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1a 页 WYG0201-072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孟子纂疏卷十三 宋 赵顺孙 撰
朱子集注
尽心章句上
凡四十六章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语录曰这个神
明不测至虚至灵是甚次第○黄氏曰心也者与生俱生者也虚灵而善应神妙而不测主宰乎一身总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1b 页 WYG0201-0726b.png
括乎众理应酬乎万事)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以出者也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2a 页 WYG0201-0727a.png
为尽心而所谓心者则固未尝有限量也曰然则心之为物与其尽之之方奈何曰由穷理致知积累其
功以至于尽心则心之体用在我不必先事揣量着意想象而别求所以尽之也○语录曰尽心如明镜
无些子蔽翳只看镜子若有些小照不见处便是本身有些尘污此心本来虚灵万理具备事事物物皆
所当知今人多是气质偏了又为物欲所蔽故昏而不能尽知故圣贤所以贵于穷理○又曰心性本不
可分况其语脉是尽其心者知其性心只是包着这道理尽知得其性之道理便是尽其心此句文义与
得其民者得其心也相似性者吾心之实理若不知得却尽个甚○辅氏曰此数语说得知性始能尽心
尤为明白性虽是无形像却是实理心似乎有形像然其体却虚惟其虚故神明不测容受得众理而应
变不穷性只是理虽无形像而实具于心可以体认识察若未能究穷得此实理便要尽其心之体量则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2b 页 WYG0201-0727b.png
悬空无下手处将久而堕于虚无滉漾之中则无奈这心何视之如寇贼而不可制矣惟能于实理上穷
究得一一分明则心之神明都无所蔽而运用酬酢可以尽其体量之大且如性之实理莫大于仁义礼
智人须是就此四者上体认得明各极其至更无一毫蔽惑然后吾心之体至通至明随其运量亦无一
毫慊阙斯为尽其心矣○陵阳李氏曰旧说谓尽心则知性知性则知天而集注异焉信如旧说当云尽
其心则知其性矣知其性则知天矣而后文义相协今乃不然故集注别按本文更定今说程子曰自理
言之谓之天自禀受言之谓之性自存诸人者言之谓之心三者盖所从言之异耳要之性即理也理则
一而已矣故凡能尽此心者必其知此性者也苟不知之若之何其尽之既知之矣则所谓天者岂外此
而他求哉世之学者每有心小性大之蔽意谓必先尽其心而后可以循致其极以知天性殊不知性与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3a 页 WYG0201-0727c.png
心初无间而知与尽则有序性与心无间则谓知性故能尽心者于义为得知与尽有序则谓尽之为先
而知之为后者是失其先后之伦也读者可以晓然无疑矣○蔡氏曰李氏说于集注极有功但心小性
大之辨特以性与心初无间言之则恐其犹未尽心统性情之说耳)既知其理则其所
从出亦不外是矣(语录曰天者便脱模是一个大底人人便是一个小底天吾之仁义
礼智即是天之元亨利贞凡吾之所有者皆自彼而来也故知吾性则自然知天矣○辅氏曰知性而尽
心者譬如一家主识得一家中所有之物然后随取随有随用随足方尽得家主之职知性而知天则如
家主既识得家中之物则自然知其物所来处此物是后何而来此物是何缘而有也)以大学
之序言之知性则物格之谓尽心则知至之谓也(语录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3b 页 WYG0201-0727d.png
曰物字对性字知字对心字○又曰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知性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尽
心也○又曰不知性不能以尽其心物格而后知至也○又曰知得到时必尽我这心去做如事君必要
极于忠为子必要极于孝不是备礼如此既知得到这里若于心有些子未尽便打不过便不足)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存谓操而不舍养谓顺而不害事则奉承而不违也
(辅氏曰心是活物须是操则存不然则便放去矣性是实理须当顺之而不害害谓违悖而戕伤之性本
不可以戕伤言但为自家违悖了便是戕伤之也奉承之而不违便只是存心养性事○蔡氏曰操而不
舍如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便是存心之法顺而不害如戒谨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便是所以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4a 页 WYG0201-0728a.png
养性奉承而不违如存吾顺事没吾宁也便是所以事天但存之养之又便是事心与性又便是天非有
二也)
夭寿不贰脩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夭寿命之短长也贰疑也不贰者知天之至脩身以
俟死则事天以终身也(语录曰既不以夭寿贰其心又须脩身以俟方始立得这
命自家有百年在世百年之中须事事教是当自家有一日在世一日之内须教事事要是当始得若既
不以夭寿动其心一向乱做又不可○辅氏曰天赋命于人有长有短虽若可疑是亦理也何疑之有知
天之至则更无商量不用计较以道修身敬俟其死而已修身以俟死便是事天以终身也)立命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4b 页 WYG0201-0728b.png
谓全其天之所付不以人为害之(辅氏曰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命
与性其实一也事天全其理也立命全其身也曾子临终而启手足曰吾知免夫两全其极也徇私以贼
理纵欲以伤生皆所谓以人为害之也)○程子曰心也性也天也一理
也自理而言谓之天自禀受而言谓之性自存诸人
而言谓之心(语录曰天者理之自然而人之所由以生者也性者理之全体而人之所得以
生者也心则人之所以主于身而具是理者也○蔡氏曰曰心曰性曰天一理而已朱子曰心者人之神
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以出者也先言心后言天是溯流
以穷其源程子曰自理而言谓之天自禀受而言谓之性自存诸人而言谓之心先言天后言心是推源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5a 页 WYG0201-0728c.png
以及其流初无异者也)张子曰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
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语录
曰由太虚有天之名这全说理由气化有道之名这说着事物上如率性之谓道性只是理率性方见得
许多道且如君臣父子之道有那君臣父子方见这个道理○又曰由太虚有天之名是个自然底由气化
有道之名是虚底物在实上见无形底物因有形而见所谓道者如天道地道人道是也合虚与气有性
之名是自然中包得许多物事○又曰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此是总说合虚与气有性之
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此就人上说○又曰四句本只是一个太虚渐细分说得密耳由太虚有天之
名便是四者之总体而不杂乎四者而言由气化有道之名气化者那阴阳造化金木水火土皆是只便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5b 页 WYG0201-0728d.png
是那太虚将气化杂了说虽杂气化实不杂乎太虚然亦未说到人物各具当然之理太虚便是太极图
上面一圆圈气化便是阴静阳动合虚与气有性之名有这气便有这理随在这里若无此气这理去甚
处安顿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知觉又是那气之虚处聪明视听作为运用皆是知觉○问气化何以谓
之道曰天地间无有一物不由其道者○问合虚与气何以有性曰此语详看亦得其意然亦有未尽处
言虚即是性气即是人以气虚明则性寓于中故合虚与气有性之名虽说略尽而终有二意问如此则
莫是性离于道邪曰非此之谓到这处则有是名在人如何看然岂有性离于道之理○又曰气有形而
虚无迹以有形之气具无迹之理是之谓性○又曰虚只是说理合虚与气所以有人○问合性与知觉
有心之名曰亦有未莹处有心则有知觉又何合性与知觉之有○又曰太虚而下四句极精密○陈氏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6a 页 WYG0201-0729a.png
曰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此是推原来历天即理也古圣贤说天多是就理上论理无形状
以其自然而言故谓之天若就天之形体论也只是个积气恁苍苍范范实何有形质但张子此天字是
说理理不成是死定在这里一元之气流出来生人生物便有个路脉恁地便是人物所通行之道此就
造化推原其所从始如此○又曰虚是以理言理与气合遂生人物受得去成这性于是乎方有性之名
性从理来不离气知觉从气来不离理合性与知觉遂成这心于是乎方有心之名○愚谓集注并举程
