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第 240c 页
卷二 第 251b 页
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本
京兆府魏国西寺沙门法藏撰
解释分中有二初结前生后。
已说立义分次说解释分 二正明解释。释
文中有三。一标数。二列名。三辨相。
解释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显示正义 列
名中。初显示正义者。正释所立大乘法义。
二者对治邪执 次正理既明。情惑斯遣。故
有对治邪执。
三者分别发趣道相 邪执既亡。次辨趣正
阶降。故有分别发趣道相。○辨相中。释上
三名即为三段。初中有二。先总。后别。总者。
释上立义分中。众生心摄一切等也。别者。
释上立义分中何以故下二门别义也。总中
有三。初依法开门。二列其二门。三二门该
摄。
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
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 初中言一心
者。谓一如来藏心含于二义。一约体绝相
义。即真如门也。谓非染非净。非生非灭。不
动不转。平等一味。性无差别。众生即涅槃。
不待灭也。凡夫弥勒同一际也。二随缘起灭
卷二 第 251c 页 T44-0251.png
义。即生灭门也。谓随熏转动成于染净。染
净虽成。性恒不动。只由不动能成染净。是
故不动亦在动门。是故下文云识有二义
中本觉是也。上文生灭门中自体是也。胜鬘
中。不染而染。染而不染等者。此约生灭门
说也。楞伽云。如来藏名阿赖耶识。而与无
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等。又云。
如来藏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
藏。又云。如来藏者。为善不善因受苦乐。与
因俱若生若灭。犹如伎儿作诸伎乐等。广
如二部楞伽中说。此等并约生灭门说也。
然此二门。举体通融。际限不分。体相莫二。
难以名目。故曰一心有二门等也○该摄
中。初立次释。
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 言各摄一切
法者。上立义分中直云摄。今释中云各摄
者。以真如门是染净通相。通相之外。无别
染净故。得总摄。如微尘是瓦器通相。通相
之外无别瓦器瓦器皆为微尘所摄。真如门
者。当知亦尔。准以可知。生灭门者。是染净
别相。别相之法。生灭所摄。又以此是真如
与缘和合变作诸法。诸法既无异体。还摄
真如门也。以瓦器收微尘等。以此二门齐
摄不二故。得说为一心也。问二门既齐相
摄者。何故上文真如门中。唯示大乘体。不
显于相用。生灭门中。具显三耶。答真如是
泯相显实门。不坏相而即泯故。得摄于生
灭。泯相而不存故。但示于体也。生灭是
揽理成事门。不坏理而成事故。得摄于真
卷二 第 252a 页 T44-0252.png
如。成事而理不失故。具示于三大。问前
既泯相相不存故。但示于体。亦可揽理
理不存故。应但示相用。答不例也。何者。
生灭起必赖于真故。揽理理不失。真如未
必藉生灭故。泯相不存。泯相不存故。唯
示于体。理不失故。具示于三。是故摄义是
齐。示义别也○下徵责释成。
此义云何 责云。若二门各别。不可相从。
若本唯一心。未容影摄。
以是二门不相离故 答中言不相离者。以
体相不相离故。如金与庄严具。若以金收
具。具无所遗。以具摄金。金无不尽。良以
二门一揆全体遍收。此义亦然。思之可见
○第二别释中有二。先别辨二门。显动静
不一。后从生灭门入真如门下。明会相
入实。显动静不异。前中释二门即为二段。
真如门中。初标。次释。释中二。初举如体离
言。以明观智境。释上立义分中真如义。二
复次真如者下。依言辨德。以明生信境释
上立中真如相也。初中有二。一总举法体。
二问答释疑。初文有二。初正显如体。二以
一切言说下会执释名。前中有三。初就实
略标。次一切法下。会妄显真。三是故下。结
真离妄。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 初中
一法界者。即无二真心为一法界。此非算
数之一。谓如理虚融平等不二故。称为一。
又对下依言有二义故。今约体但云一也。
依生圣法故云法界。中边论云。法界者。圣
卷二 第 252b 页 T44-0252.png
法因为义故。是故说法界。圣法依此境生。
此中因义。是界义故也。言大总相者。二门
之中不取别相门。于中但取总相。然亦该
收别尽。故云大也。此一法界。举体全作生
灭门。举体全作真如门。为显此义故云体
也。轨生物解曰法。圣智通游曰门。
所谓心性不生不灭 言心性不生灭者。释
上法体。谓随妄不生。约治不灭。又修起不
生。处染不灭。故摄论云。世间不破。出世间
不尽故也○二会妄显真中二句。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
一切境界之相 执者云。现见诸法差别迁
流。云何乃言性无生灭。释云。差别相者。是
汝遍计妄情所作。本来无实。如依病眼妄
见空华。故云皆依妄念而有差别。疑者又
云。以何得知依妄念生。释云。以诸圣人
离妄念故。既无此境。即验此境定从妄生。
又若此境非妄所作定实有者。圣人不见。
应是迷倒。凡夫既见。应是觉悟。如不见空
华。应是病眼。返结准之。故云若离于念则
无等也○三结中八句。
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
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
心故名真如 是故者。是所执本空故。真心
不动故。由此一切诸法皆即真如也。离言说
相者。非在言说音声中故。离名字者。非在
文句诠表中故。此二句言语路绝。非闻慧
境也。离心缘者。非意言分别故。心行处灭。
非思慧境。上来离伪妄故名真。自下离异
卷二 第 252c 页 T44-0252.png
相故名如。又下三句。展转相释。离世间修
慧境。唯正智与相应也。言毕竟平等者。虽
遍通染净。而性恒无二故也。所以得无二
者。以在缘时始终不改故。云无有变异
也。所以在有为中得不变异者。以不同
有为可破坏故。此则在染不破。治道不坏
也。唯是一心者。结归法体。故名真如者。依
义立名○第二会执释名中有二。先释后
结。释中有三。初正会治执。二言说极下约
名释疑。三此真如体下约相释遣。
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
真如者亦无有相 初中言以一切言说假
名无实者。明言教非实不可如言取也。
但随妄念等者。释成无实所以也。恐诸凡
愚闻上真如名。则谓论主自语相违。上文
既云离名字相。何故复立此真如名。故今
释遣假名非实。不相违也。亦言无相者。
遣于相也。良以名依相立。俱是遍计所缘
故。楞伽云。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故今双
遣也○二别约名中二句。初立名分齐。次立
名之意。
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 初中疑云。既绝名
相但假立客名者。何故不立馀名而唯云
真如耶。释云。真如者。是言说之极。谓此名
之后。更无有名。则诸名之中。最后边际。故
摄论中十种名内。真如名是第十究竟名。故
云极也。因言遣言者。立此极名。为遣于名。
若无此名。无以遣名。若存此名。亦不遣
名。如打静声。若无此声则不止馀声。若
卷二 第 253a 页 T44-0253.png
为存此声数数打静。即自喧故。亦非止
声。当知此中意趣亦尔。善须消息○三别
约相中二句。
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
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言此真如体无
可遣等者。有二释。一约观释云。外人见前
文双遣真如名相。谓真如本体亦是可遣之
法。则生断见。故今释云。但遣虚妄名相。
不遣真如实法。以是妙智观境故。何以不
遣者。下句释云。以一切法悉皆真故。无法
可遣也。外人既闻真理不遣。则谓有法
可立。当情缘执。故云亦无可立。以离妄
情故。何以不立者。下句释显。可知。二约法
释云。无可遣者。非以真体遣生灭法也。
何以不遣者。释云。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以
生灭门中一切染净等法。即无自性。不异
真如故。不待遣也。亦无可立者。既诸生
灭等法未曾不真故。此真如不待立也。何
以不待立。下句释云。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以一切生灭等法本来同如故。此真如未曾
不显。更何所立也。又准上文二门。皆各总
摄。一切法言。此中应成四句。一约真无所
遣。以俗即真故。二约真不待立。即俗之
真本现故。三约俗无所乖。以真即俗故。四
约俗不待立。即真之俗差别故。由是义
