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隋-智顗卷五

卷五 第 48c 页


摩诃止观卷第五(上)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第七正修止观者。前六重依修多罗以开
妙解。今依妙解以立正行。膏明相赖目足
卷五 第 49a 页 T46-0049.png
更资。行解既勤。三障四魔纷然竞起。重昏巨
散翳动定明。不可随不可畏。随之将人
向恶道。畏之妨修正法。当以观观昏即
昏而朗。以止止散即散而寂。如猪揩金
山众流入海。薪炽于火风益求罗耳。此金
刚观割烦恼阵。此牢强足越生死野。慧净
于行行进于慧。照润导达交络莹饰。一体二
手更互揩摩。非但开拓遮障。内进已道。又
精通经论外启未闻。自匠匠他兼利具足。
人师国宝非此是谁。而复学佛慈悲无诸
悭吝。说于心观施于彼者。即是开门倾
藏舍如意珠。此珠放光而复雨宝。照闇丰
乏朗夜济穷。驰二轮而致远。翥两翅以
高飞。玉润碧鲜可胜言哉。香城粉骨雪岭
投身。亦何足以报德。快马见鞭影即著
正路。其痴钝者毒气深入失本心故。既其不
信则不入手。无闻法钩故听不能解。乏
智慧眼不别真伪。举身痹癞动步不前。不
觉不知大罪聚人何劳为说。设厌世者玩下
劣乘。攀附枝叶狗狎作务。敬猕猴为帝
释宗瓦砾是明珠。此黑闇人岂可论道。又
一种禅人不达他根性纯教乳药。体心踏
心。和融觉觅。若泯若了斯一辙之意。障难
万途纷然不识。才见异相即判是道。自非
法器复阙匠他。盲跛师徒二俱堕落。瞽蹶
夜游甚可怜悯。不应对上诸人说此止观。
夫止观者高尚者高尚。卑劣者卑劣。开止观
为十。一阴界入。二烦恼。三病患。四业相。五
魔事。六禅定。七诸见。八增上慢。九二乘。十
卷五 第 49b 页 T46-0049.png
菩萨。此十境通能覆障。阴在初者二义。一现
前。二依经。大品云。声闻人依四念处行道。
菩萨初观色乃至一切种智。章章皆尔故不
违经。又行人受身谁不阴入。重担现前是
故初观。后发异相别为次耳。夫五阴与四
大合。若不照察不觉纷驰。如闭舟顺水
宁知奔迸。若其回溯始觉驰流。既观阴果
则动烦恼因。故次五阴而论四分也。四大
是身病。三毒是心病。以其等故情中不觉。
今大分俱观冲击脉藏。故四蛇偏起致有患
生。无量诸业不可称计。散善微弱不能令
动。今修止观健病不亏动生死轮。或善萌
故动。恶坏故动。善示受报故动。恶来责报
故动。故次病说业也。以恶动故恶欲灭。
善动故善欲生。魔遽出境作诸留难或
坏其道。故次业说魔。若过魔事则功德生。
或过去习因。或现在行力。诸禅竞起。或味或
净或横或竖。故次魔说禅。禅有观支因生
邪慧。逸观于法僻起诸倒。邪辩猛利。故次
禅说见。若识见为非息其妄著。贪瞋利钝
二俱不起。无智者谓證涅槃。小乘亦有横
计四禅为四果。大乘亦有魔来与记。并是
未得谓得增上慢人。故次见说慢。见慢既
静先世小习因静而生。身子舍眼即其事也。
大品云。恒沙菩萨发大心。若一若二入菩萨
位多堕二乘。故次慢说二乘。若忆本愿故
不堕空者。诸方便道菩萨境界即起也。大品
云。有菩萨不久行六波罗蜜。若闻深法即
起诽谤堕泯犁中。此是六度菩萨耳。通教
卷五 第 49c 页 T46-0049.png
方便位亦有谤义入真道不谤也。别教初
心知有深法。是则不谤。此等悉是诸权善
根。故次二乘后说也。此十种境始自凡夫
正报终至圣人方便。阴入一境常自现前。若
发不发恒得为观。馀九境发可为观。不发
何所观。又八境去正道远。深加防护得
归正辙。二境去正道近。至此位时不虑
无观薄修即正。又若不解诸境互发大起
疑网。如在岐道不知所从。先若闻之恣
其变怪心安若空。互发有十。谓次第不次
第。杂不杂。具不具。作意不作意。成不成。益
不益。久不久。难不难。更不更。三障四魔九
双七只。次第者有三义。谓法修发。法者。次
第浅深法也。修者。先世已曾研习次第。或此
世次第修也。发者。依次修而次发也。不次亦
三义。谓法修发。发则不定。或前发菩萨境
后发阴入。虽不次第十数宛足。修者。若四
大违返则先修病患。若四分增多则先修烦
恼。如是一一随强者先修。法者。眼耳鼻舌
阴入界等。皆是寂静门亦是法界。何须舍此
就彼。出宝箧经(云云)。当知法界外更无复
有法而为次第也。烦恼即法界。如无行经
云。贪欲即是道。净名云。行于非道通达佛
道。佛道既通无复次第也。病患是法界者。
净名云。今我病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
真非有。以此自调亦度众生。方丈托疾双
林病行。即其义也。业相为法界者。业是行
阴。法华云。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微妙
净法身具相三十二。达业从缘生不自在
卷五 第 50a 页 T46-0050.png
故空。此业能破业。若众生应以此业得度。
示现诸业以此业立业。业与不业缚脱叵
得。普门示现双照缚脱。故名深达。何啻堪
为方等师耶。魔事为法界者。首楞严云。魔
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实际中尚不见
佛。况见有魔耶。设有魔者。良药涂屣堪
任乘御(云云)。禅为法界者。能观心性名为
上定。即首楞严不昧不乱入王三昧。一切
三昧悉入其中。见为法界者。净名云。以邪
相入正相。于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品。又
动修不动修。亦动亦不动修。非动非不动
修三十七品。以见为门以见为侍。慢为法
界者。还是烦恼耳。观慢。无慢。慢大慢。非慢
非不慢。成秘密藏入大涅槃。二乘为法界
者。若但见于空不见不空(云云)。智者见空
及与不空。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闻已谛
思惟得近无上道。菩萨境为法界者。底恶
生死下劣小乘尚即是法界。况菩萨法宁非
佛道。又菩萨方便之权即权而实。亦即非
权非实成秘密藏。入大涅槃。是一一法皆
即法界。是为不次第法相也。杂不杂者。发
一境已更发一境历历分明。是为不杂。适
发阴入复起烦恼。烦恼未谢复业复魔禅
见慢等。交横并沓是为杂发。虽杂不出十
种。具不具者。十数足名具。九去名不具。次
不次杂不杂。皆论具不具。又总具总不具。
别具别不具。十数足是总具。十数不委悉是
总不具。九数欠是别不具。九数中委悉是别
具。又横具横不具竖具竖不具。例如发四
卷五 第 50b 页 T46-0050.png
禅至非想是竖具。至不用处是竖不具。发
通明背舍等是横具。止发七背舍是横不
具。又发初禅至四禅是竖具。三禅来是竖
不具。又初禅九品是竖具。八品来是竖不具。
又一品五支足是横具。四支已来是横不具。
其馀例此可知(云云)。修不修者。作意修阴
界入。界入开解是修发。不作意阴界入自
发通达色心。是不修发。乃至菩萨境亦如
是。应有四句为根本。句句织成三十六
句。例如下烦恼境中说。成不成者。若发一
境究竟成就。成就已谢更发馀境。馀境亦究
竟成。若发一种作起乍灭。非但品数缺少。
于分分中亦暧昧不明。前具不具止明头
数。此中论体分始终。益不益者。或发恶法。
于止观巨益明静转深。或发善法于止观
大损。损其静照。或增静损照。或损静增
照。俱增俱损。难发不难发者。或恶法难易。
或善法难易。俱难俱易。久不久者。自有一
境久久不去。或有一境即起即去(云云)。更不
更者。自有一境。一更两更乃至多多。自有
一境一发即休。后不复发。如是等种种不
同。善识其意莫谬去取。然皆以止观研之
使无滞也。三障四魔者。普贤观云。阎浮提
人三障重故。阴入病患是报障。烦恼见慢是
烦恼障。业魔禅二乘菩萨是业障。障止观
不明静塞菩提道。令行人不得通至五
品六根清净位。故名为障。四魔者。阴入正是
阴魔。业禅二乘菩萨等是行阴名为阴魔。烦
恼见慢等是烦恼魔。病患是死因名死魔。魔
卷五 第 50c 页 T46-0050.png
事是天子魔。魔名夺者。破观名夺命。破止
名夺身。又魔名磨讹。磨观讹令黑闇。磨
止讹令散逸。故名为魔(云云)。问。何意互发。
答。皆由二世因缘。昔有渐观种子。今得修
行之雨即次第发。昔有顿观种子即不次第
发。昔有不定种子即杂发。昔修时数具即具
发。昔修时数不具即不具发。昔曾證得今发
则成。昔但修不證。今发不成。昔因强今不
修而发。今缘强待修而发。昔因今缘二俱善
巧。回向上道。今发则益。昔因缘中杂毒是
则致损发所因处弱则不久。发因处强是则
久。粗细住乃至四禅传传判强弱(云云)。善易
发关遮轻。善难发由遮重。恶难发由根
利。恶易发由根钝。恶欲灭而告谢。善欲生
而相知则一而不更。善欲灭而求救。恶欲
兴而求受。则更更更更。此中皆须口决。用
智慧筹量。不得师心谬判是非。尔其慎之
勤之重之。私料简者。法若尘沙境何定十。
答。譬如大地一能生种种芽。数方不广略
令义易明了。故言十耳。问。十境通别云何。
答。受身之始无不有身。诸经说观多从色
起。故以阴为初耳。以阴本。阴因阴患。阴
主善阴。又阴因别阴等(云云)。通言烦恼者。见
慢同烦恼。阴入病是烦恼果。业是烦恼因。禅
是无动业。业即烦恼用。魔即统欲界即烦恼
主。二乘菩萨即别烦恼摄(云云)。通称病患者。
阴界入即病本。烦恼见慢等即是烦恼病。净
名云。今我病者皆从前世妄想诸烦恼生。业
亦是病。大经云。王今病重即指五逆为病
卷五 第 51a 页 T46-0051.png
也。魔能作病。三灾为外过患。喘息喜乐是
内过患。禅有喜乐即病患也。二乘菩萨即是
空病。空病亦空。通称业者。阴入是业果。烦
恼见慢是业本。病是业报。魔是魔业。禅是无
动业。二乘菩萨是无漏业。通称魔者。阴入即
阴魔。烦恼见慢即烦恼魔。病是死魔。魔即天
子魔。馀者皆是行阴魔摄。通称禅定者。禅
自是其境。阴入烦恼见慢业等。悉是十大地
中心数定摄。魔是未到地定果。亦是心数定
摄。二乘菩萨净禅摄。又三定摄之。上定摄
菩萨二乘中下二定摄八境(云云)。通称见者。
阴入即我见众生见。烦恼具五见。病寿者命
者见。业禅等作者见。亦是戒取见。魔是使作
者使受者使起等摄。又生死即边见摄。慢即
我见摄。二乘方便菩萨等皆曲见摄。通称
慢者。阴入我慢摄。烦恼即慢慢摄。病患不如
慢摄。业即憍慢摄。由憍故造业。魔即大慢
摄。禅即憍慢摄。见亦大慢摄。二乘菩萨增上
慢摄。通称二乘者。四念处四谛法摄九境
也。通称菩萨境者。以四弘誓摄得九境。
问。境法名俱通者。行人亦通不。答。大经云。
云何未发心而名为菩萨。前九境人亦通
称菩萨人也。通是二乘则有四种声闻。增
上慢声闻摄得下八境人也。佛道声闻摄得
菩萨人也。问。通是无常不。答。宝性论云菩
萨住无漏界中有无常倒。问。通是有漏不。
答。漏义则通有义小异。问。通是偏真不。答。
偏义则通真义异问。通义可领别复云何。
答。十境不同即别义也。复有亦通亦别。阴
卷五 第 51b 页 T46-0051.png
是受身之本。又是观慧之初。所以别当其首。
此一境亦通亦别。后九境从发异相受名。
但得是通是别。不得是亦通亦别也。若尔
烦恼亦是诸法之本。元为治惑。亦是观初。
病身四大亦是事本。元为治病。亦是观初。
何意不得亦通亦别。答。若身因烦恼属前
世。若今世烦恼由身而有。病不恒起为本
事弱。诸经论不以病为观首。故不亦通亦
别耳。非通非别者皆不思议。一阴一切阴。非
一非一切。问。九境相起更立别名者。阴入
解起应立别名。答。阴解起时非条然别。还
是阴入摄若执此解即属见。若约解起爱
恚属烦恼。招病来魔随事别判。若解发朗
然无九境相者。此则止观气分。但得通别
不得亦通亦别耳。问。十境条然别不。答。四
念处是阴别。观空聚是入别。无我是界别。
五停心烦恼别。八念病别。十善业别。五系
魔别。六妙门禅别。道品见别。无常苦空慢别。
四谛十二缘二乘别。六度菩萨别。问。五阴俱
是境。色心外别有观耶。答。不思议境智即
阴是观。亦可分别。不善无记阴是境。善五
阴是观。观既纯熟无恶无无记。唯有善阴。
