尽。即一分
自在生。故品品死品品生。能忍生死劳苦不
卷六 第 73a 页 T46-0073.png
入涅槃故名忍。若就别教明破思假位
者。初破见正入初住。从二住至七住破
于思假。欲细分品秩判诸住位。准前可
知。从八九十住正是侵习。十行是正出假
位。不复关前也云云。若就圆教破思假位
者。初破见假正是初信。从第二信至第七
信是破思假。欲细分品秩以对诸信。准
前可知。八信至十信断习尽。华严云。初发
心时正习一时俱尽无有馀。界外正习未
尽。此乃界内正习尽耳。华严云。初发心已
过于牟尼。即此义也。云何过。正习俱尽。能
八相作佛。此则齐矣。又三观圆修。此则过胜
也。若尔。亦应有声闻过于菩萨。然以佛道
声闻灼然过菩萨。复次前诸位破假名同。
缘理用智则异。三藏通教等二乘破假。世
谛死时。不能出假无自在生。通教菩萨破
假。世谛死时。还能出假自在受生。化缘若
讫。灰身證空。别教破假。世谛死时。亦能出
假自在受生。为显中道终不住空。圆教破
假。既即见真即是入假即是入中。圆伏无
明。若言二乘与菩萨智断皆同化他边异。
此是通教意相比望耳。若言二乘与菩萨智
异断同。是别圆相比望耳。问。破思假入空。
凡破九九八十一品。云何复有超果之义。
答。次第分别有前句数。行人未必一向按
品次入。若三藏中十六心后。即有一念超
果至那含。或超至罗汉。岂更渐次如前重
数。虽不次历诸品而诸品惑尽。诸品定发
云云。又如三藏佛。一念相应见思顿尽。佛之
卷六 第 73b 页 T46-0073.png
功德一时现前。以根利故不由品秩。利虽
超品品不得废。何以故。诸佛教门法如是
故。问。利根能超。身子最利何意不超。答。小
乘引钝依品苏息。故不超。身子大智应作
转法轮将分别品秩。故七日。或云十五日
不超。阿难为作侍者。故不超。非无智力
也。通教菩萨智利二乘。亦应有超。荷负众
生而作导首。广须分别故不论超。别圆二
教亦如是。虽有超与不超。终是破思假遍
也。超果凡有四。一本断超。二小超。三大超。
四大大超。本在凡地得非想定。今发无漏
第十六心满。即得阿那含。本在凡地或得
初禅二三四禅。今十六心满亦是阿那含。本
在凡地欲界九品随以世智断之多少第
十六心满。随本断超果。皆名本断超。若凡
地未得禅。十六心满。超能兼除欲界诸品。
或三两品者。即是家家一种子等。即是小超。
本在凡地听法闻唱善来。成罗汉者。即
是大超。如佛一念正习俱尽。此名大大超。
圆人根最利。复是实说复无品秩。此则最能
超。璎珞明顿悟如来。法华一刹那便成正
觉。从此义则有超。慈悲誓愿重大此则不
超。净名云。虽成佛道度众生而行菩萨
道。此则亦超亦不超。实相理则无超无不
超。随机则遍动任理则常寂云云。

