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台集-宋-毕仲游卷六

卷六 第 1a 页 WYG1122-005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西台集卷六
            宋 毕仲游 撰
 试策
  召试馆职策
问传曰秦失之强周失之弱昔周公治鲁亲亲而尊尊
至其后世有寖微之忧太公治齐举贤而上功而其末
流亦有争夺之祸夫亲亲而尊尊举贤而上功三代之
卷六 第 1b 页 WYG1122-0058b.png
所共也而齐鲁行之不免于衰乱其故何哉国家承平
百年六圣相授为治不同同归于仁今朝廷欲师仁祖
之忠厚而患百官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媮欲法神考
之励精而恐监司守令不识其意流入于刻夫使忠厚
而不媮励精而不刻亦必有道矣昔汉文宽大长者至
于朝廷之间耻言人过而不闻有怠废不举之病宣帝
综核名实至于文理之士咸精其能而不闻其有督察
过甚之失何修何营可以及此愿深明其所以然之故
卷六 第 2a 页 WYG1122-0058c.png
而条具所当行之事悉著于篇以备采择
臣闻不循于理不合于变不适于用而使之言则行道
之人皆自以为晁董先循于理次合于变卒适于用而
使之言则虽晁董有所不能尽故论无美恶惟变之合
言无得失惟用之适言至于用而止矣自嘉祐以来天
下之士常患乎科举之累而尤以诗赋为无用故废去
偶俪破碎之乱而进以通经义理之学庶几乎有用而
十数年之间缀文之士号为通经者偶俪破碎反甚于
卷六 第 2b 页 WYG1122-0058d.png
诗赋至合天下为一体如适莽苍之野而观蓬蔂之多
第见同色耳孰能形小大美恶于其间哉诗赋则曼词
以自售经义则曲论而求通取士之法虽分而科举之
累如一无他故也上之人道之不善尔今朝廷复修三
馆之制使公卿大臣荐延天下之士因试以言既不取
诗赋之曼词又不为经义之曲论而策之以仁祖神考
齐鲁文宣之治者似欲闻有用之言则承学者讵敢以
无用为说虽策之者未必真取其有用要之非昔时之
卷六 第 3a 页 WYG1122-0059a.png
诗赋今日之经义则自当不为无用之说尔周公治鲁
尊尊而亲亲岂不知举贤而上功太公治齐举贤而上
功岂无尊亲之道使鲁不举贤而上功齐无尊亲之道
则齐鲁岂可以为国盖尊尊而亲亲近乎周之弱而道
无弱也举贤而上功近乎秦之强而道无强也鲁久而
偏于弱齐久而偏于强后世从其偏而失之如齐鲁之
后知其偏之所在以齐之所偏者治鲁以鲁之所偏者
治齐各举其偏者救之则鲁不至于衰齐不至于夺非
卷六 第 3b 页 WYG1122-0059b.png
谓尊尊亲亲举贤上功为召衰夺之端也昔仁宗皇帝
之治天下也优礼大臣而听用御史諌官之言盖大臣
者天子之辅也不优为之礼则无以励其节尽其心而
听用御史諌官之言所以存天下之公议而禁制大臣
使不得自放之术故大臣起居进见未尝不恭己而待
之若将久于其位而不可动及御史諌官一有论列则
十言之中行其七八虽故老大臣必正其罪以是而去
位者盖可数矣故治平以前大臣平日足以致君臣之
卷六 第 4a 页 WYG1122-0059c.png
欢礼貌之隆而私门奸利则破胆而不敢为至于神宗
皇帝承久安之运因累圣之业欲兴利除害富国强兵
而服四夷凡可以兴利除害富国强兵服四夷之事者
无不举凡人可以行其富贵者用之无不至且孝宗庙
仁九族隆儒重道常有以自励也老臣旧德谏说虽切
而不忘尊奖严惮之心终为天下之用则仁宗之道本
无心于使之媮神考之世末尝欲其刻也然师仁祖则
有媮之防法神考则有刻之虑者以风俗出于观望之
卷六 第 4b 页 WYG1122-0059d.png
致尔故有言某事之利民者上不知其利而使视之视
之者必为观望曰是欲我言利也则言其利不言其害
上不知其害而行之故朝廷以为利者天下以为害有
言某事之害民者上不知其害而使视之视之者必又
为观望曰是欲我言害也则言其害不言其利上不知
其利而去之故朝廷以为害者天下以为利推本而言
岂朝廷之所望于下哉且天下之士固有赞青苗誉免
役歌市易颂盐法至于今日闺门之内道路之间皆以
卷六 第 5a 页 WYG1122-0060a.png
为青苗为可除免役为可罢市易为可改盐法为可废
至于其他新法无不言可更者是岂真知其不善而可
更哉亦出于观望而已盖今日之言不善有前日以为
善而欲奉行之人也则朝廷明日欲复新法彼又将言
