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第 1a 页 WYG1122-003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西台集卷四
宋 毕仲游 撰
议
正统议
历数存于天治乱在于人自周之前尧得天之历数而
传之舜舜得天之历数而传之禹禹得天之历数而
传之汤汤得天之历数而传之文王其历数明著而不
卷四 第 1b 页 WYG1122-0037b.png
惑至于三代之末主昏庸不肖不足以动化天下毁其社
稷而不足以当天之正统者何哉盖以得历数者有道
于其始而为治乱者不系于其终也由周而下秦继周
矣始皇以威力彊灭六国而帝天下二世不改又大远
人情而为政故嬴姓之立十四岁而易是始不能以仁
义取终不能以仁义守历数不得于天治乱不得于人
非可与三代同为政也若曹魏之继汉司马晋之继魏
虽取之非道而子孙血食或五六世或十数世较于当
卷四 第 2a 页 WYG1122-0038a.png
日又无其他长久之主以相拟故亦可独推其统而言
正矣然至称萧梁为正者盖根其取于齐而齐取之于
宋宋取之于晋晋既为正故疑梁亦为正统也说者又
有以宋齐梁陈皆为偏王比较梁取之非道而子孙不
长也是以不取其继晋之统而以后魏周隋为正统焉
故王通亦尝称皇魏之德以其兴起自然历年久也今
必欲断二说之非是前说则道进于秦梁是后说则道
退于魏不知魏可为正而秦梁不可为正也故所谓得
卷四 第 2b 页 WYG1122-0038b.png
其统者可当其历数也可当其历数者岂以图书敕之
而言语告之哉亦观其兴废善恶长短之效而已矣故
秦为不正比于其事则如日月之馀分岁月之有闰气
也魏以下为不正比于其类则如曹魏之于吴吴之于
蜀汉也比于其事则如大河之有派渠通道之有支径
也是真伪比称明白之大验矣孔子作春秋以天下无
王而作也虽以无王而作然至于周之爵命盟会聘使
未尝不称王也虽有桓文穆庄之霸未尝不称侯伯子
卷四 第 3a 页 WYG1122-0038c.png
也是不敢计治乱盛衰而一以周为正统也此春秋推
正统之大意而与夫秦魏梁之说无所不同矣传曰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其大意既无所同则虽有其他
褒贬赏罚明暗之旨安敢迁就附会而为说哉
明堂议
议事之人患不原本末之情轻重之势与夫今古之所
宜而专以其诵习闻见固守之虽明知其不可复而不
忍舍去者惑之甚也自汉以来争于亲庙之数郊丘之
卷四 第 3b 页 WYG1122-0038d.png
礼与夫明堂之制度者卒皆无定论而明堂为甚盖其
制既不经见一皆出于异书杂说而为相胜之论则虽
蔡郑复生犹将不决故原圣人之心而以义起之则今
儒者所共知者已为有馀不原圣人之心而断于臆说
则虽合诸子百家而犹不足经曰郊祀后稷以配天宗
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而孟子曰明堂者王者之堂
也如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夫明堂之本意大要尊祀
祖考而为神明之所主者以时居之而行其政于天下
卷四 第 4a 页 WYG1122-0039a.png
苟可以祀祖考可以行其政则天子之所出入皆可以
为明堂苟不能祀祖考不能行其政虽使九室四户七
十二牖真圣人之法犹将无益传曰祭祀以敬不问其
礼矣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今国家上稽圣贤之遗文
下循祖宗之故事辟路寝严配以事天神者非止今日
天神固已享矣严配之礼固已得矣姑修其孟子所谓
王政者自此行之则天地得其职阴阳得其序万物得
其宜若夫考工筵室之广狭月令左个右个太庙之同
卷四 第 4b 页 WYG1122-0039b.png
异蔡郑世室重屋享功养老敬学选士之曲说出于诵
