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集-宋-司马光卷四十二



卷四十二 第 1a 页 WYG1094-038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传家集卷四十二    宋 司马光 撰
  章奏二十五
   辞免馆伴劄子(熙宁元年二月/二十一日上)
臣近为差馆伴北朝人使曾进状辞免今日蒙圣恩差
中使宣谕以人使将至有合商量事节令臣不得辞免
早诣中书枢密院看详文字者臣窃惟馆伴北使乃两
制常程差遣臣所以辄违诏旨再三固辞者非敢避事
卷四十二 第 1b 页 WYG1094-0385b.png
偷安诚以人之才性各有能否不可牵强陛下以臣讲
读经史粗有可采而使之应对宾客此实非臣所长夫
以郑国区区将有诸侯之事犹使裨谌草创世叔讨论
子羽修饰子产润色然后接四方之宾客故鲜有败事
况圣朝包戈偃革专以文德怀抚北朝信使往来议论
国事折冲禦侮呼吸成变一言差忒实系安危臣岂敢
不自揣量妄居其任臣向以名犯北朝讳元不曾接伴
亦不曾奉使两朝事体正如墙面彼中情伪分毫不知
卷四十二 第 2a 页 WYG1094-0386a.png
加以禀性昏戆遇事褊直今若使之馆伴恐语言之际
必有遗忘差错或漏泄机事或抵触使人万一如此以
贻朝廷之忧虽加臣以重诛终无所益伏望圣慈矜察
于两制中别选差才敏之人馆伴北使贵无阙误取进



   辞免裁减国用劄子(熙宁元年四月三日上/有旨只委三司差官)
臣近曾乞别选差官裁减国用奉圣旨不许辞免臣以
非材叨忝美职月受厚俸常自愧恐无有报称若果能
卷四十二 第 2b 页 WYG1094-0386b.png
有益于国臣何敢辞窃惟方今国用所以不足者在于
用度太奢赏赐不节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此
五者必须陛下与两府大臣及三司官吏深思其患力
救其弊积以岁月庶几有效固非愚臣一朝一夕所能
裁减也若但欲知庆历二年裁减国用制度比见今支
费不同数目只下三司令供祈闻奏立可尽见臣愚以
为不必更差官置局专领此事况臣所修资治通鉴委
实文字浩大朝夕少暇难以更兼钱榖差遣取进止
卷四十二 第 3a 页 WYG1094-0386c.png
   请不受尊号劄子(熙宁元年七/月十七日上)
臣今月十七日准内降曾公亮等上尊号第三表检会
旧例合降不允批答已具榜子审取圣旨去讫臣窃惟
上尊号之礼非先王令典起于唐武后中宗之世遂为
故事因循至今伏见太祖开宝元年群臣上尊号有一
统太平字太祖以燕晋未平却而不受以是见圣人之
志苟无其实终不肯有其名也太宗端拱二年诏自前
所加尊号尽从省去且曰以理言之皇帝二字亦未可
卷四十二 第 3b 页 WYG1094-0386d.png
兼称朕欲称王但不可与诸子同耳群臣恳请乃受法
天崇道四字而已其后终身遂不复增益先帝治平二
年辞尊号不受天下莫不称颂圣德不幸次年有谄谀
之臣建言国家与契丹常有往来书彼有尊号中国独
无臣为深耻于是群臣复以非时上尊号论者甚为朝
廷惜之昔汉文帝遗单于书以尺一牍单于答以尺二
寸牍自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未闻文帝
复为胜大之名以加之也学者至今称文帝谦德之美
卷四十二 第 4a 页 WYG1094-0387a.png
未尝以为可耻也此乃不识大体之言诚不足信耳今
群臣以故事上尊号臣愚以为陛下聪明睿智虽宜享
有鸿名然践阼未久又在亮阴之中考之事体似未宜
受陛下诚能断以圣意推而不居既不允所请仍令更
不得上表则颂叹之声将洋溢四海此所谓一谦四益
后其身而身先可以舍虚名而得实誉者也伏望陛下
更加详择取进止
   手诏
卷四十二 第 4b 页 WYG1094-0387b.png
览卿来奏深谅忠诚朕方以频日淫雨甲申地震天威
彰著日虞倾祸实忧被此鸿名有惭面目况在亮阴亦
难当是盛典诚如卿言今已批降指挥可善为答辞使
中外知朕至诚实乃内顾惭惧非是欺众以邀虚名
   批答
省表具之朕荷祖宗之休抚有四海永惟烛理之不明
举措之不中元元困穷未获厥所夙夜悼惧如涉春冰
属以美报之礼不敢堕旷故欲躬执牺牲祗见上帝固
卷四十二 第 5a 页 WYG1094-0387c.png
非昭告成功自营福禄也群公卿士猥见褒誉欲归以
溢美增其徽称抗章勤请至于再三朕乏馨香之德不
能媚于神祗乃甲申地震淫雨为灾天威彰著日虞罪
悔尚何盛烈之可述鸿名之敢当心焉愧惕流汗沾足
况尚在谅闇哀素未忘何宜此时亟举盛典若斯之议
非所敢闻宜体子至诚勿复为奏所请宜不允仍断来