青苗可举免役可行市易可置盐法可作至于其他新
法无不言可为者也由观望之心成观望之俗故师仁
祖则事或至于媮法神考则虑或入于刻盖皆不在媮
刻之间而观望使之然也今如取夫守道固穷不为观
卷六 第 5b 页 WYG1122-0060b.png
望众人之所共知者尊用而亦取夫背公向私专事观
望众人所共知者退免使天下晓然知观望之无所用
也则师仁祖而不至于媮法神考而不流于刻而忠厚
励精孝文孝宣之治可以兼举矣昔秦人之为俗也贱
仁义尚诈力尊法令禁儒学勇者威怯壮者凌弱天下
耗乱而孝文之时去秦未远元元之民出于涂炭故镇
之以厚养之以宽吴王不朝则因赐几杖张武受赂发
觉而赏以金钱啬夫喋喋利口则以释之谏而不用其
卷六 第 6a 页 WYG1122-0060c.png
宽至矣而终无怠废不举者以秦在其前也及孝昭之
时霍光为政虽承师旅衰耗之后与民休息而不学无
术因权用势居以不逊之道在廷之臣有忤意而诛者
便辟而生者是以孝宣于闾里知民事之艰难光薨之
后五日一听政拜刺史守相必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
考察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所以然其勤至矣
而无督察过甚之失者以乘霍光之后也然则赦吴王
赏张武弃啬夫似宽矣而孝文之事本不至于弛拜刺
卷六 第 6b 页 WYG1122-0060d.png
史守相必亲见问考其名实似勤矣而孝宣之事本不
至于察则文无怠废之风宣无督察之失者亦良有道
今国家上不承嬴政之苛下无霍光之弊则周公之所
治鲁太公之所治齐举夫仁祖之忠厚神考之励精惟
其所择而当其行事则去观望之俗而已矣夫前古之
君有难与为治者以任用亲党女谒公行游宴弋猎不
恤国事赋敛无艺使民困穷深严自居下情隔塞有一
于此则难与为治矣盖亲党女谒游猎赋敛隔塞者人
卷六 第 7a 页 WYG1122-0061a.png
君之私也小人探君之私而道之于邪既以趋于私邪则
公卿大臣虽欲开正言陈正道如陈梦中之语告天外之
事泊然不以经意虽欲为治从何而入哉所以难也而国
家自祖宗以来宗室戚里未尝用事而赐予有节则无亲
党之嫌主上明圣未亲后妃之议则无女谒之患苑囿鹰
犬未有所幸则无游猎之虞罢贡献蠲逋欠则无赋敛之
弊听政之始即诏天下实封言事惟恐下情之不通则无
隔塞之忧凡前古之难者顾皆易矣而所难者则在于观
卷六 第 7b 页 WYG1122-0061b.png
望之俗未衰尔盖为治而观望则流入于淫苟无观望则
齐鲁文宣仁祖神考之治惟所行之皆可以成功苟有观
望则不失于媮必失于刻万事之是非何可备言谨对
 策问
  治法
自三代之亡嬴秦变古天下号为难治欲兴礼乐则自
嫌以为迂阔而无其实欲宣教化则自疑以为执滞而
无其道欲厚风俗则自以为诞能言而不能行自汉以
卷六 第 8a 页 WYG1122-0061c.png
来守文之君当途之臣其相与施政以成一代之典不
过簿书狱讼兵食而已则天下之政治何足道哉盖簿
书者古有之矣而礼乐为之先讼狱者古有之矣而教
化为之实兵食者古有之矣而风俗为之本今天子绍
千岁之统垂万世之法其丁宁训告所以兴举建立者
未尝不以三代为言如秦汉者不道也则礼乐固将兴
教化固将行风俗固将厚然兴之必有兴之之人行之
必有行之之实厚之必有厚之之辅簿书狱讼兵食者
卷六 第 8b 页 WYG1122-0061d.png
可捐之有司而不问也诸君试言其礼乐之所以兴教
化之所以行风俗之所以厚若夫簿书狱讼兵食则有
司存
  文体(原注熙宁中兖州类试中选者解头晁补之/晁端礼晁端智晁损之李昭玘李格非李罕)
问尧舜三代之文吾夫子之所论次者虽异乎诸子之
书而诸子之书犹有三代之遗风盖自离骚作三代之
文始变矣迄今千数百年之间缀文之士当途之人以
文章为己任者甚众而三代之文卒不复者呜呼何古
卷六 第 9a 页 WYG1122-0062a.png
之易变而难复也昔司马迁著书自以继夫子之绪业
而今观迁书殆非夫子之继班固著书尝诋迁之病及
固书成益非迁书之比范蔚宗著书尝议固之罪及蔚
宗书成又非固之偶其后文词丽而古风远虽有好学
之士欲拟方三代而相承数世终非前人之作今试问
诸君古风易变而难复者何谓司马班范如兄弟之游
而文力大小若父子尊卑之辽远者何说其好学之士
欲上拟三代而卒不及前人者何故今天子新法度明
卷六 第 9b 页 WYG1122-0062b.png