故。不坏生灭门。说真如门。不坏真如门
说生灭门。良以二门唯一心故。是故真俗
双融无障碍也。此四句中前二句在真如门。
后二句在生灭门。以此中是真如门故。但
卷二 第 253b 页 T44-0253.png
有二句耳。
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当知下第二结离言绝虑也○就第二问
答释疑中。先疑真绝修问。后举真劝修答。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
入 问中。云何随顺者。问方便观。而能得入
者。问正观也○答中亦二。
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
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初中言虽说虽念皆无能所者。明念即无念
非灭于念。非灭念故。名虽念。离于断见
即无念故。皆无能所。离于常见。于一念
间离此二见见此无二之法。故能称顺中
道随顺法性也。又亦可虽在于彼言念等
中。观此念等常无能所。虽未能离念。而
顺于无念。故名随顺。此释方便观也。久
观不已。即能离兹妄念契彼无念真理。故
名正观。云得入者。观智契入也。十地论云。
智者智行处故。又云。是境界难见。自心清净
可见此境界不可说也。又华严云甚深真法
性妙智随顺入故也。是故当知。虽非妄念
境界。不可生于绝分想也○自下第二依
言真如中。文有三。初举数总标。二开章略
辨。三依章广释。
复次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 初中依
言说有二义者。显此二义。若离于言。即唯
一味。今既依言故。说有二。不可即随言
执取也。但为生物信解故说此文。故地论
云。何故不但说无言。示现依言求解故。
卷二 第 253c 页 T44-0253.png
云何为二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
言如实空者。此以如实之中空无妄染故。
云如实空。非谓如实自空。此则如实之空。
依主释也。以妄空故。遂能显示真理。故云
显实也。故中边论云无能取所取有。有能
取所取无。是名空相故也。
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不空者有二种。一异妄无体故云有自体。
二异恒沙有漏烦恼故云具足无漏性功德。
故摄论云四德本有故也。佛性论偈云。由
客尘空故。与法界相离。无上法不空。与法
界相随。彼长行广释。可知○广释中先空
内有三。初略明离染。非略能尽故。次广释。
非广能周故。后总结。
所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
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 前中言
一切染法不相应者。总举能所分别皆不
相应。离差别相者。离所取相故。以无妄
念者。离能取见故。又以妄境从妄念生
故。释显空无也。良以倒心妄境情有理无。
真如之德。理有情无故。不相应也○广释
中。执取虽多。总摄无过此二四句。故广百
论云。复次为显世间所执诸法皆非真实。
及显外道所执不同故。说颂曰。有非有俱
非。一非一双泯。随次而配属。智者达非真。
彼论次第广破四宗外道等义也。具如彼
说今此论中约外人转计故有此诸句不
同彼也。
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
卷二 第 254a 页 T44-0254.png
无相非有无俱相 言非有相者。明真离
妄有也。惑者云。既其非有。即应是无释云。
我非汝妄有故说非有。非说是无。如何执
无。故云非无也。惑者闻上非有。又闻非
无。别谓双非是真如法。释云。我非汝谓有
说非有。非谓法体是非有。非汝谓无。说
非无。非谓法体是非无。如何复执非有非
无。故云非非有非非无也。惑者又云。我上
立有立无。汝并双非。双非若存。即有无随
丧。今双非既非。我有无还立。释云。我非汝
双非故说非非。非许双是。如何复执。故云
非有无俱也。
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
相 一异等准前可知。
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
不相应故说为空 总结中。妄计尘沙。难可
遍历。故今总摄辨不相应。此顺结也。
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 若离下反结也。以
对染无说真为空。非无如体以为空也。
亦可此文是释疑。疑者闻上真空。则谓拨
无真体及恒沙功德。今释。如文可知。是则
明空不异不空也○不空文中有四。一牒。
二释。三结。四释疑。
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 初牒前
显后。
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则名不空 次
正显不空。不空之德。翻对妄空。略论四种。
故宝性论云。一者以常故不生。离意生身
故二者以恒故不死。离不思议退故。三者
卷二 第 254b 页 T44-0254.png
不变故不老。无无漏业故。四者清凉故不
病。无烦恼习故。此中净法当彼论清凉。以
离惑染故。又真心者举体也。常者常德也。
恒者乐德也。以离变易苦故。不变者我德
也。以非业所系自在故。净法者净德也。
亦无有相可取 释疑中。惑者闻净法不空。
则谓同于情执之有。故释云无相可取也。
是则不空不异于空。
以离念境界唯證相应故 言以离念境界
等者。释无相所以也。若妄念所缘。是则有
相。既唯真智之境。明知无妄执之相也。释
真如门竟。
○第二释生灭门中二。先释生灭心法。
后从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下。辨所示之义。
即明此法有显义功能。问何故真如门中不
辨所示义大。生灭门中具辨所示大义耶。
答以真如门即示大乘体能所不分诠旨
不别故不辨也。生灭门中。染净不一法义有
殊。故具说之。上立义分中。真如门内云即
示。生灭门中云能示者。释义在于此也。就
生灭法中有二。先明染净生灭。后四熏习
下辨染净相资。前中亦二。先就体总标。后依
义别解。总中有三。初标体。次辨相。后立名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前中言
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者。谓不生灭心。因无明
风动作生灭。故说生灭心依不生灭心。然
此二心竟无二体。但约二义以说相依也。
如不动之水。为风所吹而作动水。动静虽
殊。而水体是一。亦得说言依静水故有其
卷二 第 254c 页 T44-0254.png
动水。当知此中理趣亦尔。准可思之。谓自
性清净心名如来藏。因无明风动作生灭。
故云依如来藏有生灭心也。楞伽胜鬘俱同
此说。此显真心随动。故作生灭。非谓
举所依取能依。以此门中有二义故。能示
三大。是故通摄所依亦入此门也○第二
辨相。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 不
生灭者。是上如来藏清净心。动作生灭不
相离。故云和合。非谓别有生灭来与真
合。谓生灭之心心之生灭。无二相故。心之
生灭。因无明成。生灭之心。从本觉起。而
无二体不相舍离。故云和合。故下云。如大
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乃至
广说。此中水之动是风相。动之湿是水相。以
水举体动故。水不离于风相。无动而非
湿。故动不离于水相。心亦如是。不生灭心
举体动故。心不离生灭相。生灭之相莫非
真故。生灭不离于心相。如是不离名为和
合。此是不生灭心与生灭合。以是随缘门
故。非是生灭与不生灭合。以此非是向本
真如门故。非一非异者。真心全体动故。心
与生灭。非异。而恒不变真性故。与生灭
不一。作楞伽经。以七识染法为生灭以
如来藏净法为不生灭。此二和合。为阿梨
耶识。以和合故。非一非异。非异门者有
三种。一以本从末明不异经云。如来藏是
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乃至下云。若
生若灭等。梁摄论中亦说。此识虚妄是其性。
卷二 第 255a 页 T44-0255.png
故说虚妄分别所摄也。又经云。佛性随缘
成别味等。二摄末同本明不异者。经云
众生即如故。又涅槃云十二因缘即佛性
故。又十地云三界唯一心者。彼论释云。第
一义谛也。又此论下文云。四相本来平等同
一觉云云。前即末之本。本无别本故。唯有
生灭。更无别法可相异也。后即本之末。末
无别末故。唯有不生灭。亦无别法可相异
也。三本末平等明不异者。经云。甚深如来
藏。而与七识俱。又经云。何梨耶识名如来
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
绝。又论云。唯真不生。单妄不成。真妄和合