善阴转成方便阴。方便阴转成无漏阴。无漏
阴转成法性阴。谓无等等阴。岂非阴外别
有观耶。小乘尚尔。况不思议耶。问。若转阴
为观。报阴亦应转。答。大品云。色净故受想
行识净。般若亦净。法华云。颜色鲜白六根清
净。即其义也。阴虽转观境宛然(云云)。问。十境
与五分云何。答。五分判禅十发约境。今当
卷五 第 51c 页 T46-0051.png
会之。若次不次一发至后则进分也。齐九
已来住分也。作意矜持护分也。一发即失退
分也。达分可知。若于境境皆作五分者。
可以意推不俟分别。然五分十境皆是法
相。可得互有其义。六即十地行位浅深不
得相类。问。念性离缘性亦离。若无缘无念
亦无数量。云何具十法界耶。答。不可思
议无相而相观智宛然。他解须弥容芥芥容
须弥。火出莲华。人能渡海。就希有事解不
思议。今解无心无念无能行无能到。不
思议理理则胜事。问。十法界互相有为因为
果。答。俱相有。而果隔难显因通易知。如慈
童女以地狱界发佛心。如未得记菩萨轻
得记者。若不生悔无出罪期。更引诸例。凡
圣皆具五阴。不可言圣阴如凡阴。又佛具
五眼。岂可以人天果报释佛眼。佛具五行。
病行是四恶界。婴儿行是人天界。圣行是二
乘法界。梵行是菩萨法界。天行是佛法界。问。
一念具十法界。为作念具为任运具。答。法
性自尔非作所成。如一微尘具十方分(云
云)。

○第一观阴入界境者。谓五阴十二入
十八界也。阴者阴盖善法。此就因得名。又
阴是积聚。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入者涉入
亦名轮门。界名界别亦名性分。毗婆沙明
三科开合。若迷心开心为四阴。色为一阴。
若迷色开色为十入及一入少分。心为一
意入及法入少分。若俱迷者开为十八界也。
数人说五阴同时。识是心王四阴是数。约有
门明义。故王数相扶同时而起。论人说识先
卷五 第 52a 页 T46-0052.png
了别。次受领纳。想取相貌。行起违从。色由
行感。约空门明义。故次第相生。若就能生
所生从细至粗。故识在前。若从修行从
粗至细。故色在前。皆不得以数隔王。若
论四念处则王在中。此就言说为便耳。又
分别九种。一期色心名果报五阴。平平想受
无记五阴。起见起爱者。两污秽五阴。动身
口业善恶两五阴。变化示现工巧五阴。五善
根人方便五阴。證四果者无漏五阴。如是
种种源从心出。正法念云。如画师手画出
五彩。黑青赤黄白白白。画手譬心。黑色譬
地狱阴。青色譬鬼。赤譬畜。黄譬脩罗。白譬
人。白白譬天。此六种阴。止齐界内。若依华
严云。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界内界外一
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世间色心尚叵穷
尽。况复出世。宁可凡心知。凡眼翳尚不见
近。那得见远。弥生旷劫不睹界内一隅。况
复界外边衣。如渴鹿逐炎狂狗齧雷。何有
得理。纵令解悟小乘终非大道。故大集云。
常见之人说异念断。断见之人说一念断。皆
堕二边不会中道。况佛去世后人根转钝
执名起诤。互相是非悉堕邪见。故龙树破
五阴一异同时前后。皆如炎幻响化悉不可
得。宁更执于王数同时异时耶。然界内外
一切阴入皆由心起。佛告比丘。一法摄一
切法所谓心是。论云。一切世间中但有名
与色。若欲如实观。但当观名色。心是惑本
其义如是。若欲观察须伐其根。如炙病
得穴。今当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
卷五 第 52b 页 T46-0052.png
四阴但观识阴。识阴者心是也。

○观心具十
法门。一观不可思议境。二起慈悲心。三巧安
止观。四破法遍。五识通塞。六修道品。七对治
助开。八知次位。九能安忍。十无法爱也。既自
达妙境即起誓悲他。次作行填愿。愿行既
巧破无不遍。遍破之中精识通塞。令道品
进行。又用助开道。道中之位己他皆识。安
忍内外荣辱莫著中道法爱。故得疾入菩
萨位。譬如毗首羯磨造得胜堂。不疏不密
间隙容綖。巍巍昂昂峙于上天。非拙匠所
能揆则。又如善画图其匡郭。写像偪真骨
法精灵。生气飞动。岂填彩人所能点缀。此十
重观法横竖收束。微妙精巧。初则简境真伪。
中则正助相添。后则安忍无著。意圆法巧该
括周备。规矩初心。将送行者到彼萨云。非
闇證禅师诵文法师所能知也。盖由如来积
劫之所勤求。道场之所妙悟。身子之所三
请。法譬之所三说。正在兹乎。一观心是不
可思议境者。此境难说。先明思议境。令不
思议境易显。思议法者。小乘亦说心生一
切法。谓六道因果三界轮环。若去凡欣圣
则弃下上出灰身灭智。乃是有作四谛。盖思
议法也。大乘亦明心生一切法。谓十法界
也。若观心是有有善有恶。恶则三品三途
因果也。善则三品脩罗人天因果。观此六
品无常生灭。能观之心亦念念不住。又能观
所观悉是缘生。缘生即空。并是二乘因果法
也。若观此空有堕落二边沈空滞有。而起
大慈悲入假化物。实无身假作身。实无空
卷五 第 52c 页 T46-0052.png
假说空。而化导之。即菩萨因果法也。观此
法能度所度。皆是中道实相之法。毕竟清净。
谁善谁恶。谁有谁无。谁度谁不度。一切法悉
如是。是佛因果法也。此之十法逦迤浅深皆
从心出。虽是大乘无量四谛所摄。犹是思
议之境。非今止观所观也。不可思议境者。
如华严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
世间中莫不从心造。种种五阴者。如前十
法界五阴也。法界者三义。十数是能依。法界
是所依。能所合称。故言十法界。又此十法各
各因各各果。不相混滥故言十法界。又此
十法一一当体。皆是法界故言十时界(云云)
十法界通称阴入界。其实不同。三途是有漏
恶阴界入。三善是有漏善阴界入。二乘是无
漏阴界入。菩萨是亦有漏亦无漏阴界入。佛
是非有漏非无漏阴界入。释论云。法无上
者涅槃是。即非有漏非无漏法也。无量义
经云。佛无诸大阴界入者。无前九阴界
入也。今言有者有涅槃常住阴界入也。大
经云。因灭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常乐重沓即积聚义。慈悲覆盖即
阴义。以十种阴界不同故。故名五阴世间
也。揽五阴通称众生。众生不同。揽三途
阴罪苦众生。揽人天阴受乐众生。揽无漏
阴真圣众生。揽慈悲阴大士众生。揽常住
阴尊极众生。大论云。众生无上者佛是。岂
与凡下同。大经云。歌罗逻时名字异。乃至
老时名字异。芽时名字异。乃至果时名字亦
异。直约一期十时差别。况十界众生宁得
卷五 第 53a 页 T46-0053.png
不异。故名众生世间也。十种所居通称国
土世间者。地狱依赤铁住。畜生依地水空
住。修罗依海畔海底住。人依地住。天依宫
殿住。六度菩萨同人依地住。通教菩萨惑
未尽同人天依住。断惑尽者依方便土
住。别圆菩萨惑未尽者。同人天方便等住。
断惑尽者依实报土住。如来依常寂光土
住。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
居净土。土土不同故名国土世间也。此三
十种世间悉从心造。又十种五阴一一各具
十法。谓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
竟等。先总释。后随类释。总释者。夫相以据
外览而可别。释论云。易知故名为相。如水
火相异则易可知。如人面色具诸休否。览
外相即知其内。昔孙刘相显。曹公相隐。相
者举声大哭。四海三分百姓荼毒。若言有
相闇者不知。若言无相占者洞解。当随善
相者信人面外具一切相也。心亦如是具
一切相。众生相隐弥勒相显。如来善知故远
近皆记。不善观者不信心具一切相。当
随如实观者信心具一切相也。如是性者。
性以据内。总有三义。一不改名性。无行经
称不动性。性即不改义也。又性名性分。种
类之义分分不同。各各不可改。又性是实
性。实性即理性。极实无过。即佛性异名耳。不
动性扶空。种性扶假。实性扶中。今明内性
不可改。如竹中火性虽不可见不得言
无。燧人乾草遍烧一切。心亦如是具一切
五阴性。虽不可见不得言无。以智眼观
卷五 第 53b 页 T46-0053.png
具一切性。世间人可笑。以其偏闻判圆经。
涅槃明佛知众生有佛性判为极常。法华
明佛知一切法如是性判为无常。岂可以
少知为常多知为无常。又法华云。佛知一
切法皆是一种一性。此语亦少。何故判为无
常。又有师。判法华十如。前五如属凡是权。
后五属圣为实。依汝所判则凡无实永
不得成圣。圣无权非正遍知。此乃专辄之
说。诬佛慢凡耳。又涅槃明一切众生悉有
佛性。而言是常。净名云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判是无常。若佛性菩提相异者。可一常一无
常。若不异者此判大谬。如占者见王相王性
俱得登极。佛性菩提相何故不同。如是体
者主质故名体。此十法界阴俱用色心为
体质也。如是力者。堪任力用也。如王力士
千万技能病故谓无病差有用。心亦如是具
有诸力。烦恼病故不能运动。如实观之具
一切力。如是作者。运为建立名作。若离心者
更无所作。故知心具一切作也。如是因者。
招果为因亦名为业。十法界业起自于心。
但使有心诸业具足。故名如是因也。如是
缘者。缘名缘由助业皆是缘义。无明爱等
能润于业。即心为缘也。如是果者。剋获为
果。习因习读于前。习果剋获于后。故言如
是果也。如是报者。酬因曰报。习因习果通
名为因牵后世报。此报酬于因也。如是本
末究竟等者。相为本报为末。本末悉从缘
生。缘生故空。本末皆空。此就空为等也。又
相但有字报亦但有字。悉假施设。此就假
卷五 第 53c 页 T46-0053.png
名为等。又本末互相表帜。览初相表后报。
睹后报知本相。如见施知富见富知施。
初后相在。此就假论等也。又相无相无相
而相。非相非无相。报无报无报而报非报
非无报。一一皆入如实之际。此就中论等
也。二类解者。束十法为四类三途以表苦
为相。定恶聚为性。摧折色心为体。登刀
入镬为力。起十不善为作。有漏恶业为因。
爱取等为缘。恶习果为果。三恶趣为报。本
末皆痴为等。三善表乐为相。定善聚为性。
升出色心为体。乐受为力。起五戒十善为
作。白业为因。善爱取为缘。善习果为果。人
天有为报。应就假名初后相在为等也。二
乘表涅槃为相。解脱为性。五分为体。无系
为力。道品为作。无漏慧行为因。行行为缘。
四果为果。既后有田中不生故无报(云云)。菩
萨佛类者。缘因为相了因为性。正因为体。
四弘为力。六度万行为作。智慧庄严为因。
福德庄严为缘。三菩提为果。大涅槃为报
(云云)。因缘有逆顺。顺生死者有漏业为因。
爱取等为缘。逆生死者以无漏正慧为因。
行行为缘。俱损生破惑。顺界外生死。亦
以无漏慧为因。无明等为缘。若逆生死
即以中道慧为因。万行为缘。俱损变易
生死故。因缘既尔。馀者逆顺准此可知。若
依声闻但九无十。若依大乘三佛义佛有
报身。若依断惑尽义则无后报。九之与十
斟酌可解。众生世间既是假名无体。分别
揽实法假施设耳。所谓恶道众生相性体力
卷五 第 54a 页 T46-0054.png
究竟等(云云)。善道众生相性体力究竟等。无漏
众生相性体力究竟等。菩萨佛法界相性体
力究竟等。准例皆可解。国土世间亦具十种
法。所谓恶国土相性体力等(云云)。善国土无漏
国土。佛菩萨国土相性体力(云云)。夫一心具
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
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
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
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