礼乐釐正百官祖尚经术一皆仿乎三代欲乘时而革
天下之文风复之于古使无不及前人之叹当必有其
道矣诸君从事于文匪朝伊夕其缕悉言之毋忽
  史学
问文者载道之器而史者载文之职盖古之文也正今
之文也浮自三代而下司马迁父子采周秦汉楚之遗
书作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则后世遂不能加焉然迁
亦终身然后成名世之为史者其忠实材识固不预史
卷六 第 10a 页 WYG1122-0062c.png
官之职秪为贵人待次迁徙之地故虽有圣君贤臣规
模法则流风善政不能慨然发明以动人之耳目而遗
于万世之下则有识之士尝废书而叹息者也今天子
励精在上取士之政拨去声病无益之书而进通经朴
茂之士则文章之风几欲复古矣而于史犹未暇焉如
欲迹三代之遗意用司马迁之品法设立史学而求材
识忠实有文之士以授其职且不为贵人待次迁徙之
地则官名之未正人材之难久若何而可三代之遗意
卷六 第 10b 页 WYG1122-0062d.png
马迁之良法若何而是诸君宜观未行之理博取已有
之说以著于篇亦今之务也
 论
  天下有常胜之道论
人生而有是非不知是非之正则心欲是而常蒙其非
人生而有利害不知利害之正则心欲利而常蒙其害
事与情反迹与愿违终身由之而不悟者天下皆是也
舜大圣人也舍己从人乐取诸人以为善禹大圣人也
卷六 第 11a 页 WYG1122-0063a.png
卑宫室恶衣服闻善言则拜下至成汤文武周公仲尼
之圣所以有天下名后世者亦得其正而已尔故列禦
寇曰天下有常胜之道有常不胜之道有常胜之道曰弱
常不胜之道曰强夫强所以为胜也而反不胜弱所以
为不胜也而反胜则天下能胜人者寡矣盖试尝论之
君臣之相际父子之相亲夫妇之相成朋友之相信凡
所以交于事而委曲纤悉者皆有理在焉而昧者以气
使之气发于外故似强理潜于密故似弱矜颜色盛容
卷六 第 11b 页 WYG1122-0063b.png
貌厉言语而疾瞻顾曰天下莫吾若者是气也而无主
于利害无主于是非故似强而反弱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而歉然常以下人者是理也而
利害由此而决是非由此而正故似弱而反强强者常
胜弱者常不胜故书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
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不矜不伐者弱也而天下莫
与汝争者强也庄周亦曰同乎已则为是异乎已则为
非者其意欲出乎人也夫以出乎人为心者何尝出乎
卷六 第 12a 页 WYG1122-0063c.png
人哉则强弱之辨可见矣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葵邱之会振而矜之叛者九国则气之为害不特小人
盖君子亦有之气胜理则名强而实弱理胜气则名弱
而实强以气掩理则纯不胜以理掩气则纯胜其道然
也或曰孟子养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
塞乎天地之间而子以气为弱而不胜可乎曰所谓浩
然之气者配道与义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而
矜颜色盛容貌厉言语疾瞻顾而谓天下莫我若者私
卷六 第 12b 页 WYG1122-0063d.png
气也离道与义而惟以胜人为心亦安得而不弱哉
  礼禁论
治一乡必有治一乡之具治一国必有治一国之具治
天下必有治天下之具具者非若簠簋俎豆尊勺鼎鼐
可陈于前也由是而治者谓之具听断狱讼簿书期会
所以治一乡也守法令拊循其民以承事天子所以治
一国也明制度不得相逾越贫富贵贱各安其分而易
足所以治天下也以大治小则小有所不能容故孔子
卷六 第 13a 页 WYG1122-0064a.png
之武城闻弦歌之音而笑以小治大则大有所不能治
故孟子不学诸侯之礼而言其略三代而下不知治具
之有小大以簿书法令治乡国之具而治天下是以天
下终不能大治昔孝文之时贾谊谓大臣不报期会之
间为大故至于流俗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为可太
息孝宣时王吉亦言公乡未有建万世之长策举明主