   乞听宰臣等辞免郊赐劄子(熙宁元年八/月九日上)
卷四十二 第 5b 页 WYG1094-0387d.png
臣伏睹宰臣曾公亮等奏以河朔菑沴调用繁冗欲望
将来大礼毕两府臣寮更不赐银绢奉圣旨送学士院
取旨议者或以为两府所赐无多纳之不足以富国而
于待遇大臣之礼太薄颇为伤体臣愚窃以为不然古
者冢宰制国用视年之丰耗量入以为出固不可于饥
馑之时守丰登之法也是故岁凶年榖不登君膳不祭
肺大夫不食梁士饮酒不乐明君臣上下皆当深自贬
损以救民急也臣窃惟国家帑藏素已空虚重以今岁
卷四十二 第 6a 页 WYG1094-0388a.png
河北之地灾害特甚向者庆历之末河决商胡民田虽
伤官仓无损而河北父子相食饥殍蔽野今河决之外
加以地震官府民居荡为粪壤继以霖雨仓粟腐朽军
食且乏何暇及民冬春之交民必大困甚于庆历之时
国家岂可坐而视之不加赈救乎况复城橹须脩河防
应塞百役并兴所费不赀当此之际朝廷上下安得不
同心恊力痛加裁损以徇一方之急凡宣布惠泽则宜
以在下为先撙节用度则宜以在上为始今欲裁损诸
卷四十二 第 6b 页 WYG1094-0388b.png
费不先于贵者近者则疏远之人安肯甘心而无怨乎
必若为臣有大勋于天下虽锡之山川土田附庸何为
不可若止因郊礼陪位而受数百万之赏臣窃有所不
安矣臣前所谓赏赐无节者此亦其一也虽臣下不辞
犹应裁减况其自辞裁之何损乎倘若但务因循姑息
度日欲裁损乘舆供奉之物则曰减于制度大为削弱
非所以华国欲裁损大臣无功之赏则曰所减无多亏
伤大体非所以养贤欲裁损群下浮冗之费则曰人情
卷四十二 第 7a 页 WYG1094-0388c.png
不悦恐致生事非所以安众如此则是国用永无可省
之日下民永无苏息之期必至于涸竭穷极然后止也
且君子之所尚者义也小人之所徇者利也为国者当
以义褒君子以利悦小人今大臣以灾害之故辞锡赉
以佐百姓之急义之可褒者也陛下从而听之乃所以
为厚非所以为薄也虽然两府银绢止于二万匹两未
足以救今日之灾又国家旧制每遇郊禋大赉四海下
逮行伍无不沾洽不可于公卿大夫全无赐予臣愚以
卷四十二 第 7b 页 WYG1094-0388d.png
为文臣自大两省以上武臣及宗室自正任刺史以上
内臣自押班以上将来大礼毕所赐并宜减半俟他年
丰稔自依旧制其文武朝臣以下一切更不减似为酌
中臣亦知此物未能富国诚冀国家因此渐思减损其
馀浮费自今日为始耳臣素愚戆识虑肤浅所言者皆
目前之实状非奇伟之高论也伏望陛下更赐裁察若
果有可取乞断自圣志勿为众言所移则天下幸甚取
进止
卷四十二 第 8a 页 WYG1094-0389a.png
   举谏官劄子(熙宁元年八/月十一日上)
臣今日面奉圣旨令臣采访可为谏官者密具姓名闻
奏臣辞不获命退而惶恐默自思忖凡择言事官当以
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
体具此三者诚亦难材臣愚何足以识别贤能窃谓已
试之人差为可信伏见三司盐铁副使吕诲累居言职
不畏强禦再经谪降执节不回侍御史吕景外猊和厚
内守坚正见得知耻临义不疑于臣所知之中此两人
卷四十二 第 8b 页 WYG1094-0389b.png
似堪其选更乞陛下博访众臣裁以圣意取进止
   论召陜西边臣劄子(熙宁二年六月/)
