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隋-智顗卷四

卷四 第 35c 页

摩诃止观卷第四(上)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第六明方便者。方便名善巧。善巧修行
以微少善根。能令无量行成解发入菩萨
位。大论云。能以少施少戒出过声闻辟支
佛上。即此义也。又方便者众缘和合也。以能
和合成因。亦能和合取果。大品经言。如来
身者不从一因一缘生。从无量功德生如
来身。显此巧能故论方便。若依渐次即有
四种方便。方便各有远近。如阿毗昙明五
停心为远。四善根为近。通别方便例可意
知。圆教以假名五品观行等位去真犹遥。
名远方便。六根清净相似邻真。名近方便。
今就五品之前假名位中。复论远近。二十五
法为远方便。十种境界为近方便。横竖该罗
十观具足。成观行位能发真似。名近方便。
今释远方便略为五。一具五缘。二呵五欲。
三弃五盖。四调五事。五行五法。夫道不
孤运弘之在人。人弘胜法假缘进道。所以
须具五缘。缘力既具当割诸嗜欲。嗜欲外
屏当内净其心。其心若寂当调试五事。五
事调已行于五法。必至所在。譬如陶师若
欲得器。先择良处。无砂无卤草水丰便可
立作所。次息馀际务。际务不静安得就功。
虽息外缘身内有疾云何执作。身虽康壮
泥轮不调不成器物。上缘虽整不专于业。
卷四 第 36a 页 T46-0036.png
废不相续永无办理。止观五缘亦复如是。
有待之身必假资藉如彼好处。呵厌尘欲
如断外缘。弃绝五盖如治内疾。调适五
事如学轮绳。行于五法如作不废。世间
浅事非缘不合。何况出世之道。若无弄引
何易可阶。故历二十五法约事为观。调粗
入细检散令静故为止观远方便也。此五
法三科出大论。一种出禅经。一是诸禅师
立。一具五缘者。一持戒清净。二衣食具足。
三闲居静处。四息诸缘务。五得善知识。禅经
云。四缘虽具足开导由良师。故用五法为
入道梯隥。一阙则妨事。释此具如次第禅
门。

○此中明持戒清净。即四意。一列戒名。
二明持戒。三明犯戒。四明忏净。列名者。经
论出处甚多。且依释论有十种戒。所谓不
缺。不破。不穿。不杂。随道。无著。智所赞。自在。
随定。具足。此十通用性戒为根本。大论云。
性戒者是尸罗身口等八种。谓身三口四更
加不饮酒。是净命防意地。又云。十善是尸
罗。佛不出世世常有之。故名旧戒。佛不出
世凡夫亦修八禅。故名旧定。外道邪见六
十二等旧医乳药名为旧慧。常途云。无客
定无漏导八禅耳。今难此语。亦应无漏导
十善也。戒慧既有客法。定何独无。今用三
归五戒二百五十。为客戒。根本十种得戒人
者。如佛自言善来比丘。自然已得具足戒。
如摩诃迦叶自誓因缘得具足戒。如憍陈
如见谛故受具足戒。如波阇波提比丘尼。
以八敬法受具足戒。如达磨提那比丘尼
卷四 第 36b 页 T46-0036.png
遣信受具足戒。如须陀耶沙弥论义受具
足戒。如耶舍比丘等善来受具足戒。如跋
陀罗波楞伽加三归受具足戒。如边地
第五律师受具足戒。中国十人白四羯磨受
具足戒。客戒人也。根本净禅观练熏。修为客
定。四谛慧为客慧。佛出方有也。性戒者。莫
问受与不受犯即是罪。受与不受持即是
善。若受戒持生福。犯获罪。不受无福。不
受犯无罪。如伐草害畜罪。同。对首忏。二
罪俱灭。大论解云。违无作罪同灭耳而偿命
犹在。故知受得之戒与性戒有异也。故四
分问遮法云。不犯边罪不。边罪即性罪也。
此罪障优婆塞戒。何况大戒。若性戒清净。是
戒度根本解脱初因。因此性戒。得有无作
受得之戒。小乘明义无作戒即是第三聚。大
乘中法鼓经。但明色心无第三聚。心无尽
故戒亦无尽。若就律仪戒。论无作可解。定
共戒无作者与定俱发。有人言。入定时有出
定时无。有人言。无作依定。定在不失。定退
即谢也。道共戒无作者。此无作依道。道无
失故此戒亦无失。戒定道共。通是戒名说。
通以性戒为本。故经云。依因此戒。能生禅
定及灭苦智慧。即此意也。

○二明持者。此十
种戒摄一切戒。不缺戒者。即是持于性戒乃
至四重。清净守护如爱明珠。若毁犯者。如
器已缺无所堪用。佛法边人非沙门释子。
失比丘法故称为缺。不破者。即是持于十
三。无有破损故名不破。若毁犯者。如器破
裂也。不穿者。是持波夜提等也。若有毁犯
卷四 第 36c 页 T46-0036.png
如器穿漏。不能受道故名为穿。不杂者。
持定共戒也。虽持律仪念破戒事。名之
为杂。定共持心欲念不起。故名不杂。如大
经云。虽不与彼女人身合。而共言语嘲调。
壁外钏声见男女相追。皆污净戒。十住婆
沙云。虽制其事。而令女人洗拭按摩。染心
共语相视。或限尔许日持戒。或期后世富
乐天上自恣。皆名不净。若持不杂戒。悉无
此等念也。随道者。随顺谛理能破见惑。无
著戒者。即是见真成圣。于思惟惑无所染
著也。以此两戒约真谛持戒也。智所赞戒
自在戒。则约菩萨化他。为佛所赞于世间
中而得自在。是约俗谛论持戒也。随定具
足两戒。即是随首楞严定。不起灭定现诸
威仪。示十法界像导利众生。虽威仪起动
而任运常静。故名堕定戒。前来诸戒律仪防
止。故名不具足。中道之戒无戒不备。故名
具足。此是持中道第一义谛戒也。用中道
慧遍入诸法。故经云。式叉。式叉名大乘戒
也。涅槃明五支戒及十种戒。义势略同。设诸
经论更明戒相。终不出此十科。束前三种
戒名律仪戒。秉善防恶。从初根本乃至不
穿纤毫清净。束名律仪戒。凡夫散心悉能持
得此戒也。次不杂一戒。定法持心心不妄
动。身口亦寂三业皎镜。此是定共戒。入定时
任运无杂。出定身口柔软亦不杂。凡夫入
定则能持得也。随道戒初果见谛发真成
圣。圣人所持非凡夫能持也。无著戒则三
果人所持。亦非初果所持也。智赞自在。此
卷四 第 37a 页 T46-0037.png
乃菩萨利他须持此戒。则非二乘所持也。
随定具足。此是大根性所持。则非六度通教
菩萨所能持也。况复凡夫二乘耶。向判位
高下事义不同。理观观心论持戒者具能
持得上十戒也。先束十戒为四意。前四戒。
但是因缘所生法。通为观境。次二戒。即是
观因缘生法即空。空观持戒也。次两戒。观
因缘即是假。假观持戒也。次两戒。观因缘
生法即是中。中观持戒也。所言观心为因缘
生法者若观一念心从恶缘起。即能破根
本。乃至破不杂戒。与善相违故名为恶。今
以善顺之心防止恶心。能令根本乃至不
杂等戒。善顺成就得无毁损。故称善心名
为防止恶心既止身口亦然。防即是止善。顺
即是行善。行善即是观。止善即是止。是名
观因缘所生心持四种戒也。次观善恶因
缘所生心即空者。如金刚般若云。若见法
相者。名著我人众生寿者。若见非法相者。
亦著我人众生寿者。不见法相不见非法
相。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故知法
与非法二皆空寂。乃名持戒。今云法者。秖
善恶两心假实之法也。若见有善恶假名。即
是著我人众生寿者。若见善恶实法。亦是
著我人众生寿者。所言非法相者。若见善
恶假名是无者。亦是著我人众生寿者。若
见善恶实法是无者。亦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依无起见故不应著。乃至依非有