于三代之隆而上下僭差人人自制是以诈伪萌生刑
罚亡极而孝文孝宣卒莫能用所以然者治大者其效
卷六 第 13b 页 WYG1122-0064b.png
缓而远治小者其效速而近人君有治天下之心而求
近效以语礼俗制度禁防之事则指以为迂阔而见簿
书法令听断狱讼则以为治天下如是而足虽有唐太
宗之贤与房魏论周礼语未卒而有画虎之疑又况不
及太宗者则天下之不大治凡皆以小治大而无其具
故尔今国家传序相习百有馀年方内无事几于至平
殆非汉唐之比而礼俗制度禁防之不立反甚于汉唐
田宅奴婢车马服用恣民之所自为而莫有限乐汉唐
卷六 第 14a 页 WYG1122-0064c.png
之小具不思三代之大治岂非以上下相安风俗已成
而难于惊动耶是亦未知讲尔昔楚王患其国之庳车
欲下令使高之孙叔敖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请教里
人高其梱乘车者皆君子不能数下则车自高矣从之
半岁而楚国无庳车盖国家立事好为法令而以深罚
重赏随之法令既繁而罚深赏重无以措其手足是以
民惊动而事不立今如仿庳车之意定为田宅奴婢车
马服用之等级在上者躬行以化之简其法令平其赏
卷六 第 14b 页 WYG1122-0064d.png
罚有不从者第禁勿使仕宧庶人则重租赋以困辱之
久以岁月无求近效则三代治天下之具将复立于今
日度越汉唐而颂声兴然则禁勿使仕宦重租赋以困
辱而终不为深罚重赏者亦今日治天下之梱耳何患
乎惊动与
 序
  褒贤集序
即君子之名而议之善足成名可也而名之所以成盖
卷六 第 15a 页 WYG1122-0065a.png
有大乎其名者庖丁之解牛轮扁之斲轮皆志乎道而
进乎技使二人者惟鼓刀椎凿之知则岂足以成后世
之名乎自嘉祐以来天下称故常山宋公善为文章通
典礼博物洽闻有长者之行士大夫怪公得名之多而
不知公之所以成名者犹大乎其名也公在仁宗英宗
之朝天下多以论事诋大臣进者而公惟乐善好学居
官治民而已与人交虽更数十年有初见之敬其从诸
老先生之游歉然自下如恐伤之而荆公当轴天下士
卷六 第 15b 页 WYG1122-0065b.png
大夫往往专颂行事誉下风而公乃慷慨议论引大体
明是非至可进而退以自见虽古节士无以加诸盖知
刚柔语默而深于道岂特善文章通典礼博物洽闻称
长者而已乎其后介甫引疾天子始以公为龙图阁直
学士继以为太史数召见访问且大用之而公已病矣
及其亡也神宗皇帝临朝叹息公卿大夫皆失声相吊
而交游故人或哭之恸而自绝则公所以成名有大乎
名者可见于此昔晋郗超之丧贵贱为诔者四十人当
卷六 第 16a 页 WYG1122-0065c.png
世以为宠而公之丧赠官诏葬皆不用常典中外之士
不敢私诔而见于官挽者六十有三人故公之子庆曾
既除丧乃集录赠告丰碑铭志行状祭文合于哀挽得
一百九十五篇摘告申之文命曰褒贤而属仲游为序
仲游欲为序未成会今天子即位熙宁之旧人以次登
用皆至公卿而怀私阻威峭深安忍之吏亦稍稍引去
欲得如公者以寄纪纲厚风俗陪辅天子之治而公亡
已八年矣每一思之舐笔且下而流涕中止者数四使
卷六 第 16b 页 WYG1122-0065d.png
亡而可作则天下所赖公者岂其微乎乃略载公出处
大致𫐠所以成名者诏其子孙使无坠褒贤之业元祐
元年八月晦日朝奉郎新行军器监丞骑都尉代郡毕
某序
 记
  庆州平沟接城记
庆阳之在西州初非名城也宝元康定之间元昊寇边
朝廷岁用兵始作陜西道建置四帅其一开府于庆之
卷六 第 17a 页 WYG1122-0066a.png
阳守以贵臣缮修增饰始为名城元丰辛酉仲游从军
方渠过庆阳见其城高十仞广五六里周回逶迤而下
者数重背高面深跨山趾而守之其坚如此而州之北
偏有大沟焉断城之东西城缺不属问其名则曰鹅池
问其所从来则曰不知纪年之多少以目度之长几百
步广几七十步深十丈有畸俯而视之窅然以沟之未
平城之未合虽庆甚坚而常人徼幸万一不戒之虞且
不得为完城是可恨也其年从军至灵武还复留庆阳
卷六 第 17b 页 WYG1122-0066b.png
登城览观与三二友者叹息沟之未平城之未合虽非
已事而心以为病元祐元年八月宝文阁待制延帅范
公德孺继其父兄守庆阳惟父兄世有功于庆庆人乐
之而羌人慑伏故德孺五年不得代德孺亦以其父兄
庆人之故不求代留庆五年如一日也才至则有意平
沟接城以足父兄之事会夏人有罪兵未解岁发民数
千防秋因其无所事迭为番休俾运东山之土实于沟