子张子二说正欲学者于三者同处分析得异处分明于异处体会得同处亲切耳)愚谓尽心
知性而知天所以造其理也存心养性以事天所以
履其事也不知其理固不能履其事然徒造其理而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6b 页 WYG0201-0729b.png
不履其事则亦无以有诸己矣(辅氏曰圣学工夫知与行两下都要到尽
心知性而知天则是知之事也存心养性以事天则是行之事也不知其理而履其事则是冥行妄作而
已然徒知其理而不履其事则亦无以有诸已甚则必至于妄想空虚只务上达不务下学卒归于异端
而已)知天而不以夭寿贰其心智之尽也事天而能脩
身以俟死仁之至也智有不尽固不知所以为仁然
智而不仁则亦将流荡不法而不足以为智矣(辅氏曰智
所以知仁所以守知有不尽则不知仁之为仁虽欲为之不陷于姑息则流于兼爱故以为不知所以为
仁然智而不仁则又所谓智及之仁不能守之必将穿凿创意作起事端以至流荡忘反与法度背驰而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7a 页 WYG0201-0729c.png
不足以为智矣○又曰须是如集注所谓造其理履其事仁智两极其至日用行事之间无时无处而不
用其力直到圣人大而化之之地位方无退转不然则穷格之功不至而所见日以昏蚀践履之功不力
而所得日以怠废知而不尽守之或渝则终必为异端曲学之所惑矣学者岂可不自警哉)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人物之生吉凶祸福皆天所命然惟莫之致而至者
乃为正命(语录曰在天言之皆是正命在人言之便有正有不正如顺其道而死者是正命桎
梏死者便是不正之命问有当然而或不然不当然而或然者如何曰如孔孟老死不遇须唤作不正之
命始得在孔孟言之亦是正命然在天之命却自有差○问此命是指气言否曰然若在我无以致之则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7b 页 WYG0201-0729d.png
命之寿夭皆是合当如此者如颜子之夭伯牛之疾是也)故君子脩身以俟之所
以顺受乎此也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命谓正命岩墙墙之将覆者知正命则不处危地以
取覆压之祸(语录曰若先说道我自有命虽立岩墙之下亦不妨即是先指定一个命如此
便是纣说我生不有命在天相似也○辅氏曰立乎岩墙之下以致覆压而死则乃是人所自取耳非天
为之也盖岩墙有倾覆之势自家却去下面立地便是自取其覆压也是故君子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非
礼勿动择地而行者无他焉知命而已)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8a 页 WYG0201-0730a.png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尽其道则所值之吉凶皆莫之致而至者矣(语录曰问人或
死于干戈死于患难如比干之类亦是正命乎曰固是正命问以理论之则谓之正命以死生论之则非
正命如何曰如何恁地说得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当死而不死却是失其正命此处须当活看古人所
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学者于此处见得临利害时便将自家斫剉
了直须是壁立万仞始得如今小有利害便生计较便说道恁地死非正命如何得)
桎桔死者非正命也
桎梏所以拘罪人者言犯罪而死与立岩墙之下者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8b 页 WYG0201-0730b.png
同皆人所取非天所为也(语录曰问虽谓非正然亦以命言此乃自取如何谓
之命曰亦是自作而天杀之但非正命耳使文王死于羑里孔子死于桓魋却是正命)○此章与
上章盖一时之言所以发其末句未尽之意(辅氏曰上章止
言寿夭而已故集注于此又推言及吉凶祸福皆天所命然惟人为莫与而天所自至者则为正命故上
章所谓君子脩身以俟之者正所谓顺受乎此也)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
我者也
在我者谓仁义礼智凡性之所有者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9a 页 WYG0201-0730c.png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有道言不可妄求有命则不可必得在外者谓富贵
利达凡外物皆是(或问三章之说曰在我者如仁义礼智之属皆此理所当为以其求
之得之莫不有义故曰义在外者如富贵利达之类皆命有所制以其求之虽有道而得之则有命故曰
命然圣人则力为我之所当为而不问彼之所制也)○赵氏曰言为仁由己富
贵在天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此言理之本然也大则君臣父子小则事业细微其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9b 页 WYG0201-0730d.png
当然之理无一不具于性分之内也(或问四章之说曰万物之生同
乎一木其所以生此一物者即其所以生万物之理也故一物之中莫不有万物之理也所谓万物皆备
云者亦曰有其理而已矣○辅氏曰理之本然即所谓性也理之本然一而已然于应事接物之际则其
分限品则各自不同故极其大者言之则如君臣父子总其小者言之则如事物之细微其当然之理无
一而不具于性分之内盖虽有万之不同然其理之本然则一而已)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诚实也言反诸身而所备之理皆如恶恶臭好好色
之实然则其行之不待勉强而无不利矣其为乐孰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10a 页 WYG0201-0731a.png
大于是(辅氏曰此言尽性之事也夫万物之理虽备于我然反身不诚则我自我理自理事物之
来千头万绪而皆无以应之但有纷扰疑惧而已岂能乐乎须是见得到信得及反之于身而实有是理
为君而实有仁为臣而实有敬为父而实有慈为子而实有孝随事而处皆如吾之好好色恶恶臭真实
如此而无毫发之或慊则在我不待勉强而自然无不利矣其为乐孰有犬于诚者乎)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强勉强也恕推已以及人也反身而诚则仁矣其有
未诚则是犹有私意之隔而理未纯也故当凡事勉
强推己及人庶几心公理得而仁不远也(语录曰恕便是推己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10b 页 WYG0201-0731b.png
及物恕若不是推己及物别又是个什么然这个强恕者亦是他见得万物皆备于我了只争着一个反
身而诚须便要强恕上做工夫所谓强恕盖是他心里不能推己及人便须强勉行恕拗转这道理然亦
只是要去个私意而已私意既去则万物自无欠阙处○又曰如今人所以害事处只是这些私意难除
才有些私意隔着了便只是见许多般○辅氏曰此言学者求仁之事也反身而诚则人与仁合矣然其
未诚者非有他也私意隔之与理为二而未纯乎一也故当凡事勉强推己及人庶几其心公平得天天
理而仁之道不远矣夫尽性莫先于诚身诚身莫要于求仁求仁莫切于强恕其阶级分明其工夫有序
学者由是而进焉则圣人之道庶乎其可至也其与坐谈高妙驰志空虚而卒无所依据者不可同年而
语矣)○此章言万物之理具于吾身体之而实则道在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11a 页 WYG0201-0731c.png
我而乐有馀行之以恕则私不容而仁可得(辅氏曰章指之
说简切明尽所以直指圣贤尽心之实开示学者求仁之方其功大矣)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
不知其道者众也
著者知之明察者识之精(辅氏曰著有明意故以为知之明察有密意故以为
识之精盖著则明之而已察则又加精焉)言方行之而不能明其所当然
既习矣而犹不识其所以然所以终身由之而不知
其道者多也(语录曰方行之际则明其当然之理是行之而著既行之后则识其所以然是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11b 页 WYG0201-0731d.png
习矣而察初间是照管向前去后来是回顾后面看所行之道理如何○辅氏曰所当然是就事上说所
以然是就理上说凡事皆有所当然其所当然必有理也理则是其所以然人能于方行之时明其事之
所当然既习之后又识其理所以然则能知夫道矣但凡人不知此理故方行之时倒行逆施而不能明
其事之所当然既习之后卤莽灭裂而犹不识其理之所以然然虽不著不察而道实未尝相离所以终
其身由乎道之中而不知夫道之实体者比比皆是此大学之道所以以格物致知为先也)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赵氏曰人能耻已之无所耻是能改行从善之人终
身无复有耻辱之累矣(辅氏曰耻者改过迁善之几也故人不可以无耻又就无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12a 页 WYG0201-0732a.png
耻而言人若能以己之无耻为耻则可以终其身无耻辱之累也然则人岂可以无耻哉)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
