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论疏-隋-吉藏因缘品第一¶

因缘品第一¶ 第 20a 页


中观论疏卷第二(本)

释吉藏撰

* 因缘品第一

不生亦不灭下第二重牒八不解释。前已略
出三种方言。但八不既是众经大意此论宗
旨。略释难明。广敷乃现。以去仁寿三年三
月二日。江南学士智泰来至皇朝请述所闻。
遂为其委释开为十门。一大意门。二寻本门。
三得失门。四正宗门。五浅深门。六同异门。七
摄法门。八次第门。九料简门。十新通门。大意
门第一。八不者盖是正观之旨归方等之心
因缘品第一¶ 第 20b 页 T42-0020.png
骨。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原。迷之即八
万法藏冥若夜游。悟之即十二部经如对白
日。余昔在江左钻仰累年。未栖河右用为心
镜。虽复东西阻隔未始分乖。周旋南北何尝
徒步。略陈宿记用别门人。岂曰穷微。盖是
题自心之路耳。第二寻本门。问此论文有四
卷。博含五百偈。何故八不标在论初。答领
前序意足已明之。未晓向言。今当委示。净名
经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
无不由是生。即知。波若方便为十方三世诸
佛法身之父母也。以众圣托二慧而生。二慧
由二谛而发。二谛因八不而正。即知。八不
为众教之宗归群圣之原本。但禀教之流舍
本崇末。四依出世令弃末归本。故标八不贯
在论初。问八不但是佛菩萨本。亦是二乘人
天本耶。答由八不即二谛正。二谛正即二慧
生。二慧生即有佛菩萨。有佛菩萨故说二乘
及人天之教。即知。八不亦是二乘人天之本。
如大品云。若无菩萨出世即无三乘之教。亦
无世间五戒十善也。问二慧云何由二谛而
生。答须精识二谛即二慧始成。关内昙影法
师中论序云。斯论虽无法不穷。无言不尽。统
其要归即会通二谛。以真谛故无有。俗谛故
无无。真谛故无有虽无而有。俗谛故无无虽
有而无。虽无而有不滞于无。虽有而无不著
于有。不著于有即常著冰消。不滞于无即断
无见灭。即知。二谛远离二边名为中道。问
云何真谛虽无而有。俗谛虽有而无。答此由
是不坏假名而说实相。故有宛然而无。不动
因缘品第一¶ 第 20c 页 T42-0020.png
真际建立诸法。故无宛然而有。二谛生二慧
者以悟有宛然而无故生沤和波若。了无宛
然而有故生波若沤和。沤和波若即波若宛
然而沤和。波若沤和即沤和宛然而波若。以
沤和宛然而波若故不著常。波若宛然而沤
和故不滞断。不断不常名为正观。然离二谛
无别中道。即因缘二谛名为中道。离二慧无
别正观。即因缘二慧名为正观。故以二谛中
道发生二慧正观。以得二慧正观寂灭断常
诸边故有佛菩萨。所以二慧名为法身父母。
问已知。二慧由二谛而发。众圣托二慧而生。
何故以波若为母。方便为父耶。答意乃无穷。
略明二义。一者实慧虚凝。与阴同静。方便动
用。共彼阳齐。故配之父母。又凡夫著有。二乘
滞空。波若鉴空。即越凡。沤和涉有。即超圣。
越凡浅易。即义同于母。超圣深难。故比之于
父。故什师答王稚远问。明波若方便更无两
体。但以浅深胜劣故分为二。问波若沤和何
故无二体耶。答智度论云。譬如金为巧物离
金无巧物。离巧物无金。而有金巧二义。金喻
波若。巧喻沤和。故知。唯一正观义分权实。问
沤和云何巧耶。答二乘下位不能照空即便
鉴有。故无善巧。大士虽复照空宛然而有。故
名为巧。问菩萨何由有此巧耶。答此之善巧
由二谛而生。良由不动真际。建立诸法虽入
深空即能涉有。故有此善巧也。问照空宛然
而有既名巧者。亦照有宛然而空亦应名巧。
则并是沤和。有何波若。答实如所问。故什
师云。观空不證涉有不著。皆是沤和。以同巧
因缘品第一¶ 第 21a 页 T42-0021.png
故也。但观空不證虽是沤和而从波若受名
没其巧称。但取涉有不著故名沤和。此解与
智度论同。智度论释譬喻品云。波若将入毕
竟空无诸戏论。沤和将出毕竟空严土化人。
净名等经及释僧肇大同此意。

问直观空为波若。于空不證为方便者亦直
照有名为波若。取照有不著名曰沤和。答以
罗什意释者观空不證。虽是沤和而从波若
受名没其巧称。亦照有之义虽是波若从沤
和受名没其波若之称。而从方便则受名。而
肇师正用斯意。故云。直达法相名之为慧照
空不證涉有不著。二巧之义名曰沤和。问亦
得直照空义名为波若。照空不證。及以照有
并涉有不著。此之三义皆是沤和耶。答亦有
斯义波若直照诸法实相。故名为体。体即无
二。方便即是波若之巧用。用有多门。一能照
空不證于空义。此一巧也。次观空即能照有。
此二巧也。三涉有复能无著。此三巧也。总此
诸巧悉名方便。故用金为体。金上诸巧皆名
方便问此与前释相违。云何会通。答合照空
有皆名波若。即合取二巧皆名方使。即波若
具照空有。方便具空有二巧。故以波若名慧。
即慧有二照。方便无有慧名。故但称二巧。此
就二照二巧释之。若直照实相名波若。取观
空不證及照有不著悉是波若之用。故皆名
方便。此就体一用多门释。此皆合离适时众
义无违。异文皆会。虽三种不同犹一意耳。问
若净名经以二慧为法身父母者。何故璎珞
经以二谛为父母耶。答若以二慧名为佛二
因缘品第一¶ 第 21b 页 T42-0021.png
慧由二谛而生。即以二谛为父母。若言二慧
生佛故以二慧为父母。二慧复由二谛而生
即二谛为祖父母。二谛复由八不而正即八
不为祖中之祖。故八不为众教之宗归群圣
之根本显在于斯。得失门第三。问八不但是
众圣之得源。亦是群生之失本。答悟无生即
有三乘众圣。迷八不即有六趣。纷然故涅槃
云。是一味药随其流处有六种味。一味药者
即即中道佛性。中道佛性不生不灭不常不
断即是八不。故知。失于八不有六趣纷然。问
云何失于八不有六趣纷然。答以不悟八不
即不识二谛。不识二谛即二慧不生。二慧不
生即有爱见烦恼。以烦恼故即便有业。以有
业故即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故知。失于八
不有六趣纷然。问得失八不凡有几人。答且
据二门各有四种。失人四者一钝根起爱众
生。二利根起见外道。三即此爱见众生回心
学佛小乘之教。但薄福钝根遂成三失。一得
语不得意。闻说小乘名。故云得语。不知说小
通大。守指忘月。故名失意。二者语意俱失。如
智度论呵迦旃延云。是语非大乘中说。亦三
藏所无。盖是诸论义师自作此说耳。三者保
执小乘遂谤方等。如五百部。为执诸法有决
定相。不知佛意为解脱。故闻毕竟空如刀伤
心。四者即此小乘人回心学大乘亦有三失。
一得语不得意。闻说大作大解成有所得大。
不知是因缘假名小大为表非大非小。故名
为失。二者语意俱失。于大乘中种种推斥非
三藏义。亦方等所无。三者保执大乘遂拨无
因缘品第一¶ 第 21c 页 T42-0021.png
小。如法华论释药草喻品破菩萨病。以菩萨
闻道理有一无有二乘遂拨无小。虽一地所
生一两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道理乃唯
有大不妨于缘成小。而菩萨遂拨无小守实
丧权。故名为失。此之四人并不悟八不中道。
不发生正观。故成四种失。虽有四失合成三
迷。初之一失有颠倒病不知是病。不知救治。
次之一失知其是病欲求救治。但服邪药即
旧病不除更增新病。后之二失知其是病求
于救治。但无方便服于甘露遂成毒药。亦旧
病不除更起新病。虽有四失合成二过。初之
二失自树起迷。后之二失学教成病。初二人
异者初钝根起爱。后利根起见。又初人但有
一失。后人失中更复起失。所以然者有此身
心。已名为失。而复推斥成九十六种异。故去
城逾远。岐路逾多。故法华经以此二人喻毒
虫恶鬼也。问八不具于二谛。小乘人知诸法
生得于世谛。云何言失。答世谛是因缘无生
生。而小乘之流执成性生故失于世谛。尚失
世谛。况第一义耶。问方广道人学于大乘。明
一切法不生不灭毕竟空应得八不。云何言
失。答八不无生者盖是因缘生无生。不坏生