非无起见。皆名著我人众生寿者。观如是
等法与非法皆即是空。由此观故能顺无
卷四 第 37b 页 T46-0037.png
漏。防止有无六十二见。故名随道戒。若重
虑此观思惟纯熟。历缘对境。于一切色声
皆悉即空。名无著戒。防止思惑善顺真谛。
是名观因缘心即空持二种戒也。次观因
缘心即是假者。知心非心法亦非法。而不
永滞非心非法。以道种方便。无所有中立
心立法。拔出诸心数法。导利众生为智所
赞。虽广分别无量心法。但有名字如虚空
相。不生爱著惑相不拘。名为自在。如此
假观。防止无知善顺俗理。防边论止顺边
论观。即是假观持两戒也。次观因缘生心
即中者。观于心性毕竟寂灭。心本非空亦
复非假。非假故非世间。非空故非出世间。
非贤圣法非凡夫法。二边寂静名为心性。
能如是观。名为上定。心在此定即首楞严。
本寂不动。双照二谛现诸威仪。随如是
定无不具足。如是观心防止二边无明诸
恶。善顺中道一实之理。防边论止顺边论
观。此名即中而持两戒也。故梵网云。戒名
大乘名第一义光。非青黄赤白。戒名为孝
孝名为顺。孝即止善顺即行善。如此戒者。
本师所诵我亦如是诵。当知中道妙观戒之
正体。上品清净究竟持戒。十住广说云。若无
我我所。远离诸戏论一切无所有。是名上
尸罗。故净名云。罪性不在内亦不在外。亦
不在两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其能如
是是名善解是名奉律。即此意也。复次观
心持戒即是五名。所以者何。防止是戒义。观
亦如是。三观名能防三惑名所防。如此防
卷四 第 37c 页 T46-0037.png
止义遍法界。不局在身口(云云)。又毗尼名
灭灭身口诸非。故今观心亦名为灭。即空
之观能灭见思之非。即假观能灭尘沙之
非。即中观能灭无明之非。如此论灭遍灭
法界诸非。不止七支。故净名云。当直除灭
勿扰其心。即此意也。又波罗提木叉名保
得解脱者。观心亦尔。若不观三谛之理三
惑保不解脱。若见三谛三惑保脱。如此解
脱遍法界脱。非止解脱三途及出生死而
已。又诵者。背文闇持也。今观心亦尔。三观
之名诠三谛理。即是其文。知名非名研心
谛理。观法相续。常自现前。不生妄念。名之
为诵。如此诵者。遍法界诵非止八十诵
也。又律者。诠量轻重分别犯非犯。观心亦
尔。分别见思粗恶滓重。界内无知小轻。尘沙
客尘横起。复为小重。根本微细。如上菩提
心中已说。三观观三理是不犯。三惑障三
理名为犯。三药治三病。诠量无谬纤毫不
差。又知持事戒有三品。上品得天报。中品
得人报。下品得修罗报。犯上退天。犯中
退人。犯下退修罗。入三恶道。恶道又三品。
轻者入饿鬼道。次者入畜生道。重者入地
狱道。中品又多种。上中下下下即四天下
也。上品又多种。谓三界诸天各有品秩也。
又持理戒空假中三品。各有上中下。即空
三品者下品为声闻。中品为缘觉。上品为
通教菩萨。退则传传失也即假三品者。下品
为三藏菩萨。中品为通教出假菩萨。上品
为别教菩萨。即中三品者。下品为别教菩
卷四 第 38a 页 T46-0038.png
萨。中品圆教菩萨。上品是佛。唯佛一人具
净戒也。又下品为五品。中为六根清净。上
入初住。此略就观心判其阶差。中道观心
即是法界摩诃衍。遍摄一切法。可以意得。
不复烦文也。私咨云。下中三品皆约发真。
上品何意约真似为三品耶。答。前三道未
合可得分张横辩。即中既融宜约一道竖
判。又亦得约横者。别接通别圆三品(云云)。如
此分别得失轻重。遍诠量法界。岂止煮烧
覆障耶。观心五名宛然可见。若事中恭谨精
持四戒。而其心杂念。事亦不牢。犹如坯瓶。
遇爱见恶则便破坏。若能观心六种持戒。
理观分明妄念不动。设遇恶缘坚固不失。
理既不动事任运成。故净名云。其能如是。
是名善解。是名奉律。正意在此也。三明犯
戒相者。夫毁灭净戒不出痴爱倒见。是戒
怨家喻二罗刹。大经云。譬如有人带持浮
囊渡于大海。尔时海中有一罗刹来乞浮
囊。初则全乞。乃至微尘悉皆不与。行人亦
尔。发心秉戒誓渡生死大海。爱见罗刹乞
戒浮囊。爱罗刹言。令汝安隐得入涅槃者。
此以欲乐畅情称为涅槃。如饥得食如贫
得宝。猕猴得酒则得安乐。安乐名涅槃。诱
诳行人。若随爱转毁破四重。是全弃浮囊。
是名犯相。若爱心虽起不可全弃。何者。我
今欲过生死大海。尸罗不净还堕三途。禅
定智慧皆不得发。思惟是已生大怖畏。故
言。汝宁杀我浮囊叵得。是名持相。爱心复
起摩触快意。若随爱触是弃半浮囊。是名
卷四 第 38b 页 T46-0038.png
犯相。行人复念禁戒岂可输半。论其果报
地狱苦恼。论其即目下意治摈。甚可羞耻。
岂应如此损毁大事。是故护惜不随爱情。
是名持相。爱心又起乞重方便。若毁犯者是
乞手许。又毁波夜提是乞指许。又毁吉罗
是乞微尘许。吉罗虽小开放逸门。微尘不
多水当渐入没海而死。是为爱心破律仪
戒。贪攀览五欲破定共戒。深著生死为有
造业。破即空戒。不息世讥嫌无护他意。
破即假戒。不信戒善与虚空等。不信此戒
具足佛法。不信此戒毕竟清净破中道戒。
此例可解(云云)。次见罗刹乞浮囊者。若为财
色而毁戒者。如前所说。触人皆尔。此名已
起之恶。为除断故一心勤精进。若见心猛利
于所计法而起罪过。此是解僻。名未生之
恶。为不生故一心勤精进。此见虽未起。若
修得少禅无好师友。即生念著而起过患。
佛在世一比丘得四禅谓为四果。临终见
中阴起即谤佛云。罗汉不生今那得生。阿
难问佛。此人命过今生何处。佛言。已堕地
狱。虽持戒得有漏禅。是亦不可信。佛在世
尚尔。况末代痴人罪著深重。故大虚空藏经
云。若起恶见。名第三波罗夷。云何恶见。或
得空解发少智慧。师心自树谓證无生。见
心既强。能破诸法无佛无众生。拨世因果
出世因果。法华云。或食人肉。或复啖狗。即
此义也。破正见威仪净命。起于平等无分别
见。何者有罪。何者非罪。若有分别分别即
碍。碍即非真。于贪欲中。莫生怖碍。无怖
卷四 第 38c 页 T46-0038.png
碍即是菩提。谓此是实馀皆妄语。又值
恶师为说恶法见毒转炽。邪鬼入心邪解更
甚。猖狂颠倒无种不为。见慢峨嵯陵蔑一
切。见行善者谓有所得。欺之如土。由是
见故浮囊全去。设不全去者。即思惟言。理
虽如此我未能见。何容顿弃惜犹不与。
见心复起一切法空。岂有触与不触男女等
相。即便把执歍抱是名半去。或重方便乃至
吉罗。谓诸法空寂何用事相纷纭。既不存
微尘空心转盛。如小水渐漏无碍稍滑。一
切戒律皆悉吞啖故浮囊永没。当知见心大
可怖畏。何以故。若谓四重及犯者皆空。而五
逆亦空。何不造逆。空见既强亦无父母。若
通若害皆不为碍。既无碍者。亦应不碍王
及夫人。论其见心。实不谓有王及夫人。而
自于己惜身惜命。若侵国王身碎命尽。如
此痴空不空身命。惜己身命亦于王不
空。既于己于王不能空者。那得独欺父
母轻忽佛教。而言四重五逆皆空耶。当知
此人不能自见执空之过。近尚不见何况
远耶。既以恶空拨佛禁法。是破律仪戒。空
见扰心破定共戒。坚执己见是破即空戒。
污他善心破即假戒。不信见心与虚空
等。即是佛法毕竟清净。破即中戒。当知邪
僻空心甚可怖畏。若堕此见长沦永没。尚
