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第 1a 页 WYG0507-040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江南通志卷十二
舆地志
山川
苏州府
阳山在府城西北三十里一名秦馀杭山一名万
安山一名四飞山以四面视之势若飞动也顾元
庆新录序云去城三十里蟠矗特异以其背阴面
卷十二 第 1b 页 WYG0507-0408b.png
阳故曰阳山大峰十二箭阙最高战国策云越王
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隧今万安山有隧山即
其地也箭阙下有文殊寺白龙坞岭西有龙母冢
前有龙湫白龙庙在焉东北有白鹤山以丁令威
宅名山有白墡可用圬墁洁白如粉唐时岁以供
进故亦名白墡山东北过金芝岭曰管山山北大
石涌出如莲花下有云泉西为阳抱山西北为彭
山北为鸡笼山甑山东南有象山即福寿山又徐
卷十二 第 2a 页 WYG0507-0408c.png
侯山在阳山西北十里一名卑犹吴越春秋云越
王以礼葬吴王夫差于卑犹即此东南过凤现岭
为凤凰山又南为贺九岭相传吴王登此贺重九
壁有贺九岭三大字
高景山天平支陇也越绝书作高颈山其西麓对
花山厓谷盘拱处曰金盆坞宋魏了翁墓在焉其
南为斜堰岭
金山亦天平支陇也初名茶坞山晋宋间凿石得
卷十二 第 2b 页 WYG0507-0408d.png
金易今名有石梁横架两壁脉理不联无所根蒂
其下空洞通人行或以为类天台石梁山故多美
石采之者众近已残毁
白豸山在府西北三十二里浒墅之北按越绝书
旧名胥女山春申君封吴更名今名为白石山
虎邱山在府城西北九里吴越春秋云阖闾葬此
以扁诸鱼肠剑三千为殉越三日金精结为白虎
卷十二 第 3a 页 WYG0507-0409a.png
踞其上故名又曰海涌山绝岩耸壑茂林深篁为
江左丘壑之表初山踞平畴中唐白居易始凿山
麓引水四周溪流回映缘山南一径而入遂有遥
深幽邃之致其最胜者为剑池两岸划开中涵石
泉深不可测世传秦皇凿山求剑处也稍前为千
人石高下平衍可坐千人神僧竺道生讲经于此
有点头石生公讲经时聚石为徒石辄点头因名
左有千叶白莲池秦皇试剑石憨憨和尚泉清远
卷十二 第 3b 页 WYG0507-0409b.png
道士养鹤涧陆羽石井泉东晋为王珣别墅山下
因有短簿祠刘宋何求兄弟陈顾越唐史德义并
隐此上有浮图云岩寺梅花楼小吴轩平远堂仰
苏楼五台山千顷云小竹林诸胜
圣祖仁皇帝南巡屡幸是山上建
行宫
万岁楼
御赐匾额云岩寺曰连云梅花楼曰澹香楼山门曰虎阜
卷十二 第 4a 页 WYG0507-0409c.png
禅寺二山门曰路接天阊天王殿曰香界连云大殿曰
仙景澄辉关帝阁下曰云光台禅堂曰水云深处
行宫内曰静远曰晴峦飞翠曰含辉山馆
万岁楼曰青云镜曰天光云影又有
御书亭碑勒
御制虎邱山诗梁顾野王虎邱山序
卷十二 第 4b 页 WYG0507-0409d.png
宋王禹偁
剑池铭并序
卷十二 第 5a 页 WYG0507-0410a.png
尹山在府葑门外十八里
大姚山在府东南葑门外三十五里
张林山在甫里镇离城五十里
周和山在府娄门外三里
卷十二 第 5b 页 WYG0507-0410b.png
白蚬山在府城东三十里
唯亭山在府城东三十五里
玉遮山在阳山南横列如屏今呼遮山旧志谓之
查山其南有案山化山苦竹山其北有蜀山东南
有贞山东有官山马山又东为雅宜山本名雅儿
唐青州刺史张济女雅儿葬此其南有朝山又东
则五城山又东则真如坞与小白阳相连
锦峰山在阳山西南山产异石霞驳云灿宋兵部
卷十二 第 6a 页 WYG0507-0410c.png
尚书郑起潜居此淳祐中理宗书锦峰二字赐之
邓尉山在锦峰山西南去城七十里汉有邓尉者