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
则入于禽兽故所系为甚大(辅氏曰耻乃人之羞恶之心性之义也存之则
有所不为故可以进于圣贤失之则无所不为故必至入于禽兽其所系岂不大哉)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为机械变诈之巧者所为之事皆人所深耻而彼方
且自以为得计故无所用其愧耻之心也(辅氏曰陷溺其心于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12b 页 WYG0201-0732b.png
机械变诈之巧则是无所不为者也故人虽以为深耻而已方自以为得计其愧耻之心虽其固有亦自
窒塞而不复发见矣)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但无耻一事不如人则事事不如人矣或曰不耻其
不如人则何能有如人之事其义亦通(辅氏曰前说指机变之人
言之后说则泛言人不可以无耻之意前一说痛切后一说较缓)○或问人有耻不
能之心如何程子曰耻其不能而为之可也耻其不
能而掩藏之不可也(辅氏曰程子是用第二说然耻其不能而为之则无不能矣耻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13a 页 WYG0201-0732c.png
其不能而掩藏之则终不能矣世之人往往不能强于为善故吝于改过甚至于护疾而忌医者多矣故
程子因以是警之)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
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
之见且犹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言君当屈己以下贤士不枉道而求利二者势若相
反而实则相成盖亦各尽其道而已(辅氏曰君好善则不知势之在
已士乐道则不知势之在人两尽其道则势虽相反而实相成不然君以势而骄夫士士以势而徇乎君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13b 页 WYG0201-0732d.png
则两失其道矣尚何足以有为哉)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
宋姓句践名游游说也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赵氏曰嚣嚣自得无欲之貌(辅氏曰游说之士大病是不识义理而唯欲其
言之售故往往以人之知不知为轻重欣戚是以孟子语以自得无欲之说)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乐音
洛)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14a 页 WYG0201-0733a.png
德谓所得之善尊之则有以自重而不慕乎人爵之
荣义谓所守之正乐之则有以自安而不徇乎外物
之诱也(辅氏曰尊如尊德性之尊尊其德则有以自重乐如乐天知命之乐乐其义则有以自安
夫人爵之荣外物之诱岂勉强矫揉之所能免哉必在我者有所得而自重有所守而自安而后能之也)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言不以贫贱而移不以富贵而淫此尊德乐义见于
行事之实也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14b 页 WYG0201-0733b.png
得己言不失已也民不失望言人素望其兴道致治
而今果如所望也(辅氏曰穷不失义则在我者得其所守达不离道则能兴道致治以
慰斯民平日之所望)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
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见谓名实之显著也此又言士得已民不失望之实
(辅氏曰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乃民不失望之实不得志则修身见于世乃士得已之实又极其用而言
之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也)○此章言内重而外轻则无往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15a 页 WYG0201-0733c.png
而不善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
无文王犹兴
兴者感动奋发之意凡民庸常之人也豪杰有过人
之才知者也盖降衷秉彝人所同得唯上智之材无
物欲之蔽为能无待于教而自能感发以有为也(辅氏
曰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此皆中人以下之资所谓凡民者是也盖无持立之操教之善则
为善不然则为恶矣若夫才知过人之士则天理易明物欲难蔽故虽不待上之人有以教之而自能感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15b 页 WYG0201-0733d.png
发而兴起以有为也)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
矣
附益也韩魏晋卿富家也欿然不自满之意尹氏曰
言有过人之识则不以富贵为事(辅氏曰尹氏说甚善人而以区区富
贵为事者皆凡庸之人吝骄封闭不足与有为矣)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
怨杀者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16a 页 WYG0201-0734a.png
程子曰以佚道使民谓本欲佚之也播榖乘屋之类
是也以生道杀民谓本欲生之也除害去恶之类是
也盖不得己而为其所当为则虽咈民之欲而民不
怨其不然者反是(辅氏曰播谷乘屋之类虽不免于劳然其本意则乃欲佚之而已故
虽劳而不怨除害去恶之类虽不免于杀然其本意则乃欲生之而已故虽死而不怨杀者○又曰不得
已者事也为其所当为者理也事虽不得已而吾但为其理之所当为故虽劳之杀之可谓咈民之欲矣
而民自不怨不然则是私意妄作而已民之怨怒其可得而逃乎君子其亦谨其所谓劳与杀之事哉)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皞胡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16b 页 WYG0201-0734b.png
老反)
驩虞与欢娱同皞皞广大自得之貌程子曰驩虞有
所造作而然岂能久也耕田凿井帝力何有于我如
天之自然乃王者之政杨氏曰所以致人驩虞必有
违道干誉之事若王者则如天亦不令人喜亦不令
人怒(辅氏曰杨氏说即程子意也但杨氏说得明切程子说得浑全耳霸者亟民之从规模狭窄故
必至如此时下虽得其民之欢娱然岂能久哉事过意息则忘之矣至于王者则如天道之自然当生则
生当杀则杀而民自忘其喜怒也)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17a 页 WYG0201-0734c.png
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
此所谓皞皞如也庸功也丰氏曰因民之所恶而去
之非有心于杀之也何怨之有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非有心于利之也何庸之有辅其性之自然使自得
之故民日迁善而不知谁之所为也(丰氏名稷四明人○辅氏曰因
民之所利而利之非有心于利之也何庸之有此句所包甚阔凡帝王之政教皆是因民之性辅其自然
使自得夫善如尧所谓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是也惟其如是故民日迁于善而不知谁之使我
如此也此即程子所谓耕田凿井帝力何有于我之事)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17b 页 WYG0201-0734d.png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
补之哉
君子圣人之通称也所过者化身所经历之处即人
无不化如舜之耕历山而田者逊畔陶河滨而器不
苦窳也(文集曰经历亦不必为经行之地凡其身之所临政之所及风声气化之所被皆谓经历
也○语录曰不独是所居久处只曾经涉处便皆化○又曰如舜耕历山陶河滨略略做这里过便自感
化不待久留言其化之速也)所存者神心所存主处便神妙不测
如孔子立斯立道斯行绥斯来动斯和莫知其所以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18a 页 WYG0201-0735a.png
然而然也(语录曰存是存主处不是主宰是存这事这事便来应○又曰存是自家主意处便
不测亦是人见其如此)是其德业之盛乃与天地之化并行同
运举一世而甄陶之非如霸者但小小补塞其罅漏
而已此则王道之所以为大而学者所当尽心也(辅氏
曰德以其得于己者而言业以其见于事者而言圣人之德业两极其盛故能与天地之化同运而并行
也举一世而甄陶之盖言其功用之大成就之广不可以一事一物而言也岂若霸者之所为但随事小
小补塞其罅漏而已乎)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18b 页 WYG0201-0735b.png