方有所为。此则本末镕融际限不分。故云
不异也。第二不一义者。即以前摄末之本
唯不生灭故。与彼摄本之末唯生灭法而
不一也。依是义故。经云。如来藏者。不在阿
梨耶中。是故七识有生有灭。如来藏者不生
不灭。解云。此中唯生灭是七识。唯不生灭是
如来藏。二义既分。遂使梨耶无别自体。故
云不在中。此约不一义说。非谓不和合。
何以故。此中如来藏不生灭。即七识生灭之
不生灭。故与自生灭不一也。七识生灭即
如来藏不生灭之生灭。故与自不生灭亦不
一也。此中非直不乖不异以明不一。亦乃
由不异故成于不一。何以故。若如来藏随
缘作生灭时。失自不生灭者。则不得有
生灭。是故由不生灭得有生灭。是则不异
故不一也。又此中真妄和合诸识缘起。以四
句辨之。一以如来藏唯不生灭。如水湿性。
卷二 第 255b 页 T44-0255.png
二七识唯生灭。如水波浪。三梨耶识亦生灭
亦不生灭。如海含动静。四无明倒执非生
灭非不生灭。如起浪猛风非水非浪。此四
义中随举一义即融体全摄。缘起义理无二
相故。此中且约湿性不失义边。动静不一。
故说水不在于浪中。岂可此浪离水之外
别有体也。馀义准此思之。问既云动静不
一。则应云如来藏不在七识中。何故乃云
不在梨耶中。答梨耶融动静。动静无二。是
梨耶全。既动静分。梨耶无别体。故云不
在中也。问梨耶既通动静。不应唯在生灭
门。答为起静以成动。无别有动体。是故静
性随于动亦在生灭中。非直梨耶具动静
在此生灭中。亦乃如来藏唯不动亦在此门
中。何以故。以彼生灭无别法故。可思准
之。又若一者。生灭识相灭尽之时。真心应
灭。则堕断过。若是异者。依无明风熏动之
时。静心之体应不随缘。则堕常过。离此二
边故非一异。又若一则无和合。若异亦无
和合。非一异故得和合也。如经云。譬如
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
是。若泥团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
非异。若不异者。泥团微尘应无差别。如是
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
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
故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解云。此中真相
是如来藏转识是七识。藏识是梨耶。今此论
主总括彼楞伽经上下文意作此安立。故云
非一异也○第三立名。
卷二 第 255c 页 T44-0255.png
名为阿梨耶识 然此生灭不生灭。即之义
不一。辨之心不异。目此二义不二之心。名
阿梨耶识。又阿梨耶及阿赖耶者。但梵言讹
也。梁朝真谛三藏训名翻为无没识。今时奘
法师就义翻为藏识。但藏是摄藏义。无没是
不失义。义一名异也。所摄名藏。谓诸众生取
为我故。所以然者。良以真心不守自性。
随熏和合似一似常。故诸愚者以似为真。
取为内我。我见所摄。故名为藏。由是义
故。二种我见永不起位即失赖耶名也。又
能藏自体于诸法中。又能藏诸法于自体
内。故论云能藏所藏我爱执藏。此之谓也。
此依义立名也○第二别解中有三。初释
上心生灭。二从复次生灭因缘者下。释上
生灭因缘。三复次生灭相者下。释上生灭之
相。初中亦三。初开数辨德。二寄问列名。三
依名辨释。
此识有二种义 前中言此识有二义等者。
此义稍难。今总括上下文略叙其意。馀可
至文当知。何者。谓真如有二义。一不变义。
二随缘义。无明亦二义。一无体即空义。二
有用成事义。此真妄中。各由初义故成上
真如门也。各由后义故成此生灭门也。此
随缘真如及成事无明亦各有二义。一违自
顺他义。二违他顺自义。无明中初违自顺他
亦有二义。一能反对诠示性功德。二能知
名义成净用。违他顺自亦有二义。一覆真
理。二成妄心。真如中违他顺自亦有二义。
一翻对妄染显自德。二内熏无明起净用。
卷二 第 256a 页 T44-0256.png
违自顺他亦有二义。一隐自真体义。二显
现妄法义。此上真妄各四义中由无明中反
对诠示义。及真如中翻妄显德义。从此二义
得有本觉。又由无明中能知名义。及真如
中内熏义。从此二义得有始觉。又由无明
中覆真义。真如中隐体义。从此二义得有
根本不觉。又由无明中成妄义。及真如中现
妄义。从此二义得有枝末不觉。此生灭门
中。真妄略开四义。广即有八门。若约两两
相对和合成缘起。即有四门。谓二觉二不
觉。若约本末不相离。唯有二门。谓觉与不
觉。若镕融总摄。唯有一门。谓一心生灭门
也。又若约诸识分相门。本觉本不觉在本识
中。馀二在生起识中。若约本末不二门。并
在一本识中。故云此识有二义也。问此中
一识有二义。与上一心有二门何别耶。答
上一心中含于二义。谓不守自性随缘义。及
不变自性绝相义。今此但就随缘门中染净
理事无二之相明此识也。是则前一心义
宽该收于二门。此一识义陜局在于一门。
问此中本觉与上真如门何别。答真如门
约体绝相说。本觉约性功德说。谓大智慧
光明义等名本觉故。本者是性义。觉者是智
慧义。以此皆为翻妄染显故。在生灭门
中摄。以真如门中无翻染等义故。与此不
同也。是故体相二大俱名本觉。并在生灭
门中。故得具三大也。
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 言能摄一切法者。
上二门中云皆各总摄。此中不云各者。以
卷二 第 256b 页 T44-0256.png
此二义陜于二门故。但明一识由含二义
故摄一切。不言二义各摄一切。又上文中
但云摄而不云生者。以真如门无能生义
故。此识之中以不觉熏本觉故。生诸染法
流转生死。以本觉熏不觉故。生诸净法
返流出缠成于始觉。依此二义遍生一切
染净法。故云能生也。下四熏习中广辨此
也。非直相熏能生诸法。亦乃生诸法已不
离此心。为此心所摄。如上二门各摄处
释也。
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第三依
名别释中有三。先辨觉。次明不觉。后双辨
同异。初中觉者。约净法明心生灭故。于中
有二。先略辨始本二觉。后又觉心源下广
明二觉。初中有二。先本后始。本中亦二。初
显本觉体。二以何故下释本觉名。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
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
此法身说名本觉 初中言离念者。离于妄
念。显无不觉也。等虚空等者。非唯无不
觉之闇。乃有大智慧光明义等故也。虚空
有二义。以况于本觉。一周遍义。谓横遍三
际。竖通凡圣。故云无所不遍也。二无差别
义。谓在缠出障性恒无二故。云法界一相
也。欲明觉义。出缠相显。故云即是如来平
等法身。既是法身之觉。理非新成。故云依
此法身说名本觉。无性摄论云。无垢无挂碍
智名为法身。金光明经名大圆镜智为法
身等。皆此义也。
卷二 第 256c 页 T44-0256.png
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以始觉者即同
本觉 何以故者。责其立名。有二责意。一
云。上开章中直云觉义。何故今结乃名本
觉。二云。此中既称本觉。何故上文直云觉
耶。进退责也。释云。以对始故说之为本。
答初意也。以始即同本者。以至心源时始
觉即同本觉无二相故。是故上文但云其
觉。答后意也。良以本觉随染生于始觉。还
待此始觉方名本觉。故云本觉者对始说
也。然此始觉是本觉所成。还契心源融同一
体方名始觉。故云以始觉则同本也。问
若始觉异本则不成始。若始同本则无始
觉之异。如何说言对始名本。答今在生灭
门中。约随染义。形本觉说于始觉。而实
始觉至心源时。染缘既尽。始本不殊。平等
绝言。即真如门摄也。是故本觉之名在生灭
门中。非真如门也。
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
始觉 第二始觉中。言始觉者牒名也。依
本觉有不觉者。明起始觉之所由。谓即
此心体随无明缘动作妄念。而以本觉内
熏习力故。渐有微觉厌求。乃至究竟还
同本觉。故云依本觉有不觉依不觉有始觉
也。下文云本觉随染生智净相者。即此始
觉也。此中大意明本觉成不觉。不觉成始
觉。始觉同本觉。同本觉故则无不觉。无
不觉故则无始觉。无始觉故则无本觉。
无本觉故平等平等离言绝虑。是故佛果圆
融萧焉无寄。尚无始本之殊。何有三身
卷二 第 257a 页 T44-0257.png
之异。但随物心现故说报化之用。下文更
显之耳○第二广显二觉中二。先明始觉。
后明本觉。前中有三。初总标因果二觉。次
广寄四相释成。后而实无有下明始不异
本。
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
觉 前中言觉心源者。染心之源。谓性净
也。又粗相之源。谓生相也。始觉道圆同于
本觉。故云究竟。此在佛地。不了其源。始
未同本。故云非究竟。此在金刚已还○第
二约四相别显中。初三相释前不究竟觉。
后一相释上究竟觉。于中有二。初正寄四
相显其四位。后引经释成心源无念。前中
四相义者。先述大意。后方释文。述意者。此
中文意将四相粗细配以寄显返流四位。以
明始觉分齐。然此四相但约真心随熏粗