隐此其地为光福里故又名光福山北有龟山光
福塔在焉山之西北为虎山中通一溪跨以石梁
曰虎山桥其东麓有七宝泉邓尉西行历鸟山观
山朝山坞西碛山弹山过长旂岭竺山至玄墓出
入湖山间居人爱植梅树花开时数十里如积雪
诸山惟西碛最高大其旁又有铁山吾家山石帆
卷十二 第 6b 页 WYG0507-0410d.png
山皆附邓尉又马驾山在邓尉之阴又青芝山在
邓尉西南群山环拱中稍豁一隅致为佳胜明
徐枋邓尉十景记
卷十二 第 7a 页 WYG0507-0411a.png
卷十二 第 7b 页 WYG0507-0411b.png
卷十二 第 8a 页 WYG0507-0411c.png
卷十二 第 8b 页 WYG0507-0411d.png
国朝汪琬游马驾山记
卷十二 第 9a 页 WYG0507-0412a.png
玄墓山在邓尉西南六里东晋青州刺史郁泰玄
葬此故名按姑苏志引圣恩庵开山记玄墓作袁
卷十二 第 9b 页 WYG0507-0412b.png
墓上有圣恩寺丹崖翠阁望之如屏绝顶可揽全
湖之胜康熙二十八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驻跸寺中
赐御书松风水月四字其山阴与至理诸山相连直抵吕
山西则孙家岭诸山渐入于湖南为周山又法华
山在玄墓山南一名钵盂山三面皆在湖中峰坞
幽阒游者鲜至其东有横山渔洋山与周山相属
弹山在西碛之左发迹湖滨横亘六七里直接青
卷十二 第 10a 页 WYG0507-0412c.png
芝濒湖处有七十二峰阁所据极胜
茶山一名绣裘山状类土阜而通体皆石南去太
湖不百步浮六小峰如翠螺摇曳水面历历可拾
花山旧名华山一名天池山距阳山东南五里山
石峭拔岩壑深秀续图经云华山于群山独秀望
之如屏或登其巅有石莲花状以此得名或云晋
太康中曾生千叶莲花也老子枕中记云吴西界
有华山可以度难疑即此上有石屋二间四壁皆
卷十二 第 10b 页 WYG0507-0412d.png
凿浮图像又有虎跑泉苍玉洞桃花涧洗心泉诸
胜其南为鹿山西有清流山东南为隆池山
圣祖仁皇帝南巡幸此
御制诗刋于华山寺
支硎山在县西十五里晋支遁尝隐此山得道升
云而去苏州志平石为硎山多平石故因支遁以
支硎为号焉山有石室寒泉放鹤亭马迹石别有
南峰东峰等峰唐建支山院处南有三巨石屹立
卷十二 第 11a 页 WYG0507-0413a.png
如门下有观音寺故亦名观音山又定山在支硎
西相传支遁创报恩寺于此禅定故名续图经谓
支硎一名报恩山
天平山在县西二十里方舆胜览云巍然特高群
峰拱揖郡之镇也林木秀润更多奇石有卓笔峰
飞来峰五丈石卧龙峰中子峰毛鱼池大小石屋
卢志云山顶正平有望湖台圆石而湖者曰照湖
镜有白云泉一线泉华盖松又有穿山洞蟾蜍石
卷十二 第 11b 页 WYG0507-0413b.png
及龙门南趾有白云寺范仲淹祖墓在焉其西有
笔架峰其后群石林立名万笏林又仰天山在天
平西数里旧名马鞍山宋范成大营墓于此慕仲
淹为人遂改今名天平之西又有寒山明处士赵
宧光凿石为涧引泉为池山之胜境也明高启
游天平山记
卷十二 第 12a 页 WYG0507-0413c.png
卷十二 第 12b 页 WYG0507-0413d.png
秦台山在天平山之右与万笏林相邻相传秦皇
游会稽尝登此故名其南则羊肠岭岭右为白羊
山岭南为赤山长可数里土石多赭色
小白阳山在府城西一名伏龙山左抱灵岩右带
穹窿前瞰太湖为吴中胜处旧有寄心庵今废其
东南为博士坞弥陀岭竺峰岭又东南则狮子岩
卷十二 第 13a 页 WYG0507-0414a.png
又南则野芝坞皆连属灵岩山
胥山在府西三十里太湖口寰宇记云子胥既死
吴人立祠江上因名胥山下有九折路南出太湖
吴王所辟以望太湖者也按越绝书云阖闾之时
大霸筑吴越城城中有小城二徙治胥山然则胥