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例如八相迁
物。物在相前物不被迁。相在物前亦不
被迁。前亦不可后亦不可。秖物论相迁秖
相迁论物。今心亦如是。若从一心生一切
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
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秖心是一切法。
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
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
议境意在于此(云云)。问。心起必托缘。为心
具三千法。为缘具。为共具。为离具。若心具
者心起不用缘。若缘具者缘具不关心。若
共具者未共各无共时安有。若离具者既离
心离缘那忽心具。四句尚不可得。云何具
三千法耶。答。地人云。一切解惑真妄依持
法性。法性持真妄真妄依法性也。摄大乘
云。法性不为惑所染。不为真所净。故法
性非依持。言依持者阿黎耶是也。无没无
明盛持一切种子。若从地师则心具一切
法。若从摄师则缘具一切法。此两师各据
一边。若法性生一切法者。法性非心非缘。
卷五 第 54b 页 T46-0054.png
非心故而心生一切法者。非缘故亦应缘
生一切法。何得独言法性是真妄依持耶。
若言法性非依持黎耶是依持。离法性外
别有黎耶依持。则不关法性。若法性不离
黎耶。黎耶依持即是法性依持。何得独言黎
耶是依持。又违经。经言。非内非外亦非中
间。亦不常自有。又违龙树。龙树云。诸法不
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更就譬
检。为当依心故有梦。依眠故有梦。眠法
合心故有梦。离心离眠故有梦。若依心
有梦者。不眠应有梦。若依眠有梦者。
死人如眠应有梦。若眠心两合而有梦者。
眠人那有不梦时。又眠心各有梦。合可有
梦。各既无梦。合不应有。若离心离眠
而有梦者。虚空离二应常有梦。四句求梦
尚不得。云何于眠梦见一切事。心喻法
性梦喻黎耶。云何偏据法性黎耶生一切
法。当知四句求心不可得。求三千法亦
不可得。既横从四句生三千法不可得
者。应从一念心灭生三千法耶心灭尚不
能生一法。云何能生三千法耶。若从心亦
灭亦不灭生三千法者。亦灭亦不灭其性相
违。犹如水火二俱不立。云何能生三千法
耶。若谓心非灭非不灭生三千法者。非灭
非不灭非能非所。云何能所生三千法耶。
亦纵亦横求三千法不可得。非纵非横求
三千法亦不可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
名不可思议境。大经云。生生不可说。生不生
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即
卷五 第 54c 页 T46-0054.png
此义也。当知第一义中一法不可得。况三
千法。世谛中一心尚具无量法。况三千耶。
如佛告德女。无明内有不。不也。外有不。不
也。内外有不。不也。非内非外有不。不也。佛
言。如是有。龙树云。不自不他。不共不无
因生。大经生生不可说。乃至不生。不生不
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谓四悉檀因缘
也。虽四句冥寂。慈悲怜悯于无名相中假
名相说。或作世界说心具一切法。闻者欢
喜。如言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造即其文
也。或说缘生一切法。闻者欢喜。如言五欲
令人堕恶道。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
令得见佛。即其文也。或言因缘共生一切
法。闻者欢喜。如言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
像。即其文也。或言离生一切法。闻者欢喜。
如言十二因缘非佛作。非天人修罗作。其
性自尔。即其文也。此四句即世界悉檀。说心
生三千一切法也。云何为人悉檀。如言佛
法如海唯信能入。信则道源功德母。一切善
法由之生。汝但发三菩提心。是则出家禁戒
具足。闻者生信。即其文也。或说缘生一切
法。如言若不值佛当于无量劫堕地狱
苦。以见佛故得无根信。如从伊兰出生
栴檀。闻者生信。或说合生一切法。如言
心水澄清珠相自现。慈善根力见如此事。闻
者生信。即其文也。或说离生一切法。如言
非内观得是智慧。乃至非内外观得是智
慧。若有住著先尼梵志小信尚不可得。况
舍邪入正。闻者生信。即其文也。是为为人
卷五 第 55a 页 T46-0055.png
悉檀四句说心生三千一切法也。云何对治
悉檀说心治一切恶。如言得一心者万邪
灭矣。即其文也。或说缘治一切恶。如说得
闻无上大慧明。心定如地不可动。即其文
也。或说因缘和合治一切恶。如言一分从
思生一分从师得。即其文也。或说离治一
切恶。我坐道场时不得一切法。空拳诳小
儿诱度于一切。即其文也。是为对治悉檀
心破一切恶。云何第一义悉檀心得见理。
如言心开意解豁然得道。或说缘能见理。
如言须臾闻之即得究竟三菩提。或说因
缘和合得道。如快马见鞭影即得正路。或
说离能见理。如言无所得即是得。已是得
无所得。是名第一义四句见理。何况心生三
千法耶佛旨尽净不在因缘共离。即世谛
是第一义也。又四句俱皆可说。说因亦是缘
亦是。共亦是离亦是。若为盲人说乳。若贝
若粖若雪若鹤。盲闻诸说即得解乳。即世
谛是第一义谛。当知终日说终日不说。终
日不说终日说。终日双遮终日双照。即破即
立即立即破。经论皆尔。天亲龙树内鉴冷然。
外适时宜各权所据。而人师偏解学者苟
执。遂兴矢石各保一边。大乖圣道也。若
得此意俱不可说俱可说。若随便宜者应
言无明法法性生一切法。如眠法法心则
有一切梦事。心与缘合则三种世间三千相
性皆从心起。一性虽少而不无。无明虽多
而不有。何者。指一为多多非多。指多为
一一非少。故名此心为不思议境也。若
卷五 第 55b 页 T46-0055.png
解一心一切心。一切心一心。非一非一切。一
阴一切阴。一切阴一阴。非一非一切。一入一
切入。一切入一入。非一非一切。一界一切界。
一切界一界。非一非一切。一众生一切众生。
一切众生一众生。非一非一切。一国土一切
国土。一切国土一国土。非一非一切。一相一
切相。一切相一相。非一非一切。乃至一究竟
一切究竟。一切究竟一究竟。非一非一切。遍
历一切皆是不可思议境。若法性无明合有
一切法阴界入等。即是俗谛。一切界入是一
法界。即是真谛。非一非一切。即是中道第一
义谛。如是遍历一切法无非不思议三谛
(云云)。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是为
假名假观也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说即是空
空观也。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观。一
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一假一
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一中一切中
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即中论所说不
可思议一心三观。历一切法亦如是。若因
缘所生一切法者。即方便随情道种权智。若
一切法一法我说即是空。即随智一切智。若
非一非一切亦名中道义者。即非权非实一
切种智。例上一权一切权。一实一切实。一切
非权非实。遍历一切是不思议三智也。若随
情即随他意语。若随智即随自意语。若非权
非实即非自非他意语。遍历一切法。无非
渐顿不定不思议教门也。若解顿即解心。
心尚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若解渐即
解一切法趣心。若解不定即解是趣不过。
卷五 第 55c 页 T46-0055.png
此等名异义同。轨则行人呼为三法。所照
为三谛。所发为三观。观成为三智。教他呼
为三语。归宗呼为三趣。得斯意类一切
皆成法门。种种味勿嫌烦(云云)。如如意珠
天上胜宝。状如芥粟。有大功能。净妙五欲
七宝琳琅。非内畜非外入。不谋前后不
择多少。不作粗妙称意丰俭。降雨穰穰不
添不尽。盖是色法尚能如此。况心神灵妙。
宁不具一切法耶。又三毒惑心一念心起。
尚复身边利钝八十八使。乃至八万四千烦
恼。若言先有那忽待缘。若言本无缘对即
应。不有不无。定有即邪。定无即妄。当知有
而不有。不有而有。惑心尚尔。况不思议一
心耶。又如眠梦见百千万事豁寤无一。况
复百千。未眼不梦不觉。不多不一。眠力故
谓多。觉力故谓少。庄周梦为蝴蝶翾翔百
年寤知非蝶亦非积岁。无明法法性一心
一切心。如彼昏眠。达无明即法性一切心
一心。如彼醒寤(云云)。又行安乐行人一眠
梦。初发心乃至作佛坐道场转法轮度众
生入涅槃。豁寤秖是一梦事。若信三喻则
信一心非口所宣非情所测。此不思议境
何法不收。此境发智何智不发。依此境发
誓。乃至无法爱。何誓不具何行不满足耶。
说时如上次第。行时一心中具一切心(云云)

○二发真正菩提心者。既深识不思议境。
知一苦一切苦。自悲昔苦。起惑耽湎粗弊
色声。纵身口意作不善业。轮环恶趣萦诸
热恼。身苦心苦而自毁伤。而今还以爱茧自
卷五 第 56a 页 T46-0056.png
缠。痴灯所害。百千万劫一何痛哉。设使欲
舍三途欣五戒十善相心修福。如市易博
换翻更益罪。似鱼入笱口蛾赴灯中。狂计
邪黠逾迷逾远渴更饮咸。龙须缚身入水
转痛。牛皮系体向日弥坚。盲入棘林溺堕
洄澓把刃把炬痛那可言。虎尾蛇头悚焉
悼慄。自惟若此悲他亦然。假令隘路叛出
怨国。备历辛苦绝而复稣。往至贫里佣赁
一日止宿草庵。不肯前进乐为鄙事。不信
不识可悲可怪。思惟彼我鲠痛自他。即起
大悲兴两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
数誓愿断。众生虽如虚空。誓度如空之众
生。虽知烦恼无所有。誓断无所有之烦恼。
虽知众生数甚多。而度甚多之众生。虽知
烦恼无边底。而断无底之烦恼。虽知众
生如如佛如。而度如佛如之众生。虽知烦
恼如实相。而断如实相之烦恼。何者。若但
拔苦因不拔苦果。此誓杂毒故须观空。若
偏观空则不见众生可度。是名著空者。诸
佛所不化。若遍见众生可度。即堕爱见
大悲。非解脱道(云云)。今则非毒非伪故名为
真。非空边非有边故名为正。如鸟飞空
终不住空。虽不住空迹不可寻。虽空而
度虽度而空。是故名誓与虚空共斗。故名
真正发菩提心。即此意也又识不可思议心。
一乐心一切乐心。我及众生昔虽求乐不
知乐因。如执瓦砾谓如意珠。妄指萤光
呼为日月。今方始解。故起大慈兴两誓愿。
谓法门无量誓愿知。无上佛道誓愿成。虽
卷五 第 56b 页 T46-0056.png
知法门永寂如空。誓愿修行永寂。虽知
菩提无所有。无所有中吾故求之。虽知法
门如空无所有。誓愿画缋庄严虚空。虽
知佛道非成所成。如虚空中种树使得华
得果。虽知法门及佛果非修非不修。而修非證非得。以无所證得而證而得。是
名非伪非毒名为真。非空非见爱名为
正。如此慈悲誓愿与不可思议境智。非前
非后同时俱起。慈悲即智慧智慧即慈悲。无
缘无念普覆一切。任运拔苦自然与乐。不
同毒害不同但空不同爱见。是名真正
发心菩提义。自悲己悲众生义。皆如上说。
观心可解三善巧安心者善以止观安
于法性也。上深达不思议境渊奥微密。博
运慈悲亘盖若此。须行填愿行即止观也。
无明痴惑本是法性。以痴迷故法性变作无
明。起诸颠倒善不善等。如寒来结水变作
坚水。又如眠来变心有种种梦今当体诸