细差别寄说为四。非约一刹那心明四相
也。所以知者。若约一刹那心辨者。如下文
中明地上菩萨业识之心微细起灭。于中异
灭相等岂凡小能知。又如事识之中粗相生
住。地上菩萨岂不能知。是故十地已还具
有微细四相。于中灭相岂信地能知。故知文
意稍异。今以二门略辨。一总明二别说。总
者。原夫心性离念。无生无灭。而有无明
迷自心体。违寂静性鼓动起念。有生灭四
相。是故由无明风力。能令心体生住异灭从
细至粗。经云。佛性随流成种种味等。又经
云。即此法身为诸烦恼之所漂动往来生
死名为众生。此论下云。自性清净心因无
卷二 第 257b 页 T44-0257.png
明风动等。今就此义以明四相。既鼓静令
动。遂有微著不同先后际异。就彼先际最
微名为生相。乃至后际最粗名为灭相。故
佛性论云。一切有为法约前际与生相相
应。约后际与灭相相应。约中际与住异
相相应。二别明者。对彼下文约位别分。生
相有一。住相有四。异相有二。灭相还一。生
相一者。名为业相。谓由无明不觉心动。虽
有起灭。而相见未分。以无明力故。转彼
净心至此最微。名为生相。甚深微细唯佛
所知。下文云。依无明所起识者。乃至唯佛
能知故。即下文三细中初一。及六染中后一。
五意中第一。此等并同此生相摄。住相四者。
一名转相。谓由无明力。不觉前动相即无
动。故转成能见。二名现相。谓由无明依前
能见不了无相。遂令境界妄现。此二及初
并在赖耶位中。属不相应心。三名智相。谓
由无明迷前自心所现之境。妄起分别染
净之相。故云智也。四名相续相。谓由无明
不了前所分别空无所有。更复起念相应
不断。此二同在分别事识细分之位。属相
应心。无明与前生相和合。转彼净心乃至
此位。行相犹细。法执坚住。名为住相。下文
三细中后二。及六粗中初二。并五意中后四。
及六染中中四。此等并同是此住相。言异相
二者。一执取相。二计名字相。谓此无明迷
前染净违顺之法。更起贪瞋人我见爱。执相
计名取著转深。此在事识粗分之位。无明
与前住相和合。转彼净心令至此位。行相
卷二 第 257c 页 T44-0257.png
稍粗散动身口。令其造业。名为异相。下
文六粗中中二。及六染中初一。并五意后意
识。此等并同是此异相。言灭相一者。名起
业相。谓此无明不了善恶二业定招苦乐二
报。故广对诸缘造集诸业。依业受果。灭
前异心令堕诸趣。以无明力转彼净心。至
此后际。行相最粗。至此为极。周尽之终。名
为灭相。下文六粗中第五相是也。以果报
非可断故。不论第六相也。是故三界四
相唯一梦心。皆因根本无明之力。故经云。
无明住地其力最大。此论下云。当知无明能
生一切染法。此之谓也。虽复从微至著辨
四相阶降。然其始终竟无前后。总此四相
以为一念。为粗细镕融唯是一心故。故说
俱时而有皆无自立也。然未穷源者。随行
浅深觉有前后。达心源者。一念四相俱时
而知。经云。菩萨知终不知始。唯佛如来始
终俱知。始者谓生相也。终者谓馀相乃至灭
相也。既因无明不觉之力起生相等种种梦
念。动其心源转至灭相。长眠三界流转六
趣。今因本觉不思议熏力起厌求心。又因。
真心所流闻熏教法熏于本觉。以体同用融。
领彼闻熏。益性解力。损无明能。渐向心源。
始息灭相。终息生相。朗然大悟觉了心源
本无所动。今无始静。平等平等。无始觉之
异。如经所说梦渡河喻等。大意如此○次
释文中。约寄四相以别四位。四位之中各
有四义。一能观人。二所观相。三观利益。四
观分齐。
卷二 第 258a 页 T44-0258.png
此义云何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
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 初位
中。如凡人者。是能观人。位在十信也。觉
知前念起恶者。明所观相。谓未入十信已
前。广造身口恶业而不觉知。今入信位。能
知恶业定招苦报。故言觉知。此明觉于灭
相义也。能止后念令不起者。辨观利益。前
由不觉常起身口恶业。今既觉故能不造
恶。止灭相也。虽复名觉即是不觉者。结观
分齐。能知灭相实是不善。故不造恶。名为
虽觉。而犹未知灭相是梦。故云不觉。此但
能止恶业。故云虽觉。未觉烦恼。故云不
觉也。问觉异相等亦不觉后。为何不亦
立不觉之名。答若据觉前不觉后亦得名
不觉。故下文乃至十地皆不觉。若得觉业
不觉惑。正名为不觉。即此文也。以觉与
惑正酬对故。非于业也。
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念无异
相以舍粗分别执著相故名相似觉 第二位
中。能观人者十解以上三贤菩萨。十解初
心名发心住。举此初人等取后位。故云
初发意等也。以此菩萨虽留惑故不證人
空。然此位菩萨于人空实得自在故。与二
乘同位论也。觉于念异者。相所观相。如上
所说二种异相分别内外计我我所贪瞋
见爱等。此二种人共了知故。明本净心为无
明所眠。梦于异相起诸烦恼。而今渐与智
慧相应。从异相梦而得微觉。故云觉于念
异也。观利益者。既能觉异相之梦。故彼所
卷二 第 258b 页 T44-0258.png
梦异相永无所有。故云念无异相也。以舍
粗分别执著相者。释成益相。起贪瞋等名
粗分别。著违顺境名执著相。以于异相梦
觉故能舍之。而犹眠在住相梦中。故名相
似觉。即结观分齐也。以此位中菩萨未至
證位。二乘不了法空故。云相似觉。
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
粗念相故名随分觉 第三位中。能观人者。
初地菩萨證法身遍满义。乃至九地悉同證
得。皆名法身菩萨也。觉念住者。觉前四
种住相。虽知一切法唯是识故。不起心外
妄系粗执分别。然出观后。于自心所现法上。
犹起染净法执分别。以彼净心为无明所
眠。梦于住相。今与无分别智相应。从住相
梦而得觉悟。返照住相竟无所有。故云觉
于念住念无住相也。以离分别粗念相者。显
观利益。异前人执及著外境故。今约心但
云分别。又异后根本无明生相细念故。云
粗念相也。此四种住相中。于初地七地八地
九地。各离一相也。下文自当显耳。虽于粗
念住相而得觉悟。犹自眠于生相梦中觉
道未圆。故云随分。即结观分齐也。
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
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
名究竟觉 第四位中。菩萨地尽者。谓十
地觉穷故云尽也。此是总举。下二句别明
也。方便满足是方便道。一念相应者。是无间
道。如对法论云。究竟道者。谓金刚喻定。此
有二种。谓方便道摄。及无间道摄。即是此中
卷二 第 258c 页 T44-0258.png
能观人也。觉心初起者。举所观境。心初起
者。明根本无明依觉故迷。动彼静心令起
微念。今乃觉知离本觉无不觉。即动心本
来寂。犹如迷方谓东为西。悟时即西是东。
更无西相。故云心无初相也。前三位中。虽
各有所觉。以其动念未尽故。但言念无住
相等。今此究竟位中。动念都尽唯一心在。故
云心无初相也。离细念者。明观利益。业识
动念念中最细。名微细念。谓生相也。此相
都尽永无所馀。故言远离。远离虚相故。真
性即显现。故云见心性也。前三位中。相不
尽故不云见性也。前诸位中觉未至源。
犹梦生相动彼静心。成业识等起灭不住。
今此生相梦尽。无明风止性海浪歇。湛然常
住。故云得见心性心即常住也。究竟觉者。
前未至心源。梦念未尽。求灭此动望到
彼岸。今既梦念都尽。觉了心源。本不流转。
今无始静。常自一心。平等平等。始不异本。
名究竟觉。即结分齐也○第二引释中有
四。初引经。二重释前文。三是故下举不觉
之失。四若得下显觉者之得。
是故脩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
佛智故 初中言能观无念向佛智者。在
因地时。虽未离念。能观如此无念道理。
说此能观为向佛智。以是證知佛地无念。
此是举因望果说也。若引就位通说者。如
金光明经言。依诸伏道起事心灭。依法断
道依根本心灭。依胜拔道根本心尽。此言
诸伏道者。谓三贤位。起事心灭者。即此论中
卷二 第 259a 页 T44-0259.png
舍粗分别执著相。是异相灭也。法断道者。
在法身位。依根本心灭者。犹此论中舍粗
念相。即是住相灭也。胜拔道者。金刚喻定。
根本心尽者。犹此论中离微细念。是生相
尽也。
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
谓无念 重释中言又心起者。牒上觉心初
起之言。非谓觉时知有初相。故云无初可
知。既无初相。何故说言知初相耶。释云。言
知初者。即谓无念。譬觉方时。知西即东。更
无西相可知。言知西者。谓即东也。觉心之
时。知初动念即本来静。故云即无念也。
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
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 举失中言是故
者。是前无念名为觉故。即显有念不得
名觉。以从本来等者。显不觉所以。即金刚
已还一切众生未离无始无明之念。故不
得觉名。然则前对四相梦之差别故说渐
觉。今约无明眠之无异故说不觉。如仁王
经言。始从伏忍至顶三昧。照第一义谛。不
名为见。所谓见者。是萨婆若故。此之谓也。