而说无生。而方广之流执无生而失生。既失
无生生亦失生无生。即俱坏二谛。问如来出
世正为何人。龙树后兴复斥何病。答通而言
之佛并为四人。是故出世。但佛未出世唯有
前之二人。为破此二人故说五乘之教。此二
人中有无闻非法者。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
有三乘根性者说三乘之教。龙树出世虽通为
因缘品第一¶ 第 22a 页 T42-0022.png
四人。此论正为大小乘人故申大小两教。傍
为前二人也。又佛虽说五乘之教意在大事
因缘。四依虽申大小两教。意归一极令悟中
道发生正观。次明得四人者。如前所明观中
道者凡有四种。中道即不生不灭八不义也。
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故得缘觉菩
提。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故得佛
菩提。菩提云智。即是因中发观。故成于四人
此论合四人为二。前二十五品令因中发观得
佛及菩萨菩提。后之二品令二乘人因中发
观得二乘菩提。故后品云。前已闻大乘法入
第一义。今欲闻声闻法入第一义。第一义即
是中道。但悟有浅深。犹如三狩。故成四品。问
若三乘同观中道。即三乘人同禀八不。何故
经文云为声闻人说十二因缘生灭。为菩萨
说十二无生灭耶。答大明声闻凡有二种。一
者得于人空不得法空。不得法空故有十二
相生。知无有我。故入第一义。大士具得二
空非但无我。亦无十二。故入第一义。故异于
彼二乘。二者声闻之人具得二空。但声闻前
有十二而折之。令空方入第一义。菩萨知十
二本自不生。今亦无灭故入第一义空。如智
度论释大小二空。声闻分折人法故人法空。
菩萨知人法本性自空。虽有折法及本性不
同。而同明入于空义。以同入空义故三乘同
入第一义。有折法不折法故声闻名于生灭
观菩萨名无生灭观。问同入空者空义有异
以不。答玄义中具释。今略明一句。智度论云。
二乘名但空。菩萨名不可得空。二乘但住于
空名为单空。大士知空亦复空名不可得空。
因缘品第一¶ 第 22b 页 T42-0022.png
智度论又云。二乘得二空如毛孔空。大士得
二空如十方空也。正宗门第四。问前言二谛
由八不而正。请为陈之。答由八不故世谛成
中道。即世谛义正。由八不故真谛成中道。即
真谛义正。由八不故二谛合成中道。即二谛
合正。以三种正故十二部经八万法藏一切
教正。以一切教正故即发生正观戏论皆灭。
即便得道。以斯义要故八不在初。是以论主
因八不定佛法偏正也。问何故三种正而一
切正耶。答三世十方诸佛所说法皆依二谛。
以二谛总摄一切佛法。二谛既正。岂非一切
正耶。问论主何故以八不正佛教耶。答为三
种人学于二谛皆堕偏邪。一者如五百部等
执定性有即世谛堕性有。故成偏邪。二者方
广执定性空即真谛堕在偏邪。为破此二偏
故申因缘空有为二谛。即二谛始正。三者即
世所行亦云。有三种中道。世谛明不常不断
中道。真谛明不生不灭中道。二谛合辨非真
非俗中道。但考责三中。皆不成中堕在偏邪。
故今对此偏邪明八不。正于二谛成三种中
道。故三中得正。问八不即是二谛。云何以
八不正于二谛。答八不虽即是二谛。但说有
无以为二谛不言八不。而禀教之流闻有无
二边堕断常。故不成中道。若言二谛不生不
灭不常不断。即知。二谛便是中道。故将八
不释成二谛。问云何将八不释成世谛中道。
世谛义正耶。答一师语多对他而起。他有有
可有即有空可空。有有可有不由空故有。若
有空可空不由有故空。今无有可有即无空
因缘品第一¶ 第 22c 页 T42-0022.png
可空。无有可有由空故有。无空可空由有故
空。故以空有为世谛。有空为真谛。空有为世
谛。世谛即是因缘假有。因缘假有即是因缘
假生因缘假灭。因缘假生不可定生。因缘假
灭不可定灭。不可定生故无性实之生。不可
定灭故无性实之灭。故不生不灭为世谛中
道。问师云。假生不生。假灭不灭。不生不灭
名世谛中道。此乃是不于假生。云何不性生
耶。答师云假生不生此有三意。若明二谛俱
无生义者即假生不生。此明无有性实之生
义耳。非是不于假生也。二者自有假生不生。
即不于假生。为世谛中道。此用真谛之假为
世谛之中。具如上释也。三者明此假生即是
不生。若安不生置于真谛生自在世谛。此乃
是真俗二见耳。问世谛无性实生灭云何是
中道耶。答世谛若是性实生灭即堕偏邪不
成中道。以世谛远离性实偏邪故成中道。问
性实生灭云何名偏邪。答以生定生即生是
常生。灭若实灭故灭成断灭。故性实生灭即
是偏邪。问离性生灭但成世谛中道。亦成世
谛假名耶。答即一性实之执具于二义。以性
实是偏义故障于中道。以自性义故障于假
名。能障一惑既具二义。所障世谛中假亦然。
以有不自有故有是假有。即此假有远离二
边。故称中道。问若尔中假何别。答论云。亦
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故更无二体约义不
同耳。问若尔摄山大师云何非有非无名为
中道。而有而无称为假名。即体称为中。用即
是假。云何无别。答此是一往开于体用。故体
因缘品第一¶ 第 23a 页 T42-0023.png
称为中。用名为假。问大师何故作是说。答论
文如此。故大师用之。四谛品云。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亦为最假名。亦是中道义。长行
释云。以远离二边故名中道。为众生故以假
名说。中道为体不可说其有无。用是有无故
可得假说。故以非有非无为中。而有而无为
假。盖是一途论耳。若辨三中三假即中假常
通。后当具说也。问何等是性实生灭。答略
明四种人计。一者世间所说。但就耳目所见
地水和合即外物生。父母和合有内法起。以
其决定有内外法生故名性实。二者诸外道
所计无因邪因决定有生。亦名性实。三者小
乘之人执未来定有性生。从于未来起来现
在。故名为生。亦是性实。四者有所得大乘
学人虽言诸法是假。决定有生可生。即生不
因灭故生成自性。如此四种性生并障如来
因缘世谛。论主出世破此四人性实之执。申
明世谛是因缘假名。故世谛始成中道也。问
世谛破此性实生灭是性空义以不。答即是
性空也。以如是等性毕竟空寂五眼不见故
名性空。问为是本性空。为是破性空。答具
二义也。此性本来空寂。非破故空名本性空。
如谓炎为水。水本性空。若据妄谓之情名为
性执。就其求此性执不可得名破性空也。问
既是性空。云何称中道耶。答空无二边。故
称中道。问即此亦得明。非有非无。中道以不。
答以空无性实故不可为有。有因缘假名。故
不可为无。此即合中与假皆是中道。问此出
何处。答涅槃经云。亦有亦无名为中道。即
因缘品第一¶ 第 23b 页 T42-0023.png
是其事。又涅槃云。无生死不可为有。有常
乐我净不可为无。如此之类其义非一。问云
何用此以为中道。答中是正义。明无性实有
于假名。在义始正。故称为中。问性空有几种。
答论性空有四种。一者计有空性名为性空。
此从所执立名。二者破外人性实故名性空。
三者此性执本自空名本性空。四者因缘本
性自空名为性空。此性空即是佛性波若实
相之异名耳。二乘人不见性空者不见此性
空。此以体为性。非性执之性。问二谛俱不生。
俱不说。俱如俱绝。俱性俱空。性空何异。答
犹一义耳。无性假两生故俱不生。世谛不说
性生。真谛不说假生。名俱不说。二谛绝假
实两生名为俱绝。绝即是如。故云俱如。问
何故初就不生不灭明中道耶。答随寄一门
冀得诸悟。不应苟责所由。必欲寻之非无
深致。世谛虽具万化。但因果相生是众义大
宗立信之根本。因果若成即一切皆成。因果
若坏即一切皆坏。今欲正世谛因果相生之
义。是故命初就不生不灭论世谛中道。问何
以知欲破邪偏因果正世谛因果耶。答青目
释不生即出内外论师九种因果。皆悉不成。
故知。就因果以明世谛中道。问何故不言不
因不果如涅槃十不耶。答今欲以无生灭正
世谛因果。故不得发旨即明非因非果。问既
说不生不灭便足。何故复说六事。答利根者
