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纂疏-宋-赵顺孙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201-012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中庸纂疏卷二     宋 赵顺孙 撰

  朱子章句

  君子之道费而隐(费符味及)

  费用之广也隐体之微也(语录曰道者兼体用该隐费而言也○或说形而下
者为费形而上者为隐曰形而下者甚广其形而上者实行乎其间而无物不具无处不有故曰费就其
中形而上者有非视听所及故曰隐○黄氏曰如今风雨之时满室皆阴气然不可见此体之隐也其著
人衣服则觉得湿润著人腠理则觉得酸楚此显而可见者用之广也然著人衣服身体即是那满室阴
卷二 第 1b 页 WYG0201-0120b.png
湿之气耳)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
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
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
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与去声)

  君子之道近自夫妇居室之间(文集曰男女居室人事之至近而道行乎
其间)远而至于圣人天地之所不能尽(语录曰道无所不在无穷无尽
圣人亦做不尽天地亦做不尽)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语录曰如云天下莫能载是无
卷二 第 2a 页 WYG0201-0121a.png
外天下莫能破是无内谓如物有至小而可破作两者是中著得一物在若云无内则是至小更不容破
了)可谓费矣然其理之所以然则隐而莫之见也(文集
曰大抵自夫妇之所能知能行直至圣人天地之所不能尽皆是说费处而所谓隐者不离于此也○语
录曰费是道之用隐是道之所以然而不可见处)盖可知可能者道中之一
(陈氏曰是就日用间一二事论如事亲事长之类)及其至而圣人不知不
能则举全体而言圣人固有所不能尽也(语录曰人多以至为
道之精妙处若是道之精妙有所不知不能便与庸人无异何足为圣人这至只是道之尽处所不知所
不能是没𦂳要厎事他大本大根元无欠阙只是古今事变礼乐制度便也须学○又曰圣人不能知不
卷二 第 2b 页 WYG0201-0121b.png
能行者非至妙处圣人不能知而不能行天地间固有不𦂳要厎事圣人不能尽知𦂳要厎则圣人能知
之能行之若至妙处圣人不能知不能行粗处却能之非圣人乃凡人也○又曰道无不包若尽论之圣
人岂能纤悉尽知)侯氏曰圣人所不知如孔子问礼问官之
类所不能如孔子不得位尧舜病博施之类(文集曰侯氏之
说是非全体中之不能者○语录曰问侯氏止寻得一二事元不曾说著及其至也之意此是圣人看得
彻厎故于此理亦有未肯自居处曰夫妇之与知能行是万分中有一分圣人不知不能是万分中欠得
一分○问以孔子不得位为圣人所不能禄位名寿此在天者圣人如何能必得曰中庸明说大德必得
其位孔子有大德而不得其位如何不是不能)愚谓人所憾于天地如覆载
卷二 第 3a 页 WYG0201-0121c.png
生成之偏及寒暑灾祥之不得其正者(文集曰问所憾恐非谓天
能生覆而不能形载地能形载而不能生覆恐只在于阴阳寒暑之或乖其常吉凶灾祥之或失其宜品
类之枯败夭折而不得遂其理此虽天地不能无憾人固不能无憾此也曰既是不可必望其全便是有
未足处)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鸢余专反)

  诗大雅旱麓之篇鸢鸱类戾至也察著也(文集曰察者昭著之
义言道体之流行发见昭著如此也○语录曰察非审察之察如天地明察之察)子思引此诗
以明化育流行上下昭著莫非此理之用所谓费也
卷二 第 3b 页 WYG0201-0121d.png
然其所以然者则非见闻所及所谓隐也(语录曰鸢飞鱼跃上
下昭著莫非至理但又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将出来不得须是于此自有所见○又曰如鸢飞亦是费
鱼跃亦是费而所以为费者试讨个物来看○又曰鸢飞鱼跃费也必有一个什么物使得如此此便是
隐○三山陈氏曰天地之间有一物必有一理有所谓已然者必有所谓所以然者鸢则天而不能渊鱼
则渊而不能天此其用也已然者也是必有所谓所以然者以为之体然体之隐初不离于用之显也)
故程子曰此一节子思吃𦂳为人处活泼泼地(语录曰活
只是不滞于一隅○永嘉陈氏曰大要不要人去昏嘿窈冥中求道理处处平平会得时多少分明快活)
读者其致思焉

卷二 第 4a 页 WYG0201-0122a.png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结上文

  右第十二章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道不
可离之意也其下八章杂引孔子之言以明


  或问十二章之说曰道之用广而其体则微密而
不可见所谓费而隐也即其近而言之男女居室
人道之常虽愚不肖亦能知而行之极其远而言
卷二 第 4b 页 WYG0201-0122b.png
之则天下之大事物之多圣人亦容有不尽知尽
能者也(永嘉陈氏曰自其明白坦荡者言之则虽夫妇之愚不肖皆可得而知可得而行自
其纤悉极至者言之虽圣人有所不能尽知不能尽行)然非独圣人有所不
知不能也天能生覆而不能形载地能形载而不
能生覆至于气化流行则阴阳寒暑吉凶灾祥不
能尽得其正者尤多此所以虽以天地之大而
人犹有憾也(或曰夫既谓之圣人矣尚何不知不能之有三山陈氏曰天地之大也尚
有所憾焉况圣人乎水旱螟蝗祁寒暑雨人将怨咨又不能使物物皆得其所欲是有憾已举此以
卷二 第 5a 页 WYG0201-0122c.png
明圣人之所不知不能者也)夫自夫妇之愚不肖所能知行至
于圣人天地之所不能尽道盖无所不在也(陈氏曰自
夫妇之与知能行处道固无所不在及圣人之所不能知不能行处而道亦无所不在至于天地之
大犹有所憾处而道亦无所不在)故君子之语道也其大至于天
地圣人之所不能尽而道无不包则天下莫能载
矣其小至于愚夫愚妇之所能知能行而道无不
体则天下莫能破矣道之在天下其用之广如此
可谓费矣而其所用之体则不离乎此而有非视
卷二 第 5b 页 WYG0201-0122d.png
听之所及者此所以为费而隐也(黄氏曰道之见于用者费也其
所以为是用者隐也费犹木之有枝叶可见者隐犹木之有根本不可见者也○永嘉陈氏曰语其
大而天下莫能载语其小而天下莫能破凡此是说道之费处其体之隐则在其中矣故不言隐非
于费之外别有所谓隐也使别有隐可见有隐可言则非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已不足为道矣)子
思之言至此极矣然犹以为不足以尽其意也故
又引诗以明之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所以言道
之体用上下昭著而无所不在也(陈氏曰道之体用甚昭朗流动
充满上下之间无所不在)造端乎夫妇极其近小而言也察乎天
卷二 第 6a 页 WYG0201-0123a.png
地极其远大而言也(文集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之微密而语其极则察乎
天地之高深○三山陈氏曰造端乎夫妇其道甚近而小也然要其极以至于远且大则凡昭然天
地之间者莫非其理之不可掩)盖夫妇之际隐微之间尤见道之
不可离处知其造端乎此则其所以戒谨恐惧之
实无不至矣(文集曰幽闇之中衽席之上人或亵而慢之则天命有所不行矣)
首乾坤而重咸恒诗首关雎而戒淫佚书记釐降
礼谨大昏皆此意也○曰诸说如何曰程子至矣
张子以圣人为夷惠之徒既已失之(案张子曰圣人若夷惠之
卷二 第 6b 页 WYG0201-0123b.png
徒亦未知君子之道若知君子之道亦不入于偏)又曰君子之道达诸天
故圣人有所不知夫妇之智淆诸物故圣人有所
不与(案此皆张子全语)则又析其所不知不能而两之皆
不可晓也已曰诸家皆以夫妇之能知能行者为
道之费圣人之所不知不能而天地有憾者为道
之隐其于文义协矣若从程子之说则使章内专
言费而不及隐恐其有未安也曰谓不知不能为
隐似矣若天地有憾鸢飞鱼跃察乎天地而欲亦
卷二 第 7a 页 WYG0201-0123c.png
谓之隐则恐未然且隐之为言正以其非言语指
陈之可及耳故独举费而隐常默具乎其中若于
费外别有隐而可言则已不得为隐矣程子之
云又何疑耶(三山陈氏曰先儒有以圣人所不知不能语大语小者明其为隐矣绎其
义反诸理而不安也夫所谓隐者而圣人不知不能则圣人亦不足贵矣谓小而莫能破者为隐则
小之为义非要妙之谓也曰费而隐者费中有隐非费之外别有隐者也)○曰然则程
子所谓鸢飞鱼跃子思吃𦂳为人处与必有事焉
而勿正心之意同活泼泼地者何也曰道之流行
卷二 第 7b 页 WYG0201-0123d.png
𤼵见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在上则鸢之飞而戾
于天者此也在下则鱼之跃而出于渊者此也其
在人则日用之间人伦之际夫妇之所知所能而
圣人之所不知不能者亦此也此其流行𤼵见于
上下之间者可谓著矣子思于此指而言之惟欲
学者于此默而识之则为有以洞见道体之妙而
无疑而程子以为子思吃𦂳为人处者正以示人
之意为莫切于此也(文集曰吃𦂳为人处是要人就此瞥地便见得个天理全
卷二 第 8a 页 WYG0201-0124a.png
体)其曰与必有事焉而勿正心之意同活泼泼地
则又以明道之体用流行𤼵见充塞天地亘古亘
今虽未尝有一毫之空阙一息之间断然其在人
而见诸日用之间者则初不外乎此心故必此心
之存而后有以自觉也(文集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者乃指此心之存主处
活泼泼地者方是形容天理流行无所滞碍之妙盖以道之体用流行发见虽无间息然在人而见诸
日用者初不外乎此心故必此心之存然后方见其全体呈露妙用显行活泼泼地略无滞碍耳若
见得破则即此须臾之顷此体便已洞然○黄氏曰看中庸到此一章若无所见则亦不足以为道
卷二 第 8b 页 WYG0201-0124b.png
矣充塞天地间无非是理无一毫空阙无一息间断是非拘牵文义者之所能识也)必有
事焉而勿正心活泼泼地亦曰此心之存而全体
呈露妙用显行无所滞碍云尔非必仰而视乎鸢
之飞俯而观乎鱼之跃然后可以得之也抑孟子
此言固为精密然但为学者集义养气而𤼵耳至
于程子借以为言则又以𤼵明学者洞见道体之
妙非但如孟子之意而已也(文集曰程子借孟子之语发明已意说不
到处后人却作实语看了)盖此一言虽若二事然其实则必有
卷二 第 9a 页 WYG0201-0124c.png
事焉半词之间已尽其意善用力者苟能于此超
然默会则道体之妙已跃如矣何待下句而后足
于言耶圣贤特恐学者用力之过而反为所累故
更以下句解之欲其虽有所事而不为所累耳非
谓必有事焉之外又当别设此念以为正心之防
也(永嘉陈氏曰今世做工夫人心却不曾放去又多失于迫切不做工夫人心里自在又却都没
一事)曰然则其所谓活泼泼地者毋乃释氏之遗意
耶曰此但俚俗之常谈释氏盖尝言之而吾亦言
卷二 第 9b 页 WYG0201-0124d.png
之耳彼固不得而专之也况吾之所言虽与彼同
而所形容实与彼异若出于吾之所谓则夫道之
体用固无不在然鸢而必戾于天鱼而必跃于渊
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止其所而不可乱也若
如释氏之云则鸢可以跃渊而鱼可以戾天矣是
安可同日而语哉(语录曰问引君臣父子为言此吾儒之所以异于佛者如何曰
鸢飞鱼跃只是言其发见耳释亦言发见但渠言发见却一切混乱至吾儒须辨其定分君臣父子
皆定分也鸢必戾于天鱼必跃于渊)且子思以夫妇言之所以明人
卷二 第 10a 页 WYG0201-0125a.png
事之至近而天理在焉释氏则举此而绝之矣又
安可同年而语哉○曰吕氏以下如何曰吕氏分
此以上论中以下论庸又谓费则常道隐则至道
恐皆未安(案吕氏曰此以上论中此以下论庸此章言常道之终始费则常道隐则至道
惟能尽常道乃所以为至道)谢氏既曰非是极其上下而言矣
又曰非指鸢鱼而言盖曰子思之引此诗姑借二
物以明道体无所不在之实非以是为穷其上下
之极而形其无所不包之量也又非以是二物专
卷二 第 10b 页 WYG0201-0125b.png
为形其无所不在之体而欲学者之必观乎此也
此其𤼵明程子之意盖有非一时同门之士所得
闻者而又别以夫子与点之意明之则其为说益
以精矣但所谓察见天理者恐非本文之训而于
程子之意亦未免小失之耳(案谢氏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非是极其
上下而言盖真个见得如此此正是子思吃𦂳道与人处若从此解悟便可入尧舜气象○又曰鸢
飞戾天鱼跃于渊无些私意上下察以明道体无所不在非指鸢鱼而言也若指鸢鱼言则上面更
有天下面更有地在知勿忘勿助长则知此知此则知夫子与点之意○又曰诗云鸢飞戾天鱼跃
卷二 第 11a 页 WYG0201-0125c.png
于渊犹韩愈所谓鱼川泳而鸟云飞上下自然各得其所也子思之意言上下察犹孟子所谓必有
事焉而勿正察见天理不用私意也)游氏之说其不可晓者尤多如
以良知良能之所自出为道之费则良知良能者
不得为道而在道之外矣又以不可知不可能者
为道之隐则所谓道者乃无用之长物而人亦无
所赖于道矣所引天地明察似于彼此文意两皆
失之至于所谓七圣皆迷之地则庄生邪遁荒唐
之语尤非所以论中庸也(案游氏曰唯费也则良知良能所自出故夫妇
卷二 第 11b 页 WYG0201-0125d.png
之愚不肖可以与知而能行焉惟隐也则非有思者所可知非有为者所可能故圣人有所不知不
能焉盖圣人者德之成而业之大也过此以往则神矣无方也不可知无体也不可能此七圣皆迷
之地也孝经曰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盖事父母之心虽夫妇之愚不肖亦与有焉及
其至也天地明察神明彰矣则虽圣人之德又何以加此此中庸所以为至也○语录曰游氏有七
圣皆迷之说设如把至作精妙说则下文语大语小便如何分)杨氏以大而化之
非智力所及为圣人不知不能以祁寒暑雨虽天
地不能易其节为道之不可能而人所以有憾于
天地则于文义既有所不通而又曰人虽有憾而
卷二 第 12a 页 WYG0201-0126a.png
道固自若则其失愈远矣其曰非体物而不遗者
其孰能察之其用体字察字又皆非经文之正意
也(案杨氏曰自可欲之善至于充实辉光之大致知力行之积也大而化之至于不可知之神则
非知力所及也德盛仁熟而自至焉耳故及其至也圣人有所不知不能焉○又曰祁寒暑雨之变
其机自尔虽天地之大不能易其节也夫道之不可能也如是而人虽犹有憾焉道固自若也○又
曰鸢飞鱼跃非夫体物而不遗者其孰能察之)大抵此章若从诸家以圣
人所不知不能为隐则其为说之弊必至于此而
后已尝试循其说而体验之若有以使人神识飞
卷二 第 12b 页 WYG0201-0126b.png
扬眩瞀迷惑而无所底止子思之意其不出此也
必矣唯侯氏不知不能之说最为明白但所引圣
而不可知者孟子本谓人所不能测耳非此文之
意也其他又有大不可晓者亦不足深论也(案侯氏曰
所不能者如圣而不可知之神)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道者率性而已固众人之所能知能行者也故常不
远于人(黄氏曰率性之谓道道何尝远人此人字兼人已而言乃一章之纲领也自己观之已便
卷二 第 13a 页 WYG0201-0126c.png
具此道自人观之人亦具此道)若为道者厌其卑近以为不足为而
反务为高远难行之事则非所以为道矣(黄氏曰此指为道之
人已身而言己之身便具此道又岂可远此身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
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睨研计反)