习见闻不可为定论者在上之人义起而断之不足胶
也
封建郡县议
圣人治天下其经制不啻万事而万事之中其经制有
大且重者二焉曰封建曰郡县也由商周以上知封建
之利而不知郡县之为利也由秦汉而下知郡县之利
而不知封建之为利也好古者喜封建而趋时者修郡
卷四 第 5a 页 WYG1122-0039c.png
县是以王通称郡县之治不知其用子厚谓封建非圣
人之意而汤武不得已是好古趋时之说不同也然世
更数十或治或乱或强或弱或久或促未有能出此二
者之经制也故封建则为诸侯郡县则为牧守诸侯则
其势重牧守则其势轻今知势轻之易御而不知势重
之易治此子厚所以惑于封建不如郡县者也夫三代
而上诸侯之势非不重也三代而下牧守之势非不轻
也然至于末世晚路则皆归于乱亡是故不系于势轻
卷四 第 5b 页 WYG1122-0039d.png
势重而系于为上者善恶得失也为上者事善而得则
势虽重不敢怙重而逆也为上者事恶而失则势虽轻
不肯守轻而顺也二者之路其弊如一然其治则郡县
之势不若封建之久且完也以久完之势而终亦有弊
者是皆失封建之本意也昔唐虞之封建世传万国不
知有封建之弊也夏商之封建世传千七百馀国亦不
知有封建之弊也周之封建世传千八百国而后卒有
封建之弊非封建之罪也为上者不善而封建之意已
卷四 第 6a 页 WYG1122-0040a.png
失也故其始则国分千有八百其后则并为数十又并
而为十二又并而为九又并而为六遂皆并于秦而周
始亡矣使周无甚愚之主而不失建封之本意制千八
百国之众而不使相并始有相并则代而更封之国众
而易治力小而易御则封建安有不善哉不然则秦取
李斯之议去天下诸侯分为三十六郡置郡守与尉监
二世而易姓者郡县不如封建一也汉以同姓异姓杂
建为诸侯郡守因主父之说又以计弱同姓故社稷夺
卷四 第 6b 页 WYG1122-0040b.png
于王氏郡县不如封建二也自魏而下尽除封建之迹
一以郡县为治郡县之力不足计其强弱故未有不夺
于强臣者是郡县不如封建三也岂惟郡县之势不如
封建哉唐承五季之后至太宗始一天下自天宝以后
尝变郡县为藩镇而大授其权矣及贞元之间藩镇节
度势长而力矫故无朝贡之礼无生杀之请天子为赐
铁劵尚宗室而无益也以诏削以兵征而无功也无封
建之益而有封建之祸是方镇亦不如封建之效也且
卷四 第 7a 页 WYG1122-0040c.png
外强者封建也外弱者郡县也外强则患生于外外弱
则患生于内患生于外者内可以制而祸迟患生于内
者外不可制而祸速然则封建可以制外患而郡县不
可以制内祸也何以知封建之可以制外患也封建者
为诸侯诸侯者为国国有君也有臣也有士民也有邻
国也有上下相维左右相持畏义而不敢易动也易动
则臣或不从也士民或不信也邻国或不听也不从则
深谏不信则上告不听则力禦如封建不失其本意国
卷四 第 7b 页 WYG1122-0040d.png
众而势小有易动者天子之师因其深谏上告力禦之
一端则易制矣是故知封建之可以制外患也何以知
郡县之不可以制内祸也郡县者为牧守牧守者为外
臣外臣则无大势也无专兵也无擅制也内有强臣之
变变而不知知而不敢擅动强臣以牧守之权不足忌
于外于内则日月劘削朝夕用力而已矣是故知郡县
之不可以制内祸也不徒有可制不可制之形且又有
可治不可治之实焉故封建则经界易均赋税已平谷
卷四 第 8a 页 WYG1122-0041a.png
禄易分官吏易择兵民易立郡县则经界不能均税赋
不能平谷禄不能分官吏不能择兵民不能立是以二
者之势始则同归于无事而封建归可治也末则同归
于乱亡而封建归可久也如上得其本意而善守之则
封建之患无有也失其本意而不善守则虽郡县乱愈
速也是郡县不如封建之明说也今夫常人之家必凿
其井矣是井者家家不可无而有益者也使或有狂子
蹈之而死则井非徒无益亦有损矣然不以狂子之蹈
卷四 第 8b 页 WYG1122-0041b.png
而废井者知非井罪也今以诸侯之不顺不责上不能
守其本意而责封建是犹井溺狂子不责狂子之蹈而
废井也岂不过哉若夫方镇则最无说也小其权则与