闻初即悟。不须更说。所以然者以世谛无性
实生灭即病无不破。了因缘假名生灭即正
无不显。故不须更说六事。但为钝根未悟宜
因缘品第一¶ 第 23c 页 T42-0023.png
转势演之。又根性不同受悟非一。自有闻不
生不灭不悟。听不常不断便了。故更趣异缘
宜开别教。如净名三十馀菩萨说不二法门。
又如昙无蝎菩萨说六百万亿波若之门。问
已知。更说异门今何故。次不生不灭明不常
不断。答略有三义。一者成前世谛破性生灭
义。所以世谛破性实生灭者。良由实生即堕
常。实灭即堕断。是故世谛破实生灭也。二者
显成世谛中道义。所以世谛假生假灭是中
道者。良由假生非定生故不常。假灭非定灭
故不断。不断不常故名中道。故举不常不断
释成世谛中道也。问不常不断既是中道。不
生不灭亦是中道。云何以中道显中道。答就
不生不灭明世谛中道义即不显。若就不常
不断明于中道在义易彰。所以然者以经论
之中多就不常不断明中道。涅槃师子吼品
云。众生见起凡有二种。一断二常。如是二
见不名中道。无常无断乃名中道。此论业品
云。此论所说义离于断常。以经论多就不常
不断明中道其义显彰。其言易信。故举不常
不断释成中道。三者上虽言世谛因果相生
是假生灭。非实生灭。此乃离性实之过。犹
未勉因中有果无果之失。所以然者既称假
生。或可谓因中有果故假生。或是因中无果
故假生。故今明假名因果相生不得有无。若
如僧祛计因中有果故生。即是常义。如百论
云。种种果生时种种因不失。不失者常是有
不可失灭。故名为常。卫世师执因中无果。故
名为断。以因中无果因灭于前。果生于后。故
因缘品第一¶ 第 24a 页 T42-0024.png
名为断。佛法内萨婆多明三世有。即是本果
性在未来。从未来至现在。从现在谢过去。三
世常有。故名为常。僧祇部二世无义。以本
无今有已有还无故是断灭。今明。因缘因果
不可定有。不可定无。故是不断不常。名为中
道。具如涅槃师子吼品说也。次明不一不异
者。世谛虽离性实生灭及决定断常。犹恐堕
于一异。如僧祛与大众部明因果一体。卫世
与上座部明因果异体。如此一异并坏世谛
因果中道。故次明不一不异。问世谛因果云
何不一不异耶。答观法品云。众因缘生法不
即因。不异因。以因果不同能所二义何得为
一。因名果因。果名因果。云何得异。故称中
道。次不来不出者惑病无穷。不可备举。世谛
中道无量。亦不可具明。今更以二门颁其大
要即病无不破。中无不显。惑者虽闻上六不
而终谓决定有果。既决定有果。若从外来必
从内出。故次明不来不出。如计众生苦乐万
物生灭皆从自在天来谓外来义。复有外道
计苦乐之果皆是我之自作我之自受。故名
内出。复有宿作外道。如须跋之流。计苦乐
之果皆从往因。不由现缘为内出义。复有外
道。谓男女和合生于众生。四大共聚以生外
物名为外来。此以因为内。以缘为外。又如
毗昙计木有火性。从于性火以成事火为内
出义。成论明木无火性。但假缘生为外来义。
若计有内火性复假外缘。即具计来出。今明
如此来出皆坏世谛因果。是故次明不来不
出。问世谛因果云何不来不出耶。答因缘因
因缘品第一¶ 第 24b 页 T42-0024.png
果不可内外。故名中道。所以然者论云。众
因缘生法以果不偏在因故不内。不偏在缘
故不外。净名云。法不属因。不在缘。故以不
偏在二边故称中道。问何故但说八事。答八
事四对。一一相对病无不破。中无不显。即义
无不足。但以四对历破众计。历明中道于义
略圆。故但说八也。次明真谛具八不。明真
谛中道者以空有为世谛。有空为真谛。以空
有为世谛世谛则是假生假灭。对世谛假生
明真谛假不生。对世谛假灭明真谛假不灭。
不生不灭为真谛中道。问何以知二谛俱无
生耶。答璎珞经佛母品云。二谛者不一不二
不常不断不来不出不生不灭。故知。八不具
二谛也。此论明大小二人俱亡失二谛。小乘
执有拨空。故失于真谛。大乘人执空排有。故
失于世谛。接此二失仍牒八不。故知。八不具
足二谛。又大乘人执毕竟空无有世谛。既失
世谛亦失第一义谛。是故今明虽毕竟无生
而有二谛。问但应直明二谛。何故乃明二谛
俱无生耶。答直明空有二谛者。容谓还具取
前大小二人所明空有。合成二谛。此即偏病
不破中道不显。故今明二谛俱无生即双破
二偏。具明中道。所以然者以世谛无生故破
于性生。即小乘执性有此病得除。以真谛无
生明因缘生宛然即是无生。故大乘偏空病
息。故知。二谛无生霍破两病。又以世谛无性
生。有因缘假生故世谛成中道。真谛无假生。
明因缘假不生真谛成中道。以具得显二中
道。所以明二谛俱不生。又由来但明一谛生。
因缘品第一¶ 第 24c 页 T42-0024.png
一谛不生。欲对破彼计。故明二谛俱无有生。
又明二谛俱不生者。欲示一切法本来毕竟
无生。令一切众生悟无生忍。故明二谛俱无
生。所以然者夫心若有生即有所依。有所依
即有所缚。有所缚不得离生老病死忧悲苦
恼。尚不得二乘。何况佛道。若心无生即无
所依。离一切缚即便得中道。故五十二贤圣
皆就无生观内分其阶级。初信诸法本性无
性故名十信。稍析伏生心令不起动念。故名
为伏忍。即三十心人。以折伏生心不起动念。
即无生稍明。顺诸法无生不堕于生。故名为
顺忍。初地至六地也。生心动念不复现前。无
生现前故名无生忍。七地至九地也。生心动
念毕竟寂灭。无生妙语了了分明。故称寂灭
忍。十地等觉妙觉地也。以阶级无阶级唯一
无生观。无阶级阶级故有五十二位不同。所
以五十二位并作无生观者。良由二谛本来
无生。故因二谛无生发无生观。如涅槃云。十
二因缘不生不灭能生观智。即知。八不是五
十二贤圣之根本也。问云何五十二贤圣皆
悟二谛无生。答以了世谛故一切性实有所
得心毕竟不生。以了真谛故知因缘生即无
生。于一切假生不复生心动念。总摄生病无
出假实。于此二处不复动念。即悟无生法忍。
故有一切贤圣也。问世谛破性生灭明不生
不灭。真谛破假生灭明不生不灭以不。答正
意则不然。世谛破实生灭明不生不灭。真谛
明假生宛然即是无生。故不破也。所以经云。
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论云。因缘生法。我
因缘品第一¶ 第 25a 页 T42-0025.png
说即是空。若破假生灭者即违此经论。问何
故破性生辨无生。而假生即是无生。答诸法
毕竟无有性生。故五眼不见。但颠倒横谓言
有。所以须破性生既竟。始得辨因缘假生。为
佛菩萨世谛。此因缘假生为佛眼所见。云何
破因缘世谛耶。但因缘生即寂灭性故名为
真谛无生。为真谛中道。问旧何得云世谛破
性生。真谛破假生耶。答此据假病为言耳。本
对性立假。而惑者复决定谓道理有此假。故
成假生病。今破此假生病故言破假耳。而不
破因缘无所得假。故二谛俱破性假凡有二
义。若世谛破性即破而不收。真谛破假亦破
亦收。破其能迷之情收取所惑之假。故但除
其病而不除其法。亦有二门。一无法可除。即
破性实之法。二但除能迷之情。不除所迷之
法。即真谛破假义也。问若因缘假生即是无
生故不破者。亦因缘性生即是无生。亦应
不破。答因缘性如佛性法性等。此犹是假义
耳。今取有所得生。是性生故生。不得是无生。
如此之性即但破不收。问何人执假生。而言
真谛破假生。答有二种人。一者不空假名二
谛。二者空假名二谛。为此二人故明真谛破
假。不空假人谓世谛空无性实生。而假生不
可空。为此人故明世谛因缘。假生即是无生。
何处有此假法不空。若有此假法不空者。须
破此假法也。问即此不空假名义。亦得是今
世谛中道以不。答亦有斯意。汝云。空无性
实故是真谛。有于假法名为世谛。此二谛犹
是今之世谛义耳。以世谛是因缘假名。无有
因缘品第一¶ 第 25b 页 T42-0025.png
性实之法。云何乃用世谛之空。为真谛空耶。
问观由来义亦同今说。世谛是三假。即无复
性实。真谛是四绝。即不复有三假。此亦是
二谛破假实义。与今何异也。答浅深门自当
具释。由来虽言世谛是三假。今以无所得望
之终是性义。为今世谛所破。今明。裁起一
念作于生解即是性义。何者既起心作生解。
心谓有此生复起于生心。即是有所得。故名