臣向任御史中丞日闻国家招纳夏国降民曾上言方
今百职未举庶政未修百姓未安仓库未实将帅未选
军法未立士卒未练器械未精八事不完不可兴兵智
虑迂疏不合圣心俄而种谔等起绥州之役杨定为夏
虏所杀陜西骚然困于馈戍朝廷悔前之失故谪降种
谔等以谢夏虏再三招抚方能得其称臣奉表复遵旧
卷四十二 第 9a 页 WYG1094-0389c.png
约朝廷特遣使者以誓诏册命及金帛杂物赐之尚未
返命今窃闻陛下复召种谔等诣阙引对不知陛下欲
何所兴为中外闻者无不寒心夫布衣不守信义犹见
轻于乡党况王者临御四方当叛则威之服则怀之使
信义之明皎如日月若外域幸而臣服无故扰之及其
背诞则从而妪煦之得其臣服又从而扰之其于信义
威怀如何哉国家以信义威怀边庭百有馀年前日种
谔等举而弃之兴兵掩其不备以邀一时之功仅能得
卷四十二 第 9b 页 WYG1094-0389d.png
不食之地百馀里饥虏万馀人耳今地则归之虏庭民
则逃散略尽朝廷有何所得而发兵守卫转粟馈饷公
私之费以钜万计其为失策岂不昭然今疮痍未复忧
患未弭臣前所言八事一无所脩虏疑忌中国警备巳
严怨毒之心蓄而未发谔等乃欲复为前日所为臣见
其无复绥州之功而必有大败覆没之事兵连祸结不
可救解公私困竭盗贼将生此乃社稷之忧非独边鄙
之患也孔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伏望陛下留神深
卷四十二 第 10a 页 WYG1094-0390a.png
念至于再至于三当先脩内政未可轻议用兵实天下
幸甚取进止
   论风俗劄子(熙宁二年/六月上)
臣闻国之致治在于审官官之得人在于选士士之向
道在于立教教之归正在于择术是知选士者治乱之
枢机风俗之根原也窃见近岁公卿大夫好为高奇之
论喜诵老庄之言流及科场亦相习尚新进后生未知
臧否口传耳剽翕然成风至有读易未识卦爻巳谓十
卷四十二 第 10b 页 WYG1094-0390b.png
翼非孔子之言读礼未知篇数已谓周官为战国之书
读诗未尽周南召南已谓毛郑为章句之学读春秋未
知十二公已谓三传可束之高阁循守注疏者谓之腐
儒穿凿臆说者谓之精义且性者子贡之所不及命者
孔子之所罕言今之举人发口秉笔先论性命乃至流
荡忘返遂入老庄纵虚无之谈骋荒唐之辞以此欺惑
考官猎取名第禄利所在众心所趋如水赴壑不可禁
遏彼老庄弃仁义而绝礼学非尧舜而薄周孔死生不
卷四十二 第 11a 页 WYG1094-0390c.png
以为忧存亡不以为患乃匹夫独行之私言非国家教
人之正术也魏之何晏晋之王衍相与祖述其道宅心
事外选举者以此为贤仕官者以此为业遂使纪纲大
坏胡夷并兴生民涂炭神州陆沈今若于选士之际用
此为术臣惧向去任官之士皆何晏玉衍之徒则政事
安得不隳风俗安得不坏正始永嘉之弊将复见于今
矣伏望朝廷特下诏书以此戒励内外公卿大夫仍指
挥礼部贡院豫先晓示进士将来程试若有僻经妄说
卷四十二 第 11b 页 WYG1094-0390d.png
其言涉老庄者虽复文辞高妙亦行黜落庶几不至疑
误后学败乱风俗取进止
   论责降刘述等劄子(熙宁二年九/月十一日上)
臣窃闻知杂御史刘述集贤校理丁讽审刑详议官王
师元皆以执守谋杀刑名差官取勘侍御史刘琦钱顗