○三四门
料简者。夫见思两惑障通别二理。若破障显
理非门不通。阿毗昙明。我人众生如龟毛
兔角求不可得唯有实法。迷此实法横起
见思。见思无常念念不住。实法迁动分分生
卷六 第 73c 页 T46-0073.png
灭。如此观者能破单复具足诸见。亦破三
界八十一品思。成因果惑智等不生。是名三
藏有门破法之意。鹿苑初开。拘邻五人先获
清净。又頞鞞说三谛。身子破见。经七日后
得阿罗汉。千二百等多于有门见第一义。
大论云。若得般若方便。入阿毗昙不堕有
中。大集云。常见之人说异念断。即是沟港断
结之义。岂非有门破假意耶。成论人云何
斥言是调心方便而不得道耶。若成论所
明。我人本无虽有实法浮虚非有。若迷此
浮虚。横起见思流转生死。观此见思皆三
假浮虚。假实皆无。名平等空。修如此观破
单复具足无量诸见。亦破八十一品诸思。成
惑智因果等不生。是名三藏空门破法之意。
故彼论云。我今正欲明三藏中实义。实义者
空是。阿含经云。是老死谁老死。二俱邪见。是
老死即是法空。谁老死即众生空。又云。佛法
身者即是空也。须菩提空智偏明。能于石室
见佛法身。故大品中被加说空。身子被加
说般若。佛欲以大空并小空。大智并小
智。故令二人转教。大论云。若不得般若方
便入空。堕无中。大集云。断见之人说一念
断。岂非平等空意。当知三藏复说空门阿
毗昙人云何荡言是大乘空义。若如迦旃延
申其所入之门。造昆勒论传南天竺。假无
同前。实法亦有亦无。若起定相横起见思。
观此实法有无从容。亦破单复等见八十一
思。成惑智因果等不生。是名三藏亦空亦有
门破法之意。故大论云。若得般若方便入
卷六 第 74a 页 T46-0074.png
昆勒门。不堕有无中。非空非有门者。如释
论明车匿心调柔软。当为说那陀迦旃延
经。离有离无乃可得道。此观亦能破单复
诸见八十一思。从假入空成惑智因果等
无生。即是三藏非有非无门破假之意。当知
车匿得小乘道。不可滥为大乘中道门也。
如此四门悉称为沟港得道者。以沟港是
初果故也。胜者更别受其名。致有三门之
别。亦得通是沟港。有门无常沟港。无门空平
等沟港。亦有亦无门从容沟港。非有非无门
双非沟港。沟港皆是四门之初果也。四门观
别见真谛同。如城有四门会通不异。故大
集云。常见之人说异念断。断见之人说一念
断。二人虽殊论其得道更无差别。大经。
五百比丘各说身因无非正说。跋摩云。诸
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偏执有是非达者
无违诤。于时宋家盛弘成实。异执竞起作
偈讥之。然真谛寂寥实非一四。身子曰。吾
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岂可四门标榜。若
生定执悉不得道何独有门。若袪见思四
门皆得何独空门。不应独言论主义成。数
人义坏。若得四悉檀意论数俱成。若不得
意论数俱坏。乃至非有非无门亦如是。若
言有门明法相粗。空门明法细。巧拙相望
为成坏者。三门俱劣。非独一门。何故四门
好相形斥。良由二乘自度。但从一道直入。
偏据不融。后人晚学因此生过。三藏菩萨则
不知此。析空伏惑偏学四门。为化他故广
识法相。成佛之时名正遍知。故释论引迦
卷六 第 74b 页 T46-0074.png
旃延子明菩萨义云。释迦菩萨初值释迦
佛发心。至罽那尸弃佛。是初阿僧祇。心不
知作佛。口亦不说。次至然灯佛为二。毗
婆尸佛为三。行六度满各有时节。如尸毗
代鸽是檀满。乃至劬嫔大臣分阎浮提是般
若满。百劫种三十二相。论因则指释迦。论
果则指弥勒。遍行四门道法伏薄烦恼。龙
树难云。薄即是断。如斯陀含侵六品思名
为薄地。汝既不断。那得称薄。故知但是伏
道论薄耳。三十四心方乃称断。虽能如此
犹是初教方便之说。涅槃称为半字。法华名
二十年中常令除粪。释论名为拙医。维摩称
为贫所乐法。天亲呼为下劣乘。皆指此四
门非今所用也。次通教四门不同者。若明
一切假实从无明生。无明如幻。所生一切
亦皆如幻。如幻虽如虚空。而有如幻破假
之观。虽如虚空而如虚空生。故云诸法不
生而般若生。如是观慧能破诸见诸思。成
惑智因果等不生。是名有门观意也。若言
假实诸法体如幻化。乃至涅槃亦如幻化。幻
化是易解之空。涅槃是难解之空。举易况难
而难易皆空。亦如幻人与空共斗。能观所
观性皆寂灭。如此空慧体诸见思即幻而
真。能成惑智因果无生。是名空门破假之
意。若明一切法如镜中像见不可见。见是
亦有。不可见是亦无。虽无而有虽有而无。
如是观者能破诸法见思。成惑智因果无
生。是名亦空亦有门破假观之意也。既言
幻化岂当有无。不当有故不从有有。不
卷六 第 74c 页 T46-0074.png
当无故不从无无。如此观慧能破诸法见
思。成惑智因果等无生。是名非有非无门破
假观意。若三藏约实色起见。以沟港析观
双非二见。如实柱实破。通教约幻色起见。
以即空体观双非二见。如镜中柱。体而论
破故言非有非无。虽非中道而是体法虚
融净诸见著。故论云。般若波罗蜜。譬如大
火焰四边不可取。彼偈具四门意细寻甚
自分明。又云。般若有四种相。又云。四门入
清凉池。皆是四门之诚證也。若不取著皆能
通入。若取著者即为所烧。佛为示人无诤
法说此四门观也。问。佛何处示人诤法。答。
佛不示人诤法众生不解执而成诤。三藏
浅近四门相妨执诤易生。如成论人拨毗
昙云。是调心方便全不得道。毗昙人云。唯
是见有得道空属大乘。此二论师失四门
意。浪拨浪挡见执铿然。诤计易起。名此为
示人诤法耳。通教体法如幻化无复实
色。但有名字。名字易虚。扶顺无乖少生诤
计。大论形斥三藏云。馀经多示人诤法。般
若示人无诤法。亦名如实巧度。中论云。诸
法实相三人共得。大品名为三乘之人。同以
无言说道。断烦恼见第一义。亦名共般若。
涅槃名为三兽度河。皆是通教四门观意。亦
非今所用也。次别教四门者。即是观别理
断别惑。不与前同。次第修次第證不与后
同。大经云。闻大涅槃。有无上道大众正行。
发心出家持戒修定观四谛慧。得二十五
三昧。事相次第不殊三藏。但以大涅槃心
卷六 第 75a 页 T46-0075.png
导于诸法。以此异前。渐修五行以此异
后。故称为别。言四门者。观幻化见思虚
妄色尽别有妙色。名为佛性。大经云。空空
者即是外道。解脱者即是不空。即是真善妙
色。如来秘藏不得不有。又我者即如来藏。
如来藏者即是佛性。如来藏经云。币帛裹金
土摸内像。凡有十譬等。即是有门也。空门
者。大经云。迦毗城空。如来藏空。大涅槃空。
又云。令诸众生悉得无色大般涅槃。涅槃非
有。因世俗故名涅槃有。涅槃非色非声。
云何而言可得见闻。即是空门。亦空亦有
门者。智者见空及与不空。若言空者。则无
常乐我净。若言不空谁复受是常乐我净。
如水酒酪瓶不可说空及以不空。是名亦
空亦有门。非有非无门者。绝四离百。言语
道断不可说示。涅槃云。非常非断名为中
道。即是其门也。如此四门得意通入实相。
若不得意伏惑方便次第意耳。涅槃名为菩
萨圣行。大品名为不共般若。此皆是别教四
门意。非今所用也。圆教四门妙理顿说异
前二种。圆融无碍异于历别。云何四门。观
见思假即是法界具足佛法。又诸法即是法
性因缘。乃至第一义亦是因缘。大经云。因
灭无明。即得炽然三菩提灯。是名有门。空
门者。观幻化见思及一切法。不在因不属
缘。我及涅槃是二皆空。唯有空病空病亦
空。此即三谛皆空也。云何亦空亦有门。幻化
见思虽无真实分别假名。则不可尽。如
一微尘中有大千经卷。于第一义而不动。
卷六 第 75b 页 T46-0075.png
善能分别诸法相。亦如大地一能生种种
芽。无名相中假名相说。乃至佛亦但有名
字。是为亦有亦无门。云何非有非无门。观
幻化见思即是法性。法性不可思议。非世
故非有。非出世故非无。一色一香无非中
道。一中一切中。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岂有
见思而非实法。是名非有非无门。云何一门
即是三门。一门尚是一切法。何止三耶。所以
者何。观因缘所生法是初门。一切皆初门。
初门即空。一空一切空即是第二门。此初门
即假。一假一切假即是第三门。此初门即中。
一中一切中即是第四门。初门既即是三门。
三门即是一门。但奉一门为名。虽有四
名理无隔别。如上依无生门破见思者。
即是空门。一门一切门不独无生而已。一破
一切破非止破见思而已。从假入空一空
一切空。非但空空生死而已。如是义者。即
是圆教四门正是今之所用也。若尔。何用前
来种种分别。但凡情闇钝不说不知。先诱开
之后入正道。法华云。虽说种种道其实为
一乘。若得此意终日分别无所分别。涅槃
名为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法华名正直舍方
便但说无上道。大品名为一切种智知一切
法。净名称为入薝卜林不嗅馀香。华严称为
法界。即是此四门意也。上无生门破假。若得
其意者乃是圆教之门。非方便门也。所以
称为破法遍云云。

○第二从空入假破法遍
者。即为四。一入假意。二明入假因缘。三明
入假观。四明入假位。入假意者。自有但从
卷六 第 75c 页 T46-0075.png
空入假。自有知空非空破空入假。夫二
乘智断亦同證真。无大悲故不名菩萨。华
严云。诸法实性相二乘亦皆得。而不名为
佛。若论自行入空有分。若论化物出假则
无。菩萨从假入空自破缚著不同凡夫。从
空入假破他缚著不同二乘。处有不染。
法眼识药慈悲逗病。博爱无限兼济无倦。
心用自在。善巧方便如空中种树。又如仰
射空中筈筈相拄不令堕地。若住于空则
于众生永无利益。志存利他即入假之意
也。

○入假因缘者。略言有五。一慈悲心重。初
破假时。见诸众生颠倒狱缚不能得出。起
大慈悲爱同一子。今既断惑入空。同体哀
伤倍复隆重。先人后己与拔弥笃。二忆本
誓愿者。本发弘誓拔苦与乐令得安隐。
今众生苦多未能得度。我若独免。辜违先
心不忘本怀。岂舍含识。入假同事而引
导之。二乘初业不愚于法。亦有大愿隔生
中忘。退大取小众圣所呵。菩萨不尔。如母
得食常忆其儿。三智慧猛利。若入空时。即
知空中有弃他之过。何以故。若住于空则
无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具足佛法。皆不能
办。既知过已。非空入假。四善巧方便。能
入世间。虽生死烦恼不能损智慧。遮障留
难弥助化道。五大精进力。虽佛道长远不
以为遥虽众生数多而意有勇。心坚无退
精进发趣。初无疲怠。是名五缘。如此五意
与净名经同。彼文有三种慰喻。先明观身
无常等是入空慰喻。最后云。当作医王是
卷六 第 76a 页 T46-0076.png
入中慰喻。中间是入假慰喻。即有五意。以
己之疾悯于彼疾。即是同体大悲。当识宿
世无数劫苦。岂非本誓。当念饶益一切众
生。岂非知空之过。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即
是善巧方便。勿生忧恼常起精进。即是第
五意。此义与彼文悬合云云。从空入假四
法。若无。决不能出。利根一种今当分别。但
住空声闻未必钝根。入假菩萨未必利根。
如身子智利而不出假。当用四句释之。
或根利住空。或根钝住空。或根利入假。或
根钝入假。譬如身羸无力而胆勇成就。入
险破敌前无横阵。自有身力雄壮胆勇复
强。左推右荡无能当者。自有身力虽多怯
弱畏惧。虽有好力望阵失胆。自有无力
无胆两事不具。何能有功。今住空之人亦
有两种。出假亦然。具五缘者如有亲有约
有策有力有胆。故能入假。智根虽钝四事
因缘亦能入假。声闻之人虽有利智全无
四事。故不能入假也。