为性也。若闻生谓生是灭生名为因缘生。而
遂作因缘解即成因缘病。须破此因缘。故破
假实。须望观心精密投之。不尔还成旧义。二
者空假名人谓空于假生方是无生。盖是坏
生而辨无生。为对此缘故明假生即是无生
名为真谛。问不生不灭云何是真谛中道。答
以有空为真谛远离生灭。故称为中。既称有
空则空不自空。故名为假。如世谛不异也。问
既云空有为世谛。有空为真谛。即二谛并是
因缘假名。禀教之流闻有作有解。闻无作无
解。即二谛并成性病。论主破此性实二谛。申
明因缘假名二谛。即二谛俱破性。云何世谛
破性。真谛破假。答余年二十二。于绍隆寺以
此义咨师。师云。通论破假实。即具有四句。
向所问者即二谛俱破性。世谛破性生。真谛
破性无生。故二谛俱是假也。二者二谛俱破
假。由来有所得世谛是假故假。今明世谛是
不假假故世谛破假也。因缘不假假真谛破
由来假故假真谛。问他不明真谛是假。何以
破之。答彼真谛虽非假而假为真立名。此假
名是名故名则亦得真破假。又中假师闻假
因缘品第一¶ 第 25c 页 T42-0025.png
作假解。亦须破此假。师云。中假师罪重。永
不见佛。所以作此呵者本为对性故说假。令
其迥悟耳。而遂舍性存假谓决定。为是心有
所依故永不见佛。宜须破之。三者世谛破假。
真谛破实。此正对由来义。由来世谛是三假。
真谛四绝。则非假。故今明世谛破此有所得
假。始得辨世谛为假。问云何破耶。答世谛
是假者世谛何所待耶。若待真谛者真谛非
所待。世谛云。何是能待。世谛既不待真谛。又
不自待世谛。即知。世谛非待世谛非待。云何
是假。今世谛既无此假。故云世谛破假。今之
世谛有不自有。由空故有。即世谛始成假也。
真谛破实者真不自真。名为俗真。真非俗真
则真不成真。故因缘假真破彼性实真。四者
世谛破实。真谛破假。如前释之。问世谛破实
而世谛是假。真谛破假即应真谛非假。答真
谛破假生灭。不言真谛破一切假。问既具有
四句。今何故言世谛破实真谛破假耶。答通
论假实乃具四句。今欲释二谛俱无生。故世
谛无实生。真谛无假生。故得分二谛无生为
异。若言世谛破实生。真谛破实不生。即破生
复破不生。便不释八不。是以二谛不得俱破
实也。若世谛破假生。真谛破假不生。亦非
释八不义。故不得俱破假也。若世谛破假生。
真谛破实不生。亦不释八不。故四门之中但
得世谛明无实生。真谛辨无假生耳。问叵有
真谛亦破实生以不。答取其义意即亦有之。
以计实无生既是有所得。犹是生义耳。但就
外人一往立义不言真谛是生。故真谛不破
因缘品第一¶ 第 26a 页 T42-0026.png
生也。次不常不断者既闻真谛不生不灭。由
来便谓有真谛天然四绝之理。有佛无佛性
相常住是故常。而真谛绝于四句。此即为断。
今破此断常故云不断不常。以非定有此真
理故不常。不曾有四句可绝故云不断。名为
中道。不一不异者。惑者既闻不生不灭不断
不常。便谓真谛理无差别。故名为一。即开
善用之。光宅谓真理亦有浅深故累隔真谛。
故名为异。今俱破之。故云不一不异。所以经
云。无色无形对一相所谓无相。以一相故不
可为异。以无相故不可言一。不一不异名为
中道。不来不出者由来折俗得真。故名为来。
从真出俗。目之为出。今破此来出故明不来
不出。问何处作此释。答智度论释集散品。解
无为法有集散云。穿物得空。是无为之集。塞
物失空是无为之散。集散即是来出义也。又
空色不可一故。空非色内而出。空色不可异
故。空非色外而来。不来不出为真谛中道。问
世谛假生灭即不生不灭为真谛中道者。亦
得世谛假断常即不断不常为真谛中道耶。
答通即例之。但佛弟子许世谛是生灭。讳世
谛是断常。故非例也。一异来出即可通二义。
次二谛合具八不。合明二谛中道者此有二
义。一者合论二谛以释中道。二者泯二归乎
不二辨于体中。就合明二谛为中复有三义。
一者欲释经论但明二谛义。即二谛摄法义
周。不须明于三谛。二者单明二谛。此是单
明用中。合明二谛合辨用中。第三明非真非
俗方是体中。此释经中三谛义也。问云何但
因缘品第一¶ 第 26b 页 T42-0026.png
明二谛为中耶。答则关内影师旧二谛中道
义是也。彼云。真故无有。俗故无无。真故无
有虽无而有。俗故无无虽有而无。虽无而有
不滞于无。虽有而无不累于有。不滞于无。故
不断。不累于有故不常。即是不有不无不断
不常中道。此合释四不之义。以生常是有。灭
断为无故也。不一不异者例上应云。以俗谛
故非一。以真谛故不异。俗故无一虽异而。一
真故无异虽一而异。虽异而一。故不滞于异。
虽一而异。故不著于一。不一不异名为中道。
若对破立者开善谓真俗一体。故名为一。龙
光谓真俗异体。故名言异。今俱斥之。故云不
一不异。所以天亲释大品明十种散动。而一
异是二种散动。故知。真俗不可一异。东阳傅
大士二谛颂云。二谛并非双。恒乖未曾各。沈
浮随不随。飘飏泊无泊。其人本不学问。尚
知。二谛不可一异。况寻经论者有定执乎。不
来不出者真谛空故不来。俗谛有故不出。出
犹去也。例上可知。问各明二谛中道已竟。何
故复合明二谛中道耶。答但明俗谛不明真
谛。即偏堕有边。但明真谛不明俗谛。即偏堕
空边。今合明二谛离此二边。故名中道。大
朗法师教周颙二谛。其人著三宗论云。佛所
以立二谛者。以诸法具空有二。所以不偏。故
名中道。问世谛绝性。真谛绝假。合明二谛
治何偏耶。答但明世谛绝性不明真谛绝假。
即名为偏。但明真谛绝假不明世谛绝性在
义亦遍。以具明二谛俱绝假实即义始圆正。
故名中道。问云何是二谛合明中假耶。答合
因缘品第一¶ 第 26c 页 T42-0026.png
明离二偏为中。合明二谛因缘故是假也。次
泯二谛。以归不二明中道者。若作体用明之
上三种皆是用中。但用中有离有合。各明二
谛中道为离。即是各正二谛义。合明二谛中
道即是合正二谛义。今次明体中者即是收
用归体。所以须此一重者。禀教之流闻说二
谛。便作二解即成二见。故大品经云。诸有
二者无道无果。涅槃经云。明与无明愚者谓
二。亦真之与俗愚者谓二。今明诸佛菩萨无
名相中强名相。说欲令因名相悟无名相。故
不二而二名为二谛。欲令因不二二悟二不
二。故名不二中道。以空有为世谛。世谛即
生。有空为真谛。真谛名为灭。既称空有即不
有。故云不生。有空即非空。故云不灭。不生不
灭即是非真非俗中道。不常不断者亦得例
上。真谛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故名为常。世谛
有法虚假。必归磨灭。故称为断。如来说此
因缘常无常。为令众生了悟非常非无常。故
名为中道。亦得展转相释。惑者闻非真非俗
不生不灭中道。便为是常。既非真俗绝于真
俗。故名为断。为止此心。既非生灭亦非断
常。乃名中道。不一不异者。若例上义以空有
为世谛。世谛即是无差别差别。故名一异。以
有空为真谛。真谛是差别无差别。故名异一。
异一即非一。一异即非异。非异非一名为中
道。若为成上者。惑者既闻中道不生不灭非
常非断。便谓泯然一相。若除一相便谓中道
亦有浅深。便是异相。以有所得人心必有所
依。若不住一便堕于异。是故今明既非生灭
因缘品第一¶ 第 27a 页 T42-0027.png
断常。即亦非一异。不来不出者例上明以空
有为世谛。世谛故有来。有空为真谛真谛息
于有法。故名为去。如来说此来去为令悟无
来去。以来是不来相来。故来无所来。去是不
去相去故去无所去。不来不去名为中道。若
成上义者既闻中道具上六不。便谓中道出二
边之外。故名为出。向执二边即中道不成。今
舍二边故有中道。故中道始成。为息此心明
中非边外。是故不出。尚无边可出。何中可来。
问何故作如此释。答论云。以此八事总破一
切法。破一切法者历破众生心所行事。众生
心唯行此八事中。故今皆悉不之。令心无所
行。无所行故无所得。即是迥悟无生。故作此
释也。次结束之虽有四种中假合但成一中
一假。非真俗为体。故名为中。真俗为用。故称
为假。问何故以非真俗为中。真俗为假。答寄
于两非息二边之见。故名为中。实非真俗为
众生故强作真俗名说。故真俗名假。二者体