程子曰仁言谓以仁厚之言加于民仁声谓仁闻谓
有仁之实而为众人所称道者也此尤见仁德之昭
著故其感人尤深也(辅氏曰仁言如书所载训诰誓命之类是也仁声如邠人之闻
大王之为仁人伯夷太公之闻文王善养老之类是也仁声仁闻非圣人之仁博厚悠远自然昭明则不
能有也故其感于人也亦深非止言语声色之化而已)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政谓法度禁令所以制其外也教谓道德齐礼所以
格其心也(辅氏曰善政亦非徒尚夫法度禁令也固亦有德行乎其间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19a 页 WYG0201-0735c.png
终不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者得民之心感而诚服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得民财者百姓足而君无不足也得民心者不遗其
亲不后其君也(辅氏曰百姓足而君无不足者取之有道用之有节故民先自足而君亦
无不足也不遗其亲不后其君使民之于君亲之如父母爱之如四体尊而敬之则得其财与无不足又
有不足道者矣)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
者其良知也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19b 页 WYG0201-0735d.png
良者本然之善也程子曰良知良能皆无所由乃出
于天不系于人(辅氏曰本然之善谓其善不知其所由来自然而然如所谓莫之为而为
莫之致而至故程子以为皆无所由乃得于天不系于人其论切矣○真氏曰善出于性故有本然之能
不待学而能本然之知不待学而知)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
也
孩提二三岁之间知孩笑可提抱者也爱亲敬长所
谓良知良能者也(辅氏曰孩提而下又所以指其良知良能之在人者晓之是岂待学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20a 页 WYG0201-0736a.png
而后能虑而后知哉)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言亲亲敬长虽一人之私然达之天下无不同者所
以为仁义也(辅氏曰亲亲敬长虽若出于一人之私然其所谓仁所谓义所以建立人极纲
纪人道以至于不可胜用者不过即是心而达之于天下耳)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
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
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20b 页 WYG0201-0736b.png
居深山谓耕历山时也盖圣人之心至虚至明浑然
之中万理毕具一有感触则其应甚速而无所不通
非孟子造道之
深不能形容至此也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李氏曰有所不为不欲人皆有是心也至于私意一
萌而不能以礼义制之则为所不为欲所不欲者多
矣能反是心则所谓扩充其羞恶之心者而义不可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21a 页 WYG0201-0736c.png
胜用矣故曰如此而已矣(语录曰人心至灵其所不当为不当欲之事何尝不
知但初间自知了到计较利害却自以为不妨便自冒昧为之欲之耳今既知其所不当为所不当欲者
便要从这里截断断然不为不欲故曰如此而已矣○辅氏曰凡人有所不为有所不欲者心为之宰而
礼义有以制之也若夫为所不为欲所不欲则心不在焉而无礼义以制之耳虽然心非在外也放而不
知求则若不在焉耳能反是心则是扩充其羞恶之心者将见其义至于不可胜用矣○又曰上言不能
以礼义制之而后又独言羞恶与义者所不可为所不可欲者谓非礼也至于不为其所不可为不欲其
所不可欲则是羞恶之心义而已矣)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21b 页 WYG0201-0736d.png
德慧者德之慧术知者术之知疢疾犹灾患也言人
必有疢疾则能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辅氏曰德之慧
谓慧德也与昏正相反术之智谓智术也与愚正相反疢疾则非真是病故曰犹灾患也人惟有灾患竦
动其仁义礼智之心坚忍其食色臭味之性故能增益其所不能而有夫德慧术知也)
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孤臣远臣孽子庶子皆不得于君亲而常有疢疾者
也达谓达于事理即所谓德慧术知也(辅氏曰孤臣孽子皆宜不
得于君亲者则是所谓常有乎疢疾灾患者也操心危虑患深故能动心忍性而不至于昏愚达夫事理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22a 页 WYG0201-0737a.png
之当然而有所谓德慧术知矣)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
阿徇以为容(辅氏曰谓长君之恶以求容其身者)逢迎以为悦(辅氏曰谓逢君
之恶以求君之悦者)此鄙夫之事妾妇之道也
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
言大臣之计安社稷如小人之务悦其君眷眷于此
而不忘也(辅氏曰此则所谓天理人欲同行而异情也其眷眷不忘虽同而其情则异一则务
为容悦之私一则务安社稷以为忠也)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22b 页 WYG0201-0737b.png
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
民者无位之称以其全尽天理乃天之民故谓之天
民(辅氏曰天之生民其理无不具而人之亏欠者多矣故程子谓天民为能践形也是指伊尹太公未
出之时而言)必其道可行于天下然后行之不然则宁没世不见知而不悔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23a 页 WYG0201-0737c.png
有大人者正已而物正者也
大人德盛而上下化之所谓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者
(辅氏曰上谓君下谓民大人德盛故上而君下而民无不化也乾之九二可以当之矣盖大人一出而天
下莫不文明是圣人之事也)○此章言人品不同略有四等容悦
佞臣不足言安社稷则忠矣然犹一国之士也天民
则非一国之士矣然犹有意也无意无必唯其所在
而物无不化惟圣者能之(辅氏曰孟子言此所以品节人臣之品有此四等谀
佞之臣则是徇私而忘理者也固不足道矣安社稷者则行理以尽忠者也然犹是一国之士而已所谓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23b 页 WYG0201-0737d.png
一国之士知有其国而不知有天下也春秋之贤大夫是矣至于天民则如伊吕之徒非止一国之士也
可以大用而不可以小知者也然犹微有意焉必其道可行于天下然后行之不肯小用其道以徇于人
如程子所谓伊尹虽圣人终是有任底意思者是也大人则圣人矣如周公孔子方能当之周公在上而
能使天下文明者也孔子在下而能使万世文明者也故曰无意无必唯其所在而物无不化惟圣者能
之至公无私进退以道周公之无意无必也仕止久速无可无不可孔子之无意无必也)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乐音洛王与皆去声
下并同)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24a 页 WYG0201-0738a.png
此人所深愿而不可必得者今既得之其乐可知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程子曰人能克己则仰不愧俯不怍心广体胖其乐
可知有息则馁矣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尽得一世明睿之才而以所乐乎己者教而养之则
斯道之传得之者众而天下后世将无不被其泽矣
圣人之心所愿欲者莫大于此今既得之其乐为如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24b 页 WYG0201-0738b.png
何哉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林氏曰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
者惟不愧不怍而已学者可不勉哉(辅氏曰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皆
天所与非人所为故曰系于天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须是有那明睿之人相从故己得以施其教若无
其人则无所施矣故曰系于人至于仰不愧俯不怍则在我自致之而已故学者不可不以是自勉也又
况自已不能不愧不怍则虽有父母兄弟而亦不能有其乐虽有明睿之才而亦何以为教哉)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25a 页 WYG0201-0738c.png