郡县无异而不足以蔽难大其权则徒有封建之势而
无君臣民庶邻国之畏此唐亡之计而五代求祸之涂
也今国家上鉴三代之封国两汉之杂建秦魏晋周隋
之郡县唐五代之方镇而方镇患又切而近故痛绝方
镇节度无益之势而使京官朝吏皆得出长郡县至于
卷四 第 9a 页 WYG1122-0041c.png
百年无事矣信得其道也然今或意州县之权轻而东
南不可不虑者非徒事未然也前日贝州之役邕管之
军是权轻之害东南之祸已效者也今必欲变更则莫
若封建必欲因循则莫若郡县方镇之患则已去矣然封
建之势非边圉无虑蓄积丰富兵力盛强臣有异姓
之良同姓之贤则不可暴去郡县之久制而卒为也若
守郡县之常法则弊不生于今日必成于后世不可不
改也为今之策若以贵臣之贤者然后出为守以宗属
卷四 第 9b 页 WYG1122-0041d.png
之贤者然后封为侯如两汉之杂建而大不使至七国
之强小不使如长沙之弱京官朝吏更为令丞而佐治
之是变更而不暴因循而易改者也及乎边圉益靖积
储益富兵力益强良臣贤戚益众然后大割而众建以
天下为千国上立其法而守其全恩结兵御不使有相
并者是万世之计而得其本意也
并州县议
窃观远近之势要在均一而易治昔周之盛时画千里
卷四 第 10a 页 WYG1122-0042a.png
为王畿王畿之外制天下为九服九服相距各五百里
而要服之内封其地者盖千有八百馀国以此知其欲
均一也封国之制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
五十里者谓之附庸以营丘曲阜之封而不过百里以
此知其欲易治也及秦变古裂天下为郡县一郡之地
包十诸侯之封犹倍侯伯之制天下之地始不均而民
始嗷嗷苦其难治矣伏惟朝廷建功立事一出先王之
道而乃削郡成邑割郡成聚所以省官并员宽去力役
卷四 第 10b 页 WYG1122-0042b.png
幸天下者甚厚然一邑并一邑并去之邑则力宽并入
之邑则力重邑之有并也有数百人之邑有四五十局
之官既并矣则役去其十数而官存其一二是故其力
宽而其并入之邑一官任二官之事一人任二人之役
昔之讼者五今之讼者十昔之往来者一宿而至今之
往来者再宿而至其他可以类举矣是故其力重夫小
邑并大邑必无四面之均以南并北则南长而北促以
西并东则西宽而东狭促狭之乡其民逸宽长之乡其
卷四 第 11a 页 WYG1122-0042c.png
民劳此又理势自然也虽于出钱之数可省三数然酒
税亏折则必称此矣以淮甸一路言之邑小则易为治
地大则难其人光之仙居寿之寿春泗之招信此小而
易为治者也庐之舒城蕲之蕲水光之固始此大而难
其人者也理宜割大以为小今乃并小而为大舍易治
而求难为非其术矣且今州县之役岂不轻州县之吏
岂不省昔先王之封国也虽子男之邦必有宗庙祭祀
之费有人徒禄廪之厚有兵甲车马之众而城郭道路
卷四 第 11b 页 WYG1122-0042d.png
关梁庐馆尤严于宾客之事而其岁时使人存頫若周
恤庆贺赠馈之文又有四邻之交巡守朝觐会同聘问
之集所以设官致员役民力者盖甚繁且密而州县之
治存于古者无几则天下吏员之未易民力之未轻不
在此矣为今之策宜先求建国之大法要在均一而易
治凡邑之大者割其大以补小邑之小者增其小以成
大置一县之封必度四面之界分长乡以补短分宽乡
以补狭县相比州相较大者不使如固始之宽小者不
卷四 第 12a 页 WYG1122-0043a.png
使如仙居之狭此之谓均户口赋税之籍徭役狱讼之
制大略相等贤者俯就而有馀不肖者勉强而无累此
之谓易治其有大邑次大邑虽割而犹大者则增官小
邑次小邑虽增而犹小者则减役官不求苟省可置则
置役不求苟废可存则存如是则民不惊动而地均官
不劳扰而治定指顾相视而远近之势已分文檄相移
而分割之功已就官吏之所愿民情之所安公家之所
便而已并两为一废州为县废县为聚有宽省之小利
卷四 第 12b 页 WYG1122-0043b.png
成难治之大患官吏之所重为民俗之所惊骇利害之
相去远矣均一易治之说惟朝廷择焉
官制议
国家承五季之后典章制度号令文采虽未纯于三代