用悉名为中。以中是正义。以具有非真俗及
以真俗。此义始正故悉名为中。三者真俗非
真俗皆是假。所以皆称假者并是如来假名
字说。故皆悉是假。所以然者道门未曾真俗。
假说真俗。故真俗是假。亦未曾非真俗。假
说非真俗。故非真俗亦是假。又真俗不自真
俗。是非真俗真俗真俗既是假。非真俗不自
非真俗由真俗。由真俗故非真俗即非真俗
亦是假。问俱中俱假复得合为一假。合成一
中以不。答具足真俗非真俗义乃圆正。始成
一圆中。真俗非真俗不自始是一圆假也。问
因缘品第一¶ 第 27b 页 T42-0027.png
单明真俗是何中何假。直明非真俗复是何
假何中。答一往目之非真俗为体假。真俗为
用假。真俗为用中。非真俗为体中。所以作
此语者为欲释论文中假。故一往立于体用。
复为对由来真俗是体。无有非真俗体故。明
真俗是用。非真俗方是体。令其舍真俗二见
得迥悟耳。若守此语作解者其过更深。师又
云。直称体用即无复纵迹。所以然者既称体
用。即是因缘。因缘体用即寂灭性。云何更守
此言耶。如体用一事既尔。六根所对四仪动
静常须识。其是因缘若精识因缘则知。因缘
四仪未曾四与不四。无复下心处。所以于此
四仪不起爱见。即常与道合。师又云。凡有所
说皆为息病。病息则语尽。如雹摧草草死而
雹消。不得复守言作解。守言作解还复成病。
无得解脱。又师云。以观心发言即言不动观。
言不动观竟何尝言。师又云。寄言以显道实
无言可寄即知。言不异道既无言可寄。何道
可寄言。即心下一无所依。若复依此无所依
即无依还是依。冀迥悟之宾望玄指而一变。
举一可例诸耳。问师何故立于中假。复以何
义破中假耶。答上已释竟。今当重说对由来
性义。是故立假治学教偏病。所以明中。令舍
偏不著中。性去不留假。即须知。偏舍无所
舍。性去无所去。昔山中学士名慧静法师。云
惑去论主去。此去无所去。而遂舍偏著中。除
性立假。以此安心即毕竟不见佛。所以然者
佛心无所依。汝心有所寄。乃与佛隔。何由见
佛。为此义故须破之。又须破中假者人未学
因缘品第一¶ 第 27c 页 T42-0027.png
三论。已怀数论之解。今听三论又作解以安
于心。既同安于心即俱是有所得。与旧何异。
又过甚他人。所以然者昔既得数论旧解。今
复得三论新智。即更加一见。师云。此是足载
耳。可谓。学弥广倒弥多。而经论意在息心达
本源。故号为沙门。又息之以至于无息矣。所
言不破中假者。体道之人达此性假本来是
道不须破之。既欲破之岂非破于道耶。最须
深见此意。而今言破者为其不知所立性假
本来是道。故用道为非道。今还令其悟非道
为道。故云破耳。实不破也。二者又须知。性即
是假。凡夫颠倒谓假成性。诸佛观之性常是
假。故云一切世谛。若于如来常是第一义谛。
三者体道之人知此道未曾假性。假性出自
两缘。亦如一道未曾真俗。真俗出自二缘。四
者寻教之流须识诸佛菩萨内得无碍之观。
外有无方之辨。说假为性。说性为假。说性假
为非性假。非性假为性假。若守片言便丧圆
意。非学三论者矣。
中观论疏卷第二(本毕)


中观论疏卷第二(末)

释吉藏撰

* 因缘品第一

浅深门第五。问他亦云。有为世谛。空为真谛。
与今何异。答须初章语简之。他云。有有可有
则有无可无。故有不由无即无不由有。有是
因缘品第一¶ 第 28a 页 T42-0028.png
自有。无是自无。今无有可有即无无可无。无
有可有由无故有。无无可无由有故无。由无
故有有不自有。由有故无无不自无。有不自
有故非有。无不自无故非无。非有非无假说
有无。故与他为异。问非有非无假说有无。是
中假义不。答非也。此明有无义耳。良由有
不自有故非有。无不自无故非无。非有非无
假说有无。即有无始成也。故是始明有无义
耳。不言非有非无是中。有无即是假。得意
密取此语名为中假。亦无所妨。问初章与中
假何异。答若总詺此一章。为初学之章门皆
是初章。一切法不离中假。故皆是中假。而师
分之一往异。初章者他有有可有即有无可
无。今无有可有即无无可无。他有有可有不
由无故有。有无可无不由有故无。今无有可
有由无故有。无无可无由有故无。他不由无
故有有是自有。不由有故无无是自无。今由
无故有有不自有。由有故无无不自无。他有
是自有名有故有。无是自无名无故无。今有
不自有名不有有。无不自无名不无无。此四
节语为初章也。不有有则非有。不无无即非
无。非有非无假说有无。此是中假义也。问
初章中假明何物义耶。答初章是伏。中假是
断。初明假有无。是伏性有无。次明假有无。入
非有非无。即性有无永断也。故初章中假为
破性病。性病若去此语亦不留。若守初章中
假者是中假师耳。又云。初章是动执生疑。谓
动性有无之执。令疑性有无。中假即破性执
释疑。中破性执。假为释疑。明假说有无。何失
因缘品第一¶ 第 28b 页 T42-0028.png
有无义耶。二者他但以有为世谛。空为真谛。
今明若有若空皆是世谛。非空非有始名真
谛。三者空有为二。非空非有为不二。二与
不二皆是世谛。非二非不二方名为真谛。四
者此三种二谛皆是教门。说此三门为令悟
不三。无所依得始名为理也。问以前三皆是
世谛。不三为真谛以不。答得如此也。问若
尔与理教何异。答自有二谛为教不二为理。
若以二为世谛。不二为第一义。世谛是教。第
一义为理。皆是转侧适缘无所妨也。问何故
作此四重二谛耶。答利根闻初即悟正道。不
须后二。中根闻初不悟。闻第二方得入道。下
根转至第三。始得领解也。又为释于经论。经
论之中或言。有是世谛。空为第一义。如大品
云。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为著有者
说空。为著空者说有。即初重意。大品又云。若
有若无世谛故说。非有非无第一义谛。即第
二重意。华严云。不著不二法以无一二故。即
第三重意。华严又云。谛了分别诸法时无有
自性假名说。悉欲分别世谛义。菩萨因此初
发心。一切诸法语言断心行寂灭如虚空。悉
欲分别真谛义。菩萨因此初发心。此以一切
言说为世谛。言妄虑绝为第一义谛。即第四
重意也。又为对由来但有一重二谛。故今明
此四重意。又为破四病故说四门。初明于凡
夫是有名为世谛。于圣人是空名第一义谛。
次明为破有故言空耳。诸法未曾是有。亦未
曾是空。空有并出两情。故皆是世谛耳。知未
曾空有名为真谛。次明为破空有故言非空
因缘品第一¶ 第 28c 页 T42-0028.png
有耳。竟未曾是空是有。何曾是非空非有。故
空有非空有二不二皆是世谛。非空非有非
不空非不有方是真谛。次明说四句为俗。非
四句方乃是真。问此四重二谛云何释八不
耶。答初以生灭为俗。不生灭为真。次生灭
不生灭皆俗。非生灭非不生灭为真。第三生
灭为二。不生灭为不二。二不二皆俗。非二非
不二为真。次明此三皆俗。不三为真。问但应
释八不。云何乃云非生非不生。何名释八不
耶。答真俗既通四重。不生亦具四种。一者初
开生无生为二。次则生无生皆是生。非生无
生始是无生。三则生无生二。非生无生不二。
二与不二皆生。非二不二始是无生。四者此
之三种皆是名言。并悉是生。言妄虑息方是
无生。故八不之言其旨深远也。问此出何文。
答智度论释无生法忍云。不生不灭不不生
不不灭不共非不共是名无生法忍。此明生
无生四句毕竟不生始是无生忍。故知。无生
通此四句。问摄山大师何故以二谛为教也。
答须深得此意。正道未曾真俗。为众生故作
真俗名说。故以真俗为教。此是望正道为言
也。二者拔由来二谛之见。故明二谛为教。由
来理二谛根深。言二谛有两理故成画石二
见。二心不可除。睿公云。道俗之不夷。二际之
不泯。菩萨之忧也。大师无生内充。慈风外
扇。为拔二理之见故言真之与俗皆是教也。
至道未曾真俗。即末学者遂守二谛是教。还
是投语作解。由来二谛是理为理见。今二谛
为教复成教见。若得意者境之与教皆无妨
因缘品第一¶ 第 29a 页 T42-0029.png
也。以真俗通理。故名为教。真俗生智。即名为
境。如来说二谛。故二谛为教。如来照二谛。即
二谛为境。然二谛未曾境教。适时而用之。同
异门第六。什师未至长安本有三家义。一者