地辟民聚泽可远施故君子欲之然未足以为乐也
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
其道大行无一夫不被其泽故君子乐之然其所得
于天者则不在是也(辅氏曰地辟民聚泽可远施则得以推吾之仁故君子欲之中
天下而立则其道大行而地无远近之限定四海之民则无一夫不被其泽而民无众寡之分是又得以遂
吾之仁故君子乐之要之两事皆只是仁但有广狭之辨故所欲者未足以为乐至于乐则所谓博施济
众圣人之事也所得于天则是指性而言也所欲所乐固亦非性外之事但于吾所受之全体则有何增
损哉)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25b 页 WYG0201-0738d.png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分去
声)
分者所得于天之全体故不以穷达而有异(辅氏曰事虽有
穷达而性之全体何尝有一毫之加损分定盖言性之全体固自有一定之分故也)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
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上言所性之分与所欲所乐不同此乃言其蕴也(辅氏
曰此所以为圣贤之乐也若于此不发其蕴则性只是一悬空之物都无实体即与释老之见无异矣)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26a 页 WYG0201-0739a.png
仁义礼智性之四德也根本也(文集曰四端根于心便见得着在人心上
相离不得才有些子私意便刬断了那根)生发见也睟然清和润泽之貌
盎丰厚盈溢之意施于四体谓见于动作威仪之间
也喻晓也四体不言而喻言四体不待吾言而自能
晓吾意也(文集曰其发见于容色者自有睟然清和润泽之貌见之于面盎然丰厚盈溢之意
见之于背以至施于四体而形于动作威仪之间如此四体虽不待吾言而自晓吾意如手容不待告语
而自然恭足容不待告语而自然重)盖气禀清明无物欲之累则性之
四德根本于心其积之盛则发而著见于外者不待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26b 页 WYG0201-0739b.png
言而无不顺也(语录曰君子气字清明无物欲之累故合下生时这个根便著土所以生
色形见于外众人则合下生时便为气禀物欲一重隔了这个根便未著土在盖有残忍底心便没了仁
之根有顽钝底心便没了义之根有忿很底心便没了礼之根有黑暗㡳心便没了智之根都各有一重
隔了而今人便只要去其气宇物欲之隔教四者之根着土而已)程子曰睟面盎背
皆积盛致然四体不言而喻惟有德者能之○此章
言君子固欲其道之大行然其所得于天者则不以
是而有所加损也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27a 页 WYG0201-0739c.png
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
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
老则仁人以为已归矣
已归谓已之所归馀见前篇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
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此文王之政也一家养母鸡五母彘二也馀见前篇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27b 页 WYG0201-0739d.png
(辅氏曰五亩之宅而下梁惠王上篇已言之矣今又言之者故集注以为此是文王之政也观五鸡二彘
之事则文王之政亦可谓周悉矣若无此说则人往往将文王之养只如后世尊养三老五更之礼文而
已)
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
养其老五十非帛不煖七十非肉不饱不煖不饱谓之
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田谓百亩之田里谓五亩之宅树谓耕桑畜谓鸡彘
也赵氏曰善养老者教导之使可以养其老耳非家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28a 页 WYG0201-0740a.png
赐而人益之也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易治也畴耕治之田也
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
教民节俭则财用足也
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
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
民焉有不仁者乎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28b 页 WYG0201-0740b.png
水火民之所急宜其爱之而反不爱者多故也尹氏
曰言礼义生于富足民无常产则无常心矣(辅氏曰尹氏之
说当矣观此则人心本仁可知己其或有不仁者陷溺其本心焉耳)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
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此言圣人之道大也东山盖鲁
城东之高山而太山则又高矣此言所处益高则其
视下益小所见既大则其小者不足观也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29a 页 WYG0201-0740c.png
(辅氏曰以知而言也)难为水难为言犹仁不可为众之意(辅氏曰观
于海则天下之水皆不足以动吾之视游于圣人之门则天下之言皆不足以入吾之听亦犹仁则天下
之众皆莫能与之敌故亦曰难为众也○永嘉陈氏曰仁不可为众言仁者难为众看有几多人众来到
仁者面前皆使不得犹太山之前难为山大海之前难为水)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此言道之有本也澜水之湍急处也明
者光之体光者明之用也(愚谓明者虚莹昭彻之本体光者即此明之发挥著
见于外)观水之澜则知其源之有本矣观日月于容光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29b 页 WYG0201-0740d.png
之隙无不照则知其明之有本矣(辅氏曰以比圣人之道所以大者以
其有本也然程子以此为言道之无穷而集注独以为言其有本者盖有本而后能无穷故也)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
不达
言学当以渐乃能至也成章所积者厚而文章外见
也(语录曰是做得成片段有文理可观如孝真个是做得孝成忠是真个做得忠成子贡之辩子路之
勇都是真个做得成了不是半上落下今日做得明日又休也○辅氏曰即程子所谓譬如珠玉小积则
有小光辉大积则有大光辉也)达者足于此而通于彼也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30a 页 WYG0201-0741a.png
之谓信至于大而化之之谓圣自志学至从心不踰矩其间次第皆是足于此而通于彼须实体之方知
其味非妄想虚空者所能测识也)○此章言圣人之道大而有本学
之者必以其渐乃能至也(辅氏曰圣道之大固有其本矣然自学者言之则又
岂能一蹴而遽至哉故又以水必盈科而后行君子之志于道必成章而后达者晓之以见学者当务实而
有渐不可躐等陵节悬空妄想而卒归于无所得)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孳孳勤勉之意(辅氏曰是勤勉不已之意舜之为善与蹠之为利皆云孳孳者天理人欲
同行而异情也)言虽未至于圣人亦是圣人之徒也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30b 页 WYG0201-0741b.png
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
蹠盗蹠也
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程子曰言间者谓相去不远所争毫末耳善与利公
私而已矣才出于善便以利言也(辅氏曰程子之说精切使学者知致
谨于毫釐之间)○杨氏曰舜蹠之相去远矣而其分乃在利
善之间而已是岂可以不谨然讲之不熟见之不明
未有不以利为义者又学者所当深察也(辅氏曰杨氏说尤为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31a 页 WYG0201-0741c.png
有益此大学所以始于致知而中庸所以先于明善也)或问鸡鸣而起若未接
物如何为善程子曰只主于敬便是为善(语录曰且须常存个
诚敬做主学问方有所归着如有个屋舍了零零碎碎方有顿处不然却似无家舍虽有千金之宝亦无
安顿处今日放在东边草里明日放在西边草里终非已物○辅氏曰此又教学者以静时工夫也动静
相涵敬义两立孳孳不已则庶乎可以进于圣人之学矣)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为我之为
去声)