○三明入假观者。即
为三。一知病。二识药。三授药。知病者知见
思病。知见根本知起见因缘。知起见久
近知见惑重数。云何知见根本。我见为诸
见本。一念惑心为我见本。从此惑心起无
量见。纵横稠密不可称计。为此见故造众
结业。堕坠三途沈回无已。如旋火轮若欲
息之应当止手。知心无心妄想故心起。亦
知我无我颠倒故我生。颠倒及妄想息者。即
是根本息枝条自去。云何知见起因缘。因缘
不同生见亦异。何以得知。内外相故知。内
卷六 第 76b 页 T46-0076.png
外相者。众生居处相异。时序寒热国土高低。
产育精粗食物浓淡。处所异故果报相异。虽
土风所出蓄散丰俭。或有或无或得或失。
贫富饥饱云云。形貌相异。矬长端丑伟瘠健
病云云。根性欣恶相异。忽荣弃位樵渔自
乐。扣牛干相负鼎邀卿。专文专武耽酒
嗜味。多贪多奢多瞋多喜多痴多黠。如是参
差百千万品。直置人道各各殊别。何况异类
不可胜言。如此依正种种不同者。必知业
异。业异故起见异。是故则见末知本见外
识内。云何知起见久近。知如是见积累重
沓。非止一世。知如是见近世所起。知如是
见此世适起。知如是见未来方盛。云何知
见重数多少。从一有见派出三假。又从三
假派出四句。三假合十二句。又从四句出
四悉檀。十二句合四十八悉檀。又一悉檀派
出性空相空。四十八悉檀合有九十六性相
空。一一句各有止观。合一百九十二句止观。
就前根本都合三百四十八句。此就信行
人如此。法行人亦如是。信行转为法行亦
如是。法行转为信行亦如是。就四人合
有一千三百九十二句。此约一有见如此。
无见亦如是。亦有亦无见亦如是。非有非无
见亦如是。就四见有五千五百六十八句。
单四见如此。复四见亦如是。具足四见亦
如是。就三种四见合有一万六千七百四
句不可说见。如初有见但有一千三百九十
二句。是则合有一万八千九十六句。此是所
破如此。能破亦如是。能所合论则有三万
卷六 第 76c 页 T46-0076.png
六千一百九十二句。自行如此。化他亦如
是。自行化他都合七万二千三百八十四句。
若更约六十二见八十八使。论三假四句等
者。则有无量无边不可穷尽。病相无量菩
萨悉知。知若干句共成此见。知若干句共
成彼见。深浅轻重。善巧分别而无僻谬。是
名知集。既知集已亦能知苦。苦集流转精
晓本末。又入空之前遍观见思总知病相。
为出假方便。后用一门断惑入空。若出假
时分别见思照之则易。薄修止观法眼则
明。二乘入空专依一门。无此弄引教二弟
子谬授于药。又少五意。何能入假。而菩萨
善巧大悲本愿大精进力。或寂诸想而发法
眼识知见病。或观达见法发道种智明了
惑法。若不悟者但精进力勤研止观。内因既
熟外被佛加。或冥或显豁然开悟。于诸见
病句句明了。如于镜中见诸色像。自识识
他谛审无碍。次明知思病本知思起因缘。
知思起久近。知思病重数。三意例见病可
知。思假以痴为本云云。重数者。九地则有
八十一品。初一品有三假有四句止观。三
假合十二句。一句即有信解见得。各各用四
悉檀。信法各有八合则十六番。此信法互有
转义复为十六。合前则有三十二句。一句
既三十二句。十二句三假合有十二句。则
有三百八十四句。一一句复有性相二空。则
合有七百六十八句。足前合为一千一百五
十二句。含根本合为一千一百六十四句。
一品如此九品合有一万四百七十六句。欲
卷六 第 77a 页 T46-0077.png
界九品如此。三界九品合有九万四千二百
八十四句。所破如此能破亦然。能所合有
十八万八千五百六十八句。自行如此化他
亦然。合有二十七万七千一百三十六句止
观。若细论一一品复有无量品。一一禅复有
无量禅。通明背舍等。直置诸禅发时已自不
可说。况复禅禅品品。品品之内复有三假
四观等句。其数难知。若准见惑四十里水。
此缘一谛应是一十里水。不横起故称之
一渧。重数甚多亦可十里。二乘直入故不分
别。菩萨初破思假已作方便。先总知竟。今
出假修观助开法眼。通用止观为知假之
门。别修各有方法。息诸缘念名止。缘此思
假名观。大悲本愿大精进力。诸佛威加豁然
开解。得法眼见。道种智知。分别思假病相
分明云云上见思重数虽烦。知之何妨。如
五部律不填人胸对缘行事能自正正他。
学此诸句即行即用。自行化他随意无碍。

○二入假识药者。病相无量药亦无量。略言
为三。一世间法药。二出世间法药。三出世
间上上法药。大品有三种法施三归五戒
十善道四禅无量心等。名世间法施。二出
世间法施。三出世间上上法施。可知云云释
论云。何惠用世间法施。譬如王子从高堕
下。父王爱念积以缯绵于地接之。令免
苦痛。众生亦尔。应堕三途。圣人悯念以世
善法权接引之令免恶趣。然施法药凡愚
本自不知。皆是圣人托迹同凡。出无佛世
诱诲童蒙。大经云。一切世间外道经书皆是
卷六 第 77b 页 T46-0077.png
佛说。非外道说。光明云。一切世间所有善
论。皆因此经。若深识世法即是佛法。何以
故。束于十善即是五戒。深知五常五行义
亦似五戒。仁慈矜养不害于他。即不杀戒。
义让推廉抽己惠彼。是不盗戒。礼制规矩结
发成亲即不邪淫戒。智鉴明利所为秉直中
当道理。即不饮酒戒。信契实录诚节不欺。是
不妄语戒。周孔立此五常为世间法药救
治人病。又五行似五戒。不杀防木。不盗防
金。不淫防水。不妄语防土。不饮酒防火。又
五经似五戒。礼明撙节此防饮酒。乐和心
防淫。诗风刺防杀。尚书明义让防盗。易
测阴阳防妄语。如是等世智之法。精通其
极无能逾无能胜。咸令信伏而师导之。
出假菩萨欲知此法。当别于通明观中勤
心修习。大悲誓愿精进无怠。诸佛威加豁然
明解。于世法药永无疑滞。然世法药非毕
竟治。屈步移足虽垂尽三有。当复退还。故
云。凡夫虽修有漏禅。其心行穿如漏器。虽
生非想当复退还。如雨彩衣其色駮脱。
世医虽差差复还生。此之谓也。次明知出世
法药者。如大经云。或说信为道。或说乐
欲。或说不放逸。或说精进。或说身念处。或
说正定。或说修无常。或说兰若处。或说为
他说法。或说持戒。或说亲近善友。或说修
慈等也。又如诸经中。或一道为药如一行
三昧。如佛告比丘他物莫取。一切法皆是
他物。于一切法不受成罗汉。如前所明单
复诸见皆悉不受。或二道为药定爱智策。二
卷六 第 77c 页 T46-0077.png
轮平等。或三法为药谓戒定慧。或四法为
药谓四念处。或五法为药谓五力。或六法
谓六念。七觉。八正道。九想。十智。如是等增
数明道。乃至八万四千不可称数。或众多
一法。乃至无量一法。不可说一法。或众多十
法。无量十法。不可说十法。是一一法有种种
名。种种相。种种治。出假菩萨皆须识知。为
众生故集众法药。如海导师。若不知者不
能利物。为欲知故一心通修止观。大悲
誓愿及精进力。诸佛威加法眼开发。皆能了
知如观掌果。又知出世上上法药。约止观
一法为药者。谓一实谛。无明心与法性合
则有一切病相。观此法性尚无法性。何况
无明及一切法。或二法为药即是止观。体达
心性虚妄休息。或三法为药即是止观。及随
道戒任运防护。又三三昧。从假入空名空三
昧。亦不见空相名无相三昧。生死业息名
无作三昧。或四法为药谓四念处。诸见皆依
色。此色非污秽非不污秽。受诸见思非
苦非乐。诸见想行非我非无我。诸见思心
尚非心。岂是常无常。或五法为药即是五
根。修止观时无疑。名信根。常念止观不
念馀事即念根。止观不息即精进根。一心
在定即定根。四句体达无性故即慧根。五
根增长名为五力。或六法为药谓六念处。
以止观觉见思惑即是佛法界。不破法身
名念佛。常忆持止观不分别止观一异相。
名念法。止观理和是无为相。故名念僧。止
观有随道戒。名念戒。止观即第一义。名念
卷六 第 78a 页 T46-0078.png
天。止观舍见思惑。名念舍。或七法为药者。
止是除舍定三觉分。观是择喜精进觉分。念
通两处。或八法为药。四句破假名正见。动
发正见名思惟。依此修行名正业。说此止
观名正语。不以邪谄养身为正命。不离
不忘名正念。止名正定。无间念名精进。或
九法为药者。谓四见是污秽五阴。五阴变坏
名色变想。乃至九云云。或十法为药即十
智。见思两假是集苦智。止观是道智。二十五
有不生是灭智。知三界皆尔是比智。以世
间名字故说即世智。知他众生亦然是他心
智。知诸法差别是等智。知苦集尽名尽智。
无漏之慧名无生智。当知止观为益众生
随根增减。既得为十。亦得为恒河沙佛法
也。譬如神农尝草立方。或一药二药乃至
十药为方。众多药为方。为病立方。非无
因缘。入假菩萨亦复如是。知诸法门。一法
二法至无量法。或为一病或为兼病。又如
诸药皮肉汁果。根茎枝叶。各各如是。山海
水陆四方土地各有所出。采掘乾湿各各有
时。又知诸药各有所治。入假菩萨知众生
根。识所宜法亦复如是。知此一一法乃至
多法。是其乐欲。知彼一法二法。非其乐欲。
知此一法二法是其便宜。非其便宜是对
治。非对治是入第一义。非入第一义。皆审
识之。欲治一病一药即足。欲为大医遍
须诸药。二乘治惑一法即足。菩萨大誓须
一切知。又如大地产药而分剂作方。如大
河水分剂升合不过不减。法药亦尔。于一
卷六 第 78b 页 T46-0078.png
寂定开无量止。于一大慧开无量观。皆实
不虚。又如众生病缘种种不同。诸病苦痛
种种不同。诸药方治种种不同。病差因缘种
种不同。汤饮吐下。针炙丸散。得差之缘亦
复非一。入假菩萨亦如是。知一切众生见思
烦恼集不同。是知集。知一切众生善恶苦
果不同。是知苦。知一切法门。是知道。知一
切众生入證不同。是知灭。种种四谛入假菩
萨无不遍知。
摩诃止观卷第六(上)