故说无始无明者。结成不觉义也。此显无
有染法始于无明。故云无始也。又无明依
真。同无元始故也。
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
故 下显得中。若至心源得于无念则
遍知一切众生一心动转四相差别。故言若
得无念者则知心生住异灭也。以无念等故
者。释成上义。疑云。佛得无念。众生有念。有
卷二 第 259b 页 T44-0259.png
无悬隔。云何能知也。释云。众生有念。本来无
念。佛既得彼无念。无念与念本来平等。故
云以无念等故。是故得知也。又释云。以四
相念中各即无念故。云以无念等也。是故
得无念者。遍知四相念也○自下明始不
异本。于中初标次释。
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
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虽始得无念之
觉。然其所觉四相本来无起。待何不觉而
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下释成上义。以
彼四相一心所成。钩锁连注无有前后。离
净心外无别自体。无自体故本来平等同
一本觉。然未至此位。随其智力前后而觉。
未称法故不得同本。今既四相俱时平等。
觉知皆无自体。同一本觉。是故则无始觉
之异。问四相云何而得俱时。既其俱时。何
故上文觉有前后。答上已辨竟。谓唯一梦
心四相流转。处梦之士谓为前后。各各随
其智力浅深。分分而觉。然大觉之者知梦四
相唯一净心无有体性可辨前后。故云俱
时无有自立等也。故摄论云。处梦谓经年。
悟乃须臾顷。故时虽无量。摄在一刹那。此
中一刹那者。即谓无念。楞伽云。一切法不生。
我说刹那义。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解
云。以刹那流转必无自性。无自性故即是
无生。若非无生则不流转。是故契无生者
方见刹那也。又净名经中。不生不灭是无常
义等。楞伽又云。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
涅槃因。如来藏者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
卷二 第 259c 页 T44-0259.png
灭。此等经意并明真心随流作染净等法。
染净等法本无自体。无自体故唯一真心。
是故四相即一真心。不觉即同本觉。故云本
来平等同一觉也。
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本
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末
京兆府魏国西寺沙门释法藏撰
第二释本觉中有二。先明随染本觉。后
四镜下明性净本觉。又亦可上来总明觉
体。此文辨觉相。下四镜文双明体相也。初
随染中文有三。初总标。二列名。三辨相。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
舍离 初中言生二种者。此二既在随动门
中。故云生也。生已不离不动觉体。故云
与彼不相离也。
云何为二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言智净相者。明本觉随染还净之相。不思
议业相者。明还净本觉业用之相。此之二相
若离染缘则不得成。故云随染也○第三
辨相中二。先明智净。于中有二。初直明净
相。后此义云何下问答释成。前中亦二。初因
后果。
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
便故 因中依法力熏习者。谓真如内熏之
力。及所流教法外缘熏力。此在地前。依此
熏力修习资粮加行善根。登地已上。行契
卷二 第 260a 页 T44-0260.png
證如。故云如实修行。十地行终故云满足
方便。此在金刚因位极也。
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
果中二。初断果。后智果。由前方便能破
和合识内生灭之相。显其不生灭之性。此根
本无明尽故心无所合。即显法身本觉义
也。即于此时能灭染心之中业相等相续之
相。不灭相续心体故。令随染本觉之心遂
即还源。成淳净圆智。成于应身始觉义也。
然此始觉无别始起。即是本觉随染作也。今
染缘既息始还同本。故云淳净也○释疑
中初问后答。问中执真同妄难。后简妄异
真答。
此义云何 难意云。如上所说。动彼静心
成于起灭。今既尽于生灭。应灭静心。故云
此义云何也○答中法喻合三也。
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
性非可坏非不可坏 答意云。业等染心名
诸识相。此等皆是不觉之相。故云心识之
相皆是无明。非约心体说也。又更转难云。
既言识相皆是无明故说灭者。即应别有
体性离于真如。即真妄别体难也。答云。如
此诸识不觉之相不离随染本觉之性。以
是故云不离觉性。此无明之相与彼本觉之
性非一非异。非异故非可坏。非一故非
不可坏。若依非异非可坏义。说无明即
明。故涅槃经云。明与无明其性不二。不二
之性即是实性。若就非一非不可坏义。
说无明灭觉性不坏。灭惑之义准此知之
卷二 第 260b 页 T44-0260.png
○喻中四句。
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
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
初句真随妄转喻。次水风不相离者。真妄
相依喻。水非动性者。真体不变喻。此显非
自性动但随他动也。若风止灭下息妄显
真喻。此明若自性动者。动相灭时湿性随
灭。而但随他动故。动相灭时湿性不坏也
○合中次第合之。
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
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
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初净心合海也。因无
明动者。合风起水成于波浪。以水不能
自浪。要因风起波也。风不能自现动相。
要依于水方现动也。故动即水。动无别
体也。所况可知。俱无形相不相离者。合
相依也。以湿全动故。无于水相。以动
全湿故。无于风相。心法亦尔。真心随熏全
作识浪。故无心相。然彼识浪无非是真。故
无无明相。故摄论云。见此不见彼等。又云。
若见一分。馀分性不异等。又云。即生死故
不见涅槃。即涅槃故不见生死等。如摄
论第二殊胜后广说。心非动者。合水非动
性也。无明灭者。是根本无明灭。合风灭也。
相续灭者。业识等灭。合动相灭。智性不坏
者。随染本觉照察之性。是合湿性不坏○第
二不思议业中。初标后释。释中二。初依体
总标。
不思议业相者以依智净相能作一切胜妙境
卷二 第 260c 页 T44-0260.png
界 谓与众生作六根境界故。宝性论云。
诸佛如来身如虚空无相。为诸胜智者作
六根境界。示现微妙色。出于妙音声。令嗅
佛戒香。与佛妙法味。使觉三昧触。令知深
妙法。故名妙境界也○二所谓下别辨。
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
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于中四句。一横
显业德广多无量。二竖显业根深穷未来
际。三显业胜能无功应机。四显业胜利益
润不虚。如此则是报化二身真如大用无始
无终相续不绝故。如金光明经云。应身者
从无始生死相续不断故。一切诸佛不共之
法能摄持故。众生不尽用亦不尽。故说常
住。宝性论云。何者成就自身利益。谓得解
脱。远离烦恼障智障。得无障碍清净法身。
是名成就自身利益。何者成就他身利益。既
得成就自身利已。无始世来自然依彼二
种佛身。示现世间自在力行。是名成就他身
利益。问始得自利已方起利他业。云何利
他说无始耶。答有二释。一云。如来一念遍
应三世所应无始故。能应则无始。犹如一
念圆智遍达无边三世之境。境无边故。智亦
无边。无边之智所现之相。故得无始亦能无
终。此非心识思量所测。故名不思议业也。
二云。以无明尽故。始觉即本。然彼本觉无
始世来常起业用益众生故。始觉同彼。故
亦无始。以一切佛无差别故。无新旧故。皆
无始觉之异故。本觉平等无始无终故。故能
常化众生。是真如之用故。云不思议业也。
卷二 第 261a 页 T44-0261.png
此本觉用与众生心本来无二。但不觉随
流用即不现。妄心厌求。用则于彼心中称
根显现。而不作意我现差别。故云随根自
然相应。虽不作意。现无不益。故云种种而
现得利益故也。上来随染本觉之相竟○自
下第二明性净本觉。亦可是体相合明。于
中有二。谓总标别释。
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
净镜 前中以空及镜皆有四义故。取之
为喻。一空镜。谓离一切外物之体。二不空
镜。谓镜体不无能现万象。三净镜。谓磨治