山之名在阖闾时已有之矣未必因于子胥也
姑苏山在府西三十里横山西北一名姑胥一名
姑馀古姑苏台在其上司马迁尝云登姑苏之台
卷十二 第 13b 页 WYG0507-0414b.png
以望五湖即此
岝崿山在府城西南金山之东图经云形如狮子
故亦名狮子山也水经注以为岝岭山吴地记云
吴王僚葬此山南有大石相传为坠星山右有土
阜曰铃山左曰索山皆以狮子名续图经云山南
有思益寺白居易尝游之今废
何山在狮山北一里一名鹤阜山其地旧为鹤邑
墟也梁隐士何求何点葬此故改今名
卷十二 第 14a 页 WYG0507-0414c.png
横山在府西南十一里姑苏山东隋书十道志云
山四面皆横故名一名踞湖以其背临太湖若箕
踞也续图经云此山镇郡西南临湖控越吴时要
地隋开皇中尝迁郡于横山东以山为屏蔽周围
甚广环以佛刹如荐福楞伽宝华尧峰之类有五
坞芳桂飞泉修竹丹霞白云也
尧峰山在横山西南吴刘凤记云尧岭者记尧时
水所至也其高踰千仞盖洪水汩原东南下卑其
卷十二 第 14b 页 WYG0507-0414d.png
势必滔垫古有所识也烟霞㳽漫不辨晴雨有清
晖轩碧玉沼多景岩宝云井白龙洞观音岩偃盖
松妙高峰东斋西隐十景今仅有存者上为圣寿
寺下为兴福院康熙二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
赐翰林院编修汪琬
御书一卷因建阁于山西麓又西为鸭踏岭岭下为石坞
中产文石其南有宝华山长旗岭其东有感慈坞
卷十二 第 15a 页 WYG0507-0415a.png
又东为吴山其南有桃花坞临太湖白杨湾与吴
江分界
楞伽山一名上方山在吴山东北上有浮图东南
麓有丁家山唐人丁公著父丧负土成坟故名其
北为宝积山又北为吴王郊台东北为茶磨山
黄山在茶磨山北四里胥塘之北诸峰高下相连
俗称笔格山周必大游山录谓有法云寺及浮图
今皆无
卷十二 第 15b 页 WYG0507-0415b.png
灵岩山在府西南二十五里一名砚石山越绝书
云吴人于砚石山作馆娃宫即其处也续图经云
山西有石鼓故又名石鼓山登其巅俯瞰具区烟
涛浩渺一目千里而碧岩翠坞点缀沧波之间诚
绝景也续图经云山顶有三池月池研池玩华池
虽旱不竭昔吴王置离宫于此有琴台馆娃宫西
施洞响屧廊吴王井遗迹其石壁峭拔者为佛日
岩平坦处有灵岩寺康熙二十八年
卷十二 第 16a 页 WYG0507-0415c.png
圣祖仁皇帝南巡幸此
穹窿山续图经云在县西南六十里两岭相趋名
曰同岭产自然铜又曰铜岭越绝书云赤松子采
赤石脂于此又神仙传秦穆公鱼吏赤须子食柏
实石脂绝榖后往吴山升仙去即穹窿山也山高
而平其顶方广可百亩半山有泉名法雨可以灌
田东岭下有盘石高广丈许相传有朱买臣读书
台其北有紫藤坞百丈泉
卷十二 第 16b 页 WYG0507-0415d.png
香山在府西南七十里北连穹窿山南近太湖为
胥口吴地志云吴王遣美人采香于此或云种香
处下有香水溪今名箭泾
洞庭西山在太湖中一名包山又名夫椒山汉书
云下有洞穴潜行水底无所不通号为地脉故谓
洞庭山道书以为第九洞天周回百三十馀里重
冈复岭萦洲曲溆诸峰无不奇挺而缥缈峰为最
高缘山择胜名刹凡十有八而林屋洞毛公坛桃
卷十二 第 17a 页 WYG0507-0416a.png
花坞消夏湾崦里诸迹尤著中涵绿野自成村聚
居人以桑栀橘柚为常产每秋高霜馀丹实与茂
林相差于岩壑间望之若金翠图绘云林屋洞有
三门同会于一有金庭玉柱又有石鼓石钟其声
清越汉刘根于此学道以洞故一名林屋山西洞
庭之北曰横山曰阴山晋阴长生炼丹处东为禹
期山或云禹会诸侯于此南有大雷小雷五湖赋
云大雷小雷湍波相逐又有金庭玉柱等山
卷十二 第 17b 页 WYG0507-0416b.png
洞庭东山亦在太湖中周六十馀里史记谓之莫
釐山相传莫釐将军居此卢志一名胥母山越绝
书云阖闾旦食于纽山昼行于胥母是也以洞庭