不能得人天涅槃。何况大般涅槃。故论云。
大圣说空法本为治于有。若有著空者诸
佛所不化。又经云。若于诸法生疑心者。
能破烦恼如须弥山。若定起见则不可化。
卷四 第 39a 页 T46-0039.png
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僻取此语以證无
碍。何不引无行贪著无碍法是人去佛
远。若有得空者。终不破于戒(云云)。是名见
心罗刹毁禁戒也。大意如此(云云)。复次前一
向论持。次一向论犯。今明十戒持犯不定。
若通论动出悉名为乘。故有人天等五乘。
通论防止悉名为戒。故有律仪定共道共
等戒。若就别义。事戒三品名之为戒。戒即
有漏不动不出。理戒三品名之为乘。乘是
无漏。能动能出。约此乘戒四句分别。一乘
戒俱急。二乘急戒缓。三戒急乘缓。四乘戒俱
缓。一乘戒俱急者。如前持相。十种清净事理
无瑕。观念相续。今生即应得道。若未得道
此业最强强者先牵必升善处。若律仪戒急
则为欲界人天所牵。若无杂戒急随禅梵
世。三品理乘何乘最急。若三品即中乘急。以
人天身值弥勒佛。闻华严教利根得道。若
上品出假乘急。以人天身值弥勒佛。于华
严座作钝根得道。若上中二品入空乘急。
以人天身值弥勒佛。闻方等般若等教得
三乘等道。若下品入空乘急。以人天身值
弥勒佛。闻三藏经得道。得人天身。是持事
戒力。见佛得道修乘观力。事理俱持。诸
行中最故不可缓也。二戒缓乘急者。是人德
薄垢重烦恼所使。是诸事戒。皆为罗刹毁
食。专守理戒观行相续。如上觉意六蔽中
用心。央掘示为其相。以事戒缓命终故。堕
三恶道受于罪报。于诸乘中何乘最强。强
者先牵。若析空乘强以三途身。值弥勒佛
卷四 第 39b 页 T46-0039.png
闻三藏经。乃可得道。若即空乘急以三途
身。值弥勒佛闻般若方等得道。若即假乘
急以三途身。值弥勒佛闻华严及闻馀教。
作钝根得道。若即中乘急以三途身。值弥
勒佛闻华严经作利根得道。是故佛说渐
顿诸经。龙鬼畜兽悉来会坐。即是其事。破事
戒故受三恶身。持理观故见佛得道。大经
云。于戒缓者不名为缓。于乘缓者乃名为
缓。正是此一句也。三戒急乘缓者。事戒严急
纤毫不犯。三种观心了不开解。以戒急故人
天受生。或随禅梵世。耽湎定乐。世虽有佛
说法度人。而于其等全无利益。设得值遇
不能开解。振丹一国不觉不知。舍卫三亿
不闻不见。乐著诸天及生难处不来听
受。是此意也。譬如系人。或以财物求诸大
力。申延日月冀逢恩赦。在人天中亦复如
是。冀善知识。化导修乘即能得脱。若于人
天不修乘者。果报若尽还堕三途。百千佛
出终不得道。四事理俱缓者。如前十种皆
犯永坠泥犁。失人天果报。神明昏塞无得
道期。回转沈沦不可度脱。行者当自观心。
事理两戒何戒缓急。于事三品何品最强。
于理三品何品小弱。自知深浅亦识将来
果报善恶。既自知已亦知他人。将此观心
亦识诸经列众之意。亦识如来逗缘大小。
故华严中。鬼神皆言住不思议解脱法门
者。此是权来引实。令昔修不思议乘急者
得道。涅槃列众亦复如是。若细寻此意。广
历四教乘戒缓急。以辩其因。后历五味以
卷四 第 39c 页 T46-0039.png
明其果。皆使分明。凡如是等因果差降。升
沈非一。云何难言理戒得道何用事戒耶。
幸于人天受道。何意苦入三途。四明忏净
者。事理二犯俱障止观定慧不发。云何忏
悔令罪消灭不障止观耶。若犯事中轻过。
律文皆有忏法。忏法若成。悉名清净。戒净
障转止观易明。若犯重者佛法死人。小乘
无忏法。若依大乘许其忏悔。如上四种三
昧中说下当更明。次理观小僻不当谛者。
此人执心若薄。不苟封滞。但用正观心破
其见著。惭愧有羞低头自责。策心正辙罪
障可消。能发止观也。见若重者还于观心
中修忏。下当说也。若犯事中重罪。依四种
三昧则有忏法。普贤观云。端坐念实相是
名第一忏。妙胜定云。四重五逆。若除禅定
馀无能救。方等云。三归五戒乃至二百五十
戒。如是忏悔若不还生无有是处。请观音
云。破梵行人作十恶业。荡除粪秽还得清
净。故知大乘许悔斯罪。罪从重缘生还从
重心忏悔。可得相治。无殷重心徒忏无
益。障若不灭止观不明。若人现起重罪。苦
到忏悔则易除灭。何以故。如迷路近故。过
去重障必难回转迷深远故。若欲忏悔二
世重障行四种三昧者。当识顺流十心明
知过失。当运逆流十心以为对治。此二十
心通为诸忏之本。顺流十心者。一自从无
始闇识昏迷。烦恼所醉妄计人我。计人我
故起于身见。身见故妄想颠倒。颠倒故起贪
瞋痴。痴故广造诸业。业则流转生死。二者
卷四 第 40a 页 T46-0040.png
内具烦恼外值恶友。扇动邪法劝惑我心。
倍加隆盛。三者内外恶缘既具。能内灭善心
外灭善事。又于他善都无随喜。四者纵恣三
业无恶不为。五者事虽不广恶心遍布。六
者恶心相续书夜不断。七者覆讳过失不
欲人知。八者鲁扈底突不畏恶道。九者无
惭无愧。十者拨无因果作一阐提。是为十
种顺生死流昏倒造恶。厕虫乐厕不觉不
知。积集重累不可称计。四重五逆极至阐
提。生死浩然而无际畔。今欲忏悔。应当逆
此罪流。用十种心翻除恶法。先正信因果
决定孱然。业种虽久久不败亡。终无自作
他人受果。精识善恶不生疑惑。是为深信
翻破一阐提心。二者自愧剋责。鄙极罪人。无
羞无耻。习畜生法。弃舍白净第一庄严。咄
哉。无钩造斯重罪。天见我屏罪是故惭天。
人知我显罪是故愧人。以此翻破无惭无
愧心。三者怖畏恶道。人命无常。一息不追
千载长往。幽途绵邈无有资粮。苦海悠深船
筏安寄。贤圣呵弃无所恃怙。年事稍去风
刀不奢。岂可晏然坐待酸痛。譬如野干失
耳尾牙诈眠望脱。忽闻断头心大惊怖。遭
生老病尚不为急死事弗奢那得不怖。怖
心起时如履汤火。五尘六欲不暇贪染。如
阿输柯王闻旃陀罗朝朝振铃。一日已尽。六
日当死。虽有五欲无一念爱。行者怖畏苦
到忏悔。不惜身命。如彼野干决绝。无所思
念如彼怖王。以此翻破不畏恶道心。四
者当发露莫覆瑕疵。贼毒恶草急须除之。
卷四 第 40b 页 T46-0040.png
根露条枯源乾流竭。若覆藏罪是不良人。迦
叶头陀令大众中发露。方等令向一人发
露。其馀行法但以实心向佛像改革。如阴
隐有痈覆讳不治则死。以此翻破覆藏罪
心也五断相续心者。若决果断奠。毕故不
造新。乃是忏悔。忏已更作者。如王法初犯
得原。更作则重。初入道场罪则易灭。更
作难除。已能吐之云何更啖。以此翻破常
念恶事心。六发菩提心者。昔自安危人遍
恼一切境。今广起兼济遍虚空界。利益于
他。用此翻破遍一切处起恶心也。七修
功补过者。昔三业作罪不计昼夜。今善身
口意策励不休。非移山岳安填江海。以
此翻破纵恣三业心。八守护正法者。昔
自灭善亦灭他善。不自随喜亦不喜他。今
守护诸善方便增广不令断绝。譬如全城
之勋。胜鬘云。守护正法摄受正法。最为第
一。此翻破无随喜心。九念十方佛者。昔
亲狎恶友信受其言。今念十方佛念无碍
慈作不请友。念无碍智作大导师。翻破
顺恶友心。十观罪性空者。了达贪欲瞋痴
之心皆是寂静门。何以故。贪瞋若起在何
处住。知此贪瞋住于妄念。妄念住于颠倒。
颠倒住于身见。身见住于我见。我见则无
住处。十方谛求我不可得。我心自空罪福无