摩诃止观卷第六(下)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复次神农本方用治后人未必并益。华他扁
鹊观时观药更立于方。所以者何。乡土有
南北人有儜健。食有咸淡药有浓淡。病有
轻重。依本方治不能效益。随时制立仍得
差愈。佛初出世众生机熟。逗根说法无不
得悟。后代浇漓情惑转异。直用佛经于其
无益。菩萨观机通经作论。令众生得悟。
唯悟益彼是入假正意。岂可守旧壅于化
道耶。释论云。依随经法广立名字。而为作
义名为法施。菩萨为修如此慧故。大悲誓
愿勤精进力。通修止观。诸佛加威豁然鉴
朗。于入假智而得自在。

○三应病授药者。
既知苦集之病。又识道灭之药。若众生无
卷六 第 78c 页 T46-0078.png
出世机。根性薄弱不堪深化。但授世药。如
孔丘姬旦制君臣定父子。故敬上爱下。
世间大治。礼律节度尊卑有序。此扶于戒
也。乐以和心移风易俗。此扶于定。先王至
德要道此扶于慧。元古混沌未宜出世。边
表根性不感佛兴。我遣三圣化彼真丹。礼
义前开大小乘经然后可信。真丹既然。十方
亦尔。故前用世法而授与之云云。又授出
世药者。十种因缘所成众生根性不同则是
病异。随其病故授药亦异。谓下中上上上。
下根四义。一者志乐狭劣。二行力微弱。三五
浊障重。四智慧极钝。乐小法故说生灭法。
行力微弱修事六度。五浊障重勤苦对治。智
慧钝故断淫怒痴。名为解脱。是为授因缘
生法之药。治下根病也。虽是下根欣乐
不同。诸圣作论复开为四。乐闻有者说阿
毗昙生其小善破其五浊。因此方便见于
真谛。乐闻无者论成实论生其小善破
恶入真。乐闻有无说昆勒论生善破恶
入真。乐闻非有非无者为说离有无经
生善破恶入真。是为入假菩萨作四论申
四门。授四药治诸病云云。次中根人授药
者。此人心志小强行力小胜。宜生理善。五
浊障轻智慧小利。赴其乐欲为说因缘即
空。闻生理善破于恶因见第一义。是为
授即空药治中根人。此又为四。谓下中上
上上。即是四门入池。例前云云。次观上根
人授药者乐欲心广善根开阔。五浊已除智
慧又大。授无量四谛生界外善。次第断五
卷六 第 79a 页 T46-0079.png
住得入中道。是为授即假药治上根人。
就此又为四。即是四门授药。例上可知。次
观上上根授药者。此人乐欲乃至智慧悉无
与等。故名上上。为如理直说善如空生。障
如空灭。入究竟道。是名授即中药治上上
根人。亦有四门授药治病云云。若入空观
尚无一法。何有诸法。今授十六道灭治十
六苦集。正是入假。随其类音妙声遍告。发
彼耳识转度入心。令得服行各获利益。如
一云所雨。而诸草木各得生长。云云。