中而筑之人以为戏而公五年不徙沟遂平治州廨之
卷六 第 18a 页 WYG1122-0066c.png
后至沟才五尺及沟平尽城之北数百步乃傅合其城
经度其东为大堂而艺其西以为圃堂未成以户部侍
郎召还京师持材与工遗今帅直龙图阁章公质夫成
之堂成大作乐置酒乐于其上仲游居郑闻而壮之乃
为诗三章以遗庆人其诗曰匪穿而池窅且巇不棘不
求陆而逶迤庆人之所宜匪析而缺呀且豁不棘不求
崇墉嵽嵲庆人之所悦既囿其中又辟其旁有闶其闼
有翼其堂可谋可燕可饔可觞子孙之不忘诗既成遂
卷六 第 18b 页 WYG1122-0066d.png
以遗庆人虽未得坐其堂上酌旨酒荫嘉木与宾崩徜
徉而自适然犹记昔日览观之所病想像而乐之客谓
仲游曰平沟接城则固云美矣吾子之所言得无少多
乎曰是客末烛仲游之所志也昔陶士行综理微密下
及竹头木屑之细而能扶危定倾禦患折难为晋之宗
臣谢幼度得人于履屐之间而识者知其能摧苻坚百
万之众盖事有言近而见远论指而知归者理固然也
今范氏父子兄弟世为庆阳所以幸庆人者甚厚其功
卷六 第 19a 页 WYG1122-0067a.png
名气节刻金石传史官讽诵于天下士大夫之口有年
矣至平沟接城则岂特无不戒之虞以累来者固将见
逃遁之寇交臂屈膝请事于塞下画地而守之长无犬
吠之惊则仲游之言非敢故为侈然也既与客道其语
因并载其所作以重遗庆人而属二公元祐七年六月
十三日左朝奉郎集贤校理毕仲游记
  重修信阳军门记
申古之成国也昔夏封姜姓之后于申至周宣王时以
卷六 第 19b 页 WYG1122-0067b.png
功为侯伯其诗曰亹亹申伯王缵之事又曰不显申伯
王之元舅文武是宪则申尝有人矣春秋楚子围初得
诸侯亦会宋郑蔡之君于申而大夫巫臣之邑在焉故
号曰申公魏隋之间名臣间起及唐置节度合于光蔡
有晋公之烈岂陋邦也哉宋兴刬平僭伪虽名都大城
称号权制略与唐等而轻重之实固已不同其诸郡县
多减于唐旧而方内晏然无兵革之患兴于礼义故申
尝为王封而秪以军垒治民此祖宗规模之备太平之
卷六 第 20a 页 WYG1122-0067c.png
功非以为陋邦易之也而兵屯数百垒垣隳顿台门不
治者四十有九年申之父老尊其俗而闻于礼者益厌
之久矣盖尝治之既得请于朝而终未遑也岂有所待
哉元丰元年八月直龙图阁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知庆
州范公以邢部郎中谪义阳实申之故治尝任台阁缀
侍从为天子谏臣出使陜蜀牧大邦总领边吏号为贤
师其谪申也士人不以为公戚知公能安之者待公素
厚也公至之岁盗贼销狱讼息年榖屡登官无留事乃
卷六 第 20b 页 WYG1122-0067d.png
延问父老讲俗之所阙知夫兵屯壁垒门户之不可以
不保民也乃曰何哉岂狭申为不足治耶将爱其力而
讳之也吾而不思奈父老何乃言城坏矣宜便筑如制
而稍益旧屯之兵既上其事因嗣前议正大门而新之
以为之兆门度高二丈有奇其下广四寻上杀下之半
为工万有一千夏四月门成公属其徒周视而飨之申
民大悦县令毕某进曰政无作亦无止也循理而动则
作斯可矣顾义而止则止斯可矣事适于可而作与止
卷六 第 21a 页 WYG1122-0068a.png
不预其间此之谓善政夫申故荆有也南走云梦北属
淮蔡横带三关之险上下数百里旷无异州而水渚山
碛萑苇林丛坡谷之阻鲜平地焉非教化之久德泽之
盛则奸人盗贼之所保也而屯兵单少四垣圮仆关门
域雉之设不为固禦父老病矣而犹不知作以患于人
殆非所谓适可而名善政者也今公计风俗之便同父
老之忧增屯改筑作门以为之兆既忘申之狭而亦忘
夫昔之论大事图大功也非尊礼乐道爱民而不倦者
卷六 第 21b 页 WYG1122-0068b.png
能若是乎然则岂特奸人盗贼之备而申父老子孙之
幸耶祖宗之规模可以振朝廷之德泽可以广而思昔
申伯之风为可复矣此申民祷祠而求者也可不书乎
于是乎书元丰三年五月十六日文林郎罗山县令代
郡毕某记
  代范忠宣撰通慧禅院移经藏记
曩余通守安陆尝行诸山中间游释素垂之寺殿堂门
庑皆称而所谓经藏者独介于堂之北偏侧陋非地也
卷六 第 22a 页 WYG1122-0068c.png
后十有一年余谪义阳素闻之自山中来持唐御史颖
之文而谒余曰此经藏颂也夫子尝悯夫藏之非其地
今似得其地矣欲识之夫子岂有意乎余曰素而所谓
得地者何如曰募钱八十万工七千自治平丙午距熙
宁辛亥凡六岁不倦而后辞乎侧陋之地占西隅之高