  诗豳风伐柯之篇柯斧柄则法也睨邪视也言人执
柯伐木以为柯者彼柯长短之法在此柯耳(语录曰执柯以
伐柯不用更别去讨法则只你那手中所执者便是则)然犹有彼此之别故伐
卷二 第 13b 页 WYG0201-0126d.png
者视之犹以为远也(叶氏曰睨视所伐之柯犹见其未施工治与所执之柯未为一
体则是犹有忖量之意)若以人治人则所以为人之道各在当
人之身初无彼此之别(语录曰若此个道理人人具有才要做厎便是初无彼此
之别放去收回只在这些子间何用别处讨○三山陈氏曰以身为道道即在身其近不止于以此柯视
彼柯也特人自不察耳)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
其人之身其人能改即止不治盖责之以其所能知
能行非欲其远人以为道也(语录曰未改以前是失却人道既改便是复得
人道了更何用治他○又曰人人本自有许多道理只是不曾依得这道理却做从不是道理处去今欲
卷二 第 14a 页 WYG0201-0127a.png
治之不是将他人厎道理去治他又不是分我厎道理与他他本有此道理我但因其自有者还以治之
而已○黄氏曰此指已所治之人乃指他人而言人之身亦具此道故但以人所具之道还以导之能改
则止亦不可外人以求道○又曰人即道也以彼之道治彼之身能改其不善则本人之身还得本人之
道矣又安得不止而尚他求哉○陈氏曰君子之治人只就本人身上当然道理还治本人之身初无彼
此之别也及其人能改了便止如此则不以高远难行厎去责他只把他能知能行厎去治他)张
子所谓以众人望人则易从是也(语录曰道者众人之道众人所能知
能行者今人自做未得众人耳此众人不是说不好厎人○永嘉陈氏曰众人之说即天生烝民凡厥庶
民之谓亦是将他共有道理治他乃天理人伦之类若以蠢蠢昏昏为众人非圣人意)

卷二 第 14b 页 WYG0201-0127b.png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尽已之心为忠(语录曰忠者尽已之心无少伪妄○又曰只是尽自家之心不要有一毫
不尽○又曰须是十分尽得方始是尽若七分尽得三分未尽也是不忠○陈氏曰忠是就心说是尽已
之心无不真实者)推己及人为恕(语录曰恕者推已及物各得所欲○又曰知得我是
要恁地想人亦要恁地而今不可不教他恁地三反五折便是推已及物○陈氏曰恕是就待人接物处
说只是推已心之所真实者以及人物而已○又曰推己心以及人要如己心之所欲便是恕)违去
也如春秋传齐师违榖七里之违言自此至彼相去
不远非背而去之之谓也道即其不远人者是也施
卷二 第 15a 页 WYG0201-0127c.png
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恕之事也(语录曰问此只是恕何故
将作忠恕说曰忠恕两个离不得方忠时未见得恕及至恕时忠行乎其间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诸人
非忠者不能也)以已之心度人之心未尝不同则道之不远
于人者可见故已之所不欲则勿以施之于人亦不
远人以为道之事(黄氏曰此即已之身而得待人之道待人之道不必远求观其施于
已者而已)张子所谓以爱已之心爱人则尽仁是也(语录曰凡
人责人处急责已处缓爱已则急爱人则缓若拽转头来便自道理流行○永嘉陈氏曰此因恕而言仁
耳恕是求仁之事推爱已之心以爱人恕者之事也以爱已之心爱人仁者之事也忠恕违道不远转一
卷二 第 15b 页 WYG0201-0127d.png
过即仁矣故张子以仁言)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
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
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
不敢不勉有馀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
(子臣弟友四字绝句)

  求犹责也道不远人凡已之所以责人者皆道之所
当然也故反之以自责而自修焉(黄氏曰此即人之身而得治已之道
卷二 第 16a 页 WYG0201-0128a.png
治已之道初不难见观其责于人者而已)庸平常也行者践其实谨者择
其可(陈氏曰虽平常之行亦必践其实平常之言亦必致其谨)德不足而勉则行
益力言有馀而讱则谨益至谨之至则言顾行矣行
之力则行顾言矣(三山陈氏曰人之言常有馀于行而其行常不足于言苟言而顾其
行则言之有馀者将自损行而顾其言则行之不足者将自勉矣)慥慥笃实貌(愚谓笃实
者笃厚而真实也)言君子之言行如此岂不慥慥乎赞美之
也凡此皆不远人以为道之事(三山陈氏曰此一章起于道不远人至此
而毕语若杂出而意脉贯通反复于人已之间者详尽明切而有序其归不过致谨于言行以尽其实耳
卷二 第 16b 页 WYG0201-0128b.png
苟绎思而从事焉则其于处人已之道两尽而无间矣)张子所谓以责人之心
责已则尽道是也(愚谓我之所望于人者即我所当自尽之则不是将他人道理来治
我盖以得于天之所同然者而自治其身尔)

  右第十三章

  道不远人者夫妇所能丘未能一者圣人所不
能(或疑四者乃圣人切身事如前所援尧舜病博施之类则圣人有不能处若此四者岂真
有所不能耶永嘉陈氏曰只此四者才处得不恰好皆未能尽道前章说圣人不能即谓此类
如博施济众岂真不能耶或百中遗一或千中遗一亦圣人所病也岂是都做不得)皆费
卷二 第 17a 页 WYG0201-0128c.png
也而其所以然者则至隐存焉(辅氏曰即人之所行言之故但
及其费而隐自存)下章放此

  或问十三章之说子以为以人治人为以彼人之
道还治彼人善矣又谓责其所能知能行而引张
子之说以实之则无乃流于姑息之论而所谓人
之道者不得为道之全也耶曰上章固言之矣夫
妇之所能知能行者道也圣人之所不知不能而
天地犹有憾者亦道也然自人而言则夫妇之所
卷二 第 17b 页 WYG0201-0128d.png
能知能行者人之所切于身而不可须臾离者也
至于天地圣人所不能及则其求之当有渐次而
或非日用之所急矣然则责人而先其切于身之
不可离者后其有渐而不急者是乃行远自迩升
高自卑之序使其由是而不已焉则人道之全亦
将可以驯致今必以是为姑息而遽欲尽道以责
于人吾见其失先后之序违缓急之宜人之受责
者将至于有所不堪而道之无穷则终非一人一
卷二 第 18a 页 WYG0201-0129a.png
日之所能尽也是亦两失之而已焉尔○曰子臣
弟友之绝句何也曰夫子之意盖曰我之所责乎
子之事已者如此而反求乎已之所以事父则未
能如此也所责乎臣之事已者如此而反求乎已
之所以事君则未能如此也所责乎弟之事已者
如此而反求乎已之所以事兄则未能如此也所
责乎朋友之施已者如此而反求乎已之所以先
施于彼者则未能如此也于是以其所以责彼者
卷二 第 18b 页 WYG0201-0129b.png
自责于庸言庸行之间盖不待求之于他而吾之
所以自修之则具于此矣(语录曰常人责子必欲其孝于我然不知我之
所以事父者曾孝否以我责子之心而反推已之所以事父此便是则也常人责臣必欲其忠于我
然不知我之事君者尽忠否以我责臣之心而反之于我则其则在此矣○黄氏曰或以所求于臣
一句而有疑非也古人君臣字多通用诸侯大夫有土者皆称君其下皆称臣凡卑之于尊仆隶之
于主便有臣义)今或不得其读而以父君兄之四字为绝
句则于文意有所不通而其义亦何所当哉(文集曰此
处主意立文与大学絜矩一章相似人多误读○叶氏曰旧读是以恕已之心恕人今读是以责人
卷二 第 19a 页 WYG0201-0129c.png
之心责已若如旧说当云所求乎子以事父以字全是起句意义一读之间直系利害如此)○
曰诸说如何曰诸家说论语者多引此章以明一
以贯之之义说此章者又引论语以释违道不远
之意一矛一盾终不相谋而牵合不置学者盖深
病之及深考乎程子之言有所谓动以天者然后
知二者之为忠恕其迹虽同而所以为忠恕者其
心实异非其知德之深知言之至其孰能判然如
此而无疑哉然尽已推已乃忠恕之所以名而正
卷二 第 19b 页 WYG0201-0129d.png
为此章违道不远之事若动以天而一以贯之则
不待尽已而至诚者自无息不待推已而万物已
各得其所矣曾子之言盖指其不可名之妙而借
其可名之粗以明之学者默识于言意之表则亦
足以互相𤼵明而不害其为同也馀说虽多大槩
放此推此意以观之则其为得失自可见矣(案程子曰
以已及物忠也推已及物恕也违道不远是也忠恕一以贯之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
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此与违道不远异者动以天尔○语录曰论著忠恕名
卷二 第 20a 页 WYG0201-0130a.png
义自合依子思忠恕违道不远是也曾子所说却是移上一阶说圣人之忠恕到程子又移上一阶
说天地之忠恕其实只一个忠恕须自看教有许多等级分明○又曰曾子忠恕与子思忠恕不同
曾子忠恕是天子思忠恕尚是人在○黄氏曰今且把违道不远之忠恕来看便分晓圣人之忠恕
天道也学者便是人道也如何又说忠是天道恕是人道以圣人去比学者圣人之忠是天之天圣
人之恕是天之人学者之忠是人之天学者之恕是人之人毕竟忠唤做体便是近那未发处故虽
学者亦有个天恕唤做用便是推出外去了虽圣人亦有个人忠只是尽自家心便较易恕是逐一
去做便著力○辅氏曰违道不远者学者之忠恕也动以天者圣人之忠恕也曾子一贯之忠恕虽
借学者之事而言其所以异者只是动以天尔所谓动以天尔者盖于忠上已全尽了不待推而自
卷二 第 20b 页 WYG0201-0130b.png
然及物也如所谓以已及物仁也此则夫子之一贯所谓动以天也○陈氏曰中庸说忠恕违道不
远正是说学者之忠恕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乃是说圣人之忠恕圣人忠恕是天道学者忠恕是
人道)违道不远如齐师违榖七里之违非背而去之
之谓愚固已言之矣诸说于此多所未合则不察
文义而强为之说之过也夫齐师违榖七里而榖
人不知则非昔已在榖而今始去之也盖曰自此
而去以至于榖才七里耳孟子所云夜气不足以
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非谓昔本禽兽而今始违
卷二 第 21a 页 WYG0201-0130c.png
之也亦曰自此而去以入于禽兽不远耳盖所谓
道者当然之理而已根于人心而见诸行事不待
勉而能也然唯尽已之心而推以及人可以得其
当然之实而施无不当不然则求之愈远而愈不
近矣此所以自是忠恕而往以至于道独为不远
其曰违者非背而去之之谓也(三山陈氏曰违非背违之违乃相去
之义犹言某去某云尔)程子又谓事上之道莫若忠待下之
道莫若恕(案此乃程子全语)此则不可晓者若姑以所重
卷二 第 21b 页 WYG0201-0130d.png
言之则似亦不为无理若究其极则忠之与恕初
不相离程子所谓要除一个除不得(案程子曰忠恕两字要除
一个除不得)而谢氏以为犹形影者(案谢氏曰忠恕犹形影也无忠做恕
不出来)意可见矣今析为二事而两用之则是果有
无恕之忠无忠之恕而所以事上接下者皆出于
强为而不由乎中矣岂忠恕之谓哉是于程子他
说殊不相似意其记录之或误不然则一时有为
言之而非正为忠恕𤼵也(语录曰忠恕只是一件事不可作两个看○又
卷二 第 22a 页 WYG0201-0131a.png
曰忠与恕不可相离一步○陈氏曰大槩忠恕只是一物就中截作两片则为二物盖存诸中者既
忠则发出外来便是恕应事接物处不恕则是在我者必不十分真实故发出忠厎心便是恕厎事
做成恕厎事便见忠厎心)张子二说皆深得之(案张子曰所求乎君子之道四
是实未能道何尝有尽圣人人也人则有限是诚不能尽能也圣人之心则直欲尽道事则安能得
尽如博施济众尧舜实病诸尧舜之心其施直欲至于无穷方为博施然安得若是修己以安百姓
是亦尧舜实病之欲得人人如此然安得如此○又以责人之心责己一条已分入章句)但虚
者仁之原忠恕与仁俱生之语若未莹耳(案张子曰虚者
仁之原忠恕者与仁俱生义礼者仁之)吕氏改本太略不尽经意旧
卷二 第 22b 页 WYG0201-0131b.png
本乃推张子之言而详实有味但柯犹在外以下
为未尽(案吕氏曰妙道精义常存乎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间不离乎交际酬酢应对之末
皆人心之所同然未有不出于天者也若绝乎人伦外乎世务穷其所不可知议其所不可及则有
天人之分内外之别非所谓大而无外一以贯之安在其为道也欤执斧之柄而求柯于木其尺度
之则固不远矣然柯犹在外睨而视之始得其则若夫治已治人之道于己取之不必睨视之劳而
自得于此矣故君子推是心也其治众人也以众人之道而已以众人之所知责其所知以众人之
能行责其所行改而后止不厚望也其爱人也以忠恕而已忠者诚有是心而不自欺恕者推待已
之心以及人者也忠恕不可谓之道而道非忠恕不行此所以言违道不远者其治已也以求乎人
卷二 第 23a 页 WYG0201-0131c.png
者反于吾身事父事君事兄先施之朋友皆众人之所能尽人伦之至则虽圣人亦自谓未能此舜
所以尽事亲之道必至瞽瞍㡳豫者也庸者常道也事父孝事君忠事兄弟交朋友信庸德也必行
而已有问有答有倡有和不越乎此者庸言也无易而已不足而不勉则德有止而不进有馀而尽
之则道难继而不行无是行也不敢苟言以自欺故言顾行有是言也不敢不行而自弃故行顾言)
若易之曰所谓则者犹在所执之柯而不在所伐
之柯故执柯者必有睨视之劳而犹以为远也若
夫以人治人则异于是盖众人之道止在众人之
身若以其所及知者责其知以其所能行者责其
卷二 第 23b 页 WYG0201-0131d.png
行人改即止不厚望焉则不必睨视之劳而所以
治之之则不远于彼而得之矣忠者诚有是心而
不自欺也恕者推待已之心以及人也推其诚心
以及于人则其所以爱人之道不远于我而得之
矣至于事父事君事兄交友皆以所求乎人者责
乎已之所未能则其所以治已之道亦不远于心
而得之矣夫四者固皆众人之所能而圣人乃自
谓未能者亦曰未能如其所以责人者耳此见圣
卷二 第 24a 页 WYG0201-0132a.png
人之心纯亦不已而道之体用其大天下莫能载
其小天下莫能破舜之所以尽事亲之道必至乎
瞽瞍底豫者盖为此也如此然后属乎庸者常道
之云则庶乎其无病矣且其曰有馀而尽之则道
难继而不行又不若游氏所引耻躬不逮为得其
文意也(案游氏曰有所不足不敢不勉将以践言也则其行顾言矣有馀不敢尽耻躬之不
逮也则其言顾行矣)谢氏侯氏所论论语之忠恕独得程子
之意(案谢氏曰以天地之理观之忠譬则流而不息恕譬则万物散殊知此则可以知一贯之
卷二 第 24b 页 WYG0201-0132b.png
理矣○侯氏曰忠恕一也性分不同夫子圣人也故不待推)但程子所谓天地
之不恕亦曰天地之化生生不穷特以气机阖辟
有通有塞故当其通也天地变化草木蕃则有似
于恕当其塞也天地闭而贤人隐则有似于不恕
耳其曰不恕非若人之闭于私欲而实有忮害之
心也谢氏推明其说乃谓天地之有不恕乃因人
而然则其说有未究者盖若以为人不致中则天
地有时而不位人不致和则万物有时而不育是
卷二 第 25a 页 WYG0201-0132c.png
谓天地之气因人之不恕而有似于不恕则可若
曰天地因人之不恕而实有不恕之心则是彼为
人者既以忮心失恕而自绝于天矣为天地者反
效其所为以自己其于穆之命也岂不误哉(案谢氏举
程子曰天地变化草木蕃是天地之恕天地闭贤人隐是天地之不恕或言天地何故亦有不恕曰
天地因人者也若不因人何故人能与天地为一故有意必固我则与天地不相似)游氏之
说其病尤多至谓道无物我之间而忠恕将以至
于忘已忘物则为已违道而犹未远也是则老庄
卷二 第 25b 页 WYG0201-0132d.png
之遗意而远人甚矣岂中庸之旨哉(案游氏曰夫道一以贯之
无物我之间也既曰忠恕则已违道矣然忠以尽已则将以至忘已也恕以尽物则将以至忘物也
则善为道者莫近焉故虽违而不远矣)杨氏又谓以人为道则与道
二而远于道故戒人不可以为道如执柯以伐柯
则与柯二故睨而视之犹以为远则其违经背理
又有甚焉使经而曰人而为道则远人故君子不
可以为道则其说信矣今经文如此而其说乃如
彼既于文义有所不通而推其意又将使道为无
卷二 第 26a 页 WYG0201-0133a.png
用之物人无入道之门而圣人之教人以为道者
反为误人而有害于道是安有此理哉既又曰自
道言之则不可为自求仁言之则忠恕者莫近焉
则已自知其有所不通而复为是说以救之然终
亦矛盾而无所合是皆流于异端之说不但毫釐
之差而已也(案杨氏曰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道岂尝离人哉人而为道与道二矣
道之所以远执柯以伐柯与柯二矣为道之譬也睨而视之犹以为远为道而远人之譬也执柯以
伐柯其取譬可谓近矣睨而视之犹且以为远况不能以近取譬乎则其违道可知矣故君子以人
卷二 第 26b 页 WYG0201-0133b.png
治人改而止以人治人仁之也改而止不为巳甚也盖道一而已仁是也视天下无一物之非仁则
道其在是矣然则道终不可为乎曰自道言之则执柯伐柯犹以为远也自求仁言之则唯忠恕莫
近焉故又言之以示进为之方庶乎学者可与入德矣)侯氏固多疏阔其引
颜子乐道之说愚于论语已辨之矣(案侯氏曰为道如言颜子
乐道同)至于四者未能之说独以为若止谓恕已以
及人则是圣人将使天下皆无父子君臣矣此则
诸家皆所不及(案侯氏曰父子之仁天性也君臣之义也兄弟亦仁也朋友亦义也
孔子自谓皆未能何也只谓恕已以及人则圣人将使天下皆无父子无君臣乎盖以责人之心责
卷二 第 27a 页 WYG0201-0133c.png
已则尽道也)盖近世果有不得其读而辄为之说曰此
君子以一已之难克而知天下皆可恕之人也呜
呼此非所谓将使天下皆无父子君臣者乎侯氏
之言于是乎验矣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犹见在也言君子但因见在所居之位而为其所
当为无慕乎其外之心也(三山陈氏曰因其见在所居之位而行之其在外者
非所愿也)