在西故今称为东洞庭视包山差小而冈峦起伏
庐聚物产大略相似论者谓稍逊西山之清润云
其东麓曰武山本名虎山吴王养虎于此西南曰
三山有三峰相连昔有称此湖为三山湖者以此
又有泽山厥山 明王鏊洞庭两
卷十二 第 18a 页 WYG0507-0416c.png
山赋并序
卷十二 第 18b 页 WYG0507-0416d.png
卷十二 第 19a 页 WYG0507-0417a.png
卷十二 第 19b 页 WYG0507-0417b.png
卷十二 第 20a 页 WYG0507-0417c.png
七十二峰记
卷十二 第 20b 页 WYG0507-0417d.png
卷十二 第 21a 页 WYG0507-0418a.png
蔡羽销夏湾记
卷十二 第 21b 页 WYG0507-0418b.png
庞山在吴江县东南三里其北即庞山湖
卷十二 第 22a 页 WYG0507-0418c.png
虞山在常熟县西北里许虞仲居此故名海虞或
云海嵎亦名海巫又名乌目皆此山也虽无峰峦
而蜿蜒起伏略如卧龙今县跨山为城分踞岩壑
城内有仙人洞城外有拂水岩崖石陡峻水奔注
如虹凌风飞溅最为奇胜山阳有宝岩湾山阴有
桃源洞又有三沓石与石城石门诸峰错峙下有
石坛
破山在常熟县虞山北六里相传龙斗而山破故
卷十二 第 22b 页 WYG0507-0418d.png
名上有斗龙涧傍有朱沙洞放生池东北有空心
潭又有舜井
顶山在常熟县破山北十二里上有齐女峰相传
齐景公女葬此又有白龙池水帘洞南有乌目涧
皆虞山之别峰支岭也
福山在常熟县西北四十里俯临大江与通州之
狼山相望境特雄本名覆釜唐改为金凤五代吴
越改今名山麓有东岳行祠
卷十二 第 23a 页 WYG0507-0419a.png
寿山在常熟县西北四十里与福山相连北滨大
江又名陶山
河阳山在常熟县西北四十里一名凤凰山高一
百二十丈上有秀峰醴泉又有梁时古桧及唐状
元陆器读书台
志山在常熟县与河阳山相峙按卢志居民凿池
得唐断碑有鸷山之语则志当作鸷
塔山俗呼箬帽山在河阳山南晋处士夏统宣城
卷十二 第 23b 页 WYG0507-0419b.png
太守邴臻尝居此
范山在常熟县北三十六里相传梁范冀兄弟居
此故名
常熟山在常熟县北三十七里本名铜官或云洞
观唐改今名
石家山在铜官山北
茯苓山在常熟县西北六十五里下有龙潭石阑
犹存相传旧产茯苓故名
卷十二 第 24a 页 WYG0507-0419c.png
宛山一名苑山在常熟县西五十里产石坚润可
为砚
顾山在常熟县西北五十里连无锡江阴二县界
俗呼三界山亦曰香山
乌邱山在常熟县东南二十七里去昆承湖三里
或作坞山
秦柱山在昆山县东南三十里按图经秦柱山在
海盐县东南三十里而寰宇记又云县南三十里
卷十二 第 24b 页 WYG0507-0419d.png
有秦柱山又吴录云一名秦望山秦始皇登此望
海故名卢熊志云今千墩寺佛殿有山高二丈者
是或以千墩去海甚远虽陵谷变迁古今不一未
敢信其必然也又东山在县东南车塘里宋范良
遂读书筑亭其上扁曰墨庄
马鞍山在新阳县西北广袤三里高七十丈孤峰
特秀极目湖海上有慧聚寺又有华藏寺及浮图
七级玉泉井大小石浮图南有桃源洞北有凤凰
卷十二 第 25a 页 WYG0507-0420a.png
台西有一线天东有东岩又有紫云岩桃源洞长
阳洞文笔峰始县以昆山得名今昆山割𨽻华亭
县界遂呼马鞍山为昆山产玲珑石康熙四十四
年
圣祖仁皇帝巡幸登文笔峰因建
皇殿于上
大海在昭文县东百里自白茆港口而下为江海
交会处
卷十二 第 25b 页 WYG0507-0420b.png
三江一名三江口在府东南三十里旧说东江松
江娄江皆自太湖分流今由吴江县东北流经长
洲昆山东入嘉定界者为松江一名吴淞江自吴
县北入运河经郡城东过昆山至太仓州境者为