盖皆取三代之意而髣髴焉至于慎刑罚息兵革宽仁
尽下爱养元元得天下之心则有与三代比者独官名
自宰相而下至于百职执事循用五季之旧而不知改
天子临朝太息于上而公卿大夫咨嗟悼叹发愤于下
卷四 第 13a 页 WYG1122-0043c.png
者不知其几十年矣及神宗皇帝同人心决大策以阶
寄禄而修复汉唐三省之制宜其欢呼鼓舞以庆朝廷
之盛德而行之五年公卿大夫犹有不怿于官制者岂
未改之前尝厌五代之无法既改之后复云汉唐之非
是则官名之所设如何而可盖国朝虽循三省之旧而
二十四司之名皆第之以待百官当选者在省之官反
假他官以制之如兵部为枢密吏部为铨审库部金部
为三司水部为都水刑部为大理名隶尚书而事他局
卷四 第 13b 页 WYG1122-0043d.png
者不可以为后世法则先帝之改制无可议者而改制
之中有非汉唐之旧而未合于今日之务旧平章事迁
中书令国朝以来未有迁至中书令者而今仪同三司
一阶兼昔日宰相累迁之官旧礼部尚书迁户部工部
迁刑部刑部迁兵部而今银青光禄大夫一阶兼昔日
尚书累迁之官旧礼部侍郎迁户部户部迁吏部工部
侍郎迁刑部刑部迁兵部而今正议大夫一阶兼昔日
侍郎累迁之官卿寺亦然昔之官品难于进今之阶秩
卷四 第 14a 页 WYG1122-0044a.png
易为高而又降七品为八品降五品为六品降三品为
四品至其不可用也则议请减荫反以旧品为定而章
服之今徒降五为六降三为四以迁就新品之失而不
知义理之所在则所谓汉唐之旧而不合今日之务者
可验于此然犹未有害也旧尚书省不总天下之政而
中书门下合而为一则其治速今尚书省总天下之政
而中书门下析而为二则其治缓此理之固然者所谓
画黄录黄符牒关刺由上而下复由下而上近者浃旬
卷四 第 14b 页 WYG1122-0044b.png
远者累月有夜半停印待报而其务乃比于竹头木屑
之细或者宵衣旰食未得其决而事久失于期会则非
惟不合今日之务而良有害公卿大夫所以不怿于官
制者以此亦在上之损益而已矣盖隋唐二十有九而
今寄禄阶二十有五如益其阶使与旧日之官品相对
无并三迁两迁而为一阶阶则正矣还旧日之品秩凡
议请减荫服章之名必合三五七九之数无易前古之
常以就新品之失则品正矣事大而缓则由寺监而上
卷四 第 15a 页 WYG1122-0044c.png
台省或由台省而下寺监事速而小者则许之专决或
专达而不为次第上下之迟久则事正矣阶正则朝廷
尊名器重品正则义理安民志定事正则三省无滞务
而远近之人皆不失于期会修此三者而官制立矣岂
以汉唐之官不当复而五代之季为可循也
官冗议
事不于无弊之时为有弊之虑知有弊矣复不早为之
所既有猥并难治而欲发一诏下一令使天下欢呼鼓
卷四 第 15b 页 WYG1122-0044d.png
舞遂返于无弊则虽稷契复生未易能也或者以其弊
为不可救听而任之则亦非治天下之术也昔周制六
官其属三百六十而汉官之在内一千五十五在外之
官犹不预唐太宗省内外官定制为七百三十员而开
元天宝之间至万有八千则汉唐之间官冗可谓弊矣
而夲朝之弊则尤甚于汉唐昔太祖太宗之定天下万
事草创中外之官不足以更代故多为入仕之选以应
用而后世不知改作以适时变反有增而无损故治词
卷四 第 16a 页 WYG1122-0045a.png
赋者举进士射策者为明经五品已选多至数千居家
未仕与禄食于四方者倍乎在选之数被代赴选与已
选待次又与居家未仕食禄者比而科举任子益来而
不已不知数十年外官冗之弊将何如耶则救之之方
正在探其情而理胜之尔夫予之则喜夺之则怨虽人
所不免夺之以理亦无可怨者故管仲夺伯氏骈邑
三百没齿无怨言则能探其情而理胜之故也今科举
之士虽以文章为业而所习皆治民之说选于十数万
卷四 第 16b 页 WYG1122-0045b.png
人之中而取其三二百使之治民理或可也而公卿大
夫所任之子弟虽有贤者而骄骜愚懵未知字书之如
何而从政者亦甚众虽其父兄不自言以情占之岂能
不以为愧而且幸哉然则损任子之恩而严入仕之选
者正今日救冗官之道夫任子者朝廷所以厚公卿大