○四
明入假位者。一先历教判位。二明利益。
三结破法遍。人意咸言。先除见假后却思
惟。入空之果尚已迢遰。出假化物非已所能
望崖自绝。今当分别假位不同。夫三乘之
初不愚于法。皆欲求佛厌患生死喜多退
转。譬如有人俱闻他方有七宝山。翘心束
脚。若念路艰险便退不前行人亦尔。畏惧
生死退大沈空。后闻菩萨胜妙功德。自惟
败种泣动大千。不待所因而怀忧悔。若
依此义。但有入空便无入假事也。若三藏
菩萨初修空狼伏烦恼羊而不断结。若
断结者。则无六度功德身肥。是初阿僧祇
位也。二僧祇烦恼脂消功德转肥。三僧祇正
入假位利益众生。此下根人也。中根二僧
祇已伏烦恼肥六度身。即能化物。岂待三
耶。上根初发心时。为度一切誓求作佛。因
闻他说心已明解深识真理。为度他故不
求断證。心又一转我应度他。不应不度
当勤分别一切药病。何以故。五事重故。如
卷六 第 79b 页 T46-0079.png
人将儿过险自既安隐。那得掷儿。虽自知
空而不弃舍。是为初心即能入假不待至
二僧祇也。通教位者。人多执经云。八地修
出假。或六地七地断结与罗汉齐方修出
假。此一途之说必不全尔。但佛为三根分
别。下根断惑尽。方能出假。佛于法华中破
其取涅槃心劝发无上道起方便慧。二乘
既然。极钝菩萨亦应同此说。今判此为下
根耳。中根者断见惑已。生死少宽。思任运
断。第二地名菩萨神通。从此已去即能入
假。上根者。初心闻慧即能体达见思即空。
已为众生作依止处。何须七地方出假耶。
若七地者。为大品所呵。有大鸟身长三百
由旬。而无两翅从天而堕。若死若死等苦。
菩萨亦如是。从初一向专修于空至于六
地。是为三空身肥假翅不生。若堕二乘方
便道名死等苦。若堕初果名之为死。若见
尽是死等。若无学是为死。是鸟欲还天上
可得去不。堕无学地欲发菩萨心永不
能得。如人被阉不能五欲。华严大品不
能治之。唯有法华能令无学还生善根
得成佛道。所以称妙。又阐提有心犹可作
佛。二乘灭智心不可生。法华能治复称为
妙云云。别教之人十住心后。十行之位修假
方便。何以故。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功德名
为行云云。下根也。十住初心即能入假已
得无漏。一受不退即能出用。何须至十行
方起大悲。中根也云云。又别教初心不愚
于法。达解一切功德犹如幻化。于名字不
卷六 第 79c 页 T46-0079.png
滞而修方便。具五因缘。以益众生。上根也。
圆教十信六根净时。即遍见闻十法界事。若
是入空尚无一物。既言六根互用。即是入
假位也。又五品弟子正行六度广能说法。
即是入假之位。何必待六根净耶。又初心之
人能知如来秘密之藏圆观三谛。尚能即中
岂不即假。大品云。初坐道场尚便成正觉。
转法轮度众生。又六即料简。便有出假之
义何须待至五品耶。上来诸教皆有三位。
若定判者。应取下根以明其位。则有二义。
一依教故。二决不退转入假行成。中上乍
有进退故不约其论位。既有三根出假。例
应三根入空。谓情入。似入。真入情入者。触
人能入非谓散情。缘谛之观。于似真之前
与空法尘相应若尔何益。此有情益。若益
无退。不并退。设退能忆念数修后致大益。
问。通别上根能入空出假。与圆何异。答通
人出入不能即中。别人次第出入不能一
心。圆人一心出入亦能别出入。谓多入中少
入二。多入二少入中。多入空中少入假。
多入假少入空中。多入假中少入空。多入
空少入假中。虽别增减而三谛不缺。若尔。
则非次第之别。然尚能为胜别。况不能为
劣耶。二明入假利益者。菩萨本不贵空而
修空。本为众生故修空。不贵空故不住。
为益众生故须出。故有从真起应法眼
称机。应以佛身得度。即作佛身说法授
药。应以菩萨二乘天龙八部等形得度。而
为现之。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乃名利益。三
卷六 第 80a 页 T46-0080.png
藏菩萨虽复出假有漏神通非真起应。世
智分别非法眼明。虽利众生而非成就。虽
作佛事非净佛土。止是少分教化为益甚
微云云。若通教入假虽分别药病但依二
谛。诊病不深。识药不远。但是作意神通非
真起应。应有始终为作父母师长。世世结
缘处处调伏。动经无量阿僧祇劫。善根若熟
即生王宫。道树作佛。渐顿度人。乃至入涅
槃。舍利住世久久利益。有始有终乃名为
应。无而欻有暂出还没。故非真应。一时片
益不名成就。灰身入灭非净佛土。别教十
行入假利益义同通教。若登地时得如来一
身无量身。湛然应一切。尔时知病尽病渊
源。尔时识药穷药府藏。尔时授药如印不
差。真道种智最胜法眼。所可应化任运普
周。和光同尘结缘之始。八相成道以论其终。
亦名为化亦名为应。其见闻者无不蒙益。
有所施为是净佛国土。入假利益皆实不
虚。登地既然后地例尔。乃至圆教初住入假
真实利益。乃至后心亦复如是。若得此意
料简变化即识真伪。所以者何。魔亦能以
有漏心作无漏形变为佛像。老子西升亦
云作佛化胡。诸外道等变释为羊停河在
耳。世智五通靡所不作。如是邪化无量无
边。尚非三藏五通化。云何得是别圆任运真
化。化语多种无眼之人谬生信受。能深观察
不可雷同。故知从法身地垂应十界度脱
众生。如此入假真利益位。三结破法遍者。
未发真前随所计著百千万种皆名为见。
卷六 第 80b 页 T46-0080.png
如盲问乳非乳真色。若绳若杵何关象事。
呓言之见见即是假。故历单复具足以观破
之。破若不遍不得入空。见思若尽乃名破
法遍也。就文字论乃当如此。意则不然。
见思即是无明。无明即是法性。见思破即是
无明破。无明破即是见法性。入实相空。方
名破法遍也。从空入假破法遍亦尔。假有
无量病法药法授药法。分别此三有所不
达。不名破法遍。未发法眼之前虽有分
别。分有所见不名破遍。六根净时分别一
病有若干种。解一句法达无量句。十方诸
佛说法一时受持。是为相似气分。障通无知
既破。双照二谛方名破法遍也。举要而言。次第破者则不名遍。不次第破乃名为
遍耳。前观法重沓既多。恐人迷故约二观
后。结破法遍也。

○第三明中道止观破法
遍者。前生不生止观破法遍。一往似自行。
次不生生止观破法遍。一往似化他。今不生
不生止观破法遍。一往似双非自他又双
照自他。生不生即不生生。亦即不生不生。自
即不自亦非自非不自。不生生即生不生。
亦是不生不生。他即非他亦非他非不他。
不生不生即生不生。亦是不生生。亦是不双
非。亦是不双照。种种分别令易解故作如
前说耳。就此为四。一修中观意。二修中
观缘。三正修中观。四明位利益。其意者。三
藏中菩萨偏用世智照俗。二乘偏用析假
入真。佛二谛周足异于弟子。假设第三观。
设作离有离无之说。秖是离有无二见。实
卷六 第 80c 页 T46-0080.png
无别理可观。故不须第三观也。通教二乘
偏用体法入真。菩萨慈悲入假。唯佛俱照。
道观双流异于弟子。亦假设第三观。亦无
别理异于真谛。开善所执佛果不出二谛
外。即此义也。虽无别理而得有真如幻如
化不生不灭中道之名。亦得有中道之义
者。佛满字门通通通别。钝根止能通通不
能通别。故此教得有别接之义。利者被接
更用中道。不被接者不须第三观。别接义
如显体中说云云。别教若作二谛三谛皆
元知中道。若作三谛可解。若作二谛者。
中道为真有无为俗。照此二谛从容中当
名中道。二用无偏名双照虽作二名中理
亦显。此理玄深根钝障重。如眼闇者穿针
不谛。云何穿针。为常理故先破取相慧眼
见空。次破无知法眼见假。进修中道破
一分无明开一分佛眼见一分中。方是真
因。因果圆满乃名为佛。二谛非正意故不
名因。例如小乘方便伏惑不见真。不名
修道。发见谛后具真修道始是真因。无学
为真果。别教例尔。二观既是方便必须于
中。虽复必须要前二观。二观若未办亦不
暇第三观也。圆教初知中道亦前破两惑。
奢促有异。何以故。别除两惑历三十心。动
经劫数然后始破无明。圆教不尔。秖于是
身即破两惑。即入中道一生可办。譬如
贼有三重。一人器械钝。身力羸智谋少。先
破二重更整人物方破第三。所以迟回日
月。有人身壮兵利。权多。一日之中即破三
卷六 第 81a 页 T46-0081.png
重不待时节。以此喻之其义可见。又如
两铁。一种种烧治方有利用。一是古珠即烧
即利。为是义故。圆教初心即修三观不待
二观成。以是义故即须明第三观也。