离垢。四受用镜。置之高台须者受用。四中
前二自性净。后二离垢净。又初二就因隐时
说。后二就果显时说。前中约空不空为二。
后中约体用为二。又初二体。后二相。故云
觉体相也。又初一及第三有空义。第二第四
有镜义。故举二喻○释中别解四义。
云何为四一者如实空镜 初内真如中妄
法本无。非先有后无。故云如实空。
远离一切心镜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
下释空义。倒心妄境本不相应。故云远离
等。非谓有而不现。但以妄法理无故。无
可现。如镜非不能现。但以兔角无故。无
可现也。非觉照者有二义。一以妄念望于
真智。无觉照之功。以情执违理故。如镜非
即外物。以彼外物无照用义故。即显镜中
无外物体。二以本觉望于妄法。亦无觉照
功能。以妄本无故。如净眼望空华。无照瞩
之功。亦如镜望兔角。问若然者。何故下因
卷二 第 261b 页 T44-0261.png
熏习中即现一切世间法耶。答彼约依他
似法。是此真心随熏所作。无自体故。不异
真如。故彼文云。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也。
今此约遍计所执实法故。无可现也。问所
现似法。岂不由彼执实有耶。答虽由执
实。然似恒非实。如影由质影恒非质。镜
中现影。不现于质。不现质故。故云空镜。
能现影故是因熏也。
二者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 第二因熏中释
内有二因义。初能作现法之因。二作内熏
之因。亦可初是因义。后是熏习义。故云因
熏习也。言如实不空者。此总出因熏法体。
谓有自体及性功德故○下别释二因。
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
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 初中一切
世间境界悉现者。明一切法离此心外无
别体性。犹如镜中能现影也。不出者。明心
待熏故变现诸法。非不待熏而自出也。不
入者。离心无能熏故。不从外入也。不失
者。虽复不从内出外入。然缘起之法显现不
无。故云不失也。不坏者。诸法缘集起无所
从。不异真如。故不可坏。如镜中影非刃
能伤。以同镜故不可坏也。常住一心者。
会相同体。以一切法下释成同镜所由。以
于心中显现无出入等故。即无体性。无
体性故。本来平等不异真如。故云常住一
心乃至真实性故。
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
众生故 又一切染法下释后因义。染法不
卷二 第 261c 页 T44-0261.png
能染者。以性净故。虽现染法。非染所污。
非直现染之时非染所染。亦乃由现染故
反显本净。如镜明净能现秽物。秽物现时
反显镜净。岂此秽物能污镜耶。若不现染。
则无以显其不染也。智体不动者。以本无
染。今无始净。是故本觉之智未曾移动。又
虽现染法。不为所染。故云不动。如镜中
像随质转变。然其镜体未曾动也。具足无
漏等者。此本觉中恒沙性德无所少也。又
与众生作内熏之因。令厌生死乐求涅
槃。故胜鬘经由有如来藏能厌生死苦
乐求涅槃也。佛性论云。自性清净心名为
道谛也。又十种佛性中业性也。
三者法出离镜谓不空法出烦恼碍智碍离和
合相淳净明故 第三中。初标次释。言法
出离者。谓真如之法。出于二障离于和
合故。云出离。前明在缠性净不空如来藏。
今明不空出缠离垢法身。如宝性论云。有
二净。一自性净。以同相故。二离垢净。以胜
相故。不空法者。出法体也。谓即前因熏。出
烦恼等者。粗细染心名烦恼碍。所依无明名
智碍。离和合等者。净心出障破业识等和
合也。离和合杂相故名淳。无惑染故名
净。出无明故名明。谓大智慧光明等故
云淳净明也。
四者缘熏习镜谓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之
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 第四中。初标后
辨。谓即彼本觉出障之时。随照物机示现
万化。与彼众生作外缘熏力。故云依法乃
卷二 第 262a 页 T44-0262.png
至示现故。问前随染中智净与此法出离
何别。又前业用与此缘熏何别。答前约随
染故还净说为智。即明彼智用俱就始觉
说。此约自性故离障显法体。即明此法用
俱就法体说。是故前云智。此云法。前云
业。此云缘也。然法智虽殊。体无差别。以
始觉即本觉故。但今就义开说。故有境智
不同也。
○第二不觉中有三。初明根本不觉。二生
三种下明枝末不觉。三当知无明下结末归
本。又亦可初明不觉体。次明不觉相。后结
相同体。前中有二。初依觉成迷。后依迷
显觉。亦则释疑也。以彼妄依真起无别体
故。还能返显于真。即是内熏功能也。由是
义故。经中说言。凡诸有心悉有佛性。以诸
妄念必依于真。由真力故。令此妄念无
不返流故也。初中有三。谓法喻合也。
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
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 法中。
初不了如理一味故。释根本不觉义。如迷
正方也。不觉念起者。业等相念。即邪方也。
念无自相下明邪无别体不离正方也。即
明不觉不离觉也。
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众生
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 喻合可
知。
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
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后文中
二。初明妄有起净之功。后明真有待妄之
卷二 第 262b 页 T44-0262.png
义。良以依真之妄方能显真。随妄之真
还待妄显故也○第二末中略作二种释。一
约喻说意。二就识释文。初者本觉真如其
犹净眼。热翳之气如根本无明。翳与眼合
动彼净眼。业识亦尔。由净眼动故有病眼
起。能见相亦尔。以有病眼向外观故。即
有空华妄境界现。境界相亦尔。以有空华
境故。令其起心分别好华恶华等。智相亦
尔。由此分别坚执不改。相续相亦尔。由执
定故于违顺境取舍追遣。执取相亦尔。由
取相故于上复立名字。若有相未对时。但
闻名即执。计名字相亦尔。既计名取相发
动身口。攀此空华造善恶业受苦乐报。长
眠生死而不能脱。皆由根本无明力也。第
二释文中有二。初无明为因生三细。后境
界为缘生六粗。前中亦二。谓总标别解。
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相
离 标中言与彼不觉不相离者。明相不
离体故。末不离本故。以依无明成妄心。
依忘心起无明故也。
云何为三 前中三细即为三。各有标释。
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
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 初中释内。
以依不觉者。释标中无明。即根本无明也。心
动名业者。释标中业也。此中业有二义。
一动作义。是业义故。云依不觉故心动名为
业也。觉则不动者。反举释成。既得始觉时
即无动念。是知今动只由不觉也。二为因
义。是业义故。云动则有苦。如得寂静无念
卷二 第 262c 页 T44-0262.png
之时。即是涅槃妙乐。故知今动则有生死苦
患。果不离因者。不动既乐。即知动必有苦。
动因苦果既无别时。故云不相离也。此虽
动念而极微细。缘起一相能所不分。即当
梨耶自体分也。如无相论云。问此识何相
何境界。答相及境界不可分别。一体无异。
当知此约赖耶业相义说也。下二约本识
见相二分为二也。
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
第二能见相。即是转相。依前业相转成能
见。故言以依动故能见。若依性净门。则无
能见。故云不动则无见。反显能见必依动
义。如是转相虽有能缘。以境界微细故犹
未辨之。如摄论云。意识缘三世境及非三
世境。是则可知。此识所缘境不可知故。既云
所缘不可知。即约能缘以明本识转相义
也。
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
境界 第三境界相。即是现相。依前转相能
现境界。故云依见故境界妄现。下反举释可
知。如楞伽云。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
现亦复如是。又此论下文明现识云。谓能
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
尔。乃至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此
等并约本识现相义说。此之现相常在本
识。何况转相业相在六七识耶。此三并由
根本无明动本静心成此三细。即不相应