夫之家而严其选者乃以将治氏而不可忽选之之法
宜比进士加宽而所谓铨试者则加密或十而取其一
或以二十而取其三惟朝廷之所进退中选者遂比进
卷四 第 17a 页 WYG1122-0045c.png
士而治民不中选者亦足保妻孥而免于皂隶顺于人
心其利有五公卿大夫之子弟皆劝于学其利一也得
选士以治民民不告病二也中选者遂比进士彼之所
愿三也不中选者少沮而益劝无甚觖望四也官冗之
弊从而可救五也盖事不于无弊之时为有弊之虑知
有弊矣复不早为之所既以猥并难治而欲发一诏下
一令令天下欢呼鼓舞郤返于无弊则虽稷契复生未
易能也而以其弊为不可救听而任之则又非所以忧
卷四 第 17b 页 WYG1122-0045d.png
天下虑后世然则欲治猥并之患为后世之虑夺天下
之所喜而要使无甚觖望非仍任子之恩而严入仕之
选无可为者若明经流外杂色之进则在朝廷断而罢
之势有不可罢者则十省其五六不系今日之轻重也
试荫补人议
道不足以通庶事不谓之道法不足以行万世不谓之
法舜之德赏延于世可延之赏也文王之政仕者世禄
可世之禄也赏可延而延之则无幸赏之心禄可世而
卷四 第 18a 页 WYG1122-0046a.png
世之则无猥多之患自汉以来舍其赏延世禄之说而
不达其旨是以官吏浮冗最为天下之大虑昔唐太宗
省内外官定制为七百三十员曰吾以此待天下贤才
足矣后世有特置同正员至于检校兼守判知之类皆
非本制中世之后遂不胜其滥然而荫补之格犹未若
本朝之滥也盖太祖太宗之时天下初定万事草创有
未停阙待注而无人故多为取士之门荫补之法以应
用至今百馀年间天下以补荫入流者甚众一岁之选
卷四 第 18b 页 WYG1122-0046b.png
至千万计岂特赏延世禄而已耶旧日之制岁得任其
子弟者易而为三岁三岁之制复易而为六岁而犹患
其患则殆非岁数之近荫补人之多故也今若于定制
之外复增岁数则士大夫绝望于荫补沮事之议将不
可止非所以顺人心助和气而官冗之弊又未必能去
为今之策莫若因仍岁数远近而渐实其试法试而中
于法者然后入仕则是第存荫补之旧名而已无入仕
之新患顺于人心所利有五不增荫补之期无所觖望
卷四 第 19a 页 WYG1122-0046c.png
一利也公卿之子弟患于不学而今实其试法则自劝
于学二利也得好学之人以为政不病于民三利也一
不中选者犹欲再而中再不中选者犹望三而中不绝
其望四利也官冗之弊可以渐省五利也岂惟荫补凡
天下之入仕者皆为试法以考之使人人勇于自试而
止取百人则百人而已数百人则数百人而已终无意
外之滥虽行之万世未见其弊又不失虞舜赏延文王
世禄之旨矣
卷四 第 19b 页 WYG1122-0046d.png
知人议
学问之未成可以习也善行之未见可以积也而知人
之明则不可强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得
乎丘民而为天子则民不可以不安欲安民而无其人
则将谁使安之故二者帝尧之所难而天下之务最先
者也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又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盖孔子不敢自谓之知人必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
卷四 第 20a 页 WYG1122-0047a.png
所安而又因其誉而试之然后有所定而近世之知人
详者求之簿书刀笔绳墨之间而略者以皮相天下士
遂言有以知之殆非圣人所以知人之方也今自公卿
至士自正至旅其等级之相去固繁而数千万人必人
人而察事事而量待其适可而后用则虽帝尧孔子有
所不能而况后世之人乎傅曰治众如治寡度数是也
制众如治寡刑名是也今取人之粗者既有学校科举
公卿大夫保任之法而精者孔子所谓视其所以观其
卷四 第 20b 页 WYG1122-0047b.png