卷二 第 27b 页 WYG0201-0133d.png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
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难去声)

  此言素其位而行也(陈氏曰素富贵行乎富贵如舜之被袗鼓琴是也素
贫贱行乎贫贱如舜之饭糗茹草若将终身是也素夷狄行乎夷狄如孔子欲居九夷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是也
素患难行乎患难如孔子曰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是也盖君子无所往而不自得惟为吾之
所当为而已此说素其位而行之意)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已而不求于人则无
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援平声)

卷二 第 28a 页 WYG0201-0134a.png
  此言不愿乎其外也(陈氏曰吾居上位则不陵忽乎下吾居下位则不攀援于上惟
反自责于已初无求取于人之心自然无怨盖有大责望于天而天不副所望则必怨天有求取于人而
人不我应则必归罪于人圣人无责望于天之心无求取于人之意又何怨尤之有此处见圣人胸中多
少洒落明莹真如光风霁月无一点私累此说不愿乎其外之意)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易去声)

  易平地也居易素位而行也俟命不愿乎外也(愚谓君子
胸中甚平易所居者安素位而行也富贵贫贱惟听于天之所命不愿乎外也)徼求也幸谓
所不当得而得者(语录曰行险徼倖本是连上文不愿乎其外说言强生意智取所不
卷二 第 28b 页 WYG0201-0134b.png
当得)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正音征鹄工毒反)
画布曰正栖皮曰鹄皆侯之中射之的也(诗传曰侯张布而射之者也正设的于侯中而射
之者也大射则张皮侯而设鹄宾射则张布侯而设正)子思引此
孔子之言以结上文之意(陈氏曰如射法之有不中只是自责恐我步法之或
不正手法之或不端所致曾不责之他人此以證君子以求诸已不愿乎其外之意)

  右第十四章

  子思之言也凡章首无子曰字者放此

卷二 第 29a 页 WYG0201-0134c.png
  或问十四章之说曰此章文义无可疑者而张子
所谓当知无天下国家皆非之理者尤为切至(案张
子曰责已者当知无天下国家皆非之理故学至于不尤人学之至也)吕氏说虽不
免时有小失然其大体则皆平正悫实而有馀味
也(案吕氏曰达则兼善天下得志则泽加于民素富贵行乎富贵也不骄不淫不足以道之也穷
则独善其身不得志则修身见于世素贫贱行乎贫贱者也不谄不慑不足以道之也言忠信行笃
敬虽蛮貊之邦行矣素夷狄行乎夷狄者也文王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箕子内难而能正其
志素患难行乎患难者也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此在上位所以不陵下也彼以其富
卷二 第 29b 页 WYG0201-0134d.png
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此在下位所以不援上也陵下不从则罪其下援上不得则
非其上是所谓尤人者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居易者也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心逸
日休行其所无事如子从父命无所往而不受俟命者也若夫行险以徼一旦之幸得之则贪为已
力不得则不能反躬是所谓怨天者也故君子正已而不求于人如射而已射之不中由吾巧之不至
也故失诸正鹄者未有不反求诸身如君子之治已行有不得亦反求诸身则德之不进岂吾忧哉)
游氏说亦条畅而存亡得丧穷通好丑之说尤善
(案游氏曰素其位而行者即其位而道行乎其中若其素然也舜之饭糗茹草若将终身此非素贫
贱而道行乎贫贱不能然也及其为天子被袗衣鼓琴若固有之此非素富贵而道行乎富贵不能
卷二 第 30a 页 WYG0201-0135a.png
然也饭糗袗衣其位虽不同而此道之行一也至于夷狄患难亦若此而已道无不行则无入而不自
得矣盖道之在天下不以易世而有存亡故无古今则君子之行道不以易地而有加损故无得丧
至于在上位不陵下知富贵之非泰也在下位不援上知贫贱之非约也此惟正已而不求于人者
能之故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盖君子为能循理故居易以俟命居易未必不得也故穷通皆好小
人反是故行险以徼幸行险未必常得也故穷通皆丑学者要当笃信而已)但杨氏以
反身而诚为不愿乎外则本文之意初未及此而
诡遇得禽亦非行险徼幸之谓也(案杨氏曰君子居其位若固有
之无出位之思素其位也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何愿乎外之有故能素其
卷二 第 30b 页 WYG0201-0135b.png
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也居易以俟命行其所无事也行险以徼幸不受命者也诡遇而
得禽者盖有焉君子不为也射有似乎君子者射以容节比于礼乐为善内志正外体直
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射而失正鹄者未能审固也知射者岂他
求哉反而求诸身以正吾志而已此君子居易之道也世之行险以徼幸者一有失焉益思
所以诡遇也则异于是矣)侯氏所辨常总默识自得之说
甚当近世佛者妄以吾言传著其说而指意
乖刺如此类者多矣甚可笑也(案常总尝问二士人曰论
语云默而识之识是识个甚子思言君子无入不自得得是得个甚或者无以对侯
卷二 第 31a 页 WYG0201-0135c.png
氏曰是不识吾儒之道犹以吾儒语为释氏用在吾儒为不成说话既曰默识与无入不自得更理
会甚识甚得之事是不成说话也令人见笔墨须谓之笔墨见人须谓之人不须问默而识之是默
识也圣贤于道犹是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是自得也岂可名为所得所识之事乎)但侯
氏所以自为说者却有未善若曰识者知其理之
如此而已得者无所不足于吾心而已则岂不明
白真实而足以服其心乎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辟譬同)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
卷二 第 31b 页 WYG0201-0135d.png
家乐尔妻帑(好去声耽诗作湛亦音耽乐音洛)

  诗小雅常棣之篇鼓瑟琴和也翕亦合也耽亦乐也
帑子孙也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夫子诵此诗而赞之曰人能和于妻子宜于兄弟如
此则父母其安乐之矣子思引诗及此语以明行远
自迩登高自卑之意

  右第十五章

卷二 第 32a 页 WYG0201-0136a.png
  或问十五章之说曰章首二句承上章而言道虽
无所不在而其进之则有序也其下引诗与夫子
之言乃指一事以明之非以二句之义为止于此
也诸说唯吕氏为详实然亦不察此而反以章首
二言𤼵明引诗之意则失之矣(案吕氏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
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故君子之道莫大乎孝孝之本莫大乎顺父母故仁人孝子欲顺乎亲必先乎
妻子不失其好兄弟不失其和室家宜之妻帑乐之致家道成然后可以养父母之志而无违行远
登高者谓孝莫大乎顺其亲者也自迩自卑者谓本乎妻子兄弟者也故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文
卷二 第 32b 页 WYG0201-0136b.png
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则治家之道必自妻子始○三山陈氏曰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凡君子之道
其推行之序皆然中庸举诗以明之特指一事而言耳或者以行远登高辟顺父母以自迩自卑辟
和妻子则泥矣)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程子曰鬼神天地之功用(语录曰功用兼精粗而言天地是体鬼神是用○又
曰功用只是论发见者○又曰如寒来暑往日往月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皆鬼神之功用)而造
化之迹也(语录曰鬼神是天地间造化只个二气屈伸往来神属阳鬼属阴往者屈来者伸便
有个迹恁地○又曰雨风露雷日月昼夜此鬼神之迹也此是白日公平正直之鬼神若所谓有啸于梁
卷二 第 33a 页 WYG0201-0136c.png
触吾躬此其所谓不正邪暗或有或无或去或来或聚或散者又有所谓祷之而应祈之而获此亦所谓
鬼神同一理也世间万事皆此理但精粗小大之不同耳○陈氏曰造化之迹以阴阳流行著见于天地
者言之)张子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语录曰是说往来屈伸乃理之
自然非有安排措置○又曰二气即阴阳也良能是其灵处)愚谓以二气言则鬼
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语录曰二气谓阴阳对峙各有所属○陈氏曰
灵云者只是自然屈伸往来恁地活尔)以一气言则至而伸者为神反
而归者为鬼(语录曰一气即阴阳运行之气至则皆至去则皆去之谓也○又曰以一气言
则方伸之气亦有伸有屈其方伸者神之神其既屈者神之鬼既屈之气亦有屈有伸其既屈者鬼之鬼
卷二 第 33b 页 WYG0201-0136d.png
其来格者鬼之神天地人物皆然不离此气之往来屈伸合散而已○陈氏曰自一气言之则气之方伸而
来者属阳为神气之已屈而往者属阴为鬼如春夏是气之方长属阳为神秋冬是气之已退属阴为鬼
○又曰神之为言伸也伸是气之方长者鬼之为言归也归是气之已退者)其实一物而
已(陈氏曰其实则一物如手之正面属阳覆手则属阴)为德犹言性情功效(语录
曰性情乃鬼神之情状能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便是功效○又曰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
是情性体物而不可遗是功效○问有性情便有功效有功效便有性情所谓性情莫便是二气之良能
否所谓功效者莫便是天地之功用否曰鬼神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人须是于那良能与功用上认
取其德○黄氏曰性情功效只是造化之迹日月自有日月之性情功效风雷自有风雷之性情功效)

卷二 第 34a 页 WYG0201-0137a.png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鬼神无形与声然物之终始莫非阴阳合散之所为
是其为物之体而物所不能遗也(文集曰天地之升降日月之盈缩万
物之消息变化无一非鬼神之所为者是以鬼神虽无形声而遍体乎万物之中物莫能遗○又曰鬼神
者气之往来须有此气方有此物是为物之体也○又曰物之聚散始终无非二气之往来伸屈是鬼神
之德为物之体而无物能遗之也○语录曰有是实理而后有是物鬼神之德所以为物之体而不可遗
也)其言体物犹易所谓干事(语录曰体干是主宰体物是与物为体干事是
与事为干)

卷二 第 34b 页 WYG0201-0137b.png
  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
在其左右(齐侧皆反)

  齐之为言齐也所以齐不齐而致其齐也(易本义曰湛然纯一
之谓齐○陈氏曰齐其思虑之不齐以至于齐)明犹洁也(陈氏曰是明洁其心)洋洋流
动充满之意能使人畏敬奉承而𤼵见昭著如此乃
其体物而不可遗之验也(陈氏曰言鬼神之德无所不在能奉承畏敬则此理
昭然流动充满于上下左右间此是鬼神阴阳之发见昭著处盖体物而不遗之验也)孔子曰
其气𤼵扬于上为昭明焄蒿悽怆此百物之精也神
卷二 第 35a 页 WYG0201-0137c.png
之著也正谓此尔(语录曰如鬼神之露光处是昭明其气蒸上处是焄蒿使人精神竦
然是悽怆○又曰昭明是光耀厎焄蒿是衮然厎悽怆是凛然厎○又曰昭明乃先景之属焄蒿气之感
触人者悽怆如汉书所谓神君至其风飒然之意○又曰焄蒿是鬼神精气交感处)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度待洛反射音亦诗作斁)
诗大雅抑之篇格来也矧况也射厌也言厌怠而不
敬也(陈氏曰言神明之来视不见听不闻皆不可得而测度矧可厌射而不敬乎)思语辞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夫音扶)

  诚者真实无妄之谓(陈氏曰诚字后世都说差了到程子方云无妄之谓诚字义始
卷二 第 35b 页 WYG0201-0137d.png
明至朱子又增两字曰真实无妄之谓尤见分明)阴阳合散无非实者故其
𤼵见之不可掩如此(文集曰鬼神只是气之屈伸其德则天命之实理所谓诚也○
又曰鬼神是实有者屈是实屈伸是实伸屈伸合散无非实者○又曰鬼神皆是实理处发见故未有此气便有此
理既有此理必有此气○陈氏曰此理虽隐微而甚显以阴阳之往来屈伸皆是真实而无妄所以发见
之不可掩如此)

  右第十六章

  不见不闻隐也体物如在则亦费矣此前三章
以其费之小者而言此后三章以其费之大者
卷二 第 36a 页 WYG0201-0138a.png
而言此一章兼费隐包小大而言(语录曰不见不闻此正指
隐处如前后章只举费以明隐也○愚谓此前三章曰道不远人曰素位而行曰行远自迩者
言日用之间事虽至近而道无不在此费之小者也此后三章曰舜大孝曰文王无忧曰武王
周公达孝者言道虽至近而推之则放乎至远而无穷此费之大者也此章曰不见不闻者即
其体之隐而又曰体物如在所谓隐者亦未尝不昭著此则兼费隐包小大而言也)