明使行者仰居者诵而有助于教焉余日素而可谓善
士矣吾闻西方之学以气为缘以身为垢以事为障以
境为碍以不动止为性以无所失得为道则虽精深妙
卷六 第 22b 页 WYG1122-0068d.png
密无以寄其言焉寄一言即以异于道而其书乃至乎
五千四十八卷者岂非缘垢障碍借此为證而性与道
由此见乎意者见道与性而返无事于书也则虽五千
四十八卷犹无言矣不然何道之省书之多也天下既
有其书矣素独得不有乎天下既有其书而藏之矣素
独得不藏乎藏之而同乎道合乎性也吾不知藏之而
异乎道离乎性也吾不知同异离合吾无所容其心则
与天下而藏之者将真为道乎而又况辞侧陋之地占
卷六 第 23a 页 WYG1122-0069a.png
西隅之高明使行者仰居者诵而有助于教耶素而可
谓善士矣元丰二年五月十九日记
  代仲兄舍人撰赐诗记
元丰四年五月高丽国王微上言臣蒙陛下休德世为
东方之臣僻在海外未尝睹中国礼仪之盛愿朝京师
伏大廷望天子之威颜而属有犬马之病不能胜衣谨
遣陪臣礼部尚书子威吏部侍郎思齐朝贡方物而臣
仲衍实预典客越明年上元以故事张灯于宣德门上
卷六 第 23b 页 WYG1122-0069b.png
亲临观焉因赐子威等燕于东阙下臣窃惟陛下即位
崇仁义正经术新制度明礼乐方内之民咸获嘉福而
大化流行声教四溢虽辽绝荒忽殊封异境之人亦扶
服募义愿为臣妾故高句骊介东海万里之外非有诏
令号召而称藩国受正朔输方物献乐舞七年之间三
集京师况属游观广览威仪文物万象之会而臣得与
其国贡使醉饱陛下之圣德区区之忠无以自列故辄
为诗属其使人以歌诵太平之万一而陛下不以其固
卷六 第 24a 页 WYG1122-0069c.png
陋谫薄加赐诛谴乃即燕閒指顾之顷俯为篇章遣中
使瑗赐臣以宠灵臣之私室非臣愚戆所能当也臣闻
汉神爵五凤之间名为治安而蜀人王褒作中和乐职
宣布之诗何武歌于太学下转而上闻宣帝虽以为盛
德之事而褒待诏神武赐帛而已今陛下恢廓祖业垂
万世之策宪章修明道德纯备则非神爵五凤治安之
所能比顾臣朴学反无褒等之才以继中和乐职宣布
之文采而陛下之诗粲然与帝作之歌南风之辞同为
卷六 第 24b 页 WYG1122-0069d.png
法言恊之以律吕被之于金石则可治中国来远人继
和六乐釐三神其声音之所动荡天地之所右飨将见
夫景星甘露嘉天神物之瑞复效于今日盖朝廷之盛
节人臣之异遇非如大风鸿鹄之歌因慷慨眷念苟作
而已者也然则臣之蒙被方之待诏赐帛相万而不訾
虽麋捐四体乾竭髓脑不足以论报岂惟臣不肖之一
身自先臣士安而下实宠嘉之后世欲观陛下治中国
来远人之要者必自此诗始故臣刻之石使子子孙孙
卷六 第 25a 页 WYG1122-0070a.png
不敢忘且以示后世无穷之法元丰五年正月日朝奉
郎试中书舍人详定官制上骑教尉赐紫金鱼袋臣毕
仲衍记
  代欧阳考功撰西阳宫记
庐陵永丰沙溪有彭道士者名世昌其居则唐西阳宫
也或曰非唐西阳宫也而世昌于其宫旁得古钟一乃
唐西阳之钟乡人始信之而吾家邱墓适在西阳之北
曩吾先君既归葬韩国太夫人因使世昌守之奏复其
卷六 第 25b 页 WYG1122-0070b.png
宫额曰西阳及居二府又请间岁度道士一人距今三
十年宫之门堂庑舍井廪庖湢皆备而殿则阙焉吾以
邱墓之寄于宫也亦甚阙之而沙溪邹氏独能持钱三
百万以成其殿因大治宫外之道分田以给之盖释老
之徒交行于天下天下为释氏者多而学老子者少天
下太平人物蕃滋而财不足中民之家仅守于衣食而
高门大姓亦谨事盖藏希能出力以徵二家之福虽释
氏之塔庙既更岁月之久水火之变则必假公上之力
卷六 第 26a 页 WYG1122-0070c.png
王侯之重与二三尊宿者以名动之然后仅能完也如
道家之宫非祖宗之建立与州县之所领而不可废则
能完者或寡矣今是人也不以世之所多少而皆用力
焉其果无所阿耶富家大姓方谨事于盖藏而是人也
如恐其财之不出其果无所爱耶使是人也纯以祸福
为志则吾西阳之所赖者将有所不暇而清净寡欲庶
几无疾病延年久视则行道之人皆有是心焉吾既嘉
世昌之志有成而邹氏之子能成之也故乡之父老属
卷六 第 26b 页 WYG1122-0070d.png
予为记予不敢辞因以吾所见闻与事之本始告其父
老使知之邹氏之子名曰宣元祐元年六月十八日朝
奉郎尚书考功员外郎庐陵欧阳某记
 传
  欧阳叔弼传
昔司马谈为太史其子迁继之而司马氏书行于世司
徒掾班彪著汉史不成其子固继之而前汉书行于世
中垒校尉刘向博物洽闻善文章其子歆继之而向歆