所由察其所安与因所誉而试之之理在天子由此以
知其一相一相由此以知其部刺史监司部刺史监司
由此以知郡守县令郡守县令由此以知其下则自公
卿至于士自正至于旅虽未易知然亦有可以知之之
理盖视其所以乃人所用之心观其所由乃人所常从
之道而察其所安盖能有所不动既得其所用之心又
见其所从之道而利害得丧之间且能安而不动则人
之贤愚思过半矣然后随其所誉而试之则虽聪明智
卷四 第 21a 页 WYG1122-0047c.png
虑非圣人之比而其所以知之者乃圣人之方使行者
不能尽而得其略犹与求于簿书刀笔绳墨之间而以
皮相天下士者为有间矣故古者进贤受上赏蔽贤蒙
显戮而诸侯贡士一适之谓好德再适之谓贤贤三适
之谓有功既有学校科举公卿大夫保任之法以治其
粗又有孔子所以知人之方以治其精而为之赏劝以
励之则虽貌厚情深而不能逃吾之法令也既不思孔
子所以知人之方又举贤而不肖则无罚举贤而贤则
卷四 第 21b 页 WYG1122-0047d.png
无赏而惟用学校科举保任之粗法叹人之难知盖未
可叹也
名实议
君子以名用人者为其信于众也一人誉之不足以成
名必众人誉之然后可以成名则名者信于众人之谓
也然士有依名而蹈利不思行已之何如养交取合亦
足成名者故君子之用人必索其实孔子曰吾之于人
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试者所以索其
卷四 第 22a 页 WYG1122-0048a.png
实也而太史公亦曰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
声者谓之𥧾𥧾言不听奸乃不生则名实者用人之大
契君子所以配仁义而并行之公道也昔汉宣之治虽
不及三代然刺史守相辄亲见劳问观其所由退而考
察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者必知其所以然公卿缺
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故汉世多良吏于孝宣时为多
而龚遂黄霸之徒皆得以良吏自见于世元成而下孝
宣之业虽衰然名实之法犹有存者故建武永平间郎
卷四 第 22b 页 WYG1122-0048b.png
官出宰百里尚书令仆亦为郡守而虞延第五伦鲍昱
之徒更以郡守入为三公守令之重如此是以卓茂鲁
恭皆以县令为循吏茂亦卒至三公则孝宣名实非徒
一时之称盖得孔子试之之意而后世可以循用故也
自唐以来官在内者重官在外者轻故张九龄欲重刺
史县令之权历都督刺史然后入为侍郎列卿历县令
然后入为台郎给諌而法亦卒不行本朝之制九品可
以为县令七品可以为郡守则是九品之贱已当汉郎
卷四 第 23a 页 WYG1122-0048c.png
官之选而七品之人已任汉令仆事矣持禄处内者既
无治民之责而多进退之门守法在外者则数出为俗
吏而不见用就有用之者不过由县令而居幕府由郡
守而为监司所谓台郎给舍令仆三公未有由此途而
出则内官安得不重外官安得不轻是以名实相纷毁
誉淆乱养交助合之人渐以得志则守令如龚遂黄霸
卓茂鲁恭亦何道而进今两汉之法虽卒难行然当体
其大意稍重郡守县令之官通都大邑有善政者数加
卷四 第 23b 页 WYG1122-0048d.png
奖励使必由县令然后居寺监由郡守然后至台省则
人人乐于外官赴功治职齐民可受其赐而寺监台省
亦将得真材毁誉名实无所纷乱叉合孔子试之之意
盖事有不召而自至者西汉重功名则权奇倜傥之士
出东汉重名节则蹈难死义之臣众有唐尚文词则诗
歌赋颂缀文之人亦出而不绝今果重在外之官必由
县令而后居寺监由郡守而后至台省则谓良吏者亦
将不期而自至名实之论惟所加虑
卷四 第 24a 页 WYG1122-0049a.png
卷四 第 24b 页 WYG1122-0049b.png
西台集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