颠倒即是法性。不一不异。虽颠倒起灭如
旋火轮。不信颠倒起灭。唯信此心但是法
性。起是法性起。灭是法性灭。体其实不起
灭妄谓起灭。秖指妄想悉是法性。以法性
系法性。以法性念法性。常是法性无不法
性时。体达既成不得妄想。亦不得法性。还
源反本法界俱寂。是名为止。如此止时上
来一切流转皆止。观者观察无明之心。上
等于法性。本来皆空。下等一切妄想善恶。
皆如虚空无二无别。譬如劫尽从地上至
初禅。炎炎无非是火。又如虚空藏菩萨所
卷五 第 56c 页 T46-0056.png
现之相一切皆空。如海慧初来所现一切皆
水。介尔念起所念念者无不即空。空亦不
可得。如前火木能使薪然。亦复自然。法界
洞朗。咸皆大明。名之为观。止秖是智智秖
是止。不动止秖是不动智。不动智秖是不动
止。不动智照于法性即是观智得安。亦是
止安。不动于法性相应。即是止安。亦是观
安。无二无别。若俱不得安当复云何。夫心
神冥昧棕利恍[怡-台+两]。汨起汨灭。难可执持。倏
去倏来不易关禁。虽复止之驰疾飏炎。虽
复观之闇逾漆墨。加功苦至散惑倍隆。敌
强力弱鹬蚌相扼。既不得进又不可退。当
殉命奉道荐以肌骨。誓巧安心方便回转。
令得相应成观行位也。安心为两。一教
他。二自行。教他又为两。一圣师。二凡师。圣
师有慧眼力明于法药。有法眼力识于病
障。有化道力应病授药令得服行。如鞠
多知弟子应以信悟令上树。应以食悟
令服乳酪。应以呵责悟化为女像。一一
开晓无有毫差。不待时不过时。言发即
悟。佛去世后如是之师甚为难得。盲龟何
由上值浮孔。坠芥岂得下贯针锋难难。二
者凡师。虽无三力亦得施化。譬如良医精
别药病。解色解声解脉逗药即差。有命
尽者亦不能起死。若不解脉医问病相
依语作方。亦挑脱得差。身子圣德亦复差
机。凡夫具缚称病导师。今不论圣师正说
凡师教他安心也。他有二种。一信行。二法
行。萨婆多明此二人位在见道。因闻入者是
卷五 第 57a 页 T46-0057.png
为信行。因思入者是为法行。昙无德云。位
在方便自见法少凭闻力多。后时要须闻
法得悟。名为信行。凭闻力少自见法多。
后时要须思惟得悟。名为法行。若见道中
无相心利一发即真。那得判信法之别。然数
据行成论据根性。各有所以不得相非。
今师远讨源由。久劫听学久劫坐禅。得为
信法种子。世世熏习则成根性。各于闻思
开悟耳。若论根利钝者。法行利内自观法
故。信行钝藉他闻故。又信行利一闻即悟故。
法行钝历法观察故。或俱利俱钝。信行人闻
慧利修慧钝。法行人修慧利闻慧钝。己说前
人根性利钝竟云何安心。师应问言。汝于
定慧为志何等。其人若言我闻佛说。善知
识者如月形光渐渐圆著。又如梯隥渐渐增
高。巧说转人心。得道全因缘。志欣渴饮。如
犊逐母。当知是则信行人也。若言我闻佛
说。明镜体若不动色像分明。净水无波鱼石
自现。欣舍恶觉。如弃重檐。当知是则法
行人也。既知根性。于一人所八番安心。咄
善男子。无量劫来饮狂散毒。驰逐五尘升
沈三界。犹如猛风吹兜罗𣭞。大热沸镬煮
豆升沈。从苦至恼从恼至苦。何不息心
达本以一其意。意若一者何事不办苦集
得一则不轮回。无明得一不至于行。乃至
不至老死。摧折大树毕故不造新。六蔽
得一则度彼岸。唯此为快。善巧方便种种
因缘。种种譬喻广赞于止。发悦其情。是名
随乐欲以止安心也。又善男子。如天亢旱
卷五 第 57b 页 T46-0057.png
河池悉乾。万卉焦枯百谷零落。娑伽罗龙王
七日构云四方注雨。大地沾洽。一切种子
皆萌芽。一切根株皆开发一切枝叶皆蔚茂。
一切华果皆敷荣。人亦如是。以散逸故应
生善不复生。已生善还退失。禅定河乾。道
品树灭。万善焦枯。百福残悴。因华道果。不
复成熟。若能闲林一意。内不出外不入。静
云兴也。发诸禅定。即是降雨也。功德丛林
暖顶方便。眼智明觉信忍顺忍无生寂灭。乃
至无上菩提悉皆克获。善巧方便种种缘喻。
广赞于止生其善根。是名随便宜。以止
安心也。又善男子。夫散心者。恶中之恶。如
无钩醉象踏坏华池。穴鼻骆驼翻倒负驮。
疾于掣电毒逾蛇舌。重沓五翳埃霭曜灵。
睫近霄远俱皆不见。若能修定如密室中灯
能破巨闇。金錍抉膜空色朗然。一指二指三
指皆了。大雨能淹嚣尘大定能静狂逸。止
能破散虚妄灭矣。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
于止破其睡散。是名对治以止安心也。又
善男子。心若在定。能知世间生灭法相。亦
知出世不生不灭法相。如来成道犹尚乐
定况诸凡夫。有禅定者如夜见电光即得
见道。破无数亿洞然之恶。乃至得成一切
种智。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止即会
真如。是名随第一义以止安心也。其人若
言我闻寂灭都不入怀。若闻分别听受
无厌。即应为说三恶烧然驼驴重楚饿鬼饥
渴。不名为苦。痴闇无闻不识方隅。乃是大
苦。多闻分别乐。见法法喜乐。以善攻恶乐。
卷五 第 57c 页 T46-0057.png
无著阿罗汉是名为最乐。从多闻人闻甘
露乐如教观察知道非道。远离坑坎直去
不回。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观发悦
其情。是名随乐欲以观安心。又善男子。
月开莲华日兴作务。商应随主彩画须胶。
坯不遇火无须臾用。盲不得导一步不前。
行无观智亦复如是。一切种智以观为根
本。无量功德之所庄严。善巧方便种种缘喻。
广赞于观生其功德。是名随便宜以观
安心。又善男子。智者识怨怨不能害。武将
有谋能破强敌。非风何以卷云。非云何以
遮热。非水何以灭火。非火何以除闇。析
薪之斧解缚之刀。岂过智慧。善巧方便种种
缘喻。广赞于观使其破恶。是名对治以
观安心。又善男子。井中七宝闇室瓶盆。要
待日明。日既出已皆得明了。须智慧眼观
知诸法实相。一切诸法中皆以等观入。般
若波罗蜜。最为照明。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
赞于观令得悟解。是名第一义以观安
心。如是八番为信行人说安心也。其人若
云我乐息心默已复默。损之又损之遂至
于无为。不乐分别坐驰无益。此则法行根
性。当为说止。汝勿外寻但内守一。攀觉流
动皆从妄生。如旋火轮辍手则息。洪波鼓
怒风静则澄。净名云。何谓攀缘。谓缘三界。
何谓息攀缘。谓心无所得。瑞应云。其得一
心者则万邪灭矣。龙树云。实法不颠倒。念
想观已除。言语法皆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
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夫山中幽寂
卷五 第 58a 页 T46-0058.png
神仙所赞。况涅槃澄净贤圣尊崇。佛话经云。
比丘在聚身口精勤。诸佛咸忧。比丘在山息
事安卧。诸佛皆喜。况复结跏。束手缄唇结
舌思惟寂相。心源一止。法界同寂岂非要
道。唯此为贵馀不能及。善巧方便种种因
缘种种譬喻。广赞于止发悦其心。是名随
乐欲以止安心。其人若云我观法相。秖增
纷动善法不明。当为说止。止是法界平正
良田。何法不备。上舍攀缘即是檀。止体
非恶即是戒。止体不动即是忍。止无间杂
即是精进。止则决定即是禅。止法亦无止者
亦无即是慧。因止会非止非不止即是方便。
一止一切止即是愿。止止爱止止见即是力。
此止如佛止无二无别即是智。止具一切
法即是秘藏。但安于止何用别修诸法。善
巧方便种种缘喻令生善根。即是随便宜
以止安心也。若言我观法相散睡不除者。
当为说止。大有功能。止是壁定八风恶觉
所不能入。止是净水荡于贪淫八倒。犹如
朝露见阳则晞。止是大慈怨亲俱悯能破恚
怒。止是大明咒。痴疑皆遣。止即是佛破除障
道。如阿伽陀药遍治一切。如妙良医咒枯
起死。善巧方便种种缘喻。令其破恶。是名
对治以止安心。其人若言我观察时不得
开悟。当为说止。止即体真照而常寂。止即
随缘寂而常照。止即不止止双遮双照。止即
佛母。止即佛父。亦即父即母。止即佛师佛身。
佛眼佛之相好。佛藏佛住处。何所不具何
所不除。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止。是
卷五 第 58b 页 T46-0058.png
为第一义以止安心。彼人若言止状沈寂
非我悦乐。当为说观推寻道理。七觉中有
择觉分。八正中有正见。六度中有般若。于
法门中为主为导。乃至成佛正觉大觉遍
觉。皆是观慧异名。当知观慧最为尊妙。如
是广赞。是为随乐欲以观安心。若勤修
观。能生信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知病识
药化道大行。众善普会莫复过观。是为随
便宜以观安心。观能破闇能照道。能除怨
能得宝。倾邪山竭爱海。皆观之力。是为
随对治以观安心。观观法时不得能所。
心虑虚豁朦胧欲开。但当勤观开示悟入。
是为用第一义以观安心。是为八番为法
行人说安心也。复次人根不定。或时回转。
萨婆多明转钝为利。成论明数习则利。此
乃始终论利钝。不得一时辩也。今明众生
心行不定。或须臾而钝。须叟而利。任运自尔。
非关根转亦不数习。或作观不彻因听即
悟。或久听不解暂思即决。是故更论转根安
心若法行转为信行。逐其根转用八番悉
檀。而授安心。若信行转成法行。亦逐根转
用八番悉檀。而授安心。得此意广略自在
说之。转不转合有三十二安心也。自行安
心者。当观察此心。欲何所乐。若欲息妄
令念想寂然。是乐法行。若乐听开彻无明
底。是乐信行。乐寂者如妄从心出息心则
众妄皆静。若欲照知须知心原。心原不
二则一切诸法皆同虚空。是为随乐欲自
行安心。其心虽广分别心及诸法。而信念精
卷五 第 58c 页 T46-0058.png
进毫善不生。即当凝停莫动。诸善功德因
静而生。若凝停时薳更沈寂。都无进忍。当
校计筹量策之令起。若念念不住如汗马
奔逸。即当以止对治驰荡。若静默无记与
睡相应。即当修观破诸昏塞。修止既久不
能开发。即应修观。观一切法无碍无异。
怗怗明利。渐觉如空。修观若久闇障不除。
宜更修止。止诸缘念无能无所。所我皆
寂。空慧将生。是为自修法行八番善巧布
厝令得心安(云云)。信行安心者。或欲闻寂
光如须弥不畏八动。即应听止。欲闻利
观破诸烦恼。如日除闇。即应听观。听观
多如日焦芽。即应听止润以定水。或听
定淹久如芽烂不生。即应听观令风日发
动使善法现前。或时驰觉一念叵住。即应
听止以治散心。或沈昏濛濛坐雾。即当听
观破此睡熟。或听止豁豁即专听止。或闻
观朗朗即专听观。是为自修信行八番巧
安心也。若法行心转为信行。信行心转为
法行。皆随其所宜巧钻研之。自行有三十
二。化他亦三十二。合为六十四安心也。复
次信法不孤立。须闻思相资。如法行者随
闻一句体寂湛然。梦妄皆遣。还坐思惟心
生欢喜。又闻止已。还更思惟即生禅定。又
闻于止。还即思惟妄念皆破。又闻止已。还
更思惟朗然欲悟。又闻观已。还更思惟心大
欢喜。又闻观已。还更思惟生善。破恶欲悟
等准前可知。此乃听少思多名为法行。非
都不听法也。信行端坐思惟寂灭。欣踊未
卷五 第 59a 页 T46-0059.png
生起已闻止欢喜甘乐。端坐念善善不能
发。起已闻止信戒精进倍更增多。端坐治
恶恶不能遣。起已闻止散动破灭。端坐即
真真道不启。起已闻止豁如悟寂。是为信
行坐少闻多非都不思惟。前作一向根性。
今作相资根性。就相资中复论转不转。亦
有三十二安心。化他相资。亦有三十二安心。
合六十四合前为一百二十八安心也。夫
心地难安违苦顺乐。今随其所愿逐而安
之。譬如养生或饮或食。适身立命。养法
身亦尔。以止为饮以观为食。药法亦两。或
丸或散。以除冷热。治无明病以止为丸以
观为散。如阴阳法。阳则风日。阴则云雨。
雨多则烂。日多则焦。阴如定阳如慧。慧定
偏者皆不见佛性。八番调和贵在得意。一
种禅师不许作观。唯专用止。引偈云。思
思徒自思。思思徒自苦。息思即是道。有思
终不睹。又一禅师不许作止。专在于观。引
偈云。止止徒自止。昏闇无所以。止止即是