卷六 第 27a 页 WYG1122-0071a.png
父子之书亦传而不朽自汉魏以来父子之文显者多
矣至于名天下而传后世则未有如三家之盛也本朝
庐陵欧阳文忠公起于天圣明道之间主天下文章之
盟者三十年当时言文章者至欧阳文忠公然后以为
极而不可加谓之文师而位居三府身辅三朝有大功
于社稷而其子叔弼甫复以文学登第能世其家为人
广览强记博通经籍史氏诸子百家之言文忠公之文
须人代者多出叔弼甫之手而东坡苏子瞻在翰林亦
卷六 第 27b 页 WYG1122-0071b.png
多以内表章属叔弼甫代之人莫能辨尝称曰文不可
以不学古而后为也要能以古人语而道己意则可与
言文矣文忠公薨后叔甫代为遗表神宗皇帝见而爱
之意文忠公自作其表传于天下天下之人亦以为文
忠公自作也使在金马玉堂应制代言为词臣当复有
文章行天下庶几谈迁彪固向歆三家之盛而老死不
能用以一朝请大夫终于颍上然叔弼甫在则文忠公
之遗风犹有存者叔弼甫亡则文忠公之遗风益远焉
卷六 第 28a 页 WYG1122-0071c.png
今叔弼甫亡矣是可哀己是可恨己叔弼甫字也名棐
其先庐陵永丰人也初以文忠公荫守秘书省正字年
十二三文忠公意已贤之尝著鸣蝉赋叔弼甫犹侍不
去文忠公曰儿异时必能为吾此赋矣因书以遗之及
稍长文忠公益器其为人尝书以教叔弼甫曰孺子记
之藏精于晦则明养神以静则安晦所以蓄用静所以
应物善蓄者不竭善应者无穷虽学则可至然性近者
得之易也孺子记之及举进士中乙科文忠公在位而
卷六 第 28b 页 WYG1122-0071d.png
老叔弼甫不言出仕文忠公强之及调陈州节度推官
亦竟不之任也及文忠公薨终丧始以大理寺丞为审
官东院主簿入官制局为检详官同知大宗正丞事三
迁为朝奉郎守太常博士尚书主客员外郎改考功摄
领吏部侍郎左选是时九品以上注籍左选者数千员
法年二十即仕于州县为吏谓之入仕议者曰此官所
以冗者欤乃建言故事年二十五岁乃试于铨守选三
年然后入仕今官冗请复二十五岁守选之法且使进
卷六 第 29a 页 WYG1122-0072a.png
士特奏名者减其举数以示恩亟与之官而不使仕则
左选清矣叔弼甫曰嘻非朝廷所以议冗官之意也乃
著议曰左选之冗士人之病尔朝廷悯而议之欲利之
尔今加五年使守选是反害之也所谓特奏名者非他
儒生而老于埸屋无成者也悯其无成而老故与微官
使之沾禄而后归令亟与之而不使仕所谓官者乃虚
名尔岂为恩哉是终穷也议者之言遂格哲宗即位为
秘书省著作郎充修实录检讨叔弼甫曰古虽不讳嫌
卷六 第 29b 页 WYG1122-0072b.png
名而今日为官称则不可以不讳也乃辞不就职而更
为集贤校理判登闻鼓院后入省为职方礼部二员外
郎会诏议南北郊祭或曰分祭礼也或曰合祭礼也而
主合祭者方用事诸儒多折而从之叔弼甫独曰分祭
合祭唐志有之矣吾先君子之所论也吾虽欲合议者
而排分祭如违先志何如异礼经何及议皇太妃典礼
哲宗皇帝诏使为差降谓于太皇太后之礼为差降也
而议者以谓诏语所及之事则为差降诏语所不及之
卷六 第 30a 页 WYG1122-0072c.png
事则不为差降大略于母后之礼无差降矣叔弼甫曰
太皇太后与皇太妃位号不同礼亦异数差降之诏何
可违也议者犹持不决叔弼甫曰上诏所谓差降者请
物物而为差降也岂有及不及之事哉议者不能胜叔
弼甫之说遂如诏会章公子厚入相叔弼甫数请外乃
以朝散郎秘阁校理知襄州有魏泰者曾公子宣卫国
夫人之兄也居襄二十年倚子宣之重以传食于汉南
虽为布衣州郡以倅贰之礼接之犹慊不怿多规占公
卷六 第 30b 页 WYG1122-0072d.png
私田园强市买与民争利前后无复谁何者于是以州
门之东偏楼店官废址为天荒而请之上下弥缝为成
书然后示叔弼甫叔弼甫曰孰谓州门之东偏而有天
荒可请乎郤之州官上下更谓叔弼甫曰泰横于汉南
日久未易裁也彼请地而迟与之且不可况终却之乎
叔弼甫曰天荒地野泰请之州门之左以门左之地为
天荒售人非政也惮泰而诬天荒之令非法也泰闻之
怒诉于转运司下其诉于州叔弼甫终持不与泰由是
卷六 第 31a 页 WYG1122-0073a.png
诉叔弼甫于子宣矣襄罢以朝请郎知潞州潞罢乃禠
所帖校理还吏选继降官二等元符三年始复以朝散
郎还朝为尚书吏部郎中迁右司郎中请外遂以朝奉
大夫直秘阁知蔡州蔡地薄赋重而转运司为覆折之
令以多取于民民不堪命会有手诏申敕科折之令禁
其覆折而官吏惮转运司不敢以诏旨从事请于叔弼