心。属赖耶位摄○自下境界为缘生六种
粗相。即分别事识也。如楞伽经云。境界风
卷二 第 263a 页 T44-0263.png
所动种种诸识浪等。此之谓也。问三细属
赖耶。六粗属意识。何故不说末那识耶。答。
有二义意。一前既说赖耶。末那必执相应。
故不别说。故瑜伽云。赖耶识起必二识相
应故。又由意识缘外境时。必内依末那
为染污根方得生起。是故次说六粗。必
内依末那故。亦不别说。二以义不便故。
略不说之。不便相者。以无明住地动本静
心。令起和合成梨耶。末那既无此义。故前
三细中略不说。又由外境牵起事识。末那
无缘外境义故。六粗中亦略不说。亦可计
内为我属前三细。计外为我所属后六
粗。故略不论也。楞伽中亦同此说。故彼经
云。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
为三。谓真识。现识。分别事识。乃至广说。经
中现识。即是三细中现相也。分别事识。即是
下六粗也。所以知者。彼经下释分别事识
中。乃云攀缘外境界起于事识等。故知事
识非是末那。此论下文并亦同此。宜可记
之。释文中有二。谓总标别释。
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 别释
中六相即为六段。各先标后释。此六之中。
总有三对。谓初二为一对。谓事识中细惑。
执境法为实故。六染中同是法执。地上菩
萨所断。亦入下五意内摄。以有依止义故。
次二为一对。谓事识中粗惑。于前实境上
复起贪瞋等惑。即是下入五意后别明意
识。取著转深计我我所等。六染中二乘等所
断也。后二为一对。谓依惑造业。苦报长沦
卷二 第 263b 页 T44-0263.png
也。
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
初言智相者。谓于前现识所现相上。不
了自心现故。始起慧数分别染净执有
定性。故云依于境界乃至不爱故也。
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
相应不断故 二相续中依于智者。明起所
依。谓依前分别。爱境起乐觉受。不爱境起
苦受。数数起念相续现前。此明自相续也。
又能起惑润业。引持生死。即令他相续。故
下文云住持苦乐等也。故云生其乃至不断
故也。
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
心起著故 三执取相者。谓于前苦乐等境。
不了虚无。深起取著。故下文云。即此相续
识。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等也。言
依于相续乃至苦乐者。是前相续相也。心起
著者。是此执取相也。
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
四计名字相者。依前颠倒。所执相上。更
立名言。是分别故。楞伽云。相名常相随。而
生诸妄想。故云依于妄执等也。上来起惑。
自下造业感报。
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
五起业者。谓著相计名。依此粗惑。发动
身口造一切业。即苦因也。
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报不自在故 六业
系苦者。业用已成。招果必然。循环诸道
生死长缚。故云依业受果不自在也。上来末
卷二 第 263c 页 T44-0263.png
相竟○当知下第三结末归本。
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 如前三细六粗。
总摄一切染法。皆因根本无明不了真如
而起。故云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也○自
下释所以。
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疑云。染法多
种差别不同。如何根本唯一无明。释云。染法
虽多。皆是无明之气。悉不觉之差别相。故
不异不觉也。故云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
相也。上来总释不觉义。即约染法辨心生
灭竟○自下第三明染净同异之相。于中
有三。初总标。次列名。后广辨。
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云何为二一者同相
二者异相 辨中初同后异。同中三。初喻次
合后引證。
同相者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 初
言同相者。染净二法同以真如为体。真如
以此二法为相。故云同性相。种种瓦器譬
染净法也。皆同尘性者。器以尘为性也。尘
以器为相。故云微尘性相也。
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 合
中言无漏者。始本二觉也。无明者。本末不
觉也。此二皆有业用显现而非实有。故云
业幻。此等合种种器也。皆同真如性相者。
以动真如门作此生灭门中染净二法。更
无别体故云性也。真如亦以此二法为相。
净相可知。其染相者。下文云。但以无明而
熏习故即有染相。
是故脩多罗中依于此义说一切众生本来常
卷二 第 264a 页 T44-0264.png
住入于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
竟无得 引證中依于此义乃至涅槃者。依
此同相门。如上本末不觉。本来即真如。
故说一切众生性自涅槃不更灭度。故经
云。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言菩提
之法乃至无得者。依此同相门。如上始本
二觉。即是真如。故诸佛菩提非修得也。又
前约不觉即如故。众生旧来入涅槃。今约
觉亦即真故。诸佛菩提无新得也。言非
可修相者。望前涅槃非是了因修显故。言
非可作相者。望前菩提非是生因所作故。
毕竟无得者。此之二果即性净本有故无得
也○自下释伏疑。疑云。若众生已入本来涅
槃更无新灭。即已同诸佛。何故不能现报
化等色身耶。
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
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
释云。法性自体本无色相可见。如何使
现色等耶。故云亦无色相可见。又疑云。
若以法性非是色相可见法故不现二色
者。诸佛何故现报化等种种色耶。释云。彼
见诸佛种种色等者。并是随众生染幻。心
中变异显现。属后异相门。非此同相门中。
本觉智内有此色碍不空之性也。又亦可本
觉不空恒沙德中亦无此色相故。云而见
色相乃至不空之性也。何以得知彼法体中
无色相者。释云。以本觉智相非是可见之
法故也○异相中先喻后合。
言异相者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如是无漏无
卷二 第 264b 页 T44-0264.png
明随染幻差别性染幻差别故 合中随染幻
差别者。是无漏法也。性染幻差别者。是无
明法也。以彼无明迷平等理。是故其性自
是差别。故下文云。如是无明自性差别故也。
诸无漏法顺平等性。直论其性。则无差别。
但随染法差别相故。说无漏法有差别耳。
如下文中对业识等差别染法故。说本觉
恒沙性德。又由对治彼染法差别故。成始
觉万德差别也。如是染净皆是真如随缘显
现。似有而无体。故通名幻也。上来染净不
同。释心生灭竟○自下第二释上立义分
中因缘。于中有二。初明生灭因缘义。后
从无明所起识下。显所依因缘体。前中有
二。初总标。后别释。
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
故 标中言因缘者。梨耶心体不守自性。
是生灭因。根本无明熏动心体。是生灭缘。又
复无明住地诸染根本。是生灭因。外妄境界
动起识浪。是生灭缘。依是二义以显因缘。
诸识生灭相集而生。故名众生。而无别体。
唯依心体。故言依心。即是梨耶自相心也。
能依众生。是意意识。依心体起故云转。转
者起也○下别释中初问。
此义云何 此心作众生义云何也○下别
显示。于中有三。先释所依心。次释意转。后
释意识转。
以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 初中言阿梨耶
者。是上所说心。即是生灭之因。有无明者。
于梨耶识二义中。此是不觉义。即生灭之缘。
卷二 第 264c 页 T44-0264.png
欲明依此因缘意意识转故。言以依等
也。上总中略标其因故。但言依心。此别释
中具显因缘故。说依心有无明也。问上说
依觉有不觉。由此不觉力故。动彼心体
令起灭和合。方有梨耶业识等。何故此中
说依梨耶有无明乎。答此有三释。一由
梨耶有二义故。谓由无明动真心成梨耶。
又即此梨耶还与彼无明为依。以不相离
故。何者。谓依迷起似故。即动真心起业
识。迷似为实故。即依梨耶而有无明也。
二云。梨耶有二义。谓觉不觉。前别就其本。
说依觉有不觉。今就末位论。故云依梨