娄江唯东江不可考或以黄浦当之详见河渠志
姚城江在吴江县东南三十里由松江分派以达
于白蚬二江吞吐众流经鼋荡入淀山湖凡三十
卷十二 第 26a 页 WYG0507-0420c.png
馀丈
大江在昭文县北西接江阴之涸渎浦东至太仓
界之撑脚浦福山港居其中北对通州狼山最称险要
新江在昆山县宋嘉祐间所开其西接松江南入
陈湖北入鳗鲡湖又有四十二浦西北之阳城南
之淀山湖水皆纳焉
新洋江在新阳县出自松江而流于横塘通卜处
浦大虞浦
卷十二 第 26b 页 WYG0507-0420d.png
吴淞江在新阳县南九里
运河在震泽县南自嘉兴石塘北流经郡城为胥
江为南濠又北绕白公堤出望亭入无锡界续图
经谓之䢴沟按隋开江南河通龙舟以巡会稽即
此河也
阳城湖在府东北二十里所纳之浦凡十视诸湖
荡为大东为包湖傀儡荡二水与阳城合而为一
又东为巴城湖北为鳗鲡湖施泽湖
卷十二 第 27a 页 WYG0507-0421a.png
沙湖在府东二十里一名金沙湖湖虽小而与吴
淞江诸水吞吐有青邱戴墟二浦
澹台湖在府西南十八里太湖之东史记云澹台
子羽南游至江索隐注吴国东南澹台湖即其故
址吴地记以为子羽宅所陷自此东经宝带桥入
运河分流入黄天荡及陈湖又东为独墅诸湖又
东为尹山诸湖
尹山湖在府东南二十里尹山市东北
卷十二 第 27b 页 WYG0507-0421b.png
漕湖本名蠡湖在府西北四十里寰宇记云范蠡
伐吴开蠡渎通此故名其称漕湖不知何始或以
其通漕运故也唐书地理志云元和八年孟简开
太伯渎并𨗳蠡湖故以渎为孟渎湖为孟湖其实
古之蠡湖也其东有蠡口湖之西属无锡而其浸
皆在长洲
太湖在府西南三十馀里禹贡谓之震泽周官尔
雅谓之具区国语史记谓之五湖其实一也越绝
卷十二 第 28a 页 WYG0507-0421c.png
书云太湖三万六千顷水经注韦昭云方圆五百
里踞苏常及湖州三郡地中有七十二山居民环
匝北有百渎纳常润诸郡之水南有诸溇纳天目
宣歙诸山之水为东南巨浸杨修五湖赋云头首
无锡足蹄松江负乌程于背上怀大吴以当胸数
言可作图经也昔称五湖多异说不足据然今亦
有菱湖莫湖游湖贡湖胥湖五湖又有梅梁金鼎
东皋里等名而统曰太湖其水由长桥口注松江
卷十二 第 28b 页 WYG0507-0421d.png
东入于海明王鏊五湖记
卷十二 第 29a 页 WYG0507-0422a.png
陈湖在府东南三十五里旷野之区接昆山县界
石湖在府西南二十里白洋湾所汇也界吴县吴
江之间有茶磨诸峰映带颇为胜绝吴郡志云范
蠡从此入五湖处宋参政范成大居此孝宗书石
湖二字赐之其东一溪北流横塘曰越来溪与木
卷十二 第 29b 页 WYG0507-0422b.png
渎水合出横塘桥东入胥门外运河为胥江亦曰
胥塘北流阊门运河曰䌽云港自横塘北入运河
曰洞径胥塘之水又会为沙湓潭与虎邱山塘水
合曰射渎相传吴王尝射于此亦名石渎又北为
长荡转入娄江
胥口自太湖东出于香山胥山之间又东为木渎
香水溪在焉又东与越来溪会曰横塘
鲇鱼口在吴江县太湖之北北流经齾塘入盘门
卷十二 第 30a 页 WYG0507-0422c.png
运河东至分水墩东流入长洲界为柳胥港即夹
浦转入澹台湖南流入吴江县界为庞山湖
庞山湖在吴江县自分水墩南流入甘泉桥汇于
此其下流为黎湖菱湖叶泽湖新湖叶湖之东为
九里湖亦名同湖急水港杓头潭清水荡在焉
淀山湖在吴江县界长洲昆山之间吐纳东南诸
水玉峰续志云湖属华亭惟北岸𨽻苏郡其北为
范青漾为度城湖北入新洋江
卷十二 第 30b 页 WYG0507-0422d.png
汾湖在吴江县一名分湖以分属吴江嘉兴也其
东流入谢宅荡莼菜荡南阳港又东通三泖入华
亭界北入三白荡
莺脰湖在震泽县西南其源自天目东流至荻塘
会烂溪水并出平望汇于此以其形似莺脰故名
亦名莺斗湖又有震泽湖唐家湖蠡泽湖沈张湖
并在县治
昆承湖在常熟县东南五里自无锡以东长洲以