道。观观得会理。两师各从一门而入。以
己益教他。学者则不见意。一向服乳浆犹
难得况复醍醐。若一向作解者。佛何故种种
说耶。天不常晴医不专散食不恒饭。世间
尚不尔况出世耶。今随根随病回转自行化
他有六十四。若就三番止观。则三百八十
四。又一心止观复有六十四。合五百一十二。
三悉檀是世间安心。世医所治差已复生。一
悉檀是出世安心。如来所治毕竟不发世出
世法互相成显。若离三谛无安心处。若离
卷五 第 59b 页 T46-0059.png
止观无安心法。若心安于谛一句即足。如
其不安巧用方便令心得安。一目之罗不
能得鸟。得鸟者罗之一目耳。众生心行各
各不同。或多人同一心行。或一人多种心行。
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如为多人一人亦然。
须广施法网之目。捕心行之鸟耳。
摩诃止观卷第五(上)


摩诃止观卷第五(下)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第四明破法遍者法性清净不合不散。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非破非不破何故言
破。但众生多颠倒少不颠倒。破颠倒令
不颠倒。故言破法遍耳。上善巧安心则定
慧开发。不俟更破。若未相应。应用有定之
慧而尽净之。故言破耳。然破法须依门。经
说门不同。或文字为门。大品明四十二字
门是也。或观行为门。释论明菩萨修三三
昧缘诸法实相是也。或智慧为门。法华云
其智慧门是也。或理为门。大品明无生法
无来无去即是佛也。依教门通观。依观
门通智。依智门通理。理为门复通何处。
教观智等诸门悉依于理。能依是门。所依何
得非门。虽无所通究竟遍通。是妙门也。三
门置之今但说教门。三藏四门先破见。后
破思。亦俱破(云云)。通教四门亦先破见。后破
卷五 第 59c 页 T46-0059.png
思。亦俱破。但破四住不得言遍也。别教
四门次第断五住。斯乃竖遍横不遍。并非
今所用。今不思议一境一切境。一心一切心。
横竖诸法悉趣于心。破心故一切皆破。故言
遍也。馀门破不遍则不须说。圆教四门皆
能破遍。所谓有门无门。亦有亦无门。非有非
无门。今且置三门。且依空无生门。无生门
能通止观。到因到果。又能显无生使门光
扬。何者。止观是行。无生门是教。依教修行
通至无生法忍。因位具足。净名三十二菩萨。
各说入不二门。皆是菩萨从门入位。而无
生为首。大品明阿字门。所谓诸法初不生。
此證无生门通止观到因。其义可见。止观
光扬无生门者。法不自显。弘之在人。人能
行行。法门光显。使无生教纵横无碍。触处
皆通。门义方成。譬如世人门户出入。有人
有位门则荣显。能譬既然所譬可解。门通
果者。大经云。般涅言不。槃者言生。不生之
义名大涅槃。又云。定慧二法能大利益乃
至菩提。大品云。无生法无来无去。无生法
即是佛。法华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且引三经果义
明矣。止观能显果者。果不自显。由行故果
满。果满故一切皆满。巍巍堂堂如星中月照
十宝山影临四海。果亦如是无上无上。功
高十地汲引四机。金光明中佛礼骨塔。即
其义也。无生教门竖摄因果。其义已彰。横摄
之意今当说。大品云。若闻无生门则解一
切义。初阿字摄四十一字。四十一字摄阿
卷五 第 60a 页 T46-0060.png
字。中间亦然。横竖备摄。其文如此。此意难
见。更引佛藏示其相。次引涅槃释其义。
后说无生门破法遍。佛藏云。劫火起时菩萨
一唾火即灭。一吹世界即成。非是先灭后成。
秖一唾中即灭即成。彼经明外用。内合无生
门。即破遍。即立遍破立不须二念。若内无
是德则外无大用。寄外显内其相如是。须
识观心者。众生一期将讫。即是劫尽。三毒
三灾火为语端。以止止之如唾灭。以观观
之如吹成(云云)。大经释义者。不闻闻一句
有种种义。初云。不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
生生。按此四句说无生门。摄自行因果化
他能所等法皆遍。不生生者。安住世谛。初
出胎时名不生生。今解世谛者。无明共法
性。出生一切隔历分别。故名世谛。安住者。
以止观安于世谛。即是不可思议境。观行
位成。故名安住。以安住故名托圣胎。初
开佛知见得无生忍。名出圣胎。不见无
明世谛故言不生。获佛知佛见故名为生。
论云。诸法不生而般若生。即其义也。此说自
行无生忍位。因义成也。经释不生不生者。不
生不生名大涅槃。生相尽故。修道得故。今
解果由因剋故言修道得故。断德已圆无明
不生。智德已圆般若不生。故言不生不生。
此说自行寂灭忍。果义成也。因果既圆即如
佛藏所明一吹唾即灭即立。是其义焉。经释
生不生者。世谛死时名生不生。今解世谛者。
无明是其根本。既破无明故言世死。世死
故名生不生。此释初句初句上缘于理智
卷五 第 60b 页 T46-0060.png
德成故言不生生。此句下破于惑。断德成故
言生不生。不生名虽同事理大异。初句詺
智慧开发为生。此句詺结业起动为生。生
名虽同而缚脱大异。莫迷名惑旨。须精识
之须精识之。初句如唾中吹此句如吹中
唾。唾吹一时不可前后也。经重释此句云。
四住菩萨名生不生。生自在故。今解先生不
生说自行之惑灭。重释生不生明化道之
兴。何者。菩萨断四住时。破结业生即能自
在生。况断五住耶。以劣显胜弥彰化道。二
乘断惑沈空不能如此。故标菩萨也。惑
灭显唾化兴显吹也。经释生生者。一切有
漏念念生故。今解此句明化用之所耳。菩萨
何意不生而生。良由一切有漏众生相续不
断。是故菩萨而起大悲。示自在生而度脱
之。是为无生门摄自行因果化他能所。皆悉
具足矣。四住菩萨者。地持云。从初发心住
至十地。束为六住。一种性住。二解行住。三
净心住。四行道迹住。五决定住。六究竟住。种
性住者。若人无有种性。虽生善道数退数
进。不得在菩萨六人数中。若种性处成就
无有退失。数数增进得是一人也。解行人
是初地方便。净心住是入初地。得出世间
心离凡夫我相障。故名净心住。行道迹住
者。从二地至七地住修道也。决定住者。
八地九地也。已得报行不还不退。故名决
定。究竟住者。第十地学行穷满。故言究竟
住也。经称四住名生不生者。正是行道迹
住。从二地止正是入假化他之位。处处现
卷五 第 60c 页 T46-0060.png
生而非实生。将别显圆。初出胎时。即能利
他化生自在。于圆义亦应无失。经又六句。
不生生亦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
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
说。不生亦不可说。按此六句明无生门破
法遍。若破思议惑用前四句。若破不思议
惑用后二句。何者。思议惑虽多不出界内
外。界外惑附体生。故言不生生。界内惑是
枝末。故言生生。此惑纷纶并是所化之境。
为此境故施自在生。所化既不可得。何处
有能化。能所俱亡。是故不生生生生俱不可
说。若破思议解此解虽多。不出界内外。
界内解止遣分段故言生不生。界外解双
遣分段变易故言不生不生。此解浅深故
有种种自行因果。理尚非一宁有种种。今
遍唾破故言生不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
可说。若破不可思议惑者。秖是无明。无明
故生。生故无明。无明不可得。生亦不可得。今
皆唾破故言生不可得。若破不思议解者。
秖是圆解。圆解始终判出因果。理不遍圆
亦非始终。那有因果。今皆唾破故言不生
不可得。将彼经意释无生门破法遍者。其
义分明。佛自释六句。云何不生生不可说。不
生名为生故不可说。今解。不生者法性也。
生者无明也。二乘證不生犹受法性生。故
言不生名为生。依佛此旨知是界外附体
之惑。不生而名为生。生即颠倒。颠倒即不
颠倒。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故不可说。云何
生生不可说。生生故生。生生故不生。故不
卷五 第 61a 页 T46-0061.png
可说。今解。生生故生者。即是大生生小生。
八相所迁有漏之法也。依佛此旨知是界内
有漏惑也。生生故不生者。因缘生法即空即
中。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故不可说也。云何
生不生不可说。生即名为生。生不自生故
不可说。今解。生即名为生者。乃是诸法不
生般若生也。生不自生者。此般若生不从
四句生。生不自生是初句耳。具言生不
他生。生不共生。生不无因生。又般若生时
世谛已死。无复有生而生三界者。为缘故
生非业生也。故言生不自生。若般若生。若
自在生。皆言语道断故不可说也。据此意
知是界内之解也。云何不生不生不可说。以
修道得故。今解。修道得者。乃是极果所證。
尚非下十地所知。岂可言说。据此知是界
外之解也。经云。生亦不可说。以生无故。今
解。此破不思议惑。界内生生亦是生。界外不
生生亦是生。祇是无明之生生必托缘生。缘
生即空即中。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故不可说
也经云。不生不可说以有得故。今解。此破
不思议解。及界内之解。亦是修道得故。界
外之解。亦是修道得故。得即诣理。理绝心
口故不可说也。佛以六句破诸法解惑。皆
言不可说。弥显无生门破法遍也。依佛藏
经前四句亦吹亦唾。后两句结前吹唾耳。
此六句专论于唾也。又楞伽云。我从得
道夜至涅槃夜。不说一字。佛因二法作
如此说。谓缘自法及本住法。自法者。彼如来
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离言说妄想文
卷五 第 61b 页 T46-0061.png
字二趣。释曰。缘自法是證圣真谛实性也。
离言说妄想者。不可思议也。离文字者离
假名也。离二趣者。离说所说想所想名所
名也。本住法者。谓古先圣道法界常住。如
道趣城道为人行。非行者作道。城由道
至。非至者作城。经曰。士夫见平坦道。即
随入城受如意乐。我及先佛法界常住亦复
如是。是故二夜不说一字。当知二法决定
非口言分别所能变异。本法者如理也。自法
者證实此义与大经四不可说意同。生生
不可说者。本法不可说也。生随顺缘生。本
法不可说也。生不生不可说者。即自断法
不可说也。不生生不可说者。即自智法不
可说也。不生不生不可说者。即是究竟自證
法不可说也。后二句一结生不可说。结本
法不可说也。一句结不生不可说。结自證
法不可说也。大经云。十因缘法为生作因。
亦可得说者。今解。此即无生门遍立之义。
亦如佛藏遍吹即成也。十因缘者。从无明
支乃至有支立诸法也。立有三义。一立众
生。二立机缘。三立声教。立众生者。过去二
因现在五果。更互因缘。而立五阴假名众生
也。立根机者。过去或修行析行体行渐行顿
行。以行为业无明润之。致今五果于此阴
果更起本习。或起析爱取有。或起体爱取
有。或起渐爱取有。或起顿爱取有。取有起
故得为机缘也。立声教者。析爱取有起故
感三藏教。是为生生不可说十因缘法。为
生生作因。亦可得说。说生生也。体爱取
卷五 第 61c 页 T46-0061.png
有感于通教。是为生不生不可说十因缘法。
为生不生作因。亦可得说。说生不生也。
渐爱取有感于别教。是为不生生不可说十
因缘法。为不生生作因。亦可得说。说不
生生也。顿爱取有感于圆教。是为不生不
生不可说十因缘法。为不生不生作因。亦
可得说。说不生不生也。众生若立。一切惑
法因果立。一切所化立。机教若立。一切解行
因果立。一切能化立。是为无生门一立一切
立。故大品云。若闻阿字门则解一切义。佛
藏云。一吹一切悉成。此之谓也。如地持四
种成熟。谓声闻种性。缘觉种性。佛种性。菩
萨种性。无此四性以善趣熟之。佛种性即
此圆机。菩萨种性即此别机。彼文云。菩萨种