耶有无明也。此即二义中不觉义。在梨耶
中故说依也。三云。此中正意唯取真心随
缘之义。此随缘义难名目故。或就未起。说
依真如有无明。或约已起。说依梨耶有
无明。然此二名方尽其义。故文前后绮互言
耳○不觉下次释意转。于中有三。初略明。
次广辨。后结归心。初中即明五种识相。
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
说为意 不觉而起者。所依心体由无明
熏举体而动。即是业识也。前依梨耶有
无明。即依似起迷。今熏净心成梨耶。即依
迷起似。此二义一时。说有前后耳。言能
见者。即彼心体转成能见。是转识也。能现
者。即彼心体复成能现。即是现识。能取境界
者。能取现识所现境界。是为智识。起念相
续者。于所取境起诸粗念。是相续识。依此
五义次第转成依止。依止此义而生意识
卷二 第 265a 页 T44-0265.png
等。故说为意。故摄论云。意以能生依止为
义也○此意下第二广释。于中二。初标次
释。释中五意即为五段。各有标释。
此意复有五种名云何为五一者名为业识谓
无明力不觉心动故 初中言无明力者。谓
根本无明。即所依缘也。明心不自起。起
必由缘。不觉心动者。正明起相释成业义。
起动义是业义故。
二者名为转识依于动心能见相故 第二转
识中。言依动能见者。依前业识之动。转成
能见之相。转识有二。若就无明所动转成
能见者。在本识中。如其境界所动转成能
见者。在事识中。此中转相。约初义也。
三者名为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
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
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
第三现识中。初法次喻后合。言能现一切
境界者。依前转识之见。起此能现之功。故
现妄境界。以其心体与无明合熏习力故。
现于种种无边境界故也。合中言五尘者。
且举粗显以合色像。而实通现一切境界。
故上法说中云一切也。若依瑜伽论中。则
现五根种子及器世间等。今此论中偏就五
尘者。以此约牵起分别事识义故。作是
说也。任运而起者。非如六七识有时断灭。
故简异彼也。常在前者。为诸法本故。明此
识在诸法之先。以是诸法所依故。此拣异
末那识也。
四者名为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故 第四智识
卷二 第 265b 页 T44-0265.png
者。是事识内细分别。谓不了前心所现境
故。起染净微细分别。故云智也。
五者名为相续识以念相应不断故住持过
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熟
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能令现在已
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 第
五相续者。亦是事识中细分。前六相中相续
相也。以念相应不断者。法执相应得长相
续。此约自体不断释相续义也。住持已下
有释。一但属此相续识。以约其功能释
相续义故。以此识能起润业烦恼。能引持
过去无明所发诸行善恶业种。令成堪任成
果之有。若无惑润。业种焦亡。故云住持乃
至不失也。此则引生令熟。又复能起润生
烦恼。能使已熟之业感报相应。故言成熟无
差违也。如是三世因果流转连持不绝。功
由意识。以是义故名相续识。次言念已径
乃至妄虑者。显此识用粗分别相不同智
识微细分别故也。二又总辨前五意功能。初
住持业果。是前三细功能。属梨耶。后念已
未之境。是后二功能。属事识细分也○第三
结依心中有二。先正结属心。后此义云何
下释疑广辨。初中先顺结三界。后返结六
尘。
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
界 前中言是故者。是前一心随无明动
作五种识故。故说三界唯心转也。此心随
熏现似曰虚。隐其虚体诈现实状曰伪。
虚伪之状虽有种种。然穷其因缘。唯心作
卷二 第 265c 页 T44-0265.png
也。十地经中亦同此说。离彼现识则无尘
境。反验六尘唯是一心。故云离心则无等
也○释疑中有三。初问。次答。后当知下结
也。
此义云何 问意云。现有尘境。云何唯心。
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
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 答云。以一切
法皆是此心随熏所起。更无异体故。说
唯心。疑云。何以此心作诸法耶。释云。由妄
念熏故生起诸法。故云妄念而生也。又亦
可疑云。法既唯心。我何不见。而我所见唯
是异心。释云。言异心者。是汝妄念分别而
作。故云妄念生也。即分别自心者。既境唯
现识。无外实法。是故分别但分别自心。
即显无尘唯识义也。心不见心者。既尘无
相。识不自缘。是故无尘。识不生也。摄论云。
无有少法能取少法故也。能所皆寂故。云
无相可得也。中边论偈云。由依唯识故。境
无体义成。以尘无有故。本识则不生。此中
分别自心者。即依唯识以遣于尘。与中边
论上半偈同。心不见心者。依无尘以遣识。
与中边下半偈同。此等约行说。故遣依他
性也。故瑜伽论云。问诸修观行者见遍计
所执无相时。当言入何等性。答入圆成实
性。问入圆成实性时。当言遣何等性。答
遣依他起性。以此当知。唯识观成。则无有
识。楞伽亦云。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此
之谓也。若依此论。无明动真如。成生灭缘
起。无明风灭。识浪即止。唯是真如平等平等
卷二 第 266a 页 T44-0266.png
也○结中有四。初即结相属心。二是故下
举喻以说。三唯心下一句。释外伏疑。四以
心生下反验唯心。显境成妄。
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
住持 前中无明者。根本无明也。妄心者。业
识等也。以世间一切诸境依此而成。谓即现
识等也。若无明未尽已还。此识住持境界不
息。故云住持等也。
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喻中
言无体可得者。示此境界离心之外无体
可得也。又亦即是心故复无体也。如镜外
无影。镜内复无体故也。释疑中疑云。既其
无体。何以宛然显现。释云。此并是真心之上
虚妄显现。何处有体而可得耶。反验中。疑
云。何以得知心上显现。释云。以心生则种
种法生等故知也。此中以无明力不觉心
动。乃至能现一切境等故。言心生则种种
法生也。此则心随熏动。故云生也。若无明
灭境界随灭。诸识分别皆灭无馀故。言心
灭则种种法灭。此则心源还净。故云灭也。既
心随不觉妄现诸境。即验诸境唯心无体
也。问上说生灭结过属无明。此文辨因
缘。云何结属心。答前以无明动彼静心令
其生灭故。此生灭功在无明。今此因缘和合
道理。以成办诸法。无性义显。不住义彰故。
就和合结属于心也○释意识中。初标后
释。释中有五。初约人辨粗。二计我下出其
惑体。三随事下明执所依缘。四名为下制
卷二 第 266b 页 T44-0266.png
立其名。五此识下明识起所依。
复次言意识者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著转
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
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此识
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 初中言即此相续
识等者。明此生起识粗细虽殊。同是一识
更无别体故。即指前第五识也。但前就细
分法执分别相应依止义门。则说为意。此中
约其能起见爱粗惑相应从前起门。说名
为意识。谓意之识。故名意识也。依诸凡夫
者简非圣人意识也。以前智识及相续识。
通在二乘及地前等菩萨所起故。故今约
凡显其粗也。取著转深者。以无对治故。
追著妄境转极粗现。故云深也。惑体中。非
直心外计境为粗。亦复于身计我。于尘计
所。或执即蕴。或执离蕴等。种种妄计。此
显计我之相。所依缘者。谓但攀于倒境之
事。不了正理故。云随事等也。名意识者。
此论就一意识义。故不别出五识。但说意
识分别六尘。亦名分离者。依于六根别取
六尘。故云分离也。又能分别去来内外种
种事相故。复说为分别事识也。下明识起
所依者。见谓见一处住地。即见道惑也。爱
谓欲色有三爱。即修道惑也。以此见修二惑
熏于本识。令变生此分别事识。故云增长
也。上六粗中。执取计名及起业相。并相从入
此意识中。及后六染中。执相应染亦入此
摄。上来广明生灭因缘义竟。
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末
卷二 第 266c 页 T44-026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