卷十二 第 31a 页 WYG0507-0423a.png
北之水汇流于此
洚溪在震泽县西南西受乌程诸水东分为横古
塘又东合于南浔荻塘会十四港以入于湖
白茆港在昭文县东七十里自县城内运河分流
西合山塘尚湖昆承诸水东至沙营塘吴中诸水
北流者皆由此以达于海宋明至今相继修治详
见水利
许浦在常熟县北七十里西接梅李塘会昆承诸
卷十二 第 31b 页 WYG0507-0423b.png
湖水以达于海宋孝宗时设水军寨于此又黄泗
浦蔡浦在县西北俱西接江阴北入扬子江
七浦在昭文县一名七浦塘一名七鸦浦泄阳城
诸湖之水以达于海
千墩浦在昆山县东南四十里新洋诸江之水汇
流于此接吴淞江入海明永乐中太常少卿袁汶
奉诏浚之今南流注于淀山湖
黄泾在昭文县北自陈家市南流至七星桥又新
卷十二 第 32a 页 WYG0507-0423c.png
开洪西自七星桥沿湖港至沈浜东流入白茆港
耿泾在昭文县坊浜流至大江口
琴川在昭文县治横港七派如琴弦然皆发源虞
山东注运河今多湮塞按述异记云梧桐园在吴
宫本吴王夫差旧园也本名鸣琴川后省鸣字沿
称至今
松江府
昆山在府西北二十三里长谷之东陆氏之先葬
卷十二 第 32b 页 WYG0507-0423d.png
此世谓山因二陆如玉出昆冈得名然士衡诗已
有婉娈昆山之语则山名已在前山形圆秀而润
傍无附丽望之如覆盎然其上有三圣阁下瞰大
泖在几席间山阴有二陆故居初梁时置昆山县
遂误以马鞍山为昆山其实昆山在华亭不在彼
也松人反以小昆自名山有九峰九峰者一凤凰
二陆宝今以厍公当之三佘四细麻五薛六机七
横云八干九昆也在唐宋未名自元凌嵓作九峰
卷十二 第 33a 页 WYG0507-0424a.png
诗杨维贞陶宗仪亟称九峰于是大著
横云山在昆山东北本名横山唐天宝中易今名
或云以陆士龙名也其巅有白龙洞潜通淀湖深
不可测下有祭龙坛岁旱祷焉
小横山顾志云在横云东中限一水隆然而兴由
绝顶至东北皆峰峦隐起壁立数仞色尽赭人呼
为小赤壁尽壁斩然一罅如虎邱试剑石状前有
石可踞而坐下瞰小涧亦九峰奇绝处也陈志云
卷十二 第 33b 页 WYG0507-0424b.png
山之麓有小山招隐元孙稷所居又传有僲云馆
凝翠轩为苏东坡游赏处今废
机山顾志云在横云后南北相望以陆机得名山
下有平原村亦以机为平原内史也前有陂泽人
家散布汀岸若图画
干山在机山东九峰中最为高大或传干将曾此
铸剑旧图经则云有干姓者居此故名又以形如
天马称为天马山上有浮图七级登览者极江海
卷十二 第 34a 页 WYG0507-0424c.png
之观山顶有双石鱼相传风雨化去其胁有泉掬
以颒面能明目
钟贾山在千山东一水左限沈经塘与卢山对峙相
传以钟贾二姓居此得名又名中介山以介在九峰
间也
卢山在沈经塘疑亦以卢姓得名
柘山在金山县柘湖中湖已涸山在平陆生柘树
因名乡人祠三姑之神于此
卷十二 第 34b 页 WYG0507-0424d.png
秦山在金山县张堰镇西俗谓秦皇曾登此望海
故又称秦望山山之阳有仙人洞
查山在金山县张堰南稍东去秦山十馀里旧名
遮山钱衮定为查据集仙外传云查玉成炼丹海
上小山中今山临海上有浴丹井而乡名又曰仙
山其当为查无疑也
金山在金山县海水中旧志云去府九十里周康
王尝于此筑城其北即古之海盐县后沦于水山
卷十二 第 35a 页 WYG0507-0425a.png
有平坡可坐其北有寒穴泉明初设卫于华亭以
金山为名又小金山亦在海中元杨维贞云淞之
南有大金小金出没于云海之中者是也又金山
东有许山西有浮山胜山又有竹屿山达岸山苏
山羊山西北距金山卫七八十里皆在海中而羊
山为尤大
淀山在青浦县旧通志云在薛淀湖中山形四出
如鳌上建浮图下有龙洞云通太湖山屹立湖中
卷十二 第 35b 页 WYG0507-0425b.png
今山在平田去湖益远向有十景俱废陈志云又