主。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今此空慧
与心相应。譬如日出时朝露一时失。一切诸
心皆是寂静门。示寂静故。此翻破无明昏
闇。是为十种忏悔。顺涅槃道逆生死流。能
卷四 第 40c 页 T46-0040.png
灭四重五逆之过若不解此十心。全不识
是非。云何忏悔。设入道场。徒为苦行终无
大益。涅槃云若言勤修苦行。是大涅槃近因
缘者。无有是处。即此意也。是名忏悔事中
重罪也。次忏见罪者。以见惑故顺生死
流。如前所说。向运十心附事为忏忏钝
使罪。今扶理忏见忏利使罪。然见心猛盛
起重烦恼。应傍用事助。如服下药。须加
巴豆令黈泻尽底。是故还约十法以明忏
见。一翻破不信者。即点身见心。令识无
明苦集。如郁头蓝弗得非想。定世人崇之
如佛。不识苦集。报尽还堕。须跋陀罗得非
想定。虽无粗想有细烦恼。长爪利智而受
不受。高著外道尚未出见。非是涅槃。况粗
浅者尚不逮蓝弗。而言是真道岂非大僻。
是人爱著观空智慧。是事不知。名为无明。
而起违从依见造行。见行依色即是名色。
名色即是苦等。迷苦起于爱有。有生未来
生死。流转相续。岂是寂灭。若谓生死尽者。
乃是漫语。呼无明见心为道。非道为道。非
因计因。名为戒取岂非因盗。呼未来三途
苦报为涅槃。此是见取。非果计果是为果
盗。身边邪见其事可知。如此见心。乃是苦
集。非灭道也。尚非三藏道灭岂是摩诃衍
道灭。若能如是即知世间因果。复识出世
因果。故大品云。般若能示世间相。所谓示
是道非道。是为深识见心苦集也。又深者
非但知无明苦集。亦识三藏因果。亦识因
缘生法即空四谛因果。又复深者。亦知因缘
卷四 第 41a 页 T46-0041.png
即假无量四谛因果。又复深者。亦知因缘即
中无作四谛因果。于一见心具识一切因
果。故大经云。于一念心悉能称量无量生
死。是名不可思议。故名深信破不信也。二
生重惭愧者。不见我心中三谛之理名
惭愧。且约理观论人天者。惭乾慧性
地之人。愧四果净天。三十心人。十地义天。
五品六根清净之人。四十二位天。例如作意
得报名为人。自然果报名为天。二种天人
亦复如是。方便道名为人。真理显名为天。
见心造罪覆三谛理。不逮三种人天。是故
惭愧。翻破无惭愧心也。三怖畏者。知见心
造罪此过深重。大论云。诸佛说空义为离
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我今由
见而起大罪。此间劫尽他方狱生。此间劫成
还来此处。如是展转无量无边。若说果报
所受之身。当吐热血死。故知见罪大重。既
非无漏不出生死。烦恼润业堕落何疑。一
命不追永无出日。为是义故生大怖畏。翻
破不畏恶道心也。四发露者。从来诸见而
生爱著。覆此三谛不能决定生信。今知
见过失。发却三疑无所隐讳。显其谛性。
是为发露翻破覆藏罪心也。五断相续心
者。三谛之观勿令有间。以八正道治三惑
心断而不习。此翻破相续恶心也。六发
菩提心者。即是缘三谛理皆如虚空。空则
无边悯伤一切普令度脱。昔迷此起惑有
无边故。罪亦无边。今菩提心遍于法界。起
无作善亦遍法界。翻破昔遍空无作恶也。
卷四 第 41b 页 T46-0041.png
奏师子琴馀弦断绝。即此义也。七修功补
过者。三谛道品。即是菩萨宝炬陀罗尼是行
道法趣涅槃门。如此道品念念相续即是修
功补过。昔执于见谓为涅槃。于见不动
不修道品。设令动有入无。如屈步虫。虽
于见动亦不能修道品。今知有无是见
不执为实。是名见动而不修道品。若破析
诸见行于道品。是名见动而修道品。又体
见即空即假即中。既言即者。于见不动而
修三种道品。是为修功补于纵见之过也。
八守护正法者。昔护见不令他破方便申
通。今护三谛诸空不令见破。若有留滞善
巧申弘。亡身存法犹如父母守护其子。此
翻破毁善事也。九念十方佛者。昔服见
毒常无厌足。如渴思饮。又遇恶师如加
以咸水。以苦舍苦我慢矜高。谄心不实。于
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今念三谛不来不
去。即是佛。无生法即是佛。常为谛理所护。
此翻破狎恶友心。十观罪性空者。此三种
惑本来寂静。而我不了妄谓是非。如热病人
见诸龙鬼。今观见如幻如化。来无所从
去无足迹。亦复不至东西南北。一切罪福
亦复如是。一空一切空。空即罪性罪性即空。
此翻破颠倒心也。运此十忏时深观三谛。
又加事法。以殷重心不惜身命。名第二健
儿。是名事理两忏障道罪灭。尸罗清净三昧
现前。止观开发。事戒净故根本三昧现前。世
智他心智开发。无生戒净故真谛三昧现前。
一切智开发。即假戒净故俗谛三昧现前。道
卷四 第 41c 页 T46-0041.png
种智开发。即中戒净故王三昧现前。一切种
智开发。得此三谛三昧故名王三昧。一切
三昧悉入其中。又能出生一切诸定。无不
具足故名为止又能具足一切诸智故名
为观。故知持戒清净恳恻忏悔。俱为止观初
缘。意在此也。

○第二衣食具足者。衣以蔽形
遮障丑陋。食以支命填彼饥疮。身安道隆。
道隆则本立。形命及道赖此衣食。故云。如来
食已得阿耨三菩提。此虽小缘能办大事。
裸馁不安道法焉在。故须衣食具足也。衣
者遮丑陋。遮寒热遮蚊虻饰身体。衣有三
种。雪山大士绝形深涧不涉人间。结草为
席被鹿皮衣。无受持说净等事。堪忍力成
不须温厚。不游人间无烦支助。此上
人也。十二头陀但畜三衣不多不少。出聚
入山。被服齐整故立三衣。此中士也。多寒
国土听百一助身要当说净。趣足供事无
得。多求。多求辛苦守护又苦。妨乱自行复
扰檀越。少有所得即便知足。下士也。观行
为衣者。大经云。汝等比丘虽服袈裟。心犹
未染大乘法服。如法华云。著如来衣。如来
衣者柔和忍辱心是。此即寂灭忍。生死涅槃
二边粗犷与中道理不二不异。故名柔和
安心中道故名为忍。离二喧故名寂。过
二死故名灭。寂灭忍心覆二边恶。名遮丑
衣。除五住故名障热。破无明见名为遮
寒无生死动。亦无空乱意。舍二觉观名遮
蚊虻。此忍具一切法。如镜有像。瓦砾不现中
具诸相。但空则无。故云深达罪福相遍照
卷四 第 42a 页 T46-0042.png
于十方。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用庄严法
身。寂忍一观具足众德。亦名为衣亦名严
饰。非九七五割截所成也。三衣者。即三观
也。蔽三谛上丑遮三谛上见爱寒热。却三
觉蚊虻庄严三身。故以三观为衣。即是伏
忍柔顺忍无生寂灭忍也。又起见名寒起爱
名热。修止观得见谛解如煖。见则不生。
得思惟解如凉。爱则不生。五根无恶即福
德庄严。意地无恶即智慧庄严。馀二观上衣
例可解。百一长衣者。即是一切行行助道之
法。助成三观。共蔽诸惑严于三身。此是历
诸法修忍为衣也。食者三处论食。可以资
身养道。一深山绝迹去远人民。但资甘果
美水一菜一果而已。或饵松柏以续精气。
如雪山甘香藕等。食已系心思惟坐禅。更无
馀事如是食者上士也。二阿兰若处头陀抖
搂绝放牧声。是修道处分卫自资。七佛皆明
乞食法。方等般舟法华皆云乞食也。路径
若远分卫劳妨。若近人物相喧。不远不近乞
食便易。是中士也。三既不能绝谷饵果。