子有佛无佛堪能次第断烦恼障及智障。岂
非别机。声闻种性当开之。别异善根即三
藏机。退大取小种性即通机。彼四成熟即此
四种机缘义也。问。上六句是无生门一破一
切破。十因缘法是无生门一立一切立。上
四句是无生门亦破亦立。亦应有第四句非
破非立不。答。大经十九卷初云。十事功
德不可思议。闻者惊怪。非难非易非内
非外。非相非非相非方非圆。非尖非斜
等。即是第四句非破非立之文义。问。若无生
门摄一切法者。则无复诸门也。答。无生门
亦摄诸门。诸门亦摄无生门。欲依智德义
便故言无生门。此应四句。生门无生门亦
生亦无生门非生非无生门。一一门各有四
门。四四十六门。若依断德义便。应有灭门
卷五 第 62a 页 T46-0062.png
不灭门。亦灭亦不灭门。非灭非不灭门。一一
门各有四门。四四十六门。合三十二门。大经
举十五日月光增正喻智德。十六日月光减
正喻断德。月无增无减。约白论增约黑
论减。实相无智无断。约照论智约寂论
断。若无生门摄一切法高极。此竖摄一切
法也。若无生门摄诸法广遍者。即无生门
横摄一切法也。问。无生门门称无生。其境
惑智断等。悉应称为无生。那忽言无生生
生生生自在故。答。此还助显无生门。无生
忍发故言无生生。明其所化故言生生。明
其应用故言生自在。还是无生门。即唾故
言无生。即吹故言无生生等。弥显无生门
摄法遍耳。约大经释门义竟(云云)

○次明
破法遍者为三。一无生门从始至终。尽
其源底竖破法遍。二历诸法门当门从始
至终。尽其源底横破法遍。三横竖不二
从始至终。尽其源底非横非竖破法遍。
竖则论高横则论广。竖来入横无横而不
高。横来入竖无竖而不广。法华云。其车高
广。横竖不二则非横非竖。故云。是法平等无
有高下。一无生门破法遍者。又为三。一从
假入空破法遍。二从空入假破法遍。三两观
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谛破法遍。如此
三观实在一心。法妙难解寄三以显一耳。
大论云。三智实在一心。为向人说令易解
故分属三人。华严亦有二意。宣说菩萨历
劫修行。彼为钝根也。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所有慧身不由他悟。彼是利根也。法华唯一
意。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今欲借别
卷五 第 62b 页 T46-0062.png
显总举次而论不次。故先三义解释也。从
假入空破法遍。又为三。先从见假入空。次
从思假入空。后四门料简。后见假入空
又为二。先明见假。次明空观。见惑附体而
生还能障体。如炎依空而动乱于空。似梦
因眠梦昏于眠。梦若不息眠不得觉。此惑
不除体不得显。然见则见理见实非惑。见
理时能断此惑从解得名。名为见惑耳。见
惑有四。一单四见。二复四见。三具足四见。
四无言见。单四见者。执有执无执亦有亦
无执非有非无。于一有见复起利钝。谓有
于我我与有俱。恒起我心与我相应。即是
我见。以计我故能生边见。以我边故破世
出世因果。即是邪见。执此为道望通涅槃。
名为戒取。谓此为实馀皆妄语不受馀见。
名为见取。是己法者爱。非己法故瞋。我
解他不解生慢不识有见中苦集为痴。犹
豫不决为疑。如是十使历欲界四谛。苦下
具十。集下有七除身边戒取。道下有八除
身边。灭下有七除身边戒取。合三十二使。
历色界四谛有二十八。无色亦尔。例除一
瞋合有八十八使。馀三见亦各具八十八
使。若历六十二见。见见各具八十八使倒浪
澜漫不可称数。邪网弥密障于体理。五十
校计经云。若眼见好色中有阴有集。见恶
色中有阴有集。见平平色中有阴有集。
乃至意缘法亦如是。一根有三。三中有六。
六根具三十六。三世合百八。历六十二见八
十八使。各各百八。当知举心动念浩然无
际。昏而且盲都无见觉(云云)。世讲者。谓有
卷五 第 62c 页 T46-0062.png
是见。无非是见。亦有亦无是见。非有非无
非是见。此语违经负心。经云。依止此诸见。
具足六十二。如汝解者。数则欠少。中论破
自他性。有是自性。对有说无无是他性。若
有若无皆是性。何意无非是见又此无既非
證理之无。宁得非见。诸外道本劫本见末劫
末见。介尔计谓是事实馀妄语。增见长非
吾我毒盛。捉头拔发构造生死。如长爪
虽不受一切法而受于不受。不识苦集。
佛以一责堕二负处。高著外道尚未免见。
云何底下谬谓为是。今判。此并属单四见
摄也。复四见者。谓有有。有无。无有。无无。
亦有有无。亦无有无。非有有无。非无有无。
此是复四见。于一一见。具八十八使。若六
十二见。见见又具八十八使百八等。如上
说。具足四见者。有见具四者。谓有有。有
无。有亦有亦无。有非有非无。无具四者。无
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亦有
亦无具四者。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亦
有亦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
非无具四者。非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非
有非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是名
具足四见。一句具八十八使。如是六十二
见。见见具八十八使百八等。如前说绝言
见者。单四见外一绝言见。复四句外一绝言
见。具足四句外一绝言见。一一见皆起八十
八使六十二见百八等。如前说。如是等约
外道法生如是等见也。又约佛法生见
者。三藏四门生四见。通教四门生四见。别
教四门生四见。圆教四门生四见。又一种
卷五 第 63a 页 T46-0063.png
四门外。各有绝言见。如是一一见中。各各
起八十八使六十二见百八等惑。如前说。复
次见惑非但随解得名。亦当体受称称之
为假。假者虚妄颠倒名之假耳。例前亦应
言单四假复四假具足四假。一一各有绝
言之假。依于佛法复有十六假。一一如前
说又于一一假中。复有三假。谓因成假。相
续假。相待假。法尘对意根生。一念心起即
因成假。前念后念次第不断。即相续假。待
馀无心知有此心。即相待假。上因成约外
尘内根。相续但约内根。相待竖待灭无之
无。又横待三无为之无心也。开善云。因兼
二假或亦过之。明第三假起时因上两假。
故言因兼。上假未除后假复起。故言过之。
此就心明三假也。又约色明三假。先世行
业托生父母得有此身。即因成假。从胎相
续迄乎皓首。即相续假。以身待不身。即相
待假又约依报亦具三假如四微成柱。时
节改变相续不断。此柱待不柱。长短大小
等也。此是三藏经中随事三假。委释如论
师。但此名通用。不独在小乘。大乘亦名三
假。附无明起如幻如化。但有名字实不
可得。镜中能成之四微尚不可得。况所成
之幻柱。柱尚不可得。况历时节相续以幻
化长短相待。宁复可得。举易况难而明十
喻。即色是空非色灭空。即此义也。是名大
乘随理三假。又释论明三种有。相待有假名
有法有。相待有者。长因短有。短亦因长。此
彼亦尔。物东则以此为西。在西则东。一物
卷五 第 63b 页 T46-0063.png
未异而有东西之别。有名无实是为相待
有。假名有者。如酪色香味触四事因缘和合
故。假名为酪虽有不同因缘之有。虽无不
如兔角龟毛之无。但以因缘和合故有。假
名为酪。又如极微色香味触故有毛分。毛
分故有毳。毳故有氎。氎故有衣。是为假名
有。法有者。即是色香味触四微和合。故名法
有。论又云三假施设。与三假云何。答。别义
不论今通会之。法假施设如因成。受假施
设如相续。名假施设如相待。论云。五众等
法是法波罗聂提。五众和合故名众生。如根
茎枝叶故有树名。是受波罗聂提。用是名
字取二法相说是二种。是名波罗聂提。故
知三假义同也。璎珞经亦有三假之文。大品
云。有缘思生无缘思不生。即因成意。大
经云。如读诵法虽念念灭。亦能从一阿含
至一阿含。犹如饮食虽念念灭。亦能初饥
后饱。相续意也。净名云。说法不相待一念
不住故。当知三假之名大小通用。非但小
乘名生死法以为见为假。如前说。大乘亦
名生死为见为假。所谓三藏四门生四见。
见见有三假六十二见百八烦恼等(云云)。通教
四门生四见。见见具三假六十二见百八烦
恼等。别教四门生四见。见见具三假六十二
见百八烦恼等。圆教四门生四见。见见具三
假六十二见百八烦恼等。如来教门示人无
诤法。消者成甘露。不消成毒药。实语是虚
语生语见故。故于四门十六门起见起假
(云云)。二明破假观者。即为三。一破假观。二
卷五 第 63c 页 T46-0063.png
明得失。三明位。观又为四。一破单。二破
复。三破具。四破无言。破单为两。初略后
广。略者若一念心起于单四见中。必是一见。
见即三假虚妄无实。八十八使浩浩如前说。
诸恶彰露具如后说。应当体达飏依炎炎
依空空无所依。空尚无空。何处复有若炎
若飏。又如眠梦百千忧喜。本末双寂毕竟清
净。是名为止。又观无明即法性不二不异。
法性本来清净不起不灭。无明惑心亦复清
净。谁起谁灭。若谓此心有起灭者。横谓法
性有起灭耳。法性无起谁复生忧。法性无
灭谁复生喜。若无忧喜。谁复分别此是法
性此是无明。能观所观犹如虚空。如此观时
毕竟清净。是为从假入空观。信行利根一闻
即悟。法行思已即能得解。其钝根者非唯闻
思不悟更增众失。故中论云。将来世中人
根转钝。造作诸恶。不知何因缘故说毕竟
空。是故广作观法说于中论。今亦如是为
钝根故广破。单复讫至无言说见。通用龙
树四句破令尽净。若一念心起即具三假。三
假如前说。当观此一念。为从心自生心。
为对尘生心。为根尘共生心。为根尘离
生心。若心自生者。前念为根后念为识为
从根生心为从识生心。若根能生识。根
为有识故生识。根为无识故生识。根若有
识根识则并。又无能生所生。根若无识而
能生识。诸无识物不能生识。根既无识。
何能生识。根虽无识而有识性故能生识
者。此之识性是有是无。有已是识并在于根。
卷五 第 64a 页 T46-0064.png
何谓为性。根无识性不能生识。又识性与
识为一为异。若一。性即是识。无能无所。
若异。还是他生非心自生。如是推求毕竟
知心不从自生。若言心不自生。尘来发心
故有心生。引经云有缘思生无缘思不生。
若尔。尘在意外来发内识。则心由他生。
今推此尘为是心故生心。为非心故生
心。尘若是心则不名尘。亦非意外则同
自生。又二心并则无能所。尘若非心那能
生心。如前破。若尘中有生性是故生心。此
性为有为无。性若是有。性与尘并亦无能
所。若无。无不能生。如是推求知心毕竟不
从尘生。若根尘合故有心生者。根尘各各
有心故合生心。各各无心故合生心。若各
各有合则两心生。堕自他性中。若各各无合
时亦无。譬如镜面各有像故合生像。各无
像故合生像。若各有像应有两像。若各无
像合不能生。若镜面合为一而生像者。今
实不合合则无像。若镜面离故生像者。各
在一方则应有像。今实不尔。根尘离合亦
得如是。如是推求知心毕竟不从合生。又
根尘各有心性。合则心生者。当检此性为
有为无。如前破(云云)。若根尘各离而有心
生者此是无因缘生。为有此离为无此
离。若有此离还从缘生。何谓为离若无此
离无何能生。若言此离有性性为有为无。
若性是有还从缘生。不名为离。若性是无
无何能生。如是推求知心毕竟不从离生。
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
卷五 第 64b 页 T46-0064.png
无因。是故说无生。即此意也。若推因成假
四句求生不得。执性即薄。但有名字名为
心生。名不在内外中间。亦不常自有。是字
不住。不住有四句。亦不不住。不住无四
句。故无住之心。虽有心名字。名字即空。若
四句推性不见性。是世谛破性亦名性空。
若四句推名不见名。是真谛破假亦名相
空。性相俱空者是为总相从假入空观也。故
中论曰。诸法不自生。如此用观者与中