  或问鬼神之说其详奈何曰鬼神之义孔子所以
告宰予者见于祭义之篇其说已详而郑氏释之
亦已明矣其以口鼻之嘘吸者为魂耳目之精明
卷二 第 36b 页 WYG0201-0138b.png
者为魄盖指血气之类以明之(语录曰口鼻之嘘吸以气言也目之
精明以血言也耳之精明何故以血言医家以耳属肾精血盛则听聪精血耗则耳瞆矣气为魂血
为魄○问眼体也眼之光为魄耳体也何以为耳之魄曰能听者便是如老人耳重目昏便是魄渐
要散)程子张子更以阴阳造化为说则其意又广而
天地万物之屈伸往来皆在其中矣(陈氏曰鬼神之义甚博程
子就阴阳二字发用之迹显然可见者言之张子亦言二气自然能如此大纲只是往来屈伸之谓
耳)盖阳魂为神阴魄为鬼(语录曰问魂魄如何是阴阳曰魂如火魄如水)
是以其在人也阴阳合则魄凝魂聚而有生阴阳
卷二 第 37a 页 WYG0201-0138c.png
判则魂升为神魄降为鬼(语录曰天地阴阳之气交合便成人气便是魂
精便是魄到得将死热气上出所谓魂升下体渐冷所谓魄降魂归于天魄降于地而人死矣)易
大傅所谓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故知鬼神之情状
者正以明此(语录曰精气为物精与气合而生者游魂为变则气散而死其魄降矣○
又曰精气聚而为物何物而无鬼神游魂为变魂游则魄之降可知○陈氏曰阴精阳气聚而生物
乃神之伸也而属乎阳魂游魄降散而为变乃鬼之归也而属乎阴鬼神情状大槩不过如此)而
书所谓徂落者亦以其升降为言耳(陈氏曰徂是魂之升上落
是魄之降下)若又以其往来者言之则来者方伸而为
卷二 第 37b 页 WYG0201-0138d.png
神往者既屈而为鬼(陈氏曰气之伸与来处属阳为神气之屈与往处属阴为
鬼盖本上下气耳)盖二气之分实一气之运故阳主伸阴
主屈而错综以言亦各得其义焉学者熟玩而精
察之(叶氏曰学者先看天地二气之屈伸若朝暮若寒暑若荣谢大纲已明却反验之一身自
父母成育之始及少长壮老之变起居动息昼夜梦觉熟体而精察之无馀蕴矣)如谢氏
所谓做题目入思议者则庶乎有以识之矣(案谢氏曰
这个便是天地间妙用须是将来做个题目入思议始得讲说不济事)曰诸说如何
曰吕氏推本张子之说尤为详备(案吕氏曰鬼神者二气之往来
卷二 第 38a 页 WYG0201-0139a.png
尔物感虽微无不通于二气故人有是心虽自谓隐微心未尝不动动则固已感于气矣鬼神安有
不见乎其心之动又必见于声色举动之间人乘閒以知之则感之著者也)但改本有
所屈者不亡一句(案吕氏曰往者屈也来者伸也所屈者不亡所伸者无息)
形溃反原之意张子他书亦有是说(案张子曰形聚为物形溃
反原反原者其游魂为变欤)而程子数辨其非东见录中所谓
不必以既反之气复为方伸之气者其类可考也
(案程子曰近取诸身百理皆具屈伸往来之义只于鼻息之间见之屈伸往来只是理不必将既屈
之气复为方伸之气生生之理自然不息如复言七日来复其间元不断续阳已复生物极必返其
卷二 第 38b 页 WYG0201-0139b.png
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终○又曰若谓既返之气复将为方伸之气必资于此则殊与天
地之化不相似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更何复资于既毙之形既返之气以为造化近取诸身其
开阖往来见之鼻息然不必须假吸复入以为呼气则自然生人气之生生于真元天之气亦自然
生生不穷至如海水因阳盛而涸及阴盛而生亦不是将已涸之气却生水自然能生往来屈伸只
是理也盛则便有衰画则便有夜往则便有来○愚谓屈伸往来者气也其所以屈伸往来者理也
往而屈者其气已散来而伸者其气方生生生之理自然不穷若谓以既屈之气复为方伸之气则
是天地间只有许多气来来去去是轮回之说而非理之本然也)谢氏说则善矣
但归根之云似亦微有反原之累耳(案谢氏曰动而不已其神
卷二 第 39a 页 WYG0201-0139c.png
乎滞而有迹其鬼乎往来不息神也摧仆归根鬼也致生之故其鬼神致死之故其鬼不神何也人
以为神则神以为不神则不神矣知死而致生之不智知死而致死之不仁圣人所为神明之也○
语录曰归根本老氏语毕竟无归这个何曾动此性只是天地之性当初亦不是自彼来而入此亦
不是自往而复归如月影在这盆水里除了这盆水这影便无了岂是这月飞上天去归那月又如
这花落便无这花了岂是归去那里明年又复来生这枝上)游杨之说皆有不
可晓者(案游氏曰道无不在鬼神具道之妙用也其德顾不盛欤夫欲知鬼神之德者反求
诸其心而已神将来舍则是神之格思也若正心以度之则乖矣所谓不可度思也正心度之犹不
可又况得而忘之乎所谓不可射思也不可度故视不见听不闻不可射故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卷二 第 39b 页 WYG0201-0139d.png
也夫微之显如此以其诚之不可掩也诚则物物皆彰矣故不可掩微之显者其理也诚之不可掩
以其德言也○杨氏曰鬼神之德唯诚而已诚无幽明之间故其不可掩如此夫不诚则无物所谓
体物而不可遗者尚何显之有知此则知鬼神矣)唯妙万物而无不在一
语近是而以其他语考之不知其于是理之实果
如何也(案杨氏曰鬼神体物而不可 遗盖其妙万物而无不在故也)侯氏曰鬼神
形而下者非诚也鬼神之德则诚也案经文本赞
鬼神之德之盛如下文所云而结之曰诚之不可
掩如此则是以为鬼神之德所以盛者盖以其诚
卷二 第 40a 页 WYG0201-0140a.png
耳非以诚自为一物而别为鬼神之德也今侯氏
乃析鬼神与其德为二物而以形而上下言之乍
读如可喜者而细以经文事理求之则失之远矣
程子所谓只好隔壁听者其谓此类也夫(案侯氏曰只是
鬼神非诚也经不曰鬼神而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鬼神之德诚也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
下者谓之器鬼神亦器也形而下者也学者心得之可也○语录曰侯氏解鬼神之为德谓鬼神为
形而下者鬼神之德为形而上者且如中庸之为德不成说中庸形而下者中庸之德为形而上者)
曰子之以干事明体物何也曰天下之物莫非鬼
卷二 第 40b 页 WYG0201-0140b.png
神之所为也故鬼神为物之体而物无不待是而
有者然曰为物之体则物先乎气必曰体物然后
见其气先乎物而言顺耳(语录曰不是有此物时便有此鬼神凡是
有这鬼神了方有此物及至有此物了又不能违乎鬼神也体物将鬼神做主将物做宾方看得出
是鬼神去体那个物鬼神却是主也)干犹木之有干必先有此而后
枝叶有所附而生焉贞之干事亦犹是也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
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与平声)

卷二 第 41a 页 WYG0201-0140c.png
  子孙谓虞思陈胡公之属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舜年百有十岁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材质也笃厚也(语录曰是因材而加厚些子)栽植也气至而滋息
为培气反而游散则覆(语录曰物若扶植种在土中自然生气凑泊他他若已倾
倒则生气无所附著从何处来相接如人疾病此自有生气则药力之气依之而生意滋长君已危殆则
生气流散而不复相凑矣○问上言德而受福而以气为言者何曰道理是如此亦非定定有个物使之
卷二 第 41b 页 WYG0201-0140d.png
然若是成时自节节恁地长将去恰似有个物常扶助他若是败时自节节恁地消磨将去恰似有个物
来推倒他道理都如此)

  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
之自天申之

  诗大雅假乐之篇假当依此作嘉宪当依诗作显申
重也

  故大德者必受命

  受命者受天命为天子也

卷二 第 42a 页 WYG0201-0141a.png
  右第十七章

  此由庸行之常推之以极其至见道之用广也
而其所以然者则为体微矣后二章亦此意

  或问十七章之说曰程子张子吕氏之说备矣(案程
子曰知天命是达天理也必受命是得其应也命者是天之付与如命令之命天之报应皆如影响
得其报者是常理也不得其报者非常理也然而细推之则须有报应但人以浅狭之见求之便为
差至天命不可易也然有可易者唯有德者能之如修养之引年世祚之祈天永命常人之至于圣
贤皆此道也○张子曰德不胜气性命于气德胜其气性命于德穷理尽性则性天命命天德气之
卷二 第 42b 页 WYG0201-0141b.png
不可变者独死生修夭而已故论死生则曰有命以言其气也语富贵则曰在天以言其理也此大
德所以必受命○吕氏曰天命之所属莫踰于大德至于禄位名寿之皆极则人事至矣天命申矣
天之万物其所以为吉凶之报莫非因其所自取也植之固者加雨露之养则其末必盛茂植之不
固者震风凌雨则其本先拨至于人事则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皆因其材而笃焉栽者培之
倾者覆之者也古之君子既有宪宪之令德而又有宜民宜人之大功此宜受天禄矣故天保佑之
申之以受天命此大德所以必受命是亦栽者培之之义与○又曰命虽不易惟至诚不息亦足以
移之此大德所以必受命)杨氏所辨孔子不受命之意则亦程
子所谓非常理者尽之(案杨氏曰孔子当衰周之时犹之生非其地也虽其
卷二 第 43a 页 WYG0201-0141c.png
雨露之滋而牛羊斧斤相寻于其上则其濯濯然也岂足怪哉)而侯氏所推以谓
舜得其常而孔子不得其常者尤明白也(案侯氏曰舜匹
夫也而有天下此所谓必得者先天而天弗违也孔子亦匹夫也亦德为圣人也而不得者后天而
奉天时也必得者理之常也不得者非常也得其常者舜也不得其常者孔子也)至于颜
蹠寿夭之不齐则亦不得其常而已杨氏乃忘其
所以论孔子之意而更援老𥅆之言以为颜子虽
夭而不亡者存则反为衍说而非吾儒之所宜言
矣且其所谓不亡者果何物哉若曰天命之性则
卷二 第 43b 页 WYG0201-0141d.png
是古今圣愚公共之物而非颜子所能专若曰气
散而其精神魂魄犹有存者则是物而不化之意
犹有滞于冥漠之间尤非所以语颜子也(案杨氏曰颜蹠
之夭寿不齐何也老子曰死而不亡曰寿颜虽夭而不亡者犹在也非夫知性知天者其孰能识之)
侯氏所谓孔子不得其常者善矣然又以为天于
孔子固已培之则不免有自相矛盾处盖德为圣
人者固孔子之所以为栽者也至于禄也位也寿
也则天之所当以培乎孔子者而以适丁气数之
卷二 第 44a 页 WYG0201-0142a.png
衰是以虽欲培之而有所不能及尔是亦所谓不
得其常者何假复为异说以汩之哉(案侯氏曰天之生物必因
其材而笃焉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如孔子者培之耶覆之耶何其穷也曰培之覆之非谓如孔子者
也孔子德为圣人其名与禄寿孰禦焉固已培之矣孟子所谓天爵者也何歉于人爵哉)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
作之子述之

  此言文王之事书言王季其勤王家盖其所作亦积
功累仁之事也(语录曰自公刘太王积功累仁至文王适当天运恰好处)

卷二 第 44b 页 WYG0201-0142b.png
  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
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
保之(大音泰下同)

  此言武王之事缵继也大王王季之父也书云大王
肇基王迹(三山陈氏曰周家之业自大王迁岐从如归市是时人心天意已有为王之基矣)
诗云至于大王实始剪商(诗传曰剪断也○蔡氏曰大王虽未始有剪商之志
然大王始得民心王业之成实基于此)绪业也戎衣甲胄之属壹戎衣
武成文言一著戎衣以伐纣也(三山陈氏曰武王一擐戎衣以有天下此
卷二 第 45a 页 WYG0201-0142c.png
盖天命人心之极不得而辞者)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
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
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
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
母之丧无贵贱一也(追王之王去声)

  此言周公之事末犹老也追王盖推文武之意以及
乎王迹之所起也(语录曰问牧野之奠追王太王王季文王疑武王时已追王曰武王
卷二 第 45b 页 WYG0201-0142d.png
之时恐只是唤呼作玉至周公制礼乐方行其事如今奉上册宝之类然无可證姑阙之可也)先公
组绀以上至后稷也(愚案组绀大王之父也)上祀先公以天子
之礼又推大王王季之意以及于无穷也(语录曰礼家载祀先王服
衮冕祀先公服鷩冕鷩冕诸侯之服虽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然不敢以天子之服临其先公但鷩冕七
旒十二玉与诸侯不同○愚谓组绀以上虽追王所不及然又欲推大王王季之意故以天子之礼祀之)
制为礼法以及天下使葬用死者之爵祭用生者之
禄丧服自期以下诸侯绝大夫降(语录曰如期之丧天子诸侯绝大夫
降然诸侯大夫尊同则亦不绝不降姊妹侄在诸侯则亦不绝不降)而父母之丧上下
卷二 第 46a 页 WYG0201-0143a.png
同之(永嘉陈氏曰伸情于父母处独齐衰之丧上同于天子其他各有限节等杀不可尽伸也)
已以及人也(陈氏曰周公以文武之意追尊其先祖又设为礼法通行此意于天下)

  右第十八章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达通也承上章而言武王周公之孝乃天下之人通
谓之孝(陈氏曰通天下皆称之非一人私谓之孝也○真氏曰舜之孝如天之不可名故曰大武
王周公之孝天下称之无异辞故曰达)犹孟子之言达尊也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卷二 第 46b 页 WYG0201-0143b.png
  上章言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以有天下而周
公成文武之德以追崇其先祖此继志述事之大者
也下文又以其所制祭祀之礼通于上下者言之

  春秋脩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祖庙天子七诸侯五大夫三适士二官师一(文集曰王制天
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大夫士降杀以两而祭法又有适士二庙官师一庙之文大抵
士无大祖而皆及其祖考也○语录曰适士二庙即祭祖祭祢皆不及高曾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
庙而三大夫亦有始封者○又曰官师诸有司之长也只是一庙祭得父母更不及祖矣位卑则流泽浅
卷二 第 47a 页 WYG0201-0143c.png
其理自然如此问今虽士庶人家亦祭三代如此却是违礼曰虽祭三代却无庙亦不可谓之僭古之所
谓庙者其体面甚大皆是门堂寝室胜如所居之宫非如今人但以二室为之)宗器先世所
藏之重器若周之赤刀大训天球河图之属也(蔡氏曰赤
刀赤削也大训三皇五帝之书训诰亦在焉文武之训亦曰大训球鸣球也玉磬名河图伏羲时龙马负
图出于河所谓一六位北二七位南三八位东四九位西五十位中者易大传所谓河出图是也)裳
衣先祖之遗衣服祭则设之以授尸也(愚谓如守祧所藏者是也
祭以授尸所以依神也)时食四时之食各有其物如春行羔豚
膳膏香之类是也(愚谓四时之食各有其物以其所以奉诸人者荐诸神盖以生事之
卷二 第 47b 页 WYG0201-0143d.png
也羔稚羊也豚稚豖也物嫩而肥故用之于春香谓牛膏也调膳之时各以物之所便而和之)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
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昭如字为去声)

  宗庙之次左为昭右为穆而子孙亦以为序(文集曰昭穆之
次既定则其子孙亦以为序礼所谓昭与昭齿穆与穆齿者是也)有事于太庙则子
姓兄弟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焉(愚谓左昭右穆者死者之
昭穆也群昭群穆者生者之昭穆也宗庙之礼非特序死者之昭穆亦所以序生者之昭穆)爵公
卷二 第 48a 页 WYG0201-0144a.png
侯卿大夫也事宗祝有司之职事也旅众也酬导饮
也旅酬之礼宾弟子兄弟之子各举觯于其长而众
相酬盖宗庙之中以有事为荣故逮及贱者使亦得
以申其敬也(语录曰主人酌以献宾宾酢主人曰酢主又自饮而复饮宾曰酬其主人又自
饮者是导宾使饮也宾受之却不饮奠于席前至旅时亦不举又自别举爵问行旅酬时祭事已毕否曰
其大节目则已了亦尚有零碎礼数未竟又问想在饮福受胙之后曰固是古人酢宾便是受胙胙与酢
字古通用○又曰旅酬者以其家臣或乡吏之属大夫则有乡吏一人先举觯献宾宾饮毕即以觯授于
执事者执事者则以献于其长递递相承献及于沃盥者而止焉沃盥谓执盥洗之事至贱者也)燕
卷二 第 48b 页 WYG0201-0144b.png
毛祭毕而燕则以毛发之色别长幼为坐次也齿年
数也(语录曰燕时择一人为上宾不与众宾齿馀者皆序齿)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
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践犹履也其指先王也(叶氏曰其字指文王而言)所尊所亲先王
之祖考子孙臣庶也始死谓之死既葬则曰反而亡
焉皆指先王也此结上文两节皆继志述事之意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
卷二 第 49a 页 WYG0201-0144c.png
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郊祭天社祭地不言后土者省文也(语录曰周礼只说祀昊天上帝
不说祀后土先儒说祭社便是如郊特牲社稷太牢又如用牲于郊牛二及社于新邑此乃明验)禘
天子宗庙之大祭追祭太祖之所自出于太庙而以
太祖配之也(语录曰禘只祭始祖及所自出之帝二者而已○又曰程子曰禘其祖之所自
出始封姓者也其祖配之以始祖配也文武必以稷配后世必以文王配所出之祖无庙于太祖之庙祀
之而已)尝秋祭也四时皆祭举其一耳礼必有义对举
之互文也示与视同视诸掌言易见也此与论语文
卷二 第 49b 页 WYG0201-0144d.png
意大同小异记有详略耳