皆以论列政府公事除员外郎降监酒税中外闻之无
不惊愕臣闻孔子曰守道不如守官孟子曰有言责者
不得其言则去此古今之通义人臣之大节也彼谋杀
卷四十二 第 12a 页 WYG1094-0391a.png
已伤自首刑名天下皆知其非今朝廷既违众议而行
之又罪守官之人臣恐重失天下之心也夫绁食鹰鹯
求其鸷也鸷而烹之将何用哉陛下践阼以来待臣下
以宽仁至如皮公弼陛下明知其贪阎充国陛下明知
其猥也二人皆以知县权发遣三司判官公事及得罪
而出皆为知州今钱顗所坐不过狂直止以迕犯大臣
遂降为监当然则狂直之罪重于贪猥得罪大臣甚于
得罪陛下也臣不胜拳拳窃恐来者侧目钳口以言为
卷四十二 第 12b 页 WYG1094-0391b.png
讳威福移于臣下聪明有所壅蔽非国家之福也臣备
位近臣亲被明诏睹朝廷政事之阙不敢不言伏望圣
慈深察愚衷早赐指挥赦刘述等更不取勘其刘琦等
别除一般资序差遣庶几稍息群议取进止
   再举谏官劄子(熙宁二年十/月七日上)
臣昨日面奉圣旨令臣采访可任谏官者密具姓名闻
奏臣窃见龙图阁直学士陈荐旧事陛下于藩邸其忠
厚质直陛下必素知之直史馆苏轼制策入优等文学
卷四十二 第 13a 页 WYG1094-0391c.png
富赡晓达时务劲直敢言职方员外郎王元规自少至
长志操坚正所居之官皆著风迹集贤校理赵彦若师
民之子强学懿行不减于父平居恂恂如不胜衣遇事
刚劲人莫能夺此四人者臣所素知窃谓可备谏职伏
乞圣明更赐裁择取进止
   乞优赏宋昌言劄子(熙宁二年十/月七日上)
臣闻国家大政在于赏罚若赏罚明当功无不成臣去
冬奉敕与张茂则相度二股河及生堤利害当时都水
卷四十二 第 13b 页 WYG1094-0391d.png
监丞宋昌言建议欲于二股河口西岸新滩上置立土
约擗栏水势令入东流候向去东流渐深北流淤浅即
闭塞断北流放出御河胡芦河下流以除恩冀深瀛以
西诸州军水患臣等因得其言寻具此利害奏闻蒙朝
廷听许令修置土约自后昌言同列提举脩生堤者以
策非已出百端沮毁以为二股河必不可成不如并力
修生堤及李立之赴阙上殿所言陛下所亲闻也赖陛
下圣明断在不疑必使之修置土约今秋擗栏得水势
卷四十二 第 14a 页 WYG1094-0392a.png
一并入东流其北流寻已闭断虽颇漂溺损近东沧德
等州民田庐舍然恩冀深瀛以西州军蒙利亦为不少
其宋昌言不可谓之无功今若与同列称二股河不可
成者一例受赏臣窃恐当官之人睹之无所沮劝况昌
言因去岁职当在外河决枣强独夺一官今若止复旧
官则是众人受赏而昌言独不得赏也设使向者修置
土约不成或背了二股并入北流其同列岂肯分昌言
之罪伏望圣慈察昌言建议之功特与复旧官外更与
卷四十二 第 14b 页 WYG1094-0392b.png
董役之人等第别加酬奖庶使向去用心向公者朝廷
必不负之也取进止
   再乞资荫人试经义劄子(熙宁三年二/月六日上)
臣先曾起请应资荫出身人初授差遣者更不试诗只
委审官院流内铨试孝经论语大义共三道仍令主判
臣僚更将所对义面加询问若义理精通者特保明闻
奏优与差遣稍通者依常调不通者且令脩学候一周
年外再试必须试中方得出官若年四十以上听依旧
卷四十二 第 15a 页 WYG1094-0392c.png
制只写家状读律自后不蒙朝廷施行臣今复差知审
官院窃见资荫人初授差遣者令试诗一首实为无益