○二
修中观因缘者。略为五。一为无缘慈悲。二
满弘誓愿。三求佛智慧。四学大方便。五修
牢强精进。一无缘慈悲者。即如来慈悲也。此
慈悲与实相同体。不取众生相故非爱见。
不取涅槃相故非空寂。非空寂故非法缘
慈悲。非爱见故非众生缘。无二边相故名
无缘。大经云。缘如来者名曰无缘。普覆法
界拔除苦本与究竟乐。上两观慈慈有边
表。如来慈者即无齐限。上两观慈与菩萨
共。无缘慈者独在如来。上两慈无所包含。
如来慈者具一切佛法十力无畏。是如来藏
诸法都海。故大经云。慈若有若无。非有非无。
如是之慈乃是诸佛如来境界。当知慈具三
谛也。迦叶赞云。今我欲以一法赞。所谓慈
心游世间。是慈即是大法聚。是慈即是真解
脱。解脱即是大涅槃。上慈作意乃成。此慈任
运无请为依。手出师子令彼调伏。如慈石
吸铁无心而取。夫铁在障外石不能吸。众
生心性即无缘慈。无明障隔不能任运吸取
一切。今欲破无明障显佛慈石。任运吸取
无量佛法无量众生。欲修此慈非中道观。
谁能开辟。如水生火水不能灭。还用火灭。
此无明障依两观生。两观所不能除唯中
道观乃能破耳。为是因缘修第三观也。二
满本弘誓者。初发心时起四弘誓。与虚空
卷六 第 81b 页 T46-0081.png
等。空假两观知苦断集犹如枝叶。所未知
断喻若根本。空假两观修道證灭犹如灯
炬。诸山幽闇力不能明。虽修两观誓愿未
满。譬如百川不能溢海。娑伽罗龙王所霔
泉池一霔即满。中道正观亦复如是。知一切
苦断法界集。修无上道證究竟灭。为满
本愿故须修第三观。三求佛智慧者。即是
如来一切种智知。佛眼见广大深远横竖觉
了。究竟具足。上两观眼智比于佛法。犹如
盲人闇中想画不能睹见。坠落坑坎云何
得前。若修中道如有目足到清凉池。除
二边热闷醒觉休息。饮服其水冷滑香甘。
是名佛智知。见其池相方圆深浅。水色清
净。是名佛眼见。欲得如来实相眼智非
止观不成。故修第三观。四学大方便者。
即是如来无谋善权无方大用。住首楞严种
种示现。不可思议巧方便力。示诸众生虚空
中风。劫烧负草令无烧害。此为难事故须
善巧。如弥勒先为天子说不退行。净名即
弹云。从如生得菩提耶云云。无菩提勿
起此见。既破见已即说寂灭是菩提。不二
是菩提。一切众生即是菩提云云。天子闻玄
悟无生忍。是二大士槌砧更扣。令难悟者
悟悟难悟法。若无方便云何利他。又如
来初出不即说大。种种方便譬类言辞。引
导众生令离诸著。然后开佛知见示以一
乘。是故殷勤称叹方便。真实得显功由善
权。故言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一乘。更以异
方便助显第一义。佛智叵思议方便随宜
卷六 第 81c 页 T46-0081.png
说。佛意难可测无有能得解。以百千方
便令钝根者妙契寰中。上二观智力用轻
微。如富楼那化彼外道反见蚩弄。文殊暂
往师徒靡风。欲得如来此方便者。若非中
观所不能成。故修第三观也。五大精进
者。欲为大事大用功力。法华云。如有勇
健能为难事。不动不退方名萨埵。不顾
身命何况财物。虽得菩提犹尚不息何况
未得。上两观功微赏少。中观功盖天下赏
穷解髻。为大精进修第三观。修中道因缘
甚多。为对出假观略说五耳云云。

○三正
修中观者。此观正破无明。无明悬绝非眼
虑见知云何可观。例如初观观真。真无色
像亦无方所。但观阴入界心三假之惑四
句推求。巧修止观。得无漏发名为见真。次
观观假假复云何。但观空智能令不空于
一心中点示万行。即发法眼遍知药病。故
名假观。今观无明亦复如是。观二观智
当彼破惑名之为智。今望中道智还成
惑。此惑是中智家障。故言智障。又此智障
于中智中智不发。故名智障。前言智能障
后言智被障。例如六十二见。见名慧性慧
即世智。若望无漏此慧性与见思合能障
于真。此二谛智与无明合障于中道亦复
如是。又能障是惑。所障是中智。能所合论故
言智障。云何观此二智即是无明。若言是
明种智现前。洞识诸佛十力无畏一切诸法。
圆足觉了可得是明。而今不尔岂非无明。
观此无明即为三番一观无明。二观法性。
卷六 第 82a 页 T46-0082.png
三观真缘。一观无明者。空假之智与心相
应。观此二智为从法性生。为从无明生。
为从法性无明合生。为从离生。若从法
性法性无生。若从无明无明不实。亦不关
中道。若合共生则有二过。若从离生则无
因缘。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云云。如是广破
如上因成中说。作此观时泯然清净。心无
依倚亦不住著不觉不知。能观所观犹若
虚空不可说示。虽未发真于四句中决
定不执。譬如闇中遥望株杌不审人杌。人
应六分动相。杌无六分是不动相。久住观
之心谓是杌亦不明了。起四句执即喻动
相。动喻无常相不动喻常。久观不已定知
是常。不起四执而无明未破犹不了了。虽
不了了定知一常一切常。行大直道无留
难故。前见思尘沙久已穿彻。唯二观智即喻
金刚观破智障名观穿观。安心此理名观
达观此理不可思议名第一义空。待二乘顽
境之空名为智慧。而此法性非智非不智。
是为中观具三义也。复次体达智障无明。
无自他性共无因性毕竟不可得。如持戒比
丘观无虫水。此中动者虫耶尘耶。虫即生相
尘无生相。谛观不已虽知是尘亦不明了。
若谓无明有四性。性是生动。若无四性无
性无生动。虽知不动亦不决定。虽不决
定而决定观常住不动。前生死涅槃二边流
动。上两观已止。唯有无明回转未息。今达
心本源无明寂静名止息止。安心此理名
停止止。常住之理非止非不止。对无常动
卷六 第 82b 页 T46-0082.png
故言为止。即是非止非不止。是名中止具
三义也。复次智障心中。即有三假四句止
观。信法回转四悉檀巧修。皆例如前说。如
是四句即是观门。若离此四无修观处。善
巧方便因门而通得见中道。见中道时非
即四观。若于一观得入。馀句即融不须更
修。若未通入。但勤修四句方便取悟。若执
此四即为所烧遮壅不通。若无执滞即是
观无明四句得悟也。二约法性破无明
者。上四句观于智障求无明生。决定叵得。
或生一种解。或发一定。决谓无明即是法
性。如此计者非是悟心。但发观解。如闇见
尘杌决谓尘杌。即当移观观于法性。为
当无明心灭法性心生。为当不灭法性心
生。为当亦灭不灭法性心生。为当非灭
非不灭法性心生。若无明灭而法性生者。灭
何能生。不灭生者明无明并。共生者即有二
过。离则不可。不自不他不共不无因。如是
四句一一句中。信法回转四悉善巧。即能得
悟。通四门池。虽未得悟。决定谓此中道
观智能破无明。常如是学更不馀修也。三
约真缘破无明者。观此观智待谁得名
为智为非智。若横待者。十方诸佛是智是
明。待我无智明也。若竖待者。我于将来
破除盲冥而得大明。待今是无智无明。如
是智明为是缘修。为是真修。真缘合修。离
真离缘。若缘修者缘是无常。云何生常。若
是真修真不应修。释此有两家。一云。缘修
显真修。二云。缘修灭真自显。真自显是自
卷六 第 82c 页 T46-0082.png
生。由缘显是他生。真缘合是共生。离真缘
是无因生。四句求智不可得。亦不得无智。
何以故。待智说无智智无故无所可待故
无智亦无。若执真缘为是者。不能发中俱
是障智。若不执者即是四门。若得契理理
非真非缘。非共非离不可说示。若有机
缘亦可四说。悉檀方便无复定执。随缘异
说闻即得道。所谓从无常生于常。大经云。
因是无常而果是常。又云。从伊兰子生栴
檀树。或时云。从法王种性中生即是真修。
或言。因灭无明则得菩提灯。或言。非内
观非外观而得是智慧云云。无得之得以
是得无所得。入空意。无所得即是得。入假
意。得无所得皆不可得。双照得无得即中
意。诸菩萨等或偏申一门。如天亲明阿梨
耶识为世谛。别有真如。此是论之正主。禅
定助道皆是陪从庄严耳。如中论申毕竟空
空为论主。其馀亦是助道耳。馀门亦应有
菩萨作论申之。作论异说岂离四门因门
有殊契会不异。若得此意何所乖诤苦兴
矛盾。若用四门修观者。或乐或宜或对或
入。一门既尔馀门亦然。观行虽别得道何异。
经论为缘不同。古来诤竞难可通处。用此
解释。冰冶云销。如此观行契教根理。印会
允合有何是非。明眼之人依义不依语。有
智之者必不生疑。无目无解徒劳悯怪讵
可益乎。问。无明即法性法性即无明。无明破
时法性破不。法性显时无明显不。答。然。理实
无名对无明称法性。法性显则无明转变
卷六 第 83a 页 T46-0083.png
为明。无明破则无无明。对谁复论法性耶。
问。无明即法性。无复无明与谁相即。答。如
为不识水人指水是水指水是水。但有
名字。宁复有二物相即耶。如一珠向月生
水向日生火。不向则无水火。一物未曾
二。而有水火之珠耳。四修中观位者。前两
止为中道双遮方便。两观是双照方便。因此
遮照得入中道。自然双流自然双照。修此
双流凡有三处。若别接通者。七地论修八
地论證。别教十回向论修登地论證。如此
修證高远迢遰。初心众生尚不得修乾慧。
云何能證八地耶。此中道观于凡无益。又
初心尚未入十信至回向。若无回向岂得
修中。无修则无證。此中道观于凡夫人望
崖无益。今明圆教五品之初。秖是凡地。即
能圆观三谛修于中空坐如来座。修寂灭
忍著如来衣。修佛定慧以如来庄严而自
庄严。修无缘慈入如来室。始从初品进入
第五相似法起。见鹄知池望烟验火。即是
相似位人入六根清净也。例如外道不修
念处永无煖分。二观亦尔。不修中道似解
不发。今五品修中能生似解。转入初住即
破无明。故华严解初住云。无染如虚空。清
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正使及习一时皆尽
无有遗馀。初发过牟尼。此之谓也。始自初
品终至初住。一生可修一生可證。不待位
登七地。尔乃修习。何暇欢喜始入双流。前
教所以高其位者。方便之说。圆教位下者。
真实之说。法华云。如此之事是我方便。诸佛
卷六 第 83b 页 T46-0083.png
亦然。今当为汝说最实事。即此意也。复次
三藏菩萨坐道场时犹是具惑。故无双流。
双流位在佛耳。通教有别来接者双流位
在八地。别教双流位在初地。故渐渐引之。
其位稍低。实意弥显也。虽言初住破一分无
明是双流位。此是略语。譬如举帆一日三
千略言一日耳。又如禅有九品此亦大较。
如佛得四禅身子不知。身子入四禅目连
不知。目连入四禅诸比丘不知。如此往推
禅不啻九品。初住亦尔。言一品者亦无量
品。此位能遍法界作佛事。不可限量。如
首楞严华严中广说。尚示八相何况馀耶云
云。前两观后已结成破法遍如上说。今中
道正观观无明法性。不依二边不依四句。
毕竟清净无倚无著。故净名云。稽首如空
无所依。此智豁开一破一切破。靡所不遍
故名破法遍也。