西北一小山山皆石骨名箕山
细林山在青浦县旧名神山唐天宝间易名细林
元时仙人彭素云宅此昔有神鼍仙馆四字笔法
奇异或云吕纯阳书明钱溥有细林八景诗甘白
泉在东麓梁简文帝细林山铭
卷十二 第 36a 页 WYG0507-0425c.png
佘山在福泉县旧传有佘姓者养道于此故名按
吴兴志亦有佘山上有东汉佘将军庙好事者遂
指此为东佘云其高与干山等东西二峰延亘数
里招提兰若隐见其中望之秾郁深秀明陈继儒
施绍莘隐此土宜茶有泉名洗心甚清冽产笋香
卷十二 第 36b 页 WYG0507-0425d.png
如兰康熙五十八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
赐御书兰笋山三字额悬于宣妙寺
薛山在福泉县佘山东中限一水吴地记云昔薛
道约居此因名尝掘地得石志曰玉屏山形亦肖
故又称玉屏山下有罗池产藕甚佳今池已竭
凤凰山在福泉县图经云山之镇曰凤凰以其据
九峰之首延颈舒翼宛若凤翥故名东枕通波西
卷十二 第 37a 页 WYG0507-0426a.png
连玉屏修峻特起群山拱揖左有青壁高数十仞
势如削成其上多虬松古藤
厍公山在福泉县凤凰山南昔有厍公隐此得名
陈志云土宜盆盎可栽兰竹
陆宝山在福泉县本陆氏家山界凤凰玉屏之间
向列九峰之一后以取土夷为平陆
簳山在福泉县凤凰山北顾会浦东距府三十六
里上海之境自此始嘉禾志作竹簳俗呼北簳又
卷十二 第 37b 页 WYG0507-0426b.png
讹为北干以南有干山也旧云土宜美箭故名或
传产铁今皆无山有玉宝泉甚清洌有雨华洞宋
张头陀隐居于此今塞
福泉山在福泉县簳山北以有美泉得称山下皆
黄土青浦分县为福泉以此名
大海环府之东南二境淞江与黄浦会而入焉其
会处曰跄口其南与绍兴宁波相望耆老云深夜
籁寂时越中鸡犬之声相闻今天日晴明南岸诸
卷十二 第 38a 页 WYG0507-0426c.png
山皆历历可指自金山东过胜山为南洋又东至
洋山又东南为南大洋北至高家嘴为苏州洋又
东为东大洋宋元间诸番贡道皆由青龙市舶司
今于上海设海关
松江在府北七十四里上海县界府因以名一名
吴淞江亦曰松陵江其源出太湖自吴江长桥东
流至尹山北流至甫里东北流至淀山北合赵屯
浦东合大盈浦又东合顾会浦崧子浦盘龙浦凡
卷十二 第 38b 页 WYG0507-0426d.png
五大浦至宋家桥东南流与黄浦会而入海将入
海别为沪渎在上海县北十里上有城垒宋叶
清臣松江赋
卷十二 第 39a 页 WYG0507-0427a.png
卷十二 第 39b 页 WYG0507-0427b.png
国朝任辰旦吴淞江赋并序
卷十二 第 40a 页 WYG0507-0427c.png
卷十二 第 40b 页 WYG0507-0427d.png
青龙江在福泉县东北吴志云孙权造青龙战舰
于此故名昔通沪渎入海浩瀚无涯韩世忠曾驻
军于此其上为巨镇置市舶司其佳丽拟于杭州
元以后江既阻隘镇亦遂废明嘉靖间建青浦县
于故址之西后徙今犹称旧青浦
日月河在府城中普照寺南古谶云日月河通出
状元河久湮塞明代成化间知府樊莹浚之钱福
果状元及第后复淤万历间知府许维新又浚之
卷十二 第 41a 页 WYG0507-0428a.png
张以诚状元及第
仓河在普照寺后明代军储北仓在其阳故名西
南通丰乐桥东北通波塘与邱家湾水合
玉带河横贯府学中如带故名其源自仙鹤西北
行转而东与集仙门水合
运盐河在金山县自城北流至张泾桥与城河接
长六十三里凡西南诸水皆由之以入于浦按府
别有运盐河在青村西又东运盐河在亭林南
卷十二 第 41b 页 WYG0507-0428b.png
旧西湖在府西本名瑁湖因陆子璋养鱼池故名
相传葛稚川尝炼丹其上故湖中尝有五色泉郡
人见之必擢高第王安国梅询许尚俱有题咏后
跨一石梁其上即所谓瑁湖桥
柘湖在金山县运盐河见古迹