又不能头陀乞食。外护檀越送食供养。亦
可得受。又僧中如法结净食亦可得受。下
士也。若就观心明食者。大经云。汝等比丘
虽行乞食而未曾得大乘法食。法食者如
来法喜禅悦也。此之法喜即是平等大慧。观
一切法无有障碍。净名云。于食等者于法
亦等。于法等者于食亦等。烦恼为薪智慧
为火。以是因缘成涅槃食。令诸弟子悉皆
甘嗜。此食资法身增智慧命。如食乳糜更
卷四 第 42b 页 T46-0042.png
无所须。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用
此法喜禅悦。历一切法无不一味。一色一
香无非中道。中道之法具一切法。即是饱
义。无所须义。如彼深山上士。一草一果资
身即足。头陀乞食者。行人不能即事而中
修实相慧者。当次第三观调心而入中道。
次第观故名为乞食。亦见中道又名饱义。
即中士也。檀越送食者。若人不能即事通
达。又不能历法作观。自无食义。应须随
善知识能说般若者。善为分别。随闻得解
而见中道。是人根钝从闻生解。名为得食。
如人不能如上两事。听他送食。又僧中结
净食者。即是證得禅定支林功德。藉定得
悟。名僧中食也。是故行者常当存念大乘
法食。不念馀味也。
摩诃止观卷第四(上)


摩诃止观卷第四(下)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第三闲居静处者。虽具衣食住处云何。
若随自意触处可安。三种三昧必须好处。
好处有三。一深山远谷。二头陀抖搂。三兰若
伽蓝。若深山远谷途路艰险。永绝人踪谁相
恼乱。恣意禅观念念在道。毁誉不起是处
最胜。二头陀抖搂。极近三里交往亦疏觉策
烦恼。是处为次。三兰若伽蓝闲静之寺。独
卷四 第 42c 页 T46-0042.png
处一房不干事物。闭门静坐正谛思惟。是
处为下。若离三处馀则不可。白衣斋邑此
招过来耻。市边闹寺复非所宜。安身入道
必须选择。慎勿率尔。若得好处不须数
(云云)。观心处者。谛理是也。中道之法幽远
深邃。七种方便绝迹不到。名之为深。高广
不动名之为山。远离二边称之为静。不
生不起称之为闲。大品云。若千由旬外起
声闻心者。此人身虽远离心不远离。以愦
闹为不愦闹。非远离也。虽住城傍不起
二乘心。是名远离。即上品处也。头陀处者。
即是出假之观。此观与空相邻。如兰若与
聚落并。出假之观安心俗谛。分别药病抖
擞无知。净道种智。此次处也。闲寺一房者。
即从假入空观也。寺本众闹居处。而能安静
一室。假是嚣尘能即假而空。当知真谛亦是
处也。安三谛理是止观处。实不遁影山林
房隐密室(云云)

○第四息诸缘务者。缘务妨
禅由来甚矣。兰若比丘去喧就静。云何营
造缘务坏兰若行。非所应也。缘务有四。一
生活。二人事。三技能。四学问。一生活缘务
者。经纪生方触途纷纠。得一失一丧道乱
心。若勤营众事则随自意摄。非今所论。二
人事者。庆吊俯仰低昂造聘。此往彼来来往
不绝。况复众人交络扰攘追寻。夫违亲离
师本求要道。更结三州还敦五郡。意欲何
之。倒裳索领钻火求水。非所应也。三技
能者。医方卜筮泥木彩画。棋书咒术等是也。
皮文美角膏煎铎毁。己自害身。况修出世之
卷四 第 43a 页 T46-0043.png
道而当树林招鸟腐气来蝇。岂不摧折污
辱乎。四学问者。读诵经论问答胜负等是
也。领持记忆心劳志倦。言论往复水浊珠昏。
何暇更得修止观耶。此事尚舍。况前三务
(云云)。观心生活者。爱是养业之法如水润种。
因爱有忧因忧有畏。若能断爱名息生活
缘务也。人事是业也。业生三界往来五道。
以爱润业处处受生。若无业者爱无所润。
诸业虽有力不逐不作者。不作故生死则
断。技术者未得圣道不得修通。虚妄之
法障于般若。般若如虚空无戏论无文字。
若得般若。如得如意珠。但一心修。何遽匆
匆用神通为。习学者未得无生忍。而修世
智辩聪种种分别。皆是瓦砾草木非真宝
珠。若能停住水则澄清。下观琉璃安徐取
宝。能知世间生灭法相。种种行类何物不
知。以一切种智知以佛眼见。欲行大道
不应从彼小径中学也。

○第五善知识者。
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阿难说知
识得道半因缘。佛言。不应尔。具足全因缘。
知识有三种。一外护。二同行。三教授。若深
山绝域无所资待。不假外护。若修三种三
昧应仰胜缘。夫外护者不简白黑。但能营
理所须。莫见过。莫触恼。莫称叹。莫汎举
而致损坏。如母养儿。如虎衔子。调和得
所。旧行道人乃能为耳。是名外护。二同行
者。行随自意及安乐行未必须伴。方等般
舟行法决须好伴。更相策发不眠不散。日
有其新切磋琢磨。同心齐志如乘一船。
卷四 第 43b 页 T46-0043.png
互相敬重如视世尊。是名同行。三教授者。
能说般若示道非道。内外方便通塞妨障。
皆能决了。善巧说法示教利喜。转破人心。
于诸方便自能决了。可得独行。妨难未谙
不宜舍也。经言。随顺善师学得见恒沙
佛。是名教授。观心知识者。大品云。佛菩萨
罗汉是善知识。六波罗蜜三十七品是善知
识。法性实际是善知识。若佛菩萨等威光覆
育即外护也。六度道品是入道之门。即同行
也。法性实际即是谛理诸佛所师。境能发
智。即教授也。今各具三义。一如佛威神覆
护。即是外护。二诸佛圣人亦脱璎珞著弊垢
衣。执除粪器和光利物。岂非同行。三诸佛
菩萨。一音演法开发化导。各令得解。即是
教授。此即具三义也。六度道品亦具三义。
助道名护助助道发正道。即是外护。正助
合故即是同行。依此正助不失规矩。通入
三解脱门。即是教授。法性亦具三义。境是所
师冥熏密益。即是外护。境智相应即是同行。
未见理时如盲。谛法显时如目智用无僻。
经言。修我法者證乃自知。心无实行何用
问为。即教授也。此则三三合九句。就前为
十二句。前三次三是事知识。馀六句是理知
识。若将此约三谛者。入空观时众圣为外
护。即空道品为同行。真谛为教授。亦具六
事六理。假中两观亦复如是。三谛合有三
十六番十八事十八理。若历四悉檀。即有众
多知识义也。若能了此知识法门。善财入法
界意则可解。此等虽同是知识。依华严云。
卷四 第 43c 页 T46-0043.png
有善知识魔。三昧魔。菩提心魔。魔能使人
舍善从恶。又能化人堕二乘地。若然者罗
汉之人。但行真谛非善知识。若取内秘外
现声闻为知识者。菩萨亦作天龙引入实
相。何独罗汉。此义则通无非知识。今言魔
者。取实罗汉令人至化城者。即非真善知
识。但是半字知识。行半菩提道损半烦恼。
夺与互明。或知识或魔也。别教若不得意不
会中道。亦是知识魔也。圆教三种方是真善
知识。三昧菩提心例此可解(云云)。第二
呵五欲者。谓色声香味触。十住毗婆沙云。
禁六情如絷狗鹿鱼蛇猿鸟。狗乐聚落鹿
乐山泽。鱼乐池沼。蛇乐穴居。猿乐深林。鸟
乐依空。六根乐六尘。非是凡夫浅智弱志
所能降伏。唯有智慧坚心正念。乃能降伏。
总喻六根。今私对之。眼贪色色有质像如
聚落。眼如狗也。耳贪声声无质像如空泽。
耳如鹿也。鼻贪香如鱼也。舌引味如蛇也。
身著触如猿也。心缘法如鸟也。今除意
但明于五尘。五尘非欲而其中有味。能生
行人须欲之心。故言五欲。譬如陶师人客延