释道安明本无义。谓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
形之始。夫人之所滞滞在未有。若诧心本无
则异想便息。睿法师云。格义迂而乖本。六
家偏而未即。师云。安和上凿荒途以开辙。标
玄旨于性空。以炉冶之功验之。唯性空之宗
最得其实。详此意安公明本无者。一切诸法
本性空寂。故云本无。此与方等经论什肇山
门义无异也。次琛法师云。本无者未有色法。
先有于无故从无出有。即无在有先有在无
后。故称本无。此释为肇公不真空论之所破。
亦经论之所未明也。若无在有前则非有本
性是无。即前无后有。从有还无。经云。若法
前有后无即诸佛菩萨便有过罪。若前无后
有亦有过罪。故不同此义也。第二即色义。但
即色有二家。一者关内即色义。明即色是空
者此明色无自性。故言即色是空。不言即色
是本性空也。此义为肇公所呵。肇公云。此乃
悟色而不自色。未领色非色也。次支道林著
即色游玄论。明即色是空。故言即色游玄论。
此犹是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与安师本性空
故无异也。第三温法师用心无义。心无者无
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此释意云。经中说
诸法空者。欲令心体虚妄不执。故言无耳。不
空外物。即万物之境不空。肇师详云。此得在
于神静。而失在于物虚。破意云。乃知心空
因缘品第一¶ 第 29b 页 T42-0029.png
而犹存物有。此计有得有失也。此四师即晋
世所立矣。爰至宗大庄严寺昙济法师著七
宗论。还述前四以为四宗。第五于法开立识
含义。三界为长夜之宅。心识为大梦之主。今
之所见群有皆于梦中所见。其于大梦既觉
长夜。获晓即倒惑识灭三界都空。是时无所
从生而靡所不生。难曰。若尔大觉之时便不
见万物。即失世谛。如来五眼何所见耶。第
六壹法师云。世谛之法皆如幻化。是故经云。
从本已来未始有也。难曰。经称幻化所作无
有罪福。若一切法全同幻化者。实人化人竟
何异耶。又经借虚以破实。实去而封虚。未得
经意也。第七于道邃明缘会故有名为世谛。
缘散故即无称第一义谛。难云。经不坏假名
而说实相。岂待推散方是真无。推散方无盖
是俗中之事无耳。次齐隐士周颙著三宗论。
一不空假名。二空假名。三假名空。不空假名
者经云。色空者此是空无性实。故言空耳。不
空于假色也。以空无性实故名为空。即真谛。
不空于假故名世谛。晚人名此为鼠楼栗义。
难云。论云。诸法后异故知。皆是无性。无性法
亦无。一切法空故。即性无性一切皆空。岂但
空性而不空假。此与前即色义不异也。空假
名者一切诸法众缘所成。是故有体。名为世
谛。折缘求之都不可得。名为真谛。晚人名之
为安菰二谛。菰沈为真。菰浮为俗。难曰。前有
假法然后空之还同缘会。故有推散即无之
过也。第三假名空者即周氏所用。大意云。假
名宛然即是空也。寻周氏假名空原出僧肇
因缘品第一¶ 第 29c 页 T42-0029.png
不真空论。论云。虽有而无。虽无而有。虽有
而无所谓非有。虽无而有所谓非无。如此即
非无物也。物非真物也。物非真物于何而物。
肇公云。以物非真物故是假物。假物故即是
空。大朗法师关内得此义授周氏。周氏因著
三宗论也。今总详之。然若封执上来有所得
皆须破之。若心无所寄无所得。适缘取悟皆
得用之。亦但府经论者。释道安本无。支公
即色。周氏假名空。肇公不真空。其原犹一。但
方言为异。斯可用之。摄法门第七。自上以来
都是就二谛以释八不。然八不言约义丰。意
深理远。总摄一切大乘经论甚深秘密义。今
略历约十条以解释之。一者八不明十二因
缘不生不灭。大涅槃经亦云。十二因缘具足
十不。具五性义。以十二因缘不生不灭能生
观智。故即境界佛性。能发无生灭观。即是观
智佛性。观智明了谓菩提果性。断常诸边毕
竟寂灭。即大涅槃果果佛性。然十二因缘未
曾境智。亦非因非果。即中道正性。此五性
非是五体。即一十二因缘不生不灭具足五
种。故知。八不具五性也。二者八不即是雪山
全如意珠偈。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
灭灭已寂灭为乐。此偈上半即无生灭生灭
义。下半偈谓生灭无生灭。若但有生灭无无
生灭。则但有生灭义犹未足。亦不成生灭。故
称为半。若但有无生灭无有生灭义亦未足。
又无生灭义亦不成。故复呼为半。若生灭无
生灭义方具足。故名全如意珠。八不不性实
生灭。始得显无生灭生灭。故成上半偈意。八
因缘品第一¶ 第 30a 页 T42-0030.png
不明无假生灭。故是生灭不生灭。即下半偈
意。然此偈但就心观行作之。即显然可解。此
心本性不生不灭。以颠倒故无生灭于众生
成生灭。故言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今以正观
求此生灭不可得。即生灭心便息。故云生灭
灭已也。问云何求生灭而生灭便息。答通明
破假性意。生若实生不应待灭。以待灭故生
即生无自性。故自性生便息。生无自性由灭
故生即是因缘生。因缘生即是寂灭性。故假
生灭便息。以有生灭是故无常。以生灭灭已
所以为常。以无常故苦。即知。常名为乐。故言
寂灭为乐。以无常故苦。苦故不自在名无我。
以无常苦无我为智人所恶。故称不净。今生
灭既灭。所以为常。常故即乐。既有常乐即
自在为我。诸佛菩萨之所欣乐名之为净。故
八不大宗具八行观。以具八行观故便除八
倒。以识无生灭生灭故。于生死中不起常等
四倒。以识生灭无生灭。即悟涅槃不起无常
等四倒。不起常倒故非常。不起无常倒故非
无常。非常非无常。故名中道。以中道故即有
正观。佛为众生如实说名正经。菩萨如实而
说名为正论也。又识无生灭生灭故不起常
倒。异凡夫人。了生灭无生灭不起无常倒。异
二乘行。故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
也。问此论欲示菩萨正行故标八不在初者。
由来亦作如此破八倒。与今何异。答今是因
缘义。故云无生灭生灭生灭无生灭。无生灭
生灭岂是生灭。生灭无生灭岂是无生灭。故
未曾生灭。亦非无生灭。谓是法不可示。言
因缘品第一¶ 第 30b 页 T42-0030.png
辞相寂灭。详此意上穷霄汉。下漏渊泉。无复
纵迹。不烦作之。贵得意也。三者八不偈即
涅槃本有今无偈。偈云。本有今无本无今有
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广释如涅槃疏。今略辨
之。上半即无三世三世义。下半三世无三世
义。无三世三世即是无生灭生灭义。谓破性
实有所得三世。即一重八不。下半明三世无
三世。即生灭无生灭。即第二重八不。无三世
三世岂是三世。三世无三世岂是无三世。故
非三世非无三世。故名为中道。若得此悟名
为正观。宣之于言。故称为论。即第三重八不。
四者此偈即是三种般若。故论引般若无尽
品云。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缘如虚空不
可尽。以观十二因缘不生不灭能生观智。所
观十二不生不灭即实相般若。生于观智谓
观照般若。然十二因缘与境智更无二法。十
二本无生灭。于颠倒成生灭十二。今了悟生
灭十二本不生不灭。故名为无生灭十二。约
所观义故十二为境。约能观义故十二是菩
萨观。故迷悟更无二体。境智非别两法。以得
如此悟为众生说法。故称为论。即文字般若。
五者即此八不是净名入不二法门。然不二
法门是不可思议之本。如肇公云。语经宗极
即不二为言。以一道清净故名不二。真极可
轨。所以云法。至妙虚通目之为门。盖是众
教之旨归。群圣之灵府。净名现病之本意。文
殊问疾之所由。问何以知不二法门即是八
不。答三十馀菩萨说不二法命初即云。生灭
为二。法本自不生。今亦无灭。得此无生法忍
因缘品第一¶ 第 30c 页 T42-0030.png