莺窦湖在上海县西南五十五里周五里旧有邢
窦二姓居此故名今已淤塞讹为樱桃汇一作莺
脰湖
卷十二 第 42a 页 WYG0507-0428c.png
薛淀湖在青浦县一名淀山湖以中有淀山也其
源自长洲白蚬江经急水港而来周围几二百里
实古来钟水之地北由赵屯浦东由大盈浦入于
松江东南由烂路港以入三泖
莲湖在青浦县境东通淀山西通金泽塘
三泖在金山县太史公云泖之为言茂也晋陆机
对武帝云三泖水冬温夏凉有上中下三名又曰
圆泖大泖长泖又谷水一名华亭谷吴地记谓陆
卷十二 第 42b 页 WYG0507-0428d.png
氏世居于此故名机诗所谓髣髴谷水阳者是也
其西南受浙西诸水西北受淀湖诸水由华亭界
入于黄浦论者以为即三泖故谷水又一名谷泖
云
横泖在福泉县自北曹港分支经唐行镇绝大盈
浦东流为东横泖为横塘入盘龙浦
南跄浦在上海县东北三十六里其支流为东沟
浦西沟浦
卷十二 第 43a 页 WYG0507-0429a.png
都台浦在上海县咸塘东故曹家沟也明天顺中
巡抚都御史崔恭所浚上有行台因名
黄浦在南汇县西六十里战国时楚黄歇所凿土
人因称为黄浦一称春申浦其首曰潢潦泾上源
为黄桥斜塘为三泖为淀湖为急水港为白蚬江
其下流经奉贤南汇上海之境而北会吴淞江入
海名上海浦此水视淞娄二江为大故论者以为
即古之东江云海潮一日二至从浦出入详见水
卷十二 第 43b 页 WYG0507-0429b.png
利
赵屯浦在福泉县淀山湖北旧直受湖水泻于松
江其阔至五十丈通江五大浦之一也今自北曹
港分支北流愈北愈隘浦口束以石梁仅通舟楫
而已
大盈浦在福泉县淀山湖东起自南曹港口北与
北曹港合过青龙江又过白鹤汇入于松江
顾会浦在福泉县大盈之东其上源曰通波塘出
卷十二 第 44a 页 WYG0507-0429c.png
府城北流为祥泽塘遂别为崧子浦至上海县界
合青龙江入于松江自青龙江既微而其流遂入
于泖盘龙浦亦然
崧子浦在福泉县旧名崧塘自顾会浦分流注于
松江
盘龙浦在福泉县崧子浦东其上流曰盘龙塘自
府城东北流入于松江其入江处曰盘龙汇介华
亭昆山之间步其径才十许里而回旋迂缓逾四
卷十二 第 44b 页 WYG0507-0429d.png
十里如龙之盘故名
青村港在奉贤县南桥塘东达于县城
龙泉港在奉贤县招贤泾东
急水港在青浦县西南五十里长二十馀里阔处
至三十丈西接吴江白蚬江乃东江之上流也
南曹港在福泉县即旧咸鱼港自淀湖东南何家
港东流纳龙河水东北为斜沥入北曹港又东北
为大盈浦南接柘泽东为诸家塘
卷十二 第 45a 页 WYG0507-0430a.png
北曹港在福泉县西南与昆山分界西合何家港
三分荡斜沥港诸水东过县城入横泖一支北为
新河入赵屯浦一支入大盈浦自荡而东至西虹
桥皆宏阔迅驶湖水赖以宣泄
白龙潭在府西谷阳门外广可十馀顷相传有龙
蛰其下水深而清可瀹可酿岁旱祷之有应
泗泾自祥泽塘北折而东合盘龙塘又北东为蒲
汇塘元时为水道之要今皆淤浅
卷十二 第 45b 页 WYG0507-0430b.png
奉贤泾在奉贤县洮港东北流入运港华亭分县
为奉贤以此名
招贤泾在奉贤县奉贤泾东
从令泾在奉贤县横沥东
朱泾在金山县承嘉善平湖长泖诸水贯市桥东
流水势湍悍东为横泾又东为荡泾其北流者入
于横潦泾
归泾在金山县胥浦塘北
卷十二 第 46a 页 WYG0507-0430c.png
新泾在福泉县横泺东古名新泾浦南通蒲汇塘
北入松江其支渠甚多
巨漕在奉贤县南桥塘北
范家浜在上海县东即大黄浦明尚书夏原吉所
开
马家浜在上海县南通都台等浦西入吴淞江东
北至界浜与嘉定分界有宝镇堡在焉
张堰在金山县北
卷十二 第 46b 页 WYG0507-0430d.png
江南通志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