请不得就功。五欲亦尔。常能牵人入诸
魔境。虽具前缘摄心难立。是故须呵。色欲
者所谓赤白长短明眸善睐。素颈翠眉皓齿
丹唇。乃至依报红黄朱紫诸珍宝物惑动人
心。如禅门中所说。色害尤深令人狂醉。生
死根本良由此也。如难陀为欲持戒。虽得
罗汉习气尚多。况复具缚者乎。国王耽荒无
度。不顾宗庙社稷之重。为欲乐故身入怨
卷四 第 44a 页 T46-0044.png
国。此间上代亡国破家多从欲起。赫赫宗
周褒姒灭之。即其事也。经云。众生贪狼于
财色。坐之不得道。观经云。色使所使为恩
爱奴。不得自在。若能知色过患则不为所
欺。如是呵已。色欲即息。缘想不生。专心入
定。声欲者即是娇媚妖词。淫声染语。丝竹
弦管。环钏铃佩等声也。香欲者。即是郁茀氛
氲。兰馨麝气。芬芳酷烈郁毓之物。及男女身
分等香。味欲者。即是酒肉珍肴。肥瘦津腻。
甘甜酸辣。酥油鲜血等也。触欲者。即是冷暖
细滑。轻重强软。名衣上服。男女身分等。此五
过患者。色如热金丸执之则烧。声如毒涂
鼓闻之必死。香如憋龙气嗅之则病。味如
沸蜜汤舌则烂。如蜜涂刀舐之则伤。触如
卧师子近之则齧。此五欲者得之无厌。恶
心转炽如火益薪。世世为害剧于怨贼。累
劫已来。常相劫夺摧折色心。今方禅寂复相
恼乱。深知其过贪染休息。事相具如禅门
(云云)。上代名僧诗云。远之易为士近之
难为情。香味颓高志声色丧躯龄。

○观心
呵五欲者。如色欲中滋味无量。谓常无常。
我无我。净不净。苦乐空有。世第一义皆是滋
味。故大论云。色中无味相凡夫不应著。若
谓色是常是见依色。若色无常。亦常亦无
常。非常非无常。是见皆依色。乃至非如去。
非不如去。非边非无边等。是见皆依于色。悉
是诤竞执谓是实。戏论破智慧眼。互相是
非。为色造业。适有此有即有生死。如是观
者增长于欲非是呵欲。今观色有无等六
卷四 第 44b 页 T46-0044.png
十二见。皆依无明。无明无常生灭不住。速
朽之法念念磨灭。无我无主寂灭涅槃。无明
既尔。从无明生若有若无等。悉皆无常寂灭
涅槃。既无主我。谁实谁虚。终不于色起生
死业业谢果亡。是为呵色入空而得解脱。
呵色既尔馀四亦然。是名三藏析法呵五
欲也。中论指此云不善灭戏论也。若摩诃
衍呵色欲者。体知诸见皆依无明。无明即
空诸见亦即空。故金刚般若云。须陀洹者名
为入流。实不入流。不入色声香味触故。所
以者何。若有色可析可名入色。色即是空
无色可入。故名不入。既无流可入即无业
果。是名善灭戏论。呵色既尔馀四亦然。复
次呵色即空者。但入色空不能分别种种
色相。云何能度一切众生。众生于色起种
种计。即是种种集招种种苦。苦集病多。道灭
之药亦复无量。若欲化他岂可證空而不
观察。是故知空非空。从空入假。恒沙佛
法悉令通达。若不如此犹名受入色空。今
深呵色空不受不入。广分别色。虽复分
别但有名字。名字即空故称为假。呵色既
尔。馀四亦然。又呵色二边。如大品云。色中
无味相凡夫不应著。色中无离相二乘不
应离。破色无明有无等见。是呵其味。破其
沈空是呵其离。若定有味不应有离若定
有离不应有味。味不定故非味。离不定
故非离。不著二边即是非味非离显色
中道实相。故释论云。二乘为禅故呵色事。
不名波罗蜜。菩萨呵色即见色实相。见色
卷四 第 44c 页 T46-0044.png
实相即是见禅实相。故名波罗蜜到色彼
岸。到色彼岸即是见色中道。分别色者即
是见色俗。即色空者是见色真。如是呵色
尽色源底。成三谛三昧发三种智慧。深呵
于色为止观方便。其意在此。呵色既然馀
四亦尔。

○第三弃五盖者。所谓贪欲瞋恚睡
眠掉悔疑。通称盖者。盖覆缠绵。心神昏闇定
慧不发故名为盖。前呵五欲。乃是五根对
现在五尘发五识。今弃五盖。即是五识转
入意地。追缘过去逆虑未来五尘等法。为
心内大障。喻如陶师身中有疾不能执作。
盖亦如是。为妨既深加之以弃如剪毒
树如检偷贼。不可留也。大品云。离欲及
恶法。离欲者五欲也。如前所呵。恶法者五
盖也。宜须急弃。此五盖者。其相云何。贪欲
盖起追念昔时所更五欲。念净洁色与眼
作对。忆可爱声髣髴在耳。思悦意香开
结使门。想于美味甘液流口。忆受诸触毛
竖战动。贪如此等粗弊五欲。思想计校心
生醉惑忘失正念。或密作方便更望得
之。若未曾得亦复推寻。或当求觅。心入尘
境无有间念。粗觉盖禅禅何由获。是名贪
欲盖相。瞋恚盖者。追想是人恼我恼我亲
称叹我怨。三世九恼怨对结恨。心热气粗忿
怒相续。百计伺候欲相中害危彼安身恣
其毒忿畅情为快。如此瞋火烧诸功德。禅
定支林岂得生长。此即瞋恚盖相也。睡眠盖
者。心神昏昏为睡。六识闇塞四支倚放为
眠。眠名增心数法。乌闇沈塞密来覆人
卷四 第 45a 页 T46-0045.png
难可防卫。五情无识犹如死人。但于片
息名为小死。若喜眠者眠则滋多。萨遮经
云。若人多睡眠懈怠妨有得。未得者不得
已得者退失。若欲得胜道除睡疑放逸。精
进策诸念离恶功德集。释论云。眠为大闇
无所见。日日欺诳夺人明。亦如临阵白刃
间。如共毒蛇同室居。如人被缚将去杀。尔
时云何安可眠。眠之妨禅其过最重。是为
睡眠盖相。掉悔者。若觉观偏起属前盖摄。
今觉观等起遍缘诸法。乍缘贪欲又想瞋
恚及以邪痴。炎炎不停卓卓无住。乍起乍伏
种种纷纭。身无趣游行口无益谈笑。是名
为掉。掉而无悔则不成盖。以其掉故心地
思惟谨慎不节。云何乃作无益之事。实为
可耻。心中忧悔懊结绕心则成悔盖。盖覆
禅定不得开发。若人忏悔改往自责其心
而生忧悔。若人禅定知过而已。不应想
著。非但悔故而得免脱。当修禅定清净之
法。那得将悔萦心妨于大事。故云悔已莫
复忧。不应常念著。不应作而作。应作而不
作。即是此意。是名掉悔盖相也。疑盖者。此
非见谛障理之疑。乃是障定疑也。疑有三种。
一疑自。二疑师。三疑法。一疑自者。谓我身
底下必非道器。是故疑身。二疑师者。此人
身口不称我怀。何必能有深禅好慧。师而事
之将不误我。三疑法者。所受之法何必中
理。三疑犹豫常在怀抱。禅定不发设发永
失。此是疑盖之相也。五盖病相如是。弃法云
何。行者当自省察。今我心中何病偏多。若
卷四 第 45b 页 T46-0045.png
知病者应先治之。若贪欲盖重。当用不净
观弃之。何以故。向谓五欲为净爱著缠绵。
今观不净脓囊涕唾无一可欣。厌恶心生
如为怨逐。何有智者当乐是耶。故知此观
治贪之药。此盖若去心即得安。若瞋恚盖
多当念慈心灭除恚火。此火能烧二世功
德。人不喜见。毒害残暴禽兽无异。生死怨
对累劫不息。即世微恨后成大怨。今修慈
心弃舍此恶。观一切人父母亲想。悉令得
乐。若不得乐。我当勤心令得安乐。云何
于彼而生怨对。作是观时瞋心即息。安心
入禅。若睡盖多者。当勤精进策励身心。加
意防拟思惟法相。分别选择善恶之法。勿
令睡盖得入。又当撰择善恶之心令生
法喜。心既明净睡盖自除。莫以睡眠因缘
失二世乐。徒生徒死无一可获。如入宝
山空手而归。深可伤叹。当好制心善巧防
御也。杖鞠贝申脚起星水洗。若掉散者应
用数息。何以故。此盖甚利。来时不觉于久
始知。今用数息。若数不成。或时中忘即知
已去。觉已更数。数相成就则觉观被伏。若
不治之终身被盖。若三疑在怀当作是
念。我身即是大富盲儿。具足无上法身财宝。