杨子名朱取者仅足之意取为我者仅足于为我而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31b 页 WYG0201-0741d.png
已不及为人也列子称其言曰伯成子高不以一豪
利物是也(语录曰庄子数称杨子吾恐杨氏之学如今道流修鍊之士其保啬神气虽一句话
也不妄与人说)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墨子名翟兼爱无所不爱也摩顶摩突其顶也放至
也
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子莫鲁之贤人也知杨墨之失中也故度于二者之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32a 页 WYG0201-0742a.png
间而执其中近近道也权称锤也所以称物之轻重
而取中也执中而无权则胶于一定之中而不知变
是亦执一而已矣(语录曰子莫见杨墨皆偏在一处要就二者之中而执之正是安排
寻讨也原其意思固好只是见不分明依旧不是○辅氏曰杨氏资质于理略偏于刚毅墨子资质于理
略偏于宽厚只原讲学不明不知至理之所在克治不力而各流于其所偏沦胥不已遂至于各极其偏
一则不肯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仅足于为我一则欲摩顶至踵以利天下而遂至于兼爱至于子莫则又
自其末流观之而知杨墨之皆失中也然无所师承穿凿杜撰而度于为我兼爱二者之间而执其中则其
意固善而于道则近矣然时有万变事有万殊物有万类而中无定体若但胶于二者一定之中而执之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32b 页 WYG0201-0742b.png
不能如称锤然因事物之轻重而前却以取平则与二子之执一者亦无异矣)程子曰中字
最难识须是默识心通且试言一厅则中央为中一
家则厅非中而堂为中一国则堂非中而国之中为
中推此类可见矣又曰中不可执也识得则事事物
物皆有自然之中不待安排安排著则不中矣(辅氏曰程
子第一说言中为难识须是默识心通故能随物应变以取中第二说又言中为难执须先识得则事事
物物天然有个中在上面不假人力安排才涉安排计较则便不中矣盖义理精微岂人力之粗浅所能
与哉若子莫者是要安排个中来执之也)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33a 页 WYG0201-0742c.png
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贼害也为我害仁兼爱害义执中者害于时中皆举
一而废百者也(辅氏曰仁义所以立人之道并行而不悖为我者只知有我而不知有人
故役于私而遂至于害仁兼爱者只知有人而不知有我故迷于爱而遂至于害义执二者之间一定之
中则不能随时逐事以取中故两失其仁义而害于时中是皆举一而废百也百只是言其多耳)○
此章言道之所贵者中中之所贵者权(辅氏曰此两句已尽一章
之旨)杨氏曰禹稷三过其门而不入苟不当其可则与
墨子无异颜子在陋巷不改其乐苟不当其可则与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33b 页 WYG0201-0742d.png
杨氏无异子莫执为我兼爱之中而无权乡邻有斗
而不知闭户同室有斗而不知救之是亦犹执一耳
故孟子以为贼道禹稷颜回易地则皆然以其有权
也不然则是亦杨墨而已矣(语录曰居陋巷则似杨氏三过其门而不入则
似墨氏要之禹稷似兼爱而非兼爱颜子似为我而非为我○辅氏曰杨氏以禹稷颜回之事发明中之
所贵乎权之义甚为明白使禹稷颜回不能易地皆然便是无权无权则是亦杨墨而已矣)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
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34a 页 WYG0201-0743a.png
口腹为饥渴所害故于饮食不暇择而失其正味人
心为贫贱所害故于富贵不暇择而失其正理(辅氏曰饮
食有美恶之正味口腹固能辨之然常人一为饥渴所害则不暇择其美恶而皆以为甘美故失其正味
富贵有当得不当得之正理人心固能辨之然常人一为贫贱所害则不暇择其当得不当得而失其正
理)
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人能不以贫贱之故而动其心则过人远矣(辅氏曰人若能
不以贫贱动其心而于富贵辨其所当得而受之其不当得则不受之则过于常人远矣过人之远则不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34b 页 WYG0201-0743b.png
忧其不及人矣)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介有分辨之意柳
下惠进不𨼆贤必以其道遗佚不怨阨穷不悯直道
事人至于三黜是其介也○此章言柳下惠和而不
流与孔子论夷齐不念旧恶意正相类皆圣贤微显
阐幽之意也(辅氏曰程子论孔子于夷齐之清却言其不念旧恶以为微显阑幽之意故集
注亦以孟子此说为发明柳下惠之和而不流)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35a 页 WYG0201-0743c.png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
弃井也
八尺为仞言凿井虽深然未及泉而止犹为自弃其
井也○吕侍讲曰仁不如尧孝不如舜学不如孔子
终未入于圣人之域终未至于天道未免为半涂而
废自弃前功也(侍讲名希哲河南人○辅氏曰君子所为凡百皆要极其至而底于成常
人之情则往往锐始怠终得少为足故中道而画半涂而废者多矣如此则皆为自弃其前功也故孟子
发此说以警切之吕氏推说广矣若夫为人而未得为圣人言治而不及于尧舜皆为未及夫泉也)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35b 页 WYG0201-0743d.png
○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
尧舜天性浑全不假脩习汤武脩身体道以复其性
(语录曰性之合下如此身之是做到那田地○又曰性是自然有底身是从身上做得来底只是其初资
禀有些子不相似耳○辅氏曰尧舜生而知之者也故其气质清明天性昭著自然浑全何待脩习汤武
学而知之者也故脩身体道以复其本然之性)五霸则假借仁义之名以求济
其贪欲之私耳
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归还也有实有也言窃其名以终身而不自知其非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36a 页 WYG0201-0744a.png
真有或曰盖叹
世人莫觉其伪者亦通旧说久假
不归即为真有则误矣○尹氏曰性之者与道一也
身之者履之也及其成功则一也五霸则假之而已
是以功烈如彼其卑也(辅氏曰与道一者无气禀之蔽也履之者以身履践之而
至也及其成功一者皆真切为之故有成而气禀不足以为之间也若但假而已则已是作伪其意思都
别了是以功烈如是之卑也)
○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36b 页 WYG0201-0744b.png
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
予不狎于不顺太甲篇文狎习见也不顺言太甲所
为不顺义理也馀见前篇
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孟子曰
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伊尹之志公天下以为心而无一豪之私者也(辅氏曰公
天下以为心谓合天下之心以为心而在我无一豪适莫之私意也然此岂一朝夕勉强而能哉非道全
德备其素行有以信于人至诚有以通于天者不能也)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37a 页 WYG0201-0744c.png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
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
之则孝弟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诗魏国风伐檀之篇素空也无功而食禄谓之素餐
此与告陈相彭更之意同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
垫齐王之子也上则公卿大夫下则农工商贾皆有
所事而士居其间独无所事故王子问之也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37b 页 WYG0201-0744d.png
孟子曰尚志
尚高尚也志者心之所之也士既未得行公卿大夫
之道又不当为农工商贾之业则高尚其志而已(辅氏
曰士虽未得位以行其道而其志则须高尚方可志于仁义则高尚溺于利欲则卑污)
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
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
义大人之事备矣
非仁非义之事虽小不为而所居所由无不在于仁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38a 页 WYG0201-0745a.png