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然此入不二法门即是
中观论三字。不二法门故名为中。能生观智。
所以称入。诸菩萨说入不二。即是论也。然
彼品有三阶明不二。一者众人假言明不二。
未辨不二无言。二者文殊虽明不二无言而
犹言于不二。三者净名辨不二无言。而无言
于不二。不二既有三阶。八不亦尔。初假言
明八不。未辨八不无言。二者明八不无言。而
犹言于八不。三明八不无言。而无言于八不
也。六者此之八不即是妙法莲华经。何以知
然。药草品云。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
光宅之流谓。此空是灰身灭智。小乘之法不
喜闻之。下云。复有住禅得神通力。闻诸法
空心大欢喜放无数光。度诸众生。是名大树
而得增长。光宅谓。此空为未极。盖是小草之
流耳。问此空云何是八不。答横论则理超八
事。竖则四句皆绝。不知何以目之。强称为空
耳。故知。此空即是八不。问何故言终归于空。
答道超四句理绝百非。盖是诸法本体。言三
乘一乘常无常等。皆是方便之用耳。若息一
切用则归于此本体。故言终归于空。又说一
切教令悟此理。故是终归于空。肇公论云。九
流于是乎交归。群圣于是冥会。甚深若斯。而
谓是灰身灭智。一何可伤。问云何名此为妙
法莲华。答以道超四句理绝百非。故名为妙。
妙体可轨。目之为法。不为一切诸边所染。毕
竟清净喻之莲华。问以万善为乘。乘名妙法。
妙法喻若莲华。云何乃说空义。答经云终归
于空。终归于空者虽复说万行终令得此净
因缘品第一¶ 第 31a 页 T42-0031.png
悟。不尔者成有所得不动不出。不名为乘。七
者此之八不即是正法。如华严经虽有七处
八会大宗为明正法。故云正法性远离一切
言语道一切趣非趣悉皆寂灭性。正法为华
严之本。故收前能化所化因果。归非因非果
正法。从正法非果非因。更出生因果等用。故
正法为本。正法即是中道。中道即是不生不
灭不断不常。故八不若成正法即显。正法显
故因果便立。即七处之经蕴在八不之内。八
者八不即是如来真应二身。大经云。中道之
法名之为佛。故八不明中道。即是明佛义也。
以了悟生灭无生灭名为迹本。故佛真法身
犹如虚空。悟无生灭生灭即是本迹。故应物
现形。如水中月。勿作真应二解。即生灭宛
然如虚空。虽如虚空而生灭宛然。问见佛法
身不生灭。见己身生灭即成众生佛二见。云
何得道耶。答既见佛身不生。即见己身本来
不生。故即是法身。故净名云。观身实相观
佛亦然。既悟己身生灭无生灭名为法身。即
悟己身无生灭生灭名为应身。故无量义经
云。无相之相有相身。众生身相相亦然。既见
己身具真应二身。即见十方诸佛真应二身。
问此乃是高位所行。下凡云何能学。答从初
发心之人即习此观。所以云发心毕竟二无
别。初发心之人即是佛也。九者此八不亦是
一体三宝。何以知然。既称悟法不生诸佛现
前。当知。法即是佛。此法佛未曾相乖。名之为
僧。故知。无生一句具足三宝。以具足三宝
标在论初。即是归敬三宝。三宝是归宗之地。
因缘品第一¶ 第 31b 页 T42-0031.png
不识八不岂识归宗地耶。又大经云。我亦不
说三宝无有异相。但说常义无差别耳。以三
宝同不生不灭故名为常。常故三宝一体。即
此无生灭觉义为佛。轨义为法。和义为僧。净
名经云。三实同无相。亦是同无生灭也。十
者师云。标此八不摄一切大小内外。有所得
人心之所行口之所说。皆堕在八事中。今破
此八事即破一切大小内外有所得人。故明
八不。所以然者一切有所得人生心动念即
是生。欲灭烦恼即是灭。谓己身无常为断。有
常住可求为常。真谛无相为一。世谛万像不
同为异。从无明流来为来。返本还原出去为
出。裁起一念心即具此八种颠倒。今一一历
心观此无从。令一切有所得心毕竟清净。故
云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出也。师常多作此
意。所以然者为三论未出之前。若毗昙成实
有所得大乘。及禅师律师行道苦节。如此
之人皆是有所得生灭断常。障中道正观。既
障中道正观。亦障假名因缘无方大用。故一
向破洗令毕竟无遗即悟实相。既悟实相之
体。即解假名因缘无方大用也。问若作如此
十条者岂非立义。师云。三论无义。云何更立。
答三论有破有申。破即无言不穷。申即无义
不具。不应作斯问也。又作十条者由来言。八
不但是一遣相明空。竟有何义。今为对此故
八不在言虽略无义而不备。岂是空耶。又作
十条者令得一正观。即彻悟一切佛法。故释
迦于华严城内四衢道头。见燃灯佛悟一不
生。即是具足一切佛法。况了八事不具足一
因缘品第一¶ 第 31c 页 T42-0031.png
切法乎。然此十条释八不。一一皆须将自心
来承取之。如破假实二生前须自看己心。若
见此身心有实生实灭即是实病。求之无从。
故自实病得差。若为他说者还为他检实病
无从。则他实病亦差。若自心中闻说因缘即
作因缘假解成因缘病。以检假生无纵迹处
所。假病即差。为他说亦尔。如此之人于念
念中自他俱益。净名云。譬如胜怨乃可为勇。
如此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又此人若
自如此悟名圣默然。还为众生如此说者名
圣说法。故语默之间常顺佛教。为诸佛护念。
于念念中身心得住无生。名之为住。回一切
假实颠倒心。向于实相名为回向。得此心不
可动。故名为地。所以常须看心。作此释者
不违三世佛。真龙树门人矣。问常看自心者
大师何故斥外道。折毗昙排成实呵大乘耶。
答若自心起外道见堕在外道。名为外道。乃
至自心起大乘见即名大乘执。故遍呵众人。
即是遍呵自心也。又大师云。自心无所依。今
呵一切有所得人。此是随他意语。若自有病
无观力而呵者即是呵自他。是随自意语。亦
是随他意语。问但应释八不。云何乃遍呵自
他耶。答以遍破自他有所得心。毕竟不生即
是释于八不。所以然者。论主为学佛教人著
语言名字故失无生。今闻八不无生还复作
义解者。即八不还复成病。如此之人即不可
化。所以然者。以寻经作有所得解即佛不能
化。学论复起依著之心即菩萨不能化故。若
经若论佛与菩萨所不能化人。即知。其人钝
因缘品第一¶ 第 32a 页 T42-0032.png
根罪重。若经若论佛与菩萨即于其人并是
毒药。是以常须心无所依。即是悟八不也。问
心云何有所依耶。答心如步屈虫。舍一取一
必定不得无所依。故舍外道著小乘。舍小乘
著大乘。舍生还复住无生。故有所住著非八
不意。问有二种人。一者悟大乘无所得意。不
解数论名教。二者精识一切名教。不学大乘
无所得意。此二人中何者为胜。答耳目之徒
言识一切名教者胜。今以理论之虽二人并
失而前者为胜。何以知然。佛虽说一切名教。
意在无所得一相一味。谓离相解脱相。问弘
经通论须科文释义次第生起。详定违负会
诸同异。云何一向作无所得观耶。答考寻圣
人兴世诸所施为为显中道。令因中发观灭
诸烦恼。若存著语言伤佛意也。又百年之寿
朝露非奢。宜以存道为急。而乃急其所缓。缓
其所急。岂非一形之自误耶。次第门第八。问
八不是无畏之中心方等之要观。文既重出。
岂非繁哉。答再周明八不者极有深致。今略
述六牒。一者初标八不明中实义。次牒八不
明中假义。初明中实者域一切大小内外。有
所得人心之所行。皆是生灭断常一异来出。
障中道正观。故当命初宜须洗之。以求其生
灭不得故云不生不灭。乃至来出亦然。所以
名之为中实者。计有如此生灭断常悉是虚
妄。实无此颠倒横谓生灭断常。故名为实。以
横谓有此生灭断常。故是偏邪。无如此生灭
断常。故名为中。所以初牒八不明中实义。次
重牒八不明中假者。既破洗有所得生灭断
因缘品第一¶ 第 32b 页 T42-0032.png
常。毕竟无遗。始得辨假名因缘二谛。此假名
因缘二谛能通不二中道。故是中假义具足。
二者前标八不。即是假前中义。未辨于假。前
破此性生灭有无不可得。故言非有非无称
为中道。次重牒八不得辨而有而无。而有而
无即是假说有无名中后假。假有无岂是有