烦恼所翳道眼未开。要当修治终不放舍。
又无量劫来习因何定。岂可自疑失时失
利。人身难得怖心难起莫以疑惑而自毁
伤。若疑师者。我今无智。上圣大人皆求其
法不取其人。雪山从鬼请偈。天帝拜畜
为师。大论云。不以囊臭而弃其金。慢如
卷四 第 45c 页 T46-0045.png
高山雨水不停。卑如江海万川归集。我以
法故复度敬彼。普超经云。人人相见莫相
平相。智如如来乃能平人。身子云。我从今
去。不敢复言是人入生死是人入涅槃。即
此意也。常起恭敬三世如来。师即未来诸佛。
云何生疑耶。若疑法者。我法眼未开未别
是非。凭信而已。佛法如海唯信能入。法华
云。诸声闻等非己智分。以信故入。我之盲
瞑复不信受。更何所归。长沦永溺不知出
要。和伽利(云云)。优波笈多教弟子上树(云云)
若心信法法则染心。犹豫狐疑事同覆器。
问曰。五盖悉障定不。答。解者不同。或云。无
知是正障。何者。禅是门户诠次之法。知无
知相乖故。疑眠盖是也。或言。散动是正障。何
者。定散相乖故。掉悔是也。或言。贪瞋是正
障。何者。禅是柔软善法。刚柔相乖故。贪瞋是
也。如是等各据不同。今释不然。五盖通是
障。而随行者强弱。若人贪欲盖多。此盖是
正障馀者是傍。四盖亦尔。譬如四大通皆是
病。未必俱发随其动者。正能杀人。盖亦应
尔。先治于强弱者自去。禅定得发(云云)。十
住毗婆沙云。若人放逸者。诸盖则覆心。生
天犹尚难。何况于得果。若人勤精进则能
裂诸盖。诸盖既裂已诸愿悉皆得。是名依
事法弃盖也。问。初禅发时五盖毕竟尽不。
答。此当分别。何者。离三毒为四分。贪瞋
痴偏发是三分。不名为等。三分等起名为
等。三毒偏起是觉观而非多。三分等起名
觉观多。即是第四分也。成论呼此为刹那
卷四 第 46a 页 T46-0046.png
心。刹那心既通缘三毒三毒等起。故知刹那
之心。即是善恶成也。阿毗昙明。此刹那心起。
但是无明无记。善恶未成。何以故。虽通缘
三毒不正属三毒。既不正属。那得是善恶。
虽非是恶。三毒因之而起。呼此无记为因
等起。而不名为善恶。此二论虽异同是明
第四分也。离此四分为五盖贪瞋两分。是
两盖开痴分为睡疑两盖。等分为掉悔盖。
若广开四分。一分则有二万一千烦恼。四分
合有八万四千。约于苦谛则是八万四千法
藏。约于集谛则是八万四千尘劳门。约于
道谛则是八万四千三昧陀罗尼等。约于灭
谛则是八万四千诸波罗蜜。四分法相该深
若此。五盖理应高广。阿毗昙那得判贪止
欲界。上地名爱上亦无瞋。此义已为成论
所难。若上地轻贪名爱。亦应轻瞋名恚耶。
故知覆相抑异未是通方耳。今释五盖望
于四分。通至佛地。上弃五盖相此是钝使
五盖。止障初禅。初禅若发此盖弃尽。常途所
论秖是此意。利使五盖障于真谛。如前所
明空见之人计所执为实。馀是妄语。乖之
则瞋顺之则爱。即贪瞋两盖也。无明闇心谬
有所执。非明审知即睡眠盖。种种戏论见
诤无益即掉悔盖。即虽无疑后方大疑。何
以故。既执是实何所复疑。后若被破心生
疑惑。此五覆心终不见谛。呵弃此盖盖去
道发。證须陀洹。从初果去。取真为爱舍
思为瞋。思惑未尽为睡。失脱忘念为掉。
非无学名疑。故知五盖障真通至三果。除
卷四 第 46b 页 T46-0046.png
此五盖即是无学。复次依空起盖障俗谛
理。所以者何。沈空取證以空为是。譬如贫
人得少便为足。更不愿好者。保爱此空即
贪盖。憎厌生死舍而不观。即瞋盖。无为空
寂不肯照假。乃至不识五种之盐。名睡盖。
空乱意众生非其境界名掉悔盖。假智不
明名疑盖。此盖不弃。道种智俗谛三昧终
不现前。此盖若除法眼明朗。复次依中起
盖障于中道。所以者何。菩萨贪求佛法。如
海吞流无有厌足。生名爱法起顺道贪。
此名贪盖。不喜二乘。大树折枝不宿怨
鸟。是名瞋盖。无明长远设使上地犹有分
在。大论云。处处说破无明三昧者。初虽破
后更须破。无智慧明即睡盖。菩萨三业虽
无失比佛犹有漏失。名掉悔盖。初后理圆
而初心智慧不逮于后。是名疑盖。此盖不
弃终不与实相相应。此盖若除真如理显。
开佛知见。此五盖法不局在初心。地地皆
有。唯佛究竟八万四千波罗蜜。具足圆满
到于彼岸。故地持云。第九离一切见清净净
禅。若得此意盖相则长。非但欲界而已。复
次言语分别逦迤阶梯。前钝利两盖是凡夫
时所弃。俗谛上盖是二乘时所弃。障中道
盖是菩萨时所弃。如此论盖后不关初。地
摄二论师多明此意。果头之法不关凡夫。
那可即事而修。圆释不尔。何以得知。若
为上地人说。应作法性佛现法性国。为
法性菩萨说之。何意相辅现此三界。为欲
度此凡俗故。论此妙法使其得修。若言
卷四 第 46c 页 T46-0046.png
不尔为谁施权。权何所引。若得此意。初
心凡夫能于一念圆弃诸盖。故大品云。一
切法趣欲事是趣不过。欲事尚不可得。何
况当有趣不趣。释曰。趣即是有。有能趣所
趣故即辩俗谛。欲事不可得即是明空。空
中无能趣所趣故即辩真谛。云何当有趣
非趣。即是辩中道。当知三谛秖在一欲事
耳。今更广释令义易解。云何一切法趣欲
事是趣不过。欲事为法界故一切法之根
本。如初起欲觉。已具诸法。心粗不知渐渐
滑利。不能制御便习其事。初试歇热习之
则惯。餐啜叵忘。即便退戒还家求觅欲境。
觅不知足。或偷或劫或偪或贸。如是等种
种求欲而生罪过。若得此境大须供养。或
偷夺求财。或杀生取适。若其富贵纵心造
罪。若其贫穷恶念亦广。欲罪既成适有此
有。则有生死应遍受果。随在何道欲转倍
盛。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长。十二因缘轮转
无际。当知一切法无不趣欲。欲法界外更
无别法。当知一切五盖如上说者。于初一
念悉皆具足。欲为因缘生法其义可见也。
云何欲法界空。外五尘求不可得。内意根求
不可得。中间意识求不可得。内外合求不
可得。离内外求不可得。过去欲缘求不
可得。现在欲因求不可得。未来欲果求不
可得。横竖求之毕竟寂静。欲即是空。欲空
故。从欲所生一切法亦即是空。空亦不可
得。是为观空弃利钝盖也既识己心一欲
一切欲。即识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且置馀
卷四 第 47a 页 T46-0047.png
道。直就人道种种色像。种种音声。种种心
行。种种依报。各各不同。当知欲因种别无
量。一人因果已自无穷。何况多人。一界如
是况九法界。一法如是何况百法。譬如对
寇寇是勋本。能破寇故有大功名得大富
贵。无量贪欲是如来种亦复如是。能令菩萨
出生无量百千法门。多薪火猛。粪坏生华。
贪欲是道。此之谓也。若断贪欲住贪欲空。
何由生出一切法门。经云。不断五欲能净
诸根。如是观时俗谛五盖自然清净。虽能
如此未见欲之实性。实非空亦复非假。
非假故岂有无量。非空故岂有寂然。空及
假名是二皆无。无趣无非趣。无趣者利钝
两番五盖玄除。无非趣一番五盖除得识
中道。又一番除无所断破无所弃灭。而四
番五盖一念圆除。破二十五有见欲实性。
名王三昧具一切法。是名圆观弃于圆盖。
如此法门名理即是。作如此解名名字即
是。初心此观名观行即是。如上诃色即净
眼根。诃声即净耳根。诃香即净鼻根。诃味
即净舌根。诃触即净身根。弃五盖即净意