论意同也。若根检不得心即是内空。尘检
无心即是外空。根尘合检不得即内外空。
离检不得即是空空。四性检不得即是性空。
四句检不得即是相空。若就尘检无十方
分即是大空。求最上所以不得。即是第
一义空。四句因缘不得即有为空。因有为
说无为。既不得有为亦不得无为。即无
为空。四句求心生元不得即无始空四句
求心灭不可得即散空。四句求心生灭不
可得。亦不得心不生不灭。即毕竟空。三
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今求心不可得。即
一切空。观心无心观空无空。即无所得
空。观有见三假不可得。即有法空。观无见
三假不可得。即无法空。观亦有亦无见三
假不可得。即无法有法空。如此观者即与
大品意同。是为十八种从假入空观也。若
不悟者转入相续假破之。何以故。虽因成
四破不得心生。今现见心。念念生灭相续
不断。何谓不生。此之念念为当前念灭后
念生。为前念不灭后念生。为前念亦灭亦
卷五 第 64c 页 T46-0064.png
不灭后念生。为前念非灭非不灭后念生。
若前念不灭后念生。此则念自生念。两生相
并亦无能所。若前念有生性生于后念。此
性为有为无有则非性无则不生如前。若
前念灭后念生者。前不灭生名为自性。今由
灭生不灭望灭。岂非他性。他性灭中有生
故生无生故生。有生是生生灭相违。乃是生
生。何谓灭生。若灭无生无何能生。若灭有
生性性破如前。若前念亦灭亦不灭后念生
者。若灭已属灭。若不灭已属不灭。若不灭
合灭能生。即是共生。共生自相违。相违何能
生。又若各各有生。即有二过。各各无生合
亦不生。若灭不灭中有生性者。为有为无。
若性定有何谓灭不灭。若性定无亦何谓灭
不灭。此不免断常之失还堕共过。若前念
非灭非不灭。而后念心生者为有此非灭
非不灭。为无此非灭非不灭。若有则非无
因。若无无因不能生。若无因有生性者。此
性即因。何谓无因。若无无不能生。如是四
句推相续假求心不得。无四性实执心即
薄。但有心名字。是字不住内外两中间。亦
不常自有。相续无性即世谛破性。名为性
空相续无名即真谛破假。名为相空性相
俱空乃至作十八空如前说。是名从假以
入空观。若不得入者。犹计有心待于无心。
相待惑起此与上异。因成取根尘两法和合
为因成。相续竖取意根前后为相续。竖望
生灭此是别灭。别灭则狭。今相待假待于通
灭。此义则宽。通灭者。如三无为虽不并是
卷五 第 65a 页 T46-0065.png
灭而得是无生。待虚空无生而说心生即
是相待假。上既不悟复因上惑共起此惑
故言因兼。上惑犹在复起此惑故言过之。
又因兼者。无生法尘待意根生。亦是因成。
因上假心来续相待。即是相续。故言因兼。
过之者。上两假不于通灭起惑。今约通起
岂非过之。释既异旧而借彼语示相待假
相耳。今检此心为待无生心生。为待有
生心生。为待亦生亦无生而心生。为待非
生非不生而心生。若待无生而生心者。有
此无生无此无生。若有生可待还是待有。
何谓待无。有有相待即是自生。若无此无
生无何所待。若秖待此无无而生心者。一
切无无亦应生心。无望于有无即是他生
也。又无生虽无而有生性。待此性故而知
有心。此性为已生为未生。若已生。生即是
于生。何谓为性。性若未生。未生何能生。若
待生而心生者。生还待生长应待长。既无
此义。何得心生。若待生无生故有心生。如
待长短得有于长。此堕二过。各有。则二生
并。各无。全不可得如前。若待非生非无生
而有心生者。论云。从因缘生尚不可。何况
无因缘。又此无因为有为无。若有还是待
有。若无还是待无。何谓无因。若言有性性
为有为无。性若是有为生非生。若生已是
生何谓为性。若无生云何能生。如是四句
推相待假求心生不可得。执心即薄。不起
性实。但有名字。名字之生生则非生。是字不
在内外中间。亦不常自有。是字无所有。求
卷五 第 65b 页 T46-0065.png
性不可得世谛破性。是名性空。求名不可
得真谛破假。是名相空。复次此性相中求
阴入界不可得。即是法空。性相中求人我知
见不可得。名众生空。乃至作十八空如前
说。是名从假入空慧眼得开见第一义。非
但有见三假惑除。一切见惑无不清净正智
现前。是名无生门通于止观。亦是止观成
无生门。若不悟者当善用止观巧破见假。
信法回转成方便道伏于有见。无量烦恼悉
皆被伏。伏故名善有漏五阴也。以被伏故
有见不起。度入无见计中如后破。夫破见
之由闻思不定。若上根人闻观于生知生
无生破执得悟。中根执轻成伏见方便善
有漏五阴。下根执重犹怀取著闻破生不
得生。谓无生是实。更起无生见。又当总别
破之。总破者如大品云。识无生尚不可得。
何况识生。又识生尚不可得。何况识无生。
生与无生俱不可得。楞伽经中又广破无生
见。然无生之理非识所知。云何谓情舍有
缘无。如步屈虫。又似猕猴。不应虚妄执
此见著。是为总破。别破者。行人用止观破
因成三假不得性相。泯然入定不见内外
亦无前后。无相形待。寂然定住。或豁亡身
心一切都净。便发此无心自谓得无生止
观定慧已成。而起见著著此空想。诸佛不
化。何故不化。观心推画。发一分细定生一
分空解。此是空见法尘与心相应。何关无
生。释论简外道佛法二俱观空。云何有异。
外道爱著观空智慧。即是向者所发空尘谓
卷五 第 65c 页 T46-0065.png
为涅槃。即有能观者。能观者便成身见。身
见故即有利钝十使乃至八十八等。生死浩
然如前说。如是罪过。皆由空尘而起。障真
失道岂会涅槃。是名外道观空。佛弟子观
无生。若发空心空心生时即知是爱。何者。
生名爱法。爱法即是无明。无明生我见等八
十八使。一一皆具三假之惑。终不执谓是
真无生。云何三假。良由上来有见三假被伏
度入无见。无生法尘对意根。一念空心生。
即因成假。以生心灭故无生心生。是相续
假。豁尔无生待于有生。是相待假。当推此
无生心生。为意根生为法尘生。为合为离。
若意根生者。为根生为识生。若根生。为根
中有识故生识。为无识故生识。若根有
识。为是根为非根。识若是根。则无能所。
根若无识。何能生识。若根有生识之性。此
性为有为无。性若有者。识性与识为一为
异。若一。性即是识。若异。异何能生。自生中
检心不可得。具如上说。若由尘起无生心
者。尘为有心为无心。若有心则无能所。
若无无不能生。又尘为一为异。一则无能
所。异则不能生。检他心不可得。具如上说。
若根尘合有无生心生者。此有二过。如前
(云云)。又离根离尘有无生心生者。从因
缘尚不可得。何况无因如前。当知无生之
心。不自不他不共不离。无四性。无四性
故名性空。性空即无心而言心者。但有名
字。名字不在内外是名相空。乃至十八空
如上说。是为从假入空见第一义。非但无
卷五 第 66a 页 T46-0066.png
见假破上惑下障一切皆除。得正智慧。若未
去者。勤用止观善巧修习。信法回转成方
便道。伏于苦集。所有阴界入等。八十八使皆
悉被伏。以被伏故名善有漏也。勤修力故
无见中假不复得起。度入有无假中如后
(云云)。次破亦有亦无见三假者。行人善用
止观伏无见惑。无假不起。或进一分定慧。
豁发亦有亦无与心相应。即便谓言若无心
者。谁知无生。无生是无。知即是有。发此心
时受是亦有亦无见。谓是事实坚著不可
舍不知过患。如长爪自谓有道。实是苦
集。不能识故。佛点示之即便得悟。发见
之人亦复如是。迷此见毒不识正真。若
闻指示执心飒解。云何指示。大品五受皆不
受。汝云何受是亦有亦无法尘。岂非受阴。
缘此像貌行用此法了别此法。四阴宛然。
如此受想皆名污秽。是见依色阴。又意根
受是亦有亦无法尘即是界。根尘相涉即是
入。是名苦也。又我能行能受能知此法假
名。即起我见。我见既生即有边见。若拨因
果是邪见。计此为道是戒取。计为涅槃是
见取。违瞋顺喜我解慢他。不识苦集即痴。
后当大疑。如是等十使。历三界具八十八。
违于实道顺于生死。悉于亦有亦无见心
中生。又此见心即备三假。例前可知。今破
此见三假者。还用四句。一一例前可解。如
是破已。三假四句阴入皆无实性。即是性
空。但有名字。名字即空。是名相空。性相既
空。乃至十八空如上说。即是入第一义正
卷五 第 66b 页 T46-0066.png
智现前。若不入者善用悉檀。信法回转巧
修止观。伏于诸见。令成方便善有漏法。亦
有亦无见虽伏不起。仍度入非有非无见
中。如后破。次破非有非无见者。上勤用方
便伏有无见。豁然更发离有无心。所以者
何。心若定有不可令无。心若定无不可令
有。云何乃谓亦有亦无。若不定有则非有。
若不定无则非无。非有者非生也。非无
者非灭也。出于有无之表是名中道。与中
论同。何以故。前有见是因缘生法。无见是即
空。亦有亦无是即假。今是即中。坚著此心
计以为实。是人能起无量过患。何以故。汝
谓此心为实者。乃以虚语为实语。生语
见故。故非真实。若真实者此心应是常乐
我净。此心生灭故非常。受此心故非乐。不
自在故非我。污秽故非净。我心生故是身
见。身见有无未免非有非无。如屈步虫。是
名边见。谓非有非无见以为中道通诸
生死。是愚痴论。非道非字谓是道字。是名
戒取。谓非有非无心为涅槃。具阴界入利
钝等使。是名见取。谓非有非无以为正法。
乃破一切世间因果故名非有。破一切出
世间因果故名非无。破正见威仪尚不当
世间道理。云何能当出世道理。宁起我见
如须弥山。不恶取空不正为正。是名邪
见。若顺叹则爱。违毁则瞋。不识此心毒草
药王则痴。自擅陵他则慢。后当大疑。略过
有十。广不可尽。如是等过皆从非有非无
见心中出。又一一过悉具三假。如前(云云)。若
卷五 第 66c 页 T46-0066.png
破此见假。还用前四句止观。逐而破之。
如前(云云)。复次点出诸见五阴者。是示其苦。
点出十使者。是示其集。用止观破者。是
示其道。诸见若伏若无。是示其灭。夫一切
外道邪解。佛法僻计。无量过患。皆用四谛
破之。无不革凡成圣。如来初说阿含四
谛之力。尚能如此。何况大乘三种四谛。何
所不破耶。若非有非无见破者。一切诸惑亦
悉断坏。发正智慧。是名从假入空见第
一义。若不入者。当用止观信法回转。善巧
四随方便修习。伏诸见惑执心即薄。住方
便道成善有漏法。此见不起度入无言说
中。如后破(云云)。所以节节说见过者。殷勤
行人。令于观心善识毒草明解药王。若
得此意。终不谬计也。章节虽烦番番不杂。
能了此者可与论道。兀然如盲若为识乳。
次破无言说见假者。若能如上破者。或进
发定慧豁然明静。复起异解。谓适有此有
即有生死。四句皆假虚妄不实。理在言外
绝于四句。乃是无生。谓出四句实不出也。
略有三种四句外。一单。二复。三具足。若谓
理在言外者。乃是出单四句外。不出复见
第二句。亦不出具足见初句。故知见网蒙密
难可得出。法华云。魑魅魍魉处处皆有。复
具诸见一一皆有三假苦集。破假之观皆如
上说。若人能于诸见修习道品。皆应节节
得悟。从假入空见第一义。若未得入者。
单复具足一切诸见悉皆被伏。成善有漏五
阴。见不得起或进发禅解。又复言出单复
卷五 第 67a 页 T46-0067.png
具足四句之外。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泯然清
净。即是无生绝言之道。如此计者还是不可
说绝言之见。何关正道。徒谓绝言言终不
绝。何以故。待不绝而论绝。绝还是待。待对
得起不应言绝。如避虚空岂有免理。又
竖破不绝者。心不绝故。无言见具起一切
生死因果。云何称绝。上来节节皆有横竖两
破。于一有见是横破。重累四见是竖破。因
戒假是横破。相续假是竖破。相待假是亦横
亦竖破。总破是非横非竖破。大途秖是横
破。今当竖破。汝执心是有。有即是生。汝是
何等生。为是五停总别念处暖顶忍世第一
生。为是苦忍真明生。为是重虑思惟生。为
是乾慧似道生。为是八人见谛生。为是神通
游戏誓扶习气生。为是三贤伏道似解生。为
是十圣真解生。为是铁轮似道生。为是铜轮
真道生。为是遍法界自在生。用此诸生勘
汝执心。全无气分。而言非见孰是见乎。若
计心是无生无即不生。汝是何等不生。为
是见不生。为是思不生。为习气不生。为尘
沙不生。为无明不生。为业不生。为报不生。