○第二约馀门明破法遍
者。上约无生一门。竖修三观彻照三谛破
法遍。无量诸门望无生门馀门是横。譬如
径直重门此则名竖。齐并逦迤故称为横。
若横若竖皆得见王。故约横论观辨破法
遍也。横门者如中论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
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一论明八门。诸经论
则无量。或不有不无不垢不净。不住不著不
受不取。不虚不实不缚不脱。如此等诸教行
门其数无量。俱皆能通故称为门。中论云。若
深观不常不断。即入无生无灭义。何以故。
不生即不异。不灭即不一。生名集成即异
义。灭名散坏即一义。不生即不常。不灭即
卷六 第 83c 页 T46-0083.png
不断。不生即不来。不灭即不去。不生即不垢。
不灭即不净。不生即不增。不灭即不减。不生
即不缚。不灭即不脱。不生即不有。不灭即
不无。是故深观不生不灭即是诸门义也。若
无生门观阴界入次第不次第。乃至三障四
魔者。馀门亦如是。若无生门观心如工画
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
一阴界入一切阴界入。一性相体力。一切性
相体力等。馀门亦如是。若无生门发真正菩
提心起四弘誓愿。馀门亦如是。若无生门
安心止观自行化他。信法回转善巧悉檀。馀
门亦如是。若无生门识有无破单复具足
无言说见。一一皆有三假四观。如是不自
不他不共不无因者。馀门亦如是。若无生
门破见有七万二千三百八十四止观者。馀
门亦如是。若无生门观智障自生非自生。
故说自生空。自生空非自空故说自生假。
自假非假自空非空故说自生中。自中不
但中双照空假。故说三观一心者。馀诸门
亦如是。若无生门观智障他生非他生。共
生非共生无因生非无因生。乃至三观一心
者。馀门亦如是。若无生门观智障自灭非
自灭故说自灭空。自空非自空故说自灭
假。自假非假自空非空。故说自灭中。自灭
中不但中双照空假。故说自灭三观一心
者。馀门亦如是。若无生门观智障他灭非
他灭。共灭非共灭。无因灭非无因灭。乃至三
观一心者。馀门亦如是。若无生门自待非自
待故说自待空。自空非自空故说自待假。
卷六 第 84a 页 T46-0084.png
自空非空自假非假。故说自待中。自中不
但中双照二谛。故说三观一心者。馀门亦
如是。若无生门他待非他待。共待非共待。
无因待非无因待。乃至三观一心者。馀门亦
如是。若无生门三观结成破法遍者。馀门
亦如是。以无生门如上等诸法度入馀门。
纵横无碍。如金刚刀无能障者。若得此意
通释经论随义回转。文义允当无处不合。
所以者何。若将此义释无行经。即转无生
意入无行门。所谓谛无行智无行菩提心无
行。安心于止观无行。破见思无知无明等
无行。生死涅槃中间等皆无行。无行行无行
位无行教。如是等一切悉入无行门中说。
究竟具足也。若释金刚般若经。即转无生
意度入不住门中。种种不住。不住色布施。
不住声香味触布施。不住境智布施。不
住慈悲布施。不住见思中布施。不住无
知无明中布施。是名檀波罗蜜。不住色中
持戒。乃至不住色中般若。初地不应住乃
至十地不应住。虽诸法不住。以无住法住
般若中。即是入空。以无住法住世谛即是
入假。以无住法住实相即是入中。此无住
慧即是金刚三昧。能破磐石砂砾彻至本
际。故仁王经三处明金刚三昧。七地初地初
住。即是金刚无住释三教位义。又云。释迦牟
尼入大寂定金刚三昧。若尔者。常途不应
云无碍道有金刚断道无金刚。经云佛有。
岂非断道有耶。天亲无著论。开善广解。讵
出无生无住之意耶。略举二经。示度曲之
卷六 第 84b 页 T46-0084.png
端耳。若得此意千经万论豁矣无碍。此是
学观之初章。思义之根本。释异之妙慧。入
道之指归。纲骨旷大事理具足。解一千从法
门自在云云。问。无生一门申一切佛法。复何
用馀门耶。答。法相如此二义相须。人人不
同各各自行应须馀门。如净名三十二菩
萨各说已入不二法门。若言生灭是生死为
二。不生不灭则无二。乃是空门何关中道。
今解。生是生死灭是涅槃是为二。双遮二
边得入中道。是为入不二法门。此菩萨自
说己门不说他门。华严云。我唯知此一门。
即是各说入门门则无量也。又他缘不同逗
化非一。前一番人闻说无生无灭得悟。馀
非其宜所以无益。次菩萨更说不垢不净
入不二门。当其所宜闻之得道。是则横门
无量。八千菩萨各各说之。云何难言一门
足耶。复次行人依无生门修四三昧。或时
欢喜顶受。或信善心生。或恶觉执破。或恍恍
欲悟。若尔者。此无生门是其道门。若不尔
非其门也。当更从无灭门入。喜生。善发。
执破。近道。当知无灭是其道门。不尔。于其
非门。如是广历众门一一检试。会有相应。
张罗既广心鸟自获。为是义故将横约竖
以显门通也。