义此士所以尚其志也大人谓公卿大夫言士虽未
得大人之位而其志如此则大人之事体用已全若
小人之事则固非所当为也(辅氏曰仁体也义用也大人之事体用已全得
时得位则举而措之耳)
○孟子曰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
箪食豆羹之义也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
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仲子陈仲子也言仲子设若非义而与之齐国必不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38b 页 WYG0201-0745b.png
肯受齐人皆信其贤然此但小廉耳其辟兄离母不
食君禄无人道之大伦罪莫大焉岂可以小廉信其
大节而遂以为贤哉(辅氏曰观前篇所论仲子之事其介然自守如此则不义而与
之齐国必不肯受此徇名而强矫者或能之故孟子以为是特舍箪食豆羹之义而已盖未以为贤也若
夫安于人伦使之各尽其道则非尽性而乐循理者不能故孟子言此以晓齐人使之勿迷于小而不察
其大耳)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桃应孟子弟子也其意以为舜虽爱父而不可以私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39a 页 WYG0201-0745c.png
害公皋陶虽执法而不可以刑天子之父故设此问
以观圣贤用心之所极非以为真有此事也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言皋陶之心知有法而已不知有天子之父也(语录曰法
者天下公共在皋陶亦只得执)
然则舜不禁与
桃应问也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39b 页 WYG0201-0745d.png
言皋陶之法有所传受非所敢私虽天子之命亦不
得而废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桃应问也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
身䜣然乐而忘天下
蹝草履也遵循也言舜之心知有父而已不知有天
下也孟子尝言舜视天下犹草芥而惟顺于父母可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40a 页 WYG0201-0746a.png
以解忧与此意互相发○此章言为士者但知有法
而不知天子父之为尊为子者但知有父而不知天
下之为大盖其所以为心者莫非天理之极人伦之
至学者察此而有得焉则不待较计论量而天下无
难处之事矣(辅氏曰集注谓桃应故设此问以观圣贤用心之极非以为真有此事者既已
得桃应问之之意而又发明孟子所以告之之说以为是皆圣贤之心天理之极人伦之至者可谓两尽
其旨矣学者能致察乎此而有得于心则天下万事虽纷纭轇轕沓至吾前亦将如水到渠成时至物熟
皆不待计较不待空排而举无难处者也)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40b 页 WYG0201-0746b.png
○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
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
范齐邑居谓所处之位养奉养也言人之居处所系
甚大王子亦人子耳特以所居不同故所养不同而
其气体有异也
孟子曰
张邹皆云羡文也
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41a 页 WYG0201-0746c.png
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
广居见前篇尹氏曰睟然见于面盎于背居天下之
广居者然也
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
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垤泽宋城门名也孟子又引此事为證
○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食音
嗣畜许六反)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41b 页 WYG0201-0746d.png
交接也畜养也兽谓犬马之属
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
将犹举也诗曰承筐是将程子曰恭敬虽因威仪币
帛而后发见然币之未将时已有此恭敬之心非因
币帛而后有也
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此言当时诸侯之待贤者特以币帛为恭敬而无其
实也拘留也(辅氏曰世衰道微在上者皆不知有恭敬待贤之诚而惟恃其有币帛之聘在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42a 页 WYG0201-0747a.png
下者唯知有币帛之可慕而不知察夫上之人所以待之之诚上下之情交骛于利而不知有义理焉故
孟子发此论以警之)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人之有形有色无不各有自然之理所谓天性也(语录
曰形色上便有天性视便有视之理听便有听之理○问形是耳目鼻口之类色是如何曰一颦一笑皆
有至理○愚谓耳目形也视而明听而聪者理也形色色也或庄或偷或有不可犯者理也理即性性即
理也)践如践言之践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42b 页 WYG0201-0747b.png
其理故无以践其形惟圣人有是形而又能尽其理
然后可以践其形而无歉也(或问践形之说曰人之生于天地之间也莫不
有形其有是形也莫不有色而本其所得于天者则是形是色莫不有所以然之故焉莫不有所当然之
则焉是则所谓天性者也然众人桔于气禀之偏狃于习俗之蔽而不能无人欲之私是以视则不明听
则不聪貌则不恭言则不从盖不能尽其形色本然之理则虽有是形而无以践其形也惟圣人能尽其
性而无一豪人欲之私杂于其间是以视则极明听则极聪貌则极恭言则极从盖凡形色本然之理无
一不尽既有是形而又有以践其形焉云者本有是物而又能脩其实以副之也○文集曰性即理之谓
也然众人有是形而不能全其形之理故有形虽人而心实禽兽是不足以践其形矣惟圣人能全其形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43a 页 WYG0201-0747c.png
之理故可以践其形也○又曰可以践形则无愧于形矣)○程子曰此言圣人尽
得人道而能充其形也盖人得天地之正气而生与
万物不同既为人须尽得人理然后称其名众人有
之而不知贤人践之而未尽能充其形惟圣人也(文集
曰充字极分明○辅氏曰人受天地之正气以生物受天地之偏气以生故物则有能有不能人则无不
能也既是为人则须尽得人之理方称人之名不然则与物无异矣然人得天地之正气故得天地之全
理然其气禀亦有清浊昏明之异如众人则虽有之而不知有贤人则虽形而未尽能充其形而全其理
者唯圣人而已○永嘉陈氏曰学未至于圣人则于性分道理未免亏欠才于性分有亏欠即是空具此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43b 页 WYG0201-0747d.png
形色不能充践满足也)杨氏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物者形色
也则者性也各尽其则则可以践形矣(辅氏曰杨氏即程子意各
尽其则又说得周遍)
○齐宣王欲短丧公孙丑曰为期之丧犹愈于己乎
己犹止也
孟子曰是犹或紾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
之孝弟而已矣
紾戾也教之以孝弟之道则彼当自知兄之不可戾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44a 页 WYG0201-0748a.png
而丧之不可短矣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
之怀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所谓教之以孝
弟者如此盖示之以至情之不能已者非强之也
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公孙丑曰若
此者何如也
陈氏曰王子所生之母死厌于嫡母而不敢终丧其
傅为请于王欲使得行数月之丧也时又适有此事
丑问如此者是非何如案仪礼公子为其母练冠麻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44b 页 WYG0201-0748b.png
衣縓缘既葬除之疑当时此礼已废或既葬而未忍
即除故请之也
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
禁而弗为者也
言王子欲终丧而不可得其傅为请虽止得加一日
犹胜不加我前所讥乃谓夫莫之禁而自不为者耳
○此章言三年通丧天经地义不容私意有所短长