为行不生。为理不生。世人云。不生不生即
是佛。秖道是法佛。今释此语即是三佛。理
不生即法佛。无明不生即报佛。尘沙见思不
生即应佛。又无明不生即法佛。见思不生即
报佛。尘沙不生即应佛。又业行位不生即应
佛。智业不生即报佛。理不生即法佛。又应佛
从缘因生。报佛从了因生。法佛从正因
生。三佛生即无生。无生即三佛生。若闻阿字
卷五 第 67b 页 T46-0067.png
门即解一切义。云何秖作一解耶。利󰑁斲
地彻至金刚。闻一不生遍解法界不生。将
诸不生勘汝执心。了无一分非见是何。有
人难中论云。不生不灭未会深理。何者。烦
恼是生法。三相迁谢是灭法。秖不此生灭
故言不生不灭。但是入空不见中意。中论
师解云。不生不灭者。不不生不不灭以显
中道。此解扶中而伤文失义。何者。龙树之
意兼通含别故言不生不灭。不生者不二
十五有之生。不三相迁灭之灭。能破二十种
身见。成须陀洹乃至无学。岂非兼申通意
亦兼三藏意。若生若灭皆属于生。涅槃但空
唯属寂灭。不此之生不此之灭。双遮二边。
岂非含别之意。若生灭是因缘所生法。即空
即假即中。即空故不生。即假故不灭。不生不
灭即是中道。按文解释兼二含别显中。四
义宛然。龙树之巧以不生不灭一句。广摄诸
法。乃会摩诃衍耳。若开唇动舌重吃凤兮
之声。抽笔染毫加于点淰之字。秖得一意
全失三门。悬疣附赘。虽欲补助还成漏失。
今解不生一句。何啻含于四义。且略出十不
生不不生意也。一者一切法可破可坏。一
切语可转。非有非无。绝言离句无一法
入心。是一不生。不生亦不生。故名不不生。
虽情谓不生而实是生。如非想谓言无想
而成就细想。此乃邪见外道之不不生也。二
者犊子道人计我在第五不可说藏中。此是
一不生。不生亦不生故名不不生。若三藏二
乘断三界见思。一不不见。一不不思。故名
卷五 第 67c 页 T46-0067.png
不不生。而习气犹生。若三藏佛正习俱尽名
不不生。一不不正一不不习。故言不不生。此
析法不不生。若通教体见本不生。体思本
不生。故言不不生。思益云。我于无生无作
而得作證。二乘虽体不见思而习气犹生。
通教佛坐道场正习俱尽。亦是不不生。此
乃分段不不生耳。若别教人断通别惑。一不
不通一不不别。名不不生。此一品一分二品
二分不不生耳。上分犹生。若别教佛上分尽
名不不生。此犹是方便权说不不生。若圆
人一不不通一不不别。名不不生。犹居因
地犹有上地行智报等生在。若妙觉智满其
智更不生。无明究竟尽。惑更不生。行智报
等毕竟不不生。又真理极故一不不生。圆理
极故一不不生。又理本本不生。今亦不不生。
若作单不生语摄法亦尽。如前说。若作不
不生语摄法亦尽。汝作不生齐何处不生。
汝作不不生。复齐何处不不生。他尚不识
外道不不生。况识最后不不生。那得不惬
是见。当苦破之。竖破亦有亦无见非有非
无见。如上菩提心中释名绝待中示其相
也。若谓心亦生亦不生者。为是何等亦生
亦不生。为是见不生而真生。为是思不生
而真生。为是习不生而真生。为是尘沙不
生通用生。为是无明不生中道生。为是内
业不生外业生。为是内报不生外报生。为
是小行不生大行生。为是偏理不生圆理
生。而言亦生亦不生。若非如此等亦生亦
不生。非见何谓。若言心非生非不生者。为
卷五 第 68a 页 T46-0068.png
是何等非生非不生。为是析断常非生非不
生为体断常非生非不生。为是八地道观
双流非生非不生。为是初地破生死得涅
槃非生非不生。为是十地后果非生非不生。
为是初住双遮二边非生非不生。为是十
行增进中道非生非不生。为是十回向非生
非不生。为是十地非生非不生。为是妙觉极
地非生非不生。既非此等非生非不生非见
是何。若绝言者。绝言甚多是何等绝言。单四
句外亦称绝言。复外具外亦称绝言。如婆
罗门受哑法者。亦是绝言。又长爪一切法不
受。亦是绝言。犊子云。世谛有我我在不可
说藏中。不可说亦是绝言。三藏入实證真亦
不可说。故身子云。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
说。三藏解脱凡有四门入实。即有四种不可
说。通教三乘人同以无言说道断烦恼。亦
有四门不可说。别教人观常住理无言无说。
亦有四门不可说。圆教不可宣示。净名杜
口文殊印之。此亦有四门不可说。不可说
众多。汝所计不可说。为是何等。汝尚不及
犊子不可说。何况三藏四不可说。何以故。犊
子谓不可说为世谛。不计为涅槃。汝计为
实故知不及犊子。犊子尚是见汝宁非见。
为此见故广起烦恼浩然。如前说。更重破
绝言者。汝谓绝言在四句外。今明十种四
句。汝之绝言在何等四句外。十种者。一往四
句。无穷四句。结位四句。襵牒四句。得悟四
句。摄属四句。权实四句。开显四句。失意四
句。得意四句。一往四句者。凡圣通途皆论四
卷五 第 68b 页 T46-0068.png
句。此意可知。无穷四句者。四四澜漫无赀。
如四十八番中示其相(云云)。结位四句者。分
齐四句剋定是非。如单复具足等住著不
亡。即凡夫四句。若无句义为句义。是圣人
四句。襵牒四句者。结凡夫四句牒为有句。
牒二乘为无句。牒菩萨为亦有亦无句。牒
佛为非有非无句。得悟四句者。随句入处
即成悟入之门。四句即成四门。摄属四句
者。随诸句门悟入何法。以法分之属诸法
门也。权实四句者。诸法四句之门。三四为
权一四为实也。开显四句者。开一切四句
皆入一实四句。若入实四句皆不可说也。
佛教四句齐此。失意四句者。执佛四句而
起诤竞。过同凡夫也。得意四句者。菩萨见
失意之过。作小大论申佛两四句。破执遣
迷则有得意四句。作论之功息矣。若不惬
是绝言见者。前诸四句。汝出何等四句外。
而谓理在言外耶。前横破四句。今竖破四
句之言外也。今世多有恶魔比丘。退戒还
家惧畏驱策。更越济道士。复邀名利誇谈
庄老。以佛法义偷安邪典。押高就下推尊
入卑。概令平等。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
名非常名。均齐佛法不可说示。如虫食
木偶得成字。检校道理邪正悬绝。愚者所
信智者所蚩。何者。如前所说诸生诸不生
诸四句诸不可说。汝尚非单四句外不可说。
何况复外。何况具足外。何况犊子耶。尚非犊
子。何况三藏通别圆耶。诸法理本往望常名
常道。云何得齐。教相往望已不得齐。况以
卷五 第 68c 页 T46-0068.png
苦集往检过患彰露。云何得齐。况将道品
往望。云何得齐正法之要。本既不齐迹亦
不齐。佛迹世世是正天竺金轮刹利。庄老是
真丹边地小国柱下书史。宋国漆园吏。此云
何齐。佛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缠络其身。庄
老身如凡流。凡流之形痤小丑篾。经云。阎浮
提人形状如鬼。云何齐佛。佛说法时放光
动地。天人毕会叉手听法。适机而说。梵响
如流辩不可尽。当于语下言不虚发闻皆
得道。老在周朝主上不知群下不识。不敢
出一言谏诤。不能化得一人。乘坏板车
出关西。窃说尹喜有何公灼。又漆园染毫
题简句治改足。轧轧若抽。造内外篇以规
显达。谁共同闻复谁得道。云何得齐。如是
不齐其义无量。倦不能说。云何以邪而干
于正。复次如来行时。帝释在右梵王在左。
金刚前导四部后从飞空而行。老自御薄板
青牛车。向关西作田。庄为他所使看守漆
树。如此举动复云何齐。如来定为转轮圣帝。
四海颙颙待神宝至。忽此荣位出家得佛。
老仕关东吝小吏之职。垦农关西惜数亩
之田。公私匆遽不能弃此。云何言齐。盲人
无眼信汝所说。有智慧者悯而怪之。是
故当知汝不可说。是绝言之见。三假具足
苦集成就。生死宛然。抱炬自烧甚可伤痛。
若破此见如前所说(云云)。复次外人或时用
道可道非常道为绝言。破中论不生不灭。
云是第四句。绝言出过四句。一往闻语谓
言出过。理则不然。言不生者见心不生。
卷五 第 69a 页 T46-0069.png
既不生即不灭。故言不生不灭。绝言见心
生一切爱见疑慢。云何以生灭破他不生
不灭。愚痴戏论不应如此。又问。起不生不
灭见。此复云何。答。应有六句。绝言破不生
不灭。不生不灭破绝言。绝言修不生不灭。
不生不灭修绝言。绝言即不生不灭。不生不
灭即绝言(云云)。一切凡夫未阶圣道。介尔起
计悉皆是见。以有见故三假苦集烦恼随
从。鱼王贝母众使具足。结业芜蔓生死浩然。
一人经历尚无边畔。何况多人。当知见惑大
可怖畏。勤用止观而摧伏之。若起单见。
用止观四句逐体破之若避单入复避复
入具。避具入绝言。无趣薳起。止观逐之。
无远不届。常寂常照治之不休。如金刚刀
所拟皆断。取悟为期。能如是观虽不发
真。诸见被伏成方便五阴。若得入空众见
消尽。故初果所破如竭四十里水。功夫甚
大。恐闻者生疑。略断三结。馀残不尽如一
渧水。思虽未尽见已无馀。从多为言亦得
明破法遍也。问。从假入空破无量见。下二
观复何所破。答。入空之观破见及思。束而
言之秖是破有。次观所破秖是破无。中观
所破双非二边正显中道。故释论云。有无
二见灭无馀。稽首佛所尊重法。故知诸见
纵横尚不为第二观所破。云何谬谓为真
法耶。问。束生死为有。束二乘为无。有见
纵横无量。无亦应然。答。凡夫妄计触处生
著。是故有多。二乘已断见思无复横计。唯
證于空。大乘破之。名为空见耳。二料简得
卷五 第 69b 页 T46-0069.png
失者。问。如此止观随逐诸见有何得失。
答。当四句料简。一故惑不除新惑又生。二
故惑除新惑又生。三故惑不除新惑不生。四
故惑除新惑不生。一譬如服药故病不差
药更成病。二所治病差而药作病。三病虽
不差药不成妨。四故病既差药亦随歇。前
二种是外道得失相。后二种是佛弟子得失
相。所以者何。本用止观治生死惑。而贪欲
之心都不休息。因此止观。更发诸见破因
破果无所不为。是则故惑不除而新惑更
起也。二修止观时贪求衣食。诸钝烦恼息
而不起。忍耐寒苦刀割香涂不生憎爱。财
物得失其心平等。而执见之心甚可怖畏。如
渴马护水搪揬破坏。拨无因果。是则故惑去
而新惑生。此两属外道。爱处生爱瞋处生
瞋。若学止观堕如此者。同彼外道也。三
佛弟子修此止观为方便道。深识见爱无
明因缘。介尔心起即知三假。止观随逐破性
破相。虽复贪瞋尚在而见著已虚。六十二
等被伏不起。是名故惑不除而新惑不生。
是为方便道中人也。四若能如此三假四观
逐念检责。体达虚妄性相俱空。豁然发真
即得见理。非唯故病永除新病不发。是为
入见谛道成圣人(云云)。三明破见位者。若
修此方法明识四谛。巧用观慧诸见被伏
者。依三藏法是总别念处。正伏四倒四倒
不生煖即得发。成方便等位。进破诸见发
真成圣。即初果位也。若依通教伏见之位。
是乾慧地。若得理水沾心即成性地。若进
卷五 第 69c 页 T46-0069.png
破见者。即是八人见地位也若依别教伏
见者。是铁轮十信位。破见是铜轮十住位。
若依圆教伏见是五品弟子位。破见是六
根清净位。断伏名同观智大异。三藏观思议
真析法观智伏断。通教观思议真体法观智
伏断。别教虽知中道次第观智伏断。圆教
即中一心观智伏断。不可闻名仍混其义。
问。若伏见假入贤位者。故惑虽未差新
惑不应生。那得修止观时有诸见境发。
答。此发宿习。宿习之见还是故惑。如人服
药药击宿病。宿病既动须臾自差。非是药
为新病也。问。何不直明别圆入空破假位。
而明三藏通教等入空位为。答。上明修发
不修发十境交互等。欲示行人浅深法故。
叙诸位耳。又欲明半满之位令行者识之
耳。又半字入空法。悉是别圆助道方便。又多
仆从而侍卫之。即其义也。又岂离方便而
别有真实。即此半字而是满字。故云。二乘
若智若断。即是菩萨无生法忍也。体假入空
结成止观义者。诸见轮息一受不退。永寂
然名为止。达见无性性空相空。名为观。见
真谛理名为不生。理既不生理亦不灭。是
为不生不灭名无生忍。又见惑不生名因
不生。不受三恶报生。名果不生。因果不生
亦复不灭。不生不灭名无生忍。是为无生门
通于止观。亦是止观成无生门。从假入空
破见惑遍竟。
摩诃止观卷第五(下)
卷五 第 70a 页 T46-007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