○第三横竖一心明止观者。
如上所说横竖深广破一切邪执。申一切
经论修一切观行。逗一切根缘。回转无穷
言烦难见。今当结束出其正意。若无生门
千万重叠。秖是无明一念因缘所生法。即空
即假即中不思议三谛。一心三观一切种智。
卷六 第 84c 页 T46-0084.png
佛眼等法耳。无生门既尔。诸馀横门亦复如
是。虽种种说秖一心三观。故无横无竖。
但一心修止观。又为二。一总明一心。二历
馀一心。总者。秖约无明一念心。此心具三
谛。体达一观此观具三观。若不得前来横
竖诸说。如此境智何由可解。前说一念无
明与法性合。即有一切百千梦事。一阴界
入一切阴界入。无量单复具足无言等见。三
界九地一切诸思。十六门破等诸法。先已次
第横竖闻竟。今闻一心因缘生法者。即悬
超前来一切次第因缘生法。悬识不可思议
因缘生法。前说诸法皆三假四句。句句求实
不可得。单复诸见皆空。九地诸思皆空。十
六门皆空。先已闻故。今闻一心即是空。悬
超前来次第诸空。悬识不可思议毕竟妙空。
前来所明诸假覆疏倒入。分别药病授药等
法先已闻故。今闻一心即假。悬超前来次
第之假。悬识双照二谛之假。今闻非空非
假者。悬超前来诸空皆非空诸假皆非假。
又前来分别一切非有非无。单见中非有非
无。复见中非有非无。具足中非有非无。三藏
中非有非无。通门非有非无。别门非有非无。
前已闻故。今闻非有非无。悬超前来诸非有
非无。悬识中道不可思议非有非无。如此三
谛一心中解者。此人难得。何以故。约心论
无明还约心论因缘所生法。故有前来一
切法。约心即空。故有前来诸空。还约心论
假故有前来出假等。亦约心论法界故有
中道非空非假。三谛具足秖在一心。分别相
卷六 第 85a 页 T46-0085.png
貌如次第说。若论道理秖在一心。即空即
假即中。如一刹那而有三相。三相不同生
住灭异。一心三观亦如是。生喻假有灭喻
空无住喻非空非有。三谛不同而秖一念。
如生住灭异秖一刹那。三观三智三止三眼。
例则可知。如是观者。则是众生开佛知见。
言众生者。贪恚痴心皆计有我我即众生。
我逐心起。心起三毒即名众生。此心起时
即空即假即中。随心起念止观具足。观名
佛知止名佛见。于念念中止观现前。即是
众生开佛知见。此观成就名初随喜品。读诵
扶助此观转明。成第二品。如行而说资心
转明。成第三品。兼行六度功德转深。成第
四品。具行六度事理无减。成第五品。第五
品转入六根清净。名相似位。故法华云。虽
未得无漏而其意根清净若此。从相似位
进入铜轮。破无明得无生忍。四十二地诸
位。故法华云。得如是无漏清净之果报。亦
是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以
贤圣例佛。指妙觉是报。大经云得无上
报者。有现报故名无上报。无生后故言
佛无报。大经亦云。子果果子。以现报故即
如子果。无后报故不名果子云云。又金光
明称为应身境智相应也。就境为法身。就
智为报身。起用为应身。以得法身故常恒
不变。法身清净。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
尽未来际也。宝性论云。常即不生。恒即不
老。清净即不病。不变即不死。法身是净德。广
大如法界是我德。究竟如虚空是乐德。尽
卷六 第 85b 页 T46-0085.png
未来际是常德。故知初住法身即具如是常
乐我净。无生老死也云云。

○历馀一心三观
者。若总无明心未必是宜。更历馀心或欲
心瞋心慢心。此等心起即空即假即中。还如
总中所说云云。

○前来所说但观识阴作
如此说。馀四阴亦如是。十二入十八界亦如
是。是名观阴界入境破法遍竟。问。入假
中有因缘。入空何意无。入空以四门料简。
假中何意无。答。入空亦有。略故不说耳。何
者。谓为解脱故为脱他故。为慧命故为
无漏故为法位故。夫生死缚著劳我精神。
非空不解。自既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
处。为脱他故应须入空。贤圣以慧为命。
慧命非空不立。诸神通中无漏通胜。为胜
神通故。应须入空。又法位非慧不入。空慧
能速入法位。入空因缘甚多。例后故说五
耳。夫空观通于小大偏圆。欲分别不滥。须
四门料简。假中不杂小故不用耳。空观二
种。析空专在小。体空小大共。今之料简简
于体空。虽同用体所为处别故须料简。别
圆能通虽各四门所通处同。故料简则闲耳。
智障者。异解不同。今出达摩郁多罗释。烦
恼是惑心故烦恼是障。智是明解云何说智
为障。智有二种。證智识智。识智分别体违
想顺。想顺故说为智。体违分别与證智为
碍。故说智为障。又佛于二障得解脱。涅
槃云。断爱故得心解脱。断无明故得智解
脱。地持中说爱为烦恼首。故心解脱对治烦
恼障也。远离一切无明秽污。于一切所知
卷六 第 85c 页 T46-0085.png
知无障碍名智净。智净即慧解脱。若以智
所知碍名智障者。以无明故于智有碍。
正以无明为智障体也。入大乘论云。出世
间无明是智障。世间无明贤圣已远离。即是
先断烦恼障也。二障俱是烦恼。云何以无
明为智障。无明是即智之惑。以智为体即
智说障。例如无为生死即无为而说生死。
以无为为名也。爱即四住地也。亦能障智。
然是异心之惑。解惑不俱体是烦恼。故当体
为名名烦恼障。复次爱能令诸有相续。能
令心烦与心作恼。虽无明覆蔽然生由爱
水。招生功强。故名爱为烦恼障。无明不了
正与解脱反。爱性虽违然以无明为本。无
明性迷障智义显。故从所障名为智障。无
明有二。一迷理。二迷事。何者是智障。地持
说。二乘无漏人无我智为烦恼障净智。佛菩
萨法无我智为智障净智。若尔。二俱是迷理
为智障。又智所知碍名为智障者。于一切
法知无障碍。即于事中知无障碍。但是迷
事为智障。若尔。何者为定。照事照理之
智。智虽有二二无别体。智障无明亦无二
性。虽有二说而无二也。又心智为障者。
究寻分别智碍于如实不得證智。此亦即
智是障。以灭想灭心故有断智之义。若
舍分别即向智障清净。又非是条然。故智
亦不断。是以经有不失福之言。百论引佛
说于福莫畏者助道应行也。人作一向之
论。便有断不断二途。计无矛盾勿生偏执
竞也。问。璎珞云。第三观初地现前。今云何或
卷六 第 86a 页 T46-0086.png
说在八地。或说在初住。答。借义相成。或
借高成下或言八地。或借下成高故言
初住。璎珞明别教故言初地。问。假中两观
明三根人修位。初观不见判修位。答。后观
悉入位方修假中。故约位判三根浅深。初
观始于凡地无位可判浅深。又璎珞亦有。
文云。四地名须陀洹。此应是下根。又三地
明须陀洹此应是中根。或初地明须陀洹
此语上根(云云)
摩诃止观卷第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