根。六根净时名相似即是。三惑破三谛显名
分真即是。若能尽欲盖边底名究竟即是。
圆弃欲盖既尔。弃馀盖亦然。

○第四调
五事者。所谓调食调眠调身调息调心。
如前所喻。土水不调不任为器。五事不
善不得入禅。眠食两事就定外调之。三
事就入出住调之。调食者增病增眠增烦
恼等食。则不应食也。安身愈疾之物是所
卷四 第 47b 页 T46-0047.png
应食。略而言之。不饥不饱是食调相。尼揵
经曰。啖食太过体难回动。窳惰懈怠所食难
消。失二世利。睡眠自受苦迷闷难醒寤。调
眠者。眠是眼食不可苦节。增于心数。损
失功夫复不可恣。上诃盖中一向除弃。
为正入定障故。此中在散心时从容四大
故。各有其意。略而言之。不节不恣是眠调
相。三事合调者。三事相依不得相离。如初
受胎一暖二命三识。暖是遗体之色。命是气
息报风连持。识是一期心主。托胎即有三
事。三事增长七日一变。三十八七日竟三事
出生名婴儿。三事停住名壮年。三事衰微名
为老。三事灭坏名为死。三事始终不得相
离。须合调也。初入定时调身令不宽不
急调息。令不涩不滑。调心令不沈不浮。
调粗入细住禅中。随不调处觉当检校调
使安隐。如调弦入弄后不成曲。即知弦
轸差异。觉而改之。若欲出定从细至粗。备
如次第禅门也。若能调凡夫三事变为圣
人三法。色为发戒之由。息为入定之门。心
为生慧之因。此戒能舍恶趣凡鄙之身。成
办圣人六度满足法身。此息能变散动恶
觉。即成禅悦法喜因禅发慧。圣人以之为
命。此心即能改生死心为菩提心真常圣
识。始此三法合成圣胎。始从初心终至后
心。唯此三法不得相离(云云)。观心调五事
者。如前法喜禅悦为食也。初观真谛所生
定慧。多为入空消净诸法。此是饥相。法华
云。饥饿羸瘦体生疮癣也。第二观俗谛所
卷四 第 47c 页 T46-0047.png
生定慧。多是扶俗假立诸法。名为饱相。故
云历劫修行恒沙佛法。是二观饥饱不调。
中道禅悦法喜。调和中适无二边之偏。是名
不饥不饱(云云)。调眠者空观未破无明。无明
与空合。沈空保住。眠相则多。出假分别伏
无明。眠相则少。今中道观从容。若断无明
一切善法则无生处。尘劳之俦是如来种。不
断痴爱起诸明脱。若恣无明无上佛道何
由得成。经云。无明转即变为明。行于非道
通达佛道。无明性明性无二无别。岂可断
无明性更修明性耶。不住调伏不住不
调伏。即是理观调眠也。合调三事即为三
番。大经云。六波罗蜜满足之身。调如此身
令不宽不急。大品云。乐说辩卒起是为魔
事。不卒起亦是魔事。卒起者卒行六度是
急。卒放舍是宽。不急不宽是身调相。调息
者。以禅悦法喜慧命为息。如大品云。般若
非利非钝。若钝名为涩。若利即名滑。不钝
不利名息调相。调心者。菩提心难得是为
沈。菩提心易得名为浮。非难非易是为调
相。次约三观调三事者。以微妙善心为
菩提心。如前明四种菩提心。若三藏通教为
断结入空以真为證。此心为沈。若别教化
他出假分别药病。广识法门发菩提心。此
心为浮。若圆教观实相理双遮双照。非空
故不沈非假故不浮。发如是心名为调
相。调身者通教断惑明六度为急。别教出
假分别为宽。中道不依二边为不宽不急
也。调息者通教慧命入空为滑。别教入假为
卷四 第 48a 页 T46-0048.png
涩。中道不依二边为不涩不滑。复次约三
观各各调者。初观止身息心为急滑沈。次
观身息心为宽涩浮。若能中适即成方便
得入真谛也。第二观止身息心为急滑
沈。观身息心为宽涩浮。能止观中适则成
方便。发道种智见俗谛理(云云)。中道止身
息心为急滑沈。观身息心为宽涩浮。若能
中适止观从容。即成方便得入中道见实
相理也。行者善调三事令托圣胎。如即行
心未有所属。应当勤心和会方便智度父
母托于圣胎岂可托地狱三途人天之胎
耶。

○第五行五法者。所谓欲精进念巧慧一
心。前喻陶师众事悉整。而不肯作作不殷
勤。不存作法作不巧便。作不专一则事
无成。今亦如是。上二十法虽备。若无乐
欲希慕。身心苦策。念想方便。一心决志者。
止观无由现前。若能欣习无厌晓夜匪懈。
念念相续。善得其意一心无异。此人能进
前路。一心譬船柁。巧慧如点头。三种如篙
橹。若少一事则不安隐。又如飞鸟以眼视
以尾制以翅前。无此五法事禅尚难。何况
理定。当知五法通为小大事理。而作方便
也。成论用四支为方便一心为定体。若然
者四禅皆有一心。一心无异。云何判四禅
之别。今不用此。若璎珞云五支皆方便。第
六默然为定体。四禅俱有默然亦难分别。
若毗昙用五法为方便。五支皆为定体。所
以有四禅通别之异。一心为通体初支为
别体。故云觉观俱禅乃至舍俱禅。别支与一
卷四 第 48b 页 T46-0048.png
心同起。得简一心有深浅异。释论同此
说。今亦用之。论文解五法者。欲者。欲从
欲界到初禅。精进者欲界难过。若不精进
不能得出。如叛还本国界首难度。故论
云。施戒忍世间常法。如客主之礼法应供
给。见作恶者被治不敢为罪。或少力故而
忍故不须精进。今欲生般若要因禅定必
须大精进身心急著。尔乃成办。如佛说血
肉脂髓皆使竭尽。但令皮骨在不舍精进。
乃得禅定智慧。得是三事众事皆办。是故
须大精进也。念者。常念初禅不念馀事。
慧者。分别初禅尊重可贵。欲界欺诳可恶。
初禅为攀上胜妙出。欲界为厌下苦粗障。
因果合论则有十二观。若依此言与外道
六行同。但外道专为求禅。今佛弟子用邪
相入正相。无漏心修还成正法。是为巧慧。
一心者。修此法时。一心专志更不馀缘。决
定一心非是入定一心也。复次欲者欲从
生死而入涅槃。精进者不杂有漏名精。一
向专求名进。念者但念涅槃寂灭不念馀
事。巧慧者分别生死过患贤圣所呵。涅槃安
乐圣所称叹。一心者决定怖畏修八圣道直
去不回。是为方便而得入真。复次欲者欲
广化众生成就佛法。精进者虽众生性多
佛法长远誓无退悔。念者悲心彻骨如母
念子。方便者巧知诸病明识法药。逗会适
宜。一心者决定化他誓令度脱。心不异不
二。复次欲者如萨陀波崙。欲闻般若不自
惜身命。精进者为闻般若故七日七夜闲
卷四 第 48c 页 T46-0048.png
林悲泣。七岁行立不坐不卧。念者常念我
何时当闻般若更无馀念。巧慧者虽有留
难留难不能难。如卖身魔不能蔽。隐水
更能刺血转魔事为佛事即巧慧。一心者
决志不移不复二念也。复次重说欲者。欲
从二边正入中道。不杂二边为精。任运
流入为进。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为念。修
中观方便名善巧。息于二边心水澄清。能
知世间生灭法相不二其心。清净常一能
见般若也。此二十五法通为一切禅慧方
便。诸观不同故方便亦转。譬如曲弄既别。
调弦亦别。若细分别则有无量方便。文繁不
载可以意得。今用此二十五法为定外方
便。亦名远方便。因是调心豁然见理。见理
之时谁论内外。岂有远近。大品云。非内观
得是智慧。非外观非内外观。不离外观
不离内观及内外观。亦不以无观得是智
慧。今且约此明外方便也。然不可定执而
生是非。若解此意沈浮得所。内外俱成方
便。若不得意俱非方便也。
摩诃止观卷第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