  右第十九章

  或问十八章十九章之说曰吕氏杨氏之说于礼
之节文度数详矣其间有不同者读者详之可也
(案吕氏曰期之丧达乎大夫者期之丧有二有正统之期为祖父母者也有旁亲之期为世父母叔
父母众子昆弟昆弟之子是也正统之期虽天子诸侯莫降旁亲之期天子诸侯绝服而大夫降所
谓尊不同故或绝或降也大夫虽降犹服大功不如天子诸侯之绝服也如旁亲之期亦为大夫则
大夫亦不降所谓尊同则服其亲之服也诸侯虽绝服旁亲尊同亦不降所不臣者犹服之如始封
卷二 第 50a 页 WYG0201-0145a.png
之君不臣诸父昆弟封君之子不臣诸父而臣昆弟是也三年之丧达乎天子者三年之丧为父为
母适孙为祖为长子为妻而已天子达乎庶人一也父在为母及妻虽服期然本为三年之丧但为
父为夫屈者也故与齐期之馀丧异者有三服而加杖一也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
二也夫必三年而后娶三也周穆后崩太子晋卒叔向曰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则包后亦为三
年也○又曰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别人伦也亲亲之义也父为昭子为穆父亲也亲者迩则不可
不别也祖为昭孙亦为昭祖为穆孙亦为穆祖尊也尊者远则不嫌于无别也故孙可以为王父尸
子不可以为父尸此昭穆之别于尸者也丧礼卒哭而祔男祔于皇祖考女祔于皇祖妣妇祔于皇
祖姑丧服小记士大夫不得祔于诸侯祔于诸祖父之为士大夫者亡则中一以上而祔祔必以其
卷二 第 50b 页 WYG0201-0145b.png
昭穆此昭穆之别于祔者也有事于太庙子姓兄弟亦以昭穆别之群昭群穆不失其伦凡赐爵昭
与昭齿穆与穆齿此昭穆之别于宗者也序爵者序诸侯诸臣与祭者之贵贱也贵贵之义也诗曰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此诸侯之助祭者也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此诸臣之助祭
者也序事者别贤与能而援之事也尊贤之义也孰可以为宗而诏相孰可以为祝而祝嘏孰可以
赞祼献孰可以执笾豆至于执爵沃盥莫不辨其贤能之大小而序之也旅酬下为上者使贱者亦
得申其敬也下下之义也若特牲馈食之礼宾弟子兄弟弟子各举觯于其长以行旅酬于宗庙之
中以有事为荣也燕毛者既祭而燕则尚齿也长长之义也毛发色也以发色别长少而为之序也
祭则贵贵贵贵则尚爵燕则亲亲亲亲则尚齿其义一也天下之大经亲亲长长贵贵尊贤而已人
卷二 第 51a 页 WYG0201-0145c.png
君之至恩下下而已一祭之间大经以正至恩以宣天下之事尽矣○杨氏曰祭有昭穆所以别父
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也故有事于太庙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焉此宗庙之礼所以序昭
穆也尸饮五君洗玉爵献卿尸饮七以瑶爵献大夫尸饮九以散爵献士及群有司此序爵而尊卑
有等所以辨贵贱也玉币交神明也祼鬯求神于幽也故天地不祼则玉币尊于鬯也故太宰赞之
鬯则大宗伯莅之祼时又卑于鬯也故小宰赞之若此类所谓序事也先王量德授位因能授职此序
事所以辨贤也馈食之终酳尸之献下逮群有司更为献酬此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既祭而以
燕毛为序所以序齿也序昭穆亲亲也序爵贵贵也序事尚德也旅酬逮贱燕毛序齿尚恩也敬亲
者不敢慢于人况其所尊乎爱亲者不敢恶于人况其所亲乎事死如事生若馀阁之奠是也事亡
卷二 第 51b 页 WYG0201-0145d.png
如事存若齐必见其所祭者是也)游氏引泰誓武成以为文王未
尝称王之證深有补于名教(案游氏曰武王于泰誓三篇称文王为文
考至武成而柴望然后称文考为文王仍称其祖为太王王季然则周公追王大王王季者乃文王
之德武王之志也故曰成文武之德不言文王者武王既追王矣武王既追王而不及大王王季以
其末受命而其序有未暇也礼记大传载牧野之奠追王大王亶父王季历文王昌亦据武成之书
以明追王之意出于武王也世之说者因中庸无追王文王之文遂以谓文王自称王岂未尝考泰
誓武成之书乎君臣之分犹天尊地卑纣未可去而文王称王是二天子也曾谓至德如文王一言
一动顺帝之则而反盗虚名而拂天理乎且武王观政于商而须暇之五年非伪为也使纣一日有
卷二 第 52a 页 WYG0201-0146a.png
悛心则武王当与天下共尊之必无牧野之事然则文王已称之名将安所归乎此天下之大戒故
不得不辨)然欧阳苏氏之书亦已有是说矣(案欧阳氏曰孔子曰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商使西伯不称臣而称王安能服事于商乎伯夷叔齐让国而去顾天下
皆莫可归往归西伯当是时纣虽无道天子在上诸侯不称臣而称王是僣叛之国也彼二子者不
食其粟而非其子此岂近于人情耶由是言之谓西伯受命称王十年者妄说也泰誓称十有一年说
者谓自文王受命九年及武王居丧二年并数之是以听虞芮之讼谓之受命以为元年古者人君
即位必称元年西伯即位已改元矣中间不宜改元而又改元至武王即位宜改元而反不改元乃
上冒先君之元年并其居丧称十一年及其灭商而得天下其事大于听讼远矣又不改元由是言
卷二 第 52b 页 WYG0201-0146b.png
之谓西伯以受命之年为元年者妄说也○案眉山二苏氏说与欧阳氏殊不同朱子所引未知何
苏氏也当考)郊禘吕游不同然合而观之亦表里之说
也(案吕氏曰事上帝者所以立天下之大本道之所由出也祀乎其先者所以正天下之大经仁
义之所由始也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虽隐微之间恐惧戒慎而不敢欺则所以养其诚心
至矣盖以为不如是则不足以立身身且不立乌能治国家哉○游氏曰祭祀之义非精义不足以
究其说非体道不足以致其义盖惟圣人为能飨帝为其尽人道而与帝同德孝子为能飨亲为其
尽子道而与亲同心也仁孝之至通乎神明而神祗祖考安乐之则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始可以
言明矣夫如是则于为天下国家也何有)○曰昭穆之昭世读为韶今
卷二 第 53a 页 WYG0201-0146c.png
从本字何也曰昭之为言明也以其南面而向明
也其读为韶先儒以为晋避讳而改之然礼书亦
有作佋字者则假借而通用耳(愚案晋避司马昭之讳故改昭为韶)
曰其为向明何也曰此不可以空言晓也今且假
设诸侯之庙以明之盖周礼建国之神位左宗庙
则五庙皆当在公宫之东南矣其制则孙毓以为
外为都宫太祖在北二昭二穆以次而南是也(语录
曰孙毓说出江都集礼○愚案孙毓云宗庙之制外为都宫内各有寝庙别有门垣太祖在北左昭
卷二 第 53b 页 WYG0201-0146d.png
右穆差次而南)盖太祖之庙始封之君居之昭之北庙二
世之君居之穆之北庙三世之君居之昭之南庙
四世之君居之穆之南庙五世之君居之庙皆南
向各有门堂寝室而墙宇四周焉(文集曰一世各为一庙庙有门
有堂有室有房有夹室有寝四面有墙)太祖之庙百世不迁自馀四
庙则六世之后每一易世而一迁其迁之也新主
祔于其班之南庙南庙之主迁于北庙北庙亲尽
则迁其主于太庙之西夹室而谓之祧(语录曰古者始祖之
卷二 第 54a 页 WYG0201-0147a.png
庙有夹室凡祧主皆藏之于夹室)凡庙主在本庙之室中皆东向
及其祫于太庙之室中则唯太祖东向自如而为
最尊之位群昭之入乎此者皆列于北牖下而南
向群穆之入乎此者皆列于南牖下而北向(文集曰古
人庙堂南向室在其北东户西牖皆南向室西南隅为奥尊者居之故神主在焉诗所谓宗室牖下
者也主既在西壁下即须东向故行事之际主人入户西向致敬凡庙皆南向而主皆东向惟祫祭
之时群昭群穆皆升合食于太祖之时则太祖之主仍东向自如群昭南向群穆北向列于太祖之
前此前代礼官所谓太祖正东向之位者为祫祭时言也非祫时则群庙之主在其庙中无不东向
卷二 第 54b 页 WYG0201-0147b.png
矣)南向者取其向明故谓之昭北向者取其深远
故谓之穆盖群庙之列则左为昭而右为穆祫祭
之位则北为昭而南为穆也曰六世之后二世之
主既祧则三世为昭而四世为穆五世为昭而六
世为穆乎曰不然也昭常为昭穆常为穆礼家之
说有明文矣盖二世祧则四世迁昭之北庙六世
祔昭之南庙矣三世祧则五世迁穆之北庙七世
祔穆之南庙矣昭者祔则穆者不迁穆者祔则昭
卷二 第 55a 页 WYG0201-0147c.png
者不动(文集曰迁毁之序则昭常为昭穆常为穆假令新死者当祔昭庙则毁高祖之庙而
祔其主于左祧迁其祖之主于高祖之故庙而祔新死者于祖之故庙即当祔于穆者其序亦如此
祔昭则群昭皆动而穆不移祔穆则群穆皆移而昭不动)此所以祔必以班(文集
曰仪礼所谓以其班祔檀弓所谓祔于祖父是也)
尸必以孙(语录曰古者立尸必隔一
位孙可以为祖尸子不可以为父尸以昭穆不可乱也)而子孙之列亦以为
序若武王谓文王为穆考成王称武王为昭考则
自其始祔而已然而春秋传以管蔡郕霍为文之
昭䢴晋应韩为武之穆则虽其既远而犹不易也
卷二 第 55b 页 WYG0201-0147d.png
岂其交错彼此若是之纷纷哉(愚按后稷至文武十有六世文王于庙次
为穆故谓其子为昭管蔡郕霍者文王之子也武王于庙次为昭故谓其子为穆䢴晋应韩者武王
之子也)曰庙之始立也二世昭而三世穆四世昭而
五世穆则固当以左为尊而右为卑矣今乃三世
穆而四世昭五世穆而六世昭是则右反为尊而
左反为卑也而可乎曰不然也宗庙之制但以左
右为昭穆而不以昭穆为尊卑故五庙同为都宫
则昭常在左穆常在右而外有以不失其序一世
卷二 第 56a 页 WYG0201-0148a.png
自为一庙则昭不见穆穆不见昭而内有以各全
其尊(文集曰诸庙别有门垣足以各全其尊初不以左右为尊卑也)必大祫而会
于一室然后序其尊卑之次则凡已毁未毁之主
又毕陈而无所易(文集曰一昭一穆固有定次而其自相为偶亦不可易但其散
居本庙各自为主而不相厌则武王进居王季之位而不嫌尊于文王及其合食于祖则王季虽迁
而武王自当与成王为偶未可以遽进而居王季之处也)唯四时之祫不陈毁
庙之主(愚谓祫祭有二曾子问曰祫祭于祖则祝迎四庙之主王制云天子祫
尝祫烝诸侯尝祫烝祫此时祭之祫也公羊传曰毁庙之主陈于大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于大祖此大祫毁
卷二 第 56b 页 WYG0201-0148b.png
庙未毁庙之主而祭之也)则高祖有时而在穆其礼未有考焉
意或如此则高之上无昭而特设位于祖之西祢
之下无穆而特设位于曾之东也与(语录曰高祖四世祖也世
与太字古多互用如太子为世子太室为世室之类○问高为穆之义曰新死之主新祔便在昭这
一排且如诸侯五庙一是大祖便居中二昭二穆相对令新死者袝则高过昭穆这一排对空坐祢
在昭一排亦对坐以意推之当是如此但礼经难考)曰然则毁庙云者何也
曰春秋傅曰坏庙之道易檐可也改涂可也说者
以为将纳新主示有所加耳非尽撤而悉去之也
卷二 第 57a 页 WYG0201-0148c.png
(语录曰改涂易檐言不是尽除只改其灰饰易其屋檐而已)曰然则天子之庙
其制若何曰唐之文祖虞之神宗商之七世三宗
其详今不可考独周制犹有可言然而汉儒之记
又已有不同矣谓后稷始封文武受命而王故三
庙不毁与亲庙四而七者诸儒之说也(文集曰韦元成等谓
王者始受命诸侯始封之君皆为大祖以下五世而迭毁毁庙之主藏于太祖周之所以七庙者以
后稷始封文武受命三庙不毁与亲庙四而七)谓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
而七文武为宗不在数中者刘歆之说也(文集曰歆谓七
卷二 第 57b 页 WYG0201-0148d.png
者其正法数可常数者宗不在此数中宗变也苟有功德则宗之不可预为设数故于殷有三宗周
公举之以劝成王由是言之宗无数也)虽其数之不同然其位置迁
次宜亦与诸侯之庙无甚异者但如诸儒之说则
武王初有天下之时后稷为太祖而组绀居昭之
北庙太王居穆之北庙王季居昭之南庙文王居
穆之南庙犹为五庙而已至成王时则组绀祧王
季迁而武王祔至康王时则太王祧文王迁而成
王祔至昭王时则王季祧武王迁而康王祔自此
卷二 第 58a 页 WYG0201-0149a.png
以上亦皆且为五庙而祧者藏于太祖之庙至穆
王时则文王亲尽当祧而以有功当宗故别立一
庙于西北而谓之文世室于是成王迁昭王祔而
为六庙矣至共王时则武王亲尽当祧而亦以有
功当宗故别立一庙于东北谓之武世室于是康
王迁穆王祔而为七庙矣自是以后则穆之祧者
藏于文世室昭之祧者藏于武世室而不复藏于
太庙矣如刘歆之说则周自武王克商即增立二
卷二 第 58b 页 WYG0201-0149b.png
庙于二昭二穆之上以祀高圉亚圉如前递迁至
于懿王而始立文世室于三穆之上至孝王时始
立武世室于三昭之上此为少不同耳(文集曰昭之二庙亲
尽则毁而迁其主于昭之宗曾祖迁于昭之二新入庙者祔于昭之三而高祖及祖在穆如穆庙亲
尽放此新死者如当为昭则祔于昭之近庙而自近庙迁其祖于昭之次庙而于主祭者为曾祖自
次庙迁其高祖于昭之世室盖于主祭者为五世而亲尽故也其穆之两庙如故不动其次庙于主
祭者为高祖其近庙于主祭者为祖也主祭者没则祔于穆之近庙而递迁其主放此○语录曰天
子七庙如周文武之庙不祧文为穆则凡后之属乎穆者皆归于文之庙武为昭则凡后之为昭者
卷二 第 59a 页 WYG0201-0149c.png
皆归乎武之庙也○愚谓父昭子穆而有常数者礼也祖功宗德而无定法者义也周于三昭三穆
之外而有文武之庙观春秋传称襄王致文武胙于齐侯史记称显王致文武胙于秦孝公方是时
文武固已远矣襄王显王犹且祀之则其庙不毁可知矣)曰然则诸儒与刘歆
之说孰为是曰前代说者多是刘歆愚亦意其或
然也(语录曰歆说得较是他谓宗不在七庙中者恐有功德者多则占了那七庙数也○愚谓
若从诸儒之说则王者不过立亲庙四与太祖为五其与诸侯五庙又何别乎商书已云七世之庙
可以观德则自昔有七庙矣故朱子以歆说为是)曰祖功宗德之说尚矣
而程子独以为如此则是为子孙者得择其先祖
卷二 第 59b 页 WYG0201-0149d.png
而祭之也子亦尝考之乎曰商之三宗周之世室
见于经典皆有明文而功德有无之实天下后世
自有公论若必以此为嫌则秦政之恶夫子议父
臣议君而除谥法者不为过矣(语录曰商之三宗若不是别立庙只
是亲庙时何不胡乱将三个来立如何恰曰取祖甲太戊高宗为之那个祖有功宗有德天下后世
自有公论不以拣择为嫌所谓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那个好厎自是合当祭祀如
何毁得)且程子晚年尝论本朝庙制亦谓太祖太宗
皆当为百世不迁之庙以此而推则知前说若非
卷二 第 60a 页 WYG0201-0150a.png
记者之误则或出于一时之言而未必其终身之
定论也(案程子曰祖有功宗有德文武之庙永不祧也所祧者文武以下庙如本朝太祖太
宗皆万世不祧之庙河东闽浙皆太宗取之无可祧之理)曰然则大夫士之制
奈何曰大夫三庙则视诸侯而杀其二然其太祖
昭穆之位犹诸侯也适士二庙则视大夫而杀其
一官师一庙则视大夫而杀其二然其门堂室寝
之备犹大夫也(语录曰古者各有始祖之庙以藏祧主如适士二庙各有门堂寝各
三间是十八间)曰庙之为数降杀以两而其制不降何也
卷二 第 60b 页 WYG0201-0150b.png
曰降也天子之山节藻棁复庙重檐诸侯固有所
不得为者矣(愚案山节谓欂栌刻为山形即今之斗拱藻棁者谓侏儒柱画为藻文梁
上短柱也复庙者上下重屋也重檐重承壁材也谓就外檐下壁复安板檐以辟风雨之洒壁)诸
侯之黝垩斲砻大夫有不得为矣(愚案黝黑也垩白也地谓之黝
墙谓之垩斲削也砻磨也)大夫之仓楹斲桷士又不得为矣(愚案
仓楹者苍其柱也斲桷者磨其榱也)曷为而不降哉独门堂室寝之
合然后可名于宫则其制有不得而杀耳盖由命
士以上父子皆异宫生也异宫而死不得异庙则
卷二 第 61a 页 WYG0201-0150c.png
有不得尽其事生事存之心者是以不得而降也
曰然则后世公私之庙皆为同堂异室而以西为
上者何也曰由汉明帝始也夫汉之为礼略矣然
其始也诸帝之庙皆自营之各为一处虽其都宫
之制昭穆之位不复如古然犹不失其独专一庙
之尊也(语录曰西汉时高帝庙文帝顾成之庙犹各在一处但无法度不同一处○愚案汉
不特高文有庙景帝庙号德阳武帝庙号龙渊昭帝庙号徘徊宣帝庙号乐游元帝庙号长寿成帝
庙号阳池)至于明帝不知礼义之正而务为抑损之私
卷二 第 61b 页 WYG0201-0150d.png
遗诏藏主于光烈皇后更衣别室而其臣子不敢
有加焉(文集曰明帝又欲遵俭自抑遗诏无起寝庙但藏其主于光武庙中更衣别室其后
章帝又复如之后世遂不敢加而公私之庙皆为同堂异室之制)魏晋循之遂不
能革而先王宗庙之礼始尽废矣降及近世诸侯
无国大夫无邑则虽同堂异室之制犹不能备独
天子之尊可以无所不致顾乃梏于汉明非礼之
礼而不得以致其备物之孝盖其别为一室则深
广之度或不足以陈鼎俎而其合为一庙则所以
卷二 第 62a 页 WYG0201-0151a.png
尊其太祖者既亵而不严所以事其亲庙者又厌
而不尊是皆无以尽其事生事存之心而当世宗
庙之礼亦为虚文矣(文集曰更历魏晋下及隋唐其间非无奉先思孝之君据
经守礼之臣而皆不能有所裁正其弊至使太祖之位下同孙子而更僻处于一隅既无以见其为
七庙之尊群庙之神则又上厌祖考而不得自为一庙之主以人情而论之则生居九重穷极壮丽
而没祭一室不过寻丈之间甚或无地以容鼎俎而阴损其数子孙之心宜亦有所不安矣)
宗庙之礼既为虚文而事生事存之心有终不能以
自已者于是原庙之仪不得不盛然亦至于我朝
卷二 第 62b 页 WYG0201-0151b.png
而后都宫别殿前门后寝始略如古者宗庙之制
(文集曰本朝原庙之制外为都宫而各为寝庙门垣)是其沿袭之变不唯穷
乡贱士有不得闻而自南渡之后故都沦没权宜
草创无复旧章则虽朝廷之上礼官博士老师宿
儒亦莫有能知其原者幸而或有一二知经学古
之人乃能私议而窃叹之然于前世则徒知讥孝
惠之饰非责叔孙通之舞礼而于孝明之乱命与
其臣子之苟从则未有正其罪者于今之世则又
卷二 第 63a 页 WYG0201-0151c.png
徒知论其惑异端徇流俗之为陋而不知本其事
生事存之心有不得伸于宗庙者是以不能不自
致于此也(文集曰不起寝庙之诏明帝固不得为无失然使章帝有魏颗之孝其群臣有
宋仲几楚子囊之忠则于此别有处矣况以一时之乱命而坏千古之彝制其事体之轻重又非如
三子者之所正者而已耶○又曰如李氏所谓略于七庙之室而为祠于佛老之侧不为木主而为
之象不为禘祫烝尝之祀而行一酌莫之礼杨氏所谓舍二帝三王之正礼而从一缪妄之叔孙通
者其言皆是也然不知其所以致此则由于宗庙不立而人心有所不安也不议复此而徒欲废彼
亦安得为至当之论哉)抑尝观于陆佃之议而知神祖之尝
卷二 第 63b 页 WYG0201-0151d.png
有意于此矣然而考于史籍则未见其有纪焉若
曰未及营表故不得书则后日之秉史笔者即前
日承诏讨论之臣也所宜深探遗旨特书总叙以
昭示来世而略无一词以及之岂天未欲使斯人
者复见二帝三王制作之盛故尼其事而啬其传
耶呜呼惜哉(文集曰神祖慨然深诏儒臣讨论旧典盖将以远迹三代之隆一正千古
之缪甚盛举也不幸未及营表世莫得闻秉笔之士又复不能特书其事以诏万世今独其见于陆
氏之文者为可考耳)然陆氏所定昭穆之次又与前说不同
卷二 第 64a 页 WYG0201-0152a.png
(文集曰佃谓昭穆者父子之号昭以明下为义穆以恭上为义古其为父则称昭取其昭以明下也
方其为子则称穆取其穆以恭上也岂可胶哉殊不知昭穆本以庙之居东居西主之向南向北而得
名初不为父子之号也必曰父子之号则穆之子又安可复为昭哉且必如佃说新死者必入穆庙
而自其父以上穆迁于昭昭迁于穆祔一神而六庙皆为之动则其祔也又何不直祔于父而必隔
越一世以祔于其所未应入之庙乎)而张琥之议庶几近之(语录曰佃以为
祧庙祔庙皆移一匝琥以为祧庙祔庙只移一位)读者更详考之则当知
所择矣