示之至情则不肖者有以企而及之矣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45a 页 WYG0201-0748c.png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下文五者盖因人品高下或相去远近先后之不同
(辅氏曰如时雨化之者品之高者也成德达财者品之次者也荅问者品之下者也相去之远近先后则
言私淑艾者尔盖有虽同时而相去或远或近者又有或先或后而不同时者故近与先者则得以亲承
其教远与后者则有不能及门而受业者也)
有如时雨化之者
时雨及时之雨也草木之生播种
封植人力已至而未能自化所少者雨露之滋耳及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45b 页 WYG0201-0748d.png
此时而雨之则其化速矣教人之妙亦由是也若孔
子之于颜曾是已
有成德者有达财者
财与材同此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成德如孔子
之于冉闵达财如孔子之于由赐(语录曰成德成就其德如孔子于冉
闵德则天资纯粹者达才通达其才如孔子于由赐才是明敏者)
有荅问者
就所问而荅之若孔孟之于樊迟万章也(语录曰荅问则是费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46a 页 WYG0201-0749a.png
言语○辅氏曰樊迟之粗鄙万章之浅率孔孟皆必俟其问而后告教之是也)
有私淑艾者
私窃也淑善也艾治也(文集曰艾芟草也自艾淑艾皆有斩绝自新之意惩艾创
艾亦取诸此)人或不能及门受业但闻君子之道于人而
窃以善治其身是亦君子教诲之所及若孔孟之于
陈亢夷之是也(语录曰未尝亲见面授只是或闻其风而师慕之或私窃傅其善言善行
学之以善于其身是亦君子之教诲也)孟子亦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
予私淑诸人也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46b 页 WYG0201-0749b.png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
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
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彀率弯弓之限也言教人者皆有不可易之法不容
自贬以徇学者之不能也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47a 页 WYG0201-0749c.png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引引弓也发发矢也跃如如踊跃而出也(文集曰是道理活泼
泼地发出在面前如由中跃出○语录曰义理昭著如有物跃然于心目之间)因上文彀率
而言君子教人但授以学之之法而不告以得之之妙
如射者之引弓而不发矢然其所不告者已如踊跃
而见于前矣(语录曰须知得引个甚么是怎生地不发又是甚么物事跃在面前须是耸起
这心与他看教人心精一无些子夹杂方见得他那精微妙处○又曰道理散在天下事物之间圣贤也
不是不说然也全说不得自是那妙处不容说然虽不说只才桃动那头了时那个物事自跌荡在面前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47b 页 WYG0201-0749d.png
如张弓十分满而不发箭虽不发箭然已知得真个是中这物事了○辅氏曰引谓但授之以学之之法
不发谓不告以得之之妙)中者无过不及之谓中道而立言其非
难非易能者从之言学者当自勉也(辅氏曰过乎中则苟难而不可
及不及乎中则又苟易者之所便也唯中道而立是以无难无易能者从之则又学者所当自勉也中道
而立成已之事能者从之又所以成物也)○此章言道有定体教有成法
卑不可抗高不可贬语不能显默不能藏(辅氏曰道有定体率
性而已教有成法修道而已唯其道有定体故教有成法卑者不可抗而隆礼卑法地是也高者不可贬
而下知崇效天是也不因有言而可以益其显不因无说而可以晦其藏中道而立能者从之而已)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48a 页 WYG0201-0750a.png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殉如殉葬之殉以死随物之名也身出则道在必行
道屈则身在必退以死相从而不离也(愚谓道不可离也虽时有
治乱已有穷达非道殉身即身殉道以死相从岂可得而离哉)
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以道从人妾妇之道(辅氏曰此正如庄子所谓盗亦有道者言是亦道耳但只是妾
妇之道妾妇以顺悦为道者也)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荅何也(更平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48b 页 WYG0201-0750b.png
声)
赵氏曰滕更滕君之弟来学者也
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
挟故而问皆所不荅也滕更有二焉
赵氏曰二谓挟贵挟贤也(辅氏曰更乃滕君之弟则知其挟贵矣而肯来学于
孟子则知其挟贤矣)尹氏曰有所挟则受道之心不专所以不
荅也○此言君子虽
诲人不倦又恶夫意之不诚者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49a 页 WYG0201-0750c.png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
所不薄也
已止也不可止谓所不得不为者也所厚所当厚者
也此言不及者之弊
其进锐者其退速
进锐者用心太过其气易衰故退速○三者之弊理
势必然虽过不及之不同然卒同归于废弛(辅氏曰不及者
之弊则愈见其不及流于欲者之所为也过者之弊则其退也可立而待役于气者之所为也欲肆则无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49b 页 WYG0201-0750d.png
极气过则易衰循理而行则有则而可继也)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
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物谓禽兽草木爱谓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程子曰
仁推已及人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于民则可于物
则不可统而言之则皆仁分而言之则有序(辅氏曰统而言
之则皆自吾一性之仁分而言之则有轻重之序然在学者言之则于此三者之序有由之而不知者有
得于此而失于彼者又有倒行逆施杂乱无次者要当因圣贤之言反求之心涵养于未发之前体察于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50a 页 WYG0201-0751a.png
己发之后毋惑于异端毋汨于私欲安处善乐循理凡形于爱物仁民亲亲之际一皆与圣贤之说自然
吻合而无差然后是圣学工夫)杨氏曰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无差
等所谓理一而分殊者也(真氏曰凡生于天壤之间者莫非天地之子而吾之
同气者也是之谓理一然亲者吾之同体民者吾之同类而物则异类矣是之谓分殊以其理一故仁爱
之仁无不遍以其分殊故仁爱之施则有差)尹氏曰何以有是差等一本
故也无伪也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
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50b 页 WYG0201-0751b.png
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
知者固无不知然常以所当务者为急则事无不治
而其为知也大矣(语录曰当务之急如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尧舜之治天
下岂无所用其心亦不用于耕耳又如夫子言务民之义应系所当为者皆是也)仁者固无
不爱然常急于亲贤则恩无不洽而其为仁也博矣
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
是之谓不知务
三年之丧服之重者也缌麻三月小功五月服之轻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51a 页 WYG0201-0751c.png
者也察致详也放饭大饭流歠长歠不敬之大者也
齿决齧断乾肉不敬之小者也问讲求之意○此章
言君子之于道识其全体则心不狭知所
先后则事有序丰氏曰智不急于先务虽
遍知人之所知遍能人之所能徒弊精神而无益于
天下之治矣仁不急于亲贤虽有仁民爱物之心小
人在位无由下达聪明日蔽于上而恶政日加于下
此孟子所谓不知务也(辅氏曰丰氏是讲筵之说故推言之如此然孟子之意亦
孟子纂疏卷十三 第 51b 页 WYG0201-0751d.png
是如此)
孟子纂疏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