甫叔弼甫曰诏旨如是亟行而已矣何请为众曰覆折
虽非令而转运司赖以为经费所从来矣罢之则将以
卷六 第 31b 页 WYG1122-0073b.png
他事中伤州郡不可为也叔弼甫曰州郡之于民诏令
苟有未便犹将请之今天子德意深厚知覆折之病民
手诏止之而惮转运司不行仍覆折以病民获罪于朝
廷州郡岂可为也遂行如诏民持覆折之输至州而还
者半道矣呜呼文忠公以道德文章为三朝天子之辅
学士大夫皆师尊之出文忠之门者得其片言只辞见
于文字为称道已足自负而名天下况于叔弼甫者亲
为其子又文忠公之所贤父子之间非他人亲炙之所
卷六 第 32a 页 WYG1122-0073c.png
可及而竟不得以文章少自见于世故余纪次叔弼甫
在吏部考功礼部时议襄蔡二州政事以见叔弼甫终
不得以文章用而暴于人者乃议论与吏事尔然非好
学守道识大体而又有仁民爱物之心则其议论与行
事孰能尔也叔弼甫常著尧历三卷合朔图一卷历代
年表十卷三十国年纪七卷九朝史略三卷食货策五
卷集古总目二十卷襄录二卷叔弼甫亡后其家集所
自为之文亦二十卷盖虽不表见于当世而犹足以遗
卷六 第 32b 页 WYG1122-0073d.png
后人也叔弼自去蔡后系元祐籍复镌职降官守以宫
庙居颍州里第间游吴中俄出籍乃以两恩当任子孙
者力请于朝三四以官其兄子之子曰先公之长曾孙
不可以无官吾子之子无官可也政和三年卒于颍州
年六十七二子曰愿宣义郎三孙其二官一无官
赞曰欧阳氏出于伯禹之后为越王句践句践之裔孙
多受封于楚有封于乌程欧阳亭者遂为欧阳氏汉有
博士和伯以治尚书显名世谓之欧阳尚书而率更令
卷六 第 33a 页 WYG1122-0074a.png
询事唐太宗亦显名于世至文忠公遂大显为本朝宗
臣生四子叔弼甫其第三子也虽不用于世亦为显人
余自治平以来从叔弼甫游如兄弟今同游者丧亡殆
尽惟余尚存故勉为叔弼甫作传纪其大节云
  陈子思传
陈子思者名知默其先蜀郡訚州人也曾大父省华仕
至左諌议大夫大父尧更为真宗相父师古为郎中而
尧叟两弟尧佐为仁宗相尧咨为节度使方其家盛时
卷六 第 33b 页 WYG1122-0074b.png
子孙仕宧满朝至监司郡守者数十人治甲第京师车
马衣服声伎之奉时无比者而子思已好学不肯为子
弟游家人欲官子思子思曰吾学从科举所以为官也
斋郎监簿秪辱吾志乃让其兄子之孤者家人强之子
思终不肯受子思既长举进士十馀年不第治平元年
再举进士就试尚书省复不得第乃退曰吾老矣不可
犹举进士因尽弃其所好携妻子之汝居灵泉山治宅
种田往来于山中子思举进士时尝为诗及居灵泉不
卷六 第 34a 页 WYG1122-0074c.png
治他文专以诗为事期年诗大行汝许襄邓陈郑之人
皆知子思善为诗慕其名日有以诗交子思者子思皆
报之子思为人高远有志尚气非其人不与游与游者
虽甚贵不少下之至居田里与父老亲故相遇无所择
一皆尽其欢心以此人滋爱之毕仲游兄弟居阳翟有
诵子思之诗于仲游者仲游以为唐人诗而怪未尝见
也问之乃子思诗大惊乃尽其诗纵观之而与兄弟学
诗于子思子思之论诗曰吾中有所期者志也谕吾之
卷六 第 34b 页 WYG1122-0074d.png
志于外者言也比吾之言可以咏歌则为诗凡如吾之
所欲道而雅言者皆诗也而世人之诗反若非其语言
何哉故子思之作诗凝思澹视俛首少顷或杯行笑语
伸纸和墨如不经意而章已就矣人初以为易而其和
之者虽累月终不及故子思之诗温润纵恣自然不类
世俗作者子思居灵泉二年有病因入阳翟谓毕仲游
曰我死无忘吾诗毕仲游曰不敢后一年子思平居无
事谓其妻曰吾体不乐殆死乎乃之贾延年家捣纸欲
卷六 第 35a 页 WYG1122-0075a.png
次其诗未成而子思病遂卒子思既卒其家乃尽取其
诗稿及他文章纳诸棺而葬之曰无使人得也是时仲
游去阳翟行至长葛闻子思卒哭甚哀曰嗟乎子思之
卒吾不在此者亡其诗矣使人问之果然乃抵其子迟
及诸交游得子思二百篇居灵泉作者百篇而已曰犹
可以遗后人子思之亡年三十八云
赞曰陈氏自蜀来京师遂显而居郑子思间徙汝之灵
泉山其卒也复家于郑今为郑人子思多才有学为宰
卷六 第 35b 页 WYG1122-0075b.png
相节度使之孙而竟以匹夫死于山中此人悲子思者
也未也唐人以诗名家者甚众而皆在杜甫下子思之
诗盖有似夫甫者故其诗一出方数千里争传之志欲
成就中道而死悲夫
 
 
 
 西台集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