  哀公问政

卷二 第 64b 页 WYG0201-0152b.png
  哀公鲁君名蒋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方版也策简也(愚谓木曰方竹曰策策以众联方一而已先方而后策者小大之序聘礼
束帛加书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既夕礼书赗于方若九若七若五书遣于策)息犹
灭也有是君有是臣则有是政矣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夫音扶)

  敏速也蒲卢沈括以为蒲苇是也以人立政犹以地
种树其成速矣(三山陈氏曰人有良心人之道也敏于从政令之必行地有生意地之道
卷二 第 65a 页 WYG0201-0152c.png
也敏于种树植之必生)而蒲苇又易生之物其成尤速也(三山陈氏
曰人之易化于政可见物之易生于蒲苇可见)言人存政举其易如此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脩身以道脩道以仁

  此承上文人道敏政而言也为政在人家语作为政
在于得人语意尤备人谓贤臣身指君身道者天下
之达道(文集曰道是统言义理公共之名)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
得以生者所谓元者善之长也(文集曰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一物之生又
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又曰仁乃天地生物之心而在人者故特为众善之长○语录曰元者
卷二 第 65b 页 WYG0201-0152d.png
天地生物之端倪也仁便是这意思○又曰须先识得元与仁是个甚物事只是初厎意思便是○又曰
元亨利贞皆是善而元则为善之长亨利贞皆是那里来仁义礼智亦皆善也而仁则为万善之首义礼
智皆从这里出尔)言人君为政在于得人而取人之则又在
脩身(三山陈氏曰为政虽在得贤然使吾身有所未修则取舍不明无以为取人之则)能仁
其身则有君有臣而政无不举矣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
贤之等礼所生也(杀去声)

  人指人身而言(真氏曰人之所以为人者以其有是仁也有是仁而后命之曰人不然则
卷二 第 66a 页 WYG0201-0153a.png
非人矣)具此生理自然便有恻怛慈爱之意深体味之
可见(语录曰以生字说仁生自是上一节事当来天地生我厎意我如今须要自体认得)宜者
分别事理各有所宜也(语录曰宜是指事物当然之理○又曰道理宜如此)
则节文斯二者而已(语录曰节者等级也文不直回互之貌○又曰文是装裹得好
如升降揖逊○陈氏曰节则无太过文则无不及○三山陈氏曰亲亲之中有隆杀观五服之义可见矣
尊贤之中有等降观隆师亲友之类可推矣惟其有等杀而后礼生焉孟子所谓节文斯二者是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郑氏曰此句在下误重在此

卷二 第 66b 页 WYG0201-0153b.png
  故君子不可以不脩身思脩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
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故不可以不脩身(语录曰根本在修身)
身以道脩道以仁故思脩身不可以不事亲(语录曰事亲是
仁之根实处最初发得来分晓○三山陈氏曰修身而不本于事亲则施之无序失为仁之本矣)欲
尽亲亲之仁必由尊贤之义故又当知人(语录曰知人只如知
人则哲之知不是思欲事亲先要知人只是思欲事亲更要知人若不好厎人与他处岂不为亲之累○
三山陈氏曰事亲之仁不由尊贤之义则善恶不明失事理之宜矣)亲亲之杀尊贤之
卷二 第 67a 页 WYG0201-0153c.png
等皆天理也故又当知天(语录曰修身得力处却是知天知天是知至物格知
得个自然道理学若不知天理记得此又忘彼得其一失其二未知天见事头项多既知天了这里便都
定这事也定那事也定 又曰知天是起头处能知天则知人事亲修身皆得其理矣○三山陈氏曰事
亲知人而等杀不明不知天理者也书曰天秩有礼故于此又当知天自礼所生也以上推其理之所由
生自君子不可不修身以下绎其义之所以贯)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
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
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知去声)

卷二 第 67b 页 WYG0201-0153d.png
  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孟子
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
有信是也(三山陈氏曰书言五典孟子言五者人之大伦典常也伦理也出于天理而可以常
行其中庸达道之谓乎)知所以知此也仁所以体此也勇所以
强此也(语录曰理会得厎是知行得厎是仁著力去做厎是勇○潘氏曰体谓所存守处)
之达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一则诚而已矣
(蔡氏曰达道本于达德而达德又本于诚诚者达道达德之本而一贯乎达道达德者也○真氏曰一者
诚也三者皆真实而无妄是之谓诚)达道虽人所共由然无是三德则
卷二 第 68a 页 WYG0201-0154a.png
无以行之(真氏曰道虽人所共由然其知不足以及之则君之当仁臣之当敬子之当孝父之
当慈未必不昧其所以然知虽及之而仁不能守仁虽能守而勇不能断则于当行之理或夺于私欲或
蔽于利害以至蔑天常而败人纪者多矣)达德虽人所同得然一有不诚
则人欲间之而德非其德矣(真氏曰德虽人所同得然或勉强焉或矫饰焉
则智出于数术仁流于姑息勇过于彊暴而德非其德矣故行之必本于诚)程子曰所谓
诚者止是诚实此三者三者之外更别无诚(语录曰知仁勇
是做厎事诚是行此三者都要实○陈氏曰只是实有是知实有是仁实有是勇而已不诚实则无三者
之德矣)

卷二 第 68b 页 WYG0201-0154b.png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
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强上声)

  知之者之所知行之者之所行谓达道也以其分而
言则所以知者知也所以行者仁也所以至于知之
成功而一者勇也以其等而言则生知安行者知也学
知利行者仁也困知勉行者勇也(语录曰生知安行以知为主学知利
行以仁为主困知勉行以勇为主○又曰生知安行主于知而言不知如何行安行者只是安而行之不
用著力然须是知得方能行得也学知利行主于仁而言虽是学而知得然须是著意去力行则所学而
卷二 第 69a 页 WYG0201-0154c.png
知得者不为徒知也○陈氏曰就知仁勇等级而言之生知安行为知知主于知就知上放重盖先能知
之而后能行之也学知利行为仁仁主于行以行处为重故知得须是行得也困知勉行为勇此气质昏
懦之人昏不能知懦不能行非勇则不足以进道)盖人性虽无不善而气禀
有不同者故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
息则其至一也(语录曰就人之所禀而言又有昏明清浊之异故上知生知之资是气清
明纯粹而无一毫昏浊所以生知安行不待学而能如尧舜是也其次则亚于生知必学而后知必行而
后至又其次者资禀既偏又有所蔽须是痛加工夫人一已百人十已千然后方能又亚于生知而及进
而不已则成功一也)吕氏曰所入之涂虽异而所至之域则同
卷二 第 69b 页 WYG0201-0154d.png
此所以为中庸若乃企生知安行之资为不可几及
轻困知勉行谓不能有成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
(语录曰今之学者本是困知勉行厎资质却要学他生知安行厎功夫便是生知安行厎资质亦用下困
知勉行功夫况是困知勉行厎资质)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好近乎知之知并去
声)

  子曰二字衍文○此言未及乎达德而求以入德之
事(文集曰上既言达德之名恐学者无所从入故又言其不远者以示之使由是而求之则可以入
卷二 第 70a 页 WYG0201-0155a.png
德也圣人之言浅深远近之序不可差次如此○真氏曰既言三达德又教人以入德之路夫智必上智
仁必至仁勇必大勇然后为至然岂易遽及哉苟能好学不倦则亦近乎知矣力行不已则亦近乎仁矣
以不若人为耻则亦近乎勇矣盖好学所以明理也力行所以进道也知耻所以立志也能于是三者用
其功则所谓三达德者庶乎可渐致矣○愚谓理之同得者为达德近此德者为入德)通上文
三知为知三行为仁则此三近者勇之次也(语录曰交互说
三知都是知三行都是仁三近都是勇生知安行好学又是知学知利行力行又是仁困知勉行知耻又
是勇○蔡氏曰三知主知三行主仁三近主勇生知者知之知也学知者仁之知也困知者勇之知也安
行者仁之仁也利仁者知之仁也勉强行者勇之仁也好学者知之勇也力行者仁之勇也知耻者勇之
卷二 第 70b 页 WYG0201-0155b.png
勇也)吕氏曰愚者自是而不求自私者徇人欲而忘反
懦者甘为人下而不辞故好学非知然足以破愚力
行非仁然足以忘私知耻非勇然足以起懦(三山陈氏曰所
谓力行足以忘私者盖世之怠惰不为者皆所以自便其所欲故曰私)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脩身知所以脩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斯三者指三近而言人者对己之称天下国家则尽
乎人矣言此以结上文脩身之意起下文九经之端
卷二 第 71a 页 WYG0201-0155c.png
也(蔡氏曰言修身而以治人治天下国家结之德必有道也言天下国家九经而以修身起之道必本
德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脩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
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


  经常也(三山陈氏曰施之治天下国家可以常行而不变故曰经)体谓设以身处
其地而察其心也子如父母之爱其子也柔远人所
谓无忘宾旅者也(陈氏曰远人非四夷之谓如商贾宾旅之人皆是离其家乡而来须
卷二 第 71b 页 WYG0201-0155d.png
宽柔恤之)此列九经之目也吕氏曰天下国家之本在身
故脩身为九经之本(三山陈氏曰九经始于修身身既修则足以为万事之本)
必亲师取友然后脩身之道进故尊贤次之(陈氏曰不与贤者相
讲磨如何能修身惟知尊敬贤者则见道理明○三山陈氏曰下文既有大臣又有群臣而此又有尊贤
之别者盖此所谓尊者非臣之谓正书所谓能自得师礼所谓当其为师则不臣者也)道之所
进莫先其家故亲亲次之(陈氏曰欲行道必先从家起)由家以及
朝廷故敬大臣体群臣次之(陈氏曰由家而推之朝廷则君使臣以礼)
朝廷以及其国故子庶民来百工次之由其国以及
卷二 第 72a 页 WYG0201-0156a.png
天下故柔远人怀诸侯次之此九经之序也(陈氏曰九经亦
铺排有次序)视群臣犹吾四体视百姓犹吾子此视臣视
民之别也