无。假有无非有非无。名为中道。谓假后中。故
再牒八不义乃圆备。又初牒八不是破无不
圆。后重牒八不申无不备。三者初牒八不以
经生论。次牒八不以论申经。初经生论者八
不即是方等经。论主体八不中道发生正观。
方得作论。故是经生论。后牒八不而申释之。
谓论申于经。四者初牒八不明八不意。后重
假八不释八不文。初明八不意者谓。佛为大
心人说此八不。福德利根之徒并皆得悟。像
末众生薄福钝根迷此八不。论主出世破此
等迷还申八不。次重牒八不释八不之文。问
重牒八不释八不文治何人病耶。答即不上
求五阴十二入等决定相者。又不上闻毕竟空
生见疑者。如此等人皆堕生灭断常一异来
出之中。是故不之。五者初牒八不即应解释。
但外人问造论意。竟去前文远。故重牒将来。
六者初牒八不标中道。次问答释中道。后重
牒八不结中道。料简门第九。问成实论师云。
无生无灭者此明真谛。此论二十七品。皆明
遣俗入真。故八不但是真谛。是事云何。答若
八不但是真谛。则一部外人立生灭断常。皆
应是世谛。若然者一论之中外人立邪义。亦
皆应是世谛。论主之破应是真谛。此则不然。
因缘品第一¶ 第 32c 页 T42-0032.png
夫论二谛皆是佛之正义。岂得以外立邪为
俗。内明破为真。又成实师明有此真谛四绝
之理即成有见。若是有见便名为常。若无此
理则便是断。又绝四句即四句断。名为断见。
有此真理即名为常。乃是断常。何名八不。复
有人言。不生不灭明真谛义。不常不断等六
明世谛义。今谓。若得意者此亦无妨。然今八
不通具二谛。如璎珞经说之。故亦不同此释。
复有北主三论师。释此八不凡有三义。一就
空理释。明毕竟空理非起非出。是故不生。非
终非尽所以无灭。非定有故不常。非定无故
不断。一相无相故不一。无差别故不异。前际
空故不来。后际空故不去。第二就缘起事释。
缘合故生。缘离故灭。既生灭假缘无有实性
生灭。故云不生不灭。因缘起法即因坏果生。
因坏故不常。果生故不断。因果不同。不得言
一。无有两体。不得言异。不从外来故言不
来。因内未有果故不从内出。第三就对执释。
对于二乘外道执也。萨婆多云。大生生八法。
小生生一法。大灭灭八法。小灭灭一法。故云
生灭。外道僧祛云。因中有果生。卫世师云因
中无果生。今对破二人生灭。故云不生不灭
也。小乘人云。无为是常。得道入无馀涅槃。是
时五阴都灭。故名断。外道言。虚空时方微尘
等不从因生。故名为常。从因生法必当归尽。
故名为断。或言。过去有故为常。未来无故为
断。此皆不然。故云不常不断。小乘人云。诸法
同皆无常。是其相故一。诸法各自相故异。外
道云。因果俱有故一。性别故异。此实不然。故
因缘品第一¶ 第 33a 页 T42-0033.png
云不一不异。小乘云。未来有法流入现在名
来。后入过去名出。外道云。从微尘世性梵天
等边来故名来。复还归本故云出。今破此病。
故云不来不出。今明。若得意用之则义亦无
夫。以初是第一义门。次是世谛门。后破性实
病。还是世谛性空义耳。但详此释意谓空理
无生灭则有理存。焉还同成实真谛义。又若
有理存。焉则心有所依。名有所得义。又空理
无生灭者即空理自然而有。若自然有则是
无因见义。第二若云缘起故无生者是亦不
然。今请问。为本无今有释生。已有还无解
灭不耶。若言本无今有者既是本无。今何得
有。若本无今有兔角龟毛亦是本无。今皆应
有。彼释云。兔角等无可生之理。故不得生。因
中果有可生之理。是故得生。今问。此可生之
理为异空。为未异空。如其异空即是已有。此
乃是本有今有为生。何得言本无今有为生
耶。若不异空则与兔角无异。兔角既不生。果
亦应尔。果既得生兔角亦应尔。故虽有缘起
之言义亦不成也。第三云对执释者此亦不
然。此论无法不穷。无言不洗。何得止对外道
及毗昙耶。故不同此释。新通门第十。余至关
内。得三藏师用无上依经意释八不。今略述
之。八不为四人说。亦得为八人说。为四人说
者为阐提说不生不灭中道。阐提有二。一邪
见阐提。拨一切法言诸法皆灭。即虽未灭必
当归灭。二婴儿阐提。执诸法决定有。故名为
生。所以名婴儿者其见诸法生不敢言无。故
执诸法有生名为婴儿。为治此二阐提说不
因缘品第一¶ 第 33b 页 T42-0033.png
生不灭。以诸法本来未曾生故不生。破婴儿
阐提。诸法今亦无灭。故破邪见执灭阐提。次
不常不断为破声闻人。声闻人亦有二执。即
名二人。其人既怖畏生死。急欲断之。名为断
见。欲住无为寂静涅槃。故是常见。为破此
二执故云不常不断。次不一不异治外道。外
道有二。一计我与阴一。二计我与阴异。为
破此二人故明不一不异。次明不来不出。为
破独觉及初发心菩萨。此二人异者。独觉一
向乐观因缘。不乐观利他事。始行菩萨一向
求利他行。不乐观因缘。此二人所行乃异。而
并谓乘因至果为来。从三界出为出。故来有
所从。去有所至。为此二人故明诸法不来不
出也。所以束八不为四对。为对四人亦为八
人也。次明八不对治四障。亦治八障。治四障
者治阐提憎背大乘障。故说不生不灭。阐提
人憎背大乘。如五百婆罗门云。大乘经典是
无所有。云何令人同于虚空。故今明诸法本
来不生不灭。令其信乐大乘也。次不一不异
治外道计执一异障。以外道于五阴计即离
我故。今明无此一异之我。故言治外道执一
异障。三者不断不常治声闻怖畏生死障。以
小乘人畏生死欲断之故。是断见。乐于涅槃
无为。即是常见。故今明不断不常治此断常。
使不怖生死不乐涅槃。四者不来不出治独
觉及始行菩萨来去障。此二人行处乃异而
同。谓来有所从去有所至。故名为障。故说不
来不出以治之。若言八不治八障者。阐提中
有生灭为二。外道中一异为二。声闻中断常
因缘品第一¶ 第 33c 页 T42-0033.png
为二。独觉中来出为二。故成八也。此皆顺释。
若逆释者说不来不去。治始行及独觉戏论
障。言有来有出即是戏论。经云。若言如来有
去有来。不解我所说义。如来者无所从来。亦
无所去。云何始行谓佛实有来去。故名戏论
也。次不常不断治声闻相违障。言常即违断。
言断则害常。云何汝具计断常耶。故说不断
不常治相违障。次不一不异治外道增损障。
若云人法一即是损。既称为人法。岂可一耶。
若言人法异即是增。以人法无别二体。谓有
二体岂非增耶。故说不一不异以治之。次不
生不灭治阐提有无障。邪见者谓无有见者
执有。今明不生不灭即治此有无障也。此并
是用二悉坛意。谓各各为人及对治也。次明
以四法为四人治四障。一者信乐大乘。为阐
提人破背大乘障。二以无分别般若治外道
执我一异障。以外道执我一异是有所得分
别。故今明无分别般若即是无所得般若。次
以破虚空三昧破声闻人怖畏生死障。声闻
人灭身智住无为虚空中。故今得破虚空三
昧。破除此障也。四者菩萨修习大悲。为独
觉及始行菩萨。破独觉不利益众生。及始行
菩萨有佛道可求。破佛有来去障。明菩萨修
习大悲。自利利人自他不二。此四法即是八
不。初信乐大乘谓不生不灭。以悟不生不灭
故起信心也。次无分别般若即是不一不异。
息一异之心名无分别。次破虚空三昧即是
不断不常。既破声闻人住无为空中。即是不
常。不断亦无灰身灭智之断。次修习大悲即
因缘品第一¶ 第 34a 页 T42-0034.png
是不来不去。以菩萨修习大悲。自利利人自
他不二。知来去无来去无来去来去也。次明
以四法为因。得如来四德之果。以信乐大乘
为因。破于阐提不信得于净果。果即不生不
灭也。次行无分别般若为因。破外道一异分
别得如来我德果。果即非一非异。以非外道
一异之我故得于佛我。故此我非一非异也。
次以行破虚空三昧为因。破声闻得如来乐
果。声闻虽言住无为乐此于大乘是生死苦。
今破断常得不断不常究竟乐果也。次修习
大悲为因。破独觉自为及始行谓佛有去来。
明菩萨常行大悲。穷生死际以建此因故。得
如来常住之果。真谛三藏用无上依经及摄
大乘论意。释八不甚广。今略取大意耳。初为
各四人。次破四障。次行四因。后得四果。八不
之要义显于斯。与上诸解释无相违背也。
中观论疏卷第二(末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