不惟其间有墙面者假手于人徒长奸伪就使自作诗
得如曹刘沈宋其于立身治民有何所用古者二帝三
王皆立太学之官以教公卿大夫子弟其故何哉盖以
其人将嗣守官业苟无德行道艺则必害及于民故也
今若欲使公卿大夫子弟尽肄业于大学则其父兄不
常在京师固难齐壹若但使之习业于家而考校于初
卷四十二 第 15b 页 WYG1094-0392d.png
授差遣之际业不习者不得出官则不烦劝督而人人
自勉于学矣此乃事之易行者也向若使之尽通诗书
礼乐则中材以下或有所不及今若使之习孝经论语
倘能尽期年之功则无不精熟矣此乃业之易习者也
然孝经论语其文虽不多而立身治国之道尽在其中
就使学者不能践履亦知天下有周公孔子仁义礼乐
其为益也岂可与一首律诗为比哉臣窃以为兹事用
力不勤更张甚易而为益稍大别无所损伏望圣慈详
卷四十二 第 16a 页 WYG1094-0393a.png
察或有可取乞检臣前奏特赐施行取进止
   乞不拣退军置淮南劄子(熙宁三年二/月十一日上)
臣窃闻道涂之言未审虚实或云朝廷欲拣在京禁军
年四十五以上微有呈切者尽减下请给并其妻孥徙
置淮南以就粮食若实有此议臣窃以为非宜何则在
京禁军及其家属率皆生长京师亲姻联布安居乐业
衣食县官为日固久年四十五未为衰老微有呈切尚
任征役一旦别无罪负减其请给徙之淮南是横遭降
卷四十二 第 16b 页 WYG1094-0393b.png
配也诸军之内沙汰甚多必恐人情惶惑大致愁怨虽
国家承平无事纲纪具张此属恟恟不安亦无能为患
然诏书一下若万一有道路流言惊动百姓朝廷欲姑
务省事复为收还则失威重向去无以复号令骄兵
若遂推而行之则众怒难犯专欲难成意外之变不可
不防梁室分魏博之兵致张彦之乱此近事之可鉴者
也故臣愿朝廷更当深思熟议未宜遽下此诏也夫水
未至而虚为之防水虽不至亦无所害谓水不足忧而
卷四十二 第 17a 页 WYG1094-0393c.png
不为之防一旦水至则防无所及矣故君子贵于思患
而豫防之也且国家竭天下之财养长征兵士本欲备
禦边陲今淮南非用武之地而多屯禁兵坐费衣食是
养无用之兵置诸无用之地也又使边陲常无事则已
异日或小有警急主兵之臣必争求益兵京师之兵既
少必须使者四出大加召募广为拣选将数倍多于今
日所退之兵旧兵尚请衣粮未去而新兵更添衣粮是
弃已教阅经战之兵而收市井圳亩之人本欲减冗兵
卷四十二 第 17b 页 WYG1094-0393d.png
而冗兵更多本欲省大费而大费更广窃恐非计之得
者也臣愚伏愿朝廷且依旧法每岁减禁军有不任征
战者减充小分小分复不任执役者放充百姓听其自
便在京居止但勿使老病者尚占名籍虚费衣粮人情
既安于所习皆无怨嗟国家又得其力用不为虚设冗
兵既去大费自省在理甚明于事为便臣备位近臣兹
事系国安危不敢不言取进止
   迩英奏对(熙宁元年八/月十一日上)
卷四十二 第 18a 页 WYG1094-0394a.png
熙宁元年八月十一日迩英进读已上问河北灾变何
以救之光对曰河北大水仓廪漂没所难得者莫先于
食朝廷若降金帛令配卖于民以籴谷则重增烦扰且
禾稼荡尽籴之亦无所得故饥馑之岁金帛无所用惟
食不可一日无耳上曰已令漕五十万石以赈之可足
乎对曰臣闻瀛州所损自百五十万石所漕者裁能补