  脩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
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
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


  此言九经之效也道立谓道成于己而可为民表所
卷二 第 72b 页 WYG0201-0156b.png
谓皇建其有极是也(愚谓有此一句方生得下面许多事)不惑谓不疑
于理(陈氏曰是理义昭著无所疑也)不眩谓不迷于事敬大臣则信
任专而小臣不得以间之故临事而不眩也(陈氏曰是信任
专政事举无所眩迷也)来百工则通功易事农末相资故财用
足(语录曰既有个国家则百工所为皆少不得都要用若百工聚则事事皆有岂不足以足财用乎如
织纴可以足布帛工匠可以足器皿之类)柔远人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
出于其涂故四方归怀诸侯则德之所施者博而威
之所制者广矣故曰天下畏之

卷二 第 73a 页 WYG0201-0156c.png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脩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
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
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
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
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
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
(齐侧皆反去上声远好恶敛并去声既许气反禀彼锦力锦二反称去声朝音潮)

  此言九经之事也(陈氏曰九经之事是做工夫处)官盛任使谓官属
卷二 第 73b 页 WYG0201-0156d.png
众盛足任使令也盖大臣不当亲细事故所以优之
者如此忠信重禄谓待之诚而养之厚盖以身体
之而知其所赖乎上者如此也既读曰饩饩
禀稍食也(语录曰饩牲饩也如今官员请受有生羊肉廪即廪给折送钱之类是也)
事如周礼稿人职曰考其弓弩以上下其食是
也往则为之授节以送之来则丰其委积以迎
之(语录曰问授节以送其往曰远人来至去时有节以授之过所在为照如汉之出入关者用繻唐谓
之给过所)朝谓诸侯见于天子聘谓诸侯使大夫来献王
卷二 第 74a 页 WYG0201-0157a.png
制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厚往薄来谓
燕赐厚而纳贡薄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一者诚也一有不诚则是九者皆为虚文矣此九经
之实也(潘氏曰三德行之者一所以实其德九经行之者一所以实其事)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跲其劫反行去声)

  凡事指达道达德九经之属豫素定也跲踬也(愚谓踬者
卷二 第 74b 页 WYG0201-0157b.png
碍不行也)疚病也此承上文言凡事皆欲先立乎诚如下
文所推是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
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
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
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此又以在下位者推言素定之意反诸身不诚谓反
求诸身而所存所𤼵未能真实而无妄也(语录曰反诸身是反
卷二 第 75a 页 WYG0201-0157c.png
求于心不诚是不曾实有此心如事亲以孝须是实有这孝之心若外面假为孝之事里面却无此心便
是不诚矣)不明乎善谓未能察于人心天命之本然而真
知至善之所在也(潘氏曰虽无邪妄苟不合乎正理亦未免乎有眚要之此亦是未知
至善之所在)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
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并
去声从七容反)

  此承上文诚身而言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
卷二 第 75b 页 WYG0201-0157d.png
然也(语录曰诚者都是实理了○又曰是自然底实是自然无妄之谓○又曰是天性之实然更无
纤毫作为)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
人事之当然也(语录曰诚之者是实其实理○又曰恐有不实处便思去实他)圣人
之德浑然天理真实无妄不待思勉而从容中道则
亦天之道也(陈氏曰圣人纯是天理合下无欠阙处浑然无变动彻内外本末皆真实无一
豪之妄不待思而自得此生知也不待勉而自中此安行也且如人行路须是照管方行出路中不然则蹉向
边去圣人如不看路自然在路中间行所谓从容无不中道此天道也)未至于圣则不
能无人欲之私而其为德不能皆实故未能不思而
卷二 第 76a 页 WYG0201-0158a.png
得则必择善然后可以明善未能不勉而中则必固
执然后可以诚身此则所谓人之道也(陈氏曰自大贤以下气禀
不能纯乎清明道理未能浑然真实无妄所以不能无人欲之私惟其未能生知故知有不实必思而后
得未能安行故行有不实必勉而后中必思而得故须做择善工夫必勉而中故须做固执工夫择善是
辨析众理而求其所谓善固执是所守之坚而不为物移未得善则精择之既得善则固守之择善是致
知之功固执是力行之功须是二者并行乃能至于真实无妄此人道也○三山陈氏曰善而不择则有误
认人欲为天理者矣执之不固则天理有时夺乎人欲矣)不思而得生知也不勉
而中安行也择善学知以下之事固执利行以下之
卷二 第 76b 页 WYG0201-0158b.png
事也(蔡氏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先言仁后言知择善而固执之先言知后言仁亦可见圣人君子
之德而不乱)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此诚之之目也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
也笃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语录曰前面四项只是理会这
物事理会得后方去行○陈氏曰择善有博学学问谨思明辨工夫是尽用功多固执只有笃行一件工
夫是择善处真能行之则到行处功自易也)程子曰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语录曰五者无先后有缓急不可谓博学时未暇审问审问时未暇谨思谨思时未暇明辨明辨时未暇
卷二 第 77a 页 WYG0201-0158c.png
笃行五者从头做将下去只微有差耳初无先后也)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
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
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


  君子之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
(语录曰此是言下工夫人做得一分自已做百分)此困而知勉而行者也勇
之事也(语录曰弗措却是勇事到得后面说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此方正是说勇处○陈氏曰学
卷二 第 77b 页 WYG0201-0158d.png
问思辨知之事笃行仁之事弗措勇之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明者择善之功强者固执之效(语录曰虽愚必明是致知之效虽柔必强
是力行之效)吕氏曰君子所以学者为能变化气质而已
德胜气质则愚者可进于明柔者可进于强(陈氏曰是虽气
禀十分愚而柔至此德胜气禀而能变化向也愚而今则明向也柔而今则强矣故学问须是气质变化
然后有以复其初)不能胜之则虽有志于学亦愚不能明柔
不能立而已矣盖均善而无恶者性也人所同也昏
卷二 第 78a 页 WYG0201-0159a.png
明强弱之禀不齐者才也人所异也诚之者所以反
其同而变其异也夫以不美之质求变而美非百倍
其功不足以致之今以卤莽灭裂之学或作或辍以
变其不美之质及不能变则曰天质不美非学所能
变是果于自弃其为不仁甚矣(语录曰吕氏解得此段痛快读之未尝不
竦然警厉奋发人若有向学之志须是如此做工夫方得)

  右第二十章(黄氏曰此章当一部大学须著反覆看越看越好○又曰此章语甚宏博
其间语意若不相接而实伦理贯通善读者当细心以求之求之既得则当优游玩味使心理相
卷二 第 78b 页 WYG0201-0159b.png
涵则大而天下国家近而一身无不晓然见其施为之次第矣)

  此引孔子之言以继大舜文武周公之绪明其
所傅之一致举而措之亦犹是耳(陈氏曰前说舜文武周公
能尽中庸之道此说孔子能尽中庸之道子思引此以明群圣道统之相传)盖包费
隐兼小大以终十二章之意(业氏曰此章以孔子告哀公之言推
广中庸之道包费隐兼小大以归于学问之本原)章内语诚始详而所
谓诚者实此篇之枢纽也(黄氏曰中庸著个诚字锁尽○愚谓中庸一篇
无非说诚自篇首至十六章始露出诚之不可掩一句然不过专说鬼神是以天道言之至此
卷二 第 79a 页 WYG0201-0159c.png
章说许多事末乃说诚身工夫便是人道自此以下分说天道人道极为详悉)又案孔
子家语亦载此章而其文尤详成功一也之下
有公曰子之言美矣至矣寡人实固不足以成
之也(叶氏曰哀公能问以政而不能行其言所谓从而不改说而不绎虽圣人末如之何
也)故其下复以子曰起答辞今无此问词而犹
有子曰二字盖子思删其繁文以附于篇而所
删有不尽者今当为衍文也博学之以下家语
无之意彼有阙文抑此或子思所补也欤

卷二 第 79b 页 WYG0201-0159d.png
  或问二十章蒲卢之说何以废旧说而从沈氏也
曰蒲卢之为果裸他无所考且于上下文义亦不
甚通唯沈氏之说乃与地道敏树之云者相应故
不得而不从耳曰沈说固为善矣然夏小正十月
玄雉入于淮为蜃而其傅曰蜃者蒲卢也则似亦
以蒲卢为变化之意而旧说未为无所据也曰此
亦彼书之傅文耳其他盖多穿凿不足据信疑亦
出于后世迂儒之笔或反取诸此而附合之决非
卷二 第 80a 页 WYG0201-0160a.png
孔子所见夏时之本文也且又以蜃为蒲卢则不
应二物而一名若以蒲卢为变化则又不必解为
果裸矣况此等琐碎既非大义所系又无明文可
證则姑阙之其亦可也何必详考而深辨之耶○
曰达道达德有三知三行之不同而其致则一何
也曰此气质之异而性则同也生而知者生而神
灵不待教而于此无不知也安而行者安于义理
不待习而于此无所咈也此人之禀气清明赋质
卷二 第 80b 页 WYG0201-0160b.png
纯粹天理浑然无所亏丧者也(陈氏曰此谓圣人地位)学而
知者有所不知则学以知之虽非生知而不待困
也利而行者真知其利而必行之虽有未安而不
待勉也此得清之多而未能无蔽得粹之多而未
能无杂天理小失而能亟反之者也(陈氏曰此是大贤地位)
困而知者生而不明学而未达困心衡虑而后知
之者也勉强而行者不获所安未知其利勉力强
矫而行之者也此则昏蔽驳杂天理几亡久而后
卷二 第 81a 页 WYG0201-0160c.png
能反之者也(陈氏曰此又次等人地位)此三等者其气质之禀
亦不同矣然其性之本则善而已故及其知之而
成功也则其所知所至无少异焉亦复其初而已
矣(陈氏曰凡此皆随其气禀之不同然本然之性无有不善或生知或学知或困知及已知处则
一般或安行或利行或勉行及其行之成功则一般至此为能复其本然之初矣)曰张子
吕杨侯氏皆以生知安行为仁学知利行为知困
知勉行为勇其说善矣子之不从何也曰安行可
以为仁矣然生而知之则知之大而非仁之属也
卷二 第 81b 页 WYG0201-0160d.png
利行可以为知矣然学而知之则知之次而非知
之大也且上文三者之目固有次序而篇首诸章
以舜明知以回明仁以子路明勇其语知也不卑
矣夫岂专以学知利行者为足以当之乎故今以
其分而言则三知为智三行为仁所以勉而不息
以至于知之成功之一为勇以其等而言则以生
知安行者主于知而为智学知利行者主于行而
为仁困知勉行者主于强而为勇又通三近而言
卷二 第 82a 页 WYG0201-0161a.png
则又以三知为智三行为仁而三近为勇之次则
亦庶乎其曲尽也欤(语录曰问诸说皆以生知安行为仁学知利行为知今反
是何也曰论语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与中庸说知仁勇意思自别生知安行便是仁在知中学知
利行便是仁在知外既是生知必能安行所以谓仁在知中若是学知便是知得浅些了须是力行
方始至仁处所以谓仁在知外譬如卓子论语说仁便是直脚处说知便是横档处中庸说仁便是
横档处说知又是直脚处且将诸说录出看看这一边了又看那一边便自见得不相碍)○
曰九经之说奈何曰不一其内则无以制其外不
齐其外则无以养其内静而不存则无以立其本
卷二 第 82b 页 WYG0201-0161b.png
动而不察则无以胜其私故齐明盛服非礼不动
则内外交养而动静不违所以为脩身之要也(陈氏
曰齐明以一于内盛服以肃其外内外交相养也齐明盛服是静而未应接之时以礼而动是动而已
应接之时动静交相养也如此所以修其身○真氏曰斋戒明洁所以正其心也盛服俨然所以正其
容也心正则容正故曰正其内所以制其外容正则心亦正故曰齐于外者所以养其中此内外交
致其功也静者未应物之时动者应物之际静而存养则有以全天理之本然动而省察则有以防
人欲于将萌此动静兼用其力也然蔽以一言曰敬而已矣内外动静无乎不敬身安得而不修乎)
信谗邪则任贤不专徇货色则好贤不笃贾捐之
卷二 第 83a 页 WYG0201-0161c.png
所谓后宫盛色则贤者隐微佞人用事则诤臣杜
口盖持衡之势此重则彼轻理固然矣故去谗远
色贱货而一于贵德所以为劝贤之道也(三山陈氏
曰有好贤之心而为谗谄之人货色之欲夺之则好贤之心衰而贤者去矣故必去谗远色贱货而
惟德之为贵然后贤者肯为我留也)亲之欲其贵爱之欲其富兄弟
婚姻欲其无相远故尊位重禄同其好恶所以为
劝亲亲之道也(三山陈氏曰亲之欲其贵故必尊其位爱之欲其富故必重其禄宁
适不来微我弗顾兄弟婚姻无胥远矣故必同其好恶也)大臣不亲细事则
卷二 第 83b 页 WYG0201-0161d.png
以道事君者得以自尽故官属众盛足任使令所
以为劝大臣之道也(三山陈氏曰庶官无旷则大臣得以总其凡于上而以道
佐人主若官少不足以备任使则大臣将亲细务而不暇于佐主矣)尽其诚而恤其
私则士无仰事俯育之累而乐趋事功故忠信重
禄所以为劝士之道也(三山陈氏曰士者百官之总称待之不以诚则
士不肯尽其心仕有时而为贫使仰事俯育之不给则士不肯尽其力此劝之之道所以既先忠信
而又当重禄也○愚谓苟无忠信而谓爵禄可以骄士则士有守死而不食其禄者其所得不过庸
才耳)人情莫不欲逸亦莫不欲富故时使薄敛所以
卷二 第 84a 页 WYG0201-0162a.png
为劝百姓之道也(三山陈氏曰使民以时而薄其税敛则民有馀力馀财而乐于
劝功矣)日省月试以程其能既禀称事以偿其劳则
不信度作淫巧者无所容惰者勉而能者劝矣(三山
陈氏曰辨其苦良而制其食如槁人春献素秋献成书其等以飨工乘其事考其功以下上其食而
诛赏之之类则工之不信度者既无所容而能者亦以见知而劝矣)为之授节以送
其往待以委积以迎其来因能授任以嘉其善不
强其所不欲以矜其不能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
出于其涂矣(语录曰因能授任以嘉其善谓愿留于其国者也)无后者续
卷二 第 84b 页 WYG0201-0162b.png
之己灭者封之治其乱使上下相安持其危使大
小相恤朝聘有节而不劳其力贡赐有度而不匮
其财则天下诸侯皆竭其忠力以蕃卫王室而无
倍畔之心矣(真氏曰无后者续之如周武王立夏商之后已灭者封之如齐桓公封卫
国)凡此九经其事不同然总其实不出乎脩身尊
贤亲亲三者而已敬大臣体群臣则自尊贤之等
而推之也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则自亲
亲之杀而推之也至于所以尊贤而亲亲则又岂
卷二 第 85a 页 WYG0201-0162c.png
无所自而推之哉亦曰脩身之至然后有以各当
其理而无所悖耳(陈氏曰其经常有九其实总者有三件三件合来其实归一件
盖敬大臣体群臣其本从尊贤来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其本从亲亲来而亲亲尊贤之本
又从修身来)曰亲亲而不言任之以事者何也曰此亲
亲尊贤并行不悖之道也苟以亲亲之故不问贤
否而轻属任之不幸而或不胜焉治之则伤恩不
治则废法是以富之贵之亲之厚之而不曰任之
以事是乃所以亲爱而保全之也若亲而贤则自
卷二 第 85b 页 WYG0201-0162d.png
当置之大臣之位而尊之敬之矣岂但富贵之而
已哉观于管蔡监商而周公不免于有过及其致
辟之后则惟康叔𣆀季相与夹辅王室而五叔者
有土而无官焉则圣人之意亦可见矣曰子谓信
任大臣而无以间之故临事而不眩使大臣而贤
也则可其或不幸而有赵高朱异虞世基李林甫
之徒焉则邹阳所谓偏听生奸独任成乱范睢所
谓妒贤嫉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而主不觉悟者
卷二 第 86a 页 WYG0201-0163a.png
亦安得而不虑耶曰不然也彼其所以至此正坐
不知九经之义而然耳使其明于此义而能以脩
身为本则固视明听聪而不可欺以贤否矣能以
尊贤为先则其所置以为大臣者必不杂以如是
之人矣不幸而或失之则亦亟求其人以易之而
已岂有知其必能为奸以败国顾犹置之大臣之
位使之姑以奉行文书为职业而又恃小臣之察
以防之哉夫劳于求贤而逸于得人任则不疑而
卷二 第 86b 页 WYG0201-0163b.png
疑则不任此古之圣君贤相所以诚意交孚两尽
其道而有以共成正大光明之业也如其不然吾
恐上之所以猜防畏备者愈密而其为眩愈甚下
之所以欺罔蒙蔽者愈巧而其为害愈深不幸而
臣之奸遂则其祸固有不可胜言者幸而主之威
胜则夫所谓偏听独任御下蔽上之奸将不在于
大臣而移于左右其为国家之祸尤有不可胜言
者矣呜呼危哉曰子何以言柔远人之为无忘宾
卷二 第 87a 页 WYG0201-0163c.png
旅也曰以其列于怀诸侯之上也旧说以为蕃国
之诸侯则以远先近而非其序书言柔远能迩而
又言蛮夷率服则所谓柔远亦不止谓服四夷也
况愚所谓授节委积者比长遗人怀方氏之言掌
之于经有明文耶○曰杨氏之说有虚器之云者
二而其指意所出若有不同者焉何也曰固也是
其前段主于诚意故以为有法度而无诚意则法
度为虚器正言以𤼵之也其后段主于格物故以
卷二 第 87b 页 WYG0201-0163d.png
为若但知诚意而不知治天下国家之道则是直
以先王之典章文物为虚器而不之讲反语以诘
之也此其不同审矣但其下文所引明道先生之
言则又若主于诚意而与前段相应其于本段上
文之意则虽亦可以宛转而说合之然终不免于
迂回而难通也岂记者之误耶然杨氏他书首尾
衡决亦多有类此者殊不可晓也(案杨氏曰天下国家之大不诚
未有能动者也虽法度彰明无诚心以行之皆虚器也○又曰九经行之者一一者何诚而已然而
卷二 第 88a 页 WYG0201-0164a.png
非格物致知乌足以知其道哉若谓意诚便足以平天下则先王之典章文物皆虚器也故明道先
生尝谓有关雎麟趾之意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正谓此耳)○曰所谓前定者
何也曰先立乎诚也先立乎诚则言有物而不踬
矣事有实而不困矣行有常而不疚矣道有本而
不穷矣(陈氏曰此心之诚平时常常存在无少间断乃前定之谓言据实物而出则不跲踬
矣做事实有个骨子则不困败矣行终始如一无破病处矣道如源泉混混不舍昼夜自不穷竭矣)
诸说惟游氏诚定之云得其要(案游氏曰惟至诚为能定惟前定为
能应故以言则必行以守则必成以行则无悔以道则无方诚定之效如此)张子以精
卷二 第 88b 页 WYG0201-0164b.png
义入神为言是则所谓明善者也(案张子曰事豫则立必有教以
先之尽教之善必精义以研之精义入神然后立斯立动斯和矣)○曰在下获上
明善诚身之说奈何曰夫在下位而不获乎上则
无以安其位而行其志故民不可治然欲获乎上
又不可以谀说取容也其道在信乎友而已盖不
信乎友则志行不孚而名誉不闻故上不见知然
欲信乎友又不可以便佞苟合也其道在悦乎亲
而已盖不悦乎亲则所厚者薄而无所不薄故友
卷二 第 89a 页 WYG0201-0164c.png
不见信然欲顺乎亲又不可以阿意曲从也其道
在诚乎身而已盖反身不诚则外有事亲之礼而
内无爱敬之实故亲不见悦然欲诚乎身又不可
以袭取强为也其道在明乎善而已盖不能格物
致知以真知至善之所在则好善必不能如好好
色恶恶必不能如恶恶臭虽欲勉焉以诚其身而
身不可得而诚矣此必然之理也(三山陈氏曰此言必明善而后
身可诚必诚身而后亲可顺必顺亲而后友可信必信乎友而后君信之必得乎君而后民可治也
卷二 第 89b 页 WYG0201-0164d.png
溯而言之则君子之学求为有用本欲及人然不得乎君则不能安其位以行其道而得君之道非
由容悦必素行信于朋友则名实加于上下矣信于友之道又非可以苟合也所厚者薄于亲而不
顺朋友亦疑之矣然悦亲之道又非止于奉养无违而已敬身所以敬亲也反诸身而无不诚而后
有爱敬之实矣至于诚身之道非真有见于此则好之必不笃辨之必不明有时而入于不善矣此
诚身之道所以必始于明善也)故夫子言此而其下文即以天道
人道择善固执者继之盖择善所以明善固执所
以诚身择之之明则大学所谓物格而知至也执
之之固则大学所谓意诚而心正身脩也知至则
卷二 第 90a 页 WYG0201-0165a.png
反诸身者将无一毫之不实意诚心正而身脩则
顺亲信友获上治民将无所施而不利而达道达
德九经凡事亦一以贯之而无遗矣(辅氏曰始则大学之次序
终则中庸之极功)曰诸说如何曰此章之说虽多然亦无
大得失唯杨氏反身之说为未安耳盖反身而诚
者物格知至而反之于身则所明之善无不实有
如前所谓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者而其所行自无
内外隐显之殊耳若知有未至则反之而不诚者
卷二 第 90b 页 WYG0201-0165b.png
多矣安得直谓但能反求诸身则不待求之于外
而万物之理皆备于我而无不诚哉况格物之功
正在即事即物而各求其理今乃反欲离去事物
而专务求之于身尤非大学之本意矣(案杨氏曰反身者反
求诸身也盖万物皆备于我非自外得反诸身而已反身而至于诚则利仁者不足道也)○曰
诚之为义其详可得而闻乎曰难言也姑以其名
义言之则真实无妄之云也若事理之得此名则
亦随其所指之大小而皆有取乎真实无妄之意
卷二 第 91a 页 WYG0201-0165c.png
耳盖以自然之理言之则天地之间惟天理为至
实而无妄故天理得诚之名若所谓天之道鬼神
之德是也以德言之则有生之类惟圣人之心为
至实而无妄故圣人得诚之名若所谓不勉而中
不思而得者是也至于随事而言则一念之实亦
诚也一言之实亦诚也一行之实亦诚也是其大
小虽有不同然其义之所归则未始不在于实也
(愚谓诚之一字有以自然之理言者有以德言者有以事言者随其所指之大小固有不同然皆有
卷二 第 91b 页 WYG0201-0165d.png
取乎真实无妄之意论其大者天也只是一个诚字圣人也只是一个诚字论其小者一物一事之
实亦是诚一言一行之实亦是诚)曰然则天理圣人之所以若是
其实者何也曰一则纯二则杂纯则诚杂则妄此
常物之大情也(陈氏曰凡物一色谓之纯○又曰只一个诚若不诚则二杂之矣)
夫天之所以为天也冲漠无朕而万理兼该无所
不具然其为体则一而已矣未始有物以杂之也
是以无声无臭无思无为而一元之气春秋冬夏
昼夜昏明百千万年未尝有一息之缪天下之物
卷二 第 92a 页 WYG0201-0166a.png
洪纤巨细飞?动植亦莫不各得其性命之正以
生而未尝有一毫之差此天理之所以为实而不
妄者也(陈氏曰天道流行自古及今无一毫之妄暑往则寒来日往则月来春生了便夏长
秋杀了便冬藏元亨利贞终始循环万古常如此皆理之真实处凡天下之物洪纤高下飞潜动植
青黄黑白万古皆常然不易如以木叶观之缺者常缺图者常圆修者常修短者常短无一毫差错
便待人力十分安排撰造来终不相似都是真实道理自然而然)若夫人物之生
性命之正固亦莫非天理之实但以气质之偏口
鼻耳目四支之好得以蔽之而私欲生焉是以当
卷二 第 92b 页 WYG0201-0166b.png
其恻隐之𤼵而忮害杂之则所以为仁者有不实
矣当其羞恶之𤼵而贪昧杂之则所以为义者有
不实矣此常人之心所以虽欲勉于为善而内外
隐显常不免于二致其甚至于诈伪欺罔而卒堕
于小人之归则以其二者杂之故也惟圣人气质
清纯浑然天理初无人欲之私以病之是以仁则
表里皆仁而无一毫之不仁义则表里皆义而无
一毫之不义(语录曰圣人之生其禀受浑然气质清明纯粹全是此理更不待修为而
卷二 第 93a 页 WYG0201-0166c.png
与天为一○又曰天无不实寒便是寒暑便是暑更不待使他恁地圣人仁便真个是仁义便真个
是义无不实处)其为德也固举天下之善而无一事之或
遗而其为善也又极天下之实而无一毫之不满
此其所以不勉不思从容中道而动容周旋莫不
中礼也曰然则常人未免于私欲而无以实其德
者奈何曰圣人固己言之亦曰择善而固执之耳
夫于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如是为善而不能不
为知其如是为恶而不能不去则其为善去恶之
卷二 第 93b 页 WYG0201-0166d.png
心固己笃矣于是而又加以固执之功虽其不睹
不闻之间亦必戒谨恐惧而不敢懈则凡所谓私
欲者出而无所施于外入而无所藏于中自将消
磨泯灭不得以为吾之病而吾之德又何患于不
实哉是则所谓诚之者也曰然则大学论小人之
阴恶阳善而以诚于中者目之何也曰若是者自
其天理之大体观之则其为善也诚虚矣自其人
欲之私分观之则其为恶也何实如之而安得不
卷二 第 94a 页 WYG0201-0167a.png
谓之诚哉但非天理真实无妄之本然则其诚也
适所以虚其本然之善而反为不诚耳(语录曰问诚于中形
于外是实有恶于中便形见于外然诚者真实无妄安得有恶有恶不几于妄乎曰此便是恶厎真
实无妄善便虚了诚只是实而善恶不同实有一分恶便虚了一分善实有二分恶便虚了二分善)
曰诸说如何曰周子至矣其上章以天道言其下
章以人道言愚于通书之说亦既略言之矣(案周子上
章曰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
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诚之道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卷二 第 94b 页 WYG0201-0167b.png
○下章曰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
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至易而行难果而确无难矣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愚案朱
子谓上章言太极阴阳五行下章言太极之在人者此两语已括尽大意)程子无妄之
云至矣(案程子曰无妄之谓诚不欺其次矣○语录曰无妄是我无妄故诚不欺者对物而
言故次之无妄是自然之诚不欺是著力去做㡳)其他说亦各有所𤼵明
(案程子曰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者用也敬则诚○又曰主一之谓敬一者之谓诚敬则有
意在)读者深玩而默识焉则诸家之是非得失不能
出乎此矣○曰学问思辨亦有序乎曰学之博然
卷二 第 95a 页 WYG0201-0167c.png
后有以备事物之理故能参伍之以得所疑而有
问问之审然后有以备师友之情故能反复之以
𤼵其端而可思思之谨则精而不杂故能自有所
得而可以施其辨辨之明则断而不差故能无所
疑惑而可以见于行行之笃则凡所学问思辨而
得之者又皆必践其实而不为空言矣此五者之
序也(陈氏曰学不止于博览群书凡天下事事物物道理皆须一一理会故曰博问不可粗略
须是详审凡事物之理纷纶交错轻重浅深看端的可疑是何处然后问乃能尽师友之情而疑可
卷二 第 95b 页 WYG0201-0167d.png
释故曰审思不可泛滥而失之放荡须是谨思则能精而不杂然后实有得于心实有所得则可以
辨别众理毫分缕析自然精明不差自学问思辨至此见得道理真实分晓然后笃力而行之则所
以践其实而不为空言此五者不可废一然亦有次序须从博学起又须经四节目道理方真知所
谓至善所在知得端的确然不可易然后守之方可牢固○三山陈氏曰学之博而后有疑有疑然
后有问既问而反求诸己然后有思思而有所未安则必尚辨析以精之既精矣然后可以从事于
行苟无志于学则已志于学而不序进于此五者则亦自弃之人也)曰吕氏之说之
详不亦善乎曰吕氏此章最为详实然深考之则
亦未免乎有病盖君子之于天下必欲无一理之
卷二 第 96a 页 WYG0201-0168a.png
不通无一事之不能故不可以不学而其学不可
以不博及其积累而贯通焉然后有以深造乎约
而一以贯之非其博学之初已有造约之心而姑
从事于博以为之地也(案吕氏曰君子将以造其约则不可不学学以聚之
聚不博则约不可得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为学之道造约为功约即诚也不能至是则多
闻多见徒足以饰口耳而已语诚则未也)至于学而不能无疑则不可
以不问而其问也或粗略而不审则其疑不能尽
决而与不问无以异矣故其问之不可以不审若
卷二 第 96b 页 WYG0201-0168b.png
曰成心亡而后可进则是疑之说也非疑而问问
而审之说也(案吕氏曰学者不欲进则已欲进则不可以有成心有成心则不可与进
于道矣故成心存则自处以不疑成心亡然后知所疑矣小疑必小进大疑必大进盖疑者不安于
故而进于新者也如问之审审而知则达孰禦焉)学也问也得于外者也
若专恃此而不反之心以验其实则察之不精信
之不笃而守之不固矣故必思索以精之然后心
与理熟而彼此为一然使其思也或太多而不专
则亦泛滥而无益或太深而不止则又过苦而有
卷二 第 97a 页 WYG0201-0168c.png
伤皆非思之善也故其思也又必贵于能谨非独
为反之于身知其为何事何物而已也(案吕氏曰不致吾思
以反诸身则学问闻见非吾事也故知所以为性知所以为命反之于我何物也知所以为名知所
以为义反之于我何事也故曰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慎其所以思必至于得而后己则学问闻
见皆非外铄是乃所谓诚也)其馀则皆得之而所论变化气质
者尤有功也○曰何以言诚为此篇之枢纽也曰
诚者实而已矣(语录曰诚是实理自然不假修为者也)天命云者实
理之原也(通书解义曰天之所赋物之所受皆实理之本然无不善之杂)性其在
卷二 第 97b 页 WYG0201-0168d.png
物之实体道其当然之实用而教也者又因其体
用之实而品节之也不可离者此理之实也隐之
见微之显实之存亡而不可掩者也戒谨恐惧而
谨其独焉所以实乎此理之实也中和云者所以
状此实理之体用也天地位万物育则所以极此
实理之功效也中庸云者实理之适可而平常者
也过与不及不见实理而妄行者也费而隐者言
实理之用广而体微也鸢飞鱼跃流动充满夫岂
卷二 第 98a 页 WYG0201-0169a.png
无实而有是哉道不远人以下至于大舜文武周
公之事孔子之言皆实理应用之当然而鬼神之
不可掩则又其𤼵见之所以然也(陈氏曰自天地以至人物小者
大者皆是真实道理如此○愚谓朱子言万理皆实又言实理者合当决定是如此其诚之谓欤)
圣人于此固以其无一毫之不实而至于如此之
盛其示人也亦欲其必以其实而无一毫之伪也
盖自然而实者天也必期于实者人而天也诚明
以下累章之意皆所以反复乎此而语其所以至
卷二 第 98b 页 WYG0201-0169b.png
于正大经而立大本参天地而赞化育则亦真实
无妄之极功也(通书解义曰圣人之所以圣不过全此实理而已)卒章尚
絅之云又本其务实之初心而言也内省者谨独
克己之功不愧屋漏者戒谨恐惧而无已可克之
事皆所以实乎此之序也时靡有争变也百辟刑
之化也无声无臭又极乎天命之性实理之原而
言也(黄氏曰中庸前面教人做工夫中庸又怕人做得不实故教之以诚到衣锦尚絅以后又
归天命之谓性处)盖此篇大指专以𤼵明实理之本然欲
卷二 第 99a 页 WYG0201-0169c.png
人之实此理而无妄故其言虽多而其枢纽不越
乎诚之一言也(黄氏曰道皆实理人惟诚足以尽道至此中庸一篇之义尽矣)
呼深哉





卷二 第 99b 页 WYG0201-0169d.png




















  中庸纂疏卷二