瀛州三分之一耳上曰然则奈何对曰臣闻河北东西
路水所不及州县颇稔可籴又汴流未绝宜多漕江淮
卷四十二 第 18b 页 WYG1094-0394b.png
之谷以济之上又问谏官难得人谁可者对曰臣贱官
何敢荐人上固问之对曰臣仓猝不能记容臣退而密
奏上因论治道言州县长吏多不得人政府不能精择
对曰人不易知天下三百馀州责其精择诚难但能择
十八路监司使之择所部知州而进退之知州择所部
知县而进退之得人多矣今之提转古方伯州牧之任
系一路休戚当慎择天下贤才不可但取资叙及酬奖
为之也上又问两府辞郊赉劄子何不呈对以同僚有
卷四十二 第 19a 页 WYG1094-0394c.png
假故上问兹事何如对曰臣已有奏状臣所见止如此
更乞博访近臣裁以圣意上曰谁不同对曰独臣有此
愚见他人皆不以为然上曰朕意亦与卿同听其辞赏
乃所以成其美非薄之也然减半无益大臣恳辞不若
尽听之对曰今郊赉下至卒伍皆有之而公卿更无恐
于体未顺上曰已有带马矣对曰求尽纳者人臣之志
赐其半者人主之恩也后数日光与王圭禹玉王安石
介甫同进呈郊赉劄子于延和殿光言方今国用不足
卷四十二 第 19b 页 WYG1094-0394d.png
灾害荐臻节省冗费当自贵近为始宜听两府辞赏为
便介甫曰国家富有四海大臣郊赉所费无几而惜不
之与未足富国徒伤大体昔常衮辞赐馔时议以为衮
自知不能当辞禄今两府辞郊赉正与此同耳且国用
不足非方今之急务也光曰常衮辞禄位犹知廉耻与
夫固位且贪禄者不犹愈乎国家自真庙之末用度不
足近岁尤甚何得言非急务邪介甫曰国用不足由未
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
卷四十二 第 20a 页 WYG1094-0395a.png
以尽民财如此则百姓困穷流离为盗岂国家之利耶
介甫曰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
饶光曰此乃桑羊欺汉武帝之言司马迁书之以讥武
帝之不明耳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
则在公家桑羊能致国用之饶不取于民将焉取之果
如所言武帝末年安得群盗蜂起遣绣衣使者逐捕之
乎非民疲极而为盗邪此言岂可据以为实介甫曰太
祖时赵普等为相赏赉或以万数今郊赉匹两不过三
卷四十二 第 20b 页 WYG1094-0395b.png
千岂足为多光曰普等运筹帏幄平定诸国赏以万数
不亦宜乎今两府助祭不过奏中严外办沃盥奉帨巾
有何功勤而得比普等乎与介甫争论久之禹玉曰司
马光言省费自贵近始光言是也王安石言所费不多
恐伤国体安石言亦是也惟陛下裁之上曰朕亦与司
马光同今且以不允答之可也是日适会介甫当制遂
以上前所言意章批答引常衮事以责两府两府亦不
复辞明日迩英讲读罢上独留介甫与语两府不敢先
卷四十二 第 21a 页 WYG1094-0395c.png
出以俟之至晡后乃出不数日介甫参知政事
 
 
 
 
 
 
 
卷四十二 第 21b 页 WYG1094-0395d.png
 
 
 
 
 
 